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武浩

信达证券

研究方向: 新能源与电力设备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500520090001,新能源与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曾任东兴证券基金业务部研究员,2020年加入信达证券研发中心,负责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研究。...>>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10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6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5-02-10 326.91 -- -- 388.66 18.89%
403.40 23.40%
详细
事件:比亚迪发布1月销量。1月销量合计30.1万辆,同比+49.2%,环比-41.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9.6万辆,同比+47.5%,环比-41.8%;纯电动乘用车销量12.5万辆,同比+19.1%,环比-39.6%;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17.1万辆,同比+78.7%,环比-43.3%。1月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6.6万辆,同比+83.4%,环比+16.1%。 点评:1月出海表现亮眼,第三艘滚装船“BYDHEFEI”启航。1月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6.6万辆,同比+83.4%,环比+16.1%。2025年1月7日,以合肥工厂命名的第三艘滚装船“BYDHEFEI”顺利启航,该滚装船拥有7000个标准车位。这标志着比亚迪在扩大其国际物流与运输能力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截止1月8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100个国家及地区。 新车密集推出,比亚迪夏正式上市,海豹05DM-i正式预售。1月8日,比亚迪夏上市,售价24.98-30.98万,定位中大型MPV,全系标配DiPilot100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支持高快领航。1月7日,智能家轿海豹05DM-i正式预售,预售价8.98万元起。 智能化进展加速推进。2024年4月,代客泊车功能上线;5月深圳开放无图城市领航;6月全国开放无图高快领航;10月7城开放无图城市领航;11月19省市开放无图城市领航;12月无图城市领航全国都能开。公司拥有数据超400万L2及以上级别车辆,超5000名智驾工程师+1000亿研发投入。庞大数据基座及强大研发实力支撑天神之眼持续迭代进化,智能化进程有望加速推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4、514、608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24、18、16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盈利能力不及预期,新车推出不及预期等。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4-11-06 304.06 -- -- 310.00 1.95%
310.00 1.95%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4年三季报, 公司 Q3实现营收 2011.2亿元,同比+24.0%;实现归母净利润 116.1亿元,同比+11.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8.8亿元,同比+12.7%;毛利率 21.89%,同比-0.23pct,环比+3.2pct。 10月, 比亚迪实现销量 50.3万辆。 点评: 24Q3业绩稳健增长,单车净利环比提升。 公司 Q3实现营收 2011.2亿元,同比+24.0%;实现归母净利润 116.1亿元,同比+11.5%。公司Q1-Q3实现营收 5022.5亿元,同比+18.9%;实现归母净利润 252.4亿元,同比+18.1%。公司 Q3毛利率 21.9%,环比+3.2pct;净利率 6.0%,环比+0.7pct。 Q3单季度公司实现销量 113.5万辆,同比+37.7%,单车营收 13.9万元,同比-9.3%,环比+2.2%;单车净利 0.9万元,同比-17.8%,环比+7.3%。公司单季度单车营收环比实现增长,季度销量破百万带动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单车净利环比持续提升。 王朝海洋 DM5.0新车+高端化全面发力,公司 10月销量突破 50万辆。 10月比亚迪实现销量 50.3万辆,创中国车企月销记录,其中乘用车销量 50.0万辆,同比+66.2%; 1-10月比亚迪实现销量 323.7万辆,同比+36.5%。 DM5.0带动王朝海洋稳健增长, 10月王朝网和海洋网分别实现销量 25.1万、 23.0万辆。高端化持续突破, 10月腾势实现销量 1.1万辆,其中新车腾势 Z9GT 销量突破 3000台;方程豹实现销量 6026辆,环比+11.1%;仰望实现销量 282辆。 智能化持续发力,乘用车业务全球化布局加速。 上半年比亚迪整车智能战略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量产交付。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签订智能驾驶合作协议,方程豹豹 8车型将搭载华为乾崑高阶智驾 ADS 3.0, ADS 3.0首发安全优先的端到端网络架构,实现了前向+侧向+后向防碰撞能力升级。