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谢木青

中泰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18010004...>>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5%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8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华大智造 机械行业 2024-06-17 52.12 -- -- 52.25 0.25% -- 52.25 0.25% -- 详细
事件:1.公司发布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将655.5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公司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等合计325人,约占公司总股本1.58%。2.公司发布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参加本持股计划的员工总人数不超过35人,持股规模不超过144.5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0.35%。3.公司拟获得华大研究院、华大科技控股有关于时空一体机、显微镜、时空可视化试剂套装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4.公司拟与华大三箭齐发、华大序风科技分别签订时空业务、单分子测序业务的经销协议。 受众广泛激发团队活力,20%增速彰显长期发展信心。根据公司公告,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及股票激励计划考核年度为2年,以2023年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相关的营业收入(27.09亿元)为基数,对2024、2025年常规业务收入增长率进行考核,触发值为2024、2025年常规业务增长15%、32%(即2024、2025年同比增长15%、14.78%),目标值为2024、2025年常规业务增长20%、44%(即2024、2025年同比增长20%、20%)。本次激励计划以及员工持股计划覆盖董监高等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及技术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1.33%,有望充分激发公司团队的积极性,连续两年20%的增速目标也充分体现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 时空组学+单细胞测序业务合作有望提升测序领域竞争力,贡献更多业绩增长极。格努公告,公司与华大研究院、华大科技控股的许可期限为自协议生效之日起至2029年底,并根据对应产品销售收入的6%作为许可费用提成,预计2024年将发生的授权许可费用不超过1179万元;与华大三箭齐发、华大序风科技的经销协议预计2024年度将发生的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不超过1.11亿元、0.90亿元。单分子测序技术是继大规模平行短读长测序之后的新兴测序技术,尤其在大基因组拼接、大片段结构变异及微生物快速鉴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目前仅有HelicoBiosciece、PacificBiosciece等少数海外企业掌握成熟可靠的单分子测序技术。公司现有基因测序仪业务板块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主,本次经销合作有望与现有业务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加快测序市场拓展;华大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是成为全球领先的能同时实现“纳米级分辨率”和“厘米级全景视场”的技术,自2022年起相关科研成果已陆续在《细胞》、《自然》及《科学》三大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获得全球科研团队的广泛认可,与公司的DNBSEQ测序平台高度协同,有望促进公司在测序产业链加快布局,同时也为公司提供了新的业绩增长点,有望助力公司业绩长期健康增长。 测序出海步伐稳健,全球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公司作为测序领域的国产龙头,近年来持续加快提升海外战略布局,二季度以来相继在欧洲、东亚、南美等多个重点市场实现突破,2024年6月,公司的欧洲新总部正式落地,并相继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重点客户实现合作深化,未来有望逐渐实现更多高端客户群体突破;4月公司在巴西的客户体验中心开始启用,有望辐射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多国客户,加快拉美市场的市占率提高。公司业务累计遍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用户超过2800个,未来有望借助优质便捷的本地化支持服务加速全球份额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司数据,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测序仪等常规业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销售投入可能造成短期利润波动,预计2024-2026年公司收入34.97、42.48、51.28亿元(调整前34.97、45.06、57.32亿元),同比增长20%、21%、21%;预计归母净利润为-6.78、-2.13、0.43亿元(调整前-6.78、-2.28、0.58亿元)。考虑到公司是国内测序仪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显著,未来有望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华大智造 机械行业 2024-05-22 56.05 -- -- 55.78 -0.48%
55.78 -0.48%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以及 2024年一季报,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11亿元,同比下降 31.19%;归母净利润-6.08亿元,同比下降 129.98%;扣非归母净利润-6.83亿元,同比下降 358.54%。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31亿元,同比下降 14.26%,实现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实现扣非净利润-2.13亿元。 分季度看, 公司 2023年单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7.07亿元,同比减少 24.83%;实现归母净利润-4.10亿元。公司单季度收入增速放缓,主要因部分疫情防控相关的实验室自动化业务需求下降,单季度利润有所亏损,主要因公司持续加大销售、研发等相关投入,加快新市场、新产品的开发。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31亿元,同比下降 14.26%,主要与同期基数有关,实现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实现扣非净利润-2.13亿元。 测序业务增势迅猛,全球份额不断提升。 2023年,公司基因测序业务实现收入 22.91亿元,同比增长 30.31%,其中仪器设备收入 8.98亿元,同比增长 18.75%,试剂耗材收入 13.54亿元,同比增长 38.31%,服务及其他收入 0.15亿元,同比增长 96.22%。 公司围绕更高通量、更高质量、更长读长、更快速度、更小型易用等方面不断加速产品迭代,提升市场竞争力,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DNBSEQ-T20×2打破了全球基因测序仪通量记录,发布 NGS 领域最长单端读长试剂 SE600,推出 SE400和 PE300等快速测序试剂,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公司持续加快海外市场开拓, 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超 4500台,公司占全球新增销售装机口径的市场份额约 18.7%,同比 2022年提升 6.7%,累计服务超过 2800个海内外客户,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 2024年一季度,公司基因测序仪收入 4.49亿元,同比增长 4%,其中海外收入 1.57亿元,同比增长 19%,延续良好增长趋势。 