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微医学
|
机械行业
|
2025-05-09
|
62.07
|
--
|
--
|
68.15
|
9.80% |
|
68.86
|
10.94% |
-- |
详细
南微医学发布2024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55亿元,同比增长14.26%;归母净利润5.53亿元,同比增长13.8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44亿元,同比增长17.48%。分季度看,2024Q4实现营业收入7.43亿元,同比增长11.54%;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2.7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98亿元,同比增长14.67%。 南微医学发布2025年度一季报。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9亿元,同比增长12.75%;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12.1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14.20%。 观点:2024年公司经营稳健,毛利率改善主要系海外收入占比提升及降本增效驱动。研发项目进展顺利,可视化产品快速入院上量。海外市场增长靓丽,并购欧洲渠道后收入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加快建设泰国工厂,海外市场前景可期。 2024年业绩稳健增长,海外收入占比提升及降本增效驱动毛利率改善。在国内带量采购+海外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2024年公司实现业绩稳健增长,彰显了经营韧性。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67.76%((同比+3.13pp),主要系海外收入占比提升,及降本增效所驱动。分产品线看,内镜耗材类收入23.28亿元(同比+13.50%),毛利率68.85%(同比+2.89pp);肿瘤介入类收入2.18亿元(同比+19.14%),毛利率76.60%((同比+1.37pp);可视化类收入0.36亿元(同比-46.21%),毛利率50.59%(同比+21.16pp);其他类收入1.60亿元(同比+67.41%),毛利率43.49%(同比+3.58pp)。 海外市场增长亮眼,销售渠道持续拓展。公司持续加大对海外销售渠道的投入,包括并购海外成熟渠道、增加优质销售人员及加强对各个市场临床医生的教育及培训,同时新产品不断推出和上量,共同驱动海外市场高速增长。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13.59亿元(同比+30.44%),2025Q1海外收入4.07亿元(同比+44%),延续高增态势。2024年海外各区域表现如下,亚太市场:收入约14.38亿元(同比+5.5%),亚太海外收入2.85亿元;美洲市场:收入5.82亿元(同比增长23.5%);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37.1%);康友医疗: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康友海外收入0.28亿元。公司通过并购欧洲渠道,加大对欧洲、日本和澳洲市场的投入,同时加快建设泰国工厂,海外市场销售比重有望持续提升。 研发项目顺利推进,可视化产品快速放量。公司各类研发项目进展顺利,2024年成功完成两向外科胆道镜注册上市,胰腺囊肿引流支架获得国产品牌第一张注册证,TTS微波消融产品完成FDA、MDR注册,射频消融系统甲状腺和肝适应症取得国内注册证。公司可视化产品快速入院上量,国内市场:装机超过1000家医院,终端纯销态势良好。海外市场:2025Q1欧洲eyemax销售同比增长超100%,日本装机量已超100家医院。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3.41、39.93、47.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3%、19.5%、19.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9、7.96、9.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1%、20.8%、20.4%。 风险提示:新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政策风险。
|
|
|
安杰思
|
机械行业
|
2025-05-09
|
60.11
|
--
|
--
|
66.38
|
10.43% |
|
66.38
|
10.43% |
-- |
详细
安杰思发布 2024年度报告。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37亿元,同比增长25.14%;归母净利润 2.93亿元,同比增长 35.0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2.73亿元,同比增长 28.62%。 分季度看,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 2.09亿元,同比增长28.56%;归母净利润 0.96亿元,同比增长 29.5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81亿元,同比增长 13.15%。 安杰思发布 2025年度一季报。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9亿元,同比增长15.27%;归母净利润 0.56亿元,同比增长 6.5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49亿元,同比增长 0.81%。 观点: 2024年收入端稳健增长, EMR/ESD 类引领增长。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主要系收入扩大后规模效应显现,驱动盈利能力提升。海外市场增长亮眼,本土化布局持续推进。欧洲荷兰分公司启动运营,美国子公司进入运营筹备阶段,泰国生产基地一期项目落地推进,海外市场前景可期。公司持续加码研发创新,新产品不断迭代。 2024年业绩稳健增长,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主要系毛利率提升及期间费用率改善。 2024年公司收入端实现稳健增长,分产品看: GI 类收入 4.13亿元(同比+23.17%),毛利率 74.65%(同比+0.64pp); EMR/ESD 类收入 1.50亿元(同比+42.85%),毛利率 71.15%(同比+4.90pp); ERCP 类收入 0.52亿元(同比+36.61%),毛利率61.08%((同比-0.43pp); 仪器类收入0.18亿元(同比-35.85%),毛利率 62.03%((同比-4.93pp)。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主要系收入规模扩大后规模效应显现,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2024年公司毛利率 72.11%((同比+1.24pp),销售费用率 8.01%((同比-1.76pp),管理费用率 9.09%((同比+0.12pp),研发费用率 9.30%(同比+1.19pp)。 海外市场增长靓丽,全球本土化布局持续深化。 公司积极开拓全球市场, 2024年实现海外收入 3.33亿元(同比+36.19%),其中亚太市场增长 96.12%,南美洲市场增长 106.56%,大洋洲市场增长 50.78%,北美洲市场增长 38.79%,自有品牌销量占比近 30%。公司持续巩固欧洲市场,发力北美市场,同时大力拓展南美及亚太市场。 2024年公司在北美和欧洲的销售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子公司安杰思荷兰启动实地运营,美国子公司运营已进入策划筹备阶段。泰国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实现落地并稳步推进,预计 2025Q2实现投产出货,海外本土化渗透能力持续增强。 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可换装止血夹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公司持续加码研发创新,2024年获得 4张国内新增注册证, 57张海外新增注册证,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未来将有更多产品上市,杭安的高端诊疗设备产品预计在 2025年逐步迎来新产品的注册证。可换装止血夹市场认可度较高,已入院几十家,尚有几百家医院已提交报告,等待后续招标。海外已获得 FDA、 CE 注册证且在欧洲形成批量销售,美国市场已开展临床推广,海外市场放量可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7.92、 9.99、 12.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4.3%、 26.2%、 25.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43、 4.26、5.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7.0%、 24.0%、 25.7%。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变动;贸易摩擦及汇率波动;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
