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刘智

中原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730520110001,曾就职于粤开证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国船舶 交运设备行业 2023-11-17 28.48 -- -- 37.88 33.01%
37.88 33.01% -- 详细
投资要点:中国船舶发布三季报。2023 年前三季度,中国船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6.53 亿元,同比增长 28.8%;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5.61 亿元,同比增长 74.82%。 三季报营收增速达到整体上市以来最高,逐步接近盈亏平衡2023 年前三季度,中国船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496.53 亿元,同比增长28.8%;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5.61 亿元,同比增长 74.82%,扣非归母净利润-4.28 亿。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91.28 亿元,同比增长 30.98%;归母净利润为 20.08 亿元,同比增长 58.21%。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主要因为完工交付船舶数量同比增加,归母净利润的增长,主要由于公司全资子公司外高桥造船处置海工平台,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25.21 亿元。公司今年营业收入增长快速,Q1-Q3 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95%、97.95%、30.98%,公司今年营业收入增长快速,是自 2019 年中国船舶集团几大核心造船资产整体上市以来最快。公司扣非净利润逐步缩小,三季度毛利率快速提升,逐步接近盈亏平衡。公司上半年新接船舶订单 88 艘/619.17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61.49%;三季报公司合同负债为 637.44 亿元,同比增长 39.66%,公司订单情况良好,增速较高。 毛利率稳步上升,Q3 单三季度毛利率达 16.53%2023 年三季报公司毛利率 11.04%,同比上升 1.01pct。 公司毛利率稳步提升,其中 Q3 单季度毛利率达 16.53%,同比增长 4.09 个 pct,环比增长9.71pct。2023 年三季报公司净利率 5.16%,同比上升 1.28pct。2023 年三季报公司加权 ROE 为 5.46%,同比上升 2.33pct。 新船价格指数持续向上,造船三大指标持续向好,船舶景气周期到来,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开启修复中国船舶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造船业务(军、民)、修船业务、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等。核心资产包括江南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厂、广船国际、中船澄西等。从 2021 年开始,船舶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周期复苏,根据 CNPI 数据显示: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从 2020 年底的 773 点一路上涨到 2023 年 10 月底的 1060。新造船价格指数一路上扬,逼近上一轮船舶周期的高峰水平。2023 年 1-9 月我国造船完工量 3074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0.6%;新接订单量 5734 万载重吨,同 比增长 76.7%;手持订单量 13393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30.6%。1-9 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在手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 份额的 48.7%、68.5%和 54.7%,均位居世界第一造船三大指标从 2021 年开始明显复苏,2021 年全年造船新接订单量为6706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31.8%。手持订单也从 2021 年触底反弹,2023年 9 月达到 13393 万载重吨,对比行业最低谷的 2020 年底接近翻倍。造船完工量增长较慢,经历长期行业低谷,造船产能缓慢复苏,带动船舶需求进一步趋紧,新船价格仍将持续向上的趋势,对行业复苏明显利好。公司 2023 年中报披露新接船舶订单 88 艘/619.17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1.49%,手持造船订单 264 艘/1933.78 万载重吨,修船订单 83 艘/13.68 亿元,海工装备合同订单金额 45.43 亿元,机电设备合同订单金额 24.24 亿元。公司手持造船订单饱满,交船期最远已排至 2027 年,未来几年业务饱满。公司今年交付的仍是 2021 年左右的订单,当时船价低点、钢价高位,因此盈利能力较差。今年下半年开始交付 2021 年下半年后订单,当时船价逐渐上涨,钢价开始呈下跌趋势。随着公司 2021 下半年以来承接的高价订单开始陆续交付,公司盈利能力将逐步得到修复。船舶行业周期较长,经历了漫长的行业低估,全行业持续亏损多年,产能退出明显,市场竞争格局明显改善,随着高价订单逐步交付,船舶制造行业有望实现量价齐增的周期复苏格局,企业盈利有望开启修复。公司作为船舶工业旗下核心资产,将充分受益船舶行业的周期复苏。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旗下核心军民品主业,资产包括江南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厂、广船国际、中船澄西等国内外著名船厂,充分受益船舶行业周期复苏,量价齐增的良好景气周期,未来几年有望迎来盈利修复。我们预测公司 2023 年-2025 年营业收入预测分别为 705.21 亿、828.29 亿、965.76亿,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 31.11亿、61.12亿、86.93亿,对应的 PE 分别为 37.46X、19.07X、13.41X,公司即将迎来景气周期,盈利修复空间大,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船舶行业需求不及预期;2:公司订单交付不及预期; 3: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4: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5:新船价格不及预期
中船防务 交运设备行业 2023-11-17 24.30 -- -- 27.35 12.55%
27.35 12.55% -- 详细
投资要点: 中船防务发布 2023年三季度业绩公告: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 97.72亿元,同比增长 33.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2420万元,同比增长 1.92%。 营收快速增长,基本达到盈亏平衡点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 97.72亿元,同比增长 33.88%;归母净利润约 2420万元,同比增长 1.92%,扣非归母净利润-407万。 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7.9亿,同比增长 25.16%,归母净利润 1153万,同比增长 139.61%,扣非净利润-1955万。 公司今年营业收入增长快速,Q1-Q3营业收入分别增长 68.27%、29.93%、25.16%。营业收入快速增长,过去几年船舶行业新接订单的复苏逐步传递到船舶企业营业收入层面,但由于目前交付的主要是前期船价相对低位、钢价低位、汇率高位时承接的订单,建造过程中的钢价变动及汇率波动,导致产品毛利相对较低,盈利能力并未体现。从公司近年财报看,今年三季报,随着公司近 2年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今年已基本达到盈亏平衡点。 毛利率尚未发生明显改善,盈利能力仍未回暖2023年三季报公司毛利率 6.81%,同比上升 0.14pct。毛利率未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完工产品为前期船价相对低位、钢价低位、汇率高位时承接,建造过程中的钢价变动及汇率波动,导致产品毛利较低,随着后续 21年以后的高价位订单陆续交付,公司毛利率有望得到充分改善。 2023年三季报公司净利率 0.35%,同比下降 0.13pct。 2023年三季报公司加权 ROE 为 0.15%,同比基本持平。 新船价格指数持续向上,造船三大指标持续向好,船舶景气周期到来,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开启修复中船防务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下大型骨干造船企业和国家核心军工生产企业,控股子公司黄埔文冲创建于 1851年,有着 172年的建厂史,130多年的军工史,是国内军用舰船、特种工程船和海洋工程的主要建造基地,中国疏浚工程船和支线集装箱船最大最强生产基地。 从 2021年开始,船舶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周期复苏,根据 CNPI 数据显示: 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从 2020年底的 773点一路上涨到 2023年 10月底的1060。新造船价格指数一路上扬,逼近上一轮船舶周期的高峰水平。 造船三大指标也从 2021年开始明显复苏,2021年全年造船新接订单量为 67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31.8%。手持订单也从 2021年触底反弹,2023年 9月达到 13393万载重吨,对比行业最低谷的 2020年底接近翻倍。船舶行业订单需求快速增长,但交货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造船完工量缓慢增长,根据上市公司 2023年中报及公开业绩交流信息显示, 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承接 7型 20艘造船订单,实现新接订单 73.26亿元,同比增加 132.94%,公司手持造船订单饱满,交船期最远已排至 2027年。 随着公司 2021下半年以来承接的高价订单自今年起陆续交付,公司经营业绩也将逐步体现。 船舶行业周期较长,经历了漫长的行业低估,全行业持续亏损多年,产能退出明显,市场竞争格局明显改善,随着高价订单逐步交付,船舶制造行业有望实现量价齐增的周期复苏格局,企业盈利有望开启修复。公司作为船舶工业旗下核心资产,将充分受益船舶行业的周期复苏。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旗下黄埔文冲等核心造船资产,充分受益船舶行业周期复苏,量价齐增的良好景气周期,未来几年有望迎来盈利修复。我们预测公司 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预测分别为 152.27亿、180.42亿、214.18亿,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 7.15亿、14.06亿、21.09亿,对应的 PE 分别为 46.6X、23.7X、15.8X,公司即将迎来景气周期,盈利修复空间大,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船舶行业需求不及预期;2:公司订单交付不及预期; 3: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4: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
