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湘生物
|
机械行业
|
2024-05-08
|
20.68
|
--
|
--
|
20.82
|
0.68% |
|
20.82
|
0.68% |
|
详细
主要观点: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yoy-84.39%),实现归母净利润3.64亿元(yoy-81.22%),扣非归母净利润0.72亿元(yoy-96.09%)。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yoy+100.31%),归母净利润0.81亿元(yoy+35.01%),扣非归母净利润0.74亿元(yoy+1962.06%),业绩符合预期。 事件点评呼吸道产品需求提升,联检产品放量,2023年同比增长超4亿元2023年,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及仪器需求下降,公司常规试剂收入恢复增长,合计实现营收10.07亿元(yoy-84.39%),其中试剂收入7.83亿元(yoy+149.33%)。公司常规试剂种类主要分为呼吸道类、病毒性肝炎、妇幼检测类、血筛类四种,2023年公司呼吸道检测收入大幅起量,尤其是2023年第四季度,2023年公司呼吸道合计收入超4亿元,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预计超2亿元。而该趋势也延续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从呼吸道检测的医院使用场景看,分子检测结果更精准,住院病人检测的时效性要求不高,因此2023年率先在住院场景实现放量。除了住院场景外,公司也持续优化检测流程,缩短检测等待时间,通过分子快检的方法推动核酸检测在门急诊渗透。预计随着公司进院数量增加,以及在门急诊的渗透率提升,公司呼吸道检测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将持续。 探索居家检测新模式,2024Q4或出现放量增长公司在呼吸道疾病领域已构建60余种产品的矩阵式布局,能够提供单检、多联检、免疫抗原、耐药基因筛查、病原体二代测序等多种组合方案,还与美团、京东携手,打造“3小时呼吸道核酸检测圈”,率先开拓核酸检测居家服务之路。居家检测目前主要由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负责推广,公司作为试剂、设备的提供商参与其中,不承担前期商业模式推行阶段的亏损,风险可控。2023年10月以来,美团、京东已在一线城市上线呼吸道的检测服务,目前在线提供的检测服务还包括HPV、百日咳、性传播疾病等项目,仅从呼吸道检测项目来看,我们认为居家检测的商业模式已经跑通,2023年冬季和2024年的春季,已经有较多的活跃用户使用该产品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呼吸道疾病是常见的高发疾病,居家检测更方便,大大减少了在医院的等待时间,2023年使用过该检测服务的用户会有较高概率进行复购,我们预计在2024年的秋冬流感高流行季,居家检测可能会给公司带来额外增长。 投资建议我们增加对2026年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收入有望分别实现15.43亿元、20.52亿元和26.6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约53.2%、33.0%和29.9%,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3.33亿元、5.03亿元和6.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约-8.5%、51.0%和38.5%。2024-2026年的EPS分别为0.57元、0.85元和1.18元,对应PE估值分别为37x、24x和18x。综合来看,公司通过多元化布局,打造平台型IVD企业,在呼吸道感染和生殖道感染多个领域竞争优势显著,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呼吸道感染检测试剂推广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
|
|
乐普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4-04-29
|
14.02
|
--
|
--
|
16.63
|
16.05% |
|
16.58
|
18.26%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和 2024年一季报。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9.80亿元(yoy-24.78%),归母净利润 12.58亿元(yoy-42.91%),扣非净利润 11.23亿元(yoy-47.58%),经营性现金流 9.90亿元(yoy-64.51%)。 2024Q1实现营业收入 19.22亿元(yoy-21.14%),归母净利润 4.82亿元(yoy-19.27%),扣非净利润 4.56亿元(yoy-18.85%),经营性现金流 1.42亿元(yoy+205.45%)。 点评: 应急业务高基数、行业合规趋严、公司计提减值等多重因素响公司表观利润2023年公司收入 79.80亿元,同比下降 24.78%。 2023年收入下滑主要系2022年应急快速检测试剂盒及 PCR仪器设备销售导致基数较高,而利润端降幅大于收入端系多因素影响: (1)期间费用率为 41.60%,同比增加 6.41pct。 (2) 2023年公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共 1.95亿元,主要包括收购苏州博思美形成的商誉减值计提 0.33亿元、应急产品存货减值计提准备 1.15亿元等。 分业务板块来看, (1) 医疗器械: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 36.74亿元(yoy-37.50%),占比 46.04%(-9.38pct),剔除体外诊断业务后营收同比增长 6.70%,其中冠脉植介入增长 2.9%、 结构性心脏病增长29.08%、 外科麻醉增长 9.37%、 体外诊断下降 77.79%。 (2)药品: 2023年实现营收 30.44亿元(yoy-11.47%),其中制剂 26.33亿元(yoy-11.90%)、 原料药 4.11亿元(yoy-8.60%)。