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李淑芳

山西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执业证书编号:S0760518100001...>>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广立微 计算机行业 2023-10-31 87.40 -- -- 99.98 14.39%
99.98 14.39%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45.16%;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增长50.63%;扣非归母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增长68.68%。单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9亿元,同比增长30.39%;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15.36%;扣非归母净利润0.27亿元,同比增长-18.35%。 事件点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产品布局持续拓展。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1.46亿元(上半年0.93亿元,去年同期0.78亿元),同比增长86.54%,营收占比57.05%。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大幅度增加,产品布局持续优化: (1)软件方面,拓展布局可制造性(DFM)系列EDA软件,自主开发化学机械抛光工艺的建模工具CMPEXPLORER,目前软件已经在几家国内头部晶圆厂试用导入中。延伸布局半导体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DATAEXP系列产品),将DE-G产品进行平台化拓展,并开发出web版产品; (2)硬件方面,优化升级并推出T4000型号WAT设备(适用于8英寸以下及化合物半导体产线),可覆盖LOGIC、CIS、DRAM、SRAM、FLASH、BCD等所有产品的测试需求。同时,在T4000基础上协同开发了可靠性测试分析系统(WLR)等功能,将设备从WAT测试扩展至WLR及SPICE等领域。 控股上海亿瑞芯,协同效应明显,良率提升方案更加完善。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对亿瑞芯的控股,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总计控制亿瑞芯62%股权。亿瑞芯专注于集成电路可测试性设计(DFT)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其解决方案能够与公司的良率提升系统协同互补,打通数据链,完善公司的良率提升总体解决方案,为设计公司、晶圆厂提供更完整的方案。另一方面,公司能够将DFT技术融入现有的产品与技术生态,深度联动设计端与制造端,并借助亿瑞芯的业务平台将DFT产品快速导入目标客户,进一步扩大客户版图,实现技术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突破。 股权激励计划,彰显业绩增长信心。公司披露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激励对象为副总经理和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骨干共87人,业绩考核年度为2023-2025年,以2022年营收(3.56亿元)为基数,2023-2025年收入增长目标分别为60%/150%/300%,对应收入分别为5.7亿元/8.9亿元/14.24亿元。股权激励方案一方面可以提振员工情绪,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公司对于未来业绩高增长的信心。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80/9.98/15.28亿元(原值6.38/10.03/17.01亿元),同比63.0%/72.2%/53.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3.01/4.94亿元(原值1.91/3.32/6.15亿元),同比增长37.3%/78.9%/64.3%,对应EPS为0.84/1.50/2.47元。以2023年10月27日收盘价87.90元计算,2023-2025年PE分别为104.6X/58.5X/35.6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软件业务进展及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概伦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8 28.75 -- -- 29.75 3.48%
29.75 3.48%
详细
公司概况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H1,公司实现营收1.52亿元,同比38.79%;实现归母净利润64.87万元,同比-96.4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04.65万元,同比-123.6%。 年报点评工程服务收入逆势增长,境内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分产品收入情况看,EDA软件授权业务实现收入9305.7万元,同比27.89%;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业务实现收入4666.3万元,同比53.42%;一站式工程服务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1193.52万元,同比103.39%。分区域收入看,来自境内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司来自境内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9,241.46万元,同比增长76.11%,来自境内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0.94%。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支撑新品研发工作。2023H1,公司研发投入9080.3万元,同比67.63%,占营收比重59.59%(同比增长10.25pct),产品布局持续完善。公司上半年发布功能完善的先进低频噪声测试系统9813DXC,支持多种半导体器件类型在各种工作条件下(如200V高压、10PA极低电流等)的高精度噪声测试。而且,公司还计划本年内向市场推出两项新产品,即面向可制造性设计(DFM)的EDA工具,以及数字仿真EDA工具;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其他核心技术研发和加速各项新产品的研发进程,推动打造各类应用驱动的EDA全流程建设。 产业布局不断拓展。2023年4月,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深圳概伦电子和北京概伦电子落地。2023年5月,公司顺利收购福州芯智联科技100%股权,芯智联的现有技术和产品能够将公司在芯片级EDA设计和验证的领先地位拓展至板级和封装级设计,形成完整的芯片级、板级和封装设计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DTCO”生态圈进一步完善。2022年,公司启动业内首个基于DTCO理念的EDA生态圈,通过资本助力和战略合作联合其他EDA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基于DTCO理念的EDA生态。2023年以来,生态圈逐步完善,3月份公司牵头联合上下游重点企业,产学研合作共建上海临港新片区EDA创新联合体,瞄准国内特别是临港新片区的集成电路产业需求,加速DTCO方法学和生态落地。此外,今年以来,公司还与鸿之微、阿里云、MPI、罗德与施瓦茨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达成合作共识,提升产业竞争力。 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97/5.55/7.49亿元,同比42.5%/40.0%/34.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3/0.74/1.00亿元,同比增长18.5%/39.4%/34.4%,对应EPS为0.12/0.17/0.23元。以2023年9月5日收盘价24.72元计算,2023-2025年PE分别为201.7X/144.7X/107.7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及DTCO生态建设不及预期;海外市场风险;无法找到潜在收购或战略投资标的及实现业务协同的风险。
维峰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8 52.53 -- -- 52.50 -0.06%
