|
长安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11-14
|
15.98
|
--
|
--
|
21.48
|
34.42% |
-- |
21.48
|
34.42% |
-- |
详细
单季度收入创历史新高,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分季度来看, 23Q3 公司实现营收 427.1 亿元(同比+48.3%);实现归母净利润 22.3 亿元(同比+113.9%) ;毛利率为 18.4%( 同比 -2.9pct);净利率为 4.2%(同比+0.6pct)。 收入显著提升主要系深蓝汽车并表、自主品牌销量表现向好。 自主品牌发展提速,新能源产品表现亮眼。 23 年 M1-10 公司汽车销量211.1 万辆,同比+10.8%; 其中自主品牌销量 174.8 万辆,同比+15.9%,自主乘用车销量 134.1 万辆,同比+22.1%, 自主品牌海外销量 19.7 万辆,同比+26.2%, 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 36.4 万辆,同比+88.8%。 占据燃油车领先地位,新能源产品矩阵逐渐完善。 燃油车领域,打造CS75、逸动 PLUS 等爆款车型,燃油乘用车居中国品牌前列; 新能源车领域, 已形成深蓝、启源、阿维塔、智电 iDD 四大新能源品牌, 23 年已推出深蓝 S7、启源 A07、 启源 A05、 UNI-K iDD、 UNI-V iDD 等车型,有望取得较好市场表现。 加速智能化转型,与供应商共建优质生态。 发布诸葛智能品牌接力北斗天枢计划,加码智能化转型再进阶;与华为战略合作,打造高端智能品牌阿维塔;与地平线、 重庆两江渝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成立合资公司长线智能,绑定国内优质芯片龙头,加码智能驾驶。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燃油车业务现金牛,新能源业务有望打开成长空间,看好长安+深蓝+阿维塔的强产品矩阵。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 103.2、 90.5、 118.0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5、 17、 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原材料价格波动、 新车销量不及预期、新能源转型不及预期、技术研发不及预期
|
|
|
伯特利
|
机械行业
|
2023-11-14
|
74.41
|
--
|
--
|
83.55
|
12.28% |
-- |
83.55
|
12.28% |
-- |
详细
事件: 公司于 10月 28日发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 2023年 Q1-Q3实现营业收入 51.1亿元,同比+38.6%,归母净利润 5.95亿元,同比+24.4%,扣非归母净利润 5.42亿元,同比+35.7%。 点评: 智能电控产品持续放量, 单季度收入创历史新高。 随着产能释放+新客户开拓, 公司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低毛利率转向业务并表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2023年 Q3实现营业收入 20.11亿元(同比+28%) ,归母净利润 2.39亿元(同比+21%), 销售毛利率 22.6%(同比+0.8pct) ,销售净利率 12.2%(同比-0.5pct) 。 产能建设有序进行,智能电控产品销量维持高增。 产能方面, 新增年产50万套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卡钳生产线开始筹建, 二期轻量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中; 线控制动产品第四、五条产线于 2023年上半年投产,第六条产线有望于下半年建设完成;新增年产 20万套固定式卡钳生产线开始建设, 新增 30万套 EPS 产线、 30万套 EPS-ECU 产线有望于下半年开始建设。 销售方面, 2023年 Q1-Q3公司智能电控产品销量 252万套,同比+75%; 盘式制动器销量 200万套,同比+28%;轻量化制动零部件销量 608万套,同比+14%; 机械转向系统销售 171万套。 积极开拓国内外客户,持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市场开拓方面, 截止三季报公司在研项目总数 385项,新增定点 182项,新增量产 198项。 产品研发方面, 针对新能源车型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双控电子驻车制动系统(D-EPB)在原有 SmartEPB 基础上升级,提升新能源车辆驻车可靠性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整车厂零部件采购成本,目前已成熟应用在多款新能源车型上;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线已在 2022年 4月投产,累计已有 13个项目批量交付,预计下半年还将有 8个项目陆续量产; 具备制动冗余的下一代线控制动系统(WCBS 2.0) 、 DP-EPS、 R-EPS 转向系统、线控转向系统的研发工作顺利推进中。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底盘厂商,有望持续受益于智能底盘、轻量化行业的高景气度,实现业绩的良好增长。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 9. 11、 12.49、 16.22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5、 26、 2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原材料价格波动、 汇率波动、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配套车型销量不及预期。
|
|
|
中鼎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11-13
|
12.62
|
--
|
--
|
13.55
|
7.37% |
-- |
13.55
