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虹软科技
|
计算机行业
|
2023-05-01
|
35.29
|
--
|
--
|
49.68
|
40.78% |
|
53.40
|
51.32%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 5.32亿元,同比减少 7.22%; 归母净利润 0.58亿元,同比减少 58.95%;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 678.92万元,同比减少 92.97%。 公司发布 2023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 1.61亿元,同比增长18.31%;归母净利润 0.28亿元,同比增长 14.11%;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 0.24亿元,同比增长 67.36%。 22年受到手机业务影响营收整体下滑,汽车业务仍然保持高增。 22年公司营收同比小幅下滑 7.22%,分业务来看,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收入同比下滑 11.49%,受到了全球手机市场低迷影响,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 12.3亿部,创下自 2013以来的最差年度业绩;智能驾驶及其他 IoT 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收入同比增长120.90%,得益于公司前期定点项目逐渐落地;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减少 20.80%。 收入结构调整导致 22年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2022年公司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毛利率 92.42%,同比下降 2.01pct;智能驾驶及其他 IoT 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毛利率 44.12%,同比提升 16.95pct。此外由于毛利率较高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比下降 4.29pct 至 89.03%,毛利率相对较低的智能驾驶及其他 IoT 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收入占比同比提升 4.84pct 至 8.35%,从而导致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 23年移动智能终端收入重回正增长,毛利率提升。23Q1公司营收 1.61亿元,同比增长 18.31%,其中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收入 1.48亿元,同比增长 25.90%,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收入 1072万元,同比减少 34.89%,其中前装软件收入 949.95万元。23Q1毛利率91.41%,同比提升 3.69pct。 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市场不断拓展,培育新增长点。公司客户数量、合作深度继续拓展,新增定点数量迎来较快增长,2022年 1月以来,公司新增了与长安、奇瑞、长城(含海外车型)、岚图、理想、吉利(含沃尔沃全球车型定点项目)、长安马自达、本田、长安新能源、赛力斯、金龙旅行车等车厂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目前,正处于市场推广期的舱内 Tahoe 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也获得了海外车厂的全球定点项目。截至目前,分别搭载了公司 DMS、OMS、Face ID、 TOF 手势、舱外体态拍照、AVM 等舱内外算法的量产出货车型累计已有数十款,主要知名车型有理想 L9,长城哈佛系列、欧拉系列、坦克系列,合众哪吒系列,长安 CS75PLUS,吉利豪越 L、领克 06等。 投资建议:公司是计算机视觉行业领先的算法服务提供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企业。23Q1移动智能终端收入实现正增长,同时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不断落地并持续取得前装定点项目,有望培育新的增长点。预计 2023-2025年公司 EPS分别为 0.18/0.23/0.29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拓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
|
|
虹软科技
|
|
2023-02-28
|
27.22
|
--
|
--
|
38.51
|
41.48% |
|
46.70
|
71.57%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业绩快报,初步核算 2022年实现营收 5.32亿元,同比减少 7.22%;归母净利润 5636.93万元,同比减少 59.96%;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 596.08万元,同比减少 93.83%。 手机业务低迷拉低营收表现,智能汽车业务高增逐步开始贡献收入。2022年受到疫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多因素叠加,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不景气,移动智能终端业务受到影响,营收同比下降 11.49%。 同时智能汽车业务方面,2022年前装量产定点项目持续增加,实现营业收入 4441.81万元,同比增长 121.16%。 利润大幅下滑主因对新业务的大量投入。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结合智能汽车业务发展路径,加大了对相关人才的招聘力度,2022年度公司配置了大量开发、算法、测试等核心高素质人才。2022年末,公司员工总人数同比增加 15.87%,相应职工薪酬等相关支出增加。受此影响 2022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 88.49%,下降 3.46pct;期间费用同比增长 3.5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59.96%,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93.83%。 看好未来智能汽车业务逐渐放量对公司业绩的提振作用。在智能汽车相关业务上,公司近年来一直加大技术、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战略蓄力打造公司新的增长点。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已涉及长城、长安、长安新能源、吉利、上汽乘用车、合众、理想、东风岚图、本田、东风日产、奇瑞、重汽、吉利领克、沃尔沃、长安马自达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分别搭载了公司 DMS、OMS、Face ID、TOF 手势、AVM等舱内、外算法的东风岚图、长城、上汽乘用车、长安、理想项目的部分车型量产出货。2022年智能汽车业务在前期不断投入下已经初显成效,在低基数效应下,未来随着智能汽车业务不断放量,有望提振公司业绩表现。 投资建议:公司是计算机视觉行业领先的算法服务提供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企业。当前消费电子需求不景气影响公司手机业务,但同时大力推进在智能汽车领域的落地并持续取得前装定点项目,汽车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有望拉动公司业绩复苏。预计 2022-2024年公司的 EPS 分别为 0.14/0.25/0.37元,维持“买入”评级。
