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测导航
|
计算机行业
|
2024-10-28
|
36.20
|
--
|
--
|
40.44
|
11.71% |
-- |
40.44
|
11.71%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报,2024年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24.2%;实现归母净利润3.90亿元,同比增长37.8%;实现扣非净利润3.42亿元,同比增长35.3%。单Q3实现营业收入7.83亿元,同比增长26.9%;实现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29.4%。 业绩符合预期,紧贴此前预告值上限。此前公司预告单Q3归母净利润为1.24-1.39亿(中值约1.31亿,同比增长22.7%),实际单Q3实现归母净利润1.38亿,同比增长29.4%。 公司技术为基,管理续航,持续验证稳健增长能力,从前三季度业绩来看,已经为此前提出的2024年25%的利润增速目标(2023年年报中提出)奠定基石。 公司盈利能力稳定,单Q3毛利率超过60%,为近两年单季度新高。根据公司公告(下同),24Q1-Q3因实施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带来股份支付费用约4100万元,非经常性损益约4800w(其中Q3约800w,23Q3同期约1100w),在股权激励费用和非经常性损益对单季度利润略有影响情况下,单Q3利润增速仍贴近30%,体现业绩韧性。 建议持续关注:(1)关注公司海外业务拓展,出海将成为下一成长曲线重要驱动力,预计海外营收占比不断提升。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占比约30%,体量逐渐扩大,且海外毛利率高企约67%(24H1数据,远高于国内55%);(2)农机自动驾驶、三维激光雷达等业务有望进一步拓展拉动增长,车载产品定点和出货节奏有望加速;(3)远期软件订阅收费的市场机会,有望通过自有的国内高密度基准站网,搭配CORS服务算法,实现“云端同源”、“硬件设备+软件账号服务”的深度结合,提升终端产品的使用体验。 维持24-26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预计24-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83/7.20/9.0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4/28/2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供应风险;汇兑风险;汽车智能化路线分化对硬件产品需求变化的风险。
|
|
|
宝信软件
|
计算机行业
|
2024-09-24
|
29.43
|
--
|
--
|
36.29
|
23.31% |
|
36.29
|
23.31% |
-- |
详细
事件:2024年9月20日,宝信软件自主研发的工业控制系统核心部件,全栈自主可控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T3、T4系列产品在上海发布。 全栈自主可控是宝信此次产品发布最大亮点。PLC是工业自动化的“大脑”,我国工控市场高度依赖外商供给,尤其大型PLC领域是工控领域的“卡脖子”环节,工控软件和硬件(PLC/DCS/SCADA等)的自主可控是核心方向。2021年7月26日,宝信曾发布自主研发的面向冶金高端装备工艺需求的PLC产品;而此次天行系列PLC产品的发布,则实现了硬件设计、实时OS、runtime、编程环境等全栈的自主可控,且核心性能指标优于外商同类产品,预计在冶金、核电、轨交、半导体、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有广泛应用。 此次产品发布,再次凸显宝信的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软硬件生态稀缺性。公司同时发布天行IDE集成开发环境,作为国内首套面向大型PLC的云原生开发平台,易于跨平台快速部署;并推出DSF数字工业现场产品,将AI大模型、工艺控制、现场大数据、变频器、PLC、SCADA等打通,工业现场全域互通。我们认为,公司在与海外、本土厂商的竞争中具备软硬兼施、数实融合的稀缺优势,从软到硬的方案化能力是业绩增长、估值提升的关键。 以PLC为抓手,打开自动化业务天花板。此前公司自研PLC产品在湖南宏旺实现冷轧一次性全覆盖,涉及15条线、100多套自研PLC,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产控制系统示范项目)亦具有较高业绩弹性;24年3月,公司与广西宏旺签约1550冷轧总包工程,全栈国产化PLC+DSF整体解决方案,预计25年3月正式投产;此外PLC系列方案也在太钢冷轧、宝钢冷轧、太原重工、梅钢炼铁等实现应用。 机器人为代表,供给端产品能力大幅提升。公司近年来收购武汉港迪电气、同汇川等合资成立苏州创联、发布自研工控大型PLC、宝罗机器人计划并探索BOO、RaaS模式等,供给能力大大拓展。此前公司公告增资控股图灵机器人,补强自身产业链缺失环节,并切入进口高端机器人国产化替代市场。公司已形成以PLC产品为核心、具备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软硬件产品矩阵,预计自研创新的自动化业务矩阵将成为公司又一成长驱动力。 