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0-11-24
|
252.08
|
--
|
--
|
305.18
|
21.06% |
|
424.99
|
68.59% |
|
详细
中国龙头打造动力电池王国:1)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以主业为中心综合布局锂电材料、储能系统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一流解决方案;2)团队脱胎于ATL,技术背景雄厚,2018-2020年三次股权激励强化团队凝聚力;3)持续高水平研发投入,在材料体系和结构工艺上创新升级;4)公司形成总部+四大研发中心+五大生产基地的全球化综合布局,目前规划产能接近300GW,即将迎来产能投放高峰期;5)供应链管控能力强,打造从原材料到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链闭环;6)坚持大客户战略,基本完成行业“跑马圈地”。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潜在空间巨大: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距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目标差距巨大。伴随国内财政补贴政策退坡趋缓,特斯拉、大众引领的爆款车型拉动需求,以及存量出租车、公交车替换和B端采购预期加强,国内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海外市场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边际向好、欧洲主流车企陆续公布电动化大战略,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及车型改善,预计未来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实现36%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与此同时,电化学储能市场也迎来高增长阶段。 无惧行业竞争加剧,国内龙头地位稳固:市占率方面,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对标海外动力电池企业:公司在供应链布局、产能规划及客户体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超额分享锂电全球化红利。 盈利预测及估值:考虑到行业排产恢复情况良好以及新车型逐步上市,维持原盈利预测,预计2020-2022年营业收入504/699/937亿元,同比增速10/39/34%,归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4.3/72.8/95.1亿元,同比增速19/34/31%;每股收益2.33/3.12/4.08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08/81/62x。鉴于公司是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且2020年步入产能持续扩张期,未来有望受益于锂电全球化趋势,我们认为公司目前估值具有合理性,维持“增持”评级。
|
|
|
长安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11-17
|
18.78
|
--
|
--
|
28.38
|
51.12% |
|
28.38
|
51.12% |
|
详细
长安自主品牌始于2017年年底提出“第三次创业”,经过降本增效,技术变现,爆款车型等带来强势产品周期以及单车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此次联合科技巨头华为和能源巨头宁德时代开发高端智能汽车品牌,进一步加速公司由传统整车制造企业向出行科技公司转变。现场首次公布会进化的智能化方舟架构,也标志着自主品牌进入全面智能化造车新时代。后续我们持续看好长安自主品牌向上与新能源发展的持续性。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净利润分别为62.15/50.39/56.42亿,维持每股收益分别为1.29/1.05/1.17元。由于公司2020年利润中包含由于销售PSA 股权以及新能源子公司增资扩股带来的约35个亿一次性投资收益,因此2020年经营性利润我们预计为27亿。维持合理估值区间为15.75-18.90元(维持21年15-18倍市盈率),维持“买入”评级。
|
|
|
上汽集团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11-04
|
24.40
|
--
|
--
|
28.80
|
18.03% |
|
28.80
|
18.03% |
|
详细
