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测导航
|
计算机行业
|
2025-04-23
|
40.71
|
55.39
|
36.33%
|
41.38
|
1.65% |
-- |
41.38
|
1.65% |
-- |
详细
事项:4月18日,华测导航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实现营收32.5亿元(同比+21.4%);归母净利润5.8亿元(同比+29.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0亿元(同比+35.3%)。2024Q4单季度,实现营收9.8亿元(同比+15.3%,环比+25.5%),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16.4%,环比+39.9%)。符合预期。 评论:高精度时空信息产业领军者,2024年业绩持续稳健增长。1)四大业务板块协同筑基:2024年公司的资源与公共事业、建筑与基建、地理空间信息、机器人与自动驾驶业务分别占总收入比重的43.8%/32.4%/18.1%/5.7%,分别实现同比+26.4%/+9.0%/+38.4%/+15.5%。2)海外业务加速发展:2024年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为9.4亿元,同比+30.4%,高于国内业务增速;且海外业务毛利率达77.6%,同比+5.6pct;综合毛利率同比+0.4pct,达58.1%。3)经营效率不断提升:2024年公司三项费用率为26.7%,同比-0.4%,其中,管理费用率为7.9%,同比+0.6pct,主要系股权激励摊销所致;销售费用率为18.5%,同比-1.3pct;财务费用率为0.3%,同比+0.4pct。4)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4.7亿元,同比+1.5%,占营收的14.4%,系公司持续投入高精度定位芯片、乘用车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产品、激光雷达等多项研发项目。 公司营运能力不断增强,经营性现金流稳步增长。2022-2024年公司多项财务指标明显改善:1)存货周转效率提升:存货周转天数从163天缩短至134天,存货周转率从2.2次提升至2.7次;2)回款管理能力增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98天,缩短至97天,应收账款周转率维持3.7次。3)经营性现金流稳步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3.5亿元增至6.6亿元,复合增速为36.5%。 公司坚持“全球化、打爆品”的发展战略。1)构建加速增长型“伙伴+华测”的合作体系:公司在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10个国家/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2025年公司的国际代理商大会有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超400位国际代理商参会,规模创历届之最。2)公司持续拓展高精度技术应用广度与深度:2024年公司农机自动驾驶销量突破6万台;华测RTK全球年销量突破10万台;车规级产品累计交付数量超过30万套;此外,公司RS系列产品实现了上市即上量。3)公司研发实力跻身“国际第一梯队”:2025年3月,公司成为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的实时分析中心(RTAC)唯一入选的国内企业。据IGS官方评测,公司产品各项精度在全球同类分析中心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投资建议: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服务泛在化趋势增强,公司作为行业领军者,有望充分受益于海内外市场扩容。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10.0/12.9亿元(2025-2026原值为7.4/10.1亿元),对应增速为30.4%/30.8%/29.4%,对应PE为29/23/17倍,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5年40倍PE,对应目标价为55.39元,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研发不及预期等。
|
|
|
华测导航
|
计算机行业
|
2025-04-09
|
37.24
|
54.16
|
33.30%
|
41.77
|
12.16% |
-- |
41.77
|
12.16% |
-- |
详细
国内高精度时空信息产业领军者,加速海外市场开拓。1)产品体系完备:公司以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打造高精度定位芯片技术平台和全球星地一体增强网络服务平台,下游涵盖导航定位授时、地理空间信息、封闭和半封闭场景的自动驾驶等领域。2)近年业绩稳健增长:2019-2023年公司营收从11.5亿元增至26.8亿元,4年CAGR为23.7%;归母净利润从1.4亿元增至4.5亿元,4年CAGR为34.2%;据公司业绩快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2.2亿元(YoY+20.07%),归母净利润5.7亿元(YoY+27.82%)。3)海外业务快速发展:2021-2023年海外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从16.57%增至26.85%,且海外业务毛利率较国内业务更高,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全球GNSS市场空间广阔,高精定位服务日益泛在化。1)全球GNSS市场规模十年或翻倍。据欧盟空间计划局(EUSPA)预测,2023-2033年全球GNSS市场销售收入有望从2600亿欧元增至5800亿欧元。2)机器人、自动驾驶、海上导航等新兴需求驱动高精度卫星导航市场扩容:据BusinessResearchCompany预测,2024-2029年,高精度卫星导航市场有望以7.8%的复合增速扩张至20.9亿美元。3)国内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繁荣发展。据亿欧智库指出,2023年我国高精卫导行业规模达214.5亿元,占核心产业比重的13%,2019-2023年该市场收入复合增速或达29.4%。4)综合服务厂商更具竞争力。星地融合势不可挡,高精定位呈现垂直一体化趋势,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正在成为趋势。 公司立足四大业务板块,积极开拓高精度定位新兴市场。1)2023年公司的建筑与基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与公共事业、机器人与自动驾驶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36.1%/15.9%/42.1%/6.0%,2021-2023年其收入复合增速分别为6.0%/11.0%/36.1%/33.9%。2)公司把握全球建筑施工、测量测绘、农业作业以及位移监测等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在加强全国布局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3)公司开拓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新兴市场,在低速机器人、矿车、港口、物流自动驾驶等领域与易控、三一、徐工等公司达成合作;同时,被小米、百度等多家乘用车企指定为自动驾驶位置单元业务定点供应商。 