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胡华如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20030003,曾就职于天风证券...>>

20日
短线
15.79%
(第182名)
60日
中线
5.26%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硅宝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03-29 16.45 -- -- 17.86 6.69%
17.98 9.30%
详细
事件:2023年3月25日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94亿元,同比增长5.4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0亿元,同比下降6.48%;四季度出货仍受疫情扰动影响,单季度营收6.75亿元,同比下滑22.70%,而在下游需求回暖、原材料价格回落的带动下,公司产品景气度持续修复,单季度实现毛利率25.07%,环比/同比提升3.73/1.95个pct,净利率12.51%,环比/同比提升2.62/0.37个pct。 建筑胶最难时刻已过,工业胶接力成长。2022年以来,国内房地产竣工情况低迷、新冠疫情反复扰动等因素压制公司主业建筑胶的业绩表现,全年贡献销售收入16.73亿元,同比下降5.53%;逆境之下,工业胶产品在光伏、电子、电力、汽车等多领域发力支撑公司成长性,实现销售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30.74%。盈利能力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显著影响公司产品的毛利水平,22年一季度主要原料107胶价格持续攀升,一度达到3.9万元/吨的历史高点,导致公司上半年实现毛利率15.89%,为上市以来最低水平。而在一季度后,上游有机硅新产能的释放让107胶价格快速回落至2万元/吨以下的合理水平,叠加高价库存的出清,公司毛利水平迅速回暖,全年综合毛利水平修复至19.48%。展望后续,上游有机硅、107胶在经历上一轮景气周期后预计进入一段较长的价格平稳期,下游房地产、消费电子在政策提振、宏观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向好可期,新能源领域景气持续,有机硅密封胶产品基本面最暗时刻已过,产品出货与盈利将持续修复。 新产能稳步推进落地,光伏、锂电业务未来可期。报告期内,公司已建成18万吨/年高端有机硅材料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高端有机硅密封胶材料生产基地,后续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公司产能将超过26万吨/年,规模效应护城河愈发坚固。在国内房地产行业增速放缓后,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领域成为公司后续发展的主要发力点,公司光伏组件用密封胶、BIPV用胶、光伏逆变器灌封胶、光伏胶膜助剂、硅烷偶联剂等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隆基、中环、正泰、尚德、海泰、福斯特等光伏头部企业,营收增长领跑其他细分领域;锂电业务除了结构粘接、线束粘接、导热填充、三防密封等动力电池组装用胶解决方案输出外,硅基负极业务的产业化落地已近在咫尺,并积极布局硅基负极专用粘胶剂与碳纳米导电管提供负极配套方案、增强产品竞争力,有望随着硅负极渗透率提升,充分享受从0到1的行业贝塔红利。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5.25亿元、44.80亿元和57.7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9亿元、6.16亿元、8.38亿元,同比增长75.3%、40.4%、36%,对应EPS分别为1.12、1.57、2.14,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15X、11X、8X。公司建筑胶龙头地位确立,逆势之下市占率持续提升,高附加值工业胶产能释放优化产品结构,下游建筑、消费电子、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行业景气向好,硅碳负极业务放量可期、接力高增长,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
火炬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3-29 40.55 -- -- 43.37 5.94%
42.96 5.9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35.59亿元,同比减少 11.75亿元,跌幅 24.83%;实现净利润 8.26亿元,同比减少 1.51亿元,跌幅 15.46%;实现归母净利润 8.01亿元,同比减少 1.55亿元,跌幅16.21%。 业绩短期承压,费用率整体上升。2022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加剧宏观经济波动,产业链在物料、交付、库存消耗等多环节承压,整体增速放缓。在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 24.83%,其中公司自产元器件及新材料业绩板块业绩稳定,公司贸易业务同比下降 36.76%。贸易业务拖累整体表现,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疲软是主要原因。在报告期内,公司费用率整体上升。其中销售费用率上升 1.43%,主要受薪酬增加及房产转固折旧摊销增加的影响;管理费用率上升 2.21%,主要受薪酬增加、房产转固折旧摊销及中介机构费增加的影响;财务费用率上升 0.36%,主要受银行贷款增加的影响;研发费用率上升 0.74%。 汇聚企业发展动能,形成较强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07亿元,持续开展自主创新,通过发展多元化产品线、稳定产品性能,提供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差异化竞争策略,积累了一大批下游用户,也推动了行业技术标准的提升,截止期末拥有 359项专利,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优势。电子元器件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较为稳定,报告期内公司以 31位荣登 2022年中国电子元件行业骨干企业榜单,在技术、产品、客户等方面具备优势地位。公司新设成都火炬电子有限公司,利用成都地区产业、人才、客户群等优势,为公司未来发展助力。公司着眼数智化转型,自 2019年投入新系统建设起,已完成多个子公司执行上线。股份公司于报告期内完成新运营系统的升级上线,为公司智能制造、数字化提升、自动化发展提供软件基础。同时,公司建设数字化试点产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未来,随着军工信息化的发展,公司自产业务或将获得较大盈利空间。同时若下游需求恢复,公司贸易业务也将迎来增长。 分拆子公司上市夯实主业,设立产业基金优化布局。2022年 6月子公司天极科技分拆上市获上交所受理。天极科技拥有自主可控的介质材料制备技术和半导体薄膜工艺,是国内少数实现从介质材料配方、制备到微波无源元器件生产全过程的企业之一。分拆上市后有助于双方夯实主业、获得长足发展。2022年 8月,公司与全资子公司立亚新材与福创投、华兴创投投资设立产业基金,产业基金将专注于国家支持的新材料领域战投,重点扶植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相关产业链标的。有利于通过股权投资促进新材料领域企业的稳步发展,对公司在新材料领域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建议:公司是特种 MLCC 的领军企业,主要从事电子元器件、新材料及 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检测及服务业务。公司在复合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的行业地位,在电容器及陶瓷新材料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报告期内在科技研发、生产制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报告期内业绩短期承压但行业景气度高,考虑到公司的发展潜力,预计公司未来业绩稳中向好。预测公司 2023-2025年 EPS 分别为 3.06元、3.65元、4.70元,对应 PE 分别为 13.5、11.3、8.8。维持“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经营范围扩大导致的管理风险;供应配套风险;质量控制风险;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起帆电缆 机械行业 2023-03-28 22.40 -- -- 23.15 3.35%
23.15 3.35%
详细
