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5-04-22
|
10.50
|
11.56
|
9.37%
|
10.63
|
1.24% |
|
10.87
|
3.52% |
-- |
详细
公司发布年报,24年实现营收45.75亿元(yoy-14.28%),归母净利1.40亿元(yoy-46.42%),扣非净亏损8638.44万元(23年扣非净利1.11亿元)。 业绩下滑主因行业影响,从25Q1看,公司主控项目《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欠佳,我们预计将亏损,影响全年业绩。后续有众多项目待映及制作中,期待业绩回升,综合考虑,我们下调评级至“增持”。 营收和毛利率下降主因行业偏弱,部分项目票房不佳&放映业务下滑影响24年营收同降14.28%,综合毛利率19.96%,同降4.52pct,主因创作和放映业务影响。创作业务因项目票房波动,放映业务因24年影市偏弱。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为3.29%/10.65%/1.35%/-0.68%,同比+0.35/+0.81/+0.39/+0.4pct。 发行市占率依旧位于高位,放映业务行业领先发行业务方面,24年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的累计票房约270亿元,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90.86%;发行进口影片累计票房67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76.24%;放映业务上,至24年末公司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覆盖全国24,326块银幕和302.8万席座位,银幕市场占有率为26.74%。在全国票房前十院线中,中影南方、中数院线和中影院线分列第2名、第4名和第6名。 多个项目储备,期待票房表现据年报,公司在创作开发中的电影项目近90个,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电影《吉祥照相馆》,现实题材《天才翻译家》《我不是梵高》、动作喜剧《女警》、悬疑题材《全屏搜索》,动画电影《消失的仙人》等。待映电影包括《志愿军3》《星河入梦》《大圣崛起》等。 以26年为估值基础,下调评级至“增持”考虑《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项目可能有亏损,我们下调创作业务营收,下调25年创作业务毛利率,我们调整25-27年归母净利预测至3.09/6.34/7.39(25-26年调整幅度-64%/-33%)亿元,考虑25年业绩承压主因单项目亏损影响,为短期波动,我们预计25年之后业绩将回升。以26年为估值基础,26年可比公司Wind一致预期PE均值为32X,公司为电影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市场地位领先,且后续依然有较多项目储备,给予26年估值PE34X,对应目标价11.56(前值13.34,对应25年估值PE29X)元,下调评级至“增持”。 风险提示:电影票房不及预期,内容监管风险,进口片供给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5-03-04
|
10.76
|
--
|
--
|
11.15
|
3.62% |
|
11.15
|
3.62% |
|
详细
事件: 2月 26日,中国电影( 600977)发布公告称,公司以通讯方式召开第三 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 议案》,同意在满足日常经营资金需求并有效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不超过40亿元的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在授权期内该额度内可滚动使用。本事项无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五大板块业务协同发力,影片项目储备丰富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聚焦主营主业: 1)创作业务: 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并投放市场的电影共 34部,累计实现票房 195.01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 73%。在国产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公司参与出品的电影占据 8位。 2)发行业务: 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共 425部,累计票房 221.83亿元;发行进口影片共 80部,累计票房 55.26亿元,分别占同期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总票房的 91.37%和 78.01%。 3)放映业务: 截至 2024年 9月末,公司旗下共有营业控股影院 128家,银幕 965块;公司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市场占有率为 29.85%,合计实现票房 91.13亿元,观影人次共 2.17亿。 4)科技业务: 截至 2024年 9月末,国内已开业 CINITY 影厅 186个,已完成安装待开业影厅 1个。 2024年前三季度,中影巴可放映机新增销售 1,612套,在同期全国新增银幕市场占比为 58.49%。 5)服务业务: 前三季度,中影基地为 391部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服务。 2025年,公司出品并拟上映的影片包括《吉祥照相馆》《志愿军 3》《星河入梦》《非人哉之黑白勇士与战 4渣》等,数量多达几十部。我们认为,随着电影市场持续回暖,储备项目有序推进,有望持续释放业绩弹性。 强化现金流管理,中期分红凸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2月 26日,公司发布公告,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同意在满足日常经营资金需求并有效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不超过 40亿元的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在授权期内该额度内可滚动使用。 此前,公司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 0.035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 0.65亿元(含税)。 投资建议: 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考虑进口片发行业务或承压,我们调整公司 2024E-2026E 年收入为 43.74/ 56.86/ 65.39亿元,同比变化-18% /30% / 15%。 2024E-2026E 年归母净利润为 3.37/ 6.26/ 7.72亿元,预计 25年收入重回正增长, 2024E-2026E 年 PE 分别为 60.24/ 32.43/ 26.3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电影市场恢复不及预期;进口片常态化引进不及预期;电影内容上映票房不及预期;政策监管风险。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4-11-12
