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李蕙

华金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执业证书编号:S0910519100001...>>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复神鹰 2022-05-12 33.62 -- -- 39.23 16.69%
47.39 40.96%
详细
碳纤维产业方兴未艾:碳纤维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20世纪70年代后,碳纤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几乎每隔几年就有重大应用诞生,碳纤维行业需求上限也因此持续被突破。1)全球范围来看,2015年之后碳纤维应用不再“高冷”,全球需求量出现加速增长;主要原因或受益于碳纤维制造工艺日益成熟、包括成本更优的干喷湿纺原丝工艺被更多制造商掌握及低成本大丝束的应用增长,碳纤维制造成本明显下降,使得风电叶片、碳/碳复材等规模化应用场景得以突破;2)国内来看,在技术进步及进口管制的共同作用下,国产碳纤维进口替代也呈现提速;假设统计2016年至2020年我国碳纤维应用总量增速变化和期间进口碳纤维数量变化,从2018年开始,我国碳纤维年进口数量增长就已经远远不及我国碳纤维应用总量增长;目前我国碳纤维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约21%的份额、并正在积极扩张产能,我国碳纤维企业展现出强大的挑战实力。 公司是国内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龙头,领先优势明显:1)公司是国产化技术的突破者;早在创立之初,公司通过组建技术团队及与东华大学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我国第一批国产碳纤维产业化生产;2009年公司开始投入纺丝效率和原丝性能均更优的干喷湿纺工艺技术,并于2013年在国内率先突破干喷湿纺关键技术。2)公司产品质量已经可以比肩全球一线厂商;比较具体的产品参数性能来看,公司主力产品性能已经不逊于、甚至某些细节略微超越于海外碳纤维龙头公司的同类产品。3)公司产销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假设以2020年全国运行产能比较来看,公司原丝产能位列国内第二位、碳纤维产能并列国内第一位,分别为2.1万吨和8500吨,占国内总产能比重的20.2%和23.9%;公司产能规模明显领先于国内绝大多数同行,同时,公司正同步进行大幅扩产建设。4)公司在多个细分市场展现强大的竞争优势;推测来看,2020年,公司在全国体育休闲市场所占份额约为7.4%、供给超过千吨,在全国航空航天碳市场所占份额约为14.9%,在全国压力容器碳市场所占份额约为27.4%,在全国碳/碳复材市场所占份额约为14.1%。 复盘日本东丽的发展路径,公司或类似于90年代的日本东丽,有望乘“大飞机”东风再造辉煌:复盘日本东丽的成长路径,简单描述可谓是“体育休闲为支点,紧握航空航天成就霸主地位”,同时,日本东丽的成功离不开集团强大的化工复合背景及持续不懈的研发投入。比较来看,公司在国内民航领域尚未开启之前也类似于日本东丽,选择了先在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材等民用领域率先突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和生产工艺迭代,目前上述民用应用领域基本盘稳定。同时,2022年,我国C919大飞机或将开始交付,在手订单及国内大飞机新增及更新需求有望在未来年份显著推升我国民航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当前,公司技术和新增产能等配套已经准备就绪,与中国商飞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或有望复制 日本东丽在航空航天领域大发展路径、再造辉煌。而公司大股东中国建材,是全球500强企业及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资金支持和业务协同可期,强大的股东背景或将助力公司发展更为顺畅。 公司财务指标趋向健康,也为大发展奠定基础:1)近年持续高强度投入,配合行业景气驱动业绩高速增长;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速2019-2022Q1保持在200%以上。2)上市融资渠道打开,公司负债率及偿债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公司2022Q1资产负债率为43.06%,较2021年年报资产负债率66.83%,下降约23.8个百分点;从速动比率来看偿债能力,公司2022Q1速动比例为2.8%,较2021年年报速动比例0.56%提升2.24个百分点。3)伴随着生产工艺成熟,公司单位盈利能力逐渐赶上同业;以2022Q1毛利率比较来看,中复神鹰毛利率已经提升至46%、较光威复材毛利率仅差约9个百分点,而2019年两者毛利率差距在23个百分点、2018年更是差距35个百分点。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中复神鹰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3亿元、31.0亿元和45.1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73.0%、52.7%、45.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03亿元、8.10亿元和12.2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0.4%、61.1%和51.4%。2022-2024年预测EPS 分别为0.56、0.90和1.36元,以5月11日收盘价计算,对应PE 依次为59.3X、36.8X 和24.3X。公司是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龙头,在近些年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入之下,预计未来几年产能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考虑到目前碳纤维产业整体依旧景气,而公司处于竞争优势的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等需求均保持高速增长,公司中短期成长无虞。而中长期来看,伴随着我国“大飞机”崛起,国内民航领域作为高性能碳纤维最为重要的应用下游之一有望爆发,而公司在产能、技术、客户拓展上已经准备就绪,有望复制日本东丽成功路径,公司成长空间广阔。基于以上中短期及长期判断,我们对公司进行首次覆盖,并给予买入-B 评级。 风险提示:向关联方采购机器设备的风险、技术升级迭代风险、原材料及能源价格波动风险、碳纤维价格波动风险、内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股东鹰游集团持有公司股权全部质押的风险等。
翔宇医疗 2022-04-28 28.46 -- -- 34.45 21.05%
35.39 24.3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5.23亿元、同比增长5.65%,归母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2.87%;2022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85亿元、同比增长-15.57%,归母净利润0.09亿元、同比增长-72.25%。 公司于今年2月已经披露业绩快报,本次年报披露业绩与快报预测基本一致。我们,维持之前的判断,2021Q4业绩增速边际下降的主要原因或主要在于疫情突发影在响;同时,公司在2021年上半年明显地扩张举措也带来了当年费用的较快增长。 1)疫情拖累公司21Q4业绩表现;2021Q4因受到河南地区三季度和四季度间发性新冠疫情影响,公司正常商业活动受到了明显影响,同时,作为公司年度项目招商的主要平台-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推迟到直至去年12月初才正式召开,预计对于公司订单获取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2)2021年公司员工数量明显扩编,预计增加了公司的刚性开支;根据公司财报,截至2021年末,公司员工人数较2021年初增长19.25%,达到1561人,扩编252人;而其中,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人员数量就已经达到1487人。