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孙远峰

华金证券

研究方向: 电子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910522120001。曾就职于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金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金证券总裁助理&研究所所长&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工学博士,近3年电子实业工作经验;2018年新财富上榜分析师(第3名),2017年新财富入围/水晶球上榜分析师,2016年新财富上榜分析师(第5名),2013~2015年新财富上榜分析师团队核心成员;多次获得保险资管IAMAC、水晶球、金牛奖等奖项最佳分析师;2019年开始未参加任何个人评比,其骨干团队专注于创新&创业型研究所的一线具体创收&创誉工作,以“产业资源赋能深度研究”为导向,构建研究&销售合伙人队伍,积累了健全的成熟团队自驱机制和年轻团队培养机制,充分获得市场验证;清华校友总会电子工程系分会副秘书长;...>>

20日
短线
10.87%
(第117名)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48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博通集成 计算机行业 2021-04-30 56.90 -- -- 73.35 28.91%
94.93 66.84%
详细
oracle.sql.CLOB@286e9b65
睿创微纳 2021-04-30 89.36 -- -- 101.16 13.03%
120.00 34.29%
详细
oracle.sql.CLOB@714961c7
和而泰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23 21.33 -- -- 21.51 0.84%
27.50 28.93%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1 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484.82 万元,同比增长73.1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0,796.37 万元,同比增长74.59%。 分析判断: 在手订单充足,积极备货应对上游货源紧张2020 年下半年,伴随着全球下游需求的快速反弹,半导体行业整体步入高景气度,5G 手机、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需求对于芯片的需求快速提升,导致整个晶圆代工产能吃紧,考虑到产能扩张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预计这种紧张的态势将大概率至少持续到2022 年。在这波景气周期中,得产能者得天下,供应链竞争力相对较小的厂商将会面临拿不到产能或芯片而被迫退出市场,预计相关下游行业面临洗牌,行业马太效应加速,强者恒强的趋势更加明确。根据公司一季报显示,2021 年一季度公司为了应对电子行业整体元器件涨价及货源紧张,对相关原材料进行提前备货以及报告期内货款到期结算导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 同时, 公司存货也由2020 年12 月31 日的1,044,740,121.84 元上升到了2021 年一季度末的1,310,638,060.09 元,我们认为,在整个上游产业链紧张的情况下,公司积极备货是有利于公司全年业务发展的,也是对于公司经营开展实现业绩的有效保障。公司所处控制器行业市场空间巨大,随着产品升级、汽车电子产业转移以及传统产品智能化,控制器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提升。公司凭借行业龙头地位,在客户端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利润的双增长,公司也持续加强研发投入,2021 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5.62%。根据公司一季报内容,公司毛利率水平稳定提升,我们认为都是公司经营实力和行业地位的体现,预计在整个智能控制器产业链向大陆转移的趋势下,公司未来几年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维持前次预测,预计2021-2023 年公司的实现营收分别为64.39 亿元、84.65 亿元、114.27 亿元,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预测5.73 亿元、8.03 亿元、11.00 亿元,对应的PE 分别为33.39 倍、23.85 倍、17.41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智能控制器业务进展不及预期;毫米波射频业务进展不及预期;铖昌科技分拆被暂停、中止、取消或无法按期进行的风险;全球疫情再次爆发导致宏观经济下行;上游原材料涨价导致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京东方A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19 6.97 -- -- 7.65 8.05%
7.53 8.03%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355.53亿元,同比增长16.80%,同时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6亿元,同比增长162.46%。公司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0,000万元-52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2%-818%。 分析判断::行业高景气度持续,一季报业绩大超预期根据群智研究2021年4月TV面板价格风向标(上旬版)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全球LCDTV面板市场供需持续紧缺,将带动LCDTV面板价格在二季度维持上涨趋势,其中4月各个尺寸价格维持较大涨幅,32"/43"/50"/55"等尺寸面板3月份均价分别上涨了7美元/超5美元/超10美元/超10美元的涨幅,4月份预计分别将继续维持这个涨幅,而大尺寸方面涨幅进一步扩大,3月~4月维持约15美元的较大涨幅。本轮面板产业的高景气度始于供给端的改善,在面板价格经历了超过2年以上的下跌后,以三星SDC、LGD等为代表的国外厂商持续关闭液晶产线,使得整个行业供给端优化,大陆厂商出货量占比提升,相应的产业链话语权改善,2020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面板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2020年6月份,伴随着需求的回暖,面板价格开始了一轮持续至今的上涨。根据群智研究的数据,以主流电视面板尺寸(32"/43"/50"/55"/65")价格为例,2020年6月份价格分别为34.0/67.0/87.0/112.0/172.0美元,到了2021年3月份均价分别达到了79.0美元/128.0美元/183.0美元/205.0美元/259.0美元,各尺寸均价基本翻一番,而且目前由于面板上游材料短期问题持续对面板实际供应形成影响,而电视品牌在海外终端强劲需求以及回补库存需求的推动下备货策略激进,疫情引发的在线教育、在线娱乐、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等应用场景爆发式增长,5G、AI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加速,市场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叠加国内厂商仍在通过策略进一步提升话语权,我们预计面板行业的高景气度仍将持续,面对大陆厂商的崛起,我们认为未来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竞争格局与几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京东方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机会,实现了营收持续增长,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1,355.53亿元,同比增长16.80%,同时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6亿元,同比增长162.46%。 