对标国际头部企业,公司不断完善全球服务体系。1)2023年Trimble公司、Hexagon公司、Topcon公司卫星导航相关业务分别实现约276.7/199.4/104.7亿元人民币收入,全球领先。2)华测导航收入规模国内领先,且公司服务已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3)2025年2月公司的国际代理商大会有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超400位国际代理商参会,规模创历届之最。4)据公司国际平台副总经理FrancoisMartin表示,2025年公司将组建本地化服务团队,进一步提升华测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投资建议: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服务泛在化趋势增强,公司作为行业领军者,有望充分受益于海内外市场扩容。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7.4/10.1亿元,对应增速为27.8%/29.6%/35.4%,对应PE为39/30/22倍,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5年40倍PE,对应目标价为54.16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研发不及预期等。
|
|
|
拓邦股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4-04
|
14.82
|
18.63
|
40.82%
|
13.72
|
-7.42% |
-- |
13.72
|
-7.42% |
-- |
详细
事项:3月27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01亿元(同比+16.78%),归母净利润6.71亿元(同比+30.25%)。 评论:营收已跨百亿大关,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01亿元(同比+16.78%),归母净利润6.71亿元(同比+30.25%),扣非归母净利润6.42亿元(同比+25.42%)。单四季度公司实现收入28.02亿元,环比增长4.39%,同比增长6.48%。归母净利润1.19亿元,环比下滑27.03%,同比下滑14.30%。 公司深化实施精敏运营战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对成熟产品有效降本。在研发设计阶段,公司通过创新设计和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在采购环节,公司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在制造过程中,公司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工艺效率,减少浪费和提高生产效益。2024年公司实现综合毛利率22.97%,同比提升0.66个百分点;净利率6.40%,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公司三项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合计同比增加约1.39亿元,合计费用率为15.14%,同比减少1.0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同比+17.65%主要系为开展新业务配备的人员职工薪酬增加,以及为开拓海外市场产生的差旅费、参展费增加所致。管理费用同比-8.43%主要系报告期公司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效率所致。研发费用同比+17.25%主要系公司加大相关投入所致。 公司多业务重塑战略版图,各板块业务毛利率均实现增长。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工具和家电/数字能源和智能汽车/机器人三大业务板块收入79.81/20.52/4.68亿元,同比分别+25.48%/-6.32%/+6.09%。其中工具和家电板块毛利率为23.17%,同比提升0.25个百分点。目前美国降息解压房地产市场,下游去库结束推动工具&OPE市场修复,工具行业锂电化、无绳化加速,锂电产品渗透率持续提升,专业级工具、园林工具需求恢复增长。而家电板块公司在核心品类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新风机、温控器、洗地机等商用品类及创新场景个性化需求品类实现份额提升。数字能源和智能汽车板块毛利率为20.91%,同比提升1.52个百分点。数字能源板块公司已完成产品的储备及海外市场平台的搭建,后续将借助全球化的布局及快速响应能力,加速成为该领域的第一梯队。智能汽车板块公司主要围绕电动化和高阶智驾应用,建立产品矩阵,核心产品有激光雷达电机和充电桩。机器人板块毛利率为28.68%,同比提升0.58个百分点。该板块主要聚焦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设备提供控制、电机、驱动及AI整机产品。公司技术已在割草机、护理机、扫地机等多个产品线上实现模块化集成应用,面向人形机器人,公司已构建空心杯电机8mm和10mm的产品平台,灵巧手驱动模组集成了空心杯电机、减速箱、丝杠及编码器等核心部件,形成高精度、高出力、低功耗的小型模块化驱动单元。模组已实现单次出力>10N、抓取寿命>10万次的稳定表现,位置控制精度≤0.5mm,重复定位与绝对定位精度行业领先,能精准复现人类手指0.1mm级细微操作。 投资建议:公司在智能控制领域行业领先,目前公司海外产能逐步爬升,机器人等板块亦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25.58/147.38/173.11亿元,25-26年前值为124.00/147.14亿元,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8.30/10.28/12.68亿元,25-26年前值为9.15/11.12亿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5年28倍PE估值,给予目标市值232.34亿元,对应目标价18.63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元器件价格上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
|
|
中国移动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5-03-26
|
105.88
|
--
|
--
|
114.81
|
8.43% |
|
114.81
|
8.43% |
-- |
详细
