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6-05
|
6.87
|
--
|
--
|
6.98
|
1.60% |
-- |
6.98
|
1.60% |
-- |
详细
事件:5 月30 日,中国中车盘中触及涨停,收盘涨幅7.59%。铁路12306官网发布,5 月30 日起,多个高铁动车票价优化调整的公告,其中包括对宁杭高铁、沪宁城际上运行的时速300 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我们认为单日涨幅高是受高铁调票价事件的催化。 客运量回升,铁路装备需求底部复苏,国铁招标在即。受疫情影响,过去三年国铁动车组招标远低于往年平均水平。2019-2022 年,我国投产高铁新线分别为5474 公里、2000 公里、2168 公里、2082 公里,按0.8 辆/公里的配车密度,需新增动车组合计1172 组。受2020 年起的疫情影响,我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大幅降低,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铁路装备投资低迷。2019-2022 年,我国高铁实际招标采购量为457.5组,其中2021 年和2022 年仅分别采购29.5 和87 组,动车组数量存在较大缺口。国铁集团2023 年计划投产新线3000 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则需新增动车组250 组。五一高铁客运恢复超预期,部分线路高铁一票难求,上海虹桥站甚至出现全部车次售罄。我们认为,客流量的超预期或使得国铁重新制定招标计划,扩大车辆采购规模。 客运量恢复同时提振车辆维修保养需求。2022 年中车维修收入超310.08 亿,占铁路装备业务比重为37.3%,其中动车组维修收入约占一半,占动车组业务收入比重约为50%。一方面,我国高铁动车组保有量高,大修期已至,过去三年由于车辆运营效率低维修需求也有压制,随着客流量恢复,维修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从往年数据来看,公司维修业务盈利水平一般高于整车,因此在今年客运量恢复的同时,维修业务的增加或将提振公司盈利能力。从各统计口径看,我国轨交行业景气度正逐步企稳回升,且有望随着出行流动的活跃得以保持。公司作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交装备供应商,有望受益于行业整体景气度提升,全年业绩正增长,并长期稳定发展。 新产业蓬勃发展,打造第二发展曲线。公司的新产业业务,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770 亿,业务比重达到35%,23Q1 业务比重已超铁路装备成为中车第一业务板块。中车新产业主要包括风电叶片(市场份额第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包括电机、电驱、IGBT 等)、新材料、环保装备等。中车新产业业务目标十四五期间破千亿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10%。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短期将受益于今年国铁招标,铁路装备需求有望恢复;长期来看,轨交装备业务将作为公司长期稳健发展的基本盘,并借由新产业业务多路并行发展,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投资建议:中特估背景下,国资委对中车的要求是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我们认为估值上可对标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其历史估值区间大多在17-27 倍。我们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可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9.4/123.0/139.0 亿元,对应2023-2025 年PE 分别为为18/16/14 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风险,国际化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5-01
|
6.99
|
--
|
--
|
7.12
|
1.86% |
|
7.12
|
1.86% |
-- |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23.79亿元,同比增长5.65%;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为6.15亿元,同比增长180.01%;实现扣非净利润2.04亿元;稀释每股收益达0.02元/股,同比增长100%。 一季度铁路装备业务增速超60%,整体经营发展持续稳健。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在铁路装备业务中实现营业收入86.41亿元,同比增长61.53%;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3.10亿元,同比减少34.19%;新产业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1.00亿元,同比增长19.72%。 一季度,公司铁路装备业务实现较大增长,主要是动车组和火车收入增加所致,其中机车业务收入25.59亿元,客车业务收入1.71亿元,动车组业务收入37.32亿元,火车业务收入21.79亿元。而公司的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34.19%,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城轨何亮收入有所减少。新产业业务方面的增长主要系储能系统、新材料等产品收入增加所致。在国内轨交装备市场、干线建设、铁路运营全放开,各类投资运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公司深耕铁路装备,仍将在行业新业态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一季度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向好,轨交行业景气度渐企稳回升。 从轨交行业的运行情况来看,2023年一季度的交通运输数据,以及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均有较好的表现。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一季度完成货运量118.7亿吨,同比增长5%;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205亿元,同比增长13.3%。根据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136亿元,同比有所提升;一季度铁路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17.6%。