2021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0,000万元-52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2%-818%。 多显示技术发力,构建全方位显示龙头2020年报告期内,公司柔性OLED产品加速上量,全年销量同比增长超100%,同时,公司完成中电熊猫南京8.5代和成都8.6代液晶产线收购,完善技术和产品布局,行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在Mini-LED显示方面,公司产品、技术、市场多领域取得突破,实现75英寸玻璃基双拼背光产品点亮,已向多家品牌客户进行推广,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最大针刺式固晶机装机并调试完成,固晶速度大幅提升;玻璃基直显侧面线路、固晶和组装等瓶颈技术开发完成,P0.9AM玻璃基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稳步推进中。公司致力于打造以主动式驱动、COG为核心,SMD/COB协同发展的Mini/Micro-LED产品群,加强与上下游资源协同,不断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应用市场,加快业务布局,致力成为Mini/Micro-LED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 投资建议考虑到面板行业高景气度,公司一季报大超预期,将2021-2022年营收预测由1704.03亿元、1981.23亿元上调为1852.05亿元、2037.26亿元,预计2023年营收2210.42亿元;将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由93.13亿元、122.42亿元上调为150.63亿元、176.83亿元,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04.69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85倍、12.65倍、10.9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面板价格不达预期;OLED产能释放不达预期的风险。
韦尔股份 计算机行业 2021-04-19 280.71 -- -- 310.90 10.64%
345.00 22.9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报,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8.24亿元,较2019年度营业总收入增加45.43%。其中2020年度公司半导体设计业务收入实现172.67亿元,占比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提升至87.42%,较2019年度公司半导体设计业务收入增长52.02%。通过公司各业务体系及产品线的整合,公司充分发挥了各业务体系的协同效应,2020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06亿元,同比增长481.17%。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提到了显著提升。 加大研发,投入,“手机++汽车”齐发力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合计约20.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91%,公司研发人员共1,644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达49.95%。在智能手机领域,2020年公司率先量产了0.7um64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首次以1/2”光学尺寸实现了6400万像素分辨率,进一步满足高端主流智能手机设计师追求出众分辨率搭载超小摄像头的市场需求。公司64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也开发出了1.0微米像素以及领先的1/1.34英寸光学格式,其大型光学元件和高分辨率为高端智能手机中的广角和超广角主摄像头提供了优异的弱光性能。在车载领域,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汽车晶圆级摄像头OVM9284模组(100万像素),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车载CIS细分行业有望迎来量价提升的黄金增长期。此前,公司发布了2021年Q1业绩预告,2020年Q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9.78亿元,2021年Q1归母净利润为9亿元~10.8亿元(中值为9.9亿元,环比小幅度增长,主要系2020年Q4公司受益于产业链投资收益);2020年Q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34亿元,2021年Q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22亿元~10.02亿元,环比增长29.65%~58.04%。 TTIDDI业务快速突破,高速增长可期在触控和显示驱动集成芯片(TDDI)领域,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的TD4150为一款HD720。 1600分辨率,支持a-SiDualGatePanel的TDDI产品,已开始量产。2020年TDDI实现营收7.44亿元,综合毛利率为24.03%,随着良率和产能利用率逐渐提升,TDDI业务毛利率有望逐季改善,随着手机液晶显示屏向TDDI方案切换,TDDI的需求保持逐年稳定增长。在射频芯片领域,公司将产品研发重点围绕在高性能射频芯片的研发上。同时,在LNA产品方面,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对原有产品重新设计,同时研发了高低端两种方案多款产品,保障公司产品能充分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公司研发的中频高增益LTE-LNAWS7931DE和高频高增益LTE-LNAWS7931DE工程样品测试完成,达到设计预期目标。投资建议基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提升,综合产能扩充进展等我们调整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65亿元、345亿元、450亿元(此前2021年~2022年分别为275亿元、325亿元);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43.30亿元、58.71亿元、74.76亿元(此前2021年~2022年分别为40.33亿元、53.32亿元)。基于海外半导体龙头企业成长路径,我们认为宽赛道优质公司逐渐迎平台型发展机遇,持续做大做强,坚定看好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学赛道创新低于预期、智能终端出货低于预期、新产品突破低于预期、半导体新品突破低于预期、客户拓展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带来价格压力等。
TCL科技 家用电器行业 2021-04-15 8.74 -- -- 9.49 7.11%
