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3-03
|
8.84
|
--
|
--
|
8.59
|
-2.83% |
-- |
8.59
|
-2.83% |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3 年3 月1 日,公司发布公告,近日收到国外某整车企业的通知,公司已被选定为该整车企业某新能源汽车平台前后制动器总成及IBS(one-box)的供应商。该项目预计于 2025 年开始逐步量产,生命周期6 年。 IBS One-box 获国外整车厂定点,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兑现,制动系统王者归来。高级别自动驾驶法规的逐步释放,L3 级别自动驾驶有望持续提升,IBSOne-box 作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核心部件,将有望充分受益,我们预计到2025 年国内乘用车IBS 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100 亿元。IBS One-box 产品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市场由博世、大陆、日立等国际Tier1巨头为主导。公司为国内汽车制动龙头,较早布局汽车电子领域,ESC/IBS Twobox产品分别于2016/2020 年实现量产,其中ESC 产品相继获得长城汽车(M6等核心车型)、东风汽车等主机厂定点,IBS Two-box 在奇瑞大蚂蚁实现量产,标志着公司电子制动产品领域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以ESC 和IBS Two-box 量产经验为基础,公司持续推进IBS One-box 产品研发,目前第二代One-box 量产化产品样件已经试制完成,于2022 年11 月首获国内某大型主机厂定点,成为内资企业中较早实现IBS One-box 产品量产的企业之一。此次再获定点,体现公司在One-box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受到市场认可,线控制动产品进一步落地,国产替代逻辑逻辑持续兑现,制动系统王者归来。 基础制动业务周期向上,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汽车电子业务多点开花助力公司进入高增长期。公司基础制动器21 年实现大众、通用、日产及本田项目量产,并取得长城、一汽红旗、长安新能源等项目定点,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并产业化ABS 的企业,EPB 和ESC于2016 年量产,IBS 于2020 年量产。当前公司电子业务新客户多点开花,全面提速。现已获得长城汽车ESC、ABS 及EPB 定点,东风汽车ESC 及EPB 定点,一汽红旗、零跑汽车及一汽解放的EPB 定点。上半年,公司积极开拓市场,获吉利、长安、长城、零跑多家整车厂项目定点,新量产项目22 个,新启动项目68 个(21 个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项目),项目持续开拓,汽车电子产品有望持续放量,带动公司营收及利润重回历史高位水平。公司全产业链布局无人驾驶,提供从感知、决策到线控制动(IBS\ESC)的能够实现 L2++的ADAS 系统方案,目前,公司第二代one-box 量产化产品样件已经试制完成,公司还在研发非解耦式电子助力制动系统EBB,和紧凑型one-box(iEHB)计划2022 年不少于6个车型匹配,2023 年冬标后开始量产。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65/1.99/3.05 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2-2024 年PE 为99/32/21 倍。公司电子业务持续放量,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芯片供应短缺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降低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11-11
|
8.65
|
--
|
--
|
9.09
|
5.09% |
|
9.20
|
6.36% |
|
详细
事件概述: 2022年 11月 9日,公司发布公告,收到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的定点通知书,公司将作为客户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某 SUV车型的集成制动控制模块(IBS one-box)。 IBS One-box 取得重大突破, 电子制动产品龙头回归。 高级别自动驾驶法规的逐步释放, L3级别自动驾驶有望持续提升, IBS One-box作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核心部件, 将有望充分受益,我们预计到 2025年国内乘用车 IBS 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 100亿元。 IBS One-box 产品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市场由博世、大陆、日立等国际 Tier1巨头为主导。 公司为国内汽车制动龙头,较早布局汽车电子领域, ESC/IBS Two-box 产品分别于 2016/2020年实现量产,其中 ESC 产品相继获得长城汽车(M6等核心车型) 、东风汽车等主机厂定点, IBS Two-box 在奇瑞大蚂蚁实现量产,标志着公司电子制动产品领域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以 ESC 和 IBS Two-box 量产经验为基础,公司持续推进 IBS One-box 产品研发, 目前,公司第二代 One-box 量产化产品样件已经试制完成, 此次取得定点,标志着公司在 IBS One-box 领域已具备量产能力,成为内资企业中较早实现 IBS One-box 产品量产的企业之一,具备赛道稀缺性。 IBS One-box 打破海外头部垄断,有望实现国产替代,助力公司电子制动龙头回归。 基础制动业务周期向上,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汽车电子业务多点开花助力公司进入高增长期。 