自动化业务稳健恢复,新品迭代驱动下常规业务有望加速。 2023年公司自动化业务收入 2.18亿元,同比下降 82.51%,其中常规业务收入大约 1.53亿元,同比增长 4.95%。 公司围绕样本处理、实验室流水线、试剂耗材等关键技术产品加快布局,聚焦关键核心原料及关键工艺开展技术攻关,促进自动化产品迭代升级, 2023年公司发布了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 MGISP-NEX、 MGIFLP-L50模块化测序工作站等业内首款特色产品,满足多种组学应用场景,同时逐步探索蛋白分析、质谱小分子等前沿应用,未来自动化业务有望迎来业绩加速。 核心工具驱动新业务发展,更多应用场景日益成熟。 2023年公司新业务板块收入 3.58亿元,同比下降 70.20%,其中常规业务 2.54亿元,同比增长 21.41%。公司加快多组学技术平台在细胞组学、 BIT 产品、生物样本库等细分赛道的应用,细胞组学领域实现多款制备试剂、细胞液滴生成仪、捕获系统等的更新, BIT 领域发布适配不同实验室规模的管理产品 ZLIMS Pro+,生物样本库方向针对 MGIClab-LT 持续升级,此外在远程机器人、智惠实验室等方向公司也持续取得收获,贡献可观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根据公司数据, 我们调整盈利预测, 预计测序仪等常规业务有望快速增长, 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销售投入可能造成短期利润波动, 预计 2024-2026年公司收入 34.97、 45.06、 57.32亿元(调整前 24-25年 36.27、 46.39亿元),同比增长 20%、 29%、 27%; 预计归母净利润为-6.78、 -2.28、 0.58亿元(调整前 24-25年-1.49、 0.79亿元)。 考虑到公司是国内测序仪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显著,未来有望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 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南微医学 机械行业 2024-05-21 70.27 -- -- 71.99 0.85%
70.87 0.85%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1亿元,同比增长21.78%,归母净利润4.86亿元,同比增长47.01%,实现扣非净利润4.63亿元,同比增长54.67%。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12.72%,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41.36%,扣非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42.21%分季度来看:2023年单四季度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42.33%,归母净利润0.99亿元,同比下降4.03%,实现扣非净利润0.86亿元,同比增长3.16%。公司单季度收入实现高增,主要得益于国内耗材需求的快速恢复以及海外市场的持续开拓,同时也与2022Q4同期低基数有关,单季度利润增速放缓,主要因年底公司费用、减值等计提管理;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12.72%,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41.35%,实现扣非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42.21%,伴随下游手术量恢复以及内部生产、运营体系持续优化,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 资源整合优化、工艺降本创新,利润水平快速提升。公司2023年销售费用率23.74%,同比提升1.86pp,主要系公司加大销售推广活动投入,管理费用率13.63%,同比下降1.98pp,主要因股权激励摊销费用减少,财务费用率-3.23%,同比下降0.16pp,基本保持稳定,研发费用率6.25%,同比下降2.10pp,主要因本期公司研发试制耗用降低。同时,公司通过营销组织架构调整、核心产品自动化、部分产品关键工序自动化等优化改进,不断驱动利润率提升,2023年公司毛利率64.50%,同比提升3.55pp,净利率20.51%,同比提升3.71pp。 多品类传统内镜耗材快速增长,渠道深耕+产品创新成效显著。2023年公司主要内镜耗材类产品实现收入20.22亿元,同比增长26.36%,分品种来看,止血闭合业务收入9.21亿元,同比增长27.07%,扩张类实现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13.56%,ERCP类实现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57.60%,EMR/ESD类收入3.51亿元,同比增长37.94%,EUS/EBUS类实现收入0.43亿元,同比增长82.38%,肿瘤消融类产品实现收入1.86亿元。分区域来看,2023年公司国内收入13.53亿元,同比增长18.21%,海外业务收入10.42亿元,同比增长25.8%。公司针对国内市场不断优化营销架构,细分终端渠道,在海外市场继续扩展直销渠道,加大本地化部署,同时公司针对现有产品持续优化迭代,广受终端医院好评,取得良好成效,伴随海外市场的快速突破以及国内的持续深耕,公司各条业务线有望延续良好增速。 可视化产品加速导入,第二成长曲线日益成熟。2023年公司可视化产品收入约0.97亿元,同比下降48.78%。收入增速放缓主要因相关一次性内镜短期库存消化,同时也与外部政策有关,我们预计2024年一次性内科胆道镜有望逐渐恢复常态化发货采购。 同时公司持续加快一次性外科胆道镜和支气管镜的临床推广,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一次性内镜直视化技术平台向多科室、多领域延伸尝试,未来有望加速上量。 盈利预测与估值:根据财报数据,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内镜产品有望加速恢复,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叠加自动化水平提升有望驱动利润快速增长,同时政策变化可能造成短期不确定性,2023-2025年营业收入29.39、36.03、44.50亿元(+22%、23%、23%),调整前24-25年30.89、39.94亿元;预计归母净利润5.96、7.43、9.18亿元(+23%、25%、24%),调整前24-25年6.35、8.22亿元。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4-2026年23、18、15倍PE,考虑到公司所处微创诊疗器械行业国产化率低,一次性胆道镜等新产品上市有望推动业绩加速,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海泰新光 机械行业 2024-05-21 44.46 -- -- 46.04 3.55%
46.04 3.55%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1亿元,同比下降1.31%,实现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20.19%,扣非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19.20%。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亿元,同比下降20.74%,实现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20.68%,实现扣非净利润0.36亿元,同比下降21.40%。 分季度看:2023年单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94亿元,同比下降31.21%,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下降35.54%,扣非净利润0.25亿元,同比下降35.62%。公司单季度业绩增速有所放缓,主要与大客户荧光腹腔镜库存消化、新系统上市推迟有关。