事项:3月20日,中国移动发布《2024年报》,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407.6亿元,同比增长3.12%,归母净利润为1383.7亿元,同比增长5.01%。 评论: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利润维持5%以上增长。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407.6亿元,同比增长3.12%,归母净利润为1383.7亿元,同比增长5.01%,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利润维持了5%以上的增长。盈利能力有所增强,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9.02%,同比提升0.79个百分点,2024年公司净利润率为13.31%,同比略有提升0.24个百分点。 个人市场收入略有下滑,持续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1)个人市场方面,2024年个人市场收入达4,837亿元,同比略有下滑;移动客户突破10亿户,净增1,332万户,其中5G网络客户达到5.52亿户,净增0.88亿户,渗透率达到55.0%;移动ARPU保持行业领先,为人民币48.5元。2)家庭市场方面,2024年家庭市场收入达1,431亿元,同比增长8.5%;家庭宽带客户达到2.78亿户,净增1,405万户,规模行业领先,其中千兆家庭宽带客户达到0.99亿户,同比增长25.0%,FTTR客户达到1,063万户,同比增长376%;家庭客户综合ARPU达43.8元,同比增长1.6%。3)政企市场方面,2024年政企市场收入达2,091亿元,同比增长8.8%;政企客户数达到3,259万家,净增422万家;移动云收入达到人民币1,004亿元,同比增长20.4%,IaaS+PaaS收入规模稳居业界前五。4)新兴市场方面,收入达536亿元,同比增长8.7%。2024年公司持续深化基于规模的价值经营,统筹推进CHBN全向发力,持续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改善,派息率进一步提升。2024年公司各项资本开支合计约人民币1,640亿元。2025年公司预计资本开支合计约为1,512亿元,主要用于连接基础设施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升级、面向长远的基础设施布局以及支撑CHBN科技创新、感知提升等方面。预计2025年算力资本开支373亿元,占总资本开支24.7%。2024Q4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流916.66亿元,同比+38.67%,整体恢复良好。2024年全年派息率为73%,向全体股东派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末期股息每股2.49港元,连同已派发的中期股息2024年全年股息合计每股5.09港元,同比增长5.4%。公司计划从2024年起,三年内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逐步提升至当年股东应占利润的75%以上,以更好回馈股东、共享发展成果,公司具有稳定的高股息收益。 投资建议:公司为全球网络规模第一、客户规模第一、收入规模第一、盈利水平领先的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收入及利润规模稳步增长具有强支撑,同时公司派息率持续提升,具有高红利投资价值。我们预计2025-2027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53.62/1,527.33/1,603.79亿元,EPS分别为6.74/7.08/7.44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滑风险,5G或千兆网络渗透率不及预期,ARPU值提升不及预期,数字化转型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
|
|
中国联通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5-03-21
|
5.77
|
--
|
--
|
5.75
|
-0.35% |
|
5.75
|
-0.35% |
-- |
详细
事项:3月18日,中国联通发布《2024年报》,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895.9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为90.3亿元,同比增长10.49%。 评论:收入稳步增长,利润连续八年实现双位数及以上增长。2024年,中国联通聚焦联网通信和算网数智两大主业,推进网络向新、技术向新、服务向新,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895.9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为90.3亿元,同比增长10.49%。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维持稳定区间,2024年实现销售毛利率23.42%,同比-1.1pp;销售净利率为5.29%,同比+0.27pp。公司2024年公司营收维持稳健增长,归母净利润连续八年实现双位数及以上增长。 联网通信基本盘业务稳盘托底。2024年公司联网通信业务收入占服务收入76%,同比提升1.5%。公司移动联网、宽带联网稳健增长,FTTR成为主要增收引擎,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领先;移动出账用户规模超3.4亿户,累计净增用户1068万户,固网宽带用户规模超1.2亿户,累计净增用户884万户,移宽两网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算网数智业务发展提质。2024年公司算网数智业务收入占服务收入24%,同比提升9.6%。联通云方面,实现收入686亿元,同比提升17.1%,联通云在政务云、医疗云、央国企上云等重点领域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打造自研云标杆项目超千个;联通云池资源快速增长,销售规模翻倍,视频云、云桌面等重点产品销售同比翻3倍。数据中心方面,实现收入259亿元,同比提升7.4%,紧抓人工智能与国家“东数西算”发展机遇,深耕数据中心业务行业市场,推动数据中心业务份额提升。此外,智算业务驱动算力服务强劲增长,去年签约金额超过260亿元。 资本开支控制良好,持续加强股东回报。2024年公司资本开支实现有效控制,各项资本开支合计613.7亿元,同比下降17%。公司投资结构显著优化,联网通信资本开支占比48%,同比-17pp;算网数智资本开支占比23%,同比+11pp。 公司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约550亿元,其中算力投资同比增长28%。公司高度重视股东回报,致力于和股东分享发展红利,鉴于过去一年良好的业绩表现,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末期股息人民币元0.0621元(含税),连同已派发的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0959元(含税),全年股息合计每股人民币0.1580元(含税),同比增长19.7%。此外,根据公司港股公告,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末期股息人民币0.1562元(含税),连同已派发的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2481元(含税),全年股息合计每股人民币0.4043元(含税),同比增长20.1%,远超利润增幅。2024年派息率达60%,同比提升5个百份点。 投资建议:受益于基础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和算网数智业务的高速增长,公司量质并举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75.6、4255.3及4440.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99.4、109.1和118.6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2、0.35及0.38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滑风险,5G或千兆网络渗透率不及预期,ARPU值提升不及预期,算网数智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
|
|
盛科通信
|
计算机行业
|
2025-03-03
|
78.18
|
--
|
--
|