公司深耕 OTC 市场,推动县域等销售渠道下沉,多款仿制药于 2024年 1月中标广东联盟集采。子公司民为生物自主研发的 GLP-1/GCGR/GIP-Fc 融合蛋白MWN101已开展 II 型糖尿病和肥胖Ⅱ期临床试验,该产品是国内第一家进入临床二期的 GLP-1/GCGR/GIP-Fc 三靶点 GLP-1类产品。 (3)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 2023年实现营收 12.62亿元(yoy-2.37%),剔除应急相关收入则同比增长 6.53%,其中合肥心血管医院营收同比增长42.45%,手术类同比增长 33%。 2024Q1环比改善明显,创新产品组合未来驱动公司增长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22亿元,同比下降 21.14%,环比增长 11.70%,实现归母净利润 4.82亿元,同比下降 19.27%,实现扣非净利润 4.56亿元,在政策扰动下环比呈现出稳健恢复趋势(2023Q4实现营业收入 17.21亿元,归母净利润-0.95亿元,扣非净利润-1.63亿元)。 公司也很注重创新研发,创新产品组合将支撑公司未来发展。 公司2023年研发费用 8.79亿元(-8.11%),研发费用率 11.02%(+2.00pct),2024Q1研发费用 1.97亿元(-14.06%),研发费用率 10.27%(+0.85pct)。 在冠脉领域,药可切产品组合过去 2-3年时间快速支撑起了公司冠脉支架集采带来的收入下降,目前在冠脉领域,公司新推出的声波球囊也有望成为新的大单品。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 公司MemoSorb?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已经获批, 2024年上半年预计射频房间隔穿刺系统和 TAVR 产品也将获批上市。在药物领域,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民为生物自主研发的 GLP-1/GCGR/GIP-Fc 融合蛋白MWN101已开展 II 型糖尿病和肥胖的Ⅱ期临床试验,成为国内首家进入临床二期同类型产品,预计 2024年内有望完成Ⅱ期临床, 2025Q1进入Ⅲ期临床。 投资建议我们增加对 2026年业绩预测, 预计 2024-2026年公司收入分别为90.51亿元、102.32亿元和 115.89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 13.4%、13.0%和 13.3%,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 20.58亿元、 23.68亿元和 27.54亿元,增速分别为 63.6%、 15.0%和 16.3%, 2024-2026年EPS 预计分别为 1.09元、 1.26元和 1.46元, 对应 2024-2026年的 PE分别为 13x、 11x 和 10x, 公司是心血管领域的平台型企业, 考虑到公司可吸收支架等创新产品进入放量阶段,创新器械在研管线成长性强,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CGM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海外子公司经营出现不可预期亏损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
|
春立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4-04-03
|
20.57
|
--
|
--
|
24.00
|
16.67% |
|
24.00
|
16.67%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1亿元(yoy+0.6%),归母净利润 2.8亿元(yoy-9.7%),扣非归母净利润 2.5亿元(yoy-8.3%)。 销售毛利率 72.5%(-3.55pp), 销售净利率 23%(-2.6pp)。 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4.2亿元(yoy-5.7%),实现归母净利润 0.97亿元(yoy-0.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92亿元(yoy-0.23%)。 2023Q4销售毛利率 75.92%,净利率 23.38%。 点评: 关节: 2023年销量增长 3%,收入增长 5%, 2024年公司膝关节有望进入关节国采续标名单2023年公司关节假体类产品实现收入 11.01亿元,同比增长5.26%,销售毛利率约为 73.70%,较 2022年的 76.80%下滑约 3.1个百分点。 2023年公司关节假体销量约 113万件,较 2022年增长约 3%,从公司核心关节品类看, 由于 2023年下半年医疗合规政策的影响, 预计髋关节 2023年销量基本与 2022年持平,膝关节 2023年销量仍保持双位数增速增长。 展望 2024年,关节行业续采正在进行,集采 1号文件规则设置相对温和,公司膝关节有望进入关节国采续标名单,市场份额有望回到其集采前水平。同时,医疗行业合规要求提升,时间持续已经接近 1年,预计后续也会呈现常态化,对行业内医生的临床行为影响冲击逐渐结束,我们预计 2024年下半年终端手术量、植入量均较 2023年同期有较高增长。 公司在关节领域深耕多年,竞争优势突出,解决方案丰富。 公司关节业务已经覆盖髋、膝、肩、肘四大人体关节, 同时拥有 PRP、 3D 打印植入物、 VE 植入物、半肩、全肩、反肩、肘关节、桡骨小头、肿瘤关节、双动全髋、单髁、翻修髋膝系列、个体化定制、黑晶球头、趾关节、截骨导板等产品的企业,并且上述产品均已在阳光采购平台挂网。 除此之外,公司布局关节机器人领域,研发了全膝置换导航机器人设备“长江 INS”智能机器人系统。 其次,公司在生产供应链方面, 也在打造自给自足的上游产业链,涵盖锻造、铸造和涂层等领域,预计在 2024年实现 100%的自给自足,以此来持续降低生产成本。 海外市场: 2023年海外市场实现收入 1.98亿元(yoy+ 81.7%), 2024年预计高增速持续随着国家带量采购的落地执行,公司加速了国际化的进程,海外市场快速增长, 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约 81.73%, 海外收入占公司营收比例也提升至 16.41%。 