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电缆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03-14
|
50.24
|
--
|
--
|
50.42
|
0.36% |
-- |
50.42
|
0.36%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2 年报,实现营业收入70.09 亿元,同比减少11.64%,归母净利润8.42 亿元,同比减少29.14%,扣非后净利润8.38 亿元,同比减少27.05%;拟每10 股派发现金红利2.50 元(含税)。2022Q4,公司实现营收13.44 亿元,同比下降37.74%,归母净利润1.06 亿元,同比下降53.33%。 平安观点:Q4 海缆交付规模不及预期拖累业绩,盈利水平稳定。2022 年公司海缆业务收入22.4 亿元,其中Q4 海缆业务收入仅3.1 亿元,Q4 海缆业务收入确认较少拖累业绩,估计疫情、海风项目工程进度等因素影响交付;另外陆缆业务交付规模和盈利水平也受疫情影响。从盈利水平看,2022 年海缆制造业务毛利率43.27%,同比减少0.63 个百分点,陆缆业务毛利率9.67%,同比增加0.18 个百分点,均保持稳定。 在手海缆订单饱满且优质。据统计,2022 年公司中标的海缆订单(含敷设)规模约68.3 亿元,公司在浙江市场的市占率接近80%,在广东阳江市场的市占率接近70%。截止2023 年3 月7 日,公司在手订单91.3 亿元,其中海缆系统57.5 亿元,陆缆系统21.67 亿元,海洋工程12.13 亿元;220 千伏及以上海缆、脐带缆占在手订单总额近50%,推算相关订单规模在45 亿元左右,估计其中脐带缆的订单占比达到15%左右。整体来看,公司在手的海缆订单规模较大、质量较高,为后续业绩释放奠定基础。此外,目前广东阳江的一些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正处于招标过程中,包括三峡阳江青洲五/七,以及中广核帆石项目等,公司基于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有望继续扩大优质海缆订单规模。 海外市场拓展取得重要突破,有望打开公司成长空间。2022 年,公司中标了Hollands e Kus t Wes t Beta 海上风电项目220kV 海底电缆、66kV 海底电缆,以及苏格兰Pentland Firth Eas t 项目35 千伏海缆,合计订单规模约6.3 亿元,公司在欧洲海缆市场获得重大突破。2022 年公司在荷兰鹿特丹设立欧洲全资子公司,加大对欧洲海缆市场的拓展力度,考虑欧洲雄心勃勃的海上风电发展目标,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值得期待,并有望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扩大南方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东方原建设项目“东方电缆超高压海缆南方产业基地”拟调整为“东方电缆高端海缆系统南方产业基地项目”,调整后的项目总投资为10.2 亿元,年产海缆规模也由300km 提升至600km,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31 亿元(含税)。按照工程进度,估计2024 年底有望全面投产,届时公司海缆产能进一步扩大,产能布局更趋完善。 公司在海上风电高端海缆方面的竞争优势扩大。随着海上风电场单体规模的扩大和离岸距离的增加,送出海缆向交流高电压等级和直流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朗。2022 年,公司获得粤电阳江青洲一、二项目三芯500 千伏交流海缆订单以及三峡阳江青洲六项目三芯330 千伏交流海缆订单,使得公司在高电压等级海缆方面的应用业绩领先。我们认为,送出海缆向交流高电压等级和直流方向发展将对海缆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有助力海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公司基于丰富的高端产品业绩,有望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保持甚至扩大领先优势。另外,漂浮式也是未来海上风电重要发展趋势,公司中标三峡引领号、海油观澜号漂浮式项目的动态海缆,在漂浮式海风动态缆方面形成卡位优势。 投资建议。考虑公司海缆历史交付情况以及订单情况,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15、17.92 亿元(原预测值17.39、23.67 亿元),新增2025 年业绩预测22.57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 年PE 分别为24.5、19.4、15.4 倍。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向好,公司海缆业务的竞争力持续提升,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前景,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海上风电需求不及预期;2)行业竞争加剧;3)海缆业务盈利水平不及预期。
|
|
|
容百科技
|
|
2023-02-13
|
77.71
|
--
|
--
|
78.56
|
1.09% |
|
78.56
|
1.09% |
-- |
详细
全球高镍龙头,经营状况良好。发展历程方面,公司整合中韩优势资源,布局五大生产基地。业绩方面,公司营收21、22年均实现近200%增长,22年归母净利润突破13亿元;受存货减值影响,22年Q1-Q3公司毛利率降至10%,较2021年下降5pcts。产品方面,公司高镍三元材料产销量国内第一,22年1-10月产量达到7.7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33.4%。 管理方面,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团队激励到位。 市场增量明显,行业格局向好。17-22年,全球三元正极出货量CAGR达49.03%。国内三元正极出货量CAGR稍小,达到43.28%。NCM811市占率由18年的2.0%增至22年的42.5%,高镍化趋势明显。国内三元材料行业集中度提升,容百科技保持龙头地位。4680大圆柱电池和麒麟电池放量均将助力高镍三元出货量高增。预测2024年全球三元正极出货量将达到147.3万吨,21-24年CAGR为28.1%;其中NCM811出货量达到52.9万吨,21-24年CAGR为61.8%。22-24年全球三元材料产能扩产加快,平均产能利用率超72%。 新一体化探索,打造正极综合供应商。在技术上,公司高镍三元材料技术积累深厚,产品成熟度高,专利布局行业领先,海外产能快速扩张。在控本上,公司已打造出“上游镍钴资源-三元前躯体生产-正极材料生产-电池材料回收”全产业链协同体系;强化生产设备制造能力,降低产线投资成本;加强成本管控能力,降低制造费用。在新产品上,推出超高镍、钠离子电池等新产品,入局磷酸锰铁锂,拓宽产业链横向新产品。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达13.79/21.92/30.26亿元,对应PE分别为25.7/16.2/11.7倍。公司作为三元材料领军企业,高镍三元正极成熟稳定且需求量高增,钠电正极和磷酸锰铁锂等前沿产品技术领先,我们首次覆盖,给予公司“推荐”评级。风险提示: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上游原料锂/镍/钴盐等成本占比较高,其供应及价格若产生较大波动,或库存管理不善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行业产能供应逐步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如未能保持产品技术优势,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新能源车是三元正极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到达瓶颈,或者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大幅度提升,或者下游重要客户业绩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供应不及预期,公司市场需求将受到影响;产能扩张及利用率不足的风险:近年来公司快速扩张产能规模,可能存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项目施工管理不善、项目进度拖延、项目建成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
