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泛亚微透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4-22 31.13 -- -- 34.30 10.18% -- 34.30 10.18%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公司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 4.11亿元,同比增长12.64%,归母净利润 0.87亿元,同比增长 176.08%,扣非归母净利润 0.73亿元,同比增长 192.52%,其中 Q4实现营收 1.22亿元,环比增长 8.24%,归母净利润 0.28亿元,环比增长 47.27%,扣非归母净利润 0.27亿元,环比增长 45.43%。 (1)公司核心业务 CMD、气凝胶实现高速增长,全年业绩先抑后扬,经营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2) 公司 2023年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 0.5元,现金分红比例达到 40.45%。 全年汽车销量先抑后扬,挡水膜、吸隔声等传统业务收入承压, CMD、气凝胶板块实现高速增长。 2023年一季度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及新能源车国补退出,导致汽车销量低迷,进入二季度,汽车行业在政策刺激及新车型推出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趋势回暖。根据中汽协数据, 2023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 3016.1万辆和 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1.6%和12%,创历史新高。分产品来看,挡水膜、吸隔声等传统业务承压,同比分别下降 30%和 9%至 3076万元和 3119万元;核心产品 CMD 已经被多家车灯厂汽车主机厂采用, 全年实现收入 504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47%;子公司大音希声气凝胶产品在经历 2022年项目延期后进入紧张交付阶段, 全年实现营收 4379万元,同比增长 139%,净利润 1147万元。 2024年,在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刺激政策引导下, 母公司传统业务出货量有望迎来温和修复, CMD、气凝胶等板块产销量有望保持稳步增长。 聚焦产品研发, 持续布局利基市场。 公司以持续创新为发展理念, 全年新申请专利共 18项,其中发明专利 8项,实用新型专利 10项,整体研发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积极拓展新的利基市场 (1)医疗领域,公司用于医疗行业的膜材已实现销售零突破; (2)航空航天领域,公司 TRT膜实现原材料及生产装备国产化; (3)子公司源氢新能源质子交换膜已实现客户端验证及批量出货。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随着新一轮汽车消费政策出台及航空航天等新领域拓展,公司核心产品 ePTFE 膜业务有望实现稳步增长,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 1.34/2.04/ 2.59亿元(新增 2026年归母净利润 2.59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5/10/8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项目建设不及预期,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
泛亚微透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8-29 37.55 47.52 45.37% 42.60 13.45%
45.98 22.4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 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收入 1.8 亿元,同比+20.3%,实现归母净利润 4002万元,同比+51.4%;其中单 Q2实现收入 9850万元,同比+38.7%,实现归母净利润 2849 万元,同比+238.0%。 气凝胶业务蓄势待发,公司业绩持续向上。公司 23年 H1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主要是因为核心产品 CMD、气凝胶等销售增长所致。分产品来看,公司ePTFE 产品实现营收 4892 万元,同比微降 3.43%,主要原因为下游汽车产量波动影响,预计随着汽车产量企稳回升,ePTFE 产品或将持续好转。公司气凝胶毡业务实现营收 2862万元,同比增长 490%,增幅较大,主要原因是产品产量增加,随着公司气凝胶产品逐步放量,未来营收有望持续快速增长。公司 CMD业务实现营收 1833 万元,同比增长 172%,增速较快,主要原因是公司 CMD产品产能释放,预计未来随产能持续释放,或将维持增长。 深耕长尾利基市场,公司持续拓展业务。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特点是细分市场众多,单个细分市场容量虽相对较小,但汇总的市场大且毛利率高,是典型的长尾利基市场。因此公司采取了“产品多元、市场利基”的发展战略,公司气凝胶项目、消费电子用耐水压透声膜项目均已建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目前公司投资新设江苏源氢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布局质子交换膜业务,有望实现氢燃料电池中最核心的关键基础材料的完全国产替代;公司增资常州凌天达传输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布局高性能膜材料在线缆及线缆组件等方面的应用,有望在线缆膜材料方面实现国产替代。 