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黄华栋

浙商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230522100003...>>

20日
短线
33.33%
(第289名)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6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亿嘉和 机械行业 2024-06-07 18.47 -- -- 18.69 1.19% -- 18.69 1.19% -- 详细
投资事件 (1) 2023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48亿元, 同比增长 11.90%;归母净利润-0.10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0.33亿元。 (2) 2024年一季度,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0.40亿元, 同比下降 73.06%;归母净利润-0.34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0.39亿元。 投资要点 电网业务: 产品矩阵不断拓展, 推动多行业智能化升级与创新2023年公司持续推动电力市场机器人研发、应用及服务,针对巡检机器人、充电机器人等产品的基础硬件及算法能力,加大训练力度,优化部署能力,提升质量管控及生产效率;积极拓展国家电网、光伏储能、轨道交通、石油化工、钢铁炼化、煤炭勘采等多行业领域的机器人智能化合作及应用探索,促进行业升级与机器人应用拓展。 网外业务: 商用清洁机器人加速出海, 共享充电覆盖面不断扩展商用清洁: 2023年 3月,公司正式发布了麒麟 J1 10、 鲲鹏 J40、 鲲鹏 J30系列商用清洁机器人,以及云管理平台“山海”,挺进智能清洁市场。 同时,公司在国内与海外市场并行布局, 初步构建了覆盖东亚、欧洲、北美等区域的销售渠道。 目前在多个海外市场已有产品交付,国内市场在南京、深圳、广州、重庆、东莞等地区的多个场景中落地。 共享充电: 目前产品已经从苏州成功拓展至无锡、南京、北京、银川、绍兴等地, 覆盖居民楼、酒店、综合办公楼等多个领域。另外公司成功获得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资质。 AI: 深入机器人基础平台及技术研发,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领域,公司 2023年重点推进其在电力、清洁、轨道交通行业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应用, 建立并发布了一种基于多模态超融合技术的大模型YJH-LM。该模型可用于执行语音交互、图像识别、任务生成等任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机器人应用相结合。 除了在探索云端人工智能技术外,公司也在拓张标准化建设、通用化建设中的应用,持续发力边端 AI 技术。 盈利预测与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考虑到行业竞争加剧和产品价格下降,我们谨慎下调 2024-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至 1.31亿和 3.15亿元(下调前分别为 4.00亿和 5.47亿元), 新增 2026年预测为 4.21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 0.63、 1.53和2.04元,对应 PE 为 29、 12、 9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及行业形势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知识产权风险。
协鑫能科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4-06-06 8.97 -- -- 8.95 -0.22% -- 8.95 -0.22% -- 详细
受益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优化资产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业务占比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101.44亿元,同比下降 7.37%, 归母净利润 9.09亿元,同比上升 32.87%,主要系: 1) 公司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取得股权处置收益和债权清偿收益,公司转让无锡、南京、濮院、北京华润等多个化石能源发电项目股权,总规模约 800MW,收购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 583.87MW 光伏发电项目,截止 2023年末, 公司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业务完成开发量为 905MW,建设量为 428MW, 使公司新能源装机占比从 2022年末的 24.94%提高到 2023年的43.42%(2025年预计提升至 80%占比); 2)天然气和煤炭等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燃机和燃煤电厂业绩同比显著提升, 2023年电力业务实现毛利率 23.98%,同比提升 8.89个百分点; 3)风电运营收入及利润大幅提升; 4)调整融资结构和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财务费用显著下降。 丰富 C 端商业应用场景,打造“光储充”一体化补能业务公司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服务向能源应用端延伸。在充电业务上,与华为数字能源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液冷超充网络建设达成全方位合作;截止 2023年报披露日,苏州阳澄电竞馆超光储超充示范站总装机容量 2152kW,超充充电桩采用全液冷超充技术,场站共配置 47个充电终端, 满足 47台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需求,后续公司将会有更多超充示范站陆续投入运营。在换电业务上,截至 2023年 12月 31日,公司在运营换电场站共 69个,后续将聚焦在以矿山、港口、码头的重卡封闭场景、固定线路或区域的开发,以重卡等商用车为主要切入点。 “能源+算力”融合发展, 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的盈利能力公司综合能源业务快速增长, 市场化交易服务售电量 247.84kWh,增长24.98%;配电项目累计管理容量 2804MVA; 参与江苏电力可调辅助服务市场,累计填谷量达 14GWh,累计投运储能、分布式能源、微网、碳中和能源站等综合能源项目超 45家;虚拟电厂可调节负荷达 300MW,全年响应负荷占江苏省全省 23%以上;碳金融规模超 2,500万元,累计绿电绿证交易量超 2.5亿 kWh; 2023年苏州与上海的智算中心相继投运,通过“能源+算力”的融合发展,助力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电力高质量发展。 