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牟国洪

中原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天赐材料 基础化工业 2025-04-18 16.69 -- -- 17.46 4.61% -- 17.46 4.61% -- 详细
事件:4月 14日,公司公布 2024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 125.18亿元,同比下降 18.74%;营业利润 6.65亿元,同比下降 71.63%;净利润 4.84亿元,同比下降74.40%;扣非后净利润3.82亿元,同比下降79.0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8.82亿元,同比下降 61.24%;基本每股收益 0.2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3.66%,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 1元(含税),公司业绩短期承压。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 36.55亿元,同比增长 11.43%,环比增长 7.11%; 净利润 1.46亿元,同比增长 4.84%,环比增长 44.50%。2024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1.02亿元,其中政府补助 6677万元、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损益 6964万元。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为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锂离子电池材料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带动电解液需求增长。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1285.90万辆,同比增长 36.10%,合计占比 40.92%。2025年 1-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07.30万辆,同比增长 47.10%,合计占比 41.15%。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 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096.80GWh,同比增长 40.96%;其中出口 197.1GW。2025年 1-3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326.30GWh,同比增长 74.90%;其中出口61.50GWh。2024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 1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 2025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对应锂电关键材料电解液需求将持续增长。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电解液出货 111万吨,同比增长 31.52%;2024年出货 147万吨,同比增长 32.43%,预计2025年电解液需求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公司锂电材料量增价跌,产业一体化优势显著。公司锂电材料主要包括锂电池电解液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同时围绕主要产品布局了电解液和磷酸铁锂关键原料,包括六氟磷酸锂、新型电解质、添加剂、磷酸铁、碳酸锂加工及锂辉石精矿等,战略布局锂电池循环再生业务,并通过自主研究和收购方式在 2022年正式切入正负极粘结剂和锂电池用胶类产品业务。公司锂电材料业绩增速分为两个阶段,其中 2015-2022年营收总体持续增长、2023-2024年则持续下滑,下滑主要受锂电材料价格大幅下降所致。2024年,公司锂电材料合计销售 79.47万吨,同比增长 29.83%,产能利用率为39-60%,其中核心产品电解液销售超过 50万吨,同比增长约 26%,但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行业竞争加剧影响,电解液产品价格及单位盈利下降;公司正极材料产品技术迭代向高压实密度≥2.6g/cm3、补锂技术应用提高首效至 96%等方面发展,磷酸铁前驱体全年交付9.5万吨,较 2023年增加 109%,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全年锂电材料合计营收 109.74亿元,同比下降 22.19%,显示公司锂电材料产品均价显著下滑,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87.67%。 展望 2025年,预计公司锂电材料营收将恢复增长,主要基于:一是电解液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需求仍将增长,其中 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中磷酸铁锂占比提升至 75.57%,2025年 1-3月进一步提升至 80.74%。二是上游原材料及主要锂电材料价格波动将显著趋缓。如截止到 2025年 4月 11日,电解液材料 2025年均价较 2024年下降 2.83%。三是公司持续优化原材料一体化布局,且供应基地拥有广州、九江、宁德、宜春等 10余个,海外包括摩洛哥和美国筹建中,德国 OEM 工厂已顺利投产,通过产线的调整,公司柔性交付能力不断提升。四是公司重点推进的含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的电解液配方产品为公司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部分核心磷酸铁锂电池客户已批量引入并持续上量,预计将受益于高压快充电池占比的提升。 公司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预计将稳增长。公司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主要有表面活性剂、硅油、水溶性聚合物、有机硅橡胶等,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2024年,公司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合计营收 11.61亿元,同比增长 14.14%,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9.27%;其中日化材料 2024年销量突破 11万吨,同比增长 6%,对应收入增长 9%,主推产品甲牛系列表活批量供应 MNC 客户;特种化学品方面,粘结剂产品导入多家大客户,PU 胶和有机硅粘结剂增量明显,预计 2025年仍将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回落,预计 2025年将改善。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18.89%,同比大幅回落 7.04个百分点,主要系锂电材料产能显著释放致行业竞争加剧。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19.86%,环比第三季度提升 1.96个百分点,为 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高点。2024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锂离子电池材料为 17.45%,同比回落7.81个百分点;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为 30.04%,同比回落 5.80个百分点。公司持续注重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 6.68亿元,同比增长 3.5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5.34%,较 2023年提升 1.15个百分点。截止 2024年底,公司专利申请数共 1022项,其中获得授权 558项,通过 PCT 途径进行国际阶段申请共计71件,为后续产品出海保驾护航。结合行业价格走势、公司行业地位及产业链布局,预计 2025年公司盈利能力将提升。 关注合作协议进展。2025年 1月,公司公布与 Honeywe 签署《股权购买协议》暨对外投资的公告,主要内部包括:1、特拉华天赐向Honeywe转让其持有德州天赐49%股权,转让对价预计为1666万美元,转让后特拉华天赐持股 51%,Honeywe 持股 49%,德州天赐拟投资建设“年产 20万吨/年电解液项目”。2、特拉华天赐认购 Honeywe 全资子公司 AEM 增发的股份,认购后 Honeywe 持股 51%,特拉华天赐持股 49%,AEM 将拟投资建设“年产 10万吨/年液体六氟磷酸锂项目”,预计投资规模为 4亿美元。此次合作有利于加快公司电解液产品在北美规模化生产和实现对重点客户的“就近供应”。另外,1月 6日,公司全资子公司德州天赐与 DuksanEectera 签订了委托加工协议:德州天赐以双方约定的加工单价委托 Duksan Eectera 加工生产锂电池电解液产品,其中 2025-2027年期间委托加工总量预计不低于 1万吨。 公司回购彰显发展信心。2025年 1月 14日,公司公布拟以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票,其中中信银行同意为公司提供不超过 1.8亿元的股票回购贷款支持、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回购金额 1-2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 25元/股。截至 2025年3月 31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数量共计 6,573,060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0.34%,最高成交价为 20.23元/股,最低成交价为 18.16元/股,成交总金额约为 12,198.79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5-2026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56元与 0.82元,按 4月 15日 17.21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30.96倍与 20.91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略偏高,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容百科技 机械行业 2025-04-14 19.74 -- -- 22.96 16.31% -- 22.96 16.31% -- 详细
事件:4月9日,公司公布2024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50.88亿元,同比下降33.41%;营业利润4.30亿元,同比下降42.28%;净利润2.96亿元,同比下降49.06%;扣非后净利润2.44亿元,同比下降52.6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5.23亿元,同比下降70.85%;基本每股收益0.4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46%;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7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2.61亿元,占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88.11%,公司业绩短期承压。 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37.64亿元,环比下降15.14%,同比下降7.81%;净利润1.80亿元,环比增长69.17%,同比增长612.94%,2024年公司单季度净利润持续改善。2024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5184万元,其中政府补助3725万元、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2079万元,而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6552万元。公司主要从事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材料、钠电材料及多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带动正极材料需求增加。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1285.90万辆,同比增长36.10%,合计占比40.92%。2025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83.60万辆,同比增长52.24%,合计占比40.33%。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096.80GWh,同比增长40.96%;其中出口197.1GW。2025年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208.1GWh,同比增长89.2%;其中出口38.6GWh。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1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2025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对应正极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335万吨,同比增长35.08%。 其中,三元正极材料出货65万吨,同比持平。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中三元材料合计占比25.31%,占比较2023年回落7.23个百分点,占比回落主要与磷酸铁锂技术提升相关,短期预计我国动力电池装机占比仍将以磷酸铁锂为主,但三元电池在中高端领域仍具备优势。 公司正极材料业绩短期承压,预计2025年将恢复增长。公司正极材料出货持续增长,对应的营收总体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16-2022年总体持续高增长,2023-2024年则持续下降,下降主要受行业均价回落影响,如公司2023年正极材料均价约21.08万元/吨,同比下降31.09%。具体至2024年,公司正极材料出货12.17万吨,同比增长22.37%,增速显著高于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水平,全球市场占比12%,连续四年全球领跑;对应均价约11.80万元/吨,同比下降33.04%,价格下降主要受上游主要原材料如氢氧化锂价格回落,以及正极材料产能显著释放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正极材料量增价跌,全年对应营收143.57亿元,同比下降31.53%,在公司营收中占比95.16%。 展望2025年,公司正极材料业绩将恢复增长,主要基于如下方面:一是正极材料需求仍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增长。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仍将是高端车型的最优选择,伴随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快,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需求对能量密度和高功率产品也提出更高要求,而高镍/超高镍三元材料将是固态电池主要选择。公司固态电池领域与宁德时代、卫蓝新能源等40余家电池及整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二是上游氢氧化锂及三元正极材料价格波动将趋缓。三是海外市场预计将进一步放量。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韩国工厂首期2万吨/年生产基地单月满产,海外客户销量及超高镍产品销售占比进一步提升,2024年海外客户累计销量首次超过2万吨,伴随韩国二期4万吨/年生产线预计2025年上半年开始试生产,预计2025年海外销售将进一步放量。另外欧洲波兰项目开始进行首期2万吨项目建设论证。四是公司在产品及客户结构方面进一步优化,2024年9系及以上超高镍产品出货2.7万吨,占比提升至23%,磷酸锰铁锂和钠电等新业务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公司磷酸锰铁锂出货同比增长超100%,其二代产品已完成论证与一阶段定性,单吨成本较磷酸铁锂低10%,预计2025年完成产线改造并实现批量生产与交付;公司钠电正极在动力、储能、启停等领域处于领先位置,2025年初公司相继获得3000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订单、数百吨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订单,且公司已开始在湖北仙桃新建年产6000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2025年有望持续改善。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10.02%,同比提升1.43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2.75%,环比第三季度提升1.60个百分点并创近两年单季度新高。公司主营产品毛利率显示:正极材料为9.34%,同比提升1.74个百分点。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4.24亿元,同比增长约20%。 截止2024年底:公司现有专利累计申请1206项,国内外专利授权597项。结合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正极材料细分领域议价能力,以及公司高附加值产品预计将有序放量,预计2025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有望持续改善。 回购彰显公司发展信心。2024年6月,公司公布回购议案:回购价格不超过41.98元/股,回购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且不超过1亿元,回购股份未来择机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2024年7月12日,公司公告回购4301807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89%,回购金额9999万元,实际回购价格区间为21.96-24.56元/股。自2023年10月25日至2024年7月11日,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1009043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9%,支付总金额3.01亿元。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5-2026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08元与1.40元,按4月10日19.45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分别为17.97倍与13.88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项目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5-03-31 34.04 -- -- 33.96 -0.24% -- 33.96 -0.24% -- 详细