维持买入评级。参考最新年报数据并结合公司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业务的增长节奏变化,我们调整公司24-25年盈利预测、并补充26年预测,预计公司三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65、37.73、46.73亿元(24、25年调整前预测为33.31、42.06亿元)。基于产业升级大方向及公司在工业互联网、PLC、机器人等领域的突破,同时考虑公司在工业软硬件和新基建领域的资源储备丰富,需求持续增长、供给能力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软硬件能力圈拓展可能低于预期;下游钢铁等景气度可能影响自动化需求。
|
|
|
中天科技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4-08-30
|
12.65
|
--
|
--
|
15.21
|
20.24% |
|
17.78
|
40.55% |
-- |
详细
投资要点:事件:24年7月,中天科技中标江苏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220kV海缆等采购及敷设,中标金额9.16亿元;海缆包括220kV共4回送出缆,总长约185km。8月,公司中标浙江华润苍南1号二期(200MW)220kV海缆采购及敷设,中标价1.47亿。 海上风电进入加速建设窗口期,景气度持续提升。“十四五”海上风电建设即将步入收尾阶段。进入24年后,各地外部性影响逐渐消退,二季度开始进入行业开工旺季,江苏、广东、海南、浙江等地招投标及建设均有较大进度,行业整体呈明显改善趋势。根据对已有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进度统计以及考虑到江苏项目部分并网以及部分项目或有递延的情况,24年保守估计将有8GW以上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并网。 海缆有望迎来集中中标/建设期。7月25日,江苏国信大丰850MW海缆中标公示,进一步验证此前问题各方已达成共识,体现边际转好、景气度提升逻辑。截至2024年8月26日,24年海缆已招标项目总容量超过5GW。我们认为,伴随大多数项目先前问题解决、进入施工建设阶段,海缆招/中标及敷设/确收将有集中进展。 复苏趋势下,中天科技是显著受益的Alpha。公司海缆+海工技术积累深厚,市场份额+技术能力持续领先,于江苏、广东、山东等海风大省已建立项目承揽+产能布局多维优势,护城河深厚;公司在手订单充盈,截止24Q1达115亿,相比23年8月底增幅达33.7%;伴随海上风电项目侧积极变化,24年大量在手订单有望转化为可观收入。 长期出海+深远海打开市场空间。出海方面,强规划+弱产能下欧洲海缆存在供需缺口,中天科技已有项目经验,具备切入机会;深远海方面,开发深远海域海上风电是资源潜力+政策导向下的必然趋势,后续政策催化+各地竞配有望打开广阔空间;同时预计深远海项目将采用500kV交流+或柔性直流海缆方案,可在需求侧推动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提升以抗整体通缩。中天科技深远海相关高压/柔直技术积累充分,具备持续性优势。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以光纤为基,延展至电网、海洋、新能源,多元强势布局;23年业绩承压后,伴随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海洋板块业务有望复苏并贡献重要营收/利润增量。 考虑到此前海洋等部分板块受项目递延、价格竞争等影响导致业绩基数较低,我们调整公司2024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5-26年盈利预测,预计24-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8.43/42.79/47.25亿元(原预测24年归母净利润为55.15亿元),对应PE为11/10/9倍(可比公司PE为15/1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上风电建设推进不及预期;海缆市场竞争加剧。
|
|
|
移远通信
|
计算机行业
|
2024-08-29
|
40.43
|
--
|
--
|
44.15
|
9.20% |
|
58.10
|
43.71%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4中报,24上半年实现营收 82.49亿元,同比增长 26.7%(此前中报预告 82.38亿元);归母净利润 2.0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此前预告 2亿元);扣非净利润 1.89亿元,去年同期仅-1.55亿元(此前预告 1.84亿元)。 中报业绩大幅修复,24Q2利润高增,符合预期。单 Q2来看,实现营收 42.95亿元,同比增长 27.3%,归母净利润 1.55亿元,同比增长 691%,环比增长 182%。高增主要系下游需求持续回暖;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约 0.21亿元(此前预告约 0.16亿元),主要为收到的补贴;叠加运营效率提升所带来的费用率下降。