|
|
新华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5-05-09
|
15.30
|
--
|
--
|
15.75
|
2.94% |
|
15.75
|
2.94% |
-- |
详细
新华医疗发布 2024年度报告。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0.21亿元,同比增长 0.09%;归母净利润 6.92亿元,同比增长 5.7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6.23亿元,同比增长 0.60%。 分季度看,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 25.97亿元,同比下滑3.63%;归母净利润 0.75亿元,同比下滑 0.9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16亿元,同比下滑 74.94%。 新华医疗发布 2025年度一季报。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08亿元,同比下滑 8.74%;归母净利润 1.60亿元,同比下滑 23.9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58亿元,同比下滑 24.53%。 观点: 2024年收入端增长稳健,将本增效带动期间费用率改善,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四大板块表现有所分化,制药装备引领增长,感控业务深化出海布局。 海外开拓成效初显,持续推进海外市场准入,国际业务成长可期。 2024年公司经营稳健,利润端表现好于收入端主要系期间费用率改善。 2024年在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收入端表现稳健,凸显公司经营韧性。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期间费用率有所改善,驱动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 2024年公司毛利率 26.06%((同比-1.31pp),销售费用率 8.67%((同比-0.45pp),管理费用率 4.21%((同比-0.98pp),研发费用率 4.35%((同比-0.08pp)。 2025Q1,受司医疗商贸板块收入下降影响,收入端短期承压。利润端表现不及收入端,主要系收入增长放缓后,规模效应下毛利率及期间费用率阶段性承压。 2025Q1公司毛利率 23.79%(同比-0.89pp),销售费用率 8.30%(同比+0.22pp),管理费用率3.66%(同比+0.17pp),研发费用率 4.07%(同比+0.77pp)。 制药装备引领增长,感控业务深化出海布局。 2024年公司四大板块表现如下, 医疗器械制造: 收入 37.35亿元(同比-10.37%),毛利率 42.17%(同比+2.49pp)。 感染控制: 公司已成立感染控制国际贸易部, 2024年完成多项产品 MDR 认证,助力感染控制国贸业务快速增长。 体外诊断: 全自动糖化设备、全自动血栓弹力图设备分别于 2024年 8月、 2025年 1月取得注册证。 手术洁净: 4K 荧光内窥镜摄像系统、胸腹腔内窥镜、气腹机、医用内窥镜冷光源等 7个全新二类产品取得注册证。 制药装备: 收入 21.71亿元(同比+12.90%),毛利率 23.56%((同比-1.65pp)。 医疗商贸: 收入 31.25亿元(同比+8.04%),毛利率 9.87%((同比-0.16pp)。 医疗服务: 收入 8.34亿元(同比-9.51%),毛利率 16.28%((同比-2.04pp)。 区域运营深耕细作,海外市场持续突破。 公司国际化进展顺利, 2024年实现国内业务收入 95.93亿元(同比-0.72%);国际业务(自营)收入 2.71亿元(同比+12.43%),国际业务毛利率 47.69%(同比-3.26pct),远高于国内业务毛利率( 25.03%)。公司在印尼、沙特等地的合作伙伴工厂取得认证/运营资格,感控、口腔、洁净等产品线成功打入欧盟等高端市场,多款产品实现首次出口销售,海外市场成长可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07.71、 115.61、124.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7.5%、 7.3%、 7.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93、 9.03、10.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4.7%、 13.9%、 14.0%。 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风险,新签订单不及预期风险,出口不及预期风险。
|
|
|
伟思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5-05-08
|
50.00
|
--
|
--
|
53.00
|
6.00% |
|
53.00
|
6.00% |
-- |
详细
伟思医疗发布 2024年度报告。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00亿元,同比下滑13.45%;归母净利润 1.02亿元,同比下滑 25.1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83亿元,同比下滑 31.72%。 分季度看,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 1.08亿元,同比下滑 16.98%; 归母净利润 0.24亿元,同比下滑 31.1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15亿元,同比下滑51.65%。 伟思医疗发布 2025年度一季报。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591万元,同比增长9.40%;归母净利润 3322万元,同比增长 52.7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3054万元,同比增长 58.96%。 观点:受需求波动等多因素影响, 2024年业绩阶段性承压。 2025Q1业绩实现恢复性增长,收入规模效应带动期间费用率改善,驱动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研发项目进展顺利,皮秒激光、磁刺激、冲击波等新产品陆续上市,培育长期发展动力。高分红回馈股东释放长期投资价值,发布股权激励彰显未来成长信心。 2024年业绩阶段性承压主要系需求波动、竞争加剧等多因素所致。 受市场需求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前期高基数等因素影响, 2024年业绩短期承压。分产品看, 1)磁刺激类收入 1.72亿元(同比-13.92%),毛利率 70.07%((同比-2.46pp); 2)耗材及配件收入 0.79亿元(同比+4.14%),毛利率 66.55%((同比-1.40pp); 3)电生理类收入 0.65亿元(同比+0.25%),毛利率 68.27%((同比-0.05pp); 4)电刺激类收入 0.37亿元(同比-41.75%),毛利率 60.07%(同比-5.46pp); 5)激光射频类收入 0.30亿元(同比-20.87%),毛利率 49.63%(同比-0.77pp)。 