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董海军

首创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110522090001。北京大学硕士,2020年8月加入首创证券...>>

20日
短线
16.67%
(--)
60日
中线
33.33%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4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安靠智电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7-24 41.41 -- -- 40.19 -2.95%
40.19 -2.95%
详细
2023年一季 度公司业绩创单季度历史新高。2022 年,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和电网建设受到了巨大影响,公司2022 年营收、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随着外部环境好转,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81 亿元,同比+18.63%,创上市以来单季度业绩新高。 电缆连接件业务稳步发展。公司2007 年研发出全球仅有4 家行业巨头能生产的500kV 超高压电缆连接件,打破了国外巨头长期的垄断,将国外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拉低了65%,实现了高压到超高压的跨越。目前公司仍是国内少数能生产1kV-500kV 全系列电缆连接件的企业之一。 同时公司电缆系统业务改变销售思路,110kV 和500kV 电缆系统业绩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将开启新一轮特高压建设,总投资3,800 亿元,较“十三五”期间有较大增长,预计公司能充分受益。 GIL 输电高盈利,有望加速增长。公司于2015 年国际首创220kV 三相共箱GIL,具备综合成本比传统单相GIL 成本低30%左右、占用隧道空间减少1/3 等特点。公司自2020 年以来GIL 系统的订单回路长度占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具备各行业标杆客户的长期稳定运营业绩的先发优势。同时公司GIL 产品盈利能力强,2022 年毛利率超过60%。2017 年以来,受国内以特高压为代表的新基建、新能源投资持续加码的影响,GIL 市场招投标规模呈稳步上升趋势。自2022 年年初以来,公司新签订GIL 订单累计已超过5 亿元,GIL 业务有望实现加速增长。 电网扩容,变电站业务有望快速放量。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新基建等快速发展,城市中心电力负荷需求已越来越高。一方面在城市中心难以找到合适的空间来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小区变电站急需增容,很多城市面临新建大容量变电站或者老变电站扩建增容的窘境。公司以“开变一体机”为核心的智慧模块化变电站可大幅缩短建设周期、节省占地面积并有效降低土建成本,具有快速灵活等特点。在腾讯数据中心项目中,公司“开变一体机”方案相比传统方案占地减少70%,建设周期缩短50%,实现整站的全绝缘、免维护,增加供电的可靠性。电网扩容背景下,公司变电站业务有望迎来快速放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测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3.7/5.0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5.6%/30.7%/37.2%;对应PE 分别为26.6/20.4/14.8 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GIL 业务新签订单不及预期;变电站业务发展不及预期等。
申昊科技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7-04 35.11 -- -- 35.48 1.05%
35.48 1.05%
详细
深耕电网领域,丰富产品布局,构筑自身优势。公司深耕智能电网领域逾15年,已在市场、技术、产品等方面构筑了独具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目前公司已形成包含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内的核心技术体系,产品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电力环节。同时以战略为导向,聚焦技术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布局。2023年一季度,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0.5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93.68%。 高研发投入保障技术研发优势。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创新为驱动,重视研发投入。自2018年以来,公司研发费用率维持在10%以上,2022年研发费用投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8.45%。目前公司已形成较为成熟和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体系。公司于2020年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参与制定12项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同时公司部分新产品实现了在行业领域内“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行业拓展+区域拓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从2018年开始,公司逐步从电力向轨道交通、油气化工等其他工业领域延伸,目前已形成横向“海陆空隧”,纵向“电力、轨交、石油化工、海洋”等行业商业化应用的矩阵发展格局。