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蒋颖

开源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790523120003, 曾就职于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理学学士,商务英语双学位。 2017年到 2020年,先后就职于华创证券、招商证券,2021年 1月加入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深度覆盖 IDC&云计算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5G 产业链等。曾获 2020年 wind“金牌分析师”通信第 1名;2020年 21世纪“金牌分析师”通信第 3名;2020年新浪金麒麟“新锐分析师”通信第 1名;2019年新浪金麒麟“最佳分析师”通信第 5名。...>>

20日
短线
12.5%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16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移远通信 计算机行业 2023-04-28 57.20 -- -- 82.77 2.19%
67.77 18.48%
详细
2020 年12 月24事件:2023年4 月 24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年报以及 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实现总营收142.30 亿元,同比增长26.36%,实现归母净利润6.23亿元,同比增长73.9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82 亿元,同比增长43.68%。 点评: 业绩符合预期,业务收入持续提升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2 年Q4 实现营收40.94 亿元,同比增长8.14%,实现归母净利润1.87 亿元,同比增长54.6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36.58%;2023 年Q1,公司实现营收31.37 亿元,同比增长2.58%,归母净利润亏损1.35 亿元,同比下降209.14%,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46 亿元,同比下降237.59%。纵观全年,公司主要在研发投入、产品矩阵加宽、产业链拓展延伸三大方面表现出色:1)持续研发: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13.35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38%,同比增长30.59%;此外,公司2022 年新增武汉研发中心、槟城研发中心,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整体技术研发实力以及本地化支持能力。截至2022 年年报,公司共有8 处研发中心,分布于上海、合肥、佛山、桂林、武汉、温哥华、贝尔格莱德、槟城,覆盖中国、欧洲、北美、亚太等地区,公司的全球化快速发展得到可靠支持。 2)产品矩阵进一步加宽:公司坚定打造“模组超市”,致力于推动产品向千行百业延伸,不断拓展模组产品组合,助力5G、AI 发展。2022 年,公司5G 模组出货量大幅增长,其中5G R16 模组中标多个PC 项目;此外,公司的智能模组产品线提供4G、5G、AI 算力等不同系列的20 多款产品,助力不同行业的AI 客户产品落地。 3)产业链拓展延伸:公司在保持现有模组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新业务,目前新业务布局已取得阶段性进展,2022 年正式推出高性能九合一5G 组合天线,且2022 年天线销售实现快速突破,特别是与海内外高端市场客户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已在智能表计、两轮车、智慧工业等多个领域实现广泛应用;QuecCloud 物联网云平台发展良好,2022 年公司新增30 余个垂直行业一站式解决方案,已覆盖电力、出行、农业等多领域。 收入结构方面,海外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发力海内外业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2022 年境外收入76.98 亿元,同比增长54.90%,占营收比重为54.10%,较上年提升9.97个百分数,主要得益于公司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凭借近几年新品开发的积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保质保量的交付能力,海外业务快速增长。此外,由于海外市场整体售价高于国内,其毛利率相对境内较高,公司海外业务占比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毛利率做出贡献,我们预计未来伴随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毛利率及净利率双提升,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年度毛利率和净利率整体均实现提升,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2022年公司毛利率为19.78%,较上年提高2.22 个百分点,2022 年净利率为4.36%,较上年提高1.18 个百分点。2023 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7.59%,环比下降3.64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0 个百分点,公司净利率为-4.36%。 积极投入研发,2022 年整体费用率略有提升从费用端来看,公司积极投入研发,2022 年期间费用率略有提升。公司2022 年期间费用率为15.74%,较上年提高1.21 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为3.20%,管理费用率为2.39%,财务费用率为0.77%。公司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变化波动较小,整体期间费用率的抬升主要来自研发费用率提升的拉动。2023 年一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22.49%,环比提高5.88 个百分点,同比提高7.85 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为3.69%,管理费用率为3.09%,财务费用率为1.70%。 保持研发投入,持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石。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3.35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9.38%,同比提高0.31 个百分点;2023 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4.39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14.01%,环比提高4.50 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99个百分点。公司不断投入研发,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及开发,为公司长久发展奠定夯实的技术基础。 公司研发体系不断壮大完善,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22 年财报,公司总员工人数为5933 人,其中研发人员达到4520 人,占总人数比达到76.18%。公司研发团队的持续壮大,为后续新品开发、新业务拓展及相关的售后支持活动均提供有效保障。 中短期来看,公司成长确定性强——两大优势夯实公司护城河1)模组超市&渠道优势:公司布局物联网模组各大产业线,范围囊括全场景+全制式,广泛布局海内外渠道,深度掌握行业knowhow,打造“模组超市”,有望率先享受下游细分行业应用爆发红利。公司作为模组龙头,坚持做宽做广战略,打造多品类、多制式的最全产品系列,且涉足下游应用领域广泛,覆盖车联网、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无线网关、智能表记、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涵盖蜂窝2/3/4/5G、LPWA 等多种制式并布局对应的销售体系和响应机制,“模组超市”名副其实。此外,公司海内外渠道广泛,深度掌握行业knowhow,能够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目前物联网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下游垂直应用细分行业众多且具备碎片化特征,一旦爆发点出现,公司有望率先把握客户需求,利用已有产品和行业knowhow,快速抓住增长机遇。 2)车载先发&研发优势:公司具备良好的研发能力及先发优势,在车载业务的市占率较高,且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公司相关业务的成长性确定。目前公司车载业务市占率第一,合作车企众多,产品丰富且质量较高,稳定性及连接能力有保障,满足各类客户需求。 目前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且我国车联网市场整体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叠加车载模组业务是发展过程中率先受益的环节,公司成长曲线清晰。 长期来看,公司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两大能力保障公司未来成长性1)精细化管理能力:公司研发费用前置效应初步体现,且精细化管理能力逐渐提升,未来有望改善盈利能力。公司研发费用前置,随着公司新产品的推广,长期费用率具备下降空间;公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正逐步提高整体精细化管理能力,对于成本和费用的管控更加精细,长期具备较强规模效应,长期盈利能力有望逐步增强。 2)全生态战略发展能力:全生态战略部署能力=综合软实力+攻克新业务的能力。其中综合“软实力”主要包含行业Knowhow、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理解等;攻克新业务的能力即逐渐从硬件设备过渡到解决方案设计及平台服务等,模组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单纯靠卖模组硬件为生,盈利水平难以大幅提升,在万物智联时代,以模组为入口,通过提供云平台/整体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服务升级与转型,打造全生态战略布局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夯实核心竞争力。公司积极拓展新业务,以天线业务、ODM 业务、sim 卡业务等代表的新业务目前已经成熟运营,未来伴随公司全生态部署线条的进一步完善,成长空间广阔。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物联网行业成长性强,赛道广阔,公司作为物联网模组龙头企业,深度布局全赛道,在车载、5G 等高门槛赛道同样具备显著竞争优势,未来发展空间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5 亿元、10.98 亿元、13.11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24.84 倍、18.67 倍、15.64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物联网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物联网行业竞争加剧引发价格战、新冠疫情反复蔓延
映翰通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8 47.21 -- -- 71.88 8.51%
52.34 10.87%
详细
2020年12月24 事件:2023年4月25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实现总营收3.87亿元,同比下降13.92%,实现归母净利润0.70亿元,同比下降32.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62亿元,同比下降12.43%。2023年Q1,公司实现总营收0.94亿元,同比增长53.83%,实现归母净利润0.09亿元,同比增长374.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08亿元,同比增长1061.13%。 点评:一季度营收及利润同比双增长,业务收入持续提升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2年Q4实现营收1.02亿元,同比下降8.97%,实现归母净利润0.20亿元,同比增长52.1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7亿元,同比增长112.90%。纵观全年,公司主要在研发投入、产品出新、海外拓展三大方面表现出色:1)持续研发: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公司持续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及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5548.42万元,同比增长12.9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14.34%;公司的IG502边缘计算网关产品在美国工控行业第35届“工程师选择(Engineers’ChoiceAwards)”奖项中获得荣誉提名奖,公司的增强型工业级边缘计算网关、高精度暂态录波型故障指示器等获得由北京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颁发的“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 2)产品推陈出新,边缘计算产品增长较快:面对市场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公司各产品线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商业,工业能源和车载运输业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ER605边缘路由器、VT200简易型车载追踪网关等,公司的边缘计算网关、车载网关、低压配电网关、边缘路由等产品的市场拓展初见成效,其中边缘计算网关、车载网关类产品增长迅速。 3)持续进行海外市场拓展:公司继续拓展以发达工业国家为主的海外市场,获得一项欧洲发明专利,公司海外市场的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公司新产品车载网关、星汉云管理网络解决方案进入北美、欧洲等市场,有望形成规模销售。收入结构方面,海外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发力海内外业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2022年国内收入2.43亿元,同比下降18.32个百分点,占营收比重为63%,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2022年海外收入1.41亿元,同比下降4.41%,占营收比重为37%,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公司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凭借近几年产品在海外市场拓展逐渐落地,海外业务快速增长。未来,公司有望持续加大海外业务的发展,继续推动核心产品与业务线对应的海外市场拓展计划,利用中国产品的出海优势,提高出海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反哺研发与运营,形成良性循环。2022年毛利率有所提高,盈利能力整体稳定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年度毛利率和净利率整体稳定,2022年毛利率有所提高。2022年公司毛利率为48.08%,较上年提高2.83个百分点,2022年净利率为18.19%,较上年下滑6.12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为47.86%,环比下降1.65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公司净利率为9.52%,环比下降10.0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6.30个百分点。2022年整体费用率略有提升,23年一季度费用率同环比均下降从费用端来看,公司2022年期间费用率略有提升,23年一季度费用率同环比均下降。公司2022年期间费用率为33.08%,较上年提高5.3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5.20%,较上年提高4.03个百分点,主要是职工薪酬增加所致,管理费用率为6.26%,财务费用率为-2.72%,财务费用主要是汇率上升导致汇兑收益增加导致。2023年一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37.23%,环比下降4.9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8.6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4.89%,管理费用率为7.45%,财务费用率为1.06%。保持研发投入,持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石。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0.55亿元,同比增加12.90%,研发费用率为14.34%,较上年提高3.42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0.13亿元,研发费用率为13.83%,环比减少1.86个百分点,同比减少4.5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公司不断投入研发,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及开发,为公司长久发展奠定夯实的技术基础。公司研发体系不断壮大完善,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22年财报,公司总员工人数为407人,其中研发人员达到178人,占总人数比达到44%。公司研发团队的持续壮大,为后续新品开发、新业务拓展及相关的售后支持活动均提供有效保障。电力物联网空间广阔,配网智能化改造成发力重点电力物联网是智能电力落地最确定性领域,南方电网“十四五”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其中配电网侧投资约3200亿元,在总投资占比达48%,我们初步测算“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规划投资总额有望达到3万亿元,其中配网智能化改造为重要环节。第三代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重点在于升级配网系统,配网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IWOS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摄像头”,是配电网智能化的“起点”随着新型电力系统进程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接入比例将显著增加,电力系统面临“双高”问题,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应用,数字技术成为解决“双高”问题的关键,而录波型故障指示器(IWOS)作为智能化进程中的“眼睛”,可以在电路系统发生故障时,对线路电流进行精确测量及高速录波,诊断线路故障类型,并快速解决问题,可以为配电网侧稳定运行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是配电网智能化的“起点”。 公司IWOS产品具备核心竞争力,为配电网智能化引领者公司IWOS由采集单元、汇集单元和智能分析云平台三大系统组成,三个组成单元均为公司自主研发设计,故障检测准确率已达90%(传统产品准确率在50%以下),同时公司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具备较强竞争实力。IWOS自2017年开始进入全国各省电网市场,已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超过23个省市得到应用,已安装设备数量数万套,覆盖线路上千条,同时,公司致力于海外市场的拓展,目前已在境外十几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试点。 深耕工业物联网和智能电网,兼具软硬实力公司主营产品包括工业物联网通信产品和物联网创新解决方案两大类别,其中工业物联网通信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无线路由器、无线数据终端、边缘计算网关、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等产品,而物联网创新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包括智能配电网状态监测系统产品、智能售货控制系统产品、智能车联网系统产品等。在智能电力领域,公司DTU产品服务于国家电网配网自动化改造,需求确定性较强。公司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保持了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力,同时不断完善营销渠道,使得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为长期成长奠定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配网智能化领先企业,深耕IWOS、DTU等产品,同时卡位工业物联网,未来成长空间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1.45亿元、1.99亿元,对应PE分别为31.72倍、22.21倍、16.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电力行业投资规模变化;物联网行业竞争加剧引发价格战;电网智能化进展不及预期
