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罗鶄

申万宏源

研究方向: 生物与制药、医药生物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码:A0230511040035,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02年入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从事医药行业研究...>>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2/24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江中药业 医药生物 2011-01-26 30.26 -- -- 31.94 5.55%
32.31 6.77%
详细
投资要点: 业绩低于预期,太子参价格暴涨是主因。公司公布业绩快报,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36%,净利润2.49亿元,同比增长24%,摊薄每股收益0.8元,低于我们0.87元预期,太子参价格暴涨导致业绩低于预期。 工业平稳增长,商业快速扩张。①医药工业:预计2010年消食片收入超过11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稳步增长;初元调整营销策略和改换包装,影响了销售,同比仅增长20%-30%;新品参灵草2010下半年投放市场,预计收入2000-3000万元。②医药流通:江西九州通高速扩张,预计收入同比翻番,但对盈利贡献有限。 二季度太子参价格有望回落。2010年太子参供给4000吨,价格暴涨源于资金炒作,目前刚性需求只有江中药业,约2000吨,小企业需求消失;而价格大涨刺激种植户积极性,主产地福建、贵州大面积扩种,新货三季度将全面上市,将大幅拉底价格,同时国家收紧银根,我们认为二季度太子参价格有望回落。 同时公司也开始稳定原料价格,跟农户合作引种太子参,稳定长期货源;通过新设中药材公司平抑太子参价格波动。产品价格方面,公司近期通过小幅上调消食片出厂价,对冲成本上升负面影响,未来消食片最高零售价仍有提升空间。 调低盈利预测,太子参价格仅是短期因素,维持买入评级。基于成本上升因素,我们调低2010-2012年每股收益至0.8元、1.00元和1.38元(原预测值分别为0.87元、1.17元和1.51元),同比增长24%、25%、38%。太子参价格上涨仅是短期扰动,2011年初元有望发力,参灵草虽尚在导入期,但市场空间值得期待。目前集团改制进入收尾阶段,一旦成本压力消除,将重拾快速增长,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康美药业 医药生物 2011-01-12 15.54 -- -- 16.27 4.70%
16.45 5.86%
详细
公司今日公告:亳州市政府决定补贴华佗国际中药城项目扶持资金2.34亿元,公司控股子公司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有限公司已收到该款项。 补贴资金预计增厚2011年每股收益0.11元:此次政府补贴资金2.34亿元全部用于补贴华佗国际中药城项目建设,计入公司2011年财务报表营业外收入。 我们认为此次财政补贴属于专款专用,符合国家免税政策规定,预计将增厚公司2011年每股收益0.11元。 外延扩张加速,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公司已贯通中药饮片上下游,形成“中药材-中药饮片-医院和零售终端”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资源垄断-产地合作-赢得定价权”的中药材贸易盈利模式。公司产业链以中药饮片业务为核心,逐步向上下游延伸,盈利模式不断创新。配股融资35亿后,外延扩张加速,中药材上游资源整合进程加快。 上调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公司围绕中药饮片业务核心,在中药材资源价值重估、质量溯源、流通规范过程中,通过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全产业链运营模式,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考虑到财政补贴资金增厚2011年利润,我们维持公司2010年每股收益0.36元,上调公司2011-2012年每股收益至0.62元、0.81元(原预测分别为0.57元、0.74元),同比分别增长56%、74%、30%,对应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44倍、26倍、20倍。公司不断外延扩张,业绩还可能超预期,我们维持“增持”评级。
东阿阿胶 医药生物 2011-01-07 59.15 62.07 100.41% 57.75 -2.37%