64.00 21.84%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公布 2023年半年报。 2023H1年实现营业收入 2.43亿元, 同比增长9.54%, 实现归母净利润 0.75亿元, 同比增长 49.77%,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4亿元, 同比增长 9.89%。 事件点评 工控连接器国产化代表性企业,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及新客户。2023H1,工控连接器营收 1.57亿元, 同比增长 2.22%。 工业控制连接器业务是公司当前主营业务板块, 公司也在持续拓展新客户以及新应用领域, 除实现单款产品成功导入多家客户项目进行批量销售外, 公司还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 现已有 WAFER 系列连接器、 WD 系列线对板连接器等工业机器人控制连接器量产。 同时。 针对自动化机器人所需的高精密度、 高频率信号传输用连接器,公司也持续推进与客户的交流、 合作, 并已有部分规格的产品量产。 汽车连接器是近年来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业务支撑, 高频高速产品提升未来业绩确定性。 2023H1, 汽车连接器营收 0.42亿元, 同比增长 31.8%。 上半年公司整车厂客户比亚迪、 Tire 1客户伊控动力、 安波福等客户出货均实现同比正向增长。 同时, 公司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市场机遇, 积极布局高频高速类产品: (1) 板块高速连接器, 已开发并实现了 0.8mm 间距和 0.635mm 间距连接器的量产, 目前正在积极开发 0.5mm 间距的, 该类产品标准由公司主编, 主要应用在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以及高端车型的音影娱乐方面, 等待 ADAS 大面积商用机遇的到来; (2)线束类高频高速连接器,由子公司东莞维康主导, 已完成汽车智能座舱系统、 自动驾驶系统等产品开发, 重点布局产品系列有智能驾驶前段视觉感知、 车身域控 PCB 板端连接方案、 车规放水等级超 IP68的 type-C 连接器组件和高速以太网连接器组件等。 新能源连接器是公司重点发展业务和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形成光储充三领域全方位覆盖的新能源布局。 2023H1, 新能源连接器营业入 0.40亿元,同比增长 23.9%。 上半年公司把握“内生+外延” 资源高效整合, 与重点客户进行联合开发, 拓展家用、 商用储能以及充电应用所需的连接器, 提供光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形成光储充三领域的全方位覆盖, 强化新能源连接器业务布局, 赋能公司业务高速发展。 泰国投资建厂拓展公司全球业务布局。 公司公告拟投资不超过 1500万美元在泰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国内尚无以工业控制连接器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国际大厂, 国产替代空间可期。 公司作为工业 控制连接器国产化代表性企业, 要积极把握工业控制连接器国产替代机遇。 泰国投资建厂即是公司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是顺利切入国际大厂供应链的重要保障。 投资建议 预计 2023-2025年,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6.14/8.32/11.24亿元(原值 7.19/10.29/14.10亿元), 同比 27.8%/35.4%/35.1%;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0/2.14/2.99亿 元 (原 值 1.77/2.55/3.52亿 元 ) , 同 比51.4%/25.9%/40.0% , 对 应 EPS 为 1.55/1.95/2.72元 (原 值2.41/3.48/4.80元)。以 2023年 9月 5日收盘价 51.31元计算,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33.2X/26.4X/18.8X。 维持“买入-A” 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增长不及预期; 客户导入不及预期; 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 国际宏观经济政治形势波动风险。
广立微 计算机行业 2023-09-07 79.00 -- -- 99.98 26.56%
99.98 26.56%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 2023H1, 公司实现营收 1.27亿元, 同比增长 63.91%; 实现归母净利润 2284万元, 同比增长 3903.6%;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623.8万元, 同比增长 327.15%。 事件点评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拓展产品布局, 增强软硬件协同优势。 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 0.93亿元(去年同期 0.47亿元), 同比增长 98.72%, 营收占比73.12%。 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加深技术沉淀, 借助在制造端深厚的技术积累横向拓展制造类 EDA 及电性测试设备品类, 极大地扩展了公司业务的市场空间和核心竞争力, 巩固了公司软硬件协同的竞争优势, 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速超 60%。 拓展布局可制造性(DFM) 系列 EDA 软件, 自主开发了化学机械抛光工艺的建模工具 CMP EXPLORER, 目前软件已经在几家国内头部晶圆厂试用导入中。 延伸布局半导体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DATAEXP 系列产品),其中半导体通用化分析工具 DE-G、 集成电路良率分析与管理系统 DE-YMS、集成电路缺陷管理系统 DE-DMS、 缺陷自动分类系统(DE-ADC) 等产品已研发成熟并进入市场拓展和商务落地阶段, 半导体设备异常监控及分类系统DE-FDC 产品已完成初版并已引入客户进行试用中; 另一方面, 公司根据客户对半导体通用数据软件的需求, 将 DE-G 产品进行平台化拓展, 并开发出web 版产品。 同时, 持续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并使其在数据系统中发挥重要价值。 举例来说, 公司使用基于前沿的人工智能视觉技术, 自主研发的缺陷自动分类系统(DE-ADC) 产品正式发布, 能与 DE-DMS 深度配合, 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目前系统已经在多家集成电路企业部署使用并受到一致好评。 半导体设备持续优化推出。 上半年优化升级并推出 T4000型号 WAT 设备, 可覆盖 LOGIC、 CIS、 DRAM、 SRAM、 FLASH、 BCD 等所有产品的测试需求, 支持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参数测试, 性价比很高, 适合应用于对成本比较敏感的 8英寸以下及化合物半导体产线, 也将作为海外硬件业务市场拓展的主力军。 同时, 在 T4000电性测试设备的基础上协同开发了可靠性测试分析系统(WLR)等功能, 将设备从 WAT 测试扩展至 WLR 及 SPICE 等领域。 投资建议预计 2023-2025年,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6.38/10.03/17.01亿元, 同比79.4%/57.2%/69.6%;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91/3.32/6.15亿元, 同比增长56.1%/73.8%/85.3%, 对应 EPS 为 0.96/1.66/3.08元。 以 2023年 9月 5日收盘价 79.76元计算, 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83.5X/48.0/25.9X。 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 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软件业务进展及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安路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04-27 55.02 -- -- 58.77 6.82%
59.72 8.54%
详细
公司公布2022 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2亿元,同比增长53.57%,实现归母净利润0.6 亿元,扭亏为盈,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32 万元,扭亏为盈。Q4 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5 亿元,同比33.6%,实现归母净利润-178 万元;2023Q1 实现营业收入1.88 亿元,同比-27.38%,实现归母净利润-0.51 亿元,同比-38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7 亿元,同比-469.48%。 事件点评 一季度下游需求较弱叠加新产品尚未批量导入使得营收下滑。2022 年公司持续丰富产品矩阵、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扩展产品应用领域,随着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客户需求持续增长,带动营业收入增长53.57%至10.42 亿元。2023 年Q1 季度,由于下游市场需求周期波动影响,成熟产品出货量有所下滑,而不少新产品或型号尚处于导入期,导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另外,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同比增长,且有流片费用等大额研发投入确认,叠加营收下降,利润较上年同期亦有大幅减少。 新产品今年有望实现规模销售。2022 年,公司FPGA 系列和FPSoC 系列发布了SALPHOENIX、SALELF、SALSWIFT 家族的6 款新产品,包括2款车规级FPGA 芯片,公司积极开展新产品市场拓展与用户导入,争取将在在2023 年第三、四季度实现规模销售;公司还开发了涵盖众多应用场景的IP 和解决方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加快客户导入速度。 产品持续迭代丰富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的逐步拓展将持续提升公司业绩。 公司属于国内民用FPGA 领域的第一梯队厂商,高中低系列FPGA 布局完善,在通信、工控等领域优势明显。公司也在持续推进全新系列产品的开发,下一代FPGA 芯片、FPSoC 芯片、FPGA 软件、FPSoC 软件等研发项目进展顺利,不断突破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未来随着下游客户的逐步放量导入,公司业绩将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 预计2023-2025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59/22.93/32.03 亿元,同比49.6%、47.1%、39.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2.12/5.06 亿元,同比增长69.3%、108.8%、139.4%,对应EPS 为0.25/0.53/1.27 元。以2023 年4 月25 日收盘价54.48 元计算, 2023-2025 年PE 分别为215.2X/103.0X/43.0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或产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工控领域客户导入不及预期风险;高端产品出货不及预期风险;新兴市场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华海清科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6 276.11 -- -- 396.33 -3.81%