国内高性能 e-PTFE 薄膜行业的先行者,品种类丰富,应用范围广。公司掌握e-PTFE 膜核心技术,具备微透膜及膜组件全产业链能力;公司进一步围绕e-PTFE 膜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复合材料,不断为客户定制化地开发具有特殊声、电、磁、热、防水透气、气体管理、耐候耐化学等特性的组件产品。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公司同时布局气凝胶产品,主要用于新能源车动力电池 包、船舶、核电、LNG 等相关领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 2023-2025 年 EPS 分别为 1.69元、2.64元、3.67元,对应动态 PE 分别为 21 倍、13 倍、10 倍。看好公司气凝胶产品放量带来的业绩弹性和现有产品景气度回升空间大,给予公司 24 年 18 倍 PE,目标价47.52 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等风险。
泛亚微透 2023-03-31 48.13 -- -- 47.73 -1.99%
49.15 2.12%
详细
事件描述3月 24日晚,泛亚微透发布 2022年报,公司 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3.64亿元,同比增长 15.11%;实现归母净利润 3134.91万元,同比减少 52.7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496.72万元,同比减少 54.31%。 年度业绩受大音希声减值拖累,因停工停产导致订单交付不及预期2022年 Q4单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915万,扣非归母净利润-1010万。公司 Q4盈利大幅下行主因 Q4公司按照会计政策规定拟对前期收购的子公司大音希声 60%股权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4572.77万元,减值的主要原因系上半年疫情影响下客户停工停产导致大音希声订单交付不及预期,2022年度大音希声未能实现预期效益。若加回减值 Q4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3540万,符合预期。公司2022年整体毛利率 45.45%,同比增长 0.7pct;净利率 8.61%,同比下滑 12.68pct。毛利率实现上升体现了新产品放量带来公司业务结构优化。净利率下滑主要由于商誉减值所致,实际从费用端来看,公司销售费率同比下降 0.38pct,管理费率同比下降 1.40pct,管理费率同比上升 0.33pct,研发费率同比下降 1.01pct。 核心产品实现高成长,CMD、气凝胶毡等产品实现快速放量核心业务实现稳健增长,高毛利率维持。收入方面,公司核心产品ePTFE 微透产品/气体管理产品实现收入 1.12亿元/0.46亿,同比增长 7.20%/31.06%;毛利率 72.28%/72.10%,同比下降 2.5pct/1.02pct。 ePTFE 微透产品/气体管理产品收入稳定增长,毛利率变化不大,均在70%以上,公司专攻利基市场,产品高端化、定制化程度高,原材料占比小,原料价格波动不敏感,毛利率能够维持稳定。 近几年突破的新产品实现快速放量。CMD 产品实现收入 2047万元,同比增长 207.59%。该产品半年度实现收入 672万元,下半年实现收入爆发式增长。毛利率方面,CMD 产品由于让利促进销售的策略,毛利率略有下滑,2022年毛利率 59.89%,同比下降 7.9pct。气凝胶实现收入 1763.74万元,同比增长 11.60%;毛利率 44.84%,同比增长26.77pct。 摆脱上半年疫情不利影响,传统汽车相关产品维持稳定。汽车密封条/挡水膜/吸隔声产品属于公司传统业务,2022年分别实现营收7337.85万 元 /4384.72万 元 /3417.63万 元 , 同 比 +14.43%/-12.81%/+7.50%,毛利率 15.64%/23.30%/8.27%。公司传统业务主要是围绕汽车产业链,一季度公司及客户供应链受疫情影响,二季度盈利不达预期,下半年公司产销积极,摆脱上半年不利影响,除挡水膜 业务外均实现稳定增长。公司传统业务市场竞争较充分,毛利率相对较低,后续随着核心高毛利产品与气凝胶毡等新产品的陆续放量,公司传统业务收入和利润占比将进一步下降。 下游持续加码锂电材料赛道,开启第二增长曲线2023年,经历商誉减值后公司轻装上阵,我们认为后续公司有三重看点:一是主营汽车相关业务从 2022年疫情供应链影响带来的业绩低谷中逐渐走出,二是 ePTFE 膜在消费电子、汽车 CMD、TRT 膜等领域应用逐渐放量,三是气凝胶有望导入新能源企业供应链,全年我们看好公司的业绩迎来爆发性增长。 投资建议由于传统业务与汽车高度相关,消费弱复苏与退补贴预期下,我们略下调公司 2023-2024年业绩,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6、1.87、2.56亿元(2023/2024年原值 1.38亿元/1.92亿元),同比增速为 302.3%、47.9%、37.5%。对应 PE 分别为 26.64、18.01、13.1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原材料及主要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的各项风险; (2)安全生产风险; (3)环境保护风险; (4)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5)股权激励不及预期。
泛亚微透 2022-11-09 58.06 -- -- 64.57 11.21%
70.94 22.18%
详细