区域方面,针对国内市场,公司以浙江省规模化示范应用为契机,逐步将产品从浙江、江苏等推广至全国,已逐步建立全国的销售渠道,2022年省外收入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针对国际市场,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建立海外销售渠道,推动公司智能化产品出海,积极拓展东南亚、中东地区能源与交通行业客户。公司在香港、越南、新加坡等境外市场已取得了小批量订单。 行业需求旺盛叠加政策推动,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目前,我国电网的智能化程度不高,在产业政策的支持及推动下,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智能电网都将成为我国电网建设的重点。而在轨道交通领域,智能机器人应用是新的蓝海市场。轨道交通运营维护、铁路及城市轨道的检测与维护也都亟需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高效率及精度。同时,国家密集推出政策文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公司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测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2.5/3.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0.3%/23.7%;对应PE分别为26.2/20.1/16.3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网智能化投资不及预期;轨交及省外业务发展不及预期等。
晶澳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6-05 35.02 -- -- 43.74 24.90%
43.74 24.9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一季报,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04.80亿元,同比增长 66.23%,实现归母净利润 25.82亿元,同比增长 244.45%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4.90亿元,同比增长 254.75%。 出货量持续增长,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再创历史新高,带动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一季度,电池组件出货量 11.70GW(含自用 152MW),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 58%,分销出货量占比约 30%。2023年一季度毛利率达到 19.11%,同比提升 4.32pct。净利率达到 13.12%,同比提升 6.85pct。期间费用率 5.44%,同比下降 1.70pct。 其中财务费用同比下降 70.94%,主要系利息收入增加、融资费用减少及汇兑损失减少综合所致。盈利能力持续向好。 持续推进产能布局,N 型产品不断扩张。公司在鄂尔多斯高新区投资新建设年产 20GW 硅片、30GW 电池项目,提升公司新产品生产能力。 2023年一季度邢台 5GW 组件项目顺利投产,此外各在建项目按计划推进,按照公司未来产能规划, 20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超 80GW。 N型产能持续扩张,公司发行可转债项目有序推进。项目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 89.60亿元,助力公司 N 型产品产能扩张。扬州、曲靖 N 型电池产能将于 Q2-Q3陆续投产,按规划,截至 2023年末公司 N 型电池产能将达到 40GW。 垂直一体化优势加深,全球化产能布局加快。公司垂直一体化产业优势持续加深,预计 2023年底,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 90%。在高效组件方面,能够以一体化产业优势为研发依托,快速将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的新技术、新工艺实现量产。此外公司依托”一体两翼”策略,专注与主产业链配套布局光伏材料与设备业务。公司持续推进全球化产能布局,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布局产能建设,目前越南一体化工厂能够满足美国出货需求。2023年 1月,公司宣布将在美国投资 6000万美元建设组件工厂,预计于 2023Q4投产,年产能2GW。进一步完善海外一体化布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0.3/116.7/141.2亿元,对应 PE 为 12.5/10.8/8.9倍。我们维持对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22 32.38 -- -- 33.74 2.80%
33.28 2.78%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289.98亿元,同比增长 60.03%,实现归母净利润 148.12亿元,同比增长 63.02%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44.14亿元,同比增长 63.31%。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83.19亿元,同比增长 52.35%,实现归母净利润 36.37亿元,同比增长 36.55%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5.91亿元,同比增长 35.68%。 硅片组件销售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向好。营业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组件、硅片销售增长。2022年,公司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 85.06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 46.76GW。2023年 1-2月份,硅料、硅片价格大幅波动,低价订单拖累盈利。2023年一季度毛利率 17.91%,同比下降 3.38个百分点。净利率 12.81%,同比下降 1.46个百分点。