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孚医疗
|
综合类
|
2023-09-11
|
37.36
|
--
|
--
|
39.65
|
6.13% |
-- |
39.65
|
6.13% |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3年8月29日,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5.19亿元,同比增长17.23%;实现归母净利润1.99亿元,同比增长52.7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90.98%。单季度看,2023年Q2实现营收6.64亿元,同比下降4.51%;实现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下降19.54%;扣非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增长11.51%。 分析与判断上半年营收稳健,Q2 受防疫物资高基数影响略有下滑。2023 年 H1 公司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分业务板块看,其中:1)健康监测板块,实现营收3.61亿元(+8.80%),我们预计系尿酸系列等产品增长;2)康复辅具板块实现营收 3.48 亿元(+22.54%),我们预计受益于听力业务快速增长及康复内产品需求释放;3)医疗护理板块实现营收 4.16 亿元(-6.67%),我们预计由于口罩、手套等防疫产品需求下滑所致;4)呼吸支持板块实现营收 2.68 亿元(+146.81%),我们预计受益于多个型号制氧机和鼻腔护理产品上市后持续放量。单季度看 23Q2,公司营收下滑 4.51%至 6.64 亿元,我们认为受防疫类产品销售下降影响,22年同期防疫物资需求大,导致业绩基数较高。 品类结构优化叠加产能释放,盈利能力逐步改善。2023 年 H1,公司主要业务板块毛利率均出现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医疗护理类毛利率提升 11.06pcts 至 56.32%,我们预计由于敷料敷贴、成人护理、造口袋等一系列的产品实现快速增长所致;康复辅具类毛利率提升 9.42pcts至 45.91%,我们预计受益于助听器占比提升。此外,随着公司长沙和湘阴两个新生产基地全面投产和产能释放,我们认为自产化率提升带来产品毛利率改善。受此影响,公司整体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增长 7.49pct 至 46.06%,同时净利率提升 2.96pct 至 13.15%。 听力业务拓展提速,实现盈利。截至 23 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听力验配中心 121 家,门店总数达到 553 家,连锁网络已覆盖全国 12 个省级市场、109 个地级市。同时,公司完善验配师培训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健耳听力 23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9,692.76 万元, 同比增长 68.54%,实现净利润 227.95 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坚持底层创新,研发管线丰富并逐步进入收获期。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不断完善研发团队建设,下设多个研究院,同时积极与高校、医院等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培育、孵化前沿医疗器械项目,公司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长沙市专家工作站,有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 年上半年,公司推出多款畅销产品上市, 包括血糖血压一体机、 血糖尿酸一体机、胶原蛋白修复贴、 硅酮凝胶、 单水平呼吸机、 双水平呼吸机品等,增厚公司业绩。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评级。下半年为公司销售传统旺季,叠加盈利能力持续修复,看好全年稳健增长。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87、6.14 和 7.49 亿元,同比增速为 61.5%、26.1%、21.9%,对应 EPS 分别为 2.34、2.95 和 3.59 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 16.35、12.97、10.64 倍。公司为国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龙头,产品种类丰富且齐全,有望实现多板块业务高速发展,此外公司大力发展听力业务,成长空间广阔。 风险提示核心技术泄密风险、新产品研发风险、业务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等。
|
|
|
信邦制药
|
医药生物
|
2023-09-06
|
4.74
|
--
|
--
|
4.77
|
0.63% |
-- |
4.77
|
0.63% |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3年8月29日,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56亿元,同比增长3.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18.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24.71%。业绩符合预期。 毛利率基本持平,期间费用下降,净利率有所提升2023年上半年,分行业来看,医药流通毛利率11.63%,同比提升0.36pct;医疗服务毛利率13.61%,同比提升0.18pct;医药制造毛利率52.17%,同比减少4.54pct;整体毛利率19.50%,下降0.59pct。 2023年上半年,销售费用1.74亿元,同比下降10.01%;管理费用2.07亿元,同比下降8.16%;销售费用率5.33%,同比下降0.81pct;管理费用率6.40%,同比下降0.77pct。2023年上半年,销售净利率5.88%,同比提高0.92pct。 二季度恢复明显,看好全年恢复性增长2023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1亿元,同比增长5.50%;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77.65%。我们认为,民营医院在设备采购、激励机制、床位扩张等方面拥有较高的灵活性,是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政策持续支持;站在2023年全年的角度看,随着疫情管控抑制常规医疗服务需求等不利因素的消散和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释放,在2022年全年低基数的基础上,看好2023全年高速增长。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为71.62、78.49、86.81亿元,增速分别为12.8%、9.6%、10.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2、3.97、4.64亿元,增速分别34.7%/31.3%/16.9%,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PE分别为30x/23x/2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医疗事故风险,医疗服务恢复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等。