270.90 -1.89%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 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16.49亿元, 同比增长 104.86%, 实现归母净利润 5.02亿元, 同比增长 152.98%,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80亿元, 同比增长 233.36%; Q4单季度实现营收 5.15亿元, 同比增长 97.46%, 实现归母净利润 1.59亿元, 同比增长 216.78%。 2023年 Q1实现营业收入 6.17亿元, 同比增长 76.87%, 实现归母净利润 1.94亿元,同比增长 112.4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67亿元,同比增长 114.46%。 事件点评 半导体设备市场发展及公司产品竞争优势提升公司收入水平, 强化费用控制, 利润增长幅度更大。 2022年公司实现了更高的工艺覆盖度, 突破了更先进的技术节点, 取得了更多客户的批量订单, 扩展了减薄设备、 湿法设备、金属膜厚测量设备等并交付客户。 CMP 等设备实现营业收入 14.31亿, 占比87%, 关键耗材与维保服务、 晶圆再生等业务实现营收 2.18亿, 初步实现“装备+服务” 的平台化战略。 另一方面, 公司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提高费用控制水平, 使得归母净利润实现更高幅度的增长。 公司通过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 推进零部件国产化等多种措施实现了较好的成本控制水平, 综合毛利率47.7%(2021年 44.7%);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亦控制在较低水平。 2022年期间费用率 24.6%(2021年 30.6%), 其中销售费用率 6.1%(2021年 8.3%), 管理费用率 6.1%(2021年 8.4%), 研发费用率 13.1%(2021年14.2%), 财务费用率-0.7%(2021年-0.2%), 基于“装备+服务” 布局, 持续深耕半导体关键设备及技术服务, 纵向延伸+横向拓展, 装备及服务均有较大突破设备类: (1) CMP 设备: 在逻辑芯片、 DRAM 存储芯片、 3D NAND 存储芯片等领域的成熟制程均完成了 90%以上 CMP工艺类型和工艺数量的覆盖度,部分关键 CMP 工艺类型成为工艺基准机台。 持续提升 Cu/Al/W 等金属薄膜厚度测量能力, 在客户端顺利完成了先进制程的验证和量产; 用于先进封装、大硅片领域的 CMP 设备已批量交付客户大生产线; 面向化合物半导体推出的 CMP 设备已在 SiC、 GaN、 LN、 LT 等领域实现市场应用, 取得批量销售订单。 (2) 减薄设备: 2022年实现减薄设备关键突破, 在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对标国际友商(DISCO) 的高端机型, Versatile-GP300完成了多家客户的送样验证, 并陆续取得销售订单, 预计 2023年内实现小批量出货; 公司开发了针对封装领域的 12英寸超精密减薄机, 计划于 2023年发往客户端进行验证。 (3)其他: 自主研发的清洗设备已批量用于公司晶圆再生生产, 预计 2023年推向相关细分市场。 FTM-M300DA 金属薄膜厚度测量设备已实现小批量出货, 已在高端制程完成部分工艺验证。 用于湿法工艺设备中研磨液、 清洗液等化学品供应的 HSDS/HCDS 供液系统设备已获得批量采购。 服务类: (1) 持续开展 7区抛光头关键耗材的多元化开发及验证, 在客户大生产线推广顺利。 (2) 晶圆再生自动化生产系统、 品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陆续建成上线并应用于晶圆再生生产, 目前晶圆再生业务已实现双线运行, 2022年底产能已经达到 8万片/月, 获得多家大生产线批量订单并实现长期稳定供货。 2022年新签订单超 35亿, 提升未来业绩确定性。 2022年, 公司新签订单金额约 35.71亿元(不含 Demo 订单, 2022H1新签订单 20.19亿元), 再创新高; 合同负债 13.04亿元(2022Q3为 10.64亿元, 2023Q1为 13.34亿元),存货 23.61亿元(2022Q3为 22.54亿元, 2023Q1为 23.05亿元)。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6.90亿元、 35.33亿元、 45.12亿元, 同比增长 63.1%、 31.3%、 27.7%; 分别实现净利润 7.32亿、 9.77亿、 13.03亿元, 同比增长 45.9%、 33.5%、 33.3%; 对应 EPS 分别为 6.86、 9.16、 12.21元。 以 2023年 4月 25日收盘价 398元计算, 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58.0X、43.5X、 32.6X, 维持“增持-A” 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风险; 技术创新风险; 新产品进展不及预期; 宏观经济及行业波动风险; 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概伦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17 34.99 -- -- 36.90 5.46%
36.90 5.46%
详细
公司概况 公司在器件建模和电路仿真两大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的关键环节掌握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自主可控的 EDA 核心技术, 能够支持 7nm/5nm/3nm等先进工艺节点和 FinFET、 FD-SOI、 GAA 等各类半导体工艺路线, 为台积电、 三星电子、 SK 海力士、 美光科技、 联电、 中芯国际等 100多家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服务。 同时公司以应用驱动为目标, 以已有的先进工具为基础,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 EDA 合作伙伴, 打造基于 DTCO 理念的 EDA 生态圈, 提供 EDA 全流程解决方案。 目前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 EDA 授权、 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仪器及系统、 一站式工程服务, 2022年收入占比分别为65.5%、22.1%、11.8%。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79亿元,同比增长 43.68%; 实现归母净利润 0.45亿元, 同比 56.92%; 扣非归母净利润 0.32亿元, 同比38.34%。 2022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08亿元, 同比增长 56.22%, 实现归母净利润 0.14亿元, 同比增长 6.41%。 年报点评 规模效应显现, 研发持续保持高增长。 期间费用率 2022年 74.4%(2021年为 80.4%), 其中销售费用率 22.4%(2021年 23.9%), 管理费用率 18.5%(2021年 22.4%),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2022年研发人员总数达 224人(同比增长 57.75%, 占总人数比例 64.74%), 持续招聘人才与持续产品研发背景下, 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 研发费用率 50.2%(2021年 41.0%)。 2022年持续推动应用驱动的 EDA 全流程解决方案: 制造类 EDA 方面,提供 SPICE 模型/PDK/标准单元库产品, 并计划于 2023年推出 DFM, 逐步建立制造类 EDA 全流程解决方案; 模拟设计 EDA 方面, 基于 Nano Designer平台, 为模拟/混合信号和存储器电路设计等定制类电路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已通过测试阶段并获得战略客户的认可采购; 数字设计 EDA 方面, 提供规划与验证/时序验证/标准单元库产品, 并计划通过自研及与 EDA 生态圈合作伙伴合作等方式, 逐步打造数字电路设计类全流程解决方案; 在测试仪器和系统方面, 公司通过现有领先的测试仪器 产品与 EDA 软件形成软硬件协同, 向客户提供差异化和更高价值的数据驱动的 EDA 全流程解决方案。 DTCO 生态建设稳步发展,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2年 8月, 公司正式发布 Nano Designer 平台, 标志着概伦电子以 DTCO 理念创新打造应用驱动的 EDA 全流程的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 此外, 2022年公司启动了业内首个基于 DTCO 理念的 EDA 生态圈, 邀请产业链上下游 EDA 企业、 IP 产商、存储器公司、 设计公司/IDM、 晶圆代工厂、 封测公司, 以及产学研用协会/ 平台、 大学/研究机构深度联动, 共同打造基于 DTCO 理念的 EDA 生态, 打造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 EDA 供应链; 2023年 3月, 公司牵头建立上海临港新片区 EDA 创新联合体, 加速 DTCO 方法学和生态落地。 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相结合, 为布局 EDA 生态提供坚实基础。 