2025Q1业绩恢复性增长,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主要系期间费用率改善。 2025Q1公司业绩重回增长轨道,收入提升带动规模效应显现,各项费用率有所改善,驱动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 2025Q1毛利率 66.65%((同比-3.53pp,环比+16.38pp),销售费用率 15.49%(同比-9.85pp),管理费用率 9.94%(同比-4.57pp),研发费用率 10.08%(同比-7.52pp)。 坚持研发创新,康复版图日趋丰满,医美板块未来可期。 公司持续加码研发创新,传统优势项目迭代更新筑牢基本盘,新兴管线突破提速迸发新势能。 医美领域: 高频电灼仪、塑形磁产品在妇幼渠道与轻医美市场持续取得销量突破,皮秒激光已于 2024年 9月取得注册证,有望成为医美板块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磁刺激领域: 2024H1自动导航的经颅磁刺激仪 MagNeuro ONE 系列产品顺利完成取证和产品发布,引入了脑部磁共振相关医学影像处理分析系统,有效提升刺激靶点和刺激剂量的智能精准化水平。 电刺激领域: 全新物理因子平台 Vishee NEO 系列产品于 2024年下半年正式取证并推向市场,可灵活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康复需求。 其他领域: 体外冲击波产品于 2024年6月完成取证和上市,助力公司完善“电、磁、波” 疼痛解决方案拼图。 高比例分红回馈投资者,股权激励彰显成长信心。 2024年公司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8元,合计 7657万元,叠加当年股份回购金额 1363万元,累计分红率达88.45%,高度重视股东回报。 2025年 4月,公司发布《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提出以 2024年为基数, 2025-2026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18%、40%,两年复合增速达 18.32%,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4.73、 5.61、 6.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8.1%、 18.7%、 18.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5、 1.57、 1.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2.1%、 16.5%、 20.9%。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新品研发销售进展不及预期,人才流失风险。
|
|
|
鱼跃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5-05-05
|
34.23
|
--
|
--
|
38.10
|
11.31% |
|
38.27
|
11.80% |
-- |
详细
鱼跃医疗发布 2024年度报告。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5.66亿元,同比下滑5.09%;归母净利润 18.06亿元,同比下滑 24.6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3.93亿元,同比下滑 24.12%。 分季度看,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 15.38亿元,同比增长17.51%;归母净利润 2.74亿元,同比增长 33.6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19亿元,同比下滑 28.01%。 鱼跃医疗发布 2025年度一季报。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4.36亿元,同比增长 9.17%;归母净利润 6.25亿元,同比下滑 5.2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5.13亿元,同比下滑 6.91%。 观点: 2024年业务逐步回归常态化,收入端短期承压主要系同期高基数影响,利润端表现不及收入端,主要系毛利率波动+期间费用率抬升,及去年同期资产处置收益较高影响。营销投入持续加大,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支撑。海外属地化建设持续完善,外销收入增长亮眼,呼吸机等重点产品持续突破海外市场,家用医疗器械龙头未来可期。 2024年收入端短期承压主要系同期高基数影响,多因素影响利润端表现不及收入端。 2024年公司业务逐步回归常态化轨道,收入端短期承压主要系上年同期社会公共需求波动带来的高基数影响。利润端表现不及收入端主要系: 1)资产处置收益为 616万元( 2023年为 5.55亿元); 2)毛利率为 50.14%(同比-1.35pp),销售费用率 17.99%(同比+4.22pp),管理费用率 5.66%(同比+0.50pp),研发费用率 7.23%((同比+0.90pp)。 2025Q1,公司收入端稳健增长,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主要系期间费用率抬升。 公司毛利率 50.30%(同比+0.36pp),销售费用率 14.90%(同比+2.64pp),管理费用率 4.19%(同比-0.19pp),研发费用率6.42%((同比+0.84pp),财务费用率-1.58%((同比+0.70pp)。销售费用率大幅提升,我们推测主要系 CGM 等新产品的营销投入持续加大,同时 BGM 等传统业务受竞争加剧影响预计也加大了市场投入,为核心业务提高市占率提供有力支撑。 血糖板块引领增长, CGM 加速迭代打造新增长点。 1)血糖及 POCT: 收入 10.30亿元(同比+40.20%), CGM 产品加速更新迭代,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2)呼吸治疗: 收入 25.97亿元(同比-22.42%),主要受上年同期社会公共需求波动影响,但家用呼吸机、雾化器仍实现增长。 3)临床器械及康复: 收入 20.93亿元(同比+0.24%),其中针灸针、轮椅、手术器械产品增长趋势良好。 4)家用健康检测: 收入 15.64亿元(同比-0.41%),电子血压计实现双位数增长。 5)急救: 收入 2.39亿元(同比+34.05%), AED 产品获证后实现加速拓展。 外销收入增长亮眼,海外属地化建设持续完善。 公司拥有超过 1000人的渠道、终端线上及外销团队,通过强化海外属地化团队建设,持续拓宽外销渠道, 2024年实现外销收入 9.49亿元,同比增长 30.42%。在以东南亚、欧洲、南美为代表的区域,公司收入体量已具备一定规模;在北美市场,持续推进呼吸治疗产品的销售;在中东、非洲、独联体等区域,公司将进一步挖掘市场机会。重点产品的海外突破,有望进一步带动海外业务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84.59、 94.79、106.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1.8%、 12.1%、 11.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0.06、22.41、 25.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1.1%、 11.7%、 12.5%。 风险提示: 新品研发不及预期、收购整合不及预期、海外市场经营风险。
|
|
|
爱博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5-04-28
|
82.05
|
--
|
--
|
82.22
|
0.21% |
|
82.22
|
0.21% |
-- |
详细
