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袁喆奇

平安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60520080003,曾就职于中银国际证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5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北京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11-03 4.52 -- -- 4.56 0.88%
4.59 1.55% -- 详细
事项:北京银行发布 2023 年三季报, 2023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497 亿元,同比负增 3.21%,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202 亿元,同比增长 4.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1.05%,同比下降 0.2 个百分点。 3 季度末,总资产 3.67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8.40%,其中贷款规模较年初增长 14.4%,存款规模较年初增长 8.20%。 平安观点: 业绩符合预期,关注零售转型推进。 北京银行 2023 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速 4.5%,增速较上半年小幅收窄 0.4 个百分点,降幅符合预期。营收增速的下行依旧是拖累盈利的主要因素,公司 2023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 3.2%,降幅较上半年有所扩大,受 LPR 利率持续下行以及中收增长乏力的共同影响,与行业整体趋势保持一致,其中净利息收入和中收同比分别下降 3.8%和 41.6%,由于目前行业依然面临资产端定价下行、有效需求不足等情况的影响,公司收入端仍会面临一定压力,不过我们也关注到北京银行近年来在零售领域转型脚步不断加快,随着后续组织架构的优化,改革红利的释放有望为营收带来新的增长点。 息差持续承压,资负扩张稳健。 根据我们按期初期末余额测算,北京银行2023 年 3 季度单季净息差环比 2 季度上升 7BP 至 1.46%,环比有所改善,但绝对水平依然位于低位,我们认为主要受到行业整体资产端定价下行的影响。规模方面,公司前三季度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 15.3%,较上半年提升 1.8 个百分点,其中存贷款同比分别增长 10.7%/13.5%,增长整体保持稳健,一定程度通过规模扩张实现以量补价,维持净利息收入的降幅在合理区间。 不良环比小幅下行,拨备保持稳定。 北京银行 2023 年 3 季度不良率环比2 季度下降 1BP 至 1.33%,今年以来逐季改善,随着公司不良处置力度的加大和对新增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我们预计未来公司资产质量将延续稳健向好趋势。拨备方面,公司 3 季度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环比分别下降2.4 个百分点/5BP 至 215%和 2.86%,风险抵御能力保持稳定 投资建议:零售转型持续推进,资产质量趋势向好。 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北京区域,拥有首都经济和政府客户的资源禀赋,存贷款规模位于北京市管金融企业首位。 2022 年以来,北京银行持续深化零售转型,收入和资产结构明显优化。随着存量风险的不断出清,历史包袱的不断抖落叠加经济恢复下的市场需求恢复,预计公司未来业绩有望持续改善。考虑到行业整体资产端定价水平下行对营收的负面影响加大,我们小幅下调公司 23-25 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3-25 年 EPS 分别为1.24/1.32/1.43 元(原 23-25 年预测 1.29/1.44/1.58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5.5%/6.6%/8.9%(原 23-25 年预测10.3%/11.6%/9.6%)。目前公司股价对应 23-25 年 PB 分别为 0.38x/0.36x/0.33x,估值安全边际充分,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 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 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兴业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11-01 15.30 -- -- 15.30 0.00%
15.30 0.00% -- 详细
事项: 兴业银行发布 2023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613亿元,同比下降5.59%,实现归母净利润 650亿元,同比下降 9.53%,年化加权平均 ROE 为12.13%。截至 3季度末,总资产规模达到 9.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7.09%,其中贷款较年初增长 6.64%,存款较年初增长 10.14%。 平安观点: 盈利增速筑底,非息波动拖累营收。 兴业银行 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负增 9.5%,降幅较上半年扩大 4.6个百分点。拆分结构来看,营收增长的放缓依然是主要因素,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从上半年 4.2%的降幅扩大至 5.6%。收入增长的乏力仍主要受到非息收入的影响,其中手续费收入负增 30.4%,主要受到理财存量结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波动,此外由于3季度债市波动加大,兴业 3季度单季其他非息收入下降了 35%,对营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净利息收入方面兴业表现相对稳健,同比增速从半年末下降 0.8%回升至 1.1%,单季度同比增长 5%,表现优于同业。我们认为兴业银行今年盈利的压力很大程度源自行业整体性经营压力的抬升和自身部分业务一定性调整的影响,负面因素已经反映较为充分,伴随国内经济修复与自身资负结构优化,后续压力有望逐步减轻。 息差降幅优于同业,资负结构持续优化。 兴业银行 2023年前三季度年化净息差 1.94%(vs 上半年 1.95%),三季度单季净息差 1.92%,环比小幅收窄 1BP,考虑到行业整体面临 LPR 调降和存款定期化等因素的影响,兴业息差的表现优于同业。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与公司资负结构持续的积极调整有关,从规模来看, 虽然兴业总资产规模增速较上半年放缓 0.9个百分点至 9.2%,但存贷款增势保持稳定,推动同比增速较上半年分别提升 0.7/0.5个百分点至 11.2%/9.9%, 资负结构持续调优。具体从信贷结构来看,“五大新赛道”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普惠金融、科创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领域贷款较上年末分别增长 34.4%、 25.8%、 10.8%、24.4%、 23.8%,支持实体力度不断加大。 资产质量压力整体可控,拨备保持稳健。 兴业银行 2023年 3季度末不良率环比下降 1BP 至 1.07%,不过从关注率来看,公司关注率环比抬升 18BP 至 1.53%,略有抬升,预计主要源自公司主动对于潜在风险项目的确认,根据公司披露,目前地产和地方平台的整体风险趋于稳定,信用卡风险前瞻指标边际好转,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可控。拨备方面,兴业银行 3季度末拨备覆盖率环比下降 8pct 至 238%,拨贷比环比下降 10BP 至 2.55%,整体水平依旧充裕。 投资建议:“商行+投行”打造差异化经营,关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 兴业体制机制灵活,围绕“商行+投行”布局,以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为方向,不断推动业务转型, 目前公司表内外业务均衡发展, ROE 始终处在股份行前列, 公司提出未来将打造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金色名片,我们看好相关赛道的长期发展空间。 结合公司半年报, 我们维持公司 23-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3-25年 EPS 分别为 4.43/4.72/5.01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0.7%/6.6%/6.1%。 目前兴业银行对应23-25年 PB 分别为 0.45x/0.41x/0.37x, 考虑到目前公司估值安全边际相对较高,收入端短期扰动消退后长期盈利能力有望修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 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 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江苏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9-01 7.05 -- -- 7.26 2.98%