净利润方面,硅料价格高位,公司参股通威四川永祥和云南通威,推动投资收益增加。2023年一季度联营企业投资收益达到 12.23亿元,同比增长 85.17%。 硅片组件产能持续扩张,一体化程度加深。2022年,公司单晶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分别为 133/50/85GW,同比增长 26.67%/35.14%/41.67%,2023年产能建设目标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年产能达到 190/110/130GW,出货量分别达到 130/85/85GW(含自用)。产能持续扩张,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水平。西咸乐叶年产 29GW 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宁夏电池 5GW(二期)项目、古晋电池和拉晶项目等重大产能项目如期投产。 积极投入新技术研发,加快新业务布局。公司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2年全年研发投入 71.41亿元,占营业收入 5.54%。公司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 26.81%。自主研发的正面无栅线的HPBC 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导入大规模商业化量产,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5%,发布适用于全球分布式应用场景的 Hi-MO 6产品系列。鄂尔多斯30GW TOPCon 电池项目预计 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进行设备安装。此外公司推动业务创新,加快推进氢能业务,2022年中标中国石化新星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为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216.2/252.2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2.43/2.85/3.33元,对应 PE 分别为 13.7/11.6/10.0倍。我们维持对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晶科能源 机械行业 2023-05-22 12.22 -- -- 13.83 12.44%
14.47 18.4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及2023年一季度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826.76亿元,同比增长103.79%,实现归母净利润29.36亿元,同比增长157.24%。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53亿元,同比增长57.70%,实现归母净利润16.58亿元,同比增长313.36%。 公司加速一体化进程,持续优化产能结构。公司发力一体化绿色智造,加速一体化进程,持续优化产能结构,截至2022年末,公司硅片、电池片、组件年化有效产能分别为65GW、55GW、70GW,预计至2023年末,硅片、电池片、组件有效产能将达到75GW、75GW、90GW,一体化率提升至80%左右,先进产能占比再提升。同时,公司海外产能持续领先,拥有超过7GW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产能,并持续推进越南、美国等海外产能建设。 N型TOPCon产能及出货量持续领先。2022年公司率先量产TOPCon电池,公司N型高效产品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出货,2022全年,公司光伏组件出货达44.33GW,其中N型组件出货超过10GW。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拥有N型TOPCon电池产能35GW,量产平均效率达25.3%。2023年Q1公司实现组件出货13.04GW,其中N型出货占比的快速提升助力公司实现亮眼的业绩。23年公司仍将加速N型产能建设,将N型TOPCon产能占比提升至70%,预计全年组件出货量达到60-70GW,其中N型出货占比达到60%左右,预期N型出货占比的提升将带动收益快速增长。 核心技术研发领先,N型技术护城河深厚。公司专注于科技创新,持续推动N型电池技术迭代提效,截至2022年末,公司TOPCon电池良率与PERC基本持平,同面积组件N型功率较P型提升20-25GW。公司对于低氧低同心圆N型单晶技术及产业化研究、N型硅片薄片化切片技术及产业化研究、TigerNeo组件量产等技术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技术上的优势提升了公司N型组件量产上的盈利性,N型产品先发优势显著,技术护城河深厚。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4/88.1/112.8亿元,对应PE为18.8/14.0/10.9倍。我们维持对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特锐德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5-15 21.61 -- -- 24.73 14.17%
24.67 14.16%
详细
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特来电大幅减亏。近期,公司发布年报及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 116.30亿元,同比+23.18%,实现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45.43%;23年 Q1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2031.65万元,同比+18.98%。特来电 2022年亏损 0.26亿元,同比实现大幅减亏。 紧抓绿色发展机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稳健发展。2022年,公司“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实现收入 70.61亿元,同比增长 11.45%; 毛利润 17.