从各个统计口径看,我国轨交行业景气度正逐步企稳回升,且有望随着出行流动的活跃得以保持。公司作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交装备供应商,有望受益于行业整体景气度提升,全年业绩正增长,并长期稳定发展。 坚持强化基础、锻长补短,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面对“十四五”战略规划,公司将强化基础、锻长补短,积极、主动、沉着应对挑战,探究变化规律,把握有利机遇,顺势而为,驭势而上。未来公司的主要经营工作思路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七个新突破”,激发“三大动力”,优化“四项机制”,抓好“八大重点任务”,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业绩不断提升。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在轨交装备行业的领先地位、目前行业景气程度及公司盈利能力,我们预计公司业绩将持续稳定增长。公司以“制造+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为目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可实现归母净利润109.4/123.0/139.0亿元,对应2023-2025年PE为16.68/14.84/13.13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风险,国际化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4-05
|
6.38
|
--
|
--
|
7.20
|
12.85% |
|
7.20
|
12.85% |
-- |
详细
事件:3月 31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 2229.39亿元,同比下滑 1.2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16.53亿元,同比增长 13.11%;实现扣非净利润 79.71亿元,同比增长 5.99%;稀释每股收益达 0.41元/股,同比增长 13.89%。 整体经营发展持续稳健,主营轨交业务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在铁路装备业务中实现营业收入 831.80亿元,同比减少 8.28%;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557.29亿元,同比增长 2.15%;新产业业务时间营业收入 771.10亿元,同比增长 7.36%。公司持续以轨交行业为基,在近些年轨交需求波动的环境中,面对动车组需求锐减、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公司坚定迎难而上,深入开展提质增效行动,有效稳住经营发展基本盘。同时,公司果断拓展地方铁路、工矿企业市场,推进市域铁路 PPP 项目,进军国家轨交市场,积极寻求多路线发展。在国内轨交装备市场、干线建设、铁路运营全放开,各类投资运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公司深耕铁路装备的丰富经验,将在行业新业态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略有缩减,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稳定。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16.53亿元,同比增长 13.11%;销售毛利率为21.22%(+0.65pcts),销售净利率为 6.44%(+0.94pcts)。其中,铁路装备业务毛利率为 24.50%(+1.36pcts),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毛利率为 20.73%(+0.38pcts),新产业业务毛利率为 25.73%(+1.03pcts)。 近两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规模略有缩减,2022年累计完成7109亿元,同期铁路旅客运输量出现下滑,铁路货物运输量保持增长,轨交行业运行情况略显冷谈,但公司盈利能力依然保持较好水平。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背景下,公司将以更加只能、高效、环保、可靠的轨交装备实现盈利稳定增长。 新产业业务提供重要增长点,以核心竞争力开拓国际业务。公司极成拓展涉足新产业业务,2022年公司在储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装备等产品中实现了营收增长,其中风电业务实现 308.43亿元的收入。 新产业业务在不断发展中逐步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支撑,2022年为公司贡献了 34.59%的营业收入。报告期内,海外业务中境外动车组、城轨地铁业务量增长,促使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增长 21.7%,逐步实现海外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公司作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交装备供应商,有望持续保持长期稳定发展。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在轨交装备行业的领先地位、目前行业景气程度及公司盈利能力,我们预计公司业绩将持续稳定增长。公司以“制造+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为目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可实现归母净利润 109.4/119.0/131.0亿元,对应2023-2025年 PE 为 16.68/15.34/13.93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风险,国际化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11-01
|
4.74
|
--
|
--
|
5.60
|
18.14% |
|
5.60
|
18.14% |
|
详细
