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普康视
|
医药生物
|
2023-08-14
|
29.60
|
--
|
--
|
28.65
|
-3.21% |
|
28.65
|
-3.21% |
|
详细
业绩简评2023年 8月 10日,公司发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 H1公司实现收入 7.80亿元(+14.0%,同比,下同);实现归母净利润3.11亿元(+20.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65亿元(+11.1%)。 分季度来看,2023年 Q2公司实现收入 3.79亿元(+20.9%);实现归母净利润 1.37亿元(+24.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16亿元(+14.7%)。 经营分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订单有所波动。分产品来看,2023年 H1公司硬性角膜接触镜收入 3.83亿元(+10.9%);护理产品收入 1.22亿元(-7.9%);医疗收入 1.31亿元(+18.5%);普通框架镜及其他收入 1.41亿元(+51.2%)。普通框架镜及其他产品增幅超过 50%,主要来自于新并表子公司的医疗设备和耗材的销售收入,去掉这一影响,增幅为 18.91%。公司镜片订单在经历 3月和 4月高增长后,5-6月有所滑落。根据公司半年报披露,原因有:1)OK 镜竞争加剧;2)减离焦框架眼镜营销管控较松,终端眼镜店数量较多,部分近视儿童选择其作为矫正工具;3)居民消费较预期疲软,未出现报复性的消费。护理品上半年总体订单量下降,与竞争加剧、电商平台销售份额提高、公司调整产品结构等原因有关。 总体毛利率平稳,利润端受非业务性因素影响。2023年 H1,公司销 售 费 用 率 为 21.3% ( +1.06pcts ) , 管 理 费 用 率 为 5.8%(-2.47pcts),研发费用率为 2.4%(-0.04pcts),总体毛利率为75.6%(-0.74pcts),净利率为 44.76%(+3.08pcts)。产品毛利率方面,新并表子公司的收入,拉低了普通框架镜及其他产品的毛利率(-7.58pcts),去除影响后毛利率为 65.95%,与去年同期相当。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两个增高且非业务性的因素分别是:1)股权激励计划分摊费用同比减少约 1500万元;2)闲置资金理财收益同比增加 3177万元。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三季度是配镜高峰,看好公司业绩恢复,产品研发和终端建设稳步推进,亦有望在未来助力公司业绩增长。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20/10.69/13.59亿元,同比增长 31.52%、30.36%、27.10%,EPS 分别为 0.92、1.20、1.52元,现价对应 PE为 34/26/21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医疗事故风险,行业竞争格局加剧风险;商誉减值风险,视光服务终端建设不及预期风险。
|
|
|
明月镜片
|
社会服务业(旅游...)
|
2023-08-09
|
42.35
|
--
|
--
|
40.79
|
-3.68% |
|
40.79
|
-3.68% |
|
详细
业绩简评2023 年8 月7 日,公司发布2023 年半年度报告。2023 年H1 公司实现收入3.66 亿元(+27.8%,同比,下同);实现归母净利润0.80亿元(+53.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0 亿元(+81.6%)。 分季度来看,2023 年Q2 公司实现收入1.94 亿元(+29.4%);实现归母净利润0.45 亿元(+49.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40 亿元(+86.1%)。 经营分析镜片业务显著增长,多渠道协同发展成效显现。分产品看,2023年H1 公司镜片收入2.85 亿元(+34.1%),其中“轻松控”系列产品收入0.55 亿元(+76%);原料收入0.49 亿元(+5.1%)。根据2023年5 月17 日公布的数据:最近一季度,轻松控Pro 延缓近视加深有效率达82%;戴镜12 个月,轻松控Pro 延缓近视加深有效率为60%。良好的效果搭配18 个同时在售的SKU,“轻松控”系列产品后续表现值得持续关注。此外,2023 年H1,公司直销渠道收入2.25亿元(+20.7%),经销渠道收入1.11 亿元(+47.9%),直接和间接合作的线下终端门店数量达到数万家,超过八成客户已经开始销售“轻松控”系列产品,且医疗渠道拓展亦持续推进,公司品牌影响力有望稳步提升。 产品毛利率改善,盈利能力提升。2023 年H1,公司镜片业务毛利率为61.31%(+1.89pcts),原料业务毛利率为26.58%(+4.95pcts),整体毛利率为56.7% ( +3.22pcts )。销售费用率为18.4%(+1.79pcts),管理费用率为9.6%(-4.34pcts),研发费用率为3.1%(-0.02pcts)。在主要产品毛利率提升、费用端优化的情况下,公司净利率提升至23.8%(+3.57pcts),盈利能力向好发展。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在渠道优势和有竞争力的近视防控产品双重加持下,我们看好公司未来长期发展前景。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3、1.95、2.26 亿元,同比增长19.92%、19.22%、15.93%,EPS分别为0.81、0.97、1.12 元,现价对应PE 为51、43、37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产替代不及预期风险、新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应收账款发生坏账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
|
|
正海生物
|
机械行业