20Q3利润同比增长 17.43%,业绩略超市场预期 公司前三季实现营收 4846.47亿( -15.39%),实现归母净利润 166.48亿 ( -19.9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51.85亿( -19.30%)。单三季度来看,公 司实现营收 2101.27亿( +2.55%),实现归母净利润 82.54亿( +17.43%), 公司业绩略微超出市场预期。 销量分析: 前三季度集团同比增长 5.92%,下滑 8个季度后首转正 集团 20年前三季度累计销 361.32万辆( -18.14%), Q3单季度销量 156.41万辆( +5.92%)。具体到子品牌来看,前三季度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上汽通 用五菱和上汽自主累计销量分别为 95.16/103.14/98.50/64.52万辆, 对应同比 变化分别为-21.97/-25.92/-12.62/-4.41pct; 20Q3单季度各个子品牌对应销量 分 别 为 39.54/45.40/45.40/26.07万 辆 , 对 应 同 比 变 化 分 别 为 +2.59/-4.06/+18.69/+10.65pct。 集团层面来看,实现从 18Q3开始持续 8个季 度下滑后的首个季度销量转正。 盈利分析:降本明显,合资增长较为显著 公司前三季度四费率为 9.64%,同比下降 1.77pct,其中管理/销售/财务费用 率分别为 4.44/5.06/0.14%,同比变动 0.38/-2.17/0.02pct。单三季度四费率 8.86%,同比下降 2.28pct。 结构来看,公司 20Q3实现投资收益 89亿元 ( +19%), 其中来自合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64.7亿元( +3%)。 自主品牌制 造端利润为-15.86亿,环比及同比来看亏损略微扩大( 20Q2: -11.46亿, 19Q3: -12.71亿),我们预计主要由于公司加大智能化以及后期相关车型投入导致。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复苏进度低于预期, 新产品市场接受度低于预期。 投资逻辑:销量拐点显现,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略微上调 20/21/22归母净利润为 226.23/283.97/315.68亿( 主要由于营 收端以及费用控制略超我们预期, 原: 211.24/268.80/302.08亿元), 上调 EPS 为 1.94/2.43/2.70元(原: 1.81/2.30/2.59元), 上调合理估值区间至 29.16-34.02( 维持 21年 12-14x 市盈率,原: 27.60-32.20元), 考虑到 20年底 MEB 新 能源产品投放及 21年奥迪国产,有望带来估值盈利双升, 维持“买入”评级。
|
|
|
比亚迪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11-03
|
160.91
|
--
|
--
|
198.85
|
23.58% |
|
262.95
|
63.41% |
|
详细
20Q3实现归母净利润 17.51亿,业绩符合市场预期公司前三季实现营收 1050.23亿(+11.94%),实现归母净利润 34.14亿(+116.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4.93亿(+324.50%)。单三季度来看,公司实现营收 445.20亿(+40.72%),实现归母净利润 17.51亿(+1362.66%)。 公司此前发布 20Q3业绩预告,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34-36亿,公司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高端车型占比提升带来毛利率改善显著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为 20.75%,同比上升 4.71pct;单三季度毛利率为22.32%,同比上升 8.46pct,环比提升 1.79pct,公司毛利率呈现连续 4个季度持续环比改善。我们预计主要由于:第一,比亚迪汉与唐等高端产品持续爬坡,产品结构中销量占比持续提升。第二,比亚迪电子对母公司的收入贡献约44.5%,比亚迪电子毛利率显著改善,同比提升 7.7pct。 多业务持续向好,指引全年利润 42-46亿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42-46亿,同比增长 160.15%-184.93%,20Q4单季度利润 7.86-11.86亿。主要由于四季度预计汽车行业持续向好,目前全新旗舰车型“汉”和改款旗舰车型“唐”在手订单充裕,燃油车宋 Pro 和宋 Plus 预计持续保持大幅度增长。此外,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持续受益客户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复苏进度低于预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不确定性。 投资逻辑:新周期持续向上,维持“增持”评级后期看公司有望持续迎来量利齐升,主要受益刀片电池新产能投放以及后期DM4.0系列车型上市。我们预计公司 20/21/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29/56.13/66.45亿元(原:31.90/41.06/52.50亿元,由于公司全年指引超过我们预期,我们上调汽车业务的营收增速以及毛利率,主要由于新能源旗舰车型汉等销量持续爬坡超预期,同时单车盈利能力较好带来产品结构改善。此外,手机组装机部件以及二次充电电池业务的毛利率超出此前我们预期),EPS分别为 1.55/2.06/2.44元(原:1.17/1.51/1.92元),维持“增持”评级。