|
|
亚星锚链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1-18
|
8.89
|
--
|
--
|
12.07
|
35.77% |
|
12.07
|
35.77% |
-- |
详细
专注锚链三十余载,传统业务景气度有所提升。公司是专业化从事船用锚链、海洋系泊链和矿用链及附件的生产企业,创建于上世纪80 年代,3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锚链行业,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链条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船用锚链、海洋石油平台系泊链及高强度矿用链。近两年,公司主要下游船舶、油气行业的景气度回升,推动公司新增订单回暖。2022 年上半年,公司承接订单7.80 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船用锚链订单6.06万吨,同比增长23%;海洋石油平台系泊链订单1.24 万吨,同比增长33%;矿用链0.50 万吨。整体看,各类业务的新增订单呈现较明显的增长,与对应的行业景气趋势匹配。 漂浮式海上风电有望兴起,催生广阔的系泊链增量需求。在当前能源低碳转型以及能源安全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海外漂浮式海上风电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2022 年9 月,拜登政府宣布了一项计划,到2035 年,美国安装15GW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装置,同时将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的成本降低70%以上,达到每兆瓦时45 美元。国内2021 年首台样机并网,2022 年装机规模100 万千瓦的海南万宁漂浮式海风项目核准开工。万宁项目的单位投资约22.5 元/W,结合利用小时以及海南省燃煤基准电价,考虑漂浮式海风较为明确的降本路径,未来平价可期,进而打开漂浮式海风广阔的成长空间。系泊锚固系统占到漂浮式海上风电样机总造价的20%以上,是成本占比最高的环节之一,参考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样机招标情况,典型项目系泊链的价值量达到3.5 元/W 以上。 公司竞争优势突出,基本垄断国内漂浮式海风系泊链市场。公司是全球系泊链龙头企业,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配套R5系泊链”项目获得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主导编制了国际标准 ISO20438《船舶与海洋技术——系泊链》,具有强度最高的R6 级系泊链的生产能力和工程业绩。考虑系泊链工艺流程依赖大量经验积累、主要生产设备自研、系泊链用钢需与钢铁企业联合开发且开发过程复杂等因素,公司在系泊链领域的竞争优势稳固。目前,公司基本垄断了国内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的系泊链供应,考虑已有的系泊链出口业绩,未来公司在漂浮式海上风电系泊链出海方面也值得期待。基于漂浮式海风的景气度以及公司在系泊链方面突出的竞争优势,公司有望成为未来漂浮式海风大发展的核心受益者。 投资建议。从节奏上看,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崛起可能还需时日,技术的验证、经验的积累都是必需的过程,我们认为未来最大的制约因素可能是经济性,如果未来两年的试验示范过程中能够看到经济性的大幅提升和平价的支撑因素,那么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崛起就是比较明确的,对应的公司成长潜力也是比较明确的。考虑当前漂浮式海风较为清晰的降本路径,结合固定式海上风电在过去一两年所展望的巨大的降本能力,我们对漂浮式海上风电的降本和平价前景较为乐观,也对公司的长期成长空间较为乐观。预计公司2022-2024 年收入规模15.23、18.45、22.53 亿元,归母净利润1.39、1.84、2.44 亿元,对应的动态PE 61.7、46.6、35.0 倍。漂浮式海上风电未来的大发展有望催生公司巨大的成长空间,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漂浮式海上风电的降本速度可能不及预期。2、在迈向商业化的过程中,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依赖政策支持,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3、如果采用固定基础的海上风电技术进步超预期,可能延缓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商业化进程。4、如果钢丝绳索、复合材料的技术进步和性能提升超预期,可能对系泊链形成一定替代。
|
|
|
明阳智能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2-12-29
|
25.26
|
--
|
--
|
28.11
|
11.28% |
|
28.11
|
11.28% |
-- |
详细
事项:近日,国华投资山东国华时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半岛南U2场址600MW海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设备采购公开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明阳智能成为该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 平安观点:新增订单规模领先,山东海风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国华投资半岛南U2场址600MW海上风电项目位于山东威海海域,规划装机容量600MW,采用71台单机容量8.5MW的海风机组,计划的交付时间为2023年三季度之前;公司作为该项目的第一中标候选人,投价价格(含塔筒)为21.58亿元,对应单价为3597元/kW。在此之前,公司已经在山东市场中标了两个项目,其中,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U场址一期450MW项目(含塔筒)投标总价约16.16亿元,折合单价约3591元/kW,项目位于威海乳山海域;华能山东半岛北BW场址510MW海上风电项目(含塔筒)投标报价17.38亿元,折合单价约3407元/kW,项目位于山东烟台海域。近年,公司大力拓展山东海上风电这一新兴市场,山东明阳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项目(一期)正处于建设过程中,公司通过本地化投资开拓市场的策略成效显著,2022年公司在山东市场获得的海上风机订单达到1560MW,订单规模领先主要竞争对手,表明公司保持在广东市场绝对优势地位的同时,成功开拓了山东这一优势市场。此外,公司也在江苏响水、福建漳浦、河北唐山、海南东方等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未来有望进一步打开其他市场。 漂浮式海上风机技术领先,有望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2022年9月,公司召开新品发布会并推出OceanX(中文名:蓝色能动)双转子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该新品单机容量16.6MW,排水量15155吨。