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范益民

华创证券

研究方向: 机械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360523020001。曾就职于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4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4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伟创电气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4-18 25.35 31.75 16.73% 28.17 11.12% -- 28.17 11.12% -- 详细
事项:伟创电气发布2023年报,公司2023年全年实现营收13.05亿元,同比增长44.03%,实现归母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增长36.3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59.75%。 评论:营收利润高增长,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4.0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6.38%,主要系传统业务(变频器和伺服系统)销售势头良好,凭借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势,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动力;同时公司持续加强供应链管理,并加强产线建设,通过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降本增效,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38.08%,同比增长2.20%。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为驱动,持续加大研发力度,202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2.84%。 通用自动化业务快速发展,海外业务稳步推进。分产品结构来看,2023年公司实现变频器收入8.14亿元,同比增长29.82%,毛利率提升至43.67%(同比+2.56%),收入占比下降至62.37%(同比-6.79%);公司变频器产品线根据“全品类出击、全领域覆盖”战略,完善变频器的产品结构,形成高中低压、单传、多传全面涵盖的产品体系;实现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器收入4.23亿元,同比增长77.73%,毛利率提升至29.14%(同比+4.85%),收入占比提升至32.42%(同比+6.17%),公司伺服系统在驱动器及电机研发上加大投入,形成了足够宽的产品宽度和深度,可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自PLC推出以后,公司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的产品系列已经齐全,补齐战略短板以后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会加强综合竞争力,后期可开拓一些新的细分市场,互相带动产品实现销量增长。分地区来看,公司积极将现有的成熟行业产品推向海外市场,丰富海外出口产品种类,实现出口较快增长;2023年,海外实现收入为3.14亿元,同比增长54.64%,收入占比提升至24.04%(同比+1.65%)。 抢抓智机器人等新兴行业机会点,开拓全新利润增长点。公司持续深耕机器人领域,加大该行业的综合投入,为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蓄势赋能;产品方面推出低压伺服系统、伺服一体轮、旋转关节模组、空心杯电机、无框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攻克了中空环形编码器难题、储备了高功率密度驱动器技术、突破了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市场方面主要布局移动类机器人、协作类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类机器人等,同时结合市场趋势及时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助力产业发展。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新产品的积极布局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我们下调公司利润预期,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分别为17.18、22.13、27.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8(前值3.09)、3.62(前值4.14)、4.90亿元;EPS分别为1.27、1.72、2.33元。考虑到公司深耕自动化领域多年具备较强竞争优势,有望受益工控需求复苏和制造出海红利,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4年25倍PE,对应目标价31.75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复苏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导入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威海广泰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4-09 10.72 14.50 29.70% 11.80 10.07% -- 11.80 10.07% -- 详细
深耕空港装备,协同应急救援装备,形成“双主业” 格局。 公司深耕空港装备三十余年,从机场电源设备发展为全球空港地面设备品种最全的供应商,在国内市场遥遥领先,部分主导产品市占率达 50%以上;公司 2010年收购北京中卓时代, 强势切入消防车领域; 公司 2015年通过收购营口新山鹰,拓展消防报警装备业务,进一步完善在应急救援装备领域布局。 空港装备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 2024年有望进入加速复苏通道。 公司核心业务为空港装备,该业务受下游机场及航司疫情期间盈利不佳影响,设备采购需求显著放缓。公司核心财务指标在 2020年之前保持较好态势, 2012-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8.11亿元增至 29.7亿元, CAGR 为 17.6%;归母净利润由 0.89亿元增至 3.83亿元, CAGR 为 20.0%。 2021年以来,受空港装备需求不足及商誉减值处理影响,公司业绩表现有所波动。公司 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30.8/23.5/24.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51/2.40/1.29亿元。 国内空港装备业务 2023年四季度以来逐步复苏,进入 2024年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公司预计, 2024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4590-5049万元,同比增长50-65%。随着下游航司及机场盈利能力的逐步修复,公司空港装备国内业务有望进入加速复苏通道。 发力出海硕果累累,向全球空港装备龙头迈进。 公司电动化的空港装备 2019年起已在多国机场试用,为全面发力出海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以来,公司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 通过展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公司 2023年与 AERO-GSE 以及 TCR 开展交付及签约仪式; 2024年参加 Swissport 全球大区经理会议,强化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依靠优质的产品和口碑,通过强化与海外空港地服及租赁龙头的合作发力出海, 硕果累累。 