事件:3月24日,公司公布2024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增收不增利。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78.47亿元,同比增长4.85%;营业利润11.02亿元,同比下降7.72%;净利润9.42亿元,同比下降5.80%;扣非后净利润9.50亿元,同比下降0.5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18亿元,同比下降76.26%;基本每股收益1.26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96%;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0元(含税),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21.80亿元,环比增长4.57%,同比增长14.64%;净利润2.41亿元,环比下降15.78%,同比增长12.47%。2024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829万元,其中政府补助2004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5269万元、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损益2524万元,而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5508万元。公司主营电子化学品,现已形成锂离子电池化学品、电容器化学品、有机氟化学品和半导体化学品四大主营产品协同发展格局。 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恢复增长,预计2025年持续增长。 2016-2022年,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业绩持续增长,且2016以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超过50%;2023年营收下滑31.74%,主要系行业价格大幅下降。2024年,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量增价跌,产能利用率83.16%,对应营收51.16亿元,同比增长1.24%,在公司营收中占比65.19%。公司电池化学品销量增长一方面受益于行业增长,且公司在电池化学品领域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和产业布局,截止2024年12月,公司电池化学品全球具备10个生产基地,增强了客户粘性;2024年11月公告以3.52亿元增资石磊氟材料,增资后持股占比42.8251%,战略布局六氟磷酸锂关键原料,石磊氟材目前产能为1.5万吨,预计后续提升到3万吨以上,扩产后可满足公司近一半的六氟磷酸锂需求,公司已在溶质、溶剂、添加剂、新型锂盐等方面进行产业链布局。电池行业产能释放导致行业竞争显著加剧,电解液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下游客户降本倒闭上游材料企业降价,多因素导致电解液细分领域价格持续下降,如百川盈孚统计:2024年六氟磷酸锂均价较2023年同比下降52.48%;电解液行业均价较2023年下降41.40%。 展望2025年,公司锂电池化学品业绩将持续增长,主要逻辑包括:一是上游原材料及电解液价格总体或承压,但价格跌幅较2024年将显著放缓。二是公司电池化学品全产业布局,且已在全球建立10个生产基地,其中波兰工厂运营稳定且已实现单季度盈利,月出货量在2000吨左右,可满足头部欧美客户需求。三是电解液行业需求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GGII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电解液需求111万吨,同比增长31.52%;2024年出货147万吨,同比增长32.43%,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增长。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85.90万辆,同比增长36.10%,合计占比40.92%。2025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83.60万辆,同比增长52.24%,合计占比40.33%。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096.80GWh,同比增长40.96%;其中出口197.1GW。2025年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208.1GWh,同比增长89.2%;其中出口38.6GWh。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1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2025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维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池上游电解液等关键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 公司有机氟化学品增速回落,预计2025年稳增长。2018年以来,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业绩持续高增长,2018-2023年年均营收合增长率为29.73%。2024年,公司有机氟化学品实现营收15.29亿元,同比增长7.25%,营收占比提升至19.48%。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主要包括含氟精细化学品和含氟聚合物两个板块,其中含氟聚合物主要为四氟乙烯下游的含氟聚合物产品、含氟精细化学品主要为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下游的含氟精细化学品产品。业绩增长一方面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如医药健康需求增加,新能源、数据中心、数字基建等行业高景气带动相应氟材料需求增加;其次,国际主流氟化工企业将逐步退出,全球电子氟化液市场处于供应切换窗口,为公司氟化液产品迎来发展机遇。同时公司涉及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市场准入门槛高等特点;第三公司坚持高研发投入,建立了丰富的产品品类,在技术研发、产能规模等方面处于行业相对领先地位,2024年产能利用率77.89%,在建产能主要包括海德福年产5000吨高性能氟材料项目,三明海斯福年产3万吨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正在筹建中。结合下游需求、公司行业地位及在建项目,预计2025年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业绩将持续增长。 公司电容器化学品恢复增长,预计2025年持续增长。公司电容器化学品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近年来该业务业绩总体增长,由2016年的3.6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29亿元。2024年,公司电容器化学品营收7.66亿元,同比增长21.91%,在公司营收中占比9.77%,电容器化学品营收创历史新高。下游需求方面,快充、手机、家电等消费产品需求有所恢复;环保趋严导致下游电容器客户逐渐呈现集中化,具备规模效应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随着AI和算力发展,固态电容、叠成电容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对应固态和复合电解质需求将给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机会。结合公司行业地位,预计2025年电容器化学品业绩将持续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回落,预计2025年总体稳中有升。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26.49%,同比回落2.45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为24.95%,环比第三季度回落0.77个百分点。公司分业务毛利率显示:电池化学品12.26%,同比回落3.85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产能释放行业价格回落,且竞争显著加剧;有机氟化学品61.09%,同比回落8.82个百分点;电容器化学品为41.41%,同比提升1.77个百分点;半导体化学品为46.62%,同比提升19.68个百分点。 公司有机氟化学品附加值高,考虑锂电池化学品价格走势及行业竞争格局,预计2025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有望稳中略升。 回购彰显公司发展信心。2024年5月,公司公布回购议案: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票,本次回购股份将予以注销并相应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回购价格不超过45元/股,回购金额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2亿元。截止2025年2月28日:公司合计回购4142699股,占截止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5495%,成交金额1.40亿元。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5-2026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6元与2.0元,按3月26日34.65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分别为22.17倍与17.31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项目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湖南裕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5-03-26 38.50 -- -- 39.48 2.55%
39.48 2.55% --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公布 2024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4,公司实现营收 225.99亿元,同比下降45.36%;营业利润 7.16亿元,同比下降 61.85%;净利润 5.94亿元,同比下降 62.45%;扣非后净利润 5.70亿元,同比下降 62.4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0.42亿元,同比下降 307.93%;基本每股收益 0.7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5.20%;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1.57元(含税),公司业绩短期承压。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 67.19亿元,环比增长 31.82%,同比下降4.41%;净利润 1.03亿元,环比增长 1.53%,同比增长 164.58%。 2024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2325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3684万元、非流动性资产处置顺眼-824万元;全年对相关资产计提资产和信用减值准备 1.23亿元,其中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6124万元、存货跌价准备 3227万元。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带动正极材料需求增加。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1285.90万辆,同比增长 36.10%,合计占比 40.92%。2025年 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183.60万辆,同比增长 52.24%,合计占比 40.33%。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096.80GWh,同比增长 40.96%;其中出口 197.1GW。2025年 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208.1GWh,同比增长 89.2%;其中出口38.6GWh。2024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 1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 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 2025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对应正极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 248万吨,同比增长 30.35%。 2024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 335万吨,同比增长 35.08%,其中磷酸铁锂出货 246万吨,同比增长 49.09%;磷酸铁锂出货占比 73.43%,出货占比较 2023年提升 6.9个百分点;我国动力电池装机中,磷酸铁锂技术装机占比 74.57%,较 2023年提升 7.23个百分点。结合磷酸铁锂材料技术进步及在我国动力电池中装机占比,预计 202年磷酸铁锂出货增速将高于我国正极材料出货水平。 公司 LFP 出货增速高于行业水平,预计 2025年业绩将恢复增长。 2019年以来,公司主营产品磷酸铁锂出货量持续增长,由 2019年的 1.25万吨增至 2023年的 56.19万吨,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52.11%;伴随主营产品销量增长,公司磷酸铁锂对应营收大幅增长,由 2019年的 5.57亿元增至 2022年的 4211.06亿元,期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 193.09%。2024年,公司磷酸铁锂出货 71.06万吨,同比增长 40.20%,高于我国正极材料出货增速,且自 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排名行业第一;对应营收 222.15亿元,同比下降45.96%,营收占比 98.30%;营收下滑主要系锂电产业细分领域产能持续释放,上游碳酸锂价格大幅下降,其次行业降本压力向上游材料传导,同时叠加磷酸铁锂行业竞争显著加剧,多因素导致磷酸铁锂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经测算:2024年公司磷酸铁锂材料均价为3.13万元/吨,而 2023年均价为 8.11万元/吨。 展望 2025年,公司磷酸铁锂材料业绩将恢复增长,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一是上游碳酸锂及磷酸铁锂产品价格总体趋于稳定。二是锂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其次储能领域高增长,根据 GGII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超 335GWh,同比增长 64%,其中我国储能锂电池企业出海订单超 120GWh,预计 2025年我国储能电池需求依旧旺盛; 第三,伴随锂电池性价比提升,其应用场景拓展至工程机械、船舶、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各类智能化驱动的应用场景需求巨大,根据GGII 预测:到 2050年锂电池在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将超过10TWh。第三,公司坚持创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产品显著放量,并取得宁德时代“技术创新奖”。截止 2024年第,公司共取得授权专利 93项,其中发明专利 25项。2024年,公司推出 CN-5系列、YN-9系列、YN-13系列,其中高压实 YN-9系列产品较好满足动力电池在高功率输出和快速充放电方面的高性能需求,全年三类新产品系列实现销售 15.93万吨,在公司产品销量中占比约 22%。此外,磷酸铁锰锂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中试样品在固态电池评估中得的客户好评。2025年以来行业维持较高景气度,一季度出货超 20万吨,同比大幅增长。第四,公司坚持“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循环回收”一体化发展思路,目前正加速推进磷矿勘查、探转采等。2024年 10月,公司公告全资子公司贵州裕能矿业已完成打石场磷矿首采地段探矿权相关工作,并取得贵州省自然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其生产规模为 250万吨/年,打石场磷矿(首采地段)估算磷矿石总资源量 3708.8万吨,其中探明资源量2186.0万吨。