十年“膜”一剑, 剑气“凝”霜成泛亚微透从简单复合材料业务起家,经历十年不断的技术攻关与突破,开发出ePTFE 膜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围绕ePTFE 膜开发面向各种下游的应用产品,为汽车、消费电子及其他领域提供微透材料的解决方案,深耕长尾利基市场。同时,公司战略性切入气凝胶赛道,开启第二曲线。由此,公司将成为ePTFE+气凝胶双轮驱动的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 ePTFE 应用潜力巨大,国产替代如火如荼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在汽车、消费电子、新能源、医疗、服装、工业过滤、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通过我们对行业标杆企业美国戈尔的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认为当前国内对ePTFE 膜的应用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可延展空间巨大。由于ePTFE 的下游领域均有明显的长尾利基市场特征,将对先进入者形成天然壁垒,同时ePTFE 材料本身在拉伸、改性、应用开发均有一定技术壁垒。泛亚微透将在ePTFE 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开拓,从实现自主可控到创造高端需求。消费电子、新能源车CMD 泄压阀、质子交换膜等均有望成为公司利润增长亮点。 气凝胶应用场景不断突破,国产突破即将来临气凝胶是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密度最低的固体材料,具有重量轻、隔热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多种优势,在石油化工、航天军工、建筑建造、工业隔热、交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其中,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崛起,气凝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快速增长。当前,核心动力电池包技术向追求极致能量密度发展,但随之也带来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提升。三元电池因高温、过充、过放、穿刺、短路等原因高于工作温度时可能会发生热失控;磷酸铁锂电池因天气导致的低温环境下会使电池能量密度衰减。气凝胶将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良好方案,随着气凝胶国产化突破,气凝胶成本的降低将带来需求的快速增长。泛亚通过收购大音希声60%股权以及自建气凝胶产能完成从超低温到超高温的全温段覆盖,本部建成的25 万平/年气凝胶产能面向新能源车市场,有望在明年正式投放市场,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投资建议预计泛亚微透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0.62、1.38、1.92 亿元,EPS0.89/1.96/2.75 元,对应PE 为63.93X/29.00X/20.73X。我们选取同为新材料企业进行估值对比,与可比公司相比我们认为存在明显低估,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T十ab年le“_S膜um”m一a剑ry], 剑气“凝”霜成泛亚微透从简单复合材料业务起家,经历十年不断的技术攻关与突破,开发出ePTFE 膜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围绕ePTFE 膜开发面向各种下游的应用产品,为汽车、消费电子及其他领域提供微透材料的解决方案,深耕长尾利基市场。同时,公司战略性切入气凝胶赛道,开启第二曲线。由此,公司将成为ePTFE+气凝胶双轮驱动的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 ePTFE 应用潜力巨大,国产替代如火如荼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在汽车、消费电子、新能源、医疗、服装、工业过滤、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通过我们对行业标杆企业美国戈尔的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认为当前国内对ePTFE 膜的应用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可延展空间巨大。由于ePTFE 的下游领域均有明显的长尾利基市场特征,将对先进入者形成天然壁垒,同时ePTFE 材料本身在拉伸、改性、应用开发均有一定技术壁垒。泛亚微透将在ePTFE 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开拓,从实现自主可控到创造高端需求。消费电子、新能源车CMD 泄压阀、质子交换膜等均有望成为公司利润增长亮点。 气凝胶应用场景不断突破,国产突破即将来临气凝胶是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密度最低的固体材料,具有重量轻、隔热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多种优势,在石油化工、航天军工、建筑建造、工业隔热、交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其中,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崛起,气凝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快速增长。当前,核心动力电池包技术向追求极致能量密度发展,但随之也带来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提升。三元电池因高温、过充、过放、穿刺、短路等原因高于工作温度时可能会发生热失控;磷酸铁锂电池因天气导致的低温环境下会使电池能量密度衰减。气凝胶将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良好方案,随着气凝胶国产化突破,气凝胶成本的降低将带来需求的快速增长。泛亚通过收购大音希声60%股权以及自建气凝胶产能完成从超低温到超高温的全温段覆盖,本部建成的25 万平/年气凝胶产能面向新能源车市场,有望在明年正式投放市场,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投资建议预计泛亚微透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0.62、1.38、1.92 亿元,EPS0.89/1.96/2.75 元,对应PE 为63.93X/29.00X/20.73X。我们选取同为新材料企业进行估值对比,与可比公司相比我们认为存在明显低估,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新建产能投产不及预期;电池新技术催生的材料迭代;宏观经济下行带来汽车产销量下滑;
