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菱电电控
|
|
2021-12-09
|
162.05
|
--
|
--
|
200.00
|
23.42% |
|
200.00
|
23.42% |
|
详细
菱电电控: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国产方案提供商公司是国内稀缺的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方案提供商,电控系统产品应用于N1/M1类汽油车、纯电动车、混动汽车等车型。公司成立以来坚持自主研发,致力于打破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局面,逐步替代外资,成为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国产方案供应商,在N1车型市场占据较大份额。我们认为公司在汽车电控系统领域具备较强稀缺性,伴随着公司缸内直喷EMS进军乘用车市场,增程式混动电控系统的逐步量产,以及纯电动车电控系统的加大布局,未来几年有望进入业绩收获期。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收为8.97、12.10、16.1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79、2.50、3.61亿元,EPS为3.48、4.85、7.00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为46.6、33.4、23.2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发动机管理系统:稀缺EMS自主厂商,国产替代空间广阔EMS的技术壁垒和产业化特点决定行业较高的进入门槛,跨国EMS企业为M1乘用车市场的主要玩家,自主EMS厂商已在N1市场(如轻卡、微卡等)实现一定范围的国产替代。近年来公司N1类及交叉型乘用车EMS市占率稳步提高。 公司自主研发的缸内直喷EMS配套车型进入三高标定阶段,为国内首款搭载自主电控系统的缸内直喷车型,助力公司进军乘用车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混动汽车电控系统:增程式电控已实现量产,发展潜力十足公司开发了多种结构的混合动力管理系统,包括增程式混动、48V微混系统、P2结构混动、功率分流式混动等,并实现了增程式电动车电控系统的量产,客户有望进一步拓展。伴随混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该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纯电动车电控系统:坚持成本领先战略,资源协同助力打开市场纯电动车电控系统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公司较早实现MCU及VCU的产业化,坚持成本领先战略。2021年加大推广力度,2022年配套多款车型有望贡献营收。公司有望借助EMS与混动领域的客户资源优势快速打开纯电动车市场。 风险提示:缺芯缓解不及预期、汽车销量下滑、客户拓展进度不及预期
|
|
|
贝斯特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12-08
|
25.50
|
--
|
--
|
28.90
|
13.33% |
|
36.50
|
43.14% |
|
详细
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龙头供应商,切入新能源赛道前景可期公司深耕涡轮增压领域,近年来通过外延并购切入新能源车赛道,打开公司第二成长曲线。随着涡轮增压器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同时新能源汽车功能件产能逐步落地,公司营收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收为10.86、13.15、16.3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15、2.88、3.87亿元,EPS为1.07、1.44、1.93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为23.3、17.4、13.0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深耕涡轮增压零部件领域,业绩维持稳定增长公司深耕涡轮增压器零部件加工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叶轮、中间壳、精密轴承件、压气机壳等。汽车涡轮增压器零部件对于加工材料、加工精度及质量稳定有着较高要求,只有少数在设备、工艺和生产组织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才能生产,而公司依托在工装夹具领域的多年设计经验,工装夹具业务与精密加工业务相辅相成,形成协同发展的关系,铸造公司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引进世界领先的加工、检测设备,对产线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产品精度和生产能力在国内外居于领先水平,客户覆盖全球涡轮增压器市场前五大制造商。 外延并购有序开展,新能源业务打开成长空间伴随国内汽车市场电动化率的提高,公司积极探索布局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进入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结构件领域。公司自主研发出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零部件,2018年成功交付客户盖瑞特,应用于日本本田clarity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之后陆续进入到博世中国、海德韦尔氢燃料电池零配件供应体系。2020年公司收购专营锌、铝、镁、铜等五金件的公司苏州赫贝斯,切入特斯拉供应体系,并通过控股子公司易通轻量化技术有限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品。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涡轮增压器渗透率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功能件产能建设进展不及预期。