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亿元,同比下降20.74%,环比增长24.68%,实现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20.68%,环比增长39.68%,实现扣非净利润0.36亿元,同比下降21.40%,环比增长43.71%,呈现出良好的恢复趋势。 股份支付增加、投资损失、厂房设备折旧等影响短期利润率。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率3.85%,同比提升0.59pp,管理费用率11.32%,同比提升2.43pp,研发费用率14.00%,同比提升1.44pp,财务费用率-1.03%,同比提升1.73pp,伴随公司持续扩大市场拓展以及新品研发,期间费用率有所提升。2023年公司毛利率63.72%,同比下降0.63pp,基本保持稳定,净利率30.21%,同比下降7.90pp,受股权激励费增加、联营企业投资损失、厂房设备折旧增加等因素影响,公司净利率有所降低。 高基数影响下内镜业务表现稳健,国内整机突破+海外新品放量有望驱动2024年业绩加速。2023年,公司医用内窥镜器械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1.42%,在同期客户备货形成的高基数下保持稳健增长。2023年9月海外大客户新一代摄像系统正式上市,原有腹腔镜库存快速消化,未来有望签署新一轮采购订单,同时宫腔镜、尿道镜等新品合作也在快速推进,有望进一步贡献增量业绩。在国内市场,公司自主整机、史赛克合作、国药新光3条渠道均实现突破,相关产品陆续完成注册拿证,2024年有望开始商业化销售。在国内整机突破+海外大客户新品放量驱动下,我们预计2024年公司有望走出业绩拐点,迎来加速增长。 需求波动影响光学产品增速,更多创新产品有望逐渐成熟。2023年公司光学产品收入0.97亿元,同比下降11.63%,因下游需求变化光学业务短期有所波动。公司以光学设计、加工、镀膜、检测等技术能力为基础,在医用光学、工业激光和生物识别等应用开发多款光学产品和光学器件,不断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已在金融、医疗、部队、教育等多领域开始探索应用,未来有望逐渐实现规模化生产销售,实现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告数据,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海外业务有望顺利推进,国内业务有望持续加速,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4-2026年公司收入6.51、8.50、11.06亿元,(调整前24-25年6.52、8.52亿元),同比增长38%、31%、30%,2024-2026年净利润2.42、3.14、4.04亿元(调整前24-25年2.55、3.32亿元),同比增长66%、30%、29%。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4-2026年约23、17、14倍PE,考虑公司是国内硬镜行业龙头企业,未来随着更多海外订单的不断收获以及国内整机业务的快速增长,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兑现,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与史赛克的ODM合作模式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鱼跃医疗 医药生物 2024-05-21 38.40 -- -- 42.08 9.58%
42.08 9.58%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一季度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72亿元,同比增长12.25%,归母净利润23.96亿元,同比增长50.21%,扣非净利润18.36亿元,同比增长46.79%。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31亿元,同比下降17.44%,实现归母净利润6.59亿元,同比下降7.58%,实现扣非净利润5.51亿元,同比下降21.69%。 分季度来看:2023年单四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3.09亿元,同比下降34.08%,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下降55.36%,扣非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43.19%。公司单季度业绩有所下降,主要与2022Q4同期呼吸制氧板块的高基数有关,同时年底部分资产、信用减值也对利润造成一定压制。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31亿元,同比下降17.44%,实现归母净利润6.59%,同比下降7.58%,实现扣非净利润5.51亿元,同比下降21.69%,在同期高基数下仍然表现相对稳健表现,环比增长趋势良好。 产能、品牌、服务多重助力,呼吸治疗业务持续50+%高增。2023年呼吸治疗业务板块实现收入33.71亿元,同比增长50.55%,其中制氧机产品同比增长近60%,呼吸机类产品增速超30%,雾化产品同比增长超60%。公司呼吸治疗业务凭借出色的产品质量、卓越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优秀的服务保障,面对行业机遇迅速响应,实现业绩高增,疫情以后国内居民健康管理认知意识快速提升,家用呼吸、制氧等常规产品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叠加第三代睡眠呼吸机、大流量制氧机等新产品的陆续上市,未来公司呼吸治疗业务有望维持较快增长趋势。 CGM产品升级叠加渠道调整,糖尿护理业务加速增长。2023年公司糖尿病护理业务实现收入7.26亿元,同比增长37.12%。2023年公司14天免校准CGM产品CT3成功上市,综合性能表现突出,在院内外市场实现快速推广,同时公司针对院内外市场的团队结构与组织架构积极调整,加快相关团队人才梯度建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环境,客户忠诚度不断提升,未来糖尿病护理业务有望持续保持高增趋势。 产品性能迭代升级,家用、急救产品实现业绩加速。2023年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实现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10.05%,其中电子血压计产品同比增长超过20%,公司围绕家用电子产品关键零部件加强研发攻关,迭代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整体业务维持良好增速;在急救领域,公司2023年相关业务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8.03%,在公司自主研发的AED产品M600驱动下,公司急救业务实现良性增长。 康复基石板块表现稳健,感控业务高基数下有望企稳回升。2023年公司康复及临床器械实现收入12.28亿元,同比下降12.82%,其中轮椅车、针灸针等主要产品仍然维持增长趋势,未来有望实现持续稳定的业绩贡献;2023年公司感染控制业务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下降36.15%,主要与2022年同期高基数有关,公司在感控领域持续开发专科新赛道,不断丰富民品业务布局,未来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财报数据,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呼吸制氧等产品驱动下有望延续快速增长趋势,高毛利产品占比有望不断提升,同时监管政策收紧可能造成短期扰动,预计2024-2026年公司实现收入87.59、101.11、116.62亿元,同比增长10%、15%、15%(调整前24-25年90.36、104.60亿元),预计2024-2026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0.69、24.05、27.99亿元,同比增长-14%、16%、16%(调整前24-25年24.03、27.51亿元)。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4-2026年18、15、13倍PE,考虑到公司常规产品加速恢复,新兴业务成长性强,新冠疫情后国内外品牌力快速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推广不达预期风险,政策变化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迈瑞医疗 机械行业 2024-05-21 307.66 -- -- 308.98 0.43%
