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胡华如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20030003,曾就职于天风证券...>>

20日
短线
15%
(第168名)
60日
中线
5%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6/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永福股份 建筑和工程 2023-08-10 34.98 -- -- 35.05 0.20%
35.05 0.20%
详细
品牌资质和技术经验优势明显,是市场稀缺投资标的。公司具备电力行业全产业链系列资质,是唯一一家自主上市的工程设计电力行业甲级资质企业,是中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领军企业,是国内唯一拥有特高压勘察设计业绩的民营企业。公司拥有工程设计电力行业甲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电力咨询甲级等行业最高资质,在勘察设计、EPC 总承包、智能运维及数字服务等方面经验丰富。能源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公司秉持“让电力更清洁更智慧”的使命,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流的电力能源综合智慧解决方案、配套产品和应用服务;我们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公司将长期受益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历史发展机遇。 风光储新能源技术齐头并进,构建电力能源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风电方面,与荷兰SPT 公司战略合作,独家引进国际先进的吸力桩导管架基础技术,具有降低造价、节省施工、方便拆除等优势,已在长乐外海风电场AC 区、平潭外海风电场等项目中应用;光伏方面,公司具备海内外各种场景集中式、分布式光伏项目经验,并于2022 年进军户用光伏领域,推出面向千家万户的装配式户用光伏电站系统集成产品,进一步进行产业布局,参股一道新能;储能方面,公司凭借对电力行业的深刻理解为客户提供储能集成解决方案,与上游龙头企业建立强有力的业务纽带关系,形成较强市场竞争力。公司构建了项目开发、规划咨询、勘察设计、EPC 建设、智能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并能够进行数字化方案移交。 开展“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户用光伏+数字化带来新发展。2022 年公司提出“一体两翼”战略计划,其中“一体”指的是电力能源综合集成解决方案,叠加“两翼”的新能源及储能相关产品与服务、数字能源产品与服务,赋能公司业务发展。子公司永福绿能全面推进户用光伏业务,助力光伏整县推进,“福瓴·国风”助推乡村振兴扮靓广袤乡村;子公司永福数能以“软件平台+系统集成+数字服务”的模式为能源客户提供端到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包含数字储能、数字光伏和数字电网三大数字化序列产品及服务,融合信息技术公司和传统电力公司的双重优势。公司围绕“一体两翼”业务战略布局,不拘泥于传统电力勘察设计院业务内容,全力向电力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型。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营业收入为35.04/47.24/62.22 亿元, 同比增长59.84%/34.82%/31.71%;归母净利润为1.61/2.25/3.17 亿元,EPS为0.86/1.20/1.69 元/股。公司致力于转型为电力能源综合服务商,户用光伏和数字能源为公司打造新成长极,我们基于公司2023-2025 年PE 分别为41X/29X/21X。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风电、光伏、储能需求不及预期;EPC 项目落地情况不及预期;海外项目执行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北摩高科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3-08-04 39.48 -- -- 39.65 0.43%
39.80 0.8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3亿元,同比下降 3.06%;实现归母净利润 2.49亿元,同比增长 18.22%; 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2.46亿元,同比增长 16.99%。 营业收入稳定,费用总体降低。营收方面,公司主要业务按照产品分为飞机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刹车盘(副)、检测试验三部分。报告期内,飞机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业务实现营收 3.5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56.87%,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 0.09%;刹车盘(副)业务实现营收 6566.71万元,同比增长 154.01%,系公司的民航业务渗透较快,市场开拓较好所致;检测试验业务实现营收 1.95亿元,同比减少 24.62%,系子公司京瀚禹下游客户采购计划的阶段性调整和所处的电子元器件检测行业市场的景气度变化所致。 同时,公司费用总体下降。其中,所得税费用显著下降,同比减少 23.94%,系本期控股子公司京瀚禹享受高新技术类企业 15%的所得税税率所致;支付的各项税费同比减少 56.75%,系为本期控股子公司京瀚禹享受高新技术类企业 15%的所得税税率,且本期可抵扣进项税较多所致。 军用民用市场广阔,受益于主战装备的列装放量。新时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将支撑国防军工行业维持较高的景气度。公司主营产品飞机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刹车盘(副)、起落架和检测试验等广泛应用于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军贸机、直升机及航天高空飞行器等重点军工装备,未来或受益于主战装备的列装放量。公司生产的飞机刹车制动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和替换周期,随着十四五军工行业实战演习频率和飞行训练小时数的提升,主战型号机轮和刹车盘类耗材产品的替换和维修周期或缩短,公司或直接受益。此外,民航市场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需求较高,未来有望迎来复苏,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拓刹车盘在民航市场的应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民航业务同比增长较快。展望未来,民航业务和起落架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 公司自主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军用民用市场两手抓。研发方面,公司作为航空刹车制动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为核心技术骨干的研发团队,涵盖材料、机械、自动化、航空制造等专业,在航空制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研发经验,保证了公司产品、技术不断创新和迭代,获得了多 项重要奖项。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实干型高端技术人才,研发团队核心骨干主要来自清华大学等内一流学府,成为公司技术底蕴丰厚、攻关能力突出的科研人才队伍。公司曾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奖项,拥有多项国防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国际专利、非专利技术。市场方面,公司聚焦军工核心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刹车盘在民航市场的应用,民航业务同比增长较快。 23年全年经营工作目标重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军民品协调发展。 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方面,公司将立足于主业并基于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开发满足我国军用飞机需求的机轮产品。起落架方面,推进新型产品研制,完善国际领先的飞机着陆系统试验中心进一步提升产品集成度和附加值,从而增加市场占有率。民航方面,从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快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进程。在前装市场领域,公司瞄准国家“大飞机”发展战略,进入国内商用飞机市场,同时在未来力争取得代表国际民航零部件制造最高水平的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认证。高铁刹车闸片方面,进一步开拓、发展高铁闸片市场空间,加大该领域的投入并加快产业化步伐,开发多型号的高铁闸片产品,为公司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投资建议:公司是航空刹车制动龙头企业,手握多项核心技术,受益于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上升,预计 2023年至 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05亿元、6.38亿元、7.79亿元,EPS 分别为1.52元、1.92元、2.35元,对应 P/E 为 27.4倍、21.7倍、17.7倍。首次给予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军品采购不及预期;民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技术不能保持先进性;宏观环境变动。