公司由电线电缆起家,首次突破高压海缆订单,开启新成长曲线。公司是上海地区电线电缆行业龙头,传统业务包括电力电缆和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 2017年来公司业绩快速增长,2021年实现营收 188.78亿元,同比增长93.90%,归母净利润 6.84亿元,同比增长 66.66%。2022前三季度受到疫情等影响,利润出现小幅下滑,随着国民经济重回正轨,公司业绩有望修复。 2021年公司交付大长度海缆正式进军海上风电领域,近日首次预中标 220kV高压送出海缆订单(华能山东半岛北 BW 项目),意味着公司从产品布局到产业布局的里程碑式突破,打开崭新成长空间。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空间广阔,深远海将带动公司海缆业务。2021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 21.1GW,同比增长约 250%,我国新增海风装机 16.9GW,同比增速超 450%。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截至 2022年底,我国累计装机容量达 31.44GW。根据 GWEC 预测,我国自 2023年起每年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将超 10GW。部分省市出台针对海风的补贴政策和具体执行方案,鼓励项目加快落地。深远海风电催生海缆市场巨大需求,有望为公司提供的海缆产品带来高附加值。 海缆高壁垒高利润,三大技术发展趋势+三大竞争优势下公司有望受益。随风电场规模扩大、离岸距离增加和风电机组大型化,海缆朝大长度、高电压和柔性直流输电方向发展。海缆市场有望自 2023年进入新增长周期,预计2025年将超 400亿元,单 GW 价值量保持在 20亿元以上。海缆行业壁垒的特殊性,铸就高利润和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公司突破五大壁垒切入海缆,整体盈利能力将得到提升。海风高景气下海缆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凭借其技术团队、品牌质量和产能区位布局有望提升获单能力。 投资建议:公司在海缆产品和市场方面的突破,拓展了未来业绩成长空间,优良布局获得了区域优势,大大增加了后续订单获取的可能性,有望逐步减小与一线海缆企业的差距。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14.9亿元、256.9亿元和 297.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45亿元、8.13亿元和 9.80亿元,对应 EPS 为 1.30元、1.94元和 2.34元。对应当前股价(2023年 3月 27日收盘价),PE 分别为 17X、12X 和 10X。首次覆盖,予以“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短期剧烈波动风险,海上风电项目延期及装机不达预期风险。广西项目审批及建设进度不确定性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全球政治形势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晶澳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3-28 39.53 -- -- 59.50 7.01%
43.50 10.04%
详细
事件:2023年 3月 22日公司披露 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9.89亿元,同比增长 76.7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55.33亿元,同比增长 171.40%。四季度单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7.6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 236.66亿元,同比增长 55.65%,实现归母净利润 22.43亿元,同比增长208.89%,业绩超预期。 品牌、一体化龙头优势显著,组件业务盈利领先。2022年光伏装机在上游硅料价格高企的压制下整体增速走缓,组件环节盈利承压明显。公司凭借自身品牌优势以及渠道布局完善表现依旧强势, 22年电池组件总出货量达39.75GW,海外出货占比 58%,分销出货占比 35%,成功把握欧洲分布式需求爆发机遇以及发挥海外渠道优势,高盈利欧美地区增长领先,欧洲、美洲地区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 118.48%、145.90%。我们预计公司报告期内有效一体化率达 70%,缓解上游硅料、硅片成本压力,叠加高效的费用控制以及海外汇兑收益,全年组件单瓦净利接近 0.14元,四季度单瓦净利约 0.17元,若剔除减值计提、投资收益影响,实际单位净利可达 0.23元,表现领跑行业。 新产能、新产能稳步推进,盈利能力有望持续高企。产能扩产规划合理以及光伏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提升的“内功修炼”是公司盈利重要的护城河,截止22年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近 50GW,配套硅片/电池片产能为组件的 80%,随着鄂尔多斯、包头、宁晋、扬州、曲靖、越南等在建项目稳步推进,23年年底公司有望形成 80GW 组件产能,硅片、电池片自供率进一步提升至 90%,针对盈利高、潜力大的美国市场,公司在东南亚已布局 4GW 一体化产能,并逐步推进美国当地建厂规划,降低政策、贸易摩擦风险,保持溢价红利。新产品方面,公司最新量产的 N 型倍秀(Bycium)电池转换效率最高达到 25.3%,稳居行业领先水平,2023年末 N 型电池产能有望达到近 40GW,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出货,全年出货占比 30%,改善产品结构,提振盈利能力。 组件定价之锚有望转变,一体化地位持续提升。长久以来,由于集中式大电站是光伏装机的主要需求来源,电站项目集采的中标价格一直被视为组件均价表现的锚。但从 2022年开始,国内工商业、海外户用需求爆发,分布式的光伏装机占比逐步攀升,我们认为锚定作用的接力棒将有望传递到分布式项目手中,分布式贴近 C 端与集中式项目策略逻辑完全不同,叠加集中式电站 收益率要求放宽,因此即便在产业链价格趋势下,我们仍乐观预期组件价格表现。对于终端组件厂商而言,持续的品牌打造以及一体化率提升支撑起它们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而在上游主辅材各环节供给宽松后,我们认为组件环节由于积累的品牌、渠道以及自身超高的一体化率而一跃成为竞争壁垒、战略地位最高的环节,有望留存可观的利润,晶澳等头部厂商护城河优势显著,成长性与盈利弹性将持续受益。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924.05亿元、1159.68亿元和 1493.6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91.89亿元、118.04亿元、156.56亿元,同比增长 66.1%、28.5%、32.6%。对应 EPS 分别为 3.90、5.01、6.64,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14X、11X、8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新技术开发不及预期等。
奕瑞科技 2023-03-24 265.71 -- -- 388.80 3.68%
308.94 16.27%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 15.49亿元,同比增长 30.47%,主要原因系公司在持续搭建平台化产品结构、扩大产能储备的同时,继续开拓全球市场,深化战略大客户策略,取得齿科、工业产品销售的快速增长,普放、放疗等产品销售亦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归母净利润为 6.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2.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5.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1.18%,主要原因系 2022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等利润指标持续增长;其中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57.34%,较上年同期上升 2.09pct,销售净利率为 41.23%,较上年同期上升 0.42pct。费用率方面,公司 2022年销售费用率为 5.61%,较上年同期+0.69pct;管理费用率为 5.85%,较上年同期 +1.11pct;财务费用率为-4.01%,较上年同期-2.6pct;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力成本增加及股权激励成本所致,财务费用变动的主要原因系利息收入及汇兑收益增加所致。研发投入方面,公司实现研发投入 2.3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15.41%,较上年增加 3.14pct,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对CMOS 探测器、TDI 探测器、CT 探测器、SiPM 探测器、CZT 光子计数探测器等新型探测器的研发投入,并成功推出柔性屏升级产品曲面探测器、CMOS工业探测器、TDI 探测器等新产品。去年公司采用 CMOS、IGZO、柔性等新传感器技术的产品收入超过 3.8亿元。 齿科及工业领域产品快速成长,空间广阔。根据 Frost & Sullivan 报告,2021年全球探测器的市场规模为 22.8亿美元,预计至 2030年,全球数字化 X 线探测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50.3亿美金。分产品看,2022年公司静态领域产品实现营业收入 8.16亿元,同比增长 8.90%;动态领域产品实现营业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 68.12%。静态产品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动态产品收入因齿科及工业新产品实现规模销售快速增长。齿科方面,受全球牙科行业的发展带动,口腔内牙科影像系统市场需求持续攀升,规模也随之扩大。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 数据显示,预计 2030年全球口内探测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4.46亿美元。在 2020年中国口腔内牙科影像系统市场规模约为 6千万美元,预计到 2025年将达到 8千万美元。目前,口腔 CBCT 三合一设备上的主流配置一般需要一块动态平板探测器和至少一块 TDI 探测器。