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壕环境
|
能源行业
|
2023-04-28
|
11.79
|
--
|
--
|
12.52
|
5.48% |
|
12.43
|
5.43%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及2023 一季度业绩公告,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38.42亿元,同比提升87.23%。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65 亿元,同比提升79.2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69 亿元,同比提升113.9%。单四季度看,实现收入12.89 亿元,同比上升39.98%,实现归母净利润1.02 亿元,同比下降33.49%。 2023Q1 实现营业收入12.98 亿元,同比上升52.73%,实现归母净利润2.04 亿元,同比上升53.86%。 燃气业务高增,验证神安价值。2022 年公司天然气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8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1.88%,占营业收入比重为93.24%;毛利率为 24.68%,yoy-2.78 pct,其中售气收入34.02 亿元,yoy+136.49%,实现售气量11.71 亿m3,yoy+77.42%。2022 年12 月,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神安线管道陕西-山西段完成物理连接,进入试运行阶段,该段管道完工标志着神安线管道全线贯通。神安线将陕晋两省充足的天然气运送到需求旺盛的河北市场,目前已成为河北省第三大气源,为河北省天然气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耕天然气分销市场,持续扩张销售半径。2022 年9 月,公司与华电河北分公司建立长期天然气供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先期以石热九期开展合作,计划3年内达到 4-8 亿m3的合作规模,后期参照石热九期项目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开展鹿华热电、裕华热电以及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供气合作,华电河北公司天然气总需求有望达 24 亿m3/年。此外,3060 背景下,氧化铝、玻璃、陶瓷等高耗能企业有望在环保要求下进行产能升级,公司正积极扩展神安线业务区域内相关企业的用气需求,重点开发神安线管道沿线的直供大客户、工业园区客户,以及自营或合营燃气终端公司、大型燃气集团等,并在安平站推进与国家管网互联互通,拓宽公司的销售半径。 原料价格上涨叠加施工周期延后致使水务毛利率降低,聚焦膜产品技术研发有望实现业绩修复。2022 年膜产品销售及水处理工程服务业务实现营收2.1 亿元,yoy-30.89%,占公司营收比重为5.46%,毛利率18.49%,yoy-12.79pct,主要原因系水务工程项目受到外部影响,施工进度滞后,叠加膜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分业务看,膜产品销售1.01 亿元,yoy-36.25%,水处理工程收入1.09 亿元,yoy-32.38%。2022 年,赛诺水务签订了新疆石河子、榆林科创供水、神木自来水、湖北三宁二期等项目,未来水务板块公司将持续聚焦产品研发和膜系统集成,有望实现业绩修复。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调整2023-2024 年盈利预测,新增2025 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为52.49 亿元、77.39 亿元、102.8 亿元,增速分别为36.6%、47.4%、32.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8 亿元、9.3 亿元、12.14 亿元,增速分别为74.5%、45.8%、30.5%。对应PE 分别为16.1X、11.0X、8.5X。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下游市场需求不稳定风险,市场竞争风险,项目建设不及预期风险。
|
|
|
中泰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3-04-26
|
14.40
|
--
|
--
|
15.83
|
9.93% |
|
15.83
|
9.93%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23Q1实现营业收入9.52亿元,同比增长7.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2.12万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8元,同比增长12.5%。 23Q1收入同比增速有所下滑,当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裕,新建产能放量在即,看好公司全年业绩。23Q1,公司收入同比增速为7.34%,较22Q1收入39.02%的同比增速有所下滑,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比提升,23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11.9%,较22Q1的7.5%提高4.4pct,盈利能力有所改善。公司业务主要为燃气分销和设备制造,设备制造业务由于核心产品板翅式换热器毛利率较高,整体毛利率多年维持约30%,较燃气业务毛利率水平更高。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在手设备订单18.6亿元,2022年新签设备订单13.4亿元,创历史新高。且2022年公司设备端在产品品类拓张(推出新产品——绕管式换热器)、新业务领域突破(实现多套稀有气体设备销售、成为国内首家进入中船海上LNG船舶换热器供应链企业)等方面多点开花,叠加公司自主投建的新建产能预计于2023年陆续投产,届时换热器产能可增加2-3倍,我们认为公司能够有效缩短订单交货周期,加快收入确认进程,并提升订单获取能力,看好公司设备业务增长。 “双碳”目标下天然气分销有望稳定提升,天然气价格下降,成本端有望修复。 2023Q1,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952.28亿m3,较2022Q1的944.34亿m3提升0.84%。逆转了2022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2.72%的情况。价格方面,截至4月21日,IPE英国期货结算价较年初下降43.87%,有望改善城燃企业成本压力,推动下游需求增加。中邑燃气在山东德州具备近千公里管道和多地特许经营权,2019-2022年营收稳步增长,并且下游民用端占比不足10%,顺价能力出色,我们认为3060目标下,天然气终端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燃气分销业务有望维持增长。 工业大宗&电子特气业务同步开展,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公司2021年投建的山东章丘3.5万m3/h气体运营项目投产在即,大宗气体运营盈利逻辑明确,“长约合同”提供稳定现金流,余量气体分销增厚利润,年内有望贡献收入。公司2022年6月成立河北瑞尔泰,利用唐山当地丰富的液氧资源,开展氪氙气体的精制和销售,随着工业气体运营逐渐走上正规,公司有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进一步突破业绩天花板。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40.54亿元、48.94亿元、57.69亿元,增速分别为24.5%、20.7%、17.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2元、4.80亿元、5.77亿元,增速分别为33.8%、29%、20.3%。对应PE为14.7X、11.4X、9.5X。考虑到公司设备端增速良好,在手订单饱满,发力气体运营业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在手订单交付不及预期风险、新建产能推进不及预期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
