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华药业
|
医药生物
|
2023-05-16
|
26.71
|
--
|
--
|
31.98
|
19.73% |
|
31.98
|
19.73% |
|
详细
公司是国内静麻制剂领先企业之一,业绩稳健增长公司是国内静麻制剂领先企业之一,拥有国内最丰富中枢神经药物的产品线,据2022年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领域获批上市新药制剂56个,品规89个,拥有7个独家上市品种,13个首家上市品种,25个产品销售市占率国内第一并拥有10个亿元品种;此外公司中枢神经类重要品种均拥有从原料药合成到成品药制剂的全部生产流程,主要原料均为初级化工产品,纵向延伸也保证了经营利润率较高。2018-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约2.74%、14.46%,整体业绩在疫情影响扰动下仍保持稳健增长,利润率受益于毛利率相对较高的麻醉业务线结构占比提升也大幅提高,盈利能力提升。 高壁垒精麻制剂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存量产品集采风险基本缓解据米内网样本医院数据,2021年神经系统化药销售规模约743亿元,预期随着手术量及无痛内镜诊疗量增加规模持续扩增。精麻药物领域政策壁垒较高,尤其是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生产经营受到国家严格管控,且由医保局定价,保障了领域内企业的稳定格局。公司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对应细分品类样本医院市占率超80%(米内网数据),且持续镇痛类产品扩充已实现镇静和镇痛并驾齐驱,且集采影响基本缓解:1)已集采产品:公司主要产品如右美托咪定、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度洛西汀等产品自2018年开始已经纳入国家带量采购,收入占比已由2017年的22%下降至2022上半年的8.8%(样本医院);2)未来可能集采产品:公司未纳入集采品种竞争格局较好,距国家集采标准规定(通过一致性评价(含原研)至少5家)尚有距离,咪达唑仑目前仅3家过评,依托咪酯脂肪乳剂(长链)为公司独家产品无集采风险,精神和神经类产品丁螺环酮、齐拉西酮等收入占比较小,且竞争格局较好短期内集采可能性较小,羟考酮、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为麻醉管制类产品纳入集采风险较低。 TRV130获批打开空间,在研管线丰富5月8日公司公告富马酸奥赛利定注射液(TRV130)获批,适用于成人患者严重到需要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的急性疼痛,也可作为替代疗法效果不佳时的选择,其原研药具有与吗啡类似的镇痛效果且副反应低,2016年获突破性疗法认定,2020年8月获FDA批准上市。据米内网数据阿片类止痛化药2021年样本医院销售规模约115亿元,约占为止痛药的82%,需求刚性且持续增长,TRV130作为靶点专一、安全性高的麻醉镇痛品种契合临床需求趋势,潜在空间庞大,有望借助公司多年销售渠道成为重磅单品。 此外公司注重市场潜力大、技术壁垒高的新产品开发,近5年获批1类创新药临床批件9项,同领域创新药批件数量全国第一。 2022年公司投入科研经费4.95亿元,同比增长23.10%,研科研项目70多项,夯实公司可持续发展。 盈利预测公司是国内静麻制剂领先企业之一,当前集采影响基本缓和且持续有新品加持,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52.60/62.84/74.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4%/19.5%/19.0%,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5/13.79/17.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8%/23.6%/23.4%,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1.11/1.37/1.69元,对应2023年5月10日26.83元收盘价,PE分别为24/19/16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超预期风险,药品研发创新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步不及预期风险,质量控制风险,环保风险,高端人才缺乏的风险。
|
|
|
振德医疗
|
纺织和服饰行业
|
2023-05-08
|
33.74
|
--
|
--
|
35.28
|
2.11% |
|
34.45
|
2.10%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61.38/6.81/7.03亿元,同比增长20.55%/14.31%/40.09%,剔除隔离防护用品后主营业务收入33.58亿元,同比增长3.71%,境内外分别同比29.22%/-8.69%;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3.00/1.46/1.41亿元,同比增长2.82%/30.92%/40.80%,剔除隔离防护用品主营业务收入约8.81亿元,同比增长21.54%,业绩增长稳健。 聚焦医疗+健康主业,内外销协同发力国内市场方面,2022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4亿元,同比增长90.62%(院内/零售端约为27.13/13.08亿元),剔除隔离防护用品后境内收入约13.68亿元(院内/零售端约为9.45/3.68亿元,同比增长28.18%/55.83%),其中院线端已覆盖全国7000多家医院,较年初增加近1000家,其中三甲医院超1000家,零售端全力推进大健康品类经营,振德电商店铺已达15家,合计粉丝量超800万人,线下百强连锁药店覆盖率已达98%,共计覆盖药店门店11万余家,较年初增加2万余家,商超便利店超1.8万家,市占率持续提升;国际市场方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0.27亿元,同比减少26.40%,剔除隔离防护用品后约19.89亿元(-8.69%),其中在造口及现代伤口护理产品方面,快速推进振德和上海亚澳在产品、渠道和客户等优势资源整合,在海外也设立现代伤口护理产品的市场营销团队,促使造口及现代伤口护理产品实现销售4.67亿元,同比增长144.59%,收入结构得到有效优化。 内研产品升级+外拓式发展,持续抬升天花板2022年,公司新取得20项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16项发明专利,截止年底拥有67项发明专利和568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06/9项国家二/三类医械证书,牵头成立医疗器械行业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联盟加强产业交流合作,并在国内率先研发符合ISCC认证的手术感控材料,造口护理技术方面也取得一些关键性进展;此外前期整合项目持续发挥效能,安徽蓝欣医疗废液自动收集设备及耗材成功推向市场实现进院销售,振德和上海亚澳优势资源融合和业务整合使得现代伤口产品线快速发展,英国子公司收购了英国孙公司进一步拓展渠道覆盖,参与投资设立了绍兴国创振德医疗产业一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聚焦投资主营业务战略协同与产业链多元布局的重点领域,新产品、技术及工艺的研发以及外延开拓有利于公司更好的形成技术和竞争壁垒。