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16.67%
(--)
60日
中线
0%
(--)

旗下研究员(前十):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5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贝达药业 医药生物 2024-02-01 39.42 -- -- 45.30 14.92% -- 45.30 14.92% -- 详细
国内领先的创新药企业,研发强度维持高位。公司已获批上市的药品有5款,分别为:凯美纳、贝美纳、贝安汀、赛美纳和伏美纳,治疗的疾病领域主要集中在肺癌。公司研发强度自2017年以来始终保持在35%以上,近两年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具有在研创新药项目40余项,其中18项进入临床试验,4项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涵盖靶向新药和免疫疗法,兼有小分子和大分子多种抗癌新药机制。 营收持续增长,盈利能力有所下滑。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2.24亿元增长至23.77亿元,CAGR18.04%。2021年之前,公司营收主要由埃克替尼贡献,收入占比超过95%,该药截至2022年底累计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2021年后,随着恩沙替尼、贝伐珠单抗的相继获批,两款药物现逐步实现创收,埃克替尼的收入占比在2022年降至77%。2018-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从94.36%下降至88.69%,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85.65%,较2022年下滑3.04Pct。公司销售净利率从2018年的13.36%提升至2020年的32.14%后下降至2022年的5.25%。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6.38%至3.05亿元,销售净利率回升至14.39%。 肿瘤药物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精准治疗占据主导地位。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4586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CAGR11%。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5866亿元人民币,2022年至2030年的CAGR12%。2022年化疗药物在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占主导地位,约占总市场的54.3%,由于报销政策、新药研发能力和支付能力不断提升等因素,预期到2030年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将占据大部分中国市场,占比分别为43.4%和43.8%,市场规模分别约为2,546亿元及2,569亿元。非小细胞肺癌新增病例持续增长,未被满足临床需求大。中国肺癌每年新增发病数呈增长态势,且生存率不高。2022年全球及中国的NSCLC的新发病例数分别为836.8千例、1980.9千例,且预期将于2035年分别达到1181.3千例、2766.3千例。庞大的新增患者群体是驱动NSCLC药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肺癌五年期生存率为19.8%,通常肺癌的症状直到疾病已经处于晚期时才出现,在中国,约有68%的新发病人为晚期病人,中国晚期NSCL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低于5%。 局深度布局EGFR靶点,有致力解决现有NSCLC耐药和脑转移。公司在NSCLC领域重点布局了EGFR突变的产品,其中埃克替尼和贝福替尼已上市。埃克替尼作为公司首款创新药,价值与创收显著,累计销售额超过130亿元人民币。贝福替尼为第三代EFGR-TKI,为国产第三款,疗效显著,拥有三代中最长mPFS,可作为中国患者新的用药选择。MCLA-129作为一款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参照强生埃万妥单抗目前的临床研究路线及结果,在NSCLC领域同样存在较大潜力,同时和贝福替尼联合用药可带动贝福替尼的销售放量。CFT8919不仅对携带L858R单突变、而且对奥希替尼、厄洛替尼耐药后产生的L858R继发耐药突变,均具有很好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同时展示出良好的EGFR野生型选择性。 恩沙替尼打造亚裔+脑转移优势,新辅助+辅助治疗同步推进。恩沙替尼作为第二代ALK-TKI,在国内一线及二线适应症均已获批上市。同时,临床三期试验eXalt3结果表明恩沙替尼对全身和脑转移NSCLC的疗效均优于克唑替尼。除此之外,恩沙替尼亚裔疗效数据显示,在亚裔基线无脑转移人群中其PFS(无进展生存期)研究者评估结果为47.1个月,4年OS率达75.7%;基线伴脑转移人群4年OS率达47.7%;总体人群4年OS率达66.3%。恩沙替尼的术后辅助治疗已于2022年4月被NMPA获批开展临床,并于去年完成了三期临床的入组;其新辅助治疗的一项二期临床研究也在同步推进。公司持续挖掘恩沙替尼的内在潜力,在亚裔治疗、脑转移治疗、新辅助治疗等领域打造恩沙替尼的差异化优势。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7/4.35/5.15亿元,EPS分别为0.78/1.04/1.23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51/38/32倍。 考虑公司引进项目进入商业化放量阶段,其中恩沙替尼一二线均进入医保且持续打造差异化优势,贝福替尼拥有三代最长mPFS、未来放量可期;同时,公司手握MCLA-129、CFT8919等潜力项目,在研项目达到40余项,未来成长可期,我们首次给予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研发不及预期,人才流失风险,毛利率下滑风险,医保政策风险。
鼎胜新材 有色金属行业 2024-01-12 10.80 -- -- 11.20 3.70%
11.20 3.70% -- 详细
主要观点: 深耕铝压延制品加工, 是国内铝箔市场规模最大的企业。 2003年公司成立于江苏镇江, 成立之初即从事铝板带箔的研发、 生产与销售业务。 2010年公司新产品新能源动力电池箔投入市场, 2018年 4月于上交所上市。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耕耘, 公司铝压延加工产品种类齐全,按功能及用途可分为包装用铝箔、 家电印刷用铝箔、 基建用铝材、 新能源材料用铝箔四大类, 新能源材料用箔客户涵盖了国内主要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厂商, 2019年至 2022年, 公司铝箔产销量、 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国内第一。 2023年电池铝箔加工费下降, 关注 2024-25年行业产能释放进度。 需求端: 1) 受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需求推动, 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大幅提升, 带动电池铝箔需求迅速增长; 2) 钠离子电池正极、 负极均可使用电池铝箔, 相比锂电池正极铝箔使用量倍增。 供给端: 新建产能受限设备采购安装、 客户认证周期长, 完全达产周期需 2年以上, 部分厂商转产动力不足, 预计供给或将于 2024-25年集中释放。 具备客户+技术优势, 延伸涂碳箔产品增厚利润。 1) 客户: 公司与国内外主流电池客户龙头合作绑定, 紧跟下游主流电池厂商的全球化布局, 与宁德时代、 LG 新能源等世界领先电池制造厂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2) 技术: 依托长时间工艺沉淀, 公司自主研发“铸轧—冷轧断流程绿色制造技术” , 持有电池箔相关发明专利数量行业领先; 设备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了生产的自由度与灵活度, 可快速实现电池箔转产; 3) 涂碳箔: 高盈利水平的涂碳箔已与下游客户签订供货框架协议。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30亿元、 9.17亿元、9.94亿元, EPS 分别为 0.71、 1.03和 1.12元, 对应 P/E 分别为 16. 11、11.05和 10.21倍。 考虑到公司在建内蒙古逐步建成投产, 持续拓展下游海外电池厂商达成供货协议, 出货量有望逐年增加, 因此首次覆盖 给予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产能建设不及预期风险; 行业产能过剩、 竞争加剧的风险; 上游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的风险; 境外经营环境恶化的风险。
贝特瑞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4-01-08 21.85 -- -- 21.93 0.37%
21.93 0.37% -- 详细