坚持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结合, 通过股权投资、 并购整合、 战略合作等多种手段,完成包括数字仿真验证、 逻辑综合、 布局布线、 OPC、 TCAD、 电磁场仿真等数字电路设计、 模拟电路设计、 晶圆制造等 EDA 全版图战略布局。 公司先后完成了对博达微及 Entasys 的收购。 2022年, 公司直接投资了上海伴芯科技。 公司参与设立的济南济晨先后投资了山东启芯、 济南新语、 东方晶源、上海兴橙誉达、 杭州泛利科技、 鸿之微等数家 EDA 产业链相关企业; 公司参与设立的上海兴橙誉达投资了上海思尔芯; 此外, 公司还出资认购广州中科同芯的合伙份额, 该合伙企业将直接投资持有锐立平芯股权。 2023年, 公司仍将加快整合并购和对外战略布局的步伐。 投资建议 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97/5.55/7.49亿元,同比42.5%、40.0%、 34.9%;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53/0.73/0.98亿元, 同比增长 17.1%、38.7%、 35.1%, 对应 EPS 为 0.12/0.17/0.23元。 以 2023年 4月 13日收盘价34.40元计算, 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283.9X/204.6X/151.5X。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 新产品开发及 DTCO 生态建设不及预期; 海外市场风险; 无法找到潜在收购或战略投资标的及实现业务协同的风险。
维峰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13 54.69 -- -- 91.20 10.48%
65.79 20.30%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公布2022年年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同比增长17.56%,实现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11.9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12.43%。2022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18.17%,实现归母净利润0.30亿元,同比增长32.34%。 事件点评“汽车+新能源”拉动公司业绩增长。工控领域:宏观环境影响下,外销客户订单和提货意愿减弱,公司不断提升产品丰富度,同时调整营销策略,确立纵深老客户、拓展新客户的营销策略,工控领域实现增速3.94%;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受益于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高景气度、公司主营产品品类的不断丰富以及公司下游重要客户的顺利突破,公司在汽车以及新能源领域分别同比增长46.58%和75.48%。 主要跟国际一线大厂竞争,持续受益于国产化替代。公司已形成以“工业控制为主体、新能源(风光储)及新能源汽车为两翼”的发展格局,采取国产化替代的竞争策略,产品定位中高端,主要跟国际一线大厂竞争,主要产品已达国际一流厂商同等技术水平。相较于国际一流厂商,公司在快速响应、小批量定制开发、跟随客户预研、性价比等方面具备优势,大力配合客户推进国产替代、本土化生产;相较国内连接器厂商,公司在产品品质、产品丰富性及定制化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及双碳大背景下,汽车及光伏新能源收入将持续增长。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推动ADAS等渗透率快速提升,高速高频连接器(车载射频连接器等)使用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一领域目前以罗森伯格等国际厂商为主,公司设立控股子公司东莞维康专注于高速高频连接器的研发,募投项目“华南总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也将高速高频连接器作为未来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国产替代大背景下,公司未来在汽车连接器领域的收入可期。此外,双碳大背景下,新能源市场持续增长,从而带来新能源连接器市场增长,公司2015年起即进入太阳能逆变器领域,对应客户包括阳光电源、固德威、Solaredge、艾罗能源、锦浪科技等厂商,未来国产化替代背景下,这一板块收入也将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19/10.29/14.10亿元,同比49.7%、43.1%、3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2.55/3.52亿元,同比增长57.6%、44.5%、37.8%,对应EPS为2.41/3.48/4.80元。以2023年4月11日收盘价82.7元计算,2023-2025年PE分别为34.3X/23.7X/17.2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增长不及预期;客户导入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国际宏观经济政治形势波动风险。
景业智能 机械行业 2023-03-30 67.09 -- -- 73.99 10.28%
74.30 10.75%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公布2022年年度报告。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32.9%;实现归母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59.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99亿元,同比增长49.0%。2022Q4单季度实现营收2.4亿元,同比增长24.0%,实现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增长46%。 事件点评营收持续稳定增长,核工业机器人2022年交付增长较多。公司营业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净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增速。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在手订单按计划顺利完成验收,核工业智能装备、核工业系列机器人、非核专用智能装备2022年销量为162/88/23套(单价分别为184.9/132.4/39.9万元/套,2021年分别为194/6/21套,单价为156.3/180/67.1万元/套)。公司产品具有定制化、小批量的特点,交付产品及价格会受到具体订单的影响,总体而言保持了稳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成本占比有较大下降(2022年52.3%,2021年为55.4%),期间费用率保持平稳(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2022年20.1%,2021年为20.2%),综合使得归母净利润增速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大于营收增速。 乏燃料后处理空间广阔,公司仍是核工业电随动机械手的独家供应商。 我国始终坚持闭式核燃料循环政策,目前我国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全国约90%累计产生量贮存于电站内乏燃料水池中。以压水堆电站为例,目前在运压水堆核电站已累计产生乏燃料超过6500tHM,其中约6000tHM贮存在堆水池中待处理。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测算,2021年至2035年中国乏燃料后处理领域智能装备投资额预计为418亿元至1182亿元,按直线法简单均摊,每年投资额约28亿元至79亿元。公司产品及服务持续得到客户的认可和肯定,目前公司仍然是国内核工业电随动机械手的独家供应商,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更多地应用于国内核工业建设项目中。 落实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深耕核工业,积极布局军工。公司制定并落实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实施以一个核心目标、三个关键布局、五个方面升级的“135”战略部署。聚焦主赛道,深耕核工业,布局核能全产业链,围绕智能技术实现第二增长曲线,积极推动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全产业链中的创新应用;同时还将立足区域团队建设,积极布局军工板块,为新的业绩增长打下基础。 两个扩产建设项目+定增项目提升公司未来竞争力。公司在杭州滨江募投扩产能项目基础上,新增了杭州富阳滨富合作区扩产能投资建设项目。预计同时在2024年底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将新增11.40亿元左右的产能。此外,公司拟定增不超过2.1亿元,在浙江省海盐县建设高端核技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该项目将提高公司核化工、核技术应用智能装备的生产能力,将实现年产25套核技术应用、核化工智能装备的生产能力。同时,项目还将发挥在在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方面的技术优势,形成300吨/年玻璃珠供货能力,满足现阶段玻璃固化装备试验及工程应用需要。未来公司将持续覆盖核燃料元件制造、核电站反应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核燃料循环产业其他环节以及核技术应用领域,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完善核工业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公司未来竞争力。 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90/8.55/11.11亿元,同比48.8%、23.9%、30.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7/2.21/3.06亿元,同比增长37.4%、32.5%、38.0%,对应EPS为2.03/2.69/3.71元。以2023年3月28日收盘价80.25元计算,2023-2025年PE分别为39.6X/29.9X/21.6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集中于核工业领域及该领域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核工业领域智能化程度不及预期;研发失败及技术更新迭代风险;利润分配预案尚需股东大会审批风险。