泛亚微透 2022-04-04 44.89 -- -- 45.45 1.25%
58.99 31.4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1年报,实现营收 3.17亿元,同比+14.00%;归母净利润为 0.66亿元,同比+20.13%。其中四季度实现营收 1.06亿元,同比+14.32%,归母净利润 0.23亿元,同比+4.65%。受汽车芯片短缺、疫情等因素影响,公司传统汽车类业务挡水膜、吸音棉收入等出现一定下降,但核心技术产品 ePTFE 与气体管理产品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ePTFE 与气体管理产品销量维持较快增长,CMD 短暂下滑,新增气凝胶产出。公司 2021年销售 ePTFE 微透产品 1.75亿个,同比+28.92%,销售均价 0.60元/个,同比持平,毛利率达 74.78%,同比-0.03个 pct; 销售 CMD 产品 23.77万个,同比-33.53%,销售均价 28.00元/个,同比+26.08%,毛利率达 67.79%;销售气体管理产品 1889.09万个,同比+56.10%,销售均价 1.87元/个,毛利率达 73.12%;气凝胶产品实现营业收入 1580.4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772倍;公司 ePTFE 与气体管理产品售价基本持平,销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高毛利水平延续,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2021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4.46%,同比-1.65个 pct,延续高毛利特征,核心技术产品 ePTFE 微透产品、气体管理产品保持 70%以上的高毛利率。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810.10万元,同比增长 21.56%,占营收 5.72%,同比增长 0.36个 pct,保持较高研发投入水平。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 8147.09万元,同比+102.10%,大幅改善。 气凝胶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公司在建工程为 3462.12万元,二氧化硅气凝胶募投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设备正在安装调试。2021年实现对大音希声并表,双基地齐发展气凝胶,看好业务前景及潜在弹性。 维持 2022、23年盈利预测,新增 2024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00/4.96/6.34亿元,预计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 0.86/1.16/ 1.66亿元,对应 PE 为 36X/27X/19X,维持“买入”评级。考虑公司持续较高成长,建议给予第一目标市值 46.55亿元,对应明年 40倍 PE。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
泛亚微透 2021-08-31 65.00 76.23 133.19% 84.80 30.46%
84.80 30.46%
详细
公司 2021年上半年报实现营收 1.43亿元,同比+29.45%;归母净利 0.34亿元,同比+92.26%;扣非后归母净利为 0.29亿元,同比+67.96%。其中Q2实现营收 0.74亿元,同比+9.01%,环比+7.24%,实现归母净利 0.18亿元,同比+53.78%,环比+12.50%。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 0.32亿,同比+72.22%,主要系销售增长和应收款回款所致。上半年其他收益为335万元,同比+918.75%,系政府补贴增加所致。 利基市场应用不断挖掘,多领域应用市场不断开拓。ePTFE 微透产品销售 5085万元,同比+69.41%;密封件销售 3030万元,同比+17.44%;挡水膜销售 2365万元,同比+3.95%;吸隔声产品销售 1448万元,同比-27.14%;气体管理产品销售 1582万元,同比+108.44%;CMD 销售 361万元,同比+71.43%;机械设备销售 139万元,同比+233.33%。公司核心产品 ePTFE 及 CMD+气体管理产品系列市场不断开拓,高速成长中。 加大研发投入,盈利质量持续改善。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 740.3万元,同比+14.07%,研发占比高达 5.19%,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项目已建成。 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 50.81%,同比+4.1个 pct,净利率为 23.83%,同比+7.78个 pct。其中 Q2毛利率为 50.84%,同比+6.18个 pct,环比+0.07个pct,净利率为 24.23%,同比+7.05个 pct,环比+0.83个 pct,系公司高毛利产品占比不断增加所致。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气凝胶产能释放可期。1)持续推进新产品与技术布局,紧跟各应用领域客户需求,不断拓宽产品线,MEMS 声学膜项目正式投产,并推出了 TRT 电缆膜等新产品,另外自研航空航天线缆用聚酰亚胺含氟聚合物绝缘复合薄膜通过鉴定,填补国内空白;2)大音希声收购已完成收购协议签署,待办理过户;3)SiO2气凝胶与 ePTFE 膜复合材料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年底建成,军品+新能车高端气凝胶市场可期。