|
11.80
|
13.17
|
24.60%
|
12.39
|
4.73% |
|
12.63
|
7.03% |
|
详细
事项:公司24Q3实现营收8.93亿元(yoy-34%),归母净利润0.11亿元(yoy-90%),扣非归母净亏损0.2亿元(yoy-124%)。评论:Q3业绩低于预期。24Q3电影大盘实现票房(含服务费)108.65亿元(YOY-44%),受优质供给缺失影响大盘承压明显;公司作为国内电影全产业链龙头,各业务板块均受到一定影响。公司24Q3毛利率为16.32%(YOY-7.55pct),主要系影院等业务经营杠杆较高,收入端承压背景下对利润率造成一定拖累。Q3销售/管理/研发费率分别为5.9%/15.04%/0.26%,YOY+1.43/5.4/0.05pct,主要系部分费用刚性但收入有所下滑。 公司各业务保持领先。1)发行板块:24Q1-Q3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共425部,累计票房221.83亿元,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91.37%;发行进口影片共80部,累计票房55.26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78.01%;2)创作板块:24Q1-Q3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并投放市场的电影共34部,累计实现票房195.01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73%;3)放映板块:公司旗下共有营业控股影院128家,银幕965块;Q1-Q3公司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实现票房91.13亿元,观影人次共2.17亿;4)科技板块:国内已开业CINITY影厅186个,已完成安装待开业影厅1个,已上映CINITY版影片343部。前三季度中影巴可放映机新增销售1,612套,在同期全国新增银幕市场占比为58.49%;5)服务板块:报告期内,中影基地共计为391部影视作品提供了制作服务,包括219部电影+20部电视剧+152部纪录片、宣传片等。 展望后续,看好25年业务修复,重点关注发行&创作板块弹性。展望25年,进口片及国产片皆有望进入新一轮供给释放周期,我们预计25年电影市场修复确定性较强,公司作为国内全产业链布局龙头,建议重点关注两大方向:1)发行:25年好莱坞有望走出罢工影响,关注后续进口片复苏趋势;2)公司制片内部战略地位提升,积极发力主投主控,同时将在主投主控框架下积极蓄力主流商业片+类型片的多元化发展。展望后续,公司仍有多部重点主投影片待上映(《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志愿军3》等),建议关注后续上线节奏。公司作为传媒央企,且拥有稀缺进口片发行牌照,后续有望承担更多文化自信、文化出海相关责任,积极关注公司后续动作。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业绩情况与后续影片排期,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1/6.15/6.6亿元(原预测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7/7.73/8.53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75/36/33X,参考可比公司25年平均PE估值,考虑到公司进口发行业务修复更具确定性+内容及科技板块积极变化,我们给予公司2025年40倍PE,目标市值246亿元,对应目标价13.2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持续承压;产品上线不及预期;票房表现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4-11-01
|
11.45
|
--
|
--
|
12.19
|
6.46% |
|
12.66
|
10.57% |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16亿,同比下降28.38%,实现归母净利润2.16亿元,同比下降54.22%;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8.93亿元,同比下降33.99%,实现归母净利润0.11亿元,同比下降89.78%,主要系电影市场总票房表现不佳,公司影片供给有所欠缺。 点评:2024年前三季度电影市场整体低迷,Q3总票房大幅下降,暑期档表现尤其不佳。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为346.33亿元,同比下降24%,观影总人次8.13亿。24年7-9月全国电影总票房为108.66亿元,同比下降43.76%,其中每月同比分别下降38.4%/48.1%/48.5%。2024年暑期档表现逊色,实现总票房116.41亿,同比下降43.6%,暑期档仅有7月16日上映的《抓娃娃》获得了超30亿票房,其次是一部10亿以上票房的影片《默杀》,而23年同期则有多部超20亿票房影片,30亿票房以上有《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其次是两部20亿以上票房的影片。 分业务来看:1)创作板块: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并投放市场的电影共34部,累计实现票房195.01亿元,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总额73%。在国产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公司参与出品的电影占据8位。《志愿军:存亡之战》夺得国庆档影片票房冠军,截至10月30日票房累计达到11.60亿。公司后续待播重点影片有《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小小的我》等。2)发行板块: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片共425部,累计票房达221.83亿元,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总额91.37%。中国电影具备进口影片发行资质,前三季度发行进口影片共80部,累计票房55.26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78.01%,其中《异形:夺命舰》等影片票房表现超出预期,24Q4仍有《哈利波特》系列大IP上映。3)放映板块:截至24年9月末公司旗下拥有营业控股影院128家,银幕965块;公司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覆盖全国23875块银幕和297.7万席座位,公司银幕市场占有率为29.85%(2023年同期为28.79%)。 前三季度公司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实现票房91.13亿元。