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刘欢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070522060001...>>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均胜电子 基础化工业 2023-07-13 20.50 -- -- 20.90 1.95%
20.90 1.95%
详细
事件:7月 11日,公司发布 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 2023年半年度实现营收 270亿元,同比+18%;实现归母净利润 4.75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其中 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约 2.75亿元,环比+3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95亿元,同比+383%,其中 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约 2.62亿元,环比+97%。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营收保持稳健增长,利润端持续改善。2023上半年,公司营收端继续保持稳健增长,预计实现营收约 270亿元,同比+18%,其中汽车电子业务紧随智能电动化以及中国市场的大发展趋势,保持强劲增长,预计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 83亿元,同比+24%;汽车安全业务稳步增长,预计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 187亿元,同比增长约 15%。公司在利润端的改善更加明显,23Q2实现归母净利润 2.75亿元,同比+424%,环比+38%。公司单季度归母净利润自 22Q2扭亏以来,已经连续 5个季度为正,显示出公司采取的一系列改善、控制成本的措施逐步取得成效。 安全业务以“业绩改善”为核心,新产能聚焦中国市场。面对全球供应链波动、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外部因素的挑战,公司在客户端、供应链端、内部经营效率上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安全业务的盈利能力。新项目的逐步量产也有利于改善安全业务的盈利能力。从 2022年开始,公司的安全业务已经展现出了改善的迹象,并且在 2023年延续了改善的势头。1为了响应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及亚洲市场的需求,总投资约 20亿元的均胜安全合肥新产业基地一期项目预计于 2023年投产,该智能制造基地包括研发中心、测试验证实验室、乘用车方向盘以及安全气囊生产中心等,全部完成后预计将实现乘用车方向盘系统 400万件/年,安全气囊系统 1000万件/年的产能。 电子业务围绕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新能源管理等,打造电动智能化核心竞争力。 (1)智能座舱方面:公司新一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集成式中控大屏等多模态智能人机交互产品持续进入客户平台车型的放量量产阶段。最新第3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支持高通等主流座舱芯片,实现多系统环境下的定 制化开发,人机交互方式更加多模化和个性化。2为华为合作客户开发的智能座舱产品预计将于 2023年下半年量产。 (2)智能网联方面:公司持续推进V2X 的前瞻技术领域研发以及成本的优化,对产品升级的同时提高其性价比,最新一代的智能网联产品已经能够满足最新的 3GPP-R16标准,融合多场景C-V2X 车路协同,亚米级高精定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智能蓝牙钥匙,OTA 升级,大数据服务和安全服务等多种功能。3新获订单客户包括法系、德系的多个全球知名品牌及国内自主品牌。 (3)新能源管理方面:4公司前瞻布局 800V 高压低损快充系统,打造集成式高压平台能量管理技术,包括 800V电能转换技术、800V 各功率电子高集成技术、800V 安全控制技术、功率电子和电池管理系统的集成域控制器,实现能量集中控制等,完成“充-变-储-放”电全能量流控制。 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公司是全球安全业务及汽车电子主要厂商,安全业务通过全球整合,盈利能力有望触底反弹,未来具备较大提升空间;电子业务通过前瞻布局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新能源管理、智能驾驶等业务,已经打造了智能电动化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手订单充沛,新业务订单持续取得突破,为公司未来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547.32、601.15、657.40亿元,归母净利润依次为 9.27、12.90、16.36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 依次为 30.2、21.7、17.1倍,维持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全球车市销量不及预期、资产减值损失风险。
均胜电子 基础化工业 2023-06-15 17.39 -- -- 21.58 24.09%
21.58 24.09%
详细
事件: 6月 2日,1公司旗下均联智行公布了首款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产品nDriveH。该款产品拥有高性能、全冗余、全路径 ASIL-D 的特性,具有强算力、全方位感知和双芯片结构设计的特质,并通过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同时在轻量化、功耗和可靠性等方面表现出色。同时,该产品还拥有专利液冷腔设计,能防止冷凝珠与水汽渗透,精准控制电子元件在合理的环境温度下工作。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首款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发布,加速智能驾驶业务商业化落地。公司定位智能驾驶领域的 Tier1,开展从 L0至 L4级自动驾驶各级别技术研发,围绕智能电动汽车新的电子电气架构(EEA3.0)在智能驾驶业务领域进行深耕布局。2此次发布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公司首款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产品落地,也是全球首批基于高通 Snapdragon Ride 第二代芯片平台的自动驾驶硬件解决方案,该产品的落地标志着公司在智驾领域与高通合作的顺利开展,为公司后续获取客户量产项目的定点提供坚实的支撑。公司也进一步朝着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智能传感器、中间件到应用层算法的全栈解决方案,软硬件一体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 业务触底反弹,在手订单充沛。公司通过并购德国普瑞、美国 KSS 和日本高田等公司后,迅速成长为全球汽车安全业务、汽车电子业务的主要厂商。并购之后公司开展了全球业务的整合,已逐步取得成效。2022年公司业绩出现触底反弹,营收端重回正增长,利润端扭亏为盈,2023年第一季度也延续了向好的态势。公司 2022年年报披露,新获全生命周期订单合计约 76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526亿元大幅增长约 45%,其中汽车安全业务新获约 481亿元,汽车电子业务新获约 282亿元。公司紧抓全球汽车智能电动化发展趋势,在800V 高压快充、智能网联等新兴业务领域迎来大规模的订单突破,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细分赛道上的先发优势。大量新订单业务的获取为公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全业务以“业绩改善”为核心,新产能聚焦中国市场。面对全球供应链波 动、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外部因素的挑战,公司在客户端、供应链端、内部经营效率上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安全业务的盈利能力。新项目的逐步量产也有利于改善安全业务的盈利能力。