7.26 2.98% -- 详细
事项:8月29日,江苏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报,营业收入实现388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归母净利润170亿元,同比增长27.2%。截至2023年半年末,总资产规模达到3.2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其中贷款较年初增长8.84%。 存款规模较年初增长13.8%。 平安观点:盈利持续亮眼,非息拉动营收。江苏银行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2%,较1季度24.8%的增速水平进一步提升,预计表现继续位于上市银行领先水平。江苏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6%(vs23年1季度,10.3%),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中主要受其他非息收入增长拉动,上半年同比增长50%,预计主要与利率下行环境下金融市场收益提升有关,手续费上半年同比负增24.2%,我们判断仍受财富管理市场低迷影响,与之相关的代理和托管业务分别负增30.2%/12.0%。利息收入方面,受息差收窄的影响,上半年同比增速从1季度10.3%收窄至半年末6.4%。总体而言,在行业普遍面临增收乏力的情况下,江苏依旧体现出较为优异的盈利表现,体现其深耕本土所积累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息差降幅好于同业,存贷扩张保持稳健。江苏银行上半年净息差2.28%(vs22年2.32%),虽较上年有所收窄但降幅优于同业,尤其是在贷款定价端,公司上半年贷款收益率5.32%(vs22年5.36%),整体保持稳定,存款方面付息率稳步下行,上半年付息率2.26%(vs22年2.34%),推动公司存贷利差不降反升。规模方面,江苏银行上半年规模同比增速14.8%(vs1季度,15.3%),整体保持稳定,其中贷款增长13.8%,结构上对公和零售贷款分别增长18%/14%,零售贷款投放明显优于同业,除信用卡贷款余额微降外,按揭、消费贷和经营贷均保持稳健增长,为公司稳定贷款定价提供支撑。存款方面,上半年同比增长13.4%,其中定活结构整体稳定,半年末活期存款占比较年初微降0.6个百分点至27.9%。资产质量优异,拨备继续夯实。江苏银行23年上半年末不良率环比下降1BP至0.91%,我们测算公司上半年加回核销年化不良生成率为0.88%(vs22年0.76%),保持低位。前瞻指标方面,公司关注贷款率环比上行5BP至1.29%,逾期贷款率和90天以上逾期与不良比率分别为0.99%和67%,未来潜在风险压力可控。拨备方面,公司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环比提升12pct和7BP至378%/3.45%,拨备水平继续夯实。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江苏银行位列国内城商行第一梯队,良好的区位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过去两年随着公司新5年战略规划的稳步推进,江苏银行一方面扎实深耕本土,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零售转型,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全方位提升,位于对标同业前列。考虑到公司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盈利预测,对应EPS分别为1.94/2.31/2.70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22.0%/18.9%/16.9%。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3-25年PB分别为0.60x/0.53x/0.46x,我们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兴业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9-01 15.84 -- -- 16.34 3.16%
16.34 3.16% -- 详细
事项:兴业银行发布 2023 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10 亿元,同比下降4.1%;实现归母净利润 427 亿元,同比下降 4.9%。年化 ROE11.92%,较去年同期下降 1.68 个百分点。2023 年 6 月末总资产 9.89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其中贷款较上年末增长 4.8%,存款较上年末增长 8.4%。 平安观点:利润降幅收窄,中收波动拖累营收负增。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4.9%(vs-8.9%,23Q1),负增长仍然源自营收端的承压,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4.1%(vs-6.7%,23Q1),不过降幅均有所收窄,我们判断公司利息净收入降幅的显著收窄为主要贡献因子,上半年同比下降 0.8%(vs-6.2%,23Q1),降幅收窄一方面受益于规模的平稳扩张,另一方面也源自净息差下行压力的边际缓解,相较可比同业而言实属不易。 非息方面,公司上半年非息收入同比降幅较 1 季度扩大 2.1 个百分点至9.7%,波动加大,主要源自存量理财老产品规模压降以及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导致上半年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减少 30.3%(vs-42.5%,23Q1)。此外,公司积极把握上半年债券市场波动机会,其他非息净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12.7%(vs+48.2%,23Q1),增速下降主要与去年 2 季度的高基数有关,总体而言我们预计其他非息表现优于对标同业。 息差边际持平,规模扩张平稳。公司上半年净息差 1.95%(vs2.10%,22A),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不过我们按期初期末余额测算公司 2 季度单季净息差环比持平于 1.53%,收窄压力呈现边际缓和,背后公司单季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均环比抬升 6BP 至 3.68%、2.31%。规模方面,2 季度末总资产同比增长 10.1%(vs+11.4%,23Q1),扩张依然稳健,较年初增长 6.7%,其中贷款较年初增长 4.8%(vs+7.8% YTD,22H1),慢于去年同期,我们认为仍然与零售贷款增长乏力有关,零售贷款较年初减少0.7%,但从一般性对公贷款来看投放依然相对积极,较年初增长 13.6%。 负债端来看,存款较年初增长 8.4%(vs+7.8% YTD,22H1),略快于往年季节性,不过在结构上定期化趋势持续,2 季度末活期存款占比环比下降 1 个百分点至 37%方正中等线简体 关注率改善幅度加大,拨备水平夯实。公司 2 季度末不良率环比下降 1BP 至 1.08%,根据我们测算公司 2 季度单季年化不良生成率 0.95%,环比上升 7BP,不良生成压力边际略有抬升,我们判断在这背后由于受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去杠杆等因素影响,公司的房地产、政府融资、信用卡等重点领域的资产质量可能面临着一定压力。不过从前瞻性指标来看,仍处于改善通道中,且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2 季度末关注率环比下降 9BP(vsQoQ-5BP,23Q1)至 1.35%,因此我们预计公司总体不良生成压力处于可控范围,核心指标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同时公司拨备水平充裕,公司上半年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环比提升 13pct、12BP 至 246%、2.65%,得到进一步夯实,风险抵御能力无虞。 投资建议:“商行+投行”打造差异化经营,关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兴业体制机制灵活,围绕“商行+投行”布局,以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为方向,不断推动业务转型,目前公司表内外业务均衡发展, ROE 始终处在股份行前列,公司提出未来将打造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金色名片,我们看好相关赛道的长期发展空间。结合公司半年报,我们维持公司 23-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3-25 年 EPS 分别为 4.43/4.72/5.01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0.7%/6.6%/6.1%。目前兴业银行对应23-25 年 PB 分别为 0.45x/0.41x/0.38x,考虑到目前公司估值安全边际相对较高,收入端短期扰动消退后长期盈利能力有望修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邮储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9-01 4.90 -- -- 5.18 5.71%