|
2023-08-02
|
34.67
|
--
|
--
|
34.60
|
-0.20% |
|
34.60
|
-0.20% |
|
详细
业绩简评2023 年7 月31 日,公司发布2023 年半年度报告。2023 年H1 公司实现收入2.25 亿元(-3.0%,同比,下同);归母净利润1.10亿元(+5.5%);扣非归母净利润1.09 亿元(+6.0%)。 分季度来看,2023 年Q2 公司实现收入1.15 亿元(+1.5%);归母净利润0.56 亿元(+15.0%);扣非归母净利润0.56 亿元(+15.9%)。 经营分析主要产品维持高毛利率,集采中标产品有望持续放量。2023 年H1公司口腔修复膜产品实现收入1.06 亿元(-3.6%),毛利率为90.34%(-0.76pcts);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产品实现收入0.91亿元(+6.1%),毛利率为92.73%(+1.35pcts)。在主要产品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的情况下,2023 年H1 公司总体毛利率为90.3%(+1.99pcts)。2023 年6 月,公司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在江苏省开展的人工硬脑(脊)膜补片接续采购中成功接续中标;2023年7 月,根据辽宁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联盟下发的《关于省际联盟补片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拟中选结果公示的通知》,该产品在本次省际联盟带量采购中入围拟中选。 销售费用端持续改善,研发端投入加大。2023 年H1 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3.7%(-2.3pcts),管理费用率为6.8%(+0.3pcts),研发费用率为10.0%(+2.9pcts),净利率为48.9%(+3.95pcts)。公司重视研发,磷酸酸蚀剂、光固化复合树脂以及生物修复膜产品注册申请获得受理;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临床试验顺利完成全国入组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宫腔修复膜完成第一例受试者随机入组,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随着种植牙集采政策落地、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集采陆续中标,公司两款主要产品有望持续放量。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1/3.23/4.16 亿元,同比增长30%、34%、29%,EPS 分别为1.34/1.79/2.31 元,现价对应PE 为26、19、15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研发注册不及预期的风险;股东质押、减持风险。
|
|
|
爱博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3-08-02
|
196.00
|
--
|
--
|
195.00
|
-0.51% |
|
198.18
|
1.11% |
|
详细
2023年7月31日,公司发布公告,拟使用公司自筹资金2.45亿元,以认缴新增注册资本、股权转让的方式取得福建优你康光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优你康”)51%股权。1)公司拟以1.75亿元认缴福建优你康新增注册资本,取得本次增资后基于完全摊薄基础36.84%股权;2)以7008.16万元受让福建优你康现有股东香港优你康光学有限公司股权,公司取得本次股权转让后基于完全摊薄基础14.16%股权。 经营分析收购扩充产品矩阵,隐形眼镜布局加速。福建优你康深耕隐形眼镜制造业领域多年,2022年实现收入2954万元,净利润-5083万元;2023年H1实现收入2549万元,净利润-2292万元。目前其已获得7张隐形眼镜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彩片覆盖日抛、月抛、半年抛多种抛期,透明片覆盖高透氧硅水凝胶以及B12水凝胶等日抛产品,具有较高的商业壁垒。其隐形眼镜透明片注册证丰富了公司现有产品结构,将加快公司在隐形眼镜透明片自有品牌布局的步伐。 福建优你康技术先进,产能规模可观。福建优你康具有先进的隐形眼镜制程技术以及新型材料技术,引进、吸收并优化了台系隐形眼镜技术,拥有先进干式无损脱膜、全自动AOI 检测技术以及硅水凝胶免表处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本次交易完成后,不会影响福建优你康继续使用现有台系技术。此外,福建优你康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保税区购置80余亩土地,已建设完成GMP 厂房和多条信息化、规模化隐形眼镜生产线,产能规模可观。本次收购后,公司有望与福建优你康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达成商业化协同,提升公司在境内隐形眼镜市场的品牌力及影响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通过收购福建优你康拓展隐形眼镜赛道,丰富产品结构,加快隐形眼镜业务布局,收入增长有望迎来新动力。暂不考虑本次收购对报表的影响,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4.40、5.87亿元,同比增长38.63%、36.50%、33.40%,EPS分别为3.07、4.19、5.58元,现价对应PE 为65、48、36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人工晶状体带量采购风险;市场推广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并购整合不及预期风险;股东减持风险。
|
|
|
普瑞眼科
|
社会服务业(旅游...)