主要观点: 贝特瑞以负极材料为核心,形成负极+高镍三元+先进新材料三大业务板块。 贝特瑞成立于 2000年,是一家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制造商,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及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的核心材料。 2022年,公司负极材料市场份额达 26%,同比提升 5Pct,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公司积极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方面,公司已经形成了集矿山开采、天然鳞片石墨加工与球形化、纯化及成品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方面,公司注重绿色生产、循环经济,通过参股或控股方式对人造负极材料的石墨化、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等关键生产工序或原材料环节进行了布局;此外,公司已经在储能应用、锂离子电池回收等新能源发展前沿领域进行了相应布局。 公司业务稳健增长, 2023年业绩增速承压。 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40.09亿元增长至 256.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59.09%;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从 4.14亿元增长至 16.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67%。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03.1亿元,同比增长15.6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2.97亿元,同比增长 2.94%。 2023年,受行业去库存的影响,材料企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行业竞争激烈。 公司因上半年高价库存出清以及材料价格下调的影响,影响了其盈利水平, 2023年全年公司业绩增速处于承压状态,有望随着 2024年下游需求提振以及行业竞争放缓而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连续下降后 2023年有望提升,负极材料业务利润贡献较多。 2019-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从 30.12%连续下降至 15.83%, 下降了 14.29Pct;公司销售净利率也较 2019年下降了 6.68Pct。 2023年,随着公司高价原料库存的出清以及石墨化价格的大幅下跌,公司盈利能力环比持续向好,前三季度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 14.32%、15.65%、 19.66%,前三季度平均销售毛利率较 2022年增加了 0.73Pct,预计公司全年盈利能力有望向上小幅修复。 负极材料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正极材料业务持续增长。 2022年,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量超过 33万吨,对应收入 146.31亿元,同比增长126.52%,占全年总营收 56.98%;实现正极材料销量超过 3万吨,对应收入 103.01亿元,同比增长 182.11%,占全年总营收 40.11%。 2023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略微下降,正极材料业务继续保持高增速。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量超过 17万吨,对应收入 63.27亿元,同比下降 0.50%,占总营收 47.14%;实现正极材料销量超过 1.9万吨,对应收入 69.00亿元,同比增长 95.30%,占总营收 51.40%。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均有一定幅度增长,正负极材料营收贡献基本均衡。 作为天然石墨行业龙头,公司市占率超 50%。 天然石墨市场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2021年,贝特瑞作为天然石墨行业龙头占据 63%市场份额,翔丰华以 17%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二,二者合计占据天然石墨市场 80%的市场份额。 人造石墨领域,公司后来者居上成为行业第一梯队。 公司作为以天然石墨起步的龙头企业,在人造石墨领域作为后进入者积极扩产布局,于 2021年跻身行业第三,市场份额为 14%,与璞泰来及上海杉杉传统人造石墨领域龙头企业成为行业第一梯队,三者市场份额合计 51%。 现有+在建产能超 70万吨,产能利用率 70%以上。 截至 2023年三季度,公司负极已投产产能为 49.5万吨/年,正极投产产能为 6.3万吨/年。前三季度公司正负极产能利用率基本在 70%以上,预计 2024年会有所提升。 聚焦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提前布局硅基负极。 公司生产的三元正极 材料主要是以 NCA、 NCM811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国内率先实现 NCA 正极材料的技术突破,并向海外的动力电池客户实现批量销售。 公司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华南、华东、华北、中西部地区等境内主要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的产能布局,同时积极推进海外基地建设。 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以硅碳负极材料和硅氧负极材料为主,产品技术行业领先。 目前,公司硅基负极产能 5000吨/年,公司的硅碳负极材料已经突破至第四代产品,比容量达到 1800mAh/g 以上;公司所生产的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 1,400mAh/g 以上。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1.54/27.55/33.63亿元, EPS 分 别为 1.95/2.49/3.04元 , 当前 股价对 应 PE 分别 为11.82/9.24/7.57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全球负极龙头企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优势突出,客户结构稳定,具备优秀的技术迭代能力以及成本优势,在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在行业中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稳固市场地位,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
贝特瑞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4-01-08 21.85 -- -- 21.93 0.37%
21.93 0.37% -- 详细
主要观点: 贝特瑞以负极材料为核心,形成负极+高镍三元+先进新材料三大业务板块。贝特瑞成立于 2000年,是一家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制造商,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及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的核心材料。2022年,公司负极材料市场份额达 26%,同比提升 5Pct,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公司积极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方面,公司已经形成了集矿山开采、天然鳞片石墨加工与球形化、纯化及成品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方面,公司注重绿色生产、循环经济,通过参股或控股方式对人造负极材料的石墨化、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等关键生产工序或原材料环节进行了布局;此外,公司已经在储能应用、锂离子电池回收等新能源发展前沿领域进行了相应布局。 公司业务稳健增长,2023年业绩增速承压。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40.09亿元增长至 256.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59.09%;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从 4.14亿元增长至 16.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67%。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03.1亿元,同比增长15.6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2.97亿元,同比增长 2.94%。2023年,受行业去库存的影响,材料企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行业竞争激烈。 公司因上半年高价库存出清以及材料价格下调的影响,影响了其盈利水平,2023年全年公司业绩增速处于承压状态,有望随着 2024年下游需求提振以及行业竞争放缓而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连续下降后 2023年有望提升,负极材料业务利润贡献较多。2019-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从 30.12%连续下降至 15.83%, 下降了 14.29Pct;公司销售净利率也较 2019年下降了 6.68Pct。