5.18 5.71% -- 详细
事项:8 月 30 日,邮储银行发布 2023 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770 亿元,同比增长 2.0%,实现归母净利润 496 亿元,同比增长 5.2%。截至半年末,资产总额达到 15.1 万亿元,较年初上升 7.51%,其中贷款总额较年初增长8.49%,存款总额较年初上升 4.62%。 平安观点:营收放缓好于预期,零售压舱石表现稳健。邮储银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5.20%(+5.22%,23Q1),整体保持稳定,绝对水平处在国有大行前列。从营收水平来看,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03%(+3.51%,2023Q1),增速水平环比有所下滑,但收窄幅度好于预期。公司零售业务贡献也在不断加强,零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57%,收入占比同比提升了0.39 个百分点至 72.2%,成为营收重要的增长力量。拆分收入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的回暖是支撑营收水平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 2.33%(+0.99%,23Q1),积极的信贷投放以及成本端压力的缓解支撑净利息收入的稳定。中收业务受到市场一定扰动,上半年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 1.81%(+27.5%,23Q1),若不考虑去年理财一次性确认收入的原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仍超过 20%,同时公司上半年代理业务手续费以及投资银行手续费分别同比 51.6%和 39.3%,财富管理转型以及投商行一体战略效果逐渐显现。 息差降幅收窄,零售贷款投放积极。公司上半年末净息差 2.08%(2.09%,23Q1),降幅有所收窄。拆分结构来看,资产端收益率延续下行趋势,资产收益率 3.63%(3.81%,22A),贷款收益率为 4.24%(4.48%,22A),资产端定价水平受到降息负面影响较为明显。负债端来看,半年末计息负债成本率为 1.57%(1.63%,22A),存款成本率为 1.54%(1.61%,22A),受益于挂牌存款利率的调降,成本端压力有所缓释。展望后续季度,考虑到 LPR 下行以及调降存量按揭利率逐步落地,息差下行压力仍将存在。 但邮储银行通过以量补价缓解下行息差下行压力,上半年资产规模同比增速环比 1 季度末抬升 1.9 个百分点至 12.6%,贷款同比增速 11.9%(+12.0%,23Q1),特别是对公贷款同比增长 22.0%,对公贷款占比也较年初增加了 2.26 个百分点至 39.3%,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逐渐加大。方正中等线简体 个人贷款同比增长 9.03%,特别是个人经营贷款同比增长近 22.6%,占总贷款比重也较年初提升了 2.62 个百分点至 30.7%,对于农业农村重点区域的普遍授信以及产业开发战略效果逐渐显现。负债方面,截至上半年末,邮储银行存款同比增长 9.7%(+11.1%,23Q1),增速保持稳健,结构上定期化趋势明显,定期存款占比较年初提升 2.63 个百分点至 70.3%。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风险抵补安全无虞。公司半年末不良率为 0.81%,较 1 季度末下降 1BP,年化不良生成率 0.78%(0.85%,22A),其中零售贷款年化不良生成率 1.23%(1.24%,22A),对公贷款年化不良生成率 0.30%(0.42%,22A),不良生成压力有所缓解。前瞻性指标方面,关注率较 1 季度末上升 7BP 至 0.62%,逾期率较 1 季度末上升 1BP 至 0.96%,潜在资产质量压力有所增加,但绝对水平仍处于较低位置,整体资产质量相对可控。拨备方面,上半年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分别为381%/3.08%,分别较 1 季度末变化+0.16pct/-5BP,绝对水平仍处较优位置。 投资建议:关注零售修复,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邮储银行作为唯一一家定位零售银行的国有大行,凭借“自营+代理”的独特模式,维持广泛的客户触达范围,县域和中西部区域的地区优势继续稳固,个人客户数量超过 6.5 亿户,客户基础扎实可靠。随着稳增长经济政策的逐渐发力,零售端需求的修复有望带来新的业务增量空间。此外,公司 450 亿元定增方案落地,为公司规模扩张提供了新的有生力量。结合公司 2023 年半年报,我们维持公司 23-25 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3-25 年 EPS分别为 0.95/1.05/1.15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10.8%/10.4%/9.5%。目前邮储银行股价对应 23-25 年 PB 分别为0.61x/0.56x/0.52x,综合考虑公司负债端扎实的客户基础、资产端的潜在提升空间、领先同业的资产质量表现,我们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北京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31 4.50 -- -- 4.70 4.44%
4.70 4.44% -- 详细
事项: 北京银行发布 2023年半年报,公司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334亿元,同比负增 1.6%,实现归母净利润 142亿元,同比增长 4.9%。截至上半年末,北京银行总资产达到 3.6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7.22%,贷款总额 1.9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0.0%,存款总额 2.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8.32%。 平安观点: 营收降幅收窄,零售转型持续推进。北京银行 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较 1季度提升 3个百分点至 4.9%,盈利增速稳健回升,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营收压力的改善以及拨备对利润的反哺。从营收端来看,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1.6%,降幅较 1季度收窄 5.3个百分点,其中非息收入改善尤为明显,同比增速从 1季度-16.8%回升至 5.5%,其他非息收入保持高增,上半年同比增速达到 54.8%,预计主要源自利息下行背景下债券投资收益的增长贡献,手续费收入同比降幅也从 1季度 53%收窄至41%。利息收入方面,北京银行上半年同比下降 3.9%(vs-3.4%,23Q1),仍受息差下行的影响拖累。分部来看,北京银行零售收入贡献同比提升 6个百分点至 37%,零售转型成效持续显现。 息差延续下行,资产投放保持积极。北京银行上半年净息差 1.54%,同比收窄 23BP,也较 22年 1.76%的水平继续下行,与行业趋势一致。我们认为息差收窄主要受到资产端定价下行的拖累,北京银行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 14BP 至 4.21%,而存款付息率同比仅下降 5BP 至 1.96%。