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煤能源
|
能源行业
|
2024-12-16
|
13.09
|
--
|
--
|
12.85
|
-1.83% |
|
12.85
|
-1.83% |
-- |
详细
资源储量充足的央企动力煤龙头。(1)公司实控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具有国资央企背景,截至2024Q3,中国中煤集团持股比例为57.41%;(2)公司保有储量266.5亿吨、可采储量138.7亿吨,公司保有储量在上市公司中居于第三位,可采储量在上市公司中居于第一位,按可采储量与2023年产量计算,公司煤炭平均可采年限高达103年;(3)公司聚焦煤炭主业,2023年煤炭、煤化工、煤矿装备、金融业务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4%、11%、6%、1%,占利润比例分别为84%、7%、4%、3%。 公司长协煤占比高,煤价下行对公司盈利影响有限。(1)公司年度中长期合同按照不低于自有资源量的80%进行签订,年履约率不低于90%;(2)根据港口长协指数定价公式,现货价格对长协价格的影响权重在5%-14%,现货价格下降100元/吨,长协价仅下降5-14元/吨;(3)实际情况来看,公司2024Q2自产煤销售均价为508元/吨,环比Q1下降6元/吨(-1.1%),作为对比,2024Q2秦皇岛港现货销售均价为848元/吨,环比Q1下降53元/吨(-5.9%)。 公司盈利、分红均有保障。(1)我们认为2024年煤炭供需将维持基本平衡,港口价格(5500大卡)在边际因素(疆煤外运、长协价格)的支撑下仍将维持在800元/吨以上;(2)根据国能集团技术经济院的研究,中国煤炭需求在2028年达峰,2029-2037年为峰值平台期,在这个基础上公司的产销量有保障;(3)公司2019-2023年起分红比例维持在30%,2024年公司发布中期特别分红方案,分红比例有望进一步上升;(4)在产销量、价格、分红比例均有保障的背景下,公司未来几年盈利、分红均有保障。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认为中煤能源作为动力煤龙头企业,具有盈利稳健、低估值的特点,预计公司24-26年归母净利润为186.8、195.4、204.9亿元,折合EPS分别为1.41、1.47、1.55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9、9、8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下滑;政府进一步调控大宗商品价格;公司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海外煤价大幅下跌导致公司煤炭售价下降。
|
|
|
中国神华
|
能源行业
|
2024-11-21
|
40.85
|
--
|
--
|
44.20
|
8.20% |
|
44.20
|
8.20% |
-- |
详细
煤炭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的能源巨头,煤炭业务竞争优势突出。(1)公司实控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具有国资央企背景,是国内市值最大的上市煤企,截至2023年末,国家能源集团持股比例为69.52%;(2)公司2023年煤炭产量3.25亿吨、位于上市煤企第一;(3)公司2023年自产煤吨煤成本179元/吨,位于上市煤企最低水平;(4)公司深耕煤炭上下游产业链,2023年煤炭、电力、运输、煤化工业务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4%、22%、13%、1%,占利润比例分别为72%、12%、16%、1%。 公司长协煤占比高,煤价下行对公司盈利影响有限。(1)公司2023年年度长协煤销量占自产煤总销量的79.5%;(2)根据港口长协指数定价公式,现货价格对长协价格的影响权重在5%-14%,现货价格下降100元/吨,长协价仅下降5-14元/吨;(3)实际情况来看,公司2023年长协销售价格为500元/吨,同比下降15元/吨,作为对比,2023现货销售价格为640元/吨,同比下降136元/吨;(4)根据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的通知》,煤炭企业长协任务量不应低于自有资源量的80%。 公司盈利、分红均有保障。