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盛石化
|
基础化工业
|
2023-04-28
|
12.25
|
--
|
--
|
13.11
|
7.02% |
|
13.11
|
7.02%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7.21亿元,同比增长1.63%;归母净利润-14.68亿元,同比减少147.11%;基本每股收益-0.15元,同比减少-148.39%。 炼化产品价差环比普遍走扩,公司一季度业绩环比改善2023年一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4.35%,同比降低14.92个百分点,环比增加5.21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同比来看,公司一季度业绩表现不佳主要系化工产品价差普遍收窄,同时存在原料库存跌价损失;环比来看,公司业绩改善主要系炼化产品价差普遍走扩,但柴油、航煤价差有所收窄。 随着后续国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恢复,预计成品油、化工品需求将持续恢复,在原油价格中高位运行背景下,公司业绩有望继续向上修复。 3#乙烯及下游化工装置项目有序推进,浙石化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22年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全面投产,合计拥有1180万吨/年芳烃和420万吨/年烯烃生产能力。浙石化位于浙江自贸区,已连续取得成品油出口配额,具有加工规模大、工艺先进、原料适应性强、加工手段灵活的优势;目前正在建设3#乙烯及下游化工装置项目,计划新增140万吨/年乙烯及多种化工品产能。近期40万吨/年ABS、6万吨/年溶聚丁苯橡胶、10万吨/年顺丁稀土橡胶等装置已陆续投产。随着该项目产能的陆续释放,一方面可以多产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原料,为公司发展下游高附加值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和拓展空间;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成品油的产出比例,实现炼油的提质增效。 依托炼化一体化平台优势,向新材料领域进击依托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公司加快布局下游化学新材料,瞄准新能源和高端材料领域,部署了EVA、DMC、PC和ABS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品,产品链不断丰富。目前高新能树脂项目、高端新材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α烯烃、POE等装置正在建设过程中。随着新项目的稳步推进,公司新能源材料、可再生塑料、特种合成材料和高端合成材料等产能将得到有序扩充,新材料转型逐步加速。 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032.4、3459.2、4288.4亿元,同比增长4.9%、14.1%、24.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8、94.0、130.1亿元,同比增长31.2%、114.5%、38.5%;EPS分别为0.43、0.93、1.29元,对应PE分别为30.3、14.1、10.2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国恩股份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3-04-28
|
24.73
|
--
|
--
|
25.35
|
2.51% |
|
25.35
|
2.51%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度报告和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4.06亿元,同比增长 37.28%;归母净利润 6.63亿元,同比增长 3.14%;基本每股收益 2.44元,同比增长 2.95%。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6.15亿元,同比增长 32.33%;归母净利润 1.03亿元,同比减少 13.08%;基本每股收益 0.38元,同比减少 13.64%。 公司产销持续放量,主营业务稳步增长 公司充分发挥纵向一体化平台优势,不断丰富产品结构以及持续优化客户群体,2022年公司主营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大化工产业方面,改性材料、复合材料、绿色石化材料及新材料销量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 53.18%、32.97%、237.68%;改性材料、复合材料营收稳步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 27.51%、18.18%。大健康产业方面,营收同比增长 85.77%,毛利率同比提升 1.56个百分点。其中,To B 端业务市场需求整体向好,全系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明胶系列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4.60%,创历史新高;原料胶原蛋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58.91%,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 内生外延构筑一体化优势,大化工业务规模持续扩张 一方面,公司通过向上游业务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一塑一期 60万吨/年 PS 项目已初步实现投产,二期 40万吨/年 PS 项目正稳步推进实施中,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聚苯乙烯单体生产工厂。江苏国恒 20万吨/年 PP 装置已全面投产,产品销量稳步提升。日照国恩化学目前具备 12万吨/年 EPS 生产能力,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另一方面,公司紧抓能源消费变革转型的发展机遇,推进新品研发,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公司新能源复合材料新品陆续量产,产品不断更新迭代,已与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重点开发 HP-RTM 预成型、注胶、激光切割、气密性检查等相关工艺在新能源复合材料巧克力超薄电池包的应用,未来将成为公司复合材料板块重要一极。 大健康业务前景广阔,空心胶囊产能持续扩张 公司完成对东宝生物的收购,通过东宝生物收购子公司益青生物控股权,完成内部资源整合,打通明胶产业链,实现了从明胶到空心胶囊产业纵向一体化延伸,完成对大健康产业中的明胶、生物医药、医美、个人护理等细分行业的战略布局。益青生物目前拥有空心胶囊产能 300亿粒/年,正在全力推进“新型空心胶囊智能产业化项目”建设,并正在规划建设“新型空心胶囊智能产业化扩产项目”,项目全部投产后,益青生物空心胶囊产能将扩张至近 700亿粒/年,将成为国内单体产能位居前列、品种门类齐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空心胶囊专业生产基地。此外,保健品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且随着新生代消费群体崛起,国内美护市场快速发展,公司胶原蛋白系列产品有望迎发展机遇。 投资建议 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79.7、205.1、222.9亿元,同比增长 34.1%、14.2%、8.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9、9.6、11.1亿元,同比增长 19.3%、21.1%、16.0%;EPS 分别为 2.92、3.53、4.10元,对应 PE 分别为 8.3、6.9、5.9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业务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广汇能源