出海方面, 10月比亚迪乘用车海外销量3.1万辆, 1-10月累计销量突破 30万辆。 截至 6月,公司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 77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本地化生产进程已在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巴西与匈牙利稳步推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王朝海洋 DM5.0新车拉动销量基本盘量利齐升,高端化&出海&智能化稳步推进,有望进一步提升业绩&估值中枢。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 396亿元、 512亿元、 624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23倍、 17倍和 14倍,维持“ 买入” 评级。 风险因素: 高端品牌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11-04 47.52 -- -- 57.50 21.00%
57.50 21.00%
详细
事件:2024年10月25日,公司发布三季报业绩,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0.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1.9亿元,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5亿元,同比增长16%,业绩符合预期。 点评:1、储能维持高增,客户不断开拓。公司储能产品出货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储能电池出货量35.73GWh,同比增长115.57%。根据InfoLink数据,2024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公司王牌产品Mr.Big、Mr.Giant相继获取国内外系列认证,客户端、项目端验证有序开展。 2、动力静待放量,盈利有望改善。前三季度,动力电池出货量20.71GWh,同比增长4.96%。因部分乘用车大客户车型销量不及预期,电池装机量受到一定影响,影响公司动力业务盈利。我们预计24Q4公司配套车型逐步放量,盈利有望修复。同时公司也在巩固商用车领域的优势,截至第三季度末,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亿纬锂能商用车电池国内市场份额为13.09%,排名第二。 3、主营消费稳定增长,积极拓展全球化。公司消费类小圆柱电池单月产销量突破1亿只。成都工厂现已投产,马来西亚工厂建设顺利,后续有望贡献增量。全球化方面,公司CLS模式落地项目ACT公司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动工,海外增量可期。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我们调整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8/53.3/64.2亿元(前值为47.9/58.2/71.9亿元),同比增长8.2%、23.9%、20.2%。截止11月01日市值对应24、25年PE估值分别是22.4/1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行业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迭代变化风险;竞争格局加剧风险;
宁德时代 机械行业 2024-11-04 244.00 -- -- 288.20 18.11%
288.20 18.1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三季报业绩,ummary]24Q3营收922.8亿元,同比-12.5%,环比+6.1%,归母利润131.4亿元,同比+26%,环比+6.3%,其中24Q3计提资产减值损失47.4亿元,环比Q2增加约30亿元,加回减值后经营性利润超预期。 点评:1、利润端:1)量:公司前三季度出货330Gw,三季度环比增加15%以上。考虑新产品放量、海外市场持续打开,我们预计25年动力出货同比+15%~20%。储能维持高速增长,全年增速我们预计达50%,24年出货有望达110GW。展望2025年,我们公司动力+储能出货合计同比+22%。 2)利:受益产品结构&碳酸锂价格下降,毛利率显著提升。我们预计公司神行、麒麟电池持续放量,25年动力两大核心产品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强化盈利能力。展望2025年,我们预计公司单wh盈利有望保持稳定。 2、资产端:1)资本开支:24Q3在建工程为252亿,环比下降20亿元,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为23%,公司资本开支逐步稳定。2)资产减值:由于碳酸锂现货9月底跌至7.5万元,公司采取谨慎原则,计提约47亿元资产减值。后续若锂价修复、公司复产,后续增量利润有望直接贡献在利润端。3)存货:24Q3存货552亿元,环比+72亿元,主要由于旺季备货,24Q3存货/营业成本为0.86,库存水平健康。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我们调整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4/634/779亿元(前值为456、556、685亿元),同比增长14.2%、25.8%、22.8%。截止11月01日市值对应24、25年PE估值分别是21.5/17.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行业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迭代变化风险;竞争格局加剧风险;