2023年公司陆续取得了多个国家的注册证,同时公司髋、膝、脊柱三个系列的产品均顺利通过 CE 年度体系审核和监督审核。公司已在全球 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关节产品出口量及销售额连续多年位列国产第一。 投资建议我们增加了对公司 2026年的盈利预测, 预计 2024-2026年公司收入分别为 15.05亿元、18.70亿元和22.86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 24.6%、24.2%和 22.2%,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 3.44亿元、 4.42亿元和 5.37亿元,增速分别为 23.8%、 28.5%和 21.5%, 2024-2026年 EPS 预计分别为 0.90元、 1.15元和 1.40元, 对应 2024-2026年的PE 分别为 21x、 16x 和 13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手术量增长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行业竞争格局恶化风险。 公司非集采产品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
|
|
微电生理
|
机械行业
|
2024-04-02
|
26.16
|
--
|
--
|
26.09
|
-0.27% |
|
28.49
|
8.91%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 年年报, 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 3.29 亿元,同比增长 26.46%,归母净利润 568.85 万元,同比增长 85.17%;扣非净利润-3547 万元,同比减少 214.09%。其中, 2023 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 0.93 亿元,同比增长 36.11%;归母净利润-0.06 亿元,扣非净利润-0.18 亿元。 2023Q4 销售毛利率约58.34%。 点评: 全年三维手术量高速增长, 压力监测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超 1000 例2023 年公司导管类产品实现收入 2.19 亿元( yoy+32%), 销售毛利率约在 65.97%,由于执行集采价格,导管类产品毛利率有所下降,预计随着公司导管中消融类,尤其是带压力感应功能的消融导管使用量提升,毛利率会有所恢复。截至 2023 年末,公司产品累计覆盖全国 1000 余家医院,三维手术累计突破 5 万例。其中 TrueForce 压力导管作为首款获得 NMPA 批准上市的国产压力导管已在多家中心完成了 1000 余例压力监测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开启房颤术式国产化替代进程。公司在房颤领域上持续丰富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经完善了射频消融( 高密度标测、压力消融导管)和冷冻消融两类产品的布局,在脉冲消融方面,公司的压力脉冲消融导管项目已进入随访阶段, PFA 产品的布局将推进公司“射频+冷冻+脉冲电场”三大能量平台协同布局,预计在2025 年新一轮福建电生理耗材集采联盟的续采中将进一步扩展市场份额。 海外市场拓展顺利,增速亮眼2023 年,公司海外业务实现收入 0.69 亿元,同比增长 60%,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21.5%,国际业务占比快速提升。 2023 年 8 月公司TrueForce?压力导管获得欧盟 MDR 认证和英国 UKCA 认证,国内外房颤市场拓展开始协同推进,在西班牙、希腊,波兰等国家顺利开展首批临床应用。 截至 23 年底,公司产品已覆盖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35 个国家和地区, 累计 21 款产品获得 CE 认证, 4 款产品获得美国 FDA注册许可, 1 款产品获得英国 UKCA 认证, 20 款产品获得巴西注册证,预计随着过去一年公司产品在海外医院临床等场合的展示及使用,会进一步增强公司海外品牌形象,促进公司海外市场收入增长。 研发费用投入继续保持高增长,在研产品丰富2023 年,公司研发费用约 0.91 亿元,同比增长约 18.69%,占营 收比例约为 28%。公司在研项目众多,其中( 1) 压力脉冲消融导管项目完成临床入组,已进入随访阶段,公司通过投资上海商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加快完善 PFA 领域研发布局; ( 2) 肾动脉消融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通过与 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联用以实现更加精准的靶点消融,降低 X 射线对术者和患者的伤害;( 3) 对已上市产品 TrueForce?压力导管、 EasyStars?星型标测导管、 IceMagic?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等重点产品进行持续优化迭代研发,以更好满足房颤及复杂术式的临床需求;( 4) 持续推进与 Stereotaxis 的合作,其核心产品第五代“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磁导航系统”( Genesis RMN? System)已由公司提交注册申请,预计 2024 年获得 NMPA 注册批准;( 5) 完成 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磁导航模块开发,具备支持远程手术的条件,可实现设备远程操控。 投资建议我们增加对 2026 年业绩预测, 预计 2024-2026 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86 亿元、 6.62 亿元和 9.51 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 47.6%、 36.3%和43.7%, 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 0.16 亿元、 0.46 亿元和 1.01亿元,增速分别为 182.2%、 188.6%和 118.9%, 2024-2026 年 EPS 预计分别为 0.03 元、 0.10 元和 0.22 元, 对应 2024-2026 年的 PE 分别为762x、 264x 和 121x, 对应的 PS 倍数分别为 25x、 18x 和 13x, 公司是行业里三维手术解决方案较早完整推出的厂家, 房颤术式解决方案丰富,未来房颤手术放量可期,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新产品商业化不预期风险。公司行业竞争格局恶化风险。公司在研临床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
