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6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3-17 64.49 -- -- 69.48 7.74% -- 69.48 7.74% -- 详细
亿纬锂能发布业绩快报: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6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 115%;营业利润 35.1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 14%;利润总额 35.0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 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5.0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 21%。2022年四季度实现营收 120亿元,同比增长 121%,环比增长 28%;归母净利润 8.5亿元,同比增长 22%,环比下降 35%;扣非归母净利润 5.2亿元,同比增长 24%,环比下降 47%。 投资要点: 主业电池收入高增长:公司主业电池业务发展良好,随着新工厂、新产线进入量产阶段,出货规模增长迅速,动力和储能双轮驱动,我们预计 2023年仍将维持较好增长。 股权激励彰显发展信心:第四期股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的考核年度为 2023-2026年四个会计年度,每个会计年度考核一次,考核的收入目标分别不低于 700、1000、1500、2000亿元,公司对未来营业收入考核保持高增速,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公司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带动动力电池需求高速增长,储能空间逐步放量,伴随产能扩张、新定点客户导入,同时布局的上游产能放量也有助增强公司盈利水平,因此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我们预计 2022年-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363亿元、724亿元、106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35亿元、68亿元、106亿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 38、20、13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新产品投产速度不及预期、行业价格竞争加剧等。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1-19 83.99 -- -- 92.00 9.54%
92.00 9.54% --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1.96亿元-36.32亿元,同比增长10%-25%;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5.47亿元-28.02亿元,同比增长0%-10%。 点评:公司2022年度业绩预告符合预期。由业绩预告推算公司22Q4实现归母净利润5.30亿元-9.66亿元,同比增幅为-23.19%至40%,环比增幅为-59.42%至-26.03%;扣非后净利润3.70亿元-6.25亿元,同比增幅为-11.27%至49.88%,环比增幅为-62.36%至-36.42%。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Q4计提了股权激励费用以及Q3子公司获得较高政府补助。公司在投资收益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背景下,2022年度业绩同比仍实现正向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在上游主要材料涨价背景下,公司自22Q2起调整产品定价机制,各产品线的盈利能力得到较好修复;随着新工厂、新产线进入量产阶段,公司电池出货规模增长迅速,营收同比增长约110%。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后,主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130%-150%。 电池产线多元布局,全球动储市占率排名上升。公司目前建成了大型软包三元、方形铁锂、方形三元产线,产能规模持续扩张,与戴姆勒、宝马等国际一线车企合作。并在国内率先完成了46大圆柱电池布局,2023年有望释放产能。2022年1-1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446GWh,同比增长74.7%,其中亿纬锂能动力电池装车量5.9GWh,同比增长110.3%,挤进前十,市占率1.3%,同比提升0.2pct。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42.7GWh,同比增长204.3%,亿纬锂能市占率排名第三,出货量超10GWh。 2022年末公司SJ01BMS项目通过ASPICECL2认证,标志着公司BMS开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利于拓展海外业务。 上游供应链布局正向价值将逐步体现。公司通过与上游公司包括德方纳米、贝特瑞、华友钴业、恩捷股份、中科电气、新宙邦、金昆仑、川能动力及蜂巢能源等企业设立合资公司,积极布局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镍、钴、锂等上游材料资源,2023年起产能将逐渐释放,有利于保障供应链稳定,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技术路线和产品线较丰富,在电池领域位居行业领先地位,产能稳步扩张,上游布局有利于成本管控。预计2022-2024年EPS分别为1.70元、2.99元、4.78元,对应PE分别为49倍、28倍、1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产销不及预期导致动力电池产品需求下滑风险;储能电池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增产能消化风险;新产品和新技术迭代风险等。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1-17 82.80 106.41 56.39% 92.00 11.11%