展望下半年,考虑到包括 LPR 下行与存量按揭调降的影响,预计息差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北京银行通过积极加大资产投放以量补价平抑收入波动,2023年上半年资产规模同比增速达到13.5%,达到过去 5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贷款同比增长 11.3%,对公和零售贷款分别增长 11.2%和 11.4%,信贷投放保持快速。存款方面,公司上半年存款同比增长 11.5%,增速保持稳健,结构上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活期存款同比下降 3个百分点至 40%。 逾期率大幅改善,资产质量稳步向好。北京银行 2023年上半年不良率季度环比下降 2BP 至 1.34%,关注率较年初下降 11BP至 1.5%,逾期率较年初下降 59BP 至 1.67%,资产质量潜在压力持续改善。从不良认定来看,逾期 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率较年初提升 1.3个百分点至 80.2%,绝对水平保持低位。拨备方面,公司上半年拨备覆盖率环比上升 0.64pct至 217.65%,拨贷比环比下降 5BP 至 2.91%,整体保持稳定,考虑到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未来计提压力可控。 投资建议:零售转型持续推进,资产质量趋势向好。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北京区域,拥有首都经济和政府客户的资源禀赋,存贷款规模位于北京市管金融企业首位。2022年以来,北京银行持续深化零售转型,收入和资产结构明显优化。随着存量风险的不断出清,历史包袱的不断抖落叠加经济恢复下的市场需求恢复,预计公司未来业绩有望持续改善。我们维持公司 23-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3-25年 EPS 分别为 1.29/1.44/1.58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10.3%/11.6/9.6%。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3-25年 PB 分别为 0.38x/0.35x/0.32x,估值安全边际充分,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成都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31 13.97 -- -- 14.24 1.93%
14.24 1.93% -- 详细
事项:成都银行发布 2023 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11.1 亿元,同比增长11.2%;归母净利润 55.8 亿元,同比增长 25.1%。年化 ROE19.08%,同比提升 0.50 个百分点。2023 年 6 月末总资产 1.03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2.1%,其中贷款较年初增长 18.2%,存款较年初增长 14.2%。 平安观点:盈利保持高增,净利息收入提速。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1%(vs+17.5%,23Q1),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在同业前列,在此背后拨备释放和营收提速均有贡献。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 11.2%(vs+9.7%,23Q1),主要源自净利息收入(占营收比重 80%,23H1)增速的提升,同比增长 12.5%(vs+11.6%,23Q1),我们认为息差边际抬升为净利息收入增长加快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公司强劲的信贷投放仍然构成重要支撑。非息方面,上 半年 公司实 现非 息收 入同比 增长 6.0%(vs+2.6%,23Q1),同样呈现提速,一方面中收降幅显著收窄构成驱动因素,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净收入同比负增 6.1%(vs-26.2%,23Q1),另一方面其他非息同比增长 8.5%(vs+9.3%,23Q1),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息差边际改善,区域红利支持信贷投放快增。公司上半年净息差 1.92%(vs2.04%,22A),较上年有所下行,不过在 1 季度重定价影响消退后,我们按期初期末余额测算公司 2 季度单季年化净息差环比提升 4BP 至1.86%,边际小幅抬升,资产端来看,公司 2 季度单季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提升 4BP 至 3.98%,负债端成本保持平稳,2 季度单季计息负债收益率环比持平于 2.26%,展望下半年,虽然我们判断资产端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但考虑到公司多次存款利率下调的效应释放以及存款期限结构的优化,我们认为公司息差下行压力处于可控范围。规模方面,上半年末公司总资产较年初增长 12.1%,扩张速度保持高位,背后得益于公司始终保持积极的信贷投放,公司上半年末贷款较年初增长 18.2%,预计保持同业领先。考虑到公司所处区位的高成长性和优质政务资源禀赋,对公信贷投放尤为强劲,上半年公司对公贷款、零售贷款分别较年初 21.2%、7.8%。负债端来看同样保持积极态势,公司上半年末存款较年初增长 14.2%。 资产质量保持同业优异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夯实。成都银行的资产质量核心指标处于对标同业低位,2 季度末不良率环比下降4BP 至 0.72%,延续优化趋势。从结构来看源自上半年对公端资产质量更为显著的改善,2 季度末公司类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下降 8BP 至 0.75%,零售贷款不良率较年初持平于 0.58%,不过从细分项来看,按揭贷(较年初抬升 5BP 至 0.46%)、信用卡(较年初抬升 44BP 至 0.87%)的不良率仍然有所抬升,考虑到零售资产质量的扰动仍然存在,公司 2 季度末关注率环比小幅抬升 3BP 至 0.44%,不过从绝对水平来看公司资产质量仍然相当优异。风险抵补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公司上半年拨备覆盖率环比抬升 31pct 至 512%,拨贷比持平于 3.67%,拨备绝对水平处于同业高位。 投资建议:享区域资源禀赋,看好估值抬升。成都银行作为一家根植成都的城商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升级,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结合公司收入端表现出的较强韧性,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以及拨备保持充裕,我们上调公司 23-25 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3-25 年 EPS 分别为 3.30/3.92/4.55 元(原 23-25 预测值分别为 3.17/3.71/4.32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25.3%/18.8%/16.1%(原 23-25 预测值分别为 18.1%/16.8%/16.5%)。目前公司股价对应 23-25 年 PB 分别为 0.8x/0.7x/0.6x,考虑到公司区域资源禀赋带来的高成长性和资产质量优势,我们看好公司估值溢价的持续和抬升空间,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浙商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31 2.61 -- -- 2.62 0.38%
2.62 0.38% -- 详细
