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楚电子
|
计算机行业
|
2025-05-12
|
137.20
|
--
|
--
|
200.58
|
3.30% |
|
142.62
|
3.95% |
-- |
详细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公司凭借整体系统解决方案、软硬件结合配套以及部分下游产品渗透率提升等因素实现较快增长。 在激光切割领域,公司龙头地位稳固,并打造软硬件结合的销售模式,持续拓宽护城河。在免示教焊接领域,公司进一步迭代方案、开拓客户与下游场景,有望受益于免示教焊接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在精密加工领域,公司针对光伏、锂电、脆性材料等多领域布局,打开远期成长空间。 事件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5亿元,同比增长23.33%,实现归母净利润8.83亿元,同比增长21.1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21亿元,同比增加21.81%。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6亿元,同比增长30.12%,实现归母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31.99%。 简评行业整体需求偏淡背景下,公司仍维持较快增速尽管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仍对下游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受益于国内高功率厚板切割需求的持续增加及国外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公司主营业务依然呈现增长趋势。 分业务来看,因组合产品销售比例的大幅增加,公司业务分类方式有所调整,现产品已按解决方案场景列示;2024年公司平面解决方案、管材解决方案、三维解决方案及其它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25亿元、3.80亿元、3678万元、1.76亿元,分别同比变动+11.83%、+38.19%、+409.90%、+63.45%;分别实现毛利率82.69%、87.54%、80.67%、51.54%,分别同比变动+0.96pct、1.00pct、-7.69pct、+5.03pct。 2024年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及市场开拓投入,不断开拓新市场、优化产品结构,激光加工控制系统业务订单量持续增长,同时控制系统+智能硬件组合销售模式将产品优势进一步放大,公司切割头子公司波刺自动化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95亿元,实现净利润2.02亿元。展望来看,公司凭借软硬件结合能力不断提升,已实现从单一产品销售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得逐步转型,未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免示教焊接、精密加工技术持续沉淀,静待放量免示教焊接领域:持续技术迭代、拓展客户与下游场景。①技术迭代:公司新增免模型技术、坡口自适应焊接技术等,持续推动智能焊接系统的渗透率提升。②应用场景扩展:针对集装箱,桥梁,船舶等领域,推出扫描焊接功能,适用于任意复杂曲线的通用寻位方式,拓展系统可焊接行业和工件类型的边界;实现包括库卡在内的更多品牌机器人的适配工作。 精密加工领域:光伏、锂电、脆性材料加工多点开花。研发OCT激光焊接熔深检测系统,并结合振镜激光焊接加工系统,打造锂电池、电机、电驱等应用中的激光焊接整体方案;针对Topcon电池、BC电池的应用,提供激光振镜加工新制程解决方案;储备三维五轴激光精密加工的技术方案,研发um级高精度加工和轨迹规划算法。展望未来,精密加工有望为公司打开激光控制技术的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客户群体,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激光切割控制系统龙头,近年来公司在激光切割控制系统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此外,公司持续拓展高功率切割领域产品布局,实现软硬件协同发展,并持续横向布局激光智能焊接以及精密加工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1.99亿元、27.45亿元、33.68亿元,同比分别+26.69%、+24.84%、+22.72%;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07亿元、13.76亿元、16.87亿元,同比分别+25.46%、+24.27%、+22.60%,对应PE分别为35.85x、28.85x、23.53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分析1)下游产业政策变化风险:公司业务与我国制造业产业政策相关度高,如果相关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关键技术人才流失风险:激光控制系统行业中,关键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维护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行业技术人才需要长期积累下游行业的应用实践,才能提升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随着行业的变化,对行业技术人才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若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持续提供有效的奖励机制,将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现有核心技术人员也可能流失,这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