77.77
|
-0.52% |
|
77.77
|
-0.52% |
-- |
详细
事项:2月26日,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2亿元,同比+4.28%;实现归母净利润-0.69亿元,亏损同比增加0.49亿元。 评论:受到2023年基数影响,2024年收入同比微增。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2亿元,同比+4.28%。根据公司公告,受国际贸易经济环境以及全球半导体供应形势的影响,2023年第一季度起,下游客户对上游产能供应不确定性的担忧加剧,部分客户在2023年上半年加大了提货力度,2023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波动性抬高。随着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了更为稳定的长期订单机制,通过持续、稳定的交付保障客户的信心,2024年起异常波动已逐步消除,我们认为2025年起公司营收将恢复增长态势,更为真实体现下游需求增长情况。 研发投入高增,影响当期利润。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69亿元,亏损同比增加0.49亿元。公司为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当下国产化、集成电路和网络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带来的机会,公司1)持续加大高端领域芯片的研发投入,2)积极推进中低端产品裂变与迭代升级,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导致2024年度利润表现承压,预计在产品的进一步升级和丰富完善后,能够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国产化发展正当时,卡位上游交换芯片有望核心受益。在高端产品方面,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积累,公司面向大规模数据中心和云服务需求,最大端口速率达到800G、交换容量为12.8Tbps及25.6Tbps的高端旗舰芯片交换容量和端口速率等性能将达到国际竞品水平;在中端和低端产品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当前产品系列裂变的延展扩充或迭代升级,加快提升公司产品的丰富度。在当前国产化加速的窗口期公司有望持续核心受益国产算力建设带来的需求起量,产品有望加速迭代,进一步缩短与国际竞对产品代差。 投资建议:公司为境内商用交换芯片龙头,Arctic系列性能媲美海外,持续受益于AI浪潮下数据中心的需求增加及国产化趋势,有望快速成长。鉴于公司高端产品+中低端裂变产品双轮驱动业绩,我们调整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预测为10.82/14.62/21.44(此前为11.70/15.33/22.28)亿元,同比增长4.3%/35.2%/46.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9/0.42/1.97(此前为-0.69/0.30/1.82)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高性能交换芯片需求不及预期;2)产品研发不及预期;3)行业竞争加剧
|
|
|
中际旭创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1-28
|
123.00
|
--
|
--
|
120.70
|
-1.87% |
|
120.70
|
-1.87% |
-- |
详细
事项:1月24日,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6.00-58.00亿元,同比增长111.64%-166.85%,预计实现扣非后净利润45.00-57.00亿元,同比增长111.90%-168.40%。 评论:2024Q4业绩同比实现高增,环比基本持平。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6.00-58.00亿元,同比增长111.64%-166.85%,中值为52.00亿元,同比增长139.19%。即2024Q4实现归母净利8.47-20.47亿元,中值14.47亿元,同比+64.91%,环比+3.81%。2024年公司受益于终端客户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资本开支强劲增长带来800G和400G高端光模块销售的大幅增加,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得到大幅提升。 预计2025年800G产品需求旺盛,1.6T逐季上量。800G方面,预计2025年客户端800G需求旺盛,订单增长强劲,CSP客户组建以太网数据中心将大规模采购800G。公司无论是交付能力、产能、800G的市场导入进度等情况都在业内拥有优势。1.6T方面,预计会在2025年逐季开始上量。 硅光产品占比有望超越传统方案,降本增效提升竞争优势。从2024公司的400G硅光已经开始上量,交付情况和良率较好来看,预计2025年800G硅光也会开始上量,400G硅光也会继续保持出货。根据公告,公司硅光产品的成本会比传统方案更有优势,性价比更高,数量可能会超过传统模块,有望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 投资建议:公司为全球领先的数通光模块龙头,随着1.6T新产品的顺利导入和起量,公司未来收入及业绩预期稳步提升,有望充分受益AI算力需求拉动各品类高端光模块市场的持续放量增长。预计公司24-26年收入分别为246.00/381.20/436.42亿元,同比增长129.5%/55.0%/14.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15/95.42/102.89亿元,同比增长144.5%/79.5%/7.8%。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1)高速光模块需求不及预期;2)光模块行业内部竞争加剧;3)国际贸易风险;4)上游芯片紧缺进一步加剧
|
|
|
新易盛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1-22
|
136.00
|
161.17
|
78.38%
|
144.08
|
5.94% |
|
144.08
|
5.94% |
|
详细
1月20日,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8.00-30.50亿元,同比增长306.76%-343.08%,预计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7.91-30.41亿元,同比增长311.87%-348.76%。评论:2024Q4业绩同比环比均实现高增。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8.00-30.50亿元,同比增长306.76%-343.08%,中值为29.25亿元,同比增长325.15%。即2024Q4实现归母净利11.54-14.04亿元,中值12.79亿元,同比+393.82%,环比+63.76%,同比环比均实现显著增长。 预计2025年800G产品逐渐上量,将成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公司800G产品在客户端取得较好的进展,传统EML方案和硅光方案在800G和更高速率产品的应用上,公司都有很成熟的技术,800G产品已在2024年下半年逐渐上量,预计2025年将成为公司销售收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外产能布局完善,仍在持续扩产中。