|
|
翔宇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4-03-29
|
41.81
|
--
|
--
|
46.46
|
11.12% |
|
46.46
|
11.12% |
|
详细
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康复医疗器械领头企业翔宇医疗20年专注康复医疗器械领域,是国内目前少有的具备全系列康复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2017~2022年,公司营收由2.89亿元增长至4.8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09%;归母净利润由0.64亿元增长至1.2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4.33%。根据公司2023年业绩快报,2023年公司营收达7.45亿元,同比增长52.46%,归母净利润达2.30亿元,同比增长82.96%。其中,2022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下滑原因系多重超预期因素造成公司营销活动及物流运输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公司各类产品收入比例基本稳定,康复理疗设备与康复训练设备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85%以上。 康复医学如日方升,康复医疗器械蓄势待发康复治疗介入率低,康复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庞大。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并列为四大现代医学门类之一,对于改善患者功能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理念尚未完全普及,中国康复医疗市场仍有极大提升空间。2021年国内骨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早期(术后24-48h)康复介入率分别为13.2%、18.9%、29.25%,根据毕马威统计,2017年美国康复医疗总收入是中国的2.35倍,人均康复医疗花费是中国的9.82倍,究其原因是中国缺乏与手术匹配的康复体系。《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总消费约为582亿人民币,预计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在2021年已进入千亿规模。 下游需求带动市场增长,市场潜力释放在即。2011~2021年中国康复医院数量从301家提升至810家,年复合增长率10.41%。康复医院建设热情、各级医疗机构对康复科建设的不断重视、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促成中国康复设备需求量的快速增长,2014至2018年康复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24.92%。据测算未来仅综合医院康复科建设新增康复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已达836亿元,发展空间广阔。 政策全方位支持,推动康复医疗器械企业快速发展。2012~2023年,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和落实加速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为康复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多重支持。 产品体系+销售渠道+研发产出,稳固优势地位产品体系: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自有产品已形成20大系列、500多种自有产品的丰富产品结构,多项产品入选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目录。公司完善的产品体系,能够为医院康复科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实现多个专科常见疾病的临床康复路径及康复诊疗方案的标准化及其普及应用。 销售渠道: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网络布局和学术推广体系,为上万家终端机构提供了服务,拥有近700人的营销团队、500余家代理商。 研发产出: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搭建更好的研发实验环境,为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公司建立多个研发中心,注重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储备,同时投入模块化和组件化建设,提升研发活力与效率。2020~2022年,公司新增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持续上升,公司累积的核心技术增强公司研发能力,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康复市场变化的需求,驱动公司稳健发展。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45/9.77/12.50亿元,同比增长52.47%/31.18%/27.8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0/2.88/3.59亿元,同比增长83.18%/25.24%/24.68%,对应2023年至2025年EPS分别为1.44/1.80/2.24元,对应PE为29x/23x/19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集采风险,新产品注册及产品延续注册审核风险,政府补贴变动风险。