4)科技板块:前三季度中影巴可放映机新增销售1612套,在同期全国新增银幕市场占比为58.49%。5)服务板块:前三季度中影基地为391部影片提供制作服务,中影云票务平台注册用户为1683.51万人,接入影院数达11406家,超过全国可统计票房影院总数的85%。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为电影出品发行龙头,具备进口影片发行壁垒,后续储备影片上映带来业绩改善。鉴于电影市场短期承压,公司部分影片票房成绩不确定性增强,下调24-25年收入预测至42/55亿元(较上次预测-43%/-36%),新增26年收入预测60亿元;下调24-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85/4.82亿元(较上次预测-84%/-65%),新增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6.27亿元。公司影视产业链全布局,竞争优势显著,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观影需求不及预期,影视制作不及预期,政策风险。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4-10-30
|
11.60
|
13.30
|
25.83%
|
12.17
|
4.91% |
|
12.66
|
9.14% |
|
详细
中国电影发布三季报:Q3营收8.93亿元(yoy-33.99%),归母净利1130.59万元(yoy-89.78%)。业绩低于我们预计(0.66-0.77亿元)。24年Q1-Q3营收30.16亿元(yoy-28.38%),归母净利2.16亿元(yoy-54.22%),扣非净利1.42亿元(yoy-64.81%)。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35元。业绩下降主因电影行业偏弱。24年国庆档公司出品的《志愿军2》票房良好,将贡献业绩。我们认为随内容供给有望恢复,25年行业有望好转。且公司储备的《射雕英雄传》受市场关注,有望25年上映。维持“买入”评级。 Q1-Q3因行业偏弱,业绩下降24Q3营收同降34%,归母净利同降约90%。24Q1-Q3营收同降约28%,归母净利同降约54%,主因24年Q2以来电影行业整体偏弱,公司为电影全产业链龙头,业务受到影响。Q1-Q3综合毛利率23.08%,同降3.3pct,主因营收下降,而部分成本刚性。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77%/11.67%/0.81%/-1.75%,同比+0.82/+3.53/+0.2/-0.7pct,因营收下降,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均有所提升。 《志愿军2》票房亮眼,有望贡献业绩,并储备《射雕英雄传》等大片24年国庆档,公司主出品的《志愿军2》票房成绩亮眼,获得国庆档票房冠军。据猫眼专业版,该片总票房预测将达12.87亿元,有望为Q4贡献业绩。另外,公司储备的主投主控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广受市场期待,该片由徐克导演,肖战、庄达菲等主演,我们预计有望于25年上映。 各业务线市场地位保持领先据三季报,发行业务方面,Q1-Q3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的累计票房221.83亿元,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91.37%;发行进口影片的累计票房55.26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78.01%;放映业务上,至Q3末,公司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覆盖全国23,875块银幕和297.7万席座位,银幕市场占有率为29.85%。 看好电影行业复苏,内容储备有望提供支持,维持“买入”评级结合Q1-Q3实际业绩,我们调整24-26年归母净利预测至3.1/8.51/9.5(前值5.65/10/10.36)亿元,考虑行业24年承压主因优质内容供给短期缺乏,我们预计25年之后将逐渐恢复,25年可比公司Wind一致预期PE均值为20X,公司为电影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市场地位领先,且《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较受市场关注,有望支撑业绩,给予25年估值PE29X,对应目标价13.34(前值10.8)元。 风险提示:电影票房不及预期,内容监管风险,进口片供给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4-05-13
|
11.80
|
13.87
|
31.22%
|
11.88
|
0.68% |
|
11.88
|
0.68% |
|
详细
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布局,龙头地位牢不可破。中国电影成立于2010年,中影集团为股改上市将历史积淀的制作、发行、放映、服务等各板块的优质资源以股权转让形式让渡至中国电影旗下,由此中国电影形成涵盖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营销、电影放映及影视服务等业务板块的全产业链业务布局。2021年,公司对业务体系重新布局,正式形成创作、发行、放映、科技、服务、创新六大板块业务架构,全面打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创作、发行、放映三大板块为核心优势板块,市占率维持高位。创作板块:拥有丰富的内容投制经验,2023年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的影片票房占比国产电影票房的58.45%。发行板块:进口片&国产片参与度双高,2023年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的影片票房占比同期票房总额的82.93%(其中国产片市占率85.54%、进口片市占率68.90%)。放映板块:2023年控参股影院实现票房占比同期票房总额的25.20%,合计覆盖全国21,577块银幕、银幕数市占率为27.91%。 科技+服务+创新三大板块紧密衔接优势板块,规模效应带动下快速成长。科技板块:力推CINITY国产高格式电影系统,技术已获得国际认可,与中外商业大片合作密切,“中影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完成基础构架开发,已签约院线49条、接入影院3,500家。服务板块:2023年中影基地共计为443部影视作品提供制作服务,中影云平台注册用户1,545.23万,已接入影院11,190家,超过全国电影市场总影院数的85%。创新板块:中国科幻电影乐园正在筹建中。受益电影市场复苏,顺周期修复与央国企价值重估并举。公司将受益于1)电影大盘的持续复苏,业务有望顺周期修复;2)内容供给增加,公司拥有进口片发行牌照优势,受益进口片发行增量;3)公司作为传媒类头部央企,肩负中国电影工业壮大使命,有望受益国企价值重估。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4-2026年收入为61.48/70.43/80.5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50/7.78/8.81亿元,成长性突出。给予增持-A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14.0元,相当于2024年40x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市场复苏不及预期,进口片引进不及预期,电影票房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3-11-03