公司泰国工厂一期已于202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泰国工厂二期已于2024年底建设完成并投用。公司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合理的产能规划,目前在国内和海外均在持续扩产。 投资建议:公司为业内领先的光模块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有望持续受益AI建设带来的光模块需求旺盛,公司在收入及利润端有望迎来高速增长。由于公司800G产品在客户端进展良好,我们上调公司24-26年收入预测至90.44/181.76/238.13(此前为75.64/131.59/171.84)亿元,同比增长192.0%/101.0%/31.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22/57.11/71.93(此前为20.99/35.21/45.42)亿元,同比增长324.5%/95.4%/26.0%。给予2025年20倍估值,对应目标价161.17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AI算力侧建设不及预期,光器件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主流客户光互联方案出现较大变化
|
|
|
天孚通信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1-21
|
110.33
|
--
|
--
|
120.00
|
8.76% |
|
120.00
|
8.76% |
|
详细
事项:1月17日,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2.55-14.01亿元,同比增长72.00%-92.00%,预计实现扣非后净利润12.15-13.71亿元,同比增长68.86%-90.53%,基本符合预期。 评论:2024Q4业绩同比环比均高增。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2.55-14.01亿元,同比增长72.00%-92.00%,中值为13.28亿元,同比增长81.99%。即2024Q4实现归母净利2.79-4.25亿元,中值3.52亿元,同比+21.04%,环比+9.21%,同比环比均实现显著增长。 汇兑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渐消。2024Q3公司净利润较大程度受到了汇率变动的影响,2024Q3公司的财务费用为0.18亿元,较二季度(-0.37亿元)上升了0.55亿元。而根据业绩预告,公司2024年度受利息收入、汇兑收益影响,财务费用同比下降,给净利润带来了正向影响。 达英伟达GB300预计将于2025Q2-Q3推出,有望持续带动1.6T光模块需求。 根据fibermall,英伟达GB300在网卡侧预计从ConnectX7网卡升级到ConnectX8,此次升级在带宽、延迟和可靠性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保证了大规模集群的无缝数据传输,在光模块侧从800G升级到1.6T。而根据trendforce,B300系列预计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之间推出,有望持续带动1.6T光模块需求。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无源器件+光引擎产品供应商,有望核心受益1.6T光模块需求放量。 年英伟达或于今年3出月推出CPO交换机新品,公司有望持续受益。根据财联社,据供应链透露,英伟达将于3月的GTC大会推出CPO(共封装光学)交换机新品,预计试产工作顺利进行,8月份即可量产。根据公司公告,公司针对硅光技术平台和CPO相关配套产品有多个研发项目在正常推进,我们认为公司有望核心受益CPO需求放量。 投资建议::公司是业界领先的光器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随着全球AI算力建设所催生的高速光模块更新迭代需求,公司光器件产品有望核心受益。公司保持高研发投入加强技术预研,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未来有望实现高速成长。 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收入分别为33.82、60.36、81.3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32、23. 11、31.16亿元。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AI算力侧建设不及预期,光器件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主流客户光互联方案出现较大变化
|
|
|
广和通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5-01-03
|
20.03
|
25.03
|
2.29%
|
36.74
|
83.42% |
|
44.44
|
121.87% |
|
详细
广和通受邀出席 2024高工人形机器人年会,荣膺高工机器人金球奖。 评论: 2024Q1-3公司利润同比高增,业绩表现亮眼。 2024Q1-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17亿元,同比增长 5.12%,毛利率为 20.71%,同比下滑 1.8个百分点,实现归母净利润 6.52亿元,同比增长 43.22%。单三季度公司营收为 21.42亿元,同比增长 4.55%,环比增长 9.74%,实现归母净利润 3.18亿元,同比增长108.87%,环比增长 118.69%。 若剔除锐凌业务及出售的投资收益, 则公司三季度整体收入约为 30%的增长,净利润约为 60%的增长。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系自身业务收入带来增长及降本增效措施明显所致。 公司较早即切入机器人领域,推出高算力智能模组及机器人开发平台等一系列产品。 2023年以来,公司除了推出 12TOPS 的高算力智能模组 SC171来全面满足机器人的各种 AI 需求外,专门成立了智能计算产品线, AI 赋能下游行业的智能化应用。 2024年 3月,为助力机器人厂商客户快速复现及验证斯坦福 MobileALOHA 机器人的相关算法,公司发布基于高通高算力芯片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发平台 Fibot,满足客户验证 MobileALOHA 协同学习与简单的示教操作数据需求,从而习得机械臂的高级移动操作功能算法,可助力机器人厂商进行软件及算法的二次开发,赋能具身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家用服务、智慧物流等场景。 2024年 4月,发布基于 SC126、 SC138、 SC171L、 SC171等多款智能模组的系列 Linux 边缘 AI 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分别采用高通QCM2290、高通QCM6125、高通QCM5430/QCS5430、高通QCM6490/QCS6490平台,深度拓展智能模组及其解决方案在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公司预计割草机器人 2024年将实现批量出货。具身智能机器人 25年批量交付。 公司以智能割草机细分行业为突破点,聚焦于“感知机构”和“决策机构”相关技术的研发,提供双目感知定位模组、决策算法和集成通信能力的边缘算力模组,将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机器视觉、高精差分 GPS 定位( RTK)等技术高度集成,为智能割草机器人行业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实现割草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定位、地图构建、路径规划、避障、导航、应用等全方位功能。 目前公司已与地瓜机器人联合打造旗舰级无埋线式割草机解决方案, 公司入门级无埋线式割草机解决方案的算力主控采用低功耗、高性能的地瓜机器人旭日 3。 根据公司公告, 公司割草机器人 24Q4会率先在头部客户实现交货,预计2024年将实现批量出货。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送样, 25年预计批量交付。 投资建议: 公司受益于车载、海外 FWA 及机器人等业务的加速拓展,我们预计 2024-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7.59、 6.61、 7.94亿元, 参考可比公司我们给予公司 2025年 29倍 PE 估值, 对应目标价为 25.03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滑风险,市场需求持续下滑,市场竞争加剧