|
能源行业
|
2023-04-17
|
9.27
|
--
|
--
|
10.17
|
9.71% |
|
10.17
|
9.71%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和 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594.1亿元,同比增长 138.9%;归母净利润 113.4亿元,同比增长 126.6%。2023年 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8.6亿元,同比增长111.3%;归母净利润 30.1亿元,同比增长 35.9%。 煤炭、天然气业务持续放量,公司业绩增长预期陆续兑现 2022年公司煤炭业务“量价齐升”,实现原煤、提质煤外销量 2670万吨、销售均价 570元/吨,同比分别增长 33.9%、31.6%;毛利率 44.2%,同比增加 1.97个百分点;23Q1公司充分利用物流优势,扩大销售半径,实现煤炭外销量 884万吨,同比增长 50.6%。天然气方面,2022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灵活实施“2+3”运营模式,实现天然气销量 66.3亿方、销售均价5.2元/方,同比分别增长 45.2%、100.2%;23Q1国内外天然气价格虽有回落,公司持续推进国际转口贸易和窗口期码头代接卸服务模式,实现天然气销量 21.1亿方,同比增长 82.7%。 政策驱动保供,公司煤炭产量释放极具弹性 公司白石湖矿区、马朗煤矿、东部矿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在保供政策驱动下,公司煤炭产量有望加速释放。2022年公司白石湖露天煤矿列入国家发改委保供煤矿名单,产能由 1300万吨/年核增至 1800万吨/年;同时 2022年马朗一号煤矿获发改委批复规划新建产能 1500万吨/年,目前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前期手续正持续办理中。2023年马朗煤矿有望投入生产,所产煤炭计划全部外销。随着公司煤炭产量的逐步释放,煤炭业务弹性可期。 启东 LNG 接收站周转能力持续提升,贸易气规模不断扩张 2022年启东 LNG 接收站已具备超 500万吨/年的周转能力,公司正积极推进6#20万立方米储罐和 2#泊位项目进度,2025年启东 LNG 接收站周转能力有望提升至 1000万吨/年、实现翻倍增长。此外,启东 LNG 接收站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主动链接生态合作伙伴,进一步释放调峰储备能力;公司持续推进国际转口贸易和窗口期码头代接卸服务的模式。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启东 LNG 接收站周转能力不断提升,在公司灵活经营模式下,天然气业务规模有望延续增长。 提高现金分红比例,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 2022年 4月 25日,公司发布了《关于提高公司未来三年(2022-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的公告》计划大幅度提高 2022-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2022年公司拟分配现金股利 0.8元/股(含税),2020-2022年公司实施现金分红金额合计 92.1亿元(含上市公司回购股份金额),占近三年年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56.37%,满足并超过相关制度关于现金分红的规定及承诺约定。 投资建议 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629.8、812.2、1004.8亿元,同比增长 6.0%、29.0%、23.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50.2、206.4、257.1亿元,同比增长 32.5%、37.4%、24.5%;EPS(摊薄)分别为 2.29、3. 14、3.92元,对应 PE 分别为 4.0、2.9、2.4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煤、气价格下跌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利安隆
|
基础化工业
|
2023-04-10
|
43.90
|
--
|
--
|
43.63
|
-0.62% |
|
43.63
|
-0.62%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48.43亿元,同比增长 40.59%;归母净利润 5.26亿元,同比增长 25.89%;扣非归母净利润 5.14亿元,同比增长 29.64%;基本每股收益 2.40元/股。 主营业务齐头并进,助力公司 2022年业绩稳步增长 2022年公司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剂销量 9.24万吨,同比增长 11.7%,主要系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大市场开拓力度。2022年公司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剂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其中抗氧化剂、光稳定剂、U-pack 毛利率分别为 20.24%、36.52%、9.43%,同比分别小幅下降 0.56、0.04、0.33个百分点。润滑油添加剂方面,2022年 5月起锦州康泰纳入公司并表范围,贡献业绩增量。2022年公司实现润滑油添加剂销量 3.25万吨,平均售价 18627元/吨,毛利率 17.05%。 第一生命曲线: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剂产能持续扩张,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公司是国内唯一、全球两家之一的高分子材料抗老化行业产品门类配套最完整的公司,建立了天津、宁夏、常山、衡水、内蒙古、珠海六大生产基地,几乎所有产品都有备份工厂,拥有坚实的供货保障。 2022年公司抗老化助剂(含 U-pack)产能 20.14万吨/年,目前赤峰基地在建 5500吨/年光稳定剂项目、中卫基地在建 6000吨/年造粒项目,计划 2023年底投产。此外,公司计划积极推进珠海基地抗氧化剂产能利用率提升和各生产基地技改项目的实施,扩大新材料事业部业务规模,提升市占率。随着公司产能的扩张、市占率的提升,公司在高分子抗老化剂行业的龙头地位将持续巩固。 第二生命曲线:并购锦州康泰布局润滑油添加剂,注入发展新动能2022年公司完成对锦州康泰的并购重组,正式进入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开启第二成长曲线。锦州康泰是我国润滑油添加剂行业第一梯队供应商,近些年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公司现有润滑油添加剂产能9.3万吨/年,随着康泰二期 5万吨/年项目投产,公司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此外,目前润滑油添加剂正值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窗口期,公司业务拓展明显提速。润滑油添加剂业务将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三生命曲线:探索生命科学新兴蓝海,谱写发展蓝图 在生物砌块赛道,2021年 4月公司与吉玛基因合作成立奥瑞芙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核酸药物单体、核酸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奥瑞芙 6吨/年核酸单体中试车间已于 2023年 Q1投料试车,公司正积极推进产能投放,力争年内实现该事业部首次盈利。