|
|
华大九天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4-18
|
122.21
|
--
|
--
|
125.28
|
2.39% |
|
135.85
|
11.16% |
-- |
详细
近期国内 EDA 行业进入快速整合阶段,华大九天、概伦电子等先后发布增发并购预案。华大九天作为国内 EDA 行业领军企业,与芯和半导体的合作将产生极强协同效应,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环节的全面覆盖。具体看, 一方面,并购整合会对公司财报形成直接增强,另一方面,产品与销售渠道的整合也能对未来增长起到充 分 推 动 效 应 。 预 计 2024-2026年 营 业 收 入 分 别 为12.59/16.08/20.28亿元,同比增长 24.6%/27.72%/26.12%,对应PE 872/613/421倍,给予“买入”评级。 事件3月 17日,公司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芯和半导体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此后, 3月 30日公司发布交易预案,明确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卓和信息等 35名股东购买芯和半导体 100%股份,并同步向中国电子集团、中电金投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目前交易对价仍在确认当中,股份发行价格为 102.86元/股,发行数量取决于交易对价。
|
|
|
中控技术
|
机械行业
|
2025-02-24
|
60.03
|
--
|
--
|
62.47
|
4.06% |
|
62.47
|
4.06% |
|
详细
公司积极拥抱 AI,打造工业 AI 产品, 并且机器人产品持续迭代升级。 公司旗下领航者 2号 NAVIAI 及即将发布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已完成DeepSeek-R1测试,未来还将进一步接入DeepSeek的多模态模型JanusPro,助力机器人实现自然的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公司作为国内 DCS龙头,打造“1+2+N”智能工厂新架构,覆盖客户超 3万家。庞大的客户资源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将使得公司拓展“AI+机器人”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事件2月 18日,中控技术公众号披露,领航者 2号 NAVIAI 及即将发布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已完成 DeepSeek-R1测试,其深度推理和复杂逻辑分析能力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未来,第三代人形机器人还将进一步接入 DeepSeek 的多模态模型 Janus Pro,助力机器人实现自然的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本年度将在某大型石化企业实验室的高风险作业场景中实现 AI 驱动的具身智能仿生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正在与沙特阿美共同推进“空地一体”机器人(无人机+机器狗)联合协同巡检联合开发项目。 简评即将发布的第三代人机已完成 DeepSeek-R1测试,“ ALL in AI”战略持续深化中控技术在 2024年正式启动了“ALL in AI”战略,旨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融入工业生产的各个流程,推动工业 AI 的革新。 2024年8月,公司向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进行增资,持股 38.85%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布局。同年,浙江人形机器人先后发布了首款全域自研人形机器人整机“领航者 1号”和“领航者 2号 NAVIAI”。 2025年初 DeepSeek 爆火推动 AI 产业发展,公司积极拥抱 AI, 打造工业 AI 产品,并且机器人产品持续迭代升级。 1)打造工业 AI产品: 早在 2024年 5月,中控技术便将 DeepSeek-V2作为公司面向 BA(企业运营自动化)领域研发的重磅工业 AI 产品的核心基座大模型,该重磅产品预计将在 2025年中发布。 2)机器人产品持续迭代升级: 目前,领航者 2号 NAVIAI 及即将发布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已完成 DeepSee k- R1测试,其深度推理和复杂逻辑分析能力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未来,第三代人形机器人还将进一步接入 DeepSeek 的多模态模型 Janus Pro,助力机器人实现自然的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本年度将在某大型石化企业实验室的高风险作业场景中实现 AI 驱动的具身智能仿生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基于 2024年度发布了以 AI+supOS+安全巡检、供应链物流、协作机器人装备为核心的流程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Plantbot”,并在高空、地面以及煤矿巡检等复杂场景中予以应用,同时突破了沙特阿美、日本三菱、泰国 PTTGC、马来西亚恒源、巴西 SENAI 等国际高端客户。目前,公司正在与沙特阿美共同推进“空地一体”机器人(无人机+机器狗)联合协同巡检联合开发项目,与韩国 SK 正在推进机器人与固定传感器协同巡检项目。 流程工业领域:打造“1+2+N”智能工厂新架构,覆盖客户超 3万家,为 AI落地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公司聚焦流程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需求,着力打造“ 1+2+N”的流程工业智能工厂新架构,即 1个工厂操作系统+2个自动化(PA 生产过程自动化+BA 企业运营自动化) +N 个工业 APP,引领了智能工厂建设的行业新标准。