爱博医疗发布 2024年度报告。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10亿元,同比增长 48.24%;归母净利润 3.88亿元,同比增长 27.7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90亿元,同比增长 35.08%。 分季度看,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 3.35亿元,同比增长 18.26%;归母净利润 7081万元,同比增长 36.1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8572万元,同比增长 71.75%。 爱博医疗发布 2025年度一季报。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7亿元,同比增长 15.07%;归母净利润 9256万元,同比下滑 10.0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8623万元,同比下滑 12.83%。 观点: 2024年隐形眼镜高速增长,基石业务稳健增长。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主要系人工晶体集采、角膜塑形镜竞争加剧及隐形眼镜处于扩张初期影响毛利率表现。定增加码隐形眼镜产能扩张,基石业务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看好2025年高端新品放量。 公司收入高速增长,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主要系毛利率波动影响。 2024年公司收入端高速增长, 2025Q1亦表现稳健,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主要系毛利率波动影响。 2024年、 2025Q1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66.23%((同比-9.78pp)、64.60%((同比-7.01pp),主要系: 1)人工晶体集采落地实施,终端医院手术量减少且手术价格下降,人工晶状体出厂价下滑。 2)角膜塑形镜竞品增多,出厂价略有下调。 3) 毛利率较低的隐形眼镜业务占比提升。 隐形眼镜增长良好,基石业务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2024年公司经营稳健, 1)隐形眼镜: 收入 4.26亿元(同比+211.84%),毛利率 26.18%((同比-0.45pp)。 定增项目进一步扩大水凝胶产能,有望加速高端隐形眼镜国产替代。 2)人工晶状体: 收入 5.88亿元(同比+17.66%),毛利率 89.16%((同比+0.56pp)。 “全视”多焦人工晶状体等高端产品增长迅速,龙晶?PR 已于 2025年 1月获批上市, EDoF 人工晶体已进入注册阶段,产品结构高端化有望驱动毛利率改善。 3)角膜塑形镜: 收入 2.36亿元(同比+8.03%),毛利率 85.68%((同比+0.55pp)。公司推出多种规格的离焦框架镜和离焦软镜,产品布局持续丰富。 国内销售渠道不断完善,海外市场布局稳步推进。 2024年公司实现国内收入13.57亿元(同比+49.52%),海外收入 0.46亿元(同比+16.73%)。公司持续推进全球销售网络建设, 国内市场, 2024年公司销售网络已覆盖 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超过 6000家医院及视光中心,并通过收购天眼医药,打造多渠道分销体系,提升公司在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力。 海外市场, 公司的销售网络覆盖欧洲、亚洲和大洋洲,产品已出口至涵盖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30余个国家,公司环曲面人工晶状体和 EDoF 人工晶状体获得了海外市场的广泛认可,海外市场布局稳步推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8.22、 23.78、30.7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9.2%、 30.5%、 29.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69、5.85、 7.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0.8%、 24.8%、 23.9%。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政策变动风险;市场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
|
|
三诺生物
|
医药生物
|
2025-04-23
|
21.97
|
--
|
--
|
22.65
|
3.10% |
|
23.00
|
4.69% |
-- |
详细
三诺生物发布 2024年年度报告。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44.43亿元,同比增长9.47%;归母净利润 3.26亿元,同比增长 14.7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2.95亿元,同比增长 0.65%。 分季度看,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 12.61亿元,同比增长 23.22%; 归母净利润 7095万元,同比增长 310.9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6300万元,同比增长 235.25%。 观点: 2024年收入端稳健增长,扣非端增速不及归母端主要系政府补助影响。海外本土化布局持续深化,美国 PTS 维持盈利态势, Trividia 实现收入、份额双增长。 CGM 海外准入进展顺利,海外 CGM 放量可期。 2024年收入端稳健增长,扣非端增速不及归母端主要系政府补助影响。 2024年传统业务稳健+新业务快速增长,驱动收入端实现较快增长。扣非端增速不及归母端,主要系 2024年公司政府补助 3773万元(同比+2296万元)。 2024年公司毛利率 54.88%((同比+0.82pp),销售费用率 26.82%((同比+2.15pp, CGM 市场投入增长+线上渠道增长较快),管理费用率 9.13%(同比-1.18pp),研发费用率8.44%((同比-0.34pp),财务费用率 0.45%((同比-0.76pp,心诺健康归还借款利息减少)。 2025年公司计划实现收入 49亿元,力争收入和经营利润稳步持续增长。 全球本土化布局持续深化, CGM 海外市场准入进展顺利。 2024年公司分地区收入情况如下: 1)国内收入 25.78亿元(同比+9.81%); 2)美国收入 13.80亿元(同比-2.68%),其中 PTS 维持盈利态势, Trividia 在传统血糖仪萎缩的背景下实现收入、份额双增长; 3)其他地区收入 4.85亿元(同比+65.51%)。公司不断深化海外本土化服务,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 18个国家设立合作海外仓,实现了物流本地化。 2024年海外 CGM 准入持续扩大,已在中国、印尼、欧盟 MDR、英国等 25个国家和地区获批注册证,在中国、英国、俄罗斯、沙特等超 60个国家上市销售,美国市场已进入 510(k)实质性审查阶段,海外 CGM 放量未来可期。 血糖板块引领增长,血压计、 iPOCT 等产品亦增长稳健。 2024年公司分产品收入情况如下: ? 血糖监测系统: 收入 33.21亿元(同比+15.58%),毛利率 60.18%(同比+1.11pp),收入占比 74.73%; ? 糖尿病营养、护理等辅助产品: 收入 2.62亿元(同比-6.04%),毛利率 35.38%(同比+11.47pp); ? 血脂检测系统: 收入 2.44亿元(同比-4.97%),毛利率 61.74%(同比+12.02pp); ? iPOCT 监测系统: 收入 1.86亿元(同比+9.11%),毛利率 51.23%(同比-9.36pp);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 收入 1.82亿元(同比-7.31%),毛利率 17.67%((同比-29.25pp); ? 血压计: 收入 1.23亿元(同比+10.61%),毛利率 25.91%((同比-1.59pp);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49.26、 54.83、61.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0.9%、 11.3%、 11.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90、4.70、 5.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9.7%、 20.5%、 20.3%;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国内 CGM 竞争加剧;海外临床及销售不及预期;海外子公司亏损风险。
|
|
|
诺禾致源
|
综合类
|
2025-04-21
|
13.67
|
--
|
--
|
15.03
|
9.55% |
|