|
|
旺能环境
|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
2023-04-24
|
16.26
|
--
|
--
|
17.57
|
4.83% |
|
17.05
|
4.86%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5亿元,较上年(调整后)同期增长11.65%,归母净利润7.22亿元,较上年(经调整)同期增长7.79%,扣非归母净利润6.68亿元,较上年(经调整)同期增长了1.94%,基本每股收益1.69元/股;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5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31.06%,归母净利润1.64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3%,业绩略低于预期。 垃圾处置板块稳定运营,积极拓展项目储备充足。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公司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合计1200吨实现并网发电;在浙江、湖北、四川、河南、安徽、广东等9个省份投资、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合计2.33万吨,其中已建成正在运营的有19座电厂31期项目共2.09万吨,试运营项目1个750吨,在建项目1个700吨,筹建项目1个1,000吨。2022年公司餐厨项目140吨正式投产运营;在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5个省份投资、建设餐厨垃圾项目合计2,820吨,其中已建成投运12期餐厨项目共1,860吨,试运营餐厨项目3个共800吨,在建餐厨项目2个共160吨。公司试运营和在建项目充足,随着项目陆续投产,将为公司业绩提供有力保证。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市场,2022年生活垃圾处置业务重点跟进了国内贵州、山西、四川、云南等地下属项目共计14个,跟进重点海外项目8个。 锐意进取资源再生板块,有望打造第二成长曲线。公司于2022年1月4日收购立鑫新材料60%股权,正式布局新能源锂电材料循环利用产业,目前一期动力电池提钴镍锂项目(镍钴提纯量3,000金吨/年,碳酸锂提纯量1,000吨/年)正式运营。由全资子公司浙江旺能城矿科技有限公司在2022年6月、12月分别与湖州永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宁波朗辰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获取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头部企业国轩高科和宁德时代的报废电池,开拓中间品供应链,积极拓展业务网点。根据公司2022年年报,公司锂电池再利用实现营业收入2.48亿元,毛利率16.7%,业绩贡献逐步显现。此外,浙江立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四批)》,是第四批白名单中浙江省唯一的一家,看好公司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布局。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再生橡胶,收购的南通回力(公司全资子公司旺能投资合计持有南通回力90%的股权)一期3万吨丁基再生橡胶生产线正式运营,二期含丁基再生橡胶、轮胎再生橡胶及硫化橡胶粉生产线合计7万吨在建中。随着后续产能进一步释放,公司业绩将迎来新的增长。 投资建议与估值:公司垃圾处置主营业务稳步增长,储备项目充足,同时积极布局资源再生业务,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保障。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的收入分别为42.77亿元、50.08亿元、59.24亿元,增速分别为27.7%、17.1%、18.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34亿元、9.3亿元、10.19亿元,增速分别为15.5%、11.5%、9.6%,对应PE分别为8.63X、7.74X、7.06X,维持“买入”投资评级。风险提示:项目推进不及预期;电价下调的风险;金属价格波动;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锂电池回收市场不及预期。
|
|
|
苏文电能
|
综合类
|
2023-04-24
|
47.21
|
--
|
--
|
68.53
|
20.29% |
|
60.47
|
28.09%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及2023 一季度业绩公告,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23.57亿元,同比上升27.01%。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56 亿元,同比下降14.95%。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19 亿元,同比下降570.45%。单四季度看,实现收入8.55 亿元,同比上升29.27%,实现归母净利润0.51 亿元,同比下降47.46%。2023Q1 业绩超预期,实现营业收入5.81 亿元,同比上升42.79%,实现归母净利润0.96 亿元,同比上升127.64%。 设备端:收入翻倍,16 万㎡新设备生产基地在建,设备收入有望进一步提升。2022年,公司电力设备供应业务实现收入6.59 亿元, yoy+99.59%,毛利率18.59%,yoy-3.42%。目前公司设备制造拥有200+人技术团队,产品体系涵盖高低压成套柜、断路器、储能集成箱等多方面,2022 年,公司募集资金13.8 亿元,用于“智能电气设备生产基地建设”及“电力电子设备及储能技术研发”的进一步建设。 随着新设备生产基地的逐渐投产,公司设备收入有望进一步增加。 工程端:能源数字化进程下智能用电服务需求有望充分释放。2022 年,公司电力施工及智能用电服务实现收入15.51 亿元,yoy+12.33%,毛利率27.47%,yoy-0.65%。公司具备齐全的电力施工资质,以设计业务为先导,配合完善的电力设备供应能力和精细化的后端智能用电服务,实现电力工程业务不断增长,2022年Q1-Q3 实现新签合同16.73 亿元,yoy+92.47%。电力智能化方面,公司开发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 SCADA 系统,推出了“电能侠云平台”,在传统电力运维基础上引入云计算等新数字技术,截至2022 年,“电能侠云平台”接入变电站4300+,光伏站100+,储能站30+,共接入电能物联网终端设备8W+,年均管理用电量超60 亿度。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用电终端对能源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能源数字化进程。 持续加码新能源,推进EPCO+光伏+储能布局。2023 年2 月,公司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思贝尔海纳储能与瑞浦兰钧就电芯、储能、综合能源业务合作事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有效期限壹年,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双方计划在大型储能、工商业储能、综合能源项目开发方面优势互补,打造储能示范标杆。双方就供应链战略合作达成协议:瑞浦兰钧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电芯、技术支持等服务,思贝尔海纳储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瑞浦兰钧产品;2023-2026 年四年计划采购量分别为500mwh、1000mwh、2000mwh、3000mwh。2023 年4月,公司公告成立全资子公司充动科技,优化深耕公共充电桩综合管理平台,完善公司新能源产业发展布局,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为32.39 亿元、43.26 亿元、59.23 亿元,增速分别为37.4%、33.5%、36.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3 亿元、6.13 亿元、8.41 亿元,增速分别为84.5%、29.6%、37.4%。对应PE 为20.9X、16.1X、11.7X,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行业政策风险,公司业务区域拓展不及预期风险,疫情反复风险。
