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胡华如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20030003,曾就职于天风证券...>>

20日
短线
11.11%
(--)
60日
中线
5.56%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闽能源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4-04-19 4.44 -- -- 4.50 1.35% -- 4.50 1.35% -- 详细
事件:2024年4月17日,公司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发电量完成情况的公告。 福建地区风况不及预期,下降幅度高于全国水平。2024年1-2月,福建省风电利用小时数为541小时,同比下降124小时,下降幅度为18.65%,但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风电利用小时数373小时(同比下降6.98%)。部分沿海省份风电利用情况如下:江苏509小时,同比增长23.54%;上海486小时,同比增长22.42%;浙江436小时,同比增长5.06%;广东389小时,同比减少17.76%;山东425小时,同比增长16.44%。从全国范围看,2024年1-2月,西藏地区风电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53.33%,其在去年同期的风电利用小时高于福建省排名全国第一;2024年1-2月,云南、四川风电利用小时数分别为629、594小时,风机利用率明显高于福建地区。 受地区风况较差影响,2024Q1发电量下滑。公司风电机组分布在福建及黑龙江地区,这两个地区在2024年1-2月的风电利用小时数分别同比下降18.65%、2.95%。根据公司发电量公告,2024年一季度,公司完成发电量7.99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7.45%;完成上网电量7.76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7.51%。其中,福建省风电发电量同比减少17.12%;黑龙江风电同比减少13.98%、生物质发电同比减少38.39%;新疆哈密光伏发电量同比减少6.48%。 投资建议:考虑福建省通常一、四季度为大风季,叠加1-2月省内风况不及预期,我们对2024年盈利预测进行微调,在不考虑三期海风注入的情况下,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17.49、18.55、18.8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38、8.01、8.52亿元,同比增长1.2%、8.6%、6.3%。对应EPS为0.39、0.42、0.45,对应的PE倍数为11.2、10.3、9.7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来风不及预期,自然灾害,项目注入时间不确定风险,新项目进程不及预期。
英威腾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4-15 7.82 -- -- 7.81 -0.13% -- 7.81 -0.13% -- 详细
事件:2024年4月9日,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45.9亿元,同比增长12.03%;实现海外营业收入14.75亿元,同比增长30.6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1亿元,同比增长35.06%。四季度单季度毛利率/净利率31.19%/3.55%,同比+1.52/-6.41个pct,盈利主要受到存货资产跌价损失影响,全年来看毛利率/净利率31.51%/7.15%,同比提高1.4/0.79个pct,保持向好趋势。 基石业务稳中有升,进击海外增厚盈利。尽管外部经济环境导致部分下游需求紧缩,但工业自动化作为公司的基石业务仍持续稳定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在多个行业和产品的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通过打通业务战略渠道、开发海外项目,实现海外市场较快增速的成长,在起重、钢铁、石油、化工、煤炭、海工船舶等行业与业内知名企业展开行业深度合作,助力板块23年实现营业收入25.42亿元,同比增长10.70%。网络能源方面,公司成功中标银行业机房UPS和蓄电池采购项目,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佛山、长沙、天津、成都、武汉等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并随着5G、AI、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继续深化拓宽业务布局,报告期内网络能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25亿元,同比增长13.17%。海外业务的拓展与产品结构的优化驱动公司两大基石业务盈利能力提升,工业自动化/网络能源23年分别实现毛利率37.86%/34.32%,同比提升1.91/6.05个pct。 短期扰动影响业绩表现,新能源板块重振旗鼓。2023年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领域分别实现营收7.01/3.04亿元,同比增长15.40%/12.28%,实现电驱及车载电源/逆变器产品毛利率18.58%/19.79%,同比-5.54/+2.64个pct,核心车企客户的产品落地节奏与光伏行业的海外库存问题影响公司23年新能源业务表现,但公司在商用车领域已深度绑定金龙、吉利、宇通等头部大厂,针对乘用车的产品也不断积极突破创新,光伏行业的去库周期也有望迎来拐点,乐观看好公司新能源板块的后续增长。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上游IGBT展开业务布局,立足工控传统业务基本盘,拓展新能源业务领域。 看好公司工控变频器、数据中心UPS保持稳健增长;新能源汽车电控增速回弹、光储逆变器迅速放量。预计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7.69亿元、73.59亿元、94.3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62亿元、5.79亿元、7.18亿元,同比增长24.4%、25.4%、23.9%。对应EPS分别为0.57、0.72、0.89,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13.6/10.8/8.7倍。 风险提示:原材料短缺及价格波动风险;新业务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海外局势风险及汇兑风险等。
西部超导 有色金属行业 2024-04-12 38.12 -- -- 40.36 5.88% -- 40.36 5.88% -- 详细
事件: 2024年 3月 29日,西部超导发布 2023年年报。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1.59亿元,同比减少 1.62%,归母净利润 7.52亿元,同比减少30.3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31亿元,同比减少 35.06%。 公司主要从事超导材料、高端钛合金材料和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及应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紧盯关键材料需求,开展新技术自主研发,加强研发团队力量和平台建设。 2023年全年,公司根据国家需求和下游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公司超导产品、高温合金材料和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高端钛合金材料取得良好业绩, 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质量标杆”,全年营收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为打造新质生产力和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持续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研发团队力量和平台建设,获批陕西省超导强磁场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航空特种金属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司坚持研发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大量研发人员长期工作于生产一线,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课题,通过针对性的研发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依托国家、省、市级课题,或面向国家型号或客户需求自主立项课题,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公司研发成果直接应用于或指导生产,减少了科研成果转化环节,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有利于迅速占领市场。