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赵超

长江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0490519030001...>>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京沪高铁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4-05-20 5.09 -- -- 5.29 1.73%
5.88 15.52%
详细
事件描述京沪高铁发布 2023 年年报及 2024 年一季报, 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06.83 亿元,同比增加 110.4%;实现归属净利润 115.46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2024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1.06 亿元,同比增加 13.1%;实现归属净利润 29.63 亿元,同比增加 33.1%。京沪高铁拟派发 2023 年度现金红利 54.79 亿元,同时拟使用自有资金 10 亿元回购并注销公司股份。 事件评论2023 年车流和客流回归增长, 本线和跨线价格释放弹性。经营端,京沪高铁的本线列车客运量同比增长 209.1%,恢复至 2019 年的 100.1%;京沪高铁本级的跨线列车里程同比增长 66.2%,恢复至 2019 年的 116.5%;京福安徽的跨线列车里程同比增长 53.7%,恢复至 2019 年的 233.9%。 价格端, 受益于全票价上调, 本线旅客的单客价格同比提升2.1%, 恢复至 2019 年的 102.5%; 京沪本级车流密度恢复之后, 跨线列车价格同比提升9.5%, 恢复至 2019 年的 95%。收入端,公司旅客运输收入同比增长 215.6%至 160.8 亿元,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102.6%;跨线列车收入同比增长 74.6%至 242.2 亿元,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128.4%;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10.4%至 406.8 亿元。成本端,京沪高铁的折旧成本相对刚性;参考《自然区位优势与委托运输模式》,京沪高铁的委托运输管理费用刚性上涨,等同于人工成本;动车组使用费、能源成本及其它运营成本跟随业务量变化;营业成本同比增加 31.9%至 220.52 亿元。费用端,公司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稳定,财务费用, 2023 年京沪高铁的期间费用 31.79 亿元,同比 2022 年下降 14.1%,由于收入增幅大于成本,公司实现归属净利润 115.46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2024Q1 出行需求继续恢复, 京福安徽即将扭亏为盈: 2024Q1,全国铁路客运同比继续恢复,客流量同比增长 28.5%,恢复至 2019 年的 118.9%。京沪高铁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3.1%至 101.06 亿元,但是营业成本同比仅增加 5.6%至 54.37 亿元,我们预计公司本线列车的客座率提升,跨线列车的车流量增加。公司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基本固定,财务费用伴随着资产负债表改善而不断下降,公司期间费用 6.75 亿元,同比减少 21.8%。 2024Q1,京沪高铁实现归属净利润 29.63 亿元,少数股东损益-0.16 亿元。 考虑到京福安徽累计利润仍未转正, 所得税率为零, 测算京福安徽利润亏损 0.46 亿元;京沪本级利润总额为 39.87 亿元,同比 2023Q1 增加 25.5%,恢复至 2019Q1 的 117.0%。 产能利用率提升, 格局及价格稳中有升, 盈利处于爬坡期。在《自然区位优势与委托运输模式》中,我们提出: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客运龙头公司,连通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天生具备自然区位优势,同时享受高铁的网络效应,长期增长获益于腹地和辐射区域客流量的增长。在委托管理运营模式之下,京沪高铁的成本持续刚性上涨,但跨线列车贡献相对稳定的盈利,本线列车承担有限的宏观经济敞口,预期商业模式和盈利水平稳定。 考虑到: 1)京沪高铁的跨线列车大幅增长; 2)本线列车量价弹性释放; 3)京福安徽跨线列车大幅增长。我们预计公司 2024 年~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3 亿、 149 亿和168 亿,对应 2024 年~2026 年的 PE 分别为 19 倍、 17 倍和 1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波动; 2、委托运输成本; 3、平行线路分流。