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6.72%,收入规模及盈利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公司紧抓绿色发展机遇,拓展发电端业务,先后中标华能、华润、华电、大唐、国电投、国能投等国企/央企的新能源电站项目,在新能源发电行业全年累计中标额较去年同期实现较大增长。 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推动充电网业务高速增长。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 688万辆,同期增长超过 95%,全年零售渗透率超过 25%,充电网业务迎来增长期。2022年,公司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实现营业总收入 45.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47.11%;毛利润 8.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7.21%。截至 2022年底,在公共充电领域,公司运营公共充电桩 36.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 21.6万台,市场份额约为 28%;2022年全年充电量近 59亿度,市场份额约为 28%,运营充电桩及全年充电量均排名全国第一。 电网投资及充电桩建设加快,双轮驱动促进公司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投资及充电桩建设加速,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公司将继续专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业务板块,制造端不断夯实提升公司 110/220kV 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在发电侧、电网侧的市场地位,同时加强 10/35kV 变电站在配网侧的推广应用;充电网端高效推进“公交、公共、物流、园区、小区”五张充电网建设,一城一区一策精准定位,引领电时代。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测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6.4/9.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49.8%/57.0%/44.3%;对应 PE 分别为53.6/34.1/23.6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制造业务竞争加剧,毛利率大幅下降;充电桩利用率不及预期等。
通合科技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5-10 27.41 -- -- 36.90 34.62%
36.90 34.62%
详细
公司发布年报及一季报,实现超预期增长。近期,公司发布年报及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6.39亿元,同比增长51.79%,实现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36.36%。2023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利润增速进一步提高,其中实现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78.4%,实现归母净利润0.16亿元,同比增长290.76%。 电网电力操作电源及军工定制类电源业务平稳发展,毛利率维持高水平。公司电网领域的电力操作电源模块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依托核心专利技术所形成的产品优势以及市场基础,市场占有率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军工产品方面,子公司霍威电源专注于定制化军工电源方向,作为率先推出军工国产化系列产品的厂家之一,公司军工电源产品在国产化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电网及军工相关业务平稳发展,2022年营收分别实现增长3.3%/2.0%,同时两块业务盈利能力较强,毛利率分别达到38.4%/52.9%。 新能源车业务快速发展,驱动公司实现大幅增长。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充电桩建设需求随之提升。公司紧抓市场机遇,研发端,新产品开发坚持长期主义,保证核心项目资源充足,同时,不断优化平台、量产产品成本及可靠性;营销端,聚焦主流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客户口碑和市场宣传,提升影响力;供应端,聚焦交付保证和产品质量提升,降低成本,全面提升运营效率。2022年新能源汽车业务产品销量大幅增长,营收同比增长158.1%;其中公司充电桩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9.83%。 充电桩产品出海不断推进,电网及军工业务稳步发展,公司未来增长可期。面对充电桩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公司努力进行市场开拓。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对俄语区、印度、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客户的开拓力度,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充电模块,同时针对CE标准进行充电模块的研发,不断加强欧盟区的渠道建设,海外业务有望实现突破。同时,公司在电网及军工领域电源产品竞争力强,行业投资增速增加背景下,两块业务也有望充分受益,公司未来增长可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测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1.4/1.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7.7%/52.6%/35.8%;对应PE分别为47.3/31.0/22.8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充电桩海外拓展不及预期;电网及军工业务增长不及预期等。