|
|
|
三花智控
|
机械行业
|
2020-10-22
|
22.96
|
--
|
--
|
27.66
|
20.47% |
|
28.15
|
22.60% |
|
详细
20Q3利润同比增长23.51%,业绩,业绩略超预期超预期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5.93亿(-0.32%),实现归母净利润10.92亿(+3.40%),单三季度来看,公司实现营收32.75亿(+17.40%),实现归母净利润4.49亿(+23.51%),公司汽零与家电业务同比增速均呈现持续改善势态,公司业绩略超预期。 衍生业务对冲人民币升值风险,对冲人民币升值风险,20Q3受汇率影响较小公司出口业务占比较高(2019年为50.44%),汇率对公司影响较为显著。单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4.49亿(+23.5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75亿(-8.30%),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受到三季度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开展了衍生工具业务主要用于对冲汇兑损失,20Q3衍生工具收益+汇兑损失整体体现为-310万元损失,19Q3为整体体现为1650.89万元收益。由于汇兑收益计入经常性损益,而衍生工具损益计入非经常损益,但是两者均为汇率影响相互对冲,故应重点关注整体利润情况。 发行30亿亿可转换债券,主要募投控制类元器件控制类元器件公司拟募资发行总额不超过30亿可转换债券,主要用于:年产6500万套商用制冷空调智能控制元器件建设项目(14.87亿),年产5050万套高效节能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技术改造项目(6.98亿),补充流动资金(8.15亿),预计建设期六年,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6.32亿,年均利润总额10.51亿,我们测算净利率为24.60%,项目盈利能力较高。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复苏进度低于预期,疫情影响后期需求复苏不及预期。 投资逻辑:热管理赛道空间大,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壁垒供应商热管理赛道空间大,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壁垒供应商我们上调公司20/21/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0/19.28/21.94亿(原:13.65/18.60/21.16亿,主要由于毛利率持续环比改善以及家电业务营收增速超预期),EPS分别为0.41/0.54/0.61元(原:0.38/0.52/0.59元),上调合理估值为27.00-29.70元(原:26.00-28.60元,对应2021年50-55xPE),维持“增持”评级。
|
|
|
安车检测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0-09-22
|
69.90
|
--
|
--
|
70.32
|
0.60% |
|
70.32
|
0.60% |
|
详细
公司在检测站设备行业龙头地位突出,同时转型运营商打开新成长空间。2018年公司收购兴车检测70%股权并参与设立德州基金,公司业务由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向机动车检测服务运营延伸。2020年公司完成了临沂正直70%股权的收购,并拟同临沂基金等相关方共同收购中检集团汽车检测股份有限公司75%的股权。今年9月公司与鸿亿检测、天源环保、荆通运业拟共同成立合作公司,对荆州机动车检测市场进行整合运作。此次,公司拟定增13亿元,其中9.98亿元用于连锁机动车检测站建设项目,3.02亿元用于收购临沂正直70%股权,将持续兑现公司转型检测站的长期逻辑。另外,我们认为虽然16年行业进入政策放开,导致行业进入壁垒相对降低,但是长期看对于行业的核心关注点应该是上市公司对于检测站的整合速度,以及掌握优质检测站资源的数量。 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归母净利润2.60/3.61/4.8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7.8%/38.8%/34.5%,维持EPS为1.34/1.86/2.50元,维持合理估值区间65.10-74.40元(维持21年PE为35-40x),维持“增持”评级。
|
|
|
比亚迪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9-10
|
88.01
|
--
|
--
|
136.88
|