根据睿工业统计, 2023年公司核心产品集散控制系统( DCS)国内市占率达 37.8%,连续 13年蝉联第一;其中在化工、石化领域 DCS 市占率分别达到 56.3%、 49.3%。 2023年公司安全仪表系统( SIS)国内市场占有率 33.7%,连续 2年蝉联第一。 2023年公司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软件(APC)、制造执行系统(MES)、操作员培训仿真系统(OTS)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 28.2%、 20.7%、 14%,均位居国内第一。截至 2024年 6月末,公司已覆盖流程工业领域超过 3.27万家客户,客户覆盖率稳步提升。 庞大的客户资源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将使得公司拓展“AI+机器人”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实现收入分别为 103.78、 124.90、 150.0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 00、15.63、 18.13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7.97%、 +20.22%、 +15.99%,对应 2024-2026年动态 PE 分别为 34.78、 28. 93、24.94倍, 维持“买入”评级。
|
|
|
中控技术
|
机械行业
|
2024-11-04
|
48.11
|
--
|
--
|
56.39
|
17.21% |
|
56.39
|
17.21% |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稳健增长,扣除 GDR 汇兑损益后归母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控费效果显著。公司保持较高研发投入力度,今年来发布 UCS、 T PT、全新一代中控云平台等新品,持续拓展增量市场,凭借行业经验及数据积累推进自身工业 AI 企业转型及产品型公司转型。公司海外业务持续高增,近期中标沙特阿美新项目订单,合作进一步深化,海外业务订单保持较快增长,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我们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 2024-2026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3.00、 15.63、 18.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7.97%、 20.22%、 15. 99%,对应 PE分别为 29、 24、 21倍,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 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3.37亿元(同比+11.58%);归母净利润 7.17亿元( 同比+3.36% ) ; 扣非归母净利润 6.55亿元(同比+15.09%) ;剔除 GDR 汇兑损益后,归母净利润 7.37亿元( 同比+32.02%) ;剔除 GDR 汇兑损益后,扣非归母净利润 6.75亿元( 同比+55.60%) ;毛利率为 32.85%(同比+0.10pct) 。 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20.85亿元(同比+2.30%) ;归母净利润 2.00亿元(同比+9.52%) ;扣非归母净利润 1.8亿元(同比+25.81%) ;毛利率为 32.07%(同比-1.17pct) 。 简评收入稳健增长,费用管控成效显著,剔除 GDR 汇兑损益后利润高增。 公司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 11.58%收入增长,第三季度实现 2.30%收入增长,主要受下游各行业 it 投入周期影响,整体保持稳健增长。费用率方面,公司 2024前三季度销售、管理、研发费 用 率 分 别 为 8.23%/4.54%/10.63% , 同 比 分 别 减 少1.06%/1.16%/0.40%,公司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以自动化能力赋能自身业务,费用控制效果显著,带动公司前三季度在扣除 GDR 汇兑损益后实现超 30%的归母净利润增速。 聚焦核心业务,加速向工业 AI企业转型。 公司为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军企业,数十年在下游广泛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工业生产相关数据,在数字化时代公司基于行业经验以及数据积累,向以数据为核心的工业 AI 公司全面转型,推进项目型向产品型转化。 今年以来,公司陆续发布了 UCS、 TPT 等新品,近期还发布了全新一代的中控云平台,结合 AI 技术、 IoT(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实现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推动决策效率的提升。 公司维持稳定的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发布新品并积极拥抱 AI,新产品、新领域、新模式有望助力公司中长期业绩稳健增长。 海外业务持续突破,全球化布局稳步落地。 公司 2024年前三季度海外业务收入实现接近翻倍增长,以新加坡为全球运营总部向各大洲辐射,海外本地化生产有望逐步落地。 近期公司沙特子公司与沙特阿美在工业信息安全方面展开重要合作,双方正式签订 RTU Secure 百万美元规模订单,公司与沙特阿美已开展多项合作,助力海外新签订单高速增长。 投资建议: 公司发布 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稳健增长,扣除 GDR 汇兑损益后归母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控费效果显著。