|
2023-06-07
|
121.64
|
138.43
|
260.49%
|
124.15
|
1.97% |
|
124.03
|
1.96% |
|
详细
投资逻辑眼科诊疗需求庞大,眼科医疗服务市场持续扩容:我国屈光不正患者、白内障患者基数庞大,青少年近视率与近视人口高居世界第一,未满足的眼科诊疗需求庞大,有望推动眼科医疗服务市场持续扩容。 全国连锁化+同城一体化,收入增长、盈利改善动力十足:公司已运营25 家连锁眼科专科医院和3 家眼科门诊部,覆盖全国所有直辖市及十余个省会城市。2022 年,公司实现收入17.3 亿元,同比增长0.9%,收入增速放缓主要系新冠疫情影响。2023Q1 公司实现收入6.5 亿元,同比增长38.7%。①公司此前营收西南、华东、西北等地贡献较大,2022 年进军华南市场,进一步完善全国网络。2022 年设立大湾区分部,并先后完成广州番禺普瑞的开业和东莞光明眼科的收购,正式向华南进发。东莞光明眼科于2023Q1 并表,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净利润0.34 亿元,有望成为公司开拓华南的重要助力。②2018年后公司加快扩张步伐,现有28 家医院和门诊部中,有13 家是在2018年及以后开业,新开医院有望逐步减损,度过盈亏平衡点。 业务结构转型升级,以屈光、视光业务为增长引擎:①2018 年以来公司大力发展屈光、视光等非医保结算项目,医保收入占比持续下降,2022 年为13.19%,屈光+视光收入占比为71.3%,领先同行。②持续引入先进设备,降低屈光项目成本,为更多患者提供中高端术式,规模效应下提升盈利能力。③将视光视为重点发展方向,人才和技术加持下,收入占比有望提升,利于改善公司盈利水平。④对医保覆盖的白内障项目转型升级,推广高端术式和晶体,2021 年,公司高端白内障项目收入占白内障项目总收入的比例提升至34.1%,普通白内障项目收入占比则降至2.7%,医保控费影响减小,未来有望实现稳健增长。 IPO 募集资金用于公司完善网点布局、提升运营效率。公司2022 年7月在创业板IPO 发行3740 万股,发行价格为33.65 元,募集资金净额达到10.99 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建医院及扩建医院项目,进一步完善全国网点布局;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提升公司运营效率。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我们预测,2023/2024/202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00 亿/32.56 亿/42.32 亿元,同比增长44.9%/30.2%/30.0%,归母净利润2.46 亿/2.76亿/3.96 亿元,同比增长1096%/12%/44%,对应EPS 为1.65/1.84/2.65元。我们选用相对估值法(市销率法)对公司进行估值,给予2023年8.6 倍PS,目标价140.08 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医院扩张不及预期风险;医疗安全性事故纠纷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股东减持风险。
|
|
|
爱尔眼科
|
医药生物
|
2023-05-30
|
21.88
|
--
|
--
|
21.35
|
-2.42% |
|
21.35
|
-2.42% |
|
详细
事件简评2023年5月28日,公司发布《关于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公告》,拟用不低于3亿元且不超过5亿元的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上限为44.16元/股。公司本次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 经营分析给予人才高度重视,加强激励赋能发展。2022年,公司完成了4822名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第一期解锁、1146名激励对象预留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以及合伙人计划的收益兑现。本次将回购股份继续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既有助于提升公司人才的工作动力,同时也是对公司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能吸引更多优秀的眼科医疗专家加入,满足公司持续落实“1+8+N”战略布局下对顶尖人才的需求。 