14.98
|
9.58% |
-- |
详细
诺禾致源发布 2024年度报告。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11亿元,同比增长 5.45%;归母净利润 1.97亿元,同比增长 10.5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 21.98%。 分季度看,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 5.92亿元,同比增长 3.33%;归母净利润 6233万元,同比增长 18.0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5915万元,同比增长 64.63%。 诺禾致源发布 2025年度一季报。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2亿元,同比增长 7.16%;归母净利润 3388万元,同比增长 24.0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2507万元,同比增长 17.80%。 观点: 2024年公司经营稳健,毛利率提升和期间费用率改善驱动利润端表现好于收入端, 2025Q1提质增效下费用率继续优化。平台切换进展顺利,测序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交付周期有所缩短。加码海外本地化布局,三大事业部及五个实验室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2024年收入端稳健增长,多因素驱动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 2024年公司经营稳健,毛利率为 43.74%(同比+1.01pp),销售费用率 19.23%(同比+0.30pp),管理费用率 7.50%(同比-1.38pp),研发费用率 6.23%(同比+0.02pp),自动化、智能化助力提质增效,驱动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扣非端增速快于归母端,主要系增值税加计抵减金额减少, 2024年公司其他收益240万元(同比-91.90%)。 2025Q1利润端表现亮眼,经营提质下费用率持续优化,销售费用率 19.71%((同比-1.06pp),管理费用率 7.31%((同比-1.91pp),研发费用率 5.67%(同比+1.11pp),财务费用率-1.56%(同比-0.74pp)。 测序平台服务收入稳步增长,平台切换带动测序能力持续提升。 2024年公司实现测序平台服务收入 10.56亿元(同比+10.83%),毛利率 34.38%(同比-2.38pp);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收入 7.17亿元(同比+12.87%),毛利率54.86%((同比-0.62pct);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收入 2.76亿元(同比+2.38%),毛利率 44.42%(同比-0.46pct)。随着 Novaseq X Plus, Pacbio Revio 等平台落地,公司测序通量持续提升, 2024年公司测序数据产量和销量分别同比增长 49.90%、 54.23%。同时公司持续开发、升级、优化智能交付系统,缩短产品交付周期,降低数据量库存量, 2024年测序数据库存量同比下降 14.33%。 持续推进海外本土化战略,不断建设全球服务能力。 2024年大陆收入 10.63亿元(同比增长 5.01%),港澳台及海外收入 10.41亿元(同比增长 5.68%)。 公司业务覆盖 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7300家客户,已组建 AMEA、美洲、欧洲三个海外事业部,并在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和日本设立了 5个海外实验室。 2024年 9月, Falcon III 在德国实验室本地化部署顺利上线,为欧洲区带来了运营效能和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全球本土化实验室,加上本地员工配置,全球区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23.44、 26. 11、29.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1.0%、 11.4%、 11.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7、2.64、 3.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5.4%、 16.2%、 16.5%。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风险,海外外包率提升不及预期。
|
|
|
奥浦迈
|
医药生物
|
2025-04-18
|
38.82
|
--
|
--
|
44.10
|
13.05% |
|
44.00
|
13.34% |
-- |
详细
奥浦迈发布 2024年年度报告。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2.97亿元,同比增长22.26%;归母净利润 2105万元,同比下滑 61.0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659万元,同比下滑 81.03%。 分季度看,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 8139万元,同比增长 13.93%;归母净利润-618万元,同比下滑 156.9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049万元,同比下滑 446.72%。 观点:收入端稳健增长,固定成本增加、减值计提等多因素影响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培养基延续高增态势,海外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CDMO 平台产能爬坡有望带动服务亏损收窄。海内外客户持续开拓, 培养基客户数量及管线规模增长显著,持续巩固领先竞争优势。 2024年收入端稳健增长,多因素影响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 行业融资环境紧缩的背景下,公司收入端高速增长,展现了较强的经营韧性。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系多种因素影响: 1)募投项目“奥浦迈 CDMO 生物药商业化生产平台”投入运营,相关固定成本增加较多; 2)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损失 1003万元和信用减值损失 692万元; 3)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取消,导致所得税税率由15%上升至 25%。 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 53.03%(同比-5.82pp),主要系CDMO 平台投产后固定成本较高所致,销售费用率 8.49%(同比+1.84pp),管理费用率 27.11%(同比+3.16pp),研发费用率 11.50%(同比-6.21pp,CDMO 业务 D3工厂投入使用+奥华院项目启动导致 2023年同期高基数)。 培养基业务延续高增态势,海外市场增长靓丽。 1)分产品看, 产品收入 2.44亿元(同比+42.00%),其中 CHO 培养基收入 1.99亿元(同比+49.02%),293培养基收入 1752万元(同比-22.35%),其他产品收入 2777万元(同比+74.27%); 服务收入 5256万元(同比-25.66%),主要系行业融资环境紧缩影响,随着 CDMO 平台产能爬坡,亏损有望逐步收窄。 2)分地区看, 国内收入 2.02亿元(同比-0.81%),海外收入 9446万元(同比+144.01%),其中产品海外销售同比增长 163.10%,海外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海外内客户不断开拓,项目总数持续增加。 公司服务的国内外知名药企、Biotech 和科研院所数量持续增加,截至 2024年底累计已超 1700家。受益于客户管线的稳步推进,以及代加工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项目数量持续增加。 截至 2024年底,共有 247个已确定中试工艺的药品研发管线使用公司的细胞培养基产品,其中临床前 141个( +45,表示较 2023年末的变动,下同)、临床 I 期 41个( +9)、临床 II 期 28个( +8)、临床 III 期 29个( +10)、商业化阶段 8个( +5),整体较 2023年末增加 77个项目,培养基服务管线延续高增,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5-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58、 4.36、5.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0.6%、 21.6%、 21.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58、0.76、 0.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77.1%、 30.1%、 29.7%。 风险提示: 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