中控技术 机械行业 2023-04-28 63.96 -- -- 104.00 11.23%
72.43 13.24%
详细
2020年12月24[事Ta件bl:e_2S0u2m3m年ar4y]月26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和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总营收66.24亿元,同比增长46.56%;实现归母净利润7.98亿元,同比增长37.1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83亿元,同比增长51.97%。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14.46亿元,同比增长47.30%;实现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54.2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67亿元,同比增长70.15%。 点评:业绩持续高增长,多产品市场份额居于首位根据公司公告,我们测算,2022年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98亿元,同比增长50.16%,环比增长53.72%;第四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23亿元,同比增长29.72%,环比增长100.62%。2022年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产品市场份额实现较大增幅。分产品来看,2022年,工业软件及含有工业软件的解决方案业务共实现收入19.27亿元,同比增长121.13%,根据睿工业、工控网统计数据,2022年,公司工业软件产品先进过程控制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3.2%,排名第一;其他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业务2022年共实现收入30.72亿元,同比增长12.02%,公司集散控制系统(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6.7%,连续十二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其中化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4.8%,石化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4.8%;仪器仪表2022年实现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23.59%,2022年,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占有率29.0%,首次位居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2023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受益于:1)持续深耕传统行业,优势显著。核心产品及服务在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持续突破大客户及大项目;2)新行业市场突破顺利,跨行业能力强。公司产品及服务在新能源、制药食品、冶金行业的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公司跨行业能力强,下游市场开拓顺利,客户覆盖率持续上升分行业来看,传统优势行业营收稳步增长,竞争力不断提升;新行业开拓顺利,增速较快。2022年,化工行业实现收入25.70亿元,同比增长31.79%,实现毛利率35.03%,同比下降5.38个百分点;石化行业实现收入12.97亿元,同比增长50.44%,实现毛利率44.61%,同比提升2.84个百分比;电池、制药食品、油气、建材、冶金行业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制药食品行业实现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70.85%;油气行业收入同比增长69.02%;建材行业收入同比增长68.67%;冶金行业收入同比增长63.70%。 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司已覆盖流程工业领域26,909家客户,客户覆盖率稳步上升,并通过签订战略合作等方式,与大客户及行业标杆客户实现强强联合,同时突破多位国际高端客户包括壳牌、科思创、巴斯夫等,持续构建优质客户生态圈,提升客户渗透率。毛利率稳中略降,净利率保持稳定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毛利率35.68%,同比下降3.62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实现12.19%,同比下降0.85个百分点,毛利率下降主要是主要产品收入中低毛利率大项目占比提升,以及新S2B平台业务毛利率较低叠加所致,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毛利率33.33%,同比下降5.81个百分比。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公司新产品的拓展、新行业的开拓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毛利率具备修复空间。坚持管理改革,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公司持续推进管理变革、经营基线变革,推动以毛利率提升、人均效率提升和存货周转率提升为三大主线目标的全流程降本工作。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费用率9.41%,同比下降2.44百分点,实现管理费用率5.69%,同比下降0.95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销售费用率10.24%,同比下降3.02百分点,实现管理费用率7.05%,同比下降1.41百分点,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坚持自主研发,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公司通过集成产品开发(IPD)变革搭建全新矩阵化研发体系,将研发团队向市场端、销售端前移,以需求为导向,充分满足客户对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产品及技术的迫切需求。截至2022年底,公司研发人员为2092人,占公司总员工的34.20%,人数较2021年底上升20.92%,公司拥有已获授权的专利522项(含355项发明专利,14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5项外观设计专利),其中2022年度新授权专利127项(含103项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4项外观设计专利);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75项,其中2022年度新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66项。2022年公司承担、参与发布了国家标准4项、参编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1项。 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6.92亿元,同比增加39.24%,研发费用率为10.45%。2023年一季度公司研发投入1.86亿元,同比增长36.76%,研发费用率为12.86%,同比提升2.52个百分点。“双碳”背景利好流程型智能制造,高端工控产品国产替代提振公司成长长期来看,我国流程工业在“双碳”目标下,工控产品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市场空间较大。 我国流程工业在碳排放方面有两个特点:第一,国内流程工业平均工艺水平与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能耗方面依旧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仅靠工艺流程优化、节能技术等方式难以显著控制能耗,必须进行自动化设备的更新换代与基础自动化升级改造;第二,目前国内流程工业的能耗总量可观,可改进空间较大,可以通过降低流程行业能耗的途径来明显降低全国碳排放量。在“双碳”的长期目标下,我国流程工业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必然趋势,工控产品更新换代的市场空间较大。 深耕石化化工行业,工业软件核心竞争力强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具备较强的下游行业属性,通常来讲,一款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往往只负责某个领域甚至某一工艺,需要大量的行业经验和行业模型的积累。公司深耕石化、化工领域多年,深度绑定多个下游大客户,拥有海量的现场数据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有助于公司构建成熟的经验模型。我们认为,与石化化工行业的深度绑定赋予了公司较强的工业软件开发和运维能力,大大提升了公司工业软件产品的实用性和竞争力,同时某一细分行业中的工业软件又呈现“一家独大”的特点,有助于公司工业软件产品未来在石化化工行业中广泛普及,提振公司长期成长。 深化全产业链布局,多类产品协同提振公司业绩中控技术以控制系统(DCS+SIS+PLC)为基石,向下打造“工业触手”,布局仪器仪表相关产品,向上打造“工业智慧大脑”,布局多款工业软件,各业务间具备明显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司整体的竞争优势。同时公司“线上+线下”协同发力,5S自动管家店和S2B平台共同打造完善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在智能制造大背景下,国家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工控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作为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内工控龙头,积极深化全产业链布局,多类产品协同发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行业有望提速发展,公司作为国内工控&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一体两翼”布局,未来“一纵一横”发展空间大。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79亿元、14.38亿元、19.12亿元,对应PE为46.43倍、34.84倍、26.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下游行业波动风险、公司发展不及预期、新冠疫情蔓延
亨通光电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7 14.74 -- -- 15.35 3.58%
15.98 8.41%
详细
事件:2023年4 月 25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年报和 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收464.64 亿元,同比增长12.58%,实现归母净利润15.84 亿元,同比增长10.25%;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8.67亿元,同比增长16.20%,实现归母净利润3.95 亿元,同比增长14.82%。 点评: 业绩符合预期,通信和能源双线发展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2 年Q4 实现营收收入118.12 亿元,同比增长3.07%,环比减少5.86%;实现归母净利润1.64 亿元,同比增长35.95%,环比减少70.70%。2022 年公司在“新基建”“碳达峰、碳中和”“数字中国”等背景下,得益于光通信行业量价齐升、行业供需格局持续改善,以及国家电网建设的稳步推进,带动相关业务保持了较快增长。 公司坚持专注于通信网络与能源互联两大核心主业,提供行业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具备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球化产业与营销网络布局。 在通信网络方面,公司通过光棒技术的研发升级、整合海洋通信板块、建设 PEACE 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收购全球领先的特种光纤生产商等,进一步强化了在通信行业的产业布局和竞争力。公司以购买华海通信部分股权的方式继续优化整合海洋通信板块股权架构,以提升公司海洋通信、海洋观测、智慧城市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通信、海洋观测科技型企业,全面深化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战略布局。 在能源互联方面,公司持续加大特高压输电装备、直流输电装备、海上风电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以高端核心产品和装备为龙头,以系统成套解决方案和工程总包为两翼,形成能源互联产业全价值链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紧抓全球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发展机遇,继续深度拓展海上风电产业链,着力海洋产业链平台构建,具备全球海上风电工程服务能力。 公司紧抓光通信技术变革,光纤光缆与高速光模块齐头并进2022 年内,公司光棒、光纤、光缆等主要通信产品的产销量均实现同比增长。此外,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运营商招标和海外市场均呈现量价齐升的趋势,光通信行业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公司 2022 年光通信业务实现了较快增长。 预制棒方面:公司控股子公司亨通光导掌握了光纤预制棒制造的多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绿色光纤预制棒有效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瓶颈。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1月期间,公司受让第三方战略投资者持有的亨通光导 28.60%的股权,亨通光导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有利于公司进一步聚焦通信网络产业,维护核心资产,提高通信网络产业链完整性。 光纤光缆方面,2022 年,公司收购了 LEONI Industry Holding GmbH 持有的 j-fiber GmbH公司 100%股权;并已于近期完成最终交割。j-fiber GmbH 公司拥有近 40 年的特种光纤研发和制造经验,是全球领先的特种光纤生产商;此次收购将有效提升公司在特种光纤领域的研发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全球化产业布局。此外公司中标中国电信研究院 2022 年云网融合承载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芯光纤采购项目,成为该项目多芯光纤产品的独家供应商。 光模块方面,公司入选中国电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T 比特级超长跨距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建设工程(400G 高速光模块、100G 高速光模块)项目和“低功耗高集成度高性能 100G 光传输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建设工程(100G、400G 高速光模块)项目,成为这两个项目 100G、400G 光模块唯一提供商。公司 2021 年成功发布量产版 400G QSFPDDDR4 硅光模块和基于 EML 的 800G QSFP-DDDR8 光模块;2022 年内,公司发布了基于 EML 的 800G QSFP-DD 2×FR4 光模块,进一步丰富了其 400G 和 800G 高速光模块系列,已发布产品公司均已开放客户评估工作。目前,公司 400G 光模块产品已在国内外市场获得小批量应用。800G 光模块产品在领先交换机设备厂商通过测试,但尚未量产。 此外,公司在 CPO 光电协同封装的布局在国内较早,2021 年曾成功推出 3.2T CPO 工作样机。由于技术迭代,目前尚在进一步研发过程中。 公司深耕海洋通信,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2022 年内,公司继续深耕全球跨洋海缆通信网络建设业务,系国内唯一具备海底光缆、海底接驳盒、中继器 Repeater、分支器 Branching Units 研发生产制造能力、跨洋通信网络系统解决方案(桌面研究、网络规划、水下勘察与施工许可、光缆与设备生产、系统集成、海上安装沉放、维护与售后服务)提供能力以及跨洋通信网络系统建设能力的全产业链公司。 截至2022 年末,公司全球海底光缆交付里程数已累计突破65,000 公里。公司“超长距大容量深海海底光缆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深海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制,为国家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的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打下坚实基础。2022 年,公司按约保质完成了菲律宾SCIP-I 和CDSCN、安哥拉UNSC、巴西亚马逊Infovia 等项目的交付。2022 年内,公司海洋通信业务在亚太、拉美、中东、非洲等区域全面突破,新增签约ALC 大型中继联盟海缆项目、菲律宾SCIP-II 期、马尔代夫DSCoM 等项目。截至2022 年12 月末,公司拥有海洋通信业务相关在手订单金额约52.91亿元。 2022 年,公司携手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为其设计和建造连接巴西东南部海上油田的29 个作业平台的Malha 海上油气平台海缆通信系统。现已完成包含海底光缆分线器、海底线路中继器、海底线路分支器和海底光缆等全系列海上油气平台海缆通信系统的核心产品的验收和交付,并计划于2023 年四季度建成商用。该系统的成功交付标志着公司在全球海上石油天然气作业平台通信网络领域取得了产品、相关技术以及设计建造能力的新突破,将海底光缆应用于油气领域亦是公司海底通信系统重要场景。 2022 年内,公司高端制造业产业园项目一期开始规划建设,拟同步深入聚焦海洋信息系统水下特种缆制造。未来,公司将继续围绕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持续优化跨洋海底光缆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竞争力及可持续交付的能力,通过与运营商、ISP 合作推动新业务模式。 跨洋通信运营方面:由公司投资的 PEACE 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全长 15,800 公里,通过连接中巴跨境陆地光缆,PEACE 海缆系统将成为连接中国和非洲、中国和欧洲距离最短的海底光缆路由,并降低时延,满足中国到欧洲、非洲快速增长的国际业务流量需求,促进中国国际海底光缆的发展。