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胡华如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20030003,曾就职于天风证券...>>

20日
短线
15%
(第235名)
60日
中线
5%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奥特维 2023-03-02 195.99 -- -- 202.06 3.10%
202.06 3.10%
详细
事件:2023年 2月 28日奥特维披露 2022年年度业绩快报。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持续坚持光伏产业链战略布局:根据公司业绩快报披露,公司 2022年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 35.40亿元,同比增长 72.94%;利润总额 7.74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85.19%;实现归母净利润共计 6.98亿元,同比增长 88.29%。将 0.65亿元的公司股份支付费用纳入考虑,公司剔除股份支付费用的归母净利润为 7.53亿元,同比增长 103.09%;剔除股份支付费用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7.33亿元,同比增长 125.09%。2022年业绩数据均落在公司业绩预告区间内。 市场趋势带动光伏设备产能需求发展,新签订单充实公司光伏设备未来营业收入:2月 14日,公司披露项目中标公告,中标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孙公司通威太阳能(盐城)有限公司和通威太阳能(四川)有限公司划焊一体机的招标项目,中标金额约 5.8亿元。产品确认交货后预计将对 2024年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2023年,硅料价格有所下滑,刺激组件产能扩张,带动光伏设备端需求不断增长。公司作为行业内串焊机龙头企业,将有更多获得订单的机会,对公司未来光伏设备营业收入有良好的补充增长效应。 公司业务继续深入平台化布局,提升公司总体竞争力:公司于 2023年 2月 28日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拟募资总额11.4亿元,主要用于平台化高端智能装备智慧工厂、光伏电池先进金属化工艺设备实验室以及半导体先进封装光学检测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近来国家重视新兴产业发展,颁布多条法规与政策鼓励光伏、锂电池等行业的开发,为包括公司在内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光伏研发技术方面,目前公司的多主栅串焊机焊带对位精度在±0.2mm 以内,电池串良率可达 98%以上;硅片分选机可检精度在厚度、线痕、尺寸、电阻率方面分别为±0.5μm、±2.5μm、±30μm、±0.05Ω.cm,上述指标均达到或接近行业先进水平。锂电方面,公司具有模组 pack 先进组装 技术,同时加入机器视觉技术辅助,叠片机正处于研发阶段。公司半导体设备主要由键合机技术支持,装片机在研制阶段。本次募投主要拟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主要产品为丝网印刷整线、储能模组 PACK 线、叠片机和装片机的规模化生产,与公司主要业务板块一致。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将形成光伏硅片、电池、组件系统+设备一体化布局,硅料价格下降刺激组件厂商扩产,叠加 HJT 及 TOPCon 技术迭代,公司产品有望量价齐升,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因此上调投资评级为“买入”。预计 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28亿元、13.67亿元,EPS 分别为 6.65元、8.85元,对应 PE 为 29倍、22倍。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的关键技术或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动的风险;研发布局与下游行业发展趋势不匹配的风险;核心人员流失以及技术失密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原材料波动的风险;应收款项无法回收的风险;存货跌价风险;新产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疫情反复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吉林化纤 基础化工业 2023-02-24 4.57 -- -- 4.70 2.84%
4.70 2.84%
详细
公司目前主要业务以粘胶纤维为主,产品包括粘胶长丝和粘胶短纤。2022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状态,受吉林市爆发的新冠疫情所影响,公司采取了减产措施,同时上半年原材料、化工辅料及能源价格同比上涨较多,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叠加成本上升,综合因素最终导致利润同比下降。碳纤维业务方面:此前吉林化纤 1.2万吨碳纤维复材项目目前第三条碳化线顺利开车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营业收入 15.39亿元/年,利润总额 1.42亿元/年。公司还拥有全资子公司吉林凯美克年产 600吨小丝束碳纤维的产能和持 49%股份的吉林宝旌目前已具备的 8000吨/年 25-50K 碳纤维产能(2025年底前形成年产 1.2万吨碳纤维产能);此外,吉林化纤集团持股 100%子公司吉林国兴具备产能 1.8万吨/年(预计到 2025年产能达到 6万吨),未来有望国兴碳纤维控股权注入上市公司。 