公司形成研发带动销售、销售保障研发的循环模式,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同时,也推动公司的持续创新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下游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需求稳步增加,钛合金、超导和高温合金行业的新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公司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难题,稳步推进在研项目和获取新型号资格;不断提升生产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挖掘数据价值,促进生产效能提升;深化零缺陷质量管理,满足客户质量要求。 聚焦高端领域,三大核心产品相关技术继续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下游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需求稳步增加,钛合金、超导和高温合金行业的新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如下: (1)超导产品方向:为光伏产业单晶硅磁控直拉制备技术升级提供关键超导线材;研发特种低损耗超导线材配套风电领域超导技术应用开发新需求;持续开发高温超导 Bi-2212线材以及 Bi-2223带材制备技术,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导量子计算机用 NbTi 超导同轴线缆制备技术获得新突破,并 实现合同交付;在高速磁悬浮方面,公司继续与应用单位合作研发全尺寸高速磁悬浮用超导磁体,实现了批量化制造;在加速器用超导磁体方面,公司开始交付加速器系统核心装备-ECR 离子源;完成多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HIAF 项目用超导二极铁的生产制造;为国内供应多套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用高场超导磁体,服务于高端测试仪器。 (2)高端钛合金方向:针对国家重大型号研制急需,制备出国内最大规格耐蚀高韧钛合金锻坯、新型高温钛合金棒材/锻坯,同时在 TiAl高纯熔炼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在海洋、兵器、核工业领域承担的钛合金研制任务进展顺利,为合作方按需及时提供了全部产品;公司已开发出钛合金循环利用的全套熔炼技术。 (3)高性能高温合金方向:突破了航空结构件用某高强钢大规格棒材、紧固件用小规格棒材全流程制备技术,综合性能匹配良好;公司自主研制的 HT700高温合金已经基本完成 65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站的工程应用考核;公司已开发出高温合金循环利用的全套熔炼技术。 受销售结构影响,净利润下滑;受客户销售回款下降影响,现金流量净额下滑。 报告期内,受销售结构变化影响,公司产品毛利下降使得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经营指标较同期出现下滑。 2023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 7.52亿元,较同期减少 30.33%。 受客户销售回款下降影响,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同期出现下滑。公司下游客户以行业客户为主,该类型客户采购及付款一般遵守较为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付款周期相对较长。因此,若公司不能改善现金流管理且无法筹集经营所需资金,或将导致资金无法满足日常经营中付款、投资或偿债的需求,进而使公司面临经济损失或信誉损失的风险。 投资建议: 公司主要从事超导产品、高端钛合金材料和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及应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高端钛合金棒丝材主要研发生产基地; 也是我国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重点研发生产企业之一。 根据模型测算,预计公司的业绩 2024年至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9.67/12.36/15.59亿元,EPS分别为 1.49/1.90/2.40,对应 P/E 分别为 25.9/20.3/16.1倍。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研发不及预期风险;订单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及供应风险、政府补助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不稳定。
时代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4-04-10 11.27 -- -- 12.57 11.54% -- 12.57 11.54% -- 详细
事件。 时代新材 3月 29日发布 2023年年度报告。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75.38亿元,同比+16.6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86亿元,同比+8.3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4.21亿元, 同比+147.94%。 公司多领域业务持续增长,稳健推进生产经营。 2023年公司圆满达成年度各项目标,在各业务领域实现大规模工程化应用。 从行业分类来看,轨道交通业务收入共计 18.75亿元,同比+1.13%,毛利率为 32.64%;工业与工程事业部销售收入为 16.65亿元,同比+1.00%,毛利率为 27.15%;风电方面,全年销售风电叶片金额共计 67.01亿元,同比+24.87%,毛利率为 12.37%; 汽车产品收入共计 68.6亿元,同比+23.12%,毛利率为 12.27%;新材料部分实现阶段性突破, 但由于 2023年技术服务类收入减少, 收入为 4.36亿元,同比-26.56%,毛利率为 30.38%。 公司传统业务稳步发展,市占率不断提升。 公司 2023年围绕国家战新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改革创新工作,持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费用为 8.30亿元,同比+22.41%,研发费用率为 4.73%。 1)轨道交通: 2023年国内市场订单增长超 20%,轨道车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综合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同时,面向未来市场,公司研发的新产品实现了 CR450等新一代主力车型的业务全覆盖,并基本形成了车体、车端、车顶“三位一体”的产业新格局。 在海外市场,公司在车辆悬挂减振、 基建线路、新产业等领域均有新签订单增长,完成在全球多点布局。 2)工业与工程: 系统能力建设方面,“时代新材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系统+1.0”正式发布,该系统可实现城轨系统振动噪声的全系统协同,全频段控制、全路径设计和全生命周期关注。 公司坚持“高科技、国际化、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深耕技术研发,产品不断创新。 1)风电: 公司完成陆上 100m 级、海上 11Xm 级、 2.8m 节圆 195等系列叶片的开发设计;自主研制的全球第一款可回收热固性树脂叶片成功下线,实现公司在风电叶片新材料应用方面的全新突破。在海内外市场取得批量订单,深入推进与客户的合作。公司 3月 29日发布公告,成立越南子公司负责公司风电叶片越南工厂的生产运营,有利于公司产品在海外竞争力持续提升。 2)新材料: 公司在高分子新材料合成改性及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系 列突破。 掌握高性能聚氨酯配方及工艺、 原纤化纳米纤维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 超低定量精密涂覆及复合技术等,多产品进口替代能力实现提升。 投资建议。 公司业务以高分子材料为核心,致力于多领域工程化应用,技术研发不断深入,实现风电及新材料方面全新突破,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发展空间大,维持“买入”评级。预计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88亿元、 9.25亿元、 10.56亿元, EPS 分别为 0.83元、1.12元、 1.28元,对应 PE 为 13.7倍、 10.2倍、 8.9倍。 风险提示: 国际化经营及管理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 新产业新领域开发推广风险; 产品质量风险。
金盘科技 机械行业 2024-03-29 41.26 -- -- 52.49 27.22% -- 52.49 27.22% -- 详细