92.00 11.11%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2.0-36.3亿元,同比增长10-25%;实现扣非净利润25.5-28.0亿元,同比增长0-10%;根据业绩中枢推算,Q4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7.5亿,同比增长9%,环比下降43%;实现扣非净利润5.0亿元,同比增长19%,环比下降49%。业绩环比大幅下降主要系计提了6.5亿股权激励费用以及部分年终奖金,若加回,公司Q4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14亿元,环比增长42%,略超预期。 一体化布局初显成效,电池盈利快速提升。加回6.5亿股权激励费用与年终奖金后对公司Q4业绩做如下拆分:1)锂电池业务:我们预计公司22Q4锂电池贡献利润超4亿元,出货超10gwh,较Q3环比增长约20%;以权益出货口径测算的单位盈利已接近0.05元/wh,碳酸锂顺价叠加中游材料成本下降背景下盈利提升显著。2)对联营与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我们预计思摩尔贡献利润近3亿元;此外,公司在产业链布局的碳酸锂、锂电中游材料等产能陆续投产,合计贡献利润超3亿元,我们预计23年公司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收益开始加速释放,收获期即将到来。3)消费类电池&锂原电池:消费承压,锂原平稳,预计贡献利润约3亿元。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锂电池二线龙头,我们短期看好材料端降价盈利改善(据测算23年锂电池成本均值较22年降低约12%,考虑车企盈利承压电池成本降价顺价,单位盈利也能预计持平),中长期看好其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稳供应&降波动&增收益(23年起公司产业链布局的产能将陆续投产,投资收益将加速释放);我们上调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至34.36/72.42/104.74亿元(前值 32.0/66.8/97.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111%/45%,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50.4/23.9/16.5倍。考虑到公司高储能占比享更高增速,一体化布局盈利向好,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30倍PE,对应目标价106.41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拓展不及预期。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27 94.10 140.72 106.82% 100.47 6.77%
100.47 6.7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营收242.83亿元,同增112.1%,归母净利润26.66亿元,同增20.3%,扣非归母净利润21.77亿元,同增2.2%。 Q3营收93.57亿元,同增91.4%,环增14.2%;归母净利润13.06亿元,同增81.2%,环增55.9%;扣非归母净利润9.83亿元,同增39.4%,环增29.4%。 盈利能力环比改善,业绩符合预期。公司2022Q3毛利率达17.3%,同比-4.2pct,环比+1.3pct;净利润率达14.9%,同比-0.9pct,环比+5.4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6%/2.4%/5.8%/0.0%,同比变化-0.9/0.0/-1.8/-0.3pct,环比变化0.4/0.1/-0.1/0.8pct。公司毛利率环比改善主要系定价模式转为金属成本加成向下顺价;净利率环比提升主要系锂盐贡献的投资收益增加。 动力储能电池量利齐升,产业链布局收益初显。1)动力储能电池:公司Q3产能爬坡,出货有所提升。我们预计动力储能电池总计出货约8.5gwh,其中铁锂电池出货超6gwh(储能占比超50%),软包出货超2gwh;盈利上随着顺价以及碳酸锂自供比例的提升边际改善。2)投资收益:思摩尔预计贡献收益约2.3亿,兴华锂盐贡献收益预计超2亿(含Q2未并表收益追溯),电解液等环节亦开始贡献收益。3)消费电池与锂原电池:小圆柱受下游需求以及新产品验证影响,出货微降至近2亿颗,锂原电池预计环比持平。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动力储能电池领域新星,聚焦铁锂发力大圆柱,业绩有望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将达到32.0/66.8/97.9亿元,同比增长10%/109%/47%,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为55.0/26.4/18.0倍。我们短期看好公司顺价盈利改善,中长期看好其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稳供应&降波动&增收益;考虑到公司产能快速释放,客户拓展顺利&高储能占比享更高增速,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40倍PE,对应目标价140.72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拓展不及预期。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14 92.33 -- -- 100.47 8.82%
100.47 8.82%
详细