55.53% |
|
198.85
|
125.94% |
|
详细
事项:公司2020年8月单月实现销量3.68万辆,同比增长2.15%。 国信汽车观点:公司8月单月实现销量3.68万辆,同比增长2.1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商用车、传统燃油车分别同比增长-12.99%、105.82%、3.11%,公司销量同比已连续两个月正增长,凸显复苏势头。行业层面,中汽协预计8月汽车行业销量预估完成218万辆,环比增长3.2%,同比增长11.3%;细分车型来看,乘用车同比增长4.4%,商用车同比增长37.5%。今年公司推出新能源纯电动旗舰车型“汉”,首次搭载了“刀片电池”及高性能碳化硅电机控制模块,同时外观内饰改善显著,整体性能及产品力显著提升。8月份,汉全系车型销量为4000辆,成为主销车型之一。此外,2020年纯电动大巴销量和传统燃油车业务均逆势增长,新能源客车和燃油车1-8月累计销量同比分别增长79.28%和16.88%。今年3、4季度新品持续发力,与比亚迪汉EV同属纯电E2.0平台、且搭载刀片电池的元、宋Plus、秦、秦Pro、D1、E6等纯电车型将已进入工信部公告。公司8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0.949GWh,本年累计装机总量约为5.813GWh。随着刀片电池产能加速爬坡,这些车型有望在今年3、4季度内陆续上市,其具有高安全、强性能、低成本的核心优势,上市后有望持续热销。 公司作为拥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领先市场地位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在电动化大趋势下具备较大发展机遇。后期随着全球电动化的步伐加速,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智能产品的升级,以及光伏行业平价上网时代的逐步到来,公司有望打开全新成长空间。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营收分别为1383.10/1558.33/1720.98亿元,维持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90/41.06/52.5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97.6%/28.7%/27.8%,维持EPS分别为1.17/1.51/1.92元,维持“增持”评级。
|
|
|
长安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9-09
|
12.36
|
--
|
--
|
16.16
|
30.74% |
|
28.38
|
129.61% |
|
详细
公司8月单月实现销量16.94万辆,同比增长35.51%,其中自主、福特、马自达分别同比增长59.53%、36.98%、11.46%,显著超越行业。行业层面,中汽协预计重点企业8月全国销量218万辆,同比+11.3%,环比+3.2%,延续7月的复苏趋势,汽车行业景气度进一步确定触底反弹。自主品牌通过降本增效、技术变现同时叠加自身强势产品周期,新车型CS75PLUS、UNI-T 等终端反馈较好,实现量利齐升,长安福特前期经过渠道改革,供应体系本土化以及叠加林肯豪华品牌国产化,逐步由底部开始进入持续复苏阶段。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净利润分别为62.15/50.39/56.42亿,维持每股收益分别为1.29/1.05/1.17元。由于公司2020年利润中包含由于销售PSA股权以及新能源子公司增资扩股带来的约35个亿一次性投资收益,因此2020年经营性利润我们预计为27亿。维持合理估值区间为15.75-18.90元(维持21年15-18倍市盈率),维持“买入”评级。
|
|
|
安车检测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0-09-04
|
73.90
|
--
|
--
|
75.20
|
1.76% |
|
75.20
|
1.76% |
|
详细
公司在检测站设备行业龙头地位突出,同时转型运营商打开新成长空间。此前公司已经通过现金收购临沂正直70%股权和兴车检测70%股权,公司目前正在推进11亿的定增方案以及同临沂基金共同收购中检集团75%股权。此次与鸿亿检测、天源环保、荆通运业成立合作公司将持续兑现公司转型检测站的长期逻辑。另外,我们认为虽然16年行业进入政策放开,导致行业进入壁垒相对降低,但是长期看对于行业的核心关注点应该是上市公司对于检测站的整合速度,以及掌握优质检测站资源的数量。 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归母净利润2.60/3.61/4.8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7.8%/38.8%/34.5%,维持EPS 为1.34/1.86/2.50元,维持合理估值区间65.10-74.40元(维持21年PE 为35-40x),维持“增持”评级。
|
|
|
安车检测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0-09-01
|
77.62
|
--
|
--
|
78.00
|
0.49% |