麦格米特 电力设备行业 2024-11-01 44.84 -- -- 51.51 14.88%
75.66 68.73%
详细
公司发布2024三季报:2024Q1-Q3年实现收入59.03亿元,同比增长21.06%,实现归母净利润4.11亿元,同比-14.8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63亿元,同比增长18.10%;2024Q3实现收入18.92亿元,同比增长19.02%,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增长3.8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增长16.30%。 高研发夯实竞争力,实现多极化增长。2024Q3公司毛利率为25.28%,环比2024Q2下降0.51pct,同比增长0.07pct。研发费用方面,公司2024Q3研发费用率为13.2%,环比增长2.4pct。我们认为公司高研发投入有望夯实公司产品竞争力,实现公司多领域业务增长。 切入英伟达供应链,网络电源有望高速增长。公司在2024年10月召开的OCP全球峰会上正式推出了适用于NVIDIAMGX"平台的最新电源系统,此完全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共具有6个5,500瓦电源模块,在1U服务器电源架中提供总计33kW的功率,效率高达97.5%,成为英伟达40余家数据中心部件提供商之一,有望拉动公司网络电源业务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5.74、8. 11、10.66亿元,同比-8.7%、+41.3%和+31.3%,截止10月30日的市值对应24-25年PE为40、2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海外出口不及预期等。
汇川技术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10-30 57.34 -- -- 65.47 14.18%
65.47 14.18%
详细
事件:公司2024Q1-Q3实现营业收入253.97亿元,同比+26.22%;归母净利润33.54亿元,同比+1.0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1.35亿元,同比+2.91%。2024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41亿元,同比+20.13%;归母净利润12.36亿元,同比-0.54%。 点评:新能源车业务高增长。2024Q1-Q3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收入104亿元,同比+96%,维持高增态势。参考NE时代数据,2024年8月,汇川技术电驱动装机量为56188套,同比+53.6%,市场份额为8%;驱动电控方面,汇川装机量139209套,同比+54.2%,市场份额为10.7%;定子方面,汇川装机量162264套,同比+158.1%,市场份额为9.3%。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国际化推进,新定点车型逐步放量,公司新能源车业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国际化持续推进,坚定研发投入。公司在加大国际化、能源管理、数字化等战略业务投入的同时,对费用进行总体调控,公司研发、销售、管理等费用增速低于收入增速。2024Q1-Q3公司研发投入22亿元,同比增长9%,研发费用率8.7%,三费投入46亿元,三费率18.2%。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61/73亿元,同比增长5.6%、21.8%、19.1%。截止10月29日市值对应24、25年PE估值分别是30/2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行业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迭代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等。
儒竞科技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9-04 44.62 -- -- 72.99 63.03%
72.74 63.02%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H1报告。2024H1实现营业收入6.58亿元,同比-16%;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同比-1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8亿元,同比-31%。 2024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4亿元,同比-14%;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3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36%。 点评:热泵出口有望逐步回暖,新能源车热管理业务高速增长。1)2024H1公司暖通空调及冷冻冷藏设备领域营业收入43,934.26万元,同比下降32.13%。我们认为,随着热泵出口的回暖,公司热泵收入规模有望触底回升。2)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营业收入20,295.23万元,同比增加68.50%,随着公司募投项目的建设,公司新能源车热管理产能有望逐步增加,有望支撑公司业绩增长。 