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董瑜

东北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550521010002,宾夕法尼亚大学材料工程硕士,中山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现任东北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组组长。曾任华创证券研究所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农银汇理基金研究部行业研究员。 2013年以来具有 7年证券研究从业经历,所在团队获 2014年电力设备行业新财富第 1。...>>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隆基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5-20 71.04 59.66 204.08% 112.00 12.36%
95.45 34.36%
详细
事件:5月18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70亿元 A 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西咸乐叶年产15GW 单晶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宁夏乐叶年产5GW 单晶高效电池项目(一期3GW)并补充流动资金。 抢先布局N 型电池,打造一体化更强竞争力。PERC 电池的效率及成本天花板使其进入技术及盈利瓶颈期,国内企业PERC 电池扩产节奏放缓。 各家企业均布局新电池技术,但隆基率先进行N 型电池量产,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实现银川3GW 电池产能释放。2020年公司电池及组件产能为30GW、50GW,新电池技术不仅已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也将增强组件产品竞争力并抢先一步获得下游客户认可,形成效率和销售溢价,强化公司一体化的产品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厚积薄发,新电池技术有望享有更长技术领先。公司电池技术储备充足,基于商业化尺寸的N 型单晶双面TopCon 电池转换效率在全球首次突破25%,并且在HJT、IBC 等下一代N 型高效电池以及钙钛矿、叠层等新型电池等技术方面储备了大量研发成果。此次新型N 型电池技术团队公司投入超200人,且经过约一年半的中试量产验证,效率超24%,远超现有PERC 电池水平。公司通过前瞻性技术布局及设备供应链管理,有望将技术优势锁定在公司手中,并且享有更长时间的技术领先。 新型电池扩产不断加码,获取规模优势。公司不断加注N 型电池扩产项目,目前已公布项目为银川3GW、曲靖一期10GW、西咸新区15GW、银川5GW(一期3GW),合计N 型硅片电池产能达33GW。随着新电池技术达产,公司规模优势及先发优势将更为显著。 盈利预测:公司一体化布局更加完善,已成为国内硅片及组件双龙头。 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新电池技术,将始终保持在电池片端的技术领先。 公司一体化竞争力有望全方位领先行业。长期积累的研发实力及行业经验,证明公司在管理、创新、运营的优秀。预计2021-2023年EPS 分别为2.98/3.33/3.96元,对应PE 分别为33x/30x/2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硅片及组件价格下降超预期、行业需求下滑
派能科技 2021-05-03 151.35 194.20 119.68% 175.97 16.27%
256.88 69.73%
详细
事件:4月27日公 司公布2020年年报及2021年一季报,2020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74亿元,同比增长90.46%,2021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59亿元,同比增长43.47%。 海外户用市场需求旺盛,储能产品量升价稳。2020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旺盛而公司产能相对有限,因此将出货结构向高利润的海外户用市场倾斜,全年销售储能电池系统680MWh,同比增长38%,其中境外销售收入占比接近85%。海外户用市场销售占比提升带动公司产品单价与毛利上行,2020年公司储能系统平均单价约为1.54元/Wh,同比略升1.7%,整体毛利率/净利率达43.5%/24.5%,同比大幅提升6.5%/6.9%。 产能逐步释放,关注国内市场开拓进展。随着储能发展指导意见与各地“新能源+储能”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2021年国内储能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公司此前受制于自身产能,业务结构相对单一,未来在国内工商业、供电侧储能领域的进展值得关注。