|
78.00
|
0.49% |
|
详细
20H1扣非利润同比下滑7.25%,业绩符合预期 公司20H1实现营收3.99亿元,同比下降2.79%,归母净利润1.00亿元,同比下降9.8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971.44万元,同比下降7.25%。单二季度看,20Q2实现营收2.93亿元,同比增加1.68%,归母净利润8486.09万元,同比增加5.7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939.61万元,同比增加5.37%。整体而言,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 20Q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76%,生产经营显著恢复 20Q1受疫情影响,项目验收及销售回款进度放缓,同时由于环检升级且相关订单毛利较低,公司在20Q1业绩大幅下滑(营收端-13.31%,利润端-50.40%),20Q2公司复工复产效果显著,且受益于检测市场下游需求增加,20Q2营收和利润在19Q2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同比增长1.68%和5.76%,环比上升175.92%和452.46%,毛利率持续环比提升。我们预计后续随着“三检合一”等政策持续推进,国家在运营环节监管趋严,设备业务有望持续放量增长。 临沂正直过户完成,成立新产业基金持续推进检测站整合 公司通过现金收购临沂正直70%股权的过户手续及工商变更已完成。正直检测站质地优秀,检测业务净利率达到40%以上,同时服务、管理能力显著领先同行,有望对收购检测站输出优质服务和管理理念,同时相关资产还包括汽车保险及二手车,后期有望做到以检测为入口,发展后市场相关业务。公司目前正在推进11亿的定增方案以及同临沂基金共同收购中检集团75%股权。此外,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与北辰投资共同投资设立安辰科技,进一步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有望进一步加速检测站整合速度,持续兑现公司转型检测站上下游一体化业务、拓宽二手车和保险业务市场的长期逻辑。 风险提示 检测站投资和收购进程、遥感监测业务不及预期,检测站后期管理不及预期。 投资逻辑:设备业务持续高增长,延伸运营环节稳步推进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归母净利润2.60/3.61/4.8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7.8%/38.8%/34.5%,维持EPS为1.34/1.86/2.50元,维持合理估值区间65.10-74.40元(维持21年PE为35-40x),维持“增持”评级。
|
|
|
岱美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0-09-01
|
24.09
|
--
|
--
|
32.21
|
33.71% |
|
32.21
|
33.71% |
|
详细
20H1利润同比下降47.99%,业绩符合预期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6.65亿元,同比下降32.61%,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下降47.99%。二季度实现营收5.43亿元,同比下降55.66%,归母净利润398.19万元,同比下降97.31%。整体而言,上半年业绩符合我们预期。 受疫情影响,营收端下滑带来四费率显著提升 公司是出口导向型企业,2019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到达82%,其中北美地区占比相对较高。20Q2受海外疫情影响,尤其是美国地区客户停工时间较长,公司20Q2实现营收5.43亿,同比下滑55.66%,实现归母净利润0.04亿,同比下滑97.31%。在营收端显著下滑同时公司四费绝对额变化较少,因此四费率显著增加,其中销售费用率12.16%(同比+6.25pct),管理费用率12.20%(同比+6.09%),研发费用率7.15%(同比+3.28%),财务费用率0.52%(同比+2.51%)。四费率整体达到32.03%,同比提升18.13pct,公司海外工厂包括MOTUS等经营杠杆较高,四费率是影响20Q2盈利核心因素。 短期看复工复产顺利,长期看品类扩张持续兑现 短期看,疫情对公司经营属于一次性冲击影响,公司国内工厂于20年2月中旬实现复工复产,海外工厂于20年5月中旬开始复工复产,目前公司生产经营已基本恢复,生产订单或提货量均已恢复到较好水平。长期看,公司属于掌握工艺链技术的企业,产品横向扩展能力较强,前期明星产品遮阳板已在全球市场证明自身能力,后期基于工艺链技术同源性与客户供应体系可复制性,实现产品由头枕向扶手、头枕、顶棚等新品扩展,目前部分项目已经进入福特、克莱斯勒、大众以及RIVIAN等部分造车新势力品牌。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复苏进度低于预期,疫情影响后期需求复苏不及预期。 投资逻辑:疫情影响不扰长期成长,维持“增持”评级 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净利润分别为6.08/8.13/9.58亿,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2.7%/33.7%/17.8%,预计EPS分别为1.05/1.40/1.65元(原:1.52/2.03/2.39元,股本变动,由4.01亿增加至5.81亿股),预计合理估值区间25.20-30.80元(对应21年18-22x PE,原除权前为36.54-44.66元),维持“增持”评级。