广立微 计算机行业 2023-02-02 93.69 -- -- 104.20 11.22%
120.90 29.04%
详细
公司发布2022 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 年营业收入增长75%-85%;实现归母净利润1.1-1.3 亿元,同比72.56%-103.93%;扣非归母净利润0.93-1.1亿元,同比84.71%-118.45%。 事件点评 业绩略超预期,利润增长较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WAT 测试设备及软件收入持续增长:(1)公司以WAT 测试机为主的硬件销售业务获得主要客户的批量采购订单,实现销售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产品性能得到充分认可和肯定,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2)公司以EDA 工具授权和良率提升服务为主的软件销售业务获得原有客户持续复购,新客户拓展取得较大进展,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二是,上市后,募集资金的管理收益增长较多,财务费用有大幅下降。 未来WAT 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持续引领公司收入快速增长(1)WAT 设备已实现高质量国产替代,已导入多家大晶圆厂,未来市占率会持续提升。据公司测算,2020 年中国大陆地区新增产能所需WAT 测试机的总体规模约为9.5 亿元。随着中国大陆地区晶圆厂建设的提速及总体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张,未来大陆地区WAT 测试机的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公司WAT 设备2020 年量产,量产之前Keysight 垄断了国内WAT 测试设备90%以上的市场。公司WAT 测试设备已经实现了高质量的国产替代,目前已经通过华虹集团、粤芯半导体、合肥晶合、长鑫存储等多家知名集成电路企业的验证,已被部分晶圆厂部署于量产产线上使用,且已经获得主要客户的批量采购订单。未来国产化替代背景叠加地域优势会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占率。 (2)数据分析软件有望成为未来公司重要的收入增长点。DataExp 是公司基于十多年的行业经验建立的数据分析平台,公司持续迭代升级,目前公司新一代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包括了半导体通用数据分析软件、良率分析及管理系统、WAT 测试数据分析软件等。通用数据软件的主要竞品为SAS 公司的Jmp软件,良率分析及管理系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Synopsys 于2021 年6 月宣布收购的BISTel、NI 于2020 年度收购的Optimal+、Synopsys 的Odyssey、PDF Solutions 的Exensio 等。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数据分析软件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数据分析软件类型持续丰富,潜在客户已经从晶圆制造商拓展到了芯片设计公司,已经获得了来自于平头哥半导体、合肥晶合等企业的订单。未来随着公司数据分析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数据分析软件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增长点。 投资建议 预计2022-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63/6.37/10.02 亿元,同比83.2% 、75.4% 、57.5% ;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0/2.04/3.32 亿元( 原值1.01/1.81/2.95 亿元), 同比增长88.9% 、69.8% 、62.3% , 对应EPS 为0.60/1.02/1.66 元。以2023 年1 月30 日收盘价94.69 元计算,2022-2024 年PE 分别为157.3X/92.6X/57.1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软件业务进展及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英维克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2-12-21 29.80 -- -- 37.39 25.47%
39.86 33.76%
详细
温控及散热领域产品的领先提供商,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公司于2005年成立,是国内领先的精密温控节能解决方案和产品提供商,围绕温控及散热不断拓宽应用领域。目前产品线主要被分为户外机柜温控节能设备、机房温控节能设备、轨道交通列车空调及服务、新能源车用空调四大产品线,2022H1各项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3.4%、42.4%、5.7%、2.9%。主要客户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数据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Eltek、比亚迪等。超过10余年,收入和利润保持双增长。2019-2022Q3,实现营业收入13.38亿元、17.03亿元、22.28亿元、14.85亿元,2019-2021复合增速29.1%;2019-2022Q3,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1.82亿元、2.05亿元、1.17亿元,2019-2021年复合增速13.2%。储能温控市场亦将迎来较快增长,作为龙头企业,公司储能温控产品将迎来持续快速增长。电化学储能是未来主流的储能技术发展方向,CNESA在保守场景下预计,2022-2026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复合增长率为53.3%。 据高工锂电,2021年储能电池出货量48GWh,高工锂电预计2026年中国储能总出货量将达330GWh,5年复合增长率为47.05%,未来储能电池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据北极星储能网,2021年储能温控系统价值量约占到整个储能系统价值量的3~5%。双碳目标下,新型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装机容量持续提升,储能温控市场将迎来较大的市场机遇。据GGII预测,2025年国内储能温控出货价值量将达到165亿元;液冷温控方案在未来将成为市场主流,2025年预计市场渗透率达45%,则为74.25亿元。公司是国内最早涉足电化学储能系统温控的厂商,是行业内的领头企业,也是众多国内储能系统提供商的主力温控产品供应商,提供风冷、液冷的全产品系列,竞争优势明显。液冷的储能系统中,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环节,优化端到端的液冷系统,目前正在努力向核心客户推动端到端全链条的液冷解决方案。来随着储能电站建设需求的高速增长,公司储能温控产品将迎来持续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的持续建设及绿色化要求将持续增加公司机房温控节能产品需求。据科智咨询,2021年中国IDC市场规模达3012.70亿元,预计2024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达到6122.50亿元,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带来数据中心机电设备市场规模也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机电设备市场规模达427.7亿元,2016-2021年CAGR达22.6%。另一方面,政策引导数据中心产业向集约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发展。《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表示,到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1.25以下。数据中心PUE是否能降低到合理水平,主要取决于空调系统的能耗。随着政策对数据中心PUE要求趋严,液冷等新型制冷方式及其产业链也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据赛迪顾问估算,2025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公司是机房温控产品领域的龙头企业,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以及多种产品,是国内蒸发式冷却大规模商用的主流供应商,同时积极布局液冷等领域,拥抱数据中心未来趋势。 2021年ODCC峰会上,公司在业内率先推出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已经具备提供端到端全链条产品和方案的能力。此外,公司于2020年末-2021年末中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阿里巴巴等多项数据中心项目,数据中心项目收入确认需要半年以上的周期,这些重大项目的中标和后续交付,将有效提升公司机房温控业务的后续收入的确定性。不断拓展应用领域,积极切入电子散热、健康环境机等新领域。公司长期跟踪电子器件的热密度提升趋势,并在电子产品热分析、散热方案设计等方面有长期积累,将公司产品和业务向发热源侧延伸,提供针对服务器、激光器、高密度电源、RRU/AAU、光模块等应用领域的先进风冷散热模组和液冷散热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取得了好几家重要客户的供应商资格,也在与几个头部客户在合作;公司2020年开始推出健康环境产品,产品具有先发优势,目前已开发出空气环境机、消毒净化机、消毒除臭机、电梯空气消毒机、中央空调改造组件和公交车辆消毒组件等产品,目前已经在学校、医院、公共交通领域以及个人用户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应用,未来预计用户对健康空气环境的意识会持续提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86/35.44/47.48亿元,同比20.6%、31.9%、34.0%,归母公司净利润2.40/3.26/4.42亿元,同比17.2%、35.6%、35.7%,对应EPS为0.55/0.75/1.02元,以2022年12月16日收盘价29.4元计算,2022-2024年PE分别为53.2X、39.2X、28.9X,考虑到双碳、新基建等大背景将带来数据中心温控、储能系统相关温控等产品的长期增长,公司作为机房温控产品和机柜温控产品领域的龙头企业,未来将持续受益。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评级。风险提示:储能、数据中心、5G等发展不及预期;新产品推出及客户导入不及预期;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变动的风险。