57.75 -2.37%
详细
我们预计此次阿胶出厂价和零售价均上涨60%:根据我们的测算,此次提价60%后,阿胶块出厂价每公斤954元,零售价1289元。我们认为公司经过2009年的营销改革,对渠道和终端掌控能力增强,提价前控制发货半个月,提价60%在公司控制范围之内,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 提价幅度大幅超过往年,超出市场预期:从成本来看,由于毛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国内毛驴存栏量逐年下降,阿胶主要原料驴皮资源日趋紧张,收购价格不断上涨。从需求来看,公司2009年实施营销改革,锁定高端消费人群,提升了消费者价格接受能力。从政策来看,从2010年12月31日起阿胶不再纳入政府定价管理范围,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由定价。 提价推动阿胶衍生品放量:阿胶块2010年初零售价每公斤504元,此次提价后零售价1289元,一年涨幅156%,而阿胶浆零售价没有上涨过,显然消费者购买阿胶浆会很合算,公司2011年会大力推广阿胶浆。此次提价符合阿胶块定位于原药材,价格不断提高,推动阿胶衍生品放量战略,阿胶浆这样的保健药品市场容量没有天花板的。 未来三年市值有望突破千亿:考虑到公司将增加营销费用投入,我们的盈利预测已包含提价预期,我们维持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0.96元、1.51元、2.09元,同比分别增长60%、57%、38%,我们维持公司12个月目标价76元,相当于2011年50倍预测市盈率。华润医药进入公司后,激励机制发生变化。 阿胶块价值回归、阿胶浆销量上升、保健品空间巨大,公司致力于打造“滋补第一品牌”。在阿胶块这一产品上,公司是我们定义的“药中茅台”,未来三年市值有望突破千亿,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东阿阿胶 医药生物 2011-01-06 53.73 62.07 100.41% 60.40 12.41%
60.40 12.41%
详细
投资要点: 2009年渠道变革,2010年获得快速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74%,表面上看是阿胶块出厂价提升近50%,深层次原因是公司09年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程继忠在渠道中实施控制营销,理顺产品价格,保障了经销商和零售商收益,实现了公司、渠道和终端三方共赢,阿胶块价格得以大幅提升,同时过去多年公司的文化营销也奠定了坚实基础。 阿胶块价值回归之旅加速,预计2015年每公斤零售价1500-2000元:2007年我们曾预测2010年左右阿胶块每公斤零售价将达到1000元,从目前趋势看,这一价格应该很快能突破。而:1、从阿胶供给来看,驴皮资源的日益稀缺使得供给很难大幅提升,驴皮涨价导致阿胶成本逐年上升;2、从阿胶需求来看,收入水平的提高,养生观念的普及,消费群体结构的变迁都支撑了阿胶消费能力的提升;3、与虫草等滋补品相比,阿胶历史价格涨幅偏小,价格上涨空间大。4、2011年开始阿胶块不再纳入政府定价管理范围,价格由企业自主制定,阿胶块提价的政策障碍消除。我们认为阿胶块价值回归之旅会加速。 阿胶浆未来三年收入增速不低于30%:在OTC市场,公司聘请甄子丹拍摄全新广告片,从2011年开始播放,我们认为新广告将有效拉动阿胶浆OTC市场销售;在医院市场,公司投入持续加大,将延续2010年的高速增长;在基层市场,财政补贴资金到位,将推动阿胶浆放量。目前阿胶浆最高零售价36元,出厂价27.5元,有31%的价差,我们认为出厂价仍有上调空间。 上调盈利预测,12月目标价76元:我们上调2010-2012年每股收益至0.96元、1.51元、2.09元(原预测为0.95元、1.28元、1.72元),同比分别增长60%、57%、38%,我们给予公司12个月目标价76元,相当于2011年50倍预测市盈率。 未来三年市值有望突破千亿:华润医药进入公司后,激励机制发生变化。阿胶块价值回归、阿胶浆销量上升、保健品空间巨大,公司致力于打造“滋补第一品牌”。在阿胶块这一产品上,公司是我们定义的“药中茅台”,未来三年市值有望突破千亿,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江中药业 医药生物 2011-01-03 34.78 18.67 195.18% 36.82 5.87%
36.82 5.87%
详细