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医用敷料龙头企业之一,近年终端渠道快速拓展,手术感控、现代敷料、压力治疗与固定等主业内研外拓稳健发展,考虑到防疫物资需求减弱,下调2023-2024年盈利预测,新增2025年盈利预测,预期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55.06/63.42/75.37亿元(原预期2023-2024年营业收入为64.15/73.11亿元),同比增长-10.3%/15.2%/18.8%,实现归母净利润6.67/7.77/9.30亿元(原预期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8.07/9.15亿元),同比增长-2.1%/16.5%/19.7%,2023-2025年每股收益为2.50/2.91/3.49元(原预计2023-2024年每股收益3.03/3.44元),对应2023年5月4日35.61元的收盘价,PE分别为14/12/1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销售拓展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研发及质量风险,集采超预期风险,募投项目实施风险。
|
|
|
联影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3-05-01
|
147.69
|
--
|
--
|
149.80
|
1.28% |
|
149.58
|
1.28%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 92.38/16.56/13.28亿元,同比增长 27.36%/16.86%/13.91%;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 22.13/3.3/2.77亿元,同比增长 33.42%/7.68%/3.14%,业绩增长稳健。 持续创新产品推出,全线产品在新增市场金额和台数占有率均排名前列截止 2022年底,公司已累计向市场推出 90多款产品,2022年 10款产品获得国内 NMPA 注册,包括行业首款人体全身磁共振 uMRJupiter5T、业界最高时间分辨率 190皮秒级的芯无极数字 PET/CTuMIPannoroma;公司产品已入驻全国超 1000家三甲医院,公司全线产品在新增市场金额和台数占有率均排名前列,中高端以及超高端产品实现重大突破。按 2022年度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占有率口径,公司 CT、PET/CT、PET/MR 及XR 产品均排名行业第一,MR 和 RT 亦属行业前列。 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公司深耕海外市场品牌和服务体系建设,客户群体已覆盖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 5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业务比重已由 2021年的 7.15%提升至 11.94%,2022年 39款产品获得欧盟 CE 认证,可销往 60余个国家和地区,37款产品通过 FDA 认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此外公司在 27个国家和地区新获当地产品注册,涉及 42款产品。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医学影像龙头企业,考虑到费用率及产品结构等的变化,我们维持 2023-2024年营业收入预测下调利润预期,新增 2025年盈利预测,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为116.64/144.27/176.57亿 元 , 分 别 同 比 增 长26.3%/23.7%/22.4% , 对 应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21.50/27.13/32.81亿 元 ( 2023-2024年 原 来 预 测 为23.64/28.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9.8%/26.2%/20.9%,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 2.61/3.29/3.98元(2023-2024年原来预测为 2.87/3.49元),对应 2023年 4月 27日 151.15元的收盘价,PE 分别为 58/46/38倍,维持“增持”评级。
|
|
|
惠泰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3-04-28
|
351.09
|
--
|
--
|
399.70
|
13.36% |
|
397.99
|
13.36%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3 年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5/1.03/0.9 亿元, 同比增长31.71%/53.71%/49.08%,经营净现流为1.16 亿元,同比增长74.73%,业绩增长超市场预期。 血管介入类产品覆盖率及入院渗透率持续提升,降本控费净利率同比提升4.52pp公司一季度业绩快速增长,主要系血管介入类产品覆盖率及入院渗透率持续提升,海外市场及OEM 业务持续良好增长,一季度国外业务占比11.80%(据公司官方公众号信息),相较2022 年全年11.15%的外销比重再度提升;利润增速相较营收增速更高主要系产品盈利能力增强的同时降本控费,实现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70.67%/28.25%,同比提升0.9/4.52pp,主要系期间费用率下降3.58pp,除财务费用外其余三费均有不同程度下滑,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均同比下滑0.86/1.44/1.71pp,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电生理业务稳步发力2022 年,公司电生理产品在福建省牵头的27 省联采项目中全线中标,截止2022 年12 月,公司国内电生理产品新增医院植入300 余家,覆盖医院超过800 家,全年在超过400 家医院完成三维电生理手术3000 余例,2023 年一季度已完成三维总手术例数2000 余例(据公司官方公众号信息)。 投资建议公司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电生理业务凭借三维设备及后续配套耗材推广加速放量,冠脉通路类产品凭借集采及新品加速进口替代,考虑到冠脉介入领域各细分产品国产化率相对较高,下调2023-2025 年盈利预测,2023-202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6.35/22.04/29.40 亿元(原预测16.90/23.25/30.3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4%/34.8%/33.4%,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1/6.40/8.50 亿元(原预测为4.81/6.69/8.7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6%/36.0%/32.7%,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7.07/9.61/12.75 元(原预测为7.22/10.03/13.12 元),对应2023 年4 月27 日378.00 元的收盘价,PE 分别为54/39/30倍,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失败及注册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集采等行业政策超预期风险,产品质量及潜在责任风险,科研及管理人才流失的风险。