事件: 2024年 3月 21日公司发布 2023年年度报告,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6.68亿元,同比增长 40.50%; 归母净利润 5.05亿元, 同比增长 78.15%; 扣非归母净利润 4.81亿元,同比增长 104.92%,其中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8.95亿元,同比增长 21.59%;归母净利润 1.71亿元,同比增长 48.76%,环比增长 20.56%;扣非归母净利润 1.59亿元,同比增长 129.74%。 全年业绩符合预期, 营收和订单均显著增长。 2023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和订单快速增长,且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远超营收同比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主要系: (1)收入端:公司干式变压器主业充分受益于海内外行业需求旺盛; 储能业务于本年度展现收入,营收同比增长 302.58%;光伏电站业务和工业企业电气配套业务受益于市场和客户的开拓,分别实现同比增长 88.95%和40.06%。 (2)利润端: 数字化转型带动降本增效,通过设计技术和工艺过程的仿真持续优化成本,叠加材料价格下降以及优质客户占比提升,产品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至 22.81%(2022年为 20.29%)。 (3)订单端: 2023年公司共新签订单 78.32亿元,同比增长 35.14%,尤其是海外订单增长幅度较大,叠加海外市场高毛利的特点,助力全年业绩保持快速增长。 变压器出海加速发展, 存量、增量推动需求。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 2024年 1月和 2月变压器出口金额分别为 33.95、 25.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0%、 48.7%; 2024年累计出口金额 58.95亿元,同比增长 31.1%,增长趋势明显,且主要出口国家为美洲和欧洲。 目前海外变压器正处于高需求、缺产能、交付慢的状态, 以美国为例,根据 DOE 数据, 在 2021年美国约 70%的配电变压器机组使用已经超过 25年,设备老化增加电网供电的不稳定性,且输配点网络升级扩容也共同推动变压器需求;但美国本土变压器产能有限,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尤其干式变压器进口比例更高,叠加国外企业交付周期的延长, 国内干式变压器出口加速。 新增拓展百家海外客户,墨西哥建厂打破出口限制。 公司深耕海外市场十余年,布局具备先发优势,其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 86个国家及地区, 构建完善的海外销售网络,海外工厂的建设形成较强竞争优势 ,产品获得美国 UL、荷兰 KEMA、欧盟 CE 等 306项国内外权威认证。 2023年公司积极拓展海外 市场,国际业务营收占比明显提升,新增海外客户近百家,实现海外营收 11.77亿元,同比增长 79.54%; 新增外销订单 19.91亿元,同比增长 119.18%。 生产制造向“智”转变,数字化转型带来内生动力。 2023年公司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发展不及预期,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47.91%,主要系项目周期较长,部分项目在 2023年尚未完成验收,我们预计随着项目进程的推进以及数字化业务带来的增长动力, 2024年将有所改善。同时, 公司致力于将 AI+叠加数字化, 对内赋能助力企业实现从内部管理到市场拓展的全面提升;对外展业实现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1)对内: 截至 2023年末,公司海口、桂林数字化工厂完成建设, 武汉数字化工厂也竣工投产,标志着公司数字化转型全部完成, 进一步扩张公司产能,持续实现降本增效, 助力公司实现飞跃式增长。 在数字化发展的带领下,公司 2023年整体毛利率达到 22.81%,实现同比增长 2.52pct。 (2) 对外: 持续斩获多个订单, 截至 2023年末, 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新签超 2.29亿元订单, 截至 2024年 3月 20日签订订单累计超 6亿元,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储能市场业绩显现,在手订单充足保证后续发展。 公司在储能领域构建了涵盖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用户侧的全应用场景中高低压储能系统,积累了35KV 自同步电压源 VSG 控制、柔性故障电压穿越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于2022年开启储能技术商业化发展, 2023年业绩方面有所显现,全年储能产品营收同比增长 546.95%。储能领域在手订单较为充足, 2023年公司新承接储能系统订单 6.41亿元,同比增长 144.87%。 投资建议: 公司坚定“一体两翼” 布局,干变产品加速出海,储能业务展现业绩,数字化对内赋能对外积极展业,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95.85/127.25/151.06亿元,同比增长 43.75%/32.76%/18.71%;归母净利润 7.80/10.73/13.60亿元,同比增速为 54.49%/37.61%/26.75%, EPS分别为 1.82/2.51/3.18元,对应股价(2024年 3月 25日收盘价), PE 分别为 23X/17X/13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公司盈利水平、 国际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公司储能市场和数字化板块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
火炬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3-29 20.41 -- -- 22.00 7.79% -- 22.00 7.79% -- 详细
事件:3月19日,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50,359.41万元,同比下降1.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838.12万元,同比下降60.27%。截止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791,967.40万元,较期初增长5.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541,573.16万元,较期初增长2.55%。 积极经营,完善公司产品推广策略。股份公司组织公司高层人员深入客户群协助走访,聚焦当前赛道及潜在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竞争格局开展调研,持续进行客户结构及产品结构调整,完善公司产品推广策略,强化管理、人工、成本控制措施。基于经济形势和市场供需情况,公司对部分产品价格适当调整,积极巩固市场份额。并与高校开展深入交流,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解决产品实际问题,推动产品品质提升。 研发创新,积聚企业成长势能。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拥有泉州、广州、成都、厦门多处研发中心,提升自研产品核心竞争力,2023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4,487.56万元,同比增长35.44%,不断丰富公司主营产品开发及推广,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系列产品性能、质量及供货能力得以提升,并持续与国内多家内外电极浆料、瓷粉供应商单位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研发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标现有产品实现原材料国产化的技术支撑。公司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申请相关专利。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有效专利568项,其中发明专利98项、实用新型441项、外观设计29项,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1项。 智能制造,夯实数据底座。智能制造,夯实数据底座。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智能制造战略,全面实施2023-2024年行动计划,以提升良率为驱动,夯实数据底座,打造高效、精准的智能制造企业,并逐步实现制造车间数字化、质量检测自动化、仓储配送智能化、客户服务精准化、运营管理流程化,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客户服务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公司的“在线运行监测场景”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优化公司治理及内控,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化治理水平,致力于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更全面地履行社会责任并提升透明度,公司主动披露2022年度ESG报告,并将“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更名为“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增加ESG管理职责,同步修订议事规则,以确保ESG理念深入到公司的各个层面,助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公司按照最新规则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股份公司及各子公司内部控制脉络、控制环境、管理执行、信息传递等内容,并修订《内部控制手册》,保证内部控制的适用及合理性,督促各项制度的执行与完善,进而保障公司合规运营,报告期内,公司内控体系有效高质量运行。 