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航空
|
航空运输行业
|
2020-04-16
|
11.97
|
--
|
--
|
14.15
|
18.21% |
|
19.46
|
62.57% |
|
详细
事件描述华 夏航空披露2020Q1业绩预告,预计2020Q1公司归属利润亏损0.91亿~1.16亿元,同比2019Q1公司归属利润减少约2亿元。 事件评论 肺炎疫情影响飞机利用率,成本刚性拖累业绩表现。公司2020Q1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低线市场的防疫措施升级之后,大量机场关闭带来航班取消,飞机日利用率大幅下滑,公司的营业收入相应减少,但航空公司的折旧、租赁、人工和财务等成本相对固定,固定成本无法削减,导致利润下降为负数。 Q2业绩随国内疫情改善修复,油价暴跌提升向上弹性。华夏航空聚焦国内市场,国内航线收入占比超过95%,其中70%以上都是独飞航线,三四月份随着国内疫情改善,目前航班执飞率修复至约80%,飞机日利用率高于可比公司,成本改善最为显著。公司90%的航线采用运力采购模式,由机构客户共担市场需求风险,其中约70%的航线为无限额模式(几乎不承担市场需求风险),多退少补的B端定价模式决定了华夏航空的单位收入提前确定,单位成本决定单位盈利能力。航空公司的成本由航油(变动)成本和非油(固定)成本构成,单位航油成本取决于油价变化,单位非油成本取决于飞机利用率,Q2飞机利用率随疫情改善进一步提升,同时,航油价格4月开始下跌,预计业绩同比转正。 投资建议:长期关注成长属性,短期关注向上弹性。依据我们外发的深度报告《飞龙乘云,汇江入海》,公司缩小生产规模降低机会成本,经济地挖掘低密度需求;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培育下沉市场流量,运力采购模式长期持续;差异化的定位支线,竞争优势突出。华夏航空的长期成长依赖三条路径:1)伴随着支线机场新建及市占率提升,持续开辟新的支线航线;2)前期投放的航线培育成熟,承担更多市场风险的同时享受更多收益;3)支线与干线的网络协同增强,流量嫁接于干线公司增厚盈利。考虑到公司国内航线占比超过95%,运力采购提前确认航班收入,二季度开始,盈利能力将随国内疫情控制和航油价格大幅下跌而修复,我们上调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0年和2021年的EPS分别为1.08和1.35元,对应PE分别为12和10倍,考虑到公司2019年~2022年归属利润的复合增速超过20%,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飞机引进放缓;航油价格波动;高铁分流影响;地方财政压力。
|
|
|
上海机场
|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
2020-04-03
|
61.80
|
--
|
--
|
71.94
|
16.41% |
|
77.22
|
24.95% |
|
详细
事件描述 2019年,上海机场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7.5%至109.4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18.9%至50.3亿元,对应EPS为2.61元;其中,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3.4%至27.4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5.1%至10.4亿元。 事件评论 免税业务加速增长,投资收益表现靓眼。1)营业收入:2019年上海机场实现营业收入109.4亿元,其中,航空收入同比增加2.9%至40.8亿元,非航收入同比增加28.4%至68.6亿元,其中测算免税业务收入约为49.6亿元,同比大幅上涨41.3%,含税商业租赁约5亿元,同比增加5.4%,其他非航业务同比小幅上涨约3%至约14亿元。2)投资收益:2019年公司实现投资收益11.5亿元,同比增加约29%,其中获益卫星厅面积的增加,德高动量投资收益同比上涨15.0%;受油价下行及飞机起降架次增速放缓负面影响,航空油料投资收益同比下滑6.3%;自贸基金等投资收益扭亏为盈,同比上涨至1.2亿元,贡献增量收益。 成本管控得当,折旧优于预期。1)折旧成本:全年折旧成本为8.9亿元,同比增加1.0亿元,其中下半年折旧成本增加约为1.5亿元,预计卫星厅投产带来全年折旧成本的上涨约为6亿元;2)运营成本:测算Q4公司运营成本同比增加3.2亿元,其中随着卫星厅投产带来的关联交易成本的上涨约为1.1亿元,则Q4由于卫星厅投产带来的运营成本增幅约为2.1亿元,年化运营成本增幅约为8.4亿元;3)人工成本:下半年公司人工成本同比增加1.1亿元,增幅较上半年仅小幅上涨0.14亿元,预计卫星厅投产后全年人工成本保持稳定。 商业禀赋待释,租赁收入跃升。根据公司披露的关联交易公告,2020年公司租赁成本预计保持稳定,同比仅小幅增加0.9亿元;而随着卫星厅投产后,商业面积的大幅增加,使得20年公司关联租赁收入同比将增加3.1亿元,增幅为347.9%,其他非航收入有望大幅增长。 投资建议:至暗时刻,拨云睹日。1)海外疫情加剧下国际航班管控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预期及基本面底部渐进,核心资产迎来高性价比的配置窗口期;2)国际旅客量波动会抑制短期利润,假设免税业务租金最终仅获得保底收入,预计上海机场2020-2022年业绩分别约为37、63和71亿元,对应当前估值水平为32、19和17倍,维持“买入”评级。
|
|
|
永兴材料
|
钢铁行业
|
2020-02-11
|
22.27
|
--
|
--
|
25.95
|
13.32% |