公司保持较高研发投入力度,今年来发布 UCS、 TPT、全新一代中控云平台等新品,持续拓展增量市场,凭借行业经验及数据积累推进自身工业 AI 企业转型及产品型公司转型。公司海外业务持续高增,近期中标沙特阿美新项目订单,合作进一步深化,海外业务订单保持较快增长,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公司为国内领先的流程工业厂商, 受益于政策推动的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海外业务高速增长以及产品化转型,我们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 2024-2026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13.00、 15.63、 18.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7.97%、 20.22%、 15.99%,对应 PE分别为 29、 24、 21倍,维持“买入”评级。
|
|
|
德赛西威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4-10-10
|
129.14
|
--
|
--
|
133.38
|
3.28% |
|
144.50
|
11.89% |
|
详细
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16.92、8.38、7.90亿元,同比增长34.02%、38.1%、49.7%。Q2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60.45、4.54、4.19亿元,环比分别增长7.03%、17.9%、13.13%。公司是国内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龙头,在手订单充沛。受益于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域控产品升级带来的量价齐升,公司成长确定性较强。预计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20.96、26.85亿元,当前股价PE分别为32X、25X,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中期报告: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16.92、8.38、7.90亿元,同比增长34.02%、38.1%、49.7%。 简评三大业务持续发力,新产品新项目持续落地。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16.92、8.38、7.90亿元,同比增长34.02%、38.1%、49.7%。分业务看,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及其他分别实现收入79.65、26.67、10.60亿元,占收入比分别为72.13%、20.47%、7.40%,同比增长27.42%、45.02%、66.93%。其中Q2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60.45、4.54、4.19亿元,环比分别增长7.03%、17.9%、13.13%。24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长源于销售规模的增加,理想、奇瑞、极氪等客户增量明显。同时,公司三大业务持续发力。智能座舱方面,第三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已在理想汽车、奇瑞汽车等众多客户的车型上规模化量产,并获得奇瑞汽车等客户新项目订单。第四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已在理想汽车等客户上配套量产,并持续获得理想汽车等多个新项目订单。智能驾驶方面,高算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已在理想汽车、极氪汽车等客户上规模化量产,并获得丰田汽车等多家主流客户新项目订单。此外,公司轻量级智能驾驶域控产品已获得奇瑞汽车、一汽红旗等客户新项目定点。毛利率环比改善,控本能力增强。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期间费用率分别为20.33%、7.24%、12.67%,同比分别-0.33、+0.29、-1.58pct。智能座舱业务毛利率19.60%,智能驾驶业务毛利率18.94%,网联服务及其他业务毛利率29.25%。上半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09%、1.87%、8.95%、0.76%。Q2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期间费用率分别为21.25%、7.55%、12.40%,环比分别+1.91、+0.64、-0.56pct。 新产品加强竞争力,加速迈出国际化步伐。1)公司已与长线智能以及昊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新一代舱驾一体乃至中央计算平台的加速落地,适配L4高级别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需求。2)2024年上半年,公司发布新一代高性能CRD03P角雷达,同时,公司还布局了FRD02级联成像雷达、FRD03前向毫米波雷达、CRD03E角雷达等系列传感器产品,为高阶智能驾驶提供感知支持。3)德赛西威欧洲新科技园区在德国魏玛举行奠基仪式,目前已启动一期项目。同时,德赛西威欧洲公司在法国巴黎成立了首个办公室,西班牙智能工厂项目也已顺利启动。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龙头,在手订单充沛。公司持续实现座舱域控制器和驾驶域控制器的升级换代,开发车身域控制器、AR-HUD等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受益于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域控产品升级带来的量价齐升,公司成长确定性较强。预计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20.96、26.85亿元,当前股价PE分别为32X、25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分析1、行业景气不及预期。2024年政策扶持退坡预期下,需求和未来行业景气或存在波动。 2、行业竞争格局恶化。国内外零部件供应商竞相布局,随着技术进步、新产能投放等供给要素变化,未来行业竞争或将加剧,公司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或将有所波动。 3、客户拓展及新项目量产进度不及预期。公司加速新客户拓展,考虑到车企新车型项目研发节奏波动,特定时间段内或存在项目定点周期波动;此外,公司新产能建设或受不可控因素影响而导致量产进度不及预期。