根据公司披露信息,OceanX的两个小风轮朝相反方向转动,由于叶片相对较短,能降低尾流影响,实现比同样扫风面积的单个大风轮多发电4.29%的效果。该产品的全尺寸产品已由公司开发完成,预计于2023年安装于明阳阳江青洲四项目。2022年12月,海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中电建万宁漂浮式海上风电试验项目一期工程核准的批复》,一期工程规模200MW,拟安装12台单机容量16MW以上风机,参考目前市场上各风机企业漂浮式技术发展情况,公司的OceanX产品有望在该项目率先实现商业化批量应用,并构建起公司在漂浮式海上风机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自营海上风电场开工建设,风电运营业务有望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三季度,公司自营新能源电站规模1244MW,以陆上风电场为主。2022年8月,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项目举行施工启动仪式,该项目装机容量500MW,预计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每年发电量约18.3亿千瓦时;2022年11月,明阳海南东方CZ9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动工,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500MW,投产后预计每年发电量49.5亿度电。我们估算,这两个海上风电场建成投产后,如果由公司自持运营,有望带来10亿元左右的利润增量。 投资建议。考虑新增风机订单情况好于预期,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42.78、55.65亿元(原预测值41.53、41.63亿元),对应的动态PE分别为12.8、9.8倍。公司风机业务竞争力突出,新能源运营业务有望持续成长,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海上风电需求受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2)2022年以来海上风机招标价格大幅下降,公司海上风机产品毛利率可能承压。(3)国内海上风机竞争加剧和公司市占份额下降的风险。
|
|
|
大金重工
|
建筑和工程
|
2022-11-21
|
43.65
|
--
|
--
|
46.30
|
6.07% |
|
49.32
|
12.99% |
|
详细
事项: 近日,公司与全球领先的风电主机商GE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收到协议内英国Dogger Bank B海上风电项目海塔的中标通知,公司获得41套 Haliade-X 海上风电塔筒订单,合同金额约73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3亿元)。 平安观点: 中标全球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海风项目,彰显公司市场认可度。英国Dogger Bank海上风电项目规模3.6GW,是2019年英国第三轮差价合约招标的中标项目,也是当前全球已建成或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海风项目,采用GEHaliade-X系列单机容量13-14MW的海风机组,其中Dogger Bank B单体容量1.2GW,是Dogger Bank项目的一部分。GE作为海外三大风机巨头之一,对供应商综合实力要求较为严苛,公司本次与GE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获得Dogger Bank B项目的41套塔筒,进一步彰显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以单机容量13-14MW估算,41套塔筒对应的项目容量约0.55GW,根据中标金额推算每GW的海风塔筒价值量约9.6亿元,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估计主要因为单吨价格较国内更高。 年初以来获多个海外海风订单,公司已经成为欧洲主流的海风塔筒/管桩供应商。2022上半年,公司陆续中标英国Moray West 48套单桩项目、Moray West 30套过渡段项目、Boskalis美国海上风电大型钢结构项目;下半年以来,公司成功中标法国NOY - Ile D'Yeu et Noirmoutier项目62套单桩和英国Moray West 12套塔筒;结合本次中标的英国Dogger Bank B项目的41套塔筒,参考国内海风项目的单桩和塔筒用量水平,估算公司获得的以上订单规模超过20万吨。长期以来,欧洲海上风电单桩呈现双寡头格局,德国的EEW和荷兰的SIF是欧洲主要的海风单桩供应商,截至2022年三季度,SIF在手的订单规模约30万吨,2022年交付规模预计为17万吨;相比而言,公司今年在海外海上风电相关订单规模足以支撑公司成为欧洲主流的海上风电塔筒/管桩供应商。 海外海上风电市场迎高成长,国内管桩产品优势突出,公司是国内唯一具备管桩出口能力的专业化管桩企业。在能源安全保供等因素影响之下,
|
|
|
大金重工
|
建筑和工程
|
2022-11-18
|
43.62
|
--
|
--
|
46.65
|
6.95% |
|
49.32
|
13.07% |
|
详细
事项:近日,公司与全球领先的风电主机商GE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收到协议内英国Dogger Bank B海上风电项目海塔的中标通知,公司获得41套 Haliade-X 海上风电塔筒订单,合同金额约73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3亿元)。 平安观点:中标全球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海风项目,彰显公司市场认可度。英国Dogger Bank海上风电项目规模3.6GW,是2019年英国第三轮差价合约招标的中标项目,也是当前全球已建成或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海风项目,采用GEHaliade-X系列单机容量13-14MW的海风机组,其中Dogger Bank B单体容量1.2GW,是Dogger Bank项目的一部分。GE作为海外三大风机巨头之一,对供应商综合实力要求较为严苛,公司本次与GE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获得Dogger Bank B项目的41套塔筒,进一步彰显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以单机容量13-14MW估算,41套塔筒对应的项目容量约0.55GW,根据中标金额推算每GW的海风塔筒价值量约9.6亿元,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估计主要因为单吨价格较国内更高。 年初以来获多个海外海风订单,公司已经成为欧洲主流的海风塔筒/管桩供应商。2022上半年,公司陆续中标英国Moray West 48套单桩项目、Moray West 30套过渡段项目、Boskalis美国海上风电大型钢结构项目;下半年以来,公司成功中标法国NOY - Ile D'Yeu et Noirmoutier项目62套单桩和英国Moray West 12套塔筒;结合本次中标的英国Dogger Bank B项目的41套塔筒,参考国内海风项目的单桩和塔筒用量水平,估算公司获得的以上订单规模超过20万吨。长期以来,欧洲海上风电单桩呈现双寡头格局,德国的EEW和荷兰的SIF是欧洲主要的海风单桩供应商,截至2022年三季度,SIF在手的订单规模约30万吨,2022年交付规模预计为17万吨;相比而言,公司今年在海外海上风电相关订单规模足以支撑公司成为欧洲主流的海上风电塔筒/管桩供应商。 海外海上风电市场迎高成长,国内管桩产品优势突出,公司是国内唯一具备管桩出口能力的专业化管桩企业。