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 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07/5.99/7.8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01/1.60/2.31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48X/30X/21X。收购大音希声将落地,布局气凝胶业务,拓宽公司产品线,公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下滑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泛亚微透 2021-07-08 60.08 76.23 133.19% 74.47 23.95%
84.80 41.15%
详细
事件:2021年7月6日,基于对气凝胶的信心,加快产业布局,公司与奚莲英女士、王恺中先生及大音希声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拟使用自有资金1.56亿元购买其6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音希声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业绩承诺稳信心,气凝胶在建工程证明成长性。经评估机构及收购双方探讨,确定标的100%股权评估价值为2.6亿元,增值率372.37%。本次交易对手承诺标的在2021-2024年度累计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标的公司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共4464万元,资产负债率30.78%,流动资金充裕;在建工程455.78万元,主要系气凝胶超临界设备安装工程。 气凝胶行业增速大,中国地区全球领先。全球气凝胶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2.22亿美元发展到2019年的7.0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4%。 据Allied Research 预计,2025年全球气凝胶行业市场规模将远超22亿美元。2019年我国二氧化硅气凝胶材料市场规模为11.23亿元,2014年以来复合增长率为40.24%;2019年我国二氧化硅气凝胶制品市场规模为15.56亿元,2014年以来复合增长率为53.43%,国内气凝胶产品增速明显快于全球。 大音希声全国领先,并购后气凝胶优势互补。标的以生产纳米孔气凝胶绝热毡为主,已经掌握气凝胶材料核心技术,具备独立设计、生产能力,产品性能和质量一直居于全国同行业前列,产品主要面向舰船、核电、LNG 等高端领域。标的公司已获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和《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证书》,实力被客户广泛认可。收购后双方可共享市场渠道及客户资源、技术研发体系,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协同效应,促进气凝胶产业在军用、民用高端领域快速增长,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维持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7/5.99/7.8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01/1.60/2.31亿元,对应PE 分别为41X/26X/18X。 公司业务布局包含新能源、消费电子及军工与民用领域,行业红利确定,维持公司6个月市值54亿元不变。 风险提示:需求下滑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泛亚微透 2021-04-27 42.54 75.43 130.74% 56.95 33.87%
74.47 75.06%
详细
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6869.90万元,同比+62.15%; 归母净利润1607.60万元,同比+166.4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437.46万元,同比+133.84%,受益于汽车为主的行业回暖,公司一季度高增长创造良好开局。 加强成本管控与研发投入,盈利能力改善明显。公司2021年一季度毛利率为50.77%,同比+0.79个pct,净利率为23.40%,同比+9.16个pct,环比基本持平,维持强劲盈利能力;经营性净现金流为1796.36万元,同比+34.34%,环比+30.15%;研发费用424.44万元,同比+73.64%,预期未来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为公司新产品投放市场巩固基础。 汽车行业回暖带动相关业务增长,关注消费电子领域渗透。(1)我国2021年1-3月份汽车产量达到635.2万辆,同比+81.7%。公司的CMD和气体管理产品及汽车类微透产品由于迎合行业趋势将持续受益。(2)2020年报披露消费电子项目部分生产线已建成,有望迎接消费电子应用渗透。 据StrategyAnalytics,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亿台,同比增长24%;中国手机出货量达到9400万台,同比增长35%,消费电子景气呈现。公司耐水压透声膜可满足消费电子的防水、防尘性能发展趋势,并最终应用于小米、华为、Google等知名品牌消费电子厂商中,预计未来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升级换代将会加大对耐水压透声膜的需求。随着高耐水压透声ePTFE改性膜项目落地,产品将达到P68的防水、防尘等级,消费电子产品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 大音希声收购稳步推进,气凝胶及军工领域实现强联合。