风电碳梁技术提升碳纤维渗透率,叠加叶片大型化等因素,碳纤维需求量或将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风电叶片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需求市场,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的碳纤维拉挤梁片工艺,使得碳纤维使用成本大幅降低。VESTAS 公司新设计和新工艺制造的碳纤维主梁,完成技术攻关后,碳纤维在风电领域的使用量进入快速增长。叶片尺寸方面,根据GE 的分析结果显示,到 2025年风轮直径将从现在的 100m 扩大到 160m,为了提高风机效率,满足更广泛的风场条件,现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风轮直径扩大是风电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叶片的长度逐渐增加,对于叶片的质量控制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叶片制造材料玻纤叶片重量比较大,已经无法满足风电叶片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比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强度,可以保证风电叶片在增加长度的同时, 大大降低叶片重量。并且 2022年 Vestas 的碳梁专利保护到期,由于碳纤维材料应用在风电叶片上有着诸多无法代替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届时其他风电叶片制造商将推出应用碳梁的风电叶片产品,将为碳纤维在风电领域贡献非常大的增量市场。 粘胶长丝行业格局优化,龙头企业有望强者恒强:产量方面,2017-2021年产量呈先升后降态势;自 2020年以来,国内粘胶长丝生产力减弱,产量连年下滑,至 2021年底产能为 16.1万吨,同比减少 2.4%。主要原因是近两年国内企业受限于疫情停工停产,叠加行业调整洗牌下,落后产能逐渐出清。产能方面,全球粘胶长丝产能高度集中,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主产区,其粘胶长丝产能占比约是全球的 75.0%;公司近年来抓住机遇扩建产能,抢占了行业内陆续退出企业所空出的市场,使得市场份额逐步增加,当前公司粘胶长丝产能约 8万吨/年左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粘胶长丝产能和需求较为稳定,所以价格变化相对平稳,但随着消费升级和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从长期来看,市场前景仍然良好。 投资建议:鉴于下游碳纤维维持高景气,且应用场景扩容,同时风电需求装机量增大+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碳纤维一体化布局,未来空间可期,我们预计 2023-2024年公司的 EPS 分别为 0.10元、0.16元;对应 2023-2024年 PE 分别为 51倍、3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贸易争端升级、制造业下游产业需求不及预期、碳纤维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国轩高科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2-17 31.32 -- -- 30.67 -2.08%
30.67 -2.08%
详细
事件: 2月 7日公司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与欧洲电池制造商 InoBat 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互补能力,以及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携手探索包括在欧洲合资建设40GWh 产能在内的合作机会,推动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的变革。 欧洲新电池法规引导电池企业属地化生产:根据我国商务部网站关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指引,2020年 12月 10日欧盟发布了新电池法的提议草案,拟废除欧盟现行电池指令(2006/66/EC),实施方式由“指令”变为“法规”,以确保投放欧盟市场的电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变得可持续,高性能和安全。该法规拟于 2022年 1月 1日起实施,现行电池指令除部分条款外将从 2023年 7月 1日起不再有效。该法案中对内部存储及容量大于2kWh 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的工业电池新增碳足迹要求,并分阶段实施相关管理。第一阶段,2024年 7月 1日起,电池随附的技术文档中应包含根据授权法案起草的碳足迹声明;第二阶段,2026年 1月 7日起,电池加贴表明该电池碳足迹性能等级的标签,并在技术文档中说明申明的碳足迹以及碳足迹性能等级是根据委员会制定的授权法案计算的;第三阶段,2027年 7月 1日起,最终在电池随附的技术文档中证明生命周期碳足迹低于授权法案设定的最大限制。 目前除少量混动车型,市面在售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容量都超过了2kWh,故该法案对动力电池厂商在欧洲发展的前景至关重要。动力电池相关碳足迹的组成除了工业生产环节,还包括交通运输环节。与在中国本土生产相比,公司未来与 InoBat 合资在欧洲属地化生产的动力电池因距离优势将大大降低其在交通运输环节的碳足迹影响,更容易符合欧洲新电池法规的相关要求,有利于公司海外业务的长期发展。 加强与欧洲联系,规避潜在政策风险: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 67.9万辆,同比增长 1.2倍。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进一步放量,以史为鉴,去年美国推出反通胀法案(IRA),明确仅给予在美国、加拿大或墨西哥组装的新能源汽车和二手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抵免额度高达 7500美金和 4000美金。