预计随需求持续回暖,业绩修复持续增长。 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体现盈利能力修复与效率提升。降本增效,提升项目投入产出比及单位人员产出,盈利能力好转。24H1公司净利率为 2.47%,24Q2净利率 3.53%,较23年净利率仅 0.61%有大幅提升,持续跟踪利润率修复持续性。24Q2销售费用率 2.82%,同比下降 0.52pct;管理费用率 2.56%,同比下降 0.68pct;研发费用率 9.68%,同比下降 1.96pct,三费管控有效加强。 需求回暖,多产品线拓展有望贡献营收。下游需求持续复苏,车载/5G/智能模组、及 ODM/天线等衍生业务均可见较好增长趋势,积极探索布局新一轮成长曲线。根据移远通信官方公众号,公司陆续推出基于高通 SM6225平台的高端智能模组 SC200V 系列、高性能 Wi-Fi6模组 FCS866R/FCE863R 等;C-V2X 产品线丰富并已实现量产落地,可满足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等领域需求;边缘 AI 加速,推出全功能 ARM 主板 QSM560DR/QSM668SR 系列,可满足工业及消费对机器人/边缘计算/无线通信等需求;基于高通 QCS8550算力平台,内置移远新一代智能模组 SG885G-WF,推出大模型解决方案,深度优化增强模型。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物联网模组全球核心厂商,在车载/5G/智能模组等多业务前景广阔。 此前物联网下游需求波动,公司业绩承压,目前需求逐步回暖,预计业绩有望持续修复。 维持“买入”评级。下游需求回暖,公司上半年持续修复,维持公司 24-26年盈利预测,预计 24-26年归母净利润为 4.91/6.13/7.76亿元,当前股价对应 24-26年 PE 为 22/18/1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持续供应紧张和涨价的风险;物联网连接数增长速度不及预期;物联网部分应用落地进程不及预期。
|
|
|
亿联网络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4-08-26
|
32.49
|
--
|
--
|
35.64
|
9.70% |
|
50.71
|
56.08% |
-- |
详细
事件:近日举办的 2024钉钉生态大会上,亿联网络携手钉钉发布 AI 会议硬件,展示亿联网络与钉钉 Rooms“云+端+AI”全场景会议室解决方案。 重视生态合作,深度兼容。亿联 MeetingBoard、MeetingEye 500系列和 MeetingBarA10/20/30等终端产品已深度适配兼容钉钉会议 Rooms,拥有音视频 AI协作等强劲能力。 业绩预告超预期,Q2同环比双增。此前公布 24中报预告。24H1预计实现营收 26.2~27.2亿元,同比增长 28~33%;归母净利润 13.4~13.9亿元,同比增长 30~35%;扣非净利润 12.3~12.8亿元,同比增长 36~42%。单 Q2来看,取中值营收 15亿元(YoY+30%),归母净利润 7.95亿元(YoY+31%,QoQ+40%,此前我们前瞻预期 7亿)。 高增主要系下游需求改善叠加净利率持续提升。混合办公模式的盛行驱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等变革,此前经销商库存已回归健康合理水平,下游需求延续边际改善趋势,各产品线均稳健推进,业务持续性向好。同时,公司继续完善企业通信解决方案,拓展销售渠道,长期竞争优势下,净利率也可见显著提升,24Q2净利率取中值预计 53%,此前 Q1净利率为 49%,23年净利率为 46%。 桌面通信终端作为传统业务,边际改善。此前由于去库存周期叠加部分行业需求受混合办公趋势影响转移有所下滑,而今年 Q1已可见话机业务边际改善与相对良性增长。2017年起,公司 SIP 话机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根据 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机构数据,2021年市场占有率为 38.2%,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会议产品+云办公终端新业务贡献显著,新品落地助推营收继续增长。会议产品方面,23年智能安卓视讯一体机 MeetingBar A10等全能化终端已面向市场;AI 视频会议设备SmartVision 60及 MVC 三代与微软联手,获市场热烈反响。云办公终端方面,新品以BH 系列蓝牙耳麦为核心,23年已完成迭代更新并投放市场,赋能产品力创新,将沿用音频高质量性能思路,持续完善产品矩阵,关注新品后续对收入贡献。 维持“增持”评级。我们认为,公司作为通信出海核心厂商,盈利能力强,业绩预计随需求延续边际改善持续高增。考虑到此前去库存周期叠加部分行业需求受混合办公趋势影响转移等导致的业绩基数较低,调整公司 2024年盈利预测,并新增 25-26年盈利预测,预计 24-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24.31/29.43/35.49亿元(原预测 24年归母净利润为 39.09亿元),对应 PE 为 17/14/12倍(可比公司 PE 为 26/20/16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VCS/商务耳麦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新品销售不及预期,外部突发事件影响等。