机器人等新兴赛道持续布局。2024H公司研发费用5,501.10万元,同比增加37.27%。公司持续加大新兴领域投资,在自动化领域加大细分应用行业及机器人等细分市场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聚焦重点行业和机型,充分发挥研发的经验和优势,开发客户定制化、行业定制化以及驱控一体的伺服产品,有望打造新增长点。 盈利预测及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3.7/4.5亿元,同比增长13%、50%、23%。截止9月3日市值对应24、25年PE估值分别是18/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行业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迭代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等。
科达利 有色金属行业 2024-08-23 69.68 -- -- 83.87 20.36%
122.85 76.31%
详细
事件: 公司 2024H1 实现营业收入 54 亿元,同比+10.75%;归母净利润 6.48亿元,同比+27.3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28 亿元,同比+26.68%。2024Q2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37 亿元,同比+13%;归母净利润 3.39 亿元,同比+27%。 点评: 盈利能力稳健, 新业务持续拓展。 2024Q2,公司毛利率为 23.82%,公司盈利能力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新业务方面,公司与台湾盟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市科盟利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深圳市科盟创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拓展在人形机器人结构件方面的业务。 产能持续释放,海外市场布局加速。 公司以自筹资金不超过 12 亿元在深圳市龙华区投资建设“深圳新能源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项目”,进一步扩张公司在国内华南地区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能;与海外全资子公司匈牙利科达利共同出资不超过 4,900 万美元在美国投资设立科达利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建设美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开展美国业务的窗口,布局美国市场。在布局前述生产基地的同时,持续推进江西、湖北、江苏(三期)、江门等生产基地的建设及海外匈牙利生产基地的产能扩建进度,其中,完成江苏(三期)厂房建设,江西、湖北、江门生产基地部分生产线实现投产。 我们认为,公司持续布局国内外产能,有望保持龙头盈利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7/16.9/20.6 亿元,同比增长 14%、 23%、 22%。截止 8 月 21 日市值对应 24、 25 年 PE 估值分别是 14/11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锂电池技术迭代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等。
超捷股份 机械行业 2024-08-15 26.09 -- -- 26.14 0.19%
35.15 34.73%
详细
紧固件头部企业。公司深耕电源领域二十余载,在紧固件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大批优质客户,业务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公司持续拓展新业务领域,在航天领域和成都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哈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公司营收提升明显,随着新厂房逐步投产,盈利能力有所修复,2024Q1实现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同比增长74%。 紧固件国产替代持续,出海扬帆打开增长天花板。紧固件下游应用广泛,核心应用是汽车领域,市场规模超千亿。在汽车工业市场上,汽车紧固件主要用在发动机、车轮悬挂系统、底盘系统、安全气囊、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等,随着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的普及,车载电子系统对紧固件的需求有望增大。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智能化渗透率提升,新能源汽车紧固件市场有望保持较高增速,同时随着国内紧固件技术实力提升,在高端紧固件市场的渗透率有望提升。此外,海外紧固件市场广阔,东南亚等地经济发展迅速,相关市场有望保持较高增速,同时随着欧美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海外新能源汽车紧固件市场有望逐步扩展,关注与海外tier1汽车零部件厂商合作的国内紧固件企业。 公司竞争优势明显,新业务领域持续拓展。