公司通过收购大音希声一方面可实现高端军工气凝胶产品布局,另[公Ta司bl发e_布Sum20m2a1r年y]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6869.90万元,同比+62.15%; 归母净利润1607.60万元,同比+166.4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437.46万元,同比+133.84%,受益于汽车为主的行业回暖,公司一季度高增长创造良好开局。 加强成本管控与研发投入,盈利能力改善明显。公司2021年一季度毛利率为50.77%,同比+0.79个pct,净利率为23.40%,同比+9.16个pct,环比基本持平,维持强劲盈利能力;经营性净现金流为1796.36万元,同比+34.34%,环比+30.15%;研发费用424.44万元,同比+73.64%,预期未来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为公司新产品投放市场巩固基础。 汽车行业回暖带动相关业务增长,关注消费电子领域渗透。(1)我国2021年1-3月份汽车产量达到635.2万辆,同比+81.7%。公司的CMD和气体管理产品及汽车类微透产品由于迎合行业趋势将持续受益。(2)2020年报披露消费电子项目部分生产线已建成,有望迎接消费电子应用渗透。 据StrategyAnalytics,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亿台,同比增长24%;中国手机出货量达到9400万台,同比增长35%,消费电子景气呈现。公司耐水压透声膜可满足消费电子的防水、防尘性能发展趋势,并最终应用于小米、华为、Google等知名品牌消费电子厂商中,预计未来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升级换代将会加大对耐水压透声膜的需求。随着高耐水压透声ePTFE改性膜项目落地,产品将达到P68的防水、防尘等级,消费电子产品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 大音希声收购稳步推进,气凝胶及军工领域实现强联合。公司通过收购大音希声一方面可实现高端军工气凝胶产品布局,另一方面也可快速建立军工产品的销售渠道,将储备的TRT电缆膜、ePTFE导电透气膜等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气凝胶产能在手,有助新能源领域的市场打开。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7/5.99/7.8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01/1.60/2.31亿元,对应PE分别为30X/19X/13X。公司业务布局包含新能源、消费电子及军工与民用领域,行业红利确定,维持公司6个月市值54亿元不变。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下滑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一方面也可快速建立军工产品的销售渠道,将储备的TRT电缆膜、ePTFE导电透气膜等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气凝胶产能在手,有助新能源领域的市场打开。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7/5.99/7.8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01/1.60/2.31亿元,对应PE分别为30X/19X/13X。公司业务布局包含新能源、消费电子及军工与民用领域,行业红利确定,维持公司6个月市值54亿元不变。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下滑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泛亚微透 2021-03-29 45.62 75.43 130.74% 45.65 -1.00%
68.59 50.35%
详细
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300万元到1800万元,同比增加115.50%到198.39%,中值为1550万元,同比+156.9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110万元至1610万元,同比增加80.57%到161.90%,中值为1360万元,同比+139.56%,系公司汽车类业务销量增加及加强成本管控所贡献。 经济复苏带动汽车行业回暖,汽车类相关产品增速明显。随着疫情逐渐控制,汽车行业回暖明显,我国1-2月份汽车产量累计385.5万辆,同比+92.27%。据戈尔官网,在汽车车灯高效LED照明方案的推广下,照明灯散发的热量非常少,反而导致汽车前大灯凝露问题更加严重,现有的除湿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整车厂的需求。公司的CMD和气体管理产品能够针对该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将ePTFE膜和干燥剂技术结合,可以有效的控制密闭空间内部湿度,防止凝露的产生。该产品不仅可以应用于汽车车灯行业,还可以应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包、户外照明、新能源汽车充电控制模块等领域,市场空间广阔。 收购上海大音希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加速气凝胶布局。据大音希声官网、环评及公司公告,该公司是一家围绕气凝胶的综合型技术服务公司,截止2020年,其总资产达6564万元,资产负债率16.4%,2020年实现营收4942万元,净利率高达41.4%,ROE达37.3%;其具备12万平/年的无机固态气体绝热毯产能。标的公司技术领先,是中核集团的合格供应商,产品通过军方的审核,同时也是中国气凝胶相关标准的制定人之一;其气凝胶产品的覆盖温度范围为-179~1100℃,使用用途广阔,可用于军事、航空航天、交通、工业设备、建筑、极地装备等高端隔热领域。 公司此次收购上海大音希声,一可快速具备气凝胶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二可向军用及民用高端领域拓展,快速抢占气凝胶市场。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7/5.99/7.8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01/1.60/2.31亿元,对应PE分别为32X/20X/14X。公司业务布局包含新能源、军用、民用领域,行业红利确定,给与公司2021年53倍PE,对应市值54亿元,投资评级“买入”。 风险提示:需求下滑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泛亚微透 2021-02-09 43.55 75.43 130.74% 52.44 19.13%