|
|
|
广和通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4-08-09
|
12.07
|
--
|
--
|
12.07
|
0.00% |
|
19.66
|
62.88% |
-- |
详细
事件:2024年7月26日,公司发布公告,将深圳市锐凌无线技术有限公司车载前装无线通信模组业务以1.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EUROPASOLARS.àr.l.,2024年8月份起该业务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审计后交易标的23年实现营收20.64亿元,净利润2.04亿元。 国际形势复杂,此次出售锐凌可有效规避潜在风险。2023年8月,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等人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简称“FCC”)发出公开信函,请求FCC考虑将中国制造的蜂窝模组列入“受管制清单”。锐凌无线的个别客户对此提出担忧,希望公司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因此,公司出售锐凌的境外车载模组业务,以避免出现大额商誉减值的风险,同时回笼资金,从而最大限度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本次交易能带来较好的投资收益和现金流。根据公司公告(下同),2020年锐凌无线收购SierraWireless全球车载模块业务的交易对价为1.65亿美元(其中60%是并购贷款)。 根据评估报告,交易标的评估值约为10.6亿元人民币,本次交易定价为1.5亿美元,其中0.5亿美元为业绩承诺对价(业绩承诺包含24-26年共三期),并由买方承接所有债务。 车载/FWA等主体业务有望持续高增,强力支撑业绩。车载方面,由于锐凌独立运营,对本部业务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广通远驰经营向好,速率与AI算力持续提升;FWA方面,推出5GR17模组系列等,应用于CPE等终端,预计未来需求持续释放,渗透率提升。 重点投入边缘AI+机器人等新兴业务。根据广和通官方公众号,公司3月发布了以12TOPS的高算力智能模组SC171作为主控的Fibot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发平台,已向某全球顶级的具身智能领域创业公司完成送样并获得高度评价,后续有望批量发货。公司于2023年成立智能计算产品线,以高智能化且低成本的免埋线式割草机器人为边缘AI突破点,产品已成型并正进行联合调试,预计今年Q4将批量出货。24年财务预算聚焦无线通信融合端侧AI应用,智算产品收入预计占比提升。通信+算力,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新动能。 维持“买入”评级。广和通作为全球物联网模组核心厂商,整体经营稳健,下游需求逐渐恢复,预计边缘AI/机器人驱动+车载/FWA等布局持续拉动业绩增长。由于锐凌业务今年8月起出表,根据其在2023年营收占比1/4测算,25年为首年完全出表,调整公司24-26年盈利预测至7.05、6.26、7.52亿元(调整前7.27/8.73/10.42亿元),24-26年对应PE分别13、15、12倍(可比公司加权平均PE为28、20、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边缘AI/机器人等新领域拓展、车载/笔电/FWA等老业务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汇率波动影响利润水平的风险
|
|
|
盛科通信
|
计算机行业
|
2024-07-01
|
40.54
|
--
|
--
|
49.30
|
21.61% |
|
49.30
|
21.61% |
|
详细
盛科通信:近二十年沉淀的国产交换芯片领军。按 2020年销售额口径计算,公司以 1.6%的份额在中国商用以太网交换芯片市场的境内厂商中排名第一。中国振华第一大股东,国有股东背景依托+公司自主控制权;核心管理层技术背景,曾任职于思科、华为等大厂,研发创新强度高。以太网交换芯片贡献超七成,营收维持高增速,利润有望迎拐点。 预期差一:AI 背景,阵营之争。 AI 驱动网络与算力需求共进退。趋势上,网络阵营分化已现;而 AI 长期发展由训练为主转向训推并重,以太网高适配性及经济性优势将凸显。国内视角,东数西算、智算中心等对网络需求巨大,公司作为本土以太网产业链重要玩家核心受益。IDC 等预计 2025年中国以太网设备规模增至 574.2亿元,2020-2025年 CAGR 10.8%。以盛科在中国商用交换芯片份额 8.8%测算,25年其收入规模有望达 15亿元。 预期差二:本土稀缺,对标海外。 公司的稀缺性主要来源于场景、先发、路径三大产业卡位。 (1)商用 vs 自用:相比自用市场,商用交换机厂商需求更为广阔。 (2)先发卡位体现在技术、客户、资金方面:行业壁垒极高,本土几乎没有对标厂商;过去商用以太网交换芯片市场寡头竞争,2020年中国商用以太网芯片市场 CR3达 97.8%,均长期深耕行业,产品线全面拓展。 (3)渗透路径:公司首先冲击中低端产品线,打破目前垄断局面;同时对标海外,有望突破,公司已送样的 Arctic 系列(25.6Tbps)已对标境外大厂同类产品,量产在即。 预期差三:国产替代,自主优势。 盛科作为稀缺的国产交换芯片厂商,明确受益于算力网络国产替代的进程。集成电路技术封锁,促使国产替代进度提速,且多方政策重点扶持。对于国内产业链各环节,海外供应链存在网络安全、被限制等潜在风险。我们认为,国内网络产业链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大概率开始选择国内供应商进行合作;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形成自主开放的软硬件生态,且具备本土化优势,有望逐步成为国内产业链的优先选择。 首次覆盖,给予 “买入”评级。考虑国产替代需求增长及公司受益于 AI 算力浪潮,预计24-26年实现营收分别 13.2/17.9/22.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 0.03/0.23/0.73亿元。 PS估值法下参考可比公司 24年去除极值后的加权平均估值水平,给予公司 2024年 18倍 PS,目标市值为 236亿元,对应当前市值有 42%的上涨空间。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回报不及预期的风险;客户及应用壁垒较高,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盈利不及预期的风险;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全球贸易摩擦风险。
|
|
|
移远通信
|
计算机行业
|
2024-04-26
|
38.19
|
--
|
--
|
49.56
|
29.77% |
|
53.18
|
39.2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3年报&24一季报,23年实现营收 138.61亿元,同比下降 2.59%;归母净利润 0.91亿元,同比下降 85.43%。 24Q1实现营收 39.54亿元,同比增长 26.06%; 归母净利润 0.55亿元,而去年同期仅-1.35亿元。 23Q4环比改善,24Q1同比增长恢复盈利。 根据公司 23年报,单 23Q4来看,实现营收 38.94亿元,环比增长 12.72%;归母净利润 1.09亿元,环比增长 11.69%。 23年报及24Q1业绩符合预期,预计随需求持续回暖,业绩修复回归增长。 需求回暖,车载新增数亿美金大单,预计高增。 下游需求逐步复苏,车载/5G/智能模组、ODM、天线等业务的营业收入均可见较好增长趋势。 根据公告,此前公司收到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定点函,项目生命周期总销售金额预计 7.42亿-13.09亿美元(取平均值约 75亿人民币),订单周期 8年(2026年至 2033年),合同金额较大,有望驱动未来业绩高速增长。 费用管控已见成效。 降本增效,提升项目投入产出比及单位人员产出,23H2盈利能力好转。 根据公司 24年一季报,24Q1销售费用率 2.75%,同比下降 0.94pct;管理费用率2.43%,同比下降 0.66pct;研发费用率 9.62%,同比下降 4.39pct,三费管控有效加强。 持续开拓产品布局,RedCap 等进展顺利。 根据移远通信官方公众号,公司陆续推出超低功耗的 RedCap 模组 Rx255G 系列、已进入工程样片阶段的多模卫星通信模组 BG95-S5、高性能 MCU 蓝牙模组 HCM511S 等;C-V2X 产品线丰富并已实现量产落地,可满足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等领域需求。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物联网模组全球核心厂商,在车载/5G/智能模组等多业务前景广阔。 此前物联网下游需求波动,公司业绩承压,目前需求逐渐回暖,预计业绩有望逐步修复。 维持 24-25年盈利预测,新增 26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预计 24-26年归母净利润为 4.91/6.13/7.76亿元。 由于公司和行业整体近年盈利能力波动大,不适用 PE 估值法,且营收规模相对于利润更能体现出物联网模组行业公司的规模、产业地位以及份额,故选取 PS 估值法,当前股价(4/25)对应公司 24-26年 PS 为 0.57/0.46/0.37倍(可比公司 24年平均 PS 为 1.5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持续供应紧张和涨价的风险;物联网连接数增长速度不及预期;物联网部分应用落地进程不及预期。
|
|
|
中兴通讯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4-03-29
|
26.16
|
--
|
--
|
29.15
|
11.43% |
|
29.28
|