308.98 0.43%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 年年报以及 2024 年一季报, 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9.32亿元,同比增长 15.04%;归母净利润 115.82 亿元,同比增长 20.56%; 扣非归母净利润 114.34 亿元,同比增长 20.04%。 2024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3.73 亿元,同比增长 12.06%,实现归母净利润 31.60 亿元,同比增长 22.90%,实现扣非净利润30.37 亿元,同比增长 20.08%。 分季度来看: 2023 年单四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76.28 亿元,同比增长 7.90%,归母净利润 17.48 亿,同比增长 16.15%,扣非归母净利润 17.48 亿,同比增长 14.88%,在国内反腐等政策压力下仍然维持稳健增速。 2024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3.73 亿元,同比增长 12.06%,环比增长 22.87%,实现归母净利润 31.60 亿元,同比增长22.90%,实现扣非净利润 30.37 亿元,同比增长 20.08%。 2024Q1 公司监护业务在同期高基数整体表现相对稳健, IVD、影像业务均实现恢复性高增。 政策扰动下国内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增长稳定,海外高端医院加速渗透。 2023 年生命信息与支持实现收入 152.5 亿元,同比增长 13.8%,其中微创外科增长超过了 30%,硬镜系统市占率提升至国内第三。 2023H1 国内医疗新基建浪潮带动监护相关产品采购需求持续提升,但下半年以来,医疗行业整顿行动导致部分招标采购活动推迟,同时四季度医疗专项债暂时停发影响新基建项目推进,公司相关业务增速有所减弱,截至目前国内新基建商机仍超过 200 亿元,预计未来有望陆续释放;海外市场公司加速渗透高端客户群,在英国、法国、德国等重点市场均实现突破, 2023 年下半年以来海外增速超过 20%,未来国际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有望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体外诊断需求显著复苏,高端设备装机加速。 体外诊断实现营业收入 124.2 亿元,同比增长 21.1%。其中国际体外诊断业务连续两年的复合增速超过了 30%。 2023 年 3 月以来,国内常规门急诊、体检、手术等诊疗活动的快速恢复,诊断试剂消耗也随之显著复苏,血球、发光、生化等多业务线均有亮眼表现。设备方面, 2023 年公司血球 BC-7500 装机超过 2000 台,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发光新增装机 2000 台以上,其中高速机占比接近 60%,中高端设备的持续铺展带动公司不断打开大样本市场,实现市占率提升, 2024 年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一家进口品牌位列第四。同时针对海外市场公司不断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和本地平台化能力建设,为国际化业务的中长期增长夯实基础。 国内第一全球第三,高端超声驱动影像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2023 年,公司医学影像实现收入 70.3 亿元,同比增长 8.8%,其中超声高端型号增长超过 20%。 2023 年 7 月以来,国内医疗行业整顿行动导致超声的招标采购活动显著推迟,导致医学影像业务下半年增长放缓,尽管如此,公司国内业务仍在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高标准的合规体系驱动下,加快份额提升,首次超越进口竞对成为国内超声行业第一。在海外市场,公司加大海外高端市场覆盖投入力度,推动海外超声高端型号实现超 25%增长,超声业务首次实现了全球第三的行业地位。公司 2023 年发布了 Resona A20、 Recho R9 等超高端超声平台,超声技术正式迈入国际一流水平,未来有望在中高端市场持续发力,实现海内外高端客户群的全面突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根据公司公告,我们预计未来公司国内市场在医疗新基建、院内诊疗复苏等趋势下快速增长,海外高端客户有望持续突破, 但国内政策变化短期内可能造成不确定性, 预计 2024-2026 年公司收入 419.22、 503.18、 603.99 亿元(调整前24-25 年 431.22、 519.07 亿元),同比增长 20%、 20%、 20%;预计公司归母净利润139.37、 167.83、 201.37 亿元(调整前 139.11、 167.18 亿元),同比增长 20%、 20%、20%。 公司当前股价对应 2024-2026 年 27、 22、 19 倍 PE, 考虑到公司是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国内市场占据领地位,海外产品持续快速放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 新产品研发风险,政策变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迪安诊断 医药生物 2024-05-20 13.82 -- -- 14.50 4.92%
14.50 4.92%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4年一季度报告,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73亿元,同比下降 8.0%;归母净利润 0.23亿元,同比下降 85.5%;扣非归母净利润 0.24亿元,同比下降 83.01%。 反腐政策、减值计提、成本摊销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期利润水平。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 8.77%,同比提升 0.66 pp,管理费用率 5.68%,同比下降 0.38 pp,财务费用率 1.71%,同比下降 0.17 pp,研发费用率 2.43%,同比下降 0.66 pp。2024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为 25.53%,同比下降 5.87 pp;净利率 2.57%,同比下降 5.32 pp。 单季度毛利率出现波动,主要因医疗反腐等政策影响,同时与收入规模下降带来费用摊销效应减弱有关;公司当期计提大约 9278万信用减值,且 2024年公司为强化降本增效,针对供应链管理、费用管控等持续进行优化,平滑逐季期间投入,也对利润端造成一定短期压力。 常规 ICL 维持良好增长,高端医检市场持续突破。2024年一季度公司诊断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11.49亿元,同比下降 5.97%,其中 ICL 收入 10.71亿元,较 2023Q1同期同口径增长 10.41%,在 Q1诊疗量高基数,政策扰动下依然实现不错增长。公司持续聚焦头部三级医院的业务突破,通过分层分级客户管理,联动多学科项目不断打开高价值医院群体,同时借助合作共建、精准中心等合作模式持续实现市场份额提升,常规诊断业务有望延续良好增长趋势。 政策影响下产品业务短期承压,AI 诊断、核酸质谱等创新产品持续突破。2024年一季度渠道产品实现收入 18.57亿元,同比下降 7.06%,自有产品实现收入 0.76亿元,同比下降 38.71%,受到医疗反腐等相关政策影响短期有所下滑。公司围绕重点产品线项目,不断将技术平台拓展与疾病解决方案紧密结合,加速“服务+产品”整体化解决方案成熟。2024年 Q1以来,公司推出新一代全自动核酸质谱整体解决方案、AI 宫颈细胞病理数据库等特色自研产品,未来有望不断增长公司在诊断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告数据,我们预计常规业务有望持续恢复,医疗反腐等政策可能造成短期影响,2024年-2026年公司收入 143.09、154.12、167.21亿元,同比增长 7%、8%、8%;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7.61、9.54、11.95亿元,同比增长 148%、25%、25%。公司当前股价对应 2024年-2026年 12、9、7倍 PE,考虑公司常规 ICL 业务有望快速恢复,自产产品持续高速放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实验室盈利时间不达预期风险,质量控制风险,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凯普生物 医药生物 2024-05-20 6.00 -- -- 6.17 2.83%