3为响应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需求甚至亚洲市场需求,总投资约 20亿元的均胜安全合肥新产业基地一期项目预计于 2023年投产,该智能制造基地包括研发中心、测试验证实验室、乘用车方向盘以及安全气囊生产中心等,全部完成后预计将实现乘用车方向盘系统 400万件/年,安全气囊系统 1000万件/年的产能。 电子业务围绕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新能源管理等,打造电动智能化核心竞争力。 (1)智能座舱方面:公司新一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集成式中控大屏等多模态智能人机交互产品持续进入客户平台车型的放量量产阶段。最新第3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支持高通等主流座舱芯片,实现多系统环境下的定制化开发,人机交互方式更加多模化和个性化。4为华为合作客户开发的智能座舱产品预计将于 2023年下半年量产。 (2)智能网联方面:公司持续推进V2X 的前瞻技术领域研发以及成本的优化,对产品升级的同时提高其性价比,最新一代的智能网联产品已经能够满足最新的 3GPP-R16标准,融合多场景C-V2X 车路协同,亚米级高精定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智能蓝牙钥匙,OTA 升级,大数据服务和安全服务等多种功能。5新获订单客户包括法系、德系的多个全球知名品牌及国内自主品牌。 (3)新能源管理方面:6公司前瞻布局 800V 高压低损快充系统,打造集成式高压平台能量管理技术,包括 800V电能转换技术、800V 各功率电子高集成技术、800V 安全控制技术、功率电子和电池管理系统的集成域控制器,实现能量集中控制等,完成“充-变-储-放”电全能量流控制。 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公司是全球安全业务及汽车电子主要厂商,安全业务通过全球整合,盈利能力有望触底反弹,未来具备较大提升空间;电子业务通过前瞻布局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新能源管理、智能驾驶等业务,已经打造了智能电动化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手订单充沛,新业务订单持续取得突破,为公司未来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547.32、601.15、657.40亿元,归母净利润依次为 9.27、12.90、16.36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 依次为 25.8、18.5、14.6倍,首次覆盖给予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全球车市销量不及预期、资产减值损失风险。
贝斯特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4-24 15.27 -- -- 25.65 10.85%
28.04 83.6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7亿元,同比+3.80%,实现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16.3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5.62%。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09亿元,同比+20.87%,实现归母净利润0.53亿元,同比+41.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29.43%。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营收端:涡轮增压器业务稳健增长,新能源收入实现翻倍。2022年公司营收端小幅增长,同比+3.80%,其中收入占比第一(约80%)的涡轮增压器业务,实现营收8.77亿元,同比+12.26%,近三年复合增长率12.13%,保持稳健增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收入也从2021年的0.4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0.92亿元。分季度看,2022年上半年受国内疫情,海外俄乌冲突的影响,公司收入同比负增长,22Q1/Q2营收同比-6.11%/-3.94%,下半年公司营收端复苏,22Q3/Q4营收同比+16.79%/8.06%,23Q1公司延续良好表现,单季度营收3.09亿元,创历史单季度新高,预计是可转债项目22年底逐步投产贡献增量。 毛利端:2022全年毛利率34.27%,同比基本持平,2023Q1毛利率30.62%,同环比皆出现下滑。公司2022全年毛利率与2021年基本持平,四个季度毛利率分别为32.44%/33.30%/35.93%/34.89%,下半年毛利率变现明显好于上半年。不过23Q1在营收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单季度毛利率为30.62%,同比-1.82pct,环比-4.27pct,预计主要受新产能投产影响。 费用端:受管理及研发费用率的增长,2022全年期间费用率小幅上涨至16.12%。2022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6.12%,同比+0.22pct,细分来看,销售费用率同比-1.27pct至1.55%;管理及研发费用率分别增长0.67pct/0.98pct至8.69%/5.36%,2022年公司新成立两家从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工业母机的子公司,加速开拓新业务,增加了相应的费用支出;财务费用率同比-0.15pct至0.52%,基本保持稳定。2022全年公司净利率为21.12%,同比提升2.27pct。盈利能力有所提升。23Q1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4.81%,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42pct/9.42pct/2.99pct/1.99pct,单季度费用端较2022年有所改善。 新产能投放稳步推进,并培育工业母机新业务。2020年底公司发行可转债募资建设年产70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产能(560万件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和14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新产能从2022年底开始逐步投产,开启产能爬坡,达产后预计将增加营收7.04亿元,净利润1.05亿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2022年公司在安徽马鞍山市成立了安徽贝斯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公司,加速新能源业务的拓展。并且还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无锡宇华精机有限公司,全面布局直线滚动功能部件,瞄准高端机床领域、半导体装备产业、自动化产业三大市场,快速切入工业母机新赛道。 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涡轮增压器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广泛应用于燃油车及混合动力车型。公司布局叶轮产品升级、中间壳毛坯自制率提升,压壳的量产,在短中期内仍有望推动公司业绩稳健发展。另外公司还布局了新能源轻量化结构件,前瞻性布局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控股特斯拉零部件供应商苏州赫贝斯,成立宇华精机切入工业母机赛道,布局长期增长点。 预计公司2023-2025年公司营收依次为13.10、15.48、18.09亿元,增速依次为19.4%、18.2%、16.9%,归母净利润依次为2.55、3.12、3.81亿元,增速依次为11.4%、22.5%、22.0%,对应当前市值,PE依次为18.2、14.8、12.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销量增速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新产能爬坡不及预期。
蓝黛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4-13 7.53 -- -- 7.61 0.40%