业务逐渐步入高峰期,高质量发展为回购提供底气。公司重视屈光、视光业务发展,2022年此两部分稳健增长,屈光实现收入63.4亿元(+14.8%),视光实现收入37.8亿元(+11.9%),二者收入占比合计为62.8%(+3.5pcts)。随着暑假的临近,屈光、视光业务需求将迎来爆发期,在线下诊疗活动正常化的加持下,公司有望迎来高增长。由于屈光、视光业务的高毛利属性(2022年公司屈光业务毛利率为56.8%,视光业务毛利率为56.4%,高于公司综合毛利率的50.5%),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本次回购有利于满足公司作为国内眼科医疗行业服务龙头对人才的需求,公司医院建设与并购节奏稳步推进,屈光、视光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与质量共振下,看好公司长远发展前景。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63/47.72/62.17亿元,同比增长41%、34%、30%,EPS分别为0.50/0.67/0.87元,现价对应PE为57/43/3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人才短缺风险;跨区发展风险;医疗安全性事故纠纷风险;合规监管风险等。
|
|
|
盈康生命
|
医药生物
|
2023-04-28
|
10.32
|
--
|
--
|
12.76
|
23.64% |
|
13.06
|
26.55% |
|
详细
2023年4月27日,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年Q1公司实现收入3.61亿元,同比+35.09%;实现归母净利润0.40亿元,同比+64.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9亿元,同比+53.18%。 经营分析线下线上共同发力,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线下方面,公司深化肿瘤学科优势,成立盈康生命胸部肿瘤专委会,一季度胸外科手术量同比+46%,其中三、四级手术量同比+95%。公司亦在超声、肾病学科、心外科、临床营养科等领域持续拓展。线上方面,公司互联网平台加速线上服务功能迭代,互联网医疗收入1552万元,同比+205%。 医疗器械四大场景齐迈步,一季度表现亮眼。①放射治疗场景:3月国家卫健委出台《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伽玛刀销售推进速度有望加快。②生命支持场景:公司输注产品抓住疫后ICU扩容机会,销售额同比+304%;3项输注产品新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2月体温管理产品医用加温毯获批注册证。③影像增强场景:公司乳腺影像产品新获4项科研证书。④慢病治疗场景:公司体外短波治疗仪进入湖南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云南省楚雄州妇幼保健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上海第一妇婴医院、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圣安医院等,开展临床推广。医疗器械板块的亮眼表现,为公司一季度收入和利润增长赋能。 毛利率提升,盈利能力向好发展。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为5.3%,管理费用率为10.9%,研发费用率为3.5%。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3.6%(+6.7pcts),净利率为11.0%(+1.0pcts)。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医疗器械板块产品线丰富,发展潜力十足,线下诊疗恢复、线上平台建设将助力公司医疗服务板块回归正常增长轨道。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1.58、2.0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增长30%、29%,EPS分别为0.19、0.25、0.32元,现价对应PE为58、45、3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技术替代风险;商誉减值风险;医疗服务纠纷事件的风险等。
|
|
|
明月镜片
|
社会服务业(旅游...)
