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陆洲

华西证券

研究方向: 机械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120520110001,曾就职于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国金证券,东兴证券,北京大学硕士,10年军工行业研究经验。曾任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国金证券研究所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华商基金研究部工业品研究组组长,东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兼军工首席分析师。曾获2019年中国证券业分析师金牛奖军工行业第一名。...>>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36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光威复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9-14 84.61 -- -- 90.79 7.30%
90.79 7.30%
详细
据公司公告,公司CCF700G碳纤维通过装机评审,具备了在航空装备上实现批量应用的条件,使公司除了现有批量交付应用的传统定型产品以外,新增一款配套航空装备用的碳纤维定型产品。 分析判断:自主开发新品种CCF700G纤维,产能到位准备就绪据公司公告及投资者问答披露,CCF700G是公司2006年开发的一款兼具T700级碳纤维(干喷湿纺)的高强性能和T300级(湿法)碳纤维优异表面结构性能的碳纤维新品种,采用的是湿法工艺。此前全球并没有湿法T700碳纤维品种,该款产品是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并实现产业化的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新品种,基于某重点型号研制需求,自2011年开始CCF700G碳纤维先后历经多个阶段多批次的取样、性能评价、评审和验证过程,于2022年初转入装机评审阶段,具备稳定批产能力。 产能方面,CCF700G与T800H都是湿法工艺产品,原则上生产T800H的产线可以用于生产CCF700G、实现两个产品共线生产。公司目前有两条线可以用于生产CCF700G和T800H,一条是用于T800H项目验证的工程化生产线,该线已经运行多年,如生产T800H产能在105吨上下,如生产CCF700G可以有150-200吨产能,另一条是2021年年报中提到的将募投项目的预研线改造用于湿法产品生产的千吨线,如生产CCF700G产能是1000吨左右,如生产T800H是700-800吨,目前千吨线改造已经完成,在做T800H的等同性验证。尽管两个产品可以共线生产,但条件允许时最好的选择还是独立生产,所以后期会考虑以原T800H的验证线用于CCF700G的生产,而千吨线会用于T800H的生产。 航空碳纤维全系列覆盖,新品种贡献新增量公司按照两高一低(高强、高模、低成本)的战略,开发了T300级、T700级、T800级、T1000级以及M40J级、M55J级等丰富的产品线。目前,CCF700G碳纤维已经具备了在航空装备上实现批量应用的条件,公司新增一款配套航空装备用的碳纤维定型产品,扩大了公司业务覆盖的终端客户范围,使公司成为现有航空装备全系列的碳纤维供应商。原有定型产品T300级碳纤维方面,目前该产线完成等同性验证工作,产能增加至每年500吨左右。据公司中报,定型纤维销售合同(合同期2022年1月1日-2024年6月30日)的合同执行率26.25%,该合同金额总计20.98亿元,推算上半年完成金额约5.5亿元,参照上半年完成进度,预计该合同有望在两年内执行完毕。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T800H级碳纤维目前已经进入验收阶段、预计今年会完成项目验收,产品已经小批量供应;千吨线改造已经完成,为下游需求释放做足储备。M40J/55J碳纤维已经形成批量,用在卫星上,年内还将建成30吨产线,后续交付能力将显著提高。公司产品系列不断多元化,定型产品提供安全边际,新型号产品持续贡献增量,推高业绩天花板。 复材制件、无人机项目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完善公司基于自身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发展无人机复合材料业务,现已具备从碳纤维、预浸料供应,到复合材料制件及整机复合材料研制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无人机制造、民用航空体系建设经验,已成功向客户交付AR500系列无人机直升机(旋戈系列)、TP500无人运输机、高空太阳能长航无人机等多种170811型号无人机。据公司官微,公司为AR-500C无人机(旋戈系列高原款)提供全机复合材料蒙皮、整体油箱承力结构、尾梁整体结构和层压件、封闭腔型结构件等零件的研制、生产和装配一条龙解决方案,为该系列无人直升机机身复材重要供应商。7月28日,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旋戈”500CJ(AR-500CJ)舰载无人直升机在江西鄱阳顺利首飞。公司为该型无人机提供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机身及零部件的研制、生产和装配一体化服务。公司复合材料制件、无人机等多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带动公司业务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 C919取证在即,静待国产化需求释放目前C919已经完成全部取证试飞,且据东航半年报,其计划在2022年下半年接收1架C919,预计国产大飞机即将完成取证,年内实现交付。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公司与下游零部件客户一起参与了C919国产化替代验证,主要产品T300碳纤维、阻燃预浸料已获中国商飞PCD预批准;CR929使用T300级和T800级碳纤维,以T800级为主。T800G是公司针对国产大飞机定制开发的产品,该产品兼具了干喷湿法工艺、湿法工艺的优势和特点,目前PCD验证工作也已接近尾声。 C919原型试飞验证机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是进口的。预计在C919大飞机取得适航认证后,或将开启复合材料国产化替代进程。C919碳纤维复合材料使用量为12%左右,每架空机重量约45吨,则单架C919碳纤维复材用量约在5吨。假设未来20年可制造1200架C919,在不考虑损耗率的情况下预计带来年均300吨复合材料需求量。公司产品已经通过PCD验证,预计率先受益大飞机复材国产化进程。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碳纤维龙头之一,拥有从原丝、设备、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到复材构制件的全产业链布局,覆盖陆海空天电各军兵种。股权激励方案给出未来三年增速的底线。公司积极扩产,业绩增长确定性强,也具有较好弹性。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72/39.39/47.24亿元,归母净利润9.72/12.46/15.27亿元,EPS为1.88/2.40/2.95元,对应2022年9月9日84.54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45/35/2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开发的风险;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滑的风险;疫情反复影响生产交付的风险等。
奥普光电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9-05 21.39 -- -- 24.19 13.09%
28.09 31.32%
详细
事件概述近日,主流手机厂商纷纷发布卫星通信计划。据 The Verge 8月 25日消息,iPhone 14和 Apple Watch 将加入卫星通信功能;8月 26日,SpaceX 和 T-Mobile 联合宣布 Coverage Above and Beyond 计划,马斯克称,从明年起,美国部分地区用户的现有 5G 手机就能连接到星链卫星。9月 2日,华为称 Mate50将支持卫星通信。卫星直连手机时代将至,通信技术迈入全新阶段。 分析判断: 卫星通信加速落地,火箭、卫星将实现批量化发射卫星互联网是一种新型通信方式,是指多次发射数百颗乃至上千颗小型卫星,在低轨组成卫星星座,以这些卫星作为“空中基站”,从而达到与地面移动通信类似的效果,实现太空互联网。国内卫星互联网系统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国已经先后启动了“行云”、“虹云”、“鸿雁”等一系列星座计划。2021年 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成立,对标 SpaceX“星链”。在政策推动叠加下游应用端需求拉升的背景下,预计我国卫星生产及发射将不断提速。 同时,卫星互联网的加速落地也将催生出大量的商业火箭需求。一线商业航天公司纷纷推出“快舟”、“双曲线”、“谷神星”等较为成熟的商业火箭。2021年,中国火箭年发射次数首次超过 50次,商业航天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今年 7月,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开工建设,有望于 2024年实现常态化发射。未来,火箭、卫星将转为批量化制造,航天发射将达到新的高峰,相关项目承接及配套企业亦将迎来升级发展的市场机遇。 长光宇航在航天复材领域拥有较高市占率,增长确定性强奥普光电拟控股公司长光宇航在航天碳纤维复材领域优势明显,产品在火箭舱段(整流罩、转接舱、间段)及发动机喷管、卫星结构件、空间相机结构件等均有所应用。在运载火箭领域,公司在“快舟一号甲”整流罩、舱段等产品上占有率较高;在“快舟十一号”等型号火箭整流罩、舱段等产品目前尚无其他竞争对手。目前,快舟一号甲火箭可为低轨小卫星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目前已经实现量产;快舟十一号火箭可承担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已实现小批量试产。在卫星领域,公司产品用于“珠海一号”、“吉林一号”、“风云”系列、“行云”系列等多型号卫星上。其中,“行云工程”是航天科工旗下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计划的航天工程,该工程计划发射多颗“行云”系列卫星,建设中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打造最终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 碳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能够使得火箭、航天器显重量著降低,从而提升火箭的有效载荷,让单次发射承担更多任务。