公司已经开 发了数款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平板探测器和线阵探测器以满足市场需求。工业领域,动力电池检测是近年来 X 线探测器在工业领域应用新的增长点。根据 SNE Research 数据,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由 2018年的 106GWh 快速增长至 2021年的 296.8GWh;根据高工产业研究(GGII)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超过 1,500GWh。动力电池出货量的增加会带动检测需求的增加,进而带动 X 射线系统的检测需求进一步增长;此外,传统工业探测器由于辐射剂量较高,工作环境较为恶劣,通常使用寿命较短,拥有较大增量市场的同时,还具有较大的换新市场。 投资建议:鉴于公司作为国产 X 线探测器的龙头企业,考虑到未来随着医疗需求的不断加强、市占率的提升以及工业领域的市场扩容等因素,我们预计公司 2023年-2025年 EPS 分别为 8.06元、11.10元、14.52元,对应 PE 分别为 43倍、31倍、24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贸易摩擦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新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业务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中航电子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3-24 18.20 -- -- 18.23 0.16%
18.23 0.1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111.86亿元,同比增长 13.47亿元,增幅 13.69%;实现净利润 9.02亿元,同比增长 0.84亿元,增幅 10.29%;实现归母净利润 8.72亿元,同比增长 0.73亿元,增幅 9.17%。 三费费率整体下降,研发投入大幅提升,盈利能力短期承压。2022年公司三费费率整体下降 0.2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的下降是主要原因,分别下降 0.14个百分点、0.26个百分点。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8.72亿元,同比增长 9.17%,增幅有所下降,主要受财务费用率上涨和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的影响。财务费用率增加 0.17个百分点,主要因为 2022年冲回已计提的未涉及清偿义务的利息。公司研发费用率增加 2.2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达到营收的 10.65%,公司研发人员人数增加,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 31%。在报告期内公司科技创新取得了多方位突破,多项航空电子新兴技术应用于科研生产,多项航空电子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有力支撑产品研制和生产交付;多家子公司成立技术中心、专业实验室,打造“沉浸式”科研环境,持续推进建设“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将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长期发展潜力大。 航空主业突出,军民飞机产业链市场广阔。公司 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111.86亿元,同比增长 13.47亿元,增幅 13.69%,其中,航空产品实现营收 98.4亿,占总营收 88%,同比增长 13.81%,毛利率 31.25%,较上年增加 1.75个百分点。在防务航空领域,公司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各项防务产品交付任务,持续保障产品订货供给;在民用航空领域,公司稳步推进产业战略布局,多家子公司成为 C919项目配套供应商,在国产支线涡桨客机 MA7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 AG600、以及通用飞机和民用直升机上进行产品配套,在民机服务市场积极拓展航材分销、民航维修、民机加改装、航线运行支持业务。公司作为国内航空电子系统的龙头企业,将引来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的市场机遇期。根据《Flight global》杂志发布的《2023World Air Forcesdirectory》中国现役军机 3,284架,战斗直升机 913架,而美国现役军机 13300架,战斗直升机 5584架,中国军机仅占美国 24.69%,战斗直升机占比更低,仅 16.35%。当前正处在航空强国建设的关键期,中国军机数量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进万台的差距,可以预见,未来军用飞机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根据 中国商飞预测年报(2021~2040),2021~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将补充 50座级以上客机 9084架,价值约 1.4万亿美元,民用航空市场广阔,需求将逐步释放,公司未来订单或将进一步增长。 换股吸并中航机电,打造机载系统集成供应商。中航机电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承担航空机电产品的市场开拓、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维修保障的全价值链管理,为航空装备提供专业配套系统产品,在国内航空机电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约为55%-60%。中航机电近年来陆续开展了 12家航空机电企业的资产整合,通过资产注入和管理,公司的航空军品业务收入从 2013年的 24.45亿元,逐年提升至 2021年的 111.63亿元,航空主业占比从 36%提升至 74.46%。飞机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链分类包括机体材料、机身结构、动力系统、机电系统和航电系统,其中机电系统与航电系统被统称为“机载系统”。在过去十几年中,中航电子与中航机电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龙头作用,如今中航电子通过换股吸并中航机电,公司将增加航空机电相关业务,推动更多优质机载业务科研、生产等各方面资源向上市公司平台汇聚,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公司在系统级的整体研制能力和供应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这次交易顺应全球航空机载产业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有望将公司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机载系统集成供应商。在重大资产重组的关键期,中航电子获控股股东增持股份。中航科工于 2022年 10月 17日增持中航电子 1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05%,进一步彰显了控股股东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和未来稳定发展的信心。目前,换股吸并相关工作仍在稳步推进中,中航机电于 3月16日发布公告称已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中航工业机电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根据该决定,中航机电股票于 2023年 3月 17日起终止上市并摘牌。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航空电子系统的龙头企业,航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未来或将受益于防务航空市场和民用航空市场需求的释放,市场空间广阔。不考虑吸收合并中航机电的影响,我们预测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23年至 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6亿元、12.94亿元、17.08亿元,EPS 分别为 0.55元、0.67元、0.89元,对应 P/E 为 32.5倍、26.6倍、20.2倍。首次给与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供应链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中航重机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3-23 24.74 -- -- 26.09 4.82%
27.78 12.29%
详细