2020年公司已建成1GWh电芯产能与1.15GWh 电池系统产能,较2019年翻倍增长,上市募资后规划进一步新增4GWh 锂离子电芯产能和5GWh 储能锂电池系统产能。随着产能的陆续释放,公司有望开拓更多下游应用市场。 短期毛利率承压,行业长期向上趋势不改。公司2021Q1业绩略低预期,综合毛利率38.6%,较2020全年水平下滑近5%。2021年以来磷酸铁锂、电解液、IC 芯片等原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紧缺,价格持续上行,海运价格也尚处高位,预计短期内公司的盈利能力仍将面临一定压力。长期来看海内外储能市场均处于规模化发展早期,公司作为专业储能电池系统厂商,在产品认证、系统适配、客户资源积累等方面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短期波动不改长期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5.04/7.14/8.75亿元,对应PE 为48.85/34.50/28.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储能装机不及预期,业绩预测与估值判断不达预期等
中信博 2021-05-03 142.52 179.60 100.45% 142.80 -0.14%
268.98 88.73%
详细
事件:4月28日公 司公布2021年一季报,单季实现营业收入 3.22亿元,同比下滑5.85%;实现归母净利润1483万元,同比下滑18.17%。 产业链价格上涨影响装机节奏,一季度国内光伏装机环比大幅下滑。一季度是国内光伏的传统淡季,2021Q1国内新增装机5.33GW,环比大幅下滑。尤其是在大型电站市场,硅料紧缺导致的组件价格上涨与产业链价格博弈明显加重了投资业主的观望情绪,地面电站新增装机仅为2.52GW。公司的光伏支架主要应用于地面电站市场,装机节奏的滞后对公司一季度业绩产生较大影响,营收与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大。 行业长期趋势不改,全年装机仍有保障。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各大电力集团装机积极性较高,多数项目仅在装机节奏上有所推迟而非取消。随着产业链价格逐渐实现平衡,Q2开始国内装机有望陆续恢复,全年50-60GW 的装机规模大概率能够实现。我们认为全球范围内跟踪支架替代固定支架的趋势已经确立,短期扰动不会影响公司作为国内跟踪支架龙头的长期成长空间。 追加投资积极扩张,放眼长远布局印度产能。公司发布公告拟以部分超募资金进行产能建设,其中6500万元用于原募投项目安徽芜湖光伏支架生产基地的扩建,1062万美元用于与Adani Infra (India) LTD 合资共建印度跟踪支架生产基地。印度是公司的重要海外市场,2020年公司在印度市场实现收入4.25亿元,占总营收的13.6%。ADANI 为印度最大的私营发电集团,近年来持续加码新能源投资,未来公司与印度大客户的合作关系将更加紧密。此外,印度产能可有效提升公司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项目交付能力,并有效规避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公司的全球化扩张进程有望加速。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4.19/5.88/7.41亿元,对应PE 为50.00/35.63/28.2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业绩预测与估值判断不达预期等
阳光电源 电力设备行业 2021-05-03 82.26 101.12 -- 98.81 20.12%
144.44 75.59%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0年年报及2021年一季报,2020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9.54亿元,同比增长118.96%;2021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增长142.45%。 持续开拓海外市场,逆变器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公司2020年逆变器出货量35GW,同比翻倍增长,全球市占率达到27%左右,较2019年提升10%以上。其中,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尤为亮眼,在2020年海外光伏装机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公司逆变器境外出货量达到22GW,同比增长近150%。