6.17 2.83%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04亿元,同比下降80.27%;归母净利润 1.40亿元,同比下降 91.86%;扣非归母净利润 1.13亿元,同比下降 93.47%,扣除应急公共卫生服务检测产品及服务后, 2023年公司实现常规业务收入 8.89亿元,同比增长约 2.83%。 分季度来看: 公司 2023年单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54亿元,同比下降 81.04%;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下降 113.3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9亿元,同比下降 115.54%。公司单季度收入增速有所下滑,主要受到 2022Q4同期新冠相关业务的高基数影响,同时也与反腐等政策有关,单季度利润出现亏损,主要因年末费用结算以及存货等部分资产减值计提。 分业务来看: 公司 2023年实现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检验服务收入 3.92亿元,同比下降90.89%,其中常规业务 2.08亿元,同比增长 8.82%。诊断产品实现收入 7.12亿元,同比下降 44.86%,其中自产产品 6.39亿元,外购产品 0.74亿元; 2023年公司常规产品端收入 6.81亿元,同比增长 1.13%。 新冠业务需求减少影响费用摊薄,盈利能力短期波动。 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率25.27%,同比提升 17.05pp,管理费用率 35.28%,同比提升 23.94pp,研发费用率12.34%,同比提升 7.92pp,财务费用率-1.04%,同比下降 0.99pp。整体期间费用率有所增大,主要因为 2023年新冠需求减少,影响费用以及固定成本等摊销,财务费用率有所下降,主要因本期利息收入增加。 2023年公司毛利率 61.03%,同比降低7.66pp,净利率 6.20%,同比减少 31.36pp。 HPV 筛查快速普及,累计人份超 6600万人次。 2023年公司常规诊断产品在医疗反腐等政策影响下实现增长,其中在 HPV 检测领域,公司开发出行业最全面的产品组合,取得国内首张癌筛查预期用途注册证,实现快速推广,截至 2023年底累计使用量超过6600万人次,结合公司历史业绩表现,我们预计有望 HPV 产品有望实现 5-15%左右较快增长。 同时公司积极拥抱行业变化, 2023年体外诊断联盟集采中公司 HPV 产品报量 337万人份,占当年度各省医疗机构总需求量 24.17%,位居第一。未来随着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等政策的持续落实, HPV 筛查检测有望加速普及,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或将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 妇幼健康等传统产品表现稳健,更多特色检验产品持续丰富。 截至 2023年,公司地贫基因检测产品使用量约 350万人次,耳聋基因产品使用量约 260万人次, STD 产品使用量约 350万人次,均有不错表现;同时公司基于 PCR、 NGS、飞行时间质谱等多个创新基础平台,持续丰富产品管线,在呼吸道病原体、遗传病、肿瘤早筛、个体化用药等多个细分领域均取得良好进展,重点在研产品 60余项,未来有望陆续获批上市,实现快速增长。 ICL 业务日益成熟,精细化运营有望加速业务成熟。 2023年,公司医学检验服务收入3.92亿元,同比下降 90.89%,其中常规业务 2.08亿元,同比增长 8.82%,取得较好增速。 2023年公司持续加快加大常规业务拓展力度, 34家实验室已经正式运行,检验项目超过 2000项,但因新冠需求降低,相关折旧摊销、租赁支出等费用较大,医学检验业务当期亏损约 1.90亿元。 2024年公司将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同时也将结合行业变化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实验室整体效能,促进医学检验业务实现健康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根据财报数据,我们调整盈利预测, 预计常规业务持续恢复, 诊断试剂集采、监管趋紧等政策可能造成一定波动, 预计 2024-2026年公司收入 11.53、13.92、 16.90亿元(调整前 24-25年 15.75、 20.74亿元),同比增长 4%、 21%、 21%,归母净利润 1.44、 1.75、 2.16亿元(调整前 24-25年 2.84、 3.64亿元),同比增长 2%、21%、 23%。公司当前股价对应 2024-2026年 PE 大约 28、 23、 19倍 PE, 考虑 HPV等分子产品有望快速放量, 疫情后 ICL 业务迎来加速发展,长期市场影响力有望持续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 新产品研发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伟思医疗 机械行业 2024-05-17 30.93 -- -- 32.26 4.30%
32.26 4.30%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以及 2024年一季报,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62亿元,同比增长 43.72%, 实现归母净利润 1.36亿元,同比增长 45.22%,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22亿元,同比增长 58.93%;还原股份支付和所得税影响后,公司归母净利润 1.53亿元,同比增长 63.88%。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0.88亿元,同比下降 8.24%,实现归母净利润 0.22亿元,同比下降 27.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9亿元,同比下降 27.42%。 分季度来看, 2023年单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0亿元,同比增长 24.19%,实现归母净利润 0.35亿元,同比增长 9.2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31亿元,同比增长 7.91%。公司单季度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下游终端需求日益恢复, 磁、电刺激以及电生理等系列产品的持续放量。 单季度利润增速有所波动,预计主要受到股权激励费摊销影响。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0.88亿元,同比下降 8.24%,实现归母净利润 0.22亿元,同比下降 27.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19亿元,同比下降 27.42%;还原股份支付影响后, 2024Q1公司归母净利润 0.28亿元,同比下降 8.76%, 公司单季度业绩下降,主要受到反腐等政策影响。 传统优势项目持续迭代, 新兴管线进展顺利。 分产品来看, 2023年公司磁刺激产品收入 2.00亿元,同比增长 46.59%,电刺激产品 0.63亿元,同比增长 6.80%,电生理产品收入 0.65亿元,同比增长 30.67%,耗材及配件收入 0.76亿元,同比增长 30.68%,激光射频业务收入 0.37亿元,同比增长 476.50%。 整体来看,公司在磁刺激、电生理等传统优势领域,依靠第二代经颅磁刺激仪、 第二代团体生物反馈仪等多款高性能升级产品持续保持良好增长, 随着 MagNeuro ONE 等高端产品上市,公司传统优势业务有望持续维持良好增速;同时伴随着通过高频电灼仪、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等产品上市,公司激光射频等新业务板块日益成熟,取得业绩高增。 医美多系列新品有望上市, 核心矩阵有望成型。 公司充分发挥磁刺激产品的核心技术优势, 持续打造“盆底康复” +“轻医美” 综合解决方案,塑性磁产品已经顺利获批,开始在妇产科、 盆底中心、医美机构等场景推广, 皮秒激光治疗仪临床实验全部完成,产品效果反馈良好, 公司正积极推进相关注册流程预计有望年内上市,打开医美领域皮肤管理市场, 此外射频抗衰、溶脂等多个研发项目也均如期进行,未来有望陆续上市,补强公司在医美市场的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根据财报数据, 我们调整盈利预测, 考虑疫后复苏、磁刺激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新产品上市节奏等,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收入 5.60、 7.02、 8.60亿元,同比增长 21%、 25%和 22%(调整前 24-25年 5.81、 7.14亿元); 预计归母净利润 1.64、 2.21、 2.72亿元,同比增长 21%、 34%和 23%(调整前 24-25年 1.80、2.35亿元)。 公司当前股价对应 2024-2026年 PE 约为 19/14/11倍。 考虑公司是盆底康复龙头之一,凭借磁电联合有望持续扩大领先优势,同时在精神、神经康复、运动康复、医美等细分领域多点布局,有望长期受益国内持续增加的康复需求,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研发失败风险,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九强生物 医药生物 2024-05-06 18.39 -- -- 18.87 2.61%