绿的谐波 交运设备行业 2023-11-17 125.88 -- -- 139.50 10.82%
139.50 10.82% -- 详细
投资要点: 绿的谐波发布 2023年三季度业绩公告: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 2.54亿元,同比减少 26.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7250万元,同比减少 43.36%。 行业低迷,三季报业绩承压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 2.54亿元,同比减少 26.26%;归母净利润约 7250万元,同比减少 43.36%,扣非归母净利润 6648万,同比减少 36.78%。 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8244万元,同比下降 18.42%,环比下降0.71%;归属股东净利 2185万元,同比下降 39.88%,环比下降 15.90%。 公司业绩下滑主要原因是工业机器人行业下游需求放缓,行业竞争加剧,公司产品销量下降所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 7-9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当月同比分别为-13.3%、-18.6%、-14.3%,较上半年跌幅扩大。 三季度行业增速放缓,减速器需求承压。 行业低迷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下行2023年三季报公司毛利率 41.73%,同比下滑 9.44个百分点,环比 2023H1下降 0.62个百分点。 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3C、半导体、电子等产业为主的行业景气下滑,工业机器人行业低迷,减速器竞争加剧。 2023年三季报公司净利率 29.08%,同比下降 8.21个百分点,环比 2023H1下降 0.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毛利率下降明显。 2023年三季报公司加权 ROE 为 3.69%,同比下降 3.16个百分点。 谐波减速器国产龙头,中长期受益国产化推进公司是专业从事精密传动装置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谐波减速器及精密零部件、机电一体化执行器、微型电液伺服装置、智能自动化装备等,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打破了国际品牌在国内机器人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根据公司 2022年报披露:2021年公司在国内谐波减速器市场份额达到 24.7%,仅次于行业龙头哈默纳克 35.5%,排名行业第二。 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机器人减速器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国际纳博特斯克、哈默纳克等巨头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从中长期看,国产减速器仍具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绿的谐波是国产谐波减速器龙头企业,中长期有望受益机器人减速器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 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扩产,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抢占市场。根据公司 2023年 8月 22日公告《关于绿的谐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的回复报告(修订稿)》披露信息显示:公司 IPO、定增等几大募投项目达产后,公司产能将增加至 179万台/年(159万台减速器+20万台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公司 2022年谐波减速器产量 27.70万台的 6.63倍(减速器产能 5.74倍)。公司产能的快速扩张有利于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利于推进机器人减速器国产化的进程。 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发展期,打开谐波减速器成长空间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到 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市场空间极大。谐波减速器体积小,负载轻、传动比大,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小臂、腕部、手部。人形机器人因为较高的动作要求,自由度数远高于传统工业机器人。以特斯拉 optimus机器人为例,一共有 40个自由度,较传统工业机器人 3-6个自由度相比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意味着单个机器人中减速器的应用数量也将明显增加。 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给谐波减速器行业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国产谐波减速器龙头企业,中长期受益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国产替代,同时,受益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谐波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应用更多,价值量更大,人形机器人给谐波减速器行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我们预测公司 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3.87亿、5.41亿、7.82亿,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8亿、1.66亿、2.47亿,对应的 PE分别为 222.45X、144.32X、97X。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工业机器人需求不及预期;2: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不及预期;3: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4:机器人传动执行技术路线发生变化。
奥普光电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1-16 27.03 -- -- 31.50 16.54%
31.95 18.20% -- 详细
投资要点: 奥普光电发布 2023年三季度业绩公告: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 5.15亿元,同比增长 32.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7878万元,同比增长 13.41%。 业绩稳健增长,去年同期大额投资收益致 Q3单季度业绩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 5.15亿元,同比增长 32.56%;归母净利润约 7878万元,同比增长 13.41%,扣非归母净利润 7091万元,同比增长 10.21%。 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6亿,同比增长 15.35%,归母净利润 2580万,同比下滑 21.75%,扣非净利润 2307万,同比下滑 26.55%。 公司三季报业绩稳健增长,三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是去年三季度有笔较大的投资收益 3120万,对比今年三季度增加 2187万,扣除投资收益的影响,公司三季度仍实现了明显的归母净利润增长。 长光宇航并表产品结构变化,毛利率净利率稳步上升2023年三季报公司毛利率 41.28%,同比上升 9.6pct。毛利率上升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结构变化,长光宇航 2022年 9月并表,今年全部并表,长光宇航主营业务航空复合材料毛利率较高,产品结构变化致公司毛利率大幅提高。 2023年三季报公司净利率 22.9%,同比提升 3.33pct。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变化毛利率提升,同时去年三季报投资收益较高,净利率基数偏高导致今年净利率增幅明显低于毛利率增幅。 2023年三季报公司加权 ROE 为 6.7%,同比下滑 0.3个百分点。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旗下光电测控资产平台,在光电测控、光电编码器等领域优势明显公司隶属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是国内光电测控仪器制造行业的重要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为光电测控仪器设备、新型医疗仪器、光学材料、光栅编码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公司主体是从事光电测控仪器设备,主要应用于军工、医疗设备行业,产品包括光电经纬仪光机分系统、航空/航天相机光机分系统、新型雷达天线座、精密转台、军民两用医疗检测仪器。