(1)我们认为2024年煤炭供需仍将维持基本平衡,港口价格(5500大卡)在边际因素(疆煤外运、长协价格)的支撑下仍将维持在800元/吨以上;(2)根据国能集团技术经济院的研究,煤炭需求在2028年达峰,2029-2037年为峰值平台期,在这个基础上公司的产销量有保障;(3)公司2020年起分红比例始终大于70%,2023年分红比例为75%,未来公司资本开支有限,分红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4)在产销量、价格、分红比例均有保障的背景下,公司未来几年盈利、分红均有保障。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认为中国神华作为综合性的能源龙头,具有盈利稳健、规模优势突出、一体化运营的特点,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583.8亿元、608.3亿元、638.1亿元,折合EPS为2.94元、3.06元、3.21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4、14、13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失速下滑;政府进一步调控大宗商品价格;公司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海外煤价大幅下跌导致公司煤炭售价下降。
|
|
|
陕西煤业
|
能源行业
|
2024-10-31
|
24.90
|
--
|
--
|
25.39
|
1.97% |
|
25.65
|
3.01% |
-- |
详细
事件:2024年10月29日,公司发布了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4.27亿元,同比-1.6%;实现归母净利润159.43亿元,同比-1.5%;实现扣非净利润163.49亿元,同比-13.9%。 三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均实现正增长。(1)公司2024Q3营业收入406.90亿元(环比-8.1%、同比+10.7%),归母利润53.87亿元(环比-8.8%、同比+17.1%),扣非净利润51.66亿元(环比-11.4%、同比-3.7%);(2)公司2024Q3投资净收益8.29亿元(环比+52.9%,同比+20.8%)。 Q3煤炭销售均价同比降幅收窄,产量环比下滑。(1)2024Q1-Q3,公司吨煤平均售价618元/吨,同比-6.2%,同比降幅41元/吨,而2024H1公司吨煤平均售价同比降幅为73.5元;(2)2024Q3,陕西榆林动力煤(5500大卡)坑口价均价为652元/吨,同比-9.4%;(3)2024Q3,公司煤炭产量4136万吨,同比+2.9%,环比-8.0%;自产煤销量4061万吨,同比+0.9%,环比-8.7%。 控股股东增持彰显信心,一体化经营未来可期。(1)2024年10月29日,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控股股东陕煤集团完成股份增持计划,2023年10月27日至2024年10月26日期间,累计实现增持1214万股,约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0.125%,累计增持金额达到2.70亿元;(2)根据公司《关于与控股股东签订资产转让意向协议的公告》,公司于2024年9月5日与陕煤集团签订《资产转让意向协议》,陕煤集团有意将其持有的陕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陕西煤业,后续公司有望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2024年Q1-Q3累计ROIC(资本回报率)为19%,在上市煤企中排名首位,我们维持24-26年归母净利润207亿元、210亿元、215亿元预测,对应EPS分别为2.14、2.17、2.22元,公司资源禀赋出色、经营稳健、成本优势明显,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失速下滑;政府进一步调控大宗商品价格;公司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海外煤价大幅下跌导致公司煤炭售价下降。
|
|
|
温氏股份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4-10-29
|
18.54
|
--
|
--
|
19.74
|
6.47% |
|
19.74
|
6.47% |
-- |
详细