|
7.37% |
-- |
详细
事件: 公司于 10月 31日发布 2023年三季度报告, 23年 Q1-Q3实现营业收入 127.74亿元,同比+24.52%,归母净利润 8.76亿元,同比+16.70%,扣非归母净利润 7.27亿元,同比+20.07%。 点评: 持续推进海外企业整合, 实现业绩稳步增长。 公司集中优势资源加大了对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等领域的开拓力度, 持续推进海外工厂的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提升, 进一步对海外企业实施费用优化及非核心业务剥离等一系列举措,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2023年 Q3实现营业收入45.85亿元(同比+24.42%) ,归母净利润 3.45亿元(同比+23.10%),销售毛利率 22.0%(同比-0.5pct) ,销售净利率 7.4%(同比-0.1pct) 。 智能底盘业务维持较快增长,冷却系统表现亮眼。 公司迎合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 积极持续推动空气悬挂系统、轻量化底盘系统、流体管路系统增量业务的落地成长。 2022年 H1空悬系统业务收入 3.6亿元(同比+19.1%),占收入比重为 4.4%(同比-0.2pct); 轻量化业务收入 5.6亿元(同比+18.0%),占收入比重为 6.8%(同比-0.4pct);橡胶业务收入17.5亿元(同比+17.5%),占收入比重为 21.4%(同比-1.3pct);冷却系统业务收入 25.5亿元(同比+43.3%),占收入比重为 31.2%(同比+4.1pct)。 推动海外技术国内落地,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1)空悬系统: AMK 中国空气供给单元产品组装及生产线已落地,继续推动空气弹簧、储气罐等其他硬件自产项目的落地, 截至 2023年上半年 AMK 中国已获订单总产值78.39亿元。 2) 轻量化底盘:子公司四川望锦核心技术为球头铰链总成产品, 锻铝控制臂总成项目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奔驰、长安、广汽、比亚迪等多个传统主机厂订单。 3) 冷却系统: TFH 中国公司目前已经完成建立并开始拓展国内市场; 子公司中鼎流体主导新能源温控系统总成业务的发展,积极布局液冷板等其他热管理产品,正积极推动相关产品的落地。 4) 密封系统:积极推进新能源布局,已经开发配套成功高性能新能源电机密封;已经开发批产新能源电池模组密封系统和电桥总成等产品,为沃尔沃、蔚来、上汽、广汽等新能源汽车平台配套。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底盘龙头,积极推动海外技术国内落地,业绩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 11.27、 13.45、 16.20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5、 12、 10倍,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因素: 原材料价格波动、 汇率波动、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配套车型销量不及预期。
|
|
|
豪能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3-11-09
|
12.37
|
--
|
--
|
13.10
|
5.90% |
|
13.10
|
5.90% |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10月31日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23年Q1-Q3实现营业收入13.34亿元,同比+24.4%,归母净利润1.50亿元,同比-9.8%,扣非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8.9%。 点评:差速器持续放量,QQ33收入创历史新高。分季度来看,23年Q3实现营业收入5.09亿元(同比+41.5%),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25.5%),销售毛利率29.7%(同比-2.4pct),销售净利率11.8%(同比-2.0pct)。 收入增长主要系差速器产品持续放量、商用车景气度回升带动同步器销量增长等所致,盈利能力下滑主要系差速器摊销固定成本高、航空业务结算的产品结构变化、财务费用大幅增加等所致。 各业务线条稳健发展,经营情况持续向好。11)同步器:乘用车同步器、结合齿等业务受益于单车价值量提升、市占率提升以及国内整车出口业务的大幅增长而实现了较好增长;商用车同步器受益于下游景气度向好,AMT业务持续增长,新项目新客户均有新增。22)航空航天:受益于民用飞机需求的增长,目前订单充沛,生产任务较紧,业务规模将继续维持增长。33)差速器:目前处于快速上量阶段,泸州豪能的营业收入已突破4000万元/月,随着差速器壳体铸造线的逐步投产,差速器业务收入将再创新高,且总成收入占比也将快速提升,毛利率也将随着产能规模提升和产品结构调整得到明显改善。44)行星减速器:已取得汽车精密行星减速器部分零件的相关定点,并将于Q4开始量产。 。建设电机轴产能,加码新能源业务。公司拟募集5.5亿元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用电机轴,丰富公司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完善现有汽车产业布局。公司电机轴相关设备正在陆续到位和调试,公司已与较多知名变速箱制造公司以及电驱总成供应商开展技术交流、项目交流、产品送样、价格沟通以及需求量沟通等,并已获得部分客户项目定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产品围绕汽车传动系统展开,自给率高具备成本优势,并获得主流新能源主机厂订单,随着产能释放业绩有望实现强劲增长;前瞻布局机器人与卫星产业链,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预计公司20233--20255年归母净利润为22..00、2.70、03.50亿元,对应PE分别为2255、1188、114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配套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进展不及预期。