|
|
|
虹软科技
|
|
2022-11-07
|
26.03
|
--
|
--
|
27.57
|
5.92% |
|
29.50
|
13.33%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同比减少12.49%;归母净利润5326.53万元,同比减少56.47%;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1055.48万元,同比减少88.82%。 三季度营收降幅收窄,毛利率环比提升。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减少12.49%,其中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94%。单三季度收入同比减少11.91%,降幅环比收窄4.26pct,其中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35%,季度环比增长8.59%。单三季度毛利率92.33%,环比提升5.56pct。 费用高增之下三季度利润有所下滑。随着智能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结合智能驾驶业务发展路径,加大了对相关人才的招聘力度,相应职工薪酬等相关支出增加。三季度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49%,管理费用同比增长49.37%,较二季度均环比提速。费用高增导致利润下滑,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56.47%,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88.82%。 智能驾驶业务快速推进,对主机厂和tier1的新客户开拓进展不断。2022年7月至今,公司新增与奇瑞、长城、理想、长安、岚图、沃尔沃、重汽、长安马自达等车厂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截至目前,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已涉及长城、长安、长安新能源、吉利、上汽乘用车、合众、理想、东风岚图、本田、东风日产、奇瑞、重汽、吉利领克、沃尔沃、长安马自达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分别搭载了公司DMS、OMS、FaceID、TOF手势、AVM等舱内、外算法的东风岚图、长城、上汽乘用车、长安、理想项目的部分车型量产出货,包括东风岚图梦想家,长城坦克500、神兽、F7改款、长城炮、朋克猫、闪电猫、芭蕾猫、哈弗酷狗,上汽乘用车名爵,理想L9等。此外,搭载了公司车载视觉解决方案的哪吒S、理想L8、长安新能源深蓝SL03已经对外发布。 投资建议:公司是计算机视觉行业领先的算法服务提供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企业。基于多年研发和积累,公司可提供大部分主流智能手机的视觉人工智能算法产品和技术,在巩固智能手机算法影像行业领导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落地并取得一定数量的前装定点项目。预计2022-2024年公司的EPS分别为0.23/0.28/0.3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推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
|
|
虹软科技
|
|
2022-10-31
|
25.13
|
--
|
--
|
27.57
|
9.71% |
|
29.50
|
17.39% |
|
详细
10 月28 日,公司发布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9 亿,同比下滑12.5%;单Q3 实现营业收入1.3 亿元,同比下滑11.9%。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 亿元,同比下滑88.8%;单Q3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724万元,转盈为亏。 经营分析 移动智能终端业务降幅缩窄,智能驾驶前装收入占比大幅提升。分业务来看,公司单Q3 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收1.2 亿元,同比下降11.4%,主要系原有客户手机出货量下滑所致;季度环比增长8.6%,边际有所改善。单Q3 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收378 万元,同比略下滑5.7%, 其中前装业务收入246 万元,占比达65.1%, 较上半年提升38.3pct,已顺利完成由“后装”市场向“前装”市场的切换。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加大智能驾驶人才招聘力度。单Q3 公司归母净利润转盈为亏,主要由于管理、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49.4%/11.2%,占营收比重分别增加7.1pct/12.4pct,主要系报告期公司加大了智能驾驶人才的招聘力度,相应职工薪酬等支出随之增加所致。 前装定点车型持续拓展,有望随终端销售进一步增长。2022 年7 月至今,公司新增与奇瑞、长城(海外车型)、理想、长安、岚图、沃尔沃(全球车型)、重汽、长安马自达等车厂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在已定点项目中,哪吒S、理想L8、长安新能源深蓝SL03 已对外发布,预计随着终端销售逐步确收。 投资建议 基于22 年三季报经营数据,我们将2022~2024 年营收由6.4/19.9/28.6 亿元调整至5.1/5.3/6.1 亿元,将归母净利预测由1.7/2.1/2.7 亿元调整至0.9/1.1/1.3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4 年PE 分别为111.5/93.2/75.0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上游芯片缺货风险;车载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高端手机出货量不及预期
|
|
|
虹软科技
|
|
2022-08-29
|
28.40
|
--
|
--
|
29.19
|
2.78% |
|
29.19
|