公司具有完备的军工资质,从技术实现和产品生产上主导了国内国防光电测控仪器设备的升级和更新换 代,在国防光电测控领域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控股子公司长光宇航主要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主要应用于商业航天、空间相机、武器装备等领域。通过对碳纤维的加工成型,为航空航天载荷、导弹火箭等提供结构件及功能件。2023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1.38亿,净利润 3797万元,产品毛利率 46.87%,净利率 27.48%,盈利能力较强,受益航天、导弹等需求增长。 控股子公司禹衡光学是国内光电编码器龙头企业,是国家编码器工程唯一中试基地。光栅编码器广泛应用于自动化领域,是数控机床、伺服电机、重大科研仪器等领域中大量应用的关键测量传感器件。国内光栅编码器长期依赖进口,德国海德汉、日本多摩川、西班牙发格、英国雷尼绍等外资企业占据主要市场。禹衡光学高端光栅编码器,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统计 2022年禹衡光学编码器市场份额占比 8%,仅次于外资巨头多摩川、海德汉位列第三,是国产高端光学编码器的龙头企业。未来受益工业母机、伺服电机、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市场渗透空间较大。公司的光栅编码器也是人形机器人成本端重要构成部分,充分受益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程。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旗下光电测控仪器龙头企业,同时拥有航空复合材料、光栅编码器等核心资产,受益军工、高端装备国产化、人形机器人等行业需求发展。公司是典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各项业务小而美,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我们预测公司 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预测分别为 8.22亿、10.93亿、14.42亿,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 1.12亿、1.76亿、2.55亿,对应的 PE 分别为 83.14X、52.97X、36.51X,公司估值合理,增长可持续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公司评级为“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军工行业需求不及预期;2: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等行业发展不及预期;3:公司产能拓展不及预期;4: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
保隆科技 交运设备行业 2023-11-13 51.35 -- -- 51.78 0.84%
51.78 0.84%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 年三季度报告,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41.55 亿元,同比+29.20%;实现归母净利润 3.39 亿元,同比+194.7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77 亿元,同比+242.97%。2023Q3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5.39 亿元,同比+33.50%,实现归母净利润 1.55亿元,同比+195.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31 亿元,同比+242.26%。 新业务持续成长向上,规模效应盈利显著提升。公司 2023Q3 实现营业收入 15.39 亿元,同环比分别+33.50%/+7.62%,空气悬架业务业绩持续上升贡献业绩增量,核心客户理想第三季度单季度销量 10.51 万辆,同环比分别+296.60%/27.55%。空气悬架、传感器等新业务快速成长,TPMS 等成熟业务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为 27.92%,同比+0.21pct;2023Q3 单季度毛利率为 28.15%,同环比分别-0.21pct/+0.76pct。公司持续优化费用管控水平,2023Q3 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17.73%,同环比分别-4.32pct/-1.34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2.06%/6.27%/7.50%/1.91%,环比分别-1.98pct/0.02pct/+0.11pct/0.51pct。2023Q3 公司归母净利率为 10.06%,同环比分别+5.51pct/+3.72pct,公司营收规模扩大,有效摊薄研发成本及各项资本开支带动净利率同环比提升。 强化战略合作,助力产品拓展与技术提升。10 月 30 日,公司与蔚来汽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针对空气悬架相关产品、TPMS、轮速传感器、光雨量传感器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在速度位置角度类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摄像头类产品和雷达产品等进行合作探讨,共同挖掘在车身及环境传感器维度加深合作的创新机会,在公司强势产品线上的合作更加紧密。我们认为公司与蔚来汽车的合作有望加速产品拓展和技术进步,强化公司竞争力,为全球化战略按下加速键。 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投资评级。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全面摊薄 EPS 分别为 2.19 元/股、3.01 元/股,3.80 元/股,按照11 月 8 日 61.15 元/股收盘价计算,对应 PE 分别为 27.97 倍,20.28倍,16.07 倍。公司 TPMS 市占率不断提升,空悬业务客户需求加速向上,新项目量产增加稳定,传感器产品矩阵清晰,随着量产车型的增加打开向上空间。公司传统业务稳健增长,新兴业务快速成长,首次 公司“买入”投资评级 给予 。 风险提示:下游乘用车需求不及预期、新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公司经营压力增加
拓普集团 机械行业 2023-11-06 57.90 -- -- 60.85 5.09%
60.85 5.09% -- 详细
事件:布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入营业收入141.52亿元,同比+27.45%;实现归母净利润15.97亿元,比同比+32.13%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01亿元,同比+27.83%。 2023Q3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9.91亿元,同比+15.82%,实现归母净润利润5.03亿元,同比+0.4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73亿元,同比-3.21%。 拓深拓Tier0.5合作战略,公司业绩稳定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41.52亿元,同比+27.45%。分业务来看,内饰功能件和底盘系统业务是公司业绩核心增长动力,热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减震器/内饰功能件/底盘系统/热管理系统/汽车电子分别实现营收28.88/47.87/45.17/11.71/1.24亿元,同比分别-0.45%/+31.47%/+52.91%/+20.85%/-13.29%。2023Q3公司实现营收49.91亿元,同环比分别+15.82%/+6.37%。2023Q3公司北美大客户销量承压,环比-6.65%,公司深拓平台化战略,单车配套价值量不断提升,单车配套金额提升至1万元以上,部分车型可达2万元,比亚迪、理想、华为、吉利等下游核心客户持续放量,销量占比不断提升,需求释放带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净利率短期承压,下游核心客户放量在即。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为22.61%,同比+0.22pct;2023Q3单季度毛利率为22.67%,同环比分别-1.34pct/-0.61pct,预计为公司部分客户销量不及预期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2023Q3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1.34%,同环比分别+2.87pct/+4.16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27%/3.19%/1.74%/5.15%,环比分别+0.23pct/+0.41pct/+3.47pct/+0.08pct,财务费用受汇兑损益影响较大。2023Q3公司归母净利率为10.08%,同环比分别-1.54pct/-3.64pct,公司部分产品线产能快速爬坡阶段,研发成本及各项资本开支仍有所增加,伴随北美客户新改款车型以及问界车型销量的快速回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得到快速增长。 九大产品线加持,产能布局基本完善。公司涵盖九大产品线,2023年7月拆分设立机器人事业部,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协同发展,除了减震系统、内外饰系统、车身轻量化产品、底盘系统、智能座舱部件、热管理系统、空气悬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外,新增机器人执行器业务。根据公司半年报,执行器项目进展加快,项目要求2024Q1进入量产阶段,初始订单每周100台,本年度需完成4套生产线安装调试,形成年产10万台一期产能,后续年产能将提升至百万台,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已基本完成当前规划产能布局,形成基础产能约500亿元。重庆工厂一期和安徽寿县一期预计2023年底投产,湖州工厂、西安工厂及墨西哥工厂也正加快规划建设。 维持公司“买入”投资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5年全面摊薄EPS分别为2.05元/股、2.87元/股,3.75元/股,按照11月2日64.21元/股收盘价计算,对应PE分别为31.30倍,22.37倍,17.10倍。 公司深拓平台型战略模式,汽车业务快速发展,单车配套高价值量客户销量不断提升,国内外客户新订单持续突破,机器人执行器产品量产在即,公司成长空间广阔,维持公司“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客户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机器人产品开发进展不及预期