英威腾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8-01 10.92 -- -- 11.45 4.85%
11.45 4.85%
详细
围绕 IGBT 下游应用展开业务,技术同源、管理优化。公司产品线丰富,四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工业自动化、网络能源、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主要产品为低压变频器、模块化 UPS、新能源车电控以及光伏、储能逆变器。从展业逻辑来看,公司众多业务的开展都是围绕上游 IGBT 的下游应用,IGBT 成本占产品原材料成本比例较高。公司熟练掌握 IGBT 驱动与保护技术,并投资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形成合作,形成 IGBT 技术+保供能力护城河。管理方面,公司经历高管人员变动,财务+工程技术能力更上层楼,同时发布三年发展战略,发展势头强劲。 工控业务根基深厚,受益制造业转型实现稳健增长。我国正处于智能制造的前期,工业自动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规模增速与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正相关,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公司起家于工控变频器,多年来打下深厚基础,在低压变频器领域处于行业前列。公司同时横向拓展工控产品,PLC、伺服等,实现工控产品全覆盖,有望充分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制造业转型发展、变频器国产化率提升等利好因素,实现工控业务业绩稳步增长。 新能源汽车和光储业务势如破竹,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由于“双碳”战略目标要求,新能源行业维持高景气度。商用车、乘用车电动化水平不断上升,光储装机量大幅增长。截至 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25.6%,同比增长12.1pct;同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 230GW,创历史新高,光伏配储比例攀升。2022年,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 6.07亿元,同增 116.64%,增幅喜人;新能源车电控出货量高增,并从商用车拓展至乘用车领域,下游客户持续扩张;及早布局充换电领域,顺应政策扶持导向。光储业务方面,公司逆变器新品频出,并已实现盈利,看好光储装机量增长带来的逆变器产品量利齐升。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上游 IGBT 展开业务布局,立足工控传统业务基本盘,拓展新能源业务领域,此为“双轮驱动”。随着制造业升级转型、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工控变频器、数据中心 UPS 有望保持稳健增长;随着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新能源汽车电控、光储逆变器有望迅速放量。工业自动化、网络能源、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 全面推进,此为“四核猛进”。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3.54亿元、70.98亿元、91.6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4.54亿元、5.91亿元、7.28亿元,同比增长 65.3%、30.1%、23.2%。对应 EPS 分别为 0.57、0.74、0.92,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18.8、14.5、11.7。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短缺及价格波动风险;光储业务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海外局势风险及汇兑风险等。
中闽能源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3-07-21 5.44 -- -- 5.48 0.74%
5.48 0.74%
详细
事件:2023年 7月 17日,福建省发改委公示 2023年海上风电市场化竞争配置(第一批共 2GW)结果,公司所属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中选 2个项目,共计 950MW,分别为: (1)与国投电力作为联合体,中选长乐外海 I 区(南)30万 kw 项目; (2)中选长乐外海 J 区 65万 kw 项目。 不断获取优质海风资源,拥有集团承诺保障。公司是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唯一新能源发电上市平台(截至 2022年底),投资集团在公司 2019年重大资产重组时承诺:控股优质资产投产运行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实现盈利、无合规性问题且符合上市条件后一年内,将启动注入公司流程。按照该承诺,平海湾3期已具备注入条件,若注入完成时间在三季度中后期,有望为 2023年贡献约 3.5亿元电费收入,届时公司控股装机容量增加 32.6%,风电容量增加 34%,海风容量增加 105%。此外,投资集团控股的宁德霞浦 B 区 30万 kw 海风项目于 2021年 11月 26日获得省发改委核准,目前正在推进。 竞配电价规则保证合理收益,同步配储 200MW/400MWh。此次福建省海风竞配评分细则中,申报电价占 40分(共 100分),以通过资格审查的投资主体申报的平均上网费单价作为基准电价(若主体数量>=6家,则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基准电价得 35分,以此基准,竞配电价每增加/减少 0.001元/千瓦时,扣/加 0.15分、0.1分。新的竞配规则既保留市场竞争机制,又避免因竞配条件单一引起项目低收益的问题,为后续省内海风资源竞配提供持续动力和良性发展环境。 省内电力供需较平衡,增配储能提供电网灵活性。此次竞配要求投资主体须按项目规模 10%、时长 2小时配建电化学储能,与海上风电项目同步建成并网,否则视为不满足竞争配置条件。2022年福建省发电量 30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87%,其中风电发电量 23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 7.5%;全社会用电量 289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22%。省内发电增速高于用电增速,电力供需形势良好,新能源装机占本省总发电装机比例 16.02%(2022年底数据),低于全国 29.56%,因此现阶段福建省风光利用率保持 100%且基本全额由电网收购消纳,提前布置储能设施将有效提高电网灵活性,有利于后续新能源建设并网以及市场交易比例提升。 投资建议:公司背靠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拥有丰富海上风电运营经验及 优质项目储备;平海湾三期注入条件完备,有望为今年贡献业绩。预计公司 2023至 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不含即将注入项目)分别为 19.45、亿元、19.83亿元、20.1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79亿元、9.19亿元、9.65亿元,同比增长 20.6%、4.5%、5.1%。对应 EPS 为 0.46、0.48、0.51元,对应 PE倍数为 12.7X、11.6X、11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来风不及预期,电价下降超预期风险,自然灾害,用电需求不及预期,执行相关政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新项目进程不及预期。
景业智能 机械行业 2023-07-20 59.68 -- -- 63.06 5.66%
63.06 5.66%
详细