在合成生物学赛道,2022年公司设立了合成生物研究所,并完成聚谷氨酸和和红景天苷的成果产业化探索,达到并超过技术开发指标。目前小核酸药物正在引领第三代药物革命浪潮的爆发;据 CB Insights 分析数据显示,2019-2024年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至 28.8%。公司立足未来,布局生命科学赛道,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 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54.3、64.1、73.9亿元,同比增长 12.2%、17.9%、15.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04、7. 11、8.35亿元,同比增长 15.0%、17.7%、17.4%;EPS(摊薄)分别为 2.63、3. 10、3.64元,对应 PE 分别为 17.3、14.7、12.5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亚钾国际
|
能源行业
|
2023-04-07
|
25.66
|
--
|
--
|
25.92
|
1.01% |
|
25.92
|
1.01%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34.66亿元,同比增长 313.00%;归母净利润 20.29亿元,同比增长 125.58%;扣非归母净利润 20.28亿元,同比增长 590.33%;基本每股收益 2.46元/股,同比增长 106.88%。 老挝首期百万吨项目达产、钾肥价格高企,公司业绩大幅提升 2022年 3月,公司首个老挝 100吨/年钾肥改扩建技改项目成功达产,公司钾肥产销能力大幅提升,全年产量 90.91万吨,同比增长 168.81%;销量 91.02万吨,同比增长 158.29%。2022年,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白俄罗斯两大钾肥主产国出口受限,而下游农业对于钾肥的需求刚性,导致全球钾肥供需紧张情况加剧,钾肥价格一度大幅上涨。公司全年氯化钾销售均价约 3736元/吨,同比上涨 59.44%,板块毛利率同比增长7.43pcts,达到 72.73%。 供需紧张格局尚未缓解,钾肥价格有望企稳运行 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需求由旺转淡、供需紧张情况阶段性缓解,钾肥价格高位回落显著。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 2023年 4月 3日,国内主流市场氯化钾年度均价为 3638元/吨,尽管同比下滑约 19.46%,但仍显著高于 2021年以前价格水平。当前从供应端来看,俄罗斯、白俄罗斯钾肥出口及供应受限问题依然存在。据加拿大钾肥公司预测,2023年白俄罗斯钾肥出货量或将较 2021年下降 40%-60%,俄罗斯钾肥出货量将下降 15%-30%;从需求端来看,全球大豆、玉米、棕榈油等农产品景气度延续,有望持续带动钾肥需求增长。预计 2023年全球钾肥市场供需结构紧张情况依然存在,有助于支撑钾肥价格维持相对高位运行。 老挝基地钾肥资源储备丰富,二、三期百万吨项目将在 2023年陆续投产 2023年 1月 1日,公司第二个 100万吨/年钾肥项目投料试车成功;公司第三个 100万吨/年钾肥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有望于 2023年底建成投产。公司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钾肥资源储备企业,在老挝甘蒙省拥有 263.3平方公里钾盐矿权,折纯氯化钾储量超 10亿吨,基于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公司持续筹划新的百万吨级钾肥项目,力争在 2025年实现 500万吨/年钾肥产能,远期根据市场需求将产能扩建至 700-1000万吨/年。同时,公司正在建设的溴素项目进展顺利,并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投产;未来溴素项目有望成为公司非钾业务中承载上下游化工产业布局的重要链条,为下一阶段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老挝位处亚洲中部地区,临近我国、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以及印度等多个农业生产国,公司项目基地区位优势及物流优势突出,未来新增产能有望快速被周边国家下游市场消化。未来随着公司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产能规模稳步扩张,以及优质战略客户的持续开拓,公司业绩水平以及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均有望保持快速攀升态势。 投资建议 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55.8、76.4、93.7亿元,同比增长 60.9%、37.0%、22.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4.5、28.5、31.9亿元,同比增长 20.7%、16.6%、11.9%;EPS 分别为 2.64、3.07、3.44元/股,对应 PE 分别为 10.1、8.7、7.7倍。我们看好公司钾肥产能持续释放带来的长期成长性,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氯化钾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泰和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3-03-22
|
23.74
|
--
|
--
|
24.63
|
2.28% |
|
24.28
|
2.27%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 022 年年度报告,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 37.50 亿元,同比下降14.85%;归母净利润4.36 亿元,同比下降54.86%;扣非归母净利润3.17 亿元,同比下降62.76%;基本每股收益0.64 元/股。 芳纶业务持续增长,但氨纶盈利下降拖累公司业绩表现 2022 年公司氨纶销量40096 吨,同比下降12.2%;此外,氨纶毛利率0.16%,同比下降35.34 个百分点,主要系氨纶行业产能持续增长、下游需求萎缩,公司氨纶价格大幅下跌,利润受到挤压。芳纶方面,出口逐步恢复叠加内需持续增长,公司产能扩张,实现销量14139 吨,同比增长21.2%;毛利率40.46%,同比增加0.15 个百分点,利润稳步提升。整体来看,公司毛利率23.14%,同比下降14.08 个百分点;芳纶业务的增长不足以弥补氨纶利润的下滑,导致2022 年业绩同比降幅较大。 氨纶双基地布局、实施低成本和差别化战略,保持行业相对竞争优势 2023 年消费市场存回暖预期,但受制于供应压力,预计氨纶价格将围绕成本线波动。公司氨纶产能居国内第五,拥有烟台、宁夏双基地。 在烟台园区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新建1.5 万吨/年高效差别化粗旦氨纶项目,推动差别化产品提效率、上规模、增效益;同时,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宁夏地区,大力实施低成本扩张策略(单吨成本较烟台低2000-3000 元),着重发展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氨纶产品,新建3 万/吨年绿色差别化氨纶智能制造工程项目。 芳纶发展前景广阔,公司持续扩张产能、成长可期 一方面,阻燃防护、防弹防护、通信、汽车、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需求有望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锂电隔膜芳纶涂覆有望打开芳纶新的成长空间。