8.93 18.5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子公司蓝黛机械获得合众新能源的定点,成为其170KW三合一电驱减速器的齿轴零部件及差速器总成供应商。根据客户预测,产品生命周期内向公司采购数量合计约40.5 万套。 新能源客户开拓再下一城。公司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动力传动业务从燃油车变速器总成及零部件,逐步转型至新能源汽车减速器、电机轴等新能源产品。同时客户也从之前的二三线自主品牌向一线自主品牌、国际品牌升级。公司为多个客户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减速器齿轮、轴已进入量产阶段,客户已经覆盖日电产、吉利威睿、比亚迪、法雷奥、格雷博、赛力斯、汇川、卧龙电机等客户,最终用户包括吉利、上汽、比亚迪、蔚来、小鹏、赛力斯等整车厂。本次公司取得合众新能源定点通知书,标志着合众新能源对公司项目研发、生产制造、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认可,体现了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客户群布局和市场拓展方面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公司产品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 产品进一步延伸至差速器总成。差速器属于汽车传动系统部件,它的作用是在汽车转弯或遇上不平整的路面时,调整四个车轮的转速差,从而保持车辆的平衡。乘用车差速器总成单车价值量约200 元,国内市场空间约50 亿元,差速器总成市场主要由国外厂商占据,当前具备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主要的总成厂商包括伊顿、吉凯恩、利纳马、捷太格特、德纳等,国内厂商主要扮演T2 角色,向上述厂商供应齿轮及壳体零部件。国内以精锻科技、豪能股份为代表的厂商正在进行国产替代的推进,已取得不错的进展。公司利用自身在齿轮加工领域的积累,拓展新业务差速器总成,丰富了产品线,有利于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战略转型,着力打造平衡箱、新能源汽车减速器及微卡AMT 变速器三大产品,并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轴等新产品,其中平衡轴业务已快速发展为公司核心产品,汽车业务实现触底回升。通过并购台冠科技,进入触控显示领域,并利用公司在汽车领域的客户资源进军智能座舱。公司打造的汽车零部件加触控显示双业务驱动初见成效。 预计公司2023-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92、44.15、52.16 亿元,归母净利润依次为2.44、3.43、4.25 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 依次为20.5、14.5、11.8 倍,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触控显示业务整合不及预期导致商誉减值、国内车市恢复不及预期、资产减值损失风险
蓝黛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3-31 7.76 -- -- 8.07 3.20%
8.93 15.08%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3亿元,同比-8.47%,实现归母净利润1.86亿元,同比-11.6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10%。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营收端:触控显示业务拖累整体表现,动力传动业务营收同比+27.01%。 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3亿元,同比-8.47%,其中22Q4实现营收8.03亿元,同比-7.06%。分业务看,触控显示业务全年实现营收16.72亿元,同比-24.19%。公司触控显示业务主要面向笔记本、工控、车载等使用场景,其中车载业务为2021年新开拓业务,贡献增量。但是由于2022年全球消费电子表现低迷,拖累了公司触控显示业务。动力传动业务全年实现营收12.02亿元,同比+28.62%,动力传动业务克服了上半年疫情影响,在平衡箱、减速器及6AT业务上都实现了可观的增长。全年平衡箱出货超60万台;减速器零部件及总成实现销售95.82万件,销售额1.36亿元;6AT业务首次实现量产突破,配套国外客户。 利润端:整体毛利率小幅下滑,动力传动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修复。2022年公司毛利率为17.67%,同比-0.48pct,全年毛利率小幅下滑主要受到高毛利率的触控显示业务同比负增长影响。分季度看,22Q1-Q4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7.29%、16.81%、18.09%、18.28%,上半年公司经营受到疫情影响,毛利率较低,下半年毛利率有所恢复。分业务看,触控显示业务全年毛利率为19.34%,同比-1.45pct,动力传动业务毛利率为12.71%,同比+2.09pct,动力传动业务毛利率继续修复且仍具备修复空间。2022全年公司净利率为6.82%,同比-0.87pct,期间费用率为9.55%,同比-0.52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54%\4.10%\4.57%\-0.66%,各项费用率分别同比-0.16pct\+0.68pct\+0.56pct\-1.77pct,财务费用率变化幅度较大,主要是公司定增款到账,利息收入大幅增加。 双业务驱动转型初见成效,动力传动业务值得期待。(1)19年公司收购台冠科技,从汽车零部件业务进军触屏显示领域,并拓展车载显示业务。公司投资建设子公司重庆台冠“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生产基地项目”,扩展了触控显示业务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加快了在触摸屏及触控显示领域。公司紧抓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围绕车载触控屏发展战略,利用深耕多年的客户资源联动优势,加快新品研发,大力拓展新客户和新品品类;公司与华阳电子、重庆矢崎、创维等国内知名Tier1企业深度合作,开发高附加值的双联屏、三联屏、曲面屏等车载触控产品,产品应用在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五菱汽车等终端产品上,车载类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贡献。(2)动力传动业务着力产品结构及客户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品方面以发动机平衡箱为过渡、大力拓展新能源减速器、电机轴等产品,客户方面向一线自主品牌、国际品牌进行转移。公司为多个客户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减速器齿轮、轴已进入量产阶段,客户已经覆盖日电产、吉利威睿、比亚迪、法雷奥、格雷博、赛力斯、汇川、卧龙电机以及知名国际客户等,最终用户包括吉利、上汽、比亚迪、蔚来、小鹏、赛力斯等整车厂。 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战略转型,着力打造平衡箱、新能源汽车减速器及微卡AMT变速器三大产品,并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轴等新产品,其中平衡轴业务已快速发展为公司核心产品,汽车业务实现触底回升。通过并购台冠科技,进入触控显示领域,并利用公司在汽车领域的客户资源进军智能座舱。公司打造的汽车零部件加触控显示双业务驱动初见成效。 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92、44.15、52.16亿元,归母净利润依次为2.44、3.43、4.25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依次为21.4、15.2、12.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触控显示业务整合不及预期导致商誉减值、国内车市恢复不及预期、资产减值损失风险
冠盛股份 交运设备行业 2022-11-07 19.92 -- -- 21.95 10.19%