伯特利 机械行业 2023-11-02 55.61 -- -- 64.00 15.09%
64.00 15.09% -- 详细
事件:布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入营业收入51.05亿元,同比+38.58%;实现归母净利润5.95亿元,同比比+24.4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42亿元,同比+35.74%。2023Q3收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0.11亿元,同比+28.05%,实现归母净利润2.39亿元,同比+21.1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6亿元,同比+16.98%。 智能电控业务持续快速发展,规模效应带动净利率环比提升。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为22.33%,同比+0.34pct;2023Q3单季度毛利率为22.61%,同环比分别+0.83pct/-0.14pct。公司持续优化费用管控水平,2023Q3公司期间费用率为8.6%,同环比分别+0.4pct/-0.8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2.2%/-0.3%/5.7%,环比分别+0.0pct/-0.9pct/+0.7pct/-0.6pct。2023Q3公司归母净利率为11.9%,同环比分别-0.7pct/+0.5pct,公司营收规模扩大,有效摊薄研发成本及各项资本开支带动净利率环比提升。 产品研发不断加码,在手订单充沛。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49.28亿元,同比+37.91%,其中智能电控产品发展迅速,销量252.3万套,同比+75.49%,还将快速发展。公司线控制动系统首次获得某国际著名汽车整车厂定点,定点平台项目生命周期6年,总计约44万台。轻量化制动零部件销量607.6万件,同比+14.40%,墨西哥一期轻量化零部件项目于今年9月投产,年产能400万件,二期项目预计2024年底投入生产。传统业务稳健增长,盘式制动器销量199.8万套,同比+28.28%。转向业务持续放量,机械转向产品销量171.8万套。公司持续增加研发费用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迭代不断,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在研项目总数385项;在手订单充足,新增定点182项,新增量产198项,其中分别新增盘式制动器/轻量化产品/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电子稳定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机械转向器/机械转向管柱量产项目71/30/25/6/17/9/8/5/3项。 智能底盘系统布局加速,产品线持续丰富。公司已经布局了机械制动产品、机械转向产品、电控产品、智能驾驶产品和轻量化零部件等产品矩阵。2022年上半年收购万达转向又拓宽至转向领域,公司还将推进电控转向产品的研发,DP-EPS、R-EPS研发顺利进行,并逐步实现向线控转向系统的进阶。轻量化零部件产品品类加快底盘轻量化全覆盖,产品延展至副车架、铸铝卡钳、轮房等。智能驾驶领域也在行泊一体化域控制器、高精地图、智能算法等方面展开研发。 维持公司“买入”投资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5年全面摊薄EPS分别为2.28元/股、2.96元/股,3.80元/股,按照10月31日75.75元/股收盘价计算,对应PE分别为33.30倍,25.56倍,19.92倍。 公司智能底盘产品全域布局,当前线控制动产品处于快速发展期,线控转向系统借助于公司当前线控制动产品经验有望快速实现量产,公司轻量化产品全球产能布局加速,维持公司“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电控制动、轻量化产品配套低于预期、新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公司经营压力增加
汉钟精机 机械行业 2023-11-01 20.66 -- -- 20.76 0.48%
20.76 0.48% -- 详细
投资要点: 公司发布 2023年三季报: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 29.1亿元,同比增长 24%,归母净利润 6.8亿元,同比增长 43.5%。 业绩超预期,三季度持续高增长2022年实现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 29.1亿元,同比增长 24%,归母净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 43.5%。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收 11.4亿元,同比增长 18%,归母净利润 3.1亿元,同比增长 38%。 公司三季报净利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三季报业绩超预期,单季度归母净利润 3.1亿,创下公司单季度历史最佳业绩。公司三季报合同负债 2.9亿元、同比增长 186.5%;存货 11.3亿元、同比增长 19.1%,订单需求情况良好,为后续可持续增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真空泵快速增长带动毛利率稳步上升,盈利能力逐步增强2023年三季报公司毛利率 40.07%,同比上升 4.2pct。Q3单季度,公司毛利率 42.7%、同比上升 4.5pct;净利率 27.7%,同比上升 4pct。毛利率上升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结构变化导致,高毛利率的真空泵产品增速快于压缩机业务,结构变化带来毛利率提升。 2023年三季报公司净利率 23.44%,同比提升 3.11pct。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变化毛利率提升。今年受汇兑收益减少的原因,公司财务费用被动提升 0.86个 pct,总体而言,四项费用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 2023年三季报公司加权 ROE 为 20.66%,同比上升 3.42个百分点。 压缩机业务稳健增长,国产替代助力真空泵业务可持续成长公司经历多年发展和积累,在螺杆、涡旋、离心等压缩机领域已拥有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传统业务压缩机组在制冷空调、热泵、空气压缩等多行业应用广泛,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真空产品目前多用于光伏和半导体行业,光伏真空泵已成为国产龙头,其中光伏行业主要在拉晶和电池片环节,拉晶环节占比较高。今年受益TOPCON 等环节快速迭代,电池片环节真空泵产品的成长速度较快。受益光伏行业需求增长,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产业趋势,公司光伏真空产品有望持续成长。 半导体真空泵目前主要由国外企业主导,欧美日品牌占据整个市场 90%左右份额。公司作为螺杆式真空泵的龙头,同时在多级鲁式和旋片泵也有市场布局,在国产化替代市场,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已通过部分国内芯片制造商的认可,并已开始批量提供真空泵产品,同时公司与多家半导体设备企业展开合作,取代进口品牌真空泵,逐步实现半导体行业中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国产化。我们看好公司受益真空泵国产替代中长期可持续成长。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国产螺杆压缩机龙头企业,受益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公司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同时螺杆真空泵等产品进入光伏、半导体领域应用并取得快速成长,未来成长空间打开。 公司三季报超预期,真空泵产品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我们上调公司 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预测分别为 40.43亿、49.15亿、57.87亿,上调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 8.78亿、10.72亿、12.7亿,对应的PE 分别为 14.42X、11.8X、9.97X,公司估值合理,与增速匹配,业绩稳定性强,增长可持续性强,维持公司评级为“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2: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3: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4:电池片、半导体行业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鼎阳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0-30 33.55 -- -- 35.50 5.81%
35.50 5.81% -- 详细