项目达产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上游核心资源自给能力,保证关键原材料稳定供应,预计 2025年下半年将陆续出矿。 第五公司兼具规模与客户优势。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 81.36%,其中第一大客户营收占比 31.08%;到 2024年,公司磷酸盐正极材料产能 72.6万吨,产能利用率 101.3%。 关注公司非公开发行及项目建设进展。2024年 12月,公司公布向特定的对象发行股票预案(修订稿):拟发行不超过 1.14亿股,募资金总额不超过 48亿元,用于年产 32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年产7.5万吨超长循环磷酸铁锂项目、年产 10万吨磷酸铁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扩建磷酸盐正极材料产能,将提升公司新型产品供应能力,满足快速增长且差异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公司产品矩阵的整体竞争优势;补充流动资金将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增强公司资本实力,有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后续积极关注发行和相关项目建设进展。 公司盈利能力略增,预计 2025年总体稳中略升。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7.85%,同比提升 0.20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7.77%,环比第三季度提升 0.50个百分点。2024年公司主营产品盈利显示:磷酸铁锂销售毛利率为 7.63%,同比提升 0.33个百分点,但环比 2024年上半年回落 0.36个百分点。考虑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连续亏损 2年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2025年部分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且目前公司产品有效产能与需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公司产品涨价已基本落实,总体预计 2025年盈利将稳中略升。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5-2026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2.69元与 3.40元,按 3月 21日 39.67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4.74倍与 11.67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项目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宁德时代 机械行业 2025-03-24 257.53 -- -- 262.80 0.05%
257.64 0.04% -- 详细
事件:3月 14日,公司公布 2024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 3620.13亿元,同比下降 9.70%;营业利润 640.52亿元,同比增长 19.24%;归母净利润 507.45亿元,同比增长 15.01%;扣非后净利润 449.92亿元,同比增长 12.2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969.90亿元,同比增长 4.49%;基本每股收益 11.5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4.13%;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45.53元(含税),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 1029.68亿元,环比增长 11.58%,同比下降 3.08%;净利润 147.44亿元,环比增长 12.24%,同比增长 13.62%。2024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57.52亿元,其中股权投资收益、其他非流动资产投资分红收益等合计 81.28亿元。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主营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全球新能源汽车持续高增长,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市占率提升。2024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1724万辆,同比增长 25.98%,占比22%,较 2023年提升 6个百分点。SNE Research 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894.4GWh,同比增长 27.19%,Top10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入围 6家企业,6家入围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占比提升 3.59个百分点至 67.08%;2024年,宁德时代以 339.3GWh 稳居首位,市场占比 37.93%较 2023年提升 1.29个百分点。总体预计 2025年全球乘用车销量将持续两位数增长,考虑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竞争优势显著,预计 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占率仍将提升。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1285.90万辆,同比增长 36.10%,合计占比 40.92%。2025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208.90万辆,同比增长 31.76%,合计占比 31.10%。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096.80GWh,同比增长 40.96%,其中出口 197.1GW。2025年 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08.8GWh,累计同比增长 29.5%;其中出口 16.6GWh。我国动力电池装机 15显示, Top 2024年宁德时代以 246.01GWh 稳居第一,市场占比 45.08%,占比较 2023年提升 1.89个百分点。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 1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 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 2025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对应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 公司动力电池业务量增价跌,预计 2025年营收将恢复增长。公司主营产品为动力电池系统,近年该业务营收总体持续增长,由 2014年的 7.15亿元增至 2023年的 2852.53亿元,2014-2020年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在 80%左右,2021年以来维持在 70%左右,占比回落主要系公司储能业务持续高增长后营收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系销量 381GWh,同比增长 18.85%,已连续 8年位居全球第一;对应营收 2530.41亿元,同比下降 11.29%,营收占比 69.90%。经测算,公司 2024年动力电池系统均价较 2023年下降约 25.8%,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相关,同时下游整车降价降倒闭上游电池企业价格下降。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了神行、麒麟、骁遥等系列创新产品,受到下游客户认可,预计 2025年神行和麒麟电池在公司 LFP、NCM 产品中的出货占比将由 2024年的30-40%提升至 60-70%;2024年底发布的骁遥电池已在 30余款车型上搭载。受益于新能源车型快速增加、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以及充换电基础设施不断增长,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单车带电量提升也将提升动力电池需求,同时电池关键材料价格波动相对可控,结合公司动力电池领域行业地位,预计 2025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业绩将恢复增长。 公司储能电池业绩小幅回落,预计 2025年营收占比将持续提升。 2020年以来,公司储能电池业绩持续翻倍增长,其中 2022年实现营收 449.80亿元,同比增长 230.16%,2023年营收 599.01亿元; 在公司中的营收占比由 2018年的 0.64%大幅提升至 2023年的14.94%。2024年,公司储能系统销量 93GWh,同比增长 34.32%; 对应营收 572.90亿元,同比下降 4.36%,营收占比提升至 15.83%,营收下降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储能系统均价总体回落,且行业竞争加剧。根据高工锂电统计:2024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超 335GWh,同比增长 64%。公司储能电池出货连续 4年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场占比 36.5%。公司持续推出新产品,发布了全球首款 5年零衰减、单体 6.25MWh 的天恒储能系统;推出了 PU100储能产品,可支持 6C 放电以满足 10-15分钟的紧急备用电源需求。伴随储能成本下探、数据中心需求提升,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较大且需要稳定电力,是未来优质的增量市场,数据中心配储的量也将增加,如公司阿联酋项目达到 19GWh 规模。结合公司行业地位,预计 2025年储能系统营收将恢复增长,在公司中的占比也将进一步提升。 回购彰显公司信心 。2023年 10月,公司公布回购议案: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后期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 20亿元且不超过 30亿元,回购价格上限为 294.45元/股。截止 2024年 10月底:公司累计回购 15,991,524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 0.3632%,成交总金额 27.11亿元,回购方案实施完毕。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 2025年总体稳定。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24.44%,同比提升 1.54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为 15.04%,环比第三季度回落 16.13个百分点,毛利率短期回落原因为根据财政部规定,2024年质保金从费用调整到成本,从而影响第四季度毛利率。分产品盈利显示: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销售毛利率为 23.94%,同比提升 1.67个百分点;电池材料及回收 10.51%,同比回落 0.87个百分点;储能电池系统 26.84%,同比提升 3.05个百分点,其中动力和储能电池系统盈利提升主要受益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公司规模效应和一体化优势显著,且海外储能盈利相对较好。预计 2025年公司盈利总体稳定,主要基于如下四点: 一是公司具备显著规模优势,且持续推行降本增效和费用管控。二是公司长期注重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 186亿元,同比增长 1.37%,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5.14%。三是上游材料价格特别是锂相关产品价格总体预计将维持在合理水平。四是锂电池行业竞争总体加剧。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5-2026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14.92元与 17.43元,按 3月 19日 265.39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7.79倍与 15.22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动力电池价格下降超预期;海外新能源汽车政策波动。
尚太科技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5-03-20 62.49 -- -- 63.48 1.58%
63.48 1.58% -- 详细
事件:3月 14日,公司公布 2024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恢复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 52.29亿元,同比增长 19.10%;营业利润 10.31亿元,同比增长 18.13%;归母净利润8.38亿元,同比增长 15.97%;扣非后净利润 8.08亿元,同比增长13.3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2.84亿元,同比增长 31.69%; 基本每股收益 3.2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4.05%;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8.0元(含税),公司业绩恢复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负极材料销售规模大幅提升。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 16.09亿元,环比增长 5.42%,同比增长 31.92%;净利润2.61亿元,环比增长 17.80%,同比增长 68.24%。2024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2977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7117万元、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4568万元。公司主要产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下游终端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锂电负极材料企业”。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1285.90万辆,同比增长 36.10%,合计占比 40.92%。2025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183.60万辆,同比增长 52.24%,合计占比 40.33%。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096.80GWh,同比增长 40.96%;其中出口 197.1GW。2025年 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208.1GWh,同比增长 89.2%;其中出口 38.6GWh。2024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2025年 1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 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 2025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对应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 负极材料行业增长关注动力和储能领域,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占比维持高位。根据 GGII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超335GWh,同比增长 64%,其中海外市场需求仍是储能锂电池主要亮点,2024年我国储能锂电池企业出海订单超 120GWh。考虑储能应用场景丰富及锂电池性价比提升,其发展前景广阔,预计 2025年我国储能电池需求依旧旺盛。受益于动力和储能需求增长,2024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 208万吨,同比增长 26.06%,其中:人造石墨出货 181吨,出货占比 87.02%,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 2025年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新一代“快充”、“超充”动力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预计将大幅增长。百川盈孚统计显示:截止 2025年2月,我国负极材料有效产能 467.5万吨,同比增长 40.94%。考虑新产品、新领域市场景气度较高,预计 2025年负极材料行业产能利用率将持续两极分化,具备较强研发实力、批量生产差异化新产品的负极企业将受益于行业增长。 公司负极材料量增价跌,出货增速显著高于行业水平。公司主营产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近年来负极材料销量持续增长,由 2019年的 1.92万吨增至 2023年的 14.09万吨;对应营收由 2019年的3.50亿元增至 2023年的 37.36亿元;伴随公司发展模式转变,负极材料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由 2019年的 63.93%提升至 2023年的85.10%。