21.95 10.1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三季报,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1.73 亿元,同比+19.4%;归母净利润1.76 亿元,同比+74.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156.3%,其中2022Q3 实现营收7.95 亿元,同比+19.7%;归母净利润0.73 亿元,同比+98.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91 亿元,同比+231.4%。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收入端:收入端:22Q3 营收7.95 亿元,同比+19.7%。22Q3 公司实现营收7.95 亿元,同比+19.7%,单季度营收同比稳定增长,预计是公司持续稳健推进后装业务全球布局,产品竞争优势与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再叠加赛力斯问界M5 销量爬坡助力前装市场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所致。 毛利端:22Q3 毛利率24.94%,同比+5.23pct,环比+3.79pct。22Q3 毛利率24.94%,同比+5.23pct,环比+3.79pct,同环比增长,公司持续强化降费增效,综合成本水平进一步下降,毛利率持续提升。 利润端:22Q3 归母净利润0.73 亿元,同比+98.67%。22Q3 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利润端好于营收端,主要是因为公司毛利率、期间费用率同比明显改善所致。22Q3 期间费用率9.88%,同比-3.92pct,环比+0.74pct。具体看公司单季度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75%/6.28%/-4. 02%/2.88%,同比分别-0.42pct/+0.92pct/-3.73pct/-0.69pct,公司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主要是受益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汇兑收益产生积极影响,财务费用同比大幅下降。 营销网络覆盖全球,优质服务持续提升全球AM 市场影响力。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传动轴、万向节和轮毂,主要为国外汽车售后市场提供适配的底盘系统零部件产品和相关服务,目前客户群体分布于六大洲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销网络实现了全球覆盖。此外,公司在中国宁波、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拥有多支本土运营团队,并设立多个形态的仓储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和更为人性化的供应链方案,凭借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公司未来有望持续提升现有客户满意度,并逐步提升公司在全球后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OEM 业务稳步推进,未来有望创造第二成长曲线。在国内OEM 市场,公司凭借柔性生产能力和稳定产品质量已经获得赛力斯问界M5 和威马的定点,供应传动系统相关零部件,和其他新能源车企也在进行商议合作。 我们认为在电动化热潮下,新能源车销量持续高增,公司对新能源车OEM市场的持续布局有望成为公司的增长新机遇。 投资建议:在AM 市场,公司全球营销网络完善,服务响应速度迅速,未来后装业务有望稳步增长;在OEM 市场,公司积极布局和新能源客户的合作,未来将成为公司的新增长点,“AM+OEM”双轮驱动下,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公司营收依次为29.86、37.53、47.41 亿元,增速依次为20.1%、25.7%、26.3%,归母净利润依次为2.19、2.97、4.06 亿元,增速依次为86.93%、35.54%、36.68%,当前市值31.68 亿元,对应PE 依次15、11、8 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不及预期;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缺芯问题延续;国内疫情反复。
蓝黛科技 机械行业 2022-11-01 10.93 -- -- 12.40 13.45%
12.40 13.4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0.70亿元,同比-9.01%;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17.6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5亿元,同比+8.50%。其中2022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17亿元,同比+9.49%;归母净利润0.54亿元,同比-4.8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16.06%。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营收端:触控显示业务拖累整体营收表现,同比小幅增长。22Q3公司实现营收同比+9.49%,环比+21.91%至7.17亿元,我们认为公司三季度营收虽然出现改善,但是仍面临压力。预计是今年消费电子(笔记本、手机等)出现下滑,公司营收占比约三分之二的触控显示业务受到影响。如果四季度以笔记本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仍然低迷,我们预计全年触控显示业务即使在车载业务的增量下,仍将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汽车业务预计在产业链恢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品和自动变速器6AT的逐步量产,推动该业务经营业绩同比增长,未来成长可期。 利润端:毛利率同环比改善,财务费用率下降提升盈利能力。22Q3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8.09%,同比+0.82pct,环比+1.28pct,考虑到去年同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毛利率基数较低,今年毛利率的改善处于我们预期之中。公司毛利率的改善未来仍然存在空间,主要是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1年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0.69%),公司22Q3各项费用细分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同比+0.75pct/0.87pct/0.37pct,预计与公司目前正在开展定增项目,以及扩产建设新产能导致费用支出增加有关。三季度人民币的贬值实现汇兑收益抵消各项财务支出,单季度财务费用率-2.29%,同比-3.12pct,缓冲了其余各项费用率的上涨,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近年来,公司积极进行了动力传动业务产品和客户结构调整,产品方面大力发展发动机平衡箱、新能源传动系统零部件;客户方面向一线自主品牌、国际品牌进行转移。 总成方面:(1)发动机平衡箱,主要配套国内一线自主品牌,如一汽、吉利、长城等。(2)6AT,主要拓展海外市场。(3)变速器同时聚焦微小型商用车AMT,配套客户如五菱、小康、福田等。 零部件方面:(1)手自动变速器零部件,其中手动变速器零部件因市场萎缩,公司业务规模也在逐步降低。(2)发动机平衡箱齿轴零部件,除外销外还用于内部平衡箱总成配套。(3)新能源产品方面,以新能源传动系统零部件为主要市场拓展方向,拓展国内一线自主品牌、国际知名品牌客户,目前客户已经覆盖日电产、吉利、比亚迪、法雷奥、格雷博、金康汽车、汇川技术以及知名国际客户等。 收购台冠科技,进入触控显示领域,开拓智能座舱业务。19年公司收购台冠科技,从汽车零部件业务进军触屏显示领域。此外公司投资建设子公司重庆台冠“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生产基地项目”,扩展了触控显示业务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加快了在触摸屏及触控显示领域、乘用车智能化领域的业务布局。公司与华阳电子、重庆矢崎、创维等国内知名车载屏供应企业深度合作,开发高附加值的大屏/双连屏等车载触控显示模组,产品应用在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五菱汽车等终端产品上,车载类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贡献。 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战略转型,着力打造平衡轴、减速器及微卡AMT变速器三大新产品,并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轴等新产品,其中平衡轴业务已快速发展为公司核心产品,汽车业务实现触底回升。通过并购台冠科技,进入触控显示领域,并利用公司在汽车领域的客户资源进军智能座舱。公司打造的汽车零部件加触控显示双业务驱动初见成效。 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20、39.73、46.36亿元,归母净利润依次为2.38、3.08、3.73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依次为25.0、19.4、16.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触控业务整合不及预期导致商誉减值、国内车市恢复不及预期、资产减值损失风险