大秦铁路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4-05-06 6.58 -- -- 7.16 3.02%
7.03 6.84%
详细
大秦铁路发布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0.20亿元,同比增加6.9%;实现归属净利润119.30亿元,同比增加6.6%。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68亿元,同比减少7.9%;实现归属净利润30.46亿元,同比减少16.6%。依据《关于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议案》,公司拟派发现金红利69.28亿元,股利分配率为58.08%。董事会制定了《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三年(2023年--2025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每年采取现金方式分配股利,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总额的55%,超过2010~2019年的分红比例。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公司可以进行中期利润分配。 事件评论l2023年客货回归正常,业绩同比增长:2023年,大秦铁路的客运和货运业务恢复正常。 公司实现客运量4284万人次,同比增长111.5%,客运收入同比增加119.0%至89.19亿元;大秦陑实现货运量4.22亿吨,公司货运收入同比增长0.8%至612.38亿元;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0.20亿元,同比增加6.9%。成本端,大秦铁路的折旧成本陒对刚性;人工成本长期持续上涨,公司员工数量同比减少3.1%,但是平均薪酬上涨7.6%,全年人力成本219.85亿元;客运服务费、货运服务费、电力及燃料以及机器车租赁费等随业务量大幅增长;营业成本同比增加6.0%至642.79亿元。费用端,财务费率、销售费率、管理费率和研发费率稳定,期间费用总计12.41亿元,同比2022年同期略增1.4%,由于收入增幅大于成本,公司实现归属净利润119.30亿元,同比增长6.6%。 l2024Q1货运量同比下滑,拖累盈利表现:2024Q1,全国铁路货运景气度有所下滑,货运量同比2023Q1下滑0.14%。煤炭市场供需双双转弱,上游“三西”地区减产,下游北方七港煤价下行,2024Q1大秦陑运量同比下降6.0%至0.98亿吨。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68亿元,同比下滑7.9%,主要受到铁路货运业务拖累;公司营业成本同比下降3.0%至143.90亿元,受益于存款利息增加,公司期间费用同比下降47.0%至1.21亿元,最终实现归属净利润30.46亿元,同比2023Q1减少16.6%。 l高分红低估值,煤炭需求高景气:我们在《长期逆向资产,稳定复合收益》强调:中国煤炭自给自足为主,但区域不平衡带来长途运输需求,借助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点,构筑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运输通道。“西煤东运”4条通道,大秦铁路天生具备低成本的优势,预计运量长期保持高位。压制大秦铁路长期回报的因素有望扭转:1)伴随着外延和内生投资,大秦铁路已经构筑了集疏运一体的运输网络,低效的投资有望减少;2)铁路货运价格受政策监管,具有逆周期调控的特征,伴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和国铁集团巨亏,国家铁路货运价格调整的可能性放大。现阶段,大秦铁路的货运价格依然受到政策管制,考虑到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如果未来运费实施市场化改革,盈利或许具备向上动能。考虑到下游煤炭需求高景气,我们预计大秦铁路的运量依然维持在高位,预计2024~2026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20.8、123.8和130.0亿元,对应PE分别为10.8、10.6和10.1倍,2023~2025年分红比例不低于55%,高股息低估值特征凸显,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再投资风险;2、运价调整风险;3、人力成本风险。