|
|
|
比亚迪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9-01
|
87.02
|
--
|
--
|
119.32
|
37.12% |
|
198.85
|
128.51% |
|
详细
20H1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23.75%,业绩超预期。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05.03亿元,同比下降2.70%,归母净利润16.62亿元,同比增加14.2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16亿元,同比增长23.75%。二季度实现营收408.24亿元,同比增长28.06%,归母净利润15.50亿元,同比增长119.8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88亿元,同比增长322.63%。整体而言,公司上半年业绩超出我们预期。 刀片电池助力比亚迪“王朝”系列,新品周期持续。 20H1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营收为320.72亿元,同比减少5.62%,营收端显著跑赢汽车销量端主要由于出口业务大幅增加所致。20H1公司推出新能源纯电动旗舰车型“汉”,首次搭载了“刀片电池”及高性能碳化硅电机控制模块,同时外观内饰改善显著,整体性能及产品力显著提升。下半年新品持续发力,将推出包括全新车型“宋Plus”、改款车型“唐”、“e2”、“e3”等车型。此外,上半年纯电动大巴销量和传统燃油车业务均有所增长。 出货量大幅提升,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进入新高增长周期。 20H1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营收为233.80亿元,同比增长0.24%,主要受益于现有大客户份额持续提升,高端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整机出货量增加,玻璃及陶瓷产品出货量同比翻倍。新型智能产品业务板块引入新客户。20H1公司电池业务和光伏业务的收入约为47.91亿元,同比增长7.59%.光伏业务上,虽受海外疫情影响,但海外订单顺利交付,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原材料价格下降,使得亏损大幅改善。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复苏进度低于预期,原材料价格的不确定性。 投资逻辑:新周期业绩超预期,维持“增持”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1/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90/41.06/52.50亿元(原:28.26/37.15/47.13亿元,上调汽车业务的营收增速以及毛利率,主要由于新能源车型汉等销量超预期,同时单车盈利能力较好。同时手机组装机部件以及二次充电电池业务的毛利率超出此前我们预期),EPS分别为1.17/1.51/1.92(原:0.78/1.67/1.97元),维持“增持”评级。
|
|
|
克来机电
|
机械行业
|
2020-08-28
|
52.70
|
--
|
--
|
55.55
|
5.41% |
|
55.55
|
5.41% |
|
详细
20H1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0.34%,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86亿元,同比增长10.79%,归母净利润7111.05万元,同比增长54.7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912.42万元,同比增长70.34%。单二季度来看,20Q2实现营收2.18亿元,同比增长16.86%,归母净利润4219.93万元,同比增长92.7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032.93万元,同比增长86.92%。整体而言,公司上半年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国六排放升级使得汽车零部件板块量利齐升。 公司上半年毛利率为34.80%,同比提升6.12pct。20Q2毛利率为35.10%,环比提升0.69pct,公司毛利率提升主要由于受益国六排放升级,相关新产品毛利率较高同时增量较大。20H1净利率21.32%,同比增加5.53pct,主要受益毛利率提升。