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公司新增1527万股,限售期一年,发行价格36元/股,对应2011年增发后30.8倍预测市盈率,发行募集资金净额5.3亿元。江中集团持有发行后上市公司41.49%股份,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新老产品2010年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值得期待。①消食片:预计今年全年收入增长10%左右。成本方面,公司多管齐下力促明年太子参价格回落,一方面尝试跟农户合作引种太子参,稳定长期货源;另一方面通过新设中药材公司平抑太子参价格大幅波动。2010年太子参全国产量4000吨左右,低于往年,今年价格大涨刺激种植户积极性,主产地福建明年种植面积扩大约20%,所以明年太子参供应量将会迎来较大反弹,价格有望相应回落。价格方面,公司近期通过小幅上调消食片出厂价,对冲成本上升负面影响,未来消食片最高零售价仍有提升空间。②初元:修改配方后销售也将逐步恢复,预计2010年销售增长20%-30%,2011年有望迎来不俗的增长。 增发募资扩充产能,为推出更多新品做好准备。公司本次增发募资主要投向两大项目:①OTC制剂生产线改造:新增80亿片固体片剂产能,缓解产能瓶颈,主要产品包括健胃消食片、草珊瑚含片和肠道保健用药乳酸菌素片(未来的新品)。②液体制剂生产线:新增产能8400万瓶初元口服液和2100万瓶参灵草口服液(新品)。公司未来还将有更多新品陆续上市,募投产能达产后将有力解决产能瓶颈,为公司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维持12个月目标价54元,维持买入评级。维持2010-2012年最新股本摊薄后每股收益0.87元、1.17元、1.52元,同比增长35%、35%、30%,对应市盈率分别为41倍、30倍、23倍。健胃消食片价格未来仍有提升空间,新品参灵草类奢侈品,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公司2011年经营将稳步上升,当前盈利能力被低估,管理层持股带来机制巨变,未来业绩仍有望超预期增长,维持12个月目标价54元,维持买入评级。
海正药业 医药生物 2011-01-03 22.66 -- -- 24.68 8.91%
24.68 8.91%
详细
投资要点: 2010年12月29日,海正药业非公开增发A股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 增发融资用于富阳肿瘤药等制剂出口项目。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方案为发行数量不超过6100万股,发行价格不低于22.53元/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3.7亿元。募集资金投资将全部投入富阳制剂基地建设,主要项目包括:细胞毒抗肿瘤药、培南类注射剂、抗结核病类非细胞毒注射剂三大类。 预计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5.1亿元,利润总额5.2亿元。增发获得通过,获得资金将支持新一轮快速发展。 产业转移渐入佳境,自有品牌制剂出口有所突破。目前特色原料药仍是公司收入主要来源。目前,公司与多个全球制药巨头合作,如辉瑞、礼来、雅培等公司,涉及抗肿瘤、驱虫药、心血管等方面的药品。随着欧美仿制药文号的逐步获得、富阳固体口服制剂车间GMP验收通过,2011年公司进入产业转移升级的丰收期。他克莫司胶囊在欧盟的批准上市,开启海正自有品牌制剂大规模出口之路,后续还将有更多产品规范市场首仿,自有品牌制剂出口潜力巨大。 规范市场仿制药文号的获批,推动国内制剂加速增长。通用名药品在医保招标中,具有规范市场制剂文号的药品享受单独定价,制剂出口“反哺”制剂内销。 富阳基地口服制剂、注射剂逐步投产,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2010年9月,富阳基地口服制剂开始试生产,产能达到70亿片,2011年下半年注射剂投产。 长期看,富阳基地建设为未来五年发展打下基础。产业转移、制剂出口、创新药上市成为公司未来三大看点。海正目前开发并将申报美国FDA的ANDA(仿制药)产品多达40个,2015年工业收入目标相比2010年翻三倍,达到60亿(收入复合增速25%)。我们维持公司2010-2012年的盈利预测每股收益0.76、1.12和1.57元(2011、2012年考虑他克莫司业绩贡献),同比增长36%、47%、40%,对应预测市盈率49、33、24倍,估值水平不高。从2-3年看我们认为海正药业是一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性品种,我们维持买入评级,建议积极参与增发。
康美药业 医药生物 2010-12-24 17.66 11.04 46.98% 17.75 0.51%
17.75 0.51%
详细