公司公告2022 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5.63 亿元,同比-6.16%;实现归母净利润60.27 亿元,同比-6.71%;稀释每股收益为0.21元/股,同比-8.70%。 点评:Q3 业绩延续增长,盈利能力有所提升Q3 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2.66 亿元,同比+10.76%;实现归母净利润28.97 亿元,同比+17.18%,延续增长趋势。利润率方面,Q3 公司毛利率为21.25%,同比-1.01%;净利率为6.76%,同比+13.29%。公司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14.67%,较去年同期的15.47%下降0.8pct。 前三季度铁路装备业务下滑较大根据公司三季报披露,前三季度公司铁路装备业务、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新产业业务、现代服务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67.05、345.86、487.28、55.45 亿元,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34.45%、25.51%、35.94%、4.10%。其中前三季度铁路装备业务由于交付量减少,统计期该业务板块下滑明显,同比-11.19%。 公司新签订单情况良好,海外市场持续突破10 月18 日,公司公告7-10 月期间签订的若干项合同情况,合计金额约285.5亿元,占公司中国会计准则下2021 年营业收入的12.6%。海外市场方面,10 月25 日,公司公告海外中标情况,子公司香港公司、浦镇公司所在联合体分别中标墨西哥、哥伦比亚三项轻轨项目,预计合同总金额约303 亿元,公司子公司负责其中机电系统和车辆分包。根据公司三季报披露,公司前9月新签订单合计约1,781 亿元,其中国际业务签约额约231 亿元。 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综上分析,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EPS 为0.33、0.37、0.43 元/股,对应PE 分别为14、13、11 倍,公司作为轨交设备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在手订单情况良好,新产业板块有望顺应新能源快速发展,我们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全球蔓延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宏观经济增速低于预期。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4-08
|
5.45
|
--
|
--
|
5.56
|
2.02% |
|
5.56
|
2.02% |
|
详细
业绩小幅下滑,期间费用率下降。 1)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57.32亿元,同比-0.85pct,其中Q4营收812.72亿元,同比-0.74pct。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3.03亿元,同比-9.08pct,其中Q4归母净利润38.42亿元,同比-15.33pct。2)2021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0.57%,同比-1.7pct,主要由产品结构改变,报告期营业成本增长导致。3)2021年公司四费费用率均有下降,期间费用率为15.16%,同比-0.94pct。其中公司销售费用率为3.22%,同比-0.6pct;研发费用率为5.8%,同比-0.07pct。 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板块下滑,现代服务增速较快分产品来看,2021年公司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现代服务分别实现营收906.85、545.56、718.21、86.70亿元,分别同比+0.22%、-6.01%、+0.14%、+17.23%,毛利率分别为23.14%、20.35%、16.60%、27.87%,分别同比+1.64%、+0.91%、-4.51%、+2.80%。1)铁路装备业务中机车、客车、动车组、货车收入分别为229.05、106.99、410.99、159.82亿元,铁路装备业务收入微增主要是机车、客车业务收入增长所致。2)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中城市轨道车辆收入479.00亿元,城轨车辆收入下降导致板块营收下滑。3)新产业业务中的风电业务收入302.42亿元,通用机电业务的收入增加带动营收微增。4)受益于本期租赁和物流业务收入增长,公司现代服务业务营收增速较快。 拓市场、优布局,巩固行业领先地位1)铁路业务方面,拉林铁路开通,“复兴号”成功进藏,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正式下线,“瑞雪迎春”智能型“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服务北京冬奥会。2)城市交通方面,公司数字化智能化支撑下的“产品+”、“系统+”模式取得进展。3)国际业务方面,首个海外PPP 墨西哥地铁一号线项目执行良好。“绿巨人”和“澜沧号”在中老铁路投入运营。作为公司海外首个整车并购企业,株机福斯罗公司年内实现盈利。4)战略性新兴业务方面,公司首个全自主屋顶光伏项目、首个产融互动风电系统解决方案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综上分析,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EPS 为0.39、0.43、0.46元/股,对应PE 分别为 14、 13、12倍,公司作为轨交设备龙头企业,全球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全球蔓延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海外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4-04
|
5.19
|
--
|
--
|
5.37
|
3.47% |
|
5.37
|
3.47% |
|
详细
2021 年业绩受行业影响小幅下滑 中国中车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2257.3 亿元,同比下降0.9%;实现归母净利润103.0 亿元,同比下降9.1%;每股收益0.36 元。综合毛利率为20.6%, 同比下降1.7 个百分点;净利率为5.5%,同比下降0.6 个百分点。公司拟分红每股0.18 元,分红率超过41%。 铁路装备和新产业收入稳中略升,城轨业务毛利率逆势提升 公司2021 年铁路装备业务/城轨业务/新产业业务/现代服务业务收入分别为906.9/545.6/718.2/86.7 亿元。铁路装备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2%,主要由于机车和客车业务的收入增加;城轨业务收入同比下降6.0%,主要由于城市轨道车辆的收入下降,但城轨业务毛利率逆势由19.4%上升至20.4%;新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1%,主要由于通用机电业务的收入增加;现代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2%,主要由于租赁和物流业务收入增长。 技术研发成果显著,积极推动海外业务发展 公司2021 年研发费用为130.9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5.8%。