|
2023-04-20
|
38.43
|
--
|
--
|
73.90
|
27.63% |
|
49.05
|
27.63% |
|
详细
业绩简评2023 年4 月18 日,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2022 年公司实现收入6.23 亿元,同比+8.25%;实现归母净利润1.36 亿元,同比+65.8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93 亿元,同比+24.45%。 分季度来看,2022 年Q4 公司实现收入1.68 亿元,同比+1.62%;归母净利润0.49 亿元,同比+78.44%;扣非归母净利润0.27 亿元,同比+26.71%。 经营分析近视防控产品齐全,“轻松控”系列产品增长强劲。公司于2022年Q1 发布具有双重防蓝光功能的近视防控镜片新产品,截至目前,公司近视管理镜片品类已有18 个SKU 同时在售(零售渠道10 个,医疗渠道8 个),在产品线丰富度方面继续保持明显领先。2022年11 月24 日发布的六个月临床研究随访情况表明,公司“轻松控Pro”近视管理效果显著。2022 年,公司“轻松控”系列产品销售额为0.79 亿元,同比增长170.56%,表现出强劲增势。 直销收入稳健增长,聚焦多渠道协同发展。2022 年,公司直销收入为3.95 亿元(+14.21%),经销收入为1.78 亿元(+1.96%)。目前公司直接和间接合作的线下终端门店数量达到数万家,有八成客户已经开始销售“轻松控”系列产品。除直销和经销渠道,公司已于2022 年基本完成医疗渠道专门团队的组建,有望助力公司进入更多的大型、连锁型医疗渠道。 费用优化明显, 盈利能力提升。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6.20%(-3.19pcts),管理费用率为11.28%(-2.04pcts),研发费用率为3.59%(+0.49pcts)。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显著降低,公司净利率提升至23.76%(+7.83pcts),盈利能力向好发展。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近视防控产品丰富,看好全渠道布局助力公司产品放量。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3、1.95、2.26 亿元,同比增长19.94%、19.14%、16.15%,EPS 分别为1.22、1.45、1.68元,现价对应PE 为47、39、34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产替代不及预期风险、新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应收账款发生坏账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
|
|
爱博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3-04-19
|
198.56
|
--
|
--
|
228.36
|
15.01% |
|
228.36
|
15.01% |
|
详细
业绩简评2023 年4 月18 日,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2022 年公司实现收入5.79 亿元,同比+33.81%;实现归母净利润2.33 亿元,同比+35.8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8 亿元,同比+38.84%。 分季度来看,2022 年Q4 公司实现收入1.38 亿元,同比+27.74%;归母净利润0.34 亿元,同比+8.60%;扣非归母净利润0.26 亿元,同比+0.62%。 公司同时发布2023 年一季报。2023Q1 公司实现收入1.90 亿元,同比+44.55%;实现归母净利润0.78 亿元,同比+33.5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5 亿元,同比+43.88%。 经营分析人工晶状体增长稳健,视光产品表现亮眼。2022 年公司“普诺明”等系列人工晶状体实现收入3.53 亿元(+15.77%),销量同比增长14.90%,规模效应下,毛利率提升至89.54%(+2.53pcts)。视光产品中,“普诺瞳”角膜塑形镜实现收入1.74 亿元(+62.09%),销量同比增长51.46%,在中国角膜塑形镜市场增速居于首位,随着试戴片占比减少,毛利率提升至86.24%(+2.29pcts);其他视光产品实现收入0.34 亿元(+500.36%)。2023Q1,公司“普诺明”系列人工晶状体和“普诺瞳”角膜塑形镜恢复快速增长,销量持续提升。同时其他视光产品(包括离焦镜、彩瞳、接触镜护理产品等)同比大幅增长,对营业收入贡献超过11%。 持续加码研发,不断丰富产品矩阵。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为0.82亿元(+23.73%),非球面衍射型多焦人工晶状体、多功能硬性接触镜护理液、硬性接触镜酶清洁剂取证并获批上市销售,其中,非球面衍射型多焦人工晶状体为目前唯一国产的多焦人工晶状体,填补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角膜塑形镜增扩度数适用范围注册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可为更多近视患者提供产品服务。 2023Q1,公司研发投入0.25 亿元(+68.89%),研发项目加快推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核心产品持续放量,研发加大叠加产能扩增稳步推进,看好其他视光产品为公司业绩增长增添新动力。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4.40、5.87 亿元,同比增长38.60%、36.48%、33.43%,EPS 分别为3.07、4.19、5.58 元,现价对应PE为65、48、36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人工晶状体带量采购风险;市场推广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
|
|
正海生物
|
机械行业
|
2023-04-12
|