华能水电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5-08 6.99 -- -- 7.81 9.08%
7.62 9.01%
详细
公司发布年报&一季报,业绩稳步增长。公司近期发布年报及一季报,在流域来水偏枯情况下,公司 2022年实现收入 211.42亿元,同比+4.65%,实现归母净利润 68.01亿元,同比+16.51%;2023年 Q1实现收入 37.32亿元,同比-5.31%,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8.03亿元,同比+8.25%。 区域联调优势显现,发电量逆势增长。依托于小湾、糯扎渡为核心的澜沧江梯级水电站群,公司拥有整个南方区域最强中长期调节能力。其中小湾水库及糯扎渡水库具有多年调节能力;如美电站具有年调节能力,古水水电站具有季调节能力。2022年我国主要水域遭遇了汛期极端偏枯来水的冲击和挑战,公司充分发挥其在梯级联合调度方面的优势。虽然 2022年澜沧江流域来水总体同比偏枯近 1成,其中乌弄龙、小湾断面年累计来水同比分别偏枯 12.3%、5.9%,但通过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释放梯级蓄能,使得 2022年水电发电量同比增加近 7%。 成本、费用下降,电价提升,盈利能力增强。公司持续优化债务融资结构,通过低利率资金提前置换存量债务等方式进行成本管控,公司 2022年财务费用同比减少 12.91%。成本方面,功果桥、小湾、糯扎渡部分电站机组、发电设备折旧年限陆续到期,折旧费用同比减少。同时,受广东、云南等地电力供需偏紧等影响,市场化交易电价延续上涨趋势。公司盈利能力提升,23Q1在发电量、营业收入下降背景下,净利润仍实现逆势增长。 风光建设加速,继续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公司积极推动澜沧江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纳入国家及所在省区“十四五”规划,在2022年疫情及行业竞争激烈等不利影响下,新能源开发奋力攻坚,2022年内新能源全年并网投产规模保持区域领先,新能源运营装机规模达61.5万千瓦。后续公司将全面加快澜沧江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云南段、西藏段)开发建设,收入利润规模有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测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6/83.0/96.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8.2%/12.8%/15.7%%;对应 PE 分别为 17.4/15.4/13.3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价上涨不及预期;水电项目投产不及预期;主要流域来水不及预期;风光新能源建设不及预期等。
TCL中环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26 33.27 -- -- 42.86 2.78%
34.20 2.80%
详细
事件:公司发 布 23Q1 主要经营数据,实现营收 170-180 亿元,同增 27%-35%,实现归母净利润22-24 亿元,同增68%-83%,业绩整体符合预期。 公司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工业4.0 制造转型,坚持技术创新和制造方式转型相结合,加强研发创新,在晶体晶片、石英坩埚及TOPCon 电池等方面均有研发布局,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产能快速扩张,210 硅片出货占比提升。光伏发电经济性驱动终端需求上升,公司加速优势产能建设,晶体22 年产能140GW,随着银川项目继续投产及产能爬坡,预计23 年产能将达180GW,将继续保持全球单晶规模TOP1。23 年硅片预出货目标再提升,大尺寸硅片占比攀高,预期单瓦盈利提升。 石英砂保供能力强,有效产能充足,预期市占率再提升。海外石英砂扩产不及预期,叠加下游需求增长,内层石英砂供需错配,公司提前锁定海外高纯石英砂,与欧晶科技深度合作,强保供能力助力公司维持较高水平的开工率,出货节奏稳定,预期4 月出货再创新高,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公司拟发行可转债融资,布局N 型TOPCon 电池。公司近期发行可转债融资138 亿元,用于35GW 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及25GWTOPCon 电池产能。公司布局TOPCon 意在消化超规硅片及进行上下游协同技术探索,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 叠瓦组件业务发力,推动工业4.0 制造转型。公司坚持差异化竞争理念,坚定“叠瓦+G12”双平台差异化技术和产品路线,推动终端BOS 成本进一步降低。目前,江苏地区G12 高效叠瓦组件项目产能实现9GW,天津地区产能实现3GW。公司叠瓦组件22 年下半年集中出现在集中电站招标项目中,预期反亏为盈。公司持续深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生产模式,进一步实现工业4.0 智慧工厂建设,提升柔性制造能力、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打造自主协同、高效运转的黑灯工厂,工业4.0 制造优势凸显。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8/118.6/139.6 亿元,对应PE 为15.0/12.4/10.5 倍。维持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科士达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4-24 47.26 -- -- 48.06 1.69%
48.06 1.69%
详细