公司基础制动器 21年实现大众、通用、日产及本田项目量产,并取得长城、一汽红旗、长安新能源等项目定点,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并产业化 ABS 的企业, 当前公司电子业务新客户多点开花,全面提速, 现已获得长城汽车 ESC、 ABS 及 EPB 定点,东风汽车 ESC及 EPB 定点,一汽红旗、零跑汽车及一汽解放的 EPB 定点。上半年,公司积极开拓市场,获吉利、长安、长城、零跑多家整车厂项目定点,新量产项目 22个,新启动项目 68个(21个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项目),项目持续开拓,汽车电子产品有望持续放量,带动公司营收及利润重回历史高位水平。 公司前期大规模资本开支周期结束,叠加行业周期下行导致公司出现大级别利润拐点,未来随着自主品牌崛起及基础制造全球化产业转移,公司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成为全球基础制动龙头企业。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0.95/1.99/3.0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 2022-2024年 PE 为 62/30/19倍。 公司电子业务持续放量,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芯片供应短缺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降低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4-21
|
6.90
|
--
|
--
|
7.10
|
2.90% |
|
10.75
|
55.80% |
|
详细
2021年总营收同比+24.3%,电控制动营收占比13.2%4月19日,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总营收36.3亿元,同比+24.3%,归母净利润4390万元,同比+168.4%。其中,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营收4.8亿元,同比+43%,占整体营收比例从2020年的11.5%提升至13.2%。2021年Q1-Q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500/1574/152/1164万元,Q1-Q4单季度毛利率为14.7%/14.7%/13.5%/11.6%,单季净利率1.8%/1.9%/0.2%/1.2%。考虑到公司电控制动业务有望提速,我们上调预计公司2022-2023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0.07)/2.05(+0.5)/3.21亿元,EPS为0.16(+0.01)/0.28(+0.07)/0.44元/股,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4年PE分别为44.3/25.4/16.2倍,维持“增持”评级。 基础制动业务营收恢复正增长,毛利率同比提升1.3pcts2021年公司基础制动系统总销量2279万只,同比+12.8%,基础制动营收28.8亿元,同比+21.5%,基础制动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1.3pcts至12.7%。基础制动业务为公司基本盘,2021年公司下游客户如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车企销量增长带动公司基础制动业务营收恢复正增长,产能利用率也得以提升。此外,公司2021年首次获得长安马自达基础制动项目定点,合资客户进一步取得突破。 电控制动斩获多个定点,新产品研发稳步推进公司在芯片的使用和验证上积累了大量经验,面对缺芯危机,公司通过芯片国产替代等方案尽量缓解影响,并在客户拓展方面取得较大进展。2021年公司电控制动业务斩获多个项目定点,如长城ESC/ABS/EPB、东风乘用车ESC/EPB、零跑EPB、一汽红旗EPB等。同时,公司线控制动新产品开发稳步推进之中,所研发的非解耦电子助力制动系统EBB和one-box线控制动(iEHB)计划2022年在不少于6个车型上匹配,并于2023年冬标后开始量产。 风险提示:海内外汽车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项目开拓不及预期、下游客户销量不及预期。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1-28
|
9.50
|
--
|
--
|
9.74
|
2.53% |
|
9.74
|
2.53%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2年1月26日,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4%。其中,2021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300~7300万元,同比增长285.1%~346.23%。预计2021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00万元-1400万元,上年同期为亏损4852.23万元。 业绩迎大级别拐点,汽车制动王者归来公司为国内汽车制动行业龙头公司,现已形成以基础制动起为基础,电子产品不断向上突破的发展战略。基础制动器现已获得大众、长城、长安、广汽和上汽等头部主流品牌认可,客户结构优质。2017年以来受汽车行业周期下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公司逆势资本开支积极拓展客户、产品升级转型等影响,公司利润持续承压,2019/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0.98亿元/0.16亿元。伴随资本开支峰值已过、行业周期复苏,折旧压力缓解以及新客户新订单的落地,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驱动利润率有较大弹性。公司汽车电子业务经过持续研发投入开始进入收获期,2021H1电子产品营收占比11.7%,较2015年增长350%。