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3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曾朵红 1 1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28 18.78 -- -- 19.39 3.25%
19.39 3.25% -- 详细
一体化组件龙头,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公司立足光伏行业20余年,聚焦科技创新,稳健经营,形成一体化和全球化产能布局,着力BC技术升级迭代,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2023年营收1294.98亿,同增0.39%;归母净利润107.51亿,同降27.4%;扣非归母净利润108.34亿,同降24.84%。 价格波动出货收缩,整体盈利承压。2023年公司硅片出货125.42GW(外销53.79GW),同比增长47.45%,连续九年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第一;电池对外销售5.90GW;组件出货67.52GW(外销66.44GW),同比增长44.40%。HPBC出货5.95gw;受2023H2产业降价影响,HPBC盈利随现货波动、暂不及PERC。2024Q1硅片出货26.74GW(外销12.43GW),同增12.26%,盈利亏损;电池外销1.51GW;组件出货12.89GW(外销12.84GW,HPBC出货4.75GW),同增16.55%。2024Q1因行业价格下行、计提存货减值26.49亿及固定资产减值1.52亿。行业低价竞标态势下公司采取相对保守的价格策略,造成出货收缩。 全球化产能布局,新技术积极储备。截至2023年末公司硅片/电池/组件产能170/80/120GW,马来西亚2.8GW组件、越南3.35GW电池等项目按期逐步投产,马来西亚6.6GW硅棒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新技术上:新开发泰睿硅片采用全新TRCz拉晶工艺,大幅提高硅片电阻率均匀性,公司预计2024Q2导入量产;公司创造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效率27.09%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33.9%双料冠军记录,同时开发HPBC二代(功率高TPC5%以上)推出产品。氢能方面,发布ALKHi1系列新品,制氢直流电耗降至4.0kwh/Nm3,并推出业内首家单槽3000Nm3/h碱性电解槽。 在手现金充足,经营性现金承压。2023年期间费用同增42%至80.36亿,期间费用率上升2.71pct至6.21%,主要系经营规模扩大、员工人数增加导致管理费用上升。23年经营现金净流入81.17亿,同降66.69%;2024Q1经营性现金流出48.89亿,环增36亿,竞争加剧,经营性现金有所承压。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行业竞争加剧,全产业链盈利承压,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5年盈利预测、新增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35/60/85亿元(24-25年前值为130/151亿元),同比-68%/73%/42%,对应当前PE41/24/17倍,考虑到公司行业龙头地位,并且新技术储备充足,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竞争加剧。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23 18.51 21.34 52.21% 19.55 5.62%
19.55 5.62% -- 详细
公司公告2023年年报与2024年一季报,受公司大幅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影响,业绩低于预期。公司持续聚焦技术创新,“泰睿”硅片、BC电池放量值得期待。 投资要点:维持“增持”评级。[Table_Summary]公司公告2023年年报与2024年一季报,受公司大幅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影响,业绩低于预期。考虑近期行业竞争加剧影响,下调2024-2025年EPS预测至0.54(-1.59)、0.97(-1.41)元,新增2026年EPS预测1.21元。当前光伏行业2025年平均估值约10倍,考虑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现金管理充分,有望实现穿越周期强者恒强,给予2025年PE22X,下调目标价至21.34(-15.86)元。 出货高速增长,龙头行稳致远。2023年,公司硅片及组件出货量持续高速增长,实现硅片出货125.42GW,同比增长47.45%;电池对外销售5.90GW;组件出货67.52GW,同比增长44.40%。截至2023年末,公司自有硅片/电池/组件产能达到170/80/120GW。公司规划:未来三年,单晶硅片年产能将达到200GW,其中“泰睿”硅片产能占比超80%;BC电池年产能将达到100GW;单晶组件年产能将达到150GW。2024年业务目标力争实现硅片出货135GW左右,电池加组件出货90-100GW。 持续聚焦技术创新,“泰睿”硅片、BC电池放量值得期待。公司新开发的“泰睿”硅片采用全新的TRCz拉晶工艺,具备电阻率均匀性和吸杂效果好、全平台支持等显著优势,预计将于2024年二季度开始导入量产。电池方面,公司成功研发HPBC二代产品,具备高转换效率、低衰减率,以及更好的弱光性能和温度系数,新产品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推出。 催化剂。供应链价格稳定、新技术亮相、大单签订。 风险提示。超预期的行业扩产带来的竞争加剧、海外贸易保护风险。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22 18.47 -- -- 19.86 7.53%
19.86 7.53% -- 详细
事件描述隆基绿能发布 2023年年报及 2024年一季报, 2023年公司实现收入 1294.98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 107.51亿元,同比下降 27%;其中, 2023Q4实现收入 353.98亿元,同比下降 16%,环比增长 20%;归母净利-9.42亿元,同比下降 125%,环比下降 137%; 2024Q1实现收入 176.74亿元,同比下降 38%,环比下降 50%;归母净利-23.5亿元,同比下降 165%,环比下降 149%。 事件评论电池组件业务,公司 2023年实现组件出货 67.5GW,同比增长 44%,其中外销 66.4GW,自用 1.1GW,此外电池外销 5.9GW。 2023年一体化组件单瓦净利相对行业较好,或与公司确收订单结构有关。分市场看,中国、欧洲、亚太、美洲、中东非收入占比分别为 57%、18%、 14%、 7%、 4%,毛利率分别为 16.2%、 20.5%、 16.8%、 28.3%、 16.8%。 2023年底公司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到 80、 120GW,其中电池产能包括 30GW 以上的 HPBC和 10GW 以上的 TOPCon, PERC 电池产能部分已折旧淘汰。 2024Q1美国市场出货一定程度上支撑均价和利润,非美国市场预计处于盈亏平衡附近。 硅片业务, 2023年出货 125.4GW,同比增长近 50%,其中外销销量 53.8GW,同比增长27%,自用 71.6GW,自用比例进一步提升。2023Q4硅片单瓦净利预计在盈亏平衡附近。 2023年底硅片产能达到 170GW,全工序非硅成本较 2022年下降 21%。2024Q1预计硅片单瓦净利亏损,主要系行业层面价格下降,盈利压力增大所致。 其他方面,基于严谨的会计准则,公司 2023年发生资产减值损失超 70亿,包括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52亿(美国滞港导致的存货跌价准备约 13.5亿),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6亿,其余为在建工程和合同资产的减值准备。