|
|
|
中鼎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10-18
|
16.00
|
--
|
--
|
18.60
|
16.25% |
|
25.01
|
56.31% |
|
详细
公司2021年年前三季度归母长净利润同比增长162.18%~175.43%公司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91亿元~8.31亿元,同比增长162.18%~175.43%;预计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0亿元~2.4亿元,同比增长10.83%~33.00%,环比第二季度下降43.44%~32.13%。由于确认GreenMotion出售的投资收益,公司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偏高。剔除资产出售影响,公司Q3净利润同2021年Q1、Q2基本相当,整体盈利能力稳步恢复之中。考虑到原材料涨价以及海运运费上涨影响,我们下调公司2021年盈利预测,维持2022-2023年盈利预测不变,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1.0)/14.2/17.0亿元,EPS分别为0.91(-0.08)/1.17/1.39元/股,当前股价对应2021-2023年PE分别为17.8/13.9/11.7倍,我们认为公司海外业绩持续修复且国内新业务放量中,看好公司长期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布局空气弹簧提高空悬系统零部件自产比例,轻量化业务不断推进公司空悬国产化项目安徽安美科空气供给单元组装线已落地完成,后续产能释放有望贡献增量业绩。同时,公司拟投资中鼎汇通项目,设置生产基地专门用于生产转向拉杆、底盘及驾驶室空气弹簧部件,进一步补全公司在空气悬架领域的硬件布局。公司轻量化业务已经取得奔驰、长安、广汽、比亚迪多个传统主机厂订单,未来多个底盘锻铝件在建项目的投产有望推动公司轻量化业务持续放量。 海外管理优化,全球化收购布局有望迎收获期公司近年来多次进行海外收购,切入新的业务领域,外延并购推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2019年以来,海外管理不善叠加疫情影响,导致海外子公司业绩出现下滑。2020年开始,公司调整海外公司管理团队、加强海外企业成本管控,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看好海外业绩修复与国内新业务放量下公司的投资机遇。 风险提示:空悬系统国产化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
|
|
长城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10-14
|
56.63
|
--
|
--
|
69.80
|
23.26% |
|
69.80
|
23.26% |
|
详细
2021年年9月长城汽车销量10万辆,环比增长34.7%2021年10月11日,长城汽车发布9月销量数据,9月合计销量100022辆,同比下降15.1%,环比增长34.7%,1-9月累计销量884045辆,同比增长29.9%。 9月,哈弗品牌销量54561辆,皮卡销量20008辆,欧拉销量12770辆。汽车销售旺季,公司积极应对芯片短缺情况,9月销量环比8月显著增加25765辆。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未来汽车芯片供应有望好转。考虑到公司多个品牌下游需求旺盛,技术赋能有望迎来产品强周期,我们维持公司2021年盈利预测不变,上调公司2022-2023年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8/101.1(+1.2)/128.7(+4.1)亿元,EPS为0.79/1.10(+0.01)/1.39(+0.04)元/股,当前股价对应2021-2023年PE分别为70.0/50.4/39.6倍,维持“买入”评级。 哈弗大狗、坦克300、、长城皮卡持续发力,新一代智混汽车玛奇朵重磅上市哈弗H69月销量25409辆,环比增长26.88%,销量重回高位。上市一周年的哈弗大狗,继年初销量高峰之后,月销量再度超过1万辆,环比大增98.4%。坦克300硬派越野车9月销量8021辆,创下2021年以来销量高峰。长城皮卡9月销量几近翻倍,2021年下半年长城炮系列密集推出火炮版、黑弹版、越野珠峰版、旅装版等新车款,下半年销量有望继续向上突破。9月底WEY品牌上市新车玛奇朵搭载柠檬混动DHT,定位新一代智能混动汽车。 全球化扩张步伐加快,海外业绩多点开花9月公司海外销售新车11437辆,同比增长47.1%,销量占比11.4%,1-9月海外累计销售97946辆,同比增长136.3%。2019年以来,公司加快海外投资收购建厂步伐,俄罗斯图拉工厂、泰国罗勇工厂陆续投产。2021年8月,公司收购戴姆勒巴西工厂,预计2021年底之前完成工厂交割。后续海外产能释放以及新车型的推出,有望加速长城汽车海外扩张节奏。 风险提示:海内外汽车需求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扩张不及预期。
|
|
|
长城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9-16
|
61.71
|
--
|
--
|
64.65
|
4.76% |
|
69.80
|
13.11% |
|
详细