公司不断扩大产品覆盖品类,提升在金属塑料紧固件品类竞争力,此外公司在通信和电子电器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线,已经上市了一系列通信和电器紧固件。在产能方面,无锡超捷逐步投产,有望满足海外出口业务和国内重点客户项目落地等产能需求。在合作方面,公司与国际汽车tier1零部件厂商和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业关系紧密。其他业务方面,公司收购成都新月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商业航天业务领域,新业务持续拓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选择亚光科技、瑞玛精密、上海瀚讯作为可比对象。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0.52、0.91、1.55亿元,24-25年PE为65/37倍,考虑到公司是新能源紧固件头部企业,同时积极拓展商用航天领域,壁垒较高,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竞争格局恶化;国产厂商替代海外产业链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宏观经济波动;商业航天进展不及预期等。
宁德时代 机械行业 2024-07-31 183.22 -- -- 186.88 2.00%
301.50 64.5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4年H1业绩,实现营业收入1667.67亿元,同比减少11.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8.65亿元,同比增长10.3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00.54亿元,同比增长14.25%。 点评:公司动力/储能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储能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出货量来看,公司上半年动力+储能出货量超过200GWh,其中Q2动力+储能出货量约110GWh,储能占比为20%。根据SNEResearch数据,公司的动力、储能的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分收入结构看,公司24年H1动力电池系统营收为1126.49亿元,同比下降19.20%;储能系统营收为288.25亿元,同比增长3.00%,储能收入占比提升至17.28%;电池材料及回收营收为143.33亿元,同比增长13.02%;其他业务83.32亿元,同比增长32.08%;电池矿业资源收入26.29亿元,同比下降7.84%。 公司毛利率有所提升,单瓦时盈利基本稳定。公司24年H1毛利率为26.53%,净利率为14.92%。其中,动力电池毛利率为26.9%,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8.87%。Q2来看,公司单位Wh的盈利能力保持稳定,随着碳酸锂等资源及原材料价格下降,联动影响公司产品单位销售价格下降,因此毛利率随之提升。 产能持续扩大稳固市场地位,研发高投入引领行业技术。截至2024年H1,公司产能继续加大投入,目前电池系统产能为323GWh,并新增在建产能153GWh,产量211GWh,产能利用率65.33%。公司在电池方面加大投入新产品,持续增强产品竞争力,比如乘用车方面的神行4C超充电池基础上新发布神行Plus电池,麒麟高功率电池;商用车方面的天行L-超充版;储能方面的天恒储能系统。 深度合作各领域优质客户,进一步巩固龙头护城河。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与Volvo、北京现代、猛士科技、江汽集团、临工重机、中国龙工等达成战略合作,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加深在乘用车、商用车、船舶等领域业务合作。储能电池领域,公司与中石化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推动光储充微电网技术示范应用,与Quinbrook、NextEra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深化合作,与RollsRoyce达成战略合作,拟将天恒储能系统引入欧盟和英国市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收4183、5111、59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6、556、685亿元,同比增长3.4%、22%、23%。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锂电池技术迭代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等。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6-04 226.23 -- -- 259.87 13.48%
266.82 17.94%
详细