|
|
|
海格通信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4-12-13
|
12.75
|
14.20
|
34.34%
|
12.75
|
0.00% |
|
12.75
|
0.00% |
|
详细
12月 10日,公司发布《关于公司中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通导融合终端芯片研发服务采购项目的公告》。 评论: 公司中标中国移动通导融合终端芯片研发服务采购项目,产品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大众消费、物联网和行业应用。 公司中选中国移动终端公司通导融合终端芯片研发服务采购项目,该项目主要研制北斗通导融合终端芯片,预计合同金额为 3106万元,占公司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的 0.48%。本次中选充分展现了公司在北斗领域及芯片研发能力深厚实力,有利于加快推进公司在北斗大众消费和物联网应用领域的规模化推广,进一步扩大北斗规模化应用场景和市场份额,夯实公司市场和技术领先优势。 中国移动持股比例持续提升,战略协同有望进一步落地。 中国移动子公司中移资本自公司 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入股公司后,截止 2024年三季度末已持有公司 49,009,359股份,在公司总股本中的占比已由 Q2末的 1.4%提升至 1.97%。目前双方已在探讨和开展“北斗+”行业应用拓展、空天地一体化协同发展、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综合运维业务拓展等领域业务合作和战略协同。 公司预计本次中选将加快推进双方在北斗领域的深入合作和落地,实现公司的芯片、终端能力与中国移动在北斗高精度、短报文服务能力的互补,在大众消费、物联网应用和行业应用的规模化推广打造竞争优势,也为未来其他项目的合作和落地奠定良好基础。 公司持续推进公司军民共进战略,加大民用市场拓展。 在北斗民用市场,公司着力推进“北斗+5G”技术融合和关键成果转化,已在交通、应急、电力、能源、海洋等多个行业落地应用,突破多个行业首批应用及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在卫星通信民用市场, 公司实现“芯片、模组、天线、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实现手机直联卫星芯片规模化应用的供应厂家,“汽车直连卫星”业务已在国内多家大型车企乘用车上装测试,为下一步产品量产上车奠定基础,并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中标了多个研发项目。在低空经济领域,公司紧抓机遇,积极布局,依托自身在航空航天、无线通信和北斗导航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出了面向低空活动的“天腾”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了基于系列化通导监终端设备的低空智联网、强大的平台服务以及完善的网络监视体系的生态系统,通过“1类平台、 N 型飞行器、 3张网络”的低空经济产业布局,为低空飞行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保障。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公司有望核心受益于“十四五”军工信息化及北斗三代换装浪潮,预计 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91、 9.52、 11.1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0.2%、 94.0%、 16.6%。估值方面,参考卫星通信及卫星导航领域的可比公司,我们给予 2025年 37倍 PE,对应目标价 14.20元, 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人才竞争加剧,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军品订单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发展不及预期
|
|
|
海格通信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4-12-10
|
12.62
|
14.20
|
34.34%
|
13.04
|
3.33% |
|
13.04
|
3.33% |
|
详细
无线通信、北斗导航龙头。业务覆盖四大领域,业绩表现强劲。 海格通信早期以无线通信领域业务为主。目前业务覆盖“无线通信、北斗导航、航空航天、数智生态”四大领域。 2016-2023年公司营收由 41.19亿元增长至 64.49亿元,对应 CAGR 达 6.62%。 2023年归母净利润 7.03亿元,同比+5.21%。 公司期间费用率由 2017年的 37.57%下降至 2023年的 22.25%,费用管控能力不断提升。 2018年至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保持在 15%左右的高位水平。 无线通信前景广阔。 1)军事通信: 2024年全国财政安排国防支出预算 16655.4亿元,增长 7.2%,增幅与 2023年持平。这是中国国防预算连续 9年维持个位数增长。短波、超短波通信、数据链技术企业或将受益于军事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 2)卫星互联网加速布局: 2024年 8月“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GW 星座有望批量发射,标志着我国向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手机/汽车直连卫星逐步推广。 手机直连卫星已成为终端标配趋势;汽车直连卫星在技术落地及需求侧较手机直连卫星更具天然优势, 2024年预计采用 NTN 技术的汽车直连卫星的高端车型渗透率预计达 5万台,到 2026年约为 52.3万台。 3)公司核心竞争力: 全频段覆盖的传统优势企业,是无线通信装备种类最全的单位之一。公司在信关站、终端、射频芯片等领域抢先布局,多个项目进入推广阶段,有望带来增量。 北斗系统已构建覆盖全球的服务体系,竞争优势筑牢北斗龙头地位。 1)北斗系统: 国家重点支持下,经过三个阶段,截至 2024年,北斗系统广泛部署,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等多种服务,覆盖全球,定位精度达到 2.5-5米,授时精度优于 20纳秒。 2)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 高精度市场表现强劲, 2023年销售收入 214.5亿元,同比+17%,泛在化和规模化趋势更加明显。