投资要点: 鼎阳科技 10月 25日晚间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称,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 3.49亿元,同比增加 30.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1.19亿元,同比增加 18.4%。 三季度增速放缓,研发费用增长,高端产品渗透加速2022年实现前三季度营业收入 3.49亿元,同比增长 30.76%;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 18.4%。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 1.15亿元,同比增长 10.91%;归母净利润 3561.43万元,同比减少 19.06%。 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增速回落。2023年1-9月公司境内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8.37%,对比上半年的增速93.3%回落明显;境外市场增速 21.29%,比上半年的增速 21.00%有所提升。第二是公司持续加大了研发及销售方面的投入。2023年 1-9月研发费用 5,446.60万元,同比增长 58.74%,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15.59%,比上年同期提升 2.75个百分点;销售费用 5,394.25万元,同比增长37.59%。研发、销售费用的大幅提高拖累了公司业绩,但夯实了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产品高端化带动毛利率稳步上升2023年三季报公司毛利率 61.62%,同比上升 4.02pct。毛利率上升主要原因是公司 1-9月公司四大主力产品中高端产品价量齐升,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其中 1-9月高端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9.81%,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 20.98%,比去年同期的 17.45%提升 3.53个百分点,拉动四大类产品平均单价同比提升 26.87%。 2023年三季报公司净利率 34.06%,同比下降 3.56pct。主要原因是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率分别提高 2.75个百分点、0.77个百分点。此外,1-9月利息收入同比减少 232.16万元,财务费用率增加了 3.29个百分点。 2023年三季报公司加权 ROE 为 7.83%,同比上升 0.86个百分点。 产品高端化持续推进叠加国产替代,公司中长期增长空间较大公司是全球极少数同时拥有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四大主力产品的厂家之一,四大主力产品销售渠道共享,终端用户重叠度高,相互之间能够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提高品牌门槛,并增加客户黏度。 公司持续推动高端化,高端产品 1-9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9.81%,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 20.98%,提升 3.53个百分点,拉动四大类产品平均单价同比提升 26.87%。从产品的销售单价上看,2023年 1-9月与去年同期比较,售价越高的产品,增长越快,这也体现了高端化战略的成效。 目前全球中高端产品的主要份额被国外优势企业所占据,公司一方面提升产品档次,另一方面根据下游应用场景提高同档次产品的性能和可操控性等指标,以更好的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依托稳定的产品品质和性价比优势,不断拓展全球市场。受益国产替代加速,公司作为国产电子测试仪器龙头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同时拥有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四大主力产品的厂家之一,持续推进高端产品应用,不断加强高端新产品研发及渗透,高端化助力公司持续成长。中长期看,随着国产测试仪器自主可控的不断推进,公司成长空间巨大。 鉴于公司三季度开始需求承压,研发等费用支出大幅增长,我们下调公司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预测至分别为 5.03亿、6.59亿、8.62亿, 下调 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至分别为 1.69亿、2.22亿、2.89亿,对应的 PE 分别为 37.14X、28.15X、21.69X,继续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行业景气度下行;2:公司新产品拓展不及预期;3: 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毛利率下滑;4:芯片供应紧张风险,影响公司产品交付;5: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均胜电子 基础化工业 2023-10-27 15.99 -- -- 17.12 7.07%
17.12 7.07%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三季度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413.10亿元,同比+15.57%;实现归母净利润 7.79亿元,同比+494.5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71亿元,同比+165.02%。 2023Q3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42.96亿元,同比+11.48%,实现归母净利润 3.03亿元,同比+28.2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75亿元,同比+60.38%。 公司业绩稳步增长,汽车安全业务持续改善。公司营收稳健增长,2023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413.10亿元,同比+15.57%,其中汽车电子业务实现营收约 126亿元,同比+17%;汽车安全业务有效整合,欧洲区、美洲区业绩持续改善,实现营收约 287亿元,同比+15%。 公司降本增效,规模效应显现,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提升约 2个百分点至 14%;单季度毛利率持续提升,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实现毛利率 14.93%,同环比分别+1.0pct/+1.1pct。分业务来看,第三季度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稳定维持在 20%左右,汽车安全业务毛利率提升至 12.6%。公司费用端管控水平良好,2023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 11.7%,同比-0.1pct,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1%/4.8%/1.6%/4.2%,同比分别-0.3pct/-0.2pct/0.9pct/-0.4pct,财务费用增长主要受汇率波动影响以及利息费用增加所致。 深拓国内市场,新订单迅猛增长持续优化。公司前三季度全球累计新获全生命周期订单约 590亿元,其中汽车安全业务约 340亿元,汽车电子业务约 250亿元。新能源汽车相关新订单约 35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 800V 高压快充功率电子类产品全球性大订单落地,前三季度新增订单 130亿元。公司积极把握智能电动化趋势下国内市场机遇,与国内头部自主品牌及新势力客户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国内业务团队新获全球市场订单约 250亿元,占比提升至 42%。 顺应智能电动化发展趋势,加速推进前瞻技术开发落地。公司电动智能化转型加速,智能驾驶产品线国内国际市场均快速推进,发布多款智驾域控产品。2023年上半年发布首款与高通合作的第二代芯片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产品 nDrive H 系列;2023年 9月在于地平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发布了地平线征程 5和征程 3芯片的nDrive M 系列产品。基于不同芯片平台,公司正与国内外多家整车厂商共同推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驾舱融合域控制器及中央计算单元的研发,部分智能驾驶项目已完成 A 样的开发和 POC。公司与华为在智能座舱领域也一直开展深入合作,双方共同推进基于鸿蒙操作系统座舱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工作。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全面摊薄 EPS分别为 0.71元/股、0.92元/股,1.18元/股,按照 10月 25日 18.10元/股收盘价计算,对应 PE 分别为 25.61倍,19.64倍,15.34倍。 公司汽车安全业务海外地区整合效果明显,盈利能力持续改善;汽车电子业务新订单不断,新能源产品订单占比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智能驾驶项目商业化落地进展加速,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汽车安全业务改善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发展低于预期、产品开发进展不及预期
中航高科 机械行业 2023-10-27 18.61 -- -- 19.80 6.39%
20.05 7.74% -- 详细
投资要点: 中航高科 10月 23日发布 2023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6.23亿元,同比增长 7.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8.44亿元,同比增长 25.84%;基本每股收益 0.61元。 三季报稳定增长,业绩环比加速,Q3单季度净利润增长 50.06%公司 2023年三季报实现营业收入 36.23亿元,同比增长 7.69%;归母净利润 8.44亿元,同比增长 25.84%;扣非净利润 8.01亿,同比增长 22.04%。 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2.10亿元,同比增长 13.67%;归母净利润2.93亿元,同比增长 50.06%;扣非净利润 2.6亿,同比增长 39.9%。 公司 2023年三个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 8.36%、1.47%、13.67%;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14.91%、17.45%、50.06%;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13.15%、17.91%、39.9%。业绩环比每季度均有加速。Q3单季度净利润增长超过 50%。 航空复材业务稳定增长,机床业务减亏明显2023年三季报分业务看,核心业务航空新材料实现营业收入 35.52亿元,同比增长 6.97%,主要系航空复合材料原材料产品和刹车制品销售增长所致;机床装备实现营业收入 4,345.07万元,同比增长 17.50%,主要系专用装备及航空零部件加工业务同比增长所致。 从净利润构成看:1.航空新材料业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2亿元,同比增长 21.49%,公司加强成本管控及管理,促使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2.