2022 年内,公司 PEACE 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顺利推动。在前期陆续完成骨干线路登陆合作开发,积极开展和推进相关海底光缆、设备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登陆站设备安装和测试、海上施工等工作的基础上,该项目巴基斯坦-埃及-肯尼亚、埃及-法国段已建设完毕并按计划于2022 年内投入运营。基于亚太带宽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及已有目标客户实际需求,2022 年内,公司调整 PEACE 跨洋海缆通信系统项目的南非段建设进程,优先增加建设 PEACE 跨洋海缆通信系统新加坡延伸段项目,从而将PEACE 跨洋海缆通信系统拓展至新加坡,提升现有网络资源价值,构筑成亚欧、亚非国际信息互联大通道,为后续持续耕耘国际海缆运营市场打下良好基础。除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外,公司目前还与一些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主流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可提供包括带宽销售、运营维护以及其他增值服务。截至2022 年末,公司签订了合计约 2.03 亿美元的预售订单。 稀缺的海缆龙头,积极构建全球能源互联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围绕国家“海洋强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继续深度拓展海上风电产业链,着力海洋产业链平台构建,致力于成长为国际一流海洋能源互联解决方案服务商;同时继续全面展开与国网、南网、五大发电集团等各大输配电、发电能源商在综合能源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在国网、南网的市场地位,同时做好新能源、轨道交通、电气装备、重大基础设施等行业市场开发,推进公司向能源互联解决方案服务商战略转型。截至2022 年末,公司拥有海底电缆、海洋工程及陆缆产品等能源互联领域在手订单金额 167.54 亿元。 海上风电业务方面,面对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的运营需求,公司已形成了从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到工程运维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公司拥有完善海上风电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能力,形成了从海底电缆研发制造、运输、嵌岩打桩、一体化打桩、风机安装、敷设到风场运维的海上风电场运营完整产业链。海风项目方面,2022 年,公司持续中标国内外海上风电和海洋油气项目,在手订单充足,综合技术能力领先。公司中标了越南金瓯、沙特红海、墨西哥、泰国 PEA 等海外项目;龙源射阳 100 万千瓦海上风电、揭阳神泉二海上风电场、中广核新能源海缆检测及维修、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Ⅴ场址 500MW 项目、华能汕头勒门(二)海上风电场、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 A 场址工程以及三峡阳江青州 5/7 等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斩获渤中-垦利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老油田改造、绥中-锦州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等国内海洋油气项目。海风建设方面,公司正投资建造一艘新一代深远海大型风机安装船,建成后可实现在 70m 以内水深进行海上风电机组的吊装及风机基础施工作业,安装风电机组将可覆盖至 20 兆瓦,以满足国内外海上风电大容量、深远海施工需求并提升公司在海上风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将持续通过能力提升、区域布局,继续提高行业竞争力。公司的海底电缆生产基地目前位于苏州常熟的亨通国际海洋产业园;产业园毗邻长江,拥有码头资源,交通便利。此外,公司已在江苏射阳布局新的海底电缆生产基地,一期计划于 2023 年下半年实现投产。2022 年内,公司在揭阳的海洋能源生产基地顺利动工,该基地建成后将主要生产海洋装备产品。 特高压业务方面,随着国内以特高压为主的电网建设再次提速,公司持续强化在高压电力传输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服务能力,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高压测试研发中心,配置超高压直流耐压测试系统、超高压串联谐振局放耐压测试系统等全套带载试验能力,标志着公司具备了目前国际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的 1000kV AC 和±1100kV DC 的电缆系统电气型式试验的超级试验验证能力。2022 年内,公司为白鹤滩—浙江±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供了特高压传输解决方案;交付乌兹别克斯坦独立电站项目 500kV 超高压陆缆,并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全方位的商务、物流保障,进一步提升了亨通在中亚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在电力特种产品方面,公司除了在电网市场继续发力,通过差异化市场竞争,重点向特种电缆分布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筑、轨道交通、新能源及电气装备等市场深度转型,在细分特种电缆领域及海外高端市场取得突破。2022 年,公司在联合采筑电商平台供应商评选中荣获最高评测等级 SCI 3 星,在绿色建筑领域的综合实力获得了行业的高度认可。2022 年内,公司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的电力产品解决方案服务覆盖八个冬奥会重点场馆。 此外,公司瞄准“铝代铜”发展趋势,2022 年内启动实施山东滨州高端铝及铝合金电缆项目建设,项目主要定位于生产 220KV 及以下以铝及铝合金芯为主的电力、新能源、海洋能源、大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节能环保型特种电力电缆,并满足 IEC、CE、UL、TUV 等国际标准,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公司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重要新能源线缆制造研发基地。 公司还致力于成为全球新能源智能连接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的制造与研发,汽车电缆、高压线束及充电产品已经入围、配套 Benz、AUDI、上汽、一汽、蔚来、小米、零跑等国内外主流主机厂、传统和新兴车企,以“轻量化、智能化、便捷化”为方向,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客户提供更好的线路连接使用体验及解决方案。 公司全球化运营,重视海外市场开拓公司不断完善通信网络和能源互联产业的全球营销网络建设及产业布局。近年来公司已在欧洲、南美、南亚、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进行通信网络和能源互联产业布局,产业覆盖五大洲。公司海外产业布局不断完善,2022 年以来,埃及、印尼、印度等海外光通信产业基地陆续投产;目前公司累计海外产业基地 11 个,全球化运营、市场竞争力及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22 年内,公司海外出口业务快速增长,重点高端产品销售在欧洲、中北美洲市场实现突破,在中东签约首个海缆工程总包项目。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多领域技术保持行业领先公司不断推进 IPD 研发体系建设,优化研发全流程设计,建立高效高质的研发组织和研发信息化平台。在 5G 光纤通信、量子保密通信、硅光模块、海洋超高压直流输电、海上风电工程与运营等领域拥有行业领先技术。公司拥有 1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 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 个院士工作站、7 个国家 CNAS 认可及省重点实验室、40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25 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获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荣誉称号。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申报发明专利,截至2022 年末,亨通光电累计发布各类国际、国内标准 364 项,授权发明专利 1010 项,PCT 国际专利 197 项。2022 年,公司持续加大在光通信、海洋通信、海洋能源等板块的研发,研发投入 196,720.51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8.79%,研发投入居行业前列。 在通信网络领域,公司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的“光纤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系行业内首家获得此项评定的企业。2022 年内,公司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中国专利优秀奖;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2021 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021 年度工信部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荣誉称号;获得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授予的“江苏省 5G 全连接工厂”称号;亨通光电体系内多家子公司荣获省级“专精特新”系列相关奖项;成功发布 800G QSFP-DD 2×FR4 光模块;400G 光模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获得小批量应用。亨通光导和亨通光纤共同完成的“新一代有机硅光纤预制棒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亨通光纤“CALMCom?品牌光纤”荣获 2021 年度讯石英雄榜“光通信最具竞争力产品”奖项;“多芯少模光纤大容量光互联核心器件与系统研发”项目成功获批 2022 年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立项;亨通光纤还获评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新一代光纤预制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海洋通信方面,公司超长距大容量深海海底光缆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在第二届世界光子大会(AOPC 2021)暨第七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典礼上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一等奖,彰显在海洋通信领域的领先水平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能力;公司“海底光缆系统”在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之后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亨通海洋和华海通信双双荣获国家“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公司发布全球首个 32 纤对海底通信中继器原型机和 32 纤对中继海底光缆,推动行业进入Petabit 级超大容量系统传输时代;发布全球首个中继海缆系统 18kV 供电方案,引领海洋通信行业 SDM 技术变革;建设全球首个 16 纤对中继海底光缆系统。2022 年内,亨通海洋成功入选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顺利通过江苏省工程中心验收;获得苏州顶尖人才(团队)授牌;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进一步增强海洋通信核心竞争力,更好地组织海洋通信设备、工程及技术的研发,公司牵头成立的江苏深远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在2022 年内成功通过省级专家论证会。 在海洋观测方面,公司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海洋生态环境水下有缆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已获审核通过,待发布。公司独立承建的上海海洋环境监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筹建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于 2021 年末通过验收。 2022 年内,公司承研的中海油项目——基于光纤通信的水下数据传输系统(SRM)完成了DNV 船级社的设计验证、建造验证以及海试,标志着 SRM 水下路由器的国产化进程在国内油气行业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能源互联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超柔矿物绝缘防火电缆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0kV 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实现国际领先水平,500kV 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随着全球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海底电缆产品向深远海、高电压、经济性、国际化、综合工程服务发展,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科研合作具备 500kV 交流海陆缆系统、±535kV 直流海陆缆系统、330kV/220kV/66kV 三芯大截面铜芯/铝芯海底电缆系统等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及工程服务能力,同时具备 500kV 及以下交直流海缆软接头技术。早在 2018 年,公司就为国家电网舟山项目交付了单根 18.15kM 交流 500kV 海底电缆。亨通高压荣获 2022 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其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浮式海上风电用动态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致力于深远海动态缆技术开发,成功研制 35kV 与 66kV 动态海缆系统;目前该计划成果已成功安装应用于国内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扶摇号”,公司是该项目的唯一海底电缆供应商及敷设承建商。 2022 年,亨通力缆进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名单。亨通特导“特高压超强耐热铝合金特种导线研发与产业化”及亨通智网“电气化铁路用光纤复合承力索及其智能化应用方案”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2022 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类项目。亨通特导参与的“新型铝包镍钼合金钢芯耐热铝合金导线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在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新技术评选大会上荣获 2021 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亨通力缆与合作方凭借着“高压电力系统特种光纤在线监测传感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 2022 年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荣获“2022 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称号;“防火类特种电缆”荣获国家“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等荣誉。 此外,公司电力用非金属阻燃光缆、电力用预制光缆、自动巡检预警系统三项新技术及产品通过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2021 年新技术评估。亨通光电新品鉴定会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召开,涉及研发的超高压海缆传输、风力发电、智能预警等多个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得到来自电力、能源行业专家一致认可。根据鉴定意见,8 项新产品、新技术中有 2 项具备国际领先水平、4 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2 项具备中国领先水平。 公司建立长效奖励机制,绑定核心人才公司已完成两期员工持股奖励方案,奖励中高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骨干、海内外一线优秀市场人员及突出贡献人员。2022 年度内公司顺利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专用账户持有的 960 万股公司股票,涉及公司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和技术业务骨干共 246 人。公司通过制定具有约束性的业绩考核目标、多批次的分期解锁机制,对持股计划设定了公司层面和个人层面业绩考核要求和长期服务要求,以进一步激发核心骨干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稳定和鞭策核心骨干员工,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国内光电缆龙头企业,专注于通信网络与能源互联两大核心主业,随着海上风电的高景气发展,光通信行业的逐步复苏,未来成长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13 亿元、28.71 亿元、36.02 亿元,当前收盘价对应PE 分别为15.61 倍、12.58 倍、10.0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通信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海洋业务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分拆上市进度不及预期
美格智能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7 29.57 -- -- 34.15 15.49%
38.95 31.72%
详细