|
|
|
广立微
|
计算机行业
|
2024-09-04
|
37.78
|
--
|
--
|
59.46
|
57.38% |
|
81.80
|
116.52% |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4年半年度业绩报告,二季度业绩稳健增长。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为 34.86%,其中软件开发及授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86.81%,主要系随着行业景气度的逐步回升,公司在 EDA 软件的积累逐步释放。公司在 WAT 测试设备和国产 EDA软件领域积淀深厚,有望受益于国内晶圆厂扩产。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02亿、 8.43亿、 12.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9亿、 1.96亿、 2.72亿,对应 PE 分别是 52x、 39x和 28x,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 2024年半年度业绩报告,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 1.72亿,同比增长 34.86%;归母净利润 254万,同比下降 88.9%;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52万,同比下降 121.7%。 简评公司发布 2024年半年度业绩报告, 二季度业绩稳健增长。 公司发布 2024年半年度业绩报告,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 1.72亿,同比增长 34.86%;归母净利润 254万,同比下降 88.9%;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52万,同比下降 121.7%。单 Q2来看,公司营收 1.28亿,同比增长 21.21%;归母净利润 2543万,同比增长 35.21%;扣非净利润 2189万,同比增长 26.91%。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为 34.86%, 其中软件开发及授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86.81%,主要系随着行业景气度的逐步回升,公司在 EDA软件的积累逐步释放。 产品品类不断开拓, 全流程覆盖优势不断增强。 公司不断增加良率提升相关 EDA 产品、半导体数据分析软件品类并进行技术迭代,同时推出了可测试性设计(DFT)工具、可制造性设计(DFM)工具; 在测试设备方面,公司测试机经过多年研发迭代,从研发用机成功拓展至量产用 WAT 测试机,并推出了通用型 W AT 测试设备 T4000系列、面向先进工艺的 T4100S 系列、配备自研高性能矩阵开关的 T4000Max、可靠性 W LR 设备等等; 在数据分析系统方面,将原有的电性测试数据分析工具延伸开发至覆盖整个集成电路生命周期的半导体数据软件系统。 软硬件产品紧密联系,有效闭环互相引流。 在产品芯片的设计阶段,通过 DFT 软件进行可测试性的硬件逻辑设计;在测试芯片设 计阶段,通过自主开发的成品率提升 EDA 工具和电路 IP,大幅度提升 DFT 及测试芯片的设计效率及测试项覆盖率;在测试阶段,结合自主开发的 WAT 电性测试设备,测试效率显著提升;在分析阶段,通过公司的数据分析平台和专用数据分析工具,全面掌握生产工艺参数和缺陷信息。公司集成电路成品率提升全流程方案逐步完善,软硬件产品能够相互促进、互相引流,实现软硬件产品成体系的生态化发展。 投资建议: 公司在 WAT 测试设备和国产 EDA 软件领域积淀深厚,有望受益于国内晶圆厂扩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4- 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02亿、 8.43亿、 12.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9亿、 1.96亿、 2.72亿,对应 PE分别是 52x、39x和 28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当前国家在半导体制造行业给予政策高度支持,下游需求旺盛, 若未来下游需求增长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不及预期,则可能会对公司业务收入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增长速度降低的风险。目前国内半导体正处在产能扩充阶段,WAT 设备正处在国产化率快速提升的过程中,存在可能的增速下降风险。 技术创新风险。 技术研发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产品研发进度可能不及预期,创新性项目的落地节奏存在不确定性,或导致后续的收入不及预期。
|
|
|
中控技术
|
机械行业
|
2024-08-26
|
38.00
|
--
|
--
|
40.86
|
7.53% |
|
60.36
|
58.84% |
|
详细