盈利预测及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是清洁能源运营引导者, 公司持续优化资产结构, 发电业务贡献收入短期承压,我们下调公司 24-25年盈利预测,预计24-25年归母净利润为 17.48、 19.16亿元(24-25年下调前分别为 19.73、 25.71亿元),新增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20.27亿元,新增对应 EPS 为 1.08、 1.18、1.25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9、 8、 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 项目开发进度不及预期;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天能股份 家用电器行业 2024-06-05 26.62 -- -- 26.93 1.16% -- 26.93 1.16% -- 详细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内铅蓄电池龙头地位稳固2023年公司铅蓄电池业务实现营收444.07亿元,同比增长18.75%,毛利率18.84%,销量12491.79万KVAh,同比增长24.52%,主要系短途配送、快递行业以及个人消费者短途出行带动电动轻型车的需求,依照电动轻型车的使用情况,铅蓄电池2年更换一次的频率使得电动轻型车动力市场稳定持续增长。铅蓄电池行业进一步整合,公司在国内电动轻型车铅蓄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超过45%,排名第一。 锂电业务受产业链去库存影响下滑,公司战略布局储能业务2023年公司锂电业务实现营收9.04亿元,同比下降45.00%,毛利率-14.83%,销量1.4GWh,同比下降29.65%,主要系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成品电芯价格同时下跌,基于锂电市场行情变化,公司战略布局储能业务作为公司锂电发展方向之一,并于2023年7月正式成立储能事业部,承接公司储能系统生态的发展战略。 燃料电池投入运行,开发多类型钠电应用模组在氢电业务方面,公司坚持大力提升氢能自主研发水平,聚焦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电堆、双极板及膜电极等产品研发,提供制用氢一体化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并以此推动公交和市政车辆拓展,公司的40套燃料电池系统公交车已在江苏沭阳投入运行。在钠离子电池技术方面,公司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不同类型钠电应用模组,发布二轮车用新一代钠离子电池天钠T1。此外,公司还联合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钠离子电池产业生态联盟,协同高效发展。 盈利预测及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是铅蓄电池全球龙头、受益于下游电动轻型车市场稳定增长,战略布局储能业务,考虑到锂电行业供给端处于竞争激烈阶段,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76、27.91亿元(下调前分别为30.77、37.22亿元),新增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1.61亿元,对应EPS为2.65、2.87、3.25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11、10、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轻型车需求不及预期;新产能扩张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杉杉股份 能源行业 2024-06-05 9.78 -- -- 10.64 8.79% -- 10.64 8.79% -- 详细
锂电去库存影响正负极价格,公司盈利承压(1)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90.70亿元,同比减少12.13%;归母净利润7.65亿元,同比减少71.56%;主要系终端需求增速放缓,锂电池行业去库存下中游锂电池材料供需失衡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负极材料和参股的正极材料的相关产品价格和盈利均同比下滑;同时公司加速剥离非核心业务和低效资产,公司电解液业务、光伏业务相关子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已完成出售,非核心业务亏损以及资产减值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2)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7.52亿元,同比减少15.67%;归母净利润-0.73亿元,同比转亏。 人造石墨国内份额持续提升,快充负极规模化供应强化龙头地位公司通过加速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深化大客户合作以及全面落实降本举措等积极措施,2023年负极材料销量26.44万吨,同比增长44.55%,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据鑫椤资讯,2023年公司负极材料人造石墨产量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一,人造负极材料产量中国占比19%,排名行业第一。公司消费类快充产品保持市场份额领先,已实现5C产品批量出货和6C产品的吨级供货,动力类快充产品已实现4C、5C产品的规模化供应,6C产品已完成客户定型,公司快充产品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与全球头部电池企业合作进一步深化。 偏光片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拟收购LG旗下高端偏光片事业部公司2023年偏光片业务实现销量同比增长10.18%。根据CINNO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在大尺寸(包括TFT-LCD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偏光片的出货面积份额由2022年的30%提升至33%,持续保持全球第一。根据公司公告,高端产品方面,公司于车载偏光片领域完成技术和专利储备,在VR/AR偏光片方面,VR显示端用偏光片已完成自主开发,目前正在客户认证阶段。为加快LCD+OLED偏光片的突破,公司下属子公司杉金苏州及杉金广州拟收购LG化学旗下的车载、OLED、高端IT显示用偏光片等业务,加快提升高端偏光片市场份额,目前收购事项正在稳步推进中。 盈利预测及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是全球负极材料和偏光片头部供应商,份额持续提升,考虑到锂电产业链去库存及行业竞争加剧,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8、15.95亿元,新增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9.37亿元,对应EPS为0.50、0.71、0.86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21、15、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和新兴技术路线替代风险;原材料波动及存货风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价格下降。