2023年,随着公司高价原料库存的出清以及石墨化价格的大幅下跌,公司盈利能力环比持续向好,前三季度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 14.32%、15.65%、19.66%,前三季度平均销售毛利率较 2022年增加了 0.73Pct,预计公司全年盈利能力有望向上小幅修复。 负极材料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正极材料业务持续增长。2022年,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量超过 33万吨,对应收入 146.31亿元,同比增长126.52%,占全年总营收 56.98%;实现正极材料销量超过 3万吨,对应收入 103.01亿元,同比增长 182.11%,占全年总营收 40.11%。2023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略微下降,正极材料业务继续保持高增速。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量超过 17万吨,对应收入 63.27亿元,同比下降 0.50%,占总营收 47.14%;实现正极材料销量超过 1.9万吨,对应收入 69.00亿元,同比增长 95.30%,占总营收 51.40%。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均有一定幅度增长,正负极材料营收贡献基本均衡。 作为天然石墨行业龙头,公司市占率超 50%。天然石墨市场呈现一超多强局面,2021年,贝特瑞作为天然石墨行业龙头占据 63%市场份额,翔丰华以 17%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二,二者合计占据天然石墨市场 80%的市场份额。 人造石墨领域,公司后来者居上成为行业第一梯队。公司作为以天然石墨起步的龙头企业,在人造石墨领域作为后进入者积极扩产布局,于 2021年跻身行业第三,市场份额为 14%,与璞泰来及上海杉杉传统人造石墨领域龙头企业成为行业第一梯队,三者市场份额合计 51%。 现有+在建产能超 70万吨,产能利用率 70%以上。截至 2023年三季度,公司负极已投产产能为 49.5万吨/年,正极投产产能为 6.3万吨/年。前三季度公司正负极产能利用率基本在 70%以上,预计 2024年会有所提升。 聚焦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提前布局硅基负极。公司生产的三元正极 材料主要是以 NCA、NCM811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国内率先实现 NCA 正极材料的技术突破,并向海外的动力电池客户实现批量销售。公司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华南、华东、华北、中西部地区等境内主要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的产能布局,同时积极推进海外基地建设。 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以硅碳负极材料和硅氧负极材料为主,产品技术行业领先。目前,公司硅基负极产能 5000吨/年,公司的硅碳负极材料已经突破至第四代产品,比容量达到 1800mAh/g 以上;公司所生产的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 1,400mAh/g 以上。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1.54/27.55/33.63亿元, EPS 分 别为 1.95/2.49/3.04元, 当前 股价对 应 PE 分别 为11.82/9.24/7.57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全球负极龙头企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优势突出,客户结构稳定,具备优秀的技术迭代能力以及成本优势,在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在行业中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稳固市场地位,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
泓博医药 医药生物 2023-12-29 30.67 -- -- 38.00 23.90%
38.00 23.90% -- 详细
深耕小分子药物领域,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链。公司是一家小分子新药研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商,主营业务涵盖三大板块:药物发现(CRO)、工艺研究与开发(CRO/CDMO)以及商业化生产(含CMO)。公司以药物发现业务为核心,该业务收入占比保持过半。 铸医疗研发需求与产业利好政策,共铸CRO/CDMO行业增长潜力。 药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是医疗研发外包行业发展的基石,药企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推动药物创新的同时为医疗研发外包行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同时,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新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等政策的实施,为我国CRO/CDMO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利好环境。但部分药企研发投入直接受到医药融资额影响,融资额下滑导致部分药企缩减研发资金,进一步传导至医疗研发外包行业,影响行业业绩表现。2022年全球医药融资额同比下滑46.47%,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医药融资额同比下滑幅度收窄,为-20.95%,金额达到379.12亿美元;截至2023年12月20日,全球医药融资额超过490亿美元,基本与2019年持平。 前端开拓客户入口,奠定业务基石。从公司2019-2021年各板块前五大客户信息分析来看,药物发现和工艺研究与开发两个板块的客户高度重叠,证实了药物发现对工艺研究与开发的引流作用。2023年上半年,公司药物发现业务占比为58.02%。 持续研发投入+优质人才构建研发团队+先进技术平台,构筑高水平研发能力。公司研发投入逐年增长,截至2023Q3,公司研发投入占当期营收7.82%。截至2023年H1,公司研发技术人员共687名,占公司总人数的67.89%。自2019年以来,公司先后成立了CADD/AIDD、酶化学、连续流化学、不对称催化、小核酸药物靶向递送、固态化学、工艺安全评估等核心技术平台,进行前沿技术的广泛布局和储备,覆盖药物发现和工艺开发领域。截至2023H1,公司CADD/AIDD技术平台已累计为52个新药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2个已进入临床I期,3个在临床申报阶段,采购公司CADD/AIDD服务的客户数已达到15家。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累计向客户交付了33个候选药分子,其中first-in-class项目数达到27个,占比81.82%。 后端完成一体化布局,打开公司增长空间。公司通过合并开原泓博,向下游拓展商业化生产业务。目前公司的商业化生产业务分为定制化生产业务(CMO)和自主产品生产业务两个子板块,收入主要由自主产品生产业务贡献。公司自行研发的商业化主要品种为替格瑞洛API及其系列中间体。随着近年替格瑞洛国内外专利陆续到期,预计替格瑞洛系列产品未来的国内外需求量较大,公司商业化生产业务或将受益。 积极拓展业务助力订单数额增长,优质客户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截止2023H1,公司累计参加/主办了17场海内外展会、论坛及市场推广活动,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从2021年底的23,687.54万元增长至2022年底的36,531.19万元(其中2022年底新客户订单金额为6,327.48万元,占比17.32%),同比增长54.22%,2023Q1-Q2,服务板块新签订单由9,382.60万元增长至13,333.08万元,环比增长42.10%,商业化生产板块由2,742.12万元增长至2,787.23万元,环比增长1.65%。2023Q1,服务板块新增客户10家,生产板块新增客户2家;2023Q2,服务板块新增客户18家,生产板块新增客户4家。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05/97.67/117.17百万元,EPS分别为0.76/0.91/1.09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45/37/31倍。考虑公司立足小分子药物发现的特色优势,成功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已形成一定规模,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优质人才构建研发团队、拥有多个先进技术平台,新签订单持续增长;虽然全球医药融资额呈现下滑态势,但下滑幅度逐渐收窄,我们首次给予其“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签订单不及预期风险,人才流失风险,毛利率下滑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德方纳米 基础化工业 2023-09-25 78.20 -- -- 82.66 5.70%
82.66 5.70% -- 详细