仅 Q4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就达到 39亿,影响报表端利润释放;全年投资净收益 35亿,主要来自通威合资硅料项目。 2024Q1资产减值损失 28.1亿,规模依然较大,其中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26.5亿;投资净收益 0.9亿,环比有所下降,主要是通威合资硅料项目利润亦收窄。 展望后续,公司以雄厚的现金储备度过行业寒冬,以技术创新获取超额利润。硅片方面,预计 2024年出货 135GW 左右,未来三年硅片产能达到 200GW,其中“泰睿”硅片产能占比超 80%,预计 2024Q2导入量产。电池环节,公司坚定布局 BC 路线,认为未来5年内 BC 路线将成为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第二代 HPBC 组件功率高于同规格 TOPCon组件,计划 2024H2推出。组件环节, 2024年出货目标 90-100GW(含电池),未来三年产能有望达到 150GW,美国合资工厂已正式投产,有助于提升美国出货占比。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氢能,全年营业额突破亿元,有望成为公司下一条增长曲线。 我们预计公司 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35亿,对应 PE 约 4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竞争格局恶化; 2、光伏装机不及预期。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15 18.99 -- -- 19.86 4.58%
19.86 4.58% -- 详细
公司业绩增长放缓,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94.98 亿元,同比增长 0.39%; 实现归母净利润107.51 亿元,同比下降 27.41%; 实现销售毛利率 18.26%,同比提升 2.88pct;实现销售净利率 8.25%,同比下降 3.19pct。 2023Q4,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3.98 亿元, 环比增长 20.20%; 实现归母净利润-9.43 亿元, 环比下降 137.46%。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76.74 亿元,同比下降 37.59%;实现归母净利润- 23.50 亿元,同比下降 164.61%。 公司在 2023 年营业收入增长放缓、盈利能力下降的原因在于行业阶段性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海外贸易壁垒凸显,以及公司计提大量存货减值。 硅片: 持续推进产能建设项目,出货量再创新高2023 年公司硅片业务实现收入 245.19 亿元,同比下降 35.81%,占总营收的18.93%;硅片业务毛利率 15.88%,同比减少 1.74pct。 2023 年公司单晶硅片出货量 125.42GW(外销 53.79GW),同比增长 47.45%。截至 2023 年底,公司单晶硅片产能达 170GW。鄂尔多斯年产 46GW 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已陆续投产, 马来西亚 6.6GW 硅棒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公司新开发的“泰睿”硅片采用全新的TRCz 拉晶工艺,提高了硅片电阻率均匀性、 吸杂效果和机械强度,支撑全平台主流技术路线的电池端效率提升,该技术将于 2024Q2 开始导入量产。 电池及组件: 打造 BC 差异化竞争优势, 新产能有序落地2023 年公司电池及组件业务实现收入 991.99 亿元,同比增加 16.91%,占总营收的 76.60%; 电池和组件业务毛利率为 18.38%,同比增加 4.73pct。 2023 年公司单晶组件出货量 67.52GW(外销 66.44GW),同比增长 44.40%。截至 2023 年底,公司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 80GW/120GW。 电池技术方面,公司自研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HBC) 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效率分别达到 27.09%和33.9%,勇摘电池研发“双料冠军”。同时公司的 HPBC 二代产品可使得组件功率比同规格 TOPCon 组件高 5%以上, 该产品计划 2024 年下半年推出。产能建设方面,公司加快推进 HPBC 和 TOPCon 产能升级和量产,西咸年产 29GW 和泰州年产 4GW 高效 HPBC 电池产能已全部投产,鄂尔多斯年产 30GW 电池项目、芜湖10GW 组件等项目已陆续投产。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产能布局,马来西亚2.8GW 组件、越南 3.35GW 电池等项目按期逐步投产。 盈利预测与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是光伏一体化龙头,电池技术升级迭代持续推进顺利,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考虑到光伏组件价格持续承压,价格中枢下移,我们下调公司 2024-2025 年盈利预测, 新增 2026 年盈利预测,预计 2024- 2026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7.59、 82.87、 103.55 亿元(下调之前公司 2024- 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0.25、 200.32 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 0.63、 1.09、1.37 元, PE 分别为 30、 17、 14 倍。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格局恶化,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料价格波动,贸易争端风险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14 18.60 -- -- 19.86 6.77%
19.86 6.77%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与2024年一季报。4月29日,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294.98亿元,同比增长0.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51亿元,同比减少27.4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8.34亿元,同比减少24.84%。同时,公司发布2024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6.74亿元,同比减少37.5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0亿元,同比减少164.6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4.19亿元,同比减少167.37%。 严控财务风险,坚持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面对技术迭代加速、产能飞增、价格持续下跌等行业激烈竞争环境,公司坚持稳健经营,坚持“不领先、不扩产”的投资原则,以及理性可持续的价格策略,控制经营风险。截至2023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56.87%,有息负债率11.62%,现金储备充足,在价格下行的行业经营波动期,保持了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卓越的抗风险能力。 硅片与组件出货快速增长,盈利受到库存减值因素拖累。