赢合科技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6-03 17.09 -- -- 20.79 21.65% -- 20.79 21.65% -- 详细
斯科尔收入高增驱动业绩增长,计提减值影响业绩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97.50亿元,同比增长8.09%,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子公司斯科尔电子烟销售规模快速扩大;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长13.62%,增速高于收入主要系斯科尔盈利能力高于传统主业,贡献利润占比提升带来净利率提升,此外公司计提4.18亿信用减值和1.36亿资产减值影响利润。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18.66亿元,同比增长7.37%,归母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53.87%。 锂电设备国内份额领先,持续加强海外市场开拓2023年,锂电池专用设备营收61.44亿元,销售量为1330台,公司产品性能和品质行业领先,产品性能和品质行业领先,已经构建了良好的市场地位及品牌优势,获得了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宝马、ACC、德国大众等国内外一流电池企业及汽车品牌的认可,锂电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地位,公司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亦是国内率先“走出去”直接获得海外客户订单的国产锂电设备公司,在现有动力电池、车企客户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开拓海外市场(欧美、日韩、东南亚)的步伐,建设海外分/子公司,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创新营销和服务策略,加强海外市场开拓。 斯科尔欧洲市场较大突破,成立新品牌MEMERS加大海外扩张力度斯科尔自2022年开始大力发展自有品牌业务,并获得欧洲电子烟新产品的TPD认证,基于欧洲市场,凭借产品、技术和渠道资源等优势,在英国、德国、波兰、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实现了较好发展,海外收入快速增加,品牌优势不断提升。2023年斯科尔实现收入33.41亿元,同比增长512%,实现净利润10.00亿元,同比增长1071%。斯科尔已在英国设立子公司,逐步实现了“立足英国、辐射欧洲”的目标,能够快速响应电子烟业务客户售前及售后服务需求。2024年斯科尔将扩大销售业务团队,通过广告宣传、社媒互动、地推宣传、大型参展等措施,拓展东南亚等市场,近期推出的新品牌MEMERS向全球一些重点市场进行推广和销售,扩大销售区域和持续提升整体销售规模。 盈利预测及估值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是锂电设备龙头公司,电子烟品牌在欧洲及其他国家享有美誉。我们维持公司24-25年盈利预测,预计24-25年归母净利润为11.42、15.71亿元,新增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9.38亿元,对应EPS为1.76、2.42、2.98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10、7、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欧美贸易政策风险,电子烟监管政策风险。
微光股份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5-23 21.98 -- -- 22.57 2.68%
22.57 2.68% -- 详细
投资事件 (1) 2023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68亿元,同比增长 5.25%;归母净利润 1.21亿元,同比下降 60.68%;扣非归母净利润 2.79亿元,同比下降 3.20%;拟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 3元(含税)。 (2) 2024年一季度,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16亿元,同比增长 4.56%,归母净利润 7283万元,同比下降 4.00%。 投资要点 2023年外转子风机收入高增, 毛利率基本稳定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68亿元,同比增长 5.25%。 分产品来看, 外转子风机收入 5.94亿元,同比增长 10.78%;冷柜电机收入 3.15亿元,同比下降 5.78%; ECM 电机收入 2.28亿元,同比下降 4.98%。 盈利能力方面, 2023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 33.69%,同比基本稳定; 其中 2023Q4公司毛利率为 33.97%,同比下降2.0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 0.70个百分点。 加速创新驱动发展, 积极提升新质生产力公司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 公司产品线已扩展至包括高过载伺服电机、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低压直流伺服电机、 EC180风机及高防护 EC 风机等,均已实现量产。截至 2023年末,公司持有 256项有效专利,包括 30项发明专利、 16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 61项外观专利,以及 38项软件著作权。 随着公司研发投入加大, 持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和空间,增加发展新动能。 紧握政策红利,冷链设备零部件领跑市场新机遇公司持续巩固其在冷链行业的领先地位,并积极拓展其产品在多个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热泵、储能、数据中心、光伏、锂电、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等。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冷链产业正迅速发展, 作为冷链设备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商,公司的主要产品冷柜电机、外转子风机和 ECM 电机将因此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发展。 盈利预测与估值下调盈利预测, 维持“买入”评级。 考虑到行业竞争加剧和需求恢复缓慢,我们谨慎下调 2024-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至 3.65亿和 4.17亿元(下调前分别为 4.44亿和 5.09亿元), 新增 2026年预测为 4.75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 1.59、 1.82、2.07元,对应 PE 为 14、 12、 11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 毛利率下降风险。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5-22 221.98 -- -- 259.87 17.07%