2.78%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2.62亿元,同比减少12.78%;归母净利润5573.01万元,同比减少35.06%;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1779.46万元,同比减少74.26%。 智能手机市场低迷导致公司上半年营收下滑。上半年疫情影响持续,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经济不确定性,消费者对科技产品的需求整体上继续减弱,据Counterpoint 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8%,二季度同比下降9%、环比下降10%。同时受国内城市封控等因素影响,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中的国内手机厂商出货量二季度出现同比两位数下滑。且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品牌格局发生变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亦加剧了整体出货量萎缩。受此影响,公司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8.18%,带动整体营收同比减少。 智能驾驶业务相关成本上升进一步拉低盈利表现。上半年智能驾驶及其他IoT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2.53%,相应其销售成本上升,带动公司整体营业成本同比上升36.16%,毛利率同比下降4.57pct至87.27%,净利率同比下降7.16pct至21.01%。 短期不利因素扰动不改智能终端设备长期积极发展态势。用户对智能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各智能终端的结合、打通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体验,终端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逐渐成为趋势,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是当下与未来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智能终端,手机是重要的数据入口。整个汽车革命中下半场的网联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成为这场变革决胜的关键,政策端国内也率先对“两客一危”等商用车车型安装DMS系统作出强制要求,欧盟亦出台相关法规。因此长期看智能终端发展趋势良好,为公司视觉解决方案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投资建议:公司是计算机视觉行业领先的算法服务提供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企业。基于多年研发和积累,公司可提供大部分主流智能手机的视觉人工智能算法产品和技术,在巩固智能手机算法影像行业领导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落地并取得一定数量的前装定点项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EPS分别为0.34/0.34/0.3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推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
|
|
虹软科技
|
|
2022-08-29
|
28.54
|
--
|
--
|
29.19
|
2.28% |
|
29.19
|
2.28% |
|
详细
事件概况虹软科技于8 月25 日发布2022 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2 亿元,同比下降12.78%;实现归母净利润0.56 亿元,同比下降35.06%;扣非归母净利润0.18 亿元,同比下降74.26%。 多因素扰动,上半年业绩承压收入端,2022H1 公司实现营收2.62 亿元,同比下降12.78%,单二季度实现营收1.26 亿元,同比下降16.17%。分业务来看:1)2022H1 公司智能手机业务实现营收2.29 亿元,同比下降18.2%。主要系一方面全球疫情等多因素对消费类电子产生较大冲击,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22Q1 和Q2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同比下降8%和9%;另一方面公司原有客户的出货量下降,新客户出货量尚未释放。2)智能驾驶及其他IoT 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收0.26 亿元,同比增长102.5%。主要系公司积极拓展客户资源,不断升级车载视觉解决方案,且目前部分车型已实现量产。毛利率方面,2022H1 公司毛利率为87.27%,同比下降4.57pct,主要系高毛利的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占比下降所致。 巩固手机算法优势,加码智能汽车打造新的增长点2022H1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为46.66%,同比增长2.25pct,新增发明专利 13 项、软件著作权 8 项。一方面,用于智能手机相关技术的研发,巩固公司智能手机视觉算法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陆续研发了智能3D 手势、智能AR/VR 头显低延时渲染解决方案等。另一方面,用于智能驾驶等IoT 领域技术的研发,目前已拥有面向舱内、舱外的十一类解决方案。具体包括软件算法产品、方案,以及面向舱内的前装软硬件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Tahoe,和面向舱外的Westlake,目前Tahoe 项目产品化工作已完成,处于推广阶段。 持续推进智能驾驶业务,前装量产有望迎来收获期产品则:继续加大对智能驾驶的投入力度,持续迭代VisDrive 一站式车载视觉解决方案助力更多汽车智能科技创新落地,视觉感知算法引擎不断提升;ADAS 规控算法已经实现自动紧急刹车(AEB)、横向居中驾驶(LCC)功能等,且在持续优化和迭代中。客户侧:持续拓展客户资源,截至目前,公司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已涉及长城、长安、吉利、一汽奔腾、一汽解放、上汽乘用车、理想、东风岚图、本田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其中东风岚图、长城、吉利领克、上汽乘用车、长安项目的部分车型实现了量产出货。此外,搭载了公司车载视觉解决方案的理想L9、哪吒S 也已对外发布。2022H1 公司智能驾驶业务实现营收2641.0 万元,其中前装收入707.6 万元。长期来看,汽车智能化趋势明确,公司以智能驾驶前装为主的战略有望借助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优势,依托稳定的产业链基础、领先的视觉算法能力等加快实现,业绩有望在未来 1-2 年持续兑现。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分别实现收入7.0/10.3/14.8 亿元,同比增长21%/48%/44% ; 实现归母净利润1.7/2.2/3.2 亿元, 同比增长17%/33%/46%,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研发突破不及预期;2)政策支持不及预期;3)产品交付不及预期。
|
|
|
虹软科技
|
|
2022-04-29
|
21.64
|
--
|
--
|
24.10
|
11.37% |