同时该新能源汽车所装配的动力电池关键矿物和组件 必须有一定比例在北美三国开采或回收,这个比例将逐年增长。而早在十年前,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更是对我国光伏企业造成了致命性打击。 因此,在疫情后全球经济动荡复苏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有理由未雨绸缪,通过加强与欧洲当地企业的合作互利共赢,规避潜在政策风险。Inobat 创办于 2019年,是一家来自欧盟成员国斯洛伐克的初创型电池企业,估值数亿英镑,已获得来自国际矿业巨头 Rio Tinto、印度知名电池集团 Amara Raja 的数轮投资,并将来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Ideanomics的投资用于建设研究中心和全尺寸电池工厂。 主动拥抱欧洲市场,顺应新能源整车海外战略:根据 ev-volumes 的统计数据,尽管在 2020~2022年期间全球的整体汽车销量因疫情打击呈现出同比&环比双双下滑的趋势,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却较为稳健,在欧洲市场取得了 15%的增长(同期欧洲整体汽车销量减少 6.2%)。今年 2月 15日,欧洲议会通过 2035年禁售燃油车协议。按照其要求,到 2030年,欧洲销售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较 2021年分别削减 55%和50%。从 2035年起,欧洲销售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必须是零排放车型,即禁售燃油车。合理推测,未来欧洲市场因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步提高将新增对动力电池的大量需求,而动力电池本身属于定制化产品,需要整车厂与动力电池厂共同研发,紧密协作。公司在欧洲地区合作设厂有利于抢占先机,既能精确匹配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出海战略的需求,又能积极争取欧洲传统整车厂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市场份额。 并且公司早在 2021年已与大众中国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暨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表示公司与大众中国及其关联方在主营业务领域(如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关联交易可能将进一步增加。虽大众中国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公司原实控人仍为持有公司第一大表决权的股东。2022年,大众集团新能源车的全球销量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位居第三。双方稳固和谐的合作模式,是公司国内国外业务继续高速发展的基石。 投资建议:受特斯拉降价影响,新能源汽车整车板块或掀起价格战的达摩力克之剑高悬。且新能源汽车补贴已完全退出,导致部分潜在消费者在短期内持币观望情绪浓重,对尚未形成生产规模化,需求稳定在一定量以上,和自身品牌辨识度的行业排名靠后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形成了强烈的市场挤出效应。故重点关注动力电池版块中的非绝对龙头企业,因近期或可涌现的新能源汽车降价潮将带动部分购车需求;且新能源车整车板块竞争加剧,为控制成本,料整车厂会在现有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基础之上增加备选方案以期提高利润率,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我们预测公司 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9.91亿元、30.89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25倍、16倍,首次“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需求下降、海外政策风险、电池原材料价格变动、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2-10 284.00 -- -- 285.90 0.67%
285.90 0.67%
详细
事件: 2月 2日公司发布 2023年 1月产销快报,新能源汽车总产量 154,188辆,同比增长 68.08%,环比减少 34.45%。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151,341辆,同比增长 62.44%,环比减少 35.65%。其中乘用车总产量 152,933辆,总销量 150,164辆;商用车总产量 1,255辆,总销量 1,177辆。 1月销量同比增长约六成,环比减少超三成,受补贴政策退出、季节因素及行业竞争环境变化影响较大:1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较 22年底环比下降超三成,单月销量 15.13万辆,主要是部分购车需求因去年年底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而被提前透支,且行业竞争加剧,特斯拉等车企正通过降价促销等手段抢占市场空间。而每年 1月本身就是汽车消费的传统淡季,能取得同比销量增长约六成的好成绩已足以证明公司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 1月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 71,338辆,占比 47.50%,环比下降 36.27%; 混动乘用车销量为 78,826辆,占比 52.50%,环比下降 35.74%。纯电车型与混动车型的销量比例仍维持在 1:1左右。 王朝网海洋网逐渐平分秋色,腾势持续生长:2022年全年,王朝网总销量为 113万辆,占比 63%;海洋网总销量为 70.36万辆,占比 37%。