德方纳米以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为核心,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及补锂剂实现产业化量产。公司于2007年成立,目前以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主要产品为以纳米磷酸铁锂为代表的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剂已顺利试生产。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以储能市场为主,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以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主,二者协同互补。 公司产品迭代基础:四大核心技术+两大技术创新。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原创取得了“纳米化技术”“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非连续石墨烯包覆”“离子掺杂技”四大核心技术,以及“涅甲界面改性技术”“离子超导技术”两大技术创新。公司以上述技术为基础,不断进行产品迭代与创新,采用“液相法”工艺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粒径均一可控,一致性好,具有突出的循环寿命优势。此外,公司通过充分挖掘独家首创的“液相法”优势,运用“涅甲界面改性技术”和“离子超导技术”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磷酸锰铁锂导电性能与倍率性能差的难题,使得磷酸锰铁锂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公司产能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公司现有纳米磷酸铁锂产能26.5万吨/年,磷酸锰铁锂产能11万吨/年,补锂剂产能5000吨/年。公司的补锂剂产品作为一款正极补锂材料,具有补锂效率高、补锂难度小、材料成本低、补锂安全度高等突出优势,可以大幅提升各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 2022年公司业绩实现高增,2023年上半年业绩承压。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25.5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55.3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3.1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91.70%,2020-2022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9.35%。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92亿元,同比增长17.6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75亿元。上半年公司业绩出现亏损主要因为,一季度受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以及下游需求放缓的影响,公司产品价格下降,再叠加高价位原材料库存,导致公司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公司业绩承压、出现亏损。 2023年上半年,公司盈利能力受库存影响下滑明显,6月以来公司盈利能力逐步修复,毛利转正并有所增长。2023年上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叠加公司高价位原材料库存消化压力,导致公司出现亏损,实现毛利率-2.46%。从5月开始,下游需求逐步恢复,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开始回升,6月产品销量继续进一步增长,产品销售价格亦有所上涨,公司盈利能力逐渐恢复。2023年6月,公司主营产品销售数量达21979.11吨,相较前五个月平均水平增长53.85%;实现营收17.62亿元,较前五月平均水平增长23.54%;毛利和毛利率分别上升至1.46亿元和8.26%,实现由负转正,较1-5月平均水平分别回升2.18亿元和15.26Pct。2023年7月,公司产品销量达25969.06吨,较6月进一步增长18.15%,销量情况持续向好;实现营业收入22.71亿元,较6月进一步环比增长28.92%;毛利和毛利率进一步回升至2.74亿元和12.06%。此外,在净利润方面,公司自6月开始扭亏为盈,6、7月合计实现净利润超1.8亿元。目前,公司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剂验证进展顺利,其中磷酸锰铁锂已完成客户批量验证工作,且产品经过多轮测试验证和性能优化提升,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放量,有望进一步带动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公司高价库存基本消耗完毕,下半年盈利能力有望修复向好。截至上半年,公司库存规模为22.66亿元,较一季度下降了2.27亿元,较2022年年底下降了28.67亿元,且公司二季度资产减值转回0.27亿元,此外截至7月末,公司3月末的存货已实现销售比例达75.06%,公司高价库存基本消耗完毕,下半年随着公司原材料价格企稳、下游需求逐步回升以及公司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复和改善。2022年公司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客户稳定性提高。2020-2022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90.04%、95.12%及94.01%,其中第一大客户宁德时代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65.28%、68.08%及49.31%。2022年,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等锂离子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提升,进而导致宁德时代销售收入占比下降,进一步优化的公司客户结构,提高了公司客户稳定性,为公司产能消化提供了保障。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5/19.13/25.05亿元,EPS分别为-0.20/6.85/8.97元,当前股价对应2024-2025年PE分别为11.78/9.00倍。考虑到公司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客户结构稳定,具备优秀的技术迭代能力以及成本优势,在未来产能或将过剩、行业竞争或将加剧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在行业中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稳固市场地位,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恩捷股份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3-08-31 67.92 -- -- 67.32 -0.88%
67.32 -0.88%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 2023H1公司实现营收55.68亿元,同比下降3.27%; 实现归母净利润14.05亿元, 同比下降30.45%;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44亿元, 同比下降30.76%; 实现整体毛利率43.51%,较2022H1下降了6.51Pct。 事件点评: 2023Q2公司盈利能力下滑, 2023H1公司膜类产品毛利率下降7.06Pct。 2023Q2公司实现营收30.00亿元, 同比下降5.19%, 环比增长16.82%;实现归母净利润7.55亿元, 同比下降31.57%, 环比增长16.33%; 实现销售毛利率41.35%, 环比下降了4.68Pct, 同比下降了9.88Pct。 2023H1公司膜类产品实现营收49.58亿元, 同比下降5.28%; 实现毛利率44.97%, 较2022H1下降了7.06Pct。 二季度公司营收环比上升, 销售毛利率环比下降, 主要系公司部分膜类产品价格下滑导致单平净利下滑所致。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 不断提高在线涂布比例, 改善良率、 降本增效。 公司 2023H1研发投入 3.81亿元, 较 2022H1同比增长 45.42%; 研发费用率为 6.84%, 较 2022H1增长了 2.29Pct。 公司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持续进行设备升级、 工艺改造和技术迭代研发, 致力于提高产品良率, 降本增效, 提高产品盈利能力。 在干法隔膜方面采用在生产效率、 收率、 收卷质量、 收卷长度等方面更具优势的吹塑法成膜工艺; 在涂布方面, 公司在全球率先实现大宽幅基膜-涂布一体化技术, 有效降低人工、 物料损耗, 提升生产效率, 保持产品指标一致性, 较传统工艺更具优势; 在铝塑膜方面不断助力推进铝塑膜国产化进程。 公司布局干湿法隔膜, 积极推进国内产能扩张, 海外市场开拓顺利。 公司已在江西、 常州、 荆门、 厦门等地布局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生产基地, 并积极推进产能扩张。 在干法隔膜方面, 公司与海外干法龙头 Celgard 合资建设干法隔膜生产基地, 有望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及储能市场快速兴起带来的需求量的提升。 同时, 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海外产线的生产和建设, 以满足全球中高端锂电池客户对高一致性、高安全性的湿法隔膜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公司匈牙利锂电池隔离膜生产基地进展顺利, 有望把握海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机会, 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7.65/59.60/71.89亿元 , EPS 分 别 为 4.22/6.68/8.06元 , 当 前 股 价 对 应 PE 分 别 为16.05/10.14/8.41倍。 考虑到公司作为全球隔膜市场龙头企业, 生产规模全球领先, 短期视角行业因供求关系调整盈利能力承压, 长期视角公司凭借有望凭借在线涂覆比例提高、 海外市场拓展等优势提高盈利能力, 因此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产能建设和释放不及预期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盈利能力不及预期风险。