在能源安全保供等因素影响之下,2022年海外市场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方面已经形成共识,按照全球风能协会的预测,2022-2025年海外市场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复合增速超过40%。国内海上风电管桩企业相较欧洲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包括明显更低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以及更强的交付能力,且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落后,因此,国内企业在海上风电管桩环节率先实现批量出口。基于长期以来陆上塔筒出口的客户合作关系、蓬莱大金优越的生产条件、前瞻性的管桩出口战略布局,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唯一具有批量欧洲海风管桩订单的专业化管桩企业。此外,公司仍在持续强化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在阳江、唐山、汕头等地布局新产能,使蓬莱基地以更大产能面向海外市场;2022年11月,公司与中外运沙伦氏物流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抱团出海、合作共赢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通物流相关环节;2022年9月,公司参加了德国汉堡风能展,旨在进一步扩展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整体看,在海外需求进一步加强、公司海风产品逐步获得海外客户认可、公司自身竞争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未来公司海风产品出口业务具有持续的成长性。 投资建议。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5.86、12.48 亿元,对应的 EPS 1.05、2.25 元(暂不考虑未来非公开发行导致的股本增加),动态 PE 41.7、19.6 倍。海上风电成长空间较大,公司具备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管桩龙头的潜力,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新的海上风电管桩生产基地推进进度不及预期;2)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及预期;3)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波动等可能对公司盈利水平造成影响;4)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盈利水平不及预期。
|
|
|
帝尔激光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11-11
|
166.79
|
--
|
--
|
156.88
|
-5.94% |
|
156.88
|
-5.94% |
|
详细
光伏激光设备龙头,新型电池全覆盖并向平台化转型。帝尔激光是全球光伏激光设备龙头,是国内首次将激光技术导入光伏电池路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随着 N 型电池的放量发展,公司激光设备已实现 PERC、MWT、TOPCON、IBC、HJT、钙钛矿等技术路线全覆盖,并积极向半导体、消费电子、新型显示等领域拓展,有望发展成为平台型激光设备企业。 N 型技术迭代催生光伏激光新需求,激光设备空间进一步拓宽。N 型光伏电池是下一步技术迭代的方向,预计 2022-2025年 TOPCon、HJT、IBC电池新增产能分别约为 474GW、211GW、161GW。公司 PERC 激光消融和激光掺杂 SE 设备全球市占率超 80%,TOPCon 激光掺杂 SE 客户验证顺利,HJT LIR 激光修复设备已取得量产订单,IBC 激光开槽设备量产订单正在交付,2022-2025年相应光伏激光设备空间有望超过 110亿元。 激光转印与铜电镀助力金属化环节降银,多元布局钙钛矿与非光伏产品。 在金属化环节,公司全球首创的激光转印设备助力各类电池路线降本增效,预计 2022-2025年激光转印设备空间将近 80亿元。同时,公司在电镀铜路线上激光干法刻蚀技术已实现量产订单,钙钛矿电池完成量产订单交付,组件环节激光无损划片、叠瓦已有量产设备交付,此外公司积极拓展显示面板、集成电路和消费电子的应用场景,实现首台 TGV 设备交付。 投资建议。光伏需求旺盛叠加 N 型技术迭代加速,公司光伏激光设备龙头优势有望延续,带动订单持续扩充,预计 2022-2024年公司营收将达到15.96、23.05、32.03亿元。由于新技术导入市场毛利率进一步提升,预计 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达到 4.97、7.06、9.95亿元,对应 11月 9日 PE 分别为 57.2、40.3、28.6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受供应链价格和贸易政策等影响,下游装机需求或不及预期; (2)若 N 型电池降本提效进度放缓,或终端销售溢价不及预期,扩产力度或减弱; (3)公司光学部件的国际采购占比较大,供应或受物流及贸易政策影响; (4)公司面临业外新进者的竞争压力,竞争格局可能恶化。
|
|
|
大金重工
|
建筑和工程
|
2022-11-01
|
47.25
|
--
|
--
|
49.60
|
4.97% |
|
49.60
|
4.97%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07亿元,同比增长16.57%,归母净利润3.28亿元,同比减少24.06%,扣非后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减少28.18%。三季度,公司营收14.28亿元,同比减少5.29%,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减少32.70%。 平安观点:盈利水平环比提升,四季度交付规模值得期待。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4.28亿元,环比增长约6%,估算对应的塔筒/管桩销量约15-17万吨,销量规模略低于预期;受疫情等多因素影响,三季度国内风电终端需求整体低于预期。从盈利水平看,三季度单季毛利率明显提升,单吨净利润估计达到900-1000元,较上半年明显提升,也高于主要竞争对手;我们估计三季度盈利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三季度蓬莱基地国内海风产品交付占比明显提升,推升整体盈利水平。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6.9亿元、存货规模18.6亿元,均较二季度末明显增长,四季度交付规模值得期待。 多个新的产业基地获积极进展,定增助力产能扩张。2022年以来,公司多方面布局新的海上和陆上生产基地:阳江基地已经建成投产,一期规模20万吨;公司在汕头成立子公司,有望布局生产基地,未来汕头、潮州一带规划了大量的海上风电项目;2022年9月,公司与唐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望在唐山布局产能,根据唐山市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到2025年唐山累计开工建设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到2035年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2022年9月,公司与新疆哈密伊吾县人民政府签订《投资框架协议》,规划建设陆上风电塔筒生产基地。这些新的产能的规划和建设为公司后续拓展海上和陆上风电市场奠定基础。2022年9月,公司取得定增核准的批文,后续如果顺利完成增发,将为公司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风电运营步入收获期。