52.77 21.17%
详细
[公司发布业绩 快报公告,预计 2020年营业收入为 2.78亿元,同比增长13.23%;归母净利润为 0.56亿元,同比增加 28.0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6亿元,同比增加 27.05%。四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为 0.93亿元,同比增长 21%,归母净利润 0.23亿元,同比增长 15.00%,均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汽车类业务好转助四季度盈利创新高,CMD 与气凝胶为后续主要增量。 公司四季度营收 0.93亿元,为单季度历史新高,得益 2020年下半年汽车行业好转,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持续旺盛。由于公司产品较高的性价比,CMD 需求仍在快速释放,后期成长还有气凝胶等项目,汽车业务持续较快增长可期。 高净利特征将延续,打造微透新材料平台。公司 2020年净利率为 20.2%,同比+2.3pct,其中四季度净利率 24.73%,环比+4.73pct。公司产品主要围绕 ePTFE、气凝胶进行延展,属于长尾利基市场,高净利特征延续。 公司擅长产品研发及客户开发,构筑较高的技术壁垒和产品竞争力,逐步打破了美国戈尔的垄断,打造微透新材料平台。 财报结构良好,低负债率。截至 2020年底公司净资产为 5.56亿元,同比增加 97.03%,系公司 IPO 所致,资产负债率仅 9.6%,良好的财报结构,为后期业务扩张打下扎实基础。 调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我们调整 2021、2022年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07/5.99亿元,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1.01/1.60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2X/20X。公司业务布局核心包含新能源赛道,行业红利确定,2019-2022年 3年复合增速为 53%,当前处于估值切换窗口,按照 PEG 为 1进行估值,给与公司 2021年 53倍 PE,对应市值 54亿元,建议“买入”
泛亚微透 2020-12-30 59.61 89.40 173.48% 63.44 6.43%
63.44 6.43%
详细
平台型公司,当前主业围绕ePTFE发展。公司从最初的传统汽车装配材料业务,延伸到ePTFE膜相关产品,不断挖掘客户需求,立足产品多元,讲究功能与技术服务,享受长尾利基高盈利市场,逐步对美国戈尔、日本电工等国外产品进行替代。公司目前业务分为高速增长业务和稳定发展业务,稳定发展业务包括了汽车微透产品、包装微透产品、密封件、挡水膜、吸隔声产品和机械设备,高速增长业务包括消费电子微透产品、气体管理产品和CMD,防水、防尘是消费电子应用场景的趋势,公司的耐水压透声膜有望快速抢占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产品已经顺利进入小米、华为、Google等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公司将立足稳定业务,不断开拓高速增长业务,围绕ePTFE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打造功能与服务平台型公司。 高度注重自主研发,不断深耕产业链。公司的核心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长期保持稳定。公司成熟掌握产业链最难环节拉膜工艺,成功打破美国戈尔、日东电工、唐纳森等对市场的垄断,并能独立自主生产所需的主要工装设备。目前在研项目多,涉及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航空航天、5G通信、自动驾驶等高精尖领域。对于自主研发的爆款,公司善于通过完备的专利体系形成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技术路径。 布局气凝胶领域,横向做大微纳材料平台,同时享受新能源赛道红利。气凝胶复合材料是继ePTFE之外公司重点打造的又一微纳材料,应用前景广、潜力大,凭借其复合改性可解决三元电池安全痛点的优势,公司开发的气凝胶玻纤毡复合材料高温耐受温度在800℃以上,正与宁德时代商谈合作事宜。气凝胶复合材料、商业化产品CMD泄压阀等在新能车电池的推广,将助力公司成为新能源新秀,享受赛道红利。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0-2022年实现营收2.96、4.54、6.5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61、1.12、1.69亿元,对应PE分别为71X/39X/26X。未来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约57%,当前处于年底估值切换窗口,建议给予六个月目标市值64亿元,对应2021年57倍PE(PEG=1),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下滑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项目投建低于预期。