现已获得长城、长安、零跑等头部自主品牌多个项目定点,预计自主车企头部“示范效应”会加速电子产品和新订单持续落地,推动公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利润率显著提升。公司前期规划的60亿基础制动产能基本建成,汽车电子产品取得重要客户突破,助力公司2021归母净利润0.63-0.73亿元,同比增长285.1%~346.23%。 公司作为汽车制动领域龙头,利润大级别拐点已至,2022王者归来。 基础制动器与汽车电子双轮驱动,公司进入新一轮高速成长汽车制动产品为核心安全件,产品品控及制造工艺要求高。以基础制动(刹车盘)为基础,向上升级汽车电子(ABS/ESC/EPB),最终升级为线控制动(IBS)为国际市场主流制动企业发展路径。公司基础制动领域优质广泛的客户结构,以及多年稳定的量产供应经验,为其进一步升级为线控制动提供重要切入点。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研发并生产ABS 的企业,多款汽车电子产品实现对国内核心自主品牌大规模量产配套。当前公司已与一汽、东风、长城、上汽、吉利、长安等核心自主品牌及零跑汽车等核心新势力车企展开紧密合作,产品持续获得客户认可。自主品牌全面崛起,份额持续提升,公司有望和自主品牌实现“伴随式成长”,实现核心汽车电子产品进口替代。公司多年聚焦汽车制动领域,基础制动和汽车电子业务双轮驱动,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未来3-5年驱动公司业绩实现高质量增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34.5/41.9/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 为99/57/35倍。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波动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1-26
|
10.09
|
--
|
--
|
9.79
|
-2.97% |
|
9.79
|
-2.97%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2年 1月 24日公司公告表明,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内某自主品牌主机厂的定点通知书,公司将作为客户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某新能源车型的前盘式制动器带转向节总成、后鼓式制动器总成产品。 基础制动业务资本开支周期已过,公司大级别利润拐点已来公司深耕制动行业多年,为国内汽车制动行业龙头公司。其基础制动器产品现已获得多家头部汽车品牌认可,现有配套客户主要为大众、长城、长安、广汽和上汽等头部主流品牌,客户结构优质。2020年公司基础制动器营收为 22.4亿元,市占率约为 11%,基础制动器竞争格局仍相对分散,公司为内资市占率排名第一企业。公司规划基础制动器产能为 60亿元,前期资本开支周期叠加行业周期下行导致公司利润发生亏损。随着行业周期企稳、折旧压力缓解以及新客户新订单的落地,公司产能利用率有望提升带动利润率上行。公司作为汽车制动行业龙头,具产能、成本、本土化服务及多年深耕的客户壁垒等优势,基础制动业务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利润大级别拐点已来。 基础制动器产品与电子制动器产品双轮驱动,公司进入新一轮高速成长汽车制动产品作为核心安全件,产品品控及制造工艺要求高。以基础制动(刹车盘)为基础,逐渐升级汽车电子(ABS/ESC/EPB)产品,最终向上升级线控制动(IBS)为国际市场主流制动企业产品发展路径。公司基础制动领域优质广泛的客户结构,以及多年稳定的量产供应经验,为其进一步升级为线控制动提供重要切入点。同时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研发并生产 ABS 的企业,近期多款汽车电子产品实现对国内核心自主品牌大规模量产配套。当前公司已与一汽、东风、长城、上汽、吉利、长安等核心自主品牌及零跑汽车等核心新势力车企展开紧密合作,产品持续获得客户认可。自主品牌全面崛起,份额持续提升,公司有望和自主品牌实现“伴随式成长”,实现核心汽车电子产品进口替代。公司多年聚焦汽车制动领域,基础制动和汽车电子业务“双轮驱动”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未来 3-5年驱动公司业绩实现高质量增长。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营收 34.5/41.9/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 2021-2023年 PE 为 107/61/37倍。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1-18
|
10.68
|
--
|
--
|
11.31
|
5.90% |
|
11.31
|
5.90%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2年1月17日公司公告: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的定点通知书,公司将作为客户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某SUV车型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总成产品。 头部自主“示范效应”持续提速,汽车电子业务客户持续突破汽车电子产品继续获得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项目定点,客户拓展持续发力。公司是国内最早实现EPB产品量产的企业之一,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产品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梯队。EPB产品此前已获长城EC01及CHB025A车型平台等多个核心车型、头部新势力车企零跑汽车全新A平台、长安新能源EPA-1等多个项目定点,此次再次获得国内某大型企业集团项目定点,头部自主车企(长城汽车)“示范效应”持续提速,公司汽车电子产品客户拓展有望加速突破。 