3)费用端来看,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较上年分别增长23.56%/20.25%/33.08%,费用增幅均超越同期收入增长。 2022Q1公司业绩出现明显下滑,预计和河南、及全国各地疫情扰动有明显关系;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疫情防控依旧严峻,22Q2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预计依旧会受到一定影响。22Q1公司季度营业收入下滑15.57%(21Q4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5.43%),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2.25%(21Q4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2.24%),公司季度业绩边际再降;我们倾向于主要原因与22年开年以来全国各地疫情频繁爆发有明显关系。1)2022年1月,河南爆发疫情,公司所在区域安阳市即成为疫情震中,公司正常的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都受到了明显影响;根据1月30日安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截至1月29日24时,本轮疫情安阳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68例。2)进入2月和3月,以深圳、上海为首的珠三角、长三角重要城市陆续爆发疫情,全国各地均进入严控疫情的工作生活节奏,医院对于康复器械的采购活动及康复关联科室的建设项目预计难免受到影响;而截至目前,上海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 放长一些周期来看,康复产业大发展的逻辑并未被破坏;疫情等短期因素只是影响了康复产业建设的投入节奏。2021年下半年开始,政策持续发力推进康复产业建设发展。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卫健委、发改委等发布《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将“部分中医服务等列入通用型医疗服务目录清单”,中医康复设备系列在临床每个科室有望进行规模化应用;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将15个省份纳入试点;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发展针刺、灸疗、康复等中医装备,妇幼健康及保健康复装备等。 投投资建议:疫情对于公司短期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了较大扰动;考虑到当前,上海疫情依旧尚未得到明显缓解,而在奥密克戎的强传播性下全国疫情防控压力也相对较大,作为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下游的医院、其正常的采购和建设活动可能会存在延缓;基于此预期,我们下调了公司2022年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1年至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18、1.34和1.67元。但从中长期,国家对于康复产业支持并未改变,同时,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康复产业建设的急迫性也在日益凸显,预计待疫情缓和之后康复产业加速投入还是可期的;结合目前公司2021年静态PE已经降至20X+区间,我们暂维持公司“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疫情超预期、宏观经济下行、政策风险等。
英诺激光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4-25 22.90 -- -- 25.65 11.47%
31.76 38.69%
详细
投资要点 事件内容:4月23日,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15.3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0.75亿,较同期增长14.24%。 同时,公司公布2021年利润分配方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20元(含税)。 公司2021年业绩未达预期,主要或因2021Q4单季度业绩同比增速出现明显下降:2021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97亿元、同比下滑21.42%(Q3收入同比增长10.97%),实现归母净利润0.09亿元、同比增长-76.19%(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8.96%),季度业绩同比增速出现较大下滑。究其原因,我们推测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数影响;2020年上半年疫情爆发使得部分客户采购需求推迟、尤其是四季度订单相对集中;2)激光器作为工业加工设备,经济放缓及疫情扰动难免对于下游行业短期需求有所冲击;2021Q4我国GDP(不变价)季度同比增长4%、较21Q3我国GDP 季度同比增长4.9%再度放缓;同时,2021年十一之后,国内多次出现局地疫情;3)产品价格竞争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21Q4公司单季销售毛利率仅34.71%,环比和同比均有明显下降;根据同业上市公司公开交流信息,2021年的激光器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在传统切割加工市场。 受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影响,2021年下半年公司发展虽然暂时遭遇逆风,但依旧保持了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夯实公司竞争实力: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共计0.5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2.0%,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49%。在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之下,公司在高功率纳秒紫外激光器推出了Formula(I)系列产品,晶体寿命提高至原产品的2倍以上;对皮秒AMT 系列激光器产品进行了平台升级,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指标和稳定性指标;深紫外266系列产品的性能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望在芯片制造前道工序、晶圆缺陷检测、Micro LED 等关键制程成为核心光源;飞秒系列产品通过开发新组件提升了可靠性;针对嵌入式模组需求开发特殊的高反材料微焊工艺和高精度视觉辅助对位微焊系统等。 新兴领域应用方面公司产品实现多个突破,有望拓宽中长期成长空间:1)在高值医疗植介入器件领域,公司初步扩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激光加工、热定型、表面处理”等多项关键制程的全线解决方案能力,可满足客户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的研发、试产和量产需求,终端客户包括美敦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同时,公司孵化了相关医疗器件的制造业务,未来将采用灵活的机制来支持该制造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光学成像领域,新一代激光扫描光声显微镜Insight-RSPAM研制成功,计划于2022年开始小批量生产;该产品优先面向科研市场销售,同时,公司委托中山大学基于该产品的成果面向临床应用深度开发;3)半导体领域,芯 片制造前道关键制程方面,公司已向国外知名半导体装备公司批量供应激光器,实现收入261.83万元;功率半导体方面,在对晶圆选区剥离方面论证完成并且开始布局专利。 投资建议:公司2021年业绩低于预期,预计与经济大环境变化及激光设备市场激烈竞争有关。2022年至今,因疫情、通胀、国际局势等对于国内经济的冲击依旧尚未结束,公司作为依托于国内制造业发展的中游设备企业,2022年业绩或难免受到拖累,我们下调了公司2022年盈利预测;但中长期来看,由于公司依旧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且在产品迭代、应用场景延伸、新兴领域突破等方面均有稳步推进,长期投资价值依旧较高。综合考虑,我们维持公司增持-A 的投资评级,预计公司2022年至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7、0.64和0.81元。 风险提示:1、产品竞争性降价超出预期,2、经济放缓及疫情带来的需求冲击,3、大客户依赖风险,4、实际控制人控制权稳定性的风险,5、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等。