公司公布2024年三季报。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4.19亿元,同比+16.56%,实现归母净利润64.1亿元,同比+241.47%。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86.62亿元,同比+21.95%,实现归母净利润50.81亿元,同比+3097.03%。 点评:量升稳步推进,降本助增业绩。出栏量方面,24前三季度公司出栏生猪2156.19万头,同比增加17.66%;出栏肉鸡8.71亿只,同比+1.03%,基本持平。养殖成本方面,截至24年8月公司肉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3.8元/公斤,假设公司出栏肥猪均重在120公斤/头,结合8、9月20.45元/公斤、19.05元/公斤的销售价格来估算,公司8、9月生猪头均利润分别为798元、630元。成本低位优势为公司Q3业绩大增奠定基础。 养殖主业利润大增,回购、分红、降负债均兑现。(1)资产负债表方面,随着Q3利润大增,公司也加快了资产负债表的修复,24Q3末资产负债率已降至54.9%,同比下降5.5pct,环比下降4.1pct;(2)回购进度方面,公司9月发布了9-18亿回购方案,并已于9月30日前实施回购3亿元;(3)分红方案方面,根据公司披露前三季度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1.5元,合计派发现金9.95亿元。若本次分红实施,叠加6月份实施的年度分红,本年度共分红2次,合计派发现金16.60亿元,再度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是我国生猪、黄鸡养殖龙头,养殖规模长期位居行业前列,成本改善效果显著,资金与产能储备充足。Q3盈利大增兑现后,公司快速修复资产负债表,贯彻稳健经营方针,并通过回购、分红等行动再次彰显长期发展信心。从行业角度来看,消费旺季回升叠加补库行情支撑下,Q4猪价有望维持相对高位。当前公司猪、禽养殖成本仍处行业领先位置,盈利空间与时间均十分可观。我们依然看好公司24Q4以及25年中长期盈利表现,上调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06.15亿元(较上次预测提高86.36%),此外由于行业产能开始逐步回升,我们下调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20.76亿元(较上次预测下降24.24%),下调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69.25亿元(较上次预测下降46.69%),折合EPS为1.60/1.81/1.04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2/10/1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猪鸡价格上涨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突发大规模疫病风险。
|
|
|
新希望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4-08-09
|
9.58
|
--
|
--
|
9.86
|
2.92% |
|
11.45
|
19.52%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定增预案(修订稿),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38亿元(修订前为 73.5亿元),主要用于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及数智化升级(27亿元)及偿还银行债务(11亿元)。 资金大幅改善,募资需求降低。公司 23年底完成了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的“引战出表”,为公司贡献了近 52亿元的收益。且 24Q2以来生猪、饲料业务均已实现较好盈利,资金面大幅改善后,公司募投项目对使用募集资金的规模 需求已经降低,因此公司下调本次再融资规模。本次定增预案已经董事会审议, 后续还需提交股东大会,再向交易所提交正式材料申请。若该定增预案顺利发布,有助于公司进一步降低负债率,继续聚焦主业发展。 出栏稳步兑现,猪价回暖助力业绩扭亏。2024H1公司实现生猪出栏量 868.86万头,同比-3.4%,生猪销售收入达到 130.48亿元。二季度随着生猪行情回暖,猪价逐步提升,结合公司养殖成本稳步下降,24Q2单季盈利预计约 7.5亿元,24H1整体业绩同比减亏超过 50%。 多渠道推进,降本效果显著。成本方面,公司 6月份正常场线成本已下降至 14.5元/公斤,较年初有 1.3元/公斤下降。23年以来公司整体战略调整和管理加强,并引入一系列智能化养殖设备和安全防控设备,进一步降低了动物疫病风险,提升养殖效率,养殖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按当前趋势,24年底公司肥猪完全成本可降至 14.2元/公斤以下。