国内 SUV、皮卡龙头,新技术赋能有望迎来强产品周期长城汽车是国内 SUV 市场和皮卡市场的龙头, 2020年公司 SUV、 皮卡市场份额分别为 8.3%、 45.8%, 哈弗 H6、 长城炮均为细分市场销量冠军。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控、产品力、品牌力是长城汽车长期优势所在,柠檬混动 DHT 技术、咖啡智能平台等新技术将持续为公司发展赋能。本篇报告重点分析长城汽车柠檬混动DHT 技术。 我们预计 2021-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430/1816/217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72.8/99.9/124.6亿元, EPS 为 0.79/1.09/1.35元/股, 对应当前股价 PE 分别为 77.1/56.2/45.1倍,公司产品及品牌力强叠加新技术赋能,有望迎来强产品周期,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政策+产品两端发力,长城汽车布局混动赛道《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 明确混动节能车发展方向,双积分政策倒逼车企加快探索节能与新能源技术路线。两大政策双管齐下,多家车企如比亚迪、长城、吉利等纷纷推出全新一代混动系统。 2020年 12月, 长城汽车正式发布柠檬混动 DHT 系统, 开创性采用 2档变速箱、提供 3款动力总成、四驱 PHEV 版本搭载全球最大容量高效能混合动力电池。 DHT 系统经济性、 动力性优越, 后续在哈弗、 WEY 品牌的应用有望进一步强化公司产品力优势。 揭秘柠檬混动 DHT 核心优势,两档变速为制胜关键国内 HEV 市场由日系车型占据主导地位,日系合资车市场份额超过 99%。本田、丰田的混动系统主打燃油经济性,相比之下长城汽车综合性能更佳。丰田 THS路线优势在于工作模式灵活切换,劣势在于机械装置复杂导致动能浪费,本田 iMMD 路线结构简单但是发动机直驱工况下只有单挡,动力性欠缺。长城汽车在本田路线的基础上开创了双速混动新架构,变速箱具备动力挡、经济挡 2挡,发动机直驱工况下可满足更高动力需求,代表了下一代混动系统升级的先进方向。 风险提示: 海内外汽车需求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混动系统开发进度不及预期。
|
|
|
中鼎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8-16
|
15.76
|
--
|
--
|
19.09
|
21.13% |
|
19.96
|
26.65% |
|
详细
空悬业务再获定点, 为公司带来业绩增量2021年 8月 12日,公司公告子公司 AMK 中国子公司安徽安美科近期收到通知,为国内某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主机厂全新平台项目配套空气悬挂系统的空气供给单元总成产品。 本次项目生命周期为 4年,生命周期总金额约为 2.95亿元。 公司在空气悬挂领域具备技术领先优势, AMK 国产化进程持续推进,空悬业务有望贡献增量。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9.0(+1.5)/12.0(+2.0)/14.6(+2.0)亿元,每股收益 0.74/0.99/1.20元/股,对应当前股价 PE 为 21.0/15.6/12.9倍,维持“买入”评级。 国产化推进顺利,空悬打开成长空间2016年公司收购德国 AMK,成为国内少数具备空气悬架空气供给单元总成产品供应商。 空气供给单元总成是空气悬挂系统中的重要部件, AMK 为全球第三大供应商。 AMK 国产化项目安美科于 2018年 7月成立,预计 2021年底逐步达产,2022年底完成汽车用电驱及空气悬架系统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国产化降本有望进一步打开空悬系统市场空间。 订单持续落地,验证空悬渗透加速逻辑继 2020年获得蔚来、东风等空悬系统相关总成订单后, 2021年公司又相继获得国内某头部品牌主机厂全新平台空气供给单元总成、国内某头部品牌主机厂储气罐部件、国内某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主机厂全新平台空气供给单元总成等项目定点, 累计生命周期营收近 20亿元。 空悬订单持续落地,行业渗透正加速进行。 风险提示: 汽车轻量化发展不及预期、空悬系统国产化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
|
|
文灿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1-08-13
|
38.00
|
--
|
--
|
41.88
|
10.21% |
|
47.28
|
24.42% |
|
详细
公司 2021H1归母净利润为 0.73亿元, 同比增长 112.95%公司发布 2021年中报, 2021H1营收为 20.33亿元, 同比增长 215.37%; 毛利率为 19.48%,较 2020年全年-4.08pcts; 归母净利润为 0.73亿元,同比增长 112.95%。 2021Q1/Q2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0.50/0.23亿元。 大众缺芯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二季度业绩承压, 我们预计下半年缺芯影响有望逐步缓解,整车厂销量复苏或带动订单需求恢复。 8月 7日公司预订的大吨位压铸机已完成预验收, 车身结构件一体压铸进程持续推进中,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空间。 综上,我们下调公司 2021年盈利预测, 上调 2022年并新增 2023年预测, 预计 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2.6(-0.6)/4.9(+0.4)/6.1亿元, 对应当前股价 PE 为 31.6/16.9/13.7倍,考虑到公司长期成长性仍在, 维持“买入”评级。 大众缺芯+原材料涨价致二季度业绩承压,下半年缺芯影响有望缓解公司 2021Q2实现营收 9.82亿元,同比增长 153.97%,环比下降 6.55%,实现归母净利润 0.23亿元,同比下降 4.26%,环比下降 53.88%。 主要原因系二季度大众芯片短缺影响加剧,相关产品订单减少; 原材料铝价持续上涨, 由于季度或半年度调价机制的滞后性,公司短期内盈利能力承压。 据乘联会数据, 2021Q2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狭义零售销量同比下降 10.76%、 28.16%。 7月上汽大众销量同比减少 47.76%,但环比 6月增长 7.69%,迎来边际改善。 7月大众 ID 系列销量突破 5500辆, 环比实现翻番。 我们认为大众缺芯影响有望在下半年逐步缓解,相关订单需求或迎来恢复,助力公司业绩改善。 6000T、 4500T 两台大吨位压铸机完成预验收, 一体压铸未来可期公司 2021年 5月与力劲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向其采购包括 6000T、 4500T、3500T 及 2800T 等 7台大型压铸机。 8月 7日公司已对力劲完成总装的 6000T、4500T 两台大型压铸机进行了预验收。 公司积极推进车身结构件一体压铸进程,未来成长空间可期。 风险提示: 主要客户销量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