|
|
|
普洛药业
|
医药生物
|
2023-08-17
|
18.22
|
--
|
--
|
18.13
|
-0.49% |
|
18.13
|
-0.49% |
-- |
详细
投资摘要事件概述8月14日晚间,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2023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54亿元,同比增长19.43%;实现归母净利润6.01亿元,同比增长37.55%,经营较为稳健。分季度看,2023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69亿元,同比下降0.53%;实现归母净利润3.62亿元,同比增长26.98%。 CDMO 项目数快速提升,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布局稳步推进。公司CDMO 业务板块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2023H1公司进行中项目 610个(YoY+51%);其中,商业化阶段项目 247个(YoY+18%),研发阶段项目 363个(YoY+79%),PROTAC、ADC、多肽等新的技术平台也在建设中并在部分提供服务。客户方面,公司在快速拓展国内客户的同时,也加快了深度国际化战略步伐,上半年已经和 264家国内创新药企业签订保密协议。原料药新品种申报持续推进,上半年公司有 2个国内 API 注册获批,1个品种 EU 获批,1个兽药品种获批,并且递交了 5项原料药国内外 DMF。制剂业务,公司确立了“多产品化”发展策略,截至中报,已立项 18个项目,并在持续增加中,涉及多个领域;23年公司预计还将新增 5个品种,以持续优化制剂产品结构。 净利率显著提升,新车间陆续投产。公司盈利能力修复趋势明显,2023H1毛利率达 26.60%,较 2022年末增长 2.70pct;同时费用管控得当,三项费用率为 7.44%,同比下滑 1.36pct。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3H1研发费用 3.52亿元,同比增长 24.59%,占营收比为 5.91%。 为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新增两个 API 多功能车间,计划 9月份完成建设;在 CDMO 方面,多功能车间已于 5月份投入使用,首个高活化合物车间已于今年年初投入使用;制剂方面,制剂七车间扩建项目已完成,正在等待现场审计,新建了一条年产 1亿瓶头孢粉针剂生产线,4月投入生产,新建一条头孢固体制剂生产线,现已完成设计,计划 8月份开工。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公司规模化生产能力不断加强,毛利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投资建议上半年公司三大业务收入稳健增长,利润端更是表现亮眼。未来随着盈利能力持续向好,新建产能逐步释放;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17/15.05/18.17亿元,同比增速为 23.0%/23.7%/20.8%,对应 EPS 分别为 1.03/1.28/1.54元/股,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17/14/11倍。 [nTable_RiskWarning]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新产品研发和注册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
|
|
凯赛生物
|
基础化工业
|
2023-08-11
|
61.33
|
--
|
--
|
63.98
|
4.32% |
|
63.98
|
4.32% |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3年8月8日,公司发布2023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0.30 亿 元 , 同 比 -20.05% ; 实 现 归 母 净 利 润 2.42 亿 元 , 同 比 -28.12%;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2.03亿元,同比-39.46%。主要系公司长链二元酸系列销量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较同期有所下降。 招商局间接入股,协同发展打开新成长空间2023年6月26日,公司发布2023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预案,拟向上海曜勤(拟设立)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66亿元,招商局集团通过上海曜勤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预计超过 5%。公司同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招商局集团将尽最大的商业努力推广和落实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的使用,保障落实前三年“1-8-20 目标”,即招商局采购并使用公司生物基聚酰胺树脂的量于 2023、2024 和 2025 年分别为不低于 1 万 吨、8 万吨和 20万吨。与传统化工方式相比,公司的技术能力在基础材料制造领域可有效降低碳排放,环保型材料可应用于招商局集团下属多个实业板块。公司将与招商局集团充分发挥双方在生物基聚酰胺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打开新成长空间。年产50 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 90 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复合材料开拓应用场景公司进一步与下游客户深化合作,积极开拓产品下游潜在应用,持续发掘开拓市场空间。以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的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耐温、耐腐蚀等特点。