皓元医药 2022-04-25 95.06 -- -- 110.37 16.11%
175.78 84.91%
详细
事件内容:4月 22日,公司披露 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69亿元,同比增长 52.6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 1.91亿,较同期增长 48.7%。 同时,公司公布 2021年利润分配方案,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5.30元(含税),同时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 10股转增 4股,不送红股。 分业务板块来看,2021年技术服务成为公司业绩增长亮点,凸显公司研发实力增强:2021年,公司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技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 6,663.51万元、同比增长 131.46%,而同期相关产品销售实现营业收入 47,834.21万元、同比增长 50.88%;原料药和中间体技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 7,211.12万元,同比增长475.86%,而同期原料药产品销售实现营业收入 34,497.63万元、同比增长 26.59%。 比较来看,分子砌块和原料药板块中技术服务收入出现高速增长并显著高于同期产品销售收入增速,预计主要原因在于伴随着公司研发投入及对外投资整合,公司可供给产品线扩容,定制设计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叠加 2021年 CRO、CDMO 市场需求旺盛,相关业务取得了高速增长。 单季度来看,2021Q4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出现边际下降:2021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73亿元、同比增长 22.88%(Q3收入同比增长 46.88%),实现归母净利润 0.47亿元、同比增长-18.66%(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92.33%),季度业绩增速边际出现较大变化;其中,有部分原因或可归结为基数影响,作为 2021Q3比较基数的 2020Q3归母净利润值相对较低(仅 0.25亿元),而 2021Q4比较基数的 2020Q4归母净利润值达到 0.58亿元;另有部分原因则可能与重点产品研发及备货节奏有关。 公司作为我国稀缺的 CXO 龙头之一,研发投入始终保持较高强度: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 1.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9.65%,当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10.67%,公司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报告期内,1)在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方面,公司开展了手性分子砌块库的设计与开发、新型冠状肺炎领域工具分子研究与开发、药物片段分子库的开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其中,针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公司目前已经开发了几百种新型冠状肺炎领域的热点化合物,并实现了合成路线与合成工艺的优化;而针对 CAR-T 领域,公司布局开展了细胞分选磁珠产品的研究与开发;2)在原料药及中间体领域,公司重点开展了艾日布林、曲贝替定、卡泊三醇、帕布昔利布等 20余个原料药及中间体工艺研究开发,优化抗感染类药物巴洛沙韦、法匹拉韦的工艺路线。 2022年,公司原料药基地项目及多个研发平台项目临近建设尾声,有望为公司带来新增长活力:公司自主筹建的首个原料药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项目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部分车间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 2022年下半年项目逐步建成并投产运营;ADC 高活产线已于 2021年建成投产一条、并于 7月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目前新增的两条产线正在加快推进中,部分产能将在 2022年陆续释放; 针对国内外制药企业提供小分子创新药 CRO、CDMO 技术服务的新药创制及研发服务基地项目(一期)和新药创制服务实验室建设项目(一期)预计都将于 2022年投入运营;针对分子砌块及生物试剂核心原料研发的医药研发及生物试剂研发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预计将于 2022年投入运营。 公司坚持内生发展和外延扩张并举,持续发力打造“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 CRO/CDMO/CMO 全产业服务平台,夯实自身竞争优势;预计在 CXO 行业中长期发展继续向好的背景下,公司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公司对内保持高强度投入并已完成超过 14,000种产品的自主研发及合成,同时,公司还在上市后多次通过外延扩张来补足自身短板;2021年 10月公司公告,拟使用超募资金 1.44亿元取得欧创基因增资完成后 90%的股权;欧创基因拥有多重 PCR 技术、目标基因富集技术、核苷酸修饰与基因合成等多项技术,可为公司在生物管线的布局奠定基础;2022年 3月公司公告,拟以不超过 4.2亿元收购药源药物 100%股权;药源药物是一家向新药开发者提供原料药和制剂的药学研发、注册及生产一站式服务的企业,可为公司在制剂管线布局奠定基础。 投资建议:公司 2021年业绩基本符合预期。结合 CXO 行业发展前景总体良好,而公司始终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和对外扩张补缺并举,全产业服务优势进一步凸显,中长期公司成长确定性或相对较高。同时,考虑到 2022年公司有多个重要投建项目将迎来关键产出节点,中期或也存在一定的业绩催化预期,我们维持公司买入-B 的投资评级;预计公司 2022年至 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3.73、5.68和 8.08元。 风险提示:1,第三方专利侵权风险;2,新品研发不达预期风险;3、政策风险等。
强瑞技术 机械行业 2022-04-21 30.46 -- -- 31.53 1.61%
31.99 5.02%
详细