2023年,公司硅片及组件出货量持续高速增长,实现硅片出货125.42GW,同比增长47.45%,其中对外销售53.79GW,同比增长26.50%,连续九年保持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第一。 硅片与硅棒业务实现收入245.19亿元,同比减少35.81%,毛利率同比减少1.74pcts至15.88%;组件出货67.52GW,同比增长44.40%,其中对外销售66.44GW,同比增长44.17%。电池对外销售5.90GW。电池及组件业务实现收入991.99亿元,同比增长16.91%,毛利率同比增长4.73pcts至18.38%。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硅片出货量26.74GW(对外销售12.43GW),同比增长12.26%;电池对外销售1.51GW;组件出货量12.89GW(对外销售12.84GW),同比增长16.55%。公司HPBC产品出货4.75GW,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助力分布式业务量大幅提升。受产品价格下降与技术迭代影响,2023年公司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67.57亿元,其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1.71亿元(含因美国政策影响,部分产品长期滞港导致新增存货跌价准备约13.5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计提存货资产减值准备26.49亿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52亿元。 HPBC电池技术持续突破,规模化出货获得客户认可。公司自主研发的HPBC技术经过2023年上半年艰苦的调试攻关,在2023年四季度量产提效和降本攻关均实现突破。Hi-MOX6组件最高转换效率23.3%,正面无栅线的设计增加了2.27%的光线吸收,弱光下相对发电增益高达2.01%,温度系数优化至-0.29%/℃,低衰减特性保障25年后依然拥有88.9%的发电效率。这款产品以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完美外观获得全球客户广泛认可,目前已稳定实现月超2GW的规模化出货。 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HPBC二代产品,凭借突出的高转换效率、低衰减率,以及更好的弱光性能和温度系数,可实现组件功率比同规格TOPCon组件高5%以上,提升电站全生命周期发电量6.5%~8%,新产品计划2024年下半年推出,将为公司穿越行业周期,持续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持续完善全球产能布局,积极应对海外市场贸易政策变化。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产能布局,马来西亚2.8GW组件、越南3.35GW电池等项目按期逐步投产,马来西亚6.6GW硅棒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此外,公司积极应对海外市场贸易政策,与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推动绿色、可追溯供应链体系建设,强化海外高价值市场供应链稳定性,随着2024年一季度公司在美国俄亥俄州的5GW组件合资工厂正式投产,公司在美国市场出货能力将得到提升。 积极拓展氢能业务,技术与产能规模行业领先。2023年,隆基氢能发布了ALKHi1系列新品,产品制氢直流电耗降至4.0kwh/Nm3,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推出了业内首家单槽3000Nm3/h碱性电解槽,为行业单槽规模最大,能够有效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发布了绿电+绿氢系统解决方案,助力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并在石油炼化、合成氨、氢冶金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业务拓展。2023年,隆基氢能营业额突破亿元,成为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截至报告期末已建成2.5GW产能,位居行业首位。 投资建议。在当前股本下,结合公司盈利能力及行业供需情况,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40.69/70.78/90.40亿元,对应PE为34.68X/19.94X/15.61X,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更迭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境外经营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10 18.59 -- -- 19.86 6.83%
19.86 6.83%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第一季度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4.98亿元,同比增长0.39%;实现归母净利润107.51亿元,同比下降24.8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08.34亿元,同比下降27.41%。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6.74亿元,同比下降37.59%;出现归母净亏损23.50亿元,同比减少164.61%,扣非后归母净亏损24.19亿元,同比减少167.37%。 点评:硅片、组件双龙头地位稳固,全球化产能布局优势明显。2023年,公司硅片出货125.42GW,连续九年保持单晶硅全球出货量第一,组件出货67.52GW,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7.45%和44.4%。公司集中资源和合理布局,加速HPBC和TOPcon产能升级及量产,同时亚洲与美国的多个项目投产计划逐步推进,进一步强化在全球市场的出货能力。截止2023年末,公司自由硅片产能达170GW,组件产能达120GW。其中马来西亚2.8GW组件产能,越南3.35GW电池项目按期投产,2024Q1美国合资组件工厂正式投产。 2024Q1业绩承压,长期优势稳固、动力强劲。受当前行业产能过剩、供需结构失衡影响,公司组件、硅片价格连同行业产业链价格下降;同时受到美国查扣大量产品影响,公司计提存货资产减值准备共26.49亿元,致使2024Q1出现较大亏损。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幅度有限,公司亦已积极减值降低风险,其稳固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研发实力有望保证自身的全球龙头地位。考虑到全球新增装机快速增长、主系列产品价格下跌幅度有限和公司即将在2024年下半年推出的高于同规格TOPCon组件5%功率的HPBC二代产品以及其他创新技术,公司有望在未来光伏市场上持续展现优势和活力。 差异化产品领导市场,技术突破电池效率再创记录。公司自主研发的HPBC技术在23年年末实现量产提效和降本攻关,配合“场景化+功能化”产品矩阵,Hi-MOX6产品已稳定实现月超2GW的规模化出货;技术方面,新开发的“泰睿”硅片实现行业单晶硅片领域近十年首次性能突破,大幅提高电阻率均匀性并支撑全平台主流技术路线的电池端效率提升,将于2024年二季度导入量产;同时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转化率27.09%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33.9%均刷新世界记录,稳固行业领先地位。 数字化转型升级制造能力,氢能业务引领行业。公司嘉兴基地已成为全球光伏业唯一“灯塔工厂”,多项行业首创数字化技术实现包括单位制造成本在内的多项技术优化,引领光伏行业智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2023年子公司隆基氢能营业额突破亿元,成为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截止2023年年末已建成2.5GW产能,位居行业首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分别是996.69、1155.29、1422.67亿元,同比增长-23.0%、15.9%、23.1%;归母净利润分别是41.52、73.36、110.72亿元,同比增长-61.4%、76.7%和50.9%。当前股价对应2024-2026年PE分别为34.26、19.39、12.8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光伏需求不及预期、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风险、竞争格局恶化、国际贸易风险等。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09 18.77 -- -- 19.86 5.81%