事件: 5月 28日,比亚迪举办了第五代 DM 技术发布暨秦 L DM-i、海豹 06 DM-i 上市发布会。点评: 第五代 DM 技术发布, NEDC 百公里亏电降至油耗 2.9L。 5 月 28 日晚,比亚迪举办了第五代 DM 技术发布暨秦 L DM-i、海豹 06DM-i 上市发布会,正式发布了第五代 DM 技术。第五代 DM 技术搭载比亚迪新一代插混专用高效发动机及 EHS 电混系统,百公里加速 7.5 秒, NEDC 百公里亏电油耗 2.9 升, CLTC 电耗 10.7kWh/100km。秦 L 亏电油耗实测平均值为 2.26L,海豹 06 则为 2.11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媒体实测结果均超 2300 公里。 DM5.0 系统燃油经济性也实现大幅提升,根据发布会信息,有充电桩的情况下,秦 L 和海豹 06 的车主在短途用电(使用比例 80%),长途用油(使用比例 20%),每年用油用电成本 2078 元(2万公里),对比百公里耗油 7L 的燃油车节省 9682 元;没有充电桩的情况下,秦 L 和海豹 06 车主节省 6888 元。 比亚迪秦 L 和海豹 06 两款新车正式上市,首发搭载第五代 DM 技术。海豹06 DM-i与秦L DM-i互为“姊妹车型”, CLTC 工况纯电续航有80km和 120km 两种,各提供 5 款车型可选,售价区间为 9.98-13.98 万元。动力方面,新车搭载由 1.5L 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组成的第五代 DM 插电混动系统, 1.5L 发动机最大功率 74kW,驱动电机可选 120kW、 160kW两种功率,最高车速 180km/h。新车电池可选 10.08kWh、 15.874kWh两种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NEDC 工况百公里亏电油耗分别为 2.9 升和3.08 升。 海豹 06 DM-i 与秦 L DM-i 定位中型车,将对紧凑型、中型燃油车市场形成较大冲击。 海豹 06 DM-i 与秦 L DM-i 定位中型车。车身尺寸分别为 4830mm×1900mm×1495mm、 4830mm×1875mm×1495mm,轴距2790mm。根据太平洋汽车,热销紧凑型燃油车吉利星瑞、奇瑞艾瑞泽8、马自达 3 昂克赛拉、丰田卡罗拉、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中仅有马自达 3 昂克赛拉指导价低于秦 L,而尺寸、油耗方面秦 L 均具有优势。相较于热销中型车大众迈腾、帕萨特、凯美瑞、雅阁、天籁等,秦 L、海豹 06 尺寸相当,在售价、油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帕萨特、雅阁最低配版本经销商售价分别为 12.19 万(优惠 6 万)、 12.68 万(优惠5.5 万),我们认为秦 L 上市之后或将对合资中型燃油车市场形成更大的价格冲击。 秦 PLUS 已占据紧凑型车月销第一名,看好秦 L、海豹 06 后续交付放量。 根据懂车帝排行,在 2 月改款上市后,秦 PLUS DM-i 在 2、 3、 4月实现月销 2.1 万、 3.1 万、 2.8 万,已连续排名紧凑型轿车月销第一,超过轩逸、朗逸、速腾等老牌热销车型。在中型车市场,帕萨特、凯美瑞、迈腾、雅阁、天籁在过去一年销量分别为 21.5 万、 20.6 万、 19.7万, 14.2 万、 9.7 万,我们认为凭借售价、油耗等方面的优势,秦 L、海豹 06 在中型燃油车市场具有较大替代空间。同时比亚迪在出海、智能化层面逐步提升,我们认为未来有望对日系品牌全球近 2000 万的市场规模发起冲击。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为 372亿元、 469 亿元、 560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8 倍、 14 倍和 12 倍,维持“ 买入” 评级。 风险因素: 高端品牌车型上市进程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麦格米特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5-15 25.78 -- -- 33.19 27.56%
32.89 27.58%
详细
? 公司发布 ummary] 2023年报及 2024年一季报: 2023年实现收入 67.54亿元,同比增长 23.30%,实现归母净利润 6.29亿元,同比增长 33.13%,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3.55亿元,同比增长 39.02%; 2024Q1实现收入18.31亿元,同比增长 17.32%,归母净利润 1.39亿元,同比-13.9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22亿元,同比增长 25.62%。 ? 高研发夯实竞争力, 实现多极化增长。 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 24.94%,2024Q1毛利率为 25.91%,同比有所上升;费用率方面, 2023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4.81%/3.05%/11.41%, 2024Q1为 4.37%/3.03%/11.54%。 过去 10年,公司营业收入与研发投入均实现约 30%的年复合增速,研发费用率稳定在 11%左右。 公司以研发打磨技术,以技术布局业务,以业务壮大平台,以平台支持研发, 实现多极化增长。 ? 业务遍布全球,出海持续加速。 随着公司在全球的“研发+制造+销售”多点布局网络日益完善,近年来公司海外客户需求持续上升, 海外销售收入占比也逐年加大。 2023年,公司业务进一步向海外市场拓展,实现直接海外收入 19.51亿元,占销售总收入比例为 28.88%;另实现占销售总收入比例约 11%的间接海外收入,公司 2023年供应海外地区需求产生的总收入占比(直接+间接)合计约达 40%,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 ?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7.65、 9.21、 11.00亿元,同比增长 22%、 20%和 19%,截止 5月 13日的市值对应 24-25年 PE 为 17、 14倍,维持“买入”评级。 ?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海外出口不及预期等。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10 18.37 -- -- 19.86 6.83%