北斗+数字经济、北斗+低空经济、北斗+5G 将成为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新形势,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3)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深耕芯片领域,构建高技术壁垒;率先实现“芯片、模块、天线、终端、系统、运营”全产业链布局,交通、电力、林业、石油石化、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多领域覆盖; 公司获中移资本战略投资,有望加快攻关“5G+北斗”建设。 航空航天增长稳健,数智生态大势所趋。 1)航空航天: 公司为国内首家为机构用户提供“D 级”模拟器的供应商。业绩持续增长, 23年实现营收 4.19亿元。 2)数智生态: 2023年实现营收 23.40亿元,同比+6.15%,业务经营主体连续四年获评中国移动一级集采 A 级优秀供应商,夯实“数智生态”竞争优势。公司加强技术创新,绿色发展,为公司带来可持续增量空间。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公司有望核心受益于“十四五”军工信息化及北斗三代换装浪潮,预计 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91、 9.52、 11.1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0.2%、 94.0%、 16.6%。估值方面,参考卫星通信及卫星导航领域的可比公司,我们给予 2025年 37倍 PE,对应目标价 14.20元,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人才竞争加剧,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军品订单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发展不及预期
|
|
|
国睿科技
|
休闲品和奢侈品
|
2024-12-03
|
20.20
|
--
|
--
|
20.77
|
2.82% |
|
20.93
|
3.61% |
|
详细
国睿科技是国内收入、利润规模领先的雷达供应商。1)十四所为控股股东,通过资产注入做大做优上市平台。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雷达(23年收入22.3亿元,占比68%)、工业软件与智能制造(4.5亿元,14%)、智慧轨交板块(5.5亿元,17%)。2020年国睿科技完成第二次资产重整,获十四所国家批准的全部外销雷达型号及对应的内销雷达型号,优质资产注入使得公司拥有包括地面情报、武器制导、空管一/二次、气象探测等齐全的雷达产品同时提升盈利能力。2)利润体量A股雷达公司中列第一。23年归母净利比较:国睿科技(6亿)>航天南湖(1亿)>纳睿雷达(0.6亿)>四创电子(-5.5亿),公司体量领先,其中雷达业务毛利率持续上行。 防务雷达:军贸东风起。1)防务雷达在国家安全中承担重要角色,全球市场规模保持扩张,预计2025年全球军用雷达市场规模232亿美元。2)我国雷达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合规雷达军贸领域或迎促进。24年10月我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军贸相关领域出口进一步规范化和透明化下,我们预计合规雷达出口或迎利好。3)国睿防务注入,助力国睿科技业绩上台阶。2020年十四所注入国睿防务优质资产,2020-23年国睿防务净利润由3.13亿提升至4.87亿元,CAGR为15.88%。公司竞争力较强,内、外销订单有望持续增厚公司利润。 传统民用雷达:气象雷达受益于覆盖率提升,空管雷达受益于国产化率提升。1)目前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达到43.6%,覆盖率尚有提升空间,假设覆盖率达到100%,测算市场规模可达75亿。而风廓线雷达仍处于加密时期。气象雷达组网建设持续进行,行业需求稳健。2)空管雷达具备国产化率提升潜力。如何看待低空空管雷达市场空间?我们提供一种思路:机场数量+国产化率的提升。2023年底我国运输机场259个,通航机场449个,我们预计到27年会新增约200个通航机场。假设我国运输机场/通用机场未来80%均部署国产一、二次雷达,我们测算市场为131亿元。恩瑞特(国睿科技子公司)近5年合计中标金额占比高,公司尤其在二次雷达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低空万象新:新基建环节,公司产品或具备放量潜力。我们认为雷达在低空新基建领域中会扮演重要角色。1)气象雷达:保障飞行的第一步。气象雷达市场空间可根据适飞区域面积/雷达工作辐射范围推测。(根据绍兴市越城区规划对气象感知的布局规划,假设覆盖全域,相当于13.5平方公里布置一套)。2)低空监视/反无雷达:预计多种技术、设备的融合应用,但雷达全天候主动探测识别和跟踪定位的特征具备优势,低空监视+反无雷达可以组成系统,其市场空间或不低于气象雷达。3)公司积极推动低空领域产品开发:公司聚焦“一大领域(低空经济安全保障领域)、两大核心(低空监视装备及系统、低空气象装备及系统)、三大试点(横琴、深圳、南京)、N个平台及项目”,推出“蜘蛛网”低空监视反制系统、“雨燕”低空气象保障系统、“巡隼”飞行应用系统等,我们认为产品体系初步成型。 投资建议:1)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6.4、7.7、9.3亿元,每股EPS0.51、0.62、0.75元,对应PE为39、33、27倍。2)我们选取华创交运|低空60指数标的比较:今年以来涨幅前10标的对应2024-25万得一致预期利润PE78、62倍(截至11月29日收盘价),公司属于估值较低水平,具备性价比。3)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各项主要雷达产品未来均面临向上机遇:乘军贸东风、防务雷达有望持续增厚利润;传统民用雷达中气象雷达受益于覆盖率提升,空管雷达或受益于国产化率提升;而我们看好低空经济新基建中雷达是具备放量潜力的环节,公司或享受市场红利。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低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军贸业务、国内雷达需求不及预期。
|
|
|
拓邦股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4-11-27
|
11.75
|
14.68
|
10.96%
|
14.80
|
25.96% |
|
18.47
|
57.19% |
|
详细