9.36 7.09%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公告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0.5亿元-34.2亿元,同比上升10.30倍-11.60倍。归母利润23.2亿元–25.5亿元,同比上升4.7-5.2倍。 公司业绩增长原因是面板业务TCL华星业绩爆发,同时中环股份去年四季度并表在今年一季度也带来增量贡献。 分析判断:1、大尺寸量价齐升、小尺寸运营优化,主营面板业务业绩创历史新高:TCL华星净利润同比增长15倍,环比提升近30%,实现大幅增长。大尺寸领域,t1、t2、t6产线持续满销满产,t7产能持续,出货面积同比增15%,主要尺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大尺寸业务净利润较2020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超50%。 小尺寸领域,t3产线满销满产,t4柔性AMOLED产线按计划扩产,虽然新产线扩产固定成本显著增加,但是公司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经营效益同比改善。 2、面板行业竞争格局重塑周期,公司内生++外延产能步入高增长期,估值定位成长属性:TV面板从需求量角度看未来仍会持续保持稳健,大尺寸化仍是行业大趋势,我们判断未来TV面板保持每年1寸左右的增加,对于面板产能消化客观。 从目前面板产能及产线建设情况下,未来5年面板的新增供给几乎没有增长,从供需周期看,未来TV面板供需关系会维持稳定,面板价格不会出现16-19年供大于求的状态,产业呈现成长属性。 T7线产能持续爬坡,加上公司收购苏州三星项目已完成交割,自2021年二季度起开始为公司贡献收入和效益,公司大尺寸面板产能增速行业前列。 3、上游驱动IICC对华星光电等头部公司产能影响不大:目前由于全球IC产能紧张,上游IC涨价较快,但是对于华星光电等头部企业在成本端会有影响,但是产能方面我们判断是有充分保障,不会对华星光电稼动率造成不良影响。 4、公司的产业金融及投资板块以及其他业务经营情况良好,金融业务业绩贡献季度分布不均衡,公司拥有上海银行、宁德时代等上市公司股权,我们判断公司全年金融业务还会维持稳健。 5、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长期大尺寸面板格局确定性以及产能增速,我们维持盈利预测不变,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约为89.0亿元、128.7亿元、161.6亿元,对应现价PE分别为13.9、9.6、7.7倍,维持“增持”评级。 6、风险提示:TV面板价格大幅下滑;电视需求持续放缓;小尺寸面板竞争激烈;扩张太快公司现金流紧张;中环并表商誉风险。
卓胜微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13 413.34 -- -- 431.68 4.44%
544.68 31.78%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100.00万元~49,6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85%~226.73%。 分析判断:持续推进射频模组市场化进程,业绩持续超预期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公布的数据,2019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70万台,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比约1.3%,2020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预计达到2.5亿部,是全球5G手机真正进入爆发的一年。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射频前端芯片供应商,技术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劲,建立了完善并领先的技术平台,覆盖RFCMOS、RFSOI、SiGe、GaAs、压电晶体等各种材料及相关工艺,并在射频开关、射频低噪声放大器产品的细分领域建立较为领先的行业地位。在模组产品方面,目前公司已推出射频滤波器分集接收模组产品(DiFEM)、射频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集成模组产品(LFEM)、多通道多模式低噪声放大器模组产品(LNAbank)、WiFi连接模组产品(WiFi&connectivitymodule)。根据本次业绩预告内容显示,公司射频模组产品被众多知名厂商逐步采用进入量产。射频模组进入量产一方面再一次印证了公司的研发技术实力,另一方面品类突破进一步打开了公司的业绩增长空间。报告期内,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100.00万元~49,6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85%~226.73%,环比2020年4季度增长35.49%~39.72%,真正实现了淡季不淡,业绩持续超预期彰显了公司的高速成长性。根据Yole的预测,接收模组市场规模将有望从2018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29亿美元,公司作为少有的国内射频模组实现量产突破的优质公司,目前处于量产突破初期,未来预计将有望拉动公司业绩保持快速增长。另外,基于公司多年在新材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持续投入,公司研发团队通过采用优化设计的IPD滤波器同样实现了sub-6GHz的超高频段滤波需求。而IPD滤波器具有设计堆叠体积小、调试灵活、成本低、产能充足等多重优势,同时在插入损耗、带外衰减、温度漂移、功率容量特性等性能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公司采用差异化IPD滤波器方案的LFEM产品整体性能指标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一经推出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目前该类型产品在终端客户已实现规模出货。因此看好公司在滤波器市场的持续开拓。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一季度继续超预期,未来2年是5G手机加速渗透的景气周期,将2021-2023年营收预测由之前的42.66亿、55.80亿、73.04亿上调为47.69亿、68.00亿、91.40亿,将归母净利润由16.56亿、22.42亿、28.90亿上调为17.13亿、25.03亿、34.52亿,2021-2023年对应的PE分别为76.58倍、52.42倍、38.0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快速下滑;5G终端出货量大幅低于预期;新品导入不及预期
斯达半导 计算机行业 2021-04-12 189.70 -- -- 223.00 17.37%