欣旺达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8-31 15.33 -- -- 16.46 7.37%
17.88 16.63%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 2023H1公司实现营收222.36亿元,同比增长2.39%; 实现归母净利润4.38亿元, 同比增长17.86%;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70亿元, 同比增长49.66%; 实现整体毛利率14.46%,较2022H1上升了0.70Pct。 事件点评: 2023Q2公司业绩环比修复, 盈利能力提升。 2023Q2公司实现营收117.58亿元, 恢复正增长, 同比增长5.96%;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由负转正, 为6.17亿元, 较2022Q2同比增长高达322.76%; 实现销售毛利率15.16%, 环比提升了1.48Pct, 同比提升了1.11Pct。 公司消费类电池业务营收持稳, 市场低迷下份额仍有提升。 2023H1公司消费类电池业务实现营收 133.60亿元, 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0.70%; 实现毛利率 13.93%, 较 2022H1下降了 1.50Pct。 2023年上半年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 地缘政治以及换机周期延长等因素的影响, 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持续低迷。 在此背景下, 公司手机数码类业务在维护原有客户份额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电芯在客户产品端份额进一步得到提升; 公司积极开拓和争取笔记本电脑客户份额占比, 较去年同期仍实现增长。 2023年下半年, 随着终端厂商去库存阶段结束, 消费类电子产品传统旺季的到来, 需求有望逐步恢复。 此外, 随着公司电芯进入头部客户, 有望进一步夯实公司在客户中的地位, 进而提升行业渗透率及市占率。 公司笔记本电脑类业务仍将是公司消费类电子产品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公司电动汽车类电池类业务出货量与行业增速匹配, 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2023H1, 我国动力电池销量累计同比增长 17.5%。 2023H1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4.99GWh, 实现收入 51.86亿元, 较去年同比增长 23.47%, 与行业增速相差不大; 实现毛利率 15.49%, 较 2022H1提升了 6.73Pct。 目前, 公司已与国内外众多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超级快充领域, 公司产品成熟度和稳定性行业领先,已获多家头部客户的定点车型。 在动力电池产品开发上, 公司坚持“聚焦+差异化” 策略, 聚焦方形铝壳电池同时布局动力大圆柱电池, 覆盖了 BEV、 PHEV/EREV 动力和储能两大应用市场。 未来随着公司产品结构调整至与市场需求结构匹配, 产能利用率及规模化效益逐步显现,公司动力电池类业务有望实现进一步增长。 公司储能系统类业务上半年营收已基本达到去年全年水平, 今年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2023H1公司储能系统类业务实现营收 4.5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152.06%;实现毛利率 16.01%,较 2022H1下降了 2.56Pct。 公司储能系统覆盖网络能源、 家庭储能、 电力储能和智慧能源等业务领域, 有望在下半年受益于市场增速提升实现大幅增长。 投资建议: 因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显著提升, 储能系统业务高速增长, 我们上 调 业 绩 预 测 , 预 计 公 司 2023-2025年 的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11.10/15.55/20.15亿元(前值分别为 7.93/13.92/19.34亿元) , EPS 分别为 0.60/0.83/1.08元, 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25.74/18.37/14.18倍。 考虑到公司在市场低迷环境下仍可稳中求增, 动力电池业务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储能类业务打造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因此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风险;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健友股份 医药生物 2023-08-31 11.86 -- -- 13.05 10.03%
14.88 25.46%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 2023年上半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4亿元,同比增长16.6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5亿元, 同比增长1.7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11亿元,同比下滑0.6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30亿元, 同比增长26.42%。 事件点评:制剂业务驱动公司整体营收增长, 成本端影响整体毛利率。 2023H1,公司实现营收23.04亿元, 同比增长16.63%, 营收增长主要系公司制剂销售收入的增长, 其中国外销售收入16.84亿元, 占总营收73.11%; 国内销售收入6.19亿元, 占总营收26.89%。 2023H1, 公司整体毛利率为49.77%, 同比下滑2.8PCT, 较2022年底下滑2.61PCT, 主要系成本增加所致; 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绝对值同比分别增加4610.05万元、 4494.97万元, 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同比分别提升0.44PCT、 1.19PCT。 国外制剂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23H1, 公司美国子公司Meitheal销售收入超过8亿元人民币, 较去年同期增长49.70%。 公司凭借无菌注射剂领域清晰的市场地位以及产品质量和营销能力持续巩固竞争壁垒,保障制剂销售业绩稳定增长。 截至2023年6月30日, 公司及子公司共拥有86项境外药品注册批件。 CDMO业务快速增长。 公司具备完整的从药物研发、 大规模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能力, 能够为合作伙伴提供包括制剂研究、 生产、 市场等多业务类型CDMO。 公司CDMO通过与客户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公司全球化研发、 申报以及高质量生产、 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 2023H1公司CDMO业务销售收入增长超过40%。 生物药领域初有进展。 今年上半年, 公司与Xentria签署协议, 获得其肺结节药物XTMAB-16北美地区的权益。 目前已证明XTMAB-16对肺结 节病患者有治疗作用, 将更好地阻止纤维化的进展。 XTMAB-16已于2020年11月获得美国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相关研究已进入临床二期。 此次协议进一步丰富了公司在生物药领域的创新产品布局。 投资建议:我们下调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至11.17/15.43/20.47亿元(前值12.88/17.45/22.72亿元) , EPS分别为0.69/0.95/1.27元(前值0.80/1.08/1.40元) , 当前股价对应PE为17/12/9倍。 考虑公司国外制剂业务快速增长,产品多样化发展, 拥有的境外药品注册批件持续增长, 已形成“注册-生产-销售” 全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 CDMO业务进展顺利, 我们维持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存货减值风险; 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制剂国际化进展不及预期; 汇率波动风险