事件内容: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和2022年一季度财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0.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0.55亿,较同期增长-14.1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增长-12.6%。2022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62亿元,同比增长18.8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0.03亿元,同比增长-754.27%。 公司2021年业绩已经基本消化了华为订单冲击影响。华为作为公司2020年之前的第一大客户,因美国制裁导致的相关订单急剧下降对于公司业绩的冲击可能已经基本结束;1)公司从华为手机终端获得的收入变化已经基本反映了华为品牌手机全球出货量的下降;2021年公司从华为获得的收入同比减少1.43亿元,假设剔除荣耀和华为网络终端,公司自华为手机终端取得的收入在2021年降幅或达到了约75%;比较Omdia 公布的数据、2021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82%,公司来自华为手机终端收入降幅与华为出货量降幅基本相当。2)公司从荣耀、立讯精密等新客户开拓上取得的订单收入较好地弥补了华为采购需求减少带来的收入损失;2021年公司从立讯精密获取的收入约6800万元、较2020年大幅增加约5,380万元;从荣耀获得的收入预计约在1亿元左右。3)2021Q4公司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均边际抬升,或进一步验证因华为订单冲击带来的公司业绩低谷已现;2021Q4单季度同比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0.94亿元,同比增长16.09%(Q3同比增速为-21.01%);实现归母净利润合计0.14亿元,同比增长36.73%(Q3同比增速为-25.75%)。 2022Q1公司出现季度净利润亏损或主要由于订单备货和探索新工艺需求,同时2021年底公司IPO 上市也促使了当期管理费用同比增长。一般来说,一季度多数为行业备货及新订单打样时间,收入体量相对较低;同时,在费用、折旧摊销等固定投入的影响下,一季度的净利润总额也相对较低,2021Q1公司净利润总额就仅有45万元。2022Q1,公司在保持同比18.84%收入增长的前提下出现归母净利润亏损约295万元,究其原因,我们预计主要原因在于一季度相对过低的收入体量及因公司积极备货和探索新工艺需求带来的费用开支同比增长,同时上市也适当推升了公司当期管理费用,并不需要过度担忧;具体财报数据分解来看,1)公司2022Q1管理费用96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34万元;预计为公司去年11月上市之后新增的媒体宣传费支出及业务招待费增长;2)2022Q1公司销售毛利率32.68%,较去年同期公司销售毛利率38.33%,降幅达到约5.6个百分点;原因或在于部分产品采用新工艺且属于小规模试产,2022Q1投入的固定资产较多及因此带来的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同时,为应对新增订单需求,2022Q1公司增加了备货、在制品及库存产品增加约1,060万元,带来相应的费用计提。 公司2022年初收购昆山福瑞铭,且公司主要客户立讯精密也在江浙一带深度布局;因本次上海疫情及江浙一带被波及,预计2022Q2公司相关业务可能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拉长周期,考虑到长三角一带正着力推动复工复产,预计疫情扰动虽然会减缓公司从低谷回升的速度,但并不会改变公司业绩低谷逐渐回升的趋势。2022年上海本轮疫情最早或始于3月1日,并于3月28日上海开始实施严格的分区封控,而4月4日以来,上海日合计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持续超过万人;受到上海疫情影响,江浙一带也陆续出现阳性病例并开始采取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 目前,公司子公司福瑞铭地处江苏昆山、且公司与重要客户立讯精密在江浙一带也多有项目合作,预计不可避免受到本次长三角疫情带来的封控影响。但以4月16日上海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为标志,伴随着政策转向复工复产,预计因上海及长三角等疫情管控措施带来的产业链影响将逐渐减弱,对于公司的业绩冲击也有望逐渐弱化。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2021年相对顺利地消化了华为采购量下降带来的业绩冲击,并与富士康、立讯精密、荣耀等消费电子大厂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虽然短期公司业绩难免受到长三角疫情及苹果订单变化影响,但我们倾向于认为公司从业绩谷底逐渐向上复苏依旧是可期的;预计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为0.76、1.03和1.42元,对应PE 估值为41.1X、30.6X 和22.1X,首次给予公司增持-A建议。 风险提示:1、苹果砍单超预期风险;2、下游行业及客户较为集中风险;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4、订单和收入季节性波动的风险;5、新冠疫情超预期风险;6、新业务拓展不达预期风险等。
皓元医药 2022-03-08 184.88 -- -- 191.80 3.74%
191.80 3.74%
详细
事件内容:3月5日,公司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药源药物100%股权,标的资产定价预计不超过人民币4.2亿元;同时,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安戌信息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5,000.00万元,用以支付本次重组相关费用、新建项目投资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收购有望推动公司产品服务链条向后端的制剂业务延伸:药源药物是一家向新药开发者提供原料药和制剂的药学研发、注册及生产一站式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在制剂CMC业务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比较来看,皓元过去在研发后端的拓展基本局限于原料药和中间体业务,本次收购有望将公司服务链条继续向后延伸,补足公司短板,并打造“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CRO/CDMO/CMO全产业服务平台。 以2022年收购标的公司承诺净利润来测算,本次药源药物收购PE仅21X,明显低于行业估值水平。标的公司制剂车间通过了欧盟QP质量审计、并于2021年末顺利接受了国家药监局和江苏省药监局的药品注册和GMP二合一动态现场检查,规模化生产能力得到提升。根据本次收购交易各方签署的相关协议,业绩承诺方拟承诺标的公司 2022 年度、2023 年度和2024 年度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 2,000.00 万元、2,600.00 万元、3,800.00 万元,合计不低于 8,400.00 万元;以不超过4.2亿人民币的交易价格来估算,标的资产以2022-2024年承诺净利润对应的收购PE分别为21X、16.15X和11.05X。 本次收购拟向控股股东定向募集资金不超过5000万元,彰显股东信心:根据公司发布的收购预案,为配合本次收购计划,拟以定价发行方式向控股股东定向募集配套资金,本次发行定价为151.33元/股(收购预案公布前公司收盘价为173.99元)。本次定向募集控股股东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8个月内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让,我们倾向于认为,控股股东独家定向认购或彰显了其投资信心。 投资建议:公司日前已经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业绩整体保持较快增长,符合我们此前预期;我们预测公司2021年至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56、4.14和5.99元(前次预测为2.65、3.85和5.58元)。考虑到公司的稀缺性,及公司CXO全产业链平台业务的持续拓展完善;叠加目前公司估值性价比有所提升,同时结合本次收购事件可能带来的催化,予以上调公司评级至买入-B。 风险提示:1,第三方专利侵权风险;2,新品研发不达预期风险;3、政策风险等。
英诺激光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11-23 44.91 -- -- 49.40 10.00%
49.40 10.00%
详细