得益于海外出货占比的提升,公司2020年逆变器平均单瓦价格与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我们认为公司在研发实力与产品迭代速度上具备较大优势,随着海外市场布局逐渐完善,公司在逆变器行业的领跑者地位较为稳固,市场份额仍有上升空间。 储能市场爆发在即,行业龙头率先受益。4月2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下发储能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国内储能市场将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30GW,未来五年行业增长空间接近十倍。公司连续五年位列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商装机规模第一,2020年储能系统全球发货800MWh,实现储能收入11.68亿元,同比增长115%。2021年储能已成多省新能源项目标配,装机量有望成倍增长,公司作为行业龙头率先受益,储能业务的高速增长有望持续。 电站开发短期承压,整体毛利率有望维持稳定。2020年公司电站投资开发业务实现收入82.27亿元,同比增长3.62%,毛利率为9.49%,同比下滑6.40%。今年以来硅料紧缺导致的产业链价格博弈使一季度国内光伏装机进度明显滞后,公司电站业务盈利水平短期内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但国内户用领域及海外市场的逆变器需求仍较旺盛,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上行,一季度综合毛利率达29.6%,同比/环比上行1.2%/9.3%。 盈利预测:公司逆变器+储能龙头地位稳固,充分受益行业增长,一季度业绩与全年经营目标好于预期,上调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至29.61/41.67/50.55亿元,对应PE为42/30/2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业绩预测与估值判断不达预期等
赛伍技术 基础化工业 2021-04-30 28.71 34.54 169.00% 28.52 -0.66%
35.40 23.3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1年一季度业绩报告,2021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04亿元,同比增长 27.55%,实现归母净利润 0.50亿元,同比增长 17.40%。 组件开工率下降,胶膜背板出货环比略有下滑。Q1公司胶膜及背板出货分别为 0.17亿平、0.29亿平,环比下滑 45.86%、8.32%,主要受行业一季度装机淡季影响。其中胶膜及背板收入分别为 1.94亿元、2.88亿元,环比下滑 45.51%、6.49%。2021Q1公司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0.47亿元,同比增长 12.17%。 盈利能力环比提升,扩张期带动费用率增长。2021Q1公司毛利率为17.21%,环比提升 0.76pct,盈利能力略有提升。其中 2021Q1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7.78%,环比提升 3.64pct,主要系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长,公司正处于扩张期,人员布局加大,短期内导致费用率提升。 加强原材料储备,积极准备胶膜产能释放。EVA 和 POE 粒子紧缺且价格上涨,导致胶膜产出压力加大,公司积极储备原材料,2021Q1库存达5.24亿元,较 2020年年底增加 1.69亿元。今年,公司胶膜年底产能有望达 3.5亿平,原材料储备助力公司产能顺利释放。 新产能落地在即,长期看好公司发展。赛伍技术拥有膜材料企业稀缺的原创能力和需求挖掘能力,具备成长为类似 3M 的平台型材料企业的潜力。在可见的未来三年,他的新能源车、3C 等多个产品将复在背板领域产品原创和进口替代并举的路径,成为多个细分领域行业领军者。公司站在新十年发展起点,上市助力公司打破人才、土地、产能掣肘、正处于加速成长节点,随着新产能落地,公司产品有望快速放量。 投资建议:公司为稀缺的新材料平台型企业,上市开启加速成长,光伏胶膜及非光伏的新能车及 3C 业务将显著提升公司收入体量及盈利能力。 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45、5. 11、6.12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4x、23x、19x,维持“买入”评级。
晶澳科技 机械行业 2021-04-30 26.68 19.09 9.46% 36.38 35.90%
58.90 120.76%
详细
oracle.sql.CLOB@6371cc42
固德威 2021-04-29 240.82 135.27 33.78% 273.00 12.81%
450.00 86.86%
详细