普蕊斯 医药生物 2023-08-29 58.67 -- -- 65.34 11.25%
70.54 20.23% --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48亿元,同比增长42.20%;归母净利润0.62亿元,同比增长218.8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50亿元,同比增长184.84%。 事件点评:业绩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8亿元,同比增长42.20%,主要是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对临床试验项目开展的干扰逐步消除或减弱,项目业务进度恢复较大所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94.12万元,同比增加218.86%,主要系报告期内项目执行效率有所提升、政府补助等增加较多所致。2023年上半年,公司净利率达到17.77%,同比增加9.84PCT,较2022年底增加5.42PCT,主要系管理费用率大幅下降所致,公司整体毛利率也有所提升,由2022年底的27.29%提升至2023H1的28.39%。 新增订单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签不含税合同金额6.29亿元,同比增长32.94%,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公司订单增加主要系全球医药公司等持续投入研发资金,以及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新药临床试验对SMO服务的需求增加。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存量不含税合同金额为17.54亿元,同比增长35.88%。 执行项目数量稳步增加,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参与SMO项目超过2,700个。其中,公司参与客户ADC项目44个、参与双抗项目54个、参与CART项目55个,在执行项目数量为1,635个。公司员工人数由上年末的3,638人增至4,019人,其中业务人员超过3,800人。公司服务超过820家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可覆盖能力为1,300余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近180个城市。 公司主要客户为国际药企或国内知名创新型药企,与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全球前10大药企、全球前10大CRO均有合作。投资建议:我们上调了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前值1.09)/1.44(前值1.25)/1.72(前值1.37)亿元,EPS分别为1.94/2.36/2.82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9/24/20倍。考虑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SMO企业,当前人员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覆盖临床机构范围广,营收持续扩张,新增订单金额保持快速增长,盈利能力回升,将受益于SMO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我们维持其“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人员流失风险;新增合同金额增长不及预期;临床试验服务面临诉讼或纠纷风险;毛利率下滑的风险;业务资质风险。
美亚光电 机械行业 2023-08-28 22.67 -- -- 23.80 4.98%
23.80 4.98%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2023H1公司实现营收9.67亿元,同比增长6.97%;归母净利润3.46亿元,同比增长6.79%;扣非归母净利润3.40亿元,同比增长13.53%;其中第二季度公司经营恢复增长,单季度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1.54%。 事件点评:二季度营收恢复双位数增长,合同负债快速增长。2023H1公司实现营收9.67亿元,同比增长6.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40亿元,同比增长13.53%。分季度看,2023年Q1、Q2营收分别为4.07亿元、5.6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6%、11.54%;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2.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13%、12.10%。分板块看,色选机、医疗设备、X射线工业检测机的营收分别为5.64亿元/3.03亿元/0.81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58.26%/31.32%/8.41%,同比增速分别为5.22%/1.28%/50.27%。2023H1公司销售整体毛利率52.5%,同比提升1.08PCT;合同负债为1.05亿元,较2023年初增长57.71%,主要系公司预收货款增加所致,从侧面印证公司经营的逐步恢复。 去年H1高基数下,色选机依旧稳定增长。2023H1公司色选机业务实现收入5.64亿元,同比增长5.22%;毛利率为52.50%,同比增加2.74PCT,较去年底增加0.98PCT,主要得益于公司稳定的整体价格体系下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色选机生产基地,拥有行业内首个智能化工厂及智能涂装、钣金生产基地,有效地提升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口腔CBCT,板块整体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2023H1公司医疗设备板块实现营收3.03亿元,同比微增1.28%。公司在今年6月初的北京口腔展期间,口腔CBCT团购活动收获了1466台订单。公司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在复杂的国内外大环境及日趋竞争激烈的行业现状下,板块整体毛利率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基本和去年底持平,为55.27%。此外,公司积极加强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节奏,年初取得注册证的脊柱外科手术导航设备已经顺利完成首例手术,迈出了产品市场化的第一步。今年上半年公司还正式发布了“美亚美牙”口腔健康数字化云平台,目前已有逾千家客户使用,未来可能为公司带来服务性的业绩增量。 工业检测业务高速增长。2023H1公司工业检测业务实现营收0.81亿元,同比增长50.27%。公司工业检测业务主要涉及包装食品检测、普通工业品检测(鞋、帽、箱、衣服等)、轮胎检测等领域。公司继续优化现有产品,通过工程化设计、智能化生产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稳定可靠性,今年上半年发布了全新的中小包装、瓶罐装食品X光检测机。近年来,为满足实时、在线、快速的检测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寻求工业品安全检测,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6/8.93/10.15亿元,EPS分别为0.89/1.01/1.15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4/21/19倍。考虑公司色选机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口腔CBCT业务有望恢复,工业检测业务高速增长,我们维持其“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需求放缓,国内CBCT行业复苏不及预期
长远锂科 计算机行业 2023-08-28 9.37 -- -- 9.94 6.08%