公司是专注于微加工领域的国内激光器龙头: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注于微加工领域的激光器生产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全球少数同时具有纳秒、亚纳秒、皮秒、飞秒级微加工激光器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工业激光器生产厂商,也是全球少数实现工业深紫外纳秒激光器批量供应的生产商之一。公司主要产品为纳秒激光器和超快激光器,2018年公司纳秒紫外激光器销量约占当年国产同类激光器的21.94%。 公司技术背景深厚,且产品质量已经不逊于海外领先同行,进口替代可期:1)公司以研发立身。公司创始人及技术带头人赵晓杰博士,在激光领域具有二十余年的研发经验,2007年赵博士在美国创办AOC,2011年以美国AOC为主体合作设立英诺激光;除公司创始人之外,公司创始团队和核心研发团队中还拥有多名世界级领先的激光领域专家;2)中美两地研发互补及持续的研发高投入,在国内涉足较少的微加工领域,公司产品技术实力已经不逊于海外。公司研发模式独特,以前身美国AOC为依托,在国内和美国均设立了研发中心,美国重点开展前沿和基础性激光技术研究,而国内则侧重于激光应用研究;2016年至2021H1,公司研发始终保持高投入,研发费用依次为1983.7万元、2405万元、2676.2万元、3854.1万元、3994.4万元和2559.2万元,分别占同期收入比重为13.3%、9.7%、9.2%、10.7%、11.8%和12.6%;截至当前,公司核心产品技术参数已经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标准,并不明显输于美国相干和美国光谱物理等国际最为领先的同类激光器及激光技术代表厂商。 激光技术在微加工领域大有可为,公司受益于激光微加工不断发展渗透:激光微加工优点突出,尤其是其中以皮秒、飞秒为代表的超快激光器和紫外、深紫外波长的固体激光器因具有超快超精、高聚焦能力、“冷加工”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微加工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促使激光微加工逐渐发展渗透。1)激光设备售价走低,为激光微加工渗透提供前提条件;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智研咨询等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及销售价格,2015-2020年,超快激光器及纳秒激光器销售价格逐年下降,而销售量则逐年大幅增长;2)超精密加工领域不断拓展,以半导体、光伏电池、印刷电路板、全面屏/柔性屏、VR/AR等为首的新兴发展领域为激光微加工创造更多新应用场景。 :公司激光器和模组两大商业模式互补,增强盈利能力:公司同时具备微加工激光器和定制微加工激光模组两类产品销售服务能力。1)公司通过微加工激光器批量销售,借助下游众多的激光设备厂商触达全国各地、各个行业领域的客户群体,充分享受激光技术替代传统机加工技术带来的行业发展红利;2)瑞声模式是公司模组商业模式的重大成功范例;通过定制微加工激光模组业务,不断驱动公司提高加工精度、减少热效应、提升加工效率以满足激光精细加工与各类应用场景的发展需求,与终端客户实现深度绑定、与下游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融合,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激光,医疗赛道由于其显著区别于工业应用激光赛道的发展特征和目标客户群体,或有望为公司开辟出第二成长空间。公司实际控制人赵晓杰博士多年激光生物医学的研究经历,成为公司探索发展激光医疗领域的重要契机。目前,结合公司自身在激光器的技术优势,公司有选择的重点布局了介入式医疗器件超快加工和光声显微镜等两大激光医疗应用领域。1)国内长期以来,先进的介入式医疗器械激光加工设备主要还是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公司自主研发了以超短脉冲激光加工介入式医疗器件的工艺方法,混合设计双波段飞秒激光器已经向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实现可降解支架精细加工,同时为供应商批量完成取栓支架等神经介入器件的激光切割关键工序;除此之外,公司还储备了包括导丝、导管、球囊等精密切割,无损钻孔、表面微结构化,微3D打印等其它介入医疗器械微加工解决方案;并拟新增布局人工骨骼、人工心脏等高级医疗器械加工。2)光声成像应用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全球市场主要被海外公司占据;公司研发了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分辨光声成像仪器,可实现非侵入式、非电离式、无需染色剂标定,且横向成像分辨率可达5μm等优点,目前公司正与深圳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展基于光声成像的鼻咽癌激光免疫精准诊疗技术的专项研发合作。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英诺激光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33亿元、5.57亿元和7.38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27.8%、28.7%和32.4%;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97亿元、1.13亿元和1.4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7.6%、16.7%和31.1%。2021-2023年预测EPS分别为0.64、0.74和0.98元,以11月19日收盘价计算,对应PE依次为69.8X、59.8X和45.6X。当前,激光微加工应用场景正逐渐渗透并在半导体、新能源、3C智能硬件、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快速拓展,考虑到公司在激光微加工领域的领先地位及进口替代能力,以及公司在过去发展中积淀的优质客户微加工需求可能面临逐渐释放,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几年将持续稳步成长;对公司进行首次覆盖,并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竞争性降价超出预期、对公司第一大客户瑞声科技存在的依赖风险、经济放缓可能带来的销售下降风险、实际控制人控制权稳定性的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技术迭代风险等。
翔宇医疗 2021-10-01 51.50 -- -- 60.30 17.09%
64.76 25.75%
详细
投资要点 公司是国内康复器械行业领军企业。公司深耕康复医疗器械领域约20年,始终致力于疼痛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产后康复、医养结合等领域智能康复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与销售。1)产品线齐全,业务模式已经成功实现多次跨越。公司是国内少数具有全系列康复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已经形成覆盖康复评定、康复训练、康复理疗三大门类、共400多种产品的丰富产品结构;同时,公司业务模式成功实现了从单个设备的研发生产到区域康养一体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2)重视自主研发,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储备。公司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同时,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等著名的医疗康复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研发关系;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依次为6.02%、8.03%、9.71%和10.6%,研发投入力度呈稳步增长;截至最新,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为25.55%。 公司业绩持续较快增长,产品结构优化驱动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以2017年至2021年来看,1)公司业绩始终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8-2020年,收入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4.1%、19.1%和16.0%,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4.6%、60.6%和52.2%;2021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6%和11.8%。