党建引领,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公司发挥党建引领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保障企业良好运营及稳健发展,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控,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公司党委、纪委相继成立,党建工作和纪检工作全面开展,筑牢廉洁建设的中心思想,以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作风为公司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投资建议:投资建议:火炬电子始创于1989年,作为我国首批通过宇航级产品认证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以及通讯、电力、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2015年1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3678)。秉承“国家·责任·全球竞争”的使命,公司布局“元器件、新材料和国际贸易”三大战略板块,构建泉州、广州和成都三大生产智造基地,北京、上海、深圳三大运营中心。全力推进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在推动内生增长的同时,积极向具有渠道和技术协同效应的其他类型元器件产品延伸,以“传承创新、百年火炬”为企业愿景,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我国电子元器件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模型测算,预计2024年至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9、5.66、7.49亿元,EPS分别为1.02、1.23、1.63元,对应P/E分别为19.9、16.5、12.5倍。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变动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经营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风险;应收账款的管理及坏账风险。
三峡能源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3-15 4.75 -- -- 4.89 2.95%
4.90 3.16% -- 详细
事件:2024年 1月 20日,公司发布 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告。2023年 1-12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264.51亿元,同比(调整后,下同)增长 11.08%; 实现归母净利润 73.46亿元,同比增长 4.50%;基本每股收益 0.2566元,同比增长 4.44%;加权平均 ROE 为 9.22%,较上年同期减少 0.34个 pct。 2023年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71.62亿元,同比增长 11.8%;实现归母净利润 19.10亿元,同比增长 93.8%。 发电量及营业收入提升,盈利能力下滑。2023年公司发电量 551.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12%,2023Q4单季度发电量同比增长 16.19%,四季度投产项目较多,带动发电量提升。2023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 11.08%,营业利润增长 0.34%,盈利能力下滑原因系新投产项目试运行期间,收入同比下降较多;投产装机陆续转固,折旧摊销、运营成本及安全生产费用增加; 投资收益同比下降。 新能源项目储备丰富,海上风电开发遥遥领先。2023年 1-9月,公司新增并网装机容量 2.97GW,因新能源项目建设窗口期较为集中,投产规模整体呈前低后高、第四季度集中增长的特点,预计全年新增装机规模突破 13GW,总装机规模突破 40GW。同时,公司在建项目超千万千瓦,可为“十四五”装机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公司积极推进大基地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项目具备规模优势、集中外送消纳优势。 海上风电方面,截至 2023H1,公司海上风电累计装机 494.62万千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15.72%,下半年已投产福建平潭外海 111MW 海上风电项目。 因存量海上风电项目集中在 2021年投产,上网电价执行带补贴电价标准; 增量项目集中在福建、广东风资源优质且电力消纳水平较高的地区,同时受益于上游风电制造处于降本周期,增量项目仍将具备良好收益率水平。(图 1、图 2为公司在运、在建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建议:绿电行业基本面有望触底后反弹,公司作为新能源发电企业龙头,低估值叠加装机高增长带来长期成长空间。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 265.45、349.60、417.96亿元;归母净利润 73.49、91.78、106.02亿元,同比增长 2.7%、24.9%、15.5%。对应 EPS 为 0.26、0.32、0.37元, 对应的 PE 倍数为 18.9、15.2、13.1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来风不及预期风险、用电量下滑影响消纳风险、电力市场化导致电价下降风险、补贴发放不及时风险、装机增速不及预期风险、自然灾害。
中联重科 机械行业 2024-03-07 8.04 -- -- 8.61 7.09%
9.53 18.53% -- 详细
事件:2024年1月25日,公司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预计经营业绩同向上升,归母净利润在33.8亿元-36.2亿元之间,同比+46.57%到+56.98%;扣非后净利润大约22.7亿元-24.2亿元,同比+75.59%到+87.20%。 2024年3月1日,为活跃资本市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切实保障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公司发布关于“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公告。方案中主要提出:1)继续坚持主业优势、拓展海外市场;2)坚持科技创新和高强度研发;3)持续提升公司生产力,赋能制造绿色发展;4)加强与投资者信息沟通的效率与质量;5)回报投资者以优异的现金分红与股份回购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公司坚持深化海外业务体系,全球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在行动方案中提出,要纵深拓展海外市场。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全年经营利润大幅上涨的原因包括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公司全力贯彻2022年年报中全力加速发展海外市场的展望,持续深化“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海外业务体系,持续推进境外研发制造基地加速拓展升级,公司的销售网络、服务质量、品牌认知、用户口碑等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提升。根据行动方案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海外收入130.29亿元,同比+100.53%,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6.69%,创造历史新高。海外业务实现市场的重点突破,工程起重机械成为中东地区、俄语区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建起产品保持土耳其、印度、韩国市场第一地位。 公司新能源产品成功交付,行业转型升级再添动力。2024年2月28日,120台中联重科“凌冠”系列新能源搅拌车在长沙隆重交付湖南速迅物流有限公司。公司响应国家新能源政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产并成功交付具有更低能耗、更强动力、更长寿命、更快充能的新产品,一经上市便赢得了超强口碑。新能源化是公司进行产品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公司已推出170多款新能源产品,未来将以自身高研发能力继续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2023机械工业发展低迷,行业正缓慢改善,2024年机会与挑战并存。