19.86 5.81% -- 详细
事件:4月26日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294.98亿元,同比+0.39%;归母净利润107.51亿元,同比-27.41%;扣非归母净利润108.34亿元,同比-24.84%。23Q4单季度实现营收353.98亿元,同比-16.33%,环比+20.20%;归母净利润-9.42亿元,同比-124.57%,环比-137.46%;24Q1单季度实现营收176.74亿元,同比-37.59%,环比-50.07%;归母净利润-23.50亿元,同比-164.61%,环比-149.42%。 硅片组件出货高增,产能全球化推进。2023年,公司实现硅片出货125.42GW(对外销售53.79GW),同比增长47.45%,连续九年保持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第一;组件出货67.52GW(对外销售66.44GW),同比增长44.40%。 24Q1公司实现硅片出货量26.74GW(对外销售12.43GW),同比增长12.26%;电池对外销售1.51GW;组件出货量12.89GW(对外销售12.84GW),同比增长16.55%。报告期内,公司HPBC产品出货4.75GW。公司坚定推进全球化布局,海内外产能持续扩张,截至2023年末,公司自有硅片产能达到170GW,电池产能达到80GW,组件产能达到120GW。24Q1美国俄亥俄州的5GW组件合资工厂正式投产,预计2024年公司有望实现硅片出货135GW,电池组件出货90-100GW,同比持续增长。 产业链价格无序下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2023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18.26%、8.25%,同比分别+2.88pct、-3.19pct;24Q1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8.89%、-13.34%,同比分别-9.02pct、-26.15pct,环比分别-5.78pct、-10.63pct。23全年产业链价格大幅跳水,24Q1硅料、硅片价格继续下行,受产品价格下降影响,2023全年公司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67.57亿元,24Q1公司计提存货资产减值准备26.49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52亿元,考虑到公司P型产能体量较大,在N/P技术迭代、产品跌价过程中持续产生一定减值压力,短期盈利能力承压。 大力投入前瞻性技术,差异化产品频出。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3全年产生研发费用22.83亿元,差异化推出硅片、电池组件环节新产品。硅片端,公司新开发的泰睿硅片能够兼容目前所有晶硅电池技术路线,具有电阻率均匀性好、吸杂效果好等优势,计划于24Q2开始导入量产。电池组件端,截至2023年末,公司HPBC组件量产平均效率22.6%-23%,量产平均功率580W-595W;HPBC二代产品预计于2024H2推出,可实现组件功率比同规格TOPCon组件高5%以上,提升电站全生命周期发电量6.5%~8%,具备突出行业竞争力。 投资建议:公司硅片龙头地位稳固,BC产品持续推进,具备差异化发展潜力。 考虑到产业链价格下降因素,预计公司2024-2026年分别实现营收969.94亿元、1165.09亿元和1380.6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23亿元、49.74亿元和74.08亿元,同比增长-76.5%、97.1%、48.9%。对应EPS分别为0.33、0.66、0.98,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68.7X、34.8X、23.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开发进度不及预期等。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08 18.40 -- -- 19.86 7.93%
19.86 7.93% -- 详细
事件: 2024 年 4 月 29 日,公司发布 2023 年年报以及 2024 年一季报。2023 年公司实现收入 1294.98 亿元,同比+0.39%; 实现归母净利润 107.51 亿元,同比-27.41%;实现扣非净利 108.34 亿元,同比-24.84%。分季度来看, 23Q4 公司实现收入 353.98 亿元,同比-16.33%;归母净利润-9.42亿元,同比-124.57%; 实现扣非净利-6.81 亿元,同比-118.10%。24Q1 公司实现收入 176.74 亿元,同比-37.59%;归母净利润-23.50 亿元,同比-164.61%; 实现扣非净利-24.19 亿元,同比-167.37%。 出货高增长,盈利阶段性承压。 23 年,公司硅片及组件出货持续高速增长,实现硅片出货 125.42GW(其中对外销售 53.79GW) ,同比增长 47.45%,连续九年保持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第一; 电池对外销售 5.90GW; 组件出货67.52GW(其中对外销售 66.44GW) ,同比增长 44.40%。受产品价格下降与技术迭代影响, 23 年公司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 67.57 亿元,其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51.71 亿元(含因美国政策影响,部分产品长期滞港导致新增存货跌价准备约 13.5 亿元) 。 目前公司盈利阶段性承压, 24Q1 公司毛利率为 8.89%,同比下降 9.02pct。 坚持差异化竞争, 持续进行产品升级迭代。 公司重视研发, 持续推出市场领先的差异化产品。公司坚定走 BC 的技术路线,搭载 HPBC 电池的 Hi-MO X6 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 23.3%,目前已稳定实现月超 2GW 的规模化出货; 已成功研发并计划于 24 年下半年推出 HPBC 二代产品,可实现组件功率比同规格TOPCon 组件高 5%以上,提升电站全生命周期发电量 6.5%-8%。 公司新开发的“泰睿”硅片采用全新的 TRCz 拉晶工艺,大幅提高了硅片电阻率均匀性,同时实现了更好的吸杂效果和更高的机械强度,支撑全平台主流技术路线的电池端效率提升, 并将于 24 年二季度开始导入量产。 稳步推进产能建设, 深化全球化布局。 截至 23 年末,公司自有硅片产能达到 170GW, 电池产能达到 80GW,组件产能达到 120GW。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产能布局,马来西亚 2.8GW 组件、越南 3.35GW 电池等项目按期逐步投产,马来西亚 6.6GW 硅棒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随着 24Q1 公司在美国俄亥俄州的 5GW组件合资工厂正式投产,公司在美国市场出货能力将得到提升。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4-26 年营收为 1031.64/1269.75/1526.90 亿元, 归母净利润为 39.33/78.57/113.42 亿元, 以 4 月 30 日收盘价为基准, 对应 PE 为 35X/18X/12X, 公司坚持差异化竞争,持续进行产品升级迭代,深化全球化产能布局, 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波动, 市场竞争加剧等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06 18.30 -- -- 19.86 8.52%