国产替代需求提速,公司汽车电子产品线完备,有望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自主品牌全面崛起,国产替代需求提速,公司汽车电子产品线储备丰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有望同自主车企实现“伴随式”成长,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 公司不断加大汽车电子产品研发投入,当前汽车电子产品包括ABS/EPB/ESC和IBS等,产品线储备丰富。当前已与一汽、东风、长城、上汽、吉利、长安等核心自主品牌及零跑汽车等核心新势力车企展开紧密合作,产品持续获得客户认可。公司近期持续获得电子制动产品定点,定点项目之多、产品结构之全面、客户结构之丰富,国产替代需求提速,公司国产替代确定性强。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大趋势下,公司在国内汽车电子市场占有率有望大幅提升,将同自主车企实现“伴随式”成长,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34.5/41.9/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为112/64/39倍。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1-07
|
10.99
|
--
|
--
|
11.69
|
6.37% |
|
11.69
|
6.37% |
|
详细
事件概述:2022年1月3日公司公告:近日收到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定点通知书,公司将作为零跑科技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A11项目的带电子驻车后制动器总成(EPB)产品。 头部自主“示范效应”开启,汽车电子业务客户有望加速突破公司核心电子产品EPB 总成获得头部新势力品牌零跑汽车A11项目定点,汽车电子客户拓展全面发力。零跑汽车2021年全年累计销量4.3万辆,其中12月份交付7807辆,环比增幅39%,同比增长368%,为核心新势力造车企业。预计A 平台项目为零跑S/T 平台的迭代平台,覆盖紧凑型SUV 车型。随着领跑新车持续放量,公司EPB 产品有望持续带动其汽车电子收入规模快速提升。公司EPB 产品当前已获长城EC01及CHB025A 车型平台等多个核心车型定点,此次再次斩获核心新势力车企零跑汽车核心车型EPB 总成项目定点,预计长城汽车头部自主“示范效应”已开启,公司汽车电子产品客户有望加速突破。 自主品牌崛起,公司汽车电子产品线完备,有望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自主品牌全面崛起,公司汽车电子产品线储备丰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有望同自主车企实现“伴随式”成长,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公司不断加大汽车电子产品研发投入,当前汽车电子产品包括ABS/EPB/ESC 和IBS 等,产品线储备丰富。 当前已与一汽、东风、长城、上汽、吉利、长安等核心自主品牌及零跑汽车等核心新势力车企展开紧密合作,客户结构持续优化。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大趋势下,公司在国内汽车电子市场占有率有望大幅提升,公司将同自主车企实现“伴随式”成长,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34.5/41.9/54.7亿元, 实现归母净利润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 为110/63/39倍。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1-03
|
10.05
|
--
|
--
|
11.74
|
16.82% |
|
11.74
|
16.82%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2021年 12月 30日公司公告显示: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的意向通知书,公司将作为客户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 ABS控制模块和 G—传感器产品。 二、分析与判断 汽车电子产品再获自主品牌认可,进口替代趋势提速公司再获自主品牌核心汽车电子产品项目定点,汽车电子业务进口替代趋势加速。公司ABS 现有客户包括长城、长安、郑州日产、奇瑞、江铃、东风等国内头部自主品牌,其中长城、长安、东风等客户产品供应均为核心车型,客户结构优质。公司已在长城汽车内部实现 ABS、ESC 及 EPB 等核心汽车电子业务配套,头部自主的示范效应及进口替代国产化趋势有望带动公司电子产品持续配套至主流自主及新势力品牌。汽车电子制动产品单车价值量大约为基础制动的 2-3倍,随着配套客户数量的扩张,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收入有望进入一轮快速增长。 全线布局汽车电子产品,公司有望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自主品牌全面崛起需要自主可控的本土供应商,公司汽车电子产品线储备完善,全方位满足主机厂制动产品需求,公司不断加大汽车电子产品研发投入,拥有 ABS、EPB、ESC、IBS 等全套汽车电子产品。当前已与一汽、东风、长城、上汽、吉利、长安等主机厂展开紧密合作,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大趋势下,公司在国内汽车电子市场占有率有望大幅提升,公司将同自主车企实现“伴随式”成长,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 三、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营收 34.5/41.9/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 2021-2023年 PE 为 105/60/37倍。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12-30
|
10.11
|
--
|
--
|
11.74
|
16.12% |
|
11.74
|