【事项】10月11日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2年1-9月实现归母净利润24.4-26.6亿元,同比增长10-2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1.3-23.4亿元,同比增长0-10%。22年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8-13.0亿元,同比增长50-80%,环比增长;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5-10.6亿元,同比增长20-50%,环比增长29.1-54.9%。 【评论】量利齐升带来电池业绩快速增长。尽管思摩尔投资收益同比较大下降、公司研发投入增加,但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仍实现正向增长,主要原因是:1、公司向下游适当顺价,各产品线盈利能力得到较好修复;2、随着新工厂、新产线进入量产,公司电池出货规模增长迅速,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及主业利润均同比增长约110%。 供应链合作+锂自供进度领先全球,成本压力缓解。1)在金属环节,公司与金昆仑、大华化工、紫金锂业、川能动力合资建设碳酸锂产线;与华友钴业合资建设镍钴产能;2)正极方面,公司与贝特瑞、SK、德方纳米合建产能;3)负极方面,公司与中科星城合建产能;4)隔膜方面,与恩捷股份合资建设16亿平米湿法产能;5)电解液方面,与新宙邦合资建设30万吨电解液产能。部分产能于22H2及23H1陆续释放,叠加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成本压力有望持续缓解。 战略聚焦大圆柱+储能。公司产品线较长,先后覆盖了锂原电池、金豆电池、消费小圆柱、软包(与SK合资)、方形等。往未来看,公司获得了大运和宝马的大圆柱定点,预计明年开始产能释放,公告产能20GWh,将成为公司三元体系面向动力的拳头产品。而方形LFP将面向储能应用,公司已规划接近100GWh储能LFP产能,预计将充分受益于大型储能需求增长。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收397、766、147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5%、93%、92%,归母净利润为35、69、122亿元,同增22%、95%、76%,对应估值48、24、14倍PE,考虑到公司产品力行业领先与产能稳定扩张,考虑到公司战略聚焦+产能释放+一体化布局,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储能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13 86.93 140.72 106.82% 100.47 15.58%
100.47 15.58%
详细
聚焦动力储能电池,铁锂大圆柱齐发力。公司以锂源电池业务起家,并拓展消费电池领域,现已将战略重心聚焦于动力储能电池。量上看:公司产能扩张激进, 已规划荆门、惠州、成都、云南、青海、江苏、沈阳七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规划已超300gwh。从技术路线看:1)公司看好铁锂电池低成本与长循环寿命在中低端车型与储能领域应用,产能规划近200gwh;2)看好性能优异的大圆柱电池在中高端车型的应用,公司前瞻布局,技术、产能、客户行业领先。 短期看成本改善,盈利能力边际提升。短期电解液(产能释放供需缓解)、铜箔(原材料降价&供需缓解)、铝箔(原材料降价)、PVDF(产能释放&替代品冲击)等材料售价有所回落,成本下降,电池厂盈利能力预计有所提升。定量看: Q3五系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已分别环比下降7%/6%。 长期看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稳供应&降波动&增收益。公司在上游锂钴镍资源、中游四大材料、各类辅材中前瞻布局,通过参股、战略合作等方式与相关头部企业深度合作,随着产能的陆续释放,将深度受益。1)稳供应:减少因上游材料供应不稳定性带来的生产中断,保障生产与供应的持续性,我们测算公司 22-24年碳酸锂自供比例将分别达到 14%/29%/33%;2)降波动:降低上游供需关系引起的原材料价格波动,从而减少业绩波动性;3)增收益:降低原材料成本的同时获得对应持股比例的投资收益。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动力储能电池领域新星,聚焦铁锂发力大圆柱,业绩有望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将达到32.0/66.8/97.9亿元,同比增长10%/109%/47%,23-24年CAGR为75%,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48.7/23.3/15.9倍。考虑到公司业绩高确定性增长,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40倍PE,对应目标价140.72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出货量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投资收益波动,估值风险。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13 86.93 -- -- 100.47 15.58%
100.47 15.58%
详细
公司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4.37-26.59亿元,同比增长10%~2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30-23.43亿元,同比增长0%~10%,在对参股公司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投资收益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前提下,前三季度实现正增长。其中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82-12.98亿元,同比增长50%~80%,年内同比转正,业绩中枢在11.9亿,环比增长42%,受益于产品提价顺畅、出货量和规模效应提升,预计毛利率改善明显。 