投资要点: 公司今日公告配股申请获得证监会核准,12月27日为股权登记日,12月28日至1月5日停牌缴款验资,1月6日恢复交易。 配股融资35亿元方案获批:以总股本16.94亿股为基数,每10股配3股,配股价6.88元,若全体股东参与配股,可融资35亿元。公司控股股东承诺以现金方式全额认购配股。 融资用于补充营运资金,扩大贸易规模:公司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东北中药材产品平台,3亿元建设北京中药饮片生产基地,15亿元建设亳州华佗中药城,9亿元建设中药饮片三期扩产工程,自有资金已显不足。此次融资主要用于补充营运资金,扩大贸易规模,夯实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创新贸易模式,获取产业链各环节的完整利润,提升盈利能力。 2011年盈利还可能大幅超出我们预期,低价配股对估值影响有限:按照12月22日收盘价20.77元和2011年预测每股收益0.74元计算,配股前预测市盈率28倍。假设全体股东参与配股,配股除权后股价为17.56元,2011年预测市盈率摊薄至0.57元,配股除权后预测市盈率31倍,公司2011年盈利还可能大幅超出我们预期,低价配股对估值影响有限。 建议积极参与低价配股,维持30元目标价:公司围绕中药饮片业务核心,在中药材资源价值重估、质量溯源、流通规范过程中,通过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全产业链运营模式,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外延扩张不断。我们维持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0.46、0.74元、0.96元,同比增长56%、60%、30%,对应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45倍、28倍、22倍,我们维持目标价30元,相当于2011年40倍预测市盈率,维持“增持”评级。
人福医药 医药生物 2010-12-21 26.77 -- -- 26.37 -1.49%
26.37 -1.49%
详细
短融获批,未来加快发展步伐。人福医药此次融资是继2009年9月完成的定向增发项目之后第一次融资,截止2010年9月30日,公司账面上的货币资金只有5.3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44.44%。人福医药近年来发展迅速,自身业务产生的现金流难以满足快速发展步伐,其中:麻醉镇痛类新药研发、基因药物研发、制剂出口国际化以及潜在并购,公司资金存在较大缺口。此次短融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符合公司的发展进程与战略,为公司加快发展奠定基础,意义重大。 多点开花,研发投入及固定资产支出大幅增加。1)宜昌人福作为国家定点麻醉生产企业以及综合性的麻醉药品生产企业,注重长远发展,因此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公司进入临床及即将上市的创新药有纳布啡、阿芬太尼、磷丙泊酚钠、异氟烷乳化剂及二氢吗啡酮等。2011年还将有2个产品进入临床,研发投入及费用支出较大。2)公司正在建立达到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标准的软胶囊药类cGMP生产厂,用于制剂出口美国和欧洲主流医药市场发,使得固定资产支出加大。3)公司开发基因药物一类新药“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以及用于下肢缺血、心血管类生物蛋白制品进入临床I、II期试验,进一步推升研发投入。 看好麻醉药确定性高速成长,多元化发展支撑未来持续高增长。看好麻醉药确定性高速成长,多元化发展支撑未来持续高增长。公司作为A股市场上为数不多的麻醉药企业之一,具有投资的稀缺属性。麻醉药持续高增长、制剂出口提上日程、基因制品初见倪端,多元化的发展支撑公司可持续高增长。我们维持2010-2011年0.49、0.65、0.85元盈利预测,同比增长15.3%、31.4%、31.5%,对应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56倍、42倍、32倍,维持“增持”评级。
华兰生物 医药生物 2010-12-16 50.42 -- -- 50.20 -0.44%
50.20 -0.44%
详细
潼南县献浆基础较好:重庆市潼南县人口超过93万,大部分是农村人口,献浆基础较好。公司前期已开展了献浆宣传工作,我们预计献浆员较容易发动。 新浆站陆续获批采浆,血制品业务增长加快:①从投浆量来看:公司目前有18个浆站,分布在广西、贵州、重庆和河南等采浆大省。其中11个浆站已正常采浆供给公司本部生产血制品;重庆4个浆站已建成采浆,所采血浆待重庆子公司正式投产后使用,另有3个浆站在建。未来3年公司还可能获批新建3-7个浆站。②从产品结构来看:市场对凝血因子类、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小制品需求增加,2009年小制品收入同比增长127%,预计未来小制品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综合来看,2011年重庆子公司若正式投产,血制品业务利润增速有望达到50%。 