|
|
|
国能日新
|
计算机行业
|
2023-04-24
|
63.10
|
--
|
--
|
103.50
|
16.48% |
|
88.16
|
39.71%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和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953.06万元,同比增长 19.78%;实现归母净利润 6,708.21万元,同比增长13.36%,其中,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带来股份支付费用约 431.98万元。2023Q1实现营业收入 8,231.46万元,同比增长 35.82%;实现归母净利润 1,039.6万元,同比增长 96.01%。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龙头,服务规模稳步增长。公司是服务于新能源行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2022年公司不断提升以功率预测产品为核心的主营业务产品能力及服务水平,服务电站数量逐年增长,2022年净新增电站用户数量高达559家,公司服务电站数量截至 2022年底增至 2,958家,使得功率预测服务累积效应逐渐凸显,具有高毛利水平的功率预测服务规模持续上升,公司总体毛利率比 2021年提升 3.22pct。其中,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产品毛利率 67.50%,较上年增长 3.64%。 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产品优化布局,不断突破业务场景。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公司增强了控制类业务新领域布局,研制完成集成一次调频、惯量响应及快速调压功能于一体的主动支撑装置,越限后主动调节功率出力支撑电网频率及电压稳定。此外,公司还研发了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分布式融合终端,已在山东、河南、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份推广,保障分布式光伏按照当地电力调度机构指令有序上网消纳。2022年公司并网智能控制产品收入 5,507.45万元,较上年增长16.29%,毛利率为 61.27%;其中,升级改造 346.37万元,较上年增长 21.02%。 公司不断突破业务场景,依据各地电网的对并网控制产品方面管理规范要求对现有电站客户所使用的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此外,公司还开展了多个省份关于AGC/AVC 产品功能及通信的双重化升级改造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长足动力。 电网新能源管理系统需求加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下带来广阔发展空间。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提升,尤其是分布式的高速增长,有源(主动)配电网的深入发展,电网公司对新能源的管理在持续加强,公司立足功率预测业务,拓展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新能源管理系统、新能源电站智能运营等衍生类业务,可协助电力系统提升新能源精细化管理能力和预测消纳能力,提升可靠性,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此外,公司积极拓展电力交易辅助决策系统、虚拟电厂、储能 EMS等新兴业务,2022年包括电力交易、储能、虚拟电厂在内的产品收入为 1106.76万元,同比增长 93.00%,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 3.08%,为公司发展打开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调整公司 2023年-2024年的盈利预测,新增 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为 4.74亿元、6.01亿元、7.65亿元,增速分别达到 31.9%、26.7%、27.4%,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88亿元、1.11亿元、1.43亿元,增速分别达到 31.3%、26.0%、28.4%,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政策发展不及预期;软件研发不及预期;市场竞争的风险;数据采购的风险。
|
|
|
南网科技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04-24
|
43.45
|
--
|
--
|
45.10
|
3.49% |
|
44.96
|
3.48%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和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90亿元,同比上涨29.2%,实现归母净利润2.06 亿元,同比上涨43.8%;其中单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84 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归母净利润0.70 亿元,同比下降23.5%。2023Q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0 亿元,同比增长88.5%,实现归母净利润0.30 亿元,同比增长570.9%。 22 年多业务开拓取得突破,2023Q1 保持高景气。(1)2022 年公司储能项目稳步增长,连续中标多项大型储能项目,储能系统与技术服务板块营收达3.25 亿元,同比增长70.5%;公司自主研发的InOS 系统及相关核心模组带动智能配用电设备营收同比增长57.9%,毛利率同比增长0.53pct;完成带电作业机器人、长航时智能组网微型多旋翼无人机等产品研发,带动机器人及无人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9.3%,毛利率同比增加2.49pct;广东省外业务实现突破,同比增长66.4%,省内业务同比增长26.2%。(2)2023Q1 公司加强产品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8.5%/570.9%,利润增速高于营收。 储能业务爆发在即,毛利率优化路径明晰。(1)公司作为南方电网旗下的储能建设平台,深刻理解电网侧+电源侧需求,技术水平领先,实施经验丰富,2022 年公司中标金湾电厂储能辅助调频项目、大唐国际雷州30MW/30MWh 火储联合调频项目、广西南宁武鸣共享50MW/100MWh 储能电站项目、梅州五华电网侧70MW/140MWh 独立储能项目、大唐国际潮州30MW/30MWh 储能辅助调频改造项目等大型储能项目,当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2)2022 年由于储能电池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公司储能系统技术服务毛利率同比下降15.7pct,为11.6%;展望2023 年,碳酸锂价格由年初51 万元/吨下跌至17.85 万元/吨(4 月20 日),有望带动储能电池成本走低,刺激下游的储能装机需求,同时优化公司储能业务毛利率。 科技创新赋能电力系统,智慧电网驱动业绩增长。(1)2022 年公司中标国网公开招标的千万级框架协议项目,智能监测类拳头产品获得国网标杆地区市场认可;(2)“慧眼”无人机巡航系统走出南方电网,丰富应用场景,为后续市场开拓奠定良好基础;(3)自主开发“源网荷储智慧联动平台”,集聚资源超500MW;(4)成功举办“丝路”创新大赛,吸引高校、芯片及设备厂商等97 支开发团队参赛,初步构建“丝路”产业生态。公司有望凭借电网智能化优势带动智能设备销售,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调整公司2023 年-2024 年的盈利预测,新增2025 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实现销售收入为47.75 亿元、72.89 亿元、104.29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66.8%、52.6%、43.1%,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4 亿元、8.99 亿元、13.30 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49.7%、75.0%、47.9%,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客户集中度过高;上游组件价格上涨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