淡季不淡,公司一季度业绩实现环比增长。一季度国内光伏装机表现平淡,硅料紧缺下的产业链价格博弈导致投资业主观望情绪浓厚,新增装机规模 5.33GW(2020Q1在疫情影响下新增装机 3.95GW),环比大幅下滑。公司业绩逆势上行,归母净利润在 2020Q4的高基础上环比增长10.1%,主要得益于毛利率的提升与期间费用率的摊薄。公司一季度毛利率环比上升 3.2%,期间费用率则环比降低 1.1%,带动整体净利率由2020Q4的 11.5%大幅提升至 2021Q1的 15.6%。 分布式市场表现较佳,国内户用光伏装机需求旺盛。户用等分布式光伏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2021Q1全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2.81GW,同比增长 63%,明显好于集中电站市场。考虑到 2021年户用光伏仍有 3分/W 的补贴,全年装机规模有望在 2020年 10GW+的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增长。在下游需求旺盛与芯片等元器件紧缺的背景下,近期国内户用逆变器价格已出现调涨,公司在国内市场的毛利率压力或将得到一定缓解。 组件、逆变器出口高增,海外光储市场景气度持续。2021Q1国内逆变器、太阳能电池出口额分别达到 64.77/363.91亿元,同比增长 58.7%/28.2%,海外光伏市场保持较高景气度。我们预计海外出货的增长是公司 2021Q1毛利率环比提升的主要原因。目前海外户用光储市场仍处于爆发初期,公司上市后持续加强产品研发与海外渠道拓展,领先优势有望进一步巩固,充分享受行业增长红利。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 4.10/5.84/7.34亿元,对应PE 为 51.79/36.30/28.89倍,维持“买入”评级。
上机数控 机械行业 2021-04-28 136.08 77.46 221.68% 153.77 12.63%
261.99 92.5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度业绩报告,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9亿元,同比增长268.69%,实现归母净利润3.15亿元,同比增长402.17%。 盈利能力维持高位,费用管控增强。一季度公司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412.04%。一季度虽然硅料价格大幅上涨,但硅片价格亦同步上升,盈利能力依然可观,其中公司毛利率为26.54%,根据我们测算,预计公司硅片单瓦盈利在0.09元左右。此外,随着公司产能爬升,相关费用摊销减少,期间费用率为4.78%,显著低于2020年的7.33%。 产能继续扩张,出货处于高位。2021Q1收入为16.09亿元,环比增长51.20%。根据测算,预计公司一季度出货在3.3GW左右。目前公司包头一期二期如期完工,实际产能达20GW,且公司正筹建包头三期项目,达产后公司产能将达30GW。公司有效产能快速释放,且通过与硅料企业签订长单协议保障供应,目前已与大全、协鑫、新特、东方日升、聚光硅业等签订采购协议。 加强成本管控及量产能力,夯实行业地位。公司由201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片,由全年不足出货1GW到2021Q1出货3.5GW,证明自身量产能力,2020Q3-2021Q1公司毛利率一直维持在26%以上,不断缩小与头部企业差距,控本能力彰显,公司行业前三的第三方硅片供应商地位逐步稳固。 盈利预测:硅片技术变革进行后周期,后发者优势明显,叠加一体化浪潮下,专业化企业更有望获取产业支持。此外,行业大尺寸化趋势明显,我们认为公司强执行力及技术储备将使产能扩张速度及降本幅度持续超市场预期,长期来看,公司有望成为硅片领域新的中坚力量。中期视角来看,在下游充足订单保证下,公司业绩高增长确定性强。预计2021-2023年对应EPS分别为5.63/9.78/11.18元,对应PE分别为23x/13x/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成本下降不及预期、硅片价格大幅下滑,业绩不达预期
锦浪科技 机械行业 2021-04-28 108.93 68.13 14.33% 217.00 17.18%
270.60 148.42%
详细
事件:4月25日公司公布2020年年报及2021年一季报,2020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18亿元,同比增长151.30%;2021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81.29%。 产品销量再上台阶,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公司近年来抓住行业格局变化机遇持续开拓市场,逐渐从二梯队逆变器厂商中脱颖而出。2020年公司逆变器销量48.17万台,同比增长69%,与此同时大功率产品占比明显提升,逆变器单台均价约0.42万元,较2019年提升近10%。2020年年底,公司通过定增募集资金7.12亿元投入新一轮扩张,募投项目达产后将新增40万台逆变器产能,公司市场份额有望再上台阶。 