芳纶有技术壁垒、市场门槛高,公司技术成熟、可量产,通过募投项目持续加码芳纶业务。截至2022 年末,公司芳纶名义产能2.1 万吨/年,在建产能1.9 万吨/年,若规划产能均如期投产,公司有望实现国内龙头向国际龙头的跃迁。 新兴业务稳步推进,未来渗透空间广阔 公司权属企业经纬智能科技实现了全球首创的莱特美?智能发光纤维产业化生产,正在进行市场开拓;莱特美?纤维锂电池中试项目预计将于2023 年二季度建成投产。 公司纤维绿色化处理技术有望颠覆印染行业,中试项目有序推进,其中数码打印工厂将于2023 年二季度建成投产,印染示范工厂将于2023年三季度建成投产。据高工锂电预测,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对应隔膜需求约295 亿平米,假设涂覆渗透率70%,对应涂覆隔膜市场需求200 亿平米,未来芳纶涂覆隔膜渗透空间广阔。 公司锂电池芳纶涂覆制膜3000 万平/年中试生产项目将于2023 年一季度末建成投产,进入送样验证程序,后续将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建设步伐。随着上述新兴业务特别是芳纶涂覆隔膜的稳步推进,公司有望迎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未来成长可期。 投资建议 在不考虑芳纶涂覆隔膜等新兴业务贡献业绩的情况下,预计2023-2025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0.6、63.9、74.7 亿元,同比增长34.9%、26.4%、16.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6、9.67、11.99 亿元,同比增长82.6%、21.6%、24.0%;EPS(摊薄)分别为0.92、1.12、1.39 元,对应PE 分别为26.5、21.8、17.6 倍。看好芳纶需求增加、进口替代,以及芳纶涂覆隔膜等新兴业务广阔渗透空间方面带来的投资机会,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泰和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3-02-02
|
26.36
|
--
|
--
|
27.98
|
4.64% |
|
27.59
|
4.67%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 3.5-4.5亿元,同比下降 53.40%-63.76%;扣非归母净利润 2.7-3.7亿元,同比下降56.54%-68.29%;基本每股收益 0.51-0.66元/股。 芳纶业务持续增长,但氨纶盈利下降致公司业绩下滑 受氨纶下游需求疲弱等影响,2022年氨纶价格大幅下降,全年均价 42298元/吨,同比下降 37.3%;价差同比下降 54.9%。公司氨纶业务盈利水平同比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公司芳纶产品产能逐步释放,同时市场需求旺盛,产销量增加,利润稳步提升。但芳纶业务的增长不足以弥补氨纶利润的下滑,导致 2022年业绩同比降幅较大。 氨纶价差底部向上,公司双基地布局、实施低成本和差别化战略22Q3氨纶盈利深陷谷底,随后景气向上逐季反转;我们预计,氨纶将由亏损逐渐转向盈亏平衡的局面。公司拥有烟台、宁夏双基地,氨纶产能居国内第五。在烟台园区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新建 1.5万吨/年高效差别化粗旦氨纶项目,推动差别化产品提效率、上规模、增效益; 同时,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宁夏地区,大力实施低成本扩张策略(单吨成本较烟台低 2000-3000元),着重发展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氨纶产品,新建 3万/吨年绿色差别化氨纶智能制造工程项目。 芳纶发展前景广阔,公司持续扩张产能、成长可期 一方面,防护工装、防弹防护、5G 建设等领域将带来芳纶增量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进口替代和加大出口的方式将扩大国内企业在对位芳纶存量市场的份额。芳纶有技术壁垒、市场门槛高,公司技术成熟、可量产,通过募投项目持续加码芳纶业务。若规划产能均如期投产,2024年公司芳纶产能有望翻倍,实现国内龙头向国际龙头的跃迁。 新兴业务稳步推进,未来渗透空间广阔 公司锂电池芳纶涂覆制膜3000万平/年中试生产项目已启动,预计 2023年上半年实现规模生产。 中试线产品验证后,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建设步伐。据高工锂电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1550GWh,对应隔膜需求约295亿平米,假设涂覆渗透率 70%,对应涂覆隔膜市场需求 200亿平米,未来芳纶涂覆隔膜渗透空间广阔。此外,公司莱特美智能纤维项目已于年初投产,首期生产线产能 500万米/年,满产后预计产值 5000万元以上,目前正与下游多领域龙头开展合作,推进应用场景设计开发。 公司纤维绿色化处理技术具备环保、高效等特点,有望颠覆印染行业,目前首个 4万吨/年的示范项目正在建设,预计 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随着上述新兴业务的稳步推进,公司有望迎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未来成长可期。
|
|
|
新凤鸣
|
基础化工业
|
2022-11-01
|
8.10
|
--
|
--
|
11.13
|
37.41% |
|
13.18
|
62.72%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 022 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379.43 亿元,同比增长3.76%;归母净利润2.84 亿元,同比下降85.32%。其中,Q3实现营收142.28 亿元,同比增长10.40%;归母净利润-1.10 亿元,同比下降117.94%。 成本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致公司前三季度/Q3 业绩承压 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加3.76%,营业成本同比增加9.92%;Q3 公司营收同比/ 环比增加10.40%/8.51% , 营业成本同比/ 环比增加19.81%/12.35%。从Q3 销量来看,公司POY/FDY/DTY 分别实现销量106.81、35.45、16.13 万吨,同比增长2.55%/54.74%/35.37%、环比增长12.01%/27.15%/13.81%。我们认为,公司涤纶长丝与原料间价差收窄、原料端库存转化损失等因素或是拖累公司Q3 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 纺服需求疲弱,化纤价差处在历史底部区间 前三季度受国内疫情扰动,纺服需求表现不佳,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3.8%;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同比增长9.1%,出口表现亮眼主要系海外批发商持续补库,但随着海外批发商库存回升至高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逐步下降,9 月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下降3.7%。终端需求表现疲弱,江浙织机开工率同比下降,涤纶长丝POY、FDY、DTY 行业库存高企,化纤价差处在历史底部区间,静待需求恢复带来的景气反转。 “双千”产能目标稳步推进,看好公司持续成长性 截至2022 年上半年,公司涤纶长丝产能630 万吨/年、短纤产能60 万吨/年、PTA 产能500 万吨/年;预计至2022 年底,将新增约30 万吨/年涤纶长丝产能和60 万吨/年涤纶短纤产能,实现涤纶长丝产能660 万吨/年、涤纶短纤产能120 万吨/年。