事件:公司于 2023年 3月 17日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收105.70亿元,同比增长 20.25%;实现利润总额 15.34亿元,同比增长 34.18%; 实现归母净利润 12.02亿元,同比增长 34.93%;基本每股收益盈利 0.82元,同比增加 28.13%。 需求供给齐发力,业绩稳中向好。据公司 22年年报显示,22年实现营收105.70亿元,同比增长 20.25%;实现利润总额 15.34亿元,同比增长 34.18%,主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实现归母净利润 12.02亿元,同比增长 34.93%;基本每股收益盈利 0.82元,同比增加 28.13%。主要原因有:22年市场订单增加,产品交付能力提升;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较大,成本费用增幅小于收入增幅,利润率得到提升。公司国内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全年订单出现复苏,业绩稳中向好,未来上升空间大。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募投项目产能待释放。据公司 22年年报显示,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同比增长 5.58%、15.15%;财务费用由正转负,主要原因有: 公司积极开拓市场、销售管理人员薪酬增加,费用增速较快;公司利息收入、汇兑净收益增加,利息支出减少。22年公司对新产品研发投入 4.3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4.11%,同比增长 25.31%,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22年新品开发 4096项,完成全年计划的 102%;申报专利 275项,其中发明专利 165项;完成航空科技报告 9篇;承担集团标准编制任务 7项。22年公司募投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陆续投入,在建工程 7.29亿元,同比增长 136.47%。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2018年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所投资项目陆续投产,其中航空高效热交换器及集成生产能力建设项目达到预计效益,其余项目产能仍待释放。 加大锻铸业务布局,主业营收有望稳步增长。根据公司相关公告显示,22年公司对特材公司和安吉精铸分别实际增资 13220万、5000万,有利于公司提升关键核心产品制造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做强精密铸造主业。公司与双龙管委会于贵州省贵阳市签署投资协议,建设贵阳航空通用基础结构制造产业园,有利于公司现业务区域的覆盖和延伸,有利于加快公司能力建设,进一步满足公司主业发展需要。23年公司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途之一拟用于收购宏山锻造 80.00%的股权。若收购完成将有助于公司加大锻铸业务布局,顺应行业专业化整合的发展趋势。22年公司锻铸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85.84亿元,同比增长 28.19%,公司聚焦主责主业,未来锻铸业务有望进一步扩展市场份额,主业营收有望稳步增长。 航空市场空间广阔,看好未来市场需求。根据《中国商飞市场预测年报(2020-2039年)》对未来 20年全球和中国民用飞机市场做出的分析与预测,中国航空市场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根据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数据,截至 2021年底,我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数为 4054架,预计到2039年中国客机数量将达 9641架,未来将有数千架飞机交付市场。公司主要涉及锻铸、液压及环控产业,为军民用航空领域配套。未来军民用航空需求扩张将有效传导至产业链中上游的锻铸造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投 资 建 议 : 我 们 预 计 公 司 2023年 至 2025年 营 业 收 入 分 别 为130.9/167.1/219.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70/25.01/38.27亿元,EPS分别为 1.20/1.70/2.60元,对应 PE 分别为 20.8/14.7/9.6倍,首次给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订单及收入确认进度不及预期;技术创新进展不及预期;募投项目进展及收益不及预期;生产能力扩张不及预期。
中航高科 机械行业 2023-03-21 23.11 -- -- 23.35 1.04%
25.62 10.8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4.46亿元,同比增长 16.77%;实现归母净利润 7.65亿元,同比增长 29.4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7.43亿元,同比增长 35.48%。 聚焦主业,稳中有进。营收方面,航空新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43.58亿元,上年同期 36.71亿元,同比增长 18.71%(其中:航空工业复材同比增长19.87%),主要系本期航空复合材料原材料产品销售增长所致;机床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8,432.23万元,上年同期 1.39亿元,主要受国内供应链运转等影响,部分需求订单不能及时响应导致产品交付下降所致。利润方面,航空新材料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 8.25亿元,上年同期 6.77亿元,同比增长21.74%(其中:航空工业复材同比增长 22.08%),主要系预浸料销售增长所致;2.机床装备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3,382.63万元,上年同期-3,006.10万元,同比增亏 376.53万元。2022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 30.94%,较上年同比提升 0.87pct;销售净利率为 17.26%,较上年同比提升 1.73pct,其中主要原因系公司控费增效导致,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 0.27pct,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 0.3pct,财务费用率下降 0.15pct。同时公司积极推动新材料及高端装备业务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节奏,全年研发投入 1.85亿元,申请受理专利 25项,获授权专利 23项。 航空复材需求稳定提升,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受益于下游放量。航空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应用范围已经从非承力构件发展到次承力和主承力构件,可获得减轻飞机质量 20%-30%的显著效果。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航空复合材料原材料(高性能树脂及预浸料、蜂窝及芯材)、复合材料构件在飞机上的应用比例也不断增加。从结构用量来看,空客 A350、波音 B787等都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波音 B787复合材料的结构用量高达 50%,空客 A350飞机复合材料结构用量高达 52%。未来我国 CR929飞机复合材料含量占比将超过 50%。《中国商飞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预测:未来 20年全球旅客周转量将以每年 3.9%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 20年全球将有超过 41,429架新机交付,价值约 6.1万亿美元(以 2020年目录价格为基准),用于替代和支持机队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叠加国产大飞机需求提升将为复材行业提供增长的需求。去年公司在 C919项目,协助中国商飞公司完成了 C919飞机垂直尾翼优化设计;CR929项目,与客户形成了联合工作推进机制,持续推进 CR929前机身工艺研制和复合材料国产化工作,完成了前机身上壁板 PPM(试生产制造);在 AG600项目完成了三架份整流罩、副翼、方向舵和升降舵的制造、装配、适航挂签和产品交付,顺利完成了 AG600复合材料零部件全年交付任务。 23年全年经营工作目标彰显信心,聚焦创新引领,提升发展动能。根据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对于 2023年全年经营工作目标是:营业收入 49亿元,同比+10.2%;利润总额 11.76亿元,同比+31.5%。其中航空新材料业务(含民品转化业务)力争实现营业收入 48.62亿元,利润总额 12.96亿元。 机床装备业务力争实现营业收入 0.93亿元,利润总额-0.30亿元。 投资建议:公司是航空复合材料领域龙头,业务现以进入高速发展期,下游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3年至 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15亿元、13.10亿元、16.31亿元,EPS分别为 0.73元、0.94元、1.17元,对应 P/E 为 31倍、24倍、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行业竞争风险;国际市场开拓风险;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芯能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3-21 15.80 -- -- 16.33 2.58%
17.13 8.42%
详细