259.87 17.07% -- 详细
2023 年业绩创新高, 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23 年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1800.41 亿元,同比增长 15.14%; 归母净利润86.74 亿元,同比增长 18.64%。 2023 年公司毛利率 20.21%,同比增长 3.17 个百分点;净利率 5.20%,同比增长 1.02 个百分点。费用率方面, 2023 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4.19%、 2.23%、 6.57%和-0.24%。 国内: 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领先技术构筑品牌壁垒2023 年公司汽车销量快速提升, 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302 万辆,同比增长62%,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提升至 31.9%(中汽协数据), 同比增长 4.8 个百分点。 此外, 公司技术研发持续发力, 2023 年先后发布「易四方」架构、「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天神之眼」及「 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关键技术等。 海外: 车型和生产同步出海, 品牌布局逐渐完善2023 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阿联酋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获得多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2023 年 3 月公司在墨西哥推出汉EV、唐 EV、元 PLUS 三款纯电动车型; 2023 年 6 月公司在阿联酋正式推出通过本地化和高温测试的元 PLUS; 2023 年 9 月公司宣布海豹正式在欧洲上市。 此外, 公司积极开拓产能布局, 2023 年 3 月公司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泰国工厂正式奠基,并在 7 月、 12 月分别宣布在巴西建设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在匈牙利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 盈利预测与估值维持盈利预测, 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是全球电动汽车的龙头企业, 海外市场加快布局,技术实力帮助品牌升维。我们维持 2024-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9.46 亿和 487.93 亿元, 新增 2026 年预测是 577.37 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13.04、 16.77 和 19.85 元,对应 PE 分别为 17、 13 和 11 倍。 维持“增持” 评级。 风险提示新车销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上游材料价格上升、海外市场风险等
欣锐科技 机械行业 2024-05-16 15.69 -- -- 21.66 38.05%
21.66 38.05% -- 详细
投资事件 1)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14.17亿元,同比减少 6.46%;归母净利润-1.70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1.93亿元。 2)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17亿元,同比增长 2.79%;归母净利润-69万元。 投资要点 收入受订单结构短时波动的偶发因素影响,目前新一代产品如期切换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14.17亿元,同比减少 6.46%,增速低于行业主要系受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影响订单结构出现短时波动;受客户信用风险变化(信用减值同比+3389万元)、部分产品降价(毛利率同比-0.73%,存货减值+2132万元)、订单结构出现短时波动等偶发因素影响,归母净利润-1.70亿元。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17亿元,同比增长 2.79%; 归母净利润-69万元;毛利率12.11%,环比改善 10.20个百分点, 目前公司新一代产品如期实现切换,营收有望恢复增长。 贯彻“品牌向上”战略客户矩阵丰富,深圳上海双核心布局辐射全国公司是是国内最早从事车载电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企业之一,继续推行“品牌向上”战略,持续积累客户资源,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吉利汽车、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车、小鹏汽车、长城汽车、理想汽车等国内知名整车厂商,还逐步批量配套本田、现代、奔驰、沃尔沃等国际整车厂商。公司现有产品包括车载 DC-DC 变换器、车载充电机、车载电源集成产品以及燃料电池相关产品,合计产能 83.32万台,较上年提升 15.42万台,未来形成以深圳、上海两地为核心的“双核心”运营布局,覆盖华东辐射全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打造全碳化硅超级充电模块,受益桩端 800V 渗透率提速公司于 2023年推出 SCM 超充解决方案,并推出了 60kW 和 75kW 超充模块,支持 200V-1000V 电压范围以及 600kW-1000kW 超级快充场景的应用,采用一体式集成液冷技术寿命长达十五年,并且应用全碳化硅解决方案,充电效率高达97%,目前超充发展趋势受制于充电桩单桩功率不足,公司有望受益行业超充桩建设提速。 盈利预测及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国内车载电源领先企业,新一代产品如期实现切换重回增长通道,车桩两端充分受益 800V 渗透率提速。考虑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供应链盈利能力短期承压,我们下调公司 2024-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 13、 1.77亿元(下调前分别为3.53、 5.71亿元),新增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2.24亿元, 对应 EPS 为 0.68、1.06、 1.34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24、 15、 1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竞争加剧;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通合科技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5-15 17.17 -- -- 17.94 4.48%