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在航天结构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可比常规的金属结构减重 30%左右。2021年底,公司升级产能,箭体/弹体结构件产能由 100套扩为 400套,卫星结构件由 205套扩为 300套,火箭发动机喷管由 40套扩为100套,为后续业绩翻倍增长奠定基础。 宇航承接长光所、长光卫星复材业务,充分受益商业卫星产业加速据公司公告,2021年 1-11月,长光宇航前三大客户分别为光机所、航天科工集团及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单位,占营收比重分别为 44.15%、43.37%和 10.13%,合计占比超过 97%。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光机所所有的碳纤维部组件都是宇航提供的,也包括长光卫星所需结构件。作为“长光”品牌之一,宇航在承接长光所项目上具有天然优势,预计奥普控股后将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渠道优势,并持续拓宽下游场景。同时,在航天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光机所科研工程所需碳纤维复材用量大幅提升,2019、2020、2021年 1-11月宇航对长光所销售分别为 2425.16、2217.37、7415.21万元。 长光所下属长光卫星是国内商业遥感卫星领域重要厂商,2015年成功发射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截至 2021年底,“吉林一号”共在轨 31颗。今年发射提速,8月,16颗“吉林一号”卫星一箭发射,实现在轨卫星数量 70颗,建成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目前,长光卫星具备年产超过 100颗卫星能力,并将逐步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集群。经营层面,长光卫星即将 IPO 上市:2018年,长光卫星拿到 2.5亿元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 40亿元;2019年,获宸睿科技战略投资;2020年,彻底爆发,完成 24.64亿元 Pre-IPO 融资,集结了中金资本、深创投、经纬中国、中科创星、科大讯飞等一众投资机构,估值约 120亿元;2022年 1月,整体变更为股份制有限公司;3月,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辅导备案。长光卫星是国内少有的既能做卫星又能做载荷的商业航天公司之一,当前商用卫星需求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容,“吉林一号”百星飞天在即,预计公司发展将进一步提速,继而推动航天复材市场进一步扩大。 长光辰芯进入高速增长期,为上市公司提供重要业绩支撑奥普光电参股公司长光辰芯是国内 CMOS 图像传感器龙头企业,技术、生产国内领先,高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拥有包括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福州鑫图、凌云光等超 200家中外客户。公司已经开发出多款标准货架产品,不断拓宽下游应用领域,近几年营收利润快速爆发。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 4.51亿元,同比增长129.84%,五年复合增速 64.9%。去年因摊销股权激励费用 2.24亿元,净利润-0.13亿元。还原后,公司 2021年实际净利润为 2.11亿元,同比大增 225.0%。22H1公司保持高增长态势,实现营收 2.60亿元(+35.53%),净利润 1.03亿元(+88.63%),长光辰芯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 长光辰芯在推出标准化产品的同时也提供定制化服务,并精准定位科学成像、工业成像、专业成像、医疗等高端领域,不与主流 CIS 巨头争夺消费类市场,产品存在技术溢价,盈利水平较高,2022H1净利率达39.4%,同比提升 11.1pcts。通过分析过往三年上市公司年报、半年报,长光辰芯业绩存在季节性特征,19H1、20H1、21H1营收占全年比重分别为 26.2%、20.9%、42.6%,净利占全年比重分别为 15.9%、25.8%、25.8%(较 21年还原后净利)。上半年公司经营受长春疫情影响,下半年业绩值得期待。 长光所军品上市平台,“体外孵化”成果突出奥普光电 22H1实现营收 2.50亿元,同比-15.15%;归母净利润 3649.09万元,同比+25.67%;扣非净利润3293.51万元,同比+22.62%。Q2单季度实现营收 1.34亿元,同比-11.56%,环比+15.27%;归母净利润 1933.88万元,同比+47.98%,环比+12.75%;扣非净利润 1727.11万元,同比+44.73%,环比+10.26%。分业务来看,22H1光电测控仪实现收入 1.40亿元(-13.97%),毛利率 27.82%(-3.12pcts);光栅传感器实现收入 1.03亿元(-15.15%),毛利率 38.43%(+5.11pcts);光学材料实现收入 716.72万元(+2.87%)。公司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较大,营收规模有所下滑,利润端,由于长光辰芯及长光宇航表现亮眼贡献较多投资收益,实现较快增长,净利率提升 4.48pcts 至 15.37%。 公司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下属唯一上市平台,公司上市前,长光所给出承诺,一旦用于科研目的的军工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均投入奥普光电。公司作为光机所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将持续批量承接光机所外溢项目。近年来,公司通过“长光所体外孵化+上市公司外延并购”的模式实现快速发展,本部逐步从零件级向部件级及组件级转型升级,规模体量有望持续扩大。 投资建议奥普光电近年通过“长光所体外孵化+上市公司外延并购”的模式实现快速发展,预计未来还将持续开展。参股公司长光辰芯是国内 CMOS 图像传感器龙头,业绩进入爆发期,预计未来三年保持 40%~50%增速。假 设 2022年 12月 31日完成收购,公司因持有 11.11%长光宇航股份而产生的资产溢价计入 2022年投资收益,2023年起长光宇航营收利润纳入合并报表。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10.90/13.13亿元,归母净利润 1.81/2.27/2.76亿元,同比增长 239.4%/25.5%/21.6%, EPS 为0.75/0.95/1.15元,对应 2022年 9月 2日 21.05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28/22/1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收购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卫星互联网发展不及预期;导弹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中船防务 交运设备行业 2022-09-05 21.29 -- -- 24.66 15.83%
27.66 29.92%
详细
造船新周期已至的四大证据 (1)订单爆发式增长。2021年全球新船订单量从 2020年的 1058艘 7500万载重吨急剧增加到 1765艘 1.32亿载重吨,创下过去 10年来的次高纪录,2022年以来旺盛需求势头不减。 ( 2)船价大涨。价格是供需最好的风向标,进入今年八月份,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突破 160点,创下自 2009年 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船位紧张。 (3)船位排期普遍已经到 2025-2026年。克拉克森研究表示,当前中国船厂手持订单饱满,大部分主要船厂船位排期已到 2025年初。中国船舶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表示,其公司手持订单排期已到 2026年。 (4)以 LNG 船为代表的高附加值船型订单大增。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紧张和波动性,2021年 LNG 船新船订单量达到 98艘,相比 2020年的 54艘增长 81%。而这一数据 2022年上半年就已达到了 108艘。 造船新周期已至的三大原因 (1)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产能出清彻底,供给端大幅缩减。目前全球活跃船厂(年内接获新订单和/或交付新船的船厂)数量为 274家,比 2020年增加了 4家,但仅为 2007年最高约 700家的 40%左右。 (2)上一轮周期制造的船大多面临拆解淘汰。目前中国船东的船队整体相对年轻,但也大约有 11%的运力在 20年船龄以上(全球:13%),4%为 25年以上。 (3)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方面的规定一方面加速了旧船拆解,另一方面造成有效运力减少,进而增加了对船队的需求。IMO新规将于 2023年 1月 1日实施,预计 85%的集装箱船都需要降低航速以满足 EEXI 的要求,有效运力预计减少 6%-10%。还有一部分无论如何都不能达标的船舶则需要提前被拆解,这也一定程度促进了新周期的加速到来。 高价合同已锁定收入,毛利率有望大幅提升2021年公司累计承接合同 325.24亿元,同比增长 248.3%。造船合同通常在订单签订后船舶价格不再变动。原材料钢材占造船成本比重在 30%左右,其价格随行就市,通常是提前 1个月采购下个月所需钢材。今年来看,造船厂普遍在生产前几年材料价格低位时的订单,而建造时钢价又急剧上升,盈利空间有限甚至亏损。而从明年开始,公司将开始高价合同船舶的制造交付,此外产能利用率提升带来规模效应。若钢价在建造期无大幅上涨的情况,公司迎来高毛利率的确定性就比较强。 军船数量提升空间较大,公司现迎多重利好黄埔文冲产品包括护卫舰和登陆艇等多种舰船,中美舰艇数量当前仍有较大差距。根据《The Military Balance2022》数据显示,中国在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护 卫 舰(FFG)等大型舰船以及两栖舰艇、登陆艇等小型舰艇方面与美国还有明显差距,未来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公司层面的利好: (1)财务费用大幅降低。