|
|
|
乐普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3-04-27
|
23.08
|
--
|
--
|
24.85
|
6.06% |
|
24.89
|
7.84%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 106.09/22.03/21.42亿元,同比增长-0.47%/28.12%/15.50%,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的扣非归母净利润约 22.23亿元,同比增长 17.09%;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4.37/5.97/5.62亿元,同比增长-4.39%/9.45%/2.78%,业绩增长稳健。 三大业务齐头并进,消费性医疗有望成为新增长极分业务来看,1)医疗器械板块 2022年实现营收约 58.79亿元,剔除去年同期应急产品影响,常规业 务同 比 增 长35.64%,心血管植介入创新产品组合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43.60%,截至 2022年底,已取得中国 NMPA(II、III 类医械证)/CE/FDA 证分别 569/224/33项,年内新获批 NMPA/CE 为56/53项;2)药品板块实现营收约 34.38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制剂/原料药分别约 29.89/4.49亿元,目前拥有85项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年内新获批仿制药 5项,目前多款竞争格局较好的心血管仿制药报批中,并积极寻找潜在创新药合作机会,多管齐下;3)健康管理及服务板块实现营收约 12.93亿元,同比增长 4.91%,剔应急产品后常规业务同比增长 11.73%,此外皮肤科、眼科、齿科均已有产品陆续面世,2023年将是该领域创收元年,目前公司已开始包括角膜塑形镜在内的产品商业化推广,未来 2-3年内公司将在皮肤科、眼科有一系列重磅新产品注册成功并商业化,为公司在消费领域的增长提供动能。 心血管在研管线逐步兑现,新产品驱动业绩持续增长公司在心血管领域布局了系列重磅在研产品,研发管线已逐步进入收获阶段,1)冠脉植介入板块重要产品一次性使用压力微导管、血流储备分数测量仪已获批,脉冲声波球囊已向NMPA 提交注册申请,锚定球囊正准备提交注册申请;2)结构性心脏病领域,2022年 2月全球首款的重点创新产品MemoSorb?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获批上市,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预计将在 2023年第二季度向 NMPA 提交注册申请;3)预防心源性卒中领域,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目前已向 NMPA 提交注册申报正在发补中,预计 2023年内获批上市;4)瓣膜病领域也有多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其中 ScienCrown 介入主动脉瓣膜 、 MemoClip-A?经心尖二尖瓣夹修复系统均预计 2023年四季度向 NMPA 提交注册申请。 聚焦人工智能医学应用,解决临床痛点提供增长点公司是最早涉足人工智能医学应用的规模性医药企业之一,2020年已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逐步把人工智能医学应用聚焦至慢病患者生命指征监测(心电、血压)、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血糖、肌酐、尿素氮等)、心血管植介入相关医学影像学应用(DSA、心脏超声)三大领域,人工智能的医学应用可解决多个现有临床痛点,例如人工智能心电监测可为患者和缺乏专业心电图医生的基层医院解读心电图并提供报告,除此之外公司还正探索人工智能在后端治疗领域中的扩展应用,以期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物治疗建议和生活方式干预方案,目前正在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两个垂直细分领域中,研制个体性智能专家系统。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在心血管领域具有领先平台优势,创新研发管线丰富且上市梯队安排合理,我们上调 2023-2024年盈利预测,新增 2025年预测,预计 2023-2025年实现营收入111.23/129.27/150.21亿元(2023-2024年原预测营收109.36/127.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8%/16.2%/16.2%,实现归母净利润 24.67/29.37/34.72亿元(2023-2024年原预测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4.52/29.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0%/19.1%/18.2%,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 1.31/1.56/1.85元(2023-2024年原预测 EPS 为 1.30/1.54元),对应 2023年 4月 26日 23.76元的收盘价,PE 分别为 18/15/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集采丢标或降价超预期风险,产品研发失败或进度慢于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业务整合/规模扩大带来的集团化管理风险,疫情超预期风险等。
|
|
|
康德莱
|
医药生物
|
2023-04-26
|
13.81
|
--
|
--
|
14.70
|
4.63% |
|
14.45
|