事项:月29日,浙商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报,营业收入实现332亿元,同比增长4.68%,实现归母净利润77.4亿元,同比增长11.0%。截至2023年半年末,总资产规模达到2.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1%,其中贷款较年初增长8.40%。 存款规模较年初增长8.42%。 平安观点:营收环比回暖,利息收入贡献明显。浙商银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0%(+9.91%,23Q1),营收水平的回暖支撑盈利水平的修复。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8%(+2.53%,23Q1),我们认为利息收入的逆势增长以及“经济周期弱敏感”战略转型红利的逐步释放是带来营收小幅改善的关键。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15%(+2.16%,23Q1),一方面与公司以量补价经营策略有关,另一方面公司扎根本土的小微客户使得受到整体利率下行压力相对可控。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公司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7%,远超公司整体营收水平增长,占营业收入比重也达到了28.6%,(28.5%,22A),对于营收支撑较为明显。中收业务保持稳健,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2.2%(+12.3%,23Q1),受益于公司上半年债券承销规模逆势增长48%,使得公司承销及咨询业务手续费同比增长22.7%,带动整体中收业务规模的稳健增长。整体来看,公司营收较1季度有所回暖,看好未来区域经济恢复下对于公司业绩的支撑效果。 息差收窄趋势减缓,规模快增以量补价。浙商银行2023年半年末净息差为2.14%(2.21%,22A),同比下降14BP,我们按照期初期期末余额测算出来浙商银行2季度单季度净息差较1季度2BP至1.82%,息差下行趋势有所收减缓。拆分结构来看,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是拖累息差的主要原因,贷款收益率受降息影响持续下行,半年末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30BP至4.95%,促使资产端收益率同比下行14BP至4.30%。成本端压力受益于存款利率调降有所缓解,存款成本率同比下降4BP至2.24%,计息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1BP至2.35%,半年末活期存款的占比较年初上升4.73个百分点至45.0%,特别是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深化带来了结算类业务资金,对公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重较年初上升5.3个百分点至41.9。规模方面来看保持积极态势,资产规模环比扩张6.02%,带动上半年资产规模同比增速较1季度提升4.8个百分点至15.5%,存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1%/12.1%。特别是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3%,高于全行水平6.19个百分点,小微业务优势逐渐显现。 资产质量处于改善通道,拨备水平保持稳定。浙商银行2023年半年末不良率1.45%,较1季度末抬升1BP,半年度零售贷款不良率1.50%,与年初持平,对公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下降4BP至1.59%。我们测算公司上半年年化不良生成率0.84%(0.98%,22A),新生成不良压力有所缓解。结合前瞻性指标来看,半年末关注率和逾期率较年初下降32BP/19BP至2.08%/1.77%,从绝对水平来看,仍处于同业高位,不过我们认为公司整体资产质量未来有望保持改善趋势。拨备方面,半年末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较1季度末分别变化-0.44%/+1BP至182%/2.64%,拨备水平保持稳定。 投资建议:资产质量进入改善周期,新战略提升盈利质量。浙商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浙江的股份行,在跨区域布局、股权结构属性、政银关系构建、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公司目前提出了“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战略,进一步强化了风控意识和抗周期穿越周期的能力,“深耕浙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支撑公司对公、零售业务的稳健发展。 2022年以来,公司资产质量出现了边际改善的趋势,非标业务规模持续压降,不良核销处置力度逐渐加大,不良认定逐渐趋于严格,随着历史包袱的不断出清,叠加公司战略落地的持续深化,预计公司未来盈利质量会逐步改善,我们维持公司23-25年盈利预测,23-25年盈利增速分别为13.0%/14.6%/15.4%,目前公司A股股价对应公司23-25年PB分别为0.47x/0.44x/0.40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上海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29 6.21 -- -- 6.25 0.64%
6.25 0.64% -- 详细
事项:上海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报,上半年营业收入实现264亿元,同比负增5.66%,归母净利润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1.27%,净息差较年初下降14BP至1.40%,不良率较1季度末下降3BP至1.22%,拨备覆盖率较1季度末下降2.3%至285%。 平安观点:n营收负增缺口缩窄,中收下降拖累整体增长。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7%(+3.25%。23Q1),盈利水平持续承压,我们认为主要是营收水平的下降拖累盈利水平的回升,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负增5.66%(-7.12%,23Q1),负增缺口有所收窄,利息收入的下降是影响公司的营收的重要因素。利息净收入受到资产端定价下行影响较大,区域较大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资产定价的压力,上半年利息收入同比负增10.4%(-11.7%,23Q1)。另外中收业务方面,公司负增缺口持续扩大,上半年同比下降17.9%(-15.7%,23Q1),预计与二季度资本市场波动导致居民理财需求有所下降所致。整体来看,公司营收端整体承压趋势较为明显,但展望后续季度,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公司深耕的长三角地区的需求释放进度有望加快,公司业绩也有望在筑底后逐步回升。 n息差水平持续承压,个人存款规模快增。公司23年半年末净息差1.40%,(1.54%,22A),息差水平延续下降趋势,受到重定价以及降息影响较为明显。从资产端收益来看,资产端收益率3.66%(3.74%,22A),其中贷款收益率4.35%(4.44%,22A)。负债端成本方面,负债成本率达到2.22%,较年初上升5BP,但是其存款成本率有所下降,半年末存款成本率为2.10%(2.12%,22A),主要是来自于公司活期存款占比的提高,半年末活期存款占比较年初上升2.20个百分点至38.3%。规模方面,截至23年半年末公司总资产分别同比增长7.8%(+7.7%,23Q1),扩张速度保持平稳,信贷投放力度2季度有所放缓,截至半年末,贷款同比增长6.4%(+6.9%,23Q1)。负债端来看,存款扩张相对更为积极,同比增长7.1%(+6.7%,23Q1),特别是个人存款规模保持较快水平,个人存款较年初增长28.6%。资产质量稳中向好,风险拨备安全无虞。截至2023年半年末,上海银行不良率较1季度末下降3BP至1.22%,不良水平环比下降,具体来看,23年半年末个人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16BP至0.98%,公司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下降15BP至1.41%,地产、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行业贷款不良率的下降是带动对公贷款不良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我们测算公司23年半年末公司年化不良生成率为0.87%(0.84%,22A),核销处置力度有所加大。从前瞻性指标来看,23年半年末,公司关注率为1.74%,较1季度末下降3BP,逾期率1.68%(1.70%,22A),整体来看风险相对可控。拨备方面,公司半年末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分别较1季度末下降2.3%/11BP至285%/3.47%,拨备水平虽有所下降但整体保持稳健。 投资建议:估值具备安全边际,静待基本面拐点信号。上海银行持续深耕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明显,覆盖区域内的良好信用环境也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上海银行努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聚焦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三大主线,养老金客户数量始终保持在上海地区第一名的地位。2023年以来行业经营面临挑战,预计后续伴随经济环境修复、信贷需求的进一步回暖,公司基本面有望迎来拐点。结合公司半年报,我们维持公司23-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3-25年EPS分别为1.66/1.79/1.93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6.0%/7.8%/8.0%。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3-25年PB分别为0.40x/0.37x/0.34x,公司当前估值水平仍处在历史分位底部,安全边际充分,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招商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29 33.30 -- -- 33.61 0.93%