事件:2023年 7月 13日,公司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数量为 3,309,714股,发行价格为 63.77元/股,发行对象拟认购金额合计为人民币 21,106.05万元,不超过三亿元且不超过最近一年末净资产百分之二十。 核电产业契合国家低碳需求,核化工智能装备市场空间广阔。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各个行业的用电量与日俱增,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既无法完全满足我国的用电需要,也不符合现代发展的绿色潮流,核电技术成为我国发展的优选项。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核能作为近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公司募集说明书,据预测,到 2035年,核电在运规模达 1.5亿千瓦左右,在建规模达到 5,000万千瓦左右。未来 10年,我国核电市场规模将稳步扩张至万亿级别。我国核电产业的扩张刺激下游乏燃料后处理市场发展,上述核工业处理进程对于核工业智能装备有相应需求,可带动其市场空间有效扩大,同时有利于核工业智能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 公司为核工业产品领域领先企业,逐步向非核领域探索。公司核工业产品主要包括核工业系列机器人以及核工业智能装备。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多用于乏燃料处理流程中后期的化工车间及尾段车间,对化工放射性物料进行取样分样、以及完成对铀、钚的氧化物产物的封装。核工业智能装备可应用于首端车间、尾端车间等生产工序中的放射性物料(如乏燃料组件切割、溶解、过滤和调料后的产物)转运过程中。同时,公司自 2016年以来,开始针对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单机设备相关技术进行技术研发,至 2019年开始获得订单。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对模块化智能教学装备系统的研究,该系统针对智能生产线方向职业教育需要,模块化智能教育装备,可广泛应用于学生和技术工人的培训中。 募集资金聚焦公司主营业务,有效提升长期盈利能力及竞争力。根据公司发布的定向股票募集说明书,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高端核技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的建设。拟生产产品主要为核工业智能装备,为公司主营业务。该项目旨在帮助公司产品在不同使用场景的拓展,有利于加强产品供应能力与路线,巩固公司行业地位。 投资建议。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与核工业建设都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行业规模正处于稳定扩张阶段。公司主营产品为核工业智能装备与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具有技术研发优势,在行业内产品缺少集中供应商的情况下,公司竞争优势明显。同时公司发布定增聚焦高端核技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的建设,对未来提升产能、聚焦主营业务、实现规模化经济效益提供助益、持续发力,给予“买入”评级,预计 2023年至 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2.29/2.96亿元,EPS 分别为 1.72/2.31/3.00元,对应 PE 分别为35.5/26.3/20.3倍。 风险提示:业务集中于核工业领域及该领域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关联销售占比较高的风险;订单取得不连续导致业绩波动的风险;业绩的季节性风险。
钧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3-07-19 117.23 -- -- 117.50 0.23%
117.50 0.2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3H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230%-300%;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8.5-10.5亿元,同比增长1330%-1670%。2023Q2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46-7.46亿元,环比增长54.24%-110.73%;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5.06-7.06亿元,环比增长47.09%-105.23%。业绩符合预期。 电池片出货量利齐升,N型溢价红利凸显。2023H1公司业绩表现亮眼,二季度光伏电池片出货高增。2023H1公司电池片出货量为11.4GW,同比增长181%。2023Q2单季度电池片出货6.59GW,其中N型TOPCon出货4.06GW,环比增长62.4%;P型PERC出货2.53GW,环比增长9.5%,维持满产水平1。盈利能力方面,根据我们测算,预计二季度PERC单瓦盈利约为0.06元;TOPCon单瓦盈利约为0.12元,相较Q1环比提升0.03元/W。TOPCon电池盈利水平不断提升,并且相对PERC电池的超额利润持续增厚。由于产业链上游价格下调,Q2可能涉及存货减值。展望Q3及全年,产业链上游价格触底,电池片整体价格下降,但盈利空间留存。公司能充分享受TOPCon电池溢价红利,带动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攀升。 优质产能扩产落地,领跑TOPCon电池赛道。公司N型TOPCon产能规模不断扩张,2022H1公司滁州二期年产10GW、淮安一期年产13GW项目投产,淮安二期年产13GW项目已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内投产。随着新建产能投产提速,预计全年N型产能达44GW,处于TOPCon电池行业龙头。随着电池N型化技术迭代,N型组件招标占比提升,TOPCon电池需求持续处于高位。由于TOPCon电池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当前规模化出货企业较少,供给不及预期,预计TOPCon溢价空间持续扩大,且溢价红利期延长。公司产能充足,结构优越,N型供货维持高水平。预计公司全年TOPCon出货量为22-23GW,能充分满足下游客户N型化需求,享受技术领先红利,业绩增长可期。 技术领先、良率提升,成本优势构建护城河。公司为行业内首家掌握N型TOPCon电池量产技术的专业化电池厂商,目前N型TOPCon电池的成本、良率均与PERC相当,转化效率达25%以上。公司持续研发导入激光SE项目、LPCVD单面沉积项目等,有望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虽然当前下游组件厂商一体化转型,电池自配率提升,但在N型TOPCon电池发展初期,公司对于TOPCon电池的技术、良率、成本的把控都更具有专业性,产品不可替代性较强,下游厂商对公司产品维持较高依赖度。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29.01亿元、259.01亿元和291.39亿元,上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98亿元、32.35亿元和35.76亿元,同比增长262.4%、24.5%、10.5%。对应EPS分别为11.47、14.28、15.78,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10.9X、8.7X、7.9X,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新技术开发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波动;市场竞争加剧。
清源股份 能源行业 2023-07-11 15.68 -- -- 16.50 5.23%
16.50 5.23%
详细
全球光伏装机高景气,带动光伏支架需求持续走高。随着“双碳”战略目标要求和光伏发电经济性的提升,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强劲。根据 CPIA 数据,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 230GW,创历史新高。光伏支架作为光伏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光伏电站的发电主体,市场空间随光伏装机增长而持续扩大。公司主营光伏支架业务和电站业务,2022年光伏支架业务营收为12.34亿元,占比达 85.6%。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全球绿色复苏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仍将快速增长,公司光伏支架业务有望继续放量。 海外市场品牌渠道优势显著,分布式支架助推高毛利。公司深耕澳洲市场多年,形成以中国总部为中心,配备当地化销售和技术团队的全球化服务网络和服务团队,打造品牌渠道优势,并逐渐将该模式拓展至日本、欧洲和东南亚新兴市场。公司主推分布式光伏支架,受益于欧洲分布式光伏蓬勃发展,欧洲市场开拓卓有成效,屋顶支架出货高增,2022年欧洲地区实现营收 2.78亿元,同增 1,619.18%。澳洲市场基本盘稳固,欧洲市场异军突起,公司充分享受分布式支架海外溢价红利,毛利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紧跟行业趋势,发展智能跟踪支架。光伏智能跟踪支架对于光伏电站有发电增益,并能降低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在全球范围内渗透率不断提升。