17.94 4.48% -- 详细
1) 2023 年,公司实现营收 10.09 亿元,同比增长 57.80%;归母净利润 1.03 亿元,同比增长 131.26%;扣非归母净利润 0.84 亿元,同比增长 170.46%。2) 2024 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 1.78 亿元,同比增长 50.17%,归母净利润 769 万元,同比下降 51.21%,主要系 2023 年一季度 1300 万政府补助高基数影响; 2024 年第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684 万元,同比增长 60.72%。投资要点 不断迭代高性能高性价比充电模块产品,持续开拓海外市场2023 年,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营收 6.86 亿元,占营收 68.05%, 其中充换电充电电源实现营收 6.51 亿元,同比增长 109.60%,主要系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充电桩建设加速推进。公司聚焦于充电模块,持续加大主流充电模块产品的研发和迭代,强化20kW 国网“六统一”高压快充产品先发优势,首推全系产品双面灌胶,推出使用碳化硅元器件的 30kW 充电模块,在行业内率先推出 30kW 低噪音低无功功耗充电模块,产品更可靠、噪音更低、功率密度和效率更高,后续将推出第九代 40kW 充电模块,使用碳化硅器件,降低噪音的同时提升产品效率; 针对高端需求,公司推出 40kW 液冷充电模块,为全液冷架构的超充方案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针对海外标准进行产品研发,多款产品已经取得 CE、 UL 认证并进入欧洲、北美市场, 海外进展提速。 深耕电力操作电源行业 20 载,聚焦大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2023 年公司电力业务实现营收 1.77 亿元,同比增长 36.93%,销量 13.52 万台,同比增长47.44%,主要系是电力操作电源销售收入持续增长,近年来电网基础设施特别是高压线路建设投资加强, “十四五”期间国家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 交 14 直”,总投资近 3800 亿元,南网配电网规划建设达 3200 亿元。公司电力操作电源市占率基于一二次融合设备及配电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公司围绕核心大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研发,推出配电自动化终端电源管理模块,主要应用于国网及南网 DTU、 FTU、 TTU、集中器等供电控制系统, 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航空航天主要电源供应商之一, 持续推进军工电源模块国产化公司通过推进霍威电源的低功率 DC DC 电源模块、大功率 DC DC 电源模块、三相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以及多功能国产化特种电源的研制与产业化,拓展延伸公司的业务覆盖面并强化渗透力度,同时积极开展航空航天特种装备检测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服务以及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在航空航天特种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盈利预测及估值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是国内充电模块领先企业,海外市场布局提速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我们维持 24-25 年盈利预测,预计 24-25 年归母净利润为 1.64、 2.67亿元,新增 26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3.77 亿元, 对应 EPS 为 0.94、 1.54、 2.17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18、 11、 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及行业波动和政策变动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信德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4-05-15 35.69 -- -- 36.95 3.53%
36.95 3.53% -- 详细
1) 2023 年,公司实现营收 9.49 亿元,同比增长 4.99%;归母净利润 0.41 亿元,同比下降 72.28%;2) 2024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34 亿元,同比下降 14.73%,归母净利润- 0.12 亿元。投资要点 负极行业去库存叠加竞争加剧,公司业绩承压2023 年,公司实现营收 9.49 亿元,同比增长 4.99%, 归母净利润 0.41 亿元,同比下降 72.28%, 主要系公司基于产能利用率和市场占有率双重考虑,积极应对锂电产业下游增速下滑、行业降本压力传导的不利因素,通过调整产品价格、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等举措,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大连、成都双制造中心布局, 规模成本优势有望逐步体现2023 年公司成功收购成都昱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80%股权,并积极推进产线技改升级,产能提升到 3 万吨/年, 通过升级生产设备,优化生产流程,释放原有产线产能潜力,同时投建一体化产线实现产能扩张,截止 2023 年底, 公司形成大连长兴岛、成都彭州南北两大生产制造基地,拥有负极包覆材料产能合计 7万吨/年,规模优势突出,供应能力稳定。 公司工艺流程经过专业优化,以及工艺自动化率的不断提升,使得单位产品生产人员数量、单位产品能耗等指标显著降低,单位成本具有较明显优势,产品规模效应显著。叠加公司原料采购量较大,具有一定的采购议价能力和价格优势。 战略合作龙头客户, 产品矩阵丰富性能优势凸显公司优质客户关系持续稳定,与贝特瑞、江西紫宸等负极材料的龙头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或框架协议,深化与现有客户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新客户。公司积累了 2 大品类、 4 种规格、 10 余型号覆盖不同软化点范围的成体系负极包覆材料产品, 可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和技术参数,满足客户对于不同软化点和结焦值产品的需求,且质量稳定。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在相同软化点产品下公司产品结焦值上限更高、范围更广,喹啉不溶物及灰分含量更低,相应杂质含量更少,包覆效果更佳。 盈利预测及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锂电负极包覆龙头, 充分受益快充趋势。考虑到负极产业链去库存和中低温市场竞争加剧,我们下调公司 24-25 年盈利预测,预计 24-25 年归母净利润为 1.26、 1.79 亿元( 24-25 年下调前分别为 2.51、3.47 亿元), 新增 2026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2.47 亿元, 新增对应 EPS 为 1.23、1.76、 2.43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30、 21、 15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快充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威迈斯 机械行业 2024-05-14 32.19 -- -- 31.31 -2.73%