|
|
|
伯特利
|
机械行业
|
2021-08-13
|
42.60
|
--
|
--
|
52.10
|
22.30% |
|
66.37
|
55.80% |
|
详细
国内制动系统龙头,电控制动及轻量化业务增长可期盘式制动器是公司传统业务,产业链垂直布局落地在即,产品毛利率中枢有望提升;电控制动产品具备技术及成本优势,放量在即;汽车轻量化大势所趋,墨西哥建厂布局轻量化业务,有利于开拓海外客户,提升海外营收占比,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收为37.85、46.09、53.67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70、7.33、 8.82亿元,EPS为1.40、 1.79、 2.16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为32.0、24.9、 20.7倍。我们认为电控制动及轻量化业务或将为公司带来全新的增长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盘式制动器:产业链垂直布局落地在即,毛利率中枢有望提升盘式制动器是伯特利的传统业务,产品销量与销售单价趋于稳定。公司铸铁件需求缺口较大,公司布局铸铁生产线降低原材料成本,产能落地在即,项目就近选址降低运输成本,盘式制动器毛利率中枢有望提升。 电控制动系统:双控EPB优势明显,线控制动WCBS放量在即据汽车之家,以车型为统计口径,目前国内EPB渗透率为45.9%,低价及自主车型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伯特利是国内首家EPB量产企业,面向新能源车推出双控EPB,具备价格优势,市占率有望提升。线控制动系统是汽车制动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据新思界,目前国内线控制动系统渗透率不足5%,其中70%以上产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伯特利线控制动WCBS产品采用One-Box方案,在性能和成本方面具备竞争优势,2021 年将在多个车型上量产,即将贡献营收。 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全球化布局开拓海外市场,底盘轻量化空间广阔2019年公司首次成为通用汽车铸铝转向节Tier1供应商,供应产品由毛坯件转变为成品,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公司计划在墨西哥建厂开启全球化布局,项目投产后有利于开拓新的海外客户,提升海外营收占比,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 风险提示: EPB 渗透率不及预期、EHB渗透率不及预期、轻量化进程不及预期、乘用车销量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及预期等。
|
|
|
星宇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8-06
|
226.15
|
--
|
--
|
225.28
|
-0.38% |
|
233.16
|
3.10% |
|
详细
自主车灯品牌龙头,产品升级+客户拓展驱动高增长 公司深耕车灯业务近30年,产品迭代升级、客户不断拓展,驱动营收利润持续高增长。2011-2020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速约23.5%,净利润复合增速约24.0%。我们认为LED化+智能化驱动车灯持续升级,公司将享受市场需求扩容与行业国产替代的红利。我们上调2021年公司盈利预测并新增2022-2023年业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4.6(+3.9)/18.2/21.9亿元,EPS为5.17(+1.30)/6.42/7.73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为42.3/34.1/28.3倍,维持“买入”评级。 光源技术升级迭代,LED化助推单车价值量提升 车灯光源LED化、激光大灯等技术升级有望推动车灯单车价值量大幅提高。车灯光源沿卤素-氙气-LED、激光大灯升级的技术路线明确,LED、激光大灯照明效果好、启动速度快、寿命长、节能性好,单车价值量提升明显。伴随着激光大灯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其在远光灯中的应用渗透率亦有望提升。 智能控制系统应用,车灯具备持续升级动力 车灯智能化升级,矩阵式LED大灯、ADB(自适应远光灯)、AFS(自适应前照灯)等智能车灯应用逐渐推广。据我们统计,2020年全国销量前50且均价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全部提供ADB装配,均价在15万元以下的20款车型中,有9款提供ADB选配。预计ADB智能车灯将加速渗透至中低端车型,为单车配套价值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自主车灯品牌突围外资巨头,有望充分受益国产替代 切入外资车企供应体系、加速国产替代充分证实了星宇车灯的产品实力。我们认为公司市场竞争的利器在于:技术、成本、快速响应。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向上游延伸布局、积极围绕大客户配套扩产,公司有望在车灯市场中继续突围外资巨头,受益行业国产替代。 风险提示:乘用车销量不及预期、智能车灯渗透率不及预期、原材料涨价等