贝斯特 交运设备行业 2022-10-26 20.72 -- -- 21.49 3.72%
27.74 33.88%
详细
国内收入增速大幅超越市场预期,下业绩增速将加速>>2020-08-09外市场重启将带动公司出口业务恢好公司下半年业绩表现>>2020-05-18收入和利润基本持平,大幅跑赢行2020-04-27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94亿元,同比+2.26%;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3.1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3.23%;其中22Q3实现营收3.05亿元,同比+16.79%;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41.5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44.99%。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收入端:22Q3营收增速同比转正,同比+16.79%,环比+30.07%。2022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业链受到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公司经营也受到影响。 Q1与Q2单季度公司营收都出现同比负增长,在三季度国内疫情逐步消散,国家实施了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后,汽车消费转暖,公司Q3单季度实现营收同比+16.79%,环比+30.07%,改善显著。预计随着可转债项目年产70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零部件项目的投产(中报披露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有望推动公司收入端的持续增长。 利润端:毛利率连续三个季度环比提升,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创新高。自去年二季度开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公司毛利率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这种趋势从2022年一季度开始出现扭转,连续三个季度环比改善,同比也+1.01pct,公司毛利率水平已经恢复到较高水平。三季度公司费用控制良好,单季度期间费用率为11.20%,同比-5.02pct,环比-2.95pct。具体看,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74%/8.63%/3.10%/-1.27%,同比分别-2.0pct/-0.6pct/-0.67pct/-1.75pct。其中销售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下降服务较大,销售费用的减少主要是今年公司推广费减少,财务费用的减少主要是自二季度以来人民币的贬值带来汇兑收益,公司Q2与Q3连续两个季度财务费用为负。在毛利率和期间费用率的双重改善情况下,22Q3公司净利率为24.37%,同比+4.42pct,环比+6.07pct,改善明显。产能投放稳步推进,新产品陆续投产贡献业绩。公司在原有叶轮及中间壳产品的基础上,自20Q3开始量产新的压壳产品,产能爬坡顺利。此外公司利用可转债募资建设的年产70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产能(560万件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和14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预计将从22年下半年开始投产,23年达产,达产后预计将增加营收7.04亿元,净利润1.05亿元。在新能源产品布局方面,公司的充电机模组及铸铝转向节也从21年开始贡献收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投资建议:涡轮增压器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广泛应用于燃油车及混合动力车型。公司布局叶轮产品升级、中间壳毛坯自制率提升,压壳的量产,在短中期内仍有望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向好。另外公司还布局了新能源轻量化结构件,前瞻性布局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控股特斯拉零部件供应商苏州赫贝斯,参股半导体设备供应商旭电科技,布局长期增长点。 预计公司2022-2024年公司营收依次为11.95、14.74、17.30亿元,增速依次为13.0%、23.4%、17.3%,归母净利润依次为2. 10、2.70、3.31亿元,增速依次为6.7%、28.4%、22.6%,对应当前市值,PE依次为17.5、13.6、11.1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销量增速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新产能爬坡不及预期。
万丰奥威 交运设备行业 2022-10-21 6.40 -- -- 7.20 12.50%
7.20 12.5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6.76亿元,同比+37.05%,实现归母净利润5.94亿元,同比+152.12%,其中22Q3公司实现营收44.52亿元,同比+49.76%,实现归母净利润2.43亿元,同比+9772.23%。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营收端:22Q3营收创历史新高。22Q3公司实现营收44.52亿元,同比+49.76%,环比+19.26%,单季度营收创历史新高,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业务贡献了主要的增量。根据公告前三季度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业务实现营收102.15亿元,同比增长39.64%,其中汽车铝合金车轮业务同比增长44.75%,镁合金业务同比增长67.44%,通航飞机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61亿元,同比增长21.27%。公司营收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持续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镁铝合金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价格联动结算机制优化使得销售同比增长较快。22Q3国内汽车产销量的环比改善也推动公司业务环比实现19.26%的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国外对于疫情管控的持续放松则有利于公司通航飞机业务的发展。 利润端:营收大幅提升,摊薄期间费用率,人民币贬值带来汇兑收益。 22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43亿元,同比+9772.23%,环比+39.54%,单季度毛利率17.99%,同比+5.47pct。价格联动结算机制优化后,公司产品售价提升,对冲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22Q3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但相比公司此前毛利率的高点,仍有提升空间。营收的同比大幅增长,摊薄了期间费用率,22Q3单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9.29%,同比-2.97pct,具体看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34%/4.11%/2.88%/0.95%,分别同比-0.54pct/-0.76pct/-0.42pct/-1.25pct。其中财务费用率降幅最大,预计与三季度人民币大幅贬值带来汇兑收益有关,根据公告前三季度公司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比去年同期增加20175.54万元,同比增长304.59%。 确立汽车轻量化及通航业务双擎驱动的发展模式。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金属轻量化推动者”,现已形成“镁合金-铝合金-高强钢”等金属材料轻量化应用为主线的汽车部件细分龙头领先的产业板块。