机床装备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1,972.96万元,同比减亏986.03万元,减亏的主要原因是业务结构变化综合毛利贡献提高和减少冗余人员的人工成本下降所致;3.本期京航生物出表事项增加投资收益2,962.82万元。 公司加强成本管控,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公司 2023年三季报毛利率 37.44%,对比同期上升了 4.46个百分点;净利率 23.43%,同比上升了 3.54个百分点;加权 ROE 为 14.7%,同比上升了 1.52%。 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6%、7.11%、3.16%、-0.58%,同比分别上升 0.01、0.55、0.65、0.03个百分点。公司加强成本管控,毛利率提升个百分点 4.46,各项费用率保持稳定,净利率提升 3.54个百分点。 2023年经营目标指引航空复材利润总额增长 34.2%公司 2023年经营目标显示 202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49亿元,利润总额11.76亿元。 (1)航空新材料业务力争实现营业收入 48.62亿元,利润总额 12.96亿元。公司近三年经营目标基本都圆满完成,实现率较高。 2020-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计划实现率分别为 100.41%、100.21%、98.8%,利润总额计划实现率分别为 129%、96.72%、100.11%。 按照 2023年公司经营目标指引,公司 2023年营业收入预计增长 10.21%,利润总额预计增长 31.54%;其中航空复材营业收入预计增长 14.16%,利润总额预计增长 34.2%,比 2022年(20.6%)明显提高,表明公司对 2023年经营具有很强的信心。 国防工业、国产大飞机复合材料渗透加速,公司业绩增长持续性强中航高科是中航工业集团旗下航空复合材料上市平台,航空复合材料预浸料核心供应商,坐拥中航工业集团复合材料领域的研发、生产、市场等优势资源,继承了航空工业多年积累的航空复合材料原材料生产技术,建立了完备的复合材料“设计-材料-制造-检测”一体化的科研生产技术体系。 2023年公司大力推进预浸料新产线验证,提升生产能力,在北京市顺义区某园区新建的两条预浸料生产线已达到稳定生产状态,实现设计产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及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需求持续高速增长。航空复合材料在航空装备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切入导弹等其他武器装备。同时,随着国产大飞机项目逐步落地,航空复合材料在国产大飞机上应用空间打开。公司业绩增长持续性强。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预测公司 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50.95亿、61.83亿、73.99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37亿、13.42亿、16.51亿,按照 2023年 10月 25日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33.41X、25.82X、20.98X,未来三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近 30%,公司估值合理,与未来几年业绩增速匹配,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军机需求、交付进度不及预期;2:国防开支预算增速不及预期;3:原材料价格上涨;4:行业竞争加剧;5:其他主营业务可能亏损扩大。
新强联 机械行业 2023-09-26 30.09 -- -- 34.95 16.15%
34.95 16.15% -- 详细
投资要点:新强联 2023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 12.15 亿元,同比减少 3.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01 亿元,同比减少 58.47%;基本每股收益 0.31元,同比减少 58.11%。 中报承压明显,风电轴承业务小幅下滑,锁紧盘快速增长公司 2023 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 12.15 亿元,同比减少 3.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01 亿元,同比减少 58.47%;扣非净利润 1.24 亿元,同比减少 49.32%。业绩承压明显。 分季度看,2023 年 Q1、Q2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5.06 亿、7.09 亿,分别同比增长-21.41%、14.55%;Q1、Q2 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44 亿、0.56亿,分别同比下滑 54.63%、61.06%;Q1、Q2 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6 亿、0.64 亿,分别同比下滑 52.95%、45.34%。 2023 年中报分业务看:1)回转支承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9.26 亿,同比下滑 12.19%;2)锁紧盘实现营业收入 1.67 亿元,同比提升 33%;3)公司风电业务营业收入 7.94 亿,同比下滑 18.31%。 毛利率下滑明显,盈利能力承压2023H1,公司毛利率为 25.93%、同比下降 5.38pct;净利率为 9.07%,同比下降 10.71pct。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10.7%保持较为稳定,较去年同期上升 0.24pct。 其中,核心产品回转支承产品毛利率 27.01%,同比下降 5.14pct。 公司毛利率下滑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1)受下游客户需求和交付节奏影响,上半年风电产品主要由毛利率较低的偏航变桨轴承为主,高毛利率的主轴轴承比例较小。2)公司交货主力产品偏航变桨轴承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特别是普通偏航变桨轴承成熟度较高,市场竞争加剧,公司采取了价格策略保住市场份额,造成毛利率下降明显。 风电轴承国产龙头,受益风电装机需求向好和零部件国产化推进公司主要从事大型回转支承、锁紧盘和工业锻件及联轴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风电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海工装备起重机回转支承、盾构机轴承及关键零部件,以及锁紧盘和锻件等,主要应用于风力发电、海工装备、盾构机和工程机械等领域。 在风电主轴承领域,公司 12MW 海上抗台风型主轴轴承成功下线;在盾构机领域,2023 年 6 月公司制造的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标志中国的盾构机主轴承研制水平上了新台阶。 风电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碳政策的核心落脚点之一。十四五前两年受风电补贴退坡抢装潮的影响装机远远低于预期,预计十四五后半阶段风电装机将开始补充性增长,根据 GWEC 预测,2023-2025 年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将达到 70GW 以上,对比过去两年有大幅增长。2023 年 1-8月份我国风力发电量 530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仅占总发电量的5.22%,同比略有下滑,中长期看风电仍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风电轴承是风电设备零部件里技术含量较高、国产化率最低的产品之一,随着风电招标价格持续下行,零部件国产化需求不断上升,偏航变桨轴承国产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技术难度更高的主轴轴承、齿轮箱轴承国产化仍然较低,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 公司扎根回转支承多年,在风电轴承国产化领域一直是行业排头兵,公司在大兆瓦三排圆柱滚子发电机主轴承、双列圆锥滚子主轴承、单列圆锥滚子主轴承、调心滚子主轴承等产品中,技术位居行业前列,目前仍在客户需求磨合以及产线、设备、工艺的打磨,小批量验证,未来随着国产化推进有望大规模批量化,给公司风电业务带来新的成长。 此外,2022 年公司发行 12.1 亿可转债,其中 11.13 亿投向齿轮箱轴承及精密零部件项目,中报披露齿轮箱轴承及精密零部件项目进度已经达到51.12%,8 月 29 日公司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齿轮箱轴承研发设计已经完成,目前在做设备安装调试,接下来就可以启动样品的加工制作,整体预期会比最初计划的要快。主轴轴承、齿轮箱轴承产品国产化率较低,公司发力这两个新产品有望充分受益风电轴承全面国产化推进。 收购圣久锻件剩余股权增强产业竞争力,增厚收益公司产品的上游环节是锻件,公司拥有洛阳圣久锻件有限公司 48.85%股权。圣久锻件主要从事环锻件业务,为公司提供回转支承生产原材料,是公司向上游进行的延伸。公司通过定增收购圣久锻件剩余 51.15%股权,从而实现 100%控股,进一步增强了对上游锻件业务的掌控力,加强公司供应链竞争力。同时,圣久锻件经营良好,为公司业绩贡献较大力量。2022年圣九锻件实现营业收入 12.2 亿,实现归母净利润 1.38 亿,相当于新强联公司 2022 年运输收入的 46%,归母净利润的 44%。定增完成后,公司将拥有圣久锻件 100%股权,并表大幅增厚收益。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国产风电轴承龙头企业,受益风电装机需求旺盛未来市场空间较大,同时公司的主轴轴承、齿轮箱轴承业务国产化替代展开,业务蓄势待发。我们预测公司 2023 年-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8.46 亿、35.37 亿、42.32 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22 亿、4.77 亿、6.16 亿,对应的 PE 分别为 32.8X、22.11X、17.12X,公司估值稍高于行业对比公司,考虑到公司未来风电主轴轴承和齿轮箱轴承业务的 国产化空间较大,公司仍具有较好的成长性,继续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风电装机需求不及预期;2:风电技术路径变化对轴承需求的影响;3: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4:原材料价格上涨。
郑煤机 机械行业 2023-09-26 12.74 -- -- 13.77 8.08%