公司发布年报,业绩超预期。近期,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4.01亿元,同比+56.8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08亿,同比 90.07%,超出市场预期。2022年公司新能源业务增长迅速,光储业务取得较大突破,订单和出货量大幅增加。公司“光储”业务实现收入 18.37亿,同比增长 465.06% ,助力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产品线不断丰富,加紧渠道拓展,“光储”业务高增有保障。公司以电子电力转换技术为沉淀积累,是最早一批涉入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并在近几年重点投入布局储能业务。产品方面,公司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目前已布局大功率光伏逆变器/储能 PCS、工商业储能系统、户用储能系统等多款核心产品。渠道建设方面,除大客户 ODM 外,公司也在积极加快海内外渠道完善。同时,国内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刺激下,下游需求有保障。预计 23年“光储”业务仍能维持高增长。 AIGC 促进下,数据中心业务有望超预期增长。公司作为最早进入数据中心产品领域的国内企业之一,经过多年深耕发展,亦已成为业内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产品品类最齐全的公司之一,发展至今已获得海内外市场的高度认可。行业方面,数字经济时代下,全球各国更加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等技术主线,以应对各行业流量及数据剧增带来的需求,数据中心建设也成为国内“新基建”七大领域的重要基础。近期,在“AIGC”催化下,行业需求进一步提升,预计公司“智慧电源、数据中心”业务有望实现超预期增长。 发力充电桩业务,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双碳”目标下,国家大力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到“十四五”末,我国将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公司紧跟市场需求,已推出系列新能源车充电产品,同时加快开发和认证满足欧标以及北美等标准的充电桩产品,为公司全面布局海外充电桩市场奠定基础。新能源车快速增长背景下,公司充电桩业务未来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测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14.4/20.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53.6%/42.9%/42.9%;对应 PE 分别为 27.1/18.9/13.2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数据中心及储能等领域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公司海外业务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盈利降低等。
英维克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12 27.77 -- -- 45.54 25.45%
34.84 25.46%
详细
事件:英维克发布年报,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23亿元,同比+31.2%;实现归母净利润 2.80亿元,同比+36.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55亿元,同比+37.3%。若剔除股权激励支付的费用,归母净利润同比+53.2%。业绩超预期。 点评: 机房温控产品稳步发展,储能业务增长迅速。公司的机房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数据中心、算力设备等领域的房间级专用温控节能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是新基建的重要基础,在数据量不断提升背景下,数据中心、算力设备及对应的散热需求同步提升。受益需求增长公司机房温控产品稳步发展,报告期内实现收入 14.41亿元,同比+20.3%。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快速发展,实现收入约 8.5亿元,约为 2021年的 2.5倍。得益于储能相关业务的增长,机柜温控节能的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66.2%。 算力设备行业液冷加速导入,AIGC 有望催化放量。随着云计算、AI、超算等应用的快速发展,算力设备、数据中心机柜的热密度都将显著提高,同时由于国家对于能效要求的不断提高,液冷技术将加速导入。公司对冷板、浸没等液冷技术平台长期投入,2022年 8月 Intel 与英维克等 20家合作伙伴联合发布了《绿色数据中心创新实践:冷板液冷系统设计参考》白皮书。公司已推出针对算力设备和数据中心的 Coolinside液冷机柜及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相关产品涉及冷源、管路连接、CDU分配、快换接头、Manifold、冷板等已规模商用,“端到端、全链条”的平台化布局已成为公司在液冷业务领域的重要核心竞争优势。 储能温控行业前景广阔,助力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双碳”目标下,储能是支撑可再生能源稳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公司是国内最早涉足电化学储能系统温控的厂商,是众多国内储能系统提供商的主力温控产品供应商。在高研发投入支持下,公司陆续发布 BattCool 储能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 2.0、SoluKing 液冷工质 2.0等新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储能电站高增背景下,储能温控业务有望进一步助力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测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5.3/6.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39.9%/34.2%/22.5%;对应 PE 分别为40.4/30.1/24.5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数据中心、算力设备及储能等领域增长及散热需求不及预期; 行业竞争加剧利润降低等。