|
|
|
三鑫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4-03-27
|
7.17
|
--
|
--
|
7.98
|
9.02% |
|
8.21
|
14.50%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00亿元,同比下降2.69%,归母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1.92%。 其中,血液净化类:2023年血液净化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4,934.1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2%,该类产品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为73.02%。 输注类:2023年输注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3,395.6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51%,该类产品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为18%。 剔除疫苗注射产品影响,输注类产品(不含疫苗注射器)实现营业收入21,647.97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7%。 心胸外科类:2023年心胸外科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058.5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8%,该类产品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为5.43%。 其他类:2023年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617.79万元,该类业务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为3.55%。 点评:血液净化业务线稳步增长,产品布局多元,集采落地促进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续提升2023年公司血液净化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2%,其中2023年上半年公司血透业务实现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速2.89%,2023年下半年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血液透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其作为一种维持患者生存所必需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适用于绝大多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求较为刚性。 我国慢性肾病及终末期肾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数据,中国2017年至2022年终末期肾病患者人数从250万人增长至391万人,复合增速为9.12%。预计2023年-2030年从424万人增长至689万人,复合增速为7.17%。根据国家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统计的数据,2022年我国血液透析在透人数为84.4万人,我国存量透析治疗需求仍远未被满足。而且,截止到2022年底,血液透析患者的平均透析龄达53.8个月,相比2011年增加了22个月;透析龄超过5年的患者数量比例为33.7%,超过10年的患者数量比例为9.8%。 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治疗率将不断提升,透析人数将保持继续增长,同时伴随透析龄的延长,血液透析产业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公司在血透领域已经具体完整的产业布局,产品包括透析粉液、透析管、透析器、透析机,还包括针对早中期肾病的肠道无创介入治疗装置(结肠透析机)以及针对晚期透析病人内瘘保护的PTA高压球囊、血管鞘组等血管介入类产品线。在透析设备方面,公司子公司成都威力生的血液透析机、透析滤过机、血液透析制水系统2022年入选由国家卫健委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专家遴选的“第八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在透析耗材方面,牢牢掌握了透析器、透析膜、透析液、透析管等产品的核心技术与关键工艺;迅速完成了江西、云南、黑龙江、四川等全国多制造基地产能布局。 近年来,血液净化领域头部企业持续加大对血液净化产业链的布局,全产业链趋势明显。同时,二十三省(区、兵团)血液透析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带量采购落地,供应能力强的头部企业中选比例大。随着集采政策的落地,头部企业在全产业链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加持下,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强化,部分规模小、品种单一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将被淘汰出局,血液净化行业整体集中度有望逐步提高。