4.63%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 31.19/3.12/2.92亿元,同比增长 0.70%/6.97%/13.39%,实现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33.68%/12.00%,同比下降 4.7/1.54pp, 2023年一季度实 现 营 业 收 入 / 归 母 净 利 润 / 扣 非 净 利 润 分 别 为6.87/0.85/0.82亿元,同比增长-20.82%/20.08%/31.22%。 借助集采提升品牌竞争力,立足主业深入多元产业投资公司主营产品留置针、功能型输液器等产品已经纳入医疗耗材集采目录,并在重庆八省联盟、广东 19省市联盟等各省市联盟的招标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国际市场通过客户途径也积极参与政府采购项目投标,在部分市场取得了突破;中标的产品不但增加了相关区域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集采供应渠道带动了公司其他产品的销售,进一步扩大提升了公司品牌的影响力和覆盖率;此外公司深入推进医疗多元产业的投资建设,通过产业外延投资与自主创新,布局发展医美产业、有源器械+无源耗材产业、标本采集产业,2022年公司标本采集类、穿刺护 理类、穿刺介入类销售规模分别为 4.88、19.43、1.59亿元,同比增长 84.4%、-0.48%、-62.29%,新增医美类业务0.64亿元,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 持续强化技术研发优势,打开成长空间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总计 1.35亿元,研发费用率约 4.31%,共有 13项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 2项外观专利获得授权,公司及子公司共有 19个产品完成首次注册或备案,9个产品完成延续注册,截至 2022年底拥有 128张注册证,对活检针、冲洗针、牙科针、安全留置针、采血针等产品进行了升级迭代,一次性使用泵用注射器、新款输液针型安全留置针、安全采血针、全自动活检针等产品已完成临床试验并提交注册申报资料,一次性使用可见回血型采血针、一次性使用注射笔用针头已获得注册证,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为公司创新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投资建议考虑国内外形式变化及康德莱医械脱表影响,我们 下调2023-2024年 盈 利 预 测 , 2023-2024年 营 业 收 入 从35.93/41.61亿元下调至 34.38/39.55亿元,新增 2025年营业收入 44.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0.2%/15.0%/13.8%,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 4.44/5.36亿元下调至 3.91/4.70亿元,新增 2025年归母净利润 5.5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3%/20.3%/17.3%,2023-2024年 EPS 从 1.01/1.21元下调至 0.88/1.06元,新增 2025年 EPS 为 1.25元,对应 2023年4月 24日 14.05元/股的收盘价,PE 分别为 16/13/11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形势扰动风险,客户拓展或订单不及预期风险,新品获批及销售推进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产品质量控制风险。
|
|
|
正海生物
|
机械行业
|
2023-04-25
|
45.61
|
--
|
--
|
47.36
|
3.84% |
|
47.36
|
3.84%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3年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1.09/0.5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 7.35%/2.95%,我们认为主要系多地种植体集采预计 4月陆续落地实施,导致需求择期后延进而影响公司口腔膜和骨出货量所致。 单季度净利率处于近年高位水平,持续践行研发驱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毛利率 89.78%,同环比提升 0.72/1.1pp,实现净利率 48.95%,同环比提升 2.22/16.23pp,净利率为近年来单季度高位水平,一季度期间费用率相比于去年同期提升 2.59pp 至 39.61%,主要系进入临床阶段的研发项目较多导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56.26%,研发费用率由 6.43%提升至10.84%,2月 21日,公司宫腔修复膜完成首例受试者随机入组,正式进入临床试验,3月 21日,公司磷酸酸蚀剂收到山东省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受理通知,持续践行创新驱动战略,丰富扩大口腔、骨科及神经外科领域竞争优势。 持续销售网络强化,种植牙集采落地有望优先获益公司自第一款产品海奥口腔修复膜 2007年上市以来,不断优化的人才队伍实现了日益专业化的学术推广能力,截止 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拥有经销商 1100余家,产品已在 31个省份实现省级挂网(其中外科用填塞海绵 16个省份),日益壮大的销售网络为销售稳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认为种植牙集采落地后将带动渗透率提升,进而拉动对口腔膜和骨的需求增长,公司有望凭借强大销售渠道及高质量产品优先获益。 投资建议考虑到种植牙集采落地后渗透率提升对公司口腔膜和骨需求的驱动,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64/7.26/8.89亿元,同比增长 30.2%/28.7%/22.5%,实现归母净利润 2.46/3.10/3.70亿元,同比增长32.8%/26.0%/19.4%, 2023-2025年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1.37/1.72/2.06元,对应 2023年 4月 24日 45.45元的收盘价,PE 分别为 33/26/2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集采超预期等行业政策风险、新产品研发注册风险、主要产品较为集中风险、产品质量及动物疫情风险等。
|
|
|
维力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3-04-24
|
18.67
|
--
|
--
|
19.69
|
3.63% |
|
19.57
|
4.82%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 13.63/1.67/1.46亿元,同比增长 21.88%/57.00%/45.38%,实现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43.19%/13.04%,同比提升 0.83/2.79pp;2023年一季度 实 现 营 业 收 入 / 归 母 净 利 润 / 扣 非 净 利 润 分 别 为3.62/0.52/0.47亿元,同比增长 20.16%/34.92%/36.35%,业绩快速增长兑现稳定,符合市场预期。 分业务来看,2022年麻醉产品收入 4.09亿元(+17.30%),导尿产品收入 4.24亿元(+46.07%),泌尿外科产品收入 1.96亿元(+15.62%),护理产品收入 1.59亿元 (+18.96%),呼吸产品收入 0.64亿元(+3.98%),血透产品收入 0.81亿元(+10.82%)。 