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拱东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2-09-29
|
109.24
|
--
|
--
|
129.47
|
18.52% |
|
129.47
|
18.52% |
|
详细
医用低耗市场千亿,公司为行业领先企业。医用低耗内外需求高增长,2021年国内市场规模1164 亿元,四年复合增速约21%,行业细分领域众多、竞争格局分散。公司在医用低耗领域市占率约为1%,已形成近4000 种规格的产品体系,是国内医用低耗行业产品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模具设计能力构筑核心竞争力,“定制+通用”双轮驱动下持续拓展业务边界。模具决定耗材生产的质量、效率、成本和稳定性。公司位处模具之乡,是医用耗材领域少数具备模具设计能力的企业,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为定制服务和品类扩张赋能。 通用耗材:境内采血管集采可期,境外长尾客户项目放量有望。境内方面,真空采血管集采趋势初显,公司产能充足、成本优势及盈利能力突出,有望借助集采推动销量翻番;境外方面,2022H1 境外营收占比26%,随着长尾客户项目放量、产能瓶颈突破及海外疫情缓解,OEM/ODM 有望恢复高增长。 短期看IVD 封闭式耗材:率先入局,放量正当时。2020 年中国IVD 市场规模890 亿元,同比增速24%,IVD 行业快速增长驱动耗材市场扩容,预计2025年IVD 封闭耗材市场空间约20 亿元,市场集中度高。公司于2016 年率先布局IVD 封闭耗材、头部效应明显,已与超过100 家IVD 企业形成合作,覆盖国内主流客户,SKU 超过300 种。伴随客户项目的逐步成熟,IVD 封闭式耗材2020 年收入1.4 亿元、2021 年收入2.6 亿元,迎来快速放量期。 中短期看药品包材:项目逐步迈入成熟期,未来三年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 2018 年中国塑料药包材市场规模593 亿元,药品和包材关联审评政策深度绑定药包材供应商和药企。公司于2018 年布局药包材,已有2 个项目进入成熟期、60 余个储备项目稳步推进,有望复制IVD 封闭式耗材的成功路径。 中长期看实验室耗材:入局科研市场,重点发力高附加值细胞培养类耗材。 2021 年中国一次性生物实验室耗材市场规模约115 亿元,国产化率低。公司凭借模具开发能力和多年积累的技术基础,重点研发高附加值细胞培养类耗材,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等科研类客户,有望提供中长期业绩支撑。 盈利预测与估值:突破产能瓶颈,IVD 封闭式耗材放量,品类扩张持续,预计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4.05/5.22/6.69 亿元(+30.2%/28.9%/28.1%),综合考虑相对与绝对估值,预计公司合理估值140-149 亿元,相较当前股价有19%-27%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波动;新品研发失败;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
|
|
|
东富龙
|
机械行业
|
2022-09-12
|
24.92
|
--
|
--
|
29.27
|
17.46% |
|
30.99
|
24.36% |
|
详细
承压上海疫情,单二季度归母净利润有所下滑。2022H1公司实现营收24.27亿元(+34.11%),归母净利润4.03亿元(+18.33%),高基数下收入、利润仍保持较高增速。公司总部位于上海,3月中旬开始,上海新冠疫情导致销售、生产制造、物流、采购等遭遇巨大挑战,单二季度业绩放缓明显,实现营收11.90亿元(+8.83%),归母净利润1.91亿元(-16.81%),扣非归母净利润3.71亿元(+21.28%)。利润率方面,2022H1公司毛利率42.17%(-2.95p.p.),净利率17.58%(-3.57p.p.),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疫情产品占比减少。 各业务板块稳定增长。分业务板块考量,2022H1公司收入贡献前三的板块分别为注射剂单机及系统10.85亿元(+64.7%),生物工程单机及系统4.87亿(+21.8%),净化工程及设备2.23亿(-17.5%)。重点板块注射剂、生物工程保持中高速增长。 境外收入增速亮眼。分地区考量,2022H1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比25.7%,实现营收6.25亿元(+39.46%),在高基数下收入同比保持快速增长;境外业务毛利率为50.1%,盈利能力高于境内业务。公司持续进行国际化布局,从仅提供部件加工服务转变为提供成套装备服务,我们看好公司境外业务增长潜力。 坚持内生外延,制药/医疗/食品全面布局。内生:加大研发投入,2022H1研发费用1.51亿元,同比增长57.8%;拟定增不超过32亿元用于产能扩张及发展CGT 业务。外延:报告期末长期股权投资和商誉增加,增加对杭州赛普、四星联合、浙江东之恒、江苏辉河的投资。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新增订单不及预期,供应链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投资建议:上海疫情影响短期业绩,多元布局奠定长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公司2022Q2业绩承压上海疫情,随着疫情影响消退,2022H2收入和利润有望恢复较高增速。借助疫情带来的切入契机,公司完善业务布局,并成功深度切入国内外高端客户,上调2022-2023年盈利预测、新增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9.94/12.83/16.23亿元(2022-2023年原值7.77/9.76亿元),同比增速20.1/29.1/26.5%;当前股价对应PE=17/13/10x。公司持续推动国际化进程,通过内生外延全面布局制药/医疗/食品三大板块,驶入发展快车道,维持“买入”评级。