|
|
|
银轮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11-01
|
18.44
|
--
|
--
|
19.20
|
4.12% |
|
19.20
|
4.12%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 年三季报,公司 2023Q1-Q3 实现营收 79.9 亿元,同比+33.2%,实现归母净利润 4.44 亿元,同比+91.6%;其中 23Q3 公司实现营收 27.3 亿元,同比+27.9%,环比+0.9%;归母净利润 1.58 亿元,同比+58.1%,环比-0.6%。点评: 在手订单充沛, 23Q3 营收同比增长。 23Q3 公司实现营收 27.3 亿元,同比+27.9%,环比+0.9%;归母净利润 1.58 亿元,同比+58.1%,环比-0.6%。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 23H1 新增订单有: 1)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 获得北美客户芯片冷却系统及超充冷却模块、比亚迪前端模块和无刷风扇、宁德时代水冷板、沃尔沃前端模块、国内造车新势力前端模块及集成模块、理想汽车空调管路总成和无刷风扇等订单; 2)商用车与非道路热管理领域: 获得卡特彼勒冷却模块、康明斯水空中冷器、中国重汽冷却模块等订单; 3)数字与能源热管理领域: 获得奥克斯、同飞、英维克等客户热泵及储能板换订单、阳光电源储能及光伏逆变器液冷机组、三变和江变等客户铝片式变压器换热器、日立能源等风电变压器换热器。 据公司数据,预计累计订单新增年收入超 36 亿元,其中:新能源业务约 28.1 亿元,占比约 78%,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业务约 5 亿元,占比约 14%。 降本增效成效已现,公司盈利能力继续提升。 公司各经营体围绕“变革创新、降本增效、开源创收、数据讲话”全面深化变革,深入推进“承包经营,利润提成”管理考核机制,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公司 23Q3 销售毛利率为 21.99%,同比+1.01pct,环比+1.08pct;销售净利率为 6.81%,同比+1.53pct,环比+0.03pct。 费用情况来看, 23Q3 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13.67%,同比-0.40pct,环比+1.34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2.41%、 5.54%、 4.92%、 0.80%,同比分别-0.82pct、-0.23pct、 -0.13pct、 +0.78pct,环比分别+0.42pct、 -0.01pct、 +0.34pct、+0.59pct。 23Q3 财务费用率同环比提升的原因主要系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以及汇兑收益减少所致。 海外工厂陆续投产,提升属地制造能力。 公司墨西哥工厂已完成团队建设和产线建设,已于二季度投产,为北美客户配套的多个项目将陆续进入量产,目前处于进入产能爬坡阶段; 欧洲波兰工厂正在加快产线建设,配套北美客户德国工厂以及捷豹路虎中批量车型,后期将陆续建成热泵板换、储能液冷机组、电池液冷板等产能,配套更多欧洲本地客户。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 6.0亿元、 8.2 亿元、 11.2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75、 1.02、 1.39 元,对应 PE 分别为 25 倍、 18 倍和 13 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海外工厂进展不及预期。
|
|
|
博俊科技
|
机械行业
|
2023-10-13
|
31.57
|
--
|
--
|
37.06
|
17.39% |
|
37.06
|
17.39%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2023Q1-Q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1.95亿元,同比+110.8%~141.8%;实现扣非净利润1.67~1.92亿元,同比+113.2%~145.1%。 点评:白车身业务放量,23Q3业绩同环比高增。公司23Q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79~0.95亿元,同比+93.4%~132.6%;实现扣非利润0.78~0.93亿元,同比+92.5%~129.5%。以公司23Q3归母净利润中枢0.87亿元测算,同比+107.1%,环比+42.6%。主要原因系公司客户混动、纯电车型快速放量,车身模块化业务收入稳步提升。 客户结构优质,后续业绩有望随新能源车企放量。公司白车身业务主要客户有理想、吉利、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公司23H1对理想实现收入为3.2亿元,占比31.2%;对吉利实现收入为2.0亿元,占比19.9%;对比亚迪实现收入0.5亿元,占比5.0%。同时公司为赛力斯(问界M5、M7、改款M7车型、M9)、长安深蓝S7等新能源车企配套车身件,后续业绩有望随主要客户放量。 一体压铸业务稳步推进,有望于24Q4量产。公司已购入多台压铸机,其中成都工厂主要布局2500吨、3500吨和4500吨压铸设备,常州工厂布局9000吨压铸设备,后续视情况增加投放。目前公司部分一体压铸产品已完成试模,有望于24Q4开始量产,有望为公司开辟第二成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冲压主业迎“产品、客户、技术、产能”四重因素突破,业绩有望快速增长。同时切入一体压铸赛道,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成长空间,上调公司盈利预测。我们预测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9亿元、4.0亿元、5.9亿元,同比增长97%、39%、45%,对应PE为32/23/16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一体化压铸推进速度不及预期;产能推进不及预期等。