从行业整体表现来看,24H2猪价将延续景气表现,公司全年业绩可期,结合本次定增,公司资产负债表有望大幅改善。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上半年经营稳健,猪价回暖、成本改善助力业绩扭亏,定增推进有望进一步护航主业发展。由于 23年进行盈利预测时,24年猪价实际表现仍不够明朗,目前 24全年猪价趋势清晰,我们根据现实情况,下调 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 14.95亿元(较上次预测下降 66.01%),且由于能繁母猪再度回升,25年以后全国生猪出栏量又将逐步放宽,下调 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 32.68亿元(较上次预测下降 52.53%),新增 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30.95亿元,对应 EPS 为 0.33/0.72/0.68元。考虑到公司当前经营持续向好,且本次定增实现后资金流大幅改善,将有效带动估值修复,因此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猪价不及预期,生猪出栏量不及预期,爆发大规模动物疫病。
|
|
|
牧原股份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4-08-08
|
44.60
|
50.73
|
39.29%
|
45.20
|
1.35% |
|
50.78
|
13.86%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中期报告。24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68.66亿元,同比+9.63%,归母净利润为8.29亿元,同比扭亏(23H1亏损27.79亿元)。单季度来看,24Q2实现营业收入305.94亿元,同比+10.56%;实现归母净利润32.0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生产效率大幅恢复,降本持续兑现:6月公司育肥猪完全成本已降至14元/公斤,断奶仔猪成本270元/头。具体来看,上半年公司成本中枢持续下行的同时,各场线成本离散度也进一步缩小,当前14元/公斤以下的场线出栏量占比超过55%,13元/公斤以下占比18%左右,而16元/公斤以上的只占5%左右。24H1公司养殖成本的下降主要得益于饲料价格的改善,而进入5、6月以来,随着23Q4非瘟疫病影响基本消化完毕,生产效率的恢复和提升开始在降本过程发挥更大的贡献。6月公司PSY已恢复至28以上,全程存活率84%,后续降本兑现可期。 产能储备长期充裕,现金流大幅修复。产能方面,截至6月末,公司生猪养殖产能总量为8048万头。随着公司战略切换,产能扩张已大幅收敛,24H1在建工程20.94亿元,同比-57.35%,固定资产1089.85亿元,同比-0.19%,主要是由于完工交付的金额小于当期计提的折旧,导致净值下降。6月底能繁母猪存栏为330.9万头,较Q1末增加约16.7万头,对应的当前公司生产性生物资产102.45亿元,同比+32.93%,公司能繁母猪的转固成本平均在2200-2300元/头,近期增加主要是由于后备群的扩充。下半年公司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将小幅增加,产能储备无忧。资金方面,公司当前存量贷款的加权平均融资成本略低于4%。大型银行的贷款成本基本不超过3.65%,整体水平较低。此外,随着Q2养殖业务盈利,公司资产负债表已得到明显修复,截至24Q2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降至61.81%,较24Q1下降1.78pct,下半年猪价景气表现下,公司财务指标有望持续好转。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方面,当前公司产能储备充足,成本持续改善打开盈利上限,基于对下半年猪价景气的预期,我们上调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09.57亿元(较上次预测上升63.98%),由于近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再度增加,预计25年以后全国生猪出栏量也将逐步回升,下调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57.38亿元(较上次预测下降29.09%)。结合行业周期规律,下调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24.91亿元(较上次预测下降46.74%),对应EPS为3.83/4.71/2.29元,维持“买入”评级。由于24年行业仍在景气复苏过程中,因此基于可比公司2025年平均11倍PE,上调目标价至51.81元。 风险提示:猪价不及预期,生猪出栏量不及预期,爆发大规模动物疫病。