公司积极开发连续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大场景的应用,同下游的产业客户密切沟通需求,协作开发样品,为后续规模商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w 联合开发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在管材领域的应用;w 开发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电池壳的工艺,进行实验室级别样品测试;w 开发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集装箱的工艺,完成小规模样箱及辅材评估。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与招商局的合作不仅直接带来业绩增量,还对生物基聚酰胺的市场拓展带来背书效应,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6.73、9.61、12.39亿元,同比增速为21.66%、42.80%、28.94%,当前股价对应P/E为53.02、37.13、28.8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放大量产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品市场验证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风险、下游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珍宝岛
|
医药生物
|
2023-06-13
|
16.62
|
--
|
--
|
16.86
|
1.44% |
|
16.86
|
1.44% |
|
详细
深耕中药领域,步入创新布局期。公司深耕中药领域,产品布局以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血栓通胶囊、复方芩兰口服液为主,其他普药产品为辅,业务涵盖中药、化学制剂、生物药。有复方芩兰口服液、血栓通胶囊、灵芪加口服液和复方白头翁胶囊4个独家生产品种。为保障产品质量,公司按照“689”标准进行二次开发,在此基础上注射用血塞通新增100mg新规格2021年上市,舒血宁10ml规格推出,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价格,医保解限、二次开发、规格更新、成立口服事业部等措施助力公司中成药核心品种放量。 汇聚优质资源,布局中药材全产业链。公司中药材贸易业务主要依托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哈尔滨中药材交易中心两个子公司,形成覆盖全国95%中药产区的现代化“N+50”中药材产业布局。2022年公司新建7个办事处,合计14个产地办事处建设。新建完成3个种植基地、9个加工基地的合作建设。公司搭建“神农采”平台,从而形成对中药材的上游供应、中游流通、下游需求市场的快速反应。 合作模式下多方布局,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引进合作+自主研发”,布局配方颗粒和生物创新药等医药工业细分领域。公司对中药企业九洲方圆及生物创新药企特瑞思等优质企业进行投资,创新药领域以ADC为核心赛道,布局单抗双抗等品种,打造差异化布局路线。 投资建议公司布局中药全产业链,重视核心品种二次开发,医保解限、新规格上市等因素有利于品种放量,“N+50”战略推进道地药材产区上游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整合。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9.92/71.72/84.13亿元,增速分别为42.00%、19.71%、17.3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3/8.64/11.02亿元,增速分别为258%/30%/28%,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PE分别为24x/18x/14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包括但不限于:医药政策及市场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中药材贸易风险;传统中药材交易市场弱化风险等。
|
|
|
普洛药业
|
医药生物
|
2023-05-25
|
19.70
|
--
|
--
|
19.71
|
0.05% |
|
19.71
|
0.05% |
|
详细
投资摘要短期压制因素逐步消除,经营趋势向上。公司围绕“做精原料、做强CDMO、做优制剂”的战略目标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目前已经形成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局面。22年,受原材料及国际运输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公司利润承压;23Q1经营环境明显改善,利空因素逐步消散;实现归母净利润 2.39亿元,同比增长 57.35%,毛利率较 2022年增长 4pct,经营拐点已至。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和高技术壁垒优势突出。公司为老牌原料药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品种 70多个,销售过亿品种有 13个,羟酸、安非、沙坦、D-乙酯等品种占全球市场绝对份额。今年预计递交 DMF 文件的品种有 3-5个;未来产能提升、新品种国内外获批有望为板块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制剂业务坚持差异化和全球化策略,实现快速发展。截至 2022年,公司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共 15个,已进入国家集采的品种有 6个,首个高端缓控释仿制药已在美国上市;第七批新中标的头孢克肟片、头孢克肟颗粒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 22年Q4执标,有望为 23年带来业绩新动能。 CDMO业务崭露头角,步入放量期。公司充分利用制造端优势,与国内外顶尖Big pharma及Biotech公司形成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起始原料+注册中间体+API”的转型升级策略也取得显著成果。2023一季度,公司临床三期项目数48个(+50%),研发期项目数 315个(+80%);API 询价项目数不断增多,项目类型也进一步优化。未来CDMO 业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产能建设有序推进,处新一轮扩张期。公司有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基地7家(其中化学合成工厂 5家,生物发酵工厂 2家);制剂生产工厂 3家。21年在建工程为 7.1亿元,同比增长 348%。23年,公司第一个高活车间将投入使用,目前客户需求旺盛;一个大规模的柔性车间也将投用,最高可同步运行 18个项目;后续,还有多个动保和人用药项目将陆续建成投用。公司规模化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 ? 投资建议随着盈利能力持续向好,新建产能逐步释放;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17/14.58/17.55亿元,同比增速为 22.98%/19.84%/20.40%,对应 EPS 分别为 1.03/1.24/1.49元/股,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 19/16/13倍。 ?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新产品研发和注册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