31.31 -2.73% -- 详细
投资事件 1) 23年,公司实现营收 55.23亿元,同比增长 44.09%;归母净利润 5.02亿元,同比增长 70.47%。 2) 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 13.67亿元,同比增长 30.99%,归母净利润 1.14亿元,同比增长 29.54%。 投资要点 受益我国电动化浪潮加速, 车载电源销售高增贡献增量23年公司实现营收 55.23亿元,同比增长 44.09%, 主要系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的增长, 23年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实现营收 48.09亿元,同比增长 47.51%。 车载电源产品销售201.20万台,同比增长 38.45%,主要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持续增长。 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5.02亿元,同比增长 70.47%,高于收入增速,主要系 1)公司汇兑收益增加致使财务费用有所减少; 2) 政府补助收入有所增加,以及公司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使得其他收益增加。 产品领先客户矩阵全面, 扎根长三角规模优势持续扩大公司电源产品顺应 800V 快充、双向充电、集成化趋势, 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在功率密度、重量、体积、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6.6kWOBC+2.5kWDC/DC”在售型号的体积功率密度达 1.73kW/L,高于同行业同类型产品而公司新一代产品的体积功率密度在前一代产品基础上提高了并已量产发货; 公司客户矩阵全面,覆盖头部新势力、自主品牌、国央企、合资品牌, 23年,公司在中国乘用车车载充电机市场的市场份额为 18.8%,排名第二, 在第三方供货市场出货量市场份额约为32.38%,排名第一。 截止 23年年末,公司拥有深圳宝龙、芜湖创业园、芜湖花津三地工厂,合计设计产能 331.56万台, 288.81万台有效产能, 未来公司通过在长三角区域进行产能扩充的同时,努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与园区,在改善公司产能的区域布局的同时,利用全自动化组装技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快速扩产能力,强化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就近供货和成本控制的能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海外客户盈利增厚逐步凸显公司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向海外知名车企 Stellantis 集团实现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的量产发货,并取得雷诺、阿斯顿马丁、法拉利等海外车企定点,是行业内最早实现向境外知名品牌整车厂商出口的境内厂商之一。 23年,公司境外营收为 6.68亿元,同比高增 192.14%,此外公司 23年境外业务毛利率达 27.72%,同比提升 12.77个百分点,海外前瞻布局对盈利能力的贡献逐步显现。公司密切关注国内外车厂扩产计划,积极进行全球战略布局拓展海外潜在客户,全球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及估值维持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是车载电源龙头,海外客户加速突破。 我们维持 24-25年盈利预测,预计 24-25年归母净利润为 7. 14、 9.88亿元,新增 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11.53亿元, 对应 EPS 为 1.70、 2.35、 2.74元,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20、 14、 1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不及预期;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索通发展 有色金属行业 2024-05-09 14.99 -- -- 16.83 12.27%
16.83 12.27% -- 详细
1) 2023 年,公司实现营收 153.11 亿元,同比减少 21.08%;归母净利润-7.23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1.81 亿元。 2) 2024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31.06 亿元,同比减少 26.44%;归母净利润-0.42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 0.63 亿元,同比环比扭亏。 投资要点 阳极价格下探影响收入利润, 负极减值后轻装上阵( 1) 2023 年,公司实现营收 153.11 亿元,同比减少 21.08%;归母净利润-7.23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1.81 亿元,主要系 2023 年预焙阳极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营业收入下降以及库存损失,同时并购的欣源股份新增锂电池负极产能大量投产,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欣源股份业绩不及预期,公司计提商誉减值 7.46 亿元。( 2) 2024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31.06 亿元,同比减少 26.44%;归母净利润-0.42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 0.63 亿元,同比环比扭亏。 国内阳极产能逐步投放,合资建厂模式显著加强黏性2023 年,公司预焙阳极产量 296.09 万吨,同比增长 10.32%,销量 297.87 万吨,同比增长 10.53%。