11.93%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3年报,实现营收1242.5亿元,YoY+1.05%;归母净利润93.3亿元,YoY+15.41%;扣非归母净利润74.0亿元,YoY+19.99%。 业绩整体符合预期。单Q4来看,实现营收348.57亿元,YoY+14.68%;归母净利润14.85亿元,YoY+17.80%。根据公司23年报(下同),公司23年毛利率为41.53%,同比+4.34pct;净利率7.44%,同比+1.10pct。 运营商网络业绩支撑,主营业务毛利率均显著提升。分业务板块看,公司23年运营商网络收入实现827.59亿元,YoY+3.4%;毛利率49.11%,同比+2.89pct,主要系收入结构变动及成本持续优化。政企服务和消费者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4.94%/22.26%,分别同比+9.59/+4.50pct,主要系成本优化及国际家庭信息终端/手机产品毛利率提升。公司内生成长根源在于从运营商“建网capex”演进到产业数字化,预计相关业务增长持续超预期。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长期核心技术积累。23年公司研发费用达252.9亿元,YoY+17.07%,占营收比为20.35%,同比+2.78pct。芯片领域对内赋能,专注于DICT芯片底层技术研发,已具备针对“云、边、端”多样化场景核心需求的高竞争力产品体系;数据库领域,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GodenDB已在国内金融、运营商市场深度经营并持续拓展多行业,在金融市场实现23年银行核心/次核心/非银核心系统三项投产数量排名第一。 持续拓宽“连接”主赛道,加速推进“算力”新赛道。网络连接领域,根据De’OroGroup数据,公司5G基站发货量已连续四年全球第二。固网接入方面,发布业内首个三模ComboPON方案;IP网络方面,路由器国内份额第二,同比增速第一。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服务器及存储方面,提供支持液冷和异构加速的通算服务器、高性能存储、AiCube一体训推机等;交换机方面,新一代400GE/800GE数据中心交换机,支持单槽14.4T,9900X系列数据交换机核心器件全自研,在运营商采集项目的中标份额显著提升;数据中心方面,国内已多市场规模交付,海外独家承建印尼中国电信数据中心项目。算力新成长曲线机会,预计有望支撑公司未来新一轮业绩增长。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研发创新态度鲜明,费用结构优化,且芯片自研对主业形成赋能,利润释放潜力巨大。叠加公司毛利率与费用率改善、经营利润含量优化,重视利润端弹性。 调整公司24、25年盈利预测至108.09、124.34亿元(调整前117.50、133.03亿元),并补充26年预测为142.05亿元,24-26年对应PE分别12、10、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产业数字化需求短期波动;外部贸易环境与供应链影响。
|
|
|
信科移动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3-12-28
|
6.72
|
--
|
--
|
7.26
|
8.04% |
|
7.33
|
9.08% |
|
详细
信科移动是从事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唯一一家央企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专注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服务。股东背景强大,具备“中特估”概念,面向自主可控需求能更好承担5G、卫星互联网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以及敏感数据产业的深入应用。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信科,国务院国资委通过持有中国信科100%的股权间接控制公司,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近两年营收实现稳健增长,并持续减亏。公司2021-2022年营收增长分别为25.2%、22.1%,维持高增速。公司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17.50亿元、-11.74亿元、-6.61亿元,由于公司处在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前期需要积累较多,目前尚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公司招股书,预计将于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从公司业务角度,公司主要提供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和技术服务,预计逐步实现份额提升。 (1)4G/5G系统主设备:逐步兑现份额提升逻辑,在2023年前的主要5G基站招标中,信科移动的份额约3%左右,2023年最新一期中移动招标中公司份额超7%。结合运营商端需求,公司综合份额预期到2025年将上升至10%左右。(2)天馈设备:公司处于国内第一梯队,行业地位稳固。(3)室分设备:研发历史悠久,占据国内室分设备市场前列。 (4)行业专网:公司在产品的定制化、功能多样化等方面业界领先,并在能源、交通(5G-R业务)等行业领域已具备优势市场地位。(5)专利授权:5G技术标准贡献度在全球排名前列,2022年有效全球专利族数量排名第8,具备专利运营的良好基础,有望增加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从标准演进角度,我们认为6G时代公司有望厚积薄发,且公司在卫星互联网行业积极战略布局。公司提前布局,“抢滩”6G,发布多篇6G白皮书。公司自2019年起开展6G的研究工作,作为国内IMT-2030(6G)推进组的核心力量,已牵头或独立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专项中的10项6G课题。2023年公司积极配合推进组,圆满完成了2023年6G技术试验网络技术的原型样机测试验证。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3.5、101.2、121.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7、1.24、3.98亿元。选取行业可比公司平均PS估值3.1倍,预计信科移动2023年实现收入83.5亿,对应市值为259亿,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可能加剧带来盈利能力减弱的风险;5G应用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影响业务发展进度的风险;6G和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存在不确定影响新业务进展的风险等。
|
|
|
宝信软件
|
计算机行业
|
2023-12-22
|
46.60
|
--
|
--
|
49.33
|
5.86% |
|
49.33
|
5.86% |
|
详细
事件:近期,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等专题调研宝信软件2024年商业计划书编制工作,提出“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重新定义钢铁,助推钢铁行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公司牵头编制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工业互联网团体标准入选工信部百项团标应用示范;公司在工业机器人展发布宝罗云平台3.0,工业互联网与工业机器人深度融合。 自动化业务:“软硬兼施、数实融合”,工业智造的核心是工业安全与国产化,预计自动化渗透与替代的需求长期提振。2023年宝武提出“对一基五元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据公司年报,2022年公司关联交易中宝钢股份/太钢/武钢/欧冶等销售显著增长,我们认为智能化渗透的内部需求具有长期确定性。未来工业领域“卡脖子”环节(如自研PLC产品在湖南宏旺实现冷轧一次性全覆盖,涉及15条线、100多套自研PLC,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产控制系统示范项目)亦具有较高业绩弹性,公司依托AI构建全流程、全产线工艺控制模型知识图谱,对外延伸空间更大。 信息化业务:过去一轮成长验证了公司智造核心的定位:近十年人效提升一倍以上,软件能力转型的变化显著。公司近年来完成飞马智科/太钢信自等的收购、发布宝联登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ePlat代表五大套件等,软件产品能力拓展。近年单季最高综合毛利率超40%;据公司年报数据测算,2022年整体人均创收创利分别超230万元、38万元,对比2012年分别约100万元、7万元。此外,公司推进“钢铁工业大脑”计划,打造了一批AI与钢铁深度融合的项目。公司作为智能制造赛道领军具备稀缺性,从软到硬的方案化能力是估值提升关键。同时集团内信息化团队整合、激励推进,享受人效优化红利。 机器人为代表,供给端产品能力大幅提升。公司近年来收购武汉港迪电气、同汇川等合资成立苏州创联、发布自研工控大型PLC、宝罗机器人计划并探索BOO、RaaS模式等,供给能力大大拓展。以宝罗机器人为例,据梅山钢铁数据,机器人应用后产线人员劳动效率提升30%、高炉铁水平均分析周期由9.0分钟缩短至6.5分钟、各工艺点样品分析周期在宝武集团内处于领先水平。公司已形成以PLC产品为核心、具备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软硬件产品矩阵,预计自研创新的自动化业务矩阵将成为公司又一成长驱动力。 维持买入评级。基于工业产业升级大方向及公司在工业互联网、PLC、机器人等领域的突破,我们维持公司23-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三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48、33.31、42.06亿元。公司在工业软硬件和新基建领域的资源储备丰富,需求持续增长、供给能力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软硬件能力圈拓展可能低于预期;数据中心行业格局与需求可能发生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