|
|
华电重工
|
机械行业
|
2023-04-24
|
7.02
|
--
|
--
|
7.60
|
6.89% |
|
8.15
|
16.10%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和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2.06亿元,同比下降 20.6%,实现归母净利润 3.10亿元,同比增长 2.2%;其中单四季度实现营收 27.28亿元,同比下降 48.0%,实现归母净利润 1.59亿元,同比增长 2.5%。2023Q1公司实现营收 9.01亿元,同比下降 32.2%,实现归母净利润-1.10亿元,同比下降-0.70%。 “抢装潮”影响 22年全年业绩,合同执行周期扰动 2023Q1营收。 (1)分业务来看,2022年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6.11亿元,同比增长 32.80%; 热能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2.00亿元,同比增长 53.74%;高端钢结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2.27亿元,同比增长 65.53%;海洋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1.46亿元,同比减少 79.56%;氢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47.08万元,同比增长 235.84%; 受“抢装潮”后,海上风电项目大部分已完工,新签项目尚未形成规模,海洋工程业务下降明显影响 2022全年营收; (2)合同签订保持增长,2022年公司新签合同 89.39亿元(于 2022年确认收入 25.97亿元),较 2021年增加 16.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1.97%;2023Q1公司已中标合同额达 30.04亿元,较 2022Q1增长 0.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3%; (3)受合同执行周期影响,2023Q1公司营业收入同比降低 32.2%,部分合同未能在一季度实现收入,此外一季度在执行合同同比有所减少。 火电辅机大规模招标临近,海风业务有望复苏。 (1)2022年下半年以来,为配套新能源建设,我国核准一批清洁、高效的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其中大部分将于2025年前完成投产发电。我们预计火电辅机的大规模招标将始于 2023年下半年,公司作为火电辅机龙头具备技术、品牌、客户等多维优势,有望承接大量订单。 (2)我们预计“十四五”末期我国海风容量将达到 1亿千瓦以上,2023-2025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平均增速将达到 49.4%,公司已签订并实施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具备海上风电场施工总承包的完整业绩,在手订单充足,有望在今年实现海风业务的复苏。 绿氢项目加速落地,电解槽迎爆发。根据国际能源网/氢能汇汇总统计,2023Q1国内有 13个绿氢项目签约或进入开工环节,电解槽容量达 835MW。此外,2023年 2月,欧盟新版 CBAM 碳关税范围扩展至氢气,计划对灰氢和蓝氢将收取关税,绿氢经济性显著提升,刺激电解槽需求;预计 2025年我国绿氢需求量达到 130万吨,对应 2023-2025年电解槽累计出货量达到 17GW。公司已中标达茂旗 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 EPC 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达 3.45亿元,计划于 2023年内投产。我们认为凭借公司在氢能领域的前瞻布局和华电集团在绿氢项目上的积极拓展,氢能业务将成为公司业绩的新增长极。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调整公司 2023年-2024年的盈利预测,新增 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为 131.97亿元、162.32亿元、204.91亿元,增速分别达到 60.8%、23.0%、26.2%,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91亿元、5.40亿元、6.86亿元,增速分别达到 58.5%、10.1%、26.8%,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集中风险;政策支持力度不达预期风险;海上风电装机量不及预; 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产品毛利下降的风险。
|
|
|
科汇股份
|
|
2023-04-21
|
15.96
|
--
|
--
|
17.85
|
11.15% |
|
17.74
|
11.1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业绩公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3.10亿元,同比下降16.05%。实现归母净利润为-742.87万元,同比下降 113.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603.89万元,同比下降 135.2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59.97万元,同比下降 10.85%。单四季度看,实现收入 8972.93万元,同比下降 24.04%,实现归母净利润-479.15万元,同比下降 121.31%。 电网及铁路基建进度放缓叠加宏观经济下行,公司设备业务整体有所下滑。2022年公司电力故障监测及电力自动化业务实现收入 1.7亿元,yoy-19.03%,毛利率51.08%,yoy-5.54pct。分产品看,公司输电线路故障行波测距产品/电力系统同步时 钟 / 配 电 网 自 动 化 产 品 / 电 力 电 缆 故 障 探 测 与 定 位 设 备 分 别 实 现 收 入0.29/0.24/0.86/0.32亿元,yoy-35.5%/-18.54%/-18.91%/+3.84%,毛利率分别为67.31%/48.76%/41.04%/65.13%,yoy-4.21/-2.77/-6.93//-4.43pct。电力设备业绩下滑主要原因系各地电网基建和铁路基建项目延期,影响了公司销售收入确认进程。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两网共规划投资近 3万亿元,随着宏观经济逐渐复苏,电网及铁路建设进度进一步推进,公司业绩修复确定性较高。 磁阻电机百亿市场方兴未艾,公司有望凭借技术优势构建竞争壁垒。2022年,公司开关磁阻电机业务实现营收 1.19亿元,yoy-10.52%,毛利率为 24.52%,yoy-4.42pct。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系宏观经济下行,产品下游主要应用领域——纺织机械和锻压机械需求有所放缓所致。看到长期,公司在开关磁阻电机已实现业内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有望实现快速切入节能改造领域。2022年,公司在 630kW 电机基础上,预研了 710kW 开关磁阻电机,较原有 630kW 具备更大推力。