|
12.00
|
--
|
--
|
12.96
|
8.00% |
|
13.37
|
11.42% |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3年三季度报告,2023Q3实现营业收入 13.53亿元,同比增加90.13%,环比减少 4.15%,归母净利润 1.11亿元,环比减少 38.03%,同比扭亏为盈;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8120.10万元,环比减少 49.91%,同比扭亏为盈。2023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42.10亿元,同比增加 88.65%,归母净利润 4.71亿元,同比增长 791倍,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4.0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投资要点: 三季度国内电影市场维持较高热度。根据灯塔专业板数据,2023Q3国内电影市场票房 193.11亿元,同比增长 127.35%,相比 2019年 Q3增长 14.76%。前三季度票房 456.00亿元,同比增长 77.61%,相比 2019年减少了 5.31%。 各业务板块稳定经营。创作板块:公司前三季度主导或参与出品并投向市场的影片 28部,累计实现票房 231.02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 61.44%,同比提升约 4.63pct。发行版块:前三季度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 347部,累计票房 305.41亿元,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总额 88.24%,同比提升 8.27pct,发行进口影片78部,累计票房 47.86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 70.23%,同比提升 10.63pct。放映板块:公司参控股院线和控股影院覆盖银幕 22081块,座位 277.68万个,相比 2023年中分别增加了 399块和 5.18万个,其中控股影院和银幕数量分别减少了 3家和 20块。 科技板块:2023前三季度中影巴可放映机新增销售 926套,同比增加 367套,已开业 CINITY 影厅 155个,相比 2023年中增加 24个。 毛利率达到历年同期最高水平。2023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26.39%,达到历年同期的最高水平,同比提升 7.53pct,相比 2019年同期提升 3.52pct;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2.95%/8.15%/0.51%,同比下滑 1.43pct/6.06pct/0.41pct,相比 2019年同期分别变动+1.15pct/ +3.54pct/-0.05pct。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电影行业前三季度表现优异,票房呈现良好的恢复趋势,与 2019年同期的票房差距不断缩小。但由于内容供给以及假期外出需求大幅增加分流等因素影响,国庆档的表现较弱,拖累 10月整体的票房。我们下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 EPS 为 0.31元、0.42元和 0.50,按照 11月 1日收盘价元1,2.01对应 PE 为 38.59倍、28.72倍和 24.14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电影市场票房表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3-08-29
|
15.56
|
--
|
--
|
15.32
|
-1.54% |
|
15.32
|
-1.54% |
|
详细
2023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57亿元,同比增加87.95%;归母净利润3.60亿元,同比增加1684.5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22.57亿元,同比大幅扭亏。Q2营业收入14.12亿元,同比增加146.08%,环比减少2.30%;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大幅扭亏,环比减少1.7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大幅扭亏;环比增加1.02%。 投资要点:l电影行业票房大幅回升,暑期档与国庆档有望带动下半年。根据公司公告显示,2023H1国内电影市场总票房262.71亿元,同比增加52.91%。电影市场票房大幅增长带动了公司业绩的回升,2023上半年以及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有大幅增长。截至目前暑期档票房已超200亿元,创历史新高,剔除6月影响,7月与8月总票房增幅在120%以上,叠加Q4国庆档期的影响,预计Q3与Q4有望继续维持业绩高速增长。 l公司各项业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1)创作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9亿元,同比增长218.23%,毛利率下降31.19pct至20.35%,主导或参投影片20部,总票房146.71亿元,占全国同期总票房的73.56%。截至目前,Q3公司参与出品并投向市场的影片共6部,包括《长安三万里》(总票房17.89亿元)、《巨齿鲨2:深渊》(总票房8.10亿元)、《孤注一掷》(33.81亿元)、《热烈》(8.90亿元);(2)发行板块发行影片296部,总票房202.67亿元,占全国总票房比重从2022H1的68.77%提升至85.15%,营业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加105.74%,毛利率提升8.70pct至32.60%;(3)放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36亿元,同比增加48.15%,毛利率大幅提升33.52pct至15.22%,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覆盖荧幕21682块,市场占有率29.02%,同比小幅提升0.87pct;(4)科技板块营业收入2.54亿元,同比增加8.58%,毛利率提升3.40pct至37.79%;(5)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628万元,同比增长18.72%,毛利率提升31.11pct至37.68%。 l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上半年电影行业好转,进入下半年后暑期档表现优异,超预期表现或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加快更多影片定档进度,继续为下半年电影市场的增长提供支撑,公司作为国内电影行业全产业链龙头公司也将持续受益。考虑Q3暑期档表现超预期,公司各项业务均能受益,上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EPS为0.48元/0.62元和0.75元,以8月25日收盘价14.79元,对应PE为30.80倍、23.94倍和19.76倍,维持“增持”投资评级。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文娱消费需求;行业竞争加剧;内容政策变化风险;影视内容表现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3-05-09