2023年我国机械工业中工程机械依然低迷,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2023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概述,当年我国挖掘机、装载机销量分别下降25.4%和15.8%。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降幅超过10%,为13.1%。从单月数据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我国挖掘机产量为21867台,同比-3.89%,环比+16.66%;销量为16698台,同比-1.01%,环比+11.89%,环比正处于改善阶段。工程机械行业协会预测,2024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宏观经济政策发力、重点项目进一步实质性建设、科技的持续发展都将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投资建议。公司主要产品市场地位持续领先,新兴业务板块成长迅速,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纵深推进全球化战略,将中国的优质产能推向世界市场,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5.01亿元、44.82亿元、54.92亿元,EPS分别为0.40元、0.52元、0.63元,P/E分别为19.8倍、15.5倍、12.6倍。 风险提示:国际局势及宏观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海外投资、销售存在收益下降的风险;钢材、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公司生产成本存在上升风险。
海兴电力 机械行业 2024-03-04 34.24 -- -- 39.30 14.78%
51.15 49.39% -- 详细
海内外需求双轮驱动智能电表迎高增机遇。新能源并网大幅增加会对电网提出新要求,智能电网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预计 2026 年全球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将达到 1034 亿美元,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必要基础有望迎来新机遇。1)从国外市场来看,就欧洲而言,主要受益于西欧替换需求+东欧普及需求,加之欧洲颁布能源系统数字化计划,提出计划投资 1700 亿欧元电网数字化建设更是给需求的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就亚太而言,智能电表的安装数量有望从 2021 年的 7.577 亿台增长到 2027 年的 11 亿台,CAGR 达 6.41%;就拉美而言,平均智能电表渗透率仅 6.2%,低渗透率提供巨大增长空间,拉丁美洲的智能电表有望从 2022 年底的 1170 万台增加到2028 年的 3840 万台;2)从国内市场来看,两网积极响应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并加大对智能电网的计划投入。其中国网计划“十四五”期间投入电网投资 2.4 万亿元,在前两年的疫情影响下完成电网投资额不及计划总金额的 40%,后半段电网投资有望提速。2023 国网智能电表第二次中标金额创历史,也彰显了智能电表招标稳健向上的预期,此批交货期应作为 2024年收入,合理预计国内电表行业明年业绩将创历史新高。 国内智能电表出海龙头企业,“技术+渠道+产品”共筑强劲护城河。在技术上,公司是 Wi-SUN、STS 预付费标准等技术联盟唯一进入董事会的中国企业,此外其软件子公司海兴泽科获 CMMI 5 全球软件领域最高级别认证,标志着公司在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为公司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的技术基石;在渠道上,公司海外布局领先,在海外有 6 个境外工厂、10 个区域总部和 6 个重点国家代表处,全球员工 3000 多人,外籍占比50%以上。产品销往全球超过 90 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有望凭此持续抢占国际市场。此外,公司多年来均是两网主要的智能电表供应商,招标排名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市场同样具备优质的客户资源;在产品上,公司提供 AMI一体化解决方案,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将进一步加强智能电表客户的粘性的同时贡献新的业绩增长点。 智能配电业务发力重合器产品,有望贡献海外营收新增长。公司于 2022 年推出重合器产品,目前公司重合器产品已成功通过巴西、哥伦比亚等市场的产品认证,已实现客户端挂网运行。由于公司通过智能电表业务,已在国外建立强大和业务渠道,而配电业务与用电业务相关程度较高,叠加境外部分 重点地区对智能配电网的高需求,公司有望通过渠道共用快速打开海外配电业务。 新能源业务海外渠道优势显著,未来有望迎规模放量。公司新能源业务采取渠道业务和项目业务双模式,海外方面以渠道业务为主。近年公司积极发力新能源海外渠道业务,一方面于 2020 年参股利沃得,通过关联交易购买利沃得新能源产品后,利用其自身渠道优势将产品销售至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公司与通威达成战略合作,先后通威签署 30MW 和 500MW 框架协议拓展南非市场,目前南非市场的拓展迈出了成功的步伐,未来公司有望凭借其领先的渠道资源,将该模式继续在其他优势市场进行复制。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智能配用电出海领军企业,在海外市场方面具备强劲的先发优势和渠道资源,在国内市场方面与两网合作密切,受益于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和智能电表替代驱动,有望迎来高增。同时公司发力新能源业务,通过参股利沃得、与通威合作等多个动作,已取得显著成长,未来凭借其领先的海外渠道资源,有望迎规模放量。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41.41 亿元、52.38 亿元、63.37 亿元,同比增长 25.1%、26.5%、21.0%;实现归母净利润 8.52 亿元、10.28 亿元、12.71 亿元,同比增长 28.3%、20.7%、23.6%。对应 EPS 为 1.74、2.10、2.60 元,对应 PE 为 18.1、15.0、12.2 倍,首次评级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及地缘政治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风险;新技术开发风险;新能源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盛弘股份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3-01 28.44 -- -- 33.94 18.09%
33.58 18.07% -- 详细
事件:2024年2月27日,公司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快报公告,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6.53亿元,同比+76.49%;实现归母净利润4.05亿元,同比+80.9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83亿元,同比+80.06%。较之前发布的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50-4.30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9-4.09亿元)来看,业绩快报披露的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落在了业绩预告区间值的中间偏上的区间。 受益储充景气度高涨,业绩增长符合预期。2023年围绕年度战略规划及年初既定目标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使得各个事业部收入较上年预期均有所增长。公司业绩预计同比增长幅度较大,主要系受益于储能事业部及充电桩事业部收入的大幅高增,带动2023年公司整体收入及净利润大幅增长,收入端和利润端同时受益。 持续夯实充电业务硬实力,积极发力快超充。公司深耕充电桩研发制造十余载,目前公司充电桩产品覆盖整桩和模块,拥有50多款不同充电规格的充电设备产品,实现7kw-800kw全功率段产品全覆盖。2023年,公司持续深耕技术研发,推出了800kW天玑柔性共享超充堆、40kW天璇小功率充电机、30kW曜灵三统一充电模块以及280-320kW卧式四路换电系统充电柜核心产品。其中800kW天玑柔性共享超充堆拥有超充600A大电流,可持续2小时以上稳定电流输出,双枪并充最大1200A,充电1秒续航不止1公里。此外,公司与中国石油、中国铁塔在多地打造充电示范站,并积极拓展市场,2023年可支持超充设备的订单增加200%,生产线从3条扩充到9条,产能大大提升。 全球储能装机需求高增,公司储能业务出海势头强劲。公司位列PCS行业第一梯队,公司的储能微网系统全球装机容量已达4GW、拥有5000+的储能项目应用,全球业务覆盖6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认证机型超过60多台,海外业务占比50%。近年来,盛弘储能不断加强国际化,通过建立并强化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子公司的本地化运营,建立了有效的海外商业化体系。 2023年公司储能业务加速放量,2023年上半年储能业务实现收入3.89亿元,同比+380.73%。放眼2024年,据集邦咨询预测,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达71GW/167GWh,同比增长36%/43%。其中,中美欧2024年新增装机将占全球总量的84%,身处中国、深耕海外的盛弘股份无疑将受益,有望实现收入和利润的继续高增。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电能质量设备的领先企业,成功转型发力储能和充电桩业务,在技术、产品、客户等各方面全面拓展,并积极推动海外业务同步扩张。 考虑到储能和充电桩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扩张,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53/38.45/53.55亿元,同比增长76.5%/44.9%/39.3%;归母净利润4.05/5.67/7.65亿元,同比增速为81.0%/40.2%/34.9%,EPS分别为1.31/1.83/2.47元,对应PE为22/16/1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储能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海外业务扩张不及预期风险。