33.61 0.93% -- 详细
事项:招商银行发布 2023 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784.6 亿元,同比减少0.35%,实现归母净利润757.5 亿元,同比增长9.1%。上半年年化ROE 17.55 %,较去年同期下降 0.52 个百分点。2023 年 2 季度末总资产 10.7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9%,其中贷款较上年末增长 5.0%,存款较上年末增长 6.6%。 平安观点:n 净利息收入稳增,非息降幅显著收窄。招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1%(vs+7.8%,23Q1),增速有所回升,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源自收入端整体压力的减小,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减少 0.4%(vs-1.5%,23Q1),另一方面资产质量稳定背景下拨备对于盈利水平的支撑持续,上半年公司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 24.8%(vs-23.7%,23Q1)。收入端分项来看,非息收入 降幅 的明显 收窄 ,上 半年公 司实 现非 息收入 同比 减少 2.7%(vs-6.1%,23Q1),在这背后其他非息增长的加快和中收降幅的减小均有正贡献。公司上半年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 24.3%(vs+14.9%,23Q1),我们判断主要源自 2 季度债券利率下行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加以及汇兑净收益的增长。中收方面,上半年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减少 11.8%(vs-12.6%,23Q1),降幅略有收窄但仍然比较乏力,结构方面财富管理类收入仍然构成主要拖累,上半年同比降幅 10.2%(vs-13.3%,23Q1),我们认为主要源自当前居民金融资产对理财、基金配置需求的下降,其中代销理财、代销基金收入同比减少 26%、18%。利息收入方面,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增速小幅放缓,实现同比增长 1.2%(vs+1.7%,23Q1),主要受到 2 季度息差收窄和规模扩张放慢的影响,不过我们预计优于对标同业。 息差 收窄持续,规 模稳健扩张 以量补价。 公司上半年净息差 2.23%(vs2.29%,23Q1),2 季度单季净息差环比下降 12BP 至 2.06%,仍然主要受到资产端影响,公司单季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下降 6BP 至 3.80%,贷款收益率环比下降 10BP 至 4.31%,我们认为主要与 2 季度 LPR 进一步下行有关。此外从负债端来说,公司 2 季度单季计息负债成本率也环比有所抬升 6BP 至 1.74%,其中同业负债成本环比提升 18BP 至 2.16%,同时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影响下,单季存款成本率也环比上升 4BP 至1.63%。方正中等线简体 规模方面,开门红集中发力后扩张速度略有放缓,2 季度末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 10.4%(vs+11.6%,23Q1),较上年末增长5.9%,其中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 5.0%,信贷投放结构上,在居民需求不足背景下仍然主要由对公端支撑,上半年末对公贷款、零售贷款分别较上年末增长 8.5%、5.3%,同时受票据市场整体业务量下降影响,公司票据贴现存量较上年末减少 12.6%。 负债端来看,存款较上年末增长 6.6%,增速绝对水平仍处高位,但从结构来看存款定期化趋势持续,活期存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 4 个百分点至 59%。 不良生成压力下降,风控可控拨备无虞。公司 2 季度末不良率环比持平于 0.95%,我们测算公司 2 季度单季年化不良贷款生成率 0.94%(vs1.10%,23Q1),整体生成压力有所减轻,生成结构上仍然主要来自信用卡贷款(占 2 季度不良生成额比重69%)。在不良生成压力下降的同时,从前瞻性指标来看,2 季度末关注率环比下降 10BP 至 1.02%,我们预计公司资产质量总体风险可控。拨备绝对水平继续维持高位,2 季度公司拨备覆盖率环比下降 0.69 个百分点至 448%,拨贷比环比持平于 4.27%,风险抵补能力仍然突出。 投资建议:短期承压不改业务韧性,关注零售复苏进程。公司营收和资产质量受到宏观环境的扰动较大,但长期角度下的竞争优势依然稳固,营收能力绝对水平仍位于同业领先地位,长期价值依然可期。此外,财富管理业务和高净值客户全周期服务仍然是市场未来主流趋势,公司作为财富管理业务最具代表性的银行,该项业务优势有望带来新的价值。考虑到公司收入端的韧性和充裕的拨备覆盖水平,我们维持公司 23-25 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3-25 年 EPS 分别为 6.15/6.91/7.69 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12.3%/12.4%/11.3%。目前招行股价对应 23-25 年 PB 分别为 0.9x/0.8x/0.7x,在优异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保证下,我们看好招行在零售领域尤其是财富管理的竞争优势,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宁波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28 26.60 -- -- 29.08 9.32%
29.08 9.32% -- 详细
事项: 宁波银行发布 2023年半年报,公司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321亿元,同比增长 9.29%,实现归母净利润 129亿元,同比增长 14.9%,ROE16.2%。截至上半年末,宁波银行总资产达到 2.60万亿元,同比增长 16.1%,其中贷款同比增长 18.1%,存款同比增长 24.2%。 平安观点: 盈利表现稳健,营收增速回升。宁波银行 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4.9%(vs23年 1季度 15.3%),增长保持稳健。收入端来看,营收增长在净利息收入增速的驱动下回升,同比增速较 1季度提升 0.9个百分点至 9.3%,其中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较 1季度提升 8.6个百分点至 16.6%。非息收入方面,由于投资收益同比减少 14%形成拖累,23年上半年整体非息收入同比下降 1.2%,手续费方面上半年同比增长 1.3%(vs23年 1季度 2.9%),维持低位。总体而言,考虑到上半年国内居民和企业部门需求均呈下行趋势,叠加出口增长的乏力,宁波银行能够维持营收和净利的稳健增长实属不易,预计整体表现仍优于行业平均。 息差延续下行趋势,存贷增长保持强劲。宁波银行 23年上半年净息差1.93%(vs23年 1季度 2.00%),同比收窄 3BP,从影响因素来看,资负两端均有拖累,一方面贷款收益率受利率持续下行的影响同比收窄 20BP至 5.18%,另一方面负债端虽然高定价个人定期存款付息率持续下行,同比压降 92BP,但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截至 23年半年末,宁波银行日均口径下活期存款占比同比下降 5个百分点至 35%,由此拉动整体存款付息率同比上升 14BP。受资负两端挤压,公司 23年半年末存贷利差同比收窄34BP 至 3.24%。规模扩张方面,宁波银行 2季度扩表稳健,资产规模环比扩张 2.9%,拉动上半年规模同比增速较 1季度提升 2.3个百分点至16.1%,其中存贷款同比分别增长 24.2%/18.1%,尤其从贷款端来看,在上半年行业资产荒持续的背景下,宁波对公和零售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1%/13%,增长保持强劲。 资产质量保持优异,拨备夯实无虞。