事件: 2023年 3月 15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49亿元,同比增长 46.00%;实现归母净利润 1.92亿元,同比增加74.10%,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 1.87亿元,同比增加 101.57%,高出业绩预报上限,表现超预期。 “最好的项目+最好的地区”,工商业光伏电站主业提振业绩。2022年在新冠疫情反复扰动的影响下,公司仍然实现 121MW 的自持电站并网容量新增,累计并网容量规模达 726.49MW,另有在建、待建和拟签订合同的自持分布式光伏电站约 172MW,全年自持电站实现光伏发电量约 67531万度,同比增加 10983万度。公司项目质量领跑行业,电站均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合作工商业客户优质自用比例高,分布于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诸多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余电上网消纳好,充分享受电价上涨红利,22年综合度电收入(不含补贴)较上年同期增加约 0.1元/度,同比增加约 21%;平均结算电价(不含税)达 0.78元/度,同比提升 0.06元/度,自发自用比例高达 76.58%,板块量价齐升贡献营收 5.29亿元,同比上升 29.72%,毛利率高达 65.54%,同比上升 5.32个 pct,驱动公司业绩持续向好。 可转债积极推进,为优质项目保驾护航。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资不超过 88,000.00万元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与偿还银行贷款。其中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拟总投资 72,340.78万元,项目分布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湖北省、安徽省及天津市等地区的工商业企业屋顶,建成后总装机容量约为 166.26MW,预计年均发电量约为 15,740.44万千瓦时,各大拟投电站项目综合税后 IRR 达 9.51%,保持高盈利性。目前公司正加速向浙江省外扩张,电站累计装机、新增装机、储备装机的省外项目占比分别为13.02%、33.23%、33.72%,品牌、客户优势帮助打破地域限制逻辑兑现,自持规模向 GW 级稳步发展。可转债的推进将帮助公司加速开发省内优质项目、优化财务费用负担,我们对公司后续的业绩成长与盈利能力保持乐观。 受益产业链价格下降与峰谷价差拉大,工商业光储景气上行。当下节点,由于硅料厂商的库存策略与石英坩埚的供给紧缺,硅料与硅片的价格仍在高位震荡运行,但我们认为,价格的根本始终在于供需变化,在后续硅料供给持续释放的带动下,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行趋势依然具有较大确定性,下游电站 的投资成本有望持续下降,在电价上涨周期的支撑下,电站收益有望再上一层楼。而各省峰谷价差的拉大则提振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尤其对于工商业储能而言,以浙江为例,1-10千伏的大工业电价峰谷价差已达 0.97元/度,且每日可实现两充两放,项目 IRR 乐观可达 10%,叠加锂电池价格下滑带来的成本宽松,工商业储能有望在浙江、广东等地放量落地。公司深耕浙江多年,工商业项目优势显著,深度绑定优质客户资源,光储业务开拓有望超预期。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7.91亿元、9.45亿元和 11.9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51亿元、3.05亿元、3.76亿元,同比增长 30.8%、21.9%、23.2%。对应 EPS 分别为 0.50、0.61、0.75,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33X、27X、3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客户信用风险;用电量下滑风险;电价下调风险等。
东华测试 计算机行业 2023-03-17 45.96 -- -- 46.88 2.00%
49.10 6.8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 业绩稳步成长,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提升: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7亿元,同比增长 42.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2亿元,同比增长 52.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1.17亿元,同比增长 52.36%。公司全年的销售毛利率为 67.54%,较上年同比-0.25pct;销售净利率达到 33.17%,较上年同比+2.04pct,盈利能力得到提升。费用率方面,公司 2022年销售费用率为 11.38%,较去年下降 2.18pct;管理费用率为 11.41%,较去年下降 2.08pct,财务费用率为-0.12%,较去年提升 0.04pct;研发投入方面,公司研发投入为 0.35亿元,较去年的 0.27亿元同比提升 29.6%,研发费用率为 9.43%,较去年同比下降 1.11pct;公司不断投入研发力量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例如结构力学性能分析领域的光学测试及分析技术(光纤类、光学感知类、声发射等等)和电化学领域的数据分析方法,同时优化改造传感器生产线,提高了传感器的生产供应能力,丰富了现有产品体系。2022年公司推进生产工艺技术升级、设备改造、费用管控等降本增效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各项业务延续稳健增长,电化学工作站业务快速发展,打造未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分业务来看,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业务实现营收 2.16亿元,较去年同比+22.25%;结构安全在线监测及防务装备 PHM 系统业务实现营收 0.82亿元,同比+70.36%;基于 PHM 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业务实现营收 0.32亿元,同比+94.49%;电化学工作站业务实现营收0.31亿元,同比+167.82%。随着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在锂电池、燃料电池、液流电池等测试、储能安全测试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加,将带动作为高效检测工具的电化学工作站的市场需求的上升。并且随着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加大,国产电化学设备的生产工艺、仪器性能将会有较大的进步。 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东华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依托母公司在测试技术及应用领域的近三十年的技术积累,产品广泛应用于电极材料/溶液/传感器的电分析研究、材料的耐腐蚀评价、催化剂性能测试、析氢/析氧测试、单 体电池/锂电池堆/燃料电池堆在静态或动态下的交流阻抗测试等,是电化学分析测试、腐蚀与防护、各种新能源电池性能分析等方面研究必不可少的智能测试分析科学仪器。未来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先一步掌握核心技术,未来国产电化学仪器市场广阔。 投资建议:公司是传统力学测试领域龙头,同时自主研发的电化学工作站,开辟新能源领域发展,打造未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并且在线监测业务高速发展,PHM 业务市场潜力较大,预计公司未来业绩有望实现较快增长,维持“买入”评级,预计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94亿元、2.53亿元、3.58亿元,EPS 分别为 1.41元、1.83元、2.59元,对应 PE 为 33倍、25倍、18倍。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风险; 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3-15 240.00 -- -- 260.86 8.69%
269.80 12.42%
详细
事件: 3 月1 日公司发布2023 年2 月产销快报,新能源汽车总产量203,172辆,同比增长127.93%,环比增长31.77%。新能源汽车总销量193,655 辆,同比增长119.36%,环比增长27.96%。其中乘用车总产量201,181 辆,总销量191,664 辆;商用车总产量1,991 辆,总销量1,991 辆。 补贴政策退出及季节因素影响逐渐消退,行业竞争环境变化令公司承压:2 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增长率由负转正,为27.96%(1 月为-35.65%),同比增长119.36%,主要是因为补贴退出及季节因素的影响逐渐消退。而行业竞争环境仍不容乐观,继特斯拉、问界、小鹏等新兴车企通过降价促销等手段抢占市场空间之后,传统车企如上汽、一汽等也加入战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令公司经营承压。 2 月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90,639 辆,占比47.29%,环比增长27.06%;混动乘用车销量为101,025 辆,占比52.71%,环比增长28.16%。纯电车型与混动车型的销量比例长期维持在1:1 左右。 王朝网销量再次领先,腾势持续生长:2 月,王朝网总销量为10.40 万辆,占比56.52%;海洋网总销量为8.00 万辆,占比43.48%。王朝网近期销售情况明显好于海洋网,故在行业价格战的压力之下,公司首选对海洋网的两款热门车型,宋Plus 和海豹进行限时促销。 王朝网秦家族(价格区间9.98~14.58 万元起)曾保持近半年的销量榜首地位再次被曾长期位于销量第三的元家族(价格区间13.98~16.78 万元)取代,元家族2 月销量3.36 万辆;秦家族紧随其后,2 月销量3.05 万辆。 