内销深度营销+学术推广持续渠道开发,外销持续开发大客户定制化项目2022年公司实现内销规模 7.07亿元,同比增长 17.90%,已有效覆盖全国所有省区,产品进入国内约 5,000家医院,其中1,000家以上三甲医院,新品切入市场的同时带动原有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022年可视双腔支气管插管、镇痛泵、清石鞘、BIP 抗菌导尿管及亲水涂层超滑导尿包新进院分别达 55、39、165、286家,并先后与广州医药、国科恒丰(北京)达成战略合作;外销方面,产品远销海外 90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监管严格的北美、欧洲、日本等主流市场,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为 6.46亿元,同比增长 27.76%,其中北美、欧洲市场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25.24%、38.66%,持续增加大客户在研项目,同时随着公司自动化生产线陆续投产,凭借逐步提升的出口产品性价比进一步增加海外标单竞得率。 继续强化研发,促进细分领域产品升级换代2022年,公司共申请发明专利 4项,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2项,共有 6个新产品(一次性使用可视双腔支气管插管套件、亲水涂层聚氯乙烯导尿管套件、亲水涂层硅胶导尿管套件、一次性使用热湿交换过滤器套件、一次性使用泌尿道用导丝、带加热丝呼吸回路套件)获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共有 2个产品(魏氏鼻咽通气道和输尿管导管)获得美国 FDA 批准注册,独家代理的 Bactiguard AB 的 BIP 抗菌导尿管续证于 2022年 3月获批准,为国内唯一三类抗菌导尿管。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基本面发生全面积极变化,销售架构调整驱动内销发力、重磅创新型高毛利率品种上市放量,同时外销客户拓展及新品放量具备想象空间,结合股权激励预期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维持 2023-2024年盈利预测新增 2025年预期,2023-2025年预期营业收入为 17.80/22.63/27.29元,同 比 增 长 30.6%/27.1%/20.6% , 实 现 归 母 净 利 润2.16/2.81/3.50亿元,同比增长 29.6%/30.0%/24.7%,2023-20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0.74/0.96/1.19元/股,对应 2023年4月 19日 18.47元的收盘价,PE 分别为 25/19/15,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形势扰动风险,客户拓展或订单不及预期风险,新品获批及销售推进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品质量控制风险。
|
|
|
正海生物
|
机械行业
|
2023-04-13
|
45.31
|
--
|
--
|
48.98
|
8.10% |
|
48.98
|
8.10%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4.33/1.85/1.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26%/10.02%/7.29%,实现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88.72%/42.80%,同比提升-0.38/0.68pp,期间费用率下降4.11pp至42.29%,主要系由于销售费用率下降3.54pp至26.99%,其中口腔修复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分别实现营收2.07/1.56亿元,同比增长7.81%/-1.27%。 坚守产品阶梯式开发策略,追求技术可持续竞争优势公司坚定“销售一代、注册一代、临床一代、研发一代”的产品阶梯式开发策略,自酸蚀粘接剂、活性生物骨、硬脑(脊)膜补片相继获批,持续丰富扩大口腔、骨科及神经外科领域竞争优势,研发支出费用持续增加,2022年研发支出占比总营收约8.67%,截至年末拥有67件专利授权,注册商标95件;此外公司还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在再生医学领域不断进行探索和开拓,为持续保持研发和技术领先地位提供有力保障。 逐年扩大销售网络,持续加强日益专业化学术推广能力公司自第一款产品海奥口腔修复膜2007年上市以来,不断优化的人才队伍实现了日益专业化的学术推广能力,全国范围内拥有经销商1100余家,产品已在31个省份实现省级挂网(其中外科用填塞海绵16个省份),各省级产品挂网超过2,340个品次,相较于2021年度增加了约610个品次;日益壮大的销售网络为销售稳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产品总销量达77.16万片(瓶),同比增长16.83%。2022年公司销售团队转换学术活动类型,参与及自办各项学术活动约750场,保持学术活动的连续推广,持续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投资建议考虑到集采降价等影响,我们下调2023-2024年业绩预期,营业收入从6.84/8.77亿元下调至5.64/7.26亿元,同比增长30.2%/28.7%,归母净利润从2.61/3.27亿元下调至2.46/3.10亿元,同比增长32.8%/26.0%,新增2025年业绩预测,实现营业收入为8.89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归母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增长19.4%,2023-2025年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1.37/1.72/2.06元/股,对应2023年4月11日46.21元的收盘价,PE分别为34/27/2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集采超预期等行业政策风险、新产品研发注册风险、主要产品较为集中风险、产品质量及动物疫情风险等。
|
|
|
采纳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3-04-12
|
36.91
|
--
|
--
|
39.96
|
8.26% |
|
39.96
|
8.26%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4.65/1.62/1.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30%/23.87%/10.91%,实现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0.79%/34.77%,同比提升-3.08/5.21pp,期间费用率下降4.88pp至5.12%,主要系由于汇兑收益(0.18亿元)导致财务费用率下降6.46pp至-6.00%,其中医疗器械/动物器械/实验室耗材分别实现营收2.63/1.58/0.41亿元,同比增长24.13%/1.77%/-45.41%。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公司高度重视产品的创新性和差异化,陆续推出兽用护套注射器、安全注射针、安全胰岛素注射器、安全采血针等安全系列产品,符合注射器“安全化”的市场趋势,全资子公司采纳医疗还参与制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发布的《轴索应用麻醉器械第2部分:阻力消失注射器》(T/CAMDI049.2—2020)团体标准,截止报告期,国内已取得6项一类医械备案凭证、4项医械注册证,公司及下属全资子公司已有26/28项产品获FDA510K/CE认证,FDA自有产品注册为同行中排名前列,为后续客户开拓提供基础。 