旺盛需求下买方市场已转为卖方市场,预收款大幅增加,财务费用显著降低。 (2)汇率利好。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贬值最大幅度达 8.8%,对于公司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业务形成利好。 ( 3)材料成本下降。今年以来钢板价格持续下降,目前已降至 21年初价格,对 2023年交付船舶的利润产生正向影响。 (4)产能利用率提升,收入增长的同时形成规模效应。过去几年行业下行期间公司毛利率极低甚至为负,公司造的越多甚至亏得越多,因此产能利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当下量价齐升的上行期产能利用率将大幅提升。 投资建议当前造船行业新船订单暴涨,船位紧缺,全球造船厂订单普遍已经排到了 2025-26年,供不应求的局势下船价上涨至少 30%,行业景气周期明显已至。公司 2021年交付的订单只是以前年份的低价船,并且 21年钢价大幅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集装箱船和散货船毛利率均提高 20个百分点左右。收入端,当前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带动收入和规模效应的提升。利润端,近两年签订的高价船将在 2023年开始集中交付,毛利率将进一步大幅提升,我们认为公司实现量利齐升较为明确。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 收 入 126.49/146.71/170.98亿 元 , 归 母 净 利 润1.24/6.13/13.83亿元,同比增长 56.8%/392.8%/125.5%,EPS 为 0.09/0.43/0.98元,对应 2022年 8月 31日 20.31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231/47/21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疫情影响生产进度的风险等。
海德股份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2-08-25 16.22 -- -- 17.05 5.12%
17.05 5.12%
详细
事件概述2022年上半年,海德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 4.80亿元,yoy+ 107.18%;归母净利润 3.23亿元,yoy+ 169.13%。截至2022年 6月底,公司总资产 70.33亿元,净资产 47.78亿元;杠杆率 1.47倍,ROE 6.76%,较 2021年上半年的 1.43倍杠杆、2.68% ROE 有所提升。 分析判断: 做有产业特色的 AMC 公司截至 2022年 6月底,海德股份存量业务规模 66.97亿元,比年初增长 11.84%。其中,收购重组类业务 64.12亿元,占比95.75%;收购处置类业务 2.85亿元,占比 4.25%。业务底层资产聚焦股东永泰能源具有产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能源和地产等领域。 股东债务问题化解,海德加杠杆扩业务规模,业绩增厚可期自 2018年金融去杠杆,民营企业承压明显,尤其是此前“短贷长投”、高杠杆扩张、借助股票质押融资等经营模式面临极大挑战。海德股份的股东永泰集团和股东旗下另一个上市公司永泰能源出现债务问题。 2020年 12月,永泰能源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制定了重整计划草案,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股票、留债展期、降息支付、现金清偿等多种配套措施进行清偿安排。 2021年 12月,永泰集团合并重整计划执行,永泰集团财务负担减轻、恢复稳定发展,进而对海德股份的业务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增资+控股金融科技公司,竞技个贷不良“新蓝海”海德股份于 2021年 7月获批参与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于 2022年 8月 10日以自有资金向西藏峻丰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增资 5,000万元,增资后海徳资管持有西藏峻丰 51%股权并成为控股股东。海德股份秉承“科技赋能、科技提效、科技向善”的理念,利用自研的机器学习算法评估资产价值,通过在线自动化系统批量开展资产处置。公司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债务人走出债务困境、恢复信用。 投资建议我们认可海德股份 1)“做有产业特征的 AMC 公司”的发展策略,公司在能源(包括煤炭、电力、新能源)、地产等方向的业务开展拥有产业资源和管理经验加成。2)积极试点个 贷不良业务,通过增资 5000万控股金融科技公司,实现大数据支持下的资产评估,批量法审、催贷、沟通债务重组方案等环节。在经济下行阶段及复苏初期,不良资产行业因逆周期属性而处在高速发展期,公司后续业绩值得关注。 自 2021年第一季度,海德股份归母净利润呈现增长态势,连续 4个季度利润超 1亿元。我们上调公司 2022-2024年营业总收入 7.67/8.43/9.02亿元的预测至 11.66/14.00/15.40亿元,上调 2022-2024年 EPS 0.65/0.73/0.79元的预测至0.72/0.87/0.97元。2022年 8月 22日 15.96元/股收盘价,对应 PE 分别为 22.04/18.25/16.37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方面:公司所处不良资产行业与实体经济、金融风险、监管政策紧密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不良资产行业监管等因素将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复苏不达预期,抵质押物价格下降,企业项目经营困难,不良资产项目处置难度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周期拉长的风险。 2)竞争格局: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参与主体数量增多,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将面临来自具有先发优势的五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各省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以及二级市场投资机构的竞争压力。 3)业务发展:随着不良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公司内部风控、合规的能力需要相应提高,需注意项目投资节奏过快的资金周转风险。且由于具体项目信息投资者并不掌握,所以难以评估其项目的收益预期、风险敞口、产业集中度等关键要素。 4)市场波动对股价的影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国际局势和疫情不确定性加大;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风险;美股波动或将对 A 股产生影响;疫情得以控制、经济弱复苏可能引发流动性收紧的风险。
奥普光电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8-23 22.70 -- -- 24.19 6.56%
28.09 23.74%
详细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下属上市公司,在国防光电测控领域技术领先 公司产品包括测角测距分系统、航空/航天相机光机分系统、新型医疗仪器、光栅编码器、k9光学玻璃等,下游主要为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机构,是精确制导武器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拥有近2000台/套先进的精密机械、光学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在该领域独有几十项关键技术,从技术实现和产品生产上主导了国内国防光电测控仪器设备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在国防光电测控领域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近几年来,公司逐步从零件级向部件级及组件级转型升级。 控股长光宇航,进军航天碳纤维复材领域 公司近期公告,拟以3.13亿元现金购买长光宇航40%股权,以实现控股。长光宇航主要研制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产品包括箭体/弹体结构件、空间结构件(空间相机和卫星结构件等)、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等。公司以复材仿真设计和成型制造工艺为核心,更接近产业链应用端,相关产品均处于国内领先。公司在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保持较高市占率,核心受益导弹、火箭放量。此外,在现有年产345套的产能下,公司去年底开始扩大厂区规模,总产能规划达800套,预计随后续设备、技术人员到位,产能业绩将有序释放。公司22-24年承诺实现扣非归母净利5000/6500/8000万元。 禹衡光学为国内光编码器龙头,在伺服机器人领域市占率达40% 控股子公司禹衡光学是国内编码器龙头,业内唯一的国家编码器工程中试基地,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同行业之首。禹衡光学在伺服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每年销售量超过50万台,相当于几家国际品牌企业的产量总和。公司在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上有专门产品供应,近年增长较快。光栅编码器是集光、机、电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传感器,可以高精度测量转角或直线位移,是机器人关节电机的重要部件。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针对于通过伺服电机再配到机器人上面的,公司市场占有量在40%左右;在协作机器人上,市占率接近10%。 CMOS传感器百亿市场成型,长光辰芯一飞冲天参股公司长光辰芯(持股25.56%)主营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技术领先,目前已经开发出多款标准货架产品,并在科学成像、工业成像、专业成像、医疗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2021年实现营收4.51亿元,五年复合增速64.9%。21年因计提2.24亿股权激励费用导致亏损1300万元。今年上半年,长光辰芯已开始为母公司贡献较多投资收益。预计长光辰芯进入高速增长期。 投资建议 奥普光电近年通过“长光所体外孵化+上市公司外延并购”的模式实现快速发展,预计未来还将持续开展。参股公司长光辰芯是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业绩进入爆发期,预计未来三年保持40%~50%增速。假设2022年12月31日完成收购,公司因持有11.11%长光宇航股份而产生的资产溢价计入2022年投资收益,2023年起长光宇航营收利润纳入合并报表,我们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10.90/13.13亿元,归母净利润1.81/2.27/2.76亿元,同比增长239.4%/25.5%/21.6%,EPS为0.75/0.95/1.15元,对应2022年8月20日22.09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29/23/19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收购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导弹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睿创微纳 2022-08-09 49.27 -- -- 54.16 9.92%