公司实施国家“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13 个项目,开展关键系统和零部件研发项目346 个; 时速600 公里高速磁浮、时速400 公里可变轨距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时速350 公里货运动车组、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先后下线;数字化智能化支撑下的“产品+”“系统+”模式取得进展;首个全自主屋顶光伏项目、产融互动风电系统解决方案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首个海外PPP 墨西哥地铁一号线项目执行良好; “绿巨人”和“澜沧号”在中老铁路投入运营;公司海外首个整车并购企业株机福斯罗公司年内实现盈利,在欧洲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订单饱满,维持“增持”评级 “十四五”期间轨交行业整体投资格局有望保持稳健,但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铁集团招标有所延后,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我们随之下调公司22-23 年净利润预测17.5%/16.8%至109.3/119.8 亿元,引入24 年净利润预测130.4 亿元,对应22-24 年EPS 分别为0.38/0.42/0.45 元。根据年报,公司2021 年新签订单约2210 亿元,期末在手订单约2203 亿元,充足的订单仍将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维持公司A 股和H 股“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产品降价风险、新业务拓展不顺风险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7-29
|
5.72
|
--
|
--
|
6.09
|
6.47% |
|
7.13
|
24.65% |
|
详细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1) 公司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据统计,占据国内地铁车辆90%左右的市场份额。2)2016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基本稳定在2200亿元上下、归母净利润稳定在110亿元以上水平。3)公司研发投入稳步增长,人员结构向高学历发展,2020年本科及以上员工占比超40%。4)2021H1公司新签合同合计666.6亿元,充足的订单有利于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轨交装备行业景气度高1)2035年铁路网规模20万公里目标下,铁路装备需求长期可观,据测算,到2025年我国铁路机车、客车、货车需求量分别为2.6万台、8.8万辆、106.1万辆。2)公路运输仍是主要运货方式,“公转铁”将继续深挖铁路运能上限。 3)城轨迎来高速发展期,预计2021年我国城轨车辆数量将突破5万辆。4)城轨交通装备标准化升级将是未来发展必然方向。 铁路装备全球行业规模第一,新产业业务发展值得关注1)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未来持续深化与国铁集团等大客户的跟随合作战略,行业领先地位将继续稳固。2)努力打造业务新增长极,风电装备、新材料业务值得关注。3)高铁迎来检修高峰期,契合公司大力拓展维保业务战略。4)地铁占据国内城轨制式79%,公司占据绝对龙头地位。5)全球轨交装备行业集中度高,公司占据53%的市场份额,为全球行业规模首位。6)坚持国际化道路,海外营收基本稳定在190亿元,未来海外市场开拓值得关注。 盈利预测,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2/2023年实现营收2379.12/2505.98/2631.28亿元,同比增长4.51%/5.33%/5.00%,归母净利润120.34/129.88/139.09亿元,同比增长6.2%/7.9%/7.1%,EPS 为0.42/0.45/0.48元/股,对应2021/2022/2023年PE 为14/13/13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超预期;海外市场开拓不及预期;汇率风险;下游基建投资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4-01
|
6.29
|
--
|
--
|
6.41
|
1.91% |
|
6.41
|
1.91% |
|
详细
业绩维持稳定,经营情况继续回暖 中国中车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276.6亿人民币,同比下降0.6%;实现归母净利润113.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9%;收入利润降幅均较2020年前三季度收窄,经营情况继续回暖。每股收益0.39元人民币。综合毛利率为22.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净利率为6.1%,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公司拟派息每股0.18元人民币。 城轨及新产业表现强劲,引领收入增长 公司2020年铁路装备业务/城轨业务/新产业业务/现代服务业务收入分别为904.9/580.5/717.2/74.0亿人民币,占比分别为39.7%/25.5%/31.5%/3.2%。铁路装备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6.5%,主要由于疫情影响铁路客货运需求,机车、客车、动车组及货车等主要产品销量下降。城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1%,主要由于城轨车辆和城轨工程站场设备及设施交付增加。新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3.9%,主要由于风电业务收入增加。现代服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0%,主要由于主动缩减贸易业务规模。 研发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技术优势进一步巩固 公司2020年研发投入为135.8亿人民币,占销售收入6.0%。公司承担的7个国家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取得里程碑成果,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成功下线,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及试验项目稳步推进,京雄智能高速动车组上线运营,时速350公里货运动车组成功下线,30吨轴重货运电力机车等完成样车研制,“复兴号”高原双动力集中动车组研制提速。