2022年以来,公司在海外海上风电市场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欧洲大型海风项目管桩订单,并有望从四季度开始逐步交付;2022年9月,公司参加了德国汉堡风能展,旨在进,推升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此外,公司风电场运营业务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9月,公司位于河北张家口的50MW风电场建成投运,位于辽宁阜新的250MW项目在建,有望于年底前并网,2023年风电运营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投资建议。考虑塔筒和管桩交付节奏低于预期,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5.86、12.48亿元(原预测值8.06、13.65亿元),对应的EPS1.05、2.25元(暂不考虑未来非公开发行导致的股本增加),动态PE43.8、20.6倍。海上风电成长空间较大,公司具备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管桩龙头的潜力,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新的海上风电管桩生产基地推进进度不及预期;2)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及预期;3)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波动等可能对公司盈利水平造成影响;4)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盈利水平不及预期。
|
|
|
东方电缆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2-11-01
|
76.50
|
--
|
--
|
77.99
|
1.95% |
|
77.99
|
1.95%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6.65亿元,同比减少1.88%,归母净利润7.36亿元,同比减少23.43%,扣非后净利润7.54亿元,同比减少21.03%。三季度,公司营收18.05亿元,同比减少24.36%,归母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减少34.04%。 平安观点:三季度海缆、陆缆交付偏少,整体盈利水平环比提升。前三季度,公司实现陆缆系统营收30.89亿元,同比增长15.96%,海缆系统营收19.26亿元,同比下降23.62%,海洋工程营收6.39亿元,同比增长9.48%。推算三季度海缆系统及工程的收入规模约7.28亿元,环比减少约12%;陆缆业务收入10.67亿元,环比减少12%。从盈利水平看,估计三季度脐带缆交付占比较高,海缆业务毛利率处于40%以上的高位,海洋工程和陆缆的毛利率也处于较高水平,推动三季度综合毛利率环比提升2.92个百分点至23.5%。整体看,公司各项业务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疫情、海风项目推进节奏等因素影响,三季度的交付规模环比有所下滑,导致三季度整体业绩环比有所下降。 新增和在手海缆订单规模可观,未来海风需求趋势性向好。据统计,2022年以来,公司已经获得海缆及施工订单约71.7亿元,包括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海外海上风电项目、油田脐带缆项目、漂浮式海上风电动态缆项目等订单;截至三季报发布时点,公司在手订单94.45亿元,其中海缆系统58.12亿元,陆缆系统23.67亿元、海洋工程12.66亿元,在手订单饱满。 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海上风电风机招标规模达11.4GW,全年招标规模有望超过15GW;随着风机大型化和价格的持续下降,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持续提升,近期唐山、汕头、潮州等地均规划了规模较大的海上风电项目,未来国内海风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明确,且海风项目离岸距离越来越大,推升海缆需求。 扩大阳江基地产能建设,强化产能保障。为应对终端旺盛需求,公司持续扩充海缆产能,2021年东部(北仑)基地的未来工厂顺利投产,并加快建设南部(阳江)基地。目前,公司正在进一步深化南部(阳江)基地的产能规划,将同时启动一、二期项目的建设,涉及海缆、陆缆两个产业板块,相比原有的设计产能有所增加,为后续广东市场拓展提供产能保障。 投资建议。考虑疫情及其他因素对海风项目推进进度和公司海缆交付进度的影响,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0.28、17.39亿元(原预测值13.44、18.03亿元),对应的EPS1.49、2.53元,动态PE52.3、30.9倍。海上风电海缆需求成长空间较大,公司海缆业务竞争力突出,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海上风电发展受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2)公司2022年新增海缆订单的交付情况受相关项目工程进度影响,存在不能按期交付及2022年海缆业务收入不及预期的风险。(3)2022新增海缆订单盈利水平有待进一步验证,存在低于预期的风险。
|
|
|
隆基绿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10-31
|
48.51
|
--
|
--
|
53.36
|
10.00% |
|
53.36
|
10.00% |
|
详细
事项: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70.35亿元,同比增长54.85%;归母净利润109.76亿元,同比增长45.26%;扣非后净利润106.54亿元,同比增长43.99%;EPS 1.45元。其中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66.18亿元,同比增长73.48%;归母净利润44.95亿元,同比增长75.40%;扣非后净利润42.49亿元,同比增长70.34%。 平安观点: 硅片、组件量价齐升,营收与净利润规模均超2021年水平。根据公司披露的前三季度主要经营情况内容,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在保证订单交付和质量的前提下,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会,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主营产品出货量持续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单晶硅片出货量超60GW,单晶组件出货量超30GW。根据上半年出货情况推算,三季度公司单晶硅片出货量超20GW,单晶组件出货量超12GW。随着硅片、组件销量和价格增长,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较快增长,其中三季度营收增速73.48%;受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大幅增加影响,实现归母净利润的明显增长,其中三季度增速达到75.40%。由于硅料价格的上涨,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与净利率同比小幅下滑,其中毛利率16.11%、净利率12.58%,同比分别下降5.19和0.8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14.04%,环比下降1.41个百分点,由于投资与汇兑收益增加,且费用管控能力提升,单季净利率12.26%,环比提升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由于销售规模增长、销售回款增加,同时预收货款和应付票据结算量增加,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到205.01亿元,同比增长338.23%。 