事项:11月6日,公司发布2024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 评论: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进一步绑定核心人才。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不超过3,300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124,683.50万股的2.65%,对应计划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9.60元/份。实际费用与授予日公司股价相关,根据草案公告,公司初步预估的员工持股计划和期权的费用合计约为1.17亿元左右(分3年摊销),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相对有限。激励计划考核年度为2025、2026、2027年三个会计年度,要求第一个行权期(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不低于116亿元或扣非净利润不低于8亿元。第二个行权期(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不低于138亿元或扣非净利润不低于9.6亿元。第三个行权期(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不低于160亿元或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1.5亿元。 个人层面绩效考核要求方面激励对象当年实际可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同时与其个人上一年度的绩效考核挂钩,行权比例(X)依据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结果可分为0、60%、80%和100%四档。我们认为股权激励不仅有助于公司绑定核心人才,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公司的增长信心。 前三季度业绩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4Q1-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00亿元(同比+21.04%),归母净利润5.52亿元(同比+46.71%),扣非归母净利润5.39亿元(同比+42.12%)。三季度收入、净利润持续向好。三季度实现收入26.84亿元,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增长27.49%。归母净利润1.63亿元,环比下滑23.36%,同比增长38.05%。扣非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32.53%。 海外工厂产值提升显著,贸易风险整体相对可控。公司海外产值占比已从去年全年的约16%提升到约21%,海外产值整体显著增长。其中,越南和印度生产基地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和稳定运营,产能快速提升;墨西哥及罗马尼亚工厂已实现量产,目前进入产能爬坡及运营优化阶段。截至三季度末,印度和越南的产值已超去年全年,墨西哥产值过亿,同比大幅增长;罗马尼亚从去年投产至今已实现千万级产值。 投资建议:公司在智能控制领域行业领先,家电、工具库存回归正常水平,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公司海外产能逐步爬升,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104.87/124.00/147.14亿元,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7.45/9.15/11.12亿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5年20倍PE估值,给予目标市值182.99亿元,对应目标价14.68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元器件价格上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
|
|
和而泰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4-11-15
|
18.79
|
19.20
|
0.31%
|
24.97
|
32.89% |
|
24.97
|
32.89% |
|
详细
事项:10月29日,和而泰发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Q1-3公司营业收入为70.40亿元,同比增长28.30%,归母净利润为3.55亿元,同比增长6.29%。 评论:2024Q3公司营收同比高增,利润率水平逐步修复。2024Q1-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40亿元,同比增长28.30%,毛利率为18.11%,同比下滑0.72个百分点,实现归母净利润3.55亿元,同比增长6.29%。单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4.71亿元,同比增长30.83%,环比下滑4.46%,实现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11.90%,环比增长55.19%。 公司各板块业务发展健康,子公司铖昌科技放量可期。分业务来看,2024Q1-3家电业务同比+32.52%,电动工具业务同比+22.24%,汽车电子业务同比+82.76%,智能化业务同比+20.48%。家电业务方面,公司不断突破老客户的新产品线,获取了多个新产品的平台项目,同时快速打入新客户供应链体系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2024H1公司国内家电营业收入实现了翻倍增长。未来,公司还会持续做深做透现有客户,深挖新客户新产品,并持续拓展新兴市场及新客户渠道,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电动工具业务方面,公司凭借在国际客户中的服务影响力及技术竞争力进入了TTI、博世、百得、喜利得、大叶等海内外多个头部电动工具客户的供应链体系,保持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目前公司新项目研发进展顺利,新项目的收入占比在持续提升,后续随着新客户进一步拓展,新项目交付的持续放量,会形成更大的增量贡献。在汽车电子业务方面,公司在已有车身控制及热管理平台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不断进行创新及定义,积极参与新能源及电动化整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核心领域的未来技术预研,现有产品线已涵盖了从热管理系统、车身控制到整车部分核心系统及单体部件等多个未来整车的核心领域,前期的研发投入目前已经开始有明显的市场反馈。目前公司在手的滚动订单90亿元左右。智能化业务方面,公司研发的智能床垫、智能书包等产品以及智慧体育平台已实现批量生产与交付,与恒林家居、顾家家居多个行业优质客户形成业务合作。此外,公司子公司铖昌科技为T/R芯片优势企业,星载及机载地多个研制项目已陆续进入量产阶段,低轨卫星组网加速下子公司业绩兑现有望加速,进一步增厚公司利润。 公司海外建厂布局丰富,贸易风险相对可控。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式,公司在中国、越南、罗马尼亚、意大利、墨西哥等地均有生产制造基地,并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发和运营中心布局,实现客户需求快速响应,与国际化大客户无缝接轨,为客户创造最大化价值。公司充分利用了前期深圳生产制造基地及综合运营的丰富经验,复刻了深圳制造基地的智慧工厂运营模式,以及品质管理、交付管理等管理经验,从运营、生产、交付等各方面满足客户的需求。整体来看,公司生产交付的抗风险能力较强,海外贸易风险相对可控。 投资建议:公司基础业务稳步提升,新兴业务快速发展,但考虑到海外需求回暖不及预期,结合三季度业绩情况,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23、7.40和9.49亿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5年24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19.20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基础业务份额拓展低于预期,创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