|
16.44
|
--
|
--
|
19.92
|
21.17% |
|
19.92
|
21.17% |
|
详细
事件:中国电影披露2022 年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20 亿元,同比增长-49.79%;归母净利润-2.15 亿元,同比增长-190.92%;扣非归母净利润-3.84 元,同比增长-513.96%。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45 亿元,同比增长-52.71%;归母净利润1.82 亿元,同比增长56.89%;扣非归母净利润1.60 亿元,同比增长92.68%。 精品项目出品领衔市场,后续电影储备充足。2022 年,公司出品并投放市场的影片共14 部,累计实现票房145 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的57%。年度观众满意度调查高分榜的18 部影片中,9 部为公司出品。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暗恋·橘生淮南》《独行月球》《万里归途》分别取得春节档、端午档、暑期档、国庆档的票房冠军。2023 年春节档公司主控影片《流浪地球2》成为国内评分最高的科幻电影,总票房超过40 亿。根据年报,2023 年公司主参控拟上映电影作品总数为31部,尚未上映的重点项目包括《人生路不熟》、《长空之王》、《超能一家人》、《志愿军》等。此外,公司在创作开发中的项目有近60 个,其中原创项目近40 个,创作规模和质量均取得较大提升,以梯队式生产保障档期投放的连续性。 电影发行市场主导地位稳固,全年力争主控发行12 部电影。公司共发行影片448 部,实现票房212.66 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额的77.94%,保持了较为稳固的市场份额。其中,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387 部,累计票房189.54 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81.56%;发行进口影片61 部,累计票房23.1 亿元,占全国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57.13%。在全年重要档期中,公司发行影片票房均排名前三,年度票房排名前10 影片中的9 部均由公司主导或联合发行,保持了“中影发行”业务的行业领先优势和市场主导地位。2023 年,公司将积极拓展主控发行业务,全年力争主控发行12 部影片。 宏观环境影响新建影院,将继续扩大放映端市场占有率。2022 年,公司银幕市场占有率为27.91%。受宏观环境及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司未有新开业控股影院,关停2 家控股影院,控股影院合计实现总票房5.63 亿元,占全国当期票房总额的2.06%;平均单银幕产出54.35 万元,经营指标居于行业领先。2022 年,通过司法拍卖,公司竞得原控股子公司中影星美院线的少数股东股权,其已成为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中影院线。 2022 年,公司控参股院线在报告期内实现总票房73.52 亿元,观影人次共1.8 亿。在全国票房前十院线中,中数院线、中影南方和中影院线分列第2 名、第5 名和第9 名。院线旗下17 家影院跻身全国影院票房百强。2023 年,公司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加大自营影院布局力度,巩固提升加盟规模。 整合科技板块资源,百家CINITY 影院规划安装中。2022 年,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影器材和中数发展分别完成对中国巨幕和中影环球的100%控股,在科技板块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同时万达、横店、UME、金逸等多家影投公司与公司合作建设CINITY 影厅,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开业CINITY 影厅115 个,已安装待开业影厅9 个,另有近百家影厅在规划安装中。同时,位于德国、瑞士的4 家CINITY 影院已落成开映。已上映CINITY 版影片154 部,其中高帧率影片17 部,包括《阿凡达:水之道》《流浪地球2》等中外主流大片。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极具行业领导力的中央企业,在目前的行业形势下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得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估值水平略高于其他行业内公司属于合理情况。预计公司2023-2025 年营业收入为79.1/88.0/99.2 亿元,同比增加170.8%/11.3%/12.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9.8/11.5 亿元,同比扭亏/增加13.2%/17.3%,对应PE 为36.9/32.6/27.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消费不及预期,技术进步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3-04-28
|
16.00
|
--
|
--
|
19.92
|
24.50% |
|
19.92
|
24.50% |
|
详细