今年1月,王朝网销量为 7.31万辆,占比 51.08%,海洋网销量为 7.00万辆,占比 48.92%。海洋网产品矩阵在品牌内部销量占比相对逐渐提升,表明品牌目标客群对该系列产品的认可度正逐步提升。 王朝网秦家族(价格区间 11.38~17.88万元起)的销量榜首地位在近半年内首次被长期位于销量第三的元家族(价格区间 13.98~16.78万元)取代,元家族 1月销量 2.32万辆;宋家族,仅含宋 pro&宋 max(价格区间14.08~17.48万元)近半年首次进入销量前三,1月销售 1.46万辆,位居第二。秦家族(价格区间 11.38~17.88万元起)1月销量 1.41万辆,滑落至第三位。近半年长期销量位居第二的汉家族(价格区间 21.98~33.18万元起)1月销售 1.22万辆,未入前三,位居第四。 海洋网宋 Plus(价格区间 16.48~20.38万元起)车系 1月销售 3.57万辆, 占比超 50%。叠加王朝网所销售的 1.46万辆宋 Pro&Max (价格区间14.08~17.48万元起),宋家族全网销量蝉联第一,占全车系当月销量的24.95%。海豚(价格区间 11.68~13.68万元起)位居第二,1月销量 1.76万辆。价格带与特斯拉 Model3重合较多的海豹(价格区间 21.28~28.98万元)1月销量明显减少,仅 0.66万辆,较 12月的 1.54万辆环比大挫逾60%。 腾势 1月单月销量 6,439辆,环比增长 7.3%,登上 35万以上新能源豪华MPV 销量第一的位置,继续夯实“中国豪华 MPV 价值新标杆”的地位。 同时,单车成交均价 41万元的数据,也展现出腾势持续引领豪华车市场变革的实力。 1月出口过万辆,未来可期:1月公司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 10,409辆,已连续 3个月出口过万辆,出海业务近期在东南亚地区进展较大。 1月初,500台 ATTO 3在上海港整装待发,完成装船后,正式发往马来西亚。到达马来西亚后,公司将陆续开启对终端客户的交付工作,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新能源汽车体验。从该车型上市到顺利发运马来西亚,公司仅用了 1个月,跑出了国际化“加速度”。这体现了公司强劲的产线供应能力,或将进一步刺激当地市场需求。 1月中旬,800台 BYD ATTO 3在上海港列阵集结,正式起航发往泰国。 抵达泰国后,将陆续交付终端客户。至此,公司已向泰国市场累计发运超万台 ATTO 3,以其强劲的产品制造能力和出货能力,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投资建议: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交通出行体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公司宣布自 2022年 3月起停产燃油车,意味着公司今后将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在新能源车赛道发力。去年年底新能源补贴取消导致的购车成本上升有望被今年初公司在原材料端更为强势的议价能力抵消。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8.02亿元、431.60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50倍、19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车型迭代升级较快、赛道竞争激烈、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天宜上佳 2023-02-06 24.40 29.86 269.55% 24.31 -0.37%
24.31 -0.37%
详细
近年来积极布局的绿能新材料创新产业化应用平台型企业。传统业务高铁粉末冶金闸片稳居龙头,有望显著受益疫后修复,公司专注摩擦制动材料主营业务的同时,持续拓展在碳基复合材料、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研发应用,目前已形成粉末冶金闸片、碳基复合材料制品、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航空大型结构件精密制造等四大业务板块,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光伏、新能源汽车、国防装备等领域。 碳碳热场材料:成本优势显著,客户导入助力业绩释放。1)硅料价格下行刺激光伏装机量,碳碳热场行业价格战进入尾声,供需格局向好,集中度提升;2)得益于对碳碳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超大规格沉积炉的应用,公司生产成本领跑行业,积极投建碳纤维预制体产线扩大成本护城河,突出价格竞争重围,高毛利可持续;3)提前布局 N 型产品产能,积极导入光伏客户,已向包括高景太阳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包头美科等 14家光伏硅片制造商正式供货,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石英坩埚:并购完成切入赛道,打造拉晶业务协同。上游高纯石英砂供给紧缺,叠加“作用关键、成本低”逻辑确立,石英坩埚有望走入价格景气行情。公司 2022年 11月完成对晶熠阳的收购,成功切入石英坩埚赛道,并利用自身工艺、装备、技术的经验积累与平台提升子公司的工艺以及锁砂能力,坩埚、热场形成业务协同,为客户输出一体化拉晶辅材产品方案,贡献规模与利润增量。 碳陶刹车盘:电动车轻量化趋势驱动,国产产品助力渗透。碳陶刹车盘超轻的特点符合电动车轻量化趋势,优越的制动性能也更加适配自动驾驶的技术要求,特斯拉、比亚迪、广汽等头部车企已积极展开技术导入。国产厂商崛起加速成本下降,根据我们测算,在供给规模化后,国产碳陶刹车盘有望下降至 7000-8000元/车的价格,有望在 C 级以上、甚至是 B 级电动车加速渗透。公司技术脱胎于高铁用碳陶刹车盘,技术布局悠久,实现生产工艺多维度突破,性能与成本稳居行业第一梯队,收获多家车企橄榄枝,并率先投建 60万盘/年的大规模产能,先发优势明显,碳陶刹车盘业务贴近 C 端消费者,打开业绩与估值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9.08亿元、22.60亿元和 31.3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6亿元、4.47亿元、7.53亿元,同比增长 0.5%、154.2%、68.6%。对应 EPS 分别为 0.39、1.00、1.68,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62X、24X、14X。结合公司各板块未来的发展逻辑与业绩期望,给予公司 2023年 30-35xPE,对应目标价 29.93-34.92元,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产销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在建项目扩产不及预期等风险。