海内外市场均衡发展,2021年高景气度持续。2020年公司境外收入12.60亿元,同比增长76.78%,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2021年海外光伏市场景气度明显提升,一季度国内逆变器出口额同比增长58.7%。公司均衡布局美国、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全球主要市场,充分受益海外需求增长。此外,2020年国内户用光伏装机超过10GW,公司在户用、电站市场同步发力,2020年实现境内收入8.25亿元,同比增长93.33%。2021Q1公司实现营收6.17亿元,同比增长119%,全年增长趋势向好。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研发投入大幅扩张。在抢抓市场份额的同时,公司仍然维持稳定的盈利能力,2020年综合毛利率31.8%,剔除会计准则调整影响后同比微升0.2%。此外,公司研发强度大幅提升,2020年研发投入0.94亿元,同比增长123%,研发费用率由3.71%提升至4.53%。2020年公司紧跟市场需求推出230kW超大功率1500V组串式逆变器,产品迭代速度行业领先,公司竞争力持续增强。 盈利预测:全球光伏逆变器行业景气度向上,公司竞争力与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预计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09/7.33/9.48亿元,对应PE为46/32/25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业绩预测和估值判断不达预期
上机数控 机械行业 2021-04-26 125.72 77.46 221.68% 153.77 21.90%
261.99 108.3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长273.48%;实现归母净利润5.31亿元,同比增长186.72%。 硅片如期放量,产能继续加码。2020Q1-Q4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36/6.47/8.63/10.64亿元,逐季增长,主要得益于单晶硅片产销快速攀升。2020年公司硅片产量达1.87万吨(约6.5GW),产销率达99.12%,已成为全市场重要硅片供应商。分板块来看,2020年公司单晶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30亿元,同比增长982.24%,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3亿元,同比减少51.94%,单晶硅占收入比例达91%,其中弘元新材料实现净利润达5.14亿元。公司目前一期二期项目实际产能达20GW,随着包头三期项目落地,公司总产能将达30GW,生产规模再上台阶。 成本快速下降,盈利能力彰显。2020年公司单晶硅业务毛利率达26.04%,根据测算2020H1、Q3、Q4公司单晶硅毛利率分别达21%、29%、28%左右,四季度主要受硅料价格上涨及建设变电站对生产扰动影响,较三季度略有下滑。总体来看,公司通过一年多生产,已用连续多个季度证明自身优异的成本控制能力及量产能力。此外,Q4公司期间费用率为7.80%,环比上升0.85pct,主要系公司处于扩张期,随着公司规模稳定期,预计费用率存在进一步下降空间。 硅片价格坚挺,预计一季度盈利能力乐观。公司前瞻性锁定市场硅料并与下游客户签订硅片销售合同,保障原材料采购及下游销售,叠加一季度硅片价格高企,预计单晶硅毛利率有望达30%以上,盈利乐观。 盈利预测:硅片技术变革进行后周期,后发者优势明显,叠加一体化浪潮下,专业化企业更有望获取产业支持。此外,行业大尺寸化趋势明显,我们认为公司强执行力及技术储备将使产能扩张速度及降本幅度持续超市场预期,长期来看,公司有望成为硅片领域新的中坚力量。中期视角来看,在下游充足订单保证下,公司业绩高增长确定性强。受光伏行业价格博弈影响,行业情绪下滑,整体估值下移,下调公司目标价,对应6个月目标价161.43元,预计2021-2023年对应EPS分别为5.63/9.78/11.18元,对应PE分别为23x/13x/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成本下降不及预期、硅片价格大幅下滑,业绩不达预期
固德威 2021-04-26 206.99 135.27 33.78% 273.00 31.25%
402.02 94.22%
详细