16.12%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 2021年12月27日公司公告表明,于近日收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产品开发通知书,公司将作为长城汽车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B07车型的前制动钳总成产品。 二、分析与判断 平台化加速自主品牌全面崛起,核心自主供应链持续发力 公司再次斩获长城B07车型前制动钳定点,此前,公司先后获得长城H6改款、H7、欧拉、K7等车型卡钳项目定点。该定点车型预计为长城B30平台的核心车型,B30平台为长城平台化战略中的重点紧凑型车型平台。长城汽车加速推进平台化战略,先后推出A30\B30\C30平台,平台化战略加速长城车型迭代周期。公司获得头部自主品牌全新平台核心车型定点项目,后续有望于新平台内部及平台间横向拓展新车型配套。长城作为国内一线自主品牌,电子及基础制动器产品多车型、多品类采购于公司,头部车企的示范效应有望带动公司持续配套其它自主品牌。自主崛起的过程中,公司有望实现与整车厂“伴随式”成长,成为国内制动领域核心供应商。 基础制动全球产业转移及汽车电子进口替代驱动公司进入新一轮高速成长 公司基础制动器现有配套客户主要为大众、长城、长安、广汽和上汽等头部主流品牌,客户结构优质。2017年以来乘用车景气度周期下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行、疫情反复以及同期公司基础制动业务逆势扩产导致折旧大幅增加为公司近三年业绩下行的主要原因。公司基础制动器产能规划于14年开始,该项目当前已基本建成,前期大规模资本开支周期结束,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复苏,叠加客户结构的不断优化,公司基础制动营收有望实现V型反转。2020年公司基础制动器营收为22.4亿元,市占率约为11%。我们预计公司基础制动器规划产能满产将为公司带来年产值60亿左右营收。基础制动业务全球产业转移及汽车电子领域进口替代的趋势下,公司大级别利润拐点已现,未来3-5年有望迎来一轮高质量增长。 三、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34.5/41.9/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为98/56/34倍。随着公司基础制动器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零部件龙头公司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12-21
|
9.54
|
--
|
--
|
11.74
|
23.06% |
|
11.74
|
23.06%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2021年12月17日公告表明,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汽车”)的定点通知,公司将作为长城汽车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 M6车型的 ESC 产品。 二、分析与判断 核心产品取得重要突破,公司有望成为自主品牌车企汽车电子核心供应商公司斩获长城汽车重点车型平台核心汽车电子产品定点,有望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汽车电子核心供应商。公司获得长城M6车型平台ESC 电子产品定点,此前已获风骏5/7及P06车型平台ABS 项目定点、EC01车型的ABS 及EPB 项目定点,以及CHB025A车型平台ABS 和EPB 定点。我们认为此次ESC 产品定点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公司汽车电子产品取得历史性突破。ESC 作为核心汽车电子产品主要由外资Tier1供应,而ESC 的规模化量产能力及项目配套经验有望成为公司进一步实现线控制动产品、以及整套ADAS 解决方案项目定点的重要“能力背书”。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获得头部自主品牌认可,预计在“缺芯”及“自主可控”的趋势下,头部自主车企的“示范效应”有望令公司成长为中国汽车电子核心供应商。 公司汽车电子业务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自主品牌全面崛起,公司汽车电子产品定点持续落地,有望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公司ABS/EPB/ESC 等汽车电子产品相继获得核心自主品牌认可,基础制动产品为国内一线龙头。此外公司前瞻性布局ADAS 及轮毂电机业务,可以为整车厂提供全栈式制动产品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带动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放量。公司当前已与一汽、东风、长城、上汽、吉利、长安等主机厂展开紧密合作。后续公司有望在成本、本地化服务以及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上具备显著优势,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 三、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34.5/41.9/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 为101/58/36倍。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12-16
|
10.04
|
--
|
--
|
11.74
|
16.93% |
|
11.74
|
16.93% |
|
详细