2024年上半年,公司各项业务收入均保持稳健增长, 其中仪器仪表业务收入增速亮眼, 油气领域产品快速拓展。 剔除 GDR 汇兑损益后,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明显,主要得益于经营能力持续优化,毛利率改善、费用率优化、运营效率提升。 展望未来: ①公司持续聚焦智能制造流程工业领域, 核心产品领先地位明显,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②公司持续打造新增长点,上半年推出 UCS、 TPT 新产品和订阅制软件授权年费模式,海外业务也快速成长。 事件2024年上半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2.52亿元,同比增长 16. 78%; 归母净利润 5.17亿元,同比增长 1.1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4. 72亿元,同比增长 11.41%。其中 Q2单季度营收 25.14亿元,同比增长 14.49%;归母净利润 3.71亿元,同比减少 11.2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3.54亿元,同比减少 0.80%。 公司上半年GDR资金汇兑损益金额为-284.17万元(扣除所得税),同比减少约 101.73%。 剔除 GDR 资金汇兑损益影响后, 2024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5.19亿元,同比增长 49.80%。 简评2024年上半年收入稳健增长,仪器仪表业务增速亮眼2024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收入保持稳健增长, 分业务来看: ①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及控制系统+仪表)共实现收入 17.25亿元,同比增长 17.65%, 主要得益于公司凭借头部企业优势、多产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优势,并深挖下游行业结构性增长机会设备更新机会,并且结合自身优势持续推出 UCS、 TPT 等新产品拓展新领域。 ②工业软件(工业软件及控制系统+软件+其他)共实现收入11.10亿元,同比增长 3.23%, 一方面, 公司进一步完善化工产业大脑平台, 进一步提升工业软件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公司推出订阅制软件授权年费模式,将帮助公司产生长期稳定的订阅收入及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 ③ 仪器仪表业务收入 3.53亿元, 同比增长 72.18%, 得益于公司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国产替代,并通过外延并购完善产品布局。 ④ 运维服务 1.52亿元 ,同比增长 44.83%。 分行业来看, 石化、化工行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油气、医药、食品饮料行业景气度较好。 2024年上半年公司石化、化工、油气、 制药食品行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26.95%、 26.03%、 117.32%、 29.23%,得益于优势行业石化、化工的需求依然保持增长, 且公司深挖了油气、智慧煤矿、白酒等重点新兴行业结构性需求增长机会,为2024年上半年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剔除 GDR 汇兑损益后盈利能力提升明显, 经营能力持续优化剔除 GDR 汇兑损益后盈利能力提升明显。 2024年上半年, 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33.23%、 12.15%,分别同比+0.76、 -1.88个 pct。 不过, 剔除 GDR 资金汇兑损益影响后, 上半年公司净利率为 12.22%,同比提升 2.69个 pct。 公司经营能力持续优化,毛利率改善、费用率优化、运营效率提升。 ①公司持续优化成本, 上半年毛利率有所提升。 ②公司减少股份支付费用并控制开支, 2024H1公司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8.11%、 4.48%、 10.45% ,同比分别减少 1.20、 1. 12、 0.72个 pct。③公司数字化治理迈向新台阶,运营管理更加规范化、现代化,运营效率持续提升。 公司智能制造领域领先地位明显, 持续拓展新增长点公司核心产品竞争优势明显, 市占率持续提升: ①DCS: 根据睿工业, 2023年公司 DCS 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37.8%, 连续十三年蝉联国内第一名。 其中, 公司在化工、石化两大下游行业 2023年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市占率分别达到 56.3%、 49.3%,同比进一步提升了 1.5、 4.5个 pct, 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可用性等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②安全仪表系统: 2023年公司安全仪表系统(SIS)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 33.7%,同比提升了4.7个 pct,连续两年蝉联国内 SIS 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③工业软件: 2023年公司多款核心工业软件产品市场份额领先,其中, APC、 MES、 OTS 国内市占率分别达到 28.2%、 20.7%、 14.0%,均在国内排名第一。 公司持续拓展新增长点。 ①新产品- UCS: 2024年 6月,公司推出开放自动化通用控制系统架构技术 UCS,该产品深度融合 AI 技术,以控制数据中心、全光确定性网络及智能设备构成的控制系统的极简新形态。 UCS 全面支持 APL的现场连接技术,实现了机柜室空间减少 90%、线缆成本下降 80%,并缩短了 50%的建设周期。 ②新领域-AI 时序大模型 TPT: 公司积极探索工业 AI 领域,构建“AI+数据”核心竞争力, 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工业 AI 产品及解决方案。 2024年 6月,公司在新加坡发布了流程工业首款 AI 时序大模型 TPT。