|
|
|
楚天科技
|
医药生物
|
2022-09-05
|
17.08
|
--
|
--
|
17.49
|
2.40% |
|
18.40
|
7.73% |
|
详细
高基数下,2022H1公司收入、利润持续同比快速增长。2022H1公司实现营收28.71亿元(+20.04%),归母净利润2.99亿元(+26.74%),扣除当期激励计划股份支付费用后的归母净利润3.40亿元(+43.94%),收入、利润持续同比快速增长;毛利率37.34%(-1.3p.p.),较同期下滑主要系原材料涨价及新冠疫苗相关收入减少。单二季度实现营收15.02亿元(+19.94%),归母净利润1.71亿元(+30.50%),扣非归母净利润1.57亿元(+23.61%)。 优势板块稳定增长,生物工程快速放量。分业务板块考量,公司优势板块检测包装解决方案及单机实现营收10.21亿元(+23.02%),无菌制剂解决方案及单机实现营收6.91亿元(+11.39%)。2022H1公司成立楚天思为康,基本完成了在生物前端的相关布局,生物工程解决方案及单机实现营收4.53亿元(+191.29%),板块收入贡献由2021年的4.7%快速提升至15.8%。未来生物工程板块有望持续放量,成为核心利润贡献点。 承压俄乌冲突及新冠疫情,海外收入略有下滑。分地区考量,2022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地区实现营收7.03亿元(-5.82%),其中海外子公司Romaco业绩短期承压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实现营收5.31亿元(-23.34%),净利润亏损4753万元(-405.08%)。目前ROMACO在手订单充足,随着疫情影响好转,下半年有望改善。 产能建设持续,在手订单充足。公司持续进行产能建设,2022Q2末公司在建工程2.57亿元,同比增长122.4%。四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即将进行五期工程建设,其中包括楚天思优特8-9亿的产能和楚天微球5亿产能项目,楚天华通20亿产能建设也已启动,预计年底完成新增产能8-10亿。新增及在手订单充足,2022Q2末合同负债26.21亿元,同比增长36.2%,环比增长4.4%。 生物药、非冠产品订单逐步增加充分弥补新冠疫苗相关订单的大幅下降,为公司后续稳定高质量增长奠定基石。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新增订单不及预期,成本增加超预期,供应链风险投资建议:在手订单充足,生物工程板块快速放量,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生物工程板块产品布局基本完成,开启第二成长曲线,伴随海外业务恢复,业绩有望稳定增长,上调2022-2023盈利预测、新增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6.89/8.37/10.10亿元(原2022-2023年6.01/7.57亿元),同比增速21.6/21.5/20.6%;当前股价对应PE=14/12/10x。 品类扩张和国际化布局打开长期成长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
|
|
普洛药业
|
医药生物
|
2022-08-02
|
19.30
|
--
|
--
|
19.48
|
0.93% |
|
23.40
|
21.24% |
|
详细
2022年二季度单季营收创新高,利润端短期承压。2022H1公司实现营收49.86亿元(+16.57%),归母净利润4.37亿元(-21.04%),扣非归母净利润4.18亿元(-16.90%)。其中,二季度单季实现营收28.84亿元(+24.84%),归母净利润2.85亿元(-15.27%),扣非归母净利润2.86亿元(-10.02%)。 CDMO 贡献持续提升,制剂集采待放量。分业务板块考量,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实现营收35.48亿元(+13.10%),CDMO 板块实现营收9.21亿元(+27.79%),制剂板块实现营收4.87亿元(+21.17%)。CDMO 板块贡献持续提升:板块收入贡献由2021年的15.6%进一步提升至18.5%;项目数持续高增长,报价项目441个,同比增长24%,进行中项目405个,同比增长62%。制剂新中标品种美托洛尔片、头孢克污片、头孢克圬颗粒将在2022年四季度执标,为2022下半年和2023年带来业绩新动能。 产能建设提速,研发持续加码。报告期内公司对战略品种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及高标准合规改造,企业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升成果显著。产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2年二季度末公司在建工程10.17亿元,同比增长272.1%;2021-2025年公司拟新建产能投入、原有产能提升投入有望分别达到约50、20亿元。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2H1研发费用2.82亿元,同比增长37.4%。 短期承压原材料成本上扬与疫情,下半年有望边际改善。2022H1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25.08%(-5.31p.p.),主要承压上游原材料涨价与疫情。展望下半年,伴随疫情管控好转、物流成本下降、抗生素销售改善、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及猪周期改善,公司毛利率有望在下半年实现边际好转。在“强科技研发、高标准合规、低成本制造”发展理念下,伴随新建产能释放,公司有望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增长。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景气度下行风险,地缘政治/安全环保政策影响投资建议:CDMO 业务高增长,成本端有望边际改善,维持“买入”评级。公司CDMO 项目储备丰富,制剂维持快速报批节奏,伴随原材料成本端及新冠疫情影响持续改善,业绩有望维持平稳增长。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10.1/12.4/15.7亿元,同比增速5%/23%/26%;当前股价对应PE=24/19/15x。随着新产能的陆续投产及研发投入效益的逐步显现,公司有望迎来发展新阶段,维持“买入”评级。