54.16 9.92%
详细
事件概述8月5日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收入10.87亿元,同比增长24.89%;实现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下降58.28%。二季度单季实现收入6.42亿元,同比增长31.05%,环比增长44.15%;实现归母净利润0.98亿元,同比下降34.01%,环比增长587.50%。 分析判断::二季度环比显著改善,海外市场持续保持高增速公司二季度单季实现收入6.42亿元,同比增长31.05%,环比增长44.15%;实现归母净利润0.98亿元,同比下降34.01%,环比增长587.50%,经营状况较一季度明显改善。二季度业绩较好的主要原因是出口拉动,出口业务上半年同比增长77.71%。 公司出口产品主要是用于户外狩猎的夜视产品,已销往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等地。公司境外业务收入从2017年的0.08亿元增至2021年的7.44亿元,同期毛利率从40.36%上升至52.90%。在全球红外户外市场中,北美区域占比较高,美国每年颁发狩猎许可证、标签、许可证和印章都在3500万张以上。目前,北美市场仍是欧美企业占较大份额,中国企业还在发力过程中。 短期看,公司合同负债主要由出口业务贡献,半年报显示合同负债1.03亿元,较去年末增长61.73%。此外,户外狩猎的旺季以下半年为主,预计下半年出口仍保持良好态势。长期看,行业渗透率和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海外业务有望持续保持较高增速。 特种装备上半年交付不及预期,下半年将大幅提升精确制导武器增长空间较大根据公司半年报和8月5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2年上半年,公司特种装备业务因客户采购计划推迟或疫情因素导致进度受到影响,部分项目出现订单下发或交付推迟,致使上半年收入确认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公司配合客户积极完成相关项目转段工作,确保了某型号的首批批产交付,同时完成多个重点精确制导项目的定型与批产准备,预计即将转入批产交付阶段。 《记录表》称,截至目前,公司已接获下半年交付订单或备产任务较上半年有显著增加,下半年面临集中交付压力;在特种装备竞标项目中,公司积极配合重点客户参与,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我们认为,精确制导武器是现代战争利器,在俄乌战争中已充分展示其威力。包括远火和常导在内的精确制导武器发展空间较大。精确制导武器的耗材属性决定其需求具备持续性和长期性。产业链较短,技术壁垒较高。 配套的导引头、数据链、芯片、弹载计算机等多为自主研制的先进产品,大部分公司都专精于某一特定环节。配套环节格局稳定,竞争有限。我们认为,睿创微纳下半年将边际改善明显,进入拐点。 研发力度加大,构建长期竞争力红外技术方面,公司完成了12μm384×288高性能WLP探测器和新款12μm1280×1024陶瓷封装探测器的研制,已开启量产导入。短波红外产品方面,短波红外在光伏检测、半导体检测、空间通信、视觉增强等多领域具备应用场景,公司研制了15μm640×512InGaAs探测器产品,基于该探测器研制并发布了短波红外机芯组件产品,自此完成了短波、中波、长波红外技术的全面布局。光电系统方面,面向无人车、无人机的多光谱光电综合系统产品已持续交付;微波方面,Ku波段T/R组件、Ku波段一维相控阵天线、Ku波段地面监视雷达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完成关键元器件国产化。激光方面,已完成人眼安全铒玻璃激光器系列产品和人眼安全激光测距机系列产品研制并量产,激光测距模块测距能力满足3-15km;启动了系列化激光雷达产品样机的研制,可满足500m以内多种距离的应用需求,主要面向车载自动辅助驾驶、无人车及机器人等应用。 投资建议公司下半年内销产品有望集中交付,业绩改善。海外业务上半年增速较高,下半年户外狩猎旺季时间较长,有望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特种装备上半年受客户订单下发及交付整体推迟以及疫情影响较大,我们将公司2022-2023年营收预测由24.77/32.71亿元调整至25.16/32.49亿元,EPS由1.46/2.03元调整至1.11/1.71元,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25.16/32.49/40.79亿元,归母净利润4.94/7.59/9.81亿元,EPS为1.11/1.71/2.20元,对应2022年8月5日47.00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42.32/27.56/21.3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核心客户订单波动风险;核心人才流失风险;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鸿远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8-04 118.00 -- -- 137.72 16.71%
137.72 16.71%
详细
事件概述2022年 8月 1日,公司发布公告,截至 7月 31日,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 42.9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18%,回购成交最高价为 130.00元/股,最低价为 112.50元/股,回购总额为人民币5,348.96万元,均价约 124.5元/股。 分析判断: 回购用于后续股权激励,坚定长期发展信心2022年 4月,公司公告拟以 4500万元至 9000万元回购 30~60万股公司股份,拟回购价格不超过 150元/股;2022年 7月,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 39.18万股(占总股本的 0.17%),回购成交最高价为130.00元/股,最低价为 112.50元/股,回购总额为 4,902.99万元,均价约 125.1元/股;截至 2022年 7月 31日,公司累计回购 42.96万股(占总股本的 0.18%),回购总额为 5,348.96万元,均价约 124.5元/股。一方面,本次回购体现了公司对中长期持续、稳健发展的信心,将对市场信心有很好的提振作用;另一方面,回购股份后续将用于实施公司股权激励,将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团队积极性,将企业、员工、股东利益统一和绑定。 军用 MLCC 具有刚性需求,预计下半年交付将提速公司自产元器件下游集中在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兵器等为核心的高可靠领域,军品具有保任务、抓节点的要求,当前疫情已经平稳,下游客户将以最大能力保障院科研生产任务按时完成,预计上半年因疫情延迟、暂缓的订单将于下半年加速交付。另一方面,下游产能将于下半年至明年陆续释放至高位。作为最上游的普适性元器件,特种 MLCC 生产节奏快,出货量弹性较大。一旦下游需求启动,业绩增长立竿见影。公司去年 Q3和 Q4净利润分别为 2亿元和 1.7亿元,基数偏低,预计下半年同比增速将明显提高,公司全年业绩有望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公司毛利率稳中有升MLCC 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在客户需求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集采目的在于“以量换价”。近年武器装备大规模放量,集采常态化,而公司自有审计数据以来,自产业务毛利率一直维持在 80%左右。原因有二:1)体量巨大产生规模效应;2)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提升了公司产品的质量等级,产品质量等级越高,产品单价会越高。从实际效果看,“老牌号降价,新牌号涨价”——总需求的增加和高端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远远超过降价 2%-3%的影响。 坚定看好鸿远电子从行业角度看,和军用光电器件和军用芯片相比,被动元器件“单价低、筛选测试复杂、可靠性要求高”的产品特点演化形成了稳固而平衡的企业竞争格局。“不难做,真做好也难”——这是国产替代最有利突破的领域。 从公司个体看,鸿远战略较前瞻。几乎所有的 MLCC 企业都在进行横向一体化或者多元化发展,只有鸿远在深耕 MLCC 关键领域,上游布局材料(MLCC 瓷料、LTCC 瓷料及生膜带、电极浆料),下游发展滤波器和集成电路器件,力争在技术上实现差异化。内部治理上,类“全员持股”机制是显著亮点。 从新产品角度看,军用射频 MLCC 下游主要是导弹与雷达,需求旺盛;民用高频段射频 MLCC 在毫米波频段基站上必不可少。公司在成都的布局则开辟了集成电路元器件新增长点。公司还在民用高端 MLCC 和射频滤波器等高端领域发力。 投资建议近年的高增长为公司提供了较充裕的资金支持,行业本身的增长+公司产品线扩张=持续可靠的增长。预计今年接单呈现“前低后高”态势,未来三年可保持 35%-40%的复合增速,是军工板块不可多得的确定性成长的公司,可给予一定溢价。维持盈利预测不变,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32.78亿元、43.09亿元、53.91亿元,归母净利润 11.59亿元、15.86亿元、20.51亿元,EPS 为 4.99元、6.82元、8.83元,对应 2022年 8月 1日 118.72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23.81倍、17.40倍、13.4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公司自产产品主要应用于军工领域,客户采购计划性较强,存在客户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2)公司代理业务受国际 MLCC 价格影响较大,存在产品价格和利润率水平下降的风险;3)公司下游客户覆盖面较广,部分客户扩产进度的限制因素较多,存在下游需求释放节奏不及预期的风险。