18.87 2.61%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4 年一季报, 2024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93 亿元,同比增长 5.49%,实现归母净利润 1.21 亿元,同比增长 8.67%,实现扣非净利润 1.21亿元,同比增长 10.91%。 病理业务持续高景气,生化业务表现稳健。2024 年一季度季度公司收入实现稳健增长,其中病理业务需求相对刚需,预计保持较快增长;生化业务因 2023 年一季度疫情放开后相关诊疗检验需求激增形成高基数,预计 2024Q1 板块业绩可能短期承压;血凝业务伴随公司试剂、设备产品的持续丰富完善,预计维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发光板块公司围绕高中低通量设备持续丰富试剂菜单,预计未来有望逐渐起量。 毛利水平稳步提升,政策驱动下销售投入优化明显。2024 年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17.70%,同比下降 2.68pp,主要因医疗监管政策趋严,相关活动投入减少,管理费用率为 8.65%,同比提升 1.81 pp,主要受本期计提股权激励费影响,财务费用率 2.71%,同比下降 0.55pp,研发费用率 10.89%,同比提升 1.19pp,主要因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4 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 76.86%,同比提升 2.25pp,主要因高毛利业务占比扩大,净利率 30.52%,同比提升 1.08 pp。 2024 年国药正式掌舵领航、更多国改举措有望落地。公司作为国药器械旗下的诊断平台,2023Q4 完成董事会换届后,2024 年将开启国药系高管统筹管理公司发展的元年,年初迄今先后推进事业部改制、参股龙进生物等多项举措,3 月已实现对龙进生物 3200万元增资并完成工商变更。我们预计未来更多国改措施有望落地生效,在研发创新、渠道销售、新业务布局等方面持续赋能九强,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加快平台型诊断企业铸就。 盈利预测与估值:根据财报数据,我们预计下游诊断需求持续复苏有望带动公司生化、病理等业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监管政策变化可能造成一定不确定性,预计 2024-2026年公司收入 20.13、24.15、28.95 亿元,同比增长 16%、20%、20%(调整前 20.92、25.12、30.18 亿元);预计 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 6.01、7.51、9.48 亿元,同比增长 15%、25%、26%(调整前 6.06、7.76、9.56 亿元)。公司当前股价对应 2024-2026年约 18、15、11 倍 PE,考虑公司生化、血凝业务趋势向上,病理赛道持续高景气,化学发光等新产品有望快速放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合作不达预期,新产品市场推广不达预期,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九强生物 医药生物 2024-04-03 18.60 -- -- 19.04 1.28%
18.87 1.45% -- 详细
事件:近期公司发布近期公司发布2023年报年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42亿元,同比增长亿元,同比增长15.27%,归母净利润5.24亿元,同比增长34.60%,扣非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增亿元,同比增长长32.51%,接近此前业绩预告中值,接近此前业绩预告中值。 分季度来看:2023年单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30.49%,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27.22%,扣非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15.78%。 公司单四季度业绩保持良好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生化、病理等常规诊疗需求的快速恢复,单季度利润增速略低于收入增速,预计主要是由于22Q4生化等相对较低毛利业务低基数导致。 产品结构优化叠加期间费用摊薄,盈利能力快速提升。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率20.90%,同比下降2.16pp,管理费用率为8.07%,同比下降0.27pp,财务费用率2.42%,同比下降0.77pp,研发费用率9.35%,同比提升0.27pp。公司整体期间费用率迎来优化,主要得益于整体收入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股权激励费用的逐渐降低,同时公司持续加快创新诊断产品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有所升高。2023年公司毛利率74.66%,同比提升0.07pp,2023年公司净利率29.98%,同比提升3.87pp。 病理业务韧性十足,血凝、生化等多条线业绩亮眼。2023年公司试剂业务实现收入16.34亿元,同比增长14.43%,仪器类收入大约0.91亿元,同比增长32.29%,仪器租赁业务收入204.38万元,同比增长109.57%,检验服务及实验辅助业务收入985.24万元,同比下降0.98%;分区域来看,2023年公司国内收入17.10亿元,同比增长15.42%,海外收入0.32亿元,同比增长7.87%。2023年国内诊疗需求恢复良好,生化、病理、血凝等各项业务线均有不错表现,其中病理业务实现收入7.24亿元,同比增长12.21%,在23Q1疫情尾声扰动下仍然取得较好成绩,血凝、生化借助集采政策实现快速放量,我们预计2024年公司病理业务有望恢复快速增长趋势,生化、血凝在国药渠道协同下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国药合作进展顺利,国药合作进展顺利,2024年更多协同有望陆续落地。年更多协同有望陆续落地。公司自引入国药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以来,不断加快与国药集团的协同整合,2023年引进国药系高管,完成事业部改制,从研发、生产、质控、管理等多维度实现效能提升;2024年初增资FISH检验细分龙头龙进生物,进一步提升在病理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大股东国药也持续增持公司股份,对公司认可度不断提升,公司积极拥抱战略变化、主动作为,未来有望持续与国药在产品研发、投资并购、营销渠道等领域落地更多合作,逐步成长为具有央企品质、国药品牌的综合型IVD企业。 盈利预测与估值:根据年报数据,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下游诊断需求持续复苏有望带动公司生化、病理等业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24-2026年公司收入20.92、25. 12、30.18亿元,同比增长20%、20%、20%,调整前24-25年20.99、25.39亿元;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6.06、7.76、9.56亿元,同比增长16%、28%、23%,调整前24-25年6.09、8.08亿元。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4年约19倍PE,考考虑公司生化、血凝业务趋势向上,病理赛道持续公司生化、血凝业务趋势向上,病理赛道持续高景气,高景气,化学发光等新产品有望快速放量,维持“买入”评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合作不达预期,新产品市场推广不达预期,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心脉医疗 机械行业 2024-02-29 121.80 -- -- 193.19 4.72%