|
33.16
|
53.23% |
|
详细
事件概况虹软科技于4月27日发布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3亿元,同比下降16.12%,实现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下降44.01%,扣非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下降50.83%。公司2022Q1实现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下降9.39%,实现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下降55.86%,扣非归母净利润0.14亿元,同比下降66.32%。 短期业绩承压,智能车业绩位于释放前夕收入端,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16%。1)智能手机业务营收5.2亿元,同比下降13%,一方面全球疫情及芯片短缺等多因素交织,对消费类电子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另一方面手机市场成熟公司原有客户出货量下降,新客户出货量尚未释放。2)智能驾驶营收为0.2亿元,同比下降70%,主要系上游原材料短缺以及公司智能驾驶业务以前装为主的战略调整所致,预期下半年公司有望更大量地释放智能车相关业绩。利润端,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44%。主要系上游成本增加以及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毛利率方面,公司综合毛利率92%,同比增加2.4pct,主要系高毛利业务智能手机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至93%所致。 汽车智能化高景气,持续签订前装定点项目行业方面,据中汽协统计,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实现2018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销量2628万辆,同比增长3.8%。同时,汽车智能化加速推进,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加速,据ICVTank数据,预计到2022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61亿美元,较2019增长27%。公司方面,加快智能驾驶前装布局,一方面,加大对智能驾驶前装的技术、人才投入;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与主机厂商和Tier1的合作。目前,前装量产定点项目涉及长城、长安、东风岚图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其中,东风岚图、长城项目的部分车型已实现量产出货。前装量产定点项目从规模量产到终端销售需要较长周期,因此公司短期业绩承压;但长期来看,汽车智能化趋势明确,智能座舱商业化落地加速,公司已经依托领先的视觉算法能力,拿下多家前装定点,业绩有望在未来1-2年持续兑现。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产业链深度合作不断加强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47%,同比上升9.2pct。 分项目来看,1)2021年公司投入1.4亿元用于智能手机相关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实现SLAM中环境Map的构建,物体的3DModeling等技术;2)1.1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等IoT领域技术的研发,主要研发了基于红外相机、单摄RGB摄像头、双摄、深摄的交互技术;3)0.15亿元用于光学屏下指纹技术的开发,继续加强安全性指标。与此同时,公司重视与产业链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与高通、联发科等产业链上下游主流公司开展合作以掌握持续开发、迭代与硬件更加匹配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投资建议公司以视觉AI算法为核心,深耕智能手机摄像技术,围绕手机拓展屏下业务。通过技术外延切入智能汽车赛道,已经确定数十家品牌前装定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收入7/10/15亿元,同比增长21%/48%/44%;实现归母净利润1.7/2.2/3.2亿元,同比增长17%/33%/46%,维持“增持”评级。风险提示1)公司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风险;2)公司核心技术迭代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3)智能手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4)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
|
虹软科技
|
|
2022-04-28
|
21.07
|
--
|
--
|
24.10
|
14.38% |
|
33.16
|
57.38% |
|
详细
4月27日,公司发布21年报及22年一季报,21年实现营收5.73亿元,同比下降16.12%;实现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下降39.8%;扣非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下降46.89%,业绩略低于预期。22Q1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下降9.39%,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下降55.86%。 经营分析新老业务交替,手机业务陷低潮,业绩不及预期。报告期内,公司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收5.35亿元,同降10.73%,主要由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提高影响公司部分客户;智能驾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2亿元,同降69.55%,主要由于后装客户波动以及上游缺“芯”影响,报告期内前装定点业务岚图、长城项目的部分车型已实现量产出货,因结算周期的影响,预计于2022年上半年开始逐步贡献计件收入,叠加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较去年增长2.28PP/1.11PP/9.19PP,报告期内净利率下滑12.7PP。 坚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创新输出差异化产品。尽管整体营收有所下滑,但公司在报告期内仍坚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2.71亿元,同比增长4.39%,研发费用率47.17%,较去年同增9.19PP。报告期内公司创新屏下TOF相机、智能视频录像、AR“黑科技”等新产品,光学屏下指纹方案已小批量量产,ALS第二代采用屏下光感+色温+接近光三合一芯片,22年下半年出样,AR/VR创新产品获得多领域OEM客户青睐。 