光威复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7-14 64.58 -- -- 78.25 21.17%
90.79 40.59%
详细
公司公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3.14亿元,同比+约2%;归母净利润5.06亿元,同比+16.48%;扣非净利润4.80亿元,同比+19.48%。 分析判断:22Q2业绩同比环比高增,净利率创最好水平22H1公司预计实现营收13.14亿元(+约2%),归母净利润5.06亿元(+16.48%),扣非净利润4.80亿元(+19.48%)。推算22Q2营收7.24亿元,同比+9.9%,环比+22.46%;归母净利润2.98亿元,同比+38.27%,环比+43.64%,利润率41.19%;扣非净利润2.84亿元,同比+46.09%,环比+43.99%,净利润率39.18%。利润率、净利润率创几年来最好水平。 核心碳纤维业务增长持续,新产品或贡献较多增量分产品来看,碳纤维22H1收入8.02亿元(+约10%),Q2收入4.18亿元(同比+约13%,环比+约9%),受定型产品降价影响较小,预计新产品出货增加贡献较多增量;风电碳梁22H1收入3.21亿元(同比+约3%),Q2收入1.80亿元(同比+约4%,环比+约27%);预浸料22H1收入1.35亿元(-约32%),Q2收入8728万元(同比-约4%,环比+约83%),21Q1公司承接较大预浸料订单致使22H1同比下滑,Q2环比表现较好或表明该业务发展势头仍向好;先进复材业务22H1收入2897万元(+约5%),Q2收入约1900万元(同比+约50%,环比+约91%),公司积极拓展复材应用端,收购子公司威海光晟和北京蓝科,预计该块业务将成为未来亮点。 综合来看,公司利润端增速高于收入端,利润率、净利润率创几年来最好水平,一方面由于整体收入结构有所调整,另一方面或因军品碳纤维中,新产品M40J/M55J纤维出货量增加,该款产品价格较好,20吨产能已于去年正式批产,今年将贡献完整收入;新建30吨产能也将于今年投产。此外,公司碳梁业务主要以美元结算,受汇率波动影响,报告期内产生汇兑收益约为3924万元。 军民品双轮驱动促发展,新产能持续释放助推业绩增长军品方面,定型产品降价压力充分释放。公司主要产品T300级碳纤维已经为军用飞机稳定供货十余年。 去年由于降价问题迟迟未落地,公司上半年使用历史价格确认收入,下半年进行回溯调整,从而导致下半年报表层面表现不佳。而今年上半年业绩完整体现两次降价影响,预计下半年业绩弹性大。且据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完成某型号碳纤维原丝生产线的等同性验证工作,有效缓解公司该型号碳纤维原丝产能瓶颈问题,使该型号生产线碳纤维产能增加至每年500吨左右。新产品将持续贡献增量,MJ系列已实现批产,T800H级碳纤维实现小批量供应,年内还将建成一条千吨产线,为下游需求释放做足储备。 民品方面,氢能热场用碳纤维缺口巨大,公司募投2000吨T700s/T800s产线于去年第二季度投产,贡献收入1.75亿元;今年该产线有望贡献完整收入,且年底包头一期4000吨产能建成,将贡献增量收入;明年公司将拥有完整6000吨产能。考虑到市场供不应求,随产能充分释放,公司民品收入有望翻两到三倍。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碳纤维龙头之一,拥有从原丝、设备、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到复材构制件的全产业链布局,覆盖陆海空天电各军兵种。股权激励方案给出未来三年增速的底线。公司积极扩产,业绩增长确定性强,也具有较好弹性,维持盈利预测不变,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72/39.39/47.24亿元,归母净利润9.72/12.46/15.27亿元,EPS为1.88/2.40/2.95元,对应2022年7月12日63.59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34/26/2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开发的风险;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滑的风险;疫情反复影响生产交付的风险等。
火炬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6-27 42.66 -- -- 53.13 24.54%
54.60 27.99%
详细
火炬电子始创于 1989年,是国内生产军用陶瓷电容器(MLCC)的主要厂家,也是首家能生产宇航级电容器的企业。公司业务分为“元器件、新材料、贸易”三大板块,“十三五”以来利润年均复合增速 35.6%。 2020年公司发行可转债建设小体积薄介质层陶瓷电容器生产线,部分工序已开始带料试生产,建成投产后将新增该品类电容器 84亿只/年产能,补充公司高端 MLCC产能。公司同时外延打造特种陶瓷材料业务,经过多年发展,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特种 MLCC 行业有望进入上升周期特种 MLCC 一直是公司核心业务, 2021年贡献整体营收的27%,贡献整体毛利的 61%。高毛利自产业务向好驱动公司综合毛利率由 2017年的 25.7%提升至 22Q1的 40.64%。特种 MLCC 受益于“新型武器装备放量+信息化程度提升+国产化率提升”三重逻辑驱动。其作为最上游的普适性元器件,生产节奏快,出货量弹性较大。一旦下游需求启动,企业业绩增速将较为明显。同时,周期性波动也相对较大。从目前趋势看,随着下游客户扩产到位,行业将进入上升周期。 和军用连接器和芯片相比,以 MLCC 为代表的军用被动元器件特点是“单价低、筛选测试复杂、可靠性要求高”,行业格局相对稳固均衡。同时,振华科技、鸿远电子、火炬电子、宏达电子等公司都在扩张品类,适应军工旺盛需求。 品类扩张较快,打造第二成长曲线火炬电子的自产元器件持续向特种钽电容、微波元件、电阻、温度补偿衰减器等其他品类扩展。子公司广州天极是国内少数实现从陶瓷、薄膜等介质材料制备到微波无源元器件生产全过程的企业之一,已公告拟分拆到科创板上市。子公司福建毫米已分别建成单层片式瓷介电容器生产线、温度补偿衰减器生产线、片式膜固定电阻器生产线。公司非 MLCC 元件营收规模持续扩大,从 2017年的 0.22亿元快速增长至 2021年的 2.6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86.73%;毛利润从 2017年的 0.0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 1.62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112.6%。 特种陶瓷纤维材料“开花结果”火炬电子全资子公司立亚新材主营高性能特种陶瓷纤维(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等),去年实现 1.2亿元收入和 4100万元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15%和 26%。公司现已建成了第二代 SiC 纤维、第三代 SiC 纤维 10吨级产能产业化生产链,透波氮化硅纤维和宽频吸波纤维 5吨级产能产业化生产链。预计今年陶瓷纤维和聚碳硅烷(PCS)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由 PCS 制备的纤维和基体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核工业的热端结构部件。 特种陶瓷纤维可承受极限温度达 3000℃,远超高温合金,有望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材料等。年报显示,公司通过技术独占许可方式掌握了 CASAS300特种陶瓷材料产业化的一系列专有技术,属国内首创,技术水平领先。产品性能和产能已具备稳定供货能力,未来可期。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特种 MLCC 重要供应商之一。此前市场过于担心公司贸易业务受消费电子下行影响,忽视了特种产品贡献大部分利润的事实。公司自产元器件持续向特种钽电容、微波元件、电阻、温度补偿衰减器等扩展,非 MLCC 元件过去三年营收复合增速超 80%。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 57.08亿元、69.01亿元、 82.55亿元,归母净利润 11.51亿元、 15.01亿元、18.97亿元, EPS 分别为 2.50元、 3.27元、 4.12元,对应 2022年 6月 23日 42.00元/股收盘价, PE 分别为 17倍、 13倍、 10倍。当前估值水平已充分反应悲观预期。同时考虑公司特种航空材料的发展空间,估值有较大修复提升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募投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特种陶瓷材料下游应用或受武器装备型号研发批产进度影响;疫情反复扰乱生产交付进度等。
航宇科技 2022-06-13 55.50 -- -- 58.25 4.95%
81.50 46.85%
详细