投资要点产能建设按需规划,全球化生产基地布局深入 目前为止,公司锂电池的扩产规划已超380GWh,以动力储能为主,包括沈阳40GWh,惠州软包10GWh、圆柱4GWh、荆门掇刀区产业园152.6GWh、惠州潼湖约28GWh、成都50Wh、云南20GWh、青海10GWh、与SKI 合资25GWh、亿纬林洋10GWh、匈牙利德布勒森30GWh。公司建厂以配套客户为考虑,产能具有明确客户需求,同时加快在全球的建厂节奏,主要基地靠近客户生产基地。 46电池获大运、宝马定点,预计23年产能达20GWh 2022年8月,公司首件搭载自主研发46系列大圆柱电池的系统产品在研究院中试线成功下线,产线进度行业领先;2022年9月,公司与大运汽车战略合作,将在远航品牌车型上装配46系列电池;公司还获得宝马Neue Klasse系列车型定点,证实公司大圆柱电池产品性能和供货能力。公司在荆门的20GWh大圆柱电池预计在2023年释放,行业布局领先,有望率先抢占大圆柱电池市场先机。 上游布局加快,入股锂盐和负极环节企业 (1)碳酸锂:9月28日公司公告拟收购瑞福锂业20%股权,瑞福及其控股子公司已有年产2.5万吨碳酸锂的产能和1万吨氢氧化锂的产能,与紫金锂业、瑞福锂业成立的合资公司将合计投资30亿元建设9万吨锂盐项目(公司持股26%),公司及其指定主体独家享有对合资公司66%锂盐产成品的包销权,其中一期3万吨碳酸锂项目在建中。此外,在青海项目中,目前金海锂业1000 吨氯化锂和 10000 吨碳酸锂的项目进展顺利。(2)负极:9月28日公司拟对贝特瑞全资子公司四川贝特瑞增资并持股40%,其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将于2024年6月30日前投产,有望配套公司成都基地50GWh项目。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公司是优质锂电池供应商,动力储能快速放量。我们维持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04、60.22、94.37亿元,对应22-24年EPS分别为1.74、3.17、4.97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50、28、1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能建设和消化不及预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验证和放量不及预期。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03 87.00 -- -- 100.47 15.48%
100.47 15.48%
详细
锂电平台型龙头,储能行业放量为公司发展提速 公司从锂原电池主业相继外延发展消费锂电池及动力锂电池,已经成长为锂电平台型龙头,在动力电池领域获得宝马、戴姆勒等多个优质客户定点,基本面扎实。2022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短期利润承压,从中长期视角看公司在多个赛道竞争优势明显,未来储能市场放量,公司大力扩张280Ah大电芯有望在大储市场抢占先机,因此我们下调2022年公司盈利预测,上调2023-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为 36.55、68.65、113.08 亿元(此前分别为39.83、62.07、83.38亿元),EPS 为 1.92、3.62、5.96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4.0、23.4、14.2倍,低于可比公司平均,维持“买入”评级。 行业逻辑:表前储能预计将于2023年放量 通过调峰、调频辅助服务保持电网安全稳定的表前储能系统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刚需,而随着南方电网和山东、宁夏等地相关部门对储能电站盈利模式的探索,新能源配储经济性有望实现提升。我们测算到2025年中国国内表前储能装机量有望达262.3GWh,年化复合增速将达190.2%,大储市场放量在即。280Ah大容量电芯性能更优,有望成为未来大储市场主流,公司大力扩产280Ah大电芯,有望在大储市场抢占先机。 公司基本面:锂电平台型龙头、储能布局加速 公司2012、2014、2016年相继收购德赛聚能、麦克韦尔、孚安特,2015年开始深度布局全形态动力电池技术与产能,已经形成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铁锂方形、豆式电池的全形态锂电池谱系,并在大圆柱电池率先布局,成为锂电平台型龙头企业。预计2022、2023年底产能分别达到63、199GWh,产能保障充分。同时公司已经获得戴姆勒、现代起亚、华晨宝马、小鹏汽车等优质动力客户定点,在储能市场延伸顺利,未来预计将迎来新一轮的业绩收获期。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风险、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产能投放速度不及预期风险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9-29 90.73 144.00 111.64% 100.47 10.74%
100.47 10.74%
详细
事件: 1)公司拟与沈阳市政府等签订投资协议,总投资 100亿元规划建设 40GWh 动储电池,其中一二期分别建设 20GWh; 2)拟以自有资金受让骏华新能源持有的瑞福锂业 20%股权,已有 2.5万吨碳酸锂和 1万吨氢氧化锂股权, 3万吨碳酸锂产能在建; 3)拟向贝特瑞(四川)新材料增资 8.84亿元,持有其 40%的股权,规划 24年年中形成年产 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 加码 40GWh 产能,远期产能规划 350gwh+,支撑后续高成长。 公司沈阳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规划产能 40GWh,预计总投资 10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 50亿元建设 20GWh 储能与动力电池智能制造工厂,单 GWh 投资 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2亿元)。公司合计产能规划超350GWh,我们预计 22年底产能可超 120GWh,23年底有望超 230GWh。 加码锂+负极一体化布局, 22H2-23年成本优势将进一步体现。 