131.75 8.1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32023年业绩快报,32023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11.87亿元,同比增长32.4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4.92亿元,同比增长37.9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62亿元,同比增长42.74%%。 分季度看,根据公告数据计算,预计2023年单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28.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86.4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增长102.50%。公司单季度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预计主要得益于主动脉以及外周介入多款核心产品的持续入院,单季度利润实现高增,预计与2022年同期低基数有关(2022Q4公司归母净利润0.56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0.48亿元)。 国内需求持续向好,海外市场快速开拓。2023Q4以来,随着国内公共卫生问题逐步消除,主动脉介入治疗需求快速释放,终端植入量持续攀升,我们预计公司几款核心产品如Castor、Minos、外周药球等均有不错表现,同时新产品Talos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及Fontus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的入院家数及终端植入量也取得优异成绩,促使公司国内业务延续良好增长趋势;针对海外市场,公司持续加快终端市场开拓力度,围绕重点国家和地区持续大力开发,截至目前Castor分支型支架已经在全球16个国家进入临床应用,HLP支架已在全球21个国家进入临床应用,Minos腹主支架也进入了19个国家和地区,相关产品的快速增长,驱动公司2023年海外业务实现超过50%的高速提升。 研发管线进展顺利,主动脉、静脉等多款新产品有望进入收获期。公司始终坚持以产品与技术为导向,不断开发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性产品,稳步推进各项研发项目。目前,公司的自研产品阻断球囊、Cratos分支型主动脉支架、Vflower静脉支架已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注册资料;胸主多分支支架已进入单中心临床随访阶段,临床表现优异;Vewatch腔静脉滤器及Fishhawk机械血栓切除导管已完成上市前临床植入;膝下药物球囊扩张导管处于上市前临床试验阶段。在肿瘤介入领域,公司微球类产品进入上市前临床植入阶段,HepaFlowTIPS支架也已经获批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随着更多特色新品种的陆续上市,公司在血管介入市场的领先地位有望持续巩固。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司公告,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医疗反腐等外部政策可能造成短期扰动,费用优化、产能扩张等驱动下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2023-2025年公司收入11.87、15.57、20.41亿元,同比增长32%、31%、31%(调整前12.07、15.86、20.87亿元);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4.92、6.42、8.38亿元,同比增长38%、31%、31%(调整前4.83、6.33、8.30亿元)。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30、23、18倍,考虑到公司是国内血管介入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显著,未来有望凭借一系列主动脉以及外周介入创新产品维持高增长态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新产品研发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伟思医疗 机械行业 2024-02-28 53.24 -- -- 56.84 6.76%
56.84 6.7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业绩快报,2023年公司预计实现入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长43.72%,实现润归母净利润1.36亿亿元,同比长增长45.41%,实现扣非归母润净利润1.22亿亿元,同比长增长58.9%。剔除股份支付和所得税影响后,2023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润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64.02%。 分季度来看,根据公告内容计算,预计2023年单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24.02%,实现归母净利润0.34亿元,同比增长7.6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1亿元,同比增长5.87%。公司单季度收入快速增长,预计主要得益于政策回暖后,下游终端需求日益恢复,以磁刺激为代表的核心系列产品持续放量。单季度利润增速有所波动,预计主要受到股权激励费摊销影响,如还原当季度股份支付费用,2023年四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实现0.42亿元,同比增长约31.11%,扣非净利润0.38亿元,同比增长约31.81%。 多系列新品迭代+营销网络改革,2023年业绩接近预告中值。公司持续加快磁刺激、电刺激、电生理、康复机器人以及激光射频等方向的先进技术研发,并完善产品布局,2023年全新一代盆底功能磁、经颅磁、团体生物反馈仪等产品均实现迭代升级上市,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以磁刺激为代表的核心产品业务规模与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公司分层分级营销网络在完成优化调整后,整体团队执行力及终端覆盖度进一步提升,累计覆盖的终端医疗及专业机构过万家,同时叠加康复医疗市场需求不断恢复,共同驱动公司业绩实现高增。 康复专科产品持续丰富,光电医美业务放量可期。公司不断加大康复专科核心产品布局,丰富公司康复专科产品矩阵,目前针对三级医院康复科已推出“康复环”整体解决方案,2024年公司有望推出更多的符合临床需求的高质量康复亚专科建设解决方案,促进公司基础康复专科业务蓬勃发展;同时在医美领域,公司聚焦于临床有效、注册合规的产品积极布局,目前塑形磁产品已经获得FDA认证和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皮秒激光临床实验入组全部完成,产品效果反馈良好,射频抗衰、射频溶脂等新品正在有序推进过程中,未来有望陆续上市快速放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财报数据,我们调整盈利预测,考虑疫后复苏、磁刺激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新产品上市节奏等,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4.62、5.81、7.14亿元,同比增长44%、26%和23%(调整前4.83、6.01、7.41亿元);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1.36、1.80、2.35亿元,同比增长45%、32%和31%(调整前1.42、1.85、2.42亿元)。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PE约为33/25/19倍。考虑公司是盆底康复龙头之一,凭借磁电联合有望持续扩大领先优势,同时在精神、神经康复、运动康复、医美等细分领域多点布局,有望长期受益国内持续增加的康复需求,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研发失败风险,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九强生物 医药生物 2024-02-27 19.31 -- -- 21.78 11.58%