19.86 8.52%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和 2024年一季报, 2023年实现营收 1294.98亿元,同比增长 0.39%,归母净利润 107.51亿元,同比减少 27.41%,扣非后净利润108.34亿元,同比减少 24.84%; EPS 1.42元,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1.7元(含税); 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 176.74亿元,同比减少 37.59%,归母净利润为-23.50亿元,由盈转亏。 平安观点: 多因素推动 2023年业绩下滑,延续稳健经营并加大关键领域技术创新的整体方针。2023年公司收入规模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下降 27.41%。 公司业绩的下滑主要受几方面因素影响: 1)受产品价格下降与技术迭代影响, 2023年公司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 67.57亿元,其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51.71亿元(含因美国政策影响,部分产品长期滞港导致新增存货跌价准备约 13.5亿元); 2)因参股硅料企业盈利情况波动, 2023年投资收益约 34.8亿元,同比减少 14.5亿元; 3)在产品销售单价较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公司整体的费用率有所上升。公司前瞻预判了光伏行业竞争形势, 2023年整体保持稳健经营, 同时加大对 HPBC 和氢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投入。 2023年隆基氢能发布了 ALK Hi1系列新品,产品制氢直流电耗降至 4.0kwh/Nm3 ,推出了业内首家单槽 3000Nm3 /h碱性电解槽,营业额突破亿元,已建成 2.5GW 电解槽产能。 大力推进 HPBC 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一代产品已经量产,二代产品即将发布。 2023年公司组件出货 67.52GW,同比增长 44.40%,其中对外销售 66.44GW;电池对外销售 5.90GW。电池组件业务收入 992.0亿元,同比增长 16.91%,毛利率同比提升 4.73个百分点至 18.38%。公司 HPBC一代产品 Hi-MO X6组件最高转换效率 23.3%,正面无栅线的设计增加了2.27%的光线吸收,弱光下相对发电增益高达 2.01%,目前月出货量超2GW;已成功研发 HPBC 二代产品,可实现组件功率比同规格 TOPCo组件高 5%以上,新产品计划 2024年下半年推出。截至目前,西咸 29GW和泰州 4GW HPBC 产能(均属一代产品)已全部投产,未来三年公司计划将 BC 电池产能提升至 100GW,后续扩张的产能以 HPBC 二代为主,预计到 2025年 HPBC 二代产品将开启大规模生产和销售。 2024年公司电池加组件出货量目标 90-100GW,我们预计其中 HPBC 产品出货量有望达 30GW。 硅片产能扩张节奏放缓,盈利水平可能进一步承压。 2023年公司实现硅片出货 125.42GW,同比增长 47.45%,其中对外销售 53.79GW,同比增长 26.5%;硅片业务收入 245.19亿元,同比减少 35.81%,毛利率 15.88%,同比下降 1.74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毛利率最低水平。测算 2023年硅片平均销售收入 0.46元/W,同比下降接近 50%,导致硅片业务收入和毛利率的下滑。截至 2023年底,公司硅片产能 170GW,同比增加 37GW,未来三年公司规划将硅片产能提升至 200GW,其中“泰睿”硅片产能占比超 80%,硅片业务的产能扩张节奏将明显放缓。公司 2024年出货量目标 135GW 左右,同比增长约 8%,考虑当前的硅片竞争形势,估计硅片销售单价和盈利水平还将进一步下降。 大规模资产减值计提导致 2024Q1亏损。 2024Q1公司实现硅片出货量 26.74GW(对外销售 12.43GW),同比增长 12.26%; 电池对外销售 1.51GW;组件出货量 12.89GW(对外销售 12.84GW),同比增长 16.55%,其中 HPBC 产品出货 4.75GW,助力分布式业务量大幅提升;集中式业务因在 2023年行业低价竞标中,公司采取了相对保守的价格策略,对本期组件出货量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一季度公司计提存货资产减值准备 26.49亿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52亿元,参股硅料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 1.0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10.82亿元,对当期业绩拖累明显。剔除资产减值因素,估计公司一季度整体盈亏平衡。 投资建议。 考虑近期光伏组件产业链供需形势,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 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4、 34.39亿元(原预测值 130.78、 172.05亿元),新增 2026年盈利预测 72.02亿元,对应的动态 PE 分别为-161.5、 40.1、 19.2倍。短期来看光伏组件产业链供需形势剧烈波动,各主要环节盈利水平明显承压甚至亏损,公司财务状况稳健、抗风险能力强, HPBC技术有望构建公司强有力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看好公司穿越行业低谷并扩大竞争优势,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硅片、组件竞争加剧和盈利水平不及预期风险。 (2)公司组件业务出口占比较大,如果海外贸易保护现象加剧,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3)HPBC 产能投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4-08 19.80 -- -- 19.80 0.00%
19.86 0.30% -- 详细
事项:行业层面,2023年下半年至今产业链价格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3月底以182尺寸为例,TOPCon/PERC组件单瓦报价分别为0.96/0.92元,较2023年7月报价分别下降了39%/34%;N型/P型硅片单片报价分别为1.65/1.75元,较23年7月分别下降43%/38%,硅片价格累计降幅更大。 公司层面,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先生在2023年10月表示拟出资1-1.5亿增持公司股份,并在2024年1月30日实施首次增持;另外,公司于2024年3月8日发布回购股份方案,回购金额为3-6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31.5元/股(公司最新股价为20.1元/股);产品方面,公司于2024年3月28日发布泰睿硅片新品,隆基泰睿硅片作为系列产品,将涵盖多种细分产品组合,包含市场主流的高效电池路线——HBC、TBC、HJT、TOPCon等,且可同步提供多种主流尺寸、厚度的产品,公司预计泰睿硅片将在4月份开启下游验证、9月份或将批量导入量产。 国信电新观点:1)2023年下半年至今,组件产量及开工率呈下降趋势,根据Infolink统计数据,一线组件厂商开工率从2023年7月的82%降至2024年2月的约45%;2024年2月国内组件产量31GW,环比下降20%,且较2023年7月产量已下降45%。