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4-05-08 24.85 -- -- 25.36 2.05%
25.36 2.05% -- 详细
事件描述信测标准发布 2024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收 1.81亿元,同比增 20.09%;归母净利润 4104万元,同比增 30.36%;扣非归母净利润 3787万元,同比增 31.48%。 事件评论2024Q1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 20.09%/30.36%, 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2024Q1信测标准营收/利润增速在去年同期 30.69%/40.69%的较高基数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推断主因下游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带来充足订单,公司新产能持续投放带动整体规模提升。参考 2023年营收情况,汽车领域/电子电气产品/日用消费品/健康与环保检测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30.84%/12.32%/11.30%/115.63%(占营收比重分别为 40.01%/23.10%/5.97%/6.16%),汽车外其他子板块也均有良好增长,公司整体成长趋势良好。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推测主因产能爬坡过程带来收入快速增加,规模效应提升。预计 2024年随可转债募投项目陆续投产,公司营收、利润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24Q1净利率同比增 1.62pct。 2024Q1公司净利率同比提升 1.62pct 至 24.49%,其中: 1) 毛利率: 同比降 2.27pct 至 57.1%,但环比提升 2.70pct,推测 Q4产能投放致折旧、摊销成本增加,预计未来随产能利用率爬坡毛利率将有持续改善; 2) 期间费用率: 同比降 3.43pct 至 29.86%,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变动-2.25pct/-1.22pct/-0.43pct/+0.47pct,财务费用率上升主因利息收入减少,公司持续投入布局新产能,2024Q1末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较去年同期减少 1.96亿元;高营收增速表现致其他费用率下行,整体净利率表现良好。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良好, 收现比略降。 2024Q1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0.36亿元,同比增 22.0%;收现比下降 8.0%至 80.1%。 可转债募投项目建设顺利, 产能扩充为营收提供续航力。 公司成立超 20年,在汽车零部件及其功能可靠性检测领域拥有较高影响力,客户包括特斯拉、理想、小鹏、长安、东风、广汽等以及电子电气检测领域华为、联想、小米等。公司目前在深圳、广州、东莞、武汉、苏州、宁波等地拥有多个实验室基地,同时在主要大中型城市设立了基本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点。 2021-2023年公司的检测设备原值分别同比增 29.2%、 14.1%、 9.1%; 2023年 11月完成 5.45亿元可转债发行,募投华中自建基地和 5个城市的新能源车实验室扩建,产能扩充幅度约 52.6%, 2024Q1开始逐渐释放产能;且武汉新拓展军工检测。 盈利预测与估值: 预计公司 2024-2026年营收 8.8亿元/11.2亿元/13.9亿元,同比增29.9%/26.6%/24.5% ; 归 母 净 利 润 2.10亿 元 /2.73亿 元 /3.54亿 元 , 同 比 增28.3%/29.9%/29.8%,对应 PE 估值 19.6x/15.1x/11.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盈利性下降风险; 2、实验室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风险。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4-05-01 25.48 -- -- 25.36 -0.47%
25.36 -0.47% -- 详细
Q1 业绩高增 30%符合预期, 汽车检测高景气驱动全年盈利放量。 2024Q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8 亿,同增 20%;实现归母净利润 4104 万元,同增 30%;扣非归母净利润同增 31%,业绩在同期高基数上延续较快增长( 23Q1 业绩同增 41%),符合预期,且增速显著快于收入,主要系销管费率大幅下行驱动。当前受益新能源车型迭代提速,车企研发费用逐年增长,研发检测需求持续旺盛,公司在零部件研发检测领域具备显著优势,获上汽、理想、 TESLA 等多数主机厂认可,业务壁垒高、客户粘性强,后续受益下游需求高景气,汽车检测主业有望维持高增, 带动全年盈利延续较快增长。销管费率持续优化, 净利率显著上行。 2024Q1 公司综合毛利率 57.05%,同比下降 2.27pct,预计主要因环境类检测项目竞争加剧,价格有所下行。期间费用率 29.86%,同比下降 3.43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变动-2.25/-1.22/-0.43/+0.47pct, 销管费率大幅下行, 主要因: 1)收入高增,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2)股权激励费用有所下降, 财务费率有所上升主要因利息收入有所减少。 所得税率 13.55%,同比提升 0.71pct。少数股东损益占比 7.22%,同比降低 1.27pct。净利率 22.72%, 同比提升 1.8pct。 Q1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 3634 万元,同比多流入 655 万元, 现金流持续优异。