新增产能方面,索通云铝 900kt/a 炭材料项目(二期 300kt/a)产能释放,陇西索通 30 万吨铝用炭材料项目、湖北索通 100 万吨锻后焦项目顺利推进。筹建项目方面,公司与吉利百矿集团有限公司已就合资建设年产 60 万吨预焙阳极碳素项目签署投资条款清单。公司 2023 年预焙阳极运行产能达 282 万吨,预期 2024 年末形成 346 万吨产能, 2025 年末签约产能达到 500 万吨。 通过和下游合资建厂模式,解决投资问题的同时显著加强产业链黏性。 海外项目落地展现全球竞争力,负极、阳极业务协同降本增效公司客户遍及全球主要的大型原铝生产企业,并保持长达十年以上的稳定合作关系,产品出口至欧美、中东、东南亚、大洋洲、非洲共十几个国家,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和客户资源,出口量长期保持第一。 2023 年公司海外项目逐步兑现,公司与阿联酋环球铝业( EGA)签署《投资谅解备忘录》拟在阿联酋境内合资建设一处预焙阳极生产基地、与IMT 达成北美地区的物流码头及石油焦仓储业务合作,实现石油焦等大宗原材料货物物流从炼厂焦池到海外码头的延伸,拓展公司在全球石油焦采购渠道,有望进一步降低原材料采购及物流成本。 2023 年公司实现负极产量 2.96 万吨,销量 2.64 万吨。山东创新二期项目、内蒙欣源新建 4 万吨石墨化项目、嘉峪关盛源负极项目首期一步 2.5 万吨石墨化产能已建成调试,未来公司依托阳极生产多基地、技术优势,推进箱板生产销售业务和负极材料保温料替代石油焦制备阳极实验项目,提高业务板块协同性,降本增效。 盈利预测及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 评级。 国内预焙阳极龙头, 出海进展顺利。考虑到锂电负极行业产能规模释放带来盈利阶段性下行和阳极价格下降对盈利的影响,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5 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4-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80、 12.75 亿元(下调前分别为 10.59、 19.89 亿元),新增 2026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17.68 亿元, 对应 EPS 为1.07、 2.36、 3.27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14、 6、 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波动及存货风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价格下降
卧龙电驱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5-07 14.11 -- -- 16.23 15.02%
16.23 15.02% -- 详细
投资事件 1)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155.67亿元,同比增长 3.79%;归母净利润 5.30亿元,同比减少 33.73%;扣非归母净利润 4.77亿元,同比减少 35.77%。 2)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37.41亿元,同比减少 2.46%;归母净利润 2.23亿元,同比减少 13.60%;扣非归母净利润 1.98亿元,同比减少 9.59%。 投资要点 受红相股份股价下跌和业绩补偿款影响业绩同比下滑,现金流充足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155.67亿元,同比增长 3.79%;归母净利润 5.30亿元,同比减少33.73%;扣非归母净利润 4.77亿元,同比减少 35.77%,主要系资产减值 2.54亿元、投资收益-2.00亿元和信用减值 0.90亿元影响,其中红相股份(持股 6.94%) 23年股价大幅下跌(2023年度跌幅 60.31%),对其长期股权投资计提资产减值 2.11亿元,业绩补偿款影响投资收益-1.86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6.34亿元,同比增加 37.06%。 统筹推动“三条成长曲线”,发展仿生机器人、电动航空等新质生产力公司积极推动“三条成长曲线”战略,永磁电机、电机+变频在内的电机产业稳定增长,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电动交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做大, “电机+变频+上位机+传感器+N”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大力发展,确保销售规模的不断突破,并积极谋求在仿生机器人、电动航空、绿电制氢、磁浮气浮轴承、高难度永磁驱控、系统解决方案等新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3年公司工业电机及驱动行业、日用电机及控制行业、电动交通行业分别实现 96.45亿元、 31.11亿元、 9.72亿元,同比增长10.02%、减少 3.99%、增长 0.33%。 深耕电动航空领域,受益低空经济爆发公司自 2019年起着手布局电动航空,逐步形成“3+1”产品布局,包括小、中、大功率等级系列产品以及一套民航适航标准,产品主要应用于 eVTOL 和无人机领域,此外公司电动航空领域客户丰富,与商飞、山河星航、万丰奥威、罗尔斯-罗伊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加速电动航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并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参与到航空电动力系统相关标准制定当中,所研发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基础上,针对飞行汽车安全性可靠性的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加严苛的轻量化要求,在电驱的设计、算法、以及新材料的研发上有所突破。通过深耕电动航空领域,未来有望充分受益低空经济市场爆发。 盈利预测及估值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是全球工业电机龙头,携手主机龙头深耕电动航天领域厚积薄发。我们预计公司 24-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13.02、 14.32亿元,新增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16.94亿元,对应 EPS 为 0.99、 1.09、 1.29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 分别为 15、 14、 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低空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 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容百科技 机械行业 2024-05-07 31.33 -- -- 33.34 6.42%