2023年下半年至今,硅片行业虽然持续保持较高开工率,但同时也积累了较多库存,根据硅业分会调研数据,硅片行业当前库存已达到35GW以上,或为光伏组件原材料中库存最高的环节。展望二季度,产业链库存正在逐步消化,光伏组件出货传统旺季将至,海外及国内需求有望启动,光伏组件与硅片价格或有望企稳。 2)公司发布回购预案及董事长增持股份,均彰显公司对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同时公司长期致力于为下游客户提效降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出硅片新品,预计公司将在硅片行业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3)考虑到光伏行业正处在产能出清期,一体化组件与硅片的盈利能力较之前已有较大幅度下降,因此我们下调公司2023-2025年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120.5/60.1/73.1亿元(原预测2023-2025年为191.5/239.0/274.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7%/-50.1%/+21.7%,PE估值为25.3/20.8/18.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全球“双碳”政策变动的风险、美联储降息时间递延的风险。 评论:u光伏需求增速放缓,组件与硅片环节产能过剩致使竞争加剧根据CPIA数据,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390GW,同比增长70%,基于国内外光伏需求景气度,预计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480GW,同比+23%,增速趋缓。近年来,市场格局恶化,组件行业产能CR5从2021年的58%下降到2023年的40%;硅片行业产能CR5从2021年的71%下降到2023年的54%。 产能相对过剩将致使行业竞争加剧,2024年一体化企业盈利能力同比或显著下滑,落后产能有望加速出清,市场份额或稳步向头部企业集中,我们预计到2024年组件与硅片行业产能CR5,分别可达48%/56%,同比分别增长8pct/3pct。2023年下半年至今,组件产量及开工率呈下降趋势,根据Infolink统计数据,一线组件厂商开工率从2023年7月的82%降至2024年2月的约45%;2024年2月国内组件产量31GW,环比下降20%,且较2023年7月产量已下降45%。2023年下半年至今,硅片行业虽然持续保持较高开工率,但同时也积累了较多库存,根据硅业分会调研数据,硅片行业当前库存已达到35GW以上,或为光伏组件原材料中库存最高的环节,且近期下游硅片几乎停止硅料采购。2023年下半年至今产业链价格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3月底以182尺寸为例,TOPCon/PERC组件单瓦报价分别为0.96/0.92元,较2023年7月报价分别下降了39%/34%;N型/P型硅片单片报价分别为1.65/1.75元,较23年7月分别下降43%/38%,硅片价格累计降幅更大。进入2024年,组件一体化生产企业和硅片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承压,如果按照即期价格来测算,理论上组件一体化企业的单瓦毛利已经进入到-0.05至-0.01元区间,硅片企业的单瓦毛利已经进入到-0.04至-0.05元区间。 展望第二季度,伴随库存逐步消化,光伏组件出货进入传统旺季,海外及国内需求陆续启动,光伏组件与硅片价格有望企稳,盈利能力有望回升。2024年光伏行业竞争加剧,公司积极推出硅片新品近年来,公司光伏组件业务实现高速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16.9亿元,同比增长6.5%。盈利能力方面,近年来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先下降后企稳,主要系2019年-2022年公司组件业务发展迅速,组件收入占比提升,而相对较高毛利水平的外销硅片业务占比下降有所下降,2023年Q1-Q3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3Q1-Q3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19.6%/12.4%。偿债能力方面,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较为稳定,截至2023Q3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6%。 公司回购方面,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先生在2023年10月份表示拟出资1-1.5亿增持公司股份,并在2024年1月30日实施首次增持;另外,公司于2024年3月8日发布回购股份方案,回购金额为3-6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31.5元/股(公司最新股价为20.1元/股)。公司发布回购预案及董事长增持股份,均彰显公司对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 产品方面,公司于2024年3月28日发布泰睿硅片新品,隆基泰睿硅片作为系列产品,将涵盖多种细分产品组合,包含市场主流的高效电池路线——HBC、TBC、HJT、TOPCon等,且可同步提供多种主流尺寸、厚度的产品,公司预计泰睿硅片将在4月份开启下游验证、9月份或将批量导入量产。公司长期致力于为下游客户提效降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出硅片新品,预计公司将在硅片行业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基于审慎原则,我们下调了组件与硅片价格假设:预计2023-2025年公司组件平均售价为1.29/0.94/0.89元/W(原假设2023-2025年为1.49/1.32/1.29元/W),单位毛利0.24/0.16/0.15元/W(原假设2023-2025年为0.26/0.25/0.24元/W);预计2023-2025年公司硅片平均售价为0.48/0.27/0.26元/W(原假设2023-2025年为0.60/0.50/0.41元/W),单位毛利0.08/0.03/0.04元/W(原假设2023-2025年为0.13/0.13/0.12元/W)。 考虑组件与硅片价格大幅下跌对业绩的影响,当前假设下2023-2025年公司组件业务毛利润为165.1/141.5/150.3/亿元,较原假设减少45.3/157.4/216.9/亿元;2023-2025年公司硅片业务毛利润为39.0/14.8/19.6/亿元,较原假设减少22.8/45.0/34.4/亿元。在上述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对公司期间费用、税率、股利分配比率等预测如下。未来几年期间费率小幅上升,主要系组件与硅片价格大幅下降,公司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而公司组件出货规模综上,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1173.7/1024.9/1068.6亿元,同比-9.0%/-12.7%/+4.3%;实现归母净利润120.5/60.1/73.1亿元,同比-18.7%/-50.1%/+21.7%,对应PE分别为25.3/20.8/18.5倍。投资建议:因组件与硅片价格及单位盈利下降明显,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我们测算得2024Q1一体化组件单瓦毛利区间为-0.05至-0.01元/W;2024Q1硅片单瓦毛利区间为-0.04至-0.05元/W。考虑到光伏行业正处在产能出清期,一体化组件与硅片的盈利能力较之前已有较大幅度下降,因此我们下调公司2023-2025年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120.5/60.1/73.1亿元(原预测2023-2025年为191.5/239.0/274.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7%/-50.1%/+21.7%,PE估值为25.3/20.8/18.5倍,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新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全球“双碳”政策变动的风险、美联储降息递延致融资利率持续高位的风险。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2-21 20.46 37.20 165.34% 23.20 13.39%