2023年前三季度, 公司国际空港装备签订合同 3.6亿元,同比增长超三倍; 2023年 11月,公司与 TCR 签订约 8-10亿元重大销售协议; 截至 2024年 3月 21日,公司新签国际订单 2.8亿元,同比增长超五倍。 公司作为国内领导品牌发力海外,有望打造成全球空港装备龙头。 大应急体系为应急救援装备打开蓝海市场。 自 2018年成立应急管理部,“大应急、全灾种”也成为新时代的救援处置要求。《“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 目标到 2025年,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任务范围基本覆盖近 20年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区域和新生高风险区域。应急救援装备优化结构、补齐短板将为公司应急救援产品销售提供机遇。 此外, 中央财政于 2023年四季度增发 2023年特别国债 1万亿元, 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实施救援能力工程建设。 公司消防车业务平台北京中卓时代已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消防车制造企业,将显著受益大应急体系建设。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 24.0、 30.1、 37.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9、 3.09、 4.16亿元; EPS 分别为 0.24、 0.58、 0.78元。 考虑到公司在空港装备领域国内的领先地位及庞大的海外市场空间,给予公司2024年 25倍 PE,对应目标价为 14.5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波动致下游需求减弱;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商誉减值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致盈利能力下降等。
金橙子 计算机行业 2024-03-12 20.90 27.20 43.01% 22.97 9.90%
22.97 9.90% -- 详细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激光加工控制系统厂商之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公司是国内少有的同时掌握激光振镜和激光伺服这两条主流控制系统技术路线的公司,2022年公司振镜控制系统产品总发货数约占市场总量三分之一,在国内细分应用领域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激光加工控制系统、激光系统集成硬件、激光精密加工设备,下游涵盖 3D 打印、消费电子、新能源、半导体、汽车等领域。2018-2022年,公司营收从 0.70亿元增长至 1.98亿元,CAGR 为 29.84%;2018-2022年,归母净利润从 0.17亿元增长至 0.39亿元,GAGR 为 22.70%。 激光加工控制系统是激光设备控制环节,主要分为激光振镜控制系统和激光伺服控制系统。激光振镜控制系统主要用于高精度、高速度、微加工等高精密微加工领域,而激光伺服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大功率、大幅面等宏加工领域。在激光振镜控制系统领域,公司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20年市占率达到 32.29%。 在中低功率激光伺服控制系统领域,柏楚电子和维宏股份占据国内主要份额,公司将持续布局伺服控制领域,中长期来看有望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发力中高端激光振镜控制系统,国产替代打开成长空间。激光振镜控制系统主要适用于小幅面、精密加工领域,除激光焊接、清洗等需要大功率激光器外,主要适用的激光功率集中在 1.5KW 以内,而在高端应用领域,目前主要由德国 Scaps、德国 Scanlab 等国际厂商主导,公司研发高投入驱动,高端市场市占率有望稳步提升,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大力布局高端振镜业务,软硬件结合提升市场竞争力。公司激光系统集成硬件产品包括振镜、激光器、场镜及其他主要配备于激光加工设备上的各类硬件,该类产品客户为激光加工设备厂商,通常为公司控制系统客户。公司将重点投入振镜硬件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优势,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增长点。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 2.20亿元、2.73亿元、3.3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44亿元、0.69亿元、0.94亿元,对应 EPS分别为 0.43元、0.68元、0.91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水平,考虑到公司作为国内激光加工控制系统领先企业,积极拓展高端振镜硬件业务及伺服控制系统业务,并取得积极进展,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升,首次覆盖,给予 2024年 40倍 PE,目标价为 27.20元,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中高端振镜系统拓展不达预期、高端振镜硬件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激光伺服控制系统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浙江鼎力 机械行业 2024-01-01 50.87 63.08 -- 55.68 9.46%
63.85 25.52%
详细
高空作业平台龙头厂商,全球布局客户青睐。公司从事各类智能高空作业平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涵盖臂式、剪叉式和桅柱式三大系列共200多款规格。公司已率先实现全系列产品电动化,是全球首家实现高米数、大载重、模块化电动臂式系列产品制造商。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研发创新优势、智能制造优势、品牌价值优势和营销服务优势,已连续多年蝉联《AccessInternational》发布的“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20强”榜单前十强,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获得国内外客户广泛认可。公司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与多家海外租赁商达成稳定合作。 应用场景丰富下游广泛,锂电化全球化推动行业变革。高空作业平台以其安全性、经济性、高效性等优势,成为传统脚手架等设备的升级替代产品,是目前登高作业的首选设备。高空作业平台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且分散,可应用于工业领域、商业领域和建筑领域,受单一行业的影响较小。伴随着越来越多大吨位、大米数的设备陆续推出,其应用场景有逐步拓展的趋势。此外,部分室内使用场景对噪音和排放有一定的要求,电动化产品更受青睐。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无论从人均设备保有量还是单位GDP设备数量来看与欧美成熟市场有着较大的差距,近年来国内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此外,随着国内厂商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锂电化、增程式等产品的快速布局,海外市场逐步被打开,产品出海成为各主机厂的业绩增长点。 