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9.20亿元,同比减少49.79%,归母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减少190.9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减少513.96%。2023Q1实现营业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加52.71%,归母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加56.8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0亿元,同比增加92.69%。 投资要点:疫情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公司受2022年电影行业整体表现低迷的影响,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拆分各项业务来看:(1)创作板块营业收入4.08亿元(yoy-64.75%),毛利率23.03%(yoy+22.29pct);(2)发行板块营业收入9.70亿元(yoy-47.51%),毛利率28.33%(yoy-2.24pct);(3)放映板块营业收入6.53亿元(yoy-43.11%),毛利率-22.33%(yoy-26.39pct);(4)科技板块营业收入7.06亿元(yoy-49.71%),毛利率33.59%(yoy+10.33pct);(5)服务板块收入1.48亿元(yoy-32.75%),毛利率26.59%(yoy+3.2pct)。 创作板块表现较好带动整体毛利率微升,但费用和减值影响净利率。虽然公司营业收入端受行业的影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且放映业务还出现了亏损,但在公司的创作板块中,2022年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了《长津湖之水门桥》、《暗恋·橘生淮南》、《独行月球》、《万里归途》等多个高票房的优质影片,板块毛利率大幅提升22.29pct,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小幅提升0.37pct。而在净利率方面,由于公司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以职工薪酬为主,费用支出较为刚性,导致在营业收入下滑的情况下2022年的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提升了1.93pct和8.65pct,同时由于行业整体情况变化导致公司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共计2.98亿元,相比2021年的1.65亿元增加了1.33亿元。 2023年业绩有望触底回升,项目储备丰富。2023Q1全国票房同比增加13.45%,公司业绩也大幅回暖。由公司主导的春节档影片《流浪地球2》总票房40.28亿元,暂列2023年票房榜第二,国内票房总榜第十。在政策的调整下,国内电影院的经营已恢复正常,电影市场有望在2023年迎来比较明显的修复。而在进口影片方面,公司具有政策性优势,有望受益于2023年进口影片的恢复,目前有《银河护卫队3》、《速度与激情10》、《闪电侠》、《变形金刚7》等多部进口大片已定档将上映。根据公司披露,2023年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的电影项目中已经有16部上映,仍有15部待上映,此外尚未确定档期以及已经进入拍摄或制作阶段的影片18部和开发中的电影作品25部。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公司业务覆盖电影行业全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优势,2022年受行业影响导致业绩出现较大压力,2023年随着电影市场的好转有望迎来业绩的回升。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为0.42元、0.55元和0.65元,以4月26日收盘价16.07元,对应PE为38.38倍、29.08倍和24.78倍,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影响电影消费;进口影片表现不及预期;参与投资的电影内容上映票房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2-09-02
|
10.70
|
--
|
--
|
10.97
|
2.52% |
|
14.94
|
39.63% |
|
详细
2022年8月27日,公司发布了半年度报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0亿元,同比下降;归母净利润为2,018.57万元,同比下降93.39%。其中,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74亿元,同比下降67.28,环比下降39.37%。实现归母净利润-9,560.22万元,同比下跌159.11,环比下跌258.69%。主要是因为2022年上半年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超大城市疫情反弹,影院大面积关停、影片调整发行上映计划,进而大幅影响了观影消费。利润率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46,同比下跌93.68pct。其中,创作板块毛利率为,同比上涨43.14pct,主要由于公司主投影片《穿过寒冬拥抱你》获得元旦档票房冠军,票房达9.36亿元,对创作板块毛利有较好贡献。净利率为-23.82,同比下跌380.24pct。费用方面,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92/13.25/1.05%/-0.63,同比变动分别为71.93pct/96.17pct/32.97pct/-1812.35pct。今年上半年,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并投放市场的电影共8部,累计实现票房80.59亿元,占全国同期国产电影票房总额的55.49%。其中,公司参与出品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分别获得春节档票房冠军和季军,票房分别为40.65亿元/13.78亿元。青春校园电影《暗恋·橘生淮南》于端午节上映,票房为1.35亿元,获端午档票房冠军。发行板块,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222部,累计票房93.56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发行进口影片35部,票房14.21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60.43%。放映板块,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覆盖全国21,028块银幕和264.18万席座位,公司银幕市场占有率为28.15%。控参股院线在报告期内实现总票房41.9亿元,观影人次共1亿。电影市场再度回暖,优质电影储备丰富。报告期内,公司出品并发行的剧情家庭电影《人生大事》,截至8月底实现17.10亿票房,荣登国内影史家庭题材票房冠军。参与出品和发行的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已于7月底上映,截至8月底已实现28.87亿票房,领跑暑期档。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创作生产中的电影项目近50部。其中,正在拍摄制作中或等待上映的电影约30部,在筹备开发中的电影24部。 