该模型作用于流程工业装置运行、决策优化等领域,实现装置运行过程、控制策略与参数等多层级决策优化,给装置赋予智慧。 ③新销售模式-订阅制会员: 2024年上半年,公司推出订阅制软件授权年费模式, 能有效为用户提供持续价值服务,同时订阅制模式将帮助公司产生长期稳定的订阅收入及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 2024年 6月, 公司与上海华谊工程有限公司成功签订首个订阅制百万至尊会员,标志着公司订阅制会员模式的正式落地。 ④新区域-国际化战略: 2024年上半年,公司国际化战略不断推进和深化,海外业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 3.43亿元,同比增长 188.22%; 新签海外合同 5亿元,同比增长 63.82%。 ⑤新业务-人形机器人: 公司持续深化在“AI+机器人”领域的投入布局, 投资入股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已经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积极进行机器人领域的项目开拓。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 2024-2026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13.00、 15.63、 18.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7.97%、 20.22%、 15.99% ,对应 PE分别为 22.41、 18.64、 16.07倍,维持“买入”评级。
|
|
|
沃尔核材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4-07-31
|
16.39
|
--
|
--
|
17.45
|
6.47% |
|
22.01
|
34.29%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公司盈利3.8-4.7亿,同比增长30%-60%,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增长和毛利率水平提升。在英伟达的新一代NVL72服务器中,铜连接成为重要组成。安费诺目前为GB200NVL72服务器高速铜连接的主要供应商,沃尔核材与安费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完成单通道224G高速通信线样品研发。在高速通信线产能方面,公司也具备充分的准备,有望充分受益于NVL72机柜放量后的铜连接增长浪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7亿、86、107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亿、11.9、14.5亿,对应PE分别是25x、17x和14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公司盈利3.8-4.7亿,同比增长30%-60%;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6亿-4.4亿,同比增长30%-60%;每股收益0.3-0.37元。 简评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上半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预计2024年上半年公司盈利3.8-4.7亿,同比增长30%-60%;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6亿-4.4亿,同比增长30%-60%;每股收益0.3-0.37元。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营业收入增长、毛利水平提升;公司通过持续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开展降本增效等系列经营措施以及主要原材料价格下降,促使毛利率持续上升。 英伟达推出新一代GB200NVL72服务器,铜连接成为AI服务器的重要组成。无源DAC作为电通信的主要解决方案其不包含光电转换器模块,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和运营可靠性,成为实现短距离传输的优秀解决方案。GB200NVL72服务器集成化程度全面提升,其机柜内部采用高速铜缆进行通信互连。在AI服务器高集成度的趋势下,铜连接成为AI服务器的重要组成。安费诺目前为GB200NVL72服务器高速铜连接的主要供应商。沃尔核材与安费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公司电线业务的重要大客户,主要销售产品包括高速通信线、汽车工业线、工业机器人线等。公司完成单通道224G高速通信线样品研发,静待产品放量。公司子公司乐庭智联所生产的高速通信线产品从初始的25G更新迭代至目前的400G、800G、1.6T(单通道224G),乐庭智联已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和制程控制经验,产品品质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部分高速通信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公司正在配合客户进行1.6T高速通信线产品的打样,已完成了多款单通道224G高速通信线样品的开发,目前部分样品已通过客户的测试,小批量已完成交付,尚需配套客户产品进行验证。在高速通信线产能方面,公司也具备充分的准备,乐庭智联已拥有绕包机一百四十多台,芯线机近二十台;仍有几十台绕包机和多台芯线机已下单。 国家能源转型及智能电网建设加速,公司电力电缆业务乘风而上。公司电力系列产品主要涵盖各应用领域及各电压等级的电缆附件、可分离连接器等,具备为电缆与输配电线路提供保护、连接和固定等功能。