|
|
凯赛生物
|
基础化工业
|
2023-05-18
|
53.35
|
--
|
--
|
56.66
|
5.91% |
|
67.00
|
25.59% |
|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2年度报告和2023年一季度报告:1)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4.41亿元,同比+3.28%;实现归母净利润5.53亿元,同比-6.97%。2)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05亿元,同比-23.56%;实现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67.09%。 终端需求疲软,生物基聚酰胺客户拓展仍在进行中。2022年长链二元酸销量5.87万吨,同比-4.48%,毛利率减少1.64pct至40.69%;生物基聚酰胺销量1.10万吨,同比-22.59%,毛利率减少3.49pct至-7.34%,主要由于产品进入市场时间较短,客户对于材料的性能深入理解和熟练使用仍需一段过程。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进菌种及纯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研发费用同比+40.58%至1.88亿元。 生物新材料打开应用场景,以生物智造重塑人类低碳生活1)拓展长链二元酸产品,合成生物基聚酰胺5X新材料。在当前产品基础上,陆续开发包括九碳、十碳、十六碳、十八碳二元酸产品。 结合公司自有二元酸与二元胺单体,通过有机组合可以合成一系列生物基聚酰胺5X产品,根据不同品牌的特点开发不同的应用市场。例如,聚酰胺56产品性能接近通用型聚酰胺66,戊二胺与长链二元酸(十六碳以上)聚合得到的长链聚酰胺产品具有接近聚酰胺11、12的低温柔韧性能,聚酰胺5T性能接近聚酰胺6T。 2)生物基高温尼龙高效突破性新工艺具有性价比优势。生物基高温尼龙突破性工艺在产业化示范线上得到验证,充分体现了生物基单体构造的高分子材料表现出的性价比优势。公司开发的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一步法聚合工艺比传统化工同类产品的二步法聚合工艺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使生物基聚酰胺相对于传统化工产品具有“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成本可竞争”的优势。 3)系列生物基聚酰胺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型复合材料的关键产业化技术开发进展顺利,具有高性能、易加工、轻量化、可回收、低成本、耐磨耐腐蚀等综合优势,突破传统热塑性复合材料成本和性能局限,有望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的大场景中实现“以塑代钢、以塑代铝、以热塑替代热固”,用户侧的全周期成本和环境压力更低。 4)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乳酸的万吨级示范线已经部分建成并获得产品。公司将研发利用从农、林、湖泊等来源的生物废弃物经加工得到的C5糖和C6糖,经生物转化成各种产品,其中可能包括乳酸(用于做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材料)、戊二胺(用于生产生物基聚酰胺)、乙醇/丁醇(生物燃料)、氨基酸(如谷氨酸、赖氨酸)和蛋白质(营养)等。研发的目标是使之能在商业上比粮食更有经济性,做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公司还将研发秸秆中木质素和磷、钾、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 5)生物制造过程条件温和,节能减碳,生物基材料有望做到零碳甚至负碳。公司生物基产品采用可再生的农作物作为原料,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碳,再通过生物转化生产出生物基产品,生物制造过程条件温和,节能减碳,对降低碳排放有显著作用。经第三方检测,生产每吨生物基聚酰胺56比传统尼龙66或尼龙6减少碳排放一半以上;生产每吨生物法癸二酸比化学法癸二酸减碳约20%;此外,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以塑代钢应用于轻量化场合,终端产品由于减重而降耗节能,以塑代塑替代热固性材料实现材料循环使用,都可以实现对碳中和的有益贡献。绿色生产和轻量化是公司产品的特点,用生物基材料的高性价比与石油化学品竞争,发展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考虑2022年以及2023年一季度需求疲软,以及生物基聚酰胺市场拓展仍需时间,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6.73、8.02、9.69亿元(2023-2024前值为9.44、11.50亿元),同比增速为21.71%、19.14%、20.81%,当前股价对应P/E为46.78、39.26、32.50倍。我们认为长期来看生物新材料前景广阔,公司常年深耕聚酰胺产业链所形成的技术优势,以及在新一代合成生物学技术上的开拓将使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放大量产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品市场验证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风险、下游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和元生物
|
医药生物
|
2023-05-18
|
12.95
|
--
|
--
|
13.83
|
6.80% |
|
13.83
|
6.80% |
|
详细