积极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持续扩充公司产能公司现有超6.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其中符合GMP标准的十万级净化车间4万多平方米,位于澄鹿路的二期厂房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公司预计将于2023年完工并分批分布投产使用,产品线涵盖安全胰岛素笔针、安全采血针、预灌装注射器等安全系列产品,项目建成后致使公司生产质量及效率有所提升。随着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向安全化、高端化以及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公司竞争优势。 投资建议考虑到新客户、新产品拓展需要时间及产能进度,我们下调23-24年盈利预测,2023-2024年营业收入从9.43/13.55亿元下调至6.14/8.06亿元,同比增长31.9%/31.3%,归母净利润从2.87/4.12亿元下调至1.97/2.51亿元,同比增长21.7%/27.4%,新增2025年预期,实现营业收入10.22亿元,同比增长26.8%,实现归母净利润3.36亿元,同比增长34.1%,2023-20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09/2.67/3.58元/股,对应2023年4月11日50.12元的收盘价,PE分别为24/19/14,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引致的出口业务风险,客户拓展或订单不及预期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技术人才流失风险,产品质量控制风险。
|
|
|
惠泰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3-04-10
|
359.41
|
--
|
--
|
395.30
|
9.99% |
|
397.99
|
10.73%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2.16亿元,同比增长 46.74%,实现归母/扣非归母净利润 3.58/3.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72.19%/92.02%,其中单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归母/扣 非 归 母 净 利 润 3.29/0.97/0.89亿 元 , 分 别 同 比 增 长39.69%/112.33%/302.37%,业绩表现超市场预期,其中 2022年实 现 毛 利 率 / 净 利 率 分 别 为 71.20%/27.97% , 同 比 提 升1.72/4.46pp,期间费用率下降 7.24pp 至 39.45%,主要系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 3.87/3.07pp,经营质量向好。 深化市场开拓,产品市场覆盖率持续提高国内市场方面,2022年电生理业务实现收入 2.93亿元,同比增长 25.92%,新增医院植入 300余家,覆盖医院超过 800家,在超过 400家医院完成三维电生理手术 3,000余例,福建省 27省联采中公司电生理产品全线中标,可调弯十级、环肺电极等多产品需求量名列前茅,三维磁盐水消融导管在上市 18个月后,预报量在该竞价单元全部品牌中取得较好成绩。通过报量在全国头部大中心的准入渗透率从 27%提升至 70%;血管介入业务入院数新增超 600家,覆盖医院 3,000余家,同比增长超 20%,全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平台,有效增强渠道影响力。国际市场增趋良好,2022年同比增长 72.05%,驱动源头为 PCI 及 EP 自主品牌,长期稳定的经销商合作伙伴有 70余家,报告期内新增经销商 30余家,海外首个运营项目印尼子公司建设完工并投入运营,更好服务本地客户。 持续加速已有产品革新及新产品研发,保持技术优势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约 1.75亿元,同比增长 29.66%,占比营收达 14.38%,新增发明专利申请 23项,授权 3项,1)冠脉产品持续升级,在研项目血管内异物抓捕器、导丝、球囊扩张导管获得注册证,导引延伸导管(二代)、双腔微导管、高压球囊扩张导管等已进入注册审核阶段;2)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线进一步丰富,远端栓塞保护系统、造影球囊、经颈静脉肝内穿刺器械、外周球囊扩张导管均已获国内注册证,外周导丝、外周球囊扩张导管、颈动脉球囊扩张导管、支撑导管等已进入注册审核阶段,我们预期未来 3-5年与外资品牌差距逐步缩短,国产替代趋势逐步显现;3)电生理产品一次性使用可调弯标测导管获批,在研项目脉冲消融导管、脉冲消融仪、高密度标测导管、压力射频仪和压力感应消融导管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 投资建议公司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电生理业务凭借三维设备及后续配套 耗材推广加速放量,冠脉通路类产品凭借集采及新品加速进口替代,考虑到费用率控制得当盈利能力提升,我们下调 2023年营业收入(由 17.35亿元下调至 16.90亿元)、上调归母利润业绩(由 4.44亿元上调至 4.81亿元),上调 2024年营业收入(由 23.12亿元上调至 23.25亿元)及归母净利润(由 5.79亿元上调至 6.69亿元),新增 2025年营收 30.36亿元及归母净利润 8.75亿元,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 7.22/10.03/13.12元/股,对应 2023年 4月 7日 367.55元的收盘价,PE 分别为51/37/28倍,给予“增持”评级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失败及注册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集采等行业政策超预期风险,产品质量及潜在责任风险,科研及管理人才流失的风险。
|
|
|
联影医疗
|
|
2023-04-03
|
155.37
|
--
|
--
|
166.40
|
7.10% |
|
166.40
|
7.10% |
|
详细