光威复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2-06 70.60 -- -- 71.65 1.49%
71.65 1.49%
详细
1、 公司概况:全产业链布局的碳纤维领军企业。公司是专业从事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碳纤维行业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公司主营包括碳纤维和织物产品体系、预浸料产品体系、碳梁以及无人机系列等在内的产品体系。截至 2022年三季度,前五名股东持股比例占 47.98%。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5.18亿元,同比下降 3.41%;实现归母净利润9.32亿元,同比增长 22.88%。碳纤维及织物、碳梁、预浸料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 52.56%,同比增长 4.96pct。 2、 碳纤维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壁垒极高 碳纤维简介: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之“王”。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纤维,由有机纤维(聚丙烯腈基、沥青基、粘胶基纤维等)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碳主链机构而制得。碳纤维的分类标准有很多,PAN 基碳纤维为主流。按丝束规格可以将碳纤维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 碳纤维产业链:技术和生产壁垒极高,价值链增幅迅猛。碳纤维产业链包含从上游原油到终端碳纤维成品应用的完整制造过程,技术和生产壁垒非常高。碳纤维生产的主要技术壁垒在于原丝,其质量对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碳纤维生产技术上存在配方壁垒、工艺壁垒和工程壁垒,难度依次增加,合计突破时间需要 10年以上。碳纤维资金壁垒高,每万吨投资额可达 20亿左右。价值量方面,随着碳纤维产业链的深入,不同阶段的产品价格大幅增值。成本方面,碳纤维各生产环节中,原丝阶段成本占比最高,为 50%左右,规模生产后占比略有提升。碳纤维成本中制造费用占比较高,原材料主要为丙烯腈等化学原料,受原油价格影响较大。 碳纤维市场供需:国内需求快速增长,产能全球第一。2021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为 11.8万吨,同比增长 10.4%,其中中国碳纤维市场需求为6.24万吨,同比增长 27.7%。全球碳纤维主要应用领域为风电叶片、体育休闲、航空航天,占比分别为 28.0%、15.7%、14.0%,我国碳纤维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风电叶片、体育休闲、碳碳复材。我国碳纤维进口依赖度逐年下降,从 2017年的 69%稳步下降到 2021年的 53%,2025年预计将降至 39%。2021年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为 20.76万吨,其中中国大陆为 6.34万吨,占比 30.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 碳纤维产能前五大企业为吉林化纤、中复神鹰、宝旌碳纤维、新创碳谷、江苏恒神。国外政策限制趋严,国内政策大力支持,国内碳纤维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3、 公司分析:军民两生花,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军品:订单量多质优,认证优势在手。碳纤维因具有耐烧、轻质、耐腐蚀的出色化学稳定性与高强度力学性能,在军工领域主要被应用于火箭及导弹、军用飞机、以及个体防护三个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军碳纤维使用比例最多可达 90%,使用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司军民业务收入稳中向好,2022年前三季度碳纤维及织物实现营业收入 10.87亿元,同比增长 3.65%,占总营收比例为 56.01%。公司军方订单来源稳定,订单金额不断加大。军品毛利率远高于民品,2021年公司碳纤维及织物毛利率为 70.05%,同比下降 5.23pct。军用碳纤维验证流程复杂,时间漫长,确定资质后供应商具有先发优势。现阶段公司向军方供应的碳纤维型号主要有 T300、T700及 T800三款产品,公司供货时间久,客户粘性高。 民品:深耕多年,占据民用碳纤维核心地位。全球风机发展迅速,政策推动风机海上化,国内海上风机需求显著提升。叶片大型化是增加单机容量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风电叶片直径逐渐增加。叶片大型化对材料要求较高,碳纤维材料需求有望上升。碳纤维多被应用于叶片碳梁部分。 与全球最大的碳梁需求方 Vestas 深度合作,Vestas 专利到期后公司碳梁业务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发和供应碳梁的碳纤维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碳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5.36亿元。