公司还积极研发生产了同步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在国内外范围内均具备技术稀缺性,同步磁阻电机不使用稀土,能效等级更高,更符合双碳发展目标,与开关磁阻电机均是替代传统电机的重要方向,潜在市场规模达 200亿元。 研发初心不改,业务实现多角度突破,布局用户侧储能有望乘行业快速发展之风起航。公司长久以来注重研发投入,2022年研发费用为 3734.12万元,同比增长11.26%,占营业收入比重为 12.04%,同比提升 2.95pct。基于多年研发基础,2022年公司申请了 15项专利(含发明专利 7项),新增获得 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在成果转化方面,2022年公司实现多项业务突破:暂态原理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保护装置通过国网陕西电科院的专项测试,并在西安市 32座变电站安装投运,其中 110kV 变电站负责第十四届全运会陕西重点场所的供电; 新推出新型低压漏电监测系统,作为南方电网技术推广试点,试运行效果良好。 储能业务方面,公司目前形成了包括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柜、变流器与控制设备在内完整的储能产品线,此外,公司还积极准备发电侧和电网侧电力储能产品的研发,并重点突破大型储能电站相关应用技术。随着我国储能行业政策不断完善,峰谷价差拉大,用户侧储能打开盈利空间,公司有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调整 2023-2024年盈利预测,新增 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为 4.59亿元、5.42亿元、6.40亿元,增速分别为 48%、18.0%、18.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为 0.5亿元、 0.69亿元、0.89亿元,增速分别为 769.4%、38.5%、28.5%。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业绩季节波动性风险,技术研发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
|
|
九丰能源
|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
2023-04-19
|
23.19
|
--
|
--
|
23.62
|
1.85% |
|
23.62
|
1.8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一季度业绩公告,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4.74亿元,同比下降 7.75%,归母净利润 4.52亿元,同比增长 14.98%。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3元/股。 国际天然气价格回落,公司海气成本优势凸显,盈利能力稳定。2023年至今,荷兰 TTF 期货价格由 77.02美元/mmbtu 下降至 41.15美元/mmbtu,降幅达 46.6%,随着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回落,公司海气成本优势逐步显现。公司海气资源主要分为长约采购和现货采购,长约方面,与马石油和 ENI 已签订 LNG 长约采购合同,与马石油约定 2021-2025年长约提货量 416万吨,与 ENI 约定 2021-2024年提货量 81万吨,具备充足海气长约资源。同时公司与国际市场诸多知名能源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凭借良好的国际信用,能够根据国内外气价变动情况及需求缺口,灵活进行 LNG 与 LPG 的国际现货采购。“陆气”方面,2022年,公司先后完成华油中蓝 28%股权收购、远丰森泰 100%股权收购项目,获得陆地资源池近百万吨规模扩张,待森泰和华油中蓝新建产能陆续投产后,陆上资源量有望进一步翻倍。 能源服务打牢基本盘,自有船队投运后有望实现进一步增长。 (1)能源作业服务业务方面,得益于森泰的井口气资源,2023Q1公司井口天然气回收利用配套服务作业量达 9万吨,单吨服务收益保持稳定,盈利能力较为突出; (2)能源物流服务业务 2023Q1实现收入 0.65亿元,我们认为,公司具备东莞立沙岛年周转量 300万吨(LNG /LPG 各 150万吨/年)的接收站和自主控制的船队(4艘 LNG 船舶(2艘自有,1艘待交付,1艘在建),4艘 LPG 船舶(2艘租赁,2艘在建)),看到长期,随着在建船舶陆续投入使用,有望驱动公司能源物流服务进一步提升。 氦气产销量同比高增 50%,氢能业务布局持续完善。2023Q1,公司高纯度氦产销量超过 5万方,同比增长超过 50%,并持续布局直接终端客户,2023年,公司将积极实施内蒙森泰 BOG 提氦项目扩产改造及四川泸县新建粗氦精制项目建设,由点及面扩展氦气产能,构建良性业务发展生态。氢能方面,公司正积极推动制氢业务布局,相关标的已进入资产交割阶段(公司拟持股 70%),公司有望在制氢技术和氢气运营管理方面获得业务能力提升,加速推进公司服务于工业客户的现场制氢业务。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023年-2025年的收入分别为 264.57亿元、285.02亿元、304.94亿元,增速分别为 10.5%、7.7%、7.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26亿元、15.58亿元、17.35亿元,增速分别为 21.6%、17.5%、11.3%。 对应 PE 分别为 11.0X、9.4X、8.4X。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波动风险,上游采购及其价格波动风险,新冠疫情风险,汇率波动风险,项目推进不及预期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
|
|
|
穗恒运A
|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
2023-04-17
|
6.44
|
--
|
--
|
7.46
|
14.77% |
|
7.70
|
19.57%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2022 年,公司主营收入39.32 亿元,同比上升0.1%;归母净利润-5730.98 万元,同比下降135.71%;扣非净利润-1.47 亿元,同比下降275.22%;其中2022 年第四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9.87 亿元,同比下降11.01%;单季度归母净利润-8499.15 万元,同比下降39.45%;单季度扣非净利润-8787.13 万元,同比上升28.51%。 燃煤价格上升幅度较大致公司业绩短期承压,随着煤炭价格回落公司业绩有望修复。2022 年公司营业成本39.87 亿元,同比增加7%,主要系2022 年燃煤价格同比上升幅度较大导致电热成本增加。归母净利润-5730.98 万元,同比下降135.71%,主要因2022 年燃煤成本上涨、房地产业务利润同比减少、财务费用增加等综合影响。公司表示,在2023 年广东省年度长协电价上浮、煤价下行背景下,公司火电业务正逐步修复。 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火电方面,公司加快推动煤电机组升级改造为超超临界机组的前期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气代煤”工作,2022 年完成东区 2×460MW 气电项目建设总进度 74%,并实现厂用受电,该项目有望于 2023年上半年投产;白云2×460MW 气电项目已完成所有项目核准文件的准备工作,并于 2023 年 3 月 3 日成功摘牌项目用地。光伏发电方面,公司广东台山海宴镇 500MW 渔光互补光伏项目于 2023 年 2 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汕头潮南陇田、潮阳和平 550MW 光伏项目截至 2022 年底完成打桩量 27%,公司全面拓展阳江、湛江、海南等地区光伏项目。氢能方面,公司携手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简称:HTWO 广州)、开发区交投推动成立氢能合资公司,助力广州氢能规模化发展;与 HTWO 广州、文远知行签订氢能无人驾驶合作协议,三方将联合打造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氢能汽车示范区;同时与中石化合作规划建设加油、加氢、充电、光伏发电、非油品“五位一体”综合能源站 15座,目前已建成 2 座,正在建设 2 座。