19.62 6.8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第一季度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4.98亿元,同比增长0.39%;实现归母净利润107.51亿元,同比下降24.8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08.34亿元,同比下降27.41%。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6.74亿元,同比下降37.59%;出现归母净亏损23.50亿元,同比减少164.61%,扣非后归母净亏损24.19亿元,同比减少167.37%。 点评:硅片、组件双龙头地位稳固,全球化产能布局优势明显。2023年,公司硅片出货125.42GW,连续九年保持单晶硅全球出货量第一,组件出货67.52GW,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7.45%和44.4%。公司集中资源和合理布局,加速HPBC和TOPcon产能升级及量产,同时亚洲与美国的多个项目投产计划逐步推进,进一步强化在全球市场的出货能力。截止2023年末,公司自由硅片产能达170GW,组件产能达120GW。其中马来西亚2.8GW组件产能,越南3.35GW电池项目按期投产,2024Q1美国合资组件工厂正式投产。 2024Q1业绩承压,长期优势稳固、动力强劲。受当前行业产能过剩、供需结构失衡影响,公司组件、硅片价格连同行业产业链价格下降;同时受到美国查扣大量产品影响,公司计提存货资产减值准备共26.49亿元,致使2024Q1出现较大亏损。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幅度有限,公司亦已积极减值降低风险,其稳固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研发实力有望保证自身的全球龙头地位。考虑到全球新增装机快速增长、主系列产品价格下跌幅度有限和公司即将在2024年下半年推出的高于同规格TOPCon组件5%功率的HPBC二代产品以及其他创新技术,公司有望在未来光伏市场上持续展现优势和活力。 差异化产品领导市场,技术突破电池效率再创记录。公司自主研发的HPBC技术在23年年末实现量产提效和降本攻关,配合“场景化+功能化”产品矩阵,Hi-MOX6产品已稳定实现月超2GW的规模化出货;技术方面,新开发的“泰睿”硅片实现行业单晶硅片领域近十年首次性能突破,大幅提高电阻率均匀性并支撑全平台主流技术路线的电池端效率提升,将于2024年二季度导入量产;同时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转化率27.09%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33.9%均刷新世界记录,稳固行业领先地位。 数字化转型升级制造能力,氢能业务引领行业。公司嘉兴基地已成为全球光伏业唯一“灯塔工厂”,多项行业首创数字化技术实现包括单位制造成本在内的多项技术优化,引领光伏行业智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2023年子公司隆基氢能营业额突破亿元,成为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截止2023年年末已建成2.5GW产能,位居行业首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分别是996.69、1155.29、1422.67亿元,同比增长-23.0%、15.9%、23.1%;归母净利润分别是41.52、73.36、110.72亿元,同比增长-61.4%、76.7%和50.9%。当前股价对应2024-2026年PE分别为34.26、19.39、12.8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光伏需求不及预期、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风险、竞争格局恶化、国际贸易风险等。
晶澳科技 机械行业 2024-05-09 14.01 -- -- 15.95 13.85%
15.95 13.8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以及 2024年第一季度季报。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15.56亿元, 同比增长 11.74%; 实现归母净利润 70.39亿元,同比增长 27.21%; 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71.40亿元, 同比增长28.46%。 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9.71亿元, 同比下降 22.02%; 实现归母净利润-4.83亿元, 同比下降 118.70%; 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69亿元, 同比下降 114.81%。 点评: 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 2023年, 公司组件产能超 95GW, 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 90%, 其中 n 型电池产能超 57GW, 各环节产能规模有序增加。 此外, 越南 5GW 电池、 美国 2GW 组件等新建项目按计划推进, 按照公司未来产能规划, 2024年底公司硅片、 电池及组件产能均将超 100GW。 公司的一体化产业链涵盖太阳能硅棒、 硅片、电池及组件等多个生产应用环节, 实现了上下游产能的高度匹配, 提高了生产效率, 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 坚持技术创新、 降本增效, 应对产品降价压力。 