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销量 21.6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53.65%,显著高于行业增速,其中与新一代动力电池快充、超充适配的负极材料,高倍率性能(≥4C)产品在 2024年内实现批量供货,第四季度负极材料销售 6.8万吨,维持满负荷生产的节奏;全年对应营收 47.07亿元,同比增长 25.97%,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90.01%,经测算负极材料销售均价总体较 2023年下降 18.02%。 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高于行业水平,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显示公司产品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预计 2025年公司出货仍将高增长,主要逻辑在于:一是负极材料需求仍受益于行业增长。二是公司的石墨化自供率、一体化产能规模和综合成本优势位居行业前列。三是客户优势,公司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雄韬股份等,并通过参与新产品开发深化合作,其中 2024年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 87.52%、宁德时代占比 73.44%。四是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执行差异化产品竞争策略,研发新一代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硅碳负极材料产品,2024年研发费用 1.75亿元,同比增长 40.50%,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为 3.35%,较 2023年占比提升 0.51个百分点。 其中硅碳产品主要采用气相沉积技术路线,目前有三款成熟产品问世并向部分客户送样。 公司盈利回落,预计 2025年有望改善。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25.72%,同比回落 2.02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显著加剧。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为 26.90%,环比 2024年第三季度提升 2.18个百分点。公司主营产品盈利显示: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毛利率为 23.81%,同比回落个 3.35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加剧所致。考虑负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以及公司产品出货结构及优势,总体预计 2025年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关注公司产能建设进展。我国锂电产业在全球拥有较大的行业优势,且部分国家和地区实行新能源贸易保护政策。为把握境外市场发展机遇,满足下游客户机市场需求,公司积极探索 国际化发展战略。2024年 10月 13日,公司审议通过《关于设立境外全资孙公司并投资建设马来西亚年产 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的议案》:项目投资计划约 1.54亿美元(对应约 10.9亿元),建设周期预计 24个月。国内方面,公司 2024年一季度开始北苏二期(年产 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产能建设,预计高 205年 3月逐步实现达产;2025年重点推进山西四期(年产 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预计 2026年完成投产及达产目标。到 2027年,公司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将超过 50万吨。 回购彰显公司发展信心。2024年 10月,公司公布回购议案: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票,拟未来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及股权激励;回购价格不超过 65.83元/股,回购金额不低于 5000万元、不超过 1亿元。截止 2025年 2月 28日:公司合计回购 1056100股,约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0.4048%,成交金额 6664万元。公司回购一方面显示管理层发展信心,后续计划如实施有助于提升员工积极性。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5-2026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4.0元与 4.93元,按 3月 17日 58.16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4.53倍与 11.79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项目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多氟多 基础化工业 2024-11-07 12.62 -- -- 14.99 18.78%
14.99 18.78%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业绩短期持续承压。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8.76亿元,同比下降21.73%;归母净利润2496万元,同比下降94.60%;扣非后净利润-5727万元,同比下降114.0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6.75亿元,同比下降226.82%;基本每股收益0.0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28%。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2.67亿元,同比下降35.60%,环比下降8.59%;净利润-4536万元,同比下降123.34%。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2379万元,2023年同期为8223万元。公司专注于氟锂硅硼四个元素的研究及产业化,重点研究氟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体系。 公司业绩短期受累于行业竞争加剧及原材料价格波动。锂电产业细分领域产能持续释放,以六氟磷酸锂为例,根据百川盈孚统计显示:截止2024年10月,我国六氟磷酸锂产能为39.84万吨,而2023年和2022年产能分别为35.68万吨和20.25万吨;受产能释放影响,六氟磷酸锂行业开工率在55%左右波动。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承压,主要系公司部分产品受行业产能释放影响,产品价格显著下降,且行业竞争加剧。根据百川盈孚统计显示:截止2024年11月5日,六氟磷酸锂2024年行业高频均价为6.25万元/吨,较2023年均价同比下降52.08%,六氟磷酸锂11月5日价格为5.50万元/吨,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目前六氟磷酸锂行业出清一直在持续,行业见底信号明显,长远看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持续提升,锂电上游材料需求仍旺盛。长期看,产销规模更大、成本控制能力更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市场份额也将逐步向龙头企业聚拢。 我国电解液需求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于动力电池增长。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944.81万辆,同比增长37.48%,合计占比31.45%;其中新能源汽车合计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832.10万辆,同比增长32.60%,合计占比38.58%;其中出口92.8万辆,同比增长12.50%。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778.10GWh,同比增长42.5%;其中出口152.6GW。2024年1-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734.40GWh,累计同增长37.30%;其中出口126.10GWh,同比增长37.80%。我国宏观政策持续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海外贸易壁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出口短期产生一定影响;锂电池产业链中,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回落有助于动力电池降价及提升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预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解液及电解质六氟磷酸锂等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但增速将回落。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电解液出货111万吨,同比增长31.52%;2024年上半年出货60万吨,同比增长27.66%。 展望2024年,在下游整车降价、降本趋势下,锂电企业在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基础上要最求极致性价比,为此降本将持续成为行业主旋律;电解液及上游电解质六氟磷酸锂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出货预计仍将持续增长。 公司新能源材料具备一定优势。公司新能源材料主营产品包括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和六氟磷酸钠为代表的电解质盐。 公司第三季度六氟磷酸锂出货在1.1-1.2万吨左右,产能利用率70-80%,高于行业水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六氟磷酸锂海外出货占比超过20%,伴随海外市场布局力度加强,预计未来出货占比将在25-30%之间,其中公司韩国工厂预计于2025年底建成。另外,公司LiFSI全年出货预计1000吨左右,结合市场需求及成本控制考量,公司新建产能规划放缓。 公司新能源电池积极拓展市场。2024年以来,公司新能源电池业务毛利率保存在较低水平,同时积极拓展市场。公司氟芯电池以其安全性和高性价比,吸引了包括超威集团、爱玛、金彭等头部企业的关注。氟芯电池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如高功率充放、低温充电等,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电池解决方案,产品不仅满足4,000次甚至6,000次的循环寿命,而且采用正负极同侧设计,提高了PACK焊接操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成为业界性价比和良品率的双优产品。 氟芯电池凭着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性价比,占据着电动三轮动力电池30%以上的市占率,随着第二期、第三期电池项目的不断推进,氟芯电池将继续放量。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回落,四季度环比将改善。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8.40%,同比显著回落9.69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为6.98%,环比第二季度回落3.44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单季度低点,主要系系锂电产业链产能持续释放导致细分领域价格显著下降,且行业竞争加剧。2024年上半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氟基新材料为8.02%,同比下降2.89%;电子信息材料21.82%,同比下降19.79%;新能源材料14.14%,同比下降3.20%;新能源电池2.20%,同比下降8.35%。结合行业价格水平及公司行业地位,预计第四季度盈利环比有望改善。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4-2025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05元与0.15元,按11月5日12.62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分别为245.03倍与85.68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偏高,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多氟多 基础化工业 2024-09-05 9.91 -- -- 13.77 38.95%
14.99 51.26%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4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短期持续承压。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46.09亿元,同比下降 12.46%;净利润 7033万元,同比下降 73.78%;扣非后净利润 1528万元,同比下降 93.2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55亿元,同比下降 179.49%;基本每股收益 0.06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0.76%。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24.80亿元,同比下降 11.21%,环比增长 16.49%;净利润 3076万元,同比下降 80.60%,但环比下降 22.26%。2024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5505万元。公司专注于氟锂硅硼四个元素的研究及产业化,重点研究氟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体系。 我国电解液需求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于动力电池增长。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944.81万辆,同比增长 37.48%,合计占比 31.45%;其中新能源汽车合计出口 120.3万辆,同比增长 77.6%。2024年 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593.40万辆,同比增长 31.14%,合计占比 36.39%;其中出口 70.8万辆,同比增长 11.4%。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 持 续 增 长 。 2023年 我 国 动 力 电 池 和 其 他 电 池 合 计 产 量778.10GWh,同比增长 42.5%;其中出口 152.6GW。2024年 1-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521.8GWh,同增长 36.2%;其中出口 89.20GWh,同比增长 28.9%。2023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宏观政策持续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短期海外贸易壁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出口产生一定影响;锂电池产业链中,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回落有助于动力电池降价及提升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预计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解液及电解质六氟磷酸锂等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但增速将回落。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电解液出货 111万吨,同比增长 31.52%;2024年上半年出货 60万吨,同比增长 27.66%。展望 2024年,在下游整车降价、降本趋势下,锂电企业在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基础上要最求极致性价比,为此降本将持续成为行业主旋律;电解液及上游电解质六氟磷酸锂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出货预计仍将持续增长。 公司新能源材料 业绩持续承压,预计全年不乐观。公司新能源材料主营产品包括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和六氟磷酸钠为代表的电解质盐。2024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材料合计实现营收13.39亿元,同比下降 46.59%,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29.04%,较 2023年回落 11.13个百分点,营收下降主要系六氟磷酸锂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而六氟磷酸锂价格下降一方面与上游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下降相关,其次行业产能释放致行业竞争加剧。目前,公司具备 6.5万吨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能力,客户涵盖国内外主流电解液厂商,并出口韩国、日本、欧洲等地区,产销量位居全球前列,2024年上半年出货约 1.9万吨,预计全年出货超 4万吨;双氟磺酰亚胺锂方面,公司利用新技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为广泛商用创造了条件。