|
|
|
继峰股份
|
有色金属行业
|
2023-09-25
|
14.84
|
--
|
--
|
15.36
|
3.50% |
|
15.36
|
3.50% |
-- |
详细
汽车座椅龙头,收购格拉默实现产品品类扩张。公司深耕汽车内饰行业数十载,传统业务为座椅扶手和头枕,客户涵盖主流tier1客户和主机厂;2019年收购格拉默后拓展商用车座椅、乘用车中控系统和其他内饰部件业务,并获得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实现全球化布局;公司现已成为全球领先汽车座椅企业,并逐步开发乘用车座椅总成、隐藏式电动出风口、隐藏式门把手、车载冰箱等创新业务。 乘用车座椅:市场空间广阔的高壁垒赛道。乘用车座椅单车价值高,并可通过材料升级、轻量化、智能化等方式进一步实现产品的消费升级,我们预计国内乘用车座椅市场规模有望由2021年的717.5亿元增加至2025年的871.7亿元,年复合增速为5%。乘用车座椅具备较高的进入壁垒和生产壁垒,竞争格局固化,全球市场以及国内市场主要被外资及合资厂商占据,2020年国内市场CR5达70%,国产替代空间大。 格拉默整合逐见成效,以乘用车为代表的新兴业务屡获新突破。1)格拉默:收购格拉默早期处于整合阵痛期,并受原材料上涨、疫情封控、俄乌冲突、芯片短缺以及物流费用上涨影响,盈利能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随着公司积极推进降本增效措施,格拉默盈利能力已经得到初步改善,分地区看,欧洲地区盈利水平提高,美洲地区继续减亏,亚太地区规模持续扩大,我们预计格拉默盈利水平有望得到持续改善。2)创新业务:公司乘用车座椅总成业务屡获突破,目前已获六个定点,客户涵盖多个新能源厂商以及传统主机厂奥迪和大众;此外,以隐藏式电动出风口为代表的新产品销量稳步上升;我们认为创新业务有望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座椅龙头,随着整合推进,子公司格拉默降本增效不断取得进展;此外,乘用车座椅总成客户不断取得突破,隐藏式电动出风口等新业务不断拓展,亦有望贡献较多增量收入。 我们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10、5.62、9.54亿元,对应PE分别为52、28、17倍,考虑到公司切入高壁垒的乘用车座椅总成赛道实现业绩快速增长且2025年估值低于可比公司,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波动、股票定增发行事项推进不及预期。
|
|
|
川环科技
|
基础化工业
|
2023-09-08
|
15.18
|
--
|
--
|
18.79
|
23.78% |
|
19.80
|
30.43% |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8 月 30 日发布 2023 年半年度报告,23 年 H1 实现营业收入4.60 亿元,同比+18.24%,归母净利润 0.61 亿元,同比+18.81%,扣非归母净利润 0.61 亿元,同比+22.46%。 点评: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盈利能力短期承压。受益于产能提升+下游客户需求旺盛,业绩实现稳定增长,毛利率增加主要系原材料价格回落、自给率提高。2023 年 Q2 实现营业收入 2.25 亿元(同比+29.8%),归母净利润 0.39 亿元(同比+27.0%),销售毛利率 26.4%(同比+1.7pct),销售净利率 15.3%(同比-0.3pct)。 积极拓展储能、数据中心等新业务,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专门成立了针对储能产品和大数据超算领域管路系统的市场开发和技术保障团队。储能领域,已经与 G 客户、B 客户、Q 客户等四十余家储能客户建立了商务洽谈或合作关系,储能产品实现了批量供货;数据中心领域,公司对某大数据服务器公司使用的冷却系统管路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并经 1 号客户验证合格,该类产品目前主要以国外进口产品为主,川环率先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后续进口替代,实现该业务快速增长的优势。 积极进行产能布局,提高产品自给能力。公司成立注塑分厂、加工中心,将原来外购外协件、模具、工装改为自制,注塑分厂生产塑料接头、O型圈、密封圈等,加工中心生产工装模具、检具、工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体现总成化、一体化优势,也迎合了客户对产品总成化的要求。此外,2023 年在建厂房将陆续投入生产,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热管理龙头,积极拓展储能、数据中心等新业务,业绩有望实现较快增长。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 1.78、2.27、2.76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8、14、1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配套车型销量不及预期。
|
|
|
溯联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3-09-04
|
47.96
|
--
|
--
|
51.50
|
7.38% |
|
55.68
|