|
|
|
中鼎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6-10
|
12.00
|
--
|
--
|
12.49
|
4.08% |
|
19.09
|
59.08% |
|
详细
技术优势助力增量业务拓展,海外业务有望迎业绩修复公司在空气悬挂系统、冷却系统、轻量化领域均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伴随海外收购项目的国产化,公司国内智能底盘系统及冷却系统业务有望持续贡献增量。此外,海外资产优化有助提升公司盈利。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25.8/143.0/159.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5/10.0/12.6亿元,每股收益0.61/0.82/1.03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为19.4/14.5/11.5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空悬系统海外业务盈利修复,AMK国内布局有望迎收获期2021年初AMK剥离旗下工业事业部AST,进行海外资产优化,叠加海外乘用车市场回暖,公司海外空悬系统业务盈利有望修复。AMK国产化项目安美科稳步推进,国产化降本或将进一步打开空悬系统市场空间,公司目前已斩获蔚来、东风等项目定点。伴随产能逐步释放,AMK国内布局有望迎来收获期。 TFH国产化项目落地,发力新能源车冷却系统市场电动化趋势带动热管理系统部件需求增长及性能要求提升。新能源汽车冷却管路单车价值量达1000-1500元,是燃油车的3-5倍。我们预计全球汽车/新能源汽车冷却管路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429亿元/184亿元,CAGR为10.3%/37.4%。 公司于2017年收购全球汽车冷却系统管路龙头供应商TFH,随着国产化项目落地,相继获得吉利、理想、零跑等项目定点,累计生命周期营收贡献超30亿元。 轻量化趋势加速,公司轻量化产品有望贡献业绩增量节能减排要求推动汽车轻量化发展提速。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5年全球电动车悬挂摆臂铝合金渗透率有望提升至80%,公司锻铝控制臂产品有望快速放量。公司镁合金产品获得麦格纳车顶支架总成产品项目定点,生命周期营收贡献约24.5亿元,助力公司轻量化业务贡献业绩增量。 风险提示:汽车轻量化发展不及预期、空悬系统国产化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
|
|
长安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3-12
|
15.28
|
--
|
--
|
16.08
|
5.24% |
|
25.50
|
66.88%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3月 9日晚间,长安汽车发布 2021年 2月产销快报。2月,长安汽车销售整车 16.3万辆,同比涨幅 466%,环比下降 35%。自主品牌(重庆/河北/合肥)合计销售 11.1万辆,同比增长 583%,环比下降 30%。合资品牌长安福特销量 1.1万辆,同比增长 167%,环比降幅 64%;长安马自达销售 6289辆,同比上涨 258%,环比下滑 47%。 二、分析与判断 自主品牌畅销引领 2月增长,看好 3月市场表现 (1)2月自主品牌畅销带动公司整体销量增速兑现。具体而言,2月长安系中国品牌销售 13.9万辆,同比增速 592%。其中,蓝鲸家族夺冠,销量破 9万辆;明日座驾 CS75销售 3.3万辆,荣居 SUV 销量榜首;国民家轿领跑者逸动以 1.5万的销量稳居中国品牌轿车销量首位。 (2)公司销量呈现同比超高增长而环比下滑的情况。同比高增长主要由去年 2月受疫情影响的低基数所致;但对比乘联会 2月狭义乘用车行业平均同比增速 372%,已远超行业均值,获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环比下滑主要系 1月各车型销量俱佳、春节产销量放缓、“就地过年”政策降低出行购车需求所致。3月工作日全年最多,汽车产销量一般是全年相对高位,叠加就地过年号召使节后市场更早启动,看好 3月公司销量继续走强。预计 Q1累计销量有望突破 60万辆。 自主+合资齐力向上,品牌竞争力持续增强长安汽车将正向自主研发与合资创新作为产品向上的聚力点,促使品牌竞争力持续提升。自主车型方面,2月 UNI-T 销量高达 7038辆,后期有望月销破万。此外,UNI-K 系列已于 3月开启预售,新车增量即将兑现;CS75系列中的 CS75Plus2.0T 配置蓝鲸 2.0T高压直喷发动机与爱信 8AT 变速箱,为主要增量车型。放眼未来,公司规划合理,自主新车型稳步投放。UNI 系列继今年初 UNI-K 上市后,下半年将发布首款轿车;经典序列的 9款全新或升级车型将于 2021年推出;CHN 新平台或于 2021年底首发新车型。合资车型方面,增量主要源自新品投放,其中长安福特新 SUV 锐际、锐界、探险者月销分别已达 4000/2500/3000量级。长安马自达 SUV 新车型 CX-30月销稳定在 2000量级。 预计随福克斯、探险者、林肯国产化等车型落地,合资品牌的销量颓势有望逆转。 联手华为与宁德打造高端品牌,加速步入智能电动新阶段2020年 11月以来,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在高端智能领域持续发力。三方欲将联合创造的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正在稳步推进,其中包括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平台、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以及一个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公司发布的可拓展、可迭代的智能汽车“方舟架构”,前置化布局高阶自动驾驶,充分预留发展空间。去年首发高端序列 UNIT 已搭载 L3自动驾驶功能。预计到 2025年,公司或能实现 L4级别全自动驾驶,并实现产业化运用。长期来看,公司与信息科技巨头的跨界联手将有效缩短公司智能电动研发历程,催速公司优化产品研发流程,提升智能化时代核心竞争力。 三、投资建议长安汽车自主与合资双驱动,产品矩阵日益完善;全新高端智能品牌项目有序推进,智能电动领域再上台阶,公司业绩有望延续高增长。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2年 EPS 分别为 1.16/1.83/2.06元,对应当前股价 PE 为 13/8/7倍。目前公司企业价值/EBITDA 为 24倍,优于行业平均值 46倍,维持“推荐”评级。