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有望受益湾区低空产业发展提速。 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定调战略新兴产业以来,国家层面低空经济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民航局预测 2025/2030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分别达 1.5/3.5万亿,其中广东为低空经济起步最早、产业链最完整地区之一,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消费级无人机产量占全国 90%以上,且相关政策力度较大,后续低空产业发展预计显著提速。公司具备超 20 年电子电气、汽车产业链、工业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电磁兼容等领域检测经验,目前已在深圳、广州、苏州、武汉等地进行低空无人机相关的试验场地、试验能力、技术团队、标准认可申报工作,可为整机企业在申请民航局 TC、 PC、 AC 证时提供环境耐候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无线射频检测、失效分析等检测服务, 后续随着湾区低空产业发展提速、 相关检测需求放量, 有望带动公司低空业务规模扩张。转债募投 3 亿开拓军工检测业务, 有望打造新增长点。 2023 年公司转债募集约3 亿投向军民两用基地建设项目, 开拓军工检测项目,年均有望贡献营收 1.1 亿,占 2023 年营收 16%,当前武汉信测已取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证书,具备业务承接基础,后续随着新建产能逐步释放(预计将于 2025 年陆续投产),有望助力公司打造新业绩增长点。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 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2.7/3.4 亿元,同比增长 33%/25%/26%,对应 EPS 分别为 1.91/2.39/3.01 元。当前股价对应 PE分别为 19/15/1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车企研发投入下降风险、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不及预期、扩产项目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等。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3-08-31 41.33 44.27 122.69% 42.30 2.35%
42.30 2.35%
详细
事件:8 月 29 日,公司发布 23 年半年报,公司 23H1 实现营收 3.3 亿元,同比增长 31.58%;实现归母净利润 0.82 亿元,同比增长约 45.8%。公司 23Q2 实现营收 1.79 亿元,同比增长 32.24%;实现归母净利润 0.51 亿元,同比增长约 49.17%,业绩符合预期。 公司 23H1 业绩位于预告中枢,净利率增长 3.59pct,盈利能力增强公司 23H1 实现营收 3.3 亿元,同比增长 31.58%;实现归母净利润 0.82 亿元,同比增长约 45.8%。公司汽车领域检测/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试验设备分别收入 1.30/0.81/0.7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2.42%/11.60%/59.96%。公司23H1 毛 利 率 / 净 利 率 分 别 为 59.76%/26.96% , 分 别 同 比 增 长0.91pct/3.59pct,汽车领域检测/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试验设备毛利率分别为 73.46%/59.11%/45.92%,分别同比+1.27pct/-1.93pct/+3.33pct。 汽车板块景气度较高,汽车电动化带动公司汽车检测业务高增长23 年国内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上半年蔚来发布的 5 款新车型;零跑在 3月初发布的 T 和 C 系列三款 2023 版车型;理想的 L7 和 L8 的 Air 版本,以及小鹏的 P7i、G6 等车型。同时下半年将有比亚迪宋 L、仰望 U8、奇瑞 eQ7、星途星纪元 STERRAET、坦克 300PHEV 等新车型相继发布。传统燃油车厂商亦积极布局电动化转型,例如宝马旗下的 BMW i7 M70L、BMW XM Label Red;奔驰旗下的 EQS、EQE 等车型均为其电动化新车型。新势力车型加速迭代、燃油车厂商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动化带来公司汽车检测业务增量。 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公司试验设备加速放量公司依托于子公司三思纵横提供试验机业务,三思纵横是国内拉力试验机龙头,客户包括科研院所以及各行业龙头,主要竞争对手为美国 MTS,三四纵横上半年实现收入 0.76 亿元,同比+59.96%,其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约为 45.92%/18.41%,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公司试验设备加速放量,实现收入利润齐增长。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维持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 7.51/9.97/12.44 亿元,对应增速分别 37.83%/32.76%/24.74%,归母净利润分别 1.61/2.21/2.85 亿元,对应增速分别 36.10%/37.62%/28.83%,EPS 分别 1.41/1.94/2.50 元/股,3 年 CAGR 增速为 34.13%。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 2023 年 45 倍PE,维持目标价 63.45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3-07-18 42.66 44.27 122.69% 43.02 0.84%