公司积极实施扩张战略,向“双千”产能目标努力奋进。公司在涤纶长丝/短纤/薄膜等方面规划建设独山能源210 万吨/年纤维,中友化纤200 万吨/年短纤、100 万吨/年长丝、30 万吨/年薄膜,中磊化纤180 万吨/年聚酯纤维,江苏新拓270 万吨/年聚酯一体化等项目,已有部分产能已投产;预计2025 年公司涤纶长丝产能将达到1000 万吨/年。公司 PTA 扩产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目前已规划了 400万吨/年项目,预计2025 年PTA 产能将达到1000 万吨/年。 投资建议 预计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19、573、695 亿元,同比变化16.02%、10.37%、21.2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7、9.08、13.03亿元,同比变化-81.50%、117.65%、43.59%;EPS 分别为0.27、0.59、0.85 元,对应PE 分别为31.98、14.69、10.23 倍。建议关注公司景气底部和业务扩张带来的投资机会,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泰和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2-10-31
|
16.90
|
--
|
--
|
23.05
|
36.39% |
|
27.98
|
65.56%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三季度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8.03亿元,同比下降 14.60%;实现归母净利润 3.05亿元,同比下降 58.31%。其中,Q3单季实现营业收入 8.51亿元,同比/环比下降 26.40%/5.05%; 实现归母净利润 0.13亿元,同比/环比下降 95.39%/90.78%。 氨纶售价下跌、成本抬升致公司 Q3业绩表现不佳 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 14.60%,营业成本同比增加 6.75%;Q3公司营收同比/环比下降 26.40%/5.05%,营业成本同比/环比增加 5.32%/8.78%。Q3公司盈利下滑主要系氨纶产品售价下降、成本抬升所致。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1-7月我国氨纶生产企业持续累库,7月底库存最高触及 47天,8-9月份逐步去库。考虑到氨纶行业高成品库存以及原料采购备货周期,实际生产成本与前期高原料采购价格相关;Q3氨纶需求低迷,价格重心大幅下移,叠加成本影响,氨纶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目前氨纶价差底部好转,双基地布局巩固龙头地位 10月 28日,以市场价计,氨纶价差为 13233元/吨(不含税),较 Q3均值提升了 23.65%,自景气底部向上反转。公司拥有烟台、宁夏双基地,氨纶产能居国内第五。上半年启动了烟台园区搬迁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宁夏园区氨纶新项目的建设。公司宁夏氨纶项目单吨成本较烟台低 2000-3000元,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将提高新产能竞争力。此外,公司根据市场行情,动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与产业链各方合作,保持行业相对竞争优势。 芳纶发展前景广阔,公司业务版图加速扩张 一方面,防护工装、防弹防护、5G 建设等领域将带来芳纶增量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进口替代和加大出口的方式将扩大公司在对位芳纶存量市场的份额。8月 3日,公司非公开发行申请获得证监会核准批复,通过募集资金,公司芳纶项目有望加快扩张步伐。若规划产能均如期投产,至 2024年公司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纶纸产能将分别达到 20000、21500、3000吨/年,实现国内龙头向国际龙头的跃迁。 新兴业务稳步推进,未来成长可期 公司锂电池芳纶涂覆制膜 3000万平/年中试生产项目已启动,预计年底建成,2023年上半年实现规模生产。中试线产品验证后,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建设步伐。据高工锂电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1550GWh,对应隔膜需求约 295亿平米,假设涂覆渗透率 70%,对应涂覆隔膜市场需求 200亿平米,未来芳纶涂覆隔膜渗透空间广阔。此外,公司莱特美智能纤维项目已于年初投产,首期生产线产能 500万米/年,满产后预计产值5000万元以上,目前正与下游多领域龙头开展合作,推进应用场景设计开发。公司纤维绿色化处理技术具备环保、高效等特点,有望颠覆印染行业,目前首个 4万吨/年的示范项目正在建设,预计 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产。随着上述新兴业务的稳步推进,公司有望迎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未来成长可期。 投资建议 预计 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7.2、52.5、65.8亿元,同比变化-15.6%、41.3%、25.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32、8.42、11.0亿元,同比变化-55.2%、94.6%、30.7%;EPS(不考虑股本稀释)分别为 0.63、1.23、1.61元,对应 PE 分别为 28.0、14.4、11.0倍。看好芳纶需求增加、进口替代,以及芳纶涂覆隔膜广阔渗透空间等方面带来的投资机会,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合盛硅业
|
基础化工业
|
2022-10-31
|
102.00
|
--
|
--
|
112.65
|
10.44% |
|
112.65
|
10.44%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三季度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2.8亿元,同比增长29.1%;实现归母净利润45.5亿元,同比下降9.2%。其中,Q3单季实现营业收入52.8亿元,同比下降17.7%、环比下降20.2%;实现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61.6%、环比下降32.4%。 主营产品价差走低叠加工业硅销量下降致公司Q3业绩表现不佳Q3除石油焦价格大幅上涨外,公司原料采购价格普遍环比窄幅下降,成本压力略有缓解。但国内疫情反复,有机硅终端需求表现不佳,叠加行业新增产能较多,供需格局转弱,有机硅价格/价差存在较大降幅。 分品种来看,工业硅方面,公司Q3实现销量11.54万吨,环比下降31.61%,以市场价计算价差环比下降15.20%。有机硅方面,公司110生胶、107胶、混炼胶、环体硅氧烷、气象法白炭黑Q3合计实现销量16.10万吨,环比增长5.11%;其中107胶以市场价计算价差环比下降22.04%。我们认为,随着四川、云南地区枯水季的临近,当地工业硅供应存下降预期;多晶硅产能有望迎来集中释放,在供需驱动下,工业硅价差有望实现反弹。有机硅方面,目前无工业硅原料配套的有机硅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行业正通过自发减产调节供需平衡,后续有机硅价差有望逐步止跌企稳。 工业硅、有机硅业务有序扩张,龙头地位持续巩固截至6月底,公司拥有工业硅产能79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133万吨/年,市场规模行业领先。在此基础上,公司在新疆和云南地区在建80万吨/年工业硅和40万吨/年(折合单体)有机硅项目。