广立微 计算机行业 2022-12-21 93.20 -- -- 100.60 7.94%
104.35 11.96%
详细
投资要点: 成品率提升领域的全流程覆盖厂商, 是国内少数国内极少数能够在成品率提升领域提供全流程覆盖产品及服务的企业。 公司客户涵盖三星电子、 SK海力士等 IDM 厂商, 华虹集团、 粤芯半导体、 合肥晶合、 长鑫存储等 Foundry厂商以及平头哥半导体等 Fabless 厂商。 目前主要提供软件技术开发、 软件工具授权、 测试机及配件三大业务, 2021年收入占比分别为 22%、 27%、 51%。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2019-2022Q3, 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0.66/1.24/1.98/1.76亿元, 2019-2021年 CAGR 为 73.1%。 2019-2022Q3, 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0.19/0.50/0.64/0.34亿元, 2019-2021年 CAGR 为 81.6%。 WAT 设备已实现高质量国产替代, 已导入多家大晶圆厂, 未来市占率会持续提升。 据公司测算, 通常晶圆制造厂每新增产能 1千-2千片/月时, 需采购 1台 WAT 测试机。 根据 IC insights, 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新增晶圆产能约为 475千片/月(折合 8寸晶圆), 根据每台 WAT 测试机对应 2千片/月、 假设以每台测试机的平均售价为 400万元计算, 则 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新增产能所需 WAT 测试机的总体规模约为 9.5亿元。 随着中国大陆地区晶圆厂建设的提速及总体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张, 未来大陆地区 WAT 测试机的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 公司 WAT 设备 2020年量产, 量产之前 Keysight 垄断了国内 WAT测试设备 90%以上的市场。 公司 WAT 测试设备已经实现了高质量的国产替代, 目前已经通过华虹集团、 粤芯半导体、 合肥晶合、 长鑫存储等多家知名集成电路企业的验证, 已被部分晶圆厂部署于量产产线上使用。 未来国产化替代背景叠加地域优势会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占率。 测试芯片设计 EDA 工具在市场竞争力较强, 数据分析软件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增长点。公司主要提供 Smtcell、TCMagic、ICSpider、ATCompiler、Dense Array、 DataExp 以及电路 IP 等 EDA 软件工具。 与 SmtCell、 TCMagic等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软件主要为 Synopsys 的 Laker(Custom Compiler) 及Cadence 的 Virtuoso、 PAS 及 SKILL 等工具。 公司产品更加聚焦于测试芯片的设计, 能够较好地满足客户对于测试芯片的设计需求; ATCompiler、 DenseArray 等高密度测试芯片设计工具在市场上不存在直接的竞争产品; DataExp是公司基于十多年的行业经验建立的数据分析平台, 公司持续迭代升级, 目前公司新一代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包括了半导体通用数据分析软件、 良率分析及管理系统、 WAT 测试数据分析软件等。 通用数据软件的主要竞品为 SAS公司的 Jmp 软件,良率分析及管理系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 Synopsys 于 2021年 6月宣布收购的 BISTel、 NI 于 2020年度收购的 Optimal+、 Synopsys 的 Odyssey、 PDF Solutions 的 Exensio 等。 与竞争对手相比, 公司的数据分析软件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随着数据分析软件类型持续丰富, 潜在客户已经从晶圆制造商拓展到了芯片设计公司, 已经获得了来自于平头哥半导体、 合肥晶合等企业的订单。 未来随着公司数据分析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数据分析软件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增长点。 软件技术开发业务引流, 实现业务协同发展。 不断向先进工艺节点迭代演进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未来随着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 先进工艺产线建设加速, 公司软件技术开发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软件技术开发服务的主要竞争对手为 PDF Solutions。 PDF Solutions 不单独授权 EDA设计工具。 而公司的商业模式更加灵活, 公司以软件技术开发服务作为引流业务, 开放软件工具授权、 测试设备等的售卖, 这种业务模式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更加容易获得下游客户的青睐。 公司已经获得了大陆地区包括华虹集团、 长鑫存储、 粤芯半导体、 合肥晶合等一流晶圆制造商的认可, 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 公司的 EDA 工具还被三星电子用于其研发部门的工艺技术开发。 盈利预测、 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 预计 2022-2024年,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63/6.37/10.02亿 元 , 同 比 83.2% 、 75.4% 、 57.5% ;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1.01/1.81/2.95亿元,同比增长 58.6%、79.2%、63.0%,对应 EPS 为 0.51/0.91/1.48元。以 2022年 12月 16日收盘价 93.1元计算,2022-2024年 PE 分别为 184.2X、102.8X、 63.1X, 2022-2024年 PS 分别为 51.3X、 29.3X、 18.6X。 考虑到公司是国内极少数能够在成品率提升领域提供全流程覆盖产品及服务的企业, 生态完善, EDA 软件业务与硬件业务协同发展, 未来国产替代背景下, 市场空间会持续增长。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 评级。 风险提示: 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 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软件业务进展及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维峰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2-08 82.02 -- -- 87.39 6.55%
103.00 25.58%
详细
二十余载深耕连接器领域,产品品类丰富,国产替代大背景下收入快速增长。公司成立于2002 年,深耕电子连接器领域,在工业控制连接器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工业控制连接器国产化代表性企业,分别于2010 年、2015年切入汽车及新能源连接器领域,目前已形成以工业控制连接器为主体、汽车及新能源连接器为两翼的发展格局,主要客户包括汇川技术、比亚迪、阳光电源、台达电子、安波福、泰科电子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2021 年工业控制连接器、汽车连接器、新能源连接器收入占比分别为73.3%、14.4%、10.6%。持续研发投入下,公司产品品类持续丰富,批量销售的产品品号超过15000 个,国产替代大背景下,公司营收及利润快速增长,2019-2022Q3,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2/2.73/4.09/3.57 亿元,2019-2021 年复合增速32.7%;2019-2022Q3,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0.43/0.61/1.00/0.82 亿元,2019-2021 年复合增速51.9%。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国产化替代提升国内连接器厂商市场空间。连接器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消费电子、工业控制、轨道交通等领域,据Bishop&Associates,2021 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780 亿美元,2015-2021年均复合增长6.97%。