由于早期产品稳定性不高,叠加补贴时代固定支架能满足电站基础投资回报需求,国内智能跟踪支架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支架成本降低,产品可靠性得到解决,使用智能跟踪支架将成为提高光伏电站收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司自主研发了分布式平单轴跟踪系统 EzTracker D1P、D2P 和 D2PPro,能够大幅提升发电量,有望在国内、新兴市场实现大规模应用。 切入储能赛道,实现渠道客户共享。公司推出便携式储能和户储产品。便携式储能方面,公司产品目标市场以澳洲和日本为主,并会适度介入美洲和欧洲市场,适用于各种场景的应急用电。户储产品方面,公司目标市场定位以澳洲和欧洲为主,计划在 2023年下半年正式启动销售。澳洲和欧洲户储发展潜力巨大,两地客户在购买公司光伏支架产品的同时,公司可以同步推广户储产品,充分发挥品牌渠道优势,享受光伏支架+户储产品同步销售带来的协同效应,实现业绩增长。 投资建议:公司是全球化分布式光伏支架龙头企业,乘光伏装机发展之风需求起量。随着澳洲、欧洲和新兴市场进一步扩张,支架业务有望量利齐升。 公司积极拓展储能领域,实现光伏支架+储能客户渠道共享,协同发展助力业绩增长。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19.31亿元、25.41亿元、33.0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1.80亿元、2.60亿元、3.20亿元,同比增长 64.3%、44.8%、23.1%。对应 EPS 分别为 0.66、0.95、1.17,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23.9、16.5、13.4。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跟踪支架发展不及预期;分布式支架市场扩张不及预期;储能出货不及预期;海运及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国际汇兑风险等。
爱旭股份 房地产业 2023-06-22 30.17 -- -- 32.32 7.13%
32.32 7.13%
详细
事件:6月14日,公司发布2023年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向1126名激励对象授予292.49万股限制性股票与876.05万份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19.01元/股、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为38.02元/份。本次股权激励对应业绩目标以2022年为基础,2023-2025年电池和组件出货量增长率不低于10%/40%/70%,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0%/75%/150%。 ABC龙头效率、产能齐领先,股权激励彰显发展信心。XBC类电池正面无栅线的设计天然让其在光损失上优于其他技术产品,截至2022年年底,爱旭ABC电池平均量产转换效率已接近26.5%1,预计未来平均量产转换效率突破27%,在SNEC光伏展上展示的单玻ABC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4.27%、交付效率为24%2,组件全生命周期发电量相较目前市场主流的同等面积PERC组件可提高15%以上,表现继续领先全球晶硅光伏组件。而在产业化方面,公司首期珠海6.5GWABC电池量产项目已在2022年顺利投产3,今年积极推进珠海、义乌两地共18.5GWABC电池与25GW组件产能建设,年底有望实现25GW的ABC电池组件一体化产能,结合产能建设进度以及爬坡进程,我们预计今年公司有望实现约5GW的ABC组件出货,考虑到产品持续领跑的转换效率,公司新产品未来的放量表现可期,ABC组件的持续高增速为公司带来完成股权激励业绩目标的充足信心。 瞄准高端海外市场,斩获订单初见成效。高转换效率为ABC组件带来了较高的产品溢价,再加上全黑的组件外观,公司将ABC组件的产品定位于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偏爱“黑组件”颜值的中高端海外分布式市场。过硬的产品素质与精准的市场定位让公司顺利实现市场开拓,与欧洲头部光储分销商德国Memodo集团于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期间正式签署全球首个GW级别的ABC组件采购协议4,携手共同深耕欧洲高端分布式市场。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有助于公司充分享受新技术的产品溢价,叠加持续进行的产品降本,乐观预期ABC组件的盈利能力及其可持续性。 硅料快速下跌,电池片环节有望留住利润。根据PvInfolink最新报价,多晶硅单kg价格跌至78元,硅片价格也下滑至3.05元/片,以此测算硅料、硅片环节单瓦盈利分别为0.02、0.04元,利润已迅速向下游电池、组件转移。而结合整体供需格局来看,大尺寸高效电池片、新技术电池片在今年仍处于结构性紧缺阶段,有望截留上游硅料利润,维持高盈利水平。公司于2020年率先量产210mm尺寸电池,并于2022年完成了大部分166mm尺寸产能的升级改造,大尺寸电池产能占比达95%以上,部分产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在182mm和210mm尺寸电池之间随时切换5,有望充分受益本轮原材料降价红利。当下市场对于光伏行业的贝塔较为悲观,预期在本轮盈利高点过后产业链将进入盈利下行通道,我们认为爱旭电池片产品结构合理、得以享受盈利高点,后续ABC产品放量及时有望接过PERC电池的利润接力棒,公司整体利润水平在产业链下行周期有望维持稳定,逆周期表现为公司赋予一定的阿尔法属性。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388.63亿元、542.53亿元和707.4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54亿元、45.06亿元和59.22亿元,同比增长44.0%、34.4%、31.4%,对应EPS分别为2.57、3.45、4.53,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15X、11X、8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波动;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开发进度不及预期。
北斗星通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6-19 30.27 -- -- 40.37 33.37%
40.37 33.37%
详细
国内卫星导航领域实现技术赶超,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作为北斗导航芯片龙头有望受益。根据《2022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至2020 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打造形成了全面自主的具有面向全球能力的完整的北斗产业,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由于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和GNSS 产业的出现,中国的GPS 应用产业快速被北斗/GNSS 应用产业所取代;2021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约4700 亿元人民币。欧盟航天计划机构发布了2022 年《EO andGNSS Market Report(“地球观测”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报告)》。 预计从2021 年到2031 的十年间,全球GNSS 接收机的年出货量将持续增长,从2021 年的18 亿台套增长至2031 年的25 亿台套,其中亚太地区仍将是最大市场。十四五期间,政策将推动“北斗+”融合创新和“+北斗”时空应用的不断发展,实现融合创新,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实现应用融合,卫星导航产业景气度有望不断高涨。根据卫星导航定位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及政策支持,公司导航定位芯片及天线等核心基础产品的领先优势,北斗星通有望迎来在芯片及数据服务相关产品方面营收的持续增长。 超低功耗消费级定位芯片10mW,达国际一流水平,有望实现国产化替代。 根据IoT Analytics 发布的《物联网企业支出跟踪更新报告》显示,2022 年全球企业物联网总支出增长21.5%至2010 亿美元,预计2023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19%。报告预测,从2022 年到2027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以19.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在2027 年达到4830 亿美元。物联网快速扩张,相应拉动消费类定位芯片的需求放量,而低功耗、高精度、小尺寸的GNSS 定位芯片在物联网消费类应用中凸显优势。北斗星通子公司芯与物自主研发的多款单频、双频物联网高精度低功耗GNSS 定位芯片,面向全球应用。其中,双频多系统定位芯片可同时支持BDS、GPS、GLONASS、Galileo、QZSS 及NAVIC 定位系统,基于L1+L5 双频联合定位,可实现出色的多径抑制能力,从而有效改善产品在高楼间、树荫下以及城市峡谷场景的定位效果,广泛适用于物联网消费类应用领域,尤其在可穿戴设备、共享单车、智能手机、定位卡等应用场景展现出了优异的能力。