16.10%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半年报,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3亿元,同比+19.0%;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比+22.6%;扣非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6.1%。其中23Q2公司实现营收2.1亿元,同比+18.1%;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36.6%。23Q2毛利率33.2%,同比-1.0pct;净利率22.4%,同比+3.0pct。 点评:燃油车+新能源业务双轮驱动,核心客户放量带动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3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19.0%,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稳定原有客户、产品的基础上,新能源客户订单不断增加。其中,23H1公司新能源配套收入为1.8亿元,同比+55.0%,营收占比40.9%。在新能源领域,公司作为Tier1直接向比亚迪、长安、赛力斯、岚图、小鹏等车企供货;作为Tier2向宁德时代、欣旺达、瑞浦能源、国轩高科、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纳百川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交付电池冷却管路总成产品,终端配套蔚来、理想、东风、长城、北汽极狐、吉利等品牌新能源车型。 23Q2研发费用率大幅提升,技术人员储备增加。23Q2公司毛利率33.2%,同比-1.0pct;净利率22.4%,同比+3.0pct。费用率方面,23Q2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3%、4.5%、7.4%、0.3%,同比分别-0.4pct、+0.7pct、+2.5pct、-0.2pct。管理费用增加主要系筹备上市相关工作,研发费用增加主要为新材料及新产品研发增加相应技术人员;在研发、管理费用率提升的基础上公司净利率同比提升,主要得益于上市成功获得政府上市扶持资金1266万元。 加速拓展尼龙管路产品应用范围,有望向新能源流体控制系统集成商角色迈进。公司紧跟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氢能源燃料电池等领域管路,积极布局换电、空调、空气悬架等领域,除流体管路产品外,公司还利用自身在轻量化材料应用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优势,开发了一系列独立销售的紧固件、连接件、流体控制件、覆盖件、结构件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身、油箱、电气系统、电池包和电机壳体、液冷板等,市场前景广泛有望实现向汽车和新能源流体控制系统集成商的升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为国内尼龙管路龙头,深耕以尼龙等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原材料的管路总成以及汽车流体控制件及紧固件二十余年,核心产品自制率高,绑定多家头部自主品牌车企及储能厂商。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净利润1.9、2.9、3.6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85、2.88、3.59元,对应PE分别为26、17、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客户拓展不及预期;募投项目建设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
|
|
|
中鼎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9-04
|
12.12
|
--
|
--
|
12.94
|
6.77% |
|
13.55
|
11.80% |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8月31日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23年H1实现营业收入81.89亿元,同比+24.57%,归母净利润5.31亿元,同比+12.90%,扣非归母净利润4.54亿元,同比+13.34%。 点评:持续推进海外企业整合,实现业绩稳步增长。公司集中优势资源加大了对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等领域的开拓力度,持续推进海外工厂的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提升,进一步对海外企业实施费用优化及非核心业务剥离等一系列举措,业绩实现稳步增长。2023年Q2实现营业收入43.29亿元(同比+34.7%),归母净利润2.69亿元(同比+22.3%),销售毛利率21.5%(同比+0.8pct),销售净利率6.1%(同比-0.7pct)。 智能底盘业务维持较快增长,冷却系统表现亮眼。公司迎合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持续推动空气悬挂系统、轻量化底盘系统、流体管路系统增量业务的落地成长。2022年H1空悬系统业务收入3.6亿元(同比+19.1%),占收入比重为4.4%(同比-0.2pct);轻量化业务收入5.6亿元(同比+18.0%),占收入比重为6.8%(同比-0.4pct);橡胶业务收入17.5亿元(同比+17.5%),占收入比重为21.4%(同比-1.3pct);冷却系统业务收入25.5亿元(同比+43.3%),占收入比重为31.2%(同比+4.1pct)。 推动海外技术国内落地,积极培育新增长点。1)空悬系统:AMK中国空气供给单元产品组装及生产线已落地,继续推动空气弹簧、储气罐等其他硬件自产项目的落地,截至2023年上半年AMK中国已获订单总产值78.39亿元。2)轻量化底盘:子公司四川望锦核心技术为球头铰链总成产品,锻铝控制臂总成项目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奔驰、长安、广汽、比亚迪等多个传统主机厂订单。3)冷却系统:TFH中国公司目前已经完成建立并开始拓展国内市场;子公司中鼎流体主导新能源温控系统总成业务的发展,积极布局液冷板等其他热管理产品,正积极推动相关产品的落地。4)密封系统:积极推进新能源布局,已经开发配套成功高性能新能源电机密封;已经开发批产新能源电池模组密封系统和电桥总成等产品,为沃尔沃、蔚来、上汽、广汽等新能源汽车平台配套。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底盘龙头,积极推动海外技术国内落地,业绩有望实现较快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1.39、13.42、16.01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12、1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客户开拓不及预期、配套车型销量不及预期。