343.00 80.81%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9.63亿元,同比增长23.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33.56%。2020年Q4单季度实现营收2.95亿元,创公司历史单季度新高。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各细分行业均实现稳步增长:(1)公司工业控制和电源行业的营业收入为7.07亿元,较去年增加了21.61%。(2)公司新能源行业营业收入为2.15亿元,较去年增加了30.38%。(3)公司变频白色家电及其他行业的营业收入为3,765.68万元,较去年增长了25.18%。 “IIGBT++SiC”产能扩充,,围绕“汽车”紧密布局公司通过定增项目有望突破IGBT、SiC产能瓶颈,提升市占率,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布局,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形成年产36万片功率半导体芯片的生产能力,加快实现在IGBT及其模块的进口替代。从产品角度来看,IGBT目前是主流的新能源汽车驱动解决方案,根据我们产业链研究,公司目前与新能源汽车客户合作进展顺利,在全球8寸产能持续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公司与代工厂紧密合作有望迎来新一波的替代机遇;而SiC功率器件可以降低损耗,减小模块体积重量,2018年特斯拉的主逆变器开始采用SiCMOSFET方案,随后采埃孚、博世等多家零部件制造商以及比亚迪、雷诺等汽车生产商都宣布在其部分产品中采用采用SiCMOSFET方案,SiC功率器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公司积极布局IGBT、SiC及其模块产品,有助于加快实现新能源汽车核心器件的国产化。依据年报数据,2020年公司生产的汽车级IGBT模块合计配套超过2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公司在车用空调,充电桩,电子助力转向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份额进一步提高。 股权激励以“激励”为原则,稳定核心团队2021年3月19日,公司发布股权激励预案,授予股票期权数量为67万份,授予的激励对象118人,包括公司公告本激励计划时在公司(含子公司)任职的技术(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为134.67元/股,主要的原则是“重点激励,有效激励”。公司作为国内IGBT领域的龙头企业,稳定核心技术团队方能保持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投资建议若公司顺利完成此次定增项目预计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我们综合考虑项目建设的最新进展情况调整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1年~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3.50亿元、17.80亿元、22.50亿元(此前2021年~2022年收入分别为14.50亿元、19.50亿元);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64亿元、3.64亿元、4.60亿元(此前2021年~2022年分别为2.85亿元、4.02亿元)。鉴于公司在IGBT设计/封测领域的领先地位及未来成长空间足,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及IGBT模块的技术门槛高、技术难度大、资金要求高,存在产品研发进展低于预期风险、技术泄密风险等。
韦尔股份 计算机行业 2021-04-08 293.70 -- -- 310.90 5.75%
332.71 13.28%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Q1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Q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55亿元至6.35亿元,同比增加102.29%到142.75%,对应2021年Q1归母净利润为9亿元~10.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预计2021年Q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86亿元至5.66亿元,同比增加88.47%到129.78%,对应2021年Q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22亿元~10.02亿元。 环比依旧实现增长,CCSIS增长可期2020年Q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9.78亿元,2021年Q1归母净利润为9亿元~10.8亿元(中值为9.9亿元,环比小幅度增长,主要系2020年Q4公司受益于产业链投资收益);2020年Q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34亿元,2021年Q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22亿元~10.02亿元,环比增长29.65%~58.04%。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有望依托于新品的发布,不断提升在中高端机型中的市占率,智能手机CIS增长可期。从未来的产品规划看,公司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发力高像素CIS产品以来,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推出32M/48M/64M系列产品,同时由于5G终端品牌厂商高性价比的考量,公司率先推出0.7u系列小像素点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伴随着5G换机大周期的到来,公司有望受益于量的突破;此外,由于以国际主流品牌为代表的高端旗舰机型一直还是坚持走“大底”的技术路径,公司在大像素点方向不断加强研发,逐渐缩短与索尼的差距。 功率++模拟+TIDDI多产品突破,成长可期公司射频接收前端LTE接收链路的低噪声放大器,内置了高隔离度的旁路开关,外围只需加一颗匹配电感,适用于2300MHz-2690MHz频段,可广泛应用于4G和5G终端设备的射频接收前端,可有效降低系统的噪声系数。公司不断加强本部业务的研发投入,从模拟IC、功率IC、射频IC再到TDDI,公司深耕半导体领域加快产业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未来在单部手机中公司可提供的产品种类和价值量有望不断增加,我们强调韦尔半导体本部设计业务的竞争优势。其中,在电源管理领域,公司LDO/OVP产品出货量均稳居国内设计公司前列,上半年公司推出用于超高像素手机摄像头CIS供电的LDO,同时推出超低功耗LDO主要应用于智能穿戴及IoT领域。在TVS/MOSFET分立器件领域,公司紧抓国产进口替代机遇,切入消费/安防/网通等多个应用领域,持续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投资建议我们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1年~2022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75亿元、32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40.33亿元、53.32亿元。基于海外半导体龙头企业成长路径,我们认为宽赛道优质公司逐渐迎平台型发展机遇,持续做大做强,坚定看好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学赛道创新低于预期、智能终端出货低于预期、新产品突破低于预期、半导体新品突破低于预期、客户拓展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带来价格压力等。
深天马A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08 14.61 -- -- 14.55 -0.41%
14.55 -0.41%
详细