15.10 18.52% -- 详细
郑煤机8月29日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82.11亿元,同比增加17.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6.81亿元,同比增加14.8%。 中报高速增长,煤机业务继续高增长,汽车零件盈利仍需改善公司2023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182.11亿元,同比增加17.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6.81亿元,同比增加14.8%;扣非净利润14.99亿元,同比增长28.91%。业绩高速增长。 分季度看,2023年Q1、Q2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2.16亿、90.07亿,分别同比增长13.83%、21.03%;Q1、Q2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3亿、8.98亿,分别同比增长14.86%、14.74%;Q1、Q2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6亿、8.4亿,分别同比增长15.96%、41.28%。 2023年中报分业务看:1)煤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3.9亿,同比增长19.33%,实现归母净利润16.2亿,同比增长26.09%;2)汽车零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33亿,同比增长15.17%,实现归母净利润0.61亿,同比下滑66.1%。汽车零部件板块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1.15亿元,主要是去年同期汽车零部件板块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1.73亿所致。扣除资产处置收益的影响,今年中报汽车零部件业务实现净利润明显增长。 煤机业务毛利率稳步上升2023H1,公司毛利率为22.13%、同比上升0.19pct;净利率为9.93%,同比增长0.15pc。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0.99%,较去年同期下降0.52pct。 其中,煤机业务毛利率28.47%,同比上升0.69pct;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15.4%,同比下滑0.59pct。 煤炭需求稳健,煤矿智能化建设持续推进,煤机需求结构化升级公司煤机业务是煤炭综采装备及其零部件、煤炭智能化开采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全球煤炭客户提供安全、高效、智能的一流的煤矿综采技术、成套装备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是煤机液压支架行业绝对龙头,在煤矿综采智能化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能源是我国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重要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的需求紧密相关。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基本国情,决定了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继续保持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2023年上半年,随着我国煤炭保供作持续推进,煤炭优质产能继续释放,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量高位增长,上半年全国实现原煤产量23.0亿吨,同比增长4.4%;进口煤炭2.2亿吨,同比增长93.0%,煤炭供应水平创历史新高。 自2020年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煤炭开采智能化加速,煤矿客户对智能化开采装备和系统的需求持续增加。 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对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总体设计、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明确。 郑煤机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研发体系,持续推进煤炭高端装备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2023年上半年,郑煤机煤机业务板块订货额、回款额同比分别增长45%、33%,均创历史新高。煤机业务有望持续受益煤矿智能化建设。 汽车零部件业务近年逐步扭亏为赢,有望打造出第二个业绩增长点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包含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底盘系统零部件、起动机及发电机,主要包括两大子公司亚新科和索恩格(SEG)。 亚新科业务主要产品为动力系统零部件、底盘系统零部件,包括商用车发动机配套的缸体缸盖、活塞环、凸轮轴、气门座圈等,为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降噪减振及制动密封件以及新推出的智能空气悬架产品等。亚新科销售网络覆盖各大主流汽车厂商,多个产品线在中国市场位列行业领先地位。亚新科引入员工持股,健全完善事业合伙人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激发团队创业创新激情。2023年中报亚新科销售收入同比提升达25%,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约2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00%。 索恩格前身为德国博世集团起动机和发电机事业部,是全球领先的起动机和发电机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公司主要研发生产确保发动机可靠起动的起动机、为汽车电气系统提供可靠电能供应的发电机、节能环保的起动-停止系统以及创新的混合动力系统。2023年上半年,索恩格汽车零部件业务在巩固12V起发电机及48VBRM业务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新能源驱动电机业务。配备自主研发逆变器的48VBRM第二代产品取得新突破,沃尔沃在欧洲和中国已经量产,预计2024年年初两家国际品牌项目投产,2025年将会有更多的客户项目投产,同时加大新能源研发投入,高压继电器产品获取全球汽车零部件集团订单并实现量产,新能源高压驱动系统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与多个潜在客户进行技术交流和商务谈判。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1至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2.5万辆和18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4%和8%。1至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3.4万辆和537.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9.2%,市场占有率达到29.5%。 汽车市场在中央和地方促消费政策、多地汽车营销政策和市场价格波动、企业新车型大量上市等因素的共同拉动下,市场需求逐步传恢统复汽。车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加快调整,新能源汽车渗透和发展加速。公司将持续深挖乘用车市场、稳步拓展商用车市场、大力开拓新能源市场,提升在各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公司汽车零部件板块近年逐步扭亏为盈,开始贡献业绩,未来有望成为郑煤机第二块业绩贡献点。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煤机液压支架和综采智能化设备龙头企业,充分受益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同时,汽车零部件板块在经历收购阵痛期后通过引入员工持股,健全完善事业合伙人激励约束机制,已经逐步释放活力,未来有望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我们预测公司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4.62亿、408.06亿、455.11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56亿、39.62亿、45.79亿,对应的PE分别为6.87X、5.64X、4.88X,公司在煤机行业地位较高、估值较低,具有较高性价比,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及预期;2:煤炭需求情况、价格情况不及预期;3:汽车零部件业务发展不及预期;4:原材料价格上涨波动。
国机精工 机械行业 2023-09-25 10.87 -- -- 11.35 4.42%
11.35 4.42% -- 详细