国际航空强劲复苏,公司外贸业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公司外贸业务已逐渐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今年一季度外销收入约5千万元,同比2019年基本持平。目前,随着各国政府逐渐放宽与疫情有关的限制,航空业客运量的恢复正在加速。根据IATA,2022Q1全球国际旅行增长达到了42%,预计全球航空业将在2023年恢复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比其之前的预测早一年。公司在亚太是唯一一家拿到全球六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的供应商资质的环锻件企业,与GE 航空、普惠、赛峰、罗罗、霍尼韦尔、MTU 等签订长期协议,覆盖LEAP、GTF、GE9X、XWB 等型号发动机。公司外贸收入约占航空业务的20%。我们认为,随着国际航空市场加速恢复,商用飞机积压订单释放,公司外贸业务有望延续疫情前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军品下游需求旺盛,业绩爆发订单饱满受益于下游航空航天客户需求旺盛,公司2022Q1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58.24%;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59.58%。其中,航空锻件收入占到约8成。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2021年年末在手订单含税总额12.20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48.8%。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公司订单以1年内交付为主,将为2022年的生产经营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国产战机发动机已基本实现自主保障,随着新一代军用飞机升级换代放量,航空发动机需求旺盛。公司是国内环锻件主承制单位之一,全面参与了国内在研、预研型号项目的同步研制,有望长期充分受益;且公司在新型号中份额比老型号较多,业绩弹性较好,成长性突出。 产能扩张节奏顺畅,德阳新厂年内投产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募投项目“航空环锻件智能化产业基地”(德阳工厂)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在今年8-9月份达到可投产状态,运行2年达产。根据公司官方微信,投产后将形成粗加工生产线、无损检测线、立体智能仓库、NADCAP 实验室、航空环锻件研究院等全流程配套体系,将首次实现航空热加工企业运营及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为满足下游高需求,公司贵阳工厂现有的产能处于高位状态,德阳新厂的投产将有助于解决公司核心锻造的产能问题,满产状态能够释放的产能在10亿元至15亿元之间,公司总产能将实现翻倍。 规模效应带来降本增效,毛利率持续提升公司2021年毛利率提升3.76pcts 至32.60%,22Q1毛利率提升1.02pcts 至34.68%,主要系规模化效应带来降本增效和产品结构有所变化所致。锻件具有多品种、多规格、定制化的特征,公司致力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后续德阳新厂投产将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产品生产能力,并加强规模效应。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有助于保障锻件性能和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公司未来毛利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股权激励方案落地,绑定核心员工助力长期发展2022年4月,公司向141名激励对象首次授予160万股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的1.14%),并向14名激励对象授予37.1万股预留部分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的0.265%),授予价格为25.00元/股。业绩考核设置目标值和触发值:2022-2024扣非净利润目标值分别为1.61/2.01/2.48亿元,对应2021-2024复合增速为25.97%;触发值分别为1.43/1.75/2.12亿元,对应2021-2024复合增速为19.65%。预计摊销总费用合计5766.43万元,2022-2025年分别摊销2490.44/2210.28/871.32/194.40万元。本次激励计划有助于激发团队的积极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长期发展。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核心供应商,主要从事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及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机匣及环形锻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受益于下游军用航空发动机高景气需求,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逐步复苏,公司业务发展前景良好。公司目前体量较小,成长性突出,考虑到今年新产能释放,下游需求饱满,我们将公司2022-2023年营收预测由13.04/17.82亿元调整至13.11/17.83亿元,EPS 由1.47/2.15元调整至1.49/2.20元,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13.11/17.83/23.51亿元,归母净利润2.09/3.07/4.20亿元,EPS 为1.49/2.20/3.00元,对应2022年6月7日57.84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39/26/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扩产进度不及预期,股权相对分散的风险等。
光威复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6-02 55.32 -- -- 59.68 7.88%
79.58 43.85%
详细
事件概述近日,公司公布 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核心骨干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 625.0万股,占总股本的 1.21%。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 498.0万股已于 2022年 5月 20日授予,授予价格为 26.67元/股,授予对象为 138人。 分析判断: 型号用碳纤维主要供应商,军品多元化助力长期发展公司主要产品 T300级碳纤维长期供应军用飞机,根据公司一季报,经过两次降价,T300定型产品未来一定时期价格稳定。根据公司披露的投资者交流表,通过 8年的验证期,下一代飞机用主力材料 T800H 已经实现小批量供应,去年实现收入近亿元,今年有望扩大。未来新产品的规模可能会超过 T300。 产能方面,根据公司年报,经改造,某型号碳纤维原丝生产线产能已增至每年 500吨左右。公司还改造完成一条新的千吨级产业化生产线,用于湿法工艺 800级/700级等产品生产,为两款产品的潜在军品订单做好产能储备。根据目前已知订单,M40J/M55J 级高强高模碳纤维今年生产任务艰巨,公司将全力保证订单按时交付。公司同时新建 M55J 级纤维 30吨产线,预计今年年内建成。 新能源需求旺盛,公司进军氢能、光伏行业风电、储氢瓶、光伏热场材料等大量使用碳纤维。根据公司年报,公司民用 T700S 级/T800S 级碳纤维 2000吨产线已建成投产。产能利用率很高,产品供不应求。内蒙古光威碳纤维项目一期年产 4000吨工程计划于年内投产,生产包括 T700级、T800级甚至 T1000级的小丝束高端碳纤维。碳梁方面,维持和维斯塔斯长期合作。 C919大飞机即将交付,碳纤维国产化进程加速复合材料在 C919上的应用达到 12%,这是国内首次在民机上采用如此大规模的复合材料;也是 T800碳纤维在国内民机上的首次亮相。假设未来 20年可制造 1200架 C919大飞机,预计带来年均 300吨碳纤维复材需求量。公司与下游零部件客户一起参与 C919国产化替代验证,根据公司年报,T300碳纤维、阻燃预浸料已获中国商飞 PCD 预批准。 复材应用是未来重要增长点一方面,公司成立复材子公司,拓展无人机复材、航空复材、轨交复材、地面保障装备、飞机四随产品等。另一方面,公司收购威海光晟和北京蓝科,根据公司披露的投资者交流 表,前者以复合材料缠绕工艺生产为主要业务,后者以设计为主要业务,可以与公司业务形成有效协同,也可以助力公司增加航天(火箭)厂所的合作范围和深度。 投资建议光威拥有从原丝、设备、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到复材构制件的全产业链布局,覆盖陆海空天电各军兵种。股权激励方案给出未来三年增速的底线。公司积极扩产,业绩增长确定性强,也具有较好弹性。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1.72/39.39/47.24亿元,归母净利润 9.72/12.46/15.27亿元,同比增长 28%/28%/23%,EPS 为 1.88/2.40/2.95元,对应2022年 5月 31日 55.03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29/23/19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开发的风险;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滑的风险;疫情反复影响生产交付的风险等。
中国海防 计算机行业 2022-06-02 23.67 -- -- 28.38 18.25%
29.59 25.01%
详细
中国海防是国内水下信息化龙头企业,业务全面覆盖水下信息获取、探测、通信、对抗、导航系统及设备等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海军所有现役和在建潜艇、水面舰艇以及国内各型水面、水下平台中,稳居该领域行业龙头地位。 两次重组打造全产业链水下信息化龙头。 2017年注入长城电子,2019年注入海声科技、瑞声海仪、辽海装备、杰瑞控股等,中国船舶集团已将水下的水声类资产完成证券化,中国海防成为国内水下信息系统和装备行业技术最全面、产研实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 公司军工业务占比超七成,多款核心产品市占率保持行业领先。 公司业务主要分为水声电子防务行业、特装电子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专业技术服务四大板块,其中军工业务主要涉及水声电子防务和特装电子。水声电子防务板块是公司最为核心的业务,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水声电子行业全体系科研生产能力的企业,在水下信息获取、探测、通信、对抗等细分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瑞声海仪是海军水面舰船拖曳声呐唯一供应商,市占率 100%,长城电子是海军通信声呐装备的核心供应商,中原电子在水声对抗领域产品型号占全国 70%以上、数量占 85%以上。特装电子板块包括水下攻防、卫星通导、专用计算机、运动控制、专用电源等多个产品方向。杰瑞兆新是国内水下信息系统装备的核心承研单位,国内唯一的水下信息系统总体单位,水下信息系统装备市占率超过 90%。2021年公司水声电子防务产品、特装电子产品分别贡献 40.64%、32.13%的收入,以及 42.58%、37.56%的毛利。 水声器材耗材属性明显。 声呐作为水声系统的代表,技术壁垒高,应用场景广泛,是军用舰艇必配设备。目前处于从单波束声纳向相控阵声纳升级过程中,单品价值量提升。声纳还具有消耗品属性。由于长时间在水下工作且功率较大,在高温高湿度高腐蚀环境中使得寿命较短,远低于船舶寿命。 受益于深海战场开发和海军信息化水平提升。 1)未来战争将是向太空和海洋迅速延伸的立体战争,水下位势决定了水上位势。潜得越深,自身的生存能力越强,信息覆盖范围越广。世界各军事大国和濒海发达国家正在积极从事深海战场开发。2)随着信息战向反潜战场延伸,以无人潜 航器(UUV)为代表的智能无人作战装备成为各国研发重点。 随着水下攻防对抗体系不断演进升级,水声对抗装备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3)舰艇信息化产品迭代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加之水声器材在海洋环境下作业将遇到盐雾、海水、高压、高湿、台风、大浪等恶劣环境的干扰,寿命明显短于装备平台,耗材属性凸显。 投资建议中国海防是舰船板块的分系统公司,主要利润由军品贡献,可同时享受主机厂的低竞争和零部件的高利润率。建设信息化远洋海军是个长期过程,公司拥有较好前景。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 58.60亿元、71.87亿元、89.35亿元,归母净利润 10.25亿元、12.85亿元、16.35亿元,EPS 分别为 1.44元、1.81元、2.30元,对应 2022年 5月 30日 23.99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16.63倍、13.27倍、10.43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风险、生产经营风险、财务管控风险。