宁波银行 23年上半年末不良率 0.76%,环比 1季度持平,我们加回核销测算公司上半年年化不良生产率 0.78%(vs22年 0.83%),绝对水平保持低位。从前瞻指标来看,宁波银行 23年上半年末关注率 0.55%,较年初下降 3BP,公司资产质量继续保持行业第一梯队。拨备方面,宁波银行 23年上半年末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环比 1季度分别收窄 12pct/8BP 至 489%/3.71%,绝对水平保持高位。 投资建议:零售转型高质量发展,看好公司高盈利水平保持。宁波银行作为城商行的标杆,受益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市场化的治理机制和稳定的管理团队带来的战略定力,资产负债稳步扩张,盈利能力领先同业,在稳健资产质量护航下,夯实的拨备为公司未来稳健经营和业绩弹性带来支撑。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3-25年 EPS 分别为 4.04/4.79/5.56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 15.5%/18.7%/16.1%。目前公司股价对应 23-25年 PB 分别为 1.03x/0.89x/0.77x,鉴于公司盈利能力、资产质量领先同业,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长沙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28 8.19 -- -- 8.98 9.65%
8.98 9.65% -- 详细
事项:长沙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报,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归母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10.6%,ROE14.1%,同比下降2BP。截至上半年末,长沙银行总资产达到9982亿元,较年初增长10.3%,其中贷款较年初增长12.1%,存款较年初增长6.57%。 平安观点:n利息收入表现亮眼,盈利水平稳中有进。长沙银行2023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10.6%(+8.7%,23Q1),盈利水平的回升主要是来自于公司优异的营收表现,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1%(+12.9%,23Q1)。 特别是公司利息端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上半年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6.8%,较1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在净息差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逆势上涨实属不易,我们认为与其县域市场增长动能的持续释放密切相关。非息收入方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上半年同比增长46.0%(+100%,23Q1),其中代理手续费收入增长最为明显,上半年同比增长273%,财富管理转型红利逐步释放。此外,上半年投资收益同比增长2.34%(+15.4%,23Q1),增速水平有所下滑。 n区域经济支撑贷款投放,县域金融贡献持续增加。公司23年半年末净息差水平2.34%(+2.41%,22A),年初以来的重定价以及新发贷款利率的下降对息差影响较为显著。从资产端收益来看,上半年生息资产收益率为4.66%(+4.80%,22A),其中贷款收益率为5.78%(+6.01%,22A)。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压降存款成本取得了一定效果,半年末存款成本率为2.04%(2.12%,22A)。规模方面延续积极态势,存贷款皆保持较快增速,贷款规模同比增长18.6%(+17.9%,23Q1),强省会战略下的对公贷款投放加快,半年末对公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8%,个人贷款增长相对乏力,与行业趋势一致,半年末同比增长11.5%,但值得注意的是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长了27.7%,伴随着后续消费需求的逐步回暖,零售贷款投放速度也有望加快。此外,公司县域金融战略贡献明显,县域贷款同比增长24.0%(+26.5%,22A),显著高于全行水平。公司整体贷款规模的快增带动资产规模的增长,上半年末资产同比增长16.1%(+15.5%,23Q1)。负债方面,存款规模同比增长15.2%(+16.1%,23Q1),县域存款同比增长17.6%(+21.4%,23Q1),增速水平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快增态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拨备水平持续夯实。长沙银行半年末不良率同一季度末持平,为1.16%,我们测算上半年不良生成率为1.02%,较年初下降16BP,新生成不良压力有所缓解。结合前瞻性指标来看,上半年关注率较一季度末抬升13BP至1.64%,逾期率较年初上升9BP至1.59%,潜在压力有所上升,但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拨备计提方面,公司半年末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分别较一季度末上升0.75%/1BP至313%/3.62%,在贷款规模快增的背景下,拨备水平相对有所上升,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 投资建议:深耕本土基础夯实,看好公司零售潜力。长沙银行作为深耕湖南的优质本土城商行,区域充沛的居民消费活力为其零售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公司对于零售业务模式的探索仍在持续迭代升级,随着未来零售生态圈打造、运营更趋成熟以及县域金融战略带来的协同效应,我们认为其在零售领域的竞争力将得以保持,此外,公司50亿元金融债成功发行以及110亿可转债发行计划有序推进都将持续夯实资本实力,为公司长期发展增添砝码。我们维持公司23-25年盈利预测,预计对应EPS分别为1.98/2.30/2.65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16.9%/16.1%/15.4%,目前股价对应23-25年PB分别为0.55x/0.49x/0.43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成都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18 13.98 -- -- 14.75 5.51%
14.75 5.51% -- 详细
事项:8月16日,成都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快报,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增加11.2%,实现归母净利润55.8亿元,同比增长25.1%。 年化加权平均ROE19.1%,同比增长50BP。 平安观点:业绩表现亮眼,盈利水平大幅改善。成都银行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1%(+17.5%,23Q1),保持较快增长水平,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2%(+9.71%,23Q1),保持稳健增长,我们预计公司营收增速继续保持在可比同业前列。 规模稳健增长,区位成长性支撑规模上升。规模方面,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总资产较年初增长12.1%,同比增长15.0%(+17.6%,23Q1),“开门红”营销结束后增速水平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我们认为支撑因素来自于公司强劲的贷款投放,优质政务资源和零售转型红利逐步释放。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拨备水平持续夯实。截至2023年半年末,成都银行不良率0.72%,较一季度末下降4BP,资产质量持续优化,预计处于可比同业前列。拨备方面,半年末公司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分别为512%/3.69%,较一季度末提升30.7%/2BP,预计保持同业较优水平,拨备水平得到进一步夯实。 投资建议:享区域资源禀赋,看好估值抬升。成都银行作为一家根植成都的城商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升级,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结合公司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拨备保持充裕,我们维持公司23-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3-25年EPS分别为3.17/3.71/4.32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18.1%/16.8%/16.5%。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3-25年PB分别为0.81x/0.71x/0.62x,考虑到公司区域资源禀赋带来的高成长性和资产质量优势,我们看好公司估值溢价的持续和抬升空间,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江苏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8-04 7.27 -- -- 7.32 0.69%