英国出现甲流死亡病例,或为疫苗业务带来机会:近日有媒体报道英国出现10例甲流死亡病例,若甲流疫情卷土重来,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流感疫苗企业,将最为受益。展望2011年,汉逊酵母乙肝疫苗预计销售1000万人份,市场份额大幅提升;疫苗国际认证逐步完成,有可能出口海外市场。 估值不高,维持增持评级:公司管理层卓越并具有前瞻性,血制品业务增长远超行业水平,疫苗业务不断带来惊喜,我们维持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1.44元、1.83元、2.32元,同比分别增长36%、27%、27%,对应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35倍、28倍、22倍,估值在一线股中明显偏低。公司业务具有较大弹性,业绩仍有可能超预期,较低的估值可能带来较大的股价弹性,我们维持增持评级。
上海医药 医药生物 2010-12-16 23.14 -- -- 23.32 0.78%
23.32 0.78%
详细
现金收购集团抗生素资产,完成重组承诺: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主体包括新亚药业、新华康医药和新先锋药业,主营头孢类抗生素药物。公司拟以现金14.9亿元收购新亚药业96.9%股权和新华康医药100%股权,新先锋资产因不符合上市公司要求,暂托管于新亚药业。此次拟收购的抗生素资产2009年收入16.4亿元,净利润1亿元,收购价格对应2009年市盈率15倍。 逐步现金收购中信医药全部股权,估价35.7亿元:中信医药主要业务在北京市场,2009年收入43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北京市场占有率第三,预计2010年收入超过60亿元。公司目前已作价23.28亿元收购中信医药65.24%股权,后续将以同样的作价原则收购剩余股权。我们测算中信医药估价35.7亿元,相当于2009年36倍市盈率,收购价格不便宜,但对于上海医药来说,借助中信医药进入北京市场具有战略性意义。 上调盈利预测,外延扩张巩固医药商业全国第二地位:考虑到公司收购集团抗生素资产和中信医药剩余股权,我们上调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至0.68元、0.99元、1.25元(原预测为0.68元、0.92元、1.16元),同比分别增长3%、46%、26%,对应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34倍、23倍、19倍。若H股发行顺利,2011年开始每股收益将被摊薄20%以上,公司后续外延扩张仍有可能部分抵消股本摊薄因素。我们看好公司医药商业全国第二稳固地位,维持“增持”评级。
仁和药业 医药生物 2010-12-15 10.99 9.86 160.98% 11.38 3.55%
11.38 3.55%
详细
投资评级与估值:维持2010年每股收益0.58元,上调2011-2012年至0.82元、1.06元(原预测值为0.78元、1.02元),分别同比增长46%、42%和30%,对应市盈率41倍、29倍和22倍。给予6个月目标价格32.6元,12个月目标价格41元,建议增持。 关键假设点:公司未来继续扩大营销改革成果,渠道顺畅,价格体系稳定,终端拉动有效。①预计2010年可立克、优卡丹和妇炎洁三大现金牛产品收入合计8.7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15-20%,2012年有望达12亿元。②新品清火胶囊、正胃胶囊和快速恢复的闪亮滴眼液是高增长引擎,2010年收入合计2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60-70%,2012年有望超过5亿元。③二线产品和普药销售迅猛增长,2010年收入2亿,未来三年复合增长60%以上,2012年收入达5亿。④品牌OTC、普药和医药流通等各项业务期间费用率保持平稳。 有别于大众的认识:①成功理顺渠道,掌控终端:公司理顺渠道架构,形成由一、二、三级经销商组成的顺畅垂直分销网络。终端销售人员达一千多名,开展产品陈列、维价和促销工作,对销售形成强大拉力。②普药销售迅猛增长:2009年底成立普药销售队伍,并迅速扩至千人,今年收入有望达到2亿,同比增长100%以上。③虚拟股权激励,捆绑经销商:将经销商业绩和股价捆绑,股价涨则返利涨,实现多方共赢。④多品牌经营,多点开花:向未来看,公司将延续多品牌经营战略,推广“仁和健康到家”理念,扩大营销改革成果,实现多点开花。⑤整合能力优秀,未来有外延扩张预期:若考虑外延收购,2011年公司业绩极有可能超出我们预期。 股价表现的催化剂:①顺利完成闪亮制药、药用包装公司等集团资产整合;顺利完成江西制药等集团外资产整合;②现有产品销售超预期;③成功推出新品牌。 核心假设风险:①收购进度低于预期;②产品销售低于预期。
康美药业 医药生物 2010-12-07 19.03 11.04 46.98% 19.63 3.15%