宋家族,仅含宋pro&宋max(价格区间14.08~17.48 万元)近半年再次进入销量前三,2 月销售1.54 万辆,位居第三。近半年曾长期销量位居第二的汉家族(价格区间21.98~33.18 万元起)2 月销售1.23 万辆,屈居第四。 海洋网宋Plus(价格区间16.48~20.38 万元起)车系2 月销售3.80 万辆,占比约为50%。海豚(价格区间11.68~13.68 万元起)位居第二,2 月销量2.29 万辆,多次蝉联A0 级市场销冠;价格带与特斯拉Model3 重合较多的纯电轿跑海豹(价格区间21.28~28.98 万元)2 月销量略有提升,为0.75 万辆(1 月仅为0.66 万辆)。 腾势2 月单月销量7,325 辆,环比增长13.8%,蝉联35 万以上新能源豪华MPV 销量第一的位置,单车成交均价41.5 万元的数据,也展现出其作为“中国新能源豪华MPV 价值新标杆”的实力。 2 月出口连续过万辆,商用车进入瑞典市场:2 月公司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15,002 辆,环比大增约45%。已连续四个月出口过万辆,商用车出海业务在瑞典地区进展较大。 2 月初,公司获瑞典最大公共交通运营商之一Transdev AB 电动大巴订单,这是公司与Transdev AB 合作以来的最大订单,共52 台电动巴士,将在瑞典东部G?strikland 省投入运营。此次订单包括44 台15 米及8 台12 米纯电动巴士,均配备全新一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续航能力也实现突破,在SORT Ⅱ工况续航可达450km。得益于六合一集成控制器总成系统和电热管理系统,大巴各项性能提升,充分适应瑞典环境条件。同时,内外饰使用升级材料,更耐用,更舒适,更时尚。 投资建议: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交通出行体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公司宣布自 2022 年 3 月起停产燃油车,意味着公司今后将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在新能源车赛道发力。去年年底新能源补贴取消导致的购车成本上升有望被今年初公司在原材料端更为强势的议价能力抵消。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02 亿元、431.60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42 倍、16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车型迭代升级较快、赛道竞争激烈、其他车企降价、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华工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3-07 21.57 -- -- 27.95 29.10%
38.00 76.1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 新能源业务增添发展动力,盈利能力迎来提升: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0.11亿元,同比+18.14%;实现归母净利润 9.06亿元,同比+19.07%; 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7.21亿元,同比+32.53%;其中第四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1.84亿元,同比+551.99%。去年公司毛利水平从 21年的 17.04%,提升到 19.16%;净利率水平从 21年的 7.36%,提升到 7.41%;经营现金流量由上年的 8640万元,提升到 5.79亿元,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装备国产化的背景下,公司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的产品收入在 2022年已超过 21亿元,产品利润超过 5亿元,较 2021年增长幅度超 100%。 聚焦“感知、联接、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业务,拓展新能源、智能制造两大增长极:智能制造业务:公司围绕新能源、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船舶等重点行业,销售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其中第三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面向热成形行业交付突破 200台,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聚焦锂电和光伏方向,成功推出了锂电大卷清洗设备,其中基于激光技术的宽幅正极锂电池清洗设备为行业首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光加工装备收入同比增长 71%。去年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30%,净利润同比增长 73%。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公司聚焦半导体制造核心工艺制程,解决激光表切、隐切、退火、缺陷检测等关键技术,推出半导体激光表面切割划片设备、半导体激光隐形切割划片设备和 SIC 衬底外观缺陷检测设备,实现国产替代装备应用;持续拓宽新能源赛道,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聚焦比亚迪、特斯拉等行业优质龙头客户,打造扁线电机自动化产线,实现国产替代。 感知业务:公司的新能源 PTC 热管理系统业务全面开花,覆盖国内近八成新能源汽车品牌,同比增长 260%;国际业务成功进入 Daikin(大金)品牌供应系统,Whirlpool(惠而浦)、BSH(博西家电)、GE(通用电气) 智能家电用传感器实现批量供应。去年公司传感器业务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60%,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业务成为公司主导业务,销售贡献占比超过 54%。 联接业务:公司继续围绕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从芯片、材料、技术、工艺和应用布局新领域。2022年公司的 100G/200G/400G 全系列光模块批量交付,进入海内外多家头部互联网厂商;应用于超大规模云数据中心 800G硅光模块已于 2022年第三季度正式推向市场。在 5G 业务领域,无线光模块系列产品发货量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客户侧 10G-400G 传输类光模块全覆盖,线路侧 CFP2/QSFP-DD 产品迭代取得重大进展,光模块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21%;“觉影”(Joinsite) 5G 无线小站产品发货量行业领先,并成功推出 RHUB 新产品,产品向更高端迈进。公司全球光器件供应商排名跃升至第八位,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50.92亿元、182.22亿元、222.00亿元;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03亿元、15.22亿元、18.56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8倍、14倍、1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等。
中国卫通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3-06 15.72 -- -- 25.70 63.49%
25.70 63.49%
详细
事件: 2023年 2月 23日 19时 49分,中星 26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中星 26号卫星将在通过在轨测试后交付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 我国首颗超百 Gbps 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中星 26号成功发射,利好公司长期发展。该星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星上搭载 Ka 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主要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地区和水域、东亚、东南亚、南亚部分地区、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区域等,可向航空、航海、应急、能源、林草等行业及普遍服务用户提供高速的专网通信和卫星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中星 26号的成功发射将为公司构建 Ka 频段高通量卫星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系统建成后将拓展公司在互联网接入、机载和船舶通信、远程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市场,使公司业务进一步发展。 卫星运营服务、行业系统集成、综合信息服务稳步发展,描绘出公司未来增长蓝图。作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公司拥有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截至 2022年 6月 30日,公司运营管理着 14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拥有的卫星转发器资源涵盖 C 频段、Ku 频段以及 Ka 频段等。