其中,东部合盛煤电一体化项目二期年产40万吨工业硅项目于7月份试生产;云南合盛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一期年产40万吨/年工业硅项目、新疆合盛新材料煤电硅一体化项目三期年产20万吨硅氧烷及下游深加工项目均有序推进。随着上述项目逐步释放,公司在工业硅、有机硅行业龙头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同时新项目也将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 进军多晶硅领域,深化产业链一体化布局2021年12月,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与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投资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建设内容涵盖硅基新材料、单晶切片、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等,预计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其中,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于2022年开始建设,一期10万吨计划在2023年上半年投产。新能源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凭借上游工业硅成本优势切入多晶硅赛道,在深化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同时,有望给公司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投资建议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41、363、43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1、79.4、94.2亿元,同比变化-28.0%、34.3%、18.7%;EPS分别为5.50、7.39、8.77元,对应PE分别为19.5、14.5、12.2倍,维持“推荐”评级。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产品景气度下滑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国恩股份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2-10-27
|
26.84
|
--
|
--
|
30.37
|
13.15% |
|
32.09
|
19.56%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3.52亿元,同比增长55.93%;归母净利润5.35亿元,同比增长8.25%。其中,Q3实现营收42.21亿元,同比增长69.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9.81%。 规模扩张助力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增长前三季度,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经营规模扩张、产品销售大幅增长和收购的子公司(东宝生物)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等因素所致。其中,东宝生物于2021年9月并表,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88亿元、Q3实现归母净利润0.30亿元。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12.36%,同比下降2.84个百分点;Q3毛利率9.46%,同比下降3.49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前三季度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系原料成本抬升、低毛利率的贸易业务增加等原因所致;随着原料端价格企稳回落,预期毛利率将有所修复。 内生外延塑造公司高成长属性公司各主营业务仍处在发展快车道,预计各业务仍将保持10%-30%左右增长,且通过向上游业务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战略投资年产100万吨聚苯乙烯(PS)项目和年产20万吨聚丙烯(PP)树脂生产线项目,积极布局改性材料上游产业链。年产100万吨PS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PS单体生产工厂,其中一期年产60万吨装置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投产。年产20万吨PP装置,目前已实现全面投产,产品销量稳步提升。公司已与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重点开发新能源复合材料实现在巧克力超薄电池包的应用,未来将成为公司复合材料板块重要一极。 此外,东宝生物子公司益青生物将在现有年产300亿粒胶囊产能的基础上,完成年产600亿粒空心胶囊的产能扩张,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 投资建议公司各主营业务持续开拓,不断深化现有客户粘性并持续开发新客户,力促各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同时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向上游原料端进军,利用规模效应取得成本优势,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37、195、221亿元,同比变化40.7%、42.0%、13.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4、10.4、12.2亿元,同比变化15.6%、39.3%、18.1%;EPS分别为2.74、3.82、4.51元,对应PE分别为9.9、7.1、6.0倍。看好公司低估和成长两重属性,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维持“推荐”评级。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业务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等。
|
|
|
卫星化学
|
基础化工业
|
2022-10-26
|
12.65
|
--
|
--
|
15.25
|
20.55% |
|
18.83
|
48.8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三季度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7.7亿元,同比增长38.7%;实现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下降29.1%。 其中,Q3单季实现营业收入89.6亿元,同比下降3.2%、环比下降16.1%;实现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下降89.0%、环比下降81.4%。 C3、C2产业链主营产品价差走低,拖累公司三季度业绩表现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与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Q3公司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创新高,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32.66%,产品售价同比下降26.41%,致公司Q3业绩表现不佳。从C3全产业链来看,Q3聚丙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价差分别环比变化23.7%、-54.9%和-41.1%。