公司主出品项目包括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伟大历程的影片《伟大的战争·抗美援朝》(拍摄中);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理念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计划于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反映“两弹一星”科研精神及中国科学家精神传承的影片《群星闪耀时》;根据真实原型人物经历、讲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如何用爱和知识,以昂扬的姿态在生活的逆流中前行的影片《天才翻译家》等。 【投资建议】由于疫情反复,上半年业绩受影响,我们预计短期业绩承压,下调公司2022年的营收与归母净利润预测,并引入2023与2024年盈利预测。综上所述,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营业收入为56.73/73.51/88.9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6/6.51/8.83亿元,EPS分别为0.16/0.35/0.47元,对应PE分别为64.83/30.48/22.46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反复;行业竞争加剧;新片上映表现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2-03-10
|
11.57
|
--
|
--
|
11.71
|
1.21% |
|
11.71
|
1.21% |
|
详细
事件:中国电影发布 ] 2021年业绩快报,随着疫情的逐步有效控制,公司经营情况较 2020年出现显著改善,全年实现影业收入约 58亿,同比增长 97%,实现归母净利润约 2.4亿,相比于 2020年亏损 5.6亿显著改善,扣非以后,公司实现净利润约 0.9亿,相比 2020年同期亏损约 6.8亿的水平,也呈现整体向好的局面。 影视制作能力优异。从 2021年开始,公司逐步在影视内容的制作领域加大投入,效果显著:2021年,公司参与出品和投放的各类影片 24部,累计票房接近 240亿,占全国整体的比例超过 60%,市占率较 2020年、2019年分别提升 27%和42%。公司投资影片占全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比例提高,显示出公司在影视项目上优秀的把控力,随着公司持续在该业务上的加码,未来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发行优势进一步彰显。2021年,公司参与发行的影片为 711部,实现票房约 329亿,占全国同期票房整体的 77%,市占率相较于 2020年和 2019年分别提升27%和 34%。中国电影作为国内最大的影视内容发行集团,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公司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 优化影院结构。2021年,公司旗下直营影院 138家,银幕 1048块,相比于 2020年的 140家,1045块的水平保持平稳。我们认为,影院行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前期“跑马圈地”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目前进入提升影院整体经营质量的阶段。中国电影在既保持了影院的整体规模稳健的同时,开始逐步调整,优化影院结构,有望在未来实现影院整体经营效率的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司 2021年业绩快报,预计公司 2021-2023年 EPS分别为 0.13元、0.46元、0.55元,对应 PE 分别为 91倍、25倍、21倍。考虑到疫情基本好转,龙头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疫情的恢复预计将带动进口片复苏,我们维持对中国电影“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持续期超过预期的风险、国家政策调整的风险。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1-11-01
|
11.61
|
--
|
--
|
12.22
|
5.25% |
|
12.98
|
11.80% |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1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8.27亿,同比增长262.9%;实现归母净利润2.62亿,较2020年同期增长146.8%;扣非净利润为1.85亿,同比增长130.6%;单三季度来看,营业收入为8.14亿元,同比增长37.3%,归母净亏损同比增长23.6%至-4362万元;扣非净利润-7468.73万元,同比下降6.9%。 “作品+口碑”双丰收,创作与发行能力依然强劲。1)创作板块,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并投放市场的影片共19部,累计实现票房156.06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55.5%,其中主投影片《悬崖之上》、《峰爆》、《我和我的父辈》累计票房分别为11.9亿、4.37亿、14.35亿,猫眼评分均在9.1分以上,位列同期电影前列;参投影片《你好,李焕英》、《唐探3》、《中国医生》等市场反馈较好;2)发行板块,覆盖范围广阔: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共452部,累计票房230.7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88.7%;发行进口影片共76部,占同期全国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69.1%,票房TOP20中的18部由公司主导或联合发行,发行实力仍维持较高水平。 后续项目储备丰富,业绩增长可期。年度抗疫题材情感大片《穿过寒冬拥抱你》已定档12月24日,猫眼想看人数已超过8.2万。公司出品或发行的储备项目还包括《暗恋·橘生淮南》、《铁道英雄》、《超能一家人》、《误杀2》、《熊出没》等,内容题材涉及动漫、战争、爱情等多个领域,多元化布局战略有望提升票房佳作产出概率。 完成CINITY相关公司股权收购,进一步拓展银幕市场。2021Q3公司完成收购CINITY 相关公司,华夏北京、华夏寰宇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助力高格式电影的研发与推广;前三季度,中影巴可放映机新增销售1908套,占同期全国新增银幕市场的49.8%;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覆盖全国20125块银幕和252.2万席座位,占银幕市场的27.5%,未来银幕市场占比提升值得期待。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EPS 分别为0.22元、0.46元、0.53元,对应PE 分别为54倍、26倍、22倍。考虑到疫情基本好转,龙头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疫情的恢复预计将带动进口片复苏,我们维持对中国电影“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持续期超过预期的风险、国家政策调整的风险。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1-03-23