展望后市,短期六氟磷酸锂价格总体仍有一定压力,行业部分企业经营面临较大的压力,预计全年公司新能源材料业绩总体承压;长期来看伴随下游需求由过去的爆发式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企业对供需格局的把握也将更加准确,同时叠加六氟磷酸锂产能释放,预计六氟磷酸锂价格将逐步告别暴涨暴跌,回归到合理空间,具备技术、规模和成本优势企业长期将受益。 公司新能源电池多元化布局,业绩短期承压。公司新能源电池产品包括软包、圆柱、方形铝壳系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2024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电池出货量 1.4GWh 左右,实现营收 6.24亿元,同比下降 23.21%,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13.54%,较 2023年回落 8.35个百分点。目前,公司新能源电池主要聚焦三大细分市场: 一是轻型车及小储能市场,主要用于便携式储能、换电、二轮车、三轮车等,其中公司 60系列大圆柱产品已占据三轮车市场 30%的份额,占比还在逐步扩大,同时 40系列产品也在陆续进入二轮车、便携领域。二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快充软包电池和全极耳大圆柱产品布局,已与国内多家知名车企达成长期合作,产品渗透多种畅销车型。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4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 0.84GWh,占比 0.42%,位居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前十五名,占比同比提升 0.10个百分点,但环比 2023年市场占比下降。三是大规模储能市场,产品主要布局海外市场,在美国和欧洲具备完善的客户结构。结合新能源电池产品布局及行业地位,结合电池价格总体下降,预计 2024年营收总体承压。 公司电子信息材料业绩持续增长,营收占比预计持续提升。公司电子信息材料包括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硅烷,以及其它电子化学品等。2024年上半年,公司电子信息材料实现营收 5.88亿元,同比增长 11.40%,在公司营收中占比由 2022年的 5.60%提升至 2024年上半年的 12.75%。公司已突破 UPSSS(Grade5)级氢氟酸生产技术,其纯度及颗粒指标可满足主流芯片生产的工艺要求,同海内外多家知名半导体企业有着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现具备年产 6万吨电子级氢氟酸产能,其中半导体级 2万吨、光伏级 4万吨。同时,子公司中宁硅业生产的电子级硅烷、高纯四氟化硅、纳米硅粉等产品也进入国内外知名半导体和新能源企业供应链,其中电子级硅烷是国家重点新产品,现具备年产 4000吨产能。结合公司产品布局及半导体行业国产化率提升背景下,预计公司电子信息材料业绩持续增长,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氟基新材料位居行业龙头,业绩小幅增长。公司氟基新材料产品包括无水氟化铝、高分子比冰晶石、无水氟化氢等,主要作为助溶剂降低电解铝过程中电解质的熔化温度和提高导电率,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2024年上半年,公司氟基新材料业务实现营收 11.55亿元,同比增长 6.27%,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25.06%,较 2023年提升 6.33个百分点,主要系新能源相关业务业绩受累于行业价格下降。公司无水氟化铝生产工艺是自主开发的第三代技术,达到国家领先水平,客户群体稳固,与国内外多家大型电解铝企业保持了良好业务合作关系,产销量、出口量持续多年保持行业龙头地位。考虑电解铝行业发展预期,预计该业务业绩总体稳定。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回落,环比一季度改善。2024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9.11%,同比回落 8.2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为10.42%,环比一季度提升 2.85个百分点,主要系锂电产业链产能持续释放导致细分领域价格显著下降,且行业竞争加剧。2024年上半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氟基新材料为 8.02%,同比下降2.89%;电子信息材料 21.82%,同比下降 19.79%;新能源材料14.14%,同比下降 3.20%;新能源电池 2.20%,同比下降 8.35%。 截止 2024年 6月底,公司申报专利 1490项,授权专利 925项,其中发明专利 243项,公司“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结合行业价格水平及公司行业地位,预计全年盈利环比有望改善。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4-2025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14元与 0.28元,按 9月 3日 9.98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70.48倍与 35.99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偏高,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多氟多 基础化工业 2024-05-10 14.34 -- -- 14.40 0.42%
14.40 0.42%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公布 2024 年一季度报告。投资要点: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4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21.29 亿元,同比下降 13.87%,环比下降 32.43%;净利润 3957 万元,同比下降 63.92%,环比下降 16.27%;扣非后净利润 810 万元,同比下降90.4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6.49 亿元,同比下降 817.39%;基本每股收益 0.04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0.43%。2024 年一季度,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3146 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2275 万元。公司专注于氟锂硅硼四个元素的研究及产业化,重点研究氟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体系,2023 年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电池合计营收占比 62.06%。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带动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电解质需求增长。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944.81 万辆,同比增长 37.48%,合计占 31.45%;其中新能源汽车合计出口 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6%。2024 年 1-3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208.90 万辆,同比增长 31.76%,合计占比 31.10%。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3 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778.10GWh,同比增长 42.5%;其中出口 152.6GW。2024 年 1-3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84.60GWh,累计同比增长 33.5%;其中出口12.2GWh。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2024 年延续和优化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有助于动力电池降价及提升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总体预计 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解液及电解质六氟磷酸锂等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电解液出货 84.4万吨,同比增长 68.80%;2023 年出货 111 万吨,同比增长 31.52%。展望 2024 年,在下游整车降价和降本趋势下,锂电企业在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基础上要最求极致性价比,为此降本将持续成为行业主旋律;电解液及其电解质六氟磷酸锂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出货预计仍将持续增长。 公司新能源材料业绩短期承压,预计 2024 年出货将增长。公司新能源材料主要包括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和六氟磷酸钠为代表的电解质盐。2023 年,公司六氟磷酸锂出货 4 万吨左右,新能源材料合计实现营收 47.95 亿元,同比下降 27.62%,在公司营收中占比由 2022 年的 53.6%下降至 2023 年的 40.17%,2023年毛利占比约 47.5%。营收下降主要系六氟磷酸锂产品价格显著下降,下降原因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其次六氟磷酸锂产能释放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百川盈孚统计显示,截止 2023 年底:我国六氟磷酸锂产能为 36.73 万吨,较 2023 年初的 22.73 万吨增长61.62%。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六氟磷酸锂出货 16.9 万吨,同比增长 26.1%;但市场规模为 194.4 亿元,同比下降 53.7%。目前,六氟磷酸锂是锂电池电解液最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电解质相比,六氟磷酸锂性价比优势显著。公司自主开发了利用工业级碳酸锂、无水氟化氢、三氯化磷制备高纯晶体六福磷酸锂,产品纯度高、品质好、稳定性强、运输安全,关键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同行业水平,其下游客户涵盖国内主流电解液企业,并出口韩国、日本和欧洲等地区,产销量位居全球前列。LiFSI 用于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以提升电池容量及电化学性能,公司利用新技术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2024 年计划建成 2000 吨产能,预计出货千吨左右。公司六氟磷酸钠已商业化量产,客户包括多家主流钠电池和电解液厂商,将受益于钠电池技术发展。公司正从“锂盐销售商”向“锂盐方案解决商”转型,公司系列锂盐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持续推进,伴随产能逐步释放,利润增长点将持续拓展。同时,公司具备“氟资源→氢氟酸及电子级氢氟酸→氟化锂→六氟磷酸锂→锂电池”完整产业链,成本优势显著,并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加强自身成本优势,如在建的 4 万吨六氟磷酸锂产能中,单万吨固定资产投资额降至 2 亿元内,其中1 万吨产能有望 2024 年建成投产。伴随下游新能源行业转变为平稳增长,六氟磷酸锂价格将进入平稳发展新阶段,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效应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 公司新能源电池业绩将持续增长。公司新能源电池产品包括软包、圆柱、方形铝壳系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下游聚焦三类细分市场:一是大规模储能,目前主要布局外海市场,从 2017 年开始已在海外建立储能产业基地,在美国和欧洲具备完善的客户结构。同时,公司在国内持续推进大规模储能和工商业储能市场化进度,已与多家头部企业形成长期合作。二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以快充软包电池和全极耳大圆柱的产品布局。三是小储能市场,具备从 40到 60 系列全极耳多圆柱电芯产品,涵盖从 15Ah 到 70Ah 的产品系列,独特的易拉罐和双侧防爆技术,根本性解决行业的安全和成本问题,是轻型车和小储能领域的较优选择。2023 年,公司新能源电池实现营收 26.13 亿元,同比增长 31.97%。考虑钠离子电池成本低、低温性好等优势,在低速车、两轮车及储能上具备广阔应用前景,公司从 2017 年开始研究钠电池核心材料六福磷酸钠,2019年已成功批量供应下游客户;2020 年正负极关键材料小试开发,2022 年大圆柱钠电池开始量产,正在和通用五菱联合研发车用动力电池;储能领域,已和中国铁塔联合研发储能类应用场景,未来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3 年公司动力电池装车量 2.14GWH,占比 0.55%,位居国内动力电力电池企业前十五名。结合新能源电池产品布局及行业地位,预计 2024 年营收持续增长。 公司电子信息材料业绩高增长,营收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电子信息材料包括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硅烷,以及其它电子化学品等。2023 年,公司电子信息材料实现营收 12.39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8.82%,在公司营收中占比由 2022 年的 5.60%提升至 2023 年的10.38%,2023 年毛利占比约 23.2%。公司已突破 UPSSS(Grade5)级氢氟酸生产技术,其纯度及颗粒指标可满足主流芯片生产的工艺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半导体用高纯氢氟酸制备关键技术、装备及工程示范”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公司电子级氢氟酸年产能为 6 万吨,其中半导体级 2 万吨、光伏级 4 万吨,已成功和众多国内外半导体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年产 3 万吨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项目和年产 3 万吨湿电子化学品项目建设中,达产后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另外,公司还掌握了高纯纳米硅粉及高性能硅碳材料、高纯氟气、电子级硝酸、电子级氨水、PI 剥离液等系列电子化学品生产工艺,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在多家知名半导体和面板企业进行上线验证,部分已实现批量销售。在半导体行业国产化率提升背景下,结合公司产品布局,预计公司电子信息材料营收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氟基新材料位居行业龙头。公司氟基新材料产品包括无水氟化铝、高分子比冰晶石、无水氟化氢等,主要作为助溶剂降低电解铝过程中电解质的熔化温度和提高导电率,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2023 年,公司氟基新材料业务实现营收 22.36 亿元,同比下降4.56%,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18.73%,毛利占比约 12.8%。公司无水氟化铝生产工艺是自主开发的第三代技术,达到国家领先水平,产销量、出口量持续多年保持行业龙头地位。考虑电解铝行业发展预期,预计该业务业绩总体稳定。 关注中宁硅业挂牌进展。2024 年 4 月,公司公告控制子公司中宁硅业拟申请在新三板挂牌。中宁硅业主要业务为电子特气及硅基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子级硅烷气、四氟化硅等硅基电子特气,以及纳米硅粉、硅碳负极等硅基新材料,为国内为数不多同时进入光伏、液晶、半导体及镀膜玻璃四个行业的硅烷生产厂家,其中电子级硅烷在液晶领域市占率超过 50%,半导体领域已与京东方、台积电等建立合作关系。2023 年,中宁硅业实现营收8.20 亿元,净利润 3.0 亿元,其主营产品电子级硅烷满产满销,规划新增 5000 吨产能,预计 2024 年底部分产能将投放市场。挂牌后,有利于提升公司资产价值,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 公司盈利能力回落,预计全年盈利相比一季度改善。2023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16.25%,同比回落 14.27 个百分点;2024 年第一季度为 7.57%,为近年来的单季度新低,环比 2023 年第四季度的11.11%回落 3.54 个百分点,主要系锂电产业链产能持续释放导致细分领域价格显著下降,且行业竞争加剧。2023 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氟基新材料为 11.13%,同比下降 1.11%;电子信息材料 36.42%,同比增加 9.28%;新能源材料 19.21%,同比下降22.82%;新能源电池 9.83%,同比下降 1.92%。截止 2023 年底,公司申报专利 1340 项,授权专利 843 项,其中发明专利 224 项,公司“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结合行业价格水平及公司行业地位,预计全年盈利相比一季度改善。 上限回购彰显公司信心。2023 年 9 月,公司公布回购公司股价方案: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资金总额区间为 1.51 亿元-3 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 20 元/股,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公司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截止 2024 年 4 月 12 日,公司回购方案实施完毕,累计回购股份 21425011 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1.8%,回购资金总额 3.0 亿元。公司上限完成回购彰显公司信心,激励实施后将充分调动核心人员积极性。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4-2025 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48 元与 0.82 元,按 5 月 8 日 14.35 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9.97 倍与 17.40 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尚太科技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4-05-06 41.29 -- -- 47.88 15.96%