|
|
|
保隆科技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9-01
|
57.80
|
--
|
--
|
63.85
|
10.47% |
|
67.55
|
16.87% |
-- |
详细
事件:公司 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26.2 亿元,同比+26.8%;实现归母净利润 1.8 亿元,同比+194.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46 亿元,同比+243.6%。 点评:盈利能力大幅改善。23H1 实现营收 26.2 亿元,同比+26.8%;实现归母净利润 1.8 亿元,同比+194.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46 亿元,同比+243.6%。23Q2 公司实现营收 14.3 亿元,同比+30.2%;实现归母净利润 0.9 亿元,同比+404.5%;毛利率为 27.39%,同比+0.86pct,环比-0.85pct。净利率为 6.59%,同比+4.64pct,环比-1.43pct。盈利能力同比增长主要系 23H1 原材料价格和国际物流成本同比下降,欧元和美元对人民币升值带来汇兑收益,管理层有效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降本增效持续推进。 TPMS 市场份额提升,空气悬架规模效应初显。分业务看,TPMS 等成熟业务进一步获得市场份额,保富中国进一步开拓市场,保富海外同比扭亏为盈。23H1 TPMS 业务收入 8.2 亿元,同比+26.0%;金属管件业务收入 6.9 亿元,同比+5.2%;气门嘴业务收入 3.6 亿元,同比+1.6%。 空悬业务规模效应初显,23H1 空气悬架业务收入 2.9 亿元,同比+598.4%;传感器业务收入 2.0 亿元,同比+48.8%。 23 年至今增量业务持续获得定点,可转债预案公布积极布局空悬领域。 空气悬架:公司空悬储气罐接连获得头部车企定点,总额超 4 亿元,储气罐总项目定点数量已达 30 个。ADAS:23H1 环视系统与智能座舱DMS 产品定点金额超 9 亿,越南 Vinfast 定点角雷达 20 万只,为公司ADAS 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开创先河;传感器:23H1 公司轮速传感器获定点 200 万只,高度传感器获得合资车企 1.1 亿元订单,AK2 超声波雷达获自主品牌车企定点。公司可转债已获上交所受理,拟募集 14.3 亿元用于空气悬架系统智能制造扩建项目,投入项目包括 482 万支空悬系统部件、空气弹簧与减振系统智能制造项目,我们认为可转债方案落地有助于快速推进客户定点项目量产,进一步增厚公司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持续落地智能化、轻量化战略,汽车传感器、TPMS、空气悬架、轻量化业务快速增长,新厂区建设不断推进,为新业务发展与定点量产助力。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4.2 亿元、5.5 亿元和 7.1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29、22 和 1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风险、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短缺的风险。
|
|
|
均胜电子
|
基础化工业
|
2023-08-30
|
17.44
|
--
|
--
|
19.46
|
11.58% |
|
20.53
|
17.72%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 年 H1 半年度报告,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270.1亿元,同比+17.9%,环比+0.5%;实现归母净利润约 4.8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扣非归母净利润 4.0 亿元,同比+384.5%。23Q2 公司实现营收 137.9亿元,同比+23.3%,环比+4.3%;实现归母净利润 2.8 亿元,同比+424.6%,环比+37.5%;点评: 公司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业务利润率加速恢复,规模效应与成本管控成效显现。23H1 公司实现营收 270.1 亿元,同比+17.9%;主营业务毛利率 13.4%,同比+2.5pct;净利率 2.2%,同比+1.8pct。其中,汽车电子业务营收约 81.5 亿元,同比+23.7%,毛利率 19.9%,同比+2.0pct;汽车安全业务营收约 187.6 亿,同比+15.7%,毛利率 10.6%,同比+2.5pct。 我们认为,公司两大主营业务毛利率均有提升得益于:公司收入规模的增长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控制相关成本的措施逐步见效,妥善布局全球生产线,增强成本竞争力,规模效应逐步发力。 业绩逐季兑现,期间费用率环比下降。23 年以来公司业绩逐季兑现,23Q1 实现归母净利润 2.0 亿元,同比扭亏;23Q2 实现归母净利润 2.8亿元,同比+424.6%,业绩逐季兑现。费用率方面,公司 23Q2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5%、4.5%、4.0%、1.1%,同比持平、-0.2pct、-0.6pct、+1.2pct。公司期间费用率小幅下降,体现出良好的费用管控能力。 上半年新获订单充沛,订单结构持续优化。23H1 公司全球累计新获订单全生命周期金额约 422 亿元,其中汽车安全业务约 206 亿元,汽车电子业务约 216 亿元。新获订单中,新能源订单占比超 70%,订单结构持续优化。国内新获订单总金额约 167 亿元,占比提升至近 40%,头部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客户订单占比持续提高,尤其汽车安全业务已完成对新能源销量榜前十位客户的全覆盖。国内产能进一步拓展,合肥新产业基地一期预计将会新增方向盘 400 万件、安全气囊 1000 万件年产能。 