公司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000万元-5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93%-82.52%,预计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2034元/股-0.2238元/股。 分析判断::行业高景气度持续,一季度业绩同比高增根据公司公告显示,预计2021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000万元-5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93%-82.52%。一季度属于传统的行业淡季,公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不但实现了同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甚至超过了2020年第三季度,我们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1)手机行业高景气度下,带动了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DigitimesResearch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4亿部,与2019年相比下降8.8%,整体来看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处于近几年最低点,展望2021年,一方面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伴随着疫苗接种的推广,全球经济有望复苏,另一方面得益于5G手机的推动,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同比实现快速增长。根据DIGITIMESResearch的最新报告,到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可能同比增长近50%,达到3.4亿部。DigitimesResearch还将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年增长率上调至10-13%,总量超过14亿部。 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公司整体营收同比略有下滑,2021年一季度伴随着行业持续向上的高景气度,预计公司营收也将实现同比正增长,成为推动公司一季度业绩同比大幅度增长的一个动力。(2)内在竞争力导致份额持续向公司集中并带来业绩的增长。公司作为中小显示龙头,在技术上持续进行领先布局,2020年公司持续整合研发资源,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全新发布MicroLED、折叠OLED、屏下摄像头、屏内指纹识别、Acrus等五大技术。公司AMOLED产品技术和工艺水平快速提升,实现主流品牌客户项目垂直起量,智能穿戴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公司LTPS全面屏技术持续行业领先,手机主流产品开发从单孔全面屏到双盲孔全面屏,高刷新频率从90Hz到120Hz和144Hz,高附加值项目全面铺开,覆盖行业主流品牌客户。多方面多维度的布局为公司树立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公司第三代全面屏量产持续领先,迭代产品孔类、高频、窄边框稳定量产,LTPS智能机手机出货量连续几年保持全球第一,公司2020年公司车载TFT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一。(3)管理提升,提质增效成果显著持续发挥作用。公司进一步梳理关键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支持供需匹配的快速决策,提升运营效率及信息化程度。通过资源的全景图管理和材料降本专项管理,顺利保证新项目快速进入量产,推动原材料成本快速下降;通过与核心供应商联合开发,实现材料多元化,多个材料打破垄断并实现国产化零的突破;逐步完善分层分类的人才激励体系,健全多层次、多类别的激励方案,让激励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成本改善金点子”征集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降本增效。 AADMOLED产能进入释放新周期,业绩增长步入新平台产业布局方面,公司拥有或正在建设从第2代至第6代TFT-LCD(含a-Si、LTPS)产线、第5.5代AMOLED产线、第6代LTPSAMOLED产线以及TN、STN产线。2020年,公司武汉天马第6代AMOLED产能已规模释放,并已向手机品牌大客户实现稳定批量交付;创新中心完成首台核心设备搬入,建设顺利;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总投资480亿元,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柔性AMOLED单体工厂,已于2020年5月18日全面开工,预计2021年上半年封顶,下半年开始设备搬入,目前进展非常顺利,该项目建成后,将助力公司柔性AMOLED产能规模跻身全球前三。我们判断,公司目前AMOLED产能已经正式步入释放期,公司作为中小显示行业龙头,下游客户丰富,伴随着新项目的开拓落地,公司营收也将进入新的增长期。 投资建议维持前次预测,我们预测2021-2023年公司营收为390.62亿元、458.70亿元、550.44亿元,预测归母净利润为19.73亿元、27.80亿元、37.79亿元,对应PE为17.72倍、12.57倍、9.2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度低于预期;新技术量产进度慢于预期。
顺络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08 35.25 -- -- 37.96 7.69%
39.53 12.14%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1年度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450.00万元-19,838.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110%,基本每股收益预计盈利0.23元/股-0.25元/股。 分析判断:一季度淡季不淡,全年经营表现或将超市场预期一季度一般为传统淡季,但是今年一季度保持了自去年二季度开始的持续快速发展趋势,产品供不应求,根据公司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连续四个季度的单季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并且今年一季度创造公司上市以来最快单季同比增长速度。根据业绩预告内容,报告期内,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450.00万元-19,838.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110%。首先,2020年一季度虽然受疫情的影响,但公司仍然实现了营收、利润的增长,营收同比10.68%的增幅,归母净利润同比12.60%的增幅,因此可以说2021年一季度的同比高增速是在2020年一季度并不低的业绩表现基础上实现的;其次,2020年公司第四季度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1.82亿元,2021年一季度业绩环比四季度预计仍然实现正增长,再次反映了供需关系并引致公司较高的产能利用率以及业绩表现。考虑到当前属于4G手机向5G手机快速切换的周期内,汽车电动化也同样带动了上游元器件需求,我们预计下游需求将有望持续提升并推动公司业绩的增长,鉴于公司当下已经具备较高的产能利用率,因此业绩的增长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产能的投入和释放,我们判断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将有利于公司新产能的释放,公司全年经营业绩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多品类实现批量交付,未来持续增长可期公司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研发团队,拥有全球一流的材料开发平台、基础元件装备和测试平台、基础元件设计平台,能够广泛开发无线信号处理和电源信号处理的必备关键元件。