|
|
|
国联水产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0-03-26
|
3.95
|
6.30
|
62.37%
|
5.10
|
29.11% |
|
5.10
|
29.11% |
|
详细
随着公司水产食品2020年渠道全方位下沉,公司有望凭借龙头优势同时分享行业高增长红利和自身盈利拐点,业绩有望迎来向上拐点。 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1年EPS分别为-0.09、0.17、0.29元;给予公司2020年37倍PE,对应6.3元目标价,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公司国内市场发力,2020年有望迎来业绩向上拐点。核心逻辑:1)新冠疫情加快冰鲜电商消费,公司作为水产食品龙头,受益行业红利。 2)公司“八大仓”投入使用,渠道下沉,国内销售均有望维持高增长,业绩有望迎来量利齐升。3)2020年与永辉超市关联交易预计达到5个亿。 公司转型水产食品商,竞争优势明显。具体如下:1)产品方面,公司具备全球采购体系,食品安全可控。2)品牌方面,公司拥有7家世界500强客户和8家中国500强客户,B端品牌认知度强;同时,公司电商平台销售量一直维持高增长,具有品牌影响力。3)渠道方面,公司“八大仓”投入使用后,2020年将迎来渠道的全方位下沉,领先行业打造水产食品龙头。 生鲜电商加快推进,公司有望受益行业红利。新冠疫情加快推动生鲜电商平台发展,生鲜电商正在向水产深水区攻坚。公司作为国内对虾生鲜食品供应商,有望充分受益生鲜电商带来的行业红利。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防控进展不及预期可能带来业绩和采购的影响。
|
|
|
新希望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0-03-10
|
28.50
|
37.13
|
332.75%
|
34.29
|
20.32% |
|
35.55
|
24.74% |
|
详细
投资建议:维持增持。生猪产能去化幅度大,未来2-3年高猪价运行确定性高,并且基于公司出栏量快速增长以及价格持续高位,我们上调公司2019-2021年EPS预测分别为1.18、2.95、3.08元(2019-2021前期预测0.72、0.95、1.08元),给予公司2020年行业平均估值12.65倍PE,上调目标价至37.32元,维持增持。 事件:公司2月销售生猪23.34万头,同比变动32%;收入为8.29亿元,同比变动272%;商品肥猪销售均价33.76元/公斤。 2月生猪出栏量继续维持高增长:2月销售生猪同比增长32%。我们预计公司2月仔猪外销约6000头,由于产能匹配度逐步提高,公司仔猪外销量逐步减少,育肥猪占比提升有望推升公司盈利水平。公司防疫水平优异,同时现有种猪及猪舍产能充足,公司外购仔猪占比开始逐步减小,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出栏有望达到800万头,其中自繁自养约550万头,而随着公司资金到位,新建产能落地,公司长期目标也将逐步达成。 公司凭借自身资金、管理、技术、人才优势,实现生猪养殖的快速扩张。资金方面,公司拥有多种融资渠道,资金优势明显。管理方面,公司通过设立四级防疫点,检验管理严格细致,依托自身管理优势,公司自繁生猪养殖成本也逐级降低;人才储备和激励方面,公司人才梯队完善,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实施员工激励,人才得以保障为公司生猪养殖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风险提示:上市公司对于非洲猪瘟疫情不可控造成出栏量大幅下滑。
|
|
|
温氏股份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0-03-10
|
35.11
|
37.46
|
134.27%
|
35.67
|
1.59% |
|
35.67
|
1.59% |
|
详细