|
|
|
长安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3-12
|
15.28
|
--
|
--
|
16.08
|
5.24% |
|
25.50
|
66.88%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3月9日晚间,长安汽车发布2021年2月产销快报。2月,长安汽车销售整车16.3万辆,同比涨幅466%,环比下降35%。自主品牌(重庆/河北/合肥)合计销售11.1万辆,同比增长583%,环比下降30%。合资品牌长安福特销量1.1万辆,同比增长167%,环比降幅64%;长安马自达销售6289辆,同比上涨258%,环比下滑47%。 二、分析与判断自主品牌领畅销引领2月增长,看好3月市场表现(1)2月自主品牌畅销带动公司整体销量增速兑现。具体而言,2月长安系中国品牌销售13.9万辆,同比增速592%。其中,蓝鲸家族夺冠,销量破9万辆;明日座驾CS75销售3.3万辆,荣居SUV销量榜首;国民家轿领跑者逸动以1.5万的销量稳居中国品牌轿车销量首位。 (2)公司销量呈现同比超高增长而环比下滑的情况。同比高增长主要由去年2月受疫情影响的低基数所致;但对比乘联会2月狭义乘用车行业平均同比增速372%,已远超行业均值,获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环比下滑主要系1月各车型销量俱佳、春节产销量放缓、“就地过年”政策降低出行购车需求所致。3月工作日全年最多,汽车产销量一般是全年相对高位,叠加就地过年号召使节后市场更早启动,看好3月公司销量继续走强。预计Q1累计销量有望突破60万辆。 自主+合资齐力向上,品牌竞争力持续增强长安汽车将正向自主研发与合资创新作为产品向上的聚力点,促使品牌竞争力持续提升。自主车型方面,2月UNI-T销量高达7038辆,后期有望月销破万。此外,UNI-K系列已于3月开启预售,新车增量即将兑现;CS75系列中的CS75Plus2.0T配置蓝鲸2.0T高压直喷发动机与爱信8AT变速箱,为主要增量车型。放眼未来,公司规划合理,自主新车型稳步投放。UNI系列继今年初UNI-K上市后,下半年将发布首款轿车;经典序列的9款全新或升级车型将于2021年推出;CHN新平台或于2021年底首发新车型。合资车型方面,增量主要源自新品投放,其中长安福特新SUV锐际、锐界、探险者月销分别已达4000/2500/3000量级。长安马自达SUV新车型CX-30月销稳定在2000量级。 预计随福克斯、探险者、林肯国产化等车型落地,合资品牌的销量颓势有望逆转。 联手华为与宁德打造高端品牌,加速步入智能电动新阶段2020年11月以来,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在高端智能领域持续发力。三方欲将联合创造的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正在稳步推进,其中包括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平台、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以及一个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公司发布的可拓展、可迭代的智能汽车“方舟架构”,前置化布局高阶自动驾驶,充分预留发展空间。去年首发高端序列UNI-T已搭载L3自动驾驶功能。预计到2025年,公司或能实现L4级别全自动驾驶,并实现产业化运用。长期来看,公司与信息科技巨头的跨界联手将有效缩短公司智能电动研发历程,催速公司优化产品研发流程,提升智能化时代核心竞争力。 三、投资建议长安汽车自主与合资双驱动,产品矩阵日益完善;全新高端智能品牌项目有序推进,智能电动领域再上台阶,公司业绩有望延续高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EPS分别为1.16/1.83/2.06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13/8/7倍。目前公司企业价值/EBITDA为24倍,优于行业平均值46倍,维持“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跨界合作项目收益不及预期。
|
|
|
长城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3-10
|
28.77
|
--
|
--
|
35.62
|
23.81% |
|
39.60
|
37.64%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 3月8日,长城汽车发布2021年2月产销快报。2月,长城汽车销售整车8.9万辆,同比涨幅高达788%,环比下降36%;海外销量9786辆,同比增长226%,环比下降11%;新能源汽车销量7374辆,同比增长2780%,环比降低28%。 二、分析与判断 2月销量高增长,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2月公司乘用车销量增速延续一月的高增长,环比虽然下降,但是同比增速远超行业平均增速的377%。具体到细分品牌,公司欧拉品牌2月新车销售7374辆,同比涨势劲增2780%,环比下滑28%,稳居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哈弗品牌2月新车销量6.1万辆,同比大涨754%,环比下滑35%。高端城市越野WEY品牌2月销量5482辆,同比骤增1116%,但环比下降54%。长城皮卡本月销售1.5万辆,同比增幅611%,环比降幅32%。公司销量整体呈现同比增长,环比下降态势,主要原因包括去年2月受疫情影响,销量大幅缩水;今年春节假期致使产销量放缓;“就地过年”政策使得出行购车需求降低;1月各品牌销量大增,导致环比基数较大。后续预计随已上市车型销量稳步爬坡,叠加原有车型焕新上市,环比下滑情况有望稳步改善。 