泛亚微透 2020-11-25 77.00 141.08 331.57% 87.45 13.57%
87.45 13.57%
详细
ePTFE国内引领者。公司主要从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等微观多孔材料及其改性衍生产品,从最初的传统汽车装配材料业务到ePTFE膜相关产品,立足产品多元,享受长尾利基市场。随着应用成熟放量,公司营收有望提速,毛利率和净利率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 自主研发打破海外垄断。2019年研发费用率占比达到5.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拥有授权专利180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为47项。公司在ePTFE膜相关领域有丰富的研究储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ePTFE膜的拉伸工艺,打破美国戈尔、日东电工、唐纳森等公司的技术垄断。公司在研项目约10项,包括电动汽车用气凝胶隔热垫复合材料等。公司通过完备的专利体系形成了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技术路径,并且新研发的CMD产品相比美国戈尔更具优势。 享受利基市场红利,汽车和消费电子市场空间广阔。公司产品在全球汽车领域市场规模合计约430亿元,国内汽车市场规模约122亿元;公司研发的耐水压透声膜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市场,全球市场规模约46亿元。公司ePTFE膜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标美国戈尔,成长空间广阔。美国戈尔19年营收38亿美元,公司营收为2.45亿元,对应市场空间广阔。公司产能处在爬坡中,效应有望进一步提升。新增募投项目围绕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项目性能指标优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0-2022年实现营收2.96、4.54、6.5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61、1.12、1.69亿元,对应PE分别为92X/50X/33X。公司ePTFE跟气凝胶业务布局核心方向都面向新能源赛道,渗透空间大,考虑当前处于年底估值切换期,建议对应2022年净利润给予60倍PE,对应一年目标市值101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能投放低于预期;新产品推广低于预期。
泛亚微透 2020-11-06 58.49 -- -- 87.45 49.51%
87.45 49.51%
详细
公司是国内少数几家掌握 ePTFE 膜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产品 以 ePTFE 膜为核心,对标 ePTFE 膜鼻祖美国戈尔,以“产品多元,市 场利基”作为公司发展战略,深耕 ePTFE 膜及其组件的应用研究,开发 出了多品类产品线。公司在站稳汽车市场的同时, 开始积极向消费电子、 新能源方向拓展。 公司产品致力于进口替代: 公司当前的产品结构中,主要产品如微透膜、 等,市场被美国戈尔( Gore)、日东电工( Nitto)、唐纳森( Donaldson) 等国际巨头垄断,公司于所在细分市场打破国外垄断,并且通过产品开 发和市场拓展,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汽车产业是公司当前的最大消费市场。 公司当前的代表性产品, 如 ePTFE 微透膜、气体管理产品、 CMD、吸隔声、密封件和挡水膜等, 主 要应用于汽车车灯及车身其他部位,下游客户为车灯厂和整车厂, 2019年汽车领域收入占比为 84%,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消费电子和新能源领域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公司开发的 30米高耐水压透声膜产品已成功向小米供货, 50米透声膜已通过 vivo 智 能手表的认证测试,气凝胶产品有望随动力电池国标实施进入市场。公 司的下游客户领域不断开拓,汽车消费领域收入占比从 2017年的 95% 下降至 84%,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不断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在 2020~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 别为 0.64亿元、 1.16亿元和 1.89亿元, EPS 分别为 0.91元、 1.66元和 2.70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60X、 33X 和 20X。公司是国内少数 掌握 ePTFE 膜核心技术、深耕 ePTFE 膜产品开发的厂商,未来还有望 进军消费电子和新能源的广阔市场,考虑到公司的稀缺性和成长性,首 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募投项目的客户开拓进展不及预期;潜在进入者的风险; 其 他应用领域开拓的风险。
泛亚微透 2020-10-29 50.00 55.25 69.01% 83.64 67.28%
87.45 74.90%
详细
盈利预测及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分别为5953万元、83.56万元、117.91万元,对应EPS0.85元、1.19元、1.68元,PE58.5X、41.68X、29.54X。考虑公司在ePTFE新材料领域拥有领先研发创新能力,新品类扩展能力强,“产品多元、市场利基”战略指导下,成长空间巨大,首次覆盖,给与“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汽车及消费电子等行业下滑、市场需求下滑。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