公司披露销售简报,2020年2月销售肉鸡7,023.41万只,收入11.54亿元,毛鸡销售均价7.94元/公斤。销售肉猪53.12万头,收入24.40亿元,毛猪销售均价38元/公斤。 评论: 投资建议:维持增持。我们认为受新冠疫情影响,前期鸡苗毁坏、补栏不足或使后期鸡禽产能供给乏力。此外非瘟疫情长期持续,加之生猪进口有限、冻品库容率已恢复正常,待新冠疫情稳定后,后续猪鸡周期级别有望超预期。我们维持公司19-21年EPS 为2.62元、7.77元和7.83元的预测,维持49.61元目标价,对应20年6.38倍PE。 新冠疫情影响短期肉鸡量价,静待禽周期级别超预期。春节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启动一级防控措施,交通阻断,销售受阻,以及工厂延期复工、学校推迟开学、餐饮酒店歇业带来消费减少等因素影响,公司2月份销售肉鸡7,023.41万只,环比有所下滑;毛鸡销售均价受疫情影响下滑至7.94元/公斤。但由于疫情导致补苗、饲料运输受阻,全行业未来禽出栏量将大幅下滑,禽周期级别有望超预期,叠加公司2020年肉鸡出栏量提升,禽板块业务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公司生猪阶段性出栏低点或已现,后续公司出栏量有望回升。受新冠疫情及2019年下半年以来总体投苗较少、加大种猪选留的影响,公司2月生猪出栏53.12万头,收入24.40亿元,毛猪销售均价38元/公斤,公司生猪销售均重120.88公斤,均重较上月增加4.1公斤。考虑到目前公司超过百万头级别的能繁母猪存栏量,预计2020年下半年出栏量较显著提升。 生猪阶段性出栏低点或已现,估值有望低位回升。由于疫情影响,公司出栏量减少,预期出栏量也达到冰点。但在防控非洲猪瘟方面,集团养殖企业相对散养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防控,防控优势明显,预计后续公司出栏量将逐步回升。此外在双疫情影响下,后续蛋白价格有望超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有望实现412.51亿元的净利润,对应目前不足5倍PE,随着后续公司出栏量逐步回升,未来公司估值也有望低位回升。 风险提示:上市公司对于非洲猪瘟疫情不可控造成出栏量大幅下滑。
|
|
|
牧原股份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0-03-09
|
124.50
|
59.13
|
62.36%
|
139.92
|
12.39% |
|
139.92
|
12.39% |
|
详细
投资建议:非洲猪瘟造成生猪产能大幅度去化,猪价上涨幅度超预期,公司后续业绩将迎来量价齐升。我们维持2020-2022年EPS预测分别为16.44、14.94、14.63元,给公司2020年行业平均估值9.1倍PE,维持目标价为150元,增持评级。 公司继续加大留种力度,静待后续业绩量价齐升。公司1-2月份生猪出栏销售139.5万头,我们预估仔猪销售30-40万头,育肥猪均重110+公斤;相对于2019年底种猪数据(128.32万能繁+72万后备),公司1-2月份留种接近30万头。从销售月报来看,公司出栏符合预期,留种力度超预期。考虑到公司当前留种存栏量,2020年出栏有望接近2000万头,2021年仍有望维持高增长,出栏同比大增。此外,我们预判2020年猪价高点有望突破50元,全年生猪均价有望接近35元,公司2020年业绩有望量价齐升。 猪周期并未结束,疫情下的超级猪周期仍将继续。从我们调研来看,猪周期远没有结束,疫情下的超级猪周期仍将持续,核心依据如:1)短视角,三元母猪占比高企,实际有效产能恢复低于预期,后续高猪价下高盈利的持续时间有望超预期;2)长视角来看,非洲猪瘟疫情仍在,在有效疫苗问世之前,养猪高盈利有可能会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公司龙头优势明显,强者恒强。在防控非洲猪瘟方面,集团养殖企业相对散养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防控,防控优势明显,率先实现产能恢复。 从公司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来看,公司生产恢复遥遥领先行业。此外,从公司2019年年报来看,公司2019年底消耗性生物资产达到51亿,较期初增加16%,相对优势明显。此外,公司顺应未来行业“调猪”向“调肉”转型趋势,在2019年设立了牧原肉食、正阳肉食和商水肉食,设计年屠宰产能600万头,向下游屠宰延伸,未来公司有望成长为综合性生猪巨头,强者恒强。 风险提示:上市公司对于非洲猪瘟疫情不可控造成出栏量大幅下滑。
|
|
|
温氏股份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0-02-27
|
35.26
|
37.46
|
134.27%
|
38.20
|
8.34% |
|
38.20
|
8.34% |
|
详细