预浸料业务表现稳健,2022年前三季度预浸料实现营业收入 2.29亿元,同比增长11.94%。民品业务产销量长期向好,2021年公司碳梁产销量分别为8480.28、8984.89千米,预浸料产销量分别为 803.23、753.47万平米。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业务市场前景广阔。公司是国内少数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截止 2021年末,公司主要业务碳纤维、碳梁、预浸料在建产能分别为 5030吨、170万米、85万平方米。公司费用率逐年走低,成本受原材料影响略有上升。积极布局新能源等领域,有望构筑公司成长第二曲线。复合材料具备高附加值,利润空间大幅拓展。精密机械板块致力于碳纤维生产设备国产化,并不断向复合材料应用装备领域衍生。公司研发投入高,专利数量多,高技术水平使成功维持自身竞争力。公司收购威海光晟与北京蓝科,纵向延伸产业链。推出股权激励,设置较高业绩目标值,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4、 投资建议:公司军品+民品双轮驱动,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明显,维持增持评级。预计公司 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9.32、12.01、15.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3%、29%、26%,对应 PE 市盈率分别为 38、29、23倍。碳纤维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技术壁垒极高。公司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碳纤维领军企业,公司军品业务认证优势在手,订单量多质优;民品业务积淀深厚,与维斯塔斯深度合作;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业务市场前景广阔。 5、 风险提示:行业产能扩张超预期;产能建设不及预期风险;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微芯生物 2023-02-06 30.60 -- -- 31.40 2.61%
32.30 5.56%
详细
西格列他钠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销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网站于2023年1月18日发布的《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的通知》(医保发〔2023〕5号),微芯生物糖尿病新药西格列他钠(Chiglitazar,商品名:双洛平),通过医保谈判,首次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西格列他钠是微芯生物自主设计开发的全球首个获批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动剂,于2021年10月19日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产品上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25.87万元。 2022年,公司与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全国范围内合作进行学术推广,并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2022年1-9月份,西格列他钠实现销售收入1,127万元,其中三季度销售收入542.18万元,增速明显。此次双洛平被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预计将逐渐放量,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核心产品西达本胺销售稳步增长,研发费用增加致净利短期承压。 2022年1-9月份,公司实现营收3.36亿元,同比增长21.38%,其中22Q3单季度实现营收1.20亿元,同比增长28.44%。核心产品西达本胺1-9月份销售收入共计3.07亿元,授权收入共计1,509.78万元。1-9月份公司归母净利润录得亏损4,221.12万元,亏损额较2021年同期(亏损2,425.49万元)有所增加,主要系多个管线临床试验推进带来的研发费用大幅增加所致,2022年1-9月份公司研发费用支出1.29亿元,较2021同期的0.91亿元增加约3,800万元。 多管线临床进展顺利,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键两大适应症关键III期临床完成入组。 公司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研究发现与开发的新分子实体且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新药。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拥有在研新分子实体项目超过二十个,其中西达本胺除2014年和2019年先后获批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乳腺癌两项适应症外,联合标准疗法R-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西格列他钠除2021年获批的2型糖尿病适应症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经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III期临床试验也已经完成入组。除此之外,西格列他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研究工作也已经顺利推进到临床II期,公司另一核心产品西奥罗尼三线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联合紫杉醇治疗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预计2023年将迎来多个关键III期临床数据的读出。