投资摘要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2年度报告和2023年一季度报告。1)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9.13亿元,同比+14.26%;实现归母净利润3,902.52万元,同比-28.07%。2)2023年一季度, 公司实现营收3,079.14万元, 同比-57.89%;实现归母净利润-3,174.33万元,同比-363.00%。主要系受外部持续经济低迷影响,下游创新药研发的融资压力总体上升,药企研发管线的推进呈谨慎态势所致。同时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临港产业基地投产在即,增加大量储备人员,导致运营成本大幅增长。 CRO 业务稳步增长,CDMO 业务受市场需求影响1) CRO板块:2022年实现营收6,589.98万元, 同比+19.36%,2023Q1实现营收1,371.33万元,同比+24.21%。在研究级基因递送载体生产服务和基因功能研究服务方面持续扩大客户群体,业务的市场覆盖率不断扩大,2022年共服务4,000+个研发实验室,比2021年增长29.3%,已累计服务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8,000+个研发实验室。 2) CDMO板块:2022年实现营收2.17亿元,同比增长12.46%,全年帮助客户累计获得12个中、美临床试验批件,参与并支持客户完成了13个项目的临床试验申报工作,服务产品种类涵盖质粒、腺相关病毒、慢病毒、细胞治疗产品、溶瘤病毒等全面的CGT管线类型。 并开拓干细胞、NK细胞和mRNA等新型CDMO业务,业务空间进一步放大。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帮助不同客户获得中、美等多地临床试验批件18项,服务CDMO项目数超过150个;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支持CDMO客户新取得IND批件6个,新增CDMO客户16家,新增订单超过5,000万元,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行业展会、客户拜访、学术演讲等不断扩大公司在海外的行业影响力,为公司的全球化布局打下基础。 临港产业基地盛大开业,产能扩张助力未来长期成长2023年4月21日,“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于上海市临港新片区开业,总投资约人民币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77,000平方米,反应器最大规模可达2000L,为目前全球鲜见单一基因细胞治疗商业化生产服务基地,可持续为全球基因和细胞治疗行业提供从DNA到NDA的一站式CRO/CDMO解决方案。该基地拥有30多条基因细胞治疗生产线,具备大规模多选择原核细胞生产能力,近20条不同特色的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线;在超新工艺创新方面,包括一次性工艺载体生产线,一次性工艺原核细胞培养生产线,冻干+灌装一体化创新灌装体系,阳性样本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线,创新水平走在行业前列。届时公司将拥有国内最大的GMP产能规模,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位于前列。 投资建议考虑2022 年以及2023 年一季度需求疲软,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2023-2025 年收入分别为3.79、5.39、7.37 亿(2023-2024 前值为5.85、8.93 亿元),同比增速为30.19%、42.01%、36.76%,归母净利 润为0.43、0.65、0.84 亿元(2023-2024 前值为1.30、2.08 亿元),同比增速为10.32%、50.54%、29.40%, 当前股价对应P/E 为191.65、127.31、98.38 倍。我们认为长期来看CGT 前景广阔,公司具有CGT CXO 平台优势,具备高成长性。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产能不及预期风险,竞争风险,项目交付风险
|
|
|
亿帆医药
|
基础化工业
|
2023-05-05
|
15.04
|
--
|
--
|
16.10
|
7.05% |
|
16.10
|
7.05%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3年4月15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收38.37亿元,同比下降12.98%,其中于药品相关的营业收入为28.71亿元,占公司总营收74.82%;实现归母净利润 1.91亿元,同比下降31.29%。2023年4月29日,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39亿元,同比增长3.60%;实现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下降46.59%。 点评医药自有品种增速亮眼,产品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公司实现国内药品市场营业收入 23.03亿元,同比下降 17.20%,国内医药自有(含进口)实现营业收入 16.5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1.96%,其中中成药收入 8.81亿元,同比增长 37.11%,化药收入 6.31亿元,同比增长39.30%。2022年公司共有 21个自有(含进口)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过千万,合计 13.95亿元,同比增长 38.88%,占医药自有产品营收的84.51%,其中过亿产品 3个,5000万至 1亿元产品 5个,初步形成长期可增长的“大品种群、多品种群”稳步发展态势。2022年初至2023年 4月 15日公司 2022年年报披露,公司获得多个品种药品注册证书,普乐沙福注射液、硫酸长春新碱注射液、乳果糖口服溶液(国产)、丁甘交联玻璃酸钠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拉考沙胺片等 10个制剂产品陆续获批,其中 9个产品为视同一致性评价产品。普乐沙福、二氮嗪、乳果糖浓溶液和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 4个原料药获得上市批件并激活,原料药及制剂产品线不断丰富,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F-627全球商业化准备就绪,预计 6月迎来 FDA 现场检查。公司重点在研品种 F-627在中美欧上市申请均已处于正常后期审评阶段。国内上市申请已获受理且进入实质审核阶段;与 FDA、EMA 保持积极保持沟通,根据公司 2022年年报,预计 2023年 6月前后美国 FDA 将对F-627进行原液现场核查。F-627商业化进程进展顺利,截至 2022年报披露日,公司已在中国、美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希腊、塞浦路斯和巴西等国家或地区成功确定合作伙伴并签署商业化合作协议。 竞争加剧、终端需求偏弱等因素导致维生素 B5销量下滑。