从C2全产业链来看,Q3HDPE、乙二醇、TPEG价差分别环比下降13.9%、25.6%和11.0%。四季度以来,乙烷和丙烷价格重心环比均有所下降,尤其是乙烷价格降幅明显,将有效降低公司四季度主营业务成本,对应主营产品价差有望迎来修复,公司Q4业绩或将边际改善。 持续深化产业链布局,赋予长期成长动能公司连云港项目年产135万吨PE、219万吨EOE和26万吨ACN联合装置二阶段工程于8月27日一次性开车成功,目前已全面投产。此外,公司平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年产80万吨PDH、80万吨丁辛醇、12万吨新戊二醇及配套装置预计于2023年末完成建设。连云港绿色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年产40万吨聚苯乙烯装置、10万吨乙醇胺装置、年产15万吨电池级碳酸酯装置预计在三、四季度陆续建成,第二套年产15万吨电池级碳酸酯装置计划于2023年投产。随着上述项目逐步释放,将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赋予公司长期成长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力度,加速布局高端新材料优质赛道公司不断对现有工艺进行优化,一是提高装置的整体效率,二是降低装置的生产成本,三是新产品工业化开发。年初至三季度末公司合计投入研发费用9.7亿元,同比增长25.0%。新能源材料方面,公司正推进α-烯烃、POE等高端产品生产,以及副产氢气的应用场景开发等。计划今年建成年产1000吨α-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并产出产品,争取年产10万吨α-烯烃及配套POE项目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此外,公司与SK致新共建年产4万吨高端包装新材料(EAA,乙烯-丙烯酸聚合物)项目计划2022年底开工建设,2024年底投产。 投资建议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90、523、55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5、69.7、88.7亿元,同比变化-34.3%、76.7%、27.3%;EPS分别为1.17、2.07、2.63元,对应PE分别为11.0、6.2、4.9倍,维持“推荐”评级。
|
|
|
远兴能源
|
基础化工业
|
2022-09-02
|
8.55
|
--
|
--
|
8.90
|
4.09% |
|
8.90
|
4.09%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 022 年半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58.56 亿元,同比增长2.01%;归母净利润16.15 亿元,同比增长28.66%。其中,Q1、Q2 营业收入分别为26.81、31.74 亿元,分别同比变化19.81%、-9.3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2、8.23 亿元,分别同变化137.79%、-10.76%。 主营产品景气高企叠加产销两旺,公司H1 业绩稳步增长 22H1 公司尿素、纯碱、小苏打业务(自产)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15、17.35和11.52 亿元,同比增长44.97%、65.48%和72.17%。毛利方面,尿素、纯碱和小苏打分别同比增长70.09%、91.39%和150.73%,占比分别为27.20%、31.93%和20.10%。毛利率方面,尿素、纯碱和小苏打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6.98%、57.94%和54.92%,同比增长5.46、7.84 和17.21个百分点。上半年公司业绩稳步增长,主要系主营产品景气高企,尿素、纯碱、小苏打价差分别同比增长30.56%、57.62%和65.83%;此外,公司持续强化生产运营管理,主要生产装置维持满负荷运行,上半年尿素、纯碱、小苏打产量分别为84.02、77.75 和54.38 万吨,产销两旺。 光伏玻璃需求强劲,纯碱供需有望延续偏紧局面 22H1 纯碱行业有效产能收缩,行业开工率处在高位。在政策积极推动下,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迅速,光伏玻璃成为纯碱行业最具消费潜力的下游行业。22H1我国光伏玻璃日熔量累计增加18450 吨,同比增加66%,对重质纯碱的消费量较2021 年年底增加40%以上。此外,碳酸锂等新能源板块对纯碱用量出现明显提升。上半年纯碱行业处于紧平衡状态。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6 月底纯碱社会库存为327 万吨,较去年年底下降了38万吨,低于近两年同期水平。下半年,随着“保交楼”政策的逐步落地,地产竣工预计环比有所改善,或提振浮法玻璃需求。此外,光伏、新能源景气有望延续,纯碱需求端增量预计仍较为可观。预计下半年纯碱供应端将有一定增量,但需求增量有望超过供应增量,行业供需仍有望维持偏紧局面。 资产重组顺利完成,阿拉善项目助力天然碱产能持续扩张 2022 年8 月8 日,公司审议通过重大资产购买及增资暨关联交易方案,同意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购买纳百川持有的银根矿业14%股权、以现金37.25亿元对银根矿业进行增资。8 月20 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完成变更登记手续,持有银根矿业60%股权。银根矿业阿拉善塔木素天然碱开发利用项目规划了780 万吨/年纯碱和80 万吨/年小苏打项目,其中一期纯碱500 万吨/年、小苏打40 万吨/年,计划于2023 年6 月建设完成;二期纯碱280 万吨/年、小苏打40 万吨/年,计划于2025 年12 月建设完成。阿拉善塔木素天然碱开发利用项目已取得全部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显示,新建纯碱(井下循环制碱、天然碱除外)属于限制类,公司天然碱项目为稀缺性资源,随着该项目产能逐步释放,公司有望迎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投资建议 预计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15.5、149.8 和197.9 亿元,同比变化-4.9%、29.6%和32.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0、43.6 和53.1 亿元,同比变化-25.2%、17.8%、21.8%;EPS 分别为1.01、1.19、1.45 元,对应PE 分别为8.44、7.16、5.88 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主营产品景气度下降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国恩股份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2-09-01
|
31.00
|
--
|
--
|
34.80
|
12.26% |
|
34.80
|