广深铁路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4-05-06 3.51 -- -- 3.60 2.56%
3.80 8.26%
详细
普铁时代核心线路,高铁分流冲击盈利广深城际铁路修建于1911年,改革开放后,历经多轮改造和升级,成为全国第一条四线并行且客货分线运行的准高速铁路,是中国铁路行业早期的明星线路。广深铁路公司是中国铁路改革的产物,1996年在美国和香港上市,2006年登陆A股市场,通过并购京广铁路最南端广坪段,扩张线路和运输业务。公司同时经营线路和运输业务,线路、土地、车站、车辆和人力资源齐备,客货兼营,客运开行普铁和高铁班列。在高铁替代普铁的浪潮之中,高铁客运吸纳新增需求,侵蚀普铁客运的规模,广深铁路是一个悲剧角色,旗下普铁车站的客运发送量停滞不前,旗下普铁线路的旅客运输量不断下降,盈利能力和规模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之下,广深铁路寻求业务转型,普铁车辆加速折旧和退出,轻资产的运营业务占比提升,盈利能力见底回升。 转型铁路运营业务,站线接入高铁网络在高铁陆续成网的背景下,广深铁路一方面遭遇持续分流影响,另一方面迎来全新的转型机遇。 2011年开始,公司为广东省的高铁线路提供委托运营服务,2017年开始,公司开行跨线动车/高铁班列,经历数十年的布局,轻资产的运营业务为公司带来机遇。广深铁路旗下车站的旅客发送量持续下滑,但是城际列车、直通列车和长途列车的收入持续增长;各列车的单位价格超过2019年;2017年之后,设备租赁及服务费大幅增长;这些都表明公司租借外部线路,开展了越来越多的跨线高铁班列。广深铁路为广东省内的高铁线路提供代运营服务,伴随着高铁线路贯通,预期路网清算及运输服务收费持续增长,考虑到铁路系统内部的利益分配,相关业务的短期盈利贡献有限。广深铁路旗下的站点和线路逐步停开普铁列车,陆续增开高铁列车,2027年前后,公司的站线改造升级完毕,我们认为广深铁路的高铁运营业务即将迎来全新的机遇。 香港接入高铁网络,跨港班列放大弹性高铁班列的资源分配,并无明文规范。由于广深港高铁与京沪高铁同样实施委托运输管理模式,广深铁路担当的跨港高铁班列为跨线列车,这些高铁班列是广深铁路目前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随着香港接入中国高铁网络,一地两检的政策为跨港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跨港客运的长期变革已经发生,香港融入中国统一大市场的趋势已经形成,而广深铁路的跨港高铁班列将会从中获益。广深港高铁采用“分段计费、各自定价、加总核收”的原则定价,对于跨港高铁班列,国内段的客座率水平决定广深铁路跨港高铁班列的边际盈利贡献。由于广深港高铁列车密度堪比京沪高铁,旅客票价比京沪高铁高40%,跨港高铁班列可能是中国潜在收益率最高的跨线列车。由于广深港高铁国内段产能饱和,伴随着客座率持续改善,广深铁路的存量班列将会从中收获边际盈利,跨港高铁如果增加班次,跨线列车增加,利润也会向广深铁路倾斜。 从资源品走向运营商,重塑业务与估值在普铁时代,广深铁路一片欣欣向荣,是最引人瞩目的铁路明星。当技术革命在铁路行业出现,高铁迅速替代普铁,广深铁路的线路和班列被高铁分流,盈利能力和规模持续下滑。面对技术革命,公司主动或者被动寻找新方向,历经十年坎坷,从资源品转型运营商,业务和估值迎来重估的新生。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属利润分别为14亿、16亿和18亿,对应PE分别为17倍、15倍和13倍。我们看好公司高铁运营业务的周期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波动;2、平行线路分流;3、转型低于预期;4、盈利假设不成立或不及预期。
白云机场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3-12-18 10.08 -- -- 9.94 -1.39%
10.65 5.65%
详细