持续布局智能化赛道,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产品加速推进。公司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驾舱融合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单元、具备多模交互、多屏联动等功能的新一代智能共情座舱、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终端 5G+CV2X 产品、软件创新业务以及新能源汽车 800V 高压低损快充功率电子及多合一平台领域均有较大进展。合作方面,公司与地平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高级辅助驾驶(ADAS)、自动驾驶、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的产品开发;2023 年发布首款基于高通 Snapdragon Ride 第二代芯片的智驾域控产品 nDriveH 系列;正在和国内外多家整车厂商共同推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驾舱融合域控制器及中央计算单元等项目的研发,部分项目已完成 A 样的开发和 POC(验证测试)。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全球汽车智能化、汽车安全核心供应商。 我们看好公司安全业务困境反转,电子业务高速增长,智驾、座舱、新能源三箭齐发。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净利润分别为 9.98、13.18、 20.44 亿元,同比增长 153.2%、32.1%、55.0%,对应 EPS 分别为 0.71、0.94、1.45,对应 PE 分别为 24.6、18.6、12.0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汽车销量不及预期、智能化产品进展不及预期等。
|
|
|
旭升集团
|
有色金属行业
|
2023-08-30
|
22.00
|
--
|
--
|
24.45
|
11.14% |
|
24.45
|
11.14% |
-- |
详细
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同比增长18.41%;实现归母净利润3.94亿,同比增长43.3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74亿,同比增长49.46%。23年Q2实现营业收入11.87亿,同比增长18.54%,环比增长1.2%;实现归母净利润2.01亿,同比增长29.9%,环比增长4.1%。 点评:电车产销有望逐步回暖,公司盈利维持高水平。2023年H1国内新能源车产销分别为378.8万辆(YOY+42.4%)、374.7万辆(YOY+44.1%),其中Q2新能源汽车市场显著回暖,带动公司新能源车零部件业务实现高速增长。盈利方面,公司23年H1整体毛利率为25.01%(同比+3.56pct),净利率为16.64%(同比+2.88pct),其中Q2毛利率为24.25%(同比+1.65pct,环比-1.52pct),净利率为16.86%(同比+1.44pct,环比+0.44pct),维持较高水平。订单方面,公司新取得了多个知名车企的集成化产品项目的定点,公司的产能保持了高利用率,为未来业绩高增保持动力。展望下半年,随着新能源车进入旺季,我们认为新能源车产销有望向好。公司作为国内具有先发优势的零部件企业,有望乘此东风实现主营业务高增。 构建全球化客户体系,墨西哥工厂进展顺利。产业布局方面,公司覆盖了北美、亚洲、欧洲三大全球最具新能源汽车增长潜力的市场,并且新设立北美技术研发中心和墨西哥制造基地,有望快速响应北美及周边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缓解公司产能不足矛盾。客户结构方面,公司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具规模及成长性的两大新能源头部车企都成为了公司的客户,目前公司客户已覆盖了:国内外新势力车企如Rivian、Lucid、蔚来、理想、小鹏、零跑等;成熟优势车企如长城汽车、德国大众、北极星等;以及知名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如采埃孚、法雷奥西门子、海斯坦普、宁德时代等。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收分别是55.12、76.69、102.42亿元,同比增长23.8%、39.1%、33.6%;归母净利润分别是8.54、11.79、15.43亿元,同比增长21.8%、38.0%、30.9%,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风险、汽车轻量化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
|
|
冠盛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8-23
|
18.82
|
--
|
--
|
22.22
|
18.07% |
|
23.19
|
23.22%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半年度报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15.1亿元,同比+9.4%;归母净利润 1.4亿元,同比+33.5%;其中 23Q2实现营业收入8.8亿元,同比+14.0%,环比+40.0%;归母净利润 1.1亿元,同比+38.4%,环比+292.9%。2023Q2销售毛利率 28.0%,同比+6.8pct,环比+4.6pct;销售净利率 12.5%,同比+2.3pct,环比+8.1pct。 点评: 营收及利润双增长,售后市场业务全球布局成效突出。公司 23Q2实现营业收入 8.8亿元,同比+14.0%,环比+40.0%;归母净利润 1.1亿元,同比+38.4%,环比+292.9%;扣非归母净利润 1.1亿元,同比+67.8%。 23H1公司业绩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汽车售后市场业务持续推进全球布局及对应的营销仓网体系建设、底盘系统零部件多产品线加载。 费用率总体稳定,新品类高速加载促盈利能力提升。