持续加码研发投入,新型电池新品即将发布。公司不断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持续推进HPBC等新型电池技术储备与产业化进程。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7.78亿元,同比增长27.6%,环比增长68.3%;其中三季度研发费用3.16亿元,同比增长23.6%,环比增长27.8%。2022年7月,隆基中央研究院正式投用,是目前全球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电池研发中心之一;9月,公司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正式投产,新型电池技术HPBC进入量产阶段,预计该技术主要针对分布式市场,或于11月进行新 品发布,明年西咸产能有望提升至30GW;同月,公司在自主研发的掺稼P型M6全尺寸单晶硅片上,将HJT电池转换效率刷新至26.12%,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另外,公司计划在鄂尔多斯建设30GW的高效电池项目,技术类型值得期待,有望于2023年投产并实现GW级出货。基于雄厚的技术实力,公司有望在高效电池组件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兑现新技术产品溢价红利。 拟发行GDR并申请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深化国际化布局。为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公司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lobal Depository Receipts, “GDR”),并申请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GDR以新增发的公司人民币普通股(A股)作为基础证券。瑞士是欧洲金融中心,在瑞士上市有望强化公司国际战略布局,满足国内外业务资金需求,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同时在全球光伏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全球销售网络。 投资建议。随着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持续高增长,公司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链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考虑到公司汇兑收益增加,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145.79、175.30、213.87亿元(原预测值分别为135.1 8、166.41、207.62亿元),EPS 1.92、2.31、2.82元,动态PE 25.6、21.3、17.5倍。光伏行业景气向上,公司在单晶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有望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硅片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在硅片环节的竞争压力可能加大并影响盈利水平。 (2)公司组件业务出口占比较大,如果海外贸易保护现象加剧,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3)公司新型电池等新兴业务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捷佳伟创
|
机械行业
|
2022-10-28
|
151.86
|
--
|
--
|
151.49
|
-0.24% |
|
151.49
|
-0.24%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56亿元,同比增长13.65%;归母净利润8.21亿元,同比增长36.9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62亿元,同比增长36.29%;EPS2.36元。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77亿元,同比增长40.61%;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增长120.9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95亿元,同比增长118.62%。 平安观点:盈利水平持续向好,在手订单加速扩充。三季度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较二季度业绩有明显改善。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25.46%、净利率19.24%,成本费用管控优化。其中,三季度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为25.44%和19.82%,环比分别提升1.7和2.0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向好。公司在手订单充裕并持续扩充,三季度合同负债46.16亿元,环比增长23.68%;受销售规模和发出商品增加影响,公司三季度存货55.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预计随着新技术导入市场带动产品毛利率提升,以及后续TOPCon等高价值量设备在营收中占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向好。 TOPCon及PE-Poly放量趋势明确,公司激光SE及海外整线订单获重大突破,国际化布局不断加强。今年以来,N型电池迭代加速,TOPCon率先占据扩产高点,预计今年TOPCon产能有望达到80GW,明年有望超越200GW。三季度以来,国内外TOPCon电池设备招标提速,7月公司公布成功中标头部客户的PE-Poly路线TOPCon电池项目,包括湿法、PE-Poly、硼扩散、PECVD正背膜等。8月公司再发喜讯,PE-Poly“三合一”设备再次中标头部企业TOPCon电池装备项目。10月,公司公布其TOPConSE激光及专用高温设备的批量订单已进入交货环节,标志着公司TOPCon整线供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球领先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同时,公司海外营销团队在海外各地陆续签订了近10GW的PE-polyTOPCon整线Turnkey合同,公司国际化战略不断强化。10月19日,公司发布公告,筹划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或其他证券交易所上市,有助于加快国际化战略布局,打造公司国际化品牌和形象。持续加码研发投入,钙钛矿科研合作助力订单签订。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2.3亿元,同比增长11.72%。10月16日,公司官微发布信息,公司近期获得某央企研究院的钙钛矿低温低损薄膜真空沉积设备订单、某国家科学院的反应式等离子镀膜设备订单,并成功中标了某全球头部光伏企业的钙钛矿电池蒸镀设备项目。该蒸镀设备核心蒸发源由捷佳伟创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公司积极推进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整线装备的研发及升级,已获得了狭缝涂布、PVD/RPD、蒸发镀膜等设备订单,助力大量知名领先企业实现钙钛矿产品的研发与量产,深入服务了国家科研院和央企研究院及知名高院关于钙钛矿课题的研究与探索。 投资建议。鉴于新技术导入市场带动盈利能力提升,且公司汇兑收益增加,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0.52亿元、13.52亿元、16.75亿元(原预测值分别为9.68亿元、13.10亿元、16.54亿元),EPS3.02、3.88、4.81元,动态PE49.2、38.3、30.9倍。光伏行业景气向上,N型TOPCon率先占据扩产高点,公司主推的PE-Poly三合一设备有望成为主流路线,激光SE加持公司整线供应能力并提升单GW价值量,随着新技术产品导入市场,公司订单与业绩有望高增,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受供应链价格和贸易政策等影响,下游装机需求或不及预期;(2)若N型电池降本提效进度较慢,或终端销售溢价不及预期,存在扩产力度减弱等风险;(3)公司HJT板式PECVD市场竞争力待验证,管式PECVD研发进度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