45.89
|
--
|
--
|
49.78
|
6.73% |
|
48.98
|
6.73% |
|
详细
2023年4月10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4.33亿元,同比+8.26%;实现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10.0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7.29%。 分季度来看,2022年Q4公司实现收入9194万元,同比-7.27%;归母净利润3008万元,同比-28.56%;扣非归母净利润2013万元,同比-46.46%。 经营分析口腔修复膜增长稳健,主要产品维持高毛利率。2022年公司口腔修复膜产品实现收入2.07亿元(+8.00%),毛利率为91.37%(+0.98%);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产品实现收入1.56亿元(-1.05%),毛利率为91.73%(-0.85%);骨修复材料实现收入0.39亿元(+11.01%),其他产品实现收入0.31亿元(+101.38%)。 销售费用率明显改善,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向好。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6.99%(-3.53%),管理费用率为6.84%(-0.67%),研发费用率为8.67%(-0.12%),净利率为42.80%(+0.68%)。 产品创新不断,主要产品有望随集采放量。2022年,公司自酸蚀粘接剂、活性生物骨、硬脑(脊)膜补片相继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活性生物骨方面,公司正在推进其生产许可证的申请;硬脑(脊)膜补片作为公司第二个脑膜产品,是在“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工艺基础上研发而成,有效提高了产品性能。2023年1月,公司产品“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在安徽集采中成功中选,叠加种植牙集采政策推进,两款主要产品未来放量可期。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主要产品口腔修复膜及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有望随集采放量,新增多款获准注册上市产品有望为公司业绩带来增量。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3、3.40、4.38亿元,同比增长36%、34%、29%,EPS分别为1.41、1.89、2.43元,现价对应PE为33、25、19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研发注册不及预期的风险;股东质押、减持风险。
|
|
|
盈康生命
|
医药生物
|
2023-03-31
|
10.93
|
--
|
--
|
12.06
|
10.34% |
|
13.06
|
19.49% |
|
详细
业绩简评2023年 3月 29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 11.56亿元,同比+6.09%;实现归母净利润-5.96亿元,同比-63.6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97亿元,同比-26.03%。公司亏损主要系本年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所致(资产减值 6.69亿元),扣除该影响后,公司实现净利润 7213.31万元。 经营分析医疗服务板块线下线上共同发力,持续提升服务能力。2022年,公司医疗服务板块实现收入 9.97亿元,同比下降 3.04%,毛利率为 24.20%,同比增加 0.76%。线下方面,公司经营管理 6家医院,床位规模 3258张,总诊疗人次 156万,同比增长 155%,门诊量合计 148.6万人次。线上方面,建设完成了盈康一生在线医疗总平台“体验云”,全年累计线上订单量为 104万,同比增长 765%,累计触达人次达 101.29万人。 医疗器械板块并购增加产品丰富度,四大应用场景齐发展。2022年,公司医疗器械板块实现收入 1.60亿元,同比增长 157.96%,毛利率为 41.13%,同比增加 8.80%。公司在年内先后完成对河北爱里科森、深圳圣诺医疗的并购,产品丰富后覆盖四大应用场景: ①放射治疗场景:产品主要为伽玛刀,公司全资子公司玛西普的头部伽玛刀在国内市占率超过 50%,其二代头部伽玛刀具备国际领先优势,为国内首家获得美国 FDA 和 SS&D 双认证的公司。2022年,公司伽玛刀实现收入 3675.47万元,同比增长 38.79%。②生命支持场景:精准输注产品系列产品在国产品牌出货量中位居前列。2022年,公司输注产品实现收入 1091.69万元。③影像增强场景:公司全资子公司圣诺医疗是国内第一台数字乳腺机产品研发生产厂商;全系列的 CT/MRI/DSA 高压注射器产品自 2020年起位居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④慢病治疗场景:2022年,公司体外短波治疗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收入 2336.28万元。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医疗器械板块随并购业务不断拓展产品线,收入占比较大的医疗服务板块有望修复,为公司带来收入弹性。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 10、1.50、2.0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增长 36%、34%,EPS 分别为 0.17、0.23、0.31元,现价对应 PE为 64、47、3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技术替代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医疗服务纠纷事件的风险等。
|
|
|
爱尔眼科
|
医药生物
|
2023-01-06