|
|
|
普洛药业
|
医药生物
|
2022-03-15
|
33.91
|
--
|
--
|
36.92
|
7.64% |
|
36.51
|
7.67% |
|
详细
2021年业绩整体稳健增长。 2021全年公司实现营收 89.43亿元(+13.5%) ,归母净利润 9.56亿元(+17.0%) , 扣非归母净利润 8.33亿元(+20.5%) 。 其中, 四季度单季实现营收 25.43亿元(+22.9%) , 归母净利润 1.93亿元(+3.6%) , 扣非归母净利润 1.60亿元(+18.2%) 。 业务拆分: CDMO 贡献进一步提升, 收入增速 32.1%, 毛利率提升 0.9p.p。 分业务板块考量, 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实现营收 65.46亿元(+10.4%) , CDMO板块实现营收 13.94亿元(+32.1%),制剂板块实现营收 8.67亿元(+14.1%)。 CDMO 板块贡献突出: 板块收入贡献由 2020年的 13.4%进一步提升至 15.6%,毛利润贡献由 2020年的 19.9%提升至 25.5%; 从“起始原料药注册中间体到注册中间体+API” 的转型升级策略取得显著成果, 板块毛利率由 2020年41.6%提升至 43.1%; 项目数持续高增长, 报价项目 812个, 同比增长 50%,进行中项目 323个, 同比增长 62%。 产能建设提速, 在建工程创新高。 产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21年年末公司在建工程 7.09亿元, 同比增长 347.0%; 2021-2025年公司新建产能投入、 原有产能提升投入有望分别达到约 50、 20亿元, 产能建设节奏提速明显。 研发投入加码, 研发费用创新高。 2021年期末公司研发人员 879人, 较 2020年同期增长 65%; 研发费用 4.46亿元, 较 2020年同期增加 27.5%。 2021年9月授牌设立流体化学、 晶体和粉体、 合成生物学及酶催化三大工程技术平台, 其中流体化学技术平台已完成了多个连续化项目的实施及商业化生产; 生物研发实验中心于 2021年初投入使用, 可进行高效生物催化剂的构建与筛选、 合成生物学等研究与技术的开发; 安全实验室可以为公司研发和生产项目提供全面的安全技术服务, 并于 2021年 11月份顺利通过了 CNAS 认证; 分析测试中心 202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 景气度下行风险, 地缘政治/安全环保政策影响投资建议: CDMO 业务高增长, 维持 “买入” 评级。 疫情导致公司抗生素出口需求下滑,叠加原材料/能源动力价格上涨, 下调2022/2023年盈利预测、 新增 2024年盈利预测, 预计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 11.8/14.8/18.5亿元(原 2022/2023年 13.90/17.30亿元), 同比增速24/25/26%; 当前股价对应 PE=33/27/21x。 随着新产能的陆续投产及研发投入效益的逐步显现, 公司有望迎来发展新阶段, 维持“买入” 评级。
|
|
|
纳微科技
|
|
2021-10-11
|
82.50
|
--
|
--
|
85.65
|
3.82% |
|
102.85
|
24.67% |
|
详细
深耕纳米微球十四载, 底层技术优势成就隐形冠军公司深耕于纳米微球材料领域, 冲破“卡脖子”技术壁垒、解决微球精准制备的技术难题,基于其底层技术优势在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 ProteinA 亲和层析介质等多方面实现突破, 微球制备技术全球领先。 当前公司产品与服务主要覆盖生物医药和平板显示两大领域,竞争对手以国外大型生物科技公司为主。 生物医药领域业务: 进口替代加速,创新出海可期国内方面: 色谱填料和色谱柱基本由外企垄断,随着公司产品布局的完善、 应用案例的积累、 客户项目的推进及粘性特征的逐步显现,叠加本土医药企业关键生产物资安全供应考量,国产填料采购意愿加强,公司步入业绩放量阶段; 境外方面,当前公司境外市占率极低, 随着在印度和北美布局深入, 成长空间巨大。 预计未来 3年公司生物医药领域业务有望维持 80%左右的毛利率及 50%以上的高增速。 进军体外诊断, 开拓业务新方向国内 IVD 微球市场空间预计在数十亿元级别,并以中高增速持续扩容。 公司先后开发了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时间分辨荧光微球以及磁性氧化硅微球、磁性聚合物微球和磁性琼脂糖微球系列磁性微球,进军体外诊断市场。 公司磁性微球产品 2020年推向市场,在分子诊断市场具有巨大提升空间。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风险、市场拓展风险、 原材料采购风险、 研发失败及技术泄露风险 生物医药上游隐形冠军,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 评级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 1.33/1.98/2.96亿元, 同比增速+82.4%/+49.2%/+49.8% 。 合 理 估 值 343-376亿 元 , 对 应 股 价85.75-94.00元。公司为本土纳米微球材料细分领域行业龙头, 具备纳米微球精准制造的底层技术, 有望不断拓宽应用领域, 具长期成长性,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