阿特斯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2-29 11.77 16.75 42.80% 15.03 27.70%
15.03 27.70%
详细
过度内卷削弱行业成长属性,下行周期企业寻求突围。回顾历史,光伏行业前两轮能走出低谷的核心原因都在于需求天花板得以被打开,但这次我们认为需求短期内再得到释放的可能性并不高,高溢价、玩家少、增速快的个别市场在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的时期更显珍贵,尤其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下,某些需求旺盛的好市场可能也只是仅少数玩家可见,换而言之,出海是门槛最高的一条突围路径。 海外建厂为龙头必选项,但并非一劳永逸。国内厂商的集体出海并不一定会削弱阿特斯的渠道优势,反而有可能会凸显公司在海外高盈利市场的资源积累。在贸易分歧仍存的情况下,出海产能在后续建设、经营、获取补贴认证等方面不确定性仍较高,类比 First Solar,阿特斯在母公司的辐射下具备一定的“北美”企业属性,与资金、技术、产能这些传统硬实力相比,多年海外布局而形成的“软实力”可能门槛更高且在短期内更难以被企及。 全球产能一体化布局,经营韧性、业绩弹性兼备。公司积极加码美国当地的产能建设,预计在美电池+组件的产能落地后将能享受 11¢/Wdc 的生产补贴。回 A 后公司过去产能、产品的短板有望迅速补齐,后续新增的电池产能将均采用 N 型 TOPCon 技术,一体化程度也在显著提升,即便在周期波动中公司单瓦盈利及整体业绩的安全垫仍有望持续增厚,独特的海外经营优势以及新产能及时落地为公司出货量、盈利带来可观的弹性空间。 全球储能风起但分化,阿特斯背靠股东资源发力高盈利市场。预计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在 2025年将达 436.48GWh,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新能源领域之一,但由于商业模式、政策、供需结构的差异各地储能市场景气度开始出现分化,短期内预计储能市场表现的景气度将为美国>欧洲>中国、大储>户储。 CSIQ 集团旗下 Recurrent Energy 全球储备储能项目已达 54.54GWh,其中北美地区、欧非中东地区分别储备 19.34、20.60GWh,项目资源丰富且优质。 公司背靠国内强大的锂电供应链,自身产能也将在 23年底于盐城达到10GWh 以上的规模,叠加独树一帜的集团股东项目资源,在产能与订单齐放量的支撑下,乐观看好阿特斯明后年储能板块业绩的成长性与确定性。 盈利预测:结合公司各板块未来发展逻辑及业绩期望,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 523.63、690. 13、845.89亿元,实现净利润 38.30、44. 12、56.46亿元,同比增长 77.6%、15.2%、28.0%,对应 EPS 分别为 1.04、1.2、 1.53,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为 11X、10X、8X,给予公司 2024年 14-16X的估值水平,对应目标价区间 16.75元-19.14元,上调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风光伏装机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波动风险、海外汇兑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
中航沈飞 航空运输行业 2023-12-28 41.98 -- -- 43.03 2.50%
43.03 2.50%
详细
事件:2023年 12月 26日,中航沈飞(600760)发布《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预案》,拟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不超过 1.54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42.00亿元,其中航空工业集团拟认购 1.00亿元公司股份、航空投资拟认购 2.00亿元公司股份。 提高航空防务装备生产建设能力,担当兴装强军首责:公司作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始终将航空防务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作为核心业务。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旨在发挥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功能,为航空防务装备建设提供能力支撑与资金保障,支撑“先进装备体系、领先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数智能力体系”建设,发挥主机牵头作用,不断提升航空产品制造水平,提高科研生产任务保障能力,在国防建设中担当兴装强军首责。 增强航空防务装备维修能力,实现产业链纵向延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投资“飞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项目”,有助于提高飞机分解与装配调试、试飞调试、机械附件修理等方面的维修服务保障能力,压缩飞机修理周期,满足飞机批量修理需求。同时,提升飞机服务保障能力亦是响应航空工业集团要求,推进建立“设计—制造—维修服务保障”全价值链、全寿命周期的维修保障体系的具体举措,有助于公司实现产业链纵向延伸,发挥“链长”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掌握发展主动权、提升核心竞争力。 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抗风险能力: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完成后,公司的总资产与净资产规模将同时增加,资产负债率水平将有所下降,财务成本和财务风险有所降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亦将进一步增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增强公司资本实力,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目标和全体股东利益。由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产生的经营收益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因此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完成后,短期内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并产生效益,公司收入和利润水平将逐步上升,公司财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投资建议: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航空产品制造为主营业务的股份制公司,被誉为“中国战机第一股”。根据模型测算,预计公司 2023年至 2025年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 29.30/36.41/48.21亿 元 , EPS 分 别 为1.06/1.36/1.75,对应 P/E 分别为 39.6/31.0/24.1倍。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风险;投资项目效益不达预期风险;存货规模较高风险; 宏观经济不稳定;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海锅股份 有色金属行业 2023-12-22 22.10 -- -- 23.30 5.43%
23.30 5.43%
详细