|
30.60
|
--
|
--
|
34.89
|
14.02% |
|
34.89
|
14.02% |
|
详细
业绩简评1月 3日,公司发布公告,拟斥资 4.7亿元收购绍兴爱尔、舟山爱尔等 14家医院部分股权。 经营分析2021年,本次收购的 14家医院总营收约为 3.2亿元,合计亏损约789.38万元;2022年前三季实现总营收约为 2.87亿元,净利润合计约 1733.33万元,整体估值约为 7.2亿元。 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绍兴爱尔 70%的股权、舟山爱尔 70%的股权、宝鸡爱尔 51%的股权、本溪爱尔 75%的股权、鄂州爱尔 70%的股权、阜新爱尔 55%的股权、揭阳爱尔 70%的股权、曲靖爱尔 60%的股权、天门爱尔 65%的股权、肇庆爱尔 51%的股权、承德爱尔72.7273%的股权、恩平爱尔 65.0999%的股权、绵阳爱尔 70%的股权、随州爱尔 80%的股权。 收购医院处于业绩快速爬坡阶段,已在当地铸造良好发展基础,有望进一步增厚公司业绩。本次收购的 14家医院分布于全国 8个省份,并全部分布于地级市/县级市,有望更好地满足当地患者就医需求,提升基层市场占有率,同时进一步深化公司分级连锁诊疗体系,强化集团规模优势。 疫情防控压力短暂影响部分机构线下诊疗,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线下诊疗有望快速复苏,门诊量有望迅速爬升,弥补前期受损业绩。考虑到前期业绩基数较低,建议关注估值快速修复机会。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作为国内眼科医疗服务行业龙头,有望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巩固市场地位、拓展分级连锁体系布局,考虑近期并购增厚业绩及短期疫情反复影响,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26.91、35.63、46.46亿元,同比增长 16%、32%、30%,EPS 分别为 0.38、0.50、0.65元,现价对应 PE 为 83、63、4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性风险;疫情反弹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人才短缺风险; 跨区发展风险;医疗安全性事故纠纷风险;合规监管风险等。
|
|
|
华厦眼科
|
医药生物
|
2023-01-04
|
73.50
|
56.09
|
220.33%
|
90.00
|
22.45% |
|
94.88
|
29.09% |
|
详细
眼科全科诊疗服务体系先行者,行业优势地位稳固。公司成立于2004 年,已建立八大眼科亚专科科室及眼视光的眼科全科诊疗服务体系,目前拥有57 家专科医院,覆盖17 个省及46 个城市,以厦门眼科中心的影响力为基础,形成辐射全国的诊疗服务网点体系。以2021 年收入规模计算,公司位列国内眼科医疗服务连锁机构公司第二。 专家团队实力雄厚,医教研一体化平台完善。公司组建了覆盖八大亚专科及眼视光的专家团队,汇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赵堪兴教授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眼科学界专家,拥有医师总数达891 人。公司致力于推进临床诊疗、医学研究和教学培训相结合的“医教研”体系的整体协同发展。下属医院厦门眼科中心持续开展临床研究合作及学术交流,推进公司的学科建设和诊疗实力的提升。 多项核心业务均衡拓展,屈光、视光业务发展快速。公司在眼底、白内障等基础眼病领域拥有众多知名专家,技术优势及高知名度保证了就诊人数及手术量的持续增长。公司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调整战略布局,至2021 年,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屈光业务占比已达37%,中高端手术占比不断增加。 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天津华厦眼科医院项目;区域视光中心建设项;现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升级项目;信息化运营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补充营运资金项目。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公司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眼科医疗服务网络,后续区域视光中心建设项目、现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升级项目落地后有望进一步贡献业绩增量,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98 亿元(+18.13%),预计公司22-24 年归母净利润为5.21 亿元、6.80 亿元、8.68 亿元,22-24 年分别同比增长15%、30%、28%。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可比估值情况,给予公司23 年70 倍PE 估值,对应目标价85 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租赁物业存在瑕疵的风险;下属医院盈利不及预期的风险;医保定点资格风险;眼科人才流失或不足的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
|
|
|
爱尔眼科
|
医药生物
|
2022-10-26
|
28.50
|
--
|
--
|
29.58
|
3.79% |
|
34.89
|
22.42% |
|
详细