公司目前研发项目主要集中在电感敏感类及新型变压器、微波器件、汽车电子、精密陶瓷等领域:公司全球领先的超小尺寸射频叠层电感已经得到世界一流客户的承认,低损耗小尺寸射频叠层电感已经向一流客户大批量交货;滤波器、耦合器以及其他微波器件等LTCC器件已经量产并供不应求,目前在持续扩产过程中;介质波导滤波器已经进入全球领先企业供应链;新推出的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速共模、小磁环共模、车载网络变压器、OBC等产品,目前均取得国内外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终端车厂的认证并已实现批量交付;应用于LED车灯控制系统的电感类产品也实现了量产交付;为储能应用领域开发的BMS类元件已经实现批量交付;创新新型导电陶瓷,独家进入穿戴行业一流企业,已形成批量交付;陶瓷手表底壳完成开发,大批量交付多家智能手表企业;精密结构陶瓷开始进军高端汽车行业,密封陶瓷等新产品通过国际领军汽车大客户承认。我们认为,多品类陆续实现批量交付为公司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成长可期。 投资建议维持前次预测,预计2021~2023年的收入为47.59亿元/60.92亿元/79.20亿元,2021~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预测为7.83亿元/10.23亿元/12.88亿元,2021-2023年对应PE为32.58倍/24.94倍/19.8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下游需求不振,传统业务增速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量产进度不及预期;5G手机出货量大幅低于预期。
卓胜微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01 340.11 -- -- 790.30 28.92%
524.70 54.27%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2,147,535.48元,同比增长84.6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72,792,543.32元,同比增长115.78%;整体毛利率52.84%,较上年增加0.37个百分点。 分析判断::产品品类持续扩张,业绩高增速势头强劲公司早期只涉及分立射频开关和分立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市场,随着公司的发展,2019年公司顺利推出了数个类型的接收端模组产品,包括射频滤波器分集接收模组产品(DiFEM)、射频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集成模组产品(LFEM)、多通道多模式低噪声放大器模组产品(LNAbank)。报告期内,公司的射频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集成模组产品(LFEM)工艺推陈出新,差异化产品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应用于5G通信制式sub-6GHz频段的射频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集成模组(LFEM)产品,主要由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所集成。目前该类型产品在终端客户已实现规模出货,随着未来5G智能手机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LFEM产品有望成为公司的另一款拳头产品。另外,该LFEM产品采用了公司研发的优化设计的IPD滤波器,具有设计堆叠体积小、调试灵活、成本低、产能充足等多重优势,同时在插入损耗、带外衰减、温度漂移、功率容量特性等性能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公司采用差异化IPD滤波器方案的LFEM产品整体性能指标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至本报告期末公司产品可全面覆盖FEM模组、分立传导开关、分立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天线开关和WiFi连接模组等市场。分产品看,2020年公司射频模组实现营收2.78亿元,接收端模组实现营收2.69亿元,均属于真正的量产突破,两类产品毛利率分别为67.24%、67.44%,拉动了公司整体毛利率较上年增加0.37个百分点。伴随着公司产品品类的不断扩张,再次证明了公司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实力,公司营收也得以持续快速增长,我们认为公司有能力继续扩张产品品类并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伴随着公司传统产品持续导入份额继续提升、新产品的突破,公司业绩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智能手机出货量、5G渗透率双增长,射频黄金赛道根据DigitimesResearch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4亿部,与2019年相比下降8.8%,但5G手机销量却大幅提升,2019年全球出货量仅为2000万部,到了2020年达到2.8至3亿部。受智能手机阶段性创新乏力、性能过剩导致的换机周期拉长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16年达到峰值后便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年全球步入5G商用大年但由于受到全球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再次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达到了12.4亿部新低。我们判断伴随着疫苗的推广等,全球疫情将有望走向控制,全球经济也将有望走向复苏,在经历了2020年的低谷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5G手机的带动下将有望恢复同比增长。根据DigitimesResearch的最新报告,到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可能同比增长近50%,达到3.4亿部,这得益于苹果iPhone12Pro和iPhoneProMax的强劲销售以及中国品牌的出货量增长。DigitimesResearch还将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年增长率上调至10-13%,总量超过14亿部。国内前两个月的出货量也反映了这一增长趋势,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1年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2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2175.9万部,同比增长240.9%;1-2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6187.9万部,同比增长127.5%;1-2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4234.9万部、上市新机型48款,占比分别为68.4%和59.3%。整体来看,预计今年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将迎来高增长,而5G手机的渗透率也将进一步提升,预计相关如射频、元器件等产业链业绩确定性较高。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射频模组毛利率高于射频开关等产品,目前处于放量增长初期,伴随着该业务营收增长将有望继续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2021-2022年营收预测维持不变,预计实现42.66亿元/55.80亿元,预计2023年实现营收73.04亿元,上调归母净利润预测,将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由14.14亿元/17.39亿元上调为16.56亿元/22.42亿元,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8.90亿元;2021-2023年对应的PE分别为67.55倍、49.88倍、38.7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快速下滑;5G终端出货量大幅低于预期;新品导入不及预期。