2)而伴随着公司高价值器械销售占比的逐渐增长、及拳头产品销售聚焦等带来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从公司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变化来看,2017-2020年期间,毛利率依次59.6%、63.6%、66.4%和67.8%,净利率依次为22.3%、22.4%、30.2%和39.6%,呈稳步增长态势。 政策春风已至,国内康复医疗产业大蓝海正在打开。1)当前供给严重不足的产业现状亟待改善。首先,2019年,我国共有康复专科医院共706所,仅占我国综合医院数量3.5%,平均仅有四分之一的县级行政区有配置1所康复医院,康复专科医院设置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其次,2019年我国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占基本人群的比例为1.4:10万,比较来看,七年之前,美国的康复治疗师占基本人群比例是1:1693、澳大利亚为1:1011、瑞典为1:768、挪威则是1:485,我国康复医疗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第三,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仅计入需要持续康复照护的失能老人及多重残疾人的床位数比例就达到1:244,居民康复需求被现实所抑制。 2)政策春风已至,康复医疗产业建设有望全面推进。2021年,未来或被称为康复产业“崛起元年”,今年6月,国务院首次就康复医疗产业近端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予以明确的量化锚定,同时要求10月底之前更为细化的地方康复产业发展目标及计划落地,康复产业迎来政策强力拉动。3)受益于国内康复医疗建设补缺提质,器械千亿大市场可期。假设从康复医疗产业供给缺口来测算康复医疗器械可能的增量空间;首先,从建设投入来看,根据公司招股书测算,仅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的新增康复医疗器械需求量将达到500亿-1,000亿元;其次,从规模增幅来看,以2025年我国康复治疗师要达到每10万人12人的目标来计算,人均康复治疗师的增幅为180%;以北京标准中设定的2030年人均康复床位目标每千人0.5张来计算,人均康复床位的增幅也为180%;由于康复器械与康复医院床位及康复治疗师人员配置是按一定比例相互适配的,因此,以Frost&Sullivan 预测的2020年我国康复医疗器械产业约500亿市场规模为数据基础,我们或可以简单推测未来十年内康复器械市场规模新增空间可能将逐渐达到年900亿。 公司平台化构建能力极为契合当前康复产业建设需要。1)具备品类和规模优势,能满足各级康复机构一站式采购需求。通过梳理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器械配置标准,简单统计来看,单个康复医疗场所,至少需要四种不同用途的康复评定设备、至少需要超过二十种运动治疗设备、至少需要配备六大类不同属性的理疗设备、至少需要满足三种基础的作业治疗等;对比来看,公司是国内少有能够覆盖其中要求配置大部分品种的器械供应商。2)具备构建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能应对不同康复机构的一体化建设需求。公司可针对不同级别标准、不同场地条件的康复医疗机构建设需求,以及不同疾病、不同科室的相应需求推出适宜技术的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30多项专科专病的解决方案,覆盖疼痛康复、产后康复、老年康复、小儿康复、神经康复、重疾康复等多个主要的细分康复领域。3)前瞻布局康复工业互联网,打造更高层次的平台化构建能力。公司2019年即开始布局工业互联网,根据公司规划,依托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项目,公司可以达到康复医疗设备的互联互通及康复医疗服务的一体化,使得公司在现有以系列产品销售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基础上,还可以为政府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包括辅助决策支持、大数据微服务接口和提炼标准化诊疗路径等更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翔宇医疗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2亿元、8.0亿元和11.3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24.1%、30.2%和41.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7亿元和3.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1%、30.8%和36.9%。2021-2023年预测EPS 分别为1.30、1.70和2.33元,以9月24日收盘价计算,对应PE 依次为40.8X、31.2X 和22.8X。考虑到公司在我国康复医疗器械产业的领军地位、及业已形成的产品线及一体化服务能力优势,将充分受益于政策春风下我国康复医疗产业全面建设浪潮,未来几年加速成长可期,对公司进行首次覆盖,并给予买入-B 评级 风险提示: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带来的风险、招投标政策变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威高骨科 2021-08-27 63.25 -- -- 87.99 39.11%
87.99 39.11%
详细
事件内容:公司发布2021上半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5亿元,同比增长31.6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69亿,较同期增长37.8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45.74%。 实际公布的H1业绩超出此前公司预测,Q2业绩超预期完成。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5亿元,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64亿元;比较上市公告书中公司预测的同期营业收入10.8亿元及扣非归母净利润3.25亿元,Q2公司业绩完成度是超出公司预期的。Q2单季度同比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23.72%(Q1同比增速为46.71%);实现归母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增长21.32%(Q1同比增速为101.51%)。公司Q2业绩增速较Q1有所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基数效应,由于去年疫情影响导致2020Q1业绩显著低于正常水平。 Q2销售毛利率虽有所下滑,但受益于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两费控制,净利率提升明显:2021Q2毛利率80.71%,比较2021Q1毛利率84.47%和2020Q2毛利率83%,公司销售毛利率呈现小幅下滑迹象;但与此同时,公司净利率却并未同步下滑,2021Q2净利率38.36%、反而较2021Q1净利润率26.47%出现明显提升,主要原因在于单季度销售费用增长放缓及非经常性支出变化导致的管理费用增速同比暂时下滑。 集采风险成为市场重要关切,中标状况及集采降幅都将显著影响行业及公司未来发展预期;但公司作为国内骨科器械龙头企业,在海外大厂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竞争格局之下,借道集采,实现以价换量并加速进口替代是可期的。1)骨科耗材集采继续推进,短期静待全国关节集采靴子落地;2021年7以河南省牵头的十二省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采购中标价格整体降幅较大,极大地冲击了行业预期;9月14日,人工关节国家集采即将开标,不确定性风险依旧存在。