|
|
迈为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2-10-28
|
487.18
|
--
|
--
|
526.00
|
7.97% |
|
526.00
|
7.97%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16亿元,同比增长38.01%;归母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50.6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35亿元,同比增长50.51%。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55亿元,同比增长32.67%,环比增长35.61%;归母净利润2.91亿元,同比增长42.50%,环比增长34.3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49.62%,环比增长47.59%。 平安观点:业绩增长稳健,规模效应助力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38.67%、净利率22.04%,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37和1.79个百分点,业绩增长稳健。其中,三季度实现毛利率36.7%、净利率22.33%,环比略有下降。前三季度,在规模效应影响下公司期间费用率降至16.4%,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受汇兑收益增加影响,财务费用率-3.85%,同比下降2.88个百分点。预计后续随着HJT等高价值量与高毛利率产品在营收占比中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水平有望继续向好。 HJT设备招标提速,在手与新签订单持续扩充。公司在手订单充裕,前三季度,随着客户预付款持续增加,公司合同负债达到34.7亿元,同比增长58.0%,环比增长22.9%;同期,公司存货金额达到41.14亿元,同比增长47.24%,环比增长12.56%,预计在产品和发出商品维持高位。去年,公司取得金刚玻璃、华晟、爱康等客户共约5.8GWHJT订单,预计今年将有部分订单实现收入确认。今年以来,下游HJT电池厂商扩产招标提速,根据我们对公司及客户关于合同披露及项目中标等公开信息梳理,公司与印度信实工业、爱康、浙江润海、华晟、宝馨科技、金刚玻璃等客户或新签超23GWHJT订单。公司为HJT设备绝对龙头,保持高市占率和高利润率优势,充裕订单有望支撑明年业绩高增。 持续加码研发投入,降本提效新技术进展顺利。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3.39亿元,同比增长71.3%;研发费用率11.26%,同比提升2.19个百分点。今年8月,公司采用低铟含量的TCO工艺结合SunDrive公司的铜电镀栅线,在全尺寸(M6,274.4cm2)单晶硅异质结电池上获得了25.94%的光电转换效率。9月,公司联合SunDrive采用公司自主创新的可量产微晶设备技术和工艺研制的全尺寸(M6,274.5cm2)N型晶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实现26.41%的突破。公司持续引领并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降本增效。 投资建议。鉴于HJT等新技术产品盈利水平较高,且公司汇兑收益增加,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9.52亿元、14.48亿元、21.04亿元(原预测值分别为8.97亿元、13.58亿元、18.98亿元),EPS5.50、8.37、12.16元,动态PE87.3、57.4、39.5倍。光伏行业景气向上,HJT电池降本增效空间广阔,预计今年扩产规模有望达到20-30GW,明年有望达到40-50GW,公司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行业受产业链价格波动和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下游装机需求不及预期。(2)HJT降本增效快速不及预期,下游扩产落地进度较慢。(3)公司半导体、钙钛矿等新型业务研发与商业化推进不及预期。
|
|
|
通威股份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2-10-27
|
47.56
|
--
|
--
|
48.97
|
2.96% |
|
48.97
|
2.96%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0.84亿元,同比增长118.6%,归母净利润217.3亿元,同比增长265.54%,扣非后净利润219.81亿元,同比增长270.62%。第三季度,公司营收417.45亿元,同比增长107.3%,归母净利润95.07亿元,同比增长219.12%。 平安观点:硅料持续量利齐升,电池片盈利回暖。第三季度,公司收入规模和利润规模环比较快增长,其中归母净利润95.07亿元,环比增长35%,估计三大主要业务均贡献增量。硅料方面,三季度硅料价格持续上升,三季度末硅料价格较二季度末上升约11%,推动硅料盈利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产量方面,尽管四川限电政策、泸定地震对公司三季度多晶硅生产形成负面影响,考虑6月底包头二期5万吨项目实现点火以及在三季度的产量贡献,估计三季度公司多晶硅产量环比正增长。电池片方面,由于终端需求旺盛和供需格局改善,参考其他电池片企业披露数据,电池片环节的毛利率在三季度明显改善。农业方面,三季度是传统最旺的季节。 继续做大硅料业务,规划TOPCon等新型电池产能。截至2022上半年,公司多晶硅产能规模达到23万吨;乐山三期12万吨项目已取得能耗指标批复,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公司计划在内蒙包头和云南保山各投资建设20万吨多晶硅产能,预计于2024年投产,届时公司多晶硅产能有望达到75万。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片生产企业,预计2022年底产能规模将超过70GW,公司在TOPCon、HJT等新型电池方面前瞻布局,规划新增建设8.5GWTOPCon电池产线,预计将于2022年底建成投产。 组件业务发力,有望快速成长。公司自2016年并购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起即拥有部分组件产能,并积累了一定的组件技术与市场基础。 2022年,公司陆续中标国内大型光伏项目的组件采购,跻身国内主流光伏组件供应商。2022年9月,公司公告称,拟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在盐城经济技开发区投资建设年产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达成合作。整体看,公司具备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且当前硅料盈利水平高企,有助于公司构建成本优势并提升组件市占份额。 投资建议。受诸多因素影响,多晶硅价格较预期更为坚挺,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96.2、226.6亿元(原预测值244.4、211.5亿元),EPS6.58、5.03元,对应的动态PE7.2、9.4倍。光伏行业中长期前景向好,公司在硅料和电池片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国内外光伏需求受政策、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2)硅料环节产能持续扩张,可能导致竞争加剧和盈利水平不及预期。(3)电池片环节技术迭代速度较快,如果新技术发展速度超预期,可能影响存量电池片产能的盈利水平。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2-10-25