华秦科技 2022-06-01 247.13 -- -- 299.00 20.99%
338.57 37.00%
详细
近年来隐身飞行器的生产列装拉动隐身材料的需求:我国军机的代际结构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结构性升级换装的强烈需求,同时,面对周边国家日渐密集的隐身战斗机部署压力,我国隐身战斗机的列装进度有望加速。除隐身战斗机之外,隐身无人机、隐身舰载机等型号也陆续亮相,各型隐身飞行器的生产列装将明显拉动隐身材料的需求。存量军机的频繁使用对隐身材料带来新的需求支撑:军机的飞行训练小时数随实战演习次数、常态化巡逻次数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替换和维修周期缩短,相应地,对隐身材料尤其是中高温隐身材料的需求也会增加。 公司竞争优势明显,研发投入较大,核心产品已定型批产,发展前景稳中向好。公司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能够全面覆盖常温、中温和高温隐身材料设计、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在中高温隐身材料领域技术优势明显,产业化成果突出,已形成耐温隐身涂层材料、防腐隐身涂层材料及隐身复合材料等多系列产品,且在多军种、多型号装备实现装机应用。公司具有丰富的预研试制、小批试制牌号产品储备,并参与下游客户多个武器装备型号特种功能材料产品的研制,预研试制产品覆盖全面,且逐步向小批、批产转化,有效保障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7.16/9.73/13.10亿元,归母净利润3.13/4.55/5.95亿元,EPS分别为4.70/6.83/8.93元,对应2022年5月30日347.60元/股的收盘价,PE分别为74/51/39倍。考虑到公司产品的稀缺属性、耗材属性及公司的行业地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毛利率下降的风险、新品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睿创微纳 2022-05-23 39.29 -- -- 48.31 22.96%
54.16 37.85%
详细
事件概述近日,公司推出了双夜视热融合三防热成像手机PX1,该手机专门针对户外探险和野外工作者设计,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256×192分辨率红外芯片,配备热成像+微光夜视双系统,支持全球5G 频段。据了解这是国内首款双夜视热融合热成像手机。 分析判断: 一季度业绩不及预期,二季度和下半年业绩有望改善公司一季度实现收入4.45亿元(+16.96%),实现归母净利润0.46亿元(-61.73%);销售毛利率47.31%,较上年同期下降12.26pct;销售净利率10.45%,较上年同期下降21.21pct;期间费用率36.79%,较上年同期增长14.05pct,其中研发费用率提高4.23pct,管理费用率提高7.72pct,销售费用率提高4.42pct。一季度利润率下降一方面是公司产品结构变化,另一方面是公司加大了新业务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加强了市场开拓,执行新会计估计确认售后维修费预计负债等因素导致期间费用增长。预计随着产品交付节奏加速,公司二季度和下半年业绩有望改善。 境外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户外狩猎红外市场具备广阔空间公司出口产品主要是用于户外狩猎的夜视产品,目前已销往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等地区数十个国家。数据显示,美国每年颁发狩猎许可证、标签、许可证和印章都在3500万张以上,欧洲2021年猎人数量已达686万,国外对用于猎枪的红外装备具有较大市场需求。受益于海外市场的较大需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从2017年的0.08亿元增至2021年的7.44亿元,增速一直高于公司整体增速,收入占比也从5.13%大幅提升至41.80%。此外,境外业务盈利能力逐步增强,毛利率从2017年的40.36%上升至2021年的52.90%,未来有望随业务规模的扩大实现进一步提升。 中国单兵红外装备渗透率较低,对标美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的防务红外市场底子较薄,军队红外热像仪配备相对较少,近年来红外热像仪在防务领域的应用处于快速提升阶段。数据显示,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平均每个士兵拥有1.7具红外热成像仪产品,而我国军队大约200万人,当前单兵红外装备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水平,红外装备在军用领域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根据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我国特种装备类红外市场的市场总容量达300亿元以上。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军品收入占比约为30%,毛利率达到80.07%,尽管军品的单价逐步降低,但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军品毛利率始终较为稳定。 红外成像成本逐步下降,民用新领域不断拓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随着红外成像产品的成本及价格不断下降,红外成像在民用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由于民用市场的应用领域更为广泛,其增长幅度远大于军用领域。Ma根xt据ech International 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74.65亿美元。公司产品在民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也主要来源于成本下降以及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在电力系统运维与安全监测、工业生产自动化、新能源相关系统与生产过程测温监测、企业低碳环保与安全监测、畜牧养殖智慧化等领域得到全面应用落地。 整机板块营收占比增长迅速,规模优势带动整机毛利率大幅提升公司产品谱系从核心零部件逐步向下游延伸,已经覆盖了包括红外芯片、探测器、机芯模组和红外整机的全产业链产品。其中整机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迅速,从2017年的7.69%增至了2021年的49.94%。整机板块以民品为主,民品毛利率普遍低于军品,尽管公司整体毛利率随整机占比的提升出现小幅下降,但整机板块在量上的补偿对公司毛利仍有明显带动作用。此外,受益于自产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和规模效应的带动,整机毛利率已从2017年的23.36%大幅增至了2021年的50.47%,盈利能力明显改善。 技术优势筑成坚实壁垒,高研发投入打造长期竞争力公司2020年获批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电子元器件领域工程研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任务,课题类型为非制冷红外科研领域高灵敏度技术方向。此外,在非制冷领域,公司成功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像元间距8μm、面阵规模1920×1080的大面阵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在制冷领域,公司制冷红外机芯产品化进展顺利,并率先完成了全系列100%国产化改造。作为研发驱动型企业,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20%左右的水平,技术实力始终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公司2021年有研发人员905人,占到员工总人数的43.78%,研发投入达4.18亿元,较上年增长82.95%,持续加大新业务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使得公司具备长期竞争力。 募投多个项目加速扩产,横向并购拓展微波领域在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环节,公司与晶圆代工厂共建的8英寸MEMS 晶圆生产线已投入量产,产能达到每月1500片晶圆;金属封装和陶瓷封装的红外探测器年产能达到80万只,晶圆级封装红外探测器年产能达到260万只;优化晶圆级热成像模组年产能达到150万只;红外热像仪整机产品年产能达到60万只。2021年公司成功收购无锡华测56.25%股权,立足红外领域的同时横向拓展微波领域,与被收购公司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2022年2月公司公告称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16.4亿元用于红外热成像整机、红外热成像终端产品及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等项目。随着生产规模逐年增长,规模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品良率也实现稳步提升。 投资建议考虑到受疫情影响导致客户采购节奏放缓等原因,我们将公司2022-2023年营收预测由28.03/39.32亿元调整至24.77/32.71亿元,EPS 由2.17/3.09元调整至1.46/2.03元,考虑到军用红外装备渗透率逐步提高、海外狩猎市场不断扩大以及民用红外新领域不断开拓等原因,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24.77/32.71/40.78亿元,归母净利润6.50/9.05/11.21亿元,EPS 为1.46/2.03/2.52元,对应2022年5月19日39.63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27/19/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核心客户订单波动风险;核心人才流失风险;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北摩高科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2-05-13 56.01 -- -- 66.29 18.35%