49.92 20.90%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公布2023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43.91亿元,同比下降8.18%;营业利润8.73亿元,同比下降45.33%;归母净利润7.23亿元,同比下降43.94%;扣非后净利润7.13亿元,同比下降44.3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4.16亿元,同比增长47.59%;基本每股收益2.7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37%;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8.0元(含税),公司业绩短期承压。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2.20亿元,环比增长1.29%,同比下降2.07%;净利润1.55亿元,环比下降5.25%,同比下降36.28%。 2023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963万元,其中政府补助2795万元、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1571万元。公司主要产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下游终端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公司致力于成为“锂电池负极材料技术的领导者”。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944.81万辆,同比增长37.48%,合计占31.45%;其中新能源汽车合计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1-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208.90万辆,同比增长31.76%,合计占比31.10%。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778.10GWh,同比增长42.5%;其中出口152.6GW。 2024年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08.8GWh,累计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16.6GWh。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延续和优化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有助于动力电池降价及提升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总体预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池上游负极材料等锂电关键材料需求仍将增长。 负极材料行业增长关注动力和储能领域,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占比提升。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3,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206GWh,同比增长58.5%。受行业高景气周期影响,2023年跨界资本和企业大量进入,储能电池市场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储能锂电池电芯一度下降至0.4元/Wh以下,相关企业盈利承压。但基于储能应用场景丰富,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其发展前景广阔,预计我国储能电池出货在2024年需求依旧旺盛。受益于动力和储能需求增长,2023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165万吨,同比增长20.44%,其中:人造石墨出货146.85吨,出货占比提升至89.0%,主要系人造石墨成本下降,其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锂电关键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GGII预计:2030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有望达到580万吨,其中人造石墨为市场主流产品,短期行业竞争显著加剧,主要系锂电关键材料新增产能速度显著高于下游需求增速,百川盈孚统计显示:截止2024年3月,我国负极材料有效产能331.69万吨,较2022年底的155.39万吨显著增长113.5%。 综上,锂电负极材料去产能将维持一段时间,成本控制能力强和客户资源优势企业将在此轮竞争中胜出,如2023年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分化,其中前六名企业利用率超过70%,排名以后企业利用率不足30%。行业发展趋势而言,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化一体化生产,高容量负极如合金类负极材料将是研发重点方向,且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占比仍将维持高位。 公司负极材料量增价跌,产销首次跻身行业前五。公司主营产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近年来负极材料销量持续增长,由2019年的1.92万吨增至2022年的10.72万吨;对应营收由2019年的3.50亿元增至2022年的41.98亿元;伴随公司发展模式转变,负极材料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由2019年的63.93%提升至2022年的87.80%。2023年,公司负极材料销量14.09万吨,同比增长31.50%,产销规模首次跻身行业前五名;对应营收37.36亿元,同比下降11.81%,在公司营收中占比85.10%,显示销售均价较2022年大幅下降。 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高于行业水平,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显示公司产品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预计2024年公司出货仍将持续增长,主要逻辑在于:一是负极材料需求仍受益于行业增长。二是公司产品具备一定成本优势,主要基于一体化生产模式,其中石墨化工序自供率位居行业前列,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工艺、装备设计和生产管理经验。三是客户优势,下游客户包括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2023年前五大客户在公司营收中合计占比79.98%,其中宁德时代营收占比61.12%。四是公司长期注重研发投入。截止2023年底,公司拥有49项授权专利,其中12项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2023年研发投入1.25亿元,在公司营收中占比2.84%,同比提升0.62个百分点。 公司2024年一季度业绩仍承压。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61亿元,同比下降9.58%,环比第四季度下降29.40%;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下降35.48%,环比第四季度下降3.95%;扣非后净利润为1.43亿元,同比下降35.16%;基本每股收益0.57元,公司一季度业绩仍承压,净利润下滑主要系负极材料产品价格显著下降,导致毛利率大幅下降。 公司盈利显著承压,预计2024年有望改善。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27.74%,同比回落13.91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显著加剧。其中,2024年第一季度为26.64%,环比2023年第四季度回落2.12个百分点。公司主营产品盈利显示:2023年,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毛利率为27.16%,同比回落16.50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加剧所致。考虑负极材料行业产能释放预期、行业竞争格局以及公司成本优势,总体预计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4-2025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2.80元与3.36元,按4月29日38.39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分别为13.72倍与11.41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项目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当升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4-08 41.87 -- -- 54.29 27.14%
53.23 27.13%
详细
事件: 公司公布 2023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151.27亿元,同比下降 28.86%;营业利润 22.21亿元,同比下降 12.52%;净利润 19.24亿元,同比下降 14.80%;扣非后净利润 19.80亿元,同比下降14.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12.22亿元,同比增长 5.32%; 基本每股收益 3.80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5.67%;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7.52元(含税),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 25.84亿元,环比下降 37.62%;净利润 4.33亿元,环比下降 23.56%。 2023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5549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5397万元、远期结汇及公允价值变动-1.93亿元。目前,公司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主要研发、生产与销售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元前驱体等材料。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 带动正极材料需求增加。 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944.81万辆, 同比增长 37.48%,合计占 31.45%;其中新能源汽车合计出口 120.3万辆,同比增长 77.6%。 2024年 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120.60万辆,同比增长29.30%,合计占比 29.98%。 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 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 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778.10GWh, 同比增长 42.5%; 其中出口 152.6GW。 2024年 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08.8GWh,累计同比增长 29.5%;其中出口 16.6GWh。 2023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延续和优化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有助于动力电池降价及提升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总体预计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对应电池上游正极材料需求将持续增增长。 高工锂电统计显示: 2022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 190万吨,同比增长 68.14%; 2023年出货 248万吨,同比增长 30.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占比66.53%、三元材料占比 26.21%、钴酸锂占比 3.39%。 公司锂电材料业绩短期承压,预计 2024年出货量增长。 2014-2018年,公司锂电材料及其他业务营收增速总体持续提升, 2019年营收下降主要系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致行业价格下降; 2020年以来,锂电材料相关营收增速持续提升, 且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均维持在 94%以上。 2023年,公司锂电材料业务合计销量 62740.20吨,同比下降 1.19%;库存量 2173.97吨,同比下降 51.09%,库存下降主要系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公司加速了库存周转;对应营收 149.90亿元,同比下降 28.94%,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99.09%,营收下滑主要系正极材料行业价格大幅下降。截止 2023年底:公司已建成产能 11万吨,考虑 2023年新建成产能释放时间段, 2023年实际有效产能 8.3万吨,产能利用率 73.30%,在建产能磷酸(锰)铁锂等合计 4万吨;其中多元材料产能 7.7万吨、钴酸锂产能 6000吨。 结合行业增长预期, 展望 2024年公司锂电材料业务出货有望增长,主要基于:一是公司具备客户优势。公司定位高端市场,全面融入海外高端新能源车企及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产业链,与 SK On、AESC、 LG 新能源、 Murata 等开展业务合作,如持续深入拓展北美车企及欧洲电芯大客户业务, NCM811等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在海外持续放量;国内持续与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合作。 2023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合计营收 88.60亿元,合计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为 58.57%,较 2022年提升 13个百分点。 其次,公司积极抢占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并有序放量。其中, 多款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的磷酸(锰)铁锂材料持续向中创新航等批量销售;超高镍产品销量同比实现数倍增长,年内累计出货数百吨;钠电正极材料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海内外客户数百吨供货;高容量高密度富锂锰基材料实现百公斤级出货。 三是强化上游供应链拓展力度。公司与中信国安、 中伟股份、华友钴业、格林美等供应商通过签订采购长单、技术协作、投资参股等方式在镍、钴、锂等关键矿产资源开展合作,形成“原料-前驱体-正极-电池-车企”的产业链合作。 公司盈利能力略有提升,预计 2024年承压。 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18.06%,同比提升 0.66个百分点; 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7.0%, 环比第三季度回落 2.69个百分点。 2023年公司分行业毛利率显示: 智能装备业务为 36.46%,同比回落 3.64个百分点;而锂电材料业务为 17.89%,同步提升 0.67个百分点,其中多元材料为 19.08%, 同比提升 0.81个百分点; 钴酸锂为 2.71%,同比回落6.42个百分点。 结合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总体预计2024年正极材料均价较 2023年将承压,同时考虑公司三元材料行业地位及营收占比提升,预计 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承压。 关注境外欧洲项目建设进展。 公司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总规划 50万吨,其中多元材料 20万吨、磷酸(锰)铁锂 30万吨,将分期建设。 2023年 7月 28日,公司与 FMG(芬兰矿业集团)和 FBC(芬兰电池化学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协议,拟设立合资公司负责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的建设及运营,一期项目拟在芬兰规划建成年产6万吨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总投资计划 7.74亿欧元,建设周期34个月,生产线按照 NCM811/NCA 的要求设计,同时具备生产NCM523、 NCM622多元材料的能力。项目建设有助于抢占欧洲等海外市场机遇,深入融入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链。 关注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进展。 2024年 2月,公司公布 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向公告控股股东矿冶集团发行不 超过 151950232股股票, 发行前矿业集团持股比例为 23.19%; 发行价格为 27.41亿元/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低于 8亿元且不超过 1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发行完成后,有助巩固公司行业地位,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维持公司“增持” 投资评级。 预测公司 2024-2025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2.49元与 3.02元,按 4月 2日 43.15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7.32倍与 14.30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汇率大幅波动。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4-04-04 33.86 -- -- 37.49 8.79%