7.32 0.69%
详细
事项:8月2日,江苏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快报,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88亿元,同比增加10.6%,实现归母净利润170亿元,同比增长27.2%。年化ROE18.2%,同比增长2.11个百分点。 平安观点: 业绩表现亮眼,盈利增长预计好于同业。江苏银行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2%(+24.8%,23Q1),保持较快增长水平,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10.4%,23Q1),保持稳健增长,预计与年初以来区域经济复苏较快以及公司定位中小微企业客群战略有关。22年公司小微贷款余额占比达到34.9%,江苏省内份额继续位于第一名,布局小微使得公司整体受到资产重定价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认为公司营收增速继续保持在可比同业前列。 规模稳健增长,看好区域融资需求不断释放。规模方面,2023年上半年末,江苏银行总资产较年初增长10.6%,同比增长14.8%(+15.3%,23Q1),在“开门红”营销结束之后仍保持规模较快增长。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8.84%,同比增长13.8%(+14.8%,23Q1),与规模扩张节奏保持一致。 我们预计贷款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对公贷款的支撑,上半年江苏省固定投资完成额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水平,优质区域环境提供了展业空间。负债端来看,存款较年初增长13.8%,同比增长13.4%(+13.4%,23Q1),居民较高储蓄意愿一定程度上支撑存款增长。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半年末,公司不良率0.91%,较一季度末下降1BP,资产质量持续优化,达到近年来最优水平,预计处于可比同业前列。拨备方面,半年末公司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分别为378%/3.44%,较一季度末提升12.39%/6BP,预计保持同业较优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投资建议: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江苏银行位列国内城商行第一梯队,良好的区位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过去两年随着公司新5年战略规划的稳步推进,江苏银行一方面扎实深耕本土,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零售转型,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全方位提升,位于对标同业前列。考虑到公司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盈利预测,对应EPS 分别为2.00/2.37/2.78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22.0%/18.9%/16.9%。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3-25年PB 分别为0.59x/0.52x/0.45x,我们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浙商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5-30 2.70 -- -- 2.90 0.69%
2.81 4.07%
详细
平安观点: 区域环境得天独厚,深耕本地引导差异化发展。浙商银行是我国唯一一家总部位于浙江省的国有股份行,受益于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和自身灵活的经营机制,浙商银行在对公业务领域积累了一定优势。22 年公司对公收入贡献达到53%,居于对标同业前列,供应链金融、普惠小微等特色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得益于多元化客群布局,浙商银行22 年末对公贷款平均收益率(4.7%)领先对标同业,推动公司净息差(2.24%)保持在同业第三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浙商在区域内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公司深耕浙江大本营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其对公业务竞争力有望保持。 净表提速,资产质量进入改善通道。自21 年完成董事会换届后,浙商银行改变以非标业务促发展的粗放式经营理念,“重塑理念、重建制度、再造流程”进展明显,23 年2 月明确将“化风险”作为全行第一大战役,深入推进风险处置专项行动。公司加大对风险资产的处置,表内非标资产较18年高峰压降1200 亿至841 亿,表内信贷自18 年以来核销处置规模超400亿元,同时从严确认不良,逾期90 天与不良偏离度为79%,处于可比同业中游水平,随着风险化解力度加大,浙商23 年1 季度不良率回落至1.44%,连续两个季度下行,虽然绝对水平仍高于同业,但就自身而言,我们认为公司不良高峰已过,资产质量整体进入改善通道。 新班子引领新战略,转型红利有望逐步释放。自21 年新任管理层到任以来,重新厘清了战略框架,业内首提“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概念,聚焦零售、普惠等小额分散资产,聚焦新能源、医药等弱周期行业,聚焦客户服务总量(CSA)。我们认为新战略落地将推动浙商银行业务更为均衡地发展,尤其是提升零售和中间业务方面的业务能力,公司22 年零售板块收入占比仅为21.5%,中收占比为7.85%,均处于对标同业低位。考虑到传统对公业务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大,从而会导致银行整体的经营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我们认为浙商银行以经营周期弱敏感资产的新战略是公司探索业务模式转型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对零售和中间业务两大板块的能力提升将成为其未来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值得后续重点关注。 投资建议:资产质量进入改善周期,新战略提升盈利质量。浙商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浙江的股份行,在跨区域布局、股权结构属性、政银关系构建、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公司目前提出了“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战略,进一步强化了风控意识和抗周期穿越周期的能力,“深耕浙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支撑公司对公、零售业务的稳健发展。 2022 年,公司资产质量出现了边际改善的趋势,非标业务规模持续压降,不良核销处置力度逐渐加大,不良认定逐渐趋于严格,随着历史包袱的不断出清,叠加公司战略落地的持续深化,预计公司未来盈利质量会逐步改善,我们预计公司23-25 年EPS 分别为0.72/0.83/0.96 元,对应同比增速13.3%/14.6%/15.4%,目前公司A 股股价对应公司23-25 年PB 分别为0.42x/0.39x/0.36x,低于行业平均(23 年股份行PB 加权平均为0.60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5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