公司技术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 在手订单饱满,保障持续健康发展,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2020年新签订单约2421亿人民币,其中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421亿人民币;截至2020年底,在手订单约2527亿人民币,其中国际业务在手订单约874亿人民币;充足的订单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铁路行业整体投资格局将保持稳健,地铁市场仍有增长;但基于对疫情和国铁集团采购改革影响的谨慎判断,我们小幅下调公司21-22年净利润预测2.2%/4.2%至120.4/132.5亿人民币,引入23年净利润预测144.0亿人民币,对应21-23年EPS分别为0.42/0.46/0.50元人民币。维持公司A股和H股“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产品降价风险、新业务拓展不顺风险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9-02
|
5.82
|
--
|
--
|
5.87
|
0.86% |
|
5.87
|
0.86% |
|
详细
中期业绩符合预期,其中二季度业绩降幅收窄 中国中车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94.0亿元,同比下降7.0%;实现归母净利润36.9亿元,同比下降22.8%,较一季度58%的降幅明显收窄;每股收益0.13元。综合毛利率为21.3%,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产品结构变化,毛利率偏低的城轨和风电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净利率为5.0%,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上半年铁路车辆交付减少,城轨和风电业务实现快速增长 公司铁路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1.2亿元,同比下降25.5%,主要由于疫情影响下,铁路车辆交付量减少;其中机车/客车/动车组/货车收入分别为46.4/23.7/278.2/53.0亿,同比分别下降54.8%/59.4%/8.2%/29.2%。城轨板块收入212.5亿,同比增长19.3%,主要由于城轨地铁处于通车高峰,产品交付增加。新产业收入250.7亿,同比增长20.0%,主要由于风电相关产品收入增加。现代服务业务收入29.6亿,同比下降16.9%,主要由于公司主动缩减贸易业务规模。 铁路投资逆势增长,公司将持续受益“新基建”投资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及《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相继发布实施,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2020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58.0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一季度仅完成799.0亿元,为6年来最低;但二季度完成2459.0亿元,同比增长11.4%,从而实现上半年铁路投资的逆势增长。城轨地铁业务方面,预计城轨交通“十四五”期间每年通车线路量处于高位,城轨板块将成为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 维持“增持”评级 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以反映疫情对铁路客流及招标延迟的影响,下调公司20-22年EPS预测至0.36/0.43/0.48元人民币。我们认为应重视轨交“新基建”投资对行业边际上的改善,下半年行业招标有望复苏,维持公司A股和H股“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产品降价风险、新业务拓展不顺风险。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9-02
|
5.82
|
--
|
--
|
5.87
|
0.86% |
|
5.87
|
0.86% |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0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894.03亿元,同比下降7.01%;实现归母净利润36.93亿元,同比下降22.76%。 投资要点二季度业绩降速收窄。2020年一季度,公司业绩受疫情影响明显,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5.81%、58.00%。二季度国内疫情好转,生产和交付逐步恢复,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60.08亿元,同比下降0.83%,实现归母净利润29.45亿元,同比下降1.85%,业绩降速明显收窄。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经济逐步恢复,铁路客运和货运快速回升,预计下半年公司业绩将重回增长轨道。 铁路装备业务营收下降,城轨和新产业保持增长。2020年H1,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1.25亿元、212.52亿元、250.69亿元、29.5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53%、+19.26%、+20.03%、-16.93%。铁路装备业务营收下滑明显,主要是动车、机车和客车等主要产品销量下降的影响;城轨业务保持增长,主要是城轨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轨道车辆和城轨工程站场设备及设施收入增加所致;新产业营收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2020年上半年风电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营收结构调整,毛利率小幅下滑。2020年H1,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1.29%,同比下降1.18pcts,主要是受营收结构调整的影响:(1)2020年上半年铁路装备业务营收下滑明显,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4.88%,同比下降11.16pcts。铁路装备业务的毛利率相对较高,其营收占比的下降使公司整体毛利率下滑。 (2)低毛利风电业务的营业收入增长较快,2020年H1,新产业的毛利率为18.54%,同比下降5.53pcts。 国铁集团提出铁路发展目标,预计铁路装备业务将保持稳定发展。