19.63 3.15%
详细
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公司由小变大:公司从上市之初的化学药制剂企业转型为中药饮片企业,通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贯通中药饮片上下游,形成“中药材-中药饮片-医院和零售终端”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资源垄断-产地合作-赢得定价权”的中药材贸易盈利模式。公司以中药饮片业务为核心,产业链逐步向上下游延伸,未来还将不断创新盈利模式。 中药饮片:2011年新增产能释放,增长加快:中药饮片行业小,增速快,发展空间大,政府鼓励发展小包装中药饮片,加快行业集中。公司目前中药饮片产能已经满负荷生产,我们预计成都和北京新增产能从2011年开始逐步释放,满足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医院市场需求。 中药材市场:走向质量溯源、流通规范:目前的中药材市场类似于农副产品市场,中药材质量不可溯源,流通仓储混乱。政府重视中药材质量和流通,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将会受益。中药材是战略储备资源,从长期来看价格上涨,公司资金力量雄厚,业务覆盖全产业链,有专业价格调研队伍,通过建设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将获得不错的收益。 上调目标价至30元:公司围绕中药饮片业务核心,在中药材资源价值重估、质量溯源、流通规范过程中,通过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全产业链运营模式,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我们维持公司2010年每股收益0.46元,上调2011-2012年每股收益至0.74元、0.96元(原预测分别为0.62元、0.81元),同比增长56%、60%、30%,对应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48倍、30倍、23倍。公司不断外延扩张,业绩还可能超出我们预期,上调目标价至30元(原目标价24.8元),相当于2011年40倍预测市盈率,公司股票含权,建议积极参与低价配股,维持“增持”评级。
上海医药 医药生物 2010-12-01 24.37 -- -- 24.94 2.34%
24.94 2.34%
详细
事件:公司今日公告董事会决议,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实业医药科技收购CHS 公司55.45%股权,CHS公司实质性资产为中信医药。 中信医药是北京第三大医药商业企业:中信医药主要业务在北京市场,2009年收入43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名列2009年度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第18位,北京市场占有率第三,仅次于北药和国药。公司业务中医院纯销占70%,调拨业务占30%,预计2010年收入超过60亿元。 北京是我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医药市场:市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充足、医疗保障较好,用药层次较高,用药人口基数较大,外来就医人数较多。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9年北京地区医药品总销售突破500亿元,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8%。 上海医药全国战略布局初露端倪:此次收购是公司成为全国性医药商业企业的重要一步,首先是公司医药商业收入规模扩大20%;其次是网络布局至华北地区,取得在北方地区的重要医药分销网络平台,从而基本实现公司以华东、华南、华北为重点区域的全国性医药分销网络格局;第三是基本确立上海医药的全国战略架构,巩固新上药的全国第二的市场地位。 上调盈利预测,外延扩张巩固医药商业全国第二地位:不考虑发行H股摊薄每股收益,我们上调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至0.68元、0.92元、1.16元(原预测为0.65元、0.80元、0.96元),同比分别增长3%、35%、26%,对应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35倍、26倍、21倍。若H股发行顺利,2011年开始每股收益将被摊薄20%以上,公司后续收购仍有可能部分抵消股本摊薄因素。我们看好公司医药商业全国第二稳固地位,维持“增持”评级。