医疗新基建+资金扶持+配置证放开,激发国内医学影像发展窗口期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器械领域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据灼识咨询数据,其以 430亿美元规模 9.7%市占率居于医疗器械第三大细分领域(2020年),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增速约 3.8%,其中 CT、MR、XR、MI 四大类约占影像设备 80%,国内市场人均医学影像拥有量远低于全球水平,受医疗新基建需求拉动,辅以贴息贷款、专项债等资金面扶持以及最新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证宽松调整带来的可及性提升,预计将迎来高速发展窗口期,将从 2020年 537.0亿元的规模体量以 7.3%复合增速水平扩展至 2030年接近 1100亿元,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企业凭借产品性能和极致性价比,预期优先获益。 国内影像设备龙头,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可期联影医疗作为国内影像设备龙头企业,产业链化产品力兼销售服务布局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奠定根基: 1)拥有影像设备全产线布局,多款产品创造了行业或国产“首款”,包括行业首款 4D 全身动态扫描 PET/CT 产品、首款 75cm 孔径 3.0TMR 产品、首款 CT 引导一体化 CT 直线加速器等产品; 2)持续核心技术钻研实现磁共振磁体、CT 球管等多款核心部件自主可控,降本增效同时也为更新迭代奠定基础,实质性突破外资“扼喉”短板; 3)境内市场打造自三甲医院至基层机构的多元化立体营销体系,已入驻全国近 900家三甲医院,MR、CT、PET/CT、PET/MR、DR 等品类全面打破“GPS”垄断,销售体量居前,境外市场已遍布全球 5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科研机构(据公司官网资讯数据),在美国成立研产销一体的区域总部,分部多于 2019年陆续业绩贡献,预期随着生产基地及产业链售后服务完善外销规模稳步提升。 盈利预测综上,考虑到公司是国内医学影像龙头企业,受国内医疗新基建+资金扶持+配置证放开以及外销市场拓展,结合公司已发布 2022年业绩快报,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92.38/116.64/144.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4%/26.3%/23.7%,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34/23.64/28.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5.3%/44.6%/21.7%,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1.98/2.87/3.49元/股,对应 2023年 3月 30日 155.37元的收盘价,PE 分别为 78/54/44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核心部件缺货或成本上升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专利诉讼 风险、核心技术被侵权或泄露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或研发成果未能契合临床需求风险。
|
|
|
微电生理
|
|
2023-03-09
|
24.72
|
--
|
--
|
26.21
|
6.03% |
|
26.21
|
6.03% |
|
详细
领衔国内三维电生理技术发展,2022年扭亏为盈公司着重研发创新,是首个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国产厂商,已有 5项创新产品进入绿色通道,磁压力灌注消融导管、高密度标测导管等多款产品均为国内首推,2023年 1月 EasyFinder 固定弯标测导管获 FDA 批准加速国际化进程,自 2017年以来,公司销售规模复合增速高达 33%,并于2022年首次在高企研发投入基础上扭亏为盈(2022年业绩快报数据),我们预期随着新品上市及销售推广,盈利质量持续提升。 联采降价驱动庞大电生理市场潜力释放,公司率先高端技术突破进攻蓝海市场电生理手术由于安全优效已被升级为多类快速性心律失常一线疗法,但渗透率相对较低(2020年约 21.2万例,渗透率仅约美国1/10),其中成功率高、精度佳且辐射小的三维术式已成主流(2020年约 16.4万例,比重约 77%),尤其是患者基数庞大的高难度房颤电生理手术基本为三维术式,国产品牌尚处竞争弱势,以强生、美敦力为主的外资 2020年市占率约 90%,几乎垄断三维术式领域。公司首家推出三维电生理设备以及磁压力灌注消融导管、高密度标测导管等,以全套解决方案突破进口限制并持续攻关房颤电生理手术高地,现已在国内累计应用于超 3万例三维心脏电生理手术,伴随福建电生理联采降价(平均降价49.35%)加速渗透率提升,公司有望优先获益(三维设备铺设量奠定基础、高端耗材配套、单件采购模式中标数量领先等)。 底层技术平台构筑竞争壁垒,在研管线潜藏重磅产品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包括总经理孙毅勇先生在内均任职超十年,团队稳定,现已形成以图像导航、精密器械、能量治疗为核心的三大技术平台,奠定技术发展及领域拓展的基础,两款重磅单品具备想象潜力:1)冷冻消融系统:公司预期 2023年获批,目前仅美敦力获批国内冷冻消融房颤治疗,据沙利文数据预计手术量从2020年的 9800例增至 2025年的 5.84万例,公司有望率先拥有“射频+冷冻”双技术加持,加速拓展房颤领域;2)肾动脉消融系统:公司预期 2025年获批,用于根治顽固性高血压,据沙利文数据潜在患者群体约 0.48亿人,公司相关产品于 2017年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2021年成立子公司上海鸿电医疗专攻此业务,引领行业技术走向。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综上,考虑到公司是国内少有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三维设备铺设量扎实推进且有高精度耗材加持,领先技术平台优势下持续新品研发,潜在重磅产品即将获批,结合公司已发布 2022年业绩快报,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 2.60/3.60/4.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0%/38.1%/37.7%,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97/21.67/42.33百万元,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 0.01/0.05/0.09元/股,对应 2023年 3月 3日 110.36亿元市值,2022-2024年 PS 分别为42/31/22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失败及注册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集采等行业政策超预期风险,产品质量及潜在责任风险,科研及管理人才流失的风险。
|
|
|
维力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3-01-18
|
22.28
|
--
|
--
|
22.84
|
2.51% |
|
22.84
|