在积极发展铝合金、高强钢产品布局的同时,公司将重点推动镁合金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公司子公司镁瑞丁是全球最主要的轻量化镁合金部件制造商之一,在北美的镁合金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公司将镁瑞丁成熟的产品导入国内市场,有望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收购飞机工业55%的股权,核心资产为钻石飞机,正式确立了汽车轻量化和通航业务双擎驱动的发展模式。 2021年飞机工业引入国资控制的青岛万盛城丰、北京航发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共同加速国内通航市场的开拓,撬动通航产业万亿产业市场。公司通航飞机制造产业致力于打造成为“通用飞机创新制造企业的全球领跑者”,钻石飞机将继续按照全球一体化研发制造战略,持续推进奥地利、加拿大、中国三地资源联动,推进国内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加快钻石DA50、DA62等新机型落地,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盈利预测:由于公司营收及利润端表现持续超预期,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依次为161.9亿元、174.5亿元、187.4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30.2%、7.8%、7.4%。归母净利润依次为8.2亿元、8.9亿元、10.1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146.4%、7.7%、13.7%。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16.1、14.9、13.1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乘用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维持高位;镁合金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通航飞机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信息披露风险
卡倍亿 机械行业 2022-10-21 86.60 -- -- 92.99 7.38%
111.00 28.18%
详细
汽车线缆迎来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三大变革,公司有望实现量价利三升。 ①高压线缆:2022年 1-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368.2万辆,同比高增118%,电动化步伐逐步加速。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新增三电系统,工作电压可达 400V—800V,对高压线的需求大大增加,此外,高压线的结构和绝缘材料比低压线更为复杂,价格相应增加。公司线缆业务有望受益于高压线放量迎来量价齐升。 ②数据线缆: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蔚来 ES8、小鹏 P7、小鹏 G9、阿维塔 11等高度智能化的车型层出不穷,智能化的提升导致传感器数量增加,传感器的数据传输离不开数据线缆的支持,而且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在内的传感都需要不同种类的数据线缆支持,因此汽车智能化热潮下,数据线缆的用量将有显著的提升,此外,对数据线传输速度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③铝制线缆:轻量化趋势下,铝线成本低、重量轻的优势得以体现,有望持续替代铜制线缆的应用。而公司目前正逐步布局铝线业务,能够生产多种不同型号铝制线缆,未来随着毛利率更高的铝线业务放量,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品类丰富+服务高效,共筑公司发展护城河。在产品品类方面,公司生产的产品能覆盖各类汽车用线的各种需求,公司线缆产品规格包括截面积从0.13mm2到 160mm2,耐温等级从-65℃到 250℃。此外,公司线缆产品能满足国内标准、德国标准、日本标准、美国标准、中国标准等多种标准的要求,解决线缆供应中的标准化问题。在供货服务方面,公司通过设立异地生产基地、客户周边设立外仓等方式就近服务客户,较好地满足了客户的供货需求,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新能源客户拓展叠加新产能投放,快速抢占电动车市场。为顺应新能源浪 潮,公司积极布局电动车领域,目前已经进入大众、吉利、通用、宝马、奔驰、比亚迪、理想、特斯拉等车企的供应体系,供应高压线、充电线等新能源产品。新能源客户持续开拓叠加新能源工厂产能逐步爬坡,公司新能源业务规模有望将不断扩大。 投资建议:目前公司常规线缆业务保持稳定增长,考虑到公司持续开拓特斯拉、比亚迪、吉利等新能源客户,再叠加上海和本溪新能源和车联网生产基地逐步投产,我们认为未来公司新能源线、高压线、数据线缆等特殊线缆产品有望贡献主要增量,助力公司营收、利润持续高增,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依次为 1.33亿元、1.95亿元、2.86亿元,EPS为 2.40、3.52、5.19元,对应 PE 分别为 36倍、24倍、17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国内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下游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新产能投放不达预期,芯片短缺问题延续,新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广汽集团 交运设备行业 2022-08-31 14.21 -- -- 14.72 3.59%
14.72 3.5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半年报,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84.48亿元,同比+41.2%;归母净利润57.51亿元,同比+32.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6.4亿元,同比+39.5%,其中2022Q2实现营收254.21亿元,同比+37.1%;归母净利润27.42亿元,同比+39.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7.42亿元,同比+50.8%。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收入端:疫情影响下22Q2营收同比+37.1%,超出预期。22H1公司实现营收484.48亿元,同比+41.2%。分业务来看,公司乘用车业务实现收入331.5亿元,同比+56.7%,尽管上半年国内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公司自主品牌车型产品不断丰富并持续热销,整体产销量实现较大增长(22H1公司汽车累计销售115万辆,同比+12%),保障乘用车业务营收的稳步增长;汽车相关业务实现收入137.9亿元,同比+14.3%;金融及其他业务实现收入10.7亿元,同比+29%。 22Q2营收254.21亿元,同比+37.1%,环比+9.25%,在疫情影响下仍实现同环比增长,表现超预期。 毛利端:22Q2公司毛利率环比+0.11pct,环比改善。毛利率:22Q2毛利率6.23%,同比-1.21pct,环比+0.11pct。公司毛利率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供应链中断,而今年以来钢、铝、橡胶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公司毛利率环比明显改善。 利润端:22Q2归母净利润27.42亿元,同比+39.14%,环比-8.87%。22Q2期间费用率10.08%,同比-3.04pct,环比-0.03pct。具体看公司单季度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79%/4.21%/-0.17%/1.25%,同比分别-1.19pct/-1.43pct/-0.26pct/-0.16pct,其中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下降主要系公司营收增长快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长所致。费用率下降叠加投资收益明显增加,22Q2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合资稳定增长,自主销量火爆。