公司开发的面向物联网、消费类领域的超低功耗双频定位芯片在保证精准定位的同时,双频跟踪功耗可低至10 毫瓦,处于业界领先水平。预计有助于推动实现消费类定位芯片的国产化替代。 自动驾驶及无人机等需求下,高精度差分数据服务有望实现利润增长。高精度数据服务方面,2021 年5 月26 日,北斗星通发布“TruePoint 北斗全球高精度数据服务平台”。平台是基于北斗星通多年来在自主高精度定位芯片算法,全球卫星定位辅助服务、高精度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和优势,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构建的全球化、全场景、高可靠的高精度数据服务平台。2022 年下半年公司增资真点科技,落实“云+芯”业务格局的发展战略,加速构建“位置数字底座”。真点科技主要提供高精度位置数据服务,预计2023 年底提供商业化服务。随着智能化时代到来,下游智能应用场景领域逐步扩展,自动驾驶、无人机等市场潜在空间广阔,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预计到2026 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80 亿美元。根据全球无人机市场专业研究机构DroneII(Drone Industry Insight)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民用无人机产业市场规模约30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 未来几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6 年将达到413 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8.0%。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25 年将达到5000 亿元。下游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有望在未来拉动公司高精度定位数据服务业绩增长,打造又一利润增长点。 军改下北三替换北二,军用端新一轮需求放量。根据《2022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报告,2021 年是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后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斗应用产业化相关内容已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正全面迈向国家综合时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2021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 亿元人民币,较2020 年增长16.2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12.28%,达到1454 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1%,增速高于上一年。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18.20%,达到3236 亿元人民币,占总体产值比重为69%。北三系统封全面组网后,卫星导航市场军用端装备需求预计将逐步放量,新型装备武器列装进一步推动卫星导航产品收入的持续增长。 北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看好割草机器人等领域。中国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满足全球范围内对GNSS 产品和服务的广泛需求。北斗应用产业快速发展,2021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约4700 亿元人民币。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斗星通在接受调研时表示,高精度芯片主要的应用领域为35%来自无人机,约30%来自测量测绘和智慧农机,其他还有地基增强、自动驾驶和割草机器人等领域。预计未来行业客户应用市场的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在割草机器人领域比较看好。据Grand View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为304 亿美元,并以年均5.7%的复合增长率成长;其中,美国每年购买近800 万台各类割草机,支出高达90 亿美元。这其中,手推式割草机为市场的主流,智能割草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仅为10%。由此看出,割草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持续增强技术创新实力,开启定向募投项目,赋能公司长期发展信心。研发技术创新优势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卫星导航领域掌握了高精度导航芯片算法设计技术、云端辅助定位增强技术、高精度及导航型天线设计技术等一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芯片、模块、板卡等产品在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多次比测中排名第一,技术水平行业排名领先。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2020 年度至 2022 年度,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4,414.03 万元、42,800.89 万元、58,855.25 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0.78%,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确保了公司研发实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22年开启的募投项目主要围绕卫星导航业务开展,募投项目的顺利落地,有助于公司提升公司在卫星导航领域基础器件产品竞争优势和整体研发能力。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核心技术研发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天能重工 机械行业 2023-06-12 8.33 -- -- 8.64 3.72%
8.64 3.72%
详细
国内塔筒一流企业,坚持塔筒+新能源发电“双轮驱动”战略。公司是国内风机塔架领先企业,主营业务为海上/陆上风机塔架制造和新能源电站。2020年珠海市国资委成为公司实控人,赋能公司提高授信水平和融资能力。2017年以来公司业绩稳步增长,2023Q1年实现营收 5.08亿元,同比增长 16.83%,归母净利润 0.54亿元,同比增长 104.36%。随着国民经济重回正轨及原材料价格回落,表现出业绩修复趋势。公司风机塔架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在手订单充足,海上订单结构占比逐步提升;新能源发电业务毛利率维持约 70%的水平,占营收比重超 10%,贡献公司稳定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两者协同发展助力公司综合毛利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全球风电发展空间广阔,大型化+深远海化趋势带动塔筒需求高增。2022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 906GW,我国风电累计装机 365GW。我国陆上新增装机32.58GW,海上新增装机 5.05GW,2016-2025年陆上和海上新增装机 CAGR将分别达到约 16%、48%,我国保持全球规模最大的风电装机市场。2023年国内陆上风电单机容量 10MW 阶段,海上风机扩大至 18GW,风机大型化催生塔筒市场巨大需求,有望带动公司业绩增长。2022年中国风电项目 LCOE降至 72美元/MWh,产业链降本推动风电平价,项目落地预期增加。公司产能覆盖的部分省市出台海风项目具体执行方案,公司成功交付“海油观澜号”风机塔筒产品,为深远海化趋势做好准备。 产能布局覆盖清洁能源基地,获单市场竞争力凸显。公司产品认证体系完备,质量口碑优良,掌握多项塔筒制造核心技术且拥有多项行业领先的运行业绩。 公司共有 9个陆上生产基地和 4个海工装备基地,分别匹配 4个码头,实现就地滚装上船发运。公司产能布局覆盖风电开发热度最高的三北地区和“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有利于减少物流成本,提升在当地的获单能力。随着东营海风基地逐步建成以及技改项目的进行,公司产能进一步提升和优化,2023年末至 2024年初名义产能将超 95万吨,夯实业绩增长基础。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57.79亿元、69.72亿元和 85.5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91亿元、6.56亿元和 8.49亿元, 对应 EPS 为 0.61元、0.81元和 1.05元。(已考虑公司定增,假设 2023年年底前完成定增)对应 PE 分别为 14X、11X 和 8X。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短期剧烈波动风险,风电项目延期及装机不达预期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全球政治形势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金雷股份 机械行业 2023-06-08 38.17 -- -- 38.38 0.55%