2020 年12 月24[T事ab件le:_2S0u2mm3a年ry]4 月 24 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以及 2023年一季报,2022 年实现总营收23.06 亿元,同比增长17.11%,实现归母净利润1.28 亿元,同比增长8.2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99 亿元,同比增长47.34%。 点评: 公司22 年营收及利润稳步增长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2 年Q4 实现营收5.06 亿元,同比下降21.93%,实现归母净利润0.05 亿元,同比下滑85.9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6 亿元,同比下滑33.25%;2023 年Q1,公司实现营收4.43 亿元,同比增长10.62%,实现归母净利润0.18 亿元,同比下降26.3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3 亿元,同比下降36.66%。纵观全年,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业务规模稳定增长,同时不断开拓海外运营商及高端品牌客户市场,海外客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毛利率及净利率整体较为稳定,一季度环比有所提升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整体保持稳定,一季度毛利率及净利率环比均有所提升。2022 年公司毛利率为17.86%,较上年下降1.01 个百分点,净利率为5.49%,较上年下降0.49 个百分点,整体趋势较为稳定;单季度来看,公司2023 年Q1 毛利率为22.59%,环比提高3.89 个百分点,同比提高3.46 个百分点,净利率为4.05%,环比提高3.08 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04 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公司盈利能力整体稳定,2022 年毛利率有所下滑的原因第一是汇率波动导致公司以美金核算的原材料成本上涨,第二是公司出货产品结构变化(毛利率相对较低的 NB\CAT1 等产品出货增加),第三是4G Cat4 产品、Cat1 产品等 数传产品销售单价持续下行,挤占毛利空间。我们预计未来随着公司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恢复。 整体费用管控良好,精细化管理能力继续维持从费用端来看,公司继续维持精细化管理能力,整体费用管控良好,总期间费用率呈现下降趋势。公司2022 年期间费用率为13.29%,较上年下降0.37 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01%、2.36%、0.86%;从单季度看,公司费用率环比下降,2023 年Q1 期间费用率为17.42%,环比下降0.17 个百分点,同比增加4.33 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90%、2.91%、1.69%。整体来看,公司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体现公司对精细化管理能力的重视,费用管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未来有利于公司长久可持续发展,有望在体量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费用支出及管理能力。 持续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整体稳定公司注重研发且继续投入,研发费用率整体较为稳定,为后续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动力。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86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8.06%,较上年减少0.68 个百分点;单季度来看,2023 年Q1 公司研发费用为0.44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9.93%,环比下降0.03 个百分点,同比增加3.75 个百分点。公司研发整体保持稳定态势,持续稳定的研发一方面有利于公司深入技术研究、不断发布新品,另一方面也助力公司长期可持续的成长动力。 短期来看,公司智能化和定制化能力打响,营收增速有望维持从短期来看,公司智能化和定制化的服务能力已经形成特色品牌效应,出货量明显增加,叠加由此带来的产品溢价,营收有望维持高增长趋势。具体来看,一方面公司以智能化和定制化为特色,促进产品溢价,出货量大幅提升,其中5G 及车载产品增速较快;另一方面,随着营收规模扩大,公司费用方面的规模效应有望逐步显现。 中长期来看,公司深耕智能模组领域,与高通合作紧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公司较早发力智能模组领域,并于行业内首家推出5G 智能模组,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智能模组产品序列,在智能模组领域积累丰富的研发技术及行业Know-How。公司与高通合作时间长、合作粘性强,有利于基带芯片及SoC 芯片的采购及备货,未来公司有望在与高通深度合作的条件下推出更高性能的智能模组产品,在物联网加速发展、智能化加速渗透的行业大背景下率先抓住发展机会,享受行业红利。 FWA 智能终端源承华为,研发实力雄厚,未来发展空间较广公司以模组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丰富的FWA 终端产品序列。公司与华为合作时间久,在2014年便与华为开启合作,是华为CPE 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积累了丰富的研发技术经验,同时在PCBA 和FWA 整机等业务领域也开展合作,随着华为向纯软聚焦,公司作为华为深度合作伙伴,在获取5G CPE 市场份额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未来发展具备较强确定性。 发力车载模组及终端,车载业务打开全新增长曲线公司积极布局车载业务线,发力车规级模组及车载终端,同时提供智能车载解决方案,深度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公司目前已经与国内主流车厂达成合作,并积极开拓造车新势力,不断扩充车载业务客户,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将为公司打开全新增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深耕“智能模组+网联汽车+FWA”等赛道,重视研发投入,具备深厚行业Know-How,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5G 和物联网行业发展红利,看好长期发展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7 亿元、2.76 亿元、3.72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43.79倍、31.23 倍、23.1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物联网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物联网行业竞争加剧引发价格战、物联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永新光学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27 81.93 -- -- 84.49 3.12%
99.96 22.01%
详细
事件:2023年4 月 24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年报和 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收8.29 亿元,同比增长4.27%,实现归母净利润2.79 亿元,同比增长6.70%;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88 亿元,同比减少9.96%,实现归母净利润0.47 亿元,同比减少12.26%。 点评: 业绩短期承压,多业务布局成长可期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2 年Q4 实现营业收入2.21 亿元,同比增长3.36%,环比增长12.95%;实现归母净利润0.80 亿元,同比增长83.78%,环比增长28.75%。 公司是我国光学精密仪器及核心光学部件供应商,主要从事光学显微镜、光学元件组件和其他光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生物显微镜及工业显微镜、条码扫描仪镜头、平面光学元件、专业成像光学镜片及镜头,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光学显微镜业务上,公司已成为国内光学显微镜行业龙头企业和核心光学元组件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公司常年为日本尼康、徕卡显微系统等国际一流显微镜品牌提供 OEM 服务,自主研发的产品重点为生命科学、智慧医疗和工业检测领域的专业精密仪器应用。显微镜客户主要为国内外知名院校、医院及企业,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天马微电子、日本尼康、徕卡显微系统、OPTIKA、Accuscope 等知名院校及企业;光学元组件业务上,公司是光电行业多个细分领域国际知名企业的关键光学部件核心供应商,除条码扫描、专业影像等基础业务外,近年来不断拓展车载光学、机器视觉、激光雷达、人工智能、医疗光学等新兴业务领域。其中条码机器视觉主要客户为霍尼韦尔、ZEBRA、得利捷、康耐视、新美亚、NCR;激光雷达客户主要为禾赛、Innoviz、麦格纳、Innovusion、北醒光子等,医疗光学主要客户为 BD、迈瑞医疗、PerkinElmer、安图生物等。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国内显微镜和光学器件领军企业,随着高端显微镜国产替代、光学元器件业务不断拓展,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发展可期。 光学显微镜:高端替代进展顺利,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22 年公司光学显微镜业务保持较快增长,显微镜高端替代策略进展顺利,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公司积极响应“科学仪器国产化”需求,不断加码高端显微镜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高端显微镜已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2022 年内,高端光学显微镜品牌 NEXCOPE 系列产品营收突破 1 亿元,同比增长近 70%,其中科研用高端显微镜增长超 100%。截至2022年末,高端显微镜占整体显微镜收入比重已近 30%。除此之外,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显微镜整体毛利率提升,2018—2022 年期间,公司显微镜整体毛利率由 31.29%提高到40.19%,增长高达 8.9%。随着高端显微镜占比不断提升,未来显微镜整体毛利率有望持续提高。 在生命科学领域,共聚焦显微镜已实现数十台套销售,试用客户超百家,客户涵盖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并成功开拓海外市场。 在工业检测领域,公司积极完善工业用显微镜产品线,新开发多款产品,工业检测类显微镜营收同比增长超 35%,其中用于清洁度检测的 818 大变倍比体视显微镜实现销售超 300台,增速超 100%,在教学领域,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实验室产品销售快速增长,2022 年内实现销售数百台套,客户覆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超百所国内(外)知名高校。 光学元器件:产品种类丰富,积极发展多业务布局在条码扫描方面,2022 年内,条码扫描产品受下游客户芯片、相关电子元器件短缺及库存积压影响,同比略有下降;目前相关负面影响已有所缓解,预计需求将逐步回暖。除此之外,公司还采取多项举措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公司精准把握条码扫描客户需求,加速新品导入,多款条码镜头新品已开始量产;另一方面,公司加速切入条码扫描复杂部组件业务,目前已向行业头部客户批量出货,不断提高在“条码光学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在机器视觉方面,公司加大了与机器视觉头部企业康耐视的合作,目前已成为其定制类光学产品第一大供应商。在产品方面,公司供应给康耐视、Zebra 的高速调焦液体镜头稳健出货,与康耐视合作的全球首款双液体变焦镜头已完成规模化应用的准备阶段,将于 2023 年开始量产;该产品具有景深大、视角广等特点,应用后,可减少机器视觉系统中照相设备的个数,市场前景广阔。除此之外,公司积极开发新产品并拓展新客户,与全球头部家用机器人公司合作的 360°全景镜头已批量出货,应用于大型仓储的全球首款磁性变焦镜头已实现数百万元销售。 在车载镜头方面,随着车载镜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客户需求随之提升,公司车载镜头前片销量稳健增长;在激光雷达领域,公司积极把握激光雷达车载应用的行业机遇,与禾赛、Innoviz、Innovusion、北醒光子、麦格纳等激光雷达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持深度的合作关系,并成功新开拓数家重要客户;2022 年内,公司激光雷达相关产品实现收入近 3,000 万元,同比增长超 100%。公司已将激光雷达客户群体从乘用车、商用车领域扩展至轨道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安防、车联网、机器人等领域,将产品从以零部件为主扩展至激光雷达整机代工。 在医疗光学方面,公司医疗光学业务主要分为医疗影像及体外诊断产品,在医疗影像方面,公司向蔡司、美国BD 医疗器械公司供应的超声影像光学元组件同比增长超 40%,研发生产的内窥镜镜头已与国内数家医疗细分领域上市公司建立合作并实现批量出货。同时,公司加速切入手术显微镜市场,2022 年内,应用于手术显微镜的核心光学部组件产品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在手术显微镜整机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完成手术显微镜整机样机的生产。在体外诊断方面,多款高端医用生物显微镜快速投入市场,已与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等数十家医院产生合作。同时,公司进一步拓展嵌入式显微系统新兴市场,数字切片扫描仪、病理诊断电动显微镜、NCM 细胞成像仪等产品实现批量销售。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达 7,939 万元,同比增长 25.87%,占主营业务收入 9.58%。报告期内,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获评“2022年宁波市优秀博士后工作站”;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超高分辨活细胞成像显微镜研究及应用”进展顺利,年度评审获“优秀”评价。承接的科技部滚动支持项目“高分辨荧光显微成像仪自动扫描分析系统开发”以高分通过了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综合绩效评价。承接的“并行扫描的高端多光谱共聚焦显微镜系统研发项目”被列为宁波市科技创新 2025 重大专项;同年 11 月,公司再次牵头 2022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眼科手术导航显微镜研发”,项目完成后,产生的共性化技术成果有望带动眼科、牙科等一大批应用领域的专用仪器的开发,推动国产手术显微镜领域的发展。 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已完成 NCF95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研发及 10x—100x 全套复消色差物镜及内窥镜镜头的稳定量产,并在条码镜头 AA 组装、激光雷达、机器视觉核心光学元部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2 年内,公司共取得授权专利 31 项,其中 11 项为发明专利,并于报告期内获评 2022 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在行业标准方面,2022 年内,公司主持修订的 GB/T22055-2022《显微镜成像部件的连接尺寸》、参与修订的GB/T41398-2022《显微镜双目镜筒最低要求》已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 9345-2019《显微镜成像部件技术要求》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二等奖,成为此次浙江省唯一由企业主持制定并摘得二等奖及以上荣誉的标准化项目,也是近十六年来宁波企业在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截至2022 年末,公司共主导编制 1 项国际标准,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 102 项、团体标准 1 项,系行业标准的引领者。 在科研合作方面,公司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分院已入驻企业 3 年,在此期间,双方围绕超分辨宽场移频显微系统、5G 移动版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液体变焦镜头、激光雷达检测、表面缺陷检测、共聚焦 AI 算法等多个项目紧密合作,实现产、学、研、政资源协同发展,推动多项先进技术完成产业化落地。 公司积极推动运营管理信息化,高度重视核心员工激励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2022 年,公司累计投入信息化软件及自动化设备超 6,000 万元。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公司构建了 ESB 平台(数据交互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为拉通各个业务系统的信息流打下基础;将 ERP 管理系统升级,通过将原有 U8 系统向SAP的升级,更加细化了公司所有业务流程管控;报告期内,公司启动多个信息化系统项目,系统性地推进 SA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ESB(企业服务总线)等信息系统的导入和落地,全面覆盖了公司在营销、财务、生产、采购、人事、仓储等管理板块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助力企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工业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加强了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为提高生产效率奠定基础。 股权激励方面,公司已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搭建员工持股平台及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2022 年内,通过实施员工持股平台减持、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二期解禁等举措,为 91 名激励对象实现股权兑现,提升了公司核心人才团队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此外,2022 年度经审计的公司业绩已达 2019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下简称“激励计划”)第三期解禁条件,公司将按规定完成激励计划最后一期的解禁工作,同时公司 2019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顺利完成全部兑现。本激励计划惠及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激励计划的兑现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经营层、核心员工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受益于高端显微镜国产替代与汽车智能化趋势,对公司高端显微镜/光学元件组件的需求量有望高增,公司深耕光学领域多年,技术护城河高筑,新产品边际开发成本低,竞争实力强劲,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0 亿元、4.54亿元、5.58 亿元,当前收盘价对应PE 分别为28.34 倍、20.61 倍、16.76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客户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炬光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27 117.06 -- -- 113.65 -3.28%
123.23 5.27%
详细