国机精工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4.77亿元,同比减少25.41%;归母净利润1.96亿元,同比增长43.76%;扣非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1.67%。 轴承业务高增长,贸易业务大幅下滑拖累营收但对盈利影响较小公司2023年中报实现公司实现营收14.77亿元,同比减少25.41%;归母净利润1.96亿元,同比增长43.76%;扣非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1.67%。 分季度看,2023年Q1、Q2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18亿、8.6亿,分别同比增长-35.36%、-16.14%;Q1、Q2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4亿、1.22亿,分别同比增长40.96%、45.52%;Q1、Q2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3亿、0.69亿,分别同比增长-16.53%、17.76%。 2023年中报分业务看:1)轴承行业实现营业收入6.22亿,同比增长19.63%,其中特种轴承及零部件实现营收4.64亿,同比增长26.85%;技术开发和检测服务营收1.47亿,同比增长12.54%。 2)超硬材料行业实现4.66亿,同比下滑14.84%,其中,超硬材料磨具2.03亿,同比持平;新材料1.06亿,同比下滑13.31%;超硬材料高端装备1.68亿,同比下滑31.63%。 3)供应链运营实现营收3.65亿,同比下滑59%。低毛利率的供应链运营(贸易工程类业务)业务虽然大幅下滑,对营业收入影响较大,但实际上对公司盈利不构成显著的影响。 营收结构变化导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大幅上升2023H1,公司毛利率为31.84%、同比上升9.44pct;净利率为13.59%,同比增长6.63pct。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公司营业收入结构变化,高毛利率的轴承业务快速增长,低毛利率的贸易工程类业务大幅下滑59%,带动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指标大幅好转。 核心业务看,特种轴承行业毛利率39.06%,同比下滑3.75pct;超硬材料磨具毛利率58.41%,同比下滑2.38pct;超硬材料高端装备毛利率14.44%,同比下滑。1公.6司pc各t行业业务毛利率提升主要是结构变化,高毛利率的核心业务占比提升带动的。军工特种轴承、风电轴承带动轴承板块高速增长公司在轴承行业中集中于高、中端产品,运营主体轴研所、轴研科技。轴研所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轴承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 公司轴承业务主要是为以航天轴承为代表的特种轴承、重型机械用大型(特大型)轴承、精密机床轴承及电主轴、风电轴承等。特种轴承主要服务于我国国防军工行业,精密机床轴承和机床用电主轴主要应用于机床行业和机床维修市场,重型机械用大型(特大型)轴承包括盾构机轴承及附件、风力发电机偏航和变桨轴承、冶金轴承及工程机械轴承。 特种轴承是公司轴承板块的主要收入利润构成。2022年公司轴承相关业务营业收入7.6亿,其中特种轴承占50%以上。公我国军工特种轴承行业需求增长稳健,行业竞争格局稳固,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公司、中航哈轴、洛轴是主要供应商之一,充分受益军工特种轴承市场的增长。近几年,随着我国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公司特种轴承业务增长明显,未来仍有望保持20-30%可持续增长。 重型机械用大型(特大型)轴承包括盾构机轴承、风电轴承等,公司近年重新启动风电轴承项目,并与东方电气展开了深度合作,2022年公司风电轴承业务实现营业收入近8000万,主要侧重于偏航变桨轴承。未来几年随着风电行业需求向好,同时公司主轴轴承等产品渗透加速,公司风电轴承业务有望取得快速发展,成长为轴承板块中军工特种轴承以外的另一支柱业务。 超硬材料产业成为河南省重点打造产业,公司布局超硬材料全产业链,有望中长期受益公司超硬材料业务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覆盖。超硬材料板块的运营主体为三磨所、郑州新亚和精工锐意子公司,三家公司分别负责板块下金刚石材料及磨料磨具、复合超硬材料和超硬材料高端装备业务,实现了从上游金刚石生产设备制造、中游金刚石原材料生产和下游超硬制品生产的全产业链覆盖。上游,公司具有生产直径1m为六面顶压机和自研MPCVD设备的能力,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游,公司自主研发MPCVD法金刚石晶体制备、加工技术,已建成MPCVD法大尺寸单晶/多晶金刚石生产线;下游,公司产品高耐磨金刚石复合片和细丝线材拉拔领域高耐磨拉丝模打破了国外销售垄断。公司超硬材料板块上中下游业务协同发展,有利于公司开发功能性金刚石材料、半导体划片刀等高端产品,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公司超硬材料板块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6亿元,同比下降14.84%,主要原因金刚石材料业务和六面顶压机业务营业收入出现下降。 其中金刚石材料实现营业收入0.45亿元,同比下滑42.24%;高压装备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同比下滑41.74%。从盈利能力上来看,超硬材料板块实现利润1.64亿元,同比下滑9.39%,毛利率为35.17%,较去年同期增加2.1pcts。其中,超硬材料磨具是主要的利润来源,上半年实现利润1.19亿元,毛5利8.率41为%。 根据超硬材料网消息,2023年8月,世界培育钻石推广交易中心正式签约落地郑州高新区。世界培育钻石推广交易中心项目依托河南培育钻石产业集聚优势,致力完善培育钻石产业链,建立和推广培育钻石标准体系、价格体系,争取中下游议价、定价权。9月18-22日,在河南省政府指导下,2023金刚石产业大会将在郑州举办。本次产业大会旨在推动推动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金刚石产业链上下游互通,汇集国内外优势资源拓展新兴市场。河南省推出一系列举措巩固工业金刚石市场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中国培育钻石产业主导地位。随着河南省对超硬材料产业的支持持续加大,河南产业集聚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中下游定价权或得到增强,公司作为中国人造金刚石技术发源地和超硬材料全产业链企业有望长期受益。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是我国老牌轴承研发制造单位,特种轴承市场份额及地位较高,需求快速增长可持续,同时切入机床精密主轴及风电主轴,有望受益机床、风电行业发展及国产化需求。公司超硬材料布局深入,从设备、材料、到超硬材料工具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河南省全力打造超硬材料产业这一优势产业的大背景下,公司有望中长期受益。我们预测公司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4亿、32.81亿、38.8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6亿、3.57亿、4.37亿,对应的PE分别为19.82X、16.44X、13.41X,公司在特种轴承、超硬材料行业市场地位高,估值合理,核心业务增长点明确,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军工、风电行业需求不及预期;2:超硬材料行业发展及需求不及预期;3: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4:原材料价格上涨波动;5:资产减值、信用减值等非经常性损益的风险。
伯特利 机械行业 2023-09-11 73.97 -- -- 81.17 9.73%
81.17 9.73%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 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94亿元,同比+46.40%;实现归母净利润 3.56亿元,同比+26.7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26亿元,同比+51.88%。2023年 Q2公司实现营收 15.95亿元,同比+45.05%,实现归母净利润 1.83亿元,同比+28.9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68亿元,同比+63.37%。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水平良好。公司 2023H1毛利率 22.14%,与去年同期持平,2023Q2毛利率为 22.8%,同比+1.0pct,环比+1.3pct。毛利率环比提升主要因为公司产品结构优化,高毛利产品增速明显,轻量化零部件量产爬坡以及电控制动产品销量持续快速提升。2023Q2公司期间费用率 9.4%,同比-1.8pct,公司营收规模扩大,有效摊薄研发成本及各项资本开支,其中 2023Q2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1%/3.1%/-1.1%/6.2%,同比分别-0.1pct/0.3pct/0.2pct/-2.3pct。 智能电控业务发展迅速,各项业务持续开拓。2023H1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 29.94亿元,同比+46%,其中智能电控产品发展迅速,销量 151.3万套,同比+78.15%,还将快速发展。线控制动系统第四、五条产线于 2023H1投产,第六条产线预计下半年建设完成,累计年化产能可达 210万套。具备制动冗余的下一代线控制动系统WCBS2.0研发顺利推进,可更好满足 L4及以上自动驾驶需求,已有多个项目定点,预计 2024H1量产;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首轮功能样件已顺利研制完成。ADAS 产线 2022年 4月投产后累计 13个项目批量交付,预计下半年还有 8个项目陆续量产,可提供三种技术解决方案,高精地图功能技术正在研发过程中。轻量化零部件产品持续拓展,如副车架、铸铝卡钳、轮房等,2023H1轻量化制动零部件销量 380.3万件,同比增长 15.77%。国内轻量化生产基地三期项目正在建设,满足铸铝副车架、空心控制臂等轻量化产品生产;墨西哥一期轻量化零部件项目将于今年 9月投产,年产能 400万件,二期项目预计 2024年底投入生产。传统业务稳健增长,盘式制动器销量 121.6万套,同比+30.87%。转向业务持续放量,2023H1转向系统产品销量 109.4万套。 智能底盘系统布局加速,产品技术研发创新加快。公司已经布局了机械制动、电控产品、智能驾驶、转向系统、轻量化零部件等产品矩阵,522月公司通过收购万达转向,产品进一步拓宽至转向领 年域,2023H1实现净利润 0.16亿元,扭亏为盈。公司还将推进电控转向产品的研发,DP-EPS、R-EPS 研发顺利进行,并逐步实现向 线控转向系统的进阶。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迭代不断,项目数量相比同期大幅增加,2023H1在研项目总数 409项,新增量产项目 96项,新增定点项目总数 145项。 维持公司“买入”投资评级。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全面摊薄 EPS分别为 2.31元/股、3.12元/股,4.00元/股,按照 9月 6日 75.01元/股收盘价计算,对应 PE 分别为 30.45倍,22.54倍,17.59倍。 公司智能底盘产品全域布局,当前线控制动产品处于快速发展期,线控转向系统借助于公司当前线控制动产品经验有望实现量产,公司轻量化产品全球产能布局加速,ADAS 项目已实现量产突破,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维持公司“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电控制动、轻量化产品配套低于预期、新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公司经营压力增加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