21.55 11.6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迈新生物计划以人民币以人民币3200万元认购龙进生物万元认购龙进生物新增注册资本人民币注册资本人民币600万元,万元,资金来源为其自有资金。龙进生物本次投资前估值为人民币币9,493.38万元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迈新生物将持有龙进生物龙进生物25.21%股权。收购收购FISH赛道领先企业赛道领先企业,有望携手迈新实现业务共振。龙进生物成立于2014年,该公司致力于病理诊断技术领域,着眼于病理医学前沿,自主设计开发、生产病理诊断试剂、仪器、软件,并商业化推广销售。尤其在FISH领域,目前公司探针种类超过400种,拥有国内最全的人类全基因BAC克隆库,掌握多种探针制备工艺,属于该细分赛道的行业领先企业。根据公告内容,2023年,龙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544.17万元,亏损-1223.84万元。迈新生物深耕病理诊断多年,与全国4000余家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龙进生物业务具有较强协同性,未来龙进生物有望充分利用迈新生物现有客户资源,并发挥九强生物、国药投资的渠道优势及品牌效应,预计在未来5年内实现较高营业收入增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龙进生物自身对迈新生物补充产品管线、打造平台型企业也将贡献重要战略意义。业绩承诺收入复合收入复合30+%增长增长,后续并表后有望为公司增厚业绩。根据公告内容,龙进生物、创始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承诺,龙进生物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应分别不低于500万元、800万元、1,200万元,对应每年收入同比增长-8%、60%、50%,对应2023-2026年收入复合增速约30.2%;或3年营业收入累计不低于2500万元。如未完成该承诺,龙进生物、创始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需按照业绩考核与实际实现收入差额的50%进行现金补偿;如完成该承诺,将实际收入值超出业绩承诺指标部分。20%的金额给予龙进生物管理层发放奖金。该业绩承诺彰显龙进生物对于中长期发展的充足信心,同时也有望将相关管理团队与企业利益深度绑定,激发团队积极性。此外,本次交易完成的12个月以内,迈新生物可以以不高于6.66元/一元注册资本的收购均价收购不少于本次交易前龙进生物27%股权,届时迈新生物有望成为龙进生物控股股东,实现标的并表,有望进一步为九强生物增厚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根据公司公告,预计随着公司国改进展的快速推进,公司常规业务有望持续提质增效,病理、血凝等业务有望不断保持高速增长,生化等传统业务有望占据领先优势,龙进生物收获后有望进一步增厚公司整体业绩,预计2023-2025年公司收入17.44、20.99、25.39亿元,同比增长15%、20%、21%;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5.10、6.09、8.08亿元,同比增长31%、19%、33%。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20.0、16.8、12.7倍PE,考虑公司生化、血凝业务趋势向上,病理赛道持续高景气,化学发光等新产品有望快速放量,维持“买入”评级。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海外合作不达预期,新产品市场推广不达预期,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海泰新光 机械行业 2024-02-27 50.66 -- -- 56.97 12.46%
57.80 14.0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 年业绩快报,2023 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4.71 亿元,同比下降 1.31%,实现归母净利润 1.46 亿元,同比下降 20.07%,扣非净利润 1.37 亿元,同比下降 19.07%。 分季度看:根据公告数据计算,2023 年单四季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0.95 亿元,同比下降 30.95%,归母净利润 0.28 亿元,同比下降 35.04%,扣非净利润 0.26 亿元,同比下降 54.43%。公司单季度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因 2022 年下半年美国大客户为新一代内窥镜系统上市备货,公司内窥镜镜体发货量大幅增加,但由于该客户新系统实际上市时间较原计划延后 6-9 个月,直接影响公司的内窥镜出货数量。单季度利润下降,主要受到股份支付费用同比增加、联营企业国药新光投资损失同比增加、二期厂房和机器设备折旧摊销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叠加理财收益、政府补助同比减少等原因。 海外大客户新品推广顺利,新订单签署有望落地。2023 年 9 月,公司大客户史赛克正式宣布推出下一代 1788 手术摄像平台,有望带动相关镜体、光源等采购需求提升。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共为大客户提供 12 种型号的 SPY 镜体,大客户原有订单有部分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针对已经完成的订单,该客户按照标准订单的形式在陆续下达,后续会陆续按照不同型号签订新的订单;新光源订单预计在 2023 年年底发完,预计未来大客户将陆续按照不同型号签订新的订单,驱动公司业绩重回高增。 国内业务增速强劲,三大渠道下整机产品有望齐步攀升。2023 年公司内窥镜产品国内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同比增长约 85%,主要得益于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完善营销网络体系,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2023Q4 以来,公司自主品牌二代整机完成注册,给中国史赛克特供的摄像系统和光源都在 2023 年 10 月获批注册,参股子公司国药新光的一个产品型号也顺利获批,国内 3 大系列产品整装待发,目前公司正在与多家经销商展开洽谈合作,预计 2024 年有望全面推广,带动国内业务迎来加速,此外公司的三代整机也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未来有望逐渐成为驱动公司整体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告数据,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海外大客户新订单有望签署,国内业务有望持续加速,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快速增长,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收入 4.71、6.52、8.52 亿元,(调整前 5.07、6.59、8.57 亿元),同比增长-1%、39%、31%,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 1.46、2.55、3.32 亿元(调整前 1.68、2.17、2.85 亿元),同比增长-20%、75%、30%。公司当前股价对应 2023-2025 年 43、25、19 倍PE,考虑公司是国内硬镜行业龙头企业,未来随着更多海外订单的不断收获以及国内整机业务的快速增长,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兑现,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推广不达预期风险,政策变化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8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