光伏产业的“内卷” 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2023Q4公司毛利率降至 13.23%, 2024Q1进一步下降至 5.06%, 为应对这种情况, 公司长期持续支持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工作, 降低成本的同时建立技术壁垒。 2023年发布的全新 n 型组件DeepBlue 4.0Pro 相比于 p 型组件, BOS 成本可降低 2%-4.5%左右,LCOE 可降低 2.5%-6%左右, 相比于原有版型 n 型组件, BOS 成本可降低 1.4%-2.8%左右, LCOE 可降低 0.7%-1.6%左右。 公司 2023年研发投入 44.46亿元, 占营业收入 5.45%。 截至 2023年末, 公司自主研发已授权专利 1,263项, 其中发明专利 285项。 公司全球化布局优势明显, 海外出货占比较高。 2024Q1公司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 62%, 同时, 公司在海外设立了 13个销售公司, 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 165个国家和地区, 短期来看, 企业之间竞争加剧, 产业链价格快速下降。 在这样的环境下, 拥有全球化布局的公司或可以快速调整, 将销售比重倾向高价值市场, 抵消个别国家或地区市场阶段性低谷及国际贸易摩擦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进而有望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营收分别是786.40、 957.34、 1166.96亿元, 同比增长 -3.6%、 21.7%、 21.9%; 归母净利润分别是 37.63、62.59、92.35亿元,同比增长 -46.5%、66.3%和 47.5%。 当前股价对应 2024-2026年 PE 分别为 12.86、 7.73、5.24倍, 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光伏需求不及预期、 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风险、 竞争格局 恶化、 国际贸易风险等。
晶科能源 机械行业 2024-05-08 7.55 -- -- 8.66 11.74%
8.97 18.81%
详细
公司发布 2023 年报以及 2024 年一季度季报。 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6.82 亿元, 同比增长 43.55%, 实现归母净利润 74.40 亿元, 同比增长153.20%; 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69.04 亿元, 同比增长 152.09%。 2024年 Q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0.84 亿元, 同比下降 0.30%; 实现归母净利润11.76 亿元, 同比下降 29.09%。 点评: Q1 业绩承压, 出货量同比高增。 公司业绩承压主要受到光伏市场竞争加剧影响, 主产业链价格整体处于低位。 一季度公司实现总出货量为21,907MW, 其中组件出货量为 19,993MW, 硅片和电池片出货量为1,914MW, 总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51.19%。 N 型技术领跑凸显龙头地位, 先进产能快速放量。 2023 年, 公司 N 型产品的技术和量产规模保持领先。 23 年全年 N 型组件出货 48.41GW,同比增长 352%。 同时, 公司高效 N 型电池研发量产持续突破, N 型TOPCon 电池研发最高效率达 26.89%, 基于 N 型 TOPCon 的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最高效率达 32.33%。 截止 23 年底, 公司已投产超过70GW 高效 N 型电池产能, N 型电池量产平均效率超过 25.8%, 2024年一季度量产平均效率已超过 26%, N 型组件功率高出同版型 P 型产品约 30W。 公司持续构建完善一体化生产, 截止 23 年底, 垂直一体化产能在硅片、 电池和组件三大核心板块分别达 85GW, 90GW 和110GW, 一体化产能配套率达 85%以上。 发展探索光伏新质生产力, 技术变革降本增效。 公司于 2023 年 5 月宣布在山西综改区建设年产 56GW 的光伏一体化基地, 目前一期 14GW产能已从 2024 年 3 月开始投产。 该基地的建设体现了公司在光伏生产模式上的创新, 符合光伏新质生产力要求, 将推动技术、 规模、 零碳、效率和智能制造的先进性, 同时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成本控制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营收分别是990.48、 1012.47、 1042.16 亿元, 同比增长 -16.5%、 2.2%、 2.9%;归母净利润分别是 55.58、 67.19、 82.59 亿元, 同比 -25.3%、 20.9%和 22.9%。 当前股价对应 2024-2026 年 PE 分别为 14.13、 11.69、9.51 倍, 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光伏组件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产能扩张不及预期风险;宏观经济环境风险、 国际贸易政策风险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6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