66.29 18.35%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1.32亿元,同比增长64.91%;归母净利润4.22亿元,同比增长33.43%;扣非归母净利润4.11亿元,同比增长33.73%。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44.73%;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47.55%;扣非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51.98%。 分析判断下游需求旺盛,规模效应显现,公司业绩高增长态势延续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1.32亿元,同比增长64.91%,主要系飞机刹车盘(副)销售增加较多、控股子公司京瀚禹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等因素所致。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军品,军品占比91.32%,主要产品被军方及国内各大主机厂商广泛采用,服务范围遍布五大战区,部分产品独家生产、不可替代。分业务来看,飞机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收入3.16亿元,同比下降23.43%,或与客户采购计划调整有关;刹车盘(副)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53.31%,主要系产品需求旺盛、交付增多所致;起落架收入0.40亿元,实现从0到1的突破;检测试验收入5.55亿元,同比增长323.46%,主要系军工检测行业高景气、上年同期并表月份较少等因素所致。公司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44.73%,高增长态势延续。 公司2021年综合毛利率78.93%,同比提升4.53pct,主要系各业务毛利率均有提升、高毛利率的刹车盘(副)占比提升等因素所致。其中,飞机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毛利率76.39%,同比提升3.07pct;刹车盘(副)毛利率89.76%,同比提升8.55pct;检测试验毛利率80.76%,同比提升7.82pct。公司2022年一季度综合毛利率71.89%,同比下降1.10pct,或与产品结构调整有关。 前装市场受益于新型军机批量列装,后装市场受益于实战演习频繁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刹车制动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多种型号主导产品已定型列装部队。根据销售客户的不同,公司产品销售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销售给主机厂用于整机装配;第二类是销售给军方及军工厂作为备件。根据军方用户规定,整机在列装后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主要备件,故在公司产品所装备的飞机列装后,军方会向公司采购一定数量的备件。 前装市场方面,当前我国军机保有量、先进军机占比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期间将进入加速列装提升军机数量规模、结构性升级换装提升新型军机占比的上行通道。公司作为业内领先的军用航空航天飞行器起落架着陆系统及刹车制动产品的研发制造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军贸机、直升机等重点军工装备,核心受益于新型航空装备的列装放量。 后装市场方面,飞机刹车制动产品关系到飞机起飞、降落及滑跑安全,属于耗材类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和替换周期。近年来军工行业实战演习频繁,据2022年5月9日《解放军报》消息,5月6日至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常导等兵力,在台岛以东和西南海空域进行实兵演练,进一步检验提升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军机的飞行训练小时数随实战演习次数提升,机轮和刹车盘类耗材产品的替换和维修周期缩短,公司后装市场直接受益。 从零部件供应商向系统级供应商转变,公司配套层级不断提升公司以刹车盘(副)为基础,逐步向飞机机轮、刹车控制系统、起落架着陆全系统延伸,并朝着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公司具备独立完成飞机起落架着陆全系统设计、制造及试验验证能力的集成优势,2021年公司正式完成起落架着陆系统的交付,顺利落实了品类扩张和系统集成的战略规划,打通了飞机整套着陆系统的最后环节,实现了从零部件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向系统供应商、整体方案解决商的跨越式转变,形成了跨度纵深的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系统集成优势明显,配套层级显著提升。 签订十年航材采购供货协议,受益于间民航飞机航材替换空间公司在巩固军用市场地位的同时,大力拓宽民航飞机刹车盘市场。2022年1月4日公司公告显示,公司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通过海航航空、祥鹏航空联合项目组的考核验证评估,并签订十年航材采购供货协议。此次协议签订,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国内航空公司的民航飞机航材替换供应链体系,打破了国外巨头在刹车制动领域的长期垄断,加速了国产化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替代步伐。针对民航飞机航材替换市场,公司在资本开支和产能方面已经进行了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投入和布局,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民航业务产业化的步伐,民航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绩增长点。 根据《2020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3903架,比上年底增加85架;2020年全行业运输航空公司完成运输起飞架次371.09万架次,比上年下降25.3%。每架民航运输飞机平均起降951次,假设刹车盘平均使用寿命为2340次飞行循环,宽体飞机/窄体飞机/支线飞机/货运飞机主机轮数量分别为8/4/4/4个,单机轮刹车盘价值量分别为35/25/10/25万元,经测算市场空间约为18.72亿元,而疫情前的2019年这一数值约为25.16亿元,随着疫情缓解,民航运输行业复苏,民航飞机航材替换空间有望继续扩大。 受益于军工检测行业高景气,京瀚禹检测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公司检测业务由控股子公司京瀚禹承担,主要为客户提供元器件的筛选、破坏性物理分析(DPA)等可靠性检测试验以及测试程序开发等服务,涉及航空、航天、电子及国防等各个领域,已形成相对成熟全面的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工作体系,为我国高端科技领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京瀚禹与公司原有渠道、资源、技术进行充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优化公司产业布局,促进公司所涉行业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产业整合能力和综合盈利能力,提升持续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受益于母公司赋能新客户和军工检测行业景气度的提升,2021年京瀚禹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实现销售收入5.56亿元,实现净利润2.61亿元,有力增厚了公司经营业绩。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产品在军用领域的高景气需求以及民航领域的广阔市场空间,我们将公司2022-2023年营业收入预测由13.67/18.99亿元调整至16.26/21.27亿元,EPS由2.90/4.02元调整至2.49/3.28元,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26/21.27/27.68亿元,归母净利润6.36/8.37/11.36亿元,EPS为2.49/3.28/4.45元,对应2022年5月11日73.49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30/22/1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受军方采购计划及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军品业务存在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受国内新冠疫情的影响,民航业务存在开拓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36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