维持增持。我们认为受新冠疫情影响,前期鸡苗毁坏、补栏不足或使后期鸡禽产能供给乏力。此外非瘟疫情长期持续,加之生猪进口有限、冻品库容率已恢复正常,待新冠疫情稳定后,后续猪鸡周期级别有望超预期。我们上调公司19年EPS至2.62元(+0.1),维持20-21年EPS为7.77元和7.83元的预测,维持49.61元目标价,对应20年6.38倍PE。 公司披露2019年度业绩快报,业绩符合预期。由于国内动物蛋白短缺,2019年猪鸡价格不断创新高。猪鸡共振,企业双丰收。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732.28亿,同比增长27.92%,归母净利139.0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生猪方面,2019年公司生猪出栏1,851.66万头,同比下降,而公司作为行业龙头,疫情防控能力和生物安全质量都较高,能有效推进生猪稳产保供进度,预计2020年公司出栏量有望维持1800万头。价格方面,在非瘟疫情下,复养难度大仍是价格维持高位的核心,而新冠疫情导致补栏与工程建设进度缓慢影响远期供给,行业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延长。 禽方面,公司积极实施增加投苗等措施,实现扩产增量,2019年公司销售肉鸡9.25亿只,同比增长。预计2020年,虽然新冠疫情导致短期肉鸡价格下跌,但是受此影响下,养户毁苗现象持续、补栏积极性不高,产能供给后期乏力,疫情稳定后,随着黄鸡行业联合减产,餐饮业有望迎来报复性消费,价格周期有望超预期恢复,公司复迎产业红利。 风险提示:黄鸡及生猪价格涨幅不及预期、出栏量不及预期。
|
|
|
正邦科技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0-02-25
|
15.42
|
22.58
|
706.43%
|
20.87
|
35.34% |
|
22.28
|
44.49% |
|
详细
投资建议:维持增持。非洲猪瘟造成生猪产能大幅去化,生猪价格上涨超预期;2019年公司防控疫情一次性投入大,养殖成本阶段性上升,2020年成本可能回归正常,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因此我们下调2019年业绩EPS预测至0.69元(前值为0.93元),上调2020-21年业绩EPS预测至4.09和4.47元(前值为2.75、3.44元),给予2020年行业平均估值5.86倍PE,维持23.95元目标价,维持增持。 业绩表现符合预期。公司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97亿元,同比增长778%;其中,Q4单季度毛利润接近15亿元,业绩表现符合预期。考虑到2019Q4有129万头的生猪出栏,扣除仔猪影响,预计育肥猪单头盈利接近1300元,刷新公司历史头均盈利新纪录。 静待2020年业绩量价齐升。考虑到,疫情和生猪产能正常递延节奏,2020全年猪价仍有望维持接近30元/公斤的均价。此外,公司2019年底母猪存栏接近120万头,从公司股权激励的考核要求来看,预计2020年生猪出栏同比增长不低于60%。综合来看,公司2020年业绩有望迎量价齐升。 头部企业率先恢复生产,看好板块周期与成长共振。从行业角度看,目前集团化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率先恢复生产,散养户虽然存栏企稳,但仍全面暴露在疫情的高风险下。集团化企业结构性单群体的恢复和扩产将开启非典型性猪周期成长与周期的共振,公司作为国内养猪数量优等生,有望充分受益行业红利,分享周期与成长共振。 风险提示:畜禽价格波动风险,疾病发生风险。
|
|
|
益生股份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0-02-24
|
18.01
|
22.22
|
152.50%
|
20.57
|
14.21% |
|
20.57
|
14.21% |
|
详细
维持“增持”。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供给超预期,我们认为禽周期级别有望超预期,我们上调公司20-21年EPS预测至4.48(+1.67)元、3.92(+1.36)元,预测2022年EPS为3.37元,维持40.54元目标价。 公司披露2019年年报,业绩符合预期。受肉鸡市场景气高位延续的影响及公司商品代鸡苗产量上升的影响,公司2019年实现收入35.84亿,同比增长143.26%。实现归母净利21.76亿,同比增长499.73%。扣非归母净利润21.75亿,同比大幅上升498.29%。 白鸡禽周期级别有望超预期,公司将直接受益。供给方面,疫情导致白羽鸡供给支撑乏力。库存端,屠宰场库容率达到48%的低位。商品代鸡供应方面,前期毁苗现象频发,并且鸡苗、饲料运输效率下滑也导致补栏进度较慢、生产效率低,未来供应下滑将支撑鸡价。