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作为中国原创新药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军企业之一,专注于开发针对重大疾病、有全球专利保护和临床效果独特的原创新分子实体药物,以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上市产品西达本胺销售稳步增长,西格列他钠顺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销售有望持续放量,在研管线丰富且多款产品处于临床后期阶段,长期发展空间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40亿元、8.14亿元和11.8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0亿元、0.73亿元和1.19亿元,EPS分别为0.05元、0.18元和0.29元,对应PE分别为615X、173X和106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不达预期风险,产品销售不达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格局加剧风险,国内外创新药政策变化风险等。
中复神鹰 2023-01-20 44.96 -- -- 47.44 5.52%
47.44 5.52%
详细
1、公司概况: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90.01%,股权较为集中。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106.12%;实现归母净利润4.24亿元,同比增长112.09%。碳纤维是公司的绝对主力产品,占总收入比例98%以上。 2、行业分析: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国产替代进行时碳纤维: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之王,技术及资金壁垒较高。碳纤维优势突出,分类标准较多。按照每束碳纤维中单丝根数,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大类别,大小丝束应用领域各有不同,小丝束性能更优、价格更高,大丝束生产成本更低,价格只有小丝束的50%~60%;碳纤维产业链较长,制作流程复杂。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包含一次能源到终端应用的全部过程;碳纤维技术和资金壁垒较高。碳纤维生产技术上存在配方壁垒、工艺壁垒和工程壁垒,难度依次增加,合计突破时间需要10年以上,每万吨投资额可达20亿左右。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风光氢等新能源领域表现亮眼。海上风电高速增长,2021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1.1GW,同比增长208.03%。风电叶片大型化趋势显现,碳纤维综合成本更具优势,市场需求有望提升。 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优异,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C919正式交付,商用飞机碳纤维需求放量在即;2021年碳纤维在体育休闲市场需求量为1.85万吨,2025年预计将达到2.25万吨。总体来看,预计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将达到21.4万吨,其中风光氢的需求将提升至一半以上。 进口依赖度下降,“十四五”期间众多企业扩产。日、美是我国碳纤维海外需求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对我国碳纤维出口政策管控趋严,碳纤维进口增速进一步放缓,国产碳纤维将迎来进口替代的机遇期。碳纤维支持政策持续出台,《中国制造2025》将碳纤维列为关键战略材料,顶层设计助推行业发展。国内企业纷纷扩产,到2025年国内碳纤维进口依赖度预计降至38.99%。 3、公司分析:碳纤维产能领先,技术+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万吨产能规模效应显现,进军高附加值领域增厚利润。2022年上半年碳纤维实现营业收入8.55亿元,同比增长125.59%,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99.07%。业务结构优化+价格提升+原材料压力缓解,公司碳纤维毛利率具备提升潜力,2022上半年达45.09%,同比下降2.59pct。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建成投产,加上拟建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公司碳纤维产能迎来迅速扩张期,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碳纤维产能达1.45万吨,市场占有率在同业中位居前列,规模效应效果初显,公司单吨成本、单位费用已有下降趋势。公司积极布局军品业务,军品业务毛利率较高,但认证周期长、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目前公司T800级碳纤维已获中国商飞PCD预批准。IPO募投项目稳步推进,助力航空航天领域业务开拓。 干喷湿纺技术引领行业,产品品质对标国际龙头。多年研发攻关,公司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持续研发投入夯实技术护城河,坐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高性能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碳纤维工程中心3大研发平台。