事件:4月22日公司公布2020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89亿元,同比增长68.09%;实现归母净利润2.60亿元,同比增长153.16%。 产品销量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公司全年并网逆变器销量33.01万台,同比增长85%,大幅高于全球光伏装机增速,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公司产品的盈利能力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同口径调整后的并网逆变器毛利率为41.84%(扣除新会计准则下计入营业成本的物流、质保、维护费用),同比微升0.36%。我们认为国内逆变器厂商在产品研发与成本把控上的综合优势已经较为明显,未来将进一步抢占海外老牌逆变器厂商的份额。作为组串式逆变器专业厂商,公司在技术、渠道上积累深厚,2020年在美国、日本新设当地子公司,全球市场份额有望再上台阶。 立足海外户用市场,逐步拓展业务领域。2020年公司境内外收入分别为5.00/10.83亿元,同比增长58%/73%,境内外毛利率为16.0%/47.6%,高单价、高利润的海外户用市场是公司稳固的业务基本盘。在户用市场之外,2020年公司陆续推出面向工商业及地面电站领域的大功率组串式逆变器产品,目前已实现0.7-250kW的全场景覆盖。“十四五”期间国内光伏装机需求旺盛,大型工商业/电站市场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极。 储能业务高速增长,尽享行业爆发红利。2020年公司储能业务实现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64%,同口径调整后的毛利率高达55.35%。我们认为海外户用储能市场已进入爆发期,公司在该领域布局已久,2019年户用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2020年销量进一步增长51%,领先地位持续巩固。在提供储能逆变器的基础上,公司2020年推出了集成电池系统的储能一体机,产品布局进一步延伸,储能产品的放量有望持续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4.10/5.84/7.34亿元,对应PE为45.80/32.10/25.5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业绩预测与估值判断不达预期等
隆基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23 66.64 59.66 204.08% 103.70 10.90%
94.28 41.48%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0年及 2021Q1业绩,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 545.83亿元,同比增长 65.9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85.52亿元,同比增长 61.99%。 2021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8.54亿元,同比增长 84.36%;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25.02亿元,同比增长 34.24%。 点评:硅片组件双龙头地位奠定,现金流表现亮眼。2020年公司单晶硅片出货量 58.15GW,单晶组件出货量 24.53GW,站稳硅片组件双龙头地位,其中组件市占率约为 19%,较去年大幅提升 11pct。且硅片毛利率达 30.36%、电池组件毛利率达 20.53%,均维持较高水平。其中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10.15亿元,同比增长 35.02%,表现亮眼。单季度来看,2020Q4实现营业收入 158.41亿元,同比增长 84.36%,实现归母净利润 25.02亿元,同比增长 34.24%。 非硅成本降幅可观,规模继续扩张。非硅成本方面,2020年拉晶环节同比下降 9.98%,切片环节同比下降 10.82%,在保持领先同行的低非硅成本下,降幅可观,硅片端依然保持成本领先。此外,公司将继续扩大产能规模,在基于 2020年硅片 85GW、组件 50GW 产能的基础上,到 2021年扩充至105GW、65GW,保持规模领先优势。全年来看,公司目标硅片出货 80GW、组件出货 40GW,继续领跑行业。 一季度业绩大超预期,硅片盈利为主因。根据拆分,预计硅片出货约 20GW,组件出货 6GW+,均超预期。一季度硅片价格超涨于硅料且一直坚挺,叠加优秀的供应链能力有关,测算毛利率达 32%+,贡献主要利润,电池组件环节毛利率维持在 15%左右。其中存货达 151.88亿元,或主要为组件库存,随着下游需求信号继续走强,有望在二季度逐步消化。 盈利预测:公司一体化布局更加完善,已成为国内硅片及组件双龙头。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新电池技术,将始终保持在电池片端的技术领先。长期积累的研发实力及行业经验,证明公司在管理、创新、运营的优秀。此外,我们判断未来一年,硅片价格仍将保持坚挺,公司组件市占率继续引领行业,下游需求向好,调高公司盈利预测,6个月目标价至 119.20元,维持“买入”评级。预计 2021-2023年 EPS 分别为 2.98/3.33/3.96元,对应 PE 分别为31x/28x/23x,维持“买入”评级
中信博 2021-04-19 128.55 -- -- 155.50 20.56%