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2021 年市场份额占比32.03%。2021 年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249.78 亿美元,2015-2021 复合增长9.21%。预计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国际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蔓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跨境采购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厂商的交付能力,加速了连接器的国产化替代和本土化生产,国产化替代已成为国内连接器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内连接器厂商未来将持续受益于国产化替代。 工控连接器领域的优质供应商,国产化替代背景下,市占率持续提升。 工业自动化提升国际及国内工控连接器市场规模,据Bishop&Associate,2020年工业控制连接器全球市场规模约77.22 亿美元,2021 年增长29.3%至99.81亿美元。据工控网,2010-2020 年工业自动化行业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从27.10%增长至40.80%,随着汇川技术等工控本土企业的逐渐崛起以及国产替代的加速,将推动国内工业控制连接器市场进一步扩大。工业控制连接器具“小批量、多品类、定制化”的特点,而公司比较早就进入了工业控制领域,经过20 多年研发积累,形成了丰富的标准产品案例库,能够快速识别客户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连接器需求,部分型号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厂商同等技术水平。主要客户包括泰科电子、Würth 集团、汇川技术、美的集团、德昌电机等。工控连接器主要由国际一流厂商主导,国内还没有以工业控制连接器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作为国内工业控制连接器的领先优质供应商,国产化替代背景下,公司市占率会持续提升。 积极布局高速高频连接器,拥抱未来汽车连接器发展机遇。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推动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Bishop&Associate,2020 年汽车连接器全球市场规模约141.46 亿美元,2021 年增长20.5%至170.47 亿美元。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汽车连接器市场会持续增长。主流车载连接器的种类包括中低压连接器、高压连接器、高速连接器等:1)中低压连接器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被国外龙头所垄断,如泰科电子、矢崎、安波福等,国内厂商参与较少。公司汽车连接器产品目前以中低压为主,主要对标泰科电子、德国尼恩等国际厂商同类产品,部分型号产品在性能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厂商同等技术水平,目前客户包括比亚迪、泰科电子、香港克琛达、长安汽车、安波福等;2)目前国内高压连接器已接近国际龙头的技术水平,国内厂商布局较多,其中瑞可达在高压连接器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公司暂无布局;3)汽车智能化进程加速,ADAS 渗透率快速提升,从而提升高速高频连接器的市场空间。高速高频连接器领域以罗森博格等国际厂商为主,国内电连技术高速连接器产品布局全面。公司积极把握高速高频连接器发展趋势,设立控股子公司东莞维康专注于高速高频连接器的研发,募投项目“华南总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也将高速高频连接器作为未来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未来公司在汽车连接器领域的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较早布局新能源连接器领域,未来将持续增长。新能源连接器是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装置内部设备相互连接的关键零件,包括光伏面板、电池组件、汇流箱和逆变器等均需用到连接器,据不完全统计,新能源逆变器约需使用连接器80-100PCS,汇流箱约需使用连接器20-50PCS。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新能源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新能源连接器市场也将持续增长。公司2015 年起即进入太阳能逆变器领域,新能源连接器产品品类丰富,产品主要应用在太阳能及风能逆变系统,对应客户包括阳光电源、固德威、Solaredge、艾罗能源、锦浪科技等厂商,2021 年公司新能源连接器收入仅为0.43 亿,未来产品及客户优势将持续提升公司收入规模。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84/8.34/11.65 亿元,同比42.9%、42.9%、39.6%,归母公司净利润1.41/2.12/3.04亿元,同比40.5%、50.3%、43.5%,对应EPS 为1.92/2.89/4.14 元,以2022年12 月6 日收盘价77.03 元计算,2022-2024 年PE 分别为40.1X、26.7X、18.6X,考虑到公司作为工控领域连接器的领先供应商,持续加大对汽车连接器、新能源连接器的研发投入,未来国产替代背景下,公司业绩将持续提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增长不及预期;客户导入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国际宏观经济政治形势波动风险。
景业智能 2022-11-24 78.99 -- -- 81.00 2.54%
91.76 16.17%
详细
专注于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是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公司成立于2015 年,成立以来即专注于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制和开发,主要产品包括核工业系列机器人、核工业智能装备、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等,2022H1 收入占比分别为41.3%、47%、0.2%。产品应用领域覆盖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应用于核工业、新能源电池、医药大健康、国防军工、职业教育等领域。公司是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与中核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央企下属单位以及南都电源、东阳光集团等知名公司建立了良好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技术与产品优势奠定公司竞争优势,在手订单充足。公司骨干人员毕业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研制出自身独有的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积累了大量核工业智能制造的基础数据,并基于此形成了产品及设计的企业标准,核工业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电随动机械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的电随动机械手、分析用取样机器人等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而且公司从公开信息中统计了2018 到2021年8 月30 日之间中核集团核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主要供应商的中标情况,公司占比最大,目前看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公司具有一定的行业先入优势,目前与中核集团下属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单位等多家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产品及客户优势使得公司在手订单较多,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在执行的订单金额合计为2.09 亿元,公司电随动机械手在执行的订单金额合计为1.41 亿元。 乏燃料后处理是公司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市场空间广阔。核燃料循环产业是整个核工业产业链的一环,目前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已逐步覆盖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乏燃料后处理环节是公司核工业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2019-2021 年,公司在乏燃料后处理领域的产品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20%、43.52%和33.20%。在手订单中,乏燃料后处理领域的订单金额占总订单金额的比例为68.83%。国内乏燃料产生量与后处理能力之间严重不匹配,保守估计2022 年将产生乏燃料1395~1674 吨,同时按5.4%的增速对乏燃料产出做保守估算,预计到2035 年最少将产生乏燃料2764 吨,而以中值估算的话,这一数字是3040 吨。但目前国内乏燃料后处理能力匮乏,乏燃料处理能力仅为50 吨/年,假设乏燃料的产量与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完成后的处理能力达到平衡,则到2035 年国内应该具备年处理2760 吨乏燃料能力。假设一个后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为800 吨/年,则估算我国需要建设3—4个后处理厂,800 吨/年后处理厂投资规模约为1500 亿元,由此推测2035 年前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投资总规模将达4500~6000 亿元。