国铁集团2020年8月13日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2035年高铁运营里程达到7万公里左右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高铁里程为3.5万公里,根据《规划纲要》,2020-2035年平均每年新增高铁里程超过2000公里,对应动车组需求为200-250组,叠加维修等需求,预计铁路装备业务将保持稳定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城轨业务有望保持增长。根据中国轨道交通协会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不含港澳台)累计有41个城市开通城轨运营线路6,917.62公里,其中2020年上半年新增通车里程181.42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大力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内的轨道交通建设,同时轨道交通设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鼓励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一,预计城轨建设将继续稳步推进,公司城轨业务有望保持增长。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0-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376.59亿元、2607.81亿元、2857.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58亿元、130.77亿元、148.65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1元、0.46元、0.52元,维持增持-A建议。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铁路装备招标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汇率风险。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5-01
|
5.98
|
--
|
--
|
6.11
|
2.17% |
|
6.32
|
5.69%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0年一季报:营业收入5333.95亿元,同比减少15.81%%;归母净利润7.48亿元,同比减少58.00%%;扣非归母净利润34.73亿元,同比减少68.12%%;基本每股收益益30.03元//股,同比减少50.00%%。分业务来看,2020Q1铁路装备、新产业、现代服务分别实现营收136.03亿元、90.54亿元、13.30亿元,分别同比减少35.27%、5.37%、28.11%,总营收占比分别为40.73%、27.11%、3.98%;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营收94.09亿元,同比增长30.02%,总营收占比28.18%。 城轨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有望再创新高。2020Q1铁路装备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系机车、货车、客车收入下降所致,其中机车、货车和客车分别实现营收12.84亿元、10.80亿元、8.27亿元,分别同比减少69.50%、74.36%、70.35%;动车组业务实现营收104.12亿元,同比增长4.78%,动车组业务的逆势增长反应出高铁车辆的需求显著提升。同时,2020Q1受益于城轨地铁产品交付量的增加,公司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0.02%,随着地铁通车高峰的来临,我们认为地铁车辆交付将再创新高,预期2020年交付在9000辆以上;2020Q1新产业业务小幅下降主要系通用机电业务收入减少所致;现代服务业因公司调整业务结构,主动缩减物流业务显著下降。 此外,2020Q1公司海外业务实现营收34.70亿元,同比减少26%,总营收占比10.38%。 费用管控到位,持续挖潜增效。2020Q1公司综合毛利率21.35%,较去年同期下降0.72个百分点;净利率2.91%,较去年同期下降2.21个百分点。从费用端来看,2020Q1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为11.11亿元、23.47亿元、16.08亿元、7.02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2.52%、-17.65%、-13.92%、158.09%。其中,财务费用的大幅增长主要是汇率变化使汇兑损失增加所致。 在手订单充足,有力保障全年业绩。2020Q1公司新签订单金额约54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73%;其中,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4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1.94%。截至2020Q1,公司在手订单2826亿元,其中机车业务133亿元,动车组业务330亿元,客车业务57亿元,货车业务110亿元,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1846亿元,新产业及其他业务350亿元。充足的在手订单有力保障了公司全年的经营目标。 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0-2022年净利润126.91/139.40/154.30亿元,对应2020-2022年EPS为0.44/0.49/0.54元/股,对应PE为13.9/12.6/11.4倍(2020/4/29),维持“审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动车组招标不及预期;城轨建设不及预期;海外订单交付不及预期;新车型定价低于预期。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4-03
|
6.48
|
--
|
--
|
6.53
|
0.77% |
|
6.53
|
0.77% |
|
详细