43.02 0.84%
详细
事件: 7月14日,公司发布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23H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79-0.84亿元,同比增长约40%-50%;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1–0.76亿元,同比增长约45%-55%。 23H1公司持续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业绩超预期公司23H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7879.24-8442.05万元,同比增长约40%-50%;扣非归母净利润7124.07-7615.38万元,同比增长约45%-55%。其中Q2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731.11-5293.92万元,同比增长约39.55%-56.15%,扣非归母净利润4243.78-4735.09万元,同比增长约40.92%-57.23%,公司业绩超预期。23年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掌握客户需求,稳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公司营收取得稳健增长。 国内新势力车型加速迭代,新车型研发费用投入带来公司业务增量23年国内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例如上半年蔚来发布的 5款新车型;零跑在 3月初发布的 T 和 C 系列三款 2023版车型;理想的 L7和 L8的 Air 版本,以及小鹏的 P7i、G6等车型。同时下半年将有比亚迪宋 L、仰望 U8、奇瑞 eQ7、星途星纪元 STERRAET、坦克 300PHEV 等新车型相继发布。下游车企竞争激烈,车型加速迭代带来汽车研发费用投入增加。 传统燃油车厂商积极布局电动化,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加速传统燃油车厂商积极布局电动化转型,例如宝马旗下的BMW i7M70L、BMWXM Label Red;奔驰旗下的EQS、EQE等车型均为其电动化新车型。燃油车厂商布局新能源汽车加速,汽车电动化带来公司汽车检测业务增量。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7.51/9.97/12.44亿元,对应增速分别37.83%/32.76%/24.74%,归母净利润分别1.61/2.21/2.85亿元,对应增速分别36.10%/37.62%/28.83%,EPS分别1.41/1.94/2.50元/股,3年CAGR增速为34.13%。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2023年45倍PE,维持目标价63.4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3-05-01 39.68 43.95 121.08% 42.22 5.63%
44.98 13.36%
详细
事件: 4月27日,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Q1公司实现营收1.5亿元,同比增长30.69%;归母净利润0.31亿元,同比增长40.69%;扣非归母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长50.46%,偏业绩预告上限。 2023Q1公司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业绩保持高增长态势2023年公司持续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大费用支出管控力度,优化组织架构,不断提高经营效率,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取得稳健增长。 受益于下游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公司汽车检测业务有望量价齐升2022年公司汽车检测收入约2.08亿元,占营收比重38.11%,同比+20.8%; 主要原因为各大车厂加大了新车型的研发,公司在汽车研发阶段的零部件功能性与可靠性检测业务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公司聚焦汽车研发端零部件DV/PV非强制检测,受益于下游车企竞争激烈,加速推出新车型,未来三年行业或保持高景气度,汽车电动化或带来公司汽车检测业务量价齐升。 电子电气检测产能逐渐释放,预计将为公司带来业务增量2022年公司电子电气检测收入约1.40亿元,占营收比重25.63%,同比+8.89%。目前深圳、东莞公司已陆续形成产能,宁波公司也将逐步形成产能并释放。5G推动新一轮电子电气产品的革新,包括汽车电子、通信电子和工业及医疗电子等在内的电子电气有望迎来持续的产品换代升级,产品标准将不断更新,推动电子电气产品检测业务需求加快,预计2023年公司在电子电气领域将会有较大提升空间。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7.51/9.97/12.44亿元,对应增速分别37.83%/32.76%/24.74%,归母净利润分别1.61/2.21/2.85亿元,对应增速分别36.15%/37.70%/28.90%,EPS分别1.41/1.95/2.51元/股,3年CAGR增速为34.20%。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2023年45倍PE,维持目标价63.4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公信力和品牌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3-04-18 42.58 43.95 121.08% 45.38 5.78%