2)但我们再次强调,集采并不仅只是带来风险,机遇同样并存;公司作为国内骨科器械龙头企业,具备技术、成本及服务优势,通过集采实现以价换量可期。仅以十二省创伤类集采来看,公司锁定板产品、旗下品牌邦德创伤产品的髓内钉、威高海星锁定板中标价格均相对较高;公司有望依托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及全面的物流配送、仓储运输提供的有利条件,通过加强招投标管理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招投标项目相互合作,提前规划应对方案制定应对措施,提供有竞争力的报价,进而通过中标带量采购保持乃至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投资建议:考虑到集采降幅超出我们此前预期,我们略微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1年至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67、1.95和2.32元(原预测值为1.75、2.16和2.68元)。目前公司估值已经回到相对合理区间,由于在集采政策扰动之下,行业扩容、进口替代、及产品迭代等多个路径带来的公司增长潜能并未被充分预期,我们预计集采靴子暂时落地之后公司可能迎来修复机会,维持公司增持-A建议。 风险提示:1,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超预期风险;2,医保政策调整风险;3、原材料依赖进口及相关国际贸易风险等。
皓元医药 2021-08-26 405.00 -- -- 404.98 0.00%
414.57 2.36%
详细
事件内容:公司发布2021上半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82.9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0.95亿,较同期增长110.2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同比增长115.73%。 Q2单季业绩保持较快增长,但受基数影响,Q2增速较Q1有所下降。Q2单季度同比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56.56%(Q1同比增速为120.85%);实现归母净利润0.41亿元,同比增长25.96%(Q1同比增速为323.94%)。比较来看,Q2业绩增速较Q1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或由于基数影响;其中,去年同期,2020Q1公司生产经营受国内疫情管控的影响导致低基数,而2020Q2因疫情驱动全球新药开发需求增加带来较高基数。 分子砌块产品数快速增长,夯实研发入口优势::2021H1公司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共实现营业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72.91%;而同期订单数量11.8万个,同比增长115.52%。对于分子砌块业务高速增长的原因,除去基数效应,我们认为还有以下几点推动,1)首先,公司加大对安徽乐研的投入,包括设计开发工具性手性砌块化合物试剂,配套建设的乐研试剂存储中心等模块正式投入运营等,显著增强分子砌块研发能力;上半年,公司新增分子砌块及工具化合物达到5000余种,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容,研发入口优势得到提升;2)其次,公司增大了分子砌块品牌的推广力度,在上半年加入了上海化学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推乐研产品推广,实现单月推广突破10万。 原料药业务发展顺利,不仅在ADC等特色领域成功构建自身竞争优势,同时,研发中心提前建设完毕也加速原料药商业化进程。2021H1公司原料药和中间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81%。报告期内,由于全球原料药供给紧缺及新药研发需求依旧相对旺盛,我国原料药行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长趋势;而受益于行业景气,公司同期也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与此同时,公司在原料药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忘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1)首先,公司借助成功助力国内首个申报临床ADC一类抗癌新药上市,继续增厚在ADC等特色领域的先发优势;报告期内实现新增ADC客户数74家、同比增长94.74%,销售金额同比增长306.96%;同时,通过参股公司臻皓生物,打造ADC研发与生产一站式CDMO服务平台,提升ADC原料药产能;2)其次,公司提前布局上海研发中心升级及安徽研发中心建设,实现了创新药技术开发、原料药注册申报、原料药晶型筛选三大方向研发能力的扩展升级,及高活性公斤级GMP生产设施建设,研发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将有助于缩短公司产品开发、推向市场的时间进程。 投资建议: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1年至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60、3.81和5.54元。考虑到公司的稀缺性,及报告期内前端分子砌块业务和后端原料药业务均取得可喜进展,竞争壁垒进一步提升,给予公司增持-A建议。 风险提示:1,第三方专利侵权风险;2,新品研发不达预期风险;3、政策风险等。
威高骨科 2021-07-09 93.00 -- -- 99.16 6.62%
99.16 6.62%
详细
投资要点 公司全骨科布局,产品覆盖面较广。1)产品线种类齐全,满足不同骨科治疗需求。 公司产品线已全面覆盖脊柱、创伤、关节、运动医学、手术器械等各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从报告期收入构成来看,脊柱类、创伤类和关节类等三大业务产品是公司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2)多品牌运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公司拥有“威高骨科”、“北京亚华”、“健力邦德”和“海星医疗”四大品牌,在脊柱类、创伤类和关节类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形成以中高端市场为主、兼有经济型市场的全面覆盖。 公司重视研发,在骨科植入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公司采用自主研发,及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及医疗人员进行合作开发等模式,在骨科植入应用的脊柱类、创伤类、关节类和运动医学类均积累了多项重要的核心技术和发明专利。1)公司已参与了4项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研究;拥有境内发明专利44项,境外发明专利2项。其中,正在进行样品试制、新取得的核心技术之一新型高交联聚乙烯制备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攻克“卡脖子”材料制备技术。新型高交联聚乙烯是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更优的关节材料,目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被国外供应商垄断,无境内合格供应商。2)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33人,占员工总数的11.71%;公司董事长1988年7月即进入医疗器械行业,至今超过30年,现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副主任委员;核心技术人员则均是行业内研发领军人物,发表过重要论文或参与过重要发明项目。过往历史来看,公司研发强度持续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骨科植入市场具备赛道优势,需求总量大且快速增长。1)老龄化和健康支出增长共同推动国内骨科植入市场快速发展:一方面,骨科发病率与年龄相关性高,我国老龄化加剧,预计将大幅增加骨科需求;另一方面,过去由于骨科治疗费用高昂,国内治疗率总体偏低,伴随着我国社保保障体系完善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共同推动国民骨科治疗支付能力提升,有望增加骨科治疗比例。