而且血液透析设备及透析器仍有广阔国产替代空间,2021年国内透析机和透析器的国产占比分别为19.2%和44.7%,头部国产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已经具备替代进口的基础,此次血透耗材联盟集采落地预计会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公司已经初步形成“糖尿病形成“糖尿病-早中期肾病-终末期肾病(血液净化、血管终末期肾病(血液净化、血管介入)介入)”的肾脏病患者全周期医疗器械产业布局公司立足医疗器械领域,依托深耕终末期肾病(尿毒症)血液净化治疗领域形成的深厚技术积累和渠道优势,以肾脏病治疗为核心,持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糖尿病-早中期肾病-终末期肾病”的肾脏病患者全周期医疗器械产业布局。 糖尿病:公司于2023年7月获得医用无针注射器注册证,其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目前主要在电商平台销售。根据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数据,2022年全部透析患者透析原因中糖尿病肾病占比为21.1%,位居第二;在2022年新增透析患者透析原因中,糖尿病肾病首次以29.9%的比例超过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8.7%的比例,成为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治疗是预防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方向。 早中期肾病:子公司圣丹康以中医药早期干预慢性肾病管理为切入点,旨在保护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残余肾功能,造福于数量庞大的早、中期慢性肾病患者。江西圣丹康分别于2023年6月、2024年2月获得一次性使用无菌直肠导管注册证和肠道水疗机注册证,两者配套使用,可实现高位结肠清洗。 血管介入:内瘘是血液透析治疗中重要的血流通道,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长期透析所必需依赖的基础,被称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透析内瘘因长期透析反复穿刺易导致狭窄、血栓发生,从而影响透析治疗,严重时会导致内瘘功能丧失,需要住院治疗。公司围绕内瘘保护深度布局血管通路研究和血管介入产品开发,已取得一次性使用透析用留置针、PTA高压球囊扩张导管、血管鞘组等多张注册证,其中一次性使用透析用留置针为国产第一张注册证,填补了国内空白。 公司一次性使用透析用留置针自上市以来,因国产首发优势,引起血液透析患者的极大关注,入院速度不断加快,该产品已中选二十三省(区、兵团)血液透析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带量采购产品,销量预计将实现放量增长。目前公司血管介入产品在研项目10余项,随着注册证的陆续获取,公司将进一步构建针对内瘘狭窄、堵塞及病变治疗的介入/植入产品群。 投资建议我们增加对公司2026年业绩的预测,预计2024-2026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5.01亿元、17.12亿元和20.17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15.5%、14.0%和17.8%,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2.37亿元、2.80亿元和3.29亿元,增速分别为14.9%、18.0%和17.3%,对应2024-2026年的PE分别为15x、13x和11x。考虑到血透行业尤其是透析机和透析器还存在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以及公司向糖尿病、血管介入等领域拓展,公司新业务将打开公司盈利能力天花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血透设备销售不及预期。 集采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风险。
|
|
|
惠泰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4-03-27
|
425.05
|
--
|
--
|
484.36
|
13.95% |
|
569.00
|
33.87%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 2023全年实现营收 16.50亿元(yoy+35.71%,);归母净利润 5.34亿元(yoy+49.13%);扣非归母净利润 4.68亿元(yoy+45.54%)。 销售毛利率 71.27%, 销售净利率31.64%。 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4.37亿元(yoy+32.80%),实现归母净利润 1.31亿元(yoy+34.1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08亿元(yoy+21.78%)。 2023Q4销售毛利率 70.95%,净利率 28.77%,销售费用 7168万元(yoy+16.04%),研发费用 6959.89万元(yoy+71.62%)。 点评: 电生理板块: 2023年实现收入 3.68亿元,三维手术数量超 1,0000例2023年公司电生理类产品实现收入 3.68亿元,同比增长 25.51%,销售毛利率约为 74.45%,较 2022年的 77.98%略有下滑。 2023年,公司上市了 RFG20A 心脏射频消融仪和 IP-1射频灌注泵,配合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使用,实现了电生理射频消融设备全覆盖。 公司 2023年完成三维电生理手术 10,000余例,手术量较 2022年度超过 200%的增长, 这也说明公司的三维冷盐水消融导管在非房颤治疗领域充分证实了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福建电生理耗材集采联盟省份自 2023年 4月到 6月期间陆续执行集采价格,国产厂家凭借较强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在集采中处于有利位置, 进口替代的趋势持续加强。 