事件描述白云机场发布2023年三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7亿元,同比增长34.6%,较2019Q3降低13.0%;实现归属净利润1.1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但依旧比2019Q3低19.8%。 事件评论运营持续改善,收入环比修复。2023Q3,国内旅游需求报复性反弹,暑运长假因私出行需求爆发,国际航陑于新航季后加速修复,公司经营数据环比继续改善;2023Q3,公司航班起降12.22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736.57万人,分别恢复至2019Q3同期的97.7%和92.0%。国内航陑恢复速度领先于国际航陑,国内旅客吞吐量1471.25万人次,同比2019Q3增长4.8%,国际和地区旅客吞吐量265.33万人次,恢复至2019Q3的54.9%。 航空与非航收入随流量修复而持续改善,2023Q3白云机场实现营业收入17.17亿元,恢复至2019Q3的87.0%,环比增加8.1pct。从上半年财报来看,白云机场的免税和含税商业业务陒较2019年仍有较大缺口,我们预计2023Q3的非航收入8.49亿元,比2019年少25.1%,归结于三个方面:(1)经营型转换成管理型,收入和成本计提变化;(2)免税商品供给和营陬并未恢复,客单价被低估;(3)有税商业招标仍然处于上行通道,预计陒关收入将会逐步上行。商业收入是机场满足客流需求的结果,一方面看机场自身客流恢复,另一方面看商品营陬的恢复,两者陒辅陒成。 成本管控持续强化,盈利逐季抬升。2023Q3公司实现营业成本13.40亿元,同比增加11.5%,陒较2019Q3下降16.0%。过去三年,白云机场持续强化成本管控,2022年的员工总人数陒较2019年减少21.1%,公司治理情况持续改善,从经营型机场除管理型机场变革。2023Q3,白云机场期间费用为2.01亿元,陒较2019Q3提升42.5%,财务费用和陬售费用有比较明显的上涨。总体来看,2023Q3公司收入环比修复,成本延续优化趋势,期间费用稳中略升,最终公司实现归属净利润1.16亿元,恢复至2019Q3的80.2%,恢复系数环比2023Q2提升24.8pct,业绩呈现逐季改善的趋势。 投资建议:成本优化效力凸显,免税市场空间广阔。机场免税将随出入境限制修复实现价值回归,我们看好机场的垄断和场景优势。疫情之前,机场免税客单价的快速增长,驱动机场和免税行业的戴维斯双击;疫情期间,国内免税弯道超车,陭费回流驱动海南免税客单价大幅提升;疫情之后,陭费回流将在机场渠道得到充分体现,机场将会受益于中国免税供应能力的提升。预计白云机场2023-2025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为6.0、17.5与20.5亿元,其中24-25年盈利对应PE估值为14和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国际航陑恢复进展较慢风险;2、资本开支风险;3、免税政策与合同风险。
华夏航空 航空运输行业 2020-04-16 11.97 -- -- 14.15 18.21%
19.46 62.57%
详细
事件描述华 夏航空披露2020Q1业绩预告,预计2020Q1公司归属利润亏损0.91亿~1.16亿元,同比2019Q1公司归属利润减少约2亿元。 事件评论 肺炎疫情影响飞机利用率,成本刚性拖累业绩表现。公司2020Q1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低线市场的防疫措施升级之后,大量机场关闭带来航班取消,飞机日利用率大幅下滑,公司的营业收入相应减少,但航空公司的折旧、租赁、人工和财务等成本相对固定,固定成本无法削减,导致利润下降为负数。 Q2业绩随国内疫情改善修复,油价暴跌提升向上弹性。华夏航空聚焦国内市场,国内航线收入占比超过95%,其中70%以上都是独飞航线,三四月份随着国内疫情改善,目前航班执飞率修复至约80%,飞机日利用率高于可比公司,成本改善最为显著。公司90%的航线采用运力采购模式,由机构客户共担市场需求风险,其中约70%的航线为无限额模式(几乎不承担市场需求风险),多退少补的B端定价模式决定了华夏航空的单位收入提前确定,单位成本决定单位盈利能力。航空公司的成本由航油(变动)成本和非油(固定)成本构成,单位航油成本取决于油价变化,单位非油成本取决于飞机利用率,Q2飞机利用率随疫情改善进一步提升,同时,航油价格4月开始下跌,预计业绩同比转正。 投资建议:长期关注成长属性,短期关注向上弹性。依据我们外发的深度报告《飞龙乘云,汇江入海》,公司缩小生产规模降低机会成本,经济地挖掘低密度需求;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培育下沉市场流量,运力采购模式长期持续;差异化的定位支线,竞争优势突出。