23.20 13.39%
详细
公司HBC电池创造27.09%的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新纪录,公司持续引领转换效率突破,新电池组件产能快速起量,有望享受技术创新红利。 投资要点:[维Ta持ble“_S增um持m”ar评y]级。公司HBC电池利用全激光图形化可量产制程工艺,创造27.09%的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新纪录。公司引领转换效率突破,新电池组件产能快速起量,有望享受技术创新红利。维持2023-2025年EPS预测至1.86、2.13、2.38元。维持目标价37.2元,维持“增持”评级。 转换效率再创新高,低成本量产技术应用。公司公众号发布,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权威认证报告,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eterojunctionBackContact,HBC),利用全激光图形化可量产制程工艺,获得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世界纪录。量产技术细节方面,公司针对HBC太阳电池图形化技术高成本的瓶颈,放弃高成本的光刻工艺,采用全激光图形化技术。 此外,降低了对传统铟基透明导电膜(ITO)的使用和工艺成本,开发了超薄少铟的TCO膜层。多措并举推进HBC电池高效低成本产业化。 大力发展BC技术,新电池快速扩产值得期待。公司在半年度业绩交流会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明确聚焦BC技术路线,且扩产节奏显著提速。产能方面,西咸一期15GW和泰州4GW的HPBC已实现投产,西咸二期14GW23Q2开始投产;铜川12GWHPBCpro预计2024Q3开始逐步投产。公司规划至2023年底将形成30GWHPBC产能,公司新电池技术快速放量,并持续推进HBC等新技术研发,有望掌握先发优势,享受技术创新红利。 催化剂。供应链价格稳定、电池新技术亮相、大单签订。 风险提示。超预期的行业扩产带来的竞争加剧、海外贸易保护风险。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1-27 22.84 -- -- 22.50 -1.49%
23.20 1.58%
详细
多线并进,光伏一体化格局引领市场。公司是光伏行业领先企业,构建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工商业分布式解决方案、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氢能装备五大业务板块,形成支撑全球零碳发展的“绿电”+“绿氢”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公司引领下,单晶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并完成了对多晶的市场替代,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单晶光伏制造企业,单晶硅片和组件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在电池方面,公司持续推动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量产及商业化,在技术方案上实现量产一代、在研一代、储备一代。公司目前的PERC量产最高效率已突破24%,进一步推进量产效率接近PERC电池理论极限转换效率。2022年,创造性地开发了正面无栅线的HPBC太阳能电池,其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5%,并推出了Hi-MO6高效组件,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具价值的产品解决方案选择。 行业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向好。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技术水平持续快速进步,光伏发电成本步入快速下降通道,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内向“平价上网”过渡,全球光伏装机容量逐步提升。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在可再生能源净增量中,光伏新增装机比重最大,并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到2027年,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越其他所有电源形式,2022-2027年,全球光伏装机新增1500GW,年均300GW。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延续了2022年的涨势。根据国家能源局10月份最新披露的1-9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1~9月光伏新增装机128.94GW,同比增长145.13%,其中9月光伏新增装机15.78GW,同比增长94.1%。 产品技术领先,产能扩张加速。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光伏未来的发展前景明确。 公司积极推进各环节高效产能的建设,为行业持续增长的需求做好长期的准备。 2023年上半年,公司鄂尔多斯46GW单晶硅棒硅片项目、丽江(三期)年产10GW单晶硅棒项目和越南年产3.35GW单晶电池项目已实现投产,鄂尔多斯年产30GW单晶电池项目按原计划推进,西咸乐叶年产29GW单晶电池项目和泰州乐叶年产4GW单晶电池项目加快爬坡,马来西亚年产6.6GW单晶硅棒、马来西亚年产2.8GW单晶组件等项目稳步推进。 投资建议:考虑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合理的产能扩张规划以及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的高速发展,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0.86/178.81/213.36亿元,对应2023-2025年PE为10.78X/9.70X/8.13X,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终端需求不足的风险、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1-23 23.16 -- -- 22.94 -0.95%