公司电生理产品在集采中全线中标,在各细分品类中固定弯二极、可调弯四极、可调弯十级和环肺电极等多个产品在所在竞价单元中需求量名列前茅。 此外, 公司在研的电生理产品也十分丰富,预计 2025年将有较多产品推出,如磁电定位环形标测导管、 磁电定位压力感知脉冲消融导管,磁定位压力感应射频消融导管以及高精密度磁电定位标测导管等。 公司目前产品主要在非房颤领域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预计随着公司房颤手术整体解决方案的完善, 2025年将在房颤手术领域实现更多突破,电生理板块收入也将在 2025年实现加速增长。 血管介入: 2023年冠脉通路实现收入 7.91亿元(yoy+38.98%), 外周介入实现收入 2.56亿元(yoy+40.36%)血管介入类产品仍是公司现阶段增长的主引擎之一,其中冠脉通路类借助集采加速国产替代, 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外周介入类随着产品线不断丰富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加强,高增长有望延续。 2023年公司冠脉通路产品实现收入 7.91亿元(yoy+38.98%),外周介入实现收入 2.56亿元(yoy+40.36%)。 公司 2023年产品入院家数较 2022年底增长超 600家,整体覆盖医院数 3,600余家,其中外周线入院增长超30%,冠脉线增长接近 20%。 冠脉通路器械国内市场格局已逐步实现由外资品牌主导向国产品牌崛起的转变,整体市场虽然还有部分差距,但在细分产品领域,部分国产器械已取得领先地位,如公司的微导管、造影套件等现已占据较为明显的领先地位,其他如导引导管、导引导丝、球囊导管等产品也迅速崛起,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临床医生对于国产器械接纳程度在不断上升,随着国家及各级省市带量采购工作的开展,国产品牌的机遇会越来越多,借助集采实现更快速的医院覆盖。 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与冠脉通路产品工作原理相近,通过冠脉通路产品的成功产业化,公司已经建立了成熟完备的血管介入器械产业化平台,并于 2019年正式推出外周血管介入产品。公司外周介入主要分为肿瘤栓塞介入治疗和周围血管介入治疗两个方向,产品主要包括微导管、微导丝、 TIPS 穿刺套件、导管鞘组、造影导管、造影导丝、血管鞘、导引导管、下肢工作导丝、 PTA 球囊导管、圈套器、导引鞘、抽吸导管、远端保护装置等,其中外周可调阀导管鞘(导管鞘组)是国内唯一被批准上市的国产产品。造影球囊是国内首款可用于封堵血管, 并在防止栓塞剂回流、 压力测定、 出血封堵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的特色产品。 2023年公司血管介入类耗材销售量达 843万根,同比增长约 44%,公司通过提升自动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毛利率还有所提升, 2023年公司冠脉类耗材毛利率 71.87%,外周介入类耗材毛利率 74.75%,分别提升了 2.50和 3.10个百分点。 公司自主研发的专用设备占比呈逐步上升趋势,较 2022年底,各主要成品产线效率提升 10%,半成品生产工序效率提升 15%,实现了导管装配、鞘组装配、内包装作业、外包装作业产线自动化生产。同时,公司不同产品工序投入机器人超过 40台,机器换人持续推进。 非血管介入业务: 2023年实现收入 1,638.88万元, 主要是公司新布局的泌尿系统产品线非血管介入器械产品品类丰富多样,涉及到泌尿、生殖、消化、呼吸等疾病治疗领域。公司在非血管介入器械产品是以泌尿结石类介入耗材整体解决方案为基础,部分消化介入器械、妇科介入器械为辅的产品布局。 公司子公司湖南依微迪负责非血管介入产品的生产。 公司可以提供泌尿结石手术耗材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消化介入领域,公司已上市产品包括胆道引流套件、穿刺套件、斑马导丝、胆道取石篮等。在妇科介入领域,产品输卵管插入术器械,可应用于输卵管再通术等相关治疗。 迈瑞医疗收购惠泰医疗,双方强强联合,未来心血管平台型企业可期此前, 迈瑞医疗公告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深迈控以 66.5亿元自有资金收购惠泰医疗控股股东成正辉及其他股东合计持有的惠泰医疗约1,412万股股份,占惠泰医疗总股本的21.12%。同时,深迈控拟以129.28万元受让晨壹红启持有的珠海彤昇全部 0.12%的普通合伙权益,珠海彤昇持有惠泰医疗 233.5万股,占股 3.49%。 此次交易完成后,深迈控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彤昇将合计持有惠泰医疗约 24.61%的股权,深迈控将成为惠泰医疗的控股股东。 迈瑞医疗是国产医疗器械的头部厂家,深度布局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 IVD、医疗影像设备三大业务领域,与下游的医院、经销商合作广泛, 具备较好的品牌形象,品牌影响力强。此次迈瑞控股惠泰医疗,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长处,惠泰有望成为迈瑞的心血管耗材平台。 据Evaluate Medtech 估算,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心血管相关器械规模排名第二,预计未来在迈瑞的渠道资源赋能下,公司海外市场有望加速拓展。 投资建议我们增加了对公司 2026年的盈利预测, 预计 2024-2026年公司收入分别为 21.74亿元、28.82亿元和38.29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 31.7%、32.6%和 32.8%,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 7.28亿元、 9.73亿元和 13.07亿元,增速分别为 36.4%、 33.6%和 34.4%, 2024-2026年 EPS 预计分别为 10.89元、 14.55元和 19.55元, 对应 2024-2026年的 PE 分别为 40x、 30x 和 22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手术量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行业竞争格局恶化风险。 公司在研临床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