2022年,公司原料药事业部实现营收 9.66亿元,同比下降 9.03%,原料药及高分子材料销售量 2.61万吨,同比减少 27.53%。根据 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公司原料药及高分子材料业务营收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绩。2022年维生素行业在供给产能过剩、终端需求偏弱及行业开启去库存等背景下,叠加俄乌冲突和中小厂家无序竞争等综合因素影响,致维生素整体成交维持清淡,行业景气度下降。公司过去主要产品之一维生素 B5由于受竞争格局变化、终端需求偏弱及行业开启去库存等影响,2022年维生素 B5产品销售量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较大。 投资建议公司医药自有品种增速亮眼,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化药领域围绕“小、尖、特”及“可快速实现销售”的布局已初步实现差异化产 品;国际事业部不断拓展新产品新市场;F-627预计 6月前后迎 FDA现场检查,全球化商业就绪,上市销售后有望成为公司又一业绩增长点 。 我 们 调 整 盈 利 预 测 : 公 司 2023-2025年 营 业 收 入 分 别 为44.12/49.12/54.73亿元,同比增长 15.00%/11.34%/11.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 4.04/5.53/6.43亿元,EPS 分别为0.33/0.45/0.52元 。 当 前 股 价 对 应 2023-2025年 PE 分 别 为45.59/33.32/28.63。维持“买入”评级。 ?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商誉减值风险,交易事项存在不确定性等。
|
|
|
维力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3-02-22
|
20.45
|
--
|
--
|
22.20
|
8.56% |
|
22.20
|
8.56% |
|
详细
创新驱动,产品持续丰富升级;营销改革,内销外销同发力;股权激励彰显信心。公司业绩逐步兑现,基本面迎积极变化,公司进入发展新周期。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医用导管行业属基础性医疗耗材,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研发及产品力、 规模化、自动化生产能力等将为企业有效控制成本,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打下基础。我们认为公司在医用导管领域已经形成一定优势,叠加近年来公司新产品的开拓、营销端的改革、自动化项目的建设等,公司具备产业升级从低值耗材向中低值耗材企业转型逻辑,营销端的改革也为公司产品推广上市乃至放量注入活力,公司有望迎来积极转型。 医用导管领军企业。公司深耕医用导管行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适当产业整合并购,产品不断丰富,产品逐步升级。同时公司生产自动化能力不断加强。 近年来公司推出可视双腔支气管插管、负压清石鞘等创新产品。独家代理的 Bactiguard AB BIP 导尿管国内三类证延续获批后进一步巩固公司该领域竞争优势。 生产方面, 公司持续进行生产自动化升级和改造。 内销方面, 增加学术推广活动数量,推动新入院数量的增长,利用重磅产品进入新医院带动公司的其他产品的销售,进而实现境内市场销售的进一步增长。公司现在开始分别采用不同的营销队伍负责不同的产品分线销售,营销团队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外销方面, 绑定大客户并规划提前布局。公司利用技术产能优势积极争取大客户的非标定制产品项目,为海外大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短期看,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的可择期手术预期逐步恢复,手术用耗材需求亦将随之增长,对公司业绩会有正向推动。长远来看,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加和老龄化趋势加剧,手术、治疗、急救和护理等医疗领域医疗耗材需求不减。 估值 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1.63/2.16/2.87亿元,对应 EPS为 0.55/0.74/0.9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海外销售风险,产品质量控制风险,医疗管理、行业管理政策调整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其他风险等。
|
|
|
昌红科技
|
基础化工业
|
2022-11-11
|
23.69
|
--
|
--
|
24.37
|
2.87% |
|
24.37
|
2.87% |
|
详细
事件点评:2022年11月9日公司子公司深圳柏明胜医疗获得了罗氏2022年度全球供应商BusiessCotiuity奖,我们认为,该奖项的颁发是罗氏诊断对昌红科技核心能力的高度认可。 罗氏和昌红科技之间合作的逐步推进是高端高分子医疗耗材这一产业链上游环节从海外发达国家向国内转移的一个缩影,昌红科技获得跨国巨头罗氏的认可更是代表我们国内的先进制造力量正在影响着这个行业。在罗氏背书下公司也有望在产业链转移背景下获得更多跨国巨头的认可,开展更多更深远的合作。维持买入评级。支撑评级的要点事件详情:2021年11月8日,公司之全资子公司深圳柏明胜与罗氏诊断在上海第四届进博会上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为强化罗氏诊断全球运营与区域关键供应商的合作链接并增进罗氏诊断全球运营在中国的供应价值链深入发展,“罗氏诊断全球运营”宣布与“深圳柏明胜”结成战略合作,借助其自身及其母公司“昌红科技集团”在精密模具设计制造、自动化装备水平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独到优势和雄厚实力,共同致力于诊断耗材和诊断试剂包装等高分子材料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展开合作。时隔一年,2022年11月9日,在第五届进博会上公司子公司深圳柏明胜医疗获得了罗氏2022年度全球供应商BusiessCotiuity奖(罗氏在众多供应商中,邀请约一百多家重要的供应商出席该会议,此奖意在表彰对罗氏全球供应作出卓越贡献的供应商,合作以来如新冠疫情、诊断塑性耗材需求激增、欧洲能源危机、供应链紧张等,昌红能够持续稳定高效的供应罗氏所需的塑性医疗耗材)。柏明胜成为2022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供应商。 医疗耗材“CDMO”企业,享受全球高端塑性医疗耗材产业向国内转移红利,专业定制化、一站式服务专家。在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低、人口基数大及老龄化趋势带来的医疗需求大、国家政策鼓励医疗器械本土化、集采、医保控费等大环境下,跨国巨头逐步在国内建立完善供应链并服务全球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和昌红科技这样优质企业合作是长期趋势。掌握“工业之母”之精密模具设计及制造核心能力,率先打入国际巨头产业链并获高度认可。公司的从模具设计、制造到塑性产品高效稳定、高质量输出的一站式、定制化的非标产品的供应能力形成一定竞争壁垒,有望享受更大份额的产业链转移的红利。 产能扩建持续推进,新订单值得期待。新产能有望陆续投产。中长期来看公司和罗氏之间的合作有望加深。罗氏背书之下更多相关跨国巨头有望陆续开展合作。同时公司还在筹备晶圆载具业务,亦将为公司贡献一定增量空间。估值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2.57/3.94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国际关系及政策风险,订单落地不及预期风险,汇率风险,疫情扰动风险等。