公司22年H1实现汽车销量115万辆,同比增长15%和12%,优于行业近19个百分点,国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至9.54%。在自主品牌方面,广汽传祺发布全新混动SUV影酷、影豹、第二代GS8等上年度新上市车型深受市场欢迎,持续热销,广汽传祺上半年实现销量17.3万辆,同比+14.3%;广汽埃安推出高端旗舰车型AIONLXPlus,续航里程超过1000km,AIONS、AIONY等已有车型稳居纯电细分市场冠军,广汽埃安上半年销量突破10万辆,同比+134%。 在合资品牌方面,合资品牌推出了锋兰达、威飒、极湃1等全新车型,广汽丰田旗下凯美瑞、汉兰达和广汽本田雅阁、飞度等车型持续占据细分市场前列,合资品牌上半年实现销量87.7万辆,同比+5.3%。我们认为未来合资品牌销量的稳定增长将保障公司的销量基本盘,广汽埃安、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将充分受益于新能源潮流、碳中和政策等利好因素,再叠加富有竞争力的新车型持续推出,自主品牌销量有望为公司贡献较大增量。 投资建议:公司旗下纯电、混动车型获得消费者青睐,自主品牌产销量持续高增,再叠加疫情好转、原材料价格回落等因素,我们认为公司乘用车业务规模、利润有望高增,预计公司2022-2024年公司营收依次为1028.99、1306.25、1620.38亿元,增速依次为37.0%、26.9%、24.0%,归母净利润依次为97.50、130.92、159.33亿元,增速依次为32.9%、34.3%、21.7%,当前市值1279.38亿元,对应PE依次为16、12、10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不及预期;缺芯问题延续;上游原材料涨价。
巨一科技 2022-08-29 59.00 -- -- 63.55 7.71%
63.55 7.7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半年报,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14.23亿元,同比+44.2%;归母净利润 0.63亿元,同比-32.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31亿元,同比-61.9%,其中 2022Q2实现营收 8.74亿元,同比+32.2%;归母净利润 0.26亿元,同比-53.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16亿元。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收入端:疫情影响下 22Q2营收同比+32.2%,超出预期。22H1公司实现营收 14.23亿元,同比+44.2%。分业务来看,公司智能装备业务实现收入9.2亿元,同比+13%,主要系公司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持续开拓动力总成、动力电池、轻量化车身智能装备和生产线,下游订单量不断增加(22H1公司新增智能装备业务订单 22.2亿元,同比增长 67%);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实现收入 5.1亿元,同比+186%,公司充分发挥“双轮驱动”业务布局的协同优势,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市场开拓迅速落地,在造车新势力客户、快速电动化转型的传统主机厂客户、合资品牌客户持续实现新项目的定点(22H1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实现交付 7.34万套,同比+148%)。 22Q2汽车行业普遍受到上海疫情影响,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8.74亿元,同比+32.2%,环比+59.17%,表现超预期。 毛利端:22Q2公司毛利率同比-8.12pct,短期承压。22Q2毛利率 16.26%,同比-8.12pct,环比-3.65pct。公司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增加了项目实施成本、铝钢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再加上毛利率低的电驱动业务营收占比上升所致(22H1电驱动业务营收占比同比上升 19pct)。今年以来铝、钢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公司未来原材料成本有望下降,此外,电驱动业务生产标准产品,后续随着公司生产技术成熟以及生产规模扩大,成本控制能力将不断增强,再叠加疫情好转、企业复工复产顺利推进等因素,我们认为未来公司盈利水平有望改善。 利润端:22Q2归母净利润 0.26亿元,同比-53.76%,环比-27.12%。22Q2公司毛利率同比-8.12pct,致使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较大下滑。但从费用情况来看,22Q2公司期间费用率 12.7%,同比-2.83pct,环比-3.79pct,同环比下降。具体看公司单季度销售/管理(不含研发)/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2.28%/4.16%/-1.15%/7.41%,同比分别-0.61pct/-0.96pct/-1.18pct/-0.08pct,费用控制能力持续增强。 “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双主业相互促进,营收、订单整体趋势向好。巨一科技主营汽车生产方向的智能装备制造,同时具备新能源车核心部件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在智能装备业务方面,22年上半年,公司紧抓新能源机遇,积极扩大和造车新势力、特斯拉等客户的合作规模,并加强和比亚迪等新能源自主品牌的客户粘性,智能装备业务营收同比+13%,营收趋势向好。此外,截止至 22年 6月末,公司智能装备在手订单 55.7亿元,同比+69%,订单量持续高增。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方面,公司充分发挥“双轮驱动”业务布局的协同优势,在造车新势力、新能源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客户持续实现新定点,22H1电驱动业务营收和交付量同比分别高增 186%和 148%。我们认为,公司业务“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电驱动业务增速较快,有望达到与智能装备业务并驾齐驱。 投资建议:公司“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双主业相互促进,营收和订单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上半年疫情等因素,我们下修公司预期,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依次为 32.66、49.40、69.55亿元,增速依次为 53.9%、51.2%、40.8%,归母净利润依次为 1.95、3. 11、4.58亿元,增速依次为 49.1%、59.5%、47.6%,当前市值 81.86亿元,对应 PE 依次为42、26、18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缺芯问题延续。
贝斯特 交运设备行业 2022-08-26 20.17 -- -- 20.49 1.59%
21.49 6.5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中报,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90 亿元,同比-5.09%;归母净利润0.80 亿元,同比-24.9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68亿元,同比-25.21%;其中22Q2 实现营收2.34 亿元,同比-3.94%;归母净利润0.42 亿元,同比-8.9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38 亿元,同比+3.78%。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收入端:疫情影响下22Q2 营收同比-3.94%,符合预期。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90 亿元,同比-5.09%,其中涡轮增压零部件实现收入3.85亿元,同比-1.16%,公司主营涡轮增压器业务基本保持稳定。22Q2 汽车行业普遍受到上海疫情影响,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34 亿元,同比-3.94%,环比-8.20%,单季度营收端表现符合我们预期。