费用率方面,2023Q2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5.1%/6.2%/3.3%/-5.4%,同比-0.6pct/+1.2pct/-0.2pct/-0.3pct。费用率整体稳定,管理费用提升主要由于职工薪酬的增加。2023Q2销售毛利率 28.0%,同比+6.8pct,环比+4.6pct;销售净利率 12.5%,同比+2.3pct,环比+8.1pct。随着公司包括橡胶减振、悬架转向在内的新产品线上量,规模效应逐步体现,同时生产效率及成本管理卓有成效,共同带动盈利能力提升,我们认为产品线拓展带来的盈利提升逻辑有望持续兑现。 龙头地位逐步树立,议价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公司主攻汽车底盘系统零部件出海,主要产品包括等速万向节、传动轴总成、轮毂轴承单元、橡胶减震、悬架转向、减震器等多系列,客户及营销网络覆盖海外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产品线型号适配全球大多数车型,是国内少数能够满足客户多产品、多型号、小批量,“一站式”采购需求的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生产厂商之一,在品牌、产品技术、品质和销售规模等方面在全球汽车后市场已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近年来售后市场行业集中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公司有望逐步树立行业龙头地位,持续提高议价水平及盈利能力。 打开前装配套第二成长曲线,静待新能源客户开拓及产能落成。公司开启 OEM+AM 双轮驱动战略,当前 OEM 传动轴产品已配套赛力斯,在谈客户包括蔚小理、埃安、比亚迪等。产品方面,公司合作国机精工新研发驱动电机轴承,有望凭借降本优势打破外资垄断,配套新能源主机厂。产能方面,公司发行可转债投资 OEM 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建成后有望新增 300万只新车配套传动轴产能。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国内汽车底盘系统零部件后市场出海龙头,在后市场领域持续开拓渠道、完善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扩大优势。 前装领域,公司客户、产能、产品均有较好布局,有望开启 OEM 配套第 二增长曲线。我们预计公司 23-25年归母净利润为 3.01、3.94、4.86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9、7、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海外售后市场增速不及预期、整车配套市场客户拓展不及预期、渠道开拓不及预期、公司新拓产品线营收增速不及预期等。
|
|
|
卡倍亿
|
机械行业
|
2023-08-23
|
50.95
|
--
|
--
|
52.93
|
3.89% |
|
55.45
|
8.83%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半年报,公司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15.67亿元,同比+29.76%;实现归母净利润 0.81亿元,同比+62.1%;实现扣非净利润0.77亿元,同比+52.1%。 点评: 行业扩容+格局优化, 23Q2营收净利双增, 公司业绩向好。 公司 23Q2实现收入 8.28亿元,同比+39.6%,环比+12.0%;归母净利润 0.45亿元,同比+101.3%,环比+25.0%。 分业务来看, 23H1公司普通线实现营收 13.6亿元,同比+29.1%;新能源线实现营收 1.4亿元,同比+24.03%。 电动智能化趋势下新增高压线、数据线需求,使得汽车线缆单车价值量从传统燃油车 1000元,大幅提升至电动车 1500-2000元的水平,行业规模倍增。 行业扩容背景下,合资线缆厂在战略收缩利润率较低的线缆业务,本土线缆厂商迎来国产替代机遇。公司作为本土线缆龙头企业, 产品、客户、产能均已具备较强先发优势,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并凭借先发优势率先跑出。 上游原材料铜材价格有所回落,带动公司盈利向上。 公司原材料中铜材占比较大,在成本结构中占比约 80%。 2023年上半年电解铜价格有所回落, 23Q1、 23Q2电解铜均价分别为 6.8万元/吨和 6.75万元/吨,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4.4%和 6.4%。成本端原材料价格回落,带动公司盈利向上。 23H1公司毛利率为 11.96%,同比+0.97pct。分业务来看,普通线毛利率为 11.35%,同比+0.94pct;新能源线毛利率为 18.79%,同比+2.31pct。 拟发股权激励计划,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2023年 8月 18日,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草案,激励对象包括公司(含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员工(不包括独立董事、监事,也不包括外籍员工) 共 129人, 共计发布 164.7万股,占总股本 1.86%。 我们认为本次激励计划覆盖公司员工人数较多, 可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 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认为公司中长期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进口替代,业绩有望延续高增。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 2.4亿元、 3.5亿元、 4.9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2.66、 3.90、 5.52元,对应 PE 分别为 19.2倍、 13.1倍和 9.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特殊线缆提升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