储能方面,公司积极实施“智能制造+储能产业”的业务计划,启动建设 1GWh 储能产品生产基地;整合收购厂区调频储能项目,提升电厂机组的调频性能;全力推进首个用户侧储能电站的建设;筹划在汕头等地建设新型储能项目。公司大力推动区域绿色能源新发展,十四五期间,公司光伏项目有望大规模投产并带动绿电业绩快速释放,带来广阔成长空间。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022 年公司出售部分涉房涉金融业务公司的股权,专注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资产结构;此外,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 亿元,用于潮南陇田 400MW 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和潮阳和平 1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此举表明公司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提升公司清洁能源的装机规模及占比,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增强电力业务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投资建议与估值。公司积极推动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十四五期间,公司光伏项目有望大规模投产并带动绿电业绩快速释放,带来广阔成长空间。我们新增2025 年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 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3.60 亿元、50.77 亿元、56.43 亿元,增速分别为10.9%、16.4%、11.2%,净利润分别为2.01 亿元、2.75 亿元、3.48 亿元,增速分别为451.3%、36.7%、26.4%,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审批进度不及预期; 煤价上行的风险;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
|
|
苏试试验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4-13
|
21.77
|
--
|
--
|
30.36
|
6.71% |
|
23.23
|
6.71%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8.05亿元,同比增长20.21%;实现归母净利润2.70亿元,同比增长41.84%;实现毛利率46.66%,同比提升0.6pct,归母净利率14.95%,同比提升大幅提升2.3pct;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3元,同比增长31.46%,经营活动现金流4.68亿,同比增长87.31%。业绩符合我们的预期。 高毛利试验服务业务占比持续提高,实验室产能逐渐放量。公司试验服务业务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8.40亿,yoy+27.93%,占总营收比为46.52%,yoy+2.81pct,毛利率56.94%,yoy-0.17pct。自2020年服务业务占比超过设备业务以来,环试服务占比逐年提升,毛利率稳定在较高水平,随着服务板块收入占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改善。从广度上看,公司已实现在14个城市布局了17个规模以上实验室,2022年,前期扩产的苏州、西安、青岛、成都等规模以上实验室开始陆续释放产能,分实验室看,苏州广博/北京创博/成都广博/西安广博分别实现收入3.04/1.34/1.01/0.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6%、24.8%、18.6%、25.4%。 从深度上看,公司依据当地客户特性,在泸州、绵阳等地设立专项实验室,进一步强化试验服务网络建设纵深,增强公司规模效应。 环试设备稳定增长,前瞻性布局高景气下游,与环试服务共同驱动公司长久发展。 公司环试设备业务实现收入6.12亿元,yoy+15.1%,毛利率为33.8%,yoy-0.15pct。 近年来,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等产业,目前多个相关在研项目已进入样机测试阶段或已完成,随着这些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公司设备和服务业务有望保持增长。2022年12月,公司公告拟变更2021年部分募投资金用途,扩建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和移动通信性能技术服务平台,并在深圳设立无线测试实验室,用以实施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有望继续加强公司在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的环境可靠性测试能力。 宜特获3.8亿增资,公司集成电路测试验证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2022年,公司集成电路分析业务实现收入2.51亿元,yoy+14.7%,毛利率为57.07%,yoy+2.81pct。上海宜特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yoy+13.8%。2022年12月,公司公告拟引入多位外部投资者,对宜特共增资3.8亿元,公司持股比例由90%下降至69.5%。同时引入高管团队和上海宜特员工持股平台事项,我们认为此举有利于充分调动公司及上海宜特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夯实公司业务发展的人才基础,推动公司及上海宜特长期稳健发展。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调整23-24年盈利预测,新增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为23.07/28.73/35.09亿元,同比增加27.8%、24.5%、22.2%。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62/4.71/5.96亿元,同比增长34.1%、30.2%、26.5%。对应PE分别为30X/23X/18X,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原材料成本上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建项目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
|
|
西子洁能
|
机械行业
|
2023-04-11
|
16.39
|
--
|
--
|
19.95
|
20.98% |
|
19.83
|
20.99% |
|
详细