12.26%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61.32亿元,同比增长47.76%;归母净利润3.79亿元,同比增长7.63%;基本每股收益1.40元。其中,Q1、Q2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7.32、34.00亿元,同比增长80.03%、29.1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2.61亿元,同比增长7.20%、7.82%。 公司大化工产业全面发展,改性塑料、复合材料贡献主要业绩22H1,公司改性塑料在黑电、白电、小家电及电动工具等客户业务量显著提升。复合材料新开发产品陆续量产,产品不断更新迭代,HP-RTM、SMC、BMC、热塑混纤材料多点开花,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其中,重点开发HP-RTM预成型、注胶、激光切割、气密性检查等相关工艺在新能源复合材料巧克力超薄电池包的应用,目前已与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未来将成为公司复合材料板块重要一极。光显材料方面,公司不断加强国内外客户合作,海外订单占比不断提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从收入来看,22H1改性塑料、复合材料分别同比增长29.45%、21.63%;占比分别为45.42%、18.03%,合计63.45%。从毛利来看,改性塑料、复合材料分别同比增长21.82%、19.30%;占比分别达到52.91%、21.41%,合计占74.32%。从毛利率来看,改性塑料、复合材料分别为16.92%、17.26%,仅同比小幅减少0.82、1.47PCT,继续保持较强的盈利韧性。 公司大健康产业持续开拓,经营业绩实现高增长公司大健康产业主要依托控股子公司东宝生物,从事明胶和胶原蛋白及其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东宝生物22H1业绩表现亮眼,实现营业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72.18%;实现归母净利润5797万元,同比增长667.73%。 东宝生物将进一步陆续推出系列新品,扩大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份额;其子公司益青生物将在现有年产300亿粒胶囊产能的基础上,完成年产600亿粒空心胶囊的产能扩张,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 公司各板块仍处成长赛道,产业链一体化强化竞争力公司各主营业务仍处在发展快车道,预计各业务仍将保持10%-30%左右增长,且通过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公司通过战略投资年产100万吨聚苯乙烯(PS)项目和年产20万吨聚丙烯(PP)树脂生产线项目,积极布局改性材料上游产业链,利用规模效应取得成本优势,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年产100万吨PS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PS单体生产工厂,其中一期年产60万吨装置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投产。年产20万吨PP装置,目前已实现全面投产,产品销量稳步提升。我们认为,公司拥有高成长属性,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建议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23、176、200亿元,同比变化25.5%、43.2%、13.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11.0、12.2亿元,同比变化18.7%、43.5%、11.4%;EPS分别为2.81、4.04、4.50元,对应PE分别为10.8、7.6、6.8倍。看好公司业务持续开拓带来的长期成长性,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业务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等。
|
|
|
泰和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2-08-31
|
17.03
|
--
|
--
|
18.99
|
11.51% |
|
23.05
|
35.35% |
|
详细
公司发布2 022 年半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19.52 亿元,同比变化-8.19%;归母净利润2.91 亿元,同比变化-33.83%。其中,Q1、Q2 营业收入为10.56、8.96 亿元,同比变化10.57%、-23.48%;归母净利润为1.46、1.46 亿元,同比变化-17.59%、-44.74%。 芳纶业务持续进击,氨纶景气回落拖累H1 业绩 22H1 公司芳纶和氨纶业务实现营收10.08、9.37 亿元,同比变化31.48%、-30.60%。毛利方面,氨纶毛利同比减少77.27%,毛利占比由57.78%下降至20.46%;芳纶毛利同比增加20.88%,毛利占比由42.22%上升至79.54%。毛利率方面,公司芳纶毛利率为38.63%,同比下降3.39 个百分点;氨纶毛利率为10.69%,同比下降21.96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氨纶景气下滑导致售价回落,叠加公司烟台园区部分旧产能停产等因素,产销量大幅下降,拖累业绩表现。但公司芳纶业务延续成长表现。间位芳纶在高端防护领域销量快速提升,同时品种结构的优化带来售价稳步提升,整体产销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对位芳纶方面,随着宁夏技改项目投产,以及光通信和橡胶领域需求保持旺盛,同时海外市场销量迅速提升,销量和价格实现双增长。 氨纶景气底部回升,公司双基地差别化战略布局 受益于原料端成本下降,氨纶价差底部回升,盈利能力向上修复;8 月29 日氨纶价差(不含税)为11853 元/吨,较6 月的年内低点回升约4500 元/吨。公司氨纶产能分布于烟台和宁夏两个基地,在烟台园区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新建1.5 万/吨年高效差别化粗旦氨纶项目,推动差别化产品提效率、上规模、增效益;同时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宁夏地区,大力实施低成本扩张策略,着重发展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氨纶产品,新建3 万/吨年绿色差别化氨纶智能制造工程项目。 公司芳纶持续进击,由国内龙头向国际龙头跃迁 我国产业工装、防弹防护、5G 建设等领域将带来芳纶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特别是对位芳纶进口替代和出口增加预期也会带动国内芳纶放量。公司作为国内芳纶龙头,拥有技术先发优势,计划适时推进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通过募集资金加快芳纶业务发展步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产能基础。若规划产能均如期投产,至2024 年公司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纶纸产能将分别达到20000、21500、3000 吨/年,实现国内龙头向国际龙头的跃迁。 增量业务稳步推进,市场前景可期 公司实现了全球首创的莱特美智能发光纤维产业化生产,首期生产线产能500 万米/年,正与下游多领域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应用场景设计开发。公司纤维绿色化处理技术及相关中试项目正有序推进,该技术具备环保、高效等特点,有望颠覆染整行业。公司锂电池芳纶涂覆制膜中试生产项目已启动,预计2023 年上半年实现规模生产,伴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速发展,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投资建议 预计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8.9、53.5、61.7 亿元,同比变化-11.6%、37.4%、15.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8.7、11.0 亿元,同比变化-34.7%、38.1%、26.1%;EPS(不考虑股本稀释)分别为0.92、1.27、1.61 元,对应PE 分别为18.3、13.2、10.5 倍。看好芳纶需求增加和进口替代带来的投资机会,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