晶澳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2-02 46.72 -- -- 64.95 -1.16%
46.18 -1.1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48-56亿元,同比增长 135.45%-174.69%;扣非归母净利润 48.2-56.2亿元,同比增长160.99%-204.31%。其中预计 2022Q4实现归母净利润 15.1-23.1亿元,同比增加 108%-218%,环比-5%-4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5.8-23.8亿元,同比增长 105%-209%,环比-2%-48%。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出货量维持稳定增长,单瓦盈利超预期增长。公司凭借着自身品牌优势及卓越的全球营销服务网络,深耕海内外市场,实现光伏组件出货量和营收规模的大幅度增长。此外,公司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投入新产能建设,实现降本增效。叠加汇率变动等积极因素,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取得持续增长。预计公司 2022年组件出货量约为 40GW,Q4受益于美国地区出货比重提升及海外运费下行,叠加三季度产能爬坡完成带来的非硅成本的下降,组件端单瓦盈利水平超预期增长。 新技术产能落地,2023实现量利双升。2023年,上游原材料降价缓解成本压力,配合下游高价在手订单,组件端盈利修复。根据公司规划,2023年底组件产能将超过 75GW,硅片、电池产能是组件产能的 80%左右,其中 N 型高效电池产能将达到 27GW 以上,新技术产能的落地将助力公司享受超额收益,预期 2023年实现量利双升。 海外一体化持续加速,可转债募资助力 N 型产能建设。公司持续加强海外一体化建设,已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布局产能建设,2023年 1月,公司宣布将在美国投资 6000万美元建设组件工厂,预计于 2023Q4投产,年产能 2GW,美国工厂的建立将助力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另一方面,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 100亿元,用于补充 “年产 10GW 高效电池和 5GW 高效组件项目”和“年产 10GW 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片项目”的资金,这些项目均用于生产 N 型电池、组件产品。公司积极提升 N 型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规模,有助于抓住产品技术迭代的历史性机遇,奠定 N 型产品产业化发展的领先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7/80.5/103.8亿元,对应 PE 为 29.5/19.3/15.0倍。我们维持对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晶科能源 2023-02-02 15.56 -- -- 15.92 2.31%
16.03 3.02%
详细
事件:公司发 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6.6-29.6 亿元,同比增长133.05%-159.33%;扣非归母净利润25-28 亿元,同比增长371.17%-427.71%。其中预计2022Q4 实现归母净利润9.8-12.8 亿元,同比增长134%-206%,环比28%-6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8-12.8 亿元,同比增长314%-440%,环比38%-80%。业绩表现符合市场预期。 组件出货持续提升,技术红利逐步释放。2022 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凭借着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优势,持续推动产品降本增效,伴随N 型产品红利逐步释放,公司收入和盈利水平均实现大幅增长。预计公司2022 年完成组件出货41.5-43.5GW,2022Q4 完成出货13-15GW,四季度N 型组件出货占比环比进一步提升,全年N 型组件出货10GW 左右,N 型TOPCon 组件维持稳定超额收益。展望2023,产业链价格下行带动组件端需求增长,N 型组件将成为主力产品,美国市场逐渐修复,两者共同助力单瓦盈利提升。 TOPCon 领域持续突破,N 型组件蓄势待发。公司在N 型TOPCon 领域的研发接连取得突破,2022 年10 月,公司182mm 及以上大面积N型TOPCon 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1%,创造新的纪录。基于量产效率25%的TOPCon 电池的良品率已经接近PERC 电池产品,同时,经过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的持续优化,单瓦生产成本持续下降,成本优势逐渐凸显,为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公司的高端组件产品组合,应用N 型TOPCon HOT 2.0 电池技术,采用182mm 大尺寸高效电池,实现组件功率与效率的同步提升,将成为2023 年的主要组件产品。 全球化、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公司着眼于全球光伏市场,建立了“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营销布局战略,截至2021 年底,已在全球超过12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本土销售团队,产品服务覆盖超过160 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垂直一体化”产能,并在各生产环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积极募集资金增强一体化产能实力。公司的全球化,一体化布局将进一步巩固公司行业的领先地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2/60.7/77.0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27/0.61/0.77 元,对应PE 分别为57.8/25.9/20.4 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阳光电源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1-31 131.00 -- -- 132.00 0.76%