|
14.19
|
16.29
|
54.12%
|
14.84
|
4.58% |
|
14.84
|
4.58% |
|
详细
海外片进口预计将逐步恢复,海外大片周期开启。海外疫情自2020年3月起逐步加剧,众多海外大片集体撤档,同时影响我国电影进口。2021年随着海外疫情的好转及疫苗的广泛接种,众多老片复映、新片定档,全球电影市场回暖在即:1)部分海外大片得到复映。继3月12日《阿凡达》重映后,华纳兄弟电影宣布《指环王》三部曲将以全新4K版在内地重映,预计定档于4月陆续公映。2)近两年积压的新片预计于2021-2022年集中上映,且质量优异,如五部漫威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速度与激情9》,《007:无暇赴死》、《碟中谍7》、《黑客帝国4》等已相继定档2021年。海外电影市场恢复的趋势及大片周期的开启,将有望增加我国进口电影的片源。 展望2021年,公司将把握重要国产片档期,叠加发行进口片带来业绩弹性。 下游院线放映渠道恢复符合预期,中影院线市占率领先。我们预计国内院线市场将在未来1-2年内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整体趋势向好,其中院线板块龙头效应更突出。中国电影的下游基础设施优势明显,院线票房市占率最高。 国产电影内容景气度提升,公司将加大力度参投或发行重要国产片,把握重要档期。2021年元旦及春节档电影爆款效应显著,本次春节档的亮点,是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准的进一步提升,预计国产电影内容也将成为票房的重要支撑。展望电影板块2021年全年,优质内容供给充足,是景气度提升确定性的一年。内容景气度提升的背景下,策略上公司在重要国产片档期均有参投或参与发行。 公司拥有稀缺的进口片发行牌照,是进口片唯一引进方、唯二发行方。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海外新上映影片数量大幅减少,公司进口片发行业务受到较大影响,目前海外电影市场逐步恢复,2021-2022年海外大片云集。依托稀缺的进口片发行牌照优势,公司进口片发行业务有望充分受益,带来业绩弹性。 投资建议:2021年初国内电影市场率先复苏,元旦档与春节档票房靓丽,国产电影内容景气度提升,我们预计未来策略上公司将加大对重要档期国产片的参投或发行力度,夯实业绩基础。同时在海外电影市场逐步复苏的预期下,海外大片将陆续上映,依托进口片发行牌照优势,公司进口片发行业务有望带来业绩弹性。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2年净利润分别12.2亿、14.0亿,对应EPS为0.66元、0.75元,对应PE为22X、19X,相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公司2021年25X估值,对应目标价16.5元,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进口片政策变动,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电影上映进度,投资的电影播映表现不及预期。
|
|
|
中国电影
|
传播与文化
|
2021-03-01
|
13.22
|
--
|
--
|
14.84
|
12.25% |
|
14.84
|
12.25% |
|
详细
公司为中影集团旗下核心影视资产,具备电影行业全产业链能力。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影集团,股权占比为67.36%。公司旗下业务主要分为四块,电影发行业务、电影放映业务、影视服务业务和影视制片制作业务,2019年各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2.5%、21.1%、16.4%、9.3%,发行业务贡献最主要收入和毛利,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与电影行业的情况相关度较大。 基本面方面公司为国企背景,行业地位突出,发行业务拥有牌照壁垒和下游渠道优势,资金情况非常稳健。 1、行业地位铸就竞争壁垒,发行规模行业第一。母公司中影集团是电影产业的国企领头羊,行业地位突出;在影片发行规模上,公司国产片和进口片发行规模均是行业第一,进口片与国产片基本各占总票房的一半,公司对进口片与国产片的收入依赖程度相当,进口片占据了重要的收入份额。 2、拥有进口片发行的牌照优势。我国在海外片进口上实行“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政策,中影集团唯一承担境外影片的进口业务,并负责向中国电影和华夏电影两家供片发行,公司发行的影片票房份额一般占当年分账总票房的50%左右。 3、把握终端放映渠道,下属院线票房市占率第一。公司拥有三条控股院线和四条参股院线,掌握全国20%的影院和票房,对发行业务形成有力支撑。 放映板块以轻资产运营加盟模式为主,反应在经营模型上公司的固定成本比较低,2020H1公司共有银幕数量18499个,其中自营(控股)影院141个,银幕数1044个。 4、资金情况非常稳健,发行、放映作为现金牛为制片、服务业务提供资金。 公司货币资金从上市开始基本维持在70亿元以上,财务状况稳健。稳健的财务状况主要来源于发行、放映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公司2016-2019年净营运资本规模(流动资产-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为-4.9亿元、-6.1亿元、7.9亿元、2.1亿元,对比公司的收入规模来看,公司基本可以在不动用现金储备的情况下完成日常资金流转,同时满足公司制片业务所需现金。 趋势分析:海外片进口预期将逐渐恢复,公司发行业务有望恢复正常。好莱坞影片有可能在2021-2022年集中上映,疫情造成海外制片厂商影片积压,影响资金流,比如华纳宣布2021年17部影片将同步上线流媒体,从片单看2021年可能有5部漫威电影、3部DC电影上映,并有《007:无暇赴死》《速度与激情9》等多部大IP影片待上映,另外《阿凡达2》《神秘海域》等电影正在制作中,预计2022年能实现上映。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测2020-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2.52亿元、96.50亿元、114.6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8亿元、10.03亿元、12.09亿元,2021-2022年基于2020年2月23日收盘价13.42元(总市值251亿元)的静态pe分别为23、19倍。我们基于2021年10.03亿净利润给予30倍估值,总市值在301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股价催化剂:全球疫情得到控制,进口片预期增多。 风险因素:全球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投资影片项目表现不及预期,海外制片商分账比例变动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