36.84 8.80%
详细
事件: 公司公布 2023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 2023年, 公司实现营收 74.84亿元,同比下降 22.53%;营业利润 11.94亿元,同比下降 42.14%;净利润 10.11亿元,同比下降 42.50%;扣非后净利润 9.56亿元,同比下降44.2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34.48亿元,同比增长90.53%;基本每股收益 1.36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1.57%,利润分配预案为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6.0元(含税)。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 19.01亿元,环比下降 11.55%;净利润 2.14亿元,环比下降 23.71%。 2023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5508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4686万元。 公司主营电子化学品,现已形成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电容器化学品、有机氟化学品和半导体化学品四大主营产品协同发展格局。 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业绩短期承压,预计 2024年出货增长。2015年以来,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业绩持续增长,且 2016以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超过 50%。 2022年,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营收16.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3.44%,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76.63%,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增长带动产品销量增加, 以及行业价格总体高位。2023年,公司锂电池化学品产能269691吨,在建产能672350吨,产量 219242吨,产能利用率为 81.29%;对应营收 50.53亿元,同比下降 31.74%,营收占比回落至 67.52%, 营收下降主要系电解液及上游原材料产能迅速扩大且产能释放, 电解液行业已进入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阶段, 叠加下游需求增速回落,多因素共振导致电解液行业价格大幅下滑,百川盈孚统计显示: 2023年行业均价较 2022年同比下降 59.31%。 预计 2024年公司锂电池化学品出货量将增长, 主要逻辑包括:一是上游原材料及电解液价格总体仍将承压,预计 2024年行业均价较 2023年均价仍承压。 而公司已初步完成在溶剂、添加剂、新型锂盐等方面的产业链布局,确保核心原材料自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公司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能布局。截止 2023年 12月,公司电池化学品在全球已有 9个生产基地实现交付保障,其中国内8个、欧洲 1个。随着海外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海外电解液产业链布局充分企业将受益。 公司已与 Northvolt、Ultium Cells 等签订了长期供应协议,其中 Ultium Cells 合同金额高达 9.24亿美元,执行期限至 2028年底。 2023年 11月,公司控股子公司波兰新宙邦与德国某整车厂旗下动力电池公司签订了 定点协议:约定自 2025年至 2034年期间由波兰新宙邦向其供应锂电池电解液产品,预计累计增加收入约 11亿欧元。 三是电解液行业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 GGII 统计显示: 2022年,我国电解液需求84万吨,同比增长 68%;2023年出货 111万吨,同比增长 31.52%,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增长。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944.81万辆, 同比增长 37.48%,合计占 31.45%; 2024年 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120.60万辆,同比增长29.30%,合计占比 29.98%。 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 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 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778.10GWh, 同比增长 42.5%;其中出口152.6GW ; 2024年 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08.8GWh,累计同比增长 29.5%。 2023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延续和优化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有助于动力电池降价及提升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总体预计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对应电池上游电解液等关键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 公司有机氟化学品持续增长,预计 2024年持续增长。2018年以来,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业绩持续高增长, 2018-2022年年均营收合增长率为 31.88%; 其中 2022年营收 11.74亿元,同比增长 69.37%,营收占比 12.15%。 2023年,公司有机氟化学品实现营收 14.25亿元,同比增长 21.45%,营收占比提升至 19.05%。 有机氟化学品主要包括含氟碳化学品、含氟聚合物及含氟精细化学品等三大类。 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主要为含氟聚合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下游用于医药、农药、汽车、新能源、显示器件和数字基建等领域,产品普遍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具有技术要求高、验证周期长、交付要求高等特点,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新技术带动的高端氟产品及替代品需求,市场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公司经过十余年投入与创新,具备相对完善的产品品类,与核心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关系。近年来,高端含氟材料技术升级需求增长、新型环保产品替代需求旺盛,公司含氟聚合物改性单体、环保型含氟表面活性剂、氟溶剂清洗剂、含氟冷却液等系列产品保持稳定增长。此外,公司投资建设的福建海德福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及优化产品结构。 截止 2023年,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产能 6161吨,产能利用率 77.74%,在建产能9600吨,该业务附加值较高, 总体预计 2024年公司含氟化学品业绩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公司电容器化学品承压,预计 2024年恢复增长。 公司电容器化学品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近年来该业务业绩总体增长, 由 2018年的 5.63亿元增长到 2022年的 6.97亿元。 2023年,公司电容器化学品营收 6.29亿元,同比下降 9.77%,降幅环比 2023年上半年收窄, 同比下降主要系终端消费需求不及预期,传统电容器化学品销售同比下滑。 同时,公司大力研发新产品, 抓住电容器在光伏、新能源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公司该业务在新兴市场领域产品销售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总体预计 2024年公司电容器化学品有望恢复 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回落,预计 2024年总体稳中有升。 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28.94%,同比回落 3.10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26.09%,环比第三季度回落 2.18个百分点。公司分业务毛利率显示:电池化学品 16.11%,同比回落 10.0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显著加剧;有机氟化学品 69.91%,同比提升 4.62个百分点; 电容器化学品为 39.64%;半导体化学品为 26.94%。公司有机氟化学品附加值高,考虑锂电池化学品价格走势及行业竞争格局,且公司锂电池化学品营收占比较高,预计 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有望稳中略升。 回购彰显公司信心。 基于未来发展信心, 2022年 10月公司公布了回购公司股份方案: 拟用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 用于实施股权激励及/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金额总额不低于 1亿元且不超过 2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 55元/股。 截止 2023年 10月 19日:公司回购股份 253.98万股,成交金额 10030.06万元。 维持公司“增持” 投资评级。 预测公司 2024-2025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1.65元与 2.17元,按 4月 3日 34.71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1.04倍与 16.02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 汇率大幅波动。
鹏辉能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13 33.83 -- -- 36.53 7.98%
36.53 7.98%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二季度业绩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3.75亿元,同比增长7.62%;营业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10.12%;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3.05%;扣非后净利润2.35亿元,同比下降5.4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680万元,同比增长171.92%;基本每股收益4.7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79%;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元(含税)。其中,公司第二季度营收18.79亿元,环比下降24.69%;净利润6882万元,环比下降62.28%,二季度业绩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1591万元,其中政府补助1858万元;公司计提信用减值及资产减值8951万元,其中存货减值4504万元。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一次电池(铁锂电池、锂锰电池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储能、新能源汽车、消费数码等。 储能行业出货持续高增长。在全球“双碳”目标指引下,以及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储能逐渐由政策强配步入市场化推动的发展阶段。我国地方出台了储能相关政策,叠加各地峰谷电价差持续拉大,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峰谷价差较大,工商业储能预计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锂电池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且跌幅明显,储能项目经济性逐步优化。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储能出货120GWh,同比增长170.8%;2023年上半年出货87GWh,同比增长67%,总体预计储能电池将成为锂电池领域增长最快细分领域,行业出货仍将高增长。 公司锂电池业绩持续增长,预计2023年将持续受益于储能市场增长。目前,公司锂电池产品包括钴酸锂系列、磷酸铁锂系列、三元材料和多元复合系列产品。2015年以来,公司锂离子电池营收持续高增长,营收占比总体在90%以上,2015年营收7.84亿元,2022年增至84.74亿元,期间CAGR为40.51%,其中2022年同比增长62.09%,营收占比93.46%。2023年上半年,公司锂电池实现营收40.76亿元,同比增长8.19%,主要系储能业务持续高增长、消费电池稳定增长,但动力电池同比下滑。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业务在公司收入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至64%,较2022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在大型储能电池方面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家储电池即使受去库存和需求阶段放缓影响,同比也实现增长。为加大海外储能市场开拓力度,公司在欧洲、北美和日本设立办事处;针对非洲储能市场,与虎头公司强强合作。公司持续加强产品开发,推出了容量320Ah、314Ah的电力储能电芯,新推出72Ah的户用储能电芯;工商业储能系统方面,推出GreatOne户外储能柜、GreatCom储能集装箱和GreatE智慧云平台等系列产品,并已将液冷系统技术用于工商用户侧10兆瓦时级储能项目。钠离子电池方面,公司层状氧化物体系钠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50Wh/Kg、循环寿命3000周以上,聚阴离子体系循环寿命手表6000周以上,成为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公司持续研发投入为储能业务拓展奠定了基础。 关注公司产能建设及市场拓展进展。公司在广州、珠海、柳州等布局了九个现代化生产基地,截止2023年6月底:公司锂电池年化产能40.44亿Ah,产能利用率93.40%,在建年化产能37.33亿Ah。在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公司打造智慧储能及动力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整体规划产能20GWh,其中一期5.5GW已建成投产、二期5GWh预计2023年下半年投产;在浙江衢州,公司将建设总规划41GWh储能电池项目,项目一期于2023年6月点火投产、二期于7月开工建设;在青岛城阳区,公司总规划36GWh储能电池项目,项目一期预计2023年底开工建设。基于储能行业发展前景,行业内储能投资项目较多且产能逐步释放,预计储能电池细分领域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后续关注公司产能建设进展同时重点关注储能市场拓展进展。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2023年总体稳中有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18.84%,同比提升1.1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7.36%,环比回落2.6个百分点。主营产品毛利率显示:锂电池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为18.19%,同比提升1.55个百分点。 结合原材料价格走势,公司在储能领域行业地位,总体预计2023年公司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6元与2.35元,按9月8日33.15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分别为21.19倍与14.09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储能市场出货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璞泰来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8 34.05 -- -- 34.17 0.35%