自动化产线全球领先,海外市场竞争力显著。公司是国内较早专注于高空作业平台的整机厂商,通过持续在产品性能、生产工艺等方面研发创新,目前产品型谱齐全,差异化新品不断突破。同时,公司拥有全球行业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领先的“未来工厂”,已实现每7分钟下线一台剪叉式产品,每30分钟下线一台臂式产品的高效生产能力。2023年受益于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臂式产品放量、汇率和原材料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公司综合利润率大幅提升。公司产品在多年前就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由于海外渠道的下沉以及产品质量可靠客户粘性较高等原因,公司产品在海外具有较强竞争力,海外销售是收入的最大来源,2023年上半年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达62.92%。尽管美国市场受到“双反”税率影响,但公司的反倾税率远低于其他国内厂商,高关税壁垒间接阻挡了国内竞争对手,公司在美国市场加速渗透。 五期工厂投产在即,拟100%持股CMEC彰显深入美国市场决心。公司“年产4000台大型智能高位高空平台项目”即将进入试生产阶段,投产后能够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增强差异化优势,尤其是高价值量、高毛利的大吨位产品的产能将大幅提升。此外,公司加速海外布局,2023年10月30日发布公告拟收购美国CMEC子公司50.2%股权,若收购完成,公司将持有CMEC公司100%股权。CMEC公司旗下MEC品牌在美国有较高知名度且与当地租赁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将更好的发挥互补优势,增强协同性,也有利于公司产品在美国市场进一步展开。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高空作业平台龙头,臂式产品放量规模效应推动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产品广受欧美高端市场青睐,看好未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工厂投产带来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63.05、74.16、87.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9%、17.62%、17.4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25、18.79、22.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28%、15.63%、17.35%;EPS分别为3.21、3.71、4.35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4年17倍PE,对应目标价为63.08元,股价较当前有24.6%的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海外宏观经济波动;原材料价格和汇率波动;公司推进相关事项存在不确定性。
东华测试 计算机行业 2023-11-24 40.92 60.00 41.88% 55.00 34.41%
55.00 34.41%
详细
国内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系统龙头,积极拓展新产品线打开增长空间。公司专注于智能化测控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拥有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结构安全在线监测及防务装备PHM系统、基于PHM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电化学工作站四大类产品线,包含传感器、测控系统硬件和分析与控制软件平台,所有产品都是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公司的核心技术为“小信号放大抗干扰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了多项严重干扰环境下的测试任务,能够耐受恶劣强干扰环境,得到准确的测试数据,奠定了公司的核心技术壁垒。 深耕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三十载,产品力推动国产化进程。2008-2023年我国中央国防预算CAGR达9.3%,其中装备费占比在2010-2017年间占比不断增长,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及智能化发展,对结构优化、结构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结构性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需求不断增加和升级。公司在结构力学性能测试领域积累多年,未来有望进一步巩固在国防军用市场优势地位,持续推进国产化替代进程实现市占率提升;此外近年来国家对高等理工科院校的投入逐年增长,高校端的结构性力学性能测试市场目前仍以海外品牌占主导,未来高校市场的国产化替代有望成为公司结构性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增长新动力。公司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2022年毛利率为68%,2021-2022年基本保持稳定。 武器装备无人化驱动PHM需求增长,民用PHM市场空间广阔。PHM目的是保障装备或产品完成规定功能,避免突发故障,包含了状态监测、异常预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运维决策任务。我国PHM系统起步较晚,随着国内外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对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和升级,PHM渗透率正逐步提升,2019年我国PHM市场规模为2.97亿美元,预计2026年有望提升至32.14亿美元,CAGR40.5%。公司自主开发的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平台,以结构安全和设备故障预测为导向,深度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孪生等先进理念,可广泛应用于桥梁、房屋、隧道、边坡、大坝、港机、机械设备、电力设施以及武器装备等结构或设备的在线监测与健康管理。2022年公司结构安全在线监测及防务装备PHM系统同比增长70.36%,基于PHM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同比增长94.49%,预计未来随着国防军工安全监测管理的渗透率提升,武器装备无人化及智能化发展,以及央国企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司PHM业务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化学工作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两大新产品未来成长可期: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连年高速增长,公司在高校客户端的重点推广布局,叠加新型储能对于电化学工作站需求的拉动,未来公司有望进一步推动高校市场的国产替代,同时实现新的市场突破。自定义测控分析系统业务正处于培育发展初期,看好后续渗透率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8/2.78/3.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8%/47.2%/35.8%。选取仪器仪表行业中同样从事PHM业务、科学仪器、或测试业务的容知日新、鼎阳科技、坤恒顺维、苏试试验作为可比公司,参考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E为25.2,考虑到公司自主研发多种传感器,掌握核心技术“小信号放大抗干扰系统解决方案”,未来有望更多受益国产化替代以及PHM渗透率提升,业务处于快速增长期,给予公司24年30倍PE,目标价约为60.0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新项目投入产出风险;国产替代进展不及预期,市场开拓情况不及预期,毛利率下滑风险,核心技术失密风险等。