工业富联 计算机行业 2021-03-31 13.74 -- -- 14.74 7.28%
14.81 7.79%
详细
四季度业绩复苏,云计算业务占比持续提升公司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主要业务包含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公司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产品主要涵盖运营商电信及网络设备、智能移动终端及穿戴装置高精密机构件、智能家居装置、数据中心网络设备、企业网络设备、宽带网络终端,该业务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超过 50%,其中通信网络设备高精密机构件业务收入由于受到客户新产品推出滞后的影响,从第四季度开始展现强劲的增长动力,单季同比增长 50.5%。从公司营收整体情况来看,2020年 4季度公司单季度实现营收 1492.09亿元,同比增长 15.84%,单季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86.25亿,同比增长 2.42%。报告期内,云计算业务营收从 1,629.23亿元增长到 1,753.06亿元,同比增长 7.6%,占公司整体营收的 40.70%,毛利率持续提升。云计算业务主要增长动能来自 CSP 客户业务的增长,其收入同比增长 70.5%。从区域分布看,北美及中国 CSP 业务均发展势头良好,同比增长率分别高达 37.8%、157.6%。考虑到云服务及服务器市场在未来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公司相关业务也将有望继续实现快速增长。根据 IDC 2020年 10月全球云服务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到 2024年全球公、私有云服务市场产值将从 3,363亿美元增长至 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5.7%,市场需求及成长性持续强劲。 工业互联网加速落地,营收快速增长公司工业互联网业务主要解决方案包括四大区块:灯塔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含自动化及智能装备);企业级云平台、数据中台、数字制造平台;自研 MES、WMS 软件、工业 App、第三方软件产品;PHM、APS、智能安灯、AGV、IoT 等硬软整合产品。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应用将从设备和工厂侧普及。由于设备、产线、工厂等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基础好,面向设备运维和生产效率提升的盈利效应明显,制造业企业有强大的需求和动力引入。报告期内,公司工业互联网业务实现营收 14.41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30.85%,毛利率为 41.67%,远高于其他业务毛利率。目前该业务已在超过 50家重要客户落地,包括敏实集团、中信戴卡、中车集团、广汽新能源、新华医疗及海鸥住工等,领域横跨汽车及零部件、家装卫浴、烟草、水泥、纺织及能源等行业。我们之前 判断,以公司为代表的科技制造业龙头,一旦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规模优势后,海量的数据、应用、合作伙伴资源和逐渐摊薄的建设推广成本将对同领域内的竞争平台形成降维打击,甚至是将竞争者转化成其生态的参与者,在应用领域扩展和客户订单驱动下,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将快速转化为业绩释放。根据公司该业务的进展,我们认为公司工业互联网业务目前步入落地期,根据工信部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总量达到 6,109.1亿元,同比增长 14.0%,未来三年将以 14.4%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到 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9,146.5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公司工业互联网业务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考虑到 2021年全球经济恢复情况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将2021-2022年营收预测由前次的 5549.90亿元、6105.19亿元下调为 4749.64亿元、5462.09亿元,预计 2023年营收5899.06亿元,将 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由 231.72亿元、257.05亿元下调为 212.60亿元、241.91亿元,预计 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258.26亿元,2021-2023年对应 PE 分别为12.76倍、11.21倍、10.50倍,维持“买入”评级
睿创微纳 2021-03-31 88.71 -- -- 93.98 5.77%
101.65 14.59%
详细
技术立身,快速发展公司成立于 2009年,于 2019年上市,在红外行业属于比较年轻的公司。成立以来公司深耕非制冷红外技术,目前已具备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传感器设计、器件封测、图像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等研发与制造能力。得益于技术方面的领先性,公司发展十分迅速,并且从早期为下游公司提供红外设备核心的机芯、模组等产品逐步拓展了整机业务。2017-2020年度营收复合增速为 77.86%,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 74.03%。2020年度公司 营 收 15.61亿 元 ( +128.06% ), 归 母 净 利 润 5.87亿 元(+190.28%),业绩高速增长。 军品发展前景良好,民品需求爆发红外热成像仪最早运用在军事领域,其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目标识别能力强、全天候工作等特点,被应用于军事侦察、监视和制导等方面,在武器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单兵红外装备方面我国渗透率较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在单兵红外装备上进行了大规模装备,但离世界一流军队人均 1部以上的水平还存在巨大差距。我们认为后续夜视仪、红外枪瞄等单兵红外设备市场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主要增长来源于渗透率继续提升和原有设备的高端化产品替换。 由于红外热成像制导具有多种优势一直是一种主流的导弹制导方式,在制导导弹中应用极其广泛,目前我国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和实弹演练强度提升促使红外制导导弹需求增长,从而带动制导用红外热成像仪的需求大幅提升。 民用方面,红外芯片成本降低和科技发展使得红外设备在民用市场的需求及应用大规模爆发。近年来由于红外芯片实现了国产化,同时芯片的封装技术从金属封装发展到了陶瓷封装,再进一步向晶圆级封装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红外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下降,使得红外技术和产品在民用领域得以快速普及。