|
|
|
博腾股份
|
医药生物
|
2022-10-31
|
44.00
|
--
|
--
|
49.86
|
13.32% |
|
51.80
|
17.73% |
|
详细
公司能力得到国际巨头检验,继续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n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业绩再创新高。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2.18 亿元, 同比增长157.05%;归母净利润15.78 亿元,同比增长337.42%;扣非净利润15.77 亿元,同比增长346.93%。单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3.04 亿元,同比增长68.42%; 归母净利润3.65 亿元,同比增长150.08%;归母扣非净利润3.65 亿元,同比增长141.15%。 n 原料药CDMO 继续稳定发展,制剂和CGT CDMO 业务持续高速发展。原料药业务前三季度服务客户286 家,同比增加28%,API 收入2.59 亿元,同比增加21%(服务127 个API 项目),美国J-STAR 收入1.95 亿元,同比+15%(向国内引流31 个项目);制剂CDMO 业务当期实现收入1815.75 万元,同比增加262%,服务客户37 家,同比增加85%;CGTCDMO 业务实现收入1701.14 万元,同比增加69%,服务客户36 家,同比增加140%。 n 产能建设持续推进,整体化方案解决能力持续提升。今年8 月公司宣布投资5000 万欧元在斯洛文尼亚投资建设小分子研发生产基地,预计2024 年9 月投入运营, 该基地将成为公司在欧洲布局的首个小分子研发生产基地。今年9 月,公司重庆制剂工厂一期工程按计划竣工,为接下来承接制剂生产项目提供基础。 n 订单增加,从中间体到制剂一体化CDMO 能力凸显,新业务价值继续显现。公司在小分子CDMO 领域实现了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全流程外包服务布局,打通服务链条,持续建设“端到端”CDMO 服务能力。前三季度公司新签项目(不含J-STAR)237 个(同比+67%),制剂业务新签订单约0.46 亿元(同比+43%),CGTCDMO 业务新签订单1.08 亿元(同比+3%)。 估值 n 考虑公司三季报业绩表现优异,上调2022 年预期,同时考虑大订单落地后高业绩基数,我们下调2023-2024 年业绩增速,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14.5/16.9 亿元(原预测2022-2024 年业绩分别为17.3/17.3/19.2 亿元), 考虑公司常会业务订单还在增加,及公司产能和经营效率稳步提升,我们继续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n 前期收到的重大订单终端需求下降的风险,新业务投资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等。
|
|
|
华东医药
|
医药生物
|
2022-10-28
|
45.10
|
--
|
--
|
44.90
|
-0.44% |
|
51.91
|
15.10% |
|
详细
公司 2022年 Q3营业收入达 96.6亿元,同比增长 10.4%;扣非归母净利润6.3亿元,同比增长 10.8%。 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达 278.6元,同比增长7.4%;扣非净利润达 19.0亿元,同比增长 7.9%。 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增长,符合预期, 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医药工业板块已消化集采风险,进入增长通道。 公司医药工业板块 Q3实现营收 27.1亿元,同比增长 14.0%;扣非归母净利润 5.5亿元,同比增长 11.1%。 医药工业 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82.2亿元,同比增长 5.3%; 扣非归母净利润 16.2亿元,同比增长 0.9%。 工业微生物因为海外对核苷需求下降增速放缓, 四季度预计恢复。公司继续践行工业微生物战略,丰富产品线,开拓国际化业务, 推动板块业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创新药领域按计划持续推进,丰富创新管线。 围绕肿瘤、自免、降糖三个领域,自研+BD 推进创新药管线。 公司 FRα ADC 药物 HDM2002于 8月完成中国 III期首例受试者入组;利拉鲁肽减重适应症完成发补资料递交,减重适应症已于 7月获受理,预计明年二季度获批; 司美格鲁肽已完成I 期临床试验全部受试者给药; 自免药物 Arcalyst 已提交 Pre-BLA 申请,预计今年四季度提交 BLA 申请;乌司奴单抗类似物预计明年提交上市申请。 医美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国内外均实现较好放量。 医美业务 Q3创收 4.7亿元, 前三季度完成营业收入 13.7亿元, 同比增长 113.7%,其中欣可丽美学贡献 4.4亿元。英国欣可丽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9537万英镑,同比增长 79.7%。 MaiLi 透明质酸已于 9月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少女针 M号已获得主研单位伦理批件。中国市场已成为少女针全球第一大市场,第四季度进入医美消费旺季, 有望继续延续良好表现。 估值 预期 2022年、 2023年、 2024年净利润为 26.71亿元、 32.49亿元、 40.25亿元,对应 EPS 为 1.53元、 1.86元、 2.30元,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品研发不达预期;汇率波动;销售低于预期风险;医保降价风险等。
|
|
|
普洛药业
|
医药生物
|
2022-10-26
|
20.12
|
--
|
--
|
23.40
|
16.30% |
|
25.75
|
27.98% |
|