重点布局三大方向,拥抱移动智能终端视觉新机遇。公司重点布局1)应用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计算机视觉差异化产品;2)智能汽车与高通、华为等主流芯片厂商合作,已拿到长城、长安新能源、长安、上汽、理想、一汽、东风日产、岚图、合众新能源等50+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前装定点项目;3)AR/VR储备核心技术,应用于AI、交互、电子游戏等领域。我们看好公司智驾前装业务放量,长期看好公司计算机视觉应用多场景突破。 盈利调整和投资建议结合公司最新业绩,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为1.92(-26%)/2.38(-30%)/3.03亿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芯片缺货风险;车载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高端手机出货量不及预期。
|
|
|
虹软科技
|
|
2021-08-27
|
42.46
|
--
|
--
|
43.50
|
2.45% |
|
52.80
|
24.35% |
|
详细
8月 24日,虹软科技发布 2021年半年度报告。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1亿元,同比下降 4.88%;实现归母净利润 0.86亿元,同比下降27.55%;扣非归母净利润 0.69亿元,同比下降 24.57%。 上半年业绩承压,二季度营收恢复增长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1亿元,同比下降 5%。2021Q2营收恢复增长达 1.29亿元,同比增加 22%。分业务来看,1)2021H1公司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为 2.8亿,较上年同期增长 3%,主要系上游芯片供应短缺及手机整体行业增速低于预期所致。现阶段手机行业品牌格局变动,手机厂商为寻求产品差异化在图像持续加大投入,公司手机业务有望受益于该趋势未来稳中有升。2)公司智能驾驶及其他 IoT 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业务营收 0.13亿元,同比减少 64%,主要系上游原材料短缺,及公司将部分资源战略调整到前装所致。毛利率方面,2021H1公司毛利率为 92%,同比上升 3pct,主要系高毛利的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占比上升达 93%所致。净利润方面,2021H1公司实现净利润 0.86亿元,同比下降 22%,增速低于营收。主要是上游成本增加,以及公司研发持续加大投入所致。我们认为,短期内公司面临智能驾驶业务由后装到前装和后装的转型压力,叠加手机行业整体增速低于预期,业绩有较大波动; 展望未来,随着疫情恢复行业回暖、智能驾驶前装项目陆续落地,结合公司的技术及产品优势,业绩有望改善。 巩固手机算法优势,持续加码智能驾驶研发投入2021H1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支出 1.3亿元,同比增长 22%,研发费用率达 44%,较上年同期增长 9pct,同时新增发明专利 13项、软件著作权 5项。分项目来看:1)2021H1公司投入 0.73亿元用于智能手机相关技术的研发,持续巩固公司智能手机视觉算法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陆续实现了智能 3D 深度融合技术、AR 穿戴设备的 SLAM 引擎等技术,同时携手多家深度摄像头硬件厂商布局了屏下 TOF Face ID 的开发;2)2021H1公司投入 0.54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等 IoT 领域技术的研发,现已形成八类解决方案,包括:驾驶员监控系统、视觉互动系统、乘客监控系统、生物认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盲区检测系统、AR 抬头显示、360°环视视觉子系统等。3)2021H1公司投入 645万元在光学屏下指纹技术上,已形成三款可落地量产产品。此外,公司布局开发环境光强度检测、色温检测以及接近检测的三合一芯片,目前技术方案预研和整体架构设计完成,处于进行芯片电路设计环节。 汽车智能化趋势加速,公司有望实现增长动能切换2021H1公司智能驾驶及其他 IoT 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0.13亿元,同比减少 64%。公司智能驾驶相关业务出现短期波动,主要 系智能驾驶业务受后装市场客户业务波动及产业链上游芯片紧缺。但从长期来看,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公司作为连接上游芯片厂商和下游客户的算法供应商,重视与高通、联发科、德州仪器等产业链伙伴深度合作,同时深化与主机厂商和 Tier 1的项目合作,目前定点项目已涵盖长城、长安新能源、上汽、理想、一汽、东风等多个车厂的多款车型。我们认为当前公司正处于转型深水区,但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加速,下游市场放量在即,公司有望依托领先的视觉算法能力,未来实现增长动能切换。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以视觉 AI 算法为核心,深耕智能手机摄像技术,并围绕手机拓展屏下业务,以及通过技术外延切入智能汽车赛道,“1+2+N”战略后续成长逻辑清晰。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分别实现收入8.06/10.42/13.25亿元,同比增长 18.0%/29.2%/27.2%;实现归母净利润2.57/3.37/4.32亿元,同比增长 2.3%/31.0%/28.2%,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公司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风险2)公司核心技术迭代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3)智能手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4)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
|
虹软科技
|
|
2021-08-27
|
42.46
|
--
|
--
|
43.50
|
2.45% |
|
52.80
|
24.35% |
|
详细