平台化引领产品强周期,公司步入稳定发展期 主要得益于2020年7月公司全新“长城柠檬”和“坦克WEY”平台,凭借兼容不同级别/类型/动力的新车型研发生产,助推产品频繁更迭,公司迎来产品强周期。2月哈弗M6继续火热销售,月销售8535辆;第三代哈弗H6持续劲销3.2万辆,同比大涨525%“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哈弗初恋2月销量为4002辆;硬派SUV坦克300上市第2月累计销售9318辆。公司目前积极借助平台优势,加速投放核心换代车型。基于“柠檬”、“坦克”的升级车型哈佛H5、H9、WEYVV5/VV6/VV7等也将在今年陆续上市,产品周期延续。结合全国乘用车市场正迈向稳定发展期,公司今年增长有望。 智能化赋能品牌持续向上,新能源销量攀升可期 2021年2月,公司正式与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达成合作,将其在智能化领域多年的技术积淀与地平线全国领先的汽车智能芯片、算法结合;在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等领域持续发力。目前,公司90%车型已实现L2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哈弗品牌近90%车型已配备车联网,WEY、欧拉品牌已全部实现车联网应用覆盖,公司规划2021年旗下新车将全部配备车联网。其智能驾驶的首款落地产品WEY摩卡,也将于今年3-4月正式上市。此外,公司新能源品牌欧拉黑猫2月销量4561台,同比大增,环比稍有下滑,再次荣膺5万-10万元级纯电细分市场销量冠军,而欧拉莫兰迪色系也将于近日全新上市。具有动力响应快、加速能力强等特点的柠檬混动DHT厚积薄发,将在WEY品牌全新紧凑级SUV上首搭,有望驱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延续增长格局。 三、投资建议 长城汽车紧跟智能信息化浪潮,新平台加速车型焕新,完善产品矩阵,助力拓宽海内外市场;芯片项目顺利启动,智能化及新能源领域再上台阶,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改善。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EPS分别为0.59/0.91/1.14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49/32/25倍。目前公司企业价值/EBITDA为26倍,优于行业平均值49倍,维持“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产品销量不及预期,芯片投资项目收益不及预期。
|
|
|
比亚迪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3-08
|
187.37
|
--
|
--
|
197.33
|
5.32% |
|
197.33
|
5.32%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3月4日晚间,比亚迪发布2月产销快报。 二、分析与判断新能源+燃油车双双同比大增,环比有所下滑2021年2月,比亚迪销售整车约2.09万辆,同比增长280%。新能源业务方面,公司新能源汽车2月销量约1.04万辆,同比增长269%,环比下降48.7%。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售7835辆,同比增长209%;环比降幅约45.8%;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为2288辆,较去年同期翻超10倍,环比降低57.7%。此外,公司燃油车2月销量实现1.06万辆,同比大增292%,环比减少52.4%。公司销量表现整体呈现同比增长,环比下降的情况,主要原因包括春节假期导致产销量下滑;“就地过年”政策使得出行购车需求减少;1月“汉EV”热销1.2万辆导致基数较大;公司或主动减少DM3.0系列车型产量,为即将上市的DM-i新车型蓄力。后续,随着新车型陆续上市引领销量增长,环比下滑情况有望改善。 新车型平价与高性能双管齐下,助力插混份额提升搭载DM-i超级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将于3月陆续上市。其中,最具竞争力的秦PlusDM-i亏电油耗仅3.8L/100km,百公里加速度约7.3s,较传统燃油车快2-3s,最高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245km,价格区间在10.78-14.78万元,较同级别燃油车具备显著价格优势,或将成为插混系列中的热销单品,助力公司市场份额提升。此外,宋PlusDM-i是全球首款宽体超混SUV,百公里油耗4.4-4.5L,综合续航可达1200km;唐DM-i作为中大型智能超混SUV,主打经济舒适,搭载了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亏电油耗仅5.3L/100km和5.5L/100km,最高续航里程达1050km。新车型平价与高性能双管齐下,定位分明,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其上市后有望驱动公司插混汽车销量快速增长,进一步抢占燃油车市场份额,推动国内燃油车到PHEV再到EV的过渡过程。 携手头部科技公司地平线,发力智能驾驶前沿技术近期,公司宣布与地平线将在智能驾驶AI处理器、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视觉感知算法等方面展开纵深探索,共同推进“芯片+算法+工具链”的基础技术平台的构建。地平线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实现车规级智能芯片前装量产的科技公司,具备先进人工智能算法、以及高算力芯片设计能力。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领军者,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积淀深厚,同时拥有芯片全产业链整合经营能力,可自主研发和生产包括IGBT、MCU等车用芯片。 在电动智能加速背景下,比亚迪有望依托其在芯片和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积累,携手地平线进一步探索高算力芯片的研发设计,加速其智能驾驶项目落地。 三、投资建议比亚迪作为自主新能源龙头,旗下DM-i新车型上市配合现有畅销单品将共同驱动整车销量增长,助力新能源市场份额提升;与国内芯片领军企业合作有望加速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我们预计2020-2022年EPS分别为1.61/2.07/2.54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123/96/78倍,目前公司企业价值/收入为4.3倍,优于行业平均值13.0倍,维持“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行业复苏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芯片项目收益不及预期。