|
|
三诺生物
|
医药生物
|
2024-02-27
|
23.30
|
--
|
--
|
25.07
|
7.60% |
|
27.19
|
16.70% |
|
详细
血糖监测行业,刚需市场,人群基数大,市场潜力大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和治疗的重要环节,血糖检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紊乱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方案治疗效果以及指导调整治疗方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作息习惯变化,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5.37亿人,比例约占全球10%左右的总人口,中国大陆成年糖尿病患者也达到了1.41亿人,预计2030和2045年分别将达到1.64亿人和1.74亿人。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为血糖监测市场提供重要的需求基础,中国2015年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7730万人,糖尿病监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33亿元(约5亿美元),202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1.16亿人,糖尿病监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85亿元(约13亿美元)。 预计2030年我国糖尿病监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可达397亿元(约61亿美元)。 公司BGM保持稳健增长,CGM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可期三诺生物成立于2002年,深耕血糖监测行业二十余载,在国内血糖仪市场份额高,拥有超过2100万用户,血糖仪产品覆盖超过3000家的等级医院、超过22万家药店及11万家诊所,是国产血糖监测的核心品牌。公司在BGM领域拥有“安稳”、“安稳+”系列,“金稳”、“金稳+”系列,“金智”系列,“安易”、“亲智”等不同系列的家用血糖监测产品,凭借较高的性价比优势,满足不同C端客户需求。同时,公司也在发力院内市场,打造“金”系列产品、双功能产品、iPOCT、分钟诊所以及院内糖尿病管理系统,实现院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而且血糖仪在糖尿病患者中渗透率仍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们预计,未来很长时间内公司BGM业务仍能实现10-15%复合增长。 CGM较BGM拥有微创的检测优势,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获得更全面的趋势数据。三诺CGM产品采用第三代传感器技术,MARD值低于8.71%,而且年使用费用低于5000元,消费者可负担。CGM首年上市有望实现收入近亿元,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CGM收入分别为0.8亿元、3.0亿元和6.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20亿元。同时,公司CGM产品正在美国临床试验中,2025年中预计能够获得FDA批准上市。美国CGM市场是医保付费市场,居民支付能力更强,我们预计公司正式进驻美国市场后,经过5年左右耕耘,能够占据2-3%左右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约3-5亿美元,长期目标是达到10%左右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超10亿美元。公司海外子公司经营向好,公司盈利能力边际改善公司通过海外收购,实现了从单一血糖指标检测向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围绕糖尿病及相关慢病的多指标检测系统的转变。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整合已经进入尾声,海外子公司PTS已经盈利,Trividia2023年下半年已经实现盈利,预计2024年全年维度业绩继续好转。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收入有望分别实现41.54亿元、47.98亿元和55.6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47.6%、15.5%和15.9%,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3.05亿元、4.50亿元和5.6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29.2%、47.6%和26.2%。考虑到公司深耕于血糖监测,品牌价值已经形成,BGM业务中长期保持10-15%增长,CGM已经在国内上市,海外出海空间大,2025年中预计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远期峰值国内外市场合计有望达到40亿元(国内外各20亿元左右),CGM也有望成为公司增长的第二成长曲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CGM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海外子公司经营出现不可预期亏损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