动态事项公司发布2019年年报,2019年实现收入2290亿元,yoy+4.53%;归母净利润117,95亿元,yoy+4.33%。 事项点评公司2019年业务稳步增长,经营品质稳步提升。公司整体业务经营品质稳步提升,2019年公司毛利率23.08%,较去年提升0.92pct;净利率6.04%,较去年提升0.1pct。分业务来看,铁路装备业务实现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2.17%,毛利率25.01%,同比去年略有下降。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实现收入439.35亿元,同比增长26.39%,主要受益于城轨地铁交付量的增长;毛利率17.64%,较全年提升0.42pct,公司在城轨地铁毛利率改善成果显著。新产业实现收入535.73亿元,同比增长7.79%。 现代服务收入83.12亿元,同比下降40.84%,物流业务规模持续缩减。 铁路装备业务:短期不排除超预期的可能,长期增长空间依然在。2019年铁路投产新线里程8489公里,其中高铁投产新线里程5474公里,铁路迎来通车高峰,但是动车组招标低于预期。展望2020年,动车组招标有望重回正轨。2020年地方专项债已经发行1.08万亿元,专项债助力下今年基建投资有望达到10%的增速。根据历史复盘,基建投资的增速和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变动趋势保持一致。今年铁路投资预期规模为8000亿元,随着基建的发力,不排除上调的可能性。长期来看,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17.5万公里,十四五期间增量为3.2万公里,与十三五期间的2.2万公里增量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铁路装备的长期增长空间依然在。 城轨地铁业务:2020年迎来通车高峰,规划审批景气向上。2015、2016年为城轨地铁的审批高峰,按照4-5年的建设期,2020年将迎来通车高峰,城轨地铁将迎来交付大年。从长期来看,城轨地铁的规划批复在2018年迎来拐点,2020年目前已经批复2个城市的地铁规划,行业景气度依然稳步向上。 投资建议。基于年报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0/2021/2022年销售收入为2392.65、2703.38、3003.45亿元,归母净利润136.18、159.65、183.90亿元, EPS 为0.47、0.56、0.64元,对应的PE 为13.7、11.7、10.2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放缓。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4-02
|
6.51
|
8.04
|
21.27%
|
6.53
|
0.31% |
|
6.53
|
0.31%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19年报,2019年公司实现收入2290.11亿元,同比增长4.53%;实现归母净利润117.95亿元,同比增长4.33%。 收入业绩增长稳定,城轨业务高速增长。2019年,公司车辆装备业务实现稳定增长,维修维保业务持续扩张,整体收入业绩增长稳定。分产品来看,2019年公司铁路装备实现收入1231.90亿元,同比增长2.17%;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实现收入439.35亿元,同比增长26.39%;新产业实现收入535.73亿元,同比增长7.79%;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83.12亿元,同比降低40.84%。车辆装备中,公司销售机车932台,同比增长1.19%;客车1691辆,同比增长248.66%;动车组2167辆,同比降低16.91%;货车48762辆,同比增长6.06%;城轨地铁7452辆,同比增长16.51%。其中动车组下降主要系时速250公里复兴号招标时间紧张所致,城轨地铁车辆销量实现快速增长,随着今年国家加大城轨批复建设,预计今年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经营性现金流稳定提升。公司2019年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3.08%、6.04%,同比提升0.92、0.11个pct,盈利能力近年来实现稳定提升。公司2019年期间费用率为15.44%,同比增长0.21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72%、6.31%、5.25%、0.16%,同比增减0.18、0.18、0.27、-0.42个pct。公司经营性现金流225.31亿元,环比提升19.42%,体现公司良好经营管理能力。 新基建投资利好,轨交装备有望保持景气度。根据国铁年初工作会议,铁路投资将继续保持8000亿元以上规模强度,确保投产新线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000公里。在宏观经济下行承压的背景下,逆周期基建投资或成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选择,未来铁路投资有望继续保持景气态势。由于车辆购置对应基建投资存在3-5年时间滞后,我们预期2018年以来轨交投建加码将有望刺激未来三年装备购置需求。同时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作为国家新基建重点领域有望加速建设,市场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预计2020-2022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27.03、153.45、168.5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4、0.53、0.59元。给予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8.80元,对应2020年20倍市盈率。 风险提示:新技术产品进度不及预期,下游扩产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4-02
|
6.51
|
6.99
|
5.43%
|
6.53
|
0.31% |
|
6.53
|
0.31% |
|
详细
事项: 中国中车发布 2019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90亿元,同比增长 4.53%,实现归母净利润 117.95亿元,同比增长 4.33%。 评论:铁路装备业务微增,动车组交付受新车型招标延迟影响低于年初预期。铁路装备业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231.9亿元,同比微增 2.17%,毛利率 25.01%,比上年同期降了 0.16个百分点。其中,动车组/机车/货车/客车分别实现收入641.57/230.63/206.42/153.28亿元,同比增长-3.85%/-11.77%/1.81%/106.3%,销量分别为 2167辆/932台/48762辆/1691辆。客车收入大幅增长主要由于新车型动力集中型动车组 CR200交付数提升。高速动车组新车交付受时速 250公里复兴号(CR300)招标延迟影响低于预期,维修收入保持增长。随着中车旗下几大车辆厂陆续拿到 CR300的制造许可证,国铁集团动车组招标渐进。 城轨业务保持高增长,预计 2020年再创新高。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439.35亿元,同比增长 26.39%,毛利率达到 17.64%,比上年同期提升了 0.42个百分点。其中城轨地铁收入 400.93亿,交付数达到 7452辆,单价较上年有所提升。随着地铁通车高峰来临,我们预计公司 2020年地铁交付数将再创新高,全年交付有望突破 9000辆。 费用率保持稳定,经营质量向好。三费总计 233.3亿元,占营业收入 10.19%,与 2019年持平。