事件:虹软科技发布 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1亿元,同比减少 4.88%;实现归母净利润 8581.82万元,同比减少 27.55%。 点评: 总营收同比下降,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业务收入略增。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1亿元,同比减少 4.88%,实现归母净利润 8581.82万元,同比减少 27.55%,主要原因为: (1)公司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36%,但因智能驾驶业务受后装市场客户业务波动及产业链芯片紧缺影响,智能驾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301.79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2,193.95万元,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2)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支出1.34亿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2.11%。 (3)销售费用增长 13.69%,商务活动逐渐恢复,销售人员差旅费用、广告宣传费用等支出增加,服务费用随着部分客户的收入变动而相应波动。 (4)公司于 2020年 9月实施股权激励,上半年合计确认股权激励费用 1,078.90万元。 智能手机视觉算法全球领先,创新产品未来有望贡献增量。2021H1,公司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业务本期实现营业收入 2.8亿元,同比增长3.36%。上半年,公司深入布局市场增长点,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巩固在智能手机影像行业中视觉算法的全球领先地位,逐步布局屏下相关光电解决方案。公司推出了针对智能视频录像的暗光画质提升解决方案、暗光人像提升解决方案、人脸细节增强方案;针对单摄\多摄\TOF\结构光等不同种类的摄像头,公司可提供相应的 3D 与 AR 视觉解决方案,帮助厂商在移动设备上便捷高效地实现落地。此外,在屏下光学领域,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的投入,并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供应链的管理。未来,公司 TOF、屏下方案等领域有望贡献增量。 智能驾驶业务持续加大前装投入,不断优化、扩展算法。在自动驾驶的趋势下,汽车搭载的摄像头数量和规格逐步升级,将推动以视觉智能算法为核心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应用。公司自 2018年开始研发智能驾驶相关产品,现已形成八类解决方案。在与产业链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技术整合方面,公司与高通 Qualcomm、联发科 MTK、德州仪器 TI、瑞萨 Renesas、华为等各主流芯片公司持续合作交流,以提升公司视觉 AI算法与车载芯片的适配性。在业务端,公司继续深化与主机厂商和 Tier1的项目合作,定点项目现已涉及长城、长安新能源、上汽、理想、一汽、东风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8.54、11.70、15.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87、3.77、4.84亿元,EPS 分别为 0.71、0.93、1.19,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创新进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疫情影响经济下行风险。
|
|
|
虹软科技
|
|
2021-08-26
|
42.50
|
79.40
|
72.61%
|
43.50
|
2.35% |
|
52.80
|
24.24% |
|
详细
2021年 8月 24日,公司发布 2021年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3亿元,同比下降 4.88%;实现归母净利润 0.86亿元,同比下降 27.55%;扣非归母净利润 0.69亿元,同比下降 24.57%,业绩略低于预期。 经营分析手机业务增速放缓,智能驾驶业务不及预期。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手机业务实现营收 2.8亿元,同增 3.3%,主要由于华为中高端手机业务几近清零,增速放缓。基于公司战略调整专注前装市场以及上游缺“芯”问题,智能驾驶业务营收 0.13亿元,同减 64%。由于上游芯片价格波动及研发费用占比提升,公司整体净利率下滑 9.3PP,但由于营收结构变化,公司整体毛利率较20年上升 2.3PP。随着芯片问题缓解,下半年车载业务有望回升。 坚定加大研发投入,多款摄像头 3D 与 AR 技术突破。尽管整体营收有所下滑,但公司在报告期内仍坚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 44.4%较去年同增9.8PP。智能手机业务中,暗光改善方案、屏下 TOF 3D Face ID 的开发取得进展,针对 AR/VR 基于空间交互需求的 SLAM 引擎和解放对手柄依赖的鲁棒手势引擎进行开发验证及产品导入。同时公司屏下指纹解决方案持续优化,环境检测三合一芯片架构已完成,现处于 IC 设计状态,核心器件已建立多供应商体系保障后续产能。 智能驾驶算法持续优化,静待新业务放量。公司智能驾驶产品现已形成八类解决方案,与高通、华为等主流芯片厂商合作提升算法与车载芯片适配,并已与主机厂及 Tier1厂商合作量产数十款车型,下半年有望进一步突破日系及德系车企头部客户。我们认为公司短期业务增长动力为屏下光学解决方案与车载后装,长期看好智能驾驶前装业务放量。 盈利调整和投资建议因公司业务进展变化,我们调整了公司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 21-23年营业收入为 7.22(-17.2%)/8.90(-25.5%)/12.35(-28.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2.02(-23.19%)/2.42(-24.14%)/3.39(-18.51%)亿元,目标价80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芯片缺货风险;车载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高端手机出货量不及预期。
|
|
|
虹软科技
|
|
2021-05-28
|
44.55
|
--
|
--
|
49.88
|
11.96% |
|
57.36
|
28.75% |
|
详细
视觉IAI算法领军企业“11+2+N”战略布局清晰。 虹软科技是国内视觉AI领军企业,成立至今27年始终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算法,为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进行赋能。虹软提供的算法具有全球竞争力,TOP5的安卓手机厂商都是公司客户。公司硕博占比高达65%,综合毛利始终维持在90%左右。目前虹软处在战略窗口期,坚持研发高投入,近5年维持在30%以上。公司基于AI算法的“1+2+N”的战略布局清晰,即:11)巩固在智能手机影像算法行业的领先地位;22)围绕手机拓展屏下业务,技术外延切入智能汽车赛道,从而打造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33)基于公司现有的视觉AI技术,多方向探索业务可能性,赋能公司长期发展。 手机视觉算法优势显著,超前布局视频及TTooFF把握行业新机遇。 公司智能手机业务从62016年的41.74亿元,上升至02020年的95.99,亿元,CAGR达达36%。我们认为该业务高增长的原因是:11)技术壁垒高。公司注重技术积累,截止2020年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64项、软件著作权112项,PCT国际专利11项;22)打通上下游合作。①上游同芯片以及模组厂商,如高通、联发科、三星、欧菲光等积极合作;②下游客户覆盖所有安卓手机头部厂商和大多数长尾客户;33)影像功能成为手机厂商争夺焦点。