父母代方面,商品代鸡苗仅2元/羽,影响了父母代补栏积极性,将影响三季度后的鸡肉供给;而鸡病仍较重,生产性能低导致有效供给低。需求方面:后续疫情稳定后,餐饮业有望迎来报复性消费,而全产业链供给维持低位的情况下,后续一旦进入高消费及补库存阶段,鸡价周期级别有望超预期。 未来出栏量有望持续上升,享受量价齐升的最美时光。由于并购产能落地,商品代鸡苗逐步放量,预计2020年公司销售商品代鸡苗约4.2亿只,父母代鸡苗约1200万套。未来出栏量方面,公司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强强联合、采取兼并、合作等方式,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享受量价齐升。 风险提示:玉米、豆粕价格上涨、祖代鸡引种上升。
|
|
|
荃银高科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0-01-13
|
16.63
|
9.28
|
--
|
19.24
|
15.69% |
|
19.24
|
15.69% |
|
详细
公司转基因玉米技术储备领先,具备先发优势,如若转基因放开,公司2021年有望迎来业绩增长新周期。我们预测公司2019-2021年EPS为0.22、0.25和0.42元。给予公司2020年80倍PE,目标价20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进入两化整合队伍,未来发展看好。近日,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将其下属农业板块资产(化肥、农药、种子)注入中农科技,涉及中化化肥、荃银高科、安道麦A、扬农化工4家上市公司,未来中农科技拟更名为“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作为本次整合当中唯一一家纯种子公司,未来有望在两化整合过程中担任更为重要的角色。此外,考虑到中农科技持公司股份仍低,未来不排除有增持可能。 多因素驱动转基因放开。我们认为转基因玉米放开有其内在和外在的推动力,存在放开可能性,原因如下:1)中美关系缓和,进口美国转基因玉米倒逼国内政策放开;2)东北市场已经违法烂种,市场倒逼政策放开;3)草地贪夜蛾等虫灾威胁需要放开。 如若转基因玉米放开,公司有望受益。公司根据双抗12-5研究项目,创制抗虫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种。我们认为转基因玉米如若放开,玉米种子市场规模将得到大幅度扩容,同时龙头的市占率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公司作为国内转基因玉米储备较为突出的代表,如若转基因放开,公司也将受益,未来发展看好。 风险提示:自然灾害、政策不及预期等带来不可控风险。
|
|
|
隆平高科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0-01-09
|
19.84
|
22.88
|
127.44%
|
20.90
|
5.34% |
|
20.90
|
5.34% |
|
详细
考虑到公司 2019年业绩受水稻价格下调负面影响,下调公司 2019-2021年EPS 分别为0.02、0.47、0.87元预测(2019-2020年前值预测为0.87、1.04元)。考虑到转基因放开可能,公司可能全面收益,给予2020年49倍PE,上调目标价为23元,“增持”评级。 多因素驱动转基因放开,公司储备充分受益。我们认为转基因玉米放开有其内在和外在的推动力,存在放开可能性,原因如下:1)中美关系缓和,进口美国转基因玉米倒逼国内政策放开;2)东北市场已经违法烂种,市场倒逼政策放开;3)草地贪夜蛾等虫灾威胁需要放开。公司多年持续高投入研发,在转基因玉米方面具备杭州瑞丰、隆平生物和巴西隆平三驾马车,准备充分,有望率先受益政策红利。 转基因如若放开,种业开启量价齐升新天地。转基因放开后,市场有效利润空间可能得到4倍扩容,龙头市占率将大幅度提升。公司转基因玉米技术储备行业领先,参照美国,未来行业市占率有望达到30%以上,对应接近20亿新增利润,业绩弹性大。 公司内外兼修,国内外协同,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性种业巨头。以美国市场为例,转基因放开后,行业门槛提升,唯有综合性龙头企业才会凭借绝对优势完成市占率的大幅提升,成为市场的最大赢家。公司在玉米种子方面,兼顾转基因与杂交技术领先,国内外两个市场协同,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风险提示:自然灾害、政策不及预期等带来不可控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