|
|
|
比亚迪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03-05
|
205.00
|
--
|
--
|
199.51
|
-2.68% |
|
199.51
|
-2.68%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3月2日,地平线与比亚迪于深圳比亚迪总部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二、分析与判断联手业界知名芯片公司,推动芯片国产化进程加速地平线是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领军者,具备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设计能力。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车用IGBT芯片能力,实现了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覆盖。此次合作,比亚迪与地平线强强联手,将在智能驾驶AI处理器、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视觉感知算法等方面展开纵深探索,共同推进“芯片+算法+工具链”的基础技术平台的构建。此外,长期来看,比亚迪有望依托自身较强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能力,并借力头部科技公司地平线,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打破全球芯片供应链集中格局,进而推动芯片国产化进程加速。 新能源汽车竞争升级,高算力芯片助推智能化加速汽车芯片作为新能源汽车实现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核心硬件,其重要程度日益凸显,其中,算力是汽车芯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搭载高算力芯片的汽车驾驶在道路中,相当于移动分散式的计算机,可通过传感器收集城市道路、行人特征等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则有利于推动智能驾驶系统的迭代优化,加速汽车智能化发展。在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旗下可支持DiPilot的自动驾驶系统已于2020年6月正式上线并搭载在汉EV车型上,该系统包含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遥控驾驶等功能。地平线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实现车规级智能芯片前装量产的科技公司,已完成了L2-L3级别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芯片方案的产品布局,并即将推出支持L3-L4级自动驾驶,算力达96TOPS的汽车芯片。未来,在汽车智能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比亚迪有望凭借其在芯片和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积淀,携手地平线进一步探索高算力芯片的研发设计,共同打造出集高安全、高智慧、高续航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能源升维之战中取得竞争优势。 投资逻辑:热销单品引领销量增长,DM-i新车型助力份额提升公司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领航者,2020年1月新能源业务不负众望,纯电动汽车销量实现1.4万辆,同增18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约5400辆,同增超188%。其中,旗下轿车“汉”1月销量超1.2万辆,自上市以来累计销售52659辆,带动公司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持续高增。随着搭载DM-i超混系统的比亚迪插混乘用车陆续上市,新车型的较高性能及其较同级别燃油车的显著价格优势有望推动公司插混汽车销量进一步增长,抢占燃油车市场份额,推动国内燃油车到PHEV再到EV的过渡过程。 三、投资建议比亚迪作为自主新能源龙头,与国内芯片领军企业合作有望加速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旗下DM-i新车型配合现有畅销单品将共同助力整车销量维持增长态势。 我们预计2020-2022年EPS分别为1.58/2.03/2.50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134/104/84倍,目前公司企业价值/收入为4.5倍,优于行业平均值13.2倍,维持“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行业复苏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芯片项目收益不及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