详细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总计实现营业收入75.51亿元,同比增长18.00%,归母净利润6.57亿元,同比下降13.7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63亿元,同比下降1.49%。22Q3实现营业收入25.65亿元,同比增长20.88%,归母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5.54%,扣非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44.21%。公司依旧维持高研发投入和产能建设,新产能落地后有望拓展业绩增长空间。维持买入评级。支撑评级的要点三季度业绩保持稳健增长,费用率有所下降。2022年三季度公司业绩稳定增长,CDMO业务提供了主要助力,API和制剂板块维持相对稳定增长。随着国内疫情缓解和物流恢复,公司业绩进入复苏期,单季度来看,公司Q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44.21%。此外,公司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及管理费用率均有下降。 总体看公司业绩增速有较明显提升,预期将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推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进程,加快CDMO战略转型。公司继续坚持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截至2022年中报,从“起始原料药+注册中间体”到“注册中间体+API”的转型升级策略成果也较为显著,共计API合作项目数48个,同比增长23%。此外,公司转型CDMO程度已较为成熟,公司CDMO项目总计441个,同比增长24%,CDMO业务客户中国外客户大约九成,客户黏性良好,预计项目增量较为可观。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发展CDMO板块。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4.05亿元,同比增长26.2%,占营业收入的5.36%。根据公司7月1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目前公司有数条新建生产线已经或即将投产使用。公司着力发展CDMO板块业务,后续有高端药物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平台CDMO多功能生产线、高活性API研发实验室和产品生产线逐步落地,随着CDMO产能逐渐落地,看好后续板块竞争力增强,有望推进收入端增长。 估值考虑到物流停滞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调整了盈利预测。预期公司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9.62亿元、12.54亿元、16.25亿元,EPS分别为0.82元、1.06元、1.38元,维持买入评级。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新冠疫情反复风险,药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上游原材料涨价风险。
|
|
|
润达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2-08-30
|
11.24
|
--
|
--
|
12.18
|
8.36% |
|
12.18
|
8.36% |
|
详细
疫情短期冲击不改公司核心价值, 2022Q2公司业绩已明显好转,展望全年有望进一步恢复。我们看好公司服务平台价值,看好公司服务板块及工业板块的协同发展。 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2022H1公司常规业务受上海等地区疫情冲击造成业绩短期下滑, 2022Q2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业绩已迎来明显好转,展望全年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恢复。 2022H1公司实现营收 47.61亿元,同比+12.21%,实现归母净利润 1.60亿元,同比-21.61%; 2022Q2实现营收 25.92亿元,环比+19.54%,同比+16.63%,实现归母净利润 1.18亿元,环比+186.09%,同比+3.90%。分业务看, 2022H1集约化业务/区域检验中心业务实现营收 11.96亿,同比+0.78%。工业板块实现营收 2.11亿元,同比-8.54%,投入研发费用 5,895万元,同比+14.87%;三方实验室业务实现营收6.08亿元,同比+289.74%。 盈利能力短期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长期盈利能力有望恢复,公司长期成长性不变。 2022H1公司销售毛利率 25.18%,同比-1.54pct,销售净利率 5.78%,同比-1.68pct。展望全年,随着疫情得到持续控制,公司各项业务恢复,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恢复。 2022H1公司销售费用率同比略增(加大相关服务人员投入),随着下半年各项业务快速推进,费用率有望逐步下降;公司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费用率逐年下降、趋于平稳;财务费用率略降,主要系公司对债务结构进行优化,融资成本降低;研发费用率因公司继续加大对自产产品的研发投入略有上升。 公司属平台型公司,院内院外同步布局,政策风险低,同时工业板块通过自研及合作发展前景广阔,看好公司平稳发展前景及公司核心价值。 公司作为国内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集约化服务业务顺应国家医改政策方向,综合服务业务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拓展,目前公司集约化/区检中心客户数达 406家(新增15家);第三方实验室业务作为院内实验室集约化业务及区域检验中心业务的补充,可满足部分核心客户特检项目需求,同时体现院内院外业务多元化并均衡如疫情等不确定风险;工业板块近年来公司在工业板块动作频繁,开展广泛合作,同时加大自产产品研发投入,加强自产产品与渠道平台的协同作用,提升公司整体综合盈利能力。 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 4.00/4.94/5.78亿元, 考虑公司核心价值是长期发展的基础,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业绩有望迎来积极转变, 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应收账款收回风险、终端客户开发不及预期风险、工业板块新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政策风险、新冠疫情不确定性风险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