38.38 0.55%
详细
打造“锻+铸”双驱动发展新局面,多元优势打造龙头地位。公司深耕风电行业十余年,具有全流程铸锻造生产能力,上市以来产能持续提升,产销量稳步增长,风电主轴产品涵盖 1.5-12MW 多种主流机型,并将具备 15MW以上机型的铸件供应能力。公司具备技术研发、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客户资源、产能扩张等多方面优势;行业首创超大异形孔风机轴锻造技术叠加产业纵向布局实现钢锭自供,大幅降低直接材料成本;高品质的锻件产品以及具备“三高”特性的铸件产品获得客户青睐;海内外并行拓展客户,成为全球前 15大整机制造商中大部分的供应商;“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一期 2023H2投产达产后将新增募投铸件产能 10万吨,后续全面建设达产后总共将实现 40万吨产能增量,公司市占率有望稳步提升,业绩有望迎来持续增长。 把握海上风电大型化发展机遇,切入铸造市场并迅速拓展产能。公司积极响应风机远海化、大型化趋势,有序扩大锻造产能,提升大兆瓦海上风机主轴锻件生产能力。公司于 2021年正式切入铸造主轴新兴领域,建设投产 8000支 MW 级风电主轴铸锻件项目及设立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快速布局产能,为铸件业务奠定产能基础。目前已经完成部分铸造主轴客户的产品认证并实现批量交付,随着铸造业务全流程供应链不断成熟,铸造主轴及其他大型风电铸件产品需求逐步放量,铸造产品将成为公司营收增长的第二曲线。 自由锻件业务丰富产品结构,产能转换支撑业务持续增长。公司充分利用小兆瓦产能生产自由锻件,丰富产品结构,挖掘产能潜力,发挥技术优势,目前以紧密轴为主,产品涵盖工业鼓风机、冶金设备、矿山机械、船用轴、法兰轴、水电轴、发电机轴等多个领域,涉及风电、水电、船舶、矿业等多个行业。该业务营业收入保持持续增长,2018-2022年营收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 50%以上,5年的 CAGR 为 83.83%。毛利率仅略低于风电主轴业务,定增募投“海上风电主轴与其他精密传动轴建设项目”于 2021年已经全面达产,提升自由锻件产能。随着大兆瓦主轴的需求逐步起量,小兆瓦锻造主轴产能裕量增加,可转向生产自由锻件产品,为业务拓展提供产能保证。 投资建议:金雷股份作为风电主轴龙头企业,受益于风电装机放量和单机容量大型化发展趋势,成长性强。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8.91/37.33/49.01亿元,同比增长 59.6%/29.1%/31.3%;归母净利润为5.97/8.22/10.66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69.4%/37.7%/29.7% , EPS 分 别 为2.28/3.14/4.07元/股(已考虑公司定增,假设 2023年底前完成定增),对应 PE 分别为 16X/12X/9X。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6-07 256.83 -- -- 275.86 6.94%
276.58 7.69%
详细
事件:6月 2日公司发布 2023年 5月产销快报,新能源汽车总产量 246,259辆,同比增长 108.46%,环比增长 17.58%。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240,220辆,同比增长 108.99%,环比增长 14.23%。其中乘用车总产量 245,131辆,总销量 239,092辆;商用车总产量 1,128辆,总销量 1,128辆。 产销重回两位数环比增速,累计销售过百万辆:5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环比增长率为 14.23%,大幅高于 3月、4月的相关指标(分别为 6.93%、1.55%),部分原因是受到 4月底上海车展和五一假期的消费刺激。截至 5月底,公司 2023年已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过百万辆,行业头部地位稳固。且根据乘联会公布的市场数据,5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 55.4%,同比下降 1.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 5.0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景气度有所好转。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六 B 过渡政策出台,汽车终端价格总体恢复稳定,消费者观望情绪改善显著。5月各地营销活动启动,部分省市继续发放消费券或出台购车鼓励措施,厂商也纷纷推出限时购车优惠政策,经销商门店客流、订单等指标有所提升,整体市场需求温和回升。 5月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 119,603辆,占比 50.02%,环比增长 14.60%; 混动乘用车销量为 119,489辆,占比 49.98%,环比增长 13.69%。纯电车型与混动车型的销量比例长期维持在 1:1左右。 销售结构改善初现端倪,汉家族月销超 2万辆。5月,王朝网总销量为 12.55万辆,占比 55.02%;海洋网总销量为 10.26万辆,占比 44.98%。王朝网秦家族(价格区间 9.98~14.58万元起)和元家族(价格区间 13.98~16.78万元)的月度销量分别为 4.38万辆、3.58万辆,位居前二。值得一提的是价格区间在 20万左右,高配约 30万的汉家族(价格区间 18.98~33.18万元起)当月销售表现较为突出,月销 2.04万辆,环比激增 42.66%。一举扭转了今年前几个月,公司处于价格带较高区间车型的销量长期在 1万辆/月左右徘徊的情况,整体销售结构开始呈现改善趋势。公司于 5月 18日推出汉 DM-i 冠军版、汉 DM-p 战神版,意在以 DM-i 超级混动技术和云辇-C 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对产品赋能,通过超高性价比的油电同价新车型抢占 B 级轿车细分市场。 两款车型上市当日即热销,订单量突破 8,000辆,均价突破 24万。 海洋网于今年 4月中旬新推出的海鸥车型(价格区间 7.38~8.98万元起)5月销量已过万,深受消费者认可;海豚车型(价格区间 11.68~13.68万元起)5月销量 3.07万辆,位于榜首,已连续 3个月过 3万辆;宋 Plus 车型(价格带区间 15.48~21.88万元起),仍维持一贯的优异表现,单月销量 2.43万辆,位局第二;价格带区间处于高位的海豹车型(价格区间 18.98~27.98万元起)在近期新能源汽车价格竞争期间受到严重挤压,单月销量仍不过万(8,079辆)。 腾势 D9单月销量 11,005辆,较上月略有增长,登顶单月全市场 MPV 销量冠军,仅用 7个月创下国内新能源豪华汽车品牌最快交付 5万辆纪录。2023年 1-5月,腾势 D9销售均价超过 42万元,位于中国豪华市场品牌销量前列,真正实现量价同在。 多款储能明星产品亮相展会,彰显品牌实力。5月 16-18日,公司携 Cube T28等明星产品亮相第十五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Cube T28是液冷、单开门、无过道、高集成的电网级储能产品,兼容全球标准,是国内首个通过UL9540A 系统层级鉴定的产品,采用 CTP 技术和非步入式预制舱设计,相比传统风冷集装箱的系统面积能量密度提升 100%,可实现储能系统高效率低能耗运行,已在全球多个储能项目中广泛应用。 5月 24-26日,公司于第十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期间隆重举行比亚迪魔方发布会暨颁证仪式,获颁国内首张刀片电池储能系统北美认证证书、储能刀片电池系列产品认证证书,荣膺第十六届 SNEC“储能创新力企业奖”。 投资建议: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交通出行体验,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公司宣布自 2022年 3月起停产燃油车,意味着公司今后将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在新能源车赛道发力。2022年年底新能源补贴取消导致的购车成本上升或有望被 2023年初公司在原材料端更为强势的议价能力抵消。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32.93亿元、481.80亿元、654.02亿元,对应PE 分别为 22倍、16倍、1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车型迭代升级较快、赛道竞争激烈、其他车企降价、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国轩高科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5-31 26.75 -- -- 28.23 5.53%
28.23 5.53%
详细