|
|
海尔生物
|
医药生物
|
2025-03-27
|
33.34
|
--
|
--
|
36.05
|
6.53% |
|
35.52
|
6.54% |
-- |
详细
国内低温存储行业龙头,平台化+全球化挖掘成长潜力。公司深耕低温存储业务二十载,后基于物联网技术转型为生物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产品线齐全,低温存储业务已实现-196℃至8℃全温域覆盖,非低温存储业务已推出生物安全柜、离心机、程序降温仪、智能贴签机、智能分拣机、自动发药机等产品,逐步实现全场景多品类发展格局,平台化发展趋势显现。2017年公司已成为中国第一、全球前三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行业龙头,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台化+国际化奠定未来发展潜力。 低温医疗存储市场持续扩容,内生+外延拓展应用场景。中国低温医疗存储市场持续扩容,2022年市场规模达67.7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192.5亿元(CAGR为23.24%),且国内企业中仅海尔生物与中科美菱建立了较完善的产品线,竞争格局良好。公司业务聚焦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两大领域,并通过内生+外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2020年并购重庆三大,打通血液产业中下游,将产品向耗材和试剂方向延伸;2021年设立鸿鹄航空,孵化航空温控业务;2022年收购免疫规划信息化龙头金卫信,推动智慧疫苗业务建设;同年收购苏州康盛,布局实验室塑料耗材;2023年收购厚宏科技,加速布局智慧药房赛道;2024H1上海元析仪器并购落地,正式切入分析仪器赛道。内生+外延加快新业务落地,全场景多品类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 开拓非存储新产业第二曲线,打开成长天花板。公司积极布局非存储新产业,已呈现出血液、用药自动化、实验室仪器、数字化公卫等快速发展的梯次布局。 2024Q1-Q3,公司非存储类新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1%,总收入占比达45%。服务端,随着血液耗材产品不断完善、数字化公卫服务高速增长,2024H1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5.82%,占比提升至17.50%,用药自动化新增订单同比增长200%。海外非存储端,离心机、培养箱等产品基本型号正在补全,自动化等方案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非存储产品布局的持续完善,有望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公司亦积极拥抱AI革命,助力数智化场景布局提速。 海内外双轮驱动发展,全球本土化布局持续推进。公司持续强化“一国一策”本地化布局,已形成以美国、英国、荷兰、新加坡、越南等国家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当地化团队。截至2024H1,公司拥有国内经销网络超200家,海外经销网络超800家。国内市场,已覆盖上万家医院、医药生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疾控、血浆站、检测机构等终端用户;国际市场,建立了以阿联酋、尼日利亚、新加坡和英国等地为中心的用户体验培训中心体系,以及荷兰、美国等仓储物流中心体系。2023年实现海外收入7.83亿元,海外收入占比达34.5%,海外业务发展前景可期。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2.84、27.18、31.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1%、19.0%、17.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7、4.91、6.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5%、33.6%、22.3%,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数据滞后风险。
|
|
|
华大智造
|
机械行业
|
2025-03-07
|
95.00
|
--
|
--
|
106.66
|
12.27% |
|
106.66
|
12.27% |
|
详细
华大智造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2.10亿元(同比增长10.28%);实现归母净利润-5.99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51亿元(同比增长4.70%)。分季度看,2024Q4实现营业收入13.41亿元(同比增长89.61%,环比增长103.28%);实现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66.86%,环比增长17.7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65.14%,环比增长11.44%)。 观点:Q4市场需求及海外环境有所改善,驱动业绩高速增长。商务部将Illumina列入实体清单,基因测序仪国产替代迎来加速,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海外本地化业务进展顺利,全球生产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测序仪装机稳健增长,在手订单充足,2025年业绩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 市场需求及海外销售改善驱动Q4收入高增,illumina列入实体清单为公司抢占市场份额提供机遇。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快速立法失败,2024Q4市场需求及海外销售环境有所改善,公司加大了营销推广与渠道拓展力度,实现了基因测序仪装机量的大幅提升,驱动Q4业绩高速增长。随着illumina被商务部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被禁止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基因测序行业国产替代预计加速,公司作为国产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全海外本土化布局持续推进,全球生产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公司持续推进海外本土化布局,截至2024H1,已拥有23家国内子公司与24家海外子公司,并在全球建立了9大研发中心、7大生产基地、9大国际仓库及超10个客户体验中心。亚太区域,已在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培训中心和物流中心,搭建了直销和分销渠道。欧洲区域,德国柏林的欧洲新总部已启用,作为公司新技术和产品的早期体验和测试基地,能更好地实现本地化技术转化与生产交付。美洲区域,2024H1完成了美国工厂的基础建设,实现基因测序仪DNBSEQ-G99的量产,并启用了圣保罗及波士顿两个客户体验中心,本地化客户支持能力持续提升。 测序仪装机稳健增长,在手订单充沛,业绩驱动力充足。在外部环境存在挑战的情况下,公司装机量仍稳健增长,2024Q1-Q3基因测序仪装机超670台(同比增长4%),截至2024Q3累计装机超4000台。公司在手订单充沛,截至2024Q3,在手订单为8.2亿元,其中中国区订单5.2亿元(占比63%),海外订单3.0亿元(占比37%);按业务划分,基因测序仪在手订单6.1亿元(占比74%),新业务在手订单1.4亿元(占比17%),实验室自动化在手订单0.7亿元(占比9%)。充足的在手订单有望驱动公司2025年业绩恢复性增长。 盈利预测与估值:考虑到市场需求与海外环境改善等因素,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2.10、36.97、42.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3%、15.2%、14.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9、-1.96、-0.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7.2%、63.0%。 风险提示:国际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