事件:2023年4 月 25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年报和 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收5.52 亿元,同比增长15.98%,实现归母净利润1.27 亿元,同比增长87.56%;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7 亿元,同比增长5.60%,实现归母净利润0.15 亿元,同比减少24.65%。 点评: 全年业绩符合预期,长期成长可期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2 年Q4 实现营业收入1.53 亿元,同比增长14.91%,环比增长12.74%;实现归母净利润0.20 亿元,同比增长84.65%,环比减少47.02%。 2022 年,公司多业务取得增长,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和原材料产品销量迅速上升,实现营业收入2.28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41.36%,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0.93%;激光光学元器件虽承压但仍实现正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29 亿元,同比增长2.96%。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国内激光器行业领军厂商,上游业务作为公司的成长基石发展稳健,中游业务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管理团队,多领域布局发展,未来成长可期。 “产生光子”+“调控光子”并行,上中游业务发展稳健2022 年公司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拓展客户、发布新产品,保持稳健增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照上游、中游业务划分,上游收入 45,683.12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27%;中游收入 9,258.93 万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 21.75%。上游业务是公司成长的基石,也是目前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中游业务虽然目前收入贡献比例少,但是未来增长潜力大。 1)“产生光子”,用于“产生光子”的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和原材料 2022 年持续保持稳健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2,826.95 万元,同比增长 30.93%。其中固体激光泵浦应用增长迅速,并实现科研项目的中标和批量交付;先进材料业务同比增长 224.29%,多家重要客户进入批量交付阶段,加快进口替代;新产品“绮昀”系列新一代高功率传导冷却激光净肤元器件产品全面进入量产,开始批量交付,2022 年发货超过 2700 套;新产品侧泵模块拿到多家客户订单,实现销售收入近 400 万元。 2)调控光子,用于“调控光子”的激光光学元器件,2022 年收入 22,856.17 万元,同比增长约 2.96%。其中用于光刻应用的光场匀化器收入增长最快,2022 年全年销售额超过2,000 万,较21 年同期增长超过 90%;受宏观经济影响,2022 年下游光纤激光器市场并不景气,下游的市场压力、价格压力在下半年起逐步传导到元器件层面。2022 年全年来看,作为光纤激光器核心元器件的快轴准直镜(FAC)发货数量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为了提升市占率,满足了客户降价诉求,FAC 收入有所下降。 聚焦三大应用方向,业绩可观未来可期公司战略布局三大应用方向:汽车应用、泛半导体制程、医疗健康,向不同客户分别提供上游核心元器件和中游光子应用解决方案。 1)汽车应用,2022 年汽车应用收入 3,657.86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9.36%。其中上游元器件主营收入741.39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38.28%,中游模块即汽车应用解决方案营业收入 2,916.47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6.67%。汽车应用上游元器件同期收入下降主要由于 2022 年下半年激光雷达行业出现显著调整,境外几家激光雷达行业公司倒闭或者合并,其中包含公司客户(如 Argo AI、Velodyne)。公司在2022 年内获得两家激光雷达新客户上游光学元器件小批量订单和多个样品订单,虽然新客户新项目进展顺利,但仍处于前期样品验证和导入阶段,其收入对上游元器件收入增长贡献尚不显著。汽车应用中游模块业务在 2022 年营业收入不及预期,主要受到激光雷达行业整体上量节奏相比之前预期有显著延后,以及大陆集团等公司汽车业务大客户的提货节奏或项目节奏变化的影响。针对 B 公司发射模组定点项目,公司自 2022 年四季度开始起的收入预测中已经不再包含 B 客户。 公司在线光斑扫描式混合固态雷达上与国内激光雷达客户和欧洲 Tier1 汽车客户开展了合作项目,有可能在 2023 年内获得新的定点项目。公司正在大力进行激光雷达及新兴汽车光电子业务的全球客户与应用拓展,当前有多个汽车应用客户合作项目正在推进;2)泛半导体制程应用,泛半导体制程应用主营收入 8,624.73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88%。其中得益于下游 DUV 光刻市场需求强烈,终端客户产能扩张迅速,上游元器件较上年同期增长 50.30%。得益于先进显示、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等业务进展顺利,泛半导体制程中游模块与系统即泛半导体制程解决方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68.70%,半导体集成电路晶圆退火系统持续出货,同时功率器件(高功率 IGBT)退火项目稳步推进,在四季度交付首台激光系统样机。新型显示巨量焊接业务拓展顺利,在四季度完成了主要客户的样机交付。国内首台显示面板准分子激光剥离设备升级改造为固体激光剥离系统完成产品开发和发货;3)医疗健康应用,医疗健康应用主营收入 10,671.50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2.06%。其中,上游元器件较上年同期增长 19.48%,中游模块作为新业务,初步形成收入。医疗健康上游元器件国内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海外市场表现超出预期,整体稳健增长。中游模块由于尚未进入量产,收入主要来自样品及技术开发服务。家用医疗健康领域,Cyden 项目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与计划相比存在一定程度延后。家用激光嫩肤、激光净肤项目多家客户进入方案定型、原型样机预研及测试阶段,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专业医疗健康领域,在专业净肤模组方面目前正在大范围为行业主流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并预计于2023 年实现快速增长。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成果亮眼1)研发投入,公司2022 年研发投入7,667.45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3.89%。公司始终坚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在设计仿真、基础材料、工艺技术等战略前沿方向持续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和创新力度,不断引进国际化技术人才。公司在国内和德国多特蒙德基地加大研发的同时,在国外其他地方建立了研发办公室或实验室,吸引当地高级研究人才加入,与西安、东莞、德国、海宁等地研发团队协作,进一步提升公司研究能力和研发效率,为未来业务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在总公司研发层面成立创新实验室,探索公司在潜在业务增长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应用,做好技术储备和平台开发,提升公司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竞争实力,不断开发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新产品,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动力。 2)研发成果,公司现已自主研发形成共晶键合技术、热管理技术、热应力控制技术、界面材料与表面工程、测试分析诊断技术、线光斑整形技术、光束转换技术、光场匀化技术(光刻机用)和晶圆级同步结构化激光光学制造技术九大类核心技术。 ①半导体激光原材料领域,公司预制金锡陶瓷热沉产品在国内主流光纤激光器厂商得到逐步导入,在西安和东莞基地建立了前后道流程大规模自动化量产产线,与多家客户建立合作,2022 年收入同比增长 224.29%,目前在手订单超 200 万支,已通过多家重要客户 35W高功率可靠性验证并进入批量交付阶段,预制金锡薄膜氮化铝衬底材料产品荣获“荣格技术创新奖”等殊荣;固体激光泵浦应用项目开发成功并实现批量交付;新产品侧泵模块通过多家客户验证,多项指标行业领先,并拿到批量订单;公司发布的新产品“绮昀”系列新一代高功率传导冷却激光净肤元器件产品全面进入量产,开始批量交付;②激光光学领域,光刻应用下游需求旺盛,光场匀化器收入增长超过 90%,2022 全年收入超过 2,000 万元,公司在德国多特蒙德子公司扩产建设了大规模紫外激光光场匀化器研发测试中心,以满足更大市场需求;东莞基地光学镀膜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展,除已批量应用的近红外光学镀膜外,实现高损伤阈值光学镀膜、中红外镀膜及深紫外(DUV)镀膜技术自主可控;开发精密切割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与加工精度;公司研制了基于超硬碳化钨材料的同步结构化工艺,为公司在精密钨钢模具的批量生产奠定成本优势。同时完成了球面柱面镜、微型棱镜、大矢高硅光学器件及超带宽镀膜的制程开发,推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性的产品或提升了公司产品竞争力;在晶圆级二维阵列微透镜技术领域,公司在阵列光学设计,微阵列模板工艺技术方面持续研究,最新工程样件分析表明这一技术日臻成熟,有望替代进口件并在新的消费级市场找到新的发展定位;③汽车智能驾驶领域,整体来看,宏观形势上智能驾驶和激光雷达行业商业化和上量节奏远落后于预期,同时激光雷达公司大多数未能实现盈利、运营风险较高,个别公司在 2022 年 出现裁员、被并购甚至关闭公司的情况。在这个形势下,公司在汽车(激光雷达为主)领域的营收节奏也受到较大影响,2022 年汽车应用解决方案收入相比 2021 年有显著下滑(下降 26.67%)。在此情况下,公司一方面坚定汽车行业战略,积极面向未来布局产品技术研发,持续进行全球业务拓展,另一方面也根据产品战略优化和调整汽车相关产品及客户项目资源布置,进一步聚焦核心优势领域和技术路线。2022 年,公司面向车载激光雷达行业市场持续进行车规级线光源发射模组研发,进一步加强基于 EEL 和 VCSEL 线光斑技术路线的发射模组的产品研发,2022 年完成车规级线光斑发射模组的设计定型和样品验证,正在进行车规可靠性验证。同时公司持续进行全球激光雷达行业市场拓展,进一步拓展线光源发射模组在激光雷达和汽车行业的应用,持续向海外和国内客户送样验证;2022 年,公司与客户在 SWIR 波长传感器光源模组以及车载激光白光照明光源领域开展了预研合作,完成了早期样品开发并向头部客户送样验证,但项目商业化落地还需要时间;④泛半导体制程领域,在显示面板制造方面,公司 2022 年二季度在国内建立了紫外固体线光斑激光剥离实验线,为亚太客户提供更迅捷的激光剥离工艺测试服务,进一步促进柔性OLED 激光剥离业务;在固体激光剥离线光斑系统方面,除了继续斩获新建产线订单以外,目前也在积极拓展已建产线的升级改造市场,在2022 年中标第一个国内改造项目并顺利交付;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Dlight S 系列激光晶圆退火系统斩获“荣格激光创新奖”,Dlight S及其他应用于逻辑芯片、功率器件和存储芯片制程的激光退火产品持续稳定交付,同时开发了更高功率的 IGBT 激光退火系统,并成功交付首套订单;公司发布了用于泛半导体制程解决方案的 FLux H 系列可变光斑激光系统,可满足在新型显示领域的 MicroLED 巨量焊接以及锂电池干燥等多种应用场景,已获得多家客户订单;⑤医疗健康领域,在家用激光医疗健康方面,公司家用激光嫩肤、激光净肤项目多家客户进入方案定型、原型样机预研及测试阶段,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需要临床实验、医疗认证等,项目商业化落地还需要时间;在专业激光医疗健康方面,公司在专业净肤模组方面目前正在大范围为行业主流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并预计于 2023 年实现快速增长。 在知识产权方面,公司重视新兴专利的申请与现有专利的维护工作。2022 年度,公司(包括各子公司)共申请专利 77 项,其中发明专利 64 项,获得授权专利 23 项,其中发明专利 14 项。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共拥有已授权专利 422 项,其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境外专利 114 项,境内专利 308 项,包括境内发明专利 128 项、实用新型专利 149 和外观设计专利 31 项,此外还拥有 7 项软件著作权。 公司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牵头制定《半导体激光器总规范》《半导体激光器测试方法》两项国家标准,子公司 LIMO 曾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颁发的全球光电行业最高荣誉之一 Prism Awards 棱镜奖。 优质人才团队+质量管理,塑造优质企业品牌1)人才团队优势,公司充分利用全球研发资源,在中国西安、东莞和德国多特蒙德、北美和欧洲其他地方配置核心技术团队,具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曾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创新争先奖”,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荣誉。公司拥有稳定的国际化人才团队。 2)优质质量管理,公司自成立伊始,即确立了“国际化、品牌化”的战略定位,“质量、诚信、卓越、挑战”的核心价值观,并将产品质量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公司质量管理水平, 公司基于愿景和价值观, 建立并实施了满足ISO9001:2015/IATF16949:2016 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不断超越顾客需求”的质量方针;3)品牌特色,公司 Focuslight 品牌已在全球半导体激光行业和激光光学行业初步建立影响力。公司销售网络分布于全球重点区域,已积累丰富的客户资源,客户覆盖下游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科学研究、汽车应用(激光雷达)、信息技术五大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优质客户。 流程与信息规划项目持续推进,助力公司全球运营能力和效率提升公司于 2022 年正式启动流程与信息规划项目,聘请专业咨询团队,共同协作,对公司全球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梳理,目前进展顺利。项目通过对全球业务流程的优化,建立同一个平台、同一套体系,提升全球运营水平。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各业务团队积极参与业务流程讨论,通过对业内先进实践经验的理解并结合公司业务现状,对公司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强化了各业务模块的运营能力并培养了核心业务团队。 公司积极推进数字化-可视化项目,将各业务环节的关键业务数据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呈现,改善销售、供应、生产、售后等各业务环节的可视化水平,有效提升信息传递时效并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帮助公司持续提升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 股权激励持续推进,深度绑定核心员工公司于 2022 年 4 月 18 日召开的 2022 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关于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办理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有关事项的议案》。公司于2022 年 4 月 26 日召开了第三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第三届监事会第七次会议,根据公司 2022 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授权,公司确定 2022 年 4 月 26 日为本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日,并同意以40 元/股的授予价格向符合授予条件的 539 名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合计 86 万股。同时,公司确定 2022 年 4 月 26 日为本激励计划预留授予日,并同意以 40 元/股的授予价格向符合授予条件的 21 名激励对象授予预留部分限制性股票合计 14 万股。 公司将通过完善分类考核与激励,通过差异化激励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倾斜力度;全面推动科技人员收益与项目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推动股权激励方案落地,探索如岗位分红、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模式,持续深化短中长期激励机制的优化与探索,公司希望员工利益与公司发展深度捆绑,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激光器行业领军者,在稳扎激光器上游元器件市场同时,加快汽车应用、医疗健美、泛半导体制程等中游业务布局和拓展,长期成长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 亿元、1.85 亿元、2.23 亿元,当前收盘价对应PE 为74.10 倍、60.40 倍、50.24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1、新技术发展不确定风险;2、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风险。
广和通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7 20.09 -- -- 22.18 10.40%
25.53 27.08%
详细