绿的谐波 2023-01-11 109.48 -- -- 156.60 43.04%
156.60 43.04%
详细
“可选工业品”工业机器人顺周期弹性大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化水平的象征,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门槛的下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负载、响应性、一致性要求较高的汽车行业。我国大陆作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地区,我国人口红利渐失下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伴随着工程师红利的显现,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品牌崛起,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和门槛不断下行。 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度新装机量由 2010年的 12.1万台增长至2021年 26.8万台,过去 12年 CAGR 为 30%;我国年装机量占全球比重由 2010年的 12.4%提升至 2021年的 51.8%。随着我国新兴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预计工业机器人密度仍将保持提升态势。随着国产品牌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突破技术封锁,持续降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减少投资回收期,并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的应用和普及。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以“机器替人”为主,因此具备“可选工业品”属性,在制造业复苏过程中更具备弹性。 谐波减速器进口替代标杆公司核心产品包括谐波减速器、机电一体化执行器及精密零部件,并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行业。公司的谐波减速器打破国际品牌在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垄断,2021年国内市占率达 38.4%,为国产谐波减速器行业标杆和龙头,并显著降低了国产机器人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应用门槛并拓宽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机器人正向小型化、轻量化方向演进,典型如协作机器人正大力拓展一般工业的柔性作业场景,而轻负载机器人关节对谐波减速器及模块化减速执行器的需求将得到提升。制造业复苏在途,公司有望受益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复苏。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 5. 11、7.41、9.6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19、3.03、4.0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 85、61、46倍,考虑到公司在谐波减速器领域龙头地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制造业景气度复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致盈利能力下降风险;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风险等。
凌云光 2022-12-19 26.75 -- -- 27.09 1.27%
32.73 22.36%
详细
以软件算法为基,实现机器视觉全产业链布局公司成立于 2002年,成立之初主营海外视觉器件代理业务; 后经过公司多年自主开发底层算法/软件及光学成像技术,叠加视觉器件的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布局,已经成功转型成为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视觉装备与核心视觉器件的专业供应商,在公司 2021年收入中,机器视觉业务占比达 62%。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4.4亿元,2019-2021年 CAGR 为30.5%;实现归母净利润 1.72亿元,2019-2021年 CAGR 为116%,收入及利润均保持高速水平。公司具备成熟专业的研发团队和极强的技术创新优势,2021年研发投入为 2.8亿元,研发费用率 11.5%,近几年研发费用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截至 2022年 6月底,公司研发团队共计 686人,占公司总人数 37.2%,其中近半数为软件算法工程师;公司具有发明专利 234项、软件著作权专利 208项,先后获得国家多项技术发明奖,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充分奠定公司技术发展基础。公司与多个行业龙头合作,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长期服务于苹果公司,与鸿海精密、瑞声科技、歌尔股份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新能源领域目前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恩捷等多个龙头客户供应商名单;公司不断积累大场景、复杂工艺及典型制程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行业先发优势明显。 机器替人大势所趋,场景拓宽筑千亿市场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通过模拟人类视觉系统,赋予机器“看”和“认知”的能力。机器视觉兴起于汽车制造,并逐步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等其他领域。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机器替人成为必然趋势,同时机器视觉技术持续更新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据 GGII,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销售额从2018年的 69亿元增长至 2020年的 139亿元,CAGR 达26.3%,预计 2021-2025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销售额将以35.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25年行业销售额将达 469亿元。当前本土企业正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积累核心技术,推进自主化生产,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战略聚焦机器视觉,视觉系统及装备龙头供应商公司核心算法库 VisionWARE 至 2021年已迭代至 5.0版本,已具有基础、定位、测量、检测、识别、颜色、3D、深度学习和图形用户界面等 9个技术模块、18个算法库和 100余个算法工具,可实现工业视觉行业定位、测量、检测和识别应用全覆盖,在 AI 算法方面支持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识别准确率最高可以超过 99%;同时公司配合下游需 求研发多种特色行业相机及多款特种光源,另外通过产业链投资布局 CMOS 传感器芯片及工业镜头,实现以底层算法软件为基,产业链自上而下一体化布局。