|
|
|
昊海生科
|
医药生物
|
2025-02-25
|
58.93
|
--
|
--
|
65.00
|
10.30% |
|
65.00
|
10.30% |
|
详细
昊海生科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98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归母净利润4.20亿元(同比增长0.9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下滑0.57%)。分季度看,2024Q4实现营业收入6.23亿元(同比下滑7.35%);实现归母净利润7927万元(同比下滑11.2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979万元(同比下滑24.15%)。 观点:2024年经营稳健,Q4业绩增速放缓推测系人工晶体集采降价影响。公司持续打磨医美营销团队,高端玻尿酸海魅月白放量可期,有望支撑医美板块长期发展。肉毒毒素、羟基磷灰石等特色产品进展顺利,产品矩阵日趋完善。 2024年公司经营稳健,Q4收入同比有所下滑,推测系人工晶体集采降价影响。公司持续深耕现有产品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运营效率,在人工晶体集采降价的背景下,2024年实现了收入的稳健增长。2024Q4收入端同比增速有所下滑,我们推测系人工晶状体、粘弹剂等产品价格受集采影响下降所致,未来眼科产品线结构优化有望促进盈利能力改善。 打磨医美营销团队奠定销售根基,海魅月白有望支撑中长期业绩增长。公司不断打磨医美营销团队,2024H1欧华美科旗下的射频和激光设备已投入约200人,玻尿酸产品团队规模150-200人,未来仍将继续扩大销售团队。公司玻尿酸业务已形成功能差异化、价格定位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持续放量引领业绩增长。高端产品“海魅”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姣兰”、“海薇”亦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24年7月,第四代玻尿酸产品“海魅月白”获批,具备更好的远期安全性、更长效、可刺激局部胶原蛋白增长等特性,将与前三代玻尿酸形成功能差异化、价格定位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有望打造下一个爆款产品。 持续加码新产品研发,医美产品矩阵日渐完善。公司坚持全产品线、全产业链参与,涵盖从原料、技术、制剂、服务到ToC平台的建设,医美产品线包括肉毒毒素、玻尿酸、羟基磷灰石、医用交联几丁糖凝胶、胶原蛋白等重点产品。截至2024H1,肉毒毒素:通过投资美国Eirion获得了创新外用涂抹型A型肉毒毒素产品ET-01,已在美国完成Ⅱb临床试验。玻尿酸:计划尽快拓展氨基酸交联产品的多适应症、多国家使用。羟基磷灰石:正在展开多浓度、多配方、多部位的适应症开发。公司也关注医用交联几丁糖凝胶、胶原蛋白等医美产品的研发,公司产品矩阵日趋完善。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6.98、31.31、36.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16.1%、16.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0、5.21、6.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8%、24.1%、26.7%,对应PE分别为33X、27X、2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销售推广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
|
|
爱博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5-02-10
|
93.98
|
--
|
--
|
104.00
|
10.66% |
|
108.44
|
15.39% |
|
详细
爱博医疗发布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10亿元(同比增长48.22%);实现归母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增长27.3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89亿元(同比增长34.58%)。分季度看,2024Q4实现营业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18.18%);实现归母净利润6957万元(同比增长33.7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430万元(同比增长68.91%)。 观点:视力保健业务表现靓丽,收入占比提升至约业务表现靓丽,收入占比提升至约30%(同比提升约(同比提升约14pp)),并实现扭亏为盈。隐形眼镜收入占比提升,并实现扭亏为盈。隐形眼镜收入占比提升+人工晶体集采后价格人工晶体集采后价格下降导致毛利率下降,使得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定增加码隐形眼镜产能扩张,龙晶能扩张,龙晶PR获批有望贡献业绩增量,公司获批有望贡献业绩增量,公司未来增长曲线明确。 视力保健业务引领收入增长,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主要系隐形眼镜收入占比提升占比提升+人工晶体价格下降人工晶体价格下降所致。视力保健业务快速增长,收入占比提升至约30%(同比提升约14pp),人工晶状体、角膜塑形镜实现稳健增长。2024H1天眼净利率为8.03%,优你康亏损1217万元,2024年隐形眼镜业务已实现扭亏为盈,表明产能爬坡驱动隐形眼镜利润率持续攀升。 毛利率较低的隐形眼镜收入占比提升及人工晶状体集采后价格下降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使得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 龙晶PR获批,有望贡献增长新动力。2025年1月7日,公司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取得III类注册证获批上市,用于矫正成年人-3.25D~-18.00D的近视度数,镜片尺寸从11.5mm~14.2mm共分为10个型号,每个型号间隔0.3mm,可满足患者多样化的临床需求。该产品是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创新地采用了Balacrylic平衡型丙烯酸酯材料,独有非球面双凹面型,周边拱高开阔,减少了人工晶状体周边接触风险,较市场同类产品具备显著优势,有望贡献新的业绩增量。 定增加码隐形眼镜产能扩张,推动高端隐形眼镜国产替代。公司重点推进隐形眼镜业务产能扩增和生产良率提升,天眼和优你康两个工厂均处于扩产阶段。公司定增募资3亿元,主要用于隐形眼镜及注塑模具加工产线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52亿片隐形眼镜和5亿套公母模的产能。 本项目将进一步扩大水凝胶产能,并对公司自主研发的硅水凝胶隐形眼镜进行商业化生产,丰富公司的产品结构,实现高端隐形眼镜国产替代。 盈利预测与估值: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4. 10、19.24、25.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2%、36.5%、30.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7、5.00、6.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4%、29.2%、29.7%,对应PE分别为46X、35X、2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政策变动风险;市场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