华夏航空的长期成长依赖三条路径:1)伴随着支线机场新建及市占率提升,持续开辟新的支线航线;2)前期投放的航线培育成熟,承担更多市场风险的同时享受更多收益;3)支线与干线的网络协同增强,流量嫁接于干线公司增厚盈利。考虑到公司国内航线占比超过95%,运力采购提前确认航班收入,二季度开始,盈利能力将随国内疫情控制和航油价格大幅下跌而修复,我们上调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0年和2021年的EPS分别为1.08和1.35元,对应PE分别为12和10倍,考虑到公司2019年~2022年归属利润的复合增速超过20%,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飞机引进放缓;航油价格波动;高铁分流影响;地方财政压力。
上海机场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0-04-03 61.80 -- -- 71.94 16.41%
77.22 24.95%
详细
事件描述 2019年,上海机场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7.5%至109.4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18.9%至50.3亿元,对应EPS为2.61元;其中,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3.4%至27.4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5.1%至10.4亿元。 事件评论 免税业务加速增长,投资收益表现靓眼。1)营业收入:2019年上海机场实现营业收入109.4亿元,其中,航空收入同比增加2.9%至40.8亿元,非航收入同比增加28.4%至68.6亿元,其中测算免税业务收入约为49.6亿元,同比大幅上涨41.3%,含税商业租赁约5亿元,同比增加5.4%,其他非航业务同比小幅上涨约3%至约14亿元。2)投资收益:2019年公司实现投资收益11.5亿元,同比增加约29%,其中获益卫星厅面积的增加,德高动量投资收益同比上涨15.0%;受油价下行及飞机起降架次增速放缓负面影响,航空油料投资收益同比下滑6.3%;自贸基金等投资收益扭亏为盈,同比上涨至1.2亿元,贡献增量收益。 成本管控得当,折旧优于预期。1)折旧成本:全年折旧成本为8.9亿元,同比增加1.0亿元,其中下半年折旧成本增加约为1.5亿元,预计卫星厅投产带来全年折旧成本的上涨约为6亿元;2)运营成本:测算Q4公司运营成本同比增加3.2亿元,其中随着卫星厅投产带来的关联交易成本的上涨约为1.1亿元,则Q4由于卫星厅投产带来的运营成本增幅约为2.1亿元,年化运营成本增幅约为8.4亿元;3)人工成本:下半年公司人工成本同比增加1.1亿元,增幅较上半年仅小幅上涨0.14亿元,预计卫星厅投产后全年人工成本保持稳定。 商业禀赋待释,租赁收入跃升。根据公司披露的关联交易公告,2020年公司租赁成本预计保持稳定,同比仅小幅增加0.9亿元;而随着卫星厅投产后,商业面积的大幅增加,使得20年公司关联租赁收入同比将增加3.1亿元,增幅为347.9%,其他非航收入有望大幅增长。 投资建议:至暗时刻,拨云睹日。1)海外疫情加剧下国际航班管控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预期及基本面底部渐进,核心资产迎来高性价比的配置窗口期;2)国际旅客量波动会抑制短期利润,假设免税业务租金最终仅获得保底收入,预计上海机场2020-2022年业绩分别约为37、63和71亿元,对应当前估值水平为32、19和17倍,维持“买入”评级。
永兴材料 钢铁行业 2020-02-11 22.27 -- -- 25.95 13.32%
25.24 13.34%
详细
引言:油气+锂电双轮驱动,未来业绩弹性可期 公司为不锈钢棒线材领域龙头,传统主业经营业绩展现明显的稳定性。2019年随着碳酸锂项目投产落地,“油气+新能源”双主业由此形成,股价走势亦从原来的油气相关逐步切换至锂电相关。由于碳酸锂项目相关的商誉、债权计提减值准备,且项目4季度刚进入试生产阶段而未有实际营收,导致公司预计2019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动-10%~0%,但这对于2020年公司业绩而言反而是释压作用,不锈钢稳定利润+碳酸锂项目轻装上阵的组合,赋予未来业绩弹性空间。 