2020 年12 月24[T事ab件le:_2S0u2mm3a年ry]4 月25日晚,公司发布 2023年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18.13 亿元,同比增长53.85%;实现归母净利润1.40 亿元,同比增长34.2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7 亿元,同比增长37.99%。 点评: 公司营收及利润同比增速双提高,毛利率及净利率环比提升根据公司公告,2023 年Q1 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环比均有所提升,一季度毛利率为20.88%,环比提高1.95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12 个百分点,一季度净利率为7.75%,环比提高3.66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13 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速优化产品结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恢复;此外,我们判断,未来随着PC 模组出货量的复苏、物联网下游的进一步发展,公司业绩有望逐步回暖。 整体费用管控良好,精细化管理能力继续维持从费用端来看,公司继续维持精细化管理能力,整体费用管控良好,一季度总期间费用率继续下降。公司2023 年一季度总费用率继续下降,期间费用率为13.12%,环比下降3.29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89 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63%、1.88%、0.24%。公司整体费用率稳中有降,体现公司对精细化管理能力的重视,费用管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未来有利于公司长久可持续发展,有望在体量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费用支出及管理能力。 研发费用环比降低,同比提升,一季度研发费用率环比略有下降公司一季度研发费用率环比略有降低,同比提升。2023 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1.52 亿元,同比增加30.26%,环比下降24.89%,研发费用率为8.36%,环比减少2.12 个百分点,同比减少1.51 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公司研发保持稳定态势,研发费用率波动较小,持续稳定的研发一方面有利于公司深入技术研究、不断发布新品,助力公司长期成长动力;另一方面,稳定的研发费用率也反映公司对费用管控的加强,在持续投入的同时注重研发费用与利润增速的平衡,有利于公司稳定可持续发展。 短期来看,公司核心业务业绩修复确定性高——PC 模组出货量有望恢复PC+POS 模组基础稳固,笔电深度绑定大客户,订单修复确定性高,短期内有望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大营收及抬升毛利率。市场普遍担心公司PC 模组市场份额下滑,我们认为,公司在笔电市场拥有丰富经验,绑定笔电龙头大客户,订单普遍提前规划,根据上下游调研,公司短期内订单需求恢复的确定性较高,市场份额有望重新提高。此外,市场担心PC 出货量整体放缓,公司PC 模组需求度将会随之降低,我们认为,即便未来PC 整体出货量放缓,但作为PC 模组主要应用场景的商务本笔记本的需求较为稳定,叠加未来流量资费的下降和业内生态的优化,PC 模组内置率有望得到一定的提升,带动公司PC 模组出货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中期来看,公司新兴业务市场空间广阔——车载模组布局进展顺利收购海外车载模组企业,深度布局车联网业务,打开未来发展空间。公司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等方式收购锐凌无线,锐凌无线于2022 年11 月14 日正式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通过外延并购锐凌无线深度布局车载业务,有望完善公司车联网全球化战略布局,与国内车联网业务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锐凌无线在车载无线通信模组领域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完善产品认证体系,拥有经验丰富并长期任职的研发团队,其车载无线通信模组安装量在全球位居前列,通过并购公司可以全面整合研发团队及相关技术经验,与自身车载业务形成技术协同;另一方面,锐凌无线与境外优质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优质境外客户资源,而公司于2018 年成立广通远驰布局车载业务,主要客户为境内客户,通过收购,有助于公司快速切入境外市场并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整体竞争力,形成资源协同。我们认为,完成收购后公司车载业务有望迎来发展黄金期。 长期来看,公司成长曲线清晰——“笔电+pos”为基石,积极拓展“车载+泛IOT”物联网下游长尾行业众多,碎片化特征明显,公司布局泛IoT 等风来。公司在泛IoT 领域广泛布局,积极铺设下游应用领域,涉及多项业务,始终保持对下游市场发展变化的高度敏感,在爆品出现时有望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此外,公司保持高度的研发投入,积极进行5G 模组的开发与试验,未来有望应用于更多下游领域如安防、网关等,卡位高质量赛道。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有三大核心看点勾勒出公司长期成长曲线:1)笔电+POS 模组是公司最坚定的业务基石,笔电模组绑定大客户,流量稳定,未来需求稳中有升;2)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庞大,公司收购锐凌无线,深度卡位车规级模组,将打开新成长曲线;3)IoT 下游碎片化导致爆发点较多且难以把握,公司延伸布局泛IoT,有望率先抓住物联网爆发性机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模组行业白马龙头,以笔电+POS 为基础,深度布局车载市场,同时在泛IOT 行业广泛布局,未来发展空间大。不考虑并表,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5亿元、7.75 亿元、9.94 亿元,对应PE 为23.79 倍、18.57 倍、14.4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物联网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物联网行业竞争加剧引发价格战、新冠疫情反复蔓延
广和通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6 19.16 -- -- 26.46 14.64%
25.53 33.25%
详细
2020年12月24事件:2023年4月23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收56.46亿元,同比增长37.41%;实现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下降9.1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16亿元,同比下降15.27%。 点评: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拓宽市场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Q4实现营业收入19.26亿元,同比增长53.37%,环比增长47.84%;归母净利润0.79亿元,同比增长0.76%,环比下滑3.5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下滑39.96%,环比下滑37.71%。 整体来看,在较为复杂的市场大环境下,公司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22年全年,公司在研发、市场拓展、客户服务三大方面表现出色:1)持续研发:一方面,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和布局,发布多款4G、5G新产品,包括基于展锐平台的国产极小尺寸5G模组,国产替换进程进一步落地;另一方面,公司取得多项产品认证,如5G模组FM150-NA取得北美运营商AT&T认证,5G模组FG370通过CE认证测试等;2)拓宽市场:公司积极持续加大营销投入、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在深圳召开2022年广和通中国IoT代理商大会,并推出最新代理商政策,全面提升广和通渠道管理;3)客户服务: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召开“乌卡时代,以客户为中心,以质求变”的主题质量日系列活动,公司还加强与下游客户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出适用于多种物联网终端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如携手中国联通研究院、中科创达现网验证全球首例5G模组端到端多切片方案等。 公司还在2022年上半年发布并拟实施2022年股权激励计划,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授予限制性股票,激发员工积极性。收入结构方面,海外业务占比提升。公司2022年海外营收达到33.78亿元,同比增加42.02%,占全部营收比为59.82%,较上年提高1.94个百分点;国内收入达到21.43亿元,同比增加34.93%,占营收比为37.95%,较上年下降0.70个百分点。公司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增加新的盈利来源。毛利率略有下降,我们预计在产品线陆续丰富叠加营销布局逐渐完善后有望恢复从盈利能力来看,在较为复杂的市场大环境下,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略有下降。2022年公司毛利率为20.17%,同比下滑3.93个百分点,净利率为6.45%,同比下滑3.32个百分点;单季度来看,公司2022年Q4毛利率为18.93%,同比下滑2.32个百分点,环比下滑0.8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4.09%,同比下滑2.13个百分点,环比下滑2.20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公司盈利能力稳定,略有变动,2022年盈利能力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且公司产品出货结构发生变化,我们预计未来随着公司产品线逐渐丰富,营销布局逐渐完善,在车载和FWA行业市场拓展进一步取得成效后,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恢复。精细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体费用管控良好从费用端来看,公司精细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体费用管控良好,2022全年期间费用率下降。公司2022年期间费用率整体下降,期间费用率为15.50%,同比降低0.5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99%、1.63%、0.87%;从单季度看,2022年Q4期间费用率为16.41%,环比提高0.3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19个百分享,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48%、1.67%、0.77%。2022全年费用率的下降体现公司对精细化管理能力的重视,费用管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未来有利于公司长久可持续发展,在体量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有望保持良好的费用支出及管理能力。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后续成长动力足公司注重研发且继续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研发团队持续壮大,为后续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动力。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5.65亿元,同比增加31.70%,研发费用率为10.01%;单季度来看,2022年Q4公司研发投入2.02亿元,同比增加41.58%,环比增加56.17%,研发费用率为10.48%,环比提高0.5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97个百分点。此外,公司研发体系不断壮大完善,研发人员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22年年报,公司研发人员为1242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达到65.13%。短期来看,公司核心业务业绩修复确定性高——PC模组出货量有望恢复PC+POS模组基础稳固,笔电深度绑定大客户,订单修复确定性高,短期内有望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大营收及抬升毛利率。市场普遍担心公司PC模组市场份额下滑,我们认为,公司在笔电市场拥有丰富经验,绑定笔电龙头大客户,订单普遍提前规划,根据上下游调研,公司短期内订单需求恢复的确定性较高,市场份额有望重新提高。此外,市场担心PC出货量整体放缓,公司PC模组需求度将会随之降低,我们认为,即便未来PC整体出货量放缓,但作为PC模组主要应用场景的商务本笔记本的需求较为稳定,叠加未来流量资费的下降和业内生态的优化,PC模组内置率有望得到一定的提升,带动公司PC模组出货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中期来看,公司新兴业务市场空间广阔——车载模组布局进展顺利收购海外车载模组企业,深度布局车联网业务,打开未来发展空间。公司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等方式收购锐凌无线,锐凌无线于2022年11月14日正式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通过外延并购锐凌无线深度布局车载业务,有望完善公司车联网全球化战略布局,与国内车联网业务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锐凌无线在车载无线通信模组领域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完善产品认证体系,拥有经验丰富并长期任职的研发团队,其车载无线通信模组安装量在全球位居前列,通过并购公司可以全面整合研发团队及相关技术经验,与自身车载业务形成技术协同;另一方面,锐凌无线与境外优质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优质境外客户资源,而公司于2018年成立广通远驰布局车载业务,主要客户为境内客户,通过收购,有助于公司快速切入境外市场并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整体竞争力,形成资源协同。我们认为,完成收购后公司车载业务有望迎来发展黄金期。 长期来看,公司成长曲线清晰——“笔电+pos”为基石,积极拓展“车载+泛IOT”物联网下游长尾行业众多,碎片化特征明显,公司布局泛IoT等风来。公司在泛IoT领域广泛布局,积极铺设下游应用领域,涉及多项业务,始终保持对下游市场发展变化的高度敏感,在爆品出现时有望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此外,公司保持高度的研发投入,积极进行5G模组的开发与试验,未来有望应用于更多下游领域如安防、网关等,卡位高质量赛道。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有三大核心看点勾勒出公司长期成长曲线:1)笔电+POS模组是公司最坚定的业务基石,笔电模组绑定大客户,流量稳定,未来需求稳中有升;2)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庞大,公司收购锐凌无线,深度卡位车规级模组,将打开新成长曲线;3)IoT下游碎片化导致爆发点较多且难以把握,公司延伸布局泛IoT,有望率先抓住物联网爆发性机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模组行业白马龙头,以笔电+POS为基础,深度布局车载市场,同时在泛IOT行业广泛布局,未来发展空间大。不考虑并表,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0亿元、7.43亿元、9.90亿元,对应PE为26.52倍、19.63倍、14.7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物联网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物联网行业竞争加剧引发价格战、物联网下游需求发展不及预期
中兴通讯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4 37.52 -- -- 38.38 2.29%
46.75 24.60%
详细
2020 年12 月24[T事ab件le:_S4u月mma2r1y]日 ,公司发布 2023 年第一季度财报,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91.43 亿元,同比增长4.34%,实现归母净利润26.42 亿元,同比增长19.2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4.54 亿元,同比增长25.71%。 点评: 公司一季度业绩亮眼,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服务器等算力产品持续突破分业务来看,运营商业务方面,公司深度拓展与运营商在算网、云网的合作,无线、有线关键产品在运营商网络市场份额逐步提升,持续推进服务器及存储、数据中心交换机等产品快速上量。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2 年底,我国共建成4G 基站603 万站,对比来看,截至2023 年一季度,建成5G 基站264.6 万站,建设量尚不足,我们判断在数字经济大算力时代,对于5G 网络的需求有望大幅提升,公司运营商业务有望持续受益;政企业务方面,公司光传输产品稳步增长,服务器及存储产品不断突破金融、互联网行业客户,成为增长新引擎。数据中心、数据库产品竞争力在国内政企市场持续提升,数字星云平台持续赋能多行业领域;消费者业务方面,公司产品不断丰富,近期发布Axon 50 Ultra、nubia Pad 3D 等多款首创新品,公司5G MBB &FWA 数据终端产品持续全球领先,不断巩固市场地位。2023 年一季度公司第二曲线创新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40%,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数字中国的建设,我们认为公司服务器、存储、交换机/路由器、数据库等算力产品有望快速放量。 公司践行“精准务实,稳健增长”经营策略,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毛利率和净利率稳步提升,经营性净现金流接近翻倍增长。公司2023 年一季度实现毛利率44.50%,同比提升6.72 个百分点,环比提升8.03 个百分点;实现净利率8.97%,同比提升1.69 个百分点,环比提升5.35 个百分点;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23.3 亿元,同比增长95.9%。公司费控能力优秀,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有下降,坚持研发投入,筑牢技术壁垒。公司2023 年一季度销售费用为21.74 亿元,同比增长 1.02%,占总营收比例为 7.46%,同比下降 0.25 个百分点;管理费用 13.18 亿元,同比增加3.29%,占总营收比例为4.52%,同比下降 0.05 个百分点,成功实现降费提效;财务费用-1.82 亿元,主要是净利息收入增加以及汇兑收益增加所致;研发费用59.33 亿元,同比增长26.29%,占总营收比例为20.36%,同比增长2.28 个百分点。 运营商服务器市场:服务器产品实力强劲,在多个运营商项目中排名均位列第一我们认为2023 年数字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主线之一,算网基础设施建设或将逐步加快,2023 年三大运营商在算力方面的资本开支均保持20%以上增速,中兴通讯有望核心受益。 1)公司在中国电信2022-2023 年服务器集中采购中实现全标包入围,总份额第一,其中标包1、4、6 中排名第一,标包2、3、7 中位列第二。 2)公司在中国联通2022 云服务器集中采购中总份额第一,其中标包1 排名第一;在2022-2024 年中国联通国际服务器集中采购标段1 中排名第二;在2022 年中国联通人工智能服务器集中采购中排名第三;在2022 年中国联通通用服务器集采中总份额第二。 3)公司在中国移动2019-2020、2020PC 服务器集采、2021-2022PC 服务器集采(网络云标包)中均排名第一;在中国移动2021-2022PC 服务器集采(第一批次)中总份额位列第二;在中国移动2021-2022PC 服务器集采(第二批次,1-6 标包)中总份额排名第三;在中国移动2022 政企客户算力服务器集采中排名第二;在中国移动集中网络云资源池第三期工程计算型服务器采购中排名第一。 AI 服务器:产品性能强劲,成为“文心一言”可靠算力底座3 月16 日,据中兴通讯微信公众号,中兴通讯和百度联合宣布,中兴通讯服务器将支持百度“文心一言”,为AI 产品应用提供更加强劲的算力支撑,助力AI 产业化应用和生态繁荣。 “文心一言”是百度基于文心大模型技术推出的生成式AI 产品,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文心一言”将通过百度智能云对外提供服务,为产业带来AI 普惠。 在服务器产品方面,公司服务器产品全面满足百度定制化要求,针对百度智能云AI、深度学习的需求,中兴通讯服务器产品采用高密度、模块化、精细化设计,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易扩展、易管理等优势,在AI、云计算、大数据、NFV 等领域具有出色的表现,适用于百度大脑、飞桨深度学习平台。目前,公司服务器产品已规模应用于百度智能云,充分满足百度智能云不同业务场景差异化配置需求、资源分配和上云服务。我们认为此次合作体现了公司在提供AI 服务器解决方案的强大实力,公司服务器产品可充分满足AI 模型所需的蓬勃算力需求和庞大的数据吞吐量需求。未来,随着国产AI 模型持续发展,AI 下游应用的落地,模型推理算力需求有望带动公司AI 服务器持续放量。 截至目前,公司最新的R6500 G5 GPU 服务器可支持20 张单宽半长GPU 加速卡,具备高密度算力、灵活扩展、异构算力、海量存储、稳定可靠等特性,双路最大支持120 核,AI 性能提升10 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算力支持。在中兴通讯2022 年年报解读交流会上,公司表示年底有望推出支持Chatgpt 的GPU 服务器以及高性能交换机,2023 年运营商数据中心交换机营收有望倍增,同时公司是全球领先的 ICT 解决方案提供商,研发实力强劲,我们看好公司强劲技术研发实力在AI 等新应用领域的持续价值变现。 服务器方面: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保持较高增速据IDC 数据,2022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 273.4 亿美元(1888.37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9.1%,中兴通讯2022 年服务器收入已达100.08 亿元;根据中兴通讯官网,2022 年,中兴通讯服务器及存储营业收入百亿元,同比增长近80%;据IDC 2022 年第四季度中国服 务器市场跟踪报告,Top8 服务器厂商中,浪潮、戴尔、联想份额均出现下滑,超聚变和中兴则取得明显增长,其中中兴通讯市场份额从3.1%提升至5.3%,位居国内第五。