在消费电子可配置视觉系统领域,公司 2020年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为 22.4%,仅次于康耐视和基恩士,基于公司产品、算法能力提升及苹果降本增效需求,市占率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消费电子视觉装备领域,公司产品可有效助力工业富联机器替代工人进程,实现 ROI 增效,发展空间广阔。在新能源领域,公司目前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恩捷等多个行业龙头客户供应商名单,受益行业产能建设加大及机器视觉渗透率的提升,公司有望实现批量供货。在数字人领域,从《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看,到 2025年北京市数字人产业规模将突破 500亿元,公司积累多年建模及大场景应用经验,未来随着虚拟人产业生态与应用场景逐步成熟,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新引擎。预计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消费电子、新能源及虚拟人等领域进口替代及行业增长需求,实现业绩高增。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31.5亿元、41.5亿元、53.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30亿元、3.48亿元、5.06亿元,对应当前动态市盈率分别为 52倍、34倍、24倍。考虑到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国内市场空间有望保持较快速增长,公司在先进光学成像、图像算法与软件等核心技术上具备较强自主研发能力,同时自主研发和产业链投资布局上游视觉器件产品;此外公司在消费电子、新型显示、新能源、虚拟人等领域均具备较好的先发优势,有望充分受益进口替代进程及行业需求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核心技术人才流失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等。
芯源微 2022-10-31 252.88 -- -- 264.99 4.79%
264.99 4.79%
详细
芯源微发布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8.97亿元,同比增加 63.9%;归母净利润 1.43亿元,同比增加 169%;扣非归母净利润 0.99亿元,同比增加 116%。 投资要点 收入及业绩均实现高增,毛利率小幅提升受益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公司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8.97亿元,同比+63.9%;实现归母净利润 1.43亿元,同比+169%;扣非归母净利润 0.99亿元,同比+116%;前三季度毛利率 40.1%,同比+0.6pct,预计主要受收入产品结构影响;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7.78%/9.86%/-0.26%,同比分别-1.48pct/-1.73pct/-0.12pct,精益化成本管控成效显著。其中 3季度单季度实现收入 3.92亿元,同比+99.9%;实现归母净利润 0.74亿元,同比+309%,其中含收到 A 公司支付的商业秘密维权赔偿金 0.4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33亿元,同比+104%;3季度毛利率40.1%,同比+2.6pct。公司三季度末合同负债 6.04亿元,较同比增长 71.3%;较中报-0.24亿元,或主要系 Q3为传统签单单季,签单额小于收入确认额所致;存货 12.86亿元,同比+50.8%,较中报+1.14亿元,同比+38.0%,奠定后续增长基础。 内生研发实力雄厚,多维度奠定公司长期增长基础前道涂胶显影领域,公司 offline、I-line、KrF 机台均实现批量销售;公司自主研发得第三代高产能架构,通过工艺单元双侧对称布置及机械手双侧同时取片,能够满足光刻机不断提升的产能需求,目前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前道涂胶显影产品竞争力,对应设备价值量也有望提升;前道物理清洗领域,公司 Spin Scrubber 设备已获得了中芯国际、上海华力、青岛芯恩、武汉新芯等多个前道大客户的批量重复订单,市占率稳步提升;上半年新签订单结构中前道产品的占比大幅提升,预计前三季度前道产品签单占 比仍保持较好态势。后道先进封装及化合物小尺寸领域,公司后道涂胶显影设备和单片式湿法设备部分技术已领先于国际知名企业,已取得多家封装厂商的批量重复订单。公司核心零部件研发持续推进,预计未来有望进一步外部因素不利影响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另外公司正在进行单片式湿法设备研制,制作样机进行工艺验证,推出后或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新增长点。 募资加码前道设备研发,提升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上半年发布定增,募资 10亿元。其中临港项目用于研发与生产前道 ArF 光刻工艺涂胶显影机、浸没式光刻工艺涂胶显影机及单片式化学清洗机等高端半导体专用设备;沈阳高端晶圆处理设备产业化项目(二期)要用于前道 I-line 与KrF 光刻工艺涂胶显影机、前道 Barc(抗反射层)涂胶机以及后道先进封装 Bumping 制备工艺涂胶显影机,旨在进一步提升产能。我们预计随着公司研发持续推进及产能扩张,业绩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 13.3、19.3、26.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92、2.42、3.53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 120/95/65倍,对应 PS 分别为 17/12/9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下游晶圆制造产能扩产不及预期;零部件短缺风险;新设备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等。
富创精密 2022-10-31 146.00 -- -- 150.50 3.08%
150.50 3.08%
详细
富创精密发布 3季报业绩:营业收入 10.13亿元,同比增长76.7%;归母净利润 1.63亿元,同比增长 98.4%;扣非归母净利润 1.24亿元,同比增长 134.3%。 投资要点 Q3业绩符合预期,盈利能力提升受益国内外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0.13亿元,同比增长 76.7%; 实现归母净利润 1.63亿元,同比增长 98.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24亿元,同比增长 134.3%。前三季度毛利率33.3%,同比+2.16pct,盈利能力增强;销售/管理/研发/财务 费 用 率 分 别 为 1.32%/ 7.96%/ 7.76%/0.10%, 同 比 -0.45pct/ +0.32pct/+0.02pct/-0.72pct。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15亿元,同比+82.1%,较中报增速进一步提升;实现归母净利润 0.63亿元,同比+62.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0亿元,同比+61.3%。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同比-170%,主要系客户订单大幅增长,公司增加备货,提前预定部分关键物料,采购现金流出同比增长,同时国内客户回款周期慢于国际客户,随着国内收入占比提升,回款整体放缓所致;前三季度存货 5.09亿元,较 2021年年底+2.52亿元,较 2022中报+1.1亿元,看好后续业绩持续增长潜力。 