公司在基于先进红外热成像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消费级红外热成像产品以及与其他高新技术融合的红外光电技术领域均有技术储备,近年来已逐步开花结果。 从芯片到机芯再到整机,红外核心技术极其扎实。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及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根据各红外公司官网信息,公司是继美国 DRS 之后第二家对外发布 10μm 非制冷探测器产品的,在多项红外技术关键技术指标上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先进的封装技术也是公司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公司金属封装和陶瓷封装探测器产能约为 50万只/年,陶瓷封装技术已向市场推广,并在军品中得到初步应用,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 此外,公司近年来公司积极向下游拓展,已实现多个领域的整机销售。其中户外和狩猎领域是公司整机产品 to C 端市场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营收规模快速扩大。 公司在军品方面公司军品红外热像仪覆盖型号广泛,特别是在军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领域,公司凭借其领先技术做到了市占率最高,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枪瞄、夜视仪、红外望远镜等单兵红外设备,以及反坦克导弹等非制冷弹。目前公司军品订单饱满,除批产型号外,在研及预研项目储备充足,为公司军品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 2020年业绩快报营收实现营收 15.61亿元,同比增长128.06%;实现归母净利润 5.87亿元,同比增长 190.28%。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2年分别实现营收 22.44亿元和 30.6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7.68亿元和 10.91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1.73元和 2.45元,对应 PE 分别为 52X 和 37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北京君正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3-31 55.13 -- -- 72.60 31.50%
105.30 91.00%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报告,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70亿元,同比增长539.40%;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73亿元,同比增长24.79%。 分析判断:资产折旧与摊销抵消部分业绩,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2020年公司完成了对北京矽成的收购事项,北京矽成作为公司全资子公司,自2020年6月起纳入公司合并报表编制范围。 2019年北京矽成营收为27.62亿元,2020年收入为28.62亿元(6月份开始纳入合并报表)。公司因本次收购产生了较大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评估增值,其折旧与摊销致使营业成本和经营费用同比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公司经营净利润的增幅,该部分对公司报告期损益的影响金额合计为1.21亿元。2020年公司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强化公司在核心领域的技术积累,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3.55亿元,研发人员数量达514人,通过持续的新产品研发保持核心竞争力。 技术升级多领域布局,迈向新台阶北京矽成包含两大业务方向,一类是存储类芯片,包括SRAM、DRAM和Flash产品,主要是面向汽车、工业和医疗以及高端消费等市场,存储产品主要以DRAM为主;另一类是模拟和互联芯片,相关产品也逐渐导入汽车领域,汽车板块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复苏,公司相关产品收入也恢复增长态势。 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北京矽成最大的市场是汽车领域,其次是工业和医疗,在通讯和消费领域也有一定销售。此外,北京君正自身有两大业务,一类是微处理器芯片,主要面向AIOT市场,2020年下半年基于Xburst2CPU核的芯片产品推出后,公司迅速展开新产品推广,密切配合客户的方案研发,第一个基于该芯片的产品外研通点读笔于2021年初上市销售;另一大类是智能视频领域,主要面向民用和行业用安防监控产品以及泛视频类市场。从主要产品收入角度来看,微处理器芯片收入1.24亿元、智能视频芯片2.91亿元、存储芯片15.25亿元、模拟与互联芯片1.87亿元。 完成收购北京矽成,发挥产品和技术协同效应本次并购完成后,公司的业务体量、市场领域与资产规模均大幅提高,大大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公司将充分发挥北京矽成境内外的资源与渠道及公司在国内的本地化优势,推动公司总体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发展。 公司将具备DRAM、SRAM和Flash在内的完整产品线,产品组合优势可望逐渐显现。公司存储芯片和模拟与互联芯片主要面向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等行业市场,从技术和产品性能的要求上,车规级和工业级芯片对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外部环境兼容性等方面的要求均比消费电子更为严格。公司在易失性存储领域或非易失性存储领域均有多年丰富的行业经验,多年来专注于工业和汽车领域的应用,在产品温度适应性、品质控制方面有着严格的研发和测试流程,能够充分满足上述市场的要求投资建议基于公司本次收购已于2020年6月开始纳入合并报表,我们调整此前盈利预测(未考虑北京矽成经营数据),预计2021年~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8.0亿元、43.5亿元、50.5亿元(此前2021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6.20亿元、8.03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5.03亿元、6.23亿元(考虑此前资产评估增值带来的折旧与摊销金额增加对净利润的影响),(此前2021年~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亿元、1.69亿元)。基于公司在车载存储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未来在模拟板块的布局,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存储行业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北京矽成受行业波动影响相对较大;北京君正自研产品竞争力下滑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48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