33.34 6.42% -- 详细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92亿元,同比下降55.88%;归母净利润为-3724.16万元,同比转亏。 投资要点2024Q1业绩承压,主要系产能利用率较低和新业务投入增加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92亿元,同比下降55.88%,主要系原材料锂盐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公司产品售价随原材料价格下降而调整;归母净利润为-3724.16万元,同比转亏,主要原因包括产能利用率较低、及公司海外业务和钠电、锰铁锂等新业务方面投入增加,这对利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全球市占率继续提升,月销量持续增加2024年一季度,公司三元正极销量超2.6万吨,全球市占率超11%,环比提升1个百分点,国内市占率超18%,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3月销量约1.1万吨,全球市占率达12.5%,国内市占率超20%,预计二季度出货有望持续增加。 海外布局逐步推进,与国际大客户深度绑定产能方面,公司率先在韩国完成了正极、前驱体和循环回收等一体化布局,已建成2万吨/年正极和0.6万吨/年前驱体产能,并在加速韩国二期4万吨高镍三元以及2万吨磷酸盐产能建设,此外在欧美区域也取得进展。客户方面,公司与LGES、SKOn等国际头部电芯企业绑定,2024年一季度,公司向国际客户累计交付产品近5000吨,出货占比约20%。 超高镍、锰铁锂和固态电池正极等新品取得进展超高镍:公司9系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并稳定供货,2024年一季度累计销量近6500吨,其对应的部分电池产品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锰铁锂:混用体系已完成国内两款车型的工信部备案,纯用体系亦获得海外电芯客户定点认证。固态电池正极:公司自2023年起即开始批量销售,一季度9系固态产品出货近百吨,与宁德时代、卫蓝新能源等国内外40余家电池及整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盈利预测与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考虑到市场竞争加剧和产能利用率较低等因素,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至5.73亿和8.40亿元(下调前分别为7.85亿和11.86亿元),新增2026年预测为11.1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18、1.73、2.30元/股,对应PE分别为26、18、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产能利用率较低,海外政策变化等。
中科电气 机械行业 2024-05-06 10.83 -- -- 11.58 5.27%
11.41 5.36% -- 详细
投资事件 1)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49.08亿元,同比减少 6.64%;归母净利润 0.42亿元,同比减少 88.55%;扣非归母净利润 0.93亿元,同比减少 79.67%。 2)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0.66亿元,同比增长 2.38%;归母净利润 0.24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 0.33亿元。 投资要点 行业去库存叠加竞争加剧,公司业绩承压 (1)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49.08亿元,同比减少 6.64%;归母净利润 0.42亿元,同比减少 88.55%;扣非归母净利润 0.93亿元,同比减少 79.67%,主要系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波动、行业企业去库存等多重因素影响,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速放缓, 叠加负极行业企业扩建产能进入释放期, 市场竞争加剧负极材料产品价格下降, 此外公司备货库存规模较大面临成本压力。 (2)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0.66亿元,同比增长 2.39%;归母净利润 0.24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 0.33亿元。 客户资源丰富出货高增, 一体化及海外进展顺利公司凭借优秀的自主研发能力、精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积累众多客户渠道,在锂电负极业务与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蜂巢能源、 ATL 等国内知名锂电池厂商有着良好稳定的合作,并切入海外市场,韩国 SKOn、LGES 均实现了批量供货, 2023年实现负极材料出货量 14.5万吨,同比增加 20.11%,2024年公司将稳步推进云南中科星城年产 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以及摩洛哥年产 10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的规划及建设,致力于打造成低排放、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的绿色智能示范工厂。 中高端电磁冶金专用设备龙头,优化产品品类和应用场景公司磁电装备板块 2023年实现营收 3.89亿元,同比增长 30.24%。公司凭借完整的产品线、领先的技术和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在行业内拥有明显的优势,电磁冶金专用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 60%,国内龙头地位稳固。公司紧抓新质生产力产能置换和节能环保的市场机遇,加大了中高端电磁冶金专用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同时加快重大项目的执行和进度追赶,并优化开发了锂电自动化电气控制设备、锂电材料除磁装备、立式高温反应釜、新一代全自动智能型石墨化炉等锂电专用设备的品类和产业化应用。 盈利预测及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 评级。 公司是锂电负极领先厂商, 持续降本增效出海进展顺利。考虑到锂电负极行业产能规模释放带来盈利阶段性下行,我们下调公司 2024-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4-2025年规模净利润分别为 3.35、 4.60亿元(下调前分别为9.96、 13.14亿元),新增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6.54亿元, 对应 EPS 为 0.46、 0.64、0.90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21、 15、 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和新兴技术路线替代风险;原材料波动及存货风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价格下降。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6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