根据公司官网披露,公司正在构建卫星运营服务、行业系统集成、综合信息服务三大主业协同发展格局。此次中星26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将加快公司构建三大发展格局,使得公司向打造卫星通信现代产业链链长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大幅上升,前三季度业绩稳中向好。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6.65亿元,同比+8.40%;实现归母净利润 2.42亿元,同比+104.62%;扣非净利润 1.49亿元,同比+31.15%;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9.18亿元,同比+3.66%;实现归母净利润 5.26亿元,同比+40.83%;扣非净利润 4.21亿元,同比+22.02%。 投资建议:公司通过运营管理各类通信广播卫星为客户提供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相关应用服务,主要业务流程包括卫星网络申报、协调及维护,卫星项目建设;卫星测控管理;业务运行管理;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宽带运营管理;综合信息服务。预测公司 2022-2024年 EPS分别为 0.17元、0.20元、0.23元,对应 PE 分别为 79、68、60,首次给与“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波动,原材料供应短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生产交付不及预期。
睿创微纳 2023-03-06 44.74 -- -- 51.88 15.96%
54.10 20.92%
详细
事件:公司于 2023年 2月 27日发布 2022年业绩快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6.80亿元,同比增长 50.55%;实现利润总额 3.35亿元,同比减少25.3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3.07亿元,同比减少 33.32%。 基本每股收益盈利 0.69元,同比-33.48%。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市场份额扩张,看好公司长期成长性:据公司 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6.80亿元,同比增长 50.55%; 实现利润总额 3.35亿元,同比减少 25.3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3.07亿元,同比减少 33.32%。基本每股收益盈利 0.69元,同比-33.48%。 利润方面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有:受产品结构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产品毛利率下滑;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期间费用增长较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增加。公司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扩大研发规模,建设研发平台,注重研发成果转化。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 4.18亿元,占营收 23.47%,研发投入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 82.95%,拥有研发人员 905人,占公司总人数的 43.78%,预计 2022年研发规模持续增长。公司作为研发驱动型企业,具备业内领先的技术水平,依靠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销售收入稳步增长。目前,公司仍持续进行研发投入,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市场地位稳中求进,加之行业快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空间扩大,公司依靠技术积累,产品市场份额得以扩张,未来成长性可期。 民用领域需求快速增长,海外市场拓展,公司发展前景广阔:红外热成像技术最早应用于防务领域,在特种装备上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其最重要的应用是夜间观察和目标探测。由于技术封锁和政策制约等因素,防务市场规模受到限制,根据 Maxtech International 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2023年全球防务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 107.95亿美元,且主要由欧美主导。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降低,红外成像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民用领域得以发展,上述机构预测 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74.65亿美元。国内市场方面,未来我国民用红外热像仪将更多的应用于汽 车辅助驾驶、个人消费电子及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需求空间广阔。公司目前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凭借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国际知名度,目标市场进一步拓宽。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2020年、2021,公司境外收入分别为 2.39亿元、6.28亿元、7.4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 192.4%、162.8%、18.4%。公司自 2016年开始对境外销售,经过 2017年海外市场拓展,2018年开始已形成一定规模。公司海外主营业务为手持热成像仪销售,凭借优良的产品质量和降低 5%-10%定价的销售策略,在欧洲市场打开销路,拓展盈利渠道。未来,通过技术研发、市场促销等手段,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海外品牌优势建立,公司境外收入有望进一步提高。 布局微波领域,打造业绩新增长点:据公司相关公告显示,公司早先已开始布局微波领域,经过早期的布局和团队搭建,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研发团队,完成了多项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2021年,公司成功收购无锡华测,拓展了公司在微波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能力。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无锡华测较收购前产能已有显著提升,且目前订单充足,现有产能已能保证订单的按时生产与交付。相关研发成果方面,公司已实现 Ku 波段 T/R 组件、Ku 波段一维相控阵天线、Ku 波段地面监视雷达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完成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等。微波业务表现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进一步加大对微波业务的投入,持续提升微波业务的产能和生产管理,目前公司微波射频系统及组件贡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已超过 10%,微波业务成为了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 可转债项目稳步实施,营收有望再增长:2023年 1月,公司完成可转债发行,总募集资金 15.65亿元,主要用于红外热成像整机项目、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等。红外热成像整机项目方面,分为两个子项目,总投资金额为 11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 7.54亿元。随着行业发展,目前非制冷红外热像仪核心元器件已国产化成功,国内非制冷红外全生态产业链已逐渐由元器件端向整机及系统端延伸,红外完整生态产业链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加之国内新兴民用领域需求日益扩大,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需求空间广阔,红外整机及终端产品势在必行。募投项目完全达产后,公司新增产能较多,业务规模得到扩张,达产后年的销售收入预计增长 36.5亿元。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方面总投资 9亿元,其中募集资金 4亿元。该项目致力于红外、激光、微波等新型智能光电传感器技术及产品研究,建设特色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在光电领域的市场地位,提高盈利能力。该项目有利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积极探索设计、制造等环节更紧密的合作模式,推动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优化,带动原材料、核心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项目建成后,达产后有望新增年销售收入 9.25亿元。 投 资 建 议 : 我 们 预 计 公 司 2022年 至 2024年 营 业 收 入 分 别 为26.80/34.63/45.6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8/4.78/7.19亿元,EPS 分别为 0.69/1.07/1.62元,对应 PE 分别为 67/43/29倍,首次给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降;毛利率下降,客户相对集中,资金周转风险,市场竞争加剧,股权分散。