|
|
昌红科技
|
基础化工业
|
2025-01-24
|
16.95
|
--
|
--
|
17.70
|
4.42% |
|
17.70
|
4.42% |
|
详细
精密模具制造国产先锋,横向拓展医疗、半导体领域,打开成长天花板。 昌红科技深耕精密模具制造领域二十余年,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制造、成型生产到组装的一站式服务, 业务横向拓展至医疗及半导体耗材领域,逐步打开成长边界。 公司模具产品具备制造周期短、精度高、寿命长等优势, 凭借精湛的技术、良好的产品质量、高效的客户服务机制,已成功打入一众海内外巨头客户产业链。 2023年受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减少、 OA 业务搬迁等多因素影响, 公司业绩存在阶段性波动,随着医疗领域项目产能逐步释放,及半导体领域大订单逐渐交付, 看好未来业绩的恢复性增长。 上游卖铲人充分受益于医疗器械市场扩容, 新老客户纵深合作加速订单兑现。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持续扩容, 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 9830亿元(( 2016-2022年 CAGR 达 17.59%),公司医疗耗材业务涵盖生命科学实验室、体外诊断、基因测序、辅助生殖四大领域, 作为上游卖铲人充分受益于快速增长的下游需求。 2023-2024年,公司进一步切入 CGM 零部件及胰岛素泵等糖尿病领域, 产品矩阵持续丰富。 公司持续深化新老客户的纵深合作,2015年与罗氏诊断开始项目合作, 2021年双方成为战略合作伙伴,逐渐成为国际巨头向国内产能转移的重要承接方,订单有望加速兑现。 海外本土化运营持续推进, 海外市场未来可期。 公司积极开拓全球市场,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以来海外收入占比维持在 65%以上。 2017年菲律宾和越南基地投产, 2023年在瑞士设立欧洲柏明胜作为欧洲市场营销中心, 海外本土化运营持续深化。 2023年 12月公司向越南昌红增资 2000万美元,用于扩建越南昌红生产基地,为海外市场提供充足产能保证。 同时公司计划在欧美地区配套建设生产基地,加快国际化产业布局进程,海外市场潜力无限。 半导体耗材业务进展顺利, 开始步入收获期。 国内 FOUP、 FOSB、 CMP 等设备耗材由英特格、 信越等美日厂商垄断供应,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2022年公司成立鼎龙柏蔚,正式切入半导体晶圆载具领域,自主研发并掌握了上游关键的材料及部件的核心制备技术, 助力打破进口垄断格局。 2024年鼎龙柏蔚 FOUP 已获得某国内主流晶圆厂商的数百万元采购订单, FOSB等其他几款产品也研制成功, 处于客户验证阶段。 随着产品的落地量产及订单的逐步交付, 半导体业务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量。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 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0.42、 12.43、14.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1.9%、 19.3%、 17.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13、 1.61、 2.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56.3%、 42.9%、 34.8%,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风险, 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数据滞后风险。
|
|
|
澳华内镜
|
医药生物
|
2025-01-13
|
39.21
|
--
|
--
|
45.86
|
16.96% |
|
45.86
|
16.96% |
|
详细
三十年磨砺造就国产软镜龙头,梯度化产品布局支撑业绩稳健增长。澳华内镜深耕软镜领域三十年,产品广泛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公司产品不断更迭,完善的产品线可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旗舰产品AQ-300剑指高端市场,性能与价格均衡的AQ200瞄准中端市场,基础产品AQ-120、AQ-100、AC-1、VME系列等适配基层市场,梯度化产品布局满足不同市场需求。2017-2023年公司收入CAGR达31.66%,随着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带动市场需求复苏,以及中高端产品放量,看好公司内镜销售不断增长及市占率持续提升。 技术壁垒高且国产化率低,软镜市场前景广阔,国产厂商迎来发展黄金期。 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高但诊疗渗透率较低,在分级诊疗政策持续推进,以及癌症早筛普及率、微创手术渗透率提升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内窥镜市场扩容潜力较大。中国内窥镜市场由进口厂商占主导,2022年中国软镜市场规模为76亿元,进口品牌奥林巴斯、日本富士分别以60.40%、14.00%的份额位居第一、第二,开立、澳华以9.00%、5.16%的份额位居第三、第五,国产替代前景广阔。 AQ-300技术领先,持续突破三级医院。公司聚焦研发创新,2017-2023年研发费用CAGR为45.92%,并于2024年推出高光谱智能影像平台、640倍细胞内镜、140倍光学放大内镜等重磅新产品,持续完善产品矩阵。 2022年公司推出国产首个4K超高清内镜,在图像、染色、操控性、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升级,配备5LED光源+4种CBI多光谱染色模式,定位三级医院,借力性能优秀的高端产品突破高端客户。2023年公司中高端机型主机、镜体在三级医院装机数量分别为96台、316根,服务三级医院客户数量达73家,持续提升公司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不断完善全球化营销和服务体系,高端产品海外准入持续推进。公司建立了区域化垂直深度管理体系,截至2024H1,已建立15个营销分公司和34个营销服务网点,有效提升各项“软实力”,增强客户粘性。公司亦积极发力海外市场,持续推进海外准入,并在全球设立多个营销支持中心,为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2024H1公司海外收入0.68亿元(占比19.2%),同期AQ-300获CE认证,未来高端产品放量有望带动海外收入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7.53、9.50、11.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1%、26.1%、25.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0、0.80、1.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9%、60.3%、43.8%,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销售推广不及预期,新品研发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数据滞后风险,关键假设无法实现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