报告期内四费比例10.81%,同比下降0.75pct,其中销售费用率为0.80%,同比下降0.17pct,管理费用率为5.35%,同比增加0.15pct,财务费用率为-0.90%,同比下降1.10pct。 基于冷媒升级契机,延伸新能源热管理核心部件。 CO2冷媒具备成本低,环保,可大幅提升低温状态下续航里程等优点,但会使汽车空调制冷回路(也是热泵空调回路)压力显著增大,回路冷媒泄露风险增加。公司旗下上海众源基于高压管路技术协同性,解决了目前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管路产品缺陷导致的泄漏问题,目前相关产品二氧化碳高压管路系统(冷媒导管)已通过大众MEB实验认证,并进入产能建设、筹备量产的阶段。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复苏进度低于预期,冷媒技术路线及渗透率提升速度的不确定性。 投资逻辑:高壁垒热管理核心供应商,给予“增持”评级。 公司业务目前主要分为设备类业务以及汽车零部件相关业务。后期基于高压管理技术同源性延伸出新能源纯电动车型热管理相关业务,主要涉及CO2高压管路等,相关业务技术壁垒较高。我们预计公司20/21/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9/2.16/3.12亿,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59.2%/35.6.0%/44.5%,预计EPS分为为0.61/0.83/1.20元,预计合理估值区间为49.80-53.95元(对应21年60-65xPE),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
|
|
三花智控
|
机械行业
|
2020-08-12
|
22.49
|
--
|
--
|
24.58
|
8.76% |
|
27.66
|
22.99% |
|
详细
投资逻辑:新能源热管理领域的核心供应商。 电动化是长期趋势,热管理赛道增量显著,市场空间大,技术壁垒高。公司是国内新能源热管理领域核心标的,主业始于家电,逐步吸收高校与外资技术后,打造阀类明星产品,并依托家用空调技术的同源性延伸至新能源热管理领域,后期逐步从部件厂商转型集成化供应商。我们认为公司电子膨胀阀起点高,与家用空调制冷部件技术协同性强,目前在集成化配套领域已体现出领先优势。 热管理行业:增量大,空间大,壁垒高。 主要从热管理回路结构差异、零部件增减量,回路价值量变动三个维度梳理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热管理的差异,同时对产业链上核心供应商进行梳理,对全球及国内热管理市场空间进行测算。新能源热管理价值量区间在4700-9520元(含热泵),相对传统燃油车2000-3000元显著提升,后期技术升级、集成化提升、冷媒升级等有望驱动新能源热管理回路价值量进一步提升。 竞争优势分析:起点高,延伸快,集成化。 三花在热管理回路技术起点高,明星产品电子膨胀阀技术壁垒高,技术与产品性能突破外资垄断,后期逐步进口替代与全球化。新能源热管理回路中集成化供应是趋势,目前三花已在高壁垒环节的电子膨胀阀成功卡位,基于技术同源性延伸至其余环节后产品谱系较为齐全,已具备集成化配套能力。此外,热管理的技术趋势是通过集成或新增回路以实现回路中能耗最优分配,而电子膨胀阀是类似于热泵、电机余热回收等集成配套的核心部件。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新能源政策风险,热管理行业格局变化风险等。 投资建议:热管理优质赛道下的龙头,维持“增持”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实现净利润13.47/17.76/20.39亿(略微上调21年利润主要由于新增热管理相关订单,原:13.36亿/16.51亿/20.01亿),EPS为0.37/0.49/0.57元(主要由于股本变更,原:0.48元/0.60元/0.72元),基于特斯拉与热管理产业链估值对标,我们预计合理估值为26.00-28.60元(对应2021年50-55xPE),长视角看,热管理赛道空间大,公司在电子膨胀阀核心环节以及集成化能力优势显著,具备持续成长性。短视角看,公司海外占比约50%,20Q2受疫情影响显著,20Q3逐步恢复正常,维持“增持”评级。
|
|
|
长安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0-08-11
|
10.70
|
--
|
--
|
12.58
|
17.57% |
|
18.87
|
76.36% |
|
详细
事项:长安汽车2020年7月单月实现销量16.49万辆,同比增长38.47%。 国信汽车观点:公司7月单月实现销量16.49万辆,同比增长38.47%,其中自主、福特、马自达分别同比增长56.15%、20.22%、3.11%,显著超越行业。行业层面,中汽协预计重点企业7月全国销量208万辆,同比+14.9%,环比-9.6%,延续6月的复苏趋势,汽车行业景气度进一步确定触底反弹。车型方面,长安在7月先后分别上市和发布国产全新林肯飞行家Aviator、长安新能源CS55纯电版、长安CS55PLUS蓝鲸版和锐程CC蓝鲸版,四款车型在性能、造型、价格上先后超出市场预期。从国产全新林肯飞行家Aviator来看,在空间、动力、内饰方面较竞品宝马X5和奥迪Q7等竞品而言优势明显。长安新能源CS55纯电版主打性价比优势,在续航和定价上较竞品广汽埃安AionV等有优势。