振华风光 2023-03-06 105.98 -- -- 111.66 5.36%
119.85 13.09%
详细
事件:公司于 2023年 2月 23日发布 2022年年度业绩快报,公司 2022年营业收入为 7.79亿元,同比 55.05%;归母净利润为 3.03亿元,同比+71.27%,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2.92亿元,同比+63.92%。基本每股收益盈利 1.82元,同比+54.14%。 产品认可度高,下游客户优势明显,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及销售,主要产品通用型电子元器件,包括信号链及电源管理器等系列产品等。公司客户遍布华东、华北、西南、西北等多个区域,涉及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核工业等各领域,现有客户 400余家,包括中航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军工集团的下属单位和科研院所。先后被各大军工集团及其下属单位认定为“航天产品用电子元器件定点供应单位”、“中国航天元器件合格供应商”等称号,产品下游认可度高,已成为国内主要的高可靠集成电路供应商,在军用集成电路领域具备较高的市场地位。2022年,公司集成电路产品结构和业务布局持续优化,产品及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加之产业链下游需求旺盛,销售订单增加,同时公司不断通过技改项目提升产能,全力保障订单交付,实现了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公司 2022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 7.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5.05%;实现归母净利润 3.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71.27%。 整体来说,公司有着长期稳定的下游客户资源和独特的公司品牌,下游客户主要为央企及其子公司,整体信誉较好,集中度较高,同时也侧面印证公司产品具备较高的认可度,加之 2022年下游高可靠 IC 需求释放,公司整体业绩得以快速增长。 下游行业市场需求增长,公司销售订单充足,增长之势有望延续:公司业绩快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公司持续加强产品研发,产品持续进行迭代,产品的类别和结构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为公司下游客户为航空、航天、船舶和电子等各军工企业,受国家战略下的装备数量和性能提升需求,军工电子产业蓬勃向好发展,客户采购量和采购类别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公司相关产品的销售规模快速增加。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主要围绕军事装备的 研发和生产展开,主要涵盖兵器、核工业、航空、航天、船舶和军工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群。军工相关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与军工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防实力的增强,军费预算每年保持稳定增长。根据财政部的统计,“十三五”军费预算支出较“十二五”期间增幅近 50%,我国 2022年军费预算为 1.45万亿元,较 2021年增长了 7.10%,连续六年超万亿元,市场规模和空间广阔。市场规模方面,根据 IC Insights 预测,2020~2025年整个集成电路行业增速受到下游汽车电子、5G 通信的应用场景的带动作用,销售额复合增速将达到 8.0%,高于半导体行业整体增速,国内模拟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从 2021年的 1583.8亿元增加至 2025年的2247.9亿元。公司订单方面,据公司今年 2月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公司目前产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产品订单增长情况符合行业增长水平,在手订单充足。总的来说,公司得益于下游行业发展,产品市场需求逐步上升,新增产能得以释放,且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足,2022年快速增长的强劲之势有望延续,整体发展前景广阔。 公司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助力公司向 IDM 经营模式转型:公司 IPO 顺利进行,所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建设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着眼于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实力,是现有业务的升级、延伸与补充。项目具体建设内容为建设一条 6寸特色工艺线和年产 200万块后道先进封测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公司产能将达 3k 片/月,同时形成硅基板加工制造,晶圆级、2.5D、3D 封装测试能力,公司的高可靠模拟集成电路产品整体交付能力将提升200万块/年,实现公司从现有设计、封装、测试的运作模式,向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销售高可靠模拟集成电路为一体的 IDM 半导体垂直整合型公司模式转型。IDM 经营模式能够实现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协同优化,有助于公司工艺技术积累,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升生产效率,加强市场竞争力。基于 IDM 经营模式,公司能更好发挥资源的内部整合优势,充分释放芯片设计能力,提高运营管理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到量产所需时间,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更高效、灵活的特色工艺定制,能更贴近市场与商业需求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创新。整体来说,本项目的建设可加快公司 IDM 经营模式的转型,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拓,公司能够继续巩固军品市场领先地位,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技术研发引领核心竞争力,高可靠模拟集成电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专注于高可靠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封装和测试,围绕放大器、接口驱动、系统封装集成电路、轴角转换器、电源管理器等产品,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相关产品技术在行业内处于优势地位。公司将自主创新当作基础,承担了国家纵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成功研发放大器、接口驱动、系统封装集成电路、轴角转换器及电源管理器等产品。目前,公司已布局了贵阳和成都双研发中心,突破了多项芯片设计关键,成为国内首家成功研制单芯片轴角转换器的企业。除此之外,公司 IPO 将所募集资金投资 2.5亿元用于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研发能力。近年来,公司研发费用持续上升,2019年自筹及国拨研发项目合计投为 3156.96万元,2020年为 4225.34万元,2021年达到 10359.75万元,占营业收入 20.63%,预计2022年保持上升。整体来说,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积极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坚持军品优先的发展道路,在高可靠集成电路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功 率放大器、运算放大器、轴角转换器等细分领域具备了较强竞争力,为未来公司业绩的稳健增长提供了保障。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2年至 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7.79/11.45/17.2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3/5.38/8.33亿元,EPS 分别为 1.82/2.69/4.17元,对应 PE 分别为 60/41/26倍,首次给与“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降;毛利率下降;客户相对集中;资金周转风险;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公司研发工作未达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