45.05 5.80%
详细
事件: 4月14日,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Q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29-0.32亿元,同比增长30%-4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27-0.29亿元,同比增长40%-55%。 2023Q1公司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业绩保持高增长态势2023年公司持续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大费用支出管控力度,优化组织架构,不断提高经营效率,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取得稳健增长。 受益于下游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公司汽车检测业务有望量价齐升2022年公司汽车检测收入约2.08亿元,占营收比重38.11%,同比+20.8%; 主要原因为各大车厂加大了新车型的研发,公司在汽车研发阶段的零部件功能性与可靠性检测业务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公司聚焦汽车研发端零部件DV/PV非强制检测,受益于下游车企竞争激烈,加速推出新车型,未来三年行业或保持高景气度,汽车电动化或带来公司汽车检测业务量价齐升。 电子电气检测产能逐渐释放,预计将为公司带来业务增量2022年公司电子电气检测收入约1.40亿元,占营收比重25.63%,同比+8.89%。目前深圳、东莞公司已陆续形成产能,宁波公司也将逐步形成产能并释放。5G推动新一轮电子电气产品的革新,包括汽车电子、通信电子和工业及医疗电子等在内的电子电气有望迎来持续的产品换代升级,产品标准将不断更新,推动电子电气产品检测业务需求加快,预计2023年公司在电子电气领域将会有较大提升空间。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7.51/9.97/12.44亿元,对应增速分别37.83%/32.76%/24.74%,归母净利润分别1.61/2.21/2.85亿元,对应增速分别36.15%/37.70%/28.90%,EPS分别1.41/1.95/2.51元/股,3年CAGR增速为34.20%。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2023年45倍PE,维持目标价63.4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公信力和品牌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3-02-03 39.20 43.95 121.08% 41.80 6.63%
45.80 16.84%
详细
预计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208-12409万元,同比增长40%-55%;实现扣非净利润10039-11043万元,同比增长50%-65%,业绩符合预期。 公司2022年业绩符合预期,12月受疫情影响较大公司业绩符合预期,预计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208-12409万元,同比增长40%-55%;实现扣非净利润10039-11043万元,同比增长50%-65%。其中12月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公司及下游客户生产经营均受到影响。 下游景气度高,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汽车研发端DV/PV检测百亿市场空间,公司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下游新车型数量以及研发费用持续投入,未来三年行业高景气度高。 公司外延与内生双轮驱动,未来逐步从汽车/电子电器切入到军工等检测领域,打开更大成长空间。 受疫情影响募投项目建设预计延期,未来产能仍有释放空间公司研发中心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受疫情影响,建设期截止时间从2022年1月延期至2023年12月。其余募投项目已逐步投产,苏州信测迁扩建华东检测基地项目已投入使用,广州信测的广州检测基地汽车材料与零部件检测平台建设项目也已进入使用状态,公司产能存在释放空间。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5.37/7.51/9.9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36.13%/39.83%/32.76%,归母净利润分别1.12/1.61/2.2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40.01%/43.69%/37.44%,EPS分别0.98/1.41/1.94元,3年CAGR增速为40.36%。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2023年45倍PE,维持目标价63.4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信力和品牌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2-12-06 37.83 43.95 121.08% 37.96 0.34%
41.80 10.49%
详细