预计没有疫情影响,公司22Q2 有望实现15%-20%的同比收入增速,根据中报披露公司可转债项目年产700 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零部件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新建项目的投产有望推动公司收入端的持续增长。 利润端:22Q2 毛利率33.30%,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上升。自去年二季度开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公司毛利率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这种趋势从2022 年一季度开始出现扭转。并且在22Q2 疫情影响下,公司毛利率为33.30%,同比-0.95pct,但环比仍然+0.86pct,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改善,预计下半年有望继续改善。22Q2 期间费用率为14.15%,同比-2.32pct,环比-2.40pct。期间费用率的下降主要归功于销售费用率同比-0.64pct(产品推广费用下降),以及财务费用率同比-2.76pct(人民币贬值产生的汇兑收益)。在毛利率和期间费用率的双重改善情况下,22Q2 公司净利率为18.30%,环比+3.19pct,改善明显。 产能投放稳步推进,新产品陆续投产贡献业绩。公司在原有叶轮及中间壳核心观点盈利预测股价表现相关报告分析师证券研究报告公司动态点评公司报告汽车市场数据产品的基础上,自20Q3 开始量产新的压壳产品,产能爬坡顺利。此外公司利用可转债募资建设的年产700 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产能(560 万件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 和140 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预计将从22 年下半年开始投产,23 年达产,达产后预计将增加营收7.04 亿元,净利润1.05 亿元。在新能源产品布局方面,公司的充电机模组及铸铝转向节也从21 年开始贡献收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投资建议:涡轮增压器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广泛应用于燃油车及混合动力车型。公司布局叶轮产品升级、中间壳毛坯自制率提升,压壳的量产,在短中期内仍有望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向好。另外公司还布局了新能源轻量化结构件,前瞻性布局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控股特斯拉零部件供应商苏州赫贝斯,参股半导体设备供应商旭电科技,布局长期增长点。 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公司营收依次为11.95 、14.74、17.30 亿元,增速依次为13.0%、23.4%、17.3%,归母净利润依次为2.10、2.70、3.31 亿元,增速依次为6.7%、28.4%、22.6%,当前市值41 亿元,对应PE 依次为19.7、15.3、12.5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销量增速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新产能爬坡不及预期。
万丰奥威 交运设备行业 2022-08-19 6.99 -- -- 7.24 3.58%
7.24 3.58%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2.24亿元,同比+30.23%,实现归母净利润3.51亿元,同比+50.47%,其中22Q2公司实现营收37.33亿元,同比+33.73%,实现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169.05%。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营收端:22Q2营收同环比皆正增长,表现亮眼。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2.24亿元,同比+30.23%。其中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3.63亿元,同比+33.79%,贡献了主要的增量,通航飞机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61亿元,同比+8.85%。22Q2单季度实现营收37.33亿元,同比+33.73%,环比+6.90%。考虑到二季度国内汽车产业链因疫情受损较为严重,公司主要客户上汽系、特斯拉等都出现停产现象,我们认为公司二季度的营收表现十分亮眼。预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汽车节能减排对轻量化的需求快速提升,带动公司轻量化产品放量;②原材料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价格联动结算机制优化使得销售同比增长较快。 利润端:22Q2毛利率及期间费用率同比都出现改善,带动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2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51亿元,同比+50.47%,22Q2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169.05%,表现较收入端更好,二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小幅改善,同比+0.71pct,但是环比-2.34pct。预计与二季度上海疫情有关,公司在上海有轻量化及涂覆工厂因疫情停产,上海以外工厂虽然正常生产,但是客户停产也导致销售不畅。22Q2期间费用率同比3.57pct,改善较为明显,主要是管理费用率同比-1.49pct,财务费用率同比-1.38pct。 确立汽车轻量化及通航业务双擎驱动的发展模式。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金属轻量化推动者”,现已形成“镁合金-铝合金-高强钢”等金属材料轻量化应用为主线的汽车部件细分龙头领先的产业板块。在积极发展铝合金、高强钢产品布局的同时,公司将重点推动镁合金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公司子公司镁瑞丁是全球最主要的轻量化镁合金部件制造商之一,在北美的镁合金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公司将镁瑞丁成熟的产品导入国内市场,有望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收购飞机工业55%的股权,核心资产为钻石飞机,正式确立了汽车轻量化和通航业务双擎驱动的发展模式。 2021年飞机工业引入国资控制的青岛万盛城丰、北京航发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共同加速国内通航市场的开拓,撬动通航产业万亿产业市场。随着国家政策助力通航飞机发展,《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方案》、《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颁布,通用航空产业未来发展开始提速,未来通用飞机制造业务成为公司业务新的产业增长极,为公司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 盈利预测:在22Q2上海疫情的影响下,公司盈利改善超出我们预期,保持公司营收预测不变,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依次为143.3亿元、156.2亿元、171.7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15.2%、9.0%、9.9%。归母净利润依次为7.4亿元、8.5亿元、9.3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120.5%、15.2%、9.6%。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20.8、18.1、16.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乘用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维持高位;镁合金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通航飞机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信息披露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