公司在今年新产品发布会上表示将快步实现服务器及储存产品国内前三(按照2022 年份额超10%以上)、全球前五的经营愿景。 谷歌、Meta、百度等深度学习库均已接入中兴Adlik 架构,长期需求有望持续释放2022 年12 月28 日,公司联合英特尔共同发布《英特尔联手中兴优化深度学习模型推理,实现降本增效》白皮书,本白皮书深入介绍了中兴通讯主导的开源项目Adlik 如何与英特尔OpenVINO 工具结合。为解决购买专用 GPU 硬件会大幅增加部署成本,而且应用范围有限,灵活度较低的问题,中兴通讯通过硬件创新和软件层面的深度优化,在部分场景中,如果能够直接使用CPU 来进行推理,将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灵活度,白皮书指出通过中兴Adlik 可以对AI 模型进行自动剪枝、蒸馏,实现模型大小的优化,再通过OpenVINO?的量化工具和推理引擎,对模型实现INT8 量化,从而实现模型压缩,以降低模型推理所需的计算资源和内存带宽,提高模型的推理性能。通过使用中兴Adlik+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 OpenVINO?工具套件的组合,可使已完成训练的高精度AI 模型转换成参数较小、结构简单、精度基本不下降的AI 小模型,其性能与大模型接近,模型数据吞吐量更高,从而实现在不增加GPU 硬件,大幅减少部署成本的情况下,直接使用CPU 服务器即可满足模型的日常推理需求,成功实现降本增效,并使得模型更易部署在算力有限的场景下,比如自动驾驶车端场景。我们认为此解决方案能够实现AI 模型推理的降本增效,适用各垂直领域的AI 小模型有望加速落地,充分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Adlik 是用于将深度学习模型从训练完成到部署到特定硬件,提供应用服务的端到端工具链,其应用目的是为了将模型从研发产 品快速部署到生产应用环境。Adlik 可以和多种推理引擎协作, 支持多款硬件,提供统一对外推理接口,并提供多种灵活的部署方案。目前谷歌TensorFLOW,Meta PyTorch 和百度的PP 飞桨深度学习库都已能够接入Adlik 架构。随着Meta AI SAM 开源图像分割模型的问世,计算机视觉产业或将加速发展。由于SAM 中的图像编码器功能必须在PyTorch 中实现,并需要 GPU 才能进行高效推理,我们认为计算机视觉产业的发展有望进一步带动对Meta 深度学习库PyTorch 以及其他AI 互联网企业深度学习库的需求,公司adlik 软硬整体架构的需求有望提升。 测试效果如下图所示,在 ImageNet val 验证数据集上,ResNet50 剪枝模型经过蒸馏后精度略有提升,剪枝模型的吞吐量比原始模型提升了2.74 倍。INT8 量化后的模型的吞吐量比未量化模型提升了2.96 倍。经过Adlik 剪枝蒸馏和INT8 量化等方法优化后的ResNet50模型,在精度无损失的情况下,吞吐量比原始模型提升了 13.82 倍,效果显著。 目标检测YOLOv5m 模型优化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在COCO2017 验证集上,YOLOv5m经剪枝蒸馏和 INT8 量化后的模型,精度损失在1%以内。优化后的YOLOv5m 模型吞吐量比原始模型提升了3.39 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具有软件、硬件、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能力,将基础能力外溢赋能更多数字经济应用,有望打开公司第二成长曲线。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1.90 亿元、123.35 亿元、149.90 亿元,对应 PE 为 17.00 倍、14.04 倍、11.5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5G 建设不及预期、智能汽车发展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
科博达 机械行业 2023-04-24 56.40 -- -- 56.36 -0.91%
80.30 42.38%
详细
2020年12月24事件:2023年4月20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33.84亿元,同比增长20.57%,实现归母净利润4.50亿元,同比增长15.78%;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13亿元,同比增长24.03%,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43.78%。 点评:业绩符合预期,新老业务快速增长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2年Q4实现营业收入9.64亿元,同比增长26.46%,环比增长2.97%;实现归母净利润0.89亿元,同比减少24.08%,环比减少45.36%。2022年,公司新老业务均快速增长,传统照明控制类产品销量稳定上升,实现营业收入17.3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53%,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5.76%;新产品销售趋势良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2430亿元,同比增长81.24%。 我们认为公司主营照明系统发展稳健,新业务拓展顺利,随着公司积极拓展新客户、发布新产品,多领域布局,未来发展可期。公司新老业务快速增长,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在新增定点上,公司2022年共获得宝马、奥迪、德国大众、Stellantis、戴姆勒、福特、捷豹路虎全球、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红旗、小鹏、理想、比亚迪、吉利、极氪、长城、北汽等客户新定点项目91个,预计整个生命周期销量15,000多万只。其中宝马、奥迪、德国大众、Stellantis、戴姆勒、福特等客户全球项目8个,预计整个生命周期销量8,700多万只。宝马CCE项目获得未来10年宝马新车型前灯和尾灯控制器。PDLC控制器产品拓展取得了重要突破,获得戴姆勒和福特全球项目定点。Smartlight扩展到一汽大众、奥迪PPE全球平台,截至2022年底,在研项目合计155个,预计整个生命周期销量23,000万只。其中:宝马、保时捷、玛莎拉蒂、奥迪、大众、Stellantis、德国道依茨等客户全球项目12个,预计整个生命周期销量9,500万只。 由于原定点项目量产放量,大灯控制器、电磁阀和电机控制系统等老业务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2022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0%、26%、33%。氛围灯、座舱数据电源产品、底盘控制器和智能执行器等新业务陆续量产,量产后销售表现良好,进入快速增长期。2022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4%、81%、4445%、173%。 在产品研发上,公司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在2022年继续保持高强度研发创新投入,公司全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达到11.06%,保证了在底盘控制、车身域控、智能执行器精确控制和车窗玻璃调控变色等关键技术领域领先水平,为在下一代大灯控制技术、智能座舱氛围灯技术、座舱无线数据产品技术等新技术领域开拓和承接新技术项目,不断提升技术竞争力,奠定了扎实基础。并通过参股上海科博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主机厂和芯片开展深度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客户资源优质稳定,产品质量优秀,客户响应体系高效,供应链管理出色在客户方面,公司拥有众多国内外产销量大、车型齐全、品牌卓越的一流整车厂客户,并与主要终端用户保持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核心客户包括大众集团(包括其下属子公司奥迪公司、保时捷汽车、宾利汽车和兰博基尼汽车)、戴姆勒、宝马、福特、雷诺、PSA、捷豹路虎、吉利、比亚迪、红旗、一汽集团、上汽大众及国内外新造车势力头部企业等数十家全球知名整车厂商。公司已先后成为上汽大众、奥迪公司、一汽大众和保时捷汽车的A级供应商。 在产品生产制造方面,公司具备完整的产品工程设计与设备开发能力,自主设计、组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可满足全球知名整车厂商对于生产工艺的严苛标准,公司所生产的主要产品零公里PPM低于10。 在客户服务方面,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搭建灵活高效的客户响应体系,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为整车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多次获得整机厂的优秀服务奖。 在供应链方面,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供应链资源,全球前10强汽车半导体公司中有8家是公司的战略伙伴;同时,公司已与全球30多家知名汽车电子器件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对应整车厂大部分采取的“零库存”和“及时供货”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公司依托信息化系统和管理手段,实行准时化供应和以销定产模式,有效缩短制造周期,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资金占用,实现稳定和高效的生产运营。 实施股权激励,助力长期发展公司在2022年度实施了上市后首次股权激励计划,共向424名员工授予399.80万股限制性股票。本次股权激励范围较广,授予对象涵盖了绝大多数骨干员工,约占公司当期员工总数17.51%,激励覆盖面广泛有利于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性,有助于公司长期业绩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车载控制器龙头,在稳步发展现有业务的同时,加快新业务布局和新客户拓展,随着疫情缓和,汽车产业逐步复苏,公司业绩逐渐回暖,未来成长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5亿元、6.88亿元、8.32亿元,当前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41.86倍、33.14倍、27.41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新客户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冠疫情反复蔓延风险。
炬光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20 134.98 -- -- 149.32 10.21%
148.76 10.21%
详细
2020年12月24事件:2023年4月18日,公司发布《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129名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220.00万股,约占本次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总股本8,996.00万股的2.45%。A类激励对象的授予价格为100.00元/股,B类激励对象的授予价格为60.00元/股。 点评: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夯实公司长期发展基础根据公司公告,本次激励计划首次授予176.00万股,约占本次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总股本的1.96%,占本次激励计划拟授予权益总额的80.00%;预留授予44.00万股,约占本次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总股本的0.49%,占本次激励计划拟授予权益总额的20.00%。 激励对象方面,拟授予的激励对象人数共计129人,包括首次授予A类激励对象128人,为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骨干员工;B类激励对象1人。本次激励计划覆盖范围广,核心人员激励到位。公司业绩考核目标方面,公司本次计划激励对象的业绩考核目标值:23/24/25年剔除股份支付影响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1.32/1.50亿元,24/25年同比增速达14.78%/13.64%;业绩考核触发值:23/24/25年剔除股份支付影响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2/1.05/1.20亿元,24/25年同比增速达14.13%/14.29%。业绩考核目标增长稳健,凸显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方面,激励对象的绩效考核结果划分为“A、BC、C和D四个档次。 摊销费用方面,激励计划授予的限制性股票预计需摊销的总费用为8547.63万元,其中2023-2026年分别摊销3417.08万元/3325.15万元/1473.04万元/332.36万元。截至本次激励计划公告日,公司正在实施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其简要情况:公司于2022年4月26日以40.00元/股的授予价格,向538名A类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52.00万股,向1名B类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34.00万股,向21名A类激励对象授予预留部分限制性股票14.00万股。首次及预留授予部分即将进入第一个归属期,第一个归属期限为2023年4月26日至2024年4月25日。本次激励计划与正在实施的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互独立,不存在相关联系。 我们认为本次激励计划表明了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增强上下凝聚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公司未来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立足“产生光子”+“调控光子”,上游业务稳步发展公司在激光上游元器件布局主要包括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元器件的“产生光子”,激光光学元器件的“调控光子”,面向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科学研究、汽车应用(激光雷达)及消费电子五大行业应用,形成半导体激光、激光光学、汽车应用(激光雷达)和光学系统四大核心业务,在扩大上游核心元器件市场占有率同时,积极开拓汽车应用、医疗健康、泛半导体制程为代表的中游市场,在激光雷达、光纤激光器(FAC快轴准直镜、预制金锡薄膜陶瓷热沉)、泛半导体制程和医疗健康等关键市场的主要客户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1)半导体激光: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在专业医疗健康业务方面加大了产品应用开发和市场推广的力度,海外市场表现超出预期,较上年同期增长24.27%,专业净肤全新一代绮昀产品目前已获得订单超2000套;另外在先进材料预制金锡薄膜陶瓷热沉产品方面,已获得超过200万只订单,同时该款产品斩获“荣格技术创新奖”殊荣;2)激光光学:2022年H1实现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19.25%,其中用于光刻应用的光场匀化器收入增长最快,较去年同期增长88.64%;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上半年下游光纤激光器市场并不景气,但公司用于光纤激光器泵浦源的核心元器件快轴准直镜发货数量仍然呈现显著增长态势,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50%。 持续拓展“光子技术应用解决方案”中游市场,市场前景广阔公司战略布局三大应用方向:汽车应用、泛半导体制程、医疗健康,向不同客户分别提供上游核心元器件和中游光子应用解决方案。 1)汽车应用:2022年H1实现收入1,727.76万元,同比增长16.53%,其中上游元器件主营收入447.61万元,同比下降44.74%,主要是受境外某一知名上市激光雷达客户受半导体行业供应链影响等因素造成提货节奏波动的影响。中游模块主营收入1,280.15万元,同比增长1.60%。增幅较小主要受整体激光雷达行业上量爬坡速度相对预期有所延后以及汽车行业半导体供应链等宏观不利因素的影响,已量产发射模组客户提货节奏相对延后。公司2021年获得知名行业客户B公司激光雷达发射模组项目定点,目前公司已基本完成量产产线建设,进入量产前产品验证阶段,另外公司有望在2022年获得新客户汽车应用中游模块项目定点,据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量产;2)泛半导体制程应用:2022年H1实现收入3,982.15万元,同比增长59.83%。其中,得益于下游光刻市场的需求增长强劲,上游元器件主营收入1,168.35万元,同比增长88.64%。中游模块与系统主营收入2,813.8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3%。2022年H1应用于集成电路退火制程的激光系统和相关产品继续保持稳定发货;海外显示面板领域需求增长,斩获了新的激光线光斑剥离系统的订单;同时在新型显示领域,公司的可变线光斑等激光系统开始应用在新型显示的巨量焊接制程当中,贡献了新的销售增长点;3)医疗健康应用:2022年H1实现收入5,447.75万元,同比增长28.33%。其中医疗健康应用上游元器件主营收入5,275.14万元,同比增长24.27%,中游模块主营收入172.61万元,上年同期无收入。医疗健康上游元器件国内受疫情影响,海外市场表现超出预期,整体稳健增长。 多领域创新突破,高技术壁垒构建多元成长曲线1)半导体激光原材料领域,公司预制金锡陶瓷热沉产品在国内主流激光器厂商得到逐步导入,在东莞基地建立了大规模自动化量产产线,与多家客户建立合作,预期将于2022年实现数百万只产品量产交付。预制金锡陶瓷热沉产品荣获“荣格技术创新奖”等殊荣;2)光学领域,公司在高分子光学阵列微透镜设计和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维高分子材料微透镜样品已经得到客户认可,逐步导入客户产品;光学镀膜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展,除已批量应用的近红外光学镀膜外,实现高损伤阈值光学镀膜及DUV镀膜技术自主可控;开发精密切割技术,实现皮秒激光切割技术在光学加工中的应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与加工精度;3)汽车智能驾驶领域,公司持续向汽车行业客户交付量产的FlashLiDAR面光源模组产品。作为线光斑发射模组方案的行业领导者,公司基于EEL和VCSEL激光器发布了多款线光斑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产品,并为多家激光雷达行业客户送样;4)泛半导体制程领域,光刻应用下游需求旺盛,光场匀化器增长88.64%,公司在德国多特蒙德子公司扩产建设了大规模紫外激光光场匀化器研发测试中心,在显示面板制造方面,紫外固体激光退火线光斑系统研制工作受全球疫情影响,据公司预计将于2023年初完成样机的组装。为了进一步促进柔性OLED激光剥离业务,在国内建立了紫外固体线光斑激光剥离实验线,为亚太客户提供更迅捷的激光剥离工艺测试服务;在固体激光剥离线光斑系统方面,中标第一个国内改造项目;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DlightS系列激光晶圆退火系统斩获“荣格激光创新奖”,DlightS及其他应用于逻辑芯片、功率器件和存储芯片制程的产品持续稳定交付,并且同时在配合客户开发更高功率的IGBT激光退火系统;在新型显示领域,公司的FluxH可变线光斑激光系统在2022年内获得首台订单,应用于终端客户的巨量焊接制程。同时公司也在配合客户开发更多应用于其他新型显示制程的激光系统产品和工艺;5)医疗健康领域,公司发布的“绮昀”系列新一代激光净肤元器件产品全面进入量产,开始批量交付客户订单。在家用激光医疗健康市场,公司在手持式激光嫩肤、手持式激光净肤方面和国内外头部客户开展项目洽谈。 高度重视技术研发,积极升级生产管理系统公司持续研发,重视新兴专利的申请与现有专利的维护工作。2022年上半年,公司(包括各子公司)共申请发明专利3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已授权专利419项,其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境外专利112项,境内专利307项,包括境内发明专利124项、实用新型专利151和外观设计专利32项,此外还拥有7项软件著作权。 公司优化企业管理。公司于2022年4月正式启动IT规划项目,对公司全球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梳理,统一公司ERP平台,部署SAP系统,整合运营信息链,集成各个信息子系统,同时为公司精细化管理业务运营培养核心团队和后备力量奠定了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激光器行业领军者,在稳扎激光器上游元器件市场同时,加快汽车应用、医疗健美、泛半导体制程等中游业务布局和拓展,长期成长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1.95亿元、2.29亿元,当前收盘价对应PE为94.80倍、61.66倍、52.57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1、新技术发展不确定风险;2、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风险。