事件:5月 10日,公司公告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近日收到 VolkswagenwerkAG(大众汽车集团)的采购定点函,公司将成为大众汽车海外市场定点供应商供应大众汽车磷酸铁锂“Unified Cell(标准电芯)”动力锂电池产品。该款电芯采用与中国市场相同的设计样式和规格,面向大众汽车集团全系列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的销售价格将以市场公允价值进行定价,产品主要销售和应用对象为海外市场。 5月 20日,公司发布自研全新 LMFP(磷酸锰铁锂)体系 L600启晨电池,该电池电芯实现 240Wh/kg 的质量能量密度,525Wh/L 的体积能量密度,常温循环 4000圈,高温循环 1800圈。采用了 L600电芯后,体积成组率达到 76%,系统能量密度达到 190Wh/kg。 标准电芯配套 SSP 平台,出海前景确定性强。公司的标准电芯产品将配套的大众汽车 SSP 平台为现有 MEB 及 PPE 平台的下一代融合平台,可以覆盖大众旗下 80%的车型,所以不仅是奥迪和保时捷,只要是 SSP 平台的车型都会用到标准电芯,而电芯都是统一验证,不存在二次验证。目前,公司是大众SSP 平台的唯一定点供应商,建设的 20GWh 大众标准电芯项目(10GWh 三元及 10GWh 磷酸铁锂)预计将于今年三季度投产。 根据大众汽车官网所描述,可扩展系统平台(SSP 平台)是大众汽车集团的下一代机电一体化平台。随着时间推移,SSP 平台将显著降低工艺流程复杂性。SSP 平台是 MQB、MSB、MLB、MEB 和 PPE 平台的延续,它将 3个燃油车平台和 2个纯电动汽车平台整合为适用于集团旗下所有品牌和所有级别车型的机电一体化平台架构。下一代 SSP 平台将是一个集纯电动、全面互联和高度可扩展性于一身的全新汽车平台。在其生命周期,预计将有 4000多万辆汽车下线。就像如今的 MEB 平台一样,SSP 平台也将对大众以外汽车制造商开放,由此可见,未来公司搭配 SSP 平台所生产的标准电芯的出口需求确定性较强。 不仅如此,此次定点的标准电芯在电芯结构设计上引入新的理念,通过先进的 PACK 工艺,实现更大成组效率的同时还拥有更高的安全性能。铁锂和三元版均采用相同的设计尺寸,整车环节标准化设计以降低成本,规避高度定制化可能带来的库存积压问题。因此,公司本次获得大众汽车集团的海外采 购定点,磷酸铁锂"UnifitedCell"(标准电芯)动力锂电池产品应用于大众汽车集团除中国以外的全系列新能源汽车,是继 2022年初获得大众中国三元和铁锂产品量产定点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做精铁锂”战略有成,自研电池彰显技术实力。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 24.16亿元,同比增长 107.09%,连续 4年占营收比重超过 10%。证明公司长期以来以实际行动不断投入技术研发,大力提升产品效能。面对锂电行业竞争激烈的现状,公司秉承“做精铁锂,做强三元,做大储能”产品路线。公司深耕磷酸铁锂电池已久,自 2007年开始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目前在全球拥有 8大研发中心,具备电池原材料、BMS 系统开发、固态电池等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并在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生产基地,拥有完善的产品供应体系。 近年来,随着较为侧重能量密度考察的国家新能源财政补贴的逐步退坡,直至于 2022年年底彻底退出,且铁锂性能在技术加持下不断提升,磷酸铁锂(LFP)技术重获市场认可,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与此同时,量产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增长已进入瓶颈,进一步提高需要化学体系的提升,因此掺杂锰元素的磷酸铁锂应运而生,启晨 L600电池就是这一技术路线背景下的产物。 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次数,高续航里程助力公司拓展 B 级车市场。自 2022年起,公司正在全力以赴主攻 B 级车市场。相较于公司已占有较大优势的 A级车市场,B 级车的车长和轴距更大,平均售价更高,B 级车目标消费者普遍对续航里程的要求也更高,充电时间的要求也更快。 据公司官微披露,启晨 L600LMFP 电芯实现 240Wh/kg 的质量能量密度,525Wh/L 的体积能量密度,常温循环 4000圈,高温循环 1800圈,支持 18分钟的快充,并且通过了所有的安全测试。采用了 L600电芯后,体积成组率达到 76%,超越现在量产三元体系的 pack 能量密度,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90Wh/kg。正因为启晨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即使不用三元材料,同样可以做到续航 1000km,并可满足 18分钟 1800次全时快充。刚好可以满足更高级别车型,如 B 级车市场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性能需求。 投资建议:受新能源车降价潮影响,动力电池终端客户需求仍在缓慢恢复过程中。重点关注动力电池版块中的非龙头企业,因新能源车整车板块竞争加剧,为控制成本,料整车厂会在现有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基础之上增加备选方案以期提高利润率,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且公司在储能领域持续深耕,技术体系成熟,已实现储能电池循环达到 12000次,计划积极拓展全球储能市场,成为国际一流的储能电池及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63亿元、23.09亿元、32.06亿元,对应PE 分别为 33倍、21倍、1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需求下降、海外政策风险、电池原材料价格变动、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
国投电力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3-05-25 12.36 -- -- 13.19 4.52%
13.38 8.25%
详细
事件: 2023年 4月 29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4.89亿元,同比增长 15.36%(调整后,下同);实现归母净利润 40.79亿元,同比增长 66.1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9.50亿元,同比增长 80.40%;加权 ROE 为 8.25%,同比增加 2.86个 pct;基本 EPS 为0.5213元,同比增加 01984元。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2.56亿元,同比增长 20.05%;实现归母净利润 16.14亿元,同比增长 55.5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6.06亿元,同比增长 61.39%。2023年 1~4月,公司境内控股企业发电量 51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1.21%,其中,雅砻江水电发电量 28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0.92%。 雅砻江两杨产能释放,水电有望延续量价齐升。2022年公司水电上网电量为986.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2.37%;平均上网电价为 0.272元/千瓦时(含税,下同),同比增长 6.75%;截至 23Q1水电总装机 2128万千瓦,2022年新增装机 51.5万千瓦(两河口 50万千瓦+小三峡机组扩容 1.5万千瓦),雅砻江流域梯级优化调度、两杨电站投产以及大朝山上游水库库容消落,一定程度上弥补流域来水偏枯情况。其中,两杨水电站投产带动雅砻江水电全年上网电量同比增加 13.71%,平均上网电价 0.279元/千瓦时,同比增长 6.61%;贡献净利润 73.61亿元,同比增长 15.73%。此外,锦官电源组(占雅砻江 1920万千瓦装机的 56.25%)送江苏上网电价自 2023年 1月 1日起由 0.277元/千瓦时上调至 0.3195元/千瓦时,水电有望保持量价齐升态势。2023年 1-4月,公司水电上网电量为 307.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4.66%,根据中电联 4月电力数据,全国水电发电量前三位的省份为四川、云南和湖北,其合计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 64.2%,增速分别为 6.5%、-11.4%和-33.0%,公司主要水电机组所在雅砻江流域来水情况较好,业绩有望持续稳中有升。 电力供需紧平衡叠加供给侧成本改善,火电盈利能力回弹。2022年公司火电受水火互补影响,上网电量为 473.2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 14.61%;平均上网电价为 0.481元/千瓦时(含税),同比增长 23.75%,燃煤价格下降叠加电价上涨,同比亏损明显收敛,盈利能力改善。截至 23Q1火电总装机 1188万千瓦,在建项目有华夏一期 60万千瓦等容量替代、钦州 3期 2×66万千瓦燃煤机组(预计分别于 23年 11月、24年 2月投产);已核准项目有钦州三期(3、4号机组)、湄洲湾三期共计 4×66万千瓦火电、浙江舟山 2×74.5万千瓦燃 气发电。2023年 1-4月公司火电上网电量为 164.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11%,平均上网电价同比增加 1.21%,在电力供需紧平衡的现状下,我们认为今年火电电价仍将较燃煤标杆电价保持上浮约 20%的水平,随着供给侧煤炭库存量增加、燃料成本价格松动,火电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新能源建设加速,风光项目增量明确。 