“风电 +油气”双轮驱动,产能提升助力发展。公司是国际知名锻件供应商,深耕油气开采、风力发电和机械装备等领域多年,为全球知名油服装备制造商 Baker Hughes、Technip FMC、Schlumberger 等,以及知名风电装备制造商 SKF、Thyssenkrupp、南高齿、中国中车等提供大中型装备专用锻件产品及零部件。公司多个募投项目顺利推进,不同产品的产能和精加工能力均有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且可以根据下游客户要求及行业需求灵活切换产能,具有较高通用性,我们预计随着产能释放叠加两大主营业务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海上风电成为发展重点方向,齿轮箱环节拥有较高天花板。国内外政策鼓励促进海上风电发展建设,且海风降本趋势明显,已成为行业发展重点方向。 半直驱和双馈风机将占据更高比例,预计全球齿轮箱锻件需求或将持续提升,可以提供大兆瓦、高质量的齿轮箱锻件供应商将受益;公司是国内少数能量产大兆瓦风电齿轮箱锻件的厂商之一。募投项目“年产 10万吨风电齿轮箱锻件自动化专用线项目”顺利推进,预计 2025年产能将有效提升,满足全球风电行业发展需求。 全球原油供需存在缺口,上游油气公司资本支出复苏。全球原油库存量仍处低位,随着需求不断增加,我们预计油气公司将加大资本开支,油服公司营收明显修复且订单持续增长,促进新增设备和现有设备更新换代,相关锻件需求或将释放。陆地及近海资源受限,深海油气发展趋势明确,催生高性能钻采设备需求,叠加国际油服供应链逐渐向国内倾斜,行业前景光明。公司作为少数可以供应国际知名油气装备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国内少数可以量产深海油气装备锻件的厂商之一,预计公司油气业务订单保持高景气,且大比例外销和深海趋势有望促进毛利率稳中有升。 投资建议:公司深耕锻件领域多年,“风电+油气”业务双轮驱动,成长性较强。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2.19/15.25/18.52亿元,同比增长-9.94%/25.16%/21.41%;归母净利润为 0.77/0.98/1.24亿元,同比增长-16.54%/28.37%/25.93%,EPS 分别为 0.73/0.94/1.19元/股,对应当前股价(2023年 12月 21日收盘价),PE 分别为 31X/24X/19X,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环境交化及市场波动风险、原村料价格波动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汇率波动及外汇政策变化风险、募投项目产能消化风险。
沈阳机床 机械行业 2023-12-01 7.38 -- -- 7.52 1.90%
7.52 1.90%
详细
公司发布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预案。2023年10月20日,沈阳机床披露的重组预案显示,沈阳机床拟向通用沈机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中捷航空航天100%股权、中捷厂100%股权,拟向通用机床公司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天津天锻78.45%股权,同时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国有数控机床领军企业,看好自主可控背景下的发展前景。公司主营业务为金属切削机床制造,目前已形成卧式车床、立式车床、卧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及行业专机、自动线等为主的六大类机床整机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通用机械、消费电子等各个领域。其中,摩擦焊专机已完全实现进口替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副车架五轴立加、球笼倒立车、扭力梁双面铣等一系列专业化成套成线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市场竞争力。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0.89亿元,同比-12.1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72亿元,同比-2467.3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33亿元,同比+21.82%;受市场因素影响公司业绩及盈利能力短期承压,我们认为随着市场的复苏,以及国产机床高端化和进口替代的进程下,公司提前整合集团内资源,有望受益于行业发展趋势。 控股股东通用技术集团履行相关承诺,有效解决同业竞争。2019年,公司实施司法重整,引入通用技术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并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沈阳机床的实控人变更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由于通用技术集团所控制的部分子公司与沈阳机床存在部分重合、交叉的业务,构成同业竞争。 因此为避免同业竞争,通用技术集团承诺将在5年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处行业特点与发展状况,以相关监管部门认可的方式履行相关决策程序,妥善解决部分业务重合的情况。因此本次交易是控股股东落实前述承诺的重要举措,同时将有利于解决通用技术集团内部部分同业竞争问题。 丰富公司产品种类,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公司发布的资产重组预案,此次拟购入的资产中,1))中捷厂(全称“沈阳机床中捷友谊厂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高端数控切削机床的加工制造,以及提供柔性自动化产线的成套解决方案,具备主轴箱体、滑枕、床身等机床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中捷厂的客户主要面向汽车、船舶、风电、新能源、工程机械等行业。2021年至2023年前8个月,中捷厂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7.73亿元、5.35亿元,营业利润3632.31万元、1422.74万元、128.88万元。2))中捷航空航天主要针对航空航天行业特点和要求,已形成桥式五轴加工中心、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立式五轴加工中心、卧式五轴加工中心、柔性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的六大产品系列。2021年至2023年前8个月,中捷航空航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8958.58万元、2.83亿元,营业利润1252.98万元、-1463.08万元、2172.96万元。3))天津天锻主营液压机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主要产品为数控重型液压机及其成套生产线装备。2021年至2023年前8个月,天津天锻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8.81亿元、6.26亿元,营业利润3061.16万元、788.12万元、4031.23万元。 本次交易的标的公司中捷厂、中捷航空航天及天津天锻的主要产品分别为铣镗床系列、五轴加工中心系列、数控重型液压机等。由于公司现有产品以流量型机床为主,因此本次交易将有助于公司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突出高端数控机床制造能力,并增强智能制造、高端生产线及装配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促进公司机床产业链更加自主可控。 政策持续加码,高端机床亟需国产替代。在行业政策层面,我国“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到,要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发展。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渐增强,我国高端数控机床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并且当前国内高端数控机床严重依赖进口,由于高端机床下游主要为航空、军工等高精尖领域,涉及到国家安全等领域,因此亟需国产替代。在此背景下,公司作为国有机床企业,筹划重组,同时增强在航空航天、军工和汽车等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有望受益于“制造强国”的战略发展。 投资建议: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5.03/27.26/30.45亿元,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7/0.19/0.33亿元。考虑到随着相关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机床高端化叠加进口替代将有望成为行业长期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高端数控机床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公司作为国有数控机床领军企业,提前整合集团内资源,丰富产品种类,提升高端数控机床的制造能力,增强在航空航天、军工和汽车等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有望受益于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因此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本次交易被暂停、中止或取消的风险;募集配套资金未能实施的风险;本次交易的审批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3-11-14 42.90 -- -- 47.00 9.56%