34.17 0.35%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3 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78.06 亿元,同比增长 13.21%;营业利润 16.26 亿元,同比下降 7.01%;归母净利润 13.04 亿元,同比下降 6.55%;扣非后净利润 12.54 亿元,同比下降 5.9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8.33 亿元,同比增长141.20%;基本每股收益 0.65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9.28%。 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41.07 亿元,环比增长 11.02%;归母净利润 6.02 亿元,环比下降 14.18%。2023 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净利润下滑主要系产品价格承压和行业竞争加剧,多因素叠加导致产品盈利回落。2023 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5050 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7155 万元。 公司致力于新能源材料与装备平台。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涂覆隔膜、锂电设备、PVDF 及粘结剂、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等。公司致力于成为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的综合解决方案商与平台型企业,架构方面包括负极材料及石墨化、膜材料与涂覆、自动化装备三大事业部,平台型战略的协同优势进一步显现。 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增长。锂电池需求增长关注动力和储能电池。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687.26 万辆,同比增长 95.96%,占比25.60%;2023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74.49 万辆,同比增长 44.48%,合计占比 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 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 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 68.08GWh,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2023 年 1-6 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284.44GWh,同比增长 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 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 19.78%。 2023 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 860 万辆,同比增长 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另外,伴随双碳政策进一步落实、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全球及我国储能锂电池需求高增长。高工锂电(GGII)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120GWh,同比增长;2023 年上半年出货 87GWh,同比增长 67%。 关键材料需求将受益于动力和储能电池增长。伴随动力电池和储能锂电池需求增长,锂电池正负极、隔膜等上游关键材料需求将受益。楷体 根据 GGII 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锂电池隔膜出货 124 亿㎡,同比增长 58.97%;我国负极材料出货 137 万吨,同比增长 90.28%,其中:人造石墨出货 115.1 万吨,出货占比 84.01%。2023 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隔膜出货 72 亿㎡,同比增长 24%;负极材料出货 72万吨,同比增长 18%,其中:人造石墨出货 62 万吨,出货占比提升至 86.11%,主要系人造石墨成本下降,其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锂电关键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中负极材料发展方向包括石墨化一体化生产、人造石墨仍将是主流,行业去产能预计将维持一段时间,降本增效为行业重点方向,如高工锂电显示:负极材料价格较 2022 年底下滑超过 30%。轻薄化和涂覆仍将是锂电池隔膜发展重点,且隔膜行业需长期研发投入和持续创新。 公司负极材料量增收入略降,预计 2023 年出货将持续增长。目前,负极材料是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2015 年营收 5.24 亿元,2022年大幅增至 76.49 亿元,2022 年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49.47%,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产品销量增长。2023 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 6.82 万吨,同比增长 24%,主要为公司在国内动力和储能大客户拓展上继续取得突破;对应负极材料主营收入 30.94 亿元,同比下降 3.44%,主要系行业产能释放导致价格下降;石墨化加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04 亿元(含内部销售),同比保持基本稳定。公司负极材料新产品开发持续保持优势,硅碳负极新品取得国内外重要客户认证,正积极进行产能建设布局;下一代高性价比快充和高容量石墨负极新产品进展顺利,进入重点客户量产导入阶段。产能方面,瑞典紫宸的布局有助于公司锁定欧洲客户未来增量订单,四川紫宸建设持续引入新设备和技术改进,预计将于 2023 年第四季度逐步释放产能。总体预计公司负极材料出货仍将高于行业增速。 公司膜材料及涂覆事业部协同发展,预计 2023 年隔膜业绩仍将增长。公司率先实现了隔膜基膜、涂覆加工、涂覆材料、粘结剂和锂电设备一体化协同发展,具备显著的产业链协同优势。2015 年,公司涂覆隔膜营收 7656 万元,2022 年大幅增至 36.86 亿元,营收占比由 2015 年的 8.30%提升至 2022 的 23.84%。2023 年上半年,公司涂覆隔膜及加工量出货 21.51 亿㎡,同比增长 24.41%,占同期国内湿法隔膜出货量的 41.36%;对应收入 18.38 亿元,同比增长 16.4%。铝塑包装膜业务实现收入 0.83 亿元;PVDF 产品销量3022 吨,同比增长 43.8%,对应收入 5.48 亿元(含内部销售)。公司在隔膜基膜、涂覆加工、涂覆材料、涂覆设备、PVDF 和粘结剂领域的协同优势显著,为下游客户提供良好的成本改善方案,如2023 年上半年公司基膜销量 8148 万㎡,同比增长 50.1%;公司自主开发的液态勃姆石合成效率及单线产能大幅提升,实现良好的成本控制;公司实现最薄 5um 锂电隔膜的高速、宽幅自动化生产,单线产能和成本优势显著。复合集流体一期建设年产 1.6 万吨复合铜箔产能,预计 2024 年逐步建成并分阶段形成产能,公司复合铜箔获得下游头部消费电子高度认可,已完成产品导入并获得小批量订单,并加速向动力电池客户认证。考虑公司隔膜事业部协同优势以及在湿法隔膜领域的行业地位,预计 2023 年业绩将持续增长。楷体 公司锂电设备业绩高增长,在手订单充裕。2023 年上半年,公司锂电设备实现营收逾(含内部销售)20 亿元,较同期实现翻倍增长。 受益在储能领域和海外动力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前段设备订单承接金额仍稳步增长;中后段设备方面,新型叠片机、模切机等进入海外客户供应链。同时,公司正负极设备、光伏设备进入设计与验证阶段。截止 2023 年 6 月底,公司尚未履行的在手订单金额逾 40 亿元(含税)。 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进展。2022 年 7 月,公司公布 2022 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发行股票不超过 2.09 亿股,发行对象不超过35 名特定对象;拟募集资金不超过 85 亿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年产 10 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项目、年产 9.6亿㎡基膜涂覆一体化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负极和涂覆隔膜一体化项目均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四川已成为国内新能源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且当地水电清洁能源丰富,能源价格具有相对优势。2022 年 11 月 11 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获得证监会批复,后续重点关注发行进展。 公司盈利能力承压,预计下半年仍承压。2023 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30.81%,同比回落 6.64 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显著加剧;2023 年第二季度为 27.67%,环比第一季度回落 6.63 个百分点,创近年来单季度新低。考虑负极材料总体仍处于去产能阶段,隔膜领域行业竞争加剧,总体预计公司盈利能力仍将承压。 关注公司回购进展。2023 年 6 月,公司公布回购公司股份方案: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及/或股权激励,回购股份资金总额不低于 2 亿元(含)且不超过 3亿元(含)。截止 7 月 31 日,公司尚未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 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1.54 元与 2.10 元,按 9 月 5 日 33.76 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1.87 倍与 16.11 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湖南裕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5 41.30 -- -- 41.59 0.70%
41.59 0.70%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31.79亿元,同比增长64.49%;营业利润14.78亿元,同比下降25.70%;净利润12.38亿元,同比下降24.15%;扣非后净利润12.19亿元,同比下降26.5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28亿元,同比增长89.30%;基本每股收益1.78元,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00.03亿元,环比下降24.08%;净利润9.57亿元,环比增长240.52%。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952万元,其中政府补助2495万元。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发展广阔,目前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LFP 需求受益于行业增长,LFP 市场占比提升且行业竞争加剧。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687.26万辆,同比增长95.96%,占比25.60%;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74.49万辆,同比增长44.48%,合计占比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68.08GWh ,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2023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284.44GWh,同比增长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19.78%。 202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860万辆,同比增长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池上游正极材料需求增加。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190万吨,同比增长68.14%;2023年上半年出货115万吨,同比增长50%,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占比提升至66%、三元材料占比则下降至26%。鉴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发展预期,近年锂电产业链细分领域大幅扩产,扩张的产能在2023年以来有序释放,多因素导致LFP 和三元正极材料行业价格下降且竞争加剧。 公司LFP 业绩出货持续高增长,预计2023年出货将增长。2019年以来,公司主营产品磷酸铁锂出货量持续增长,由2019年的1.25万吨0增22至年2的32.39万吨,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95.55%;伴随主营产品销量增长,公司磷酸铁锂收入大幅增长,由2019年的5.57亿元增至2022年的426.67亿元,期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324.68%,显著高于销量复合增长率,主要是伴随需求高增长,LFP供需总体紧平衡,特别是2021-2022年LFP 在动力电池中的装机占比显著提升,导致行业价格大幅上涨;LFP 在公司营收中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22年占比99.71%。2023年上半年,公司磷酸铁锂出货21.6万吨,同比增长89.36%,显著高于行业增速;对应营收230.51亿元,同比增长64.42%,营收占比99.45%;营收增速低于出货增速,主要系LFP 行业等锂电产业链前期大幅扩产,且扩张产能2023年以来有序释放,同时叠加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行和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多因素作用下导致LFP 等产品价格总体在2023年以来显著承压,预计下半年及2024年仍将处于去产能阶段。同时,预计公司LFP 出货仍将保持较高增速,主要基于:一是我国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仍将增长,且我国动力电池出口占比持续提升,从而带动电池上游LFP 正极材料需求增加。其次,电池和LFP行业技术进步及政策变动导致LFP 在动力电池领域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同时储能电池需求增速将高于动力电池增长,如高工锂电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87GWH,同比增长67%,而储能锂电池正极材料以LFP 为主。第三,公司在LFP 领域具备行业地位。根据GGII 统计显示:2020年、2021年和 2022年,公司在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25%、25%和29%,均位列第一。第四,公司产品性能突出且客户优质。 公司产品品质质量稳定可靠,市场认可度高。公司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建立了长期稳定业务合作。2020年12月,公司增资扩股引入宁德时代、比亚迪作为战略投资者,截止2023年中报,二者持股占比分别为7.90%和3.95%。 关注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进展。2023年8月,公司公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向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113587960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5亿元,拟用于年产32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年产7.5万吨超长循环磷酸铁锂项目等4个项目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回落,预计2023年全年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9.63%,同比回落9.1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5.37%,环比一季度提升10.1个百分点。主营产品盈利显示:磷酸铁锂为9.50%,环比2022年底回落2.97个百分点,主要系产能释放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且行业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展望下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仍承压,正极材料行业竞争加剧,总体预计2023年盈利将承压。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2.83元与3.54元,按9月1日41.12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 分别为14.54倍与11.62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项目建设进度及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