从长安CS55PLUS蓝鲸版及锐程CC蓝鲸版来看,两款新车在外观和动力上均进行了升级,均搭载蓝鲸NE系列全新1.5T发动机,进一步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从长期来看,我们看好长安UNI系列、长安自主明星车型CS75系列、逸动PLUS继续放量大涨,引领在乘用车行业全面复苏。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净利润分别为62.15/50.39/56.42亿,维持每股收益分别为1.29/1.05/1.17元。由于公司2020年利润中包含由于销售PSA股权以及新能源子公司增资扩股带来的约35个亿一次性投资收益,因此2020年经营性利润我们预计为27亿。维持合理估值区间为15.75-18.90元(维持21年15-18倍市盈率),维持“买入”评级。 评论:7月集团单月同比增长38.47%,延续6月强势复苏趋势长安汽车7月单月实现销量16.49万辆,同比增长38.47%。1-7月长安汽车累计实现销量99.59万辆,同比上升6.04%。 长安福特7月单月销售2.17万辆,同比增长20.22%。1-7月长安福特累计实现销量11.92万辆,同比上涨27.82%。 长安马自达7月单月销售1.19万辆,同比增长3.11%。1-7月长安马自达累计实现销量6.80万辆,同比下滑6.55%。 长安自主7月单月销售8.87万辆,同比增长56.15%。1-7月长安自主累计实现销量50.91万辆,同比上涨12.87%。行业逐步回暖,叠加自身强势产品周期行业层面,需求持续回暖。根据中汽协快报,7月汽车行业销量预计完成208万辆,环比下降9.6%,同比增长14.9%;1-7月汽车行业累计销量预计完成1234万辆,同比下降12.7%。与1-6月累计销量相比,同比降幅持续收窄。整体表现良好,乘用车行业库存相对合理。目前处于疫情平缓其阶段,各家车企通过重视品牌形象、产品技术和服务质量,提升汽车消费的吸引力。随着防疫管控逐步向常态化发展,上半年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伴随各地出台的稳定汽车消费政策带来的新增需求进一步释放,带动下半年度全行业汽车销量驶入向上通道。 公司层面来看,新车产品竞争力强劲以国产全新林肯飞行家Aviator为例,相对于宝马X5和奥迪Q7而言,该款车的内部空间更大,轴距达到3025mm,为同级最长;动力性能更优秀,推出的五款车型的动力均采用了3.0L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和10AT的变速箱;外观与内饰更具豪华感。从价格上看,起步售价为509,800元,国产入门级车型比进口版便宜了11.9万元。上市两周后,全新林肯飞行家已收获1,200多台订单。从长安福特来看,7月新上市国产全新林肯飞行家Aviator终端反馈较好,所处车型的细分市场竞品较少,有望维持较好的销量与盈利。其他规划新车型包括林肯航海家也将在今明年陆续上市,公司将预计持续收益由长安福特新品周期带来的销量增长。 从长安新能源CS55纯电版来看,新车共推出5款车型,补贴后售价区间为15.99万元-20.09万元。在续航里程方面,长安新能源CS55纯电版中高配车型拥有605公里的NEDC续航里程。据统计,目前市面上在售车型中,续航超过550公里的纯电动车型为十款左右,包括特斯拉ModelS、广汽蔚来合创HYCAN007、广汽埃安AionV、蔚来ES8、小鹏P7、比亚迪汉EV等。除近期上市的埃安AionV外,上述车型售价均在25万元以上。而广汽埃安AionV续航为600公里的版本,指导价为19.96万元,这一价格要比CS55长续航版高2万元。由此可以看出,CS55纯电版将主打性价比优势。 从长安CS55PLUS蓝鲸版及锐程CC蓝鲸版来看,长安CS55PLUS蓝鲸版预售价为10.69万元-11.39万元,锐程CC蓝鲸版预售价为9.79万元-11.99万元。两款新车在外观和动力上均进行了升级,长安CS55PLUS蓝鲸版在外观延续了现款车型的设计,在细节处采用了红色点缀,内饰采用了“烟熏黑”与“激烈红”的撞色设计。两款新车均搭载蓝鲸NE系列全新1.5T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132kW(180马力),满足国六排放标准。两款车进一步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销量有望持续爆发。自主层面,长安CS75系列7月销量达21358辆;长安CS35系列7月销量达6389辆;长安CS55系列7月销量为7575辆。3月上市的逸动PLUS7月的销量达18735辆,直逼2万辆大关,是自主轿车品牌中所罕见的。此外,我们尤其看好UNI-T,7月UNI-T销量过万,达10081辆,成为今年汽车圈黑马之一。我们认为,自主这轮持续产生爆款并非偶尔,而是自主在产品力、渠道力、市场需求把控能力、供应体系把控能力等多维度提升,底层是管理和体制的一些变化。 整体来看7月集团以及旗下各子品牌同比均大幅上升。横向比较,中汽协预计7月全国销量208万辆,同比+14.9%,长安全集团销量同比+38.47%,大幅领先行业,其中长安自主与福特仍然受益于新车型UNI-T和福特探险者上市带来的大量销售量,同比增长分别高达56.15%和20.22%。 风险提示:疫情放缓后三季度终端需求复苏后继乏力;新车型上市进度和产量不及预期;整车厂为保证全年销量目标在四季度引发价格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