仁和药业 医药生物 2010-11-30 11.16 -- -- 11.78 5.56%
11.78 5.56%
详细
公司董事会同意出资2.1亿元收购仁和集团和万年青公司分别持有的闪亮制药75%股权和25%股权,本次收购尚需股东大会通过。闪亮制药另外25%股权的收购也尚需万年青公司相关部门审批。 2.1亿元收购闪亮制药,价格合理。闪亮制药主导产品有萘敏维滴眼液和复方门冬维甘滴眼液,主要功能为缓解眼疲劳。本次收购价格相当于3.2倍市净率、12.1倍预测市盈率,考虑闪亮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收购价格合理。 承诺闪亮未来三年盈利,彰显集团信心。仁和集团承诺,若闪亮制药2011-2013年的实际净利润低于资产评估报告所载的净利润预测数(分别为2256万元、2372万元和2502万元),仁和集团将在公司公布相应年报后10日内以现金补足利润差异。集团的承诺彰显了对闪亮制药未来发展的信心。 营销能力优秀,品牌塑造能力一流。滴眼液市场品牌多,竞争激烈,闪亮滴眼液定位于高中生、大学生和年轻白领,针对目标市场开展娱乐营销。03年闪亮品牌问世,推出眼洁滴眼液,04年单品销售过亿。06年推出第二代产品萘敏维滴眼液,力邀人气偶像周杰伦代言,品牌影响力再上新台阶,与乐敦、润洁、珍视明等老品牌齐名。08年受“闪亮门”事件影响,当年对外销售仅4000多万。09年公司邀请魔术明星刘谦代言,恢复了品牌形象。在渠道改革成功的带动下,新品复方门冬滴眼液10年取得快速增长,拉动闪亮对外收入迅速回升,预计今年全年有望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100%以上。从闪亮品牌的快速成长,可以看出公司的营销能力优秀和品牌塑造能力一流。 经营拐点,关注后续资产整合。维持2010-2012年每股收益至0.58元、0.78元和1.02元,同比增长47%、35%、30%,对应市盈率44倍、32倍、25倍。 2010年公司营销改革成效明显,从闪亮和新品正胃胶囊的销售已能看出来。 如成功并购江西制药,完成药用塑胶公司注入,2011年业绩仍有望大幅超出我们预期,维持增持评级。
乐普医疗 医药生物 2010-11-23 29.32 -- -- 32.90 12.21%
32.90 12.21%
详细
投资要点: 公司董事会同意拟使用超募资金1.5亿元向刘海涛、孟宪群等五人收购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100%股权,本次收购还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1.5亿收购国内人工心脏瓣膜专家,价格合理。思达公司主营人工心脏瓣膜,核心产品双叶机械瓣膜是目前国内临床应用的主导产品。2009年思达实现收入1778万元,其中双叶机械瓣膜收入1600万元,公司净利润662万元,各类瓣膜销售量5371个。本次收购价格1.5亿元,相当于14.5倍市盈率和6.6倍市净率,考虑乐普在创业板的估值优势和心脏瓣膜高技术含量,价格合理。 人工心脏瓣膜技术壁垒高,国外市场被四大跨国公司瓜分。人工心脏瓣膜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至今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目前全球市场主要被四大跨国公司瓜分。国外每年接受换瓣手术的病人23万人以上,人工瓣膜使用量约30万枚,市场规模15亿美元,每年个位数增长。生物瓣膜是市场主导品种,占50%,机械瓣膜次之,占25%,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导管瓣膜(介入治疗)正快速崛起,目前已经有5%市场。 外资品牌主导国内市场,国产品牌有进口替代潜力。我国每年人工瓣膜用量约3.5万枚,终端市场4.5亿元,平均增长15%。双叶机械瓣膜市场占比超过85%,是主导品种,单叶瓣膜和生物瓣膜占比约7%。国内市场共有九家企业参与竞争,其中本土企业三家,外资品牌占主导地位,双叶机械瓣仅思达一家国内企业,销量占比15%左右。国产心脏瓣膜价格相当于同类进口产品50%-60%,性价比优势明显。本次收购完成后,乐普现有业务将从心内拓展至心外领域,将充分利用自身销售资源,挖掘人工心脏瓣膜领域进口替代的潜力。 略微上调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维持2010年每股收益0.50元,上调2011、2012年每股收益至0.68元和0.90元(原预测值为0.66元和0.87元),上调幅度2%,同比增长38%、37%、32%,对应市盈率61倍、45倍、34倍。收购人工心脏瓣膜企业将丰富公司产品结构,若能成功复制支架领域的进口替代经验,将为公司带来新增长点。公司无载体药物支架年内有望获批,球囊导管等介入器材今年底有望实现量产,明年开始贡献盈利,维持增持评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2/24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