|
25.24
|
13.34% |
|
详细
引言:油气+锂电双轮驱动,未来业绩弹性可期 公司为不锈钢棒线材领域龙头,传统主业经营业绩展现明显的稳定性。2019年随着碳酸锂项目投产落地,“油气+新能源”双主业由此形成,股价走势亦从原来的油气相关逐步切换至锂电相关。由于碳酸锂项目相关的商誉、债权计提减值准备,且项目4季度刚进入试生产阶段而未有实际营收,导致公司预计2019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动-10%~0%,但这对于2020年公司业绩而言反而是释压作用,不锈钢稳定利润+碳酸锂项目轻装上阵的组合,赋予未来业绩弹性空间。 不锈钢:棒线材领域龙头,油气景气+结构升级助力 1)销售端,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定制化、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特点促使公司充分发挥民营灵活机制,优势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并逐渐占据此细分领域的国内半壁江山;2)定价端,采取“成本加成”模式,库存与订单相匹配,有效化解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保证毛利的稳定性,吨毛利近年维持在2200-2600元/吨水平。并且随着产业链话语权增强,毛利率稳中有升的态势有望延续,吨净利节节攀升,2019年上半年公司吨钢净利已升至1811元,相比2015年低点993元已大幅增长82%;3)生产端,通过募投项目实现产品优化升级,而内部管控精细化进一步强化生产效率,产量正朝年产30万吨大关迈进。 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降本先行迎接挑战 公司于2017年进军碳酸锂领域,通过一系列“收购+新建”方式完善体系,形成从资源、采选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工艺路线则是以云母提锂为主。1)采选端,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江西宜春市宜丰县花桥乡的两处矿山,分别为化山瓷石矿(截止至2019年4月30日,矿区瓷石矿保有332+333类矿石量4507.30万吨)和白水洞高岭土矿(保有资源储量730.74万吨,可开采储量为601.42万吨),目前累计配套选矿产能170万吨;2)加工端,公司投建一期冶炼产能1万吨,已投建完毕,分为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计产能为5000吨。目前1#线(回转窑)已经进入连续生产阶段,目前日产量超过15吨,2#线(隧道窑)计划正在试生产中。现加工生产的碳酸锂可以达到电池级,已与部分客户已签订销售合同,完成供货。公司锂云母碳酸锂生产成本之所以预测可低于行业平均值,主要原因一是锂云母系公司自有资源,资源价格稳定可控,二是提锂副产品(钠、钾盐、钽铌、长石等)可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全流程完全成本有望整体维持在4万/吨甚至更低水平,叠加并无财务负担,有望持久战中取得一席之地。3)估值端,考虑目前永兴总市值83亿中隐含不锈钢主业估值或有60亿(不锈钢业绩按4亿,PE按15倍计算),因此市场目前给予永兴材料锂电项目估值仅23亿,比35-70亿合理区间(假设项目盈利0.5-1亿,70倍PE)显著低估。 风险提示: 1.油气景气不达预期;2.碳酸锂价格不及预期。
|
|
|
华菱钢铁
|
钢铁行业
|
2019-04-02
|
5.44
|
--
|
--
|
9.35
|
22.70% |
|
6.68
|
22.79% |
|
详细
量价齐升,2018年公司盈利高增:公司产品结构板材为主,板材产品营收占比超过50%。2018年钢价虽有跌宕,但总体依然强势,全年钢价综合指数均值同比2017年上涨约8.40%,其中热轧、冷轧、中厚板全年均价分别同比上涨9.37%、4.81%、13.59%。钢价上涨带动公司毛利率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公司毛利率达17.43%,同比2017年提升3.62个百分点,增厚公司盈利。另外,产量增长同样助推业绩弹性,2018年公司坚持精益生产和低库存运营,全年产铁1631万吨,钢1972万吨,材183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0%、14%、10%。最终,公司全年业绩同比增长64.53%。 钢管、螺纹对冲,4季度业绩相对较优:受限产力度不及去年且需求减弱影响,4季度钢材价格明显下跌,行业盈利能力下滑。4季度钢价综合指数均值环比下跌4.51%,期间累计下跌11.99%,其中螺纹、线材、热轧、冷轧、中厚板均价环比分别下滑2.21%、4.80%、8.85%、7.24%、7.44%。由于公司钢管、螺纹钢产品4季度盈利相对景气,有效支撑公司业绩水平,促使公司4季度业绩表现优于一般板材类公司。 提质增效,构筑未来竞争优势:公司不断进行提质增效工作,持续拓展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产品,以汽车板为例,2018年汽车板产品认证取得突破,销量同比增长31%;此外公司积极推进降杠杆工作,优化负债结构,2018年全年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15.27个百分点,减小财务费用压力。持续提质增效将奠定公司在中长期经营竞争中的相对优势。 预计公司2019、2020年EPS为1.35元、1.33元,维持“买入”评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