事件:2023 年3 月31 日,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公司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73.44 亿元,同比增长11.64%;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4 亿元,同比下降51.5%;2022 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0.1 亿元,同比下降96.93%;基本每股收益为0.28 元/股。 在手订单充裕,原材料价格上涨致毛利率下滑。根据公司2022 年年报,公司实现新增订单 77.8 亿元,其中余热锅炉新增订单 31 亿元,清洁环保能源装备新增订单 12 亿元,解决方案新增订单 29.3 亿元,备件及服务新增订单 5.5 亿元;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实现在手订单 84.2 亿元,为公司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2 年公司毛利率为15.53%,比2021 年下降5.77pct,解决方案、余热锅炉、备件及服务、清洁环保能源装备毛利率分别为13.52%、14.72%、18.59%、13.22%,比2021 年分别下降5.87pct、6.03pct、6.59pct、5.68pct。毛利率下降主要系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激烈等影响;公司是余热锅炉龙头企业,主要原材料为各类钢材,约占公司生产成本的60%-70%。此外,近年锅炉行业竞争激烈,订单毛利率也有所下降,影响公司2022 年毛利率水平。从订单毛利率来看,公司逐步放弃低毛利率订单,订单质量逐步提升,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保障。 我们预计2023 年公司毛利率有望修复,公司整体业绩或将提升。 积极布局火电灵活性改造,大力拓展储能、太阳能发电、氢能、风电等新能源领域。2022 年,公司收购了兰捷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51%股权,业务拓展至世界尖端的浸没式高压电极锅炉领域,公司将推动双方技术在国内火电厂灵活性改造、弃风光电消纳、煤改电区域供热和工业用蒸汽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同时公司受让了赫普能源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5.2%股权,布局火电灵活性改造领域,并合作开发“抽汽蓄能”技术,推动公司熔盐储能技术及解决方案在火电灵活性改造领域的应用。公司基于熔盐储能等物理储热、储能领域的实践积累,全方位布局储能、太阳能发电、氢能、风电等新能源领域,从余热利用的领导者向清洁能源的制造者转变。 光热发电有望加速,公司技术储备充足,有望打造新增长曲线。2023 年3 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充分认识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光热规模化发展研究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 万千瓦左右;结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尽快落地一批光热发电项目;提高光热发电项目技术水平等内容。目前,公司已深度参与熔盐储能技术,在光热电站等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先发优势。2022 年11 月14日,公司成功中标中广核吉西鲁固直流100MW 光热发电项目蒸汽发生系统。预计随着光热电站建设加速,未来订单有望稳步提升。 投资建议与估值:公司是余热锅炉行业的龙头企业,预计火电灵活性改造+光热电站+零碳园区的发展,订单量有望快速提升,助推业绩实现快速增长,具备较高成长性。根据公司年报情况,我们调整2023、2024 年盈利预测,新增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1.46 亿元、114.42 亿元、121.07 亿元,增速分别为38.2%、12.8%、5.8%。净利润分别为3.32 亿元、5.8亿元、7.37 亿元,增速分别为62.9%、74.7%、27%,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政策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技术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
|
|
中泰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3-04-11
|
15.74
|
--
|
--
|
16.29
|
2.78% |
|
16.18
|
2.80%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32.6 亿元,同比增长3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8 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3 元,同比增长12.3%;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88 亿元,同比下降8.5%。 业绩符合我们此前的预期。 设备板块实现多重突破,新签订单历史新高。2022 年,设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07 亿元,yoy+38%,毛利率29.7%,yoy+0.33%;新签订单13.4 亿,为历史新高,在手订单18.58 亿元(截至3.31)。从结构看,2022 年公司实现了设备板块的多项突破:(1)稀有气体设备:公司取得了多套精制氪氖氙气体装置销售合同,将公司深冷技术的积累从大规模工业大宗气体延伸至半导体等稀有气体;(2)推出新产品——绕管式换热器,较板翅式换热器更耐腐蚀,能够延伸公司在化工项目中的工艺段,提高单位合同标的,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3)进入中船海上LNG 船舶换热器供应链,为国内首家:海上LNG 船作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对使用的换热器的两相流设计、承压能力、布局结构、保冷性能以及耐腐蚀性均有超高的要求,公司成功进入中船供应链,行业技术实力再次被验证。(4)氢液化设备方面:公司参与了中科院大型氢液化研发项目,承担氢液化正仲氢转化集成冷箱的开发环节,已独立完成氢液化整体流程设计以及优化,在降低氢液化装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公司设备业务实现的多项新突破侧面验证了公司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的同时,有望驱动设备业务长期稳定增长。 新建产能逐步投产,产能瓶颈有望打开。公司自主投建的新建产能2022 年底已基本竣工进入验收环节,主要设备陆续到位,预计2023 年能够逐步投产,新产能规划为原有3000 吨板翅式换热器产能的2-3 倍,能够有效缩短公司订单交货周期,提高订单获取能力,进一步推动设备业务增长。 气投运营渐入佳境,孙公司河北瑞尔泰布局电子气体。(1)大宗气体运营方面:2021 年公司通过自主投资,在山东章丘建设第一套3.5 万m3/h 的空分设备,正式进入气体运营领域。大宗气体运营盈利逻辑明确,“长约合同”提供稳定现金流,余量气体分销增厚利润,公司未来将积极寻求气体运营项目,有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电子气体方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泰氢能于2022 年6 月与安徽百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荣德源生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瑞尔泰,中泰氢能持股60%,瑞尔泰将利用唐山当地丰富的液氧资源,开展氪氙气体的精制和销售,进一步夯实公司“制造+运营”双轨道模式。 城燃业务基本盘稳健,全年净利率有所修复。2022 年,燃气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3.49 亿元,yoy+34.3%,毛利率12.3%,yoy-2.78%。燃气业务2022Q1 由于外部环境导致天然气价格急剧上升,公司未能及时实现顺价,致使2022H1 燃气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6.82pct,净利率为6.3%,全年看,燃气业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外界扰动,利润端有所修复,全年净利率为7.6%。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调整23-24 年盈利预测,新增2025 年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40.54 亿元、48.94 亿元、57.69 亿元,增速分别为24.5%、20.7%、17.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2 元、4.80 亿元、5.77 亿元,增速分别为33.8%、29%、20.3%。对应PE 为16.1X、12.5X、10.4X。考虑到公司设备端增速良好,在手订单饱满,发力气体运营业务,我们上调投资评级为“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在手订单交付不及预期风险、新建产能推进不及预期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