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72%/6.31%/0.16%,较上年同期上升 0.18/0.18/-0.42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上升主要是由于预计产品质量保证准备增加,管理费用率上升主要是职工薪酬增加,财务费用率减少主要是利息支出和汇兑损失减少。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97.4天,存货周转天数 118.49天,均为历史较低水平,经营活动现金流 225.31亿元,同比增加 19.4%,经营质量向好。 盈利预测 及 投资评级。 。我们维持公司 2020年盈利预测 EPS 为 0.47元,基于公司推出的新车型有望在未来两年放量,上调 2021年盈利预测至 EPS 为 0.51元(原预测值 0.50元),新增 2022年盈利预测 EPS 为 0.56元,对应 PE 为14倍、13倍、12倍,结合公司历史估值水平以及长期的国际对标,给予中国中车 2020年 15-20倍的估值水平,给予目标价范围 7.65-10.2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动车组招标延迟,新车型定价低于预期,城轨车辆招标延迟。
|
|
|
中国中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4-02
|
6.51
|
--
|
--
|
6.53
|
0.31% |
|
6.53
|
0.31% |
|
详细
(一)铁路装备保持相对稳定,维修收入成为亮点 2019年公司铁路装备业务实现收入1231.9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公司全部收入的53.8%。其中,动车组业务收入641.57亿元(-3.9%),机车业务收入230.63亿元(-11.8%),货车业务收入206.42亿元(+1.8%),客车业务收入153.28亿元(+106.3%)。 从销售量来看,受时速250公里复兴号招标延迟的影响,2019年销售动车组2,167辆,同比下降16.9%;受益于动集招标,客车销量大幅增长,2019年销量为1,691辆,同比增加了248.7%;机车、货车销量分别为932辆、48,726辆,较2018年增长1.2%、6.0%。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2019年铁路装备业务收入变动小于销量变动,这主要由于公司维修收入的占比不断提升。2019年公司铁路装备修理改装业务实现收入381.58亿元,同比增长15.7%,占铁路装备业务收入的31%。我们认为,随着由于国内动车组保持高负荷运转,四级修、五级修的运行里程先于时间到来,动车组高级修时代已提前到来,预计2020、2021年公司维修业务将保持较高水平,成为未来业绩的重要支撑。 (二)城轨业务保持强势增长,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2019年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实现收入439.35亿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城轨地铁收入为400.93亿元,同比增长24.7%;工程建设收入为38.42亿元。自2015年以来,公司城轨业务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主要由于国内城轨地铁建设持续推进带动城轨车辆需求稳步增长。 城轨市场未来空间广阔。截至2019年末全国累计开通城轨运营线路6,730.27公里,其中2019年新增通车里程968.77公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仍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在建与规划项目储备充足。近期的“新基建”强调了要发展市域与城际铁路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城际铁路是打通区域经济的重要枢纽,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基础。在国铁投资保持相对稳定的状况下,我们预计城轨业务未来将长期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具备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三)提质增效改革有序推进,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2019年,公司深入开展提质增效的活动,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努力化解各项减利因素。2019年公司实现综合毛利率23.08%,同比提高了0.92pcts。分板块来看,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现代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5.01%、17.64%、23.67%、19.44%,分别较2018年变动-0.16pcts、0.42pcts、2.54pcts、7.18pcts。从历史数据来看,公司铁路业务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城轨业务保持稳中小幅提升的趋势。我们认为,在公司强化成本管控、加强产品创新的背景下,未来城轨业务盈利能力仍存在提升空间。 公司的费用管控良好,三项期间费用率为10.19%,同比降低0.06pcts。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3.72%、6.31%,较2018年略有增长;财务费用率0.16%,下降较为明显。 2020年公司将继续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强化管理水平,提高业绩质量。我们预计公司未来费用管控仍有改善空间,具有一定的业绩弹性。 投资建议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面临一定压力。铁路建设投资作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我们预计投资完成额将保持在8000亿以上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将长期处于发展阶段,城际铁路未来将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在上述诸多因素主导之下,干线、城际、地铁三方面市场将支撑铁路设备稳步发展,作为国内唯一整车厂商的中国中车有望持续收益。此外,随着动车组高级修和机车C6修的密集性到来,后端维修市场将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1年将分别实现归母净利139.8、151.8亿元,对应每股收益0.49、0.53元/股,3月30日收盘价格对应PE为13.7、12.6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铁路投资不及预期的风险,动车组招标量不及预期的风险,城轨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