23.20 0.1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8.55%,实现归母净利润116.94亿元,同比增长6.54%。 2023年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48亿元,同比下降18.92%,实现归母净利润25.15亿元,同比下降44.05%。 出货稳定增长,一体化产能持续提升。2023前三季度整体出货量稳定增长:其中实现单晶硅片对外销售37.45GW,单晶组件出货43.53GW,对外销售43.12GW,自用0.41GW。单晶电池对外销售4.17GW。产能方面,预计24年公司BC电池满产超过30GW,西咸工厂的29GW将全部满产,整体产出接近35GW左右。TOPCon产能还在逐步爬坡,预计明年实现30GWTOPCon电池产能。 焦聚焦BC技术路线,建立可持续差异化竞争优势。公司聚焦BC类电池技术路线,持续推动高效BC技术深入研发和产能建设,公司计划投资建设铜川年产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使用自主研发的HPBCpro高效电池技术,这一更高性能的HPBCpro电池产能预计将于2024年底开始投产。公司位于西咸基地的30GWHPBC电池也已完成投产,预计将在2023年底全面投产,产能的提升将构筑公司差异化竞争的护城河。 此外,23年10月公司发布了采用了自研HPBC技术的分布式Hi-MOX6高效防积灰新型光伏组件,该款组件具有高效率、美观和使用安全的优点,对比实证数据显示,其能够增加2.27%的光线吸收,平价发电增益达到2.04%,最高增益可达6%。公司HPBC电池是行业标志性的转型产品,公司认为在未来5-6年中BC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 董事长增持提振信心。基于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投资价值的认可,维持股东利益,鼓励投资,董事长钟宝申先生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介于1亿到1.5亿人民币之间,增持计划将于2023年10月31日起12月内实施。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7.7/153.1/196.9亿元,对应PE为12.1/11.6/9.0倍。我们维持对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1-15 23.92 -- -- 24.64 3.01%
24.64 3.01%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941.0亿元,同比+8.6%;归母净利润116.9亿元,同比+6.5%;其中,Q3实现营收294.5亿元,同比-18.9%;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44.1%。 事件点评出货稳步增长,盈利阶段性承压。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单晶硅片/电池对外销售37.5GW/4.7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43.5GW;其中对外销售43.1GW。Q3单季度,公司分别实现单晶硅片/电池对外销售14.5GW/1.4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16.9GW;其中对外销售16.6GW。公司三季度毛利率为20.8%,环比+0.8pct;归母净利润率为8.5%,环比-6.7pct。 净利润下降主要受资产减值计提11.0亿元、投资收益环比下降6.6亿元及费用率环比提升9.1pct等因素影响。 焦差异化聚焦BC路线,产能建设逐步推进。公司聚焦高效BC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化,持续提升HPBC产品量产良率和转换效率。随着公司高效BC技术研发深入及产能建设推进,铜川年产12GW的更高性能的HPBCpro电池产能预计将于2024年底开始投产。 董事长增持,彰显发展信心。10月31日,公司发布公告董事长钟宝申先生,公告披露日起12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允许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在1.0-1.5亿元区间。此次增持体现了其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有利于维护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投资建议公司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稳健,但考虑产业链价格即将进入底部区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我们调整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公司净利润153.0/178.1/20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16.4%/16.3%,对应EPS为2.02/2.35/2.73元,PE为17.3/14.8/12.8倍,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终端需求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链价格波动风险、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
隆基绿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1-09 23.35 -- -- 24.64 5.52%
24.64 5.52%
详细
光伏需求拉动组件规模扩张,汇兑、减值等因素带来一定利润影响2023Q1-Q3, 公司实现营收 941.00亿元,同比增长 8.55%;归母净利润 116.94亿元,同比增长 6.54%;扣非归母净利润 115.14亿元,同比增长 8.07%;实现毛利率 19.61%,净利率 12.38%。主要原因系公司光伏产品及终端服务需求持续高增,驱动业绩增长。 2023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4.48亿元 ,同比下降18.92%;归母净利润 25.15亿元,同比下降 44.05%;扣非归母净利润 24.54亿元,同比下降 42.24%;毛利率 20.77%,环比提升 0.77pcts,净利率 8.49%,环比下降 6.71pcts。 三季度业绩环比下降主要是公司投资和汇兑收益减少,存货跌价损失增加等因素影响。 产品出货量增长,销售规模持续扩大2023Q1-Q3,公司实现单晶硅片对外销售 37.45GW, 实现单晶电池对外销售4.71GW, 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 43.53GW(外销 43.12GW+自用 0.41GW),产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张。根据公司 2022年度业绩公告,公司预计到 2023年底将实现单晶硅片年产能 190GW,单晶电池年产能 110GW,单晶组件年产能 130GW;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目标 130GW(含自用),电池、组件出货量目标 85GW(含自用)。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聚焦 BC 高效电池2023Q1-Q3,公司实现研发费用 16.13亿元,同比增长 107.27%,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加码研发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满足多元化应用场景的客户需求以提升产品价值,持续提升 HPBC 产品量产良率和转换效率。随着公司高效 BC 技术研发深入及产能建设推进,更高性能的 HPBC pro 电池产能预计将于 2024年底开始投产。 盈利预测与估值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 评级。 公司是光伏一体化龙头, 电池技术升级迭代持续推进顺利,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考虑到光伏组件价格持续承压,价格中枢下移, 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5.58、 170.25、 200.32亿元(下调之前分别为 192.08、 234.57、 282.34亿元) ,对应 EPS分别为 1.92、 2.25、 2.64元/股, PE分别为 12、 10、 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能扩产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3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