一、事件概述2021年 12月 14日,公司公告,公司近日收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通知书,公司将作为长城汽车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 CHB025A 车型电子驻车控制单元产品和制动防抱死控制单元产品,以及 EC01车型电子驻车控制单元产品。 二、分析与判断? 汽车电子产品持续获得头部自主品牌认可,“缺芯”及“自主可控”下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有望提速公司 在 长城 内部实现重点车型平台核心汽车电子产品项目定点,自主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趋势已现 。公司实现长城风骏 5/7及 P06车型平台 ABS 项目定点、EC01车型的ABS 及 EPB 项目定点,以及 CHB025A 车型平台 ABS 和 EPB 定点。长城作为国内核心自主品牌整车厂,其核心车型汽车电子产品对国内供应商采购采购力度加大。预计在“缺芯”及自主可控下,国内制动领域龙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进口替代有望提速。进口替代过程中,公司利用传统制动业务丰富且优质的客户结构,逐渐向线控制动产品升级,实现单位客户单车价值量的大幅提升。 自主品牌崛起 , 公司汽车电子产品线 完备 , 有望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自主品牌全面崛起 , 公司汽车电子产品线储备丰富,有望同自主车企实现“伴随式”” 成长,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 。公司不断加大汽车电子产品研发投入,当前已与一汽、东风、长城、上汽、吉利、长安等主机厂展开紧密合作。公司近期黑河冬季试验团队再次启程,开始为期三个多月的冬季标定试验工作。试验项目涵盖一汽、东风、长城、上汽、吉利、长安等主流自主主机厂。标定项目为亚太汽车电子、智能驾驶、轮毂电机等近 60辆车的试验匹配任务,匹配任务远超往年。产品涉及由亚太股份自主开发的第四代 ESC、EPBi、iEHB、EBB 等线控制动系统和第三代的智能驾驶产品,并且还有不同功能配置和适应不同档次车型的线控制动系统。预计公司未来在汽车电子产品品质、技术水平将实现重大突破,汽车电子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升。公司有望同自主车企实现“伴随式”成长,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 三、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营收 34.5/41.9/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 2021-2023年 PE 为 106/61/37倍。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龙头有望享有估值溢价,维持“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12-13
|
9.45
|
--
|
--
|
11.74
|
24.23% |
|
11.74
|
24.23% |
|
详细
汽车机械制动系统龙头,资本开支周期已过,大级别利润拐点已现,充分受益于自主崛起及全球化产业转移公司是国内少数专业研发生产整套汽车制动系统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业务为基础制动器、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和线控制动等。 公司 14年规划建设 12万吨产能铸件工厂,该项目已基本建成, 我们预计满产将为公司带来年产值 60亿左右的基础制动器总成营收, 2020年公司基础制动器营收为 22.4亿元,市占率约为 11%,当前基础制动器竞争格局分散,公司基础制动产品客户已拓展至所有合资和主流自主品牌。前期大规模资本开支周期结束,叠加行业周期下行导致公司出现大级别利润拐点,未来随着自主品牌崛起及基础制造全球化产业转移,公司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成为全球基础制动龙头企业。 “缺芯” 加速电子制动产品国产替代,公司迎来汽车电子业务发展新契机公司于 1998年开始研发 ABS, 2000年研发成功, 2004年产业化。 以 ABS 为基础,持续向上延伸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公司量产及取得定点的汽车电子产品主要为 ABS、 EPB、ESC、 IBS(Two-Box)等,单车价值量较基础制动器有较大提升。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研 IBS(One-Box)有望于未来实现量产。“缺芯”为亚太股份在汽车电子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提供契机,公司当前汽车电子产品已进入长城、吉利、长安、一汽等核心自主品牌供应链,未来随着产品渗透不断提升,公司有望成为中国制动领域的“博世”。 布局 ADAS 与轮毂电机, 开拓市场增量空间公司布局智能汽车, 打造智能汽车环境感知+主动安全控制+移动互联的无人驾驶产业链,研发了 77GHz 毫米波雷达,视觉系统(含控制器), 公司有能力提供全套 ADAS 系统解决方案,后续有望以 ADAS 解决方案为牵引,加速电子制动产品快速渗透。 轮毂电机是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领先技术, 是新能源汽车未来产品技术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技术,亚太股份具备了轮毂电机从单元到整套系统的综合开发能力。 后续随着新能源市场快速放量,轮毂电机商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营收 34.5/41.9/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0.70/1.22/1.9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 2021-2023年 PE 为 101/58/35倍。 随着公司基础制动器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放量,业绩有望重回历史高位水平,作为中国制动行业零部件龙头公司有望享有估值溢价,首次覆盖, 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低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18-05-02
|
7.08
|
7.84
|
0.90%
|
7.50
|
4.46% |
|
7.39
|