市场空间广阔国产化率低,看好后续产能释放增厚业绩公司主营工艺/结构零部件、模组产品、气体管路四大类产品,工艺完备性领先;2021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约1400亿元,其中公司四大类产品占设备市场比重约 22.4%; 根据我们测算,富创四大类产品对应本土设备客户的 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 40亿元,2021年富创精密国内收入仅 3.26亿元,对应市占率仍相对较低。公司海外专家团队来自北美半导体设备厂商;两次承接“02专项”,突破精密制造、表面处理及焊接技术工艺,是在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量产应用于7纳米工艺制程半导体设备的精密零部件制造商;为客户 A战略供应商,已经进入国内大部分半导体设备企业客户供应链;预计未来随着下游晶圆厂扩产及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叠加设备零部件环节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公司募投项目产能投产后有望实现收入及利润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 14.5/21.9/31.6亿元,EPS 分别为 1.14/1.73/2.49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127/83/58倍,对应 PS 分别为 21/14/10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国内半导体零部件领军企业,具备客户/技术/团队优势,国内外市场空间广阔,预计随着后续产能逐步落地,有望充分受益于本土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实现收入及利润快速增长,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单一大客户依赖风险;研发不能紧跟工艺制程演进及半导体设备更新迭代的风险;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市场竞争的风险;技术人才流失与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募投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等。
中微公司 2022-10-31 105.00 -- -- 116.08 10.55%
116.08 10.55%
详细
中微公司发布3季报业绩:营业收入30.43亿元,同比增长46.81%;归母净利润7.93亿元,同比增长46.34%;扣非归母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增长290.4%。 投资要点 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新签订单持续高增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同比+46.8%;实现归母净利润7.93亿元,同比增长46.3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增长290.4%;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减少2.28亿元,包含政府补助-2.16亿元及股权投资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0.53亿元。前三季度毛利率45.5%,同比+2.83pct,产品盈利能力增强;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8.94%/4.97%/14.9%/-4.58%,同比-1.2pct/-2.45pct/+2.38pct/-2.46pct;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净利率21.2%,同比增长13.2%。公司Q3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同比+45.9%;实现归母净利润3.25亿元,同比+12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96.7%;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同比+0.8亿元,包含股权投资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18亿元;单三季度毛利率45.8%,同比+2.47pct,环比+0.51pct;Q3公司扣非净利率19.0%,同比+4.9pct。公司前三季度新签订单56.4亿元,同比增长60.2%,较中报大幅增加25.8亿元;前三季度存货32.4亿元,同比+95.4%;合同负债19.7亿元,同比+120%,新签订单高增奠定后续增长基础。 刻蚀设备持续放量,MOCVD订单进入收获期前三季度公司刻蚀设备收入20.0亿元,同比+48%;其中CCP刻蚀设备收入14.5亿元,同比+29.3%,ICP刻蚀设备收入5.51亿元,同比+139%;8月22日公司成功付运第2000个CCP设备反应台。刻蚀设备前三季度毛利率达46.48%,环比中报进一步+0.38pct。Q3刻蚀设备收入7.02亿元,同比+42.0%,根据计算其中CCP设备同比+63.6%,ICP设备同比-7.9。前三季度公司MOCVD设备收入3.88亿元,同比+27.7%;MOCVD设备毛利率35.8%,较中报+0.4pct,或由于高毛利率产品收入占比提升所致。10月25日,公司顺利付运全球第500台MOCVD设备,为2021年6月推出的PrismoUnimax系列,PrismoUniMax在2021年下半年新签订单超100腔,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计订单超180腔;Q3MOCVD设备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74%,预计MOCVD订单逐步进入收获期,后续MOCVD设备有望持续兑现业绩。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5.9、62.6、80.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4、16.0、19.5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52、40、33倍,考虑到公司为国内半导体刻蚀设备领域龙头,持续向更先进工艺研发推进;MOCVD设备进入收获期;自主研发EPI外延设备和LPCVD设备;叠加公司致力于平台化布局,持续扩充产能;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下游晶圆制造产能扩充不及预期风险;零部件短缺风险;新设备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等。
精测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28 51.50 -- -- 60.00 16.50%
63.77 23.83%
详细