2)全球范围来看,骨科器械都属于医疗器械领域较大的门类之一;根据Evaluate MedTech 数据,2017年骨科医疗器械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的9%,位列第四大医疗器械细分市场。3)受益于骨科植入行业高景气,公司业绩持续向好。2018-2020年最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速达到26.3%,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40%。 公司是国内骨科植入领域龙头,将充分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1)公司国产龙头地位稳固,并将强者恒强。首先,根据米内网和标点信息统计的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份额,2019年,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厂商依次为强生、美敦力、捷迈、史塞克、威高;公司为列入前五的唯一一家国内厂商,品牌辨识度高。其次,客户及渠道资源丰富,与超过1000家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应用于超过1500家终端医疗机构的相关骨科手术中;其中三级医院覆盖率超过20%。第三,公司控股股东威高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巨头,在国内多个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市占率居于前列,借助强大的股东背景,公司可快速在市场和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2)国家鼓励国产替代,且当前以海外厂商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竞争格局也为国产替代提 供充足空间。首先,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政策层面给予较大扶持力度,鼓励国内医疗器械加快创新做大做强;同时,在医保体系框架内,国家各级政府还配合出台相应报销政策扶持国产产品的临床应用。其次,由于国内骨科器械厂商普遍较海外厂商具有价格优势,目前正逐步推开的高值耗材集采或反而为市占率相对较低的国内厂商提供一个实现产品销售份额快速突破的良机。 公司当前产品线和产能扩张并举,奠定新一轮增长基石。1)多个产品临近注册上市节点。从当前处于临床评价阶段的8个新品分析来看,公司新产品线主要聚焦于国产空白领域和现有产品优化,新品落地有望显著拓宽公司的业绩想象空间。2)募投投入产能扩建,未来两三年公司产能有望实现翻倍式增长,巩固公司规模优势。 伴随脊柱类产品受益于疾病发病率提升推动的行业扩容及进口替代,创伤类产品受益于行业增长及行业集中度提升,而关节类受益于关节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公司产品竞争力逐渐提升,三大主线产品齐头并进,新增产能消化可期。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威高骨科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8亿元、30.0亿元和37.4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30.5%、26.1%和24.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7.0亿元、8.6亿元和10.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5.3%、23.6%和22.4%。2021-2022年预测EPS 分别为1.75、2.16和2.64元,以7月6日收盘价计算,对应PE 依次为51.2X、41.4X 和33.8X。考虑到公司整体市场占有率位居国产骨科植入器械龙头首位,将充分受益于我国骨科植入物进口替代过程,且公司产品线、产能均已经提前配合布局,未来几年持续较快成长可期,对公司进行首次覆盖,并给予增持-A 评级。 风险提示:带量采购推进带来的可能降价风险、国内医保政策调整风险、重要原材料依赖进口及相关国际贸易风险、产品质量风险、实际控制人控制的风险、存货跌价风险、其他风险等。
纳微科技 2021-06-29 103.30 -- -- 126.10 22.07%
126.10 22.07%
详细
投资要点 十五年励精发展,打破“卡脖子”问题:高性能微球制备难度极大,性能取决于微球的基质,孔径大小,均匀度、基团的性能等多因素,技术长期被外企垄断。公司十五年磨一剑,实现了高性能微球制备技术的突破,在二氧化硅、聚苯乙烯、聚丙乙烯酸酯的微球技术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已与恒瑞、丽珠、华东医药等大药企合作,实现对欧美日韩的出口。 打破外企垄断,进口替代在即,突破空间极大:预计到 2024年全球色谱填料市场规模可达 30亿美元;其中中国规模预计可达 14亿元人民币,2019-2024CAGR 达到 11.3%,为全球范围内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公司色谱填料是生物药制备中最重要的分离方式,也是核心成本之一;预计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 2014-2018年CAGR 为 22.4%,2018-2023年 CAGR 为 19.6%,高增速将快速带动上游层析介质市场的发展。从行业格局来看,全球市场长期被 GE Health、Tosoh、Fuji 等行业巨头垄断,2018年 CR3为 50%。公司已在国内开始进口替代放量,在国内 2019和 2020市占率为 9.5%和 14.5%,增速明显且仍有极大空间。 公司技术优势显著,实现弯道超车:公司突破并掌握了微球精准制备底层技术,纳米微球技术拥有以下几大优势:1)纳米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精确控制效果更好,CV 值控制在 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10%。2)微球孔径选择齐全,可以满足市场上各类需求。3)公司突破了纳米微球表面改性和功能化的关键技术,是少数几个可以实现同时生产硅胶、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三种性能互补填料的公司之一,产品可承受更大的机械强度。4)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纳米微球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 募集项目:发行 4400万股募集 3.65亿元,主要用于 1)研发中心的建设,用于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应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2)海外销售研发中心;3)补充流动资金。 新的研发中心将加速全新一代高载量耐碱亲和层析介质、连续流层析设备、新型磁分离介质等新产品的研发,拓宽公司护城河,帮助药企降本增效。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 2021-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 3.36、5.20、7.72亿元,增速分别为 64.1%、54.5%、48.5%,预计公司 2021-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 1.29、2.08、3.05亿元,增速分别为 77.5%、61.4%、46.4%。不考虑配股摊薄,2019年至 2021年每股收益为 0.32、0.52、0.76元,对应估值分别为 323X、199X、137X。 基于 1)公司解决“卡脖子”高新微球技术,拥有高壁垒,短期内属于蓝海赛道; 2)借助技术和成本优势,进口期待放量在即;3)色谱层析是生物药制备重要环节,生物药研发高景气将直接推动色谱填料市场的增长;4)新研发管线顺利推进,募投研发中心将帮助公司带来新产品,拓宽护城河;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A”的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进口替代不及预期的风险,政策变动风险,股份权益安排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