上游方面,公司收购瑞福锂业 20%股权,标的公司目前具备锂盐产能 3.5万吨,3万吨产能在建, 我们预计 23年公司碳酸锂出货有望达 1万吨+,远期总权益产能规划超 7万吨;中游方面,此次拟向四川贝特瑞增资持有其40%的股权,目标在 24年年中形成年产 10万吨负极一体化产能,产能优先供给亿纬锂能, 我们预计 23年铁锂、负极、隔膜、电解液产能逐渐开始贡献盈利,随着新增产能投产,公司成本优势将进一步体现,利润增量可观。 乘用车客户连续突破,进入订单+客户释放期,出货预计连续翻番增长,量利双升。 目前亿纬国内乘用车客户以小鹏为主,并进入江淮、零跑供应链,此前顺利进入广汽埃安供应链,打破埃安 S 铁锂版中航独供格局, 我们预计未来或进一步供应埃安三元车型,推动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大圆柱方面,公司一期 7GWh 预计 22年年底投产,二期三期预计 23H1投产, 23年开始贡献增量,此前获成都大运定点,并已拿到德国宝马Neue Klasse 系列车型订单。 我们预计公司 22年出货有望达到 27-28gwh(三元 8-9gwh,铁锂 18-20gwh,其中储能 8-9gwh), 23年公司三元方形、大圆柱等新产品上量,我们预计出货有望达 60gwh+(三元软包10gwh,铁锂 40gwh,三元方形、大圆柱各 5gwh+),连续两年翻番以上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维持对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32.3/60.9/91.2亿元的预测 ,同比增长 11%/89%/50%,对应 PE 为53x/28x/19x。 考虑公司 23年盈利明显改善,我们给予一定估值溢价,给予 23年 45倍 PE, 对应目标价 144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扩产速度不及预期,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9-20 80.88 -- -- 98.64 21.96%
100.47 24.22%
详细
亿纬锂能发布客户定点公告: 公司近日收到德国宝马集团的定点, 为德国宝马集团 Neue Klasse 系列车型提供大圆柱锂离子电芯。 本次定点进一步推动公司在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对公司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要点: 上游一体化逐步完善, 产品成本具有竞争力。 2021年开始亿纬锂能加快对上游的布局,目前在镍锂资源、四大主材和铜箔铝箔上均有布局,较为完善,布局深度仅次于宁德时代。 目前锂资源布局主要与金昆仑、蓝晓科技合作,投资碳酸锂以及盐湖提锂项目,保证锂资源的有效供应。同时公司在正极材料领域与 SKI 等合作,布局高镍三元正极;同时与中科电气合作设立合资公司,投建年产 10万吨负极材料,实现上游一体化发展。目前公司资源布局主要通过参股方式,表观体现为投资收益, 实则是 BOM 端成本的下降, 未来公司材料成本压力有望逐步缓解。 宝马、广汽客户落地, 乘用车业务稳步推进。 公司过去乘用车客户主要为众泰汽车、 合众、 戴姆勒、 现代起亚、 小鹏等,产品实力逐步得到车企认可。 在第 36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 广汽埃安 Aion S(目前广汽的热销品牌) 的 2款车型的配套电池来自亿纬锂能。 随着公司配套广汽埃安 Aion S,其动力电池预计将进入更多主流车企热销车型供应链。 同时宝马集团将从 2025年起率先在“新世代”车型中使用圆柱电芯, 公司今年收到宝马大圆柱定点, 将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全球化产业布局,公司乘用车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储能市场多维布局, 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极。 公司战略性地率先布局储能市场。 通讯储能方面,公司与中国移动、中国铁塔等电信运营商、通讯设施龙头企业在通信储能领域开展业务合作,成为了Powin Energy、河南电网、江苏电网等电网侧配套服务的指定供应商,并在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细分领域积累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 同时亿纬动力的 LF280K 储能电芯已获得测试报告,助力公司更好地开拓国际储能市场,未来公司有望在高景气储能行业中持续受益。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公司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带动动力电池需求高速增长,储能空间逐步放量;伴随产能扩张、新定点客户导入, 同时布局的上游产能放量也有助增强公司盈利水平,因此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 2022年-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61.28亿元、 723.50亿元、 1060.2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30.83亿元、 69.84亿元、 104.09亿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 50.0x、 22.0x、15.0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能扩张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新产品投产速度不及预期、行业价格竞争加剧等。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9-15 95.10 -- -- 98.56 3.64%
100.47 5.65%
详细