9.94 6.08%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H1公司实现营收48.90亿元,同比下降35.94%;实现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下降91.4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0亿元,同比下降95.80%;实现整体毛利率5.80%,较2022H1下降了11.47Pct。 事件点评:受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公司2023H1盈利能力承压。2023H1公司实现营收48.90亿元,同比下降35.9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0亿元,同比下降95.80%;实现整体毛利率5.80%,较2022H1下降了11.47Pct。公司产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销售单价下降;受下游需求放缓影响,订单量不及预期,进而导致公司营收呈下降趋势。同时叠加正极材料行业产能供给持续增上与下游需求放缓导致的供需失衡的影响,公司议价能力被减弱,利润空间被侵蚀,造成公司盈利能力承压。 公司Q2盈利能力较Q1有所修复。公司2023Q2实现营收29.55亿元,同比下降30.30%,环比增长52.79%;实现归母净利润0.64亿元,较2023Q1增加了0.63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1亿元,较2023Q1增加了0.72亿元;销售毛利率为7.24%,较2023Q1增加3.65Pct。主要是由于二季度市场需求较一季度有所回暖,且公司产能利用率相较一季度有所提升。 期间费用方面,公司财务费用率增加与研发费用率下降变动显著。 公司2023H1财务费用率为0.14%,较2022H1增加了0.21Pct;2023Q2财务费用率为0.27%,较2023Q1增加了0.32Pct。主要是由于公司2022年10月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导致二季度融资费用增加。公司2023H1研发费用率为3.25%,较2022H1下降了0.93Pct,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市场行情持续向好导致去年公司研发投入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公司研发材料投入减少。公司产能扩张项目进展顺利,产业布局迈向多元化。公司有序推进年产4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二期项目和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预计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预计三季度量产出货。到2023年年底,公司将具备12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产能、6万吨/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以及3万吨/年三元前驱体产能。此外,公司与福清市人民政府于2023年5月17日签订《投资意向书》,公司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福清市建设三元正极材料(配套三元前驱体生产线)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此举将进一步优化公司在三元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多元化产品布局,叠加公司三元前驱体前向一体化布局的深化,公司产品盈利能力或将得到进一步修复和提升。 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公司与Axens于3月签署合作备忘录,拟以技术、现金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或以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与Axens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欧洲客户需求,在法国建设三元前驱体和三元正极材料产能,推进中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在欧洲量产。随着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公司或将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并凭借海外市场产品的高盈利属性进一步保障和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公司核心技术研发进展顺利,在前驱体、高镍三元、磷酸铁锂、钠电正极材料的技术开发上均取得了进展。(1)前驱体:公司前驱体合成新工艺技术持续突破,自主研发关键核心设备前驱体反应釜进一步大型化应用,新一代高效浓缩系统产线推广,间断法工艺迭代升级,前驱体粒度分级技术行业内首创产业化应用,公司前驱体、正极一体化的产业链前端融合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2)高镍三元:公司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实现百吨级出货,通过了大圆柱动力电池项目的审核;第二代高功率高镍NCA稳定性得到改善,实现百吨级交付;高电压快充型中高镍三元材料进一步降本,开发迭代品,产线批次稳定性样品通过客户的评估;新款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用高功率三元材料,进入先行量产验证阶段。(3)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完成了批次稳定性验证和小批量试产,预计三季度进行批量出货。(4)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钠电层状材料第一代产品开发基本定型,实现吨级销售。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1/11.59/14.95亿元,EPS分别为0.12/0.60/0.7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80.77/16.11/12.49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国内正极材料头部企业,产能扩张顺利,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与海外市场开拓有望保障产品盈利能力,随着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未来两年业绩有望显著改善,对其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产能建设和释放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盈利能力不及预期风险
华东医药 医药生物 2023-08-21 38.50 -- -- 40.36 4.83%
44.39 15.3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2023H1公司实现营收203.85亿元,同比增长12.02%;归母净利润14.34亿元,同比增长6.96%;扣非归母净利润14.27亿元,同比增长12.24%;如扣除股权激励费用及参控股研发机构等损益影响,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6.56亿元,同比增长20.61%。 事件点评:营收和扣非净利润重回两位数增长。2023H1公司实现营收203.85亿元,同比增长12.0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27亿元,同比增长12.24%。 分季度看,2023年Q1、Q2营收分别为101.15亿元、102.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23%、10.85%,连续两个单季度营收破百亿;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8亿元、6.7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45%、16.85%。分板块看,医药商业、医药工业、医美业务的营收分别为136.36/61.56/12.24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6.89/30.20/6.00%,同比增速分别为11.52%/7.46%/36.40%。 医药工业保持积极增长趋势。2023H1中美华东实现营业收入(含CSO业务)60.54亿元,同比增长10.04%,实现合并扣非归母净利润12.26亿元,同比增长15.11%,净资产收益率12.38%,整体经营继续保持积极增长趋势。公司重点品种均保持稳定和快速增长,经历国家集采和医保谈判的核心产品依然保持市场份额稳定,为医药工业板块业绩增长夯实基础;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和肥胖适应症均已获批,目前商业化推广积极推进中,期待后续为公司医药工业板块贡献业绩增量。 多个产品申报上市,自主研发能力逐步体现。公司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的NDA已于今年8月获得NMPA受理,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ARCALYST用于治疗冷吡啉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CAPS)的适应症预计今年在国内正式递交BLA申请,此外,该产品复发性心包炎适应症的国内Pre-BLA已于今年6月底完成递交。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ELAHERE)中国Ⅲ期单臂临床试验已达到研究预设的主要终点,已于今年3月在国内递交pre-BLA,计划2023Q3提交BLA申请。公司1类新药迈华替尼片于5月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EGFR罕见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计划年内递交上市申请。公司目前创新产品管线已达到46项,其中自主研发项目比重达到50%。公司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糖尿病适应症已于今年5月首获中美双IND批准,并于今年6月初实现首次人体试验(FIH)首例受试者用药,肥胖适应症的中国IND申请已于今年6月递交。公司自主研发的GLP-1R/GIPR双靶点长效多肽类激动剂HDM1005已进入IND研究阶段,预计2024年初递交IND申请。公司首个自主研发ADC项目HDM2005已于2023Q1完成PCC确认,并计划于2024年内申报临床。今年下半年将有2款肿瘤自主创新产品、1款自免领域自主创新产品获得PCC确认,并进入到IND开发阶段。 医美整体保持快速增长。