|
|
倍杰特
|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
2023-04-11
|
12.58
|
--
|
--
|
13.09
|
3.07% |
|
12.97
|
3.10% |
|
详细
事件:2023年 4月 3日,公司与江苏苏青水处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次合作旨在促进盐湖提锂、高盐水资源化利用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双方优势,重点优化离子交换树脂性能指标,提升在盐湖提锂以及高盐水资源化利用领域的应用,合作开展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联合攻关、各类科技项目联合申请、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推广等工作,不断提升双方在盐湖提锂以及高盐水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深耕废水资源化领域,技术及项目积累丰富塑造超强竞争力。公司在工业领域复杂性高盐废水零排放及分盐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的项目数据库积累,完成了多个业内标杆项目,累计服务海内外客户五百多家,拥有专利164余项,已成为工业领域废水资源化再利用领军企业,围绕水处理解决方案、运营管理及技术服务、商品制造与销售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业务范围涵盖煤化工、石油化工、焦化、生物化工、电子半导体及盐湖提锂等领域。 进军盐湖提锂,本次战略合作有望为公司在吸附法工艺上取得突破。2021年,倍杰特进军盐湖提锂领域后,凭借显著的技术优势和丰富工程化应用经验,针对不同盐湖提出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将锂的回收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并将盐湖中蕴藏的钾、铷、铯、硼等盐湖资源予以综合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公司已承接盐湖提锂相关订单超 2亿元。本次战略合作是公司布局盐湖提锂膜法工艺应用、智慧化运维后,在吸附法工艺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完善公司在盐湖提锂业务布局。本次合作主要是盐湖提锂领域离子交换树脂的优化和应用,以及盐湖提铯、提铷吸附材料的技术研发,对实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降本增效、节约能耗等方面的突破。我们认为未来凭借公司受到认可的技术优势以及不断拓展的工艺路线有望承接更多的盐湖提锂工艺标段,助力业绩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与估值:公司作为国内工业废水资源化再利用领域领军企业,在政府、产业推动污水再生利用率提升的大背景下,盈利水平将持续稳定增长;公司积极布局盐湖提锂赛道,本次战略合作有望为公司在吸附法工艺上取得突破。预计公司 2022年-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 9.32亿元、12.66亿元、14.61亿元,营收增速分别达到 30.8%、35.8%、15.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35亿元、2.90亿元、3.41亿元,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80.0%、729.4%、17.7%,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应收账款余额占比较高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
|
和顺科技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3-04-03
|
30.15
|
--
|
--
|
31.71
|
5.17% |
|
31.71
|
5.17%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5.04亿元,同比下降21.28%,实现归母净利润6534.94万元,同比下降47.17%。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87元,同比下降57.77%,经营性现金流量金额为6265.00万元,同比下降25.24%。分季度看,主要系Q3/Q4业绩承压,收入端分别同比下降37.36%/46.95%,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71.36%/71.44%。业绩低于我们的预期。 多重负面因素下核心产品展现良好韧性,毛利率受原料价格上涨影响有所下滑。 分业务看,(1)公司核心产品——有色光电基膜实现营收2.88亿元,yoy+0.75%,毛利率27.03%,yoy-11.63%。原材料上涨为毛利率下降主要因素,2022年,主要原材料聚酯切片采购均价同比上涨0.98元/kg,涨幅达17.18%。收入端下降主要系下游消费电子需求有所转弱,叠加三季度国内高温限电,生产经营节奏受到影响。(2)透明膜方面:实现收入0.98亿元,yoy-52.9%,毛利率2.9%,yoy-22.44%。 透明膜收入同比下降主要由于2021年基数较高(2020-2021年透明膜下游需求景气度较高且原料价格较低带来较高收入和毛利率,但透明膜业务由于壁垒较低,高收入和高毛利不具备可持续性)。(3)其他功能膜方面:实现收入1.1亿元,yoy-19.14%,毛利率为14.74%,yoy-12.97%。总体看,我们认为有色光电基膜业务顶住了多重压力,展现较好的业绩韧性,由于公司的有色光电基膜具备较高的市场不可替代性,随着公司生产节奏调整、增强精细管理,新产品逐渐投入市场,公司业绩有望修复。 压力之下依旧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高端新产品助力长期发展。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为2109.94万元,研发费用率4.19%,yoy+0.52pct。业绩承压下依然保持较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公司在研项目涵盖原有产品升级和新产品研发,产品升级方面,在有色光电基膜的基础之上,公司研发了有色哑光阻燃薄膜和耐高温析出有色薄膜等新产品,目前已达到批量生产阶段,有望进一步增强公司在有色光电基膜领域的竞争力;新产品方面,公司正积极研发光伏背板膜、电芯专用膜等高端新产品,有望拓展新的下游领域,驱动长久发展。此外,公司通过积极与科研院校联动,加大研究细度、广度和深度,2022年子公司浙江和顺成功获批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有望为后续引入研发人才蓄力。 新建产能投产在即,建成后产能增加近两倍。公司目前现有产能4.2万吨,在建产能7.3万吨,包括自有资金新建产能3.5万吨和募投资金新建3.8万吨。新建产能将于2023年陆续投产,届时公司的聚酯薄膜产能将由4.2万吨/年增长至11.5万吨/年,增幅达174%,募投项目的3.8万吨产能主要用于光学级基膜的生产。 随着新建产能投产和新产品研发完成,光伏、新能源领域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新领域,帮助公司构建更高竞争壁垒。 投资建议与估值:我们调整23/24年盈利预测,新增2025年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为7.55/10.43/11.66亿元,增速为50%/38%/12%。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2.16/2.44亿元,增速分别为123%/48%/13%。对应PE分别为17X、12X、10X。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新增产能消化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