2.51%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2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55-1.70亿元,同比增加 46.1%-60.2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40-1.55亿元,同比增加 39.68%-54.64%,以中位数预估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625、1.475亿元,符合我们此前预期,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影响(2021-2022年激励成本摊销分别约 144.73、1647.67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 60%。以中位数估算公司单四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约 0.22亿元,我们预计主要系股权激励费用以及泌尿外科等择期手术波动影响,扣除激励费用影响单四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可实现同比增长超 50%,公司整体业绩保持快速增长。 内外销产品升级兼渠道扩充,提效降本再驱业绩稳定快增外销方面,大客户新产品项目持续落地,同时部分产品自动化生产线投产,性价比进一步提升,销售订单增长较快,此外公司年初改革外销战略制定战线前移计划持续推进,凭借产品技术优势、产能优势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内销方面,虽然局部地区受到疫情影响,但其他区域的销售势头仍保持上升趋势,尤其导尿线,麻醉线和泌尿外科线重点产品和新产品增长较快,新增入院数量持续提升,优势业务领先地位持续巩固,此外公司持续加强内部管理提效降本,保持经营业绩稳定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基本面发生全面积极变化,销售架构调整驱动内销发力、重磅创新型高毛利率品种上市放量,同时外销市场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结合股权激励预期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14.11/17.80/22.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1%/26.2%/27.1%,实现归母净利润 1.60/2.16/2.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51.0%/34.8%/30.3%,EPS 为 0.55/0.74/0.96元/股,对应2023年 1月 16日 22.62元/股的收盘价,PE 分别为 41/31/2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形势扰动风险,业绩预告与最终年报存在差异可能,客户拓展或订单不及预期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技术人才流失风险,产品质量控制风险。
|
|
|
惠泰医疗
|
|
2022-11-02
|
345.60
|
--
|
--
|
338.98
|
-1.92% |
|
369.78
|
7.00% |
|
详细
领衔国内电生理及血管介入通路技术,注重长效激励的绩优企业公司是我国电生理和血管介入通路耗材领域的领先企业,技术领先且布局完善,多款主流产品为国内首款获批,疫情扰动下业绩依旧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7-2021 年营业收入/扣非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高达约52.51%/98.89%,并于2021 年4 月对302 名核心员工进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A 类计划考核目标包括2021-2023 年营收同比增长均不低于35%,引领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 电生理:公司耗材领先已获验证,三维系统获批驱动进口替代成功率高、精度佳且辐射小的三维术式已是我国电生理主流术式,2020 年约16.4 万例,约占总数的77%,相较于可以凭借耗材性能优异快速普及的开源式二维电生理,三维术式多为封闭模式,需要企业在三维设备建设基础上进行配套耗材丰富,且核心性能稳定性及核心算法精度需要持续临床改进,加之国内首批电生理医生多为外资巨头培养,目前国内电生理以外资为主(近90%),尤其三维领域市占率超95%(2020 年),公司以电生理耗材起家,获得国内首张电生理电极导管、可控射频消融电极导管、漂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注册证,核心可调弯十极标测导管成效斐然,技术实力获验证,2021 年1 月,HTViewer?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作为全球首款集成“三维标测系统、128 道多道记录仪、心脏刺激仪”三机于一体的磁电融合三维平台(定位精度<1mm)以及配套磁定位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电极导管获批,开启三维时代,2022 年上半年已在超过300 家医院完成三维电生理手术1100 余例,脉冲消融导管/消融仪已进入临床试验准备阶段,高密度标测导管、压力射频仪和压力感应消融导管已在临床试验中。此外福建电生理集采细则宽松的兜底限价策略也给了尚处研发投入阶段的国产企业坚定追赶的信心,预计在行业需求旺盛、技术更迭及终端教育下,头部电生理企业将优先享受需求红利。 血管介入:集采加速进口替代,惠泰技术及渠道优势以价换量我国百亿规模血管介入耗材(不含支架)领域依旧以泰尔茂、美敦力等外资占据主导地位(2019 年近70%),2019 年公司冠脉通路产品在国产厂家中排名第3,市占率仅2.0%,随着集采推进更具性价比的国产耗材迎来机遇。公司血管介入耗材实力较强,锚定球囊扩张导管、冠脉导引延伸导管、薄壁鞘(血管鞘组)为国产独家产品,微导管(冠脉应用)、可调阀导管鞘(导管鞘组)为首款国产获批,凭借技术及品牌积累、产品线齐全等在集采中具备一定优势实现以价换量,整体覆盖医院数由2020 年底的1300 多家快速提升至2400 余家,冠脉通路类业务2019-2021 年复合增速达65%,且毛利率随着新品推出稳定提升,外周血管介入耗材国产产品相对匮乏尚处产品补齐阶 段,未来3-5 年随着公司在研产品推广,预期国产替代逐步显现。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电生理业务凭借三维设备及后续配套耗材推广加速放量,冠脉通路类产品凭借集采以价换量加速进口替代,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2.57/17.35/23.12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1.7%/38.0%/33.3%,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4/4.44/5.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6%/37.1%/30.6%,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4.85/ 6.66/8.69 元/股,对应2022 年11 月1 日343.00 元的收盘价,PE 分别为71/52/39 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失败及注册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集采等行业政策超预期风险,产品质量及潜在责任风险,科研及管理人才流失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