精测电子发布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下降21.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84亿元,同比下降47.86%。 投资要点Q3业绩表现亮眼,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2022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96%;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21.3%;主要系上半年疫情因素影响叠加显示行业下游消费终端需求疲软所致。Q3公司收入及业绩表现出现大幅改善,实现营收7.15亿元,同比增长50.1%;实现归母1.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9%;实现扣非归母0.77亿元,同比增长178%;主要系公司受疫情影响减弱、强化产品研发、持续提升设备交付能力和质量管理及新领域快速发展等因素所致。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44.3%,同比+1.1pct,Q3毛利率45.5%,环比+0.6pct,盈利能力有小幅提升;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0.36亿元,较中报增长2.89亿元,同比有大幅改善;公司截至8月26日在手订单约26亿元;前三季度公司存货13.6亿元,较中报增长1.57亿元,同比增长46.4%;合同负债2.26亿元,较中报增长0.55亿元,同比增长163%;在手订单饱满,预计后续有望保持业绩增长。 平板显示新品研发奠定后续增长基础,新能源及半导体领域成业绩新增长点公司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占收入16.5%,Q3研发费用占收入19.5%,高研发投入奠定后续公司增长基础。显示测试领域,公司前三季度持续布局新产品研发,产品覆盖范围广具备竞争优势,同时不断优化客户结构,预计后续经营情况有望持续改善;半导体板块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43.7%;根据计算其中Q3实现收入0.44亿元,同比+239%;预计随着前期研发投入进入收获期,公司在产品覆盖、技术工艺、客户验证、批量订单获取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半导体设备市场国产化率较低,随着美国限制加剧下自主可控进程的加速推进,预计未来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国产化进程及下游客户产线拓展,实现半导体领域收入及业绩快速增长;新能源板块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27亿元,同比+502%;根据计算其中Q3实现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511%;公司上半年与中创新航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同时积极开拓和其他国内厂商的合作关系,预计未来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及公司产品工艺难度提升,未来收入及毛利率均有望实现增长。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9.9、38.4、49.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3、3.82、5.13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8、36、27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信测标准 综合类 2022-10-28 41.00 -- -- 39.83 -2.85%
41.80 1.95%
详细
信测标准发布2022 年三季报:营业收入4.01 亿元,同比增长53.4%;归母净利润0.95 亿元,同比增长57.3%;扣非归母净利润0.86 亿元,同比增长71.4%。 投资要点 收入增长态势稳健,业绩接近指引上限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1 亿元,同比增长53.4%;参考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7.7%,剔除三思纵横并表后营收同比增长19.8%,预计前三季度剔除三思纵横并表后营收增速在20%-25%之间,增长态势稳健。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59.3%,同比减少0.46pct,预计主要系试验机业务由于并表占比提升,其毛利率较公司其他主营业务毛利率偏低所致。公司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前三季度销售/ 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6.6%/9.59% , 同比-1.17pct/-3.14pct;前三季度净利率为24.5%,同比+1.48pct,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1.00 亿元,较中报增加0.52 亿元,预计主要系公司经营业绩增长回款增加所致。 新能源车高景气驱动,看好产能逐步释放增厚业绩新能源汽车市场景气度上行,公司聚焦DV/PV 试验,包括零部件及子系统功能性检测及材料测试等,技术储备充分,在汽车总成及零部件功能性检测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有望充分受益行业需求增长。产能方面,公司前期募投项目逐步投入运营释放产能,其中苏州信测在募投项目迁扩建华东检测基地项目正在搬迁,已逐步投入使用,年中华东检测基地投资进度已达70%,2021 年已实现2800 万收入;广州信测在广州检测基地汽车材料与零部件检测平台建设项目已基本投产完成进入使用,今年或有望贡献3000 万收入,预计后续募投项目建设完成后产能有望进一步释放。公司从高价值客户出发,积极提升产出效率,预计未来随着行业需求增长,公司产能有望逐步释放增厚业绩表现。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 年收入分别为5.78、8.14、10.7 亿元,归母净利润1.22、1.75、2.30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39、27、21 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风险;行业竞争格局加剧风险;品牌公信力下降风险;疫情恢复不及预期等。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27 33.50 -- -- 36.11 7.79%
36.11 7.79%
详细
苏试试验发布2022年三季报: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9.2%;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36.0%;扣非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36.5%。 投资要点 业绩符合预期,利润端表现优异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设备业务安装调试或受到多地散发疫情影响,收入确认有所延期;公司3季度末存货/合同负债分别为4.44亿元/2.37亿元,较中报进一步提升;预计后续有望收入确认加速;其中集成电路业务或受到2季度上海疫情影响,预计后续收入增长有望加速。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46.4%,同比+1.1pct,预计主要系毛利率较高的环试业务占比提升所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36.0%;归母净利率14.1%,同比增加1.73pct;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36.5%;扣非归母净利率12.9%,同比+1.63pct,公司利润端增速表现优异,利润率向上提升。 Q3归母净利率达15.6%,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Q3实现营收4.61亿元,同比增长20.7%,基本符合预期;毛利率49.7%,同比+3.0pct,预计主要系环试业务规模效应、下游需求结构变化及占收入比重提升所致。公司Q3实现归母净利润0.72亿元,同比增长45.1%;归母净利率15.6%,同比+2.5pct;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增长47.4%;扣非归母净利率14.3%,同比+2.5pct,Q3盈利能力同比进一步提升。 下游赛道高景气度,前瞻布局叠加产能释放上半年公司调整苏州广博运营模式,设立环境与可靠性检测、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元器件检测和宇航产品检测四个中心,抓住新能源汽车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前期扩产的南京广博、青岛海测实验室也在2022年陆续释放产能,均反映公司较强的布局前瞻性及优异的经营韧性,预计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公司各业务订单顺利交付,产能持续释放,四季度业绩有望加速兑现。公司主要下游行业中,核心装备自主可控、竞争性采购及可靠性要求增加等因素共同驱动军工检测需求快速增长;新能源车相关检测顺应新能源车发展趋势有望持续增加;半导体行业中芯片检测外包占比增加,检测项目范围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下游需求高景气度,增厚业绩表现。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9.8、26.0、34.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6、3.86、5.32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6、33、24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检测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疫情影响实验室交付风险等。