132.00 0.7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2年实现营收 390-420亿元,同比增长 62%-74%;实现归母净利润 32-38亿元,同比增长 102%-140%。其中预计 2022Q4实现营收 168-198亿元,同增 91%-126%;实现归母公司净利润 11-17亿元,同增 1360%-2129%。Q4营收及净利水平超市场预期,主要源于逆变器及大型储能出货大幅增长。 光伏逆变器出货量高增长,叠加 IGBT 供应保障能力强,逆变器业务量利双升。2022年 Q4国内光伏市场高速增长,光伏装机规模达到35.59GW,环比增长超 201%。公司在地面电站逆变器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出货量高增。2023年硅料降价带动产业链价格中枢下移,将刺激地面电站装机规模的高增长,相应的,光伏逆变器需求量也将保持高增长,预期公司逆变器出货量有望超过 120GW,同比增长超 60%。2023年大功率 IGBT 模块供给仍将紧张,将成为影响逆变器产业格局的关键因素。公司与 IGBT 核心供应商的关系密切,供应链保障能力强,有望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储能表现超预期,预期将成为 2023年业绩亮点。公司以大型储能业务为主,2022年末,国内光伏抢装带动配储需求的高增长。公司 2022Q4储能出货量超预期。2023年,光伏产业链降价为电站配置储能腾挪出投资空间;同时,锂电池材料产业链的趋势性降价也压低了储能系统成本,刺激储能需求。我们预期 2023年全球储能超过 100GWh,增长 100%左右。公司储能出货量有望超过行业增速。 硅料降价让利产业链下游,光伏系统集成业务盈利显著修复。2022年,公司光伏 EPC 业务的盈利能力承压,主要原因是硅料价格高企,光伏组件价格高,挤压了 EPC 的盈利空间。2023年,随着硅料降价让利产业链下游,光伏系统集成业务的盈利能力将明显修复,电站开发规模也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氢能、新能源车驱动系统等业务有序开发,增强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十四五”发展战略之下,光伏制氢、新能源车驱动系统等新业务扎实布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7/57.0/74.3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2.34/3.84/5.00元,对应 PE 分别为55.0/33.5/25.7倍。我们维持对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增长不及预期;海外政策变动风险。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1-31 48.35 -- -- 49.48 2.34%
49.48 2.3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45-155亿元,同比增长 60%-71%;扣非归母净利润 140-151亿元,同比增长 59%-71%。 其中 2022Q4实现归母净利润 35.2-45.2亿元,同比增加 130%-196%;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3.5-44.5亿元,同比增长 134%-212%。业绩整体符合市场预期。 公司业绩稳步增长,预期 2023年盈利能力坚挺。2022年,在上游硅料紧缺及采购价格高企导致的交付和成本压力下,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最终实现了硅片和组件销售的量价齐升,收入和净利润水平保持了较快增长。此外,公司在投资和汇兑方面取得了部分收益,增厚了公司 2022年度的经营业绩。2023年,上游硅料价格回落将刺激下游装机需求释放,我们估计 2023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达到 130GW,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有望达到 350GW。硅片环节产能扩张较快,细分行业的盈利能力承压,但公司硅片业务的竞争力突出,单位成本优势明显,加之坚定执行一体化经营策略,我们预计公司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业务组合仍将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 产能扩张迅速,龙头企业地位稳固。按照规划,公司 2022年单晶硅片/单晶电池/单晶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 150GW/60GW/85GW。2023年 1月,公司公告将投建年产 100GW 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 50GW 单晶电池项目,预期于 2024Q3投产,2025达产,总投资达 452亿元。公司的持续扩产,进一步扩大公司在硅片领域的领先优势,并继续巩固龙头企业的地位。 HPBC 电池进展顺利,技术提升加固企业护城河。公司自 2022年 11月陆续推出 HPBC 组件产品,该产品具有更高的组件功率、更佳的可靠性、更好的耐候性和美学特征,目前 HPBC 组件主流功率已提升至585W,扩产项目进展顺利,先进产能释放稳定。公司在新电池技术领域的突破将使公司优先享受技术红利,进一步加固企业护城河,提升长期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1/184.3/245.2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1.99/2.43/3.23元,对应 PE 分别为 23.7/19.4/14.6倍。我们维持对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4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