2023年度,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330kV、500kV超高压电缆附件在电力工业电气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一次性通过了预鉴定试验,标志着公司成为国内可生产超高压电缆附件的厂家之一,为公司超高压电缆附件的市场开拓及超高压直流电缆附件的研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资建议:高速铜缆行业展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公司率先完成224G高速通信线样品研发,有望充分受益于NVL72机柜放量带来的铜连接增长浪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7亿、86、107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亿、11.9、14.5亿,对应PE分别是25x、17x和14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高速铜缆市场格局存在不确定性。高速铜缆的市场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未来可能有更多厂商进入到铜缆供应体系,导致实际订单不及预期,电线电缆业务业绩增速可能不及预测,乐观/中性/悲观情景下预期2025年公司电线电缆产品增速为100%/70%/50%,若其他假设不变,乐观/中性/悲观情景下公司2024年营收分别为90亿/86亿/83亿,较原预测变动4.6%/0%/-3.5%,净利润分别为12.4亿/11.9亿/11.6亿,较原预测变动为4.2%/0%/-2.5%。 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互联网厂商是AI算力和GPU的重要采购方和使用方,如果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可能会对铜缆的需求情况产生不利影响。 参与厂商众多导致竞争格局恶化。在高速铜缆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其他厂商也有实现224G高速通信线样品研发的可能,进而导致竞争格局恶化,产品毛利率下降,预期电线电缆业务毛利率可能不及30%,乐观/中性/悲观情景下预期2025年公司电线电缆毛利率为35%/30%/25%。
|
|
|
圣泉集团
|
基础化工业
|
2024-04-22
|
18.94
|
--
|
--
|
20.92
|
10.45% |
|
22.45
|
18.53% |
|
详细
核心观点公司 Q4业绩大增主要来自于主业酚醛树脂的价差回暖以及费用端的改善。展望 24年, 酚醛树脂板块,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已暂缓扩产动作,行业经过 2年的整合有望迎来修复期, 24年酚醛树脂价差同比扩大,同时珠海环氧项目也开始放量,预计主业稳中有增。公司未来的弹性主要来自于生物质项目与电子化学品,其中短期节点都在今年二季度,而长期来看公司新增布局了千吨级双马、碳氢树脂以及硅碳负极多孔碳等项目, 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事件公司发布年报, 公司 2023年实现营收 91.2亿元,同比-5.0%; 归母净利 7.89亿元,同比+12.2%;其中 Q4营收 24.3亿元,同比-53.8%,环比+4.3%; Q4归母净利 3.08亿元,同比+36.3%,环比+82.3%。 简评公司发布年报, Q4业绩明显改善Q4毛利率 25.1%,同比+2.1pct,环比+5.6pct,实现大幅增长。 Q4毛利率改善的原因主要为酚醛树脂的价差回暖, 23Q4价差环比大增 488元/吨。此外,费用端 23年政府补助同比增加 1827万元,增值税加计抵减同比增加 2782万元,这些费用端变化也是造成 Q4利润大增的原因之一。根据公告,该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实施时间为 23-27年,后续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24年主业稳中有升、珠海环氧树脂项目持续释放酚醛树脂板块,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已暂缓扩产动作,行业经过 2年的整合有望迎来修复期。 24年酚醛树脂价差同比+125元/吨,预计主业酚醛树脂将稳中有增。珠海 5000吨特种环氧扩产项目于 23年试生产,预计今年开启放量。 秸秆项目空间巨大,开工率逐步优化在国家推动非粮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秸秆项目发展空间广阔: 1)产品之一生物炭可往下游延伸拓展到钠电负极硬碳,公司 1万吨产线已批量出货; 2)生物炭可制备生物基甲醇燃料,有望在船运行业得到较好应用,目前国际船运巨头马士基、梅赛尼斯均已积极探索生物基甲醇燃料,未来行业空间在百万吨级以上。随着项目的技改推进,其开工率有望在年内实现改善, 从而推动项目扭亏为盈。 PPO 二季度投产在即、公司顺势布局千吨级双马、碳氢项目PPO 千吨扩产项目预计于二季度投产。 需求端 3月英伟达 B100斗山替代台光的事件对产业链格局造成一定扰动,但 1) M7、 M8均是 PPO 为主的体系,随着行业迭代, PPO 需求确定性高; 2)传统 server PCIe5.0的渗透率提升迅速,带动需求; 3)覆铜板&PPO 产业链的国产替代逻辑仍在,公司 PPO 业务发展具备卡位优势。 公司于年报中宣布扩产 1000吨双马树脂以及 2000吨碳氢树脂, 进一步丰富了公司在 M6-M9级覆铜板用高频高速材料的系列产品布局,有望大幅增厚公司业绩。 利用前驱体优势、扩产 1000吨硅碳负极用多孔碳多孔碳包覆硅方案是硅碳负极应用前景较好的技术,在循环寿命和稳定性上较传统方案有提升。其中多孔碳的制备是主要难点, 酚醛树脂和木质素是比较好的制备材料,公司作为国内酚醛树脂龙头、木质素双巨头,有着丰富的聚合、交联化、碳化经验, 此次千吨级硅碳负极用多孔碳项目开辟了公司产品的新应用领域,随着硅基负极、固态电池逐步起量,享有巨大空间。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公司主业稳中有升,看好 PPO 等电子化学品业务带来的巨大弹性以及秸秆项目的长期空间。 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05、 15.39、 18.50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4.5X、 10.4X、 8.7X, 考虑到公司基本面的好转以及新项目的持续推进, 维持“买入”评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