中兴通讯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14 35.99 -- -- 38.88 6.64%
46.75 29.90%
详细
事件:4月12日, 中兴通讯在深圳举办 2023年度中兴通讯云网生态峰会,预期2023 年政企业务营收实现40%+增长,同时发布多款算力新品。 点评: 政企业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AI 全栈布局,积极构建AI 算网生态据2022 年年报,公司政企业务实现营收 146.30 亿元,同比增加 11.84%,营收占比 11.90%;公司服务器及储存产品实现营收近百亿元,同比增长近80%。公司在峰会上表示2023 年政企业务营收目标是达到40%以上的增速,政企业务过去三年营收CAGR 超30%,其中互联网、金融、大企业、政务行业营收三年CAGR 分别为85%、72%、41%、26%。 公司在峰会上发布多项算力新品:服务器:2023 年新发布4 款intel 服务器包括R5200 G5、R5300 G5、R5500G5、R8500 G5 等;1 款GPU 服务器R6500 G5;1 款AMD 服务器R5350G5;2 款海光信创服务器R5930 G2 3 号、R5530 G2 3 号。其中Intel 服务器整形性能提高57%,浮点性能提高56%;AMD 服务器整形性能提高100%,浮点性能提高85%;海光服务器整形性能提高19%,浮点性能提高16%。 HDD/SATA SSD 存储容量提升24%,NVME SDD 容量提升50%;双宽GPU卡槽位提升50%,其中2U 服务器能支持4 块双宽GPU,4U R6500 G5 服务器最多支持10 块双宽GPU。服务器均支持冷板液冷,PUE 降至1.15,浸没式方案也在布局研发当中。 OTN 光网络:推出Real 400G 光传输方案,提速不减距;传输距离提升60%,功耗下降58%,网络容量提升至32T。 数字星网2.0:推出Adlik 模型推理工具(开源),其中知识蒸馏功能可使模型规模减少10 倍,模型剪枝功能可使算力需求减少50%。截至目前,两者均在paper with code 榜单排名第一。 手机/平板终端:推出Axon 50 Ultra 5G 行业首款卫星通讯5G 安全手机,无网络覆盖时依旧能发出信息,安全性能强,双系统全面满足政企保密安全需求。推出nubia Pad 3D 全球首款AI 裸眼3D 平板电脑,提供3D 视频会议、3D 直播视频、3D 医疗健康、3D XR 元宇宙、教育等多行业解决方案。 数据库:GoldenDB 在中国移动两次国产数据库集采中均中标,总份额排名第一;在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全系列银行、交易所、头部券商均有投产案例。 谷歌、Meta、百度等深度学习库均已接入中兴Adlik 架构,长期需求有望持续释放2022 年12 月28 日,公司联合英特尔共同发布《英特尔联手中兴优化深度学习模型推理,实现降本增效》白皮书,本白皮书深入介绍了中兴通讯主导的开源项目Adlik 如何与英特尔OpenVINO 工具结合。为解决购买专用 GPU 硬件会大幅增加部署成本,而且应用范围有限,灵活度较低的问题,中兴通讯通过硬件创新和软件层面的深度优化,在部分场景中,如果能够直接使用CPU 来进行推理,将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灵活度,白皮书指出通过中兴Adlik 可以对AI 模型进行自动剪枝、蒸馏,实现模型大小的优化,再通过OpenVINO?的量化工具和推理引擎,对模型实现INT8 量化,从而实现模型压缩,以降低模型推理所需的计算资源和内存带宽,提高模型的推理性能。通过使用中兴Adlik+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 OpenVINO?工具套件的组合,可使已完成训练的高精度AI 模型转换成参数较小、结构简单、精度基本不下降的AI 小模型,其性能与大模型接近,模型数据吞吐量更高,从而实现在不增加GPU 硬件,大幅减少部署成本的情况下,直接使用CPU 服务器即可满足模型的日常推理需求,成功实现降本增效,并使得模型更易部署在算力有限的场景下,比如自动驾驶车端场景。我们认为此解决方案能够实现AI 模型推理的降本增效,适用各垂直领域的AI 小模型有望加速落地,充分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Adlik 是用于将深度学习模型从训练完成到部署到特定硬件,提供应用服务的端到端工具链,其应用目的是为了将模型从研发产 品快速部署到生产应用环境。Adlik 可以和多种推理引擎协作, 支持多款硬件,提供统一对外推理接口,并提供多种灵活的部署方案。目前谷歌TensorFLOW,Meta PyTorch 和百度的PP 飞桨深度学习库都已能够接入Adlik 架构。随着Meta AI SAM 开源图像分割模型的问世,计算机视觉产业或将加速发展。由于SAM 中的图像编码器功能必须在PyTorch 中实现,并需要 GPU 才能进行高效推理,我们认为计算机视觉产业的发展有望进一步带动对Meta 深度学习库PyTorch 以及其他AI 互联网企业深度学习库的需求,公司adlik 软硬整体架构的需求有望提升。 测试效果如图3 所示,在 ImageNet val 验证数据集上,ResNet50 剪枝模型经过蒸馏后精度略有提升,剪枝模型的吞吐量比原始模型提升了2.74 倍。INT8 量化后的模型的吞吐量比未量化模型提升了2.96 倍。经过Adlik 剪枝蒸馏和INT8 量化等方法优化后的ResNet50模型,在精度无损失的情况下,吞吐量比原始模型提升了 13.82 倍,效果显著。 目标检测YOLOv5m 模型优化测试结果如图4 所示,在COCO2017 验证集上,YOLOv5m经剪枝蒸馏和 INT8 量化后的模型,精度损失在1%以内。优化后的YOLOv5m 模型吞吐量比原始模型提升了3.39 倍。 AI 服务器:产品性能强劲,成为“文心一言”可靠算力底座3 月16 日,据中兴通讯微信公众号,中兴通讯和百度联合宣布,中兴通讯服务器将支持百度“文心一言”,为AI 产品应用提供更加强劲的算力支撑,助力AI 产业化应用和生态繁荣。 “文心一言”是百度基于文心大模型技术推出的生成式AI 产品,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文心一言”将通过百度智能云对外提供服务,为产业带来AI 普惠。 在服务器产品方面,公司服务器产品全面满足百度定制化要求,针对百度智能云AI、深度学习的需求,中兴通讯服务器产品采用高密度、模块化、精细化设计,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易扩展、易管理等优势,在AI、云计算、大数据、NFV 等领域具有出色的表现,适用于百度大脑、飞桨深度学习平台。目前,公司服务器产品已规模应用于百度智能云,充分满足百度智能云不同业务场景差异化配置需求、资源分配和上云服务。我们认为此次合作体现了公司在提供AI 服务器解决方案的强大实力,公司服务器产品可充分满足AI 模型所需的蓬勃算力需求和庞大的数据吞吐量需求。未来,随着国产AI 模型持续发展,AI 下游应用的落地,模型推理算力需求有望带动公司AI 服务器持续放量。 截至目前,公司最新的R6500 G5 GPU 服务器可支持20 张单宽半长GPU 加速卡,具备高密度算力、灵活扩展、异构算力、海量存储、稳定可靠等特性,双路最大支持120 核,AI 性能提升10 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算力支持。在中兴通讯2022 年年报解读交流会上,公司表示年底有望推出支持Chatgpt 的GPU 服务器以及高性能交换机,2023 年数据中心交换机营收有望倍增,同时公司是全球领先的 ICT 解决方案提供商,研发实力强劲,我们看好公司强劲技术研发实力在AI 等新应用领域的持续价值变现。 服务器方面: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保持较高增速据IDC 数据,2022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 273.4 亿美元(1888.37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9.1%,中兴通讯2022 年服务器收入已达100.08 亿元;根据中兴通讯官网,2022 年,中兴通讯服务器及存储营业收入百亿元,同比增长近80%;据IDC 2022 年第四季度中国服务器市场跟踪报告,Top8 服务器厂商中,浪潮、戴尔、联想份额均出现下滑,超聚变和中兴则取得明显增长,其中中兴通讯市场份额从3.1%提升至5.3%,位居国内第五。公司在今年新产品发布会上表示将快步实现服务器及储存产品国内前三(按照2022 年份额超10%以上)、全球前五的经营景愿。 运营商服务器市场:服务器产品实力强劲,在多个运营商项目中排名均位列第一我们认为2023 年数字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主线之一,算网基础设施建设或将逐步加快,2023 年三大运营商在算力方面的资本开支均保持20%以上增速,中兴通讯有望核心受益。 1)公司在中国电信2022-2023 年服务器集中采购中实现全标包入围,总份额第一,其中标包1、4、6 中排名第一,标包2、3、7 中位列第二。 2)公司在中国联通2022 云服务器集中采购中总份额第一,其中标包1 排名第一;在2022-2024 年中国联通国际服务器集中采购标段1 中排名第二;在2022 年中国联通人工智能服务器集中采购中排名第三;在2022 年中国联通通用服务器集采中总份额第二。 3)公司在中国移动2019-2020、2020PC 服务器集采、2021-2022PC 服务器集采(网络云标包)中均排名第一;在中国移动2021-2022PC 服务器集采(第一批次)中总份额位列第二;在中国移动2021-2022PC 服务器集采(第二批次,1-6 标包)中总份额排名第三;在中国移动2022 政企客户算力服务器集采中排名第二;在中国移动集中网络云资源池第三期工程计算型服务器采购中排名第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具有软件、硬件、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能力,将基础能力外溢赋能更多数字经济应用,有望打开公司第二成长曲线。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1.90 亿元、123.35 亿元、149.90 亿元,对应 PE 为 17.17 倍、14.19 倍、11.6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5G 建设不及预期、智能汽车发展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
中天科技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12 17.41 -- -- 17.57 0.92%
17.57 0.92%
详细
2020年12月24事件:2023年4月10日,公司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公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71亿元,同比减少13.10%;实现归母净利润32.14亿元,同比增长1663.98%;扣非归母净利润31.64亿元,同比增长6825.52%。 点评:业绩符合预期,多业务布局助力长期发展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2年Q4实现营收收入110.76亿元,同比增长18.26%,环比增长21.00%;实现归母净利润7.44亿元,同比增长335.44%,环比增长15.17%;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33亿元,同比增长280.54%,环比增长15.07%。其中营收回落主要受剥离商品贸易业务影响。 公司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通信、海洋、能源、电网等多业务布局迎来发展契机。 通信产业,随着人工智能开启大模型驱动新时代,以及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下互联需求的增长,公司着力推动算力网络相关光通信产品发展,如光模块的升级和整体研发水平,助力加快数据中心建设,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助推发展第二发展曲线。 海洋产业,承接了国内外多项能源开发和油气开发动态海缆工程项目,突破了±525kV柔性直流海底电缆、国内首套深水IWOCS脐带缆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持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新能源产业,公司形成以“分布式光伏引领,微电网核心技术支撑,关键材料开发,大型储能系统应用”为亮点的经营格局,进入“十四五”,定位“光、储、氢”细分领域,建设新能源“零碳”基地;紧抓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配储应用的契机,形成“料-芯-组-舱-站”全产业链式一体化产品供应与服务,打造全生命周期内安全设计及系统集成匹配。公司海内外储能订单持续放量,加速了储能业务的拓展。 电网建设产业,公司紧抓“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注重研发节能、环保产品,布局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新需求,研发新一代输配电产品,提供传输损耗更低的解决方案,成为特高压输电线路节能建设的主力军。
中控技术 机械行业 2023-04-11 74.14 -- -- 110.20 1.68%
75.39 1.69%
详细
2020 年12 月24[事Ta件bl:e_2S02u3mm年ar4y月] 10 日,公司发布了 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3.75 亿元到15.10 亿元,同比增长40.09%到53.85%;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85 亿元到0.95 亿元,同比增长41.93%到58.63%;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62 亿元到0.70亿元,同比增长56.64%到76.86%。 点评: 业绩实现较快增长,下游行业及大客户开拓顺利根据公司公告,我们测算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营收中值为14.43 亿元,同比增长46.97%;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中值为0.90 亿元,同比增长50.28%;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中值为0.66 亿元,同比增长66.75%。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持续深耕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经营业绩稳步提升;2)公司加强拓展冶金、食品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市场;3)公司管理变革持续推进,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ISC 项目成效不断显现,费用率明显改善。 公司战略清晰,产品矩阵持续丰富1)产品及解决方案覆盖多领域,跨行业实力强:公司积极服务于工业3.0+工业4.0,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在油气、石化、化工、电力、制药、冶金、新材料、新能源、食品等多行业领域,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提出“1·3·5 客户价值创新模式”:公司深入推进实施5S 线下门店+S2B 线上平台的一站式工业服务新模式,持续跟踪挖掘客户需求,不断强化客户粘性,增强公司战略定力;3)收购高端分析仪领军公司Hobré,完善仪器仪表产品谱系:根据中控技术公众号,公司近日完成对Hobré公司100%股权收购协议签订,公司将获取国际领先、横跨多领域的技术团队,扩充高端分析仪产品体系,增强分析仪研发和集成能力,迅速填补国内高端分析仪市场的空缺,完善公司产品链,有望提高公司在高端仪器仪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双碳”背景利好流程型智能制造,高端工控产品国产替代提振公司成长长期来看,我国流程工业在“双碳”目标下,工控产品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市场空间较大。 我国流程工业在碳排放方面有两个特点:第一,国内流程工业平均工艺水平与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能耗方面依旧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仅靠工艺流程优化、节能技术等方式难以显著控制能耗,必须进行自动化设备的更新换代与基础自动化升级改造;第二,目前国内流程工业的能耗总量可观,可改进空间较大,可以通过降低流程行业能耗的途径来明显降低全国碳排放量。在“双碳”的长期目标下,我国流程工业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必然趋势,工控产品更新换代的市场空间较大。 目前国内高端工控/工业软件领域产品的国产化率依旧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大。公司坚持投入研发,不断突破高端工控产品,目前已位居世界一流水平。2021 年,公司与多个大客户强强联合,打造多个标杆性项目,DCS 产品顺利突破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生产装置,在高端工控产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另外,公司在工业软件方面的实力也不断增强,目前已经拥有MES/APC 等多款先进的工业软件,拓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制药食品等新行业应用,未来工业软件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高端工控/工业软件产品为公司打开增长新曲线。 深耕石化化工行业,工业软件核心竞争力强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具备较强的下游行业属性,通常来讲,一款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往往只负责某个领域甚至某一工艺,需要大量的行业经验和行业模型的积累。公司深耕石化、化工领域多年,深度绑定多个下游大客户,拥有海量的现场数据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有助于公司构建成熟的经验模型。我们认为,与石化化工行业的深度绑定赋予了公司较强的工业软件开发和运维能力,大大提升了公司工业软件产品的实用性和竞争力,同时某一细分行业中的工业软件又呈现“一家独大”的特点,有助于公司工业软件产品未来在石化化工行业中广泛普及,提振公司长期成长。 深化全产业链布局,多类产品协同提振公司业绩中控技术以控制系统(DCS+SIS+PLC)为基石,向下打造“工业触手”,布局仪器仪表相关产品,向上打造“工业智慧大脑”,布局多款工业软件,各业务间具备明显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司整体的竞争优势。同时公司“线上+线下”协同发力,5S 自动管家店和S2B平台共同打造完善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在智能制造大背景下,国家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工控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作为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内工控龙头,积极深化全产业链布局,多类产品协同发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工业4.0 时代,智能制造行业有望提速发展,公司作为国内工控&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一体两翼”布局,未来“一纵一横”发展空间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6 亿元、10.79 亿元、14.36 亿元,对应PE 为65.65 倍、48.46倍、36.41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下游行业波动风险、公司发展不及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16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