4.38% |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17年年报,2017年公司营收达到39.6亿元,同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下滑4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拓展顺利。2017年公司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收入达到2.45亿元,占到了整体销售收入的6%,同比增长35%。公司ABS、EPB、ESC、线控制动系统、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等多个产品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乘用车制动器业务仍在成长期。2017年公司盘式制动器收入达到28.6亿元,同比增长26%,在传统大客户大众、一汽系的占有率进一步提升的同时,美系、自主品牌等客户也在不断拓展当中,公司在传统盘式制动器是国内领军企业,盘式制动器业务也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的基石,盘式制动器业务的继续增长保障了公司未来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的未来。 成本压力、研发费用影响业绩增长。由于钢材等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公司2017年毛利率下降到15%,同比下滑2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公司电控产品的研发也使得研发费用处于相对高位,影响了整体的盈利能力,净利润率下滑至2%。未来随着原材料成本下滑、电动系统等高盈利能力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毛利率25%高于公司传统产品),公司毛利率有望上一个台阶,但研发、财务费用率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18年营收将达到46亿元,同比增长17%;由于公司目前新品仍在大规模进入市场阶段,各项费用相对较高,我们预计公司2018年归母净利润1.3亿元,目前股价对应动态估值42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乘用车市场大幅下滑;新品销售不及预期。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17-12-22
|
8.91
|
--
|
--
|
9.87
|
10.77% |
|
9.87
|
10.77% |
|
--
|
|
|
亚太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17-05-02
|
11.68
|
15.41
|
222.27%
|
12.47
|
5.86% |
|
12.36
|
5.82% |
|
详细
事件概述: 公司发布2017年一季报:实现营收10.27亿元,同比增长2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2.3%。同时公司发布2017年中期预告,预计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79亿元-1.19亿元,同比增长-20% -20%。 事件评论: 1Q17业绩符合预期,1H17有望企稳。1Q17公司实现营收10.27亿元,同比增长21.3%,环比增长3.8%;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2.3%,环比增长131.6%。公司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预计1H17业绩有望企稳。 期内,公司营业收入提升主要由于:1)主营产品质量获得合资车企认可,加快向大众、通用、神龙等品牌渗透;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符合底盘电控化趋势,业绩增长较快,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新增长点。而公司净利润未随销售收入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募投项目处于建设期尚未达产,折旧费用、研发投入等费用不断增加。 1Q17盈利能力向好,电子化有望改善盈利水平。1Q17毛利率17.9%,同比增长1.1pp,环比增长2.8pp;1Q17净利率4.4%,同比减少0.8pp,环比增长2.4pp。费用方面,公司销售费用率同比增长0.2pp,环比减少0.6pp; 由于近期研发费用增长较多,管理费用率同比增长0.9pp,环比基本持平; 财务费用率同比减少0.2pp,同比增长0.5pp。此外,公司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技术附加值高,未来业绩增长有望继续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公司有望向市场提供“智能驾驶+轮毂电机底盘模块系统”集成产品。公司向启创、智波科技(集团入股)、钛马信息、苏州安智,整合控制算法、环境感知、车联网和系统集成资源,结合自身电控制动技术,意图打造最完整的智能驾驶平台。此外,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集不超过10亿元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轮毂电机驱动底盘模块和制动系统电子控制模块的技改项目,未来有望向市场提供“智能驾驶+轮毂电机底盘模块系统”集成产品。 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制动系统龙头,传统主业稳定增长,并通过“前向启创+智波科技+钛马信息+苏州安智”全面布局智能汽车,构建完善的“控制算法+环境感知+车联网+系统集成”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圈,未来发展看好。预估17-18年EPS 分别为0.25、0.31元,对于PE 为47X、38X,受所在行业估值中枢下调影响,下调公司目标价至16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销量不如预期;各项目进展低于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