短视频、VLOG、朋友圈等内容形式的兴起放大了人们对于手机摄影的需求,手机影像功能近年来成为各厂商争夺焦点。除传统的单、多摄外,公司还超前布局了视频和深度摄像领域技术。在商用5G大规模铺开,视频应用正当时,AR已初步具备落地条件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视频与深度摄像算法的加入有望提升公司单台手机算法的价值量,预计公司后续在手机影像领域将稳中有升。 全面屏趋势已成定局,公司围绕手机拓展屏下业务,优势显著。 自2018年iPhoneX发布以来,手机的全面屏化已成为行业确定性趋势,公司围绕着原有的视觉技术以及渠道优势,逐步拓展屏下指纹与ALS业务。 具体来看,11)屏下指纹:2019年全球屏下指纹手机出货量约为2亿台,预估至2024年,整体屏下指纹手机出货量将达11.8亿台,具备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公司屏下指纹方案具备防伪优势,目前已进入客户合作调试阶段,大规模量产可期。22)屏下ALS:ALS是全屏智能手机必备的基础芯片。公司在屏下ALS领域采用了与现有市场产品完全不同技术路线,当前正在与生产厂商进行最后量产工艺验证。此外,我们认为除技术复用所带来的优势以外,公司屏下业务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渠道复用,有望将保障其从技术到产品的快速落地。 技术外延切入智能汽车赛道,开启第二条增长曲线。 公司2020年的智能汽车业务增速超300%,营收占比迅速提升,在2018/2019/2020年的收入中占比分别为0.5%/2.8%/9.7%。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对车载摄像头以及视觉算法需求不断爆发,市场空间巨大。得益于在视觉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公司通过技术外延,迅速实现了如DMS、ADAS、360度环视等多项解决方案,迅速切入智能汽车赛道。落地方面,目前公司在DMS、盲点检测(BSD)、生物认证等方向已经拿下了44款量产车型的合作,包括37个定点项目、7个预研项目,有望开启第二条增长曲线。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以视觉AI算法为核心,深耕智能手机摄像技术,并围绕手机拓展屏下业务,以及通过技术外延切入智能汽车赛道,“1+2+N”战略后续成长逻辑清晰。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分别实现收入9.02/12.67/17.16亿元,同比增长32.1%/40.5%/35.4%;实现归母净利润2.90/3.76/4.86亿元,同比增长15.4%/29.7%/29.2%,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公司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风险2)公司核心技术迭代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3)智能手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4)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
|
虹软科技
|
|
2021-02-24
|
56.10
|
79.55
|
72.93%
|
59.87
|
6.72% |
|
59.87
|
6.72% |
|
详细
公司预计2020年营收增长21.54%,归母净利润增长24.26% 公司公告业绩快报,2020年实现营收6.86亿,同比增长21.54%;归母净利润2.61亿,同比增长24.26%;扣非归母净利润2.06亿,同比增长23.96%。 分业务看,2020年智能手机视觉业务营收6.02亿,同比增长10.83%,其中Q4单季度同比增长约14%,受Q4海外疫情波动影响签约进度,增速相比Q3单季增速有所放缓;2020年智能驾驶业务实现营收6593万元,同比增长310.61%,汽车芯片供给短缺造成需求一定程度延迟释放。预计公司2020-2022年EPS为0.64、1.24、2.03元,维持买入。 营收符合我们预期,归母净利润还原奖金计提因素后符合我们预期 2020年公司营收基本符合我们预期,归母净利润低于我们预期,主要受2020年公司提前计提当年奖金(此前奖金计提时间均为次年一季度,即相当于2020年同时计提了2019年和2020年的奖金)及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影响金额约3400万元,还原后公司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0.5%,基本符合我们预期。2020年公司整体业务毛利率保持稳定,期间费用3.98亿元,同比增长23.77%。其中,研发费用投入2.6亿元,同比增长32.37%。 2021年公司手机算法业务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屏下指纹及ALS有望量产 展望2021年,高清及3D视频等相关算法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从而带动公司手机算法业务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公司新业务光学屏下指纹目前已经完成了两家手机厂商所指定的测试项目,与某手机厂商的小批量样机已经生产完成;ALS预计在4月份提供给客户测试样品,两项新业务均有望在今年实现量产,从而带来可观的业绩弹性。 公司将持续加大智能驾驶业务投入,智能驾驶业务有望实现更多突破 公司智能驾驶产品覆盖DMS、视觉互动系统、OMS、ADAS等八大产品路线。据公司交流,公司已有44款车型的前装定点,同时也拓展了多个后装渠道,2021年有望实现高速增长。2021年公司将继续加大投入,智能驾驶产品有望进入更多主流车厂定点项目。 公司长期价值显著,当前PE估值处于上市以来较低位置,维持“买入”评级 考虑公司加大智能驾驶投入,我们略微下调2021-2022年EPS为1.24、2.03元(前值1.28、2.12元),对应PE为46/28倍。根据Wind一致预期,可比公司2021平均PE76倍,由于智能驾驶标的中科创达、德赛西威、四维图新估值均较高,公司智能驾驶收入占比还较低,给予一定估值折价,给予公司2021年目标PE65倍,对应目标价80.6元(前值81.92元),目前公司PE估值处于上市以来较低位置,维持买入。 风险提示:疫情导致手机销量大幅下滑;屏下指纹等新业务拓展低于预期。
|
|
|
虹软科技
|
|
2021-02-23
|
55.79
|
--
|
--
|
59.87
|
7.31% |
|
59.87
|