事件: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3亿元,同比增长128%;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9%;扣非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2022Q2营业收入81.9亿元,环比增长22%;归母净利润8.4亿元,环比增长61%;扣非净利润7.6亿元,环比增长74%。 收入端: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业务快速增长。22H1动力电池实现营收102.6亿元,同比增长164%;消费电池实现营收46.2亿元,同比增长74%。 利润端:Q2盈利改善明显。Q2公司来自思摩尔的投资收益约2.7亿元,公司本部净利润约5.7亿元,环比提升超60%。22H1本部业务实现净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60%。Q2公司毛利率16%,环比提升超2pct。预计Q2公司出货量环比增长10-20%,主要是铁锂增量。Q2客户价格涨幅平均15-20%左右,涨价之后铁锂小幅盈利。 产能端:公司铁锂产能逐渐释放,预计年底产能将达到80GWh以上。大圆柱电池在荆门规划的20GWh,预计Q4建成试产;三元方形电池12.5GWh产能预计今年年底建成。 供应链:公司积极布局上游产能,成本压力有望缓解。公司通过合资、控股或参股等方式进行布局,其中金海锂业1000吨氯化锂和10000吨碳酸锂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23年上半年有产出。此外,随着公司上游布局的锂资源逐步释放产能,成本压力有望缓解。 盈利预测: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拥有扎实的技术积累与客户资源,业绩有望维持高增。同时,考虑到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我们调整22-23年归母净利润为33、65亿(前值为39、64亿),对应PE估值为54、2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自供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9-15 95.10 -- -- 98.56 3.64%
100.47 5.65%
详细
事件: 公司公告, 近日,亿纬锂能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收到德国宝马集团的定点信,将为其 Neue Klasse 系列车型提供大圆柱锂离子电芯。 定点信是对于公司相关产品性能和供货资格的认可。 项目顺利实施将有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公司在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提升公司在新能源行业的市场拓展力 、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对公司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 后补贴时代, 4680大圆柱电池性价比优势显著。 通过电芯设计、电芯工厂、正负极材料以及整车电池一体化这五个方面, 4680电池整体成本可以下降 56%。预计未来大圆柱将替代部分软包和方形的市场份额。 4680能量密度高: 4680容量是 2170电芯 5倍,仅外形尺寸变化,能量密度可以上升 10%,换用硅碳负极,能量密度上升 20%至 300wh/kg 以上。 4680安全可靠:圆柱电池周边隔热能力更强。 4680采取顶部水冷和侧面水冷相结合的方式。无极耳设计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4680具备快充优势: 4680电池不仅从材料体系适配快充,同时改变结构提高充电倍率,比如采用全极耳设计。 预计圆柱电池年底试产。 宝马官宣, 将与亿纬锂能在中国和欧洲各自建立两座电芯工厂,每座工厂的年产能达 20GWh。目前, 公司已规划超过 200GWh 圆柱和方形叠片等产能,其中荆门大圆柱电池20GW在建产能预计于今年年底建设完成,2023年下半年实现出货,海外产能也在同步规划中。另外,除了亿纬,宝马还官宣将与宁德时代、 三星 SDI 和 Northvolt, 在中国、欧洲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各建立两家电芯工厂,一共 6家电芯工厂,年产能均达到 20GWh 。 动力电池业务盈利改善中。 公司今年动力电池放量较快,主要客户有小鹏、东风、广汽、现代起亚及戴姆勒、宝马、捷豹路虎、博世等国内外头部车企。公司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由 2021年的 1.6%提升至 2022年 7月的 2%。随着哪吒和广汽销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有望快速放量。今年一季度公司与客户达成了成本加成的价格联动机制,盈利能力在持续改善中。 投资建议: 公司消费电池业务多点开花,电子烟、 TWS、电动无绳工具、物联网设备等多重领域推动消费电池高增长。 动力电池业务拓展客户顺利,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公司是储能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已经与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商、通讯设施龙头、多地电网公司在通信储能或电网侧配套等开展合作,并在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领域积累了一批知名品牌客户。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3年营收364.70亿元/625.46亿元, 归母净利润 33.47亿元/62.90亿元, EPS为 1.76元/3.31元,对应 PE 为 53.6倍/28.5倍, 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4680大圆柱电池技术突破进展不达预期的风险; 新冠疫情对行业冲击超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产业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上游原材料涨幅过大又无法向下游传导的风险;产能投产不及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6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