221.00 71.92%
详细
事件:S月15日公司公布2020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1.29亿元,同比增长37.11%;实现归母净利润2.85亿元,同比增长75.95%。 跟踪支架出货量大幅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光伏平价时代下跟踪支架的经济性日益显现,取代固定支架的趋势已经确立,渗透率快速提升。 2020年公司光伏支架总销量8.29GW,其中跟踪支架3.10GW,同比增长80%,对应收入17.10亿元,收入占比达54.7%,较2019年提升3.3%。全年,公司跟踪支架/固定支架的平均单瓦价格为0.55/0.27元,较2019年下降0.13/0.04元,同口径下的毛利率(扣除新会计准则下计入营业成本的运输费)分别为28.8%/19.2%。我们认为跟踪支架单价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组件平均功率的提升以及国内出货占比的增长,但公司通过优化产品设计与出货结构仍能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调整后的整体毛利率为24.4%,较2019年提升0.2%。此外,公司BIPV业务开始快速起步,全年实现收入4504万元,同比增长超过20倍。 研发投入加码,产能逐步扩张。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13亿元,同比增长38.4%,研发人员由139人扩充至172人。近年来公司相继推出多点同步固定可调支架、多点平行驱动跟踪系统、新一代人工智能光伏跟踪算法等创新技术/产品,不断巩固自身技术壁垒。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常州四期生产基地建设,目前累计产能已达6.4GW,待募投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新增2.8GW自有产能。区别于海外头部厂商的生产外包模式,公司坚持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一体化模式,在成本控制与交付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 海外市场持续扩张,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在海外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下,公司2020年仍然实现境外项目收入12.62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表现尤为亮眼。此外,公司最新一代跟踪系统天智II已在全球最大的跟踪支架市场美国获取订单。凭借技术上的长期积累以及制造端的成本优势,公司有望在全球市场获取更多份额。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4.19/5.88/7.41亿元,对应PE为41.95/29.90/23.7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业绩预测与估值判断不达预期等
通威股份 食品饮料行业 2021-04-16 32.05 35.96 44.36% 39.95 23.88%
45.37 41.56%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0年及 2021Q1业绩报告, 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42.00亿 元,同比增长 17.69%, 实现归母净利润 36.08亿元,同比增长 36.95%, 扣非后归母 净利润为 24.09亿元,同比增长 4.06%; 2020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6.18亿元,同 比增长 35.69%,实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7.96亿元,同比增长 151.86%。 各业务维持高增长, 硅料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020年公司饲料、电池组件、硅料及 化工、光伏电力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208.51/155.00/65.39/11.71亿元,同比增长 14.73%/35.30%/15.16%/18.48%,对应毛利率分别为 10.51%/14.54%/34.70%/59.64%。 其中硅料及化工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 6.30pct,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益于下半年硅料 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公司成本管理能力继续提升,全年硅料平均生产成本为 3.87万 元/吨,其中新产能达 3.63万元/吨。 