7.31%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了2020年度业绩快报,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6.86亿,同比增长21.54%;实现归母净利润2.61亿,同比增长24.2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6亿,同比增长23.96%。 业绩增长基本符合预期,股权激励费用和奖金提前计提使得费用增加。分业务看,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10.83%,Q4受海外疫情影响,项目递交有一些延后;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业务增长较快,实现营业收入6592.99万元,同比增长310.61%,后装与前装客户均在不断拓宽。 公司整体毛利率保持稳定,期间费用同比增长23.77%,其中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2.37%,主要是受到股权激励费用和2020年奖金提前计提(以往在次年第一季度计提)的影响,影响金额共3400万元,其中研发费用增加约2535万元。公司于2020年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预计2020-2023年分别摊销费用约870万元、3482万元、2491万元、1566万元。 传统业务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将持续受益于5G渗透率提升,解决方案规模有望扩大。公司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业务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是,新技术产品AI视频HDR、AI视频防抖已在2020Q3出货,AI视频夜景、AI视频大光圈(包括人和宠物)在2020Q4已有销售,预计将于今年第一季度出货。从长期来看,5G渗透率提升将催生3D和超清视频的需求,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智能驾驶和光学屏下指纹业务加大投入,有望逐步迎来收获期。智能驾驶业务公司通过后装市场切入,侧重布局前装,2020年前装发力较多,前装定点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获得37款量产车型的定点项目及7款预研项目,客户包括多家国内主流主机厂及个别合资品牌。预计前装定点项目实现规模量产需要3年时间,公司最早的一个定点项目于2018年获得,有望在今年实现量产,其余有望在2022年后逐步量产释放。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优秀的工程落地能力及技术水平,公司的算法支持全平台,包括高通、联发科、地平线、华为等芯片平台,与高通延续了在手机业务上的紧密合作。光学屏下指纹业务目标在今年实现量产,目前已经通过了部分厂商的测试,并完成小批量试产,与大厂商在技术评估过程中,整体进展符合预期。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彰显发展信心。公司于2020年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21年业绩考核目标为营业收入相比2019年增长不低于50%,相当于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23.42%以上。 投资建议公司业绩增长基本符合预期,股权激励费用和奖金提前计提使得费用增加。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性:一方面公司传统业务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将持续受益于5G渗透率提升,解决方案规模有望扩大;另一方面公司基于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智能驾驶和光学屏下指纹业务加大投入,有望逐步迎来收获期。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年EPS0.84/1.12/1.52元,对应2021-2023年PE65.0X/48.8X/36.0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量产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品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客户开发不及预期的风险;手机出货量下滑的风险。
|
|
|
虹软科技
|
|
2020-10-30
|
66.96
|
80.85
|
75.76%
|
73.88
|
10.33% |
|
74.80
|
11.71% |
|
详细
虹软科技2020年三季报营收增长21.17%,归母净利润增长48.06% 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亿,同比增长21.17%;归母净利润2.1亿,同比增长48.06%;扣非归母净利润1.71亿,同比增长32.04%;经营性净现金流1.19亿,同比下滑15.14%。其中,智能手机业务营收4.42亿元,智能驾驶业务营收4,582.82万元。预计公司2020-2022年EPS为0.75元、1.28元、2.12元,维持买入。 Q3智能手机业务恢复高增长,驱动公司Q3单季扣非净利同比增长125% 公司Q1-Q3营收同比增速为31%\0.58%\3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62.04%\5.87%\98.76%,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8.1%\-17.1%\124.6%。得益于公司智能手机业务在Q3恢复高增长(智能手机业务Q3单季营收1.71亿,约增长30%左右),驱动公司Q3单季实现营收1.84亿,创单季营收历史新高。我们认为,智能手机业务Q3恢复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疫情对需求及项目交付的影响逐步消除,部分延期项目在Q3确认;二是视频等相关的新算法需求旺盛,以及公司整体产品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从而推动单机价值量持续提升。 费用率降低及理财收益驱动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 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主因公司期间费用率有所降低,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2.56%、9.51%、32.89%、-2.56%,费用率变化分别为-4.74pct、+0.79pct、-1.71pct、+0.64pct。费用率降低预计有两个因素:一是2019年公司加大人员招聘,新增员工118人,已基本满足业务需求,今年以高端人才招聘为主,预计今年新增员工较少;二是因为上半年疫情导致差旅费用及市场费用减少;三是公司理财及利息收入5029万,同比增加3321万。Q1-Q3毛利率下降3.74pct,主因毛利率相对较低的智能驾驶业务收入占比提升。 三大新业务—屏下指纹、亮度传感器ASL及智能驾驶业务均推进顺利 公司光学屏下指纹方案性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通过部分客户测试,并完成小批量试产,明年有望实现批量出货,为公司带来高业绩弹性。公司ASL方案性能大幅超越竞争对手,目前已完成流片和样品制作,检测结果良好并满足设计要求;正与生产厂商进行最后量产工艺验证并积极与手机客户开展深度合作,一旦量产有望大幅替代竞争对手产品。公司智能驾驶相关产品已经覆盖了汽车视觉15颗摄像头相关的8大领域,目前公司已进入全部国内车厂的前装定点测试,有望2021年后开始批量出货。 公司长期价值显著,当前正是配置的好时机,维持“买入”评级 维持2020-2022年EPS预测0.75、1.28、2.12元,对应PE为89/52/32倍。根据Wind一致预期,可比公司2021平均PE56倍,虹软是少有的兼具软件高壁垒及消费电子高弹性的优质AI视觉算法公司,因此给予公司2021年目标PE64倍,对应目标价81.92元(前值89.6元),维持买入。 风险提示:疫情导致手机销量大幅下滑;屏下指纹等新业务拓展低于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