10 月25 日,公司发布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30.52 亿元,同比+13%;实现归母净利润23.57 亿元,同比+1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5.04 亿元,同比+15%。 从单季度观察,第三季度实现收入49.44 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归母净利润10.66 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21 亿元,同比增长18%。 点评 高质量发展平滑局部疫情反复影响,费用水平保持平稳。受短期疫情影响,公司旗下多家医院诊疗节奏被迫打断,公司收入利润依然维持稳定增长,并持续扩大经营规模,整体运行状态平稳。公司三费支出水平均保持平稳,净利率水平持续小幅提升。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用率为13.9%,销售费用率为9.6%,净利率19.7%,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科研投入持续发力,共性全球眼科发展红利。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超2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8%,持续加大对眼科临床运用技术及数字化建设研究投入。公司“眼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示范应用”项目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2 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定增发行顺利落地,对外捐赠履行社会责任。10 月14 日,公司定增1.33亿新股上市,本次非公开发行圆满完成。募集资金将有效助力新老医院同步扩容,促进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提升。项目建成后有望实现360 万人次的设计最大接诊量,与当地现有医院2020 年实际接诊量相比,增幅达到280%。 公司将向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捐赠6000 万元,主要用于深入学校及老少边穷等基层社区及农村地区开展视力健康筛查、眼健康知识宣教、建立眼健康档案,对患有可避免盲症和视力损害的中小学生及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 盈利调整与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国内眼科医疗服务行业龙头,有望借力本次定增项目进一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巩固市场地位、拓展分级连锁体系布局,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27.82、36.80、47.21 亿元,同比增长20%、32%、28%,EPS 分别为0.55、0.69、0.82 元,现价对应PE 为72、54、4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政策性风险;疫情反弹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人才短缺风险;跨区发展风险;医疗安全性事故纠纷风险;合规监管风险等。
|
|
|
正海生物
|
机械行业
|
2022-10-12
|
51.00
|
--
|
--
|
53.49
|
4.88% |
|
53.49
|
4.88% |
|
详细
10 月9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医疗器械批准证明文件(准产)待领取信息,其中包括公司产品活性生物骨。 简评注册证信息显示,活性生物骨是由异种骨经一系列处理后制成的骨支架材料(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蛋白),与具有胶原特异结合能力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结合而成的骨修复材料。用于填充由于创伤或手术造成的、不影响骨结构稳定性的骨缺损。 产品创新性显著,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活性生物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等病症,包含“活化的胶原骨修复材料”及其“专用融合活性骨修复因子”两个部分,通过将具有诱导活性的BMP-2 与具有天然骨组织孔隙结构的骨支架材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诱导活性的骨支架材料。 相较于传统人工骨,活性骨材料添加了活性因子,专用融合活性因子在修复因子的氨基端或羧基端融合了vWF 因子的胶原结合结构域,得到的融合蛋白兼具骨诱导、骨传导活性,临床效果不劣于自体骨。当前,国外市场由美敦力和史塞克两家公司占据,国内市场仍处于空白,市场空间广阔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研产品丰富。在修复材料领域,公司与中科院硅酸盐所合作研发3D 打印骨修复材料系列产品;与东华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合作研发齿科修复材料系列产品。在干细胞领域,公司与中科院遗传所、鼓楼医院等单位合作研发胶原材料复合干细胞治疗子宫内膜瘢痕化损伤的材料及技术。此外,光固化复合树脂已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乳房补片项目已完成临床试验牵头单位伦理审查及备案工作。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口腔修复膜业务有望随种植牙集采快速放量,硬脑(脊)膜补片业务贡献稳定现金流,活性生物骨上市后进一步推动业绩,预计公司22-24 年归母净利润为2.15 亿元、2.98 亿元、3.9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39%、32%,对应EPS 为1.19、1.66、2.19 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研发注册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冠肺炎疫情风险;股东质押、减持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