12月2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不超过5.45亿元,其中用于华中军民两用检测基地约2.88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实验室项目建设约2.58亿元。 新增建设华中军民两用检测基地,切入军工领域华中军民两用检测基地项目建设期为24个月,公司拟投资总额3.27亿元,其中本次募集资金2.88亿元。公司具备武器装备第三方检测能力;武汉信测具备CMA资质、CNAS资质,并已取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等多项开展武器装备第三方检测所必需的资质;公司在武汉市东湖区取得26906.84平方米用地使用权,可用于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具备武器装备运输车辆检测平台、武器装备环境可靠性检测平台、武器装备电磁兼容检测平台等三个武器装备检测平台,我们认为公司有望成功切入军工领域,同时具备军用民用设备检测能力,有助于巩固公司行业地位、加强竞争优势并带来业绩新增量。 新能源汽车检测行业景气度高,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新能源汽车领域实验室扩建项目拟投资总额为2.60亿元,其中本次募集资金2.58亿元。公司具备多平台认定资质,在深圳/广州/东莞/苏州等地拥有8个实验室,本次募资将用于苏州/东莞/广州/宁波/南山等地实验室扩建。公司检测服务及营销体系覆盖全国,我们认为本次扩建有助于提升公司产能,以满足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5.37/7.51/9.9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36.13%/39.83%/32.76%,归母净利润分别1.12/1.61/2.2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40.01%/43.69%/37.44%,EPS分别0.98/1.41/1.94元,3年CAGR增速为40.36%。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2023年45倍PE,维持目标价63.4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信力和品牌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2-10-28 41.00 -- -- 39.83 -2.85%
41.80 1.95%
详细
信测标准发布2022 年三季报:营业收入4.01 亿元,同比增长53.4%;归母净利润0.95 亿元,同比增长57.3%;扣非归母净利润0.86 亿元,同比增长71.4%。 投资要点 收入增长态势稳健,业绩接近指引上限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1 亿元,同比增长53.4%;参考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7.7%,剔除三思纵横并表后营收同比增长19.8%,预计前三季度剔除三思纵横并表后营收增速在20%-25%之间,增长态势稳健。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59.3%,同比减少0.46pct,预计主要系试验机业务由于并表占比提升,其毛利率较公司其他主营业务毛利率偏低所致。公司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前三季度销售/ 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6.6%/9.59% , 同比-1.17pct/-3.14pct;前三季度净利率为24.5%,同比+1.48pct,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1.00 亿元,较中报增加0.52 亿元,预计主要系公司经营业绩增长回款增加所致。 新能源车高景气驱动,看好产能逐步释放增厚业绩新能源汽车市场景气度上行,公司聚焦DV/PV 试验,包括零部件及子系统功能性检测及材料测试等,技术储备充分,在汽车总成及零部件功能性检测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有望充分受益行业需求增长。产能方面,公司前期募投项目逐步投入运营释放产能,其中苏州信测在募投项目迁扩建华东检测基地项目正在搬迁,已逐步投入使用,年中华东检测基地投资进度已达70%,2021 年已实现2800 万收入;广州信测在广州检测基地汽车材料与零部件检测平台建设项目已基本投产完成进入使用,今年或有望贡献3000 万收入,预计后续募投项目建设完成后产能有望进一步释放。公司从高价值客户出发,积极提升产出效率,预计未来随着行业需求增长,公司产能有望逐步释放增厚业绩表现。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 年收入分别为5.78、8.14、10.7 亿元,归母净利润1.22、1.75、2.30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39、27、21 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风险;行业竞争格局加剧风险;品牌公信力下降风险;疫情恢复不及预期等。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2-10-26 40.50 43.95 121.08% 42.88 5.88%
42.88 5.88%
详细
事件:公司2022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约4.01亿元和0.95亿元,同比增长53.39%和57.27%,扣非净利润约8569万元,同比增长71.37%,业绩略超预期。 公司2022前三季度业绩接近预告上限公司业绩高增长,全年业绩可期,进入估值切换,公司2022前三季度扣非实现约8569万元,同比增长71.37%。其中Q3实现约3656万元,同比增长79.34%,相比Q2环比增长约20%。 下游景气度高,未来产能仍有释放空间汽车研发端DV/PV检测百亿市场空间,公司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下游新车型数量以及研发费用持续投入,未来三年行业高景气度高。 公司研发中心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受疫情影响,建设期截止时间从2022年1月延期至2023年12月。其余募投项目已逐步投产,产能存在释放空间。 子公司2023年有望进入业绩拐点相比2020年,2021年股权激励费用约1000万,并且子公司信测(宝安)仍处投入期,预计明年业务进入正轨后,有望扭亏。子公司三思纵横是国内拉力试验机龙头,客户包括科研院所以及各行业龙头,主要竞争对手为美国MTS,子公司有望受益于国内政策,进行国产替代。