Q1业绩高增长,硅料提振全年利润。 公司 2021Q1业绩高增长,主要原因系硅料价 格大幅上涨,根据 Q1业绩测算,预计硅料出货在 2.2-2.5万吨,成交价达 9万元/吨 以上,电池出货量约为 6.5GW 以上。硅料紧缺贯穿全年, 预计公司全年硅料平均单 吨净利有望达 5万元以上。 产能扩张与技术布局并举夯实电池、硅料双龙头地位,切入硅片保障大尺寸供给。 2020年公司硅料及电池组件出货量分别为 8.66万吨及 22.16GW,其中硅料及单晶 电池毛利率分别达 36.78%、 16.78%,两大业务的规模及成本管控均领跑行业。目前 公司硅料及电池产能分别为 8万吨、 27.5GW,随着新产能投放,预计年底产能将达 18万吨、 57.5GW。 扩大规模同时,公司注重技术布局,硅料已可实现 N 型料的批 量供给,且布局的 HJT 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达 25.18%,并将建设 1GW 中试线。 此 外, 此次公司拟募集资金用于 15GW 单晶拉棒切方项目扩大硅片产能,随着天合与 公司合作的 15GW 硅片项目落地,公司硅片产能将进一步释放,保障大硅片尺寸供 给。 投资建议: 全年硅料维持高盈利,且有望延续至 2022年。公司作为硅料、电池双料 冠军,成本优势全球领先,随着公司 2020-2023年发展规划逐步落地,公司产能及 盈利能力再上台阶。 预计公司 2021-2023年 EPS 分别为 1.27元、 1.44元、 1.55元, 对应 PE 分别为 24x、 22x、 20x,维持“买入”评级。
赛伍技术 基础化工业 2021-04-13 27.95 34.48 168.54% 30.85 10.38%
35.40 26.65%
详细
平台型材料企业潜力显现,由优秀走向卓越。材料型企业的行业属性决定其规模小、成长难的特点。3M正是凭借需求挖掘、研发赋能、产品创新打破枷锁,实现营收300亿美元的突破。赛伍着重创新,背板成功的实绩证明公司优秀的基因,高研发效率及原创能力彰显研发实力,而新能源车及OLED应用材料的前瞻性布局展现需求挖掘能力及战略眼光。在SET(半导体、电气、交通工具)、3C和MoPro(光伏风电电站、天然气管道、海上结构的维修和防腐材料)这三个新领域,赛伍也正在演绎着与已成功的光伏应用领域同样的故事----原创发明和进口替代并举,产品进入下游头部企业。公司平台型材料企业潜力凸显,将迎来在多个领域的产品突破和业绩增长。 光伏为体,非光伏为翼,打造平台型新材料企业。公司团队由出身于国外平台制同类企业的技术、市场和管理资深人士组成,通过近十年努力实现了背板从国产替代到全球领军,并正采取多元细分市场中的冠军战略,将该成功路径向其他产品和业务复制。公司原创的KPF背板自2014年起稳居全球光伏背板出货第一,2020年市占率达30.1%。在光伏背板细分领域站稳龙头地位后,公司在2002年便前瞻性布局POE胶膜等光伏其他产品,并向非光伏方向拓展,逐步完成光伏、SET材料、3C材料、MoPro四大业务布局,2020年收入占比为93%、3%、2%、1%。上市前,受制于仅有53亩土地,新产品放量难以实现,成为业绩增长掣肘。目前,公司新产品在通过代工应对需求的同时,正在抓紧建设浙江浦江和苏州吴江两个新的生产基地,上市融资将带动产能快速释放,实现业绩加速增长。 胶膜夯实光伏业务,非光伏产品放量在即。1)公司背板业务有望维持市场领先地位,POE胶膜作为公司新产品2020年市占率已达17.5%,位列行业第二,随着公司新产能投放,预计2021年有效产能将突破2亿平,夯实公司光伏业务收入及利润底盘。 2)新能车电池及国内整车厂的话语权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且将培育百亿级膜材料市场,行业仍处于导入期,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公司已抢占先发优势,产品布局远领先同行,拥有成套解决方案,切入宁德时代、比亚迪刀片电池、上汽新能源等,并已间接地进入特斯拉、大众、宝马等供应链,2020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占赛伍SET业务收入比例分别达66%、20%,且均在2020年Q3起量。在3C产品的应用上,公司已直接或间接与中国中车、碳元科技、欧菲光、格力电器、歌尔股份等知名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并进入了小米供应链,未来将进一步放量。 投资建议:背板端单一品类的成长路径及前瞻的新产品布局展现了公司新材料平台型企业的基因及潜力。公司产品布局及成长路径清晰,平台型材料企业正冉冉升起。受一季度组件排产影响,胶膜出货承压,下调盈利预测,仍坚定看好公司发展,非光伏业务有望持续超市场预期。预计公司2021-2023年对应EPS分别为0.86/1.28/1.53元,对应PE分别为32x/22x/18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放量、成本下降不及预期,业绩预测和估值判断不达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