谱尼测试 计算机行业 2022-10-25 39.60 -- -- 40.70 2.78%
40.70 2.78%
详细
谱尼测试发布三季报公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94.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08.3%。 业绩超预期,费用管控成效明显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100%;主要系公司综合能力提升,各板块收入均增长所致。前三季度毛利率34.8%,同比下降10.3pct,预计主要受到核酸检测业务毛利率低且需求增长较快叠加部分产能仍处爬升阶段的基地折旧摊销影响;费用端来看,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4%/7.56%/6.85%,同比分别-7.64pct/-3.99pct/-0.83pct,精细化管理效果明显;前三季度净利率6.83%,同比下降0.11pct,看好后续提升。 核酸检测影响毛利率表现,长期具备溢出效应公司单3季度实现营收10.0亿元,同比增长65.5%;实现归母净利润0.9亿元,同比增长34.9%;营收增速超利润增速主要系核酸业务需求增速较快同时利润率下降所致;单3季度毛利率34.5%,同比下滑13.7pct,预计主要受到核酸检测业务毛利率低且需求增长较快叠加部分产能仍处爬升阶段的基地折旧摊销影响。考虑到核酸检测业务对于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转、相关实验室资质申请,平滑收入季节性特质、类医学检测业务导入、品牌声誉积累等方面或具备一定溢出效应,我们预计长期将有助于推动医学检测及其他业务板块业务进一步发展。 应收账款环比下降,现金流回款大幅改善公司截至3季度末应收账款10.4亿元,环比中报下降1.9亿元,预计其中核酸业务占比较大。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3.05亿元,环比中报增加3.46亿元,现金流回款大幅改善,考虑到政府针对核酸业务多有专项经费配置,预计后续现金流有望持续改善。 内生扩张&&加速收购,增强综合性检测能力公司践行“内生与并购”双轮驱动增长的战略规划,在保持原有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挖各领域的整合机会,提升优质业务比重,形成业务协同效应,助力集团业务快速发展。目前公司已有拥有30多个大型实验基地及150多个专业实验室,内生方面,公司2022年上海、武汉基地陆续投产,青岛和西安实验室后续有望投产,未来检测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外延方面,2022年公司先后收购深圳米约100%股权、成都米约100%股权、深圳通测检测70%股权,进一步增强医疗计量及电子电器领域竞争实力,打造一站式检测机构。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6.8、37.7、45.4亿元,EPS分别为1.09、1.44、1.9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6、27、20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检测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疫情影响实验室交付风险等。
华海清科 2022-10-24 267.89 -- -- 289.70 8.14%
289.70 8.14%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业绩: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108.4%;归母净利润3.43亿元,同比增长131.4%;扣非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增长238.6%。 业绩略超预期,三大业务板块均实现快速增长受益于半导体设备市场发展及公司产品竞争优势,公司CMP设备业务、关键耗材与维保服务业务、晶圆再生业务均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108.4%;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47.4%,同比提升4.03pct,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或主要由于公司产品结构优化所致;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93%/6.32%/-1.09%/12.56%,同比分别-2.38pct/-1.59pct/-0.86pct/+0.38pct,费用控制体现明显;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43亿元,同比增长131.4%;扣非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增长238.6%;前三季度归母净利率30.3%,同比增长3.0pct,环比增长4.36pct。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存货22.5亿元,较2022中报增3.0亿元;合同负债10.64亿元,较2022年中报增长0.64亿元。 单3季度净利率达37.8%,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单季度来看,公司三季度单季实现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66.3%;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102.5%;单三季度毛利率达48.1%,同比增长2.48pct,环比增长1.36pct;单3季度归母净利率达37.7%,同比增长6.75pct,环比增长12.2pct,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CMP设备市占率持续提升,耗材维保及晶圆再生业务成新业绩贡献点公司是国内唯一12英寸CMP设备厂,CMP设备市占率在28nm制程持续提升,积极面向14nm及以下制程开发验证;减薄抛光一体机设备验证及研发进展顺利;耗材和维保业务随着公司销售CMP设备数量增加有望进一步持续贡献业绩;晶圆再生业务进展顺利,已通过多家客户的验证,现已实现双线运行,产能达到50K/月,已获得多家大生产线的批量订单并实现长期稳定供货,晶圆再生业务净利率较好,预计晶圆再生业务2022年将有望成为新业务贡献点。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6.9、26.3、34.5亿元,EPS分别为4.18、6.31、8.4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62、41、31倍,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下游晶圆制造产能扩充不及预期风险;零部件短缺风险;新设备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4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