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维持预计公司在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7/7.51/9.9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6.13%/39.83%/32.7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1.61/2.2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40.01%/43.69%/37.44%,EPS分别为0.98/1.41/1.94元,3年CAGR增速为40.36%。考虑到前三季度增长强劲,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2023年45倍PE,对应2023年目标价63.4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信力和品牌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2-10-17 35.90 30.82 55.03% 44.26 23.29%
44.26 23.29%
详细
事件: 预计公司2022前三季度扣非实现8251到8751万元,同比增长65%到75%,其中Q3实现3466到3670万元,同比增长70%-80%,业绩略超预期。 公司2022前三季度业绩略超预期公司业绩高增长,全年业绩可期,进入估值切换,预计公司2022前三季度扣非实现8251到8751万元,同比增长65%到75%。其中Q3实现3466到3670万元,同比增长70%-80%。 下游景气度高,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汽车研发端DV/PV检测百亿市场空间,公司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下游新车型数量以及研发费用持续投入,未来三年行业高景气度高。 公司外延与内生双轮驱动,未来逐步从汽车/电子电器切入到军工等检测领域,打开更大成长空间。 受疫情影响募投项目建设预计延期,未来产能仍有释放空间公司研发中心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受疫情影响,建设期截止时间从2022年1月延期至2023年12月。其余募投项目已逐步投产,苏州信测迁扩建华东检测基地项目已投入使用,广州信测的广州检测基地汽车材料与零部件检测平台建设项目也已进入使用状态,公司产能存在释放空间。 维持公司“买入”评级,维持目标价44.50元我们维持预计公司在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7/7.51/9.9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6.13%/39.83%/32.7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1.61/2.2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40.01%/43.69%/37.44%,EPS分别为0.98/1.41/1.94元,3年CAGR增速为40.36%。鉴于公司具备电子电器和汽车研发非强制检测市场优势,我们维持目标价44.5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信力和品牌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2-07-22 35.35 30.82 55.03% 41.70 17.96%
44.26 25.21%
详细
投资要点: 公司主营电子电器与汽车研发非强制检测(DV/PV),或将受益于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 公司聚焦汽车DV/PV认证,进入国内多家车企供应链据我们测算,汽车研发非强检(DV/PV)市场规模已达百亿级。公司不断投入研发,已获专利223项并具备电工与汽车检测认证双项优势,在国内汽车供应链产品研发非强制性检测中拥有多年技术积累,进入了国内上汽、北汽、比亚迪、华为等多家知名车企供应链。 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驱动汽车研发非强检需求提升汽车“四化”趋势不断发展,迭代升级推动非强检需求快速提升,2021年新能源车公告3213个型号,同比增长17%。据罗兰贝格研究,单车汽车电子电器相关BOM价值(不含电池与电机),从2019年的3145美元增至2025年的7030美元,驱动汽车研发非强检(DV/PV)市场需求增长。 公司通过扩产与并购切入其他检测领域第三方检测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包括食品、环境、汽车、电子、军工等多个细分领域。2021年公司IPO募资5.4亿元,投资于实验室建设项目,目前已并购包括武汉信测、三思纵横、广东诺尔在内的3家子公司,公司逐步从汽车、电子等检测认证领域拓展到食品、环境、军工等其他领域。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在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37/7.51/9.9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6.13%/39.83%/32.7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1.61/2.2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40.01%/43.69%/37.44%,EPS分别为0.99/1.42/1.95元,3年CAGR增速为40.36%。DCF绝对估值法测得公司每股价值44.83元,可比公司平均估值40倍,综合DCF和PE估值法,鉴于公司具备电子电器和汽车研发非强制检测市场优势,我们给予公司22年46倍PE,目标价44.5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信力和品牌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