2022年公司风电/光伏上网电量为47.57/18.18亿千瓦时,同比+1.85%/+13.80%;平均上网电价 0.508/0.845元/千瓦时,同比+5.02%/-7.92%。截至 23Q1,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 298/165万千瓦,22年新增风电/光伏发电 75/31.2万千瓦。2023年 1-4月公司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量为 21.91/6.78亿千瓦时,同比+45.5%/+13.57%;平均上网电价0.483/0.815元/千瓦时,同比-9.73%/-8.2%。雅砻江腊巴山 19.2万千瓦风电与柯拉 100万千瓦水光互补一期项目,计划于 2023年全容量并网,有望在四季度贡献利润,其中柯拉光伏发电将利用两河口水电站现有电网通道进行送出消纳,降低发电成本、平滑发电曲线。 投资建议:雅砻江流域来水情况较好,规模提升及梯级调度带动水电业绩稳中有升;电力供需紧平衡下,受益于供需侧煤价成本下行,火电盈利能力恢复;新能源增量明确,水光互补模式保障项目消纳与收益水平。预计公司 2023至 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 546.7亿元、575.42亿元、607.8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54.83亿元、66.15亿元、78亿元,同比增长 34.4%、20.6%、17.9%。对应 EPS 为 0.74、0.89、1.05元,对应 PE 为 17.4X、14.4X、12.2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来水不及预期,电价下降超预期风险,自然灾害,用电需求不及预期,执行相关政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新项目进程不及预期。
精工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5-19 20.06 -- -- 23.87 17.82%
23.63 17.80%
详细
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及2023 年一季度报告。2022 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3.57 亿元,同比增长36.3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93 亿元,同比增长171.9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70 亿元,同比增长875.0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20 亿元,同比增长113.61%。 2023 年一季度报告:期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79 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48 亿元,同比增长89.7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46 亿元,同比增长115.99%,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20.36万元,同比下降149.09%,主要原因在于报告期公司新增材料款项支出增加以及各项税费支出增加较多等所致。 碳纤维生产设备龙头,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分产品看,2022 年,新材料成套生产线和新材料单台套设备分别实现营收为14.28 亿元/1.0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为102.24%/152.24%;太阳能光伏装备实现营收为0.36 亿元,同比增长55.19%;建筑建材专用设备、轻纺专用设备、智能装备分别实现营收为1.59 亿元/3.96 亿元/0.20 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2.69%/23.52%/53.30%。 盈利能力方面,2022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7.48%,同比增长5.97pct,销售净利率为12.68%,同比增长6.69pct;23Q1 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2.33%,同比增长8.05pct,销售净利率为13.01%,同比增长6.44pct,期间公司加强新材料装备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以及降本增效,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节流创收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水平。费用率方面,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81%,同比下降0.42pct,管理费用率为4.87%,同比下降1.63pct,财务费用率为-0.17%,同比下降0.58pct,降本增效成果凸显;研发投入方面,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08 亿元,同比增长11.24%,期间公司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千吨级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具备年产千吨以上碳纤维生产能力,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公司还是国际上唯一能同时生产从铸锭到切片环节的多晶硅铸锭炉、剖锭机、多线切割机等三大核心设备的企业。 公司拟定增19.5 亿元,增强碳纤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近日,公司发布2023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定增19.5 亿元,将用于“碳纤维及复材装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碳纤维及复材装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将对公司现有碳纤维及复材装备生产车间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并通过增加生产场地、优化生产布局、购置先进生产设备与智能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碳纤维及复材装备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提升公司对下游客户的配套能力。 “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将进一步提高公司在碳纤维及复材装备领域的技术能力并且将在碳纤维装备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布局,提升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的进口替代能力并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持公司技术领先优势。 碳纤维产业国产替代加速,市场需求旺盛。2015-2022 年,中国市场碳纤维需求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3.71%;2022 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达到74,429吨,相较2021 年同比增长19.32%。随着下游风电、航空航天、军工、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等传统及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碳纤维市场有望保持较快增速。根据赛奥碳纤维研究报告预测,预计到2025 年,中国市场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132,171 吨。2022 年国内碳纤维7.44 万吨需求量中国内产量为4.5 万吨,国产化率猛增至60.5%,首次超越了进口量;预计到2025 年,我国碳纤维国产化率将超过80%,国产替代有望持续加速。在碳纤维下游需求持续增加,叠加碳纤维产业国产替代加速的产业背景下,我国碳纤维企业扩产意愿强烈。随着扩产带来碳纤维企业资本开支的增加,碳纤维生产设备需求预计将保持增长态势。 投资建议:受益于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十四五期间产能扩张与需求放量并行,同时设备产线进口替代加快,进口替代有望迎来加快。预计公司2023年—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2 亿元、5.42 亿元、6.88 亿元;对应PE分别为21 倍、17 倍、13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贸易争端升级、下游产业需求不及预期、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6/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