不锈钢:棒线材领域龙头,油气景气+结构升级助力 1)销售端,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定制化、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特点促使公司充分发挥民营灵活机制,优势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并逐渐占据此细分领域的国内半壁江山;2)定价端,采取“成本加成”模式,库存与订单相匹配,有效化解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保证毛利的稳定性,吨毛利近年维持在2200-2600元/吨水平。并且随着产业链话语权增强,毛利率稳中有升的态势有望延续,吨净利节节攀升,2019年上半年公司吨钢净利已升至1811元,相比2015年低点993元已大幅增长82%;3)生产端,通过募投项目实现产品优化升级,而内部管控精细化进一步强化生产效率,产量正朝年产30万吨大关迈进。 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降本先行迎接挑战 公司于2017年进军碳酸锂领域,通过一系列“收购+新建”方式完善体系,形成从资源、采选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工艺路线则是以云母提锂为主。1)采选端,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江西宜春市宜丰县花桥乡的两处矿山,分别为化山瓷石矿(截止至2019年4月30日,矿区瓷石矿保有332+333类矿石量4507.30万吨)和白水洞高岭土矿(保有资源储量730.74万吨,可开采储量为601.42万吨),目前累计配套选矿产能170万吨;2)加工端,公司投建一期冶炼产能1万吨,已投建完毕,分为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计产能为5000吨。目前1#线(回转窑)已经进入连续生产阶段,目前日产量超过15吨,2#线(隧道窑)计划正在试生产中。现加工生产的碳酸锂可以达到电池级,已与部分客户已签订销售合同,完成供货。公司锂云母碳酸锂生产成本之所以预测可低于行业平均值,主要原因一是锂云母系公司自有资源,资源价格稳定可控,二是提锂副产品(钠、钾盐、钽铌、长石等)可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全流程完全成本有望整体维持在4万/吨甚至更低水平,叠加并无财务负担,有望持久战中取得一席之地。3)估值端,考虑目前永兴总市值83亿中隐含不锈钢主业估值或有60亿(不锈钢业绩按4亿,PE按15倍计算),因此市场目前给予永兴材料锂电项目估值仅23亿,比35-70亿合理区间(假设项目盈利0.5-1亿,70倍PE)显著低估。 风险提示: 1.油气景气不达预期;2.碳酸锂价格不及预期。
华菱钢铁 钢铁行业 2019-04-02 5.44 -- -- 9.35 22.70%
6.68 22.79%
详细
量价齐升,2018年公司盈利高增:公司产品结构板材为主,板材产品营收占比超过50%。2018年钢价虽有跌宕,但总体依然强势,全年钢价综合指数均值同比2017年上涨约8.40%,其中热轧、冷轧、中厚板全年均价分别同比上涨9.37%、4.81%、13.59%。钢价上涨带动公司毛利率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公司毛利率达17.43%,同比2017年提升3.62个百分点,增厚公司盈利。另外,产量增长同样助推业绩弹性,2018年公司坚持精益生产和低库存运营,全年产铁1631万吨,钢1972万吨,材183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0%、14%、10%。最终,公司全年业绩同比增长64.53%。 钢管、螺纹对冲,4季度业绩相对较优:受限产力度不及去年且需求减弱影响,4季度钢材价格明显下跌,行业盈利能力下滑。4季度钢价综合指数均值环比下跌4.51%,期间累计下跌11.99%,其中螺纹、线材、热轧、冷轧、中厚板均价环比分别下滑2.21%、4.80%、8.85%、7.24%、7.44%。由于公司钢管、螺纹钢产品4季度盈利相对景气,有效支撑公司业绩水平,促使公司4季度业绩表现优于一般板材类公司。 提质增效,构筑未来竞争优势:公司不断进行提质增效工作,持续拓展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产品,以汽车板为例,2018年汽车板产品认证取得突破,销量同比增长31%;此外公司积极推进降杠杆工作,优化负债结构,2018年全年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15.27个百分点,减小财务费用压力。持续提质增效将奠定公司在中长期经营竞争中的相对优势。 预计公司2019、2020年EPS为1.35元、1.33元,维持“买入”评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