根据《The Costof Reprocessing in China》,一座乏燃料后处理厂的设备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约为39.84%,公司选取20%作为乏燃料后处理厂设备投资中现有智能装备投资的占比进行测算,保守测算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厂在2035 年前的智能装备投资规模将达358.4~478 亿元,平均数为418 亿元。另一方面,随着中核集团“数字中核”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及核工业装备领域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预计未来5~8 年核工业装备智能化比例有望达到56.56%。由此估算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厂的设备投资规模将达1013 亿元至1351 亿元,平均数为1182 亿元。从而得出2021 年至2035 年中国乏燃料后处理领域智能装备投资额预计为418 亿元至1182 亿元,按直线法简单均摊,每年投资额约28 亿元至79 亿元。 不断拓展其它核相关领域,积极拓展先进制造产业领域。除了深耕核燃料循环产业外,公司正积极进入核设施退役处理产业、核技术应用产业、核辐射防护产业等核相关领域。除核工业环境应用之外,公司的产品还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及医药大健康领域。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利用核领域高端装备的技术和研发优势,开发非核领域的高端智能装备,进一步拓展新能源电池、医药大健康行业,服务行业领军企业,同时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根据智能制造相关“1+X”产学合作的需要,研制高端智能教学装备。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5 亿元、6.88 亿元、8.72 亿元,同比增长44.7%、36.4%、26.8%;分别实现净利润1.20 亿元、1.73 亿元、2.35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1.45 元、2.10 元、2.85 元。以2022 年11 月22 日收盘价77.09 元计算,2022-2024 年PE 分别为53.1X、36.7X、27.1X,考虑到核工业领域政策支持及智能化趋势下公司市场空间将有效提升,作为核工业领域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领先供应商,未来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集中于核工业领域及该领域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核工业领域智能化程度不及预期;研发失败及技术更新迭代风险。
龙芯中科 2022-11-09 89.95 -- -- 93.12 3.52%
125.79 39.84%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4亿元,同比下降37.55%;归母净利润7304.8万元,同比下降38.6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2亿元,同比下降290.61%。2022Q3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下降35.73%;归母净利润-1571.52万元,同比下降154.55%;扣非归母净利润-0.96亿元。业绩略低于预期。 事件点评报告期内,公司营收、扣非归母净利润变动幅度较大,主要系: (1)公司信息化类芯片的最终用户在今年上半年处于项目验收阶段,采购需求较少; (2)报告期内公司确认的其他收益金额1.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3亿元,主要由于报告期内确认的研发项目补助较多; (3)公司持续保持研发和市场投入,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大幅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率同比增加30.46pct至71.04%,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3.64%(+5.33pct);管理费用率为15.21%(+6.77pct);研发费用率43.77%(+19.88pct);财务费用率为-1.57%(-0.51pct)。 工控领域增长亮眼,在夯实传统优势行业市场的前提下,开放市场取得新进展,新品推出加快市场开拓节奏,向工控业务全面转向LoongArch架构。 报告期内,公司传统工控领域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以轨交、电力为代表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工控业务快速增长,五金电子等业务打开了工控领域开放市场。同时,新品推出对市场开拓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报告期内,公司推出2K1000LA处理器,在工控领域内形成了3A5000、2K1000LA、2K0500高中低档搭配的产品矩阵,标志着工控业务全面转向LoongArch架构。此外,公司首款MCU芯片已经正式流片(面向车身控制),即将进入试产阶段。 信息化领域短期承压,计预计Q4需求端逐步好转,静待高性价比产品组合放量。信息化类领域因受政府采购周期和疫情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整体节奏放缓,交付验收阶段有一定滞后效应,预计Q4或明年需求端会有所好转。 其中,桌面业务受行业政策影响,短期市场有所下降,但随着未来政策进一步执行落地,仍有较大市场空间。服务器业务方面,随着16核3C5000产品的推出,公司服务器产品开始在党政、金融、运营商、能源等领域陆续取得突破。公司将持续加大服务器产品化和拓展,关注产品性价比,积极布局云厂商适配。报告期内,公司推出3A5000+7A2000和3C5000+7A2000的组合,大幅提高性能,降低整机成本,提高系统性价比,对未来信息化市场开拓有明显促进作用。Q3研发强度大幅提升,多款待上市新品有望贡献业绩增量。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2.63亿元,同比增长21.3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4.44%,同比增加26.43个百分点。其中Q3单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02亿元,同比增长35.5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74.71%,同比增加39.28个百分点。其中,3A6000目前研发进展顺利,已完成前端设计及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其单核性能达到市场主流产品水平。在高性能桌面产品研发方面,基于LA664处理器核展开并完成了新一代桌面CPU处理器产品的前端设计;基于LA364处理器核,完成2K2000、2K2100的设计并交付流片;在针对特定应用定制MCU处理器研发方面,面向智能家居、五金电子、汽车电子的多款MCU芯片完成产品设计并交付流片。此外,在配套芯片研发方面,公司自研的与龙芯CPU配套的电源、时钟芯片研制成功,并开始小批量销售,大幅提升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进积极推进LoongArch生态建设,龙架构平台获得开源鸿蒙认证,自主生态初具规模。在上游开源软件社区,LoongArch架构已得到国际开源软件界广泛认可与支持,正在成为与X86、ARM并列的顶层生态系统。近日,OpenHarmony操作系统与龙芯2K1000LA芯片完成适配,龙架构平台获得开源鸿蒙认证,表明LoongArch指令系统架构在各领域各形态产品中的广泛适用性,基于龙架构的物联网生态雏形已初步显现。操作系统平台的优化在性能和集成度多方面获得显著的提升和完善。龙芯应用软件兼容“三件套”,有效解决兼容存量应用和即有设备的用户痛点。龙芯应用兼容框架解决Linux系统环境下应用软件多版本兼容和演进的问题,推动应用软件生态的规范和完善。同时公司与上千家企业共同建设和维护生态。多款常用软件如即时通讯软件等持续迭代升级并新增功能;机械制图、矢量绘图、金融终端等多款软件完成适配;还有更多的应用软件在完成适配中。 存货大幅增加,主要是受到信息化类芯片交付节奏延迟的影响。截至Q3末,公司存货6.27亿元,环比Q2末增加9.04%;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为873.57天,环比2021年增加505.05天,主要系信息化类芯片的最终用户正处于项目验收阶段,叠加政府采购周期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整体节奏放缓,交付出现明显滞后;同时,公司出于对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提前储备原材料。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信息化类芯片受行业政策及疫情的短期影响较大,下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9.55、14.30、22.00亿元(调整前为13.15、17.95、24.55亿元),同比增长-20.5%、43.7%、53.8%;实现净利润1.16、2.38、3.83亿元(调整前为2.72、3.77、5.16亿元),同比增长-50.9%、105.0%、60.8%;对应EPS分别为0.29、0.59、0.96元,以11月7日收盘价88.67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305.9、149.2、92.8倍,维持“增持-A”评级。风险提示仲裁和诉讼风险;产品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生态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客户及供应商集中的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的风险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