49.65 15.73%
详细
事件:2023 年 10 月 27 日,新宙邦发布 2023 年三季报,公司 2023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 55.83 亿元,同比下降 23.83%;归母净利润为 7.97 亿元,同比下跌 44.73%;扣非净利润为 7.45 亿元,同比下跌 47.72%。对应公司3Q23 营业收入为 21.50 亿元,环比上涨 20.36%;归母净利润为 2.80 亿元,环比上涨 3.37%。 3Q23 业绩符合市场预期。公司前三季度总体销售毛利率为 29.92%,较去年同期下跌 2.8pcts。公司前三季度财务费用同比上涨 111.81%,主要系汇兑收益减少所致;销售费用同比上涨 0.37%;管理费用同比上涨 7.74%;研发费用同比下跌 5.86%。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净利率为 14.45%,较去年同期减少 6.05pcts,主要系项目综合影响所致。3Q23 公司归母净利润环比上涨 3.37%,净利率环比下跌 2.13pcts,主要是因为公司电池化学品业务虽然出货量同比大幅上升,但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对公司盈利造成了一定影响。 公司现金流状况有待改善。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 25.03亿元,同比增加 72.01%,主要系销售回款及票据贴现收款所致。投资性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21.35 亿元,同比减少 64.33%,主要系购买结构性存款增加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 1.98 亿元,同比减少 90.56%,主要系上期收到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资金影响所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 37.70 亿元,同比增加 1.38%。应收账款同比上涨 23.57%,应收账款周转率下跌,由 2022 年同期的 4.00 次变为 2.93 次。存货同比下跌 0.11%,存货周转率下跌,由 2022 年同期的 5.58 次变为 4.20 次。 电池化学品业务不及预期,新能源长期需求仍有增量空间。3Q23 公司电池化学品业务受新能源汽车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激烈及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等因素影响,虽然出货量同比大幅上升,但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使得该业务板块销售额和净利润同比减少。3Q23 六氟磷酸锂价格持续下跌,根据钢联数据,2023 年 7-9 月六氟磷酸锂价格分别为 15.05/12.49/10.27 万元/吨,环比分别为-6.85%/-16.99%/-17.84%。核心原材料的价格下滑导致电解液价格降至历史低点,根据钢联数据,7-9 月国内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均价分别为3.44/3.11/2.59 万元/吨,环比分别为-1.84%/-9.45%/-16.90%。我们认为, 公司 3Q23 电池化学品出货量同比大幅上升,虽然短期受到电解液及其原材料价格或将继续底部徘徊的拖累,但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不改,长期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量空间,公司仍将受益于全球电动化的大潮,未来电池化学品业务仍将有望保持较好增速。 有机氟化工业务盈利稳定增长。截至 23 年 8 月,公司有机氟化学品现有产能 0.69 万吨,在建产能 2.2 万吨,3Q23 公司的有机氟化学品出货量以及盈利能力持续保持稳定增长。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数据中心的全面推广,公司半导体含氟冷却液(氟冷液)销售规模逐渐扩大。海斯福含氟冷却液的臭氧破坏潜能值(ODP)为 0,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低,PUE 可降低至 1.1 以下。此外,公司环境友好型含氟表面活性剂可用于替代持久性污染物 PFOA,并率先完成了下游企业的验证和导入。我们认为随着算力中心以及数据中心的兴起,含氟冷却液(氟冷液)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公司有机氟化学品未来具有较好增长空间。 海斯福二期投产,与海德福项目协同发展,完善有机氟化学品价值链。海斯福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期)已于 2023 年三季度投产,目前产能在稳健爬坡中;年产 3 万吨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已完成土地购置,目前在筹备前置审批手续,预计将于明年正式开工建设。海德福高性能氟材料项目(一期)部分产线将于 2023 年四季度投产,项目整体预计将于 2024 年 2 月 28日前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该项目不仅重点拓展了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为原料的中高端含氟聚合物、精细化学品等,丰富下游应用、利好公司业绩;还能延伸与完善有机氟化学品价值链,保证原材料供应,与海斯福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协同互补,为后续持续开发中高端氟化工产品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公司的有机氟二代产品具有小批量、高附加值、前期研发投入较大等特征,竞争优势较突出,随着 3M 陆续退出含氟聚合物、氟化液等氟化工产品的市场,公司有望在行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国内产能布局按规划稳步推进。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布局新产能,南通新宙邦科技有限公司拟建设年产 12.5 万吨半导体新材料和 20.5 万吨电池化学品,项目一期建设年产 5.5 万吨半导体新材料和 20.5 万吨电池化学品、二期建设 7 万吨半导体新材料;天津新宙邦半导体化学品及锂电池材料项目一期部分产能已投产;惠州 3.5 期溶剂扩产项目已于三季度进行试产;瀚康电子材料“年产 59600 吨锂电添加剂项目”预计将于 2024 年二季度投产;重庆新宙邦锂电池材料及半导体化学品项目一期预计将于 2024 年三季度投产;荆门新宙邦“年产 28.3 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第二阶段的 10.3 万吨电解液预计将于 2024 年四季度投产。 波兰工厂电解液产能爬坡顺利,海外布局有序进行。新宙邦与 LG EnergySolution 合资设立的波兰工厂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电解液工厂之一,其 4 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于今年 4 月投产,并陆续通过 LGES、三星等多家知名客户的认证以及成功通过 IATF16949LOC 和 ISO9001 体系的认证审核。工厂产能爬坡顺利,预计 2024 年能实现较高的产能利用率。此外,新宙邦还在西欧规划了溶剂项目以及拟建设美国俄亥俄州工厂。西欧项目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进度有所延后;美国俄亥俄州工厂现处于对拟购买土地开展尽调阶段,公司继续与当地政府保持紧密沟通,在稳健推进投资建设进度的前提下,按预期计划的时间投产。我们认为全球电动化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公司践行走出去战略,海外锂电材料竞争相对缓和,公司未来有望受益于全球锂电新能源的发展。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79.61/100.21/122.3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85/15.72/21.78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1.45/2.10/2.91,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29.6X、20.4X、14.7X。我们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三季度公司电池化学品出货量同比大幅上升,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不改,长期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量空间;2)海斯福与海德福协同发展、有机氟化工产品项目投产顺利,公司有机氟二代产品竞争优势较突出,随着 3M 逐步退出氟化工市场,公司或将拥有更大的潜在成长空间;3)公司国内外电解液、有机氟化学品、半导体新材料的新产能建设持续推进,未来有望为公司业绩带来新增量,看好公司电解液、有机氟化学品等板块新产能放量,上调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产品和新技术迭代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宏观环境因素变动风险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