2023H1公司整体医美板块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24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因素),同比增长36.40%。其中,Sinclair实现销售收入7,629万英镑(约6.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07%;欣可丽美学实现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90.66%。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拥有“无创+微创”医美领域高端产品36款,其中已上市24款。随着公司医美产品全球注册工作及海外产品国内注册、上市的持续推进,更多的医美产品将落地和商业化,为公司医美板块的快速增长持续助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49/37.44/44.41亿元,EPS分别为1.80/2.13/2.53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1/18/15倍。考虑公司医药商业板块稳定发展,医药工业保持增长趋势,利拉鲁肽注射剂双适应商业化放量可期,创新药领域多个产品申报上市迎来收获期,自研能力逐步体现,医美业务持续高速发展,我们维持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医药政策风险,新药研发、上市进度不及预期,产品降价风险。
美亚柏科 计算机行业 2023-08-17 17.61 -- -- 18.66 5.96%
18.66 5.96%
详细
电子数据取证下游需求稳定释放。作为公司的发家业务,电子数据取证产品2022年市占率超过50%,龙头地位稳固,未来将得益于龙头红利、技术迭代、产品换代、纵横拓展、下游需求复苏等因素支撑公司业绩稳定增长。 乾坤大数据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数据要素政策密集出台,根据国家工信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815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超过25%。公司是国投旗下数据要素领军企业,在公共安全大数据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参与全国及多省市大数据平台顶层规划及建设,覆盖率超过1/3。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水平行业领先,目前已发布自主可控的乾坤大数据系统,打造共性技术基座,助力公司实现降本增效,跨行业快速拓展。 数据安全开启网安新周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伴随着日益严峻的数据安全威胁,开启网安行业新一轮景气度。根据IDC数据,2022-2026年中国网络安全支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18.8%。公司业务由事后电子数据调查取证延伸到“网络空间安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赛道,与互联网公司美图、股东国投等产业链各方加强合作,以“数据安全”为中心,从监管与使用侧双视角构建“一中心两体系”新网络空间产品体系。 公司禀赋助力切入企业数字化、智慧城市等领域。公司具备完备的技术与产品体系,在应用端依托QKOS赋能搭建各类平台产品,在基础设施端拥有国产化替代能力和智能装备研发能力;同时公司具备国投资源支持+顶规设计能力的竞争优势,逐步切入企业数字化、新型智慧城市等领域。前瞻布局AI安全,长期成长性可期。AIGC引爆AI行情,AI大模型在赋能网安产品能力、帮助网安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安全问题,监管势在必行,相关政策红利或将持续释放。公司于2017年起前瞻布局AI,目前已推出多个AI安全产品及国内首个公共安全AI大模型“天擎”。“天擎”大模型目前主要的应用场景集中在帮助公司提升现有产品性能;AIGC鉴真取证设备方面,通过我们的测算,仅凭目前类似于“慧眼”的这样一种AIGC鉴真取证设备,在监管侧能形成38.48亿元的市场空间,公司有望占据其中一半市场,即近19.24亿元。 投资建议:按照关键假设条件,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3.81/44.94/61.6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6/4.03/4.94亿元,EPS分别为0.36/0.47/0.58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51/38/31倍。考虑到公司是电子取证及公共安全大数据领域龙头,将充分受益于数据要素及数据安全市场发展,AI+安全打开长期成长空间。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下游需求修复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占比过高。
九洲药业 医药生物 2023-08-17 26.24 -- -- 27.40 4.42%
30.34 15.6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2.55亿元, 同比增长10.16%; 归母净利润6.22亿元, 同比增长32.83%;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13亿元, 同比增长30.78%。 事件点评:整体业绩保持增长,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2.55亿元, 同比增长10.16%。 其中公司API及中间体业务销售收入6.93亿元, 同比下滑10.87%; CDMO业务销售收入24.82亿元, 同比增长25.91%, 占营收比重进一步提升至76%, 毛利贡献超过80%, 达到10.17亿元。 公司营业收入增长, 主要由CDMO业务快速增长驱动。 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38.40%, 较2022年底提升3.74Pct, 主要系CDMO业务和原料药业务毛利率均有所提升; 净利率为19.09%, 较2022年底提升2.18%, 期间费用率为13.75%, 较2022年底增加1.12Pct, 销售、 管理、财务费用率均有所增长。 下游产品商业化持续放量, CDMO 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1) 根据诺华公告, 2023H1 Entresto 实现销售收入 29.15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1%(按美元计价, 下同) , Kisqali 实现销售收入 9.08 亿美元, 同比增长 66%;单季度看, 2023Q1, Entresto 实现销售收入 13.99 亿美元, 同比增长 28%,Kisqali 实现销售收入 4.15 亿美元, 同比增长 74%, 2023Q2, Entresto实现销售收入 15.16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5%, Kisqali 实现销售收入 4.93亿美元, 同比增长 60%。 Entresto 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Kisqali 的销售表现超预期且未来持续放量可期。 2) 公司 CDMO 项目管线日益丰富,所服务的客户项目中最优项目占比越来越大。 今年上半年, 公司成功通过 1 个 NDA 新药项目上市前现场核查; 公司承接的项目中, 已上市项目 29 个, 处于 III 期临床项目 66 个, 处于 I 期和 II 期临床试验的有 839个, 较 2022 年分别增加 3/5/75 个。 多肽药物和偶联药物业务进展顺利。 公司已建成多肽药物、 偶联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核心团队人员具备超过 15 年的多肽研发和管理经验。 在多肽药物技术平台方面, 公司具备从定制肽到注册申报, 以及法规条件下生产多肽药物的一站式服务能力。 多肽平台的合成能力包含固相合成、 液相合成、 固液相相结合等, 尤其作用于中长肽、 长肽、 困难肽序的合成。 目前, 公司多肽平台已承接并交付多个新药研创公司的定制肽和多肽新药 IND 委托研发业务, 已助力客户多个项目的国内外申报; 同时, 公司承接了多个客户高活性偶联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加快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进程。 公司持续拓展及布局目标临床细分领域产品线, 快速推进在研制剂项目的注册申报。 今年上半年, 公司磷酸西格列汀原料药获批上市; 当前, 公司已有 18 个仿制药制剂项目处于不同研发报批阶段, 其中 1 个项目已获得 ANDA 批文, 3 个项目已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1 个项目处于 FDA 审批中, 4 个制剂项目目前分别处于 CDE 审评审批不同阶段。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1/15.49/20.53亿元,EPS分别为1.29/1.72/2.28元, 当前股价对应PE为21/16/12倍。 考虑CDMO业务各阶段项目增长良好, 部分商业化大品种受益于终端市场放量、销量持续增长; 原料制剂一体化稳步推进; 我们维持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重点CDMO订单放量不及预期; 原料药和中间体价格波动风险; 环保政策风险; 安全生产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5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