|
406.62
|
--
|
--
|
414.54
|
1.95% |
|
490.56
|
20.64%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103.34亿元,同比增长186.72%;实现归母净利润175.92亿元,同比增长126.96%。其中2022年Q3单季度实现营收973.69亿元,同比增长232.47%;实现归母净利润94.24亿元,同比增长188.4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9.87亿元,同比增长234.7%。 平安观点:第三季度营收创新高,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从2022年Q3单季度来看,公司营收973.69亿元(同比+232.47%,环比+51.45%),归母净利润94.24亿元(同比+188.42%,环比+41.17%);归母净利率9.68%(同比-1.48pcts,环比-0.7pcts),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72.86亿元(同比+147.46%,环比-37.23%);期间费用率9.04%(同比-3.22pcts,环比-0.67pcts)。 公司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市占率持续攀升。据市场调研机构SNE数据,2022年1-8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总计287.6GWh,同比增长78.7%。公司1-8月全球累计装机102.2GWh,已超其2021年全年装机量(96.7GWh),全球市占率达到35.5%,较2021年提升3.7pcts。从国内来看,宁德时代已占据动力电池领域“半壁江山”。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2年1-9月,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193.7GWh,同比增长110.5%。其中,宁德时代以92.02GWh的装机量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47.51%。 电池产能再扩约180GWh,进一步强化龙头地位。从公司2022半年报得到公司上半年公司产能154.3GWh,对应年化产能接近310GWh,此外约100GWh在建。同时,本期报告期内公司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山东济宁、河南洛阳分别投建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总投资分别不超过73.4亿欧元、140亿元人民币、140亿元人民币,对应电池产能将分别增加约100、40、40GWh。电池产能预计由年底的400GWh再增加180GWh,增长45%左右。投资建议:全球汽车电动化和储能浪潮正愈演愈烈,在需求端持续超预期增长的拉动下,头部电池企业正开始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扩产。随着公司新产能的加速投建,规模效应和高技术壁垒双重因素叠加,公司的成长性将愈发凸显。我们预测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2.6、473.0、600.8亿元(前值为252.4、352.3、467.9,调整原因为公司近期新建多个生产基地所致),对应10月21日收盘价PE分别为34.4、21.3、16.8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疫情导致产业链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若未来国内疫情防控态势恶化,将影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进而对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技术路线变化风险:若出现可产业化、规模化的新技术路线及产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将会受到影响。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动力电池材料受锂、镍、钴等大宗商品等价格影响较大,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公司的成本将形成较大压力。
|
|
|
捷佳伟创
|
机械行业
|
2022-09-06
|
132.42
|
--
|
--
|
148.86
|
12.42% |
|
157.66
|
19.06% |
|
详细
PERC 设备龙头,布局新型电池等新兴业务。公司早年从清洗设备切入光伏领域,随着PERC 电池成为行业主流,公司PERC 主要工艺设备市占率超过50%,龙头领先优势明显。随着N 型技术发展,公司形成了含PE-Poly 的TOPCo整线供应能力,以及含RPD 系列和PECVD 在内的HJT 整线交付能力,并积极向XBC、钙钛矿、半导体等领域延伸。 TOPCo率先放量趋势明确,有望带动公司订单高增。N 型技术拐点已至,TOPCo依托效率与性价比优势,率先占据扩产高点,下半年和明年有望迎来设备密集招标期。公司拥有PERC 时代大量客户和存量设备资源,TOPCo领域自主研发的PE-Poly 设备实现隧穿层、Poly 层、原位掺杂层“三合一”制备,有效解决绕镀、能耗高、石英件损耗等难点,已获市场验证和头部客户订单,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支撑订单快速增长。 研发推动HJT 设备市占率提升,钙钛矿RPD 设备布局领先。公司具备HJT 整线供应能力,布局板式与管式PECVD 双路线,RPD 设备提效优势显著,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钙钛矿RPD 镀膜设备已获市场认可,并加强狭缝涂布、蒸镀设备等布局研发,随着钙钛矿单结及叠层需求提升,公司有望在其商业化过程中率先受益。此外,公司已获半导体清洗设备重复性订单,向泛半导体及半导体行业拓展有望成为业绩新增长极。 投资建议。需求持续旺盛,叠加技术变革提速,电池设备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公司在手订单充裕并有望持续扩充,预计2022-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将分别达到64.16、83.42、103.21 亿元。由于PE-Poly 和RPD 等新技术设备导入市场毛利率将有一定提升,预计2022-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分别达到9.68、13.10、16.54 亿元。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受供应链价格和贸易政策等影响,下游装机需求或不及预期;(2)若N 型电池降本提效进度较慢,或终端销售溢价不及预期,存在扩产力度减弱等风险;(3)公司HJT 板式PECVD 市场竞争力待验证,管式PECVD 研发进度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