公司于2013年率先突破干喷湿纺技术,建成了我国首条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产业化水平位居行业前列,产品对标行业龙头日本东丽,品质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 实控人为中国建材,业务发展有支撑。中国建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持续为公司注资输血,截至2022年三季度,中国建材集团通过中联投、中国复材合计持股57.27%。中国建材集团业务模式多元,旗下公司众多,其中不乏涉及风电叶片、压力容器等新材料业务的公司,有望和公司产生协同作用。 、投资建议:公司产能领先,技术优势明显,首次给予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1、9.17、12.86亿元,同比增长116%、53%、40%,对应PE市盈率分别为60、39、28倍。碳纤维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是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发展可期;公司碳纤维产能过万吨,规模效应有望显现;率先突破干喷湿纺技术,产品品质对标国际龙头;实控人为中国建材集团,持续为公司注资输血,业务发展有支撑。 5、风险提示:公司产能推进不及预期风险;行业产能扩张过快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市场需求测算与实际数值偏差风险等。
光威复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1-20 66.13 -- -- 73.26 10.78%
73.26 10.78%
详细
1、公司概况:全产业链布局的碳纤维领军企业。公司是专业从事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碳纤维行业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公司主营包括碳纤维和织物产品体系、预浸料产品体系、碳梁以及无人机系列等在内的产品体系。截至2022年三季度,前五名股东持股比例占47.98%。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18亿元,同比下降3.41%;实现归母净利润9.32亿元,同比增长22.88%。碳纤维及织物、碳梁、预浸料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52.56%,同比增长4.96pct。 2、碳纤维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壁垒极高碳纤维简介: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之“王”。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纤维,由有机纤维(聚丙烯腈基、沥青基、粘胶基纤维等)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碳主链机构而制得。碳纤维的分类标准有很多,PAN基碳纤维为主流。按丝束规格可以将碳纤维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 碳纤维产业链:技术和生产壁垒极高,价值链增幅迅猛。碳纤维产业链包含从上游原油到终端碳纤维成品应用的完整制造过程,技术和生产壁垒非常高。碳纤维生产的主要技术壁垒在于原丝,其质量对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碳纤维生产技术上存在配方壁垒、工艺壁垒和工程壁垒,难度依次增加,合计突破时间需要10年以上。碳纤维资金壁垒高,每万吨投资额可达20亿左右。价值量方面,随着碳纤维产业链的深入,不同阶段的产品价格大幅增值。成本方面,碳纤维各生产环节中,原丝阶段成本占比最高,为50%左右,规模生产后占比略有提升。碳纤维成本中制造费用占比较高,原材料主要为丙烯腈等化学原料,受原油价格影响较大。 碳纤维市场供需:国内需求快速增长,产能全球第一。2021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为11.8万吨,同比增长10.4%,其中中国碳纤维市场需求为6.24万吨,同比增长27.7%。全球碳纤维主要应用领域为风电叶片、体育休闲、航空航天,占比分别为28.0%、15.7%、14.0%,我国碳纤维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风电叶片、体育休闲、碳碳复材。我国碳纤维进口依赖度逐年下降,从2017年的69%稳步下降到2021年的53%,2025年预计将降至39%。2021年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为20.76万吨,其中中国大陆为6.34万吨,占比30.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碳纤维产能前五大企业为吉林化纤、中复神鹰、宝旌碳纤维、新创碳谷、江苏恒神。国外政策限制趋严,国内政策大力支持,国内碳纤维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3、公司分析:军民两生花,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军品:订单量多质优,认证优势在手。碳纤维因具有耐烧、轻质、耐腐蚀的出色化学稳定性与高强度力学性能,在军工领域主要被应用于火箭及导弹、军用飞机、以及个体防护三个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军碳纤维使用比例最多可达90%,使用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司军民业务收入稳中向好,2022年前三季度碳纤维及织物实现营业收入10.87亿元,同比增长3.65%,占总营收比例为56.01%。公司军方订单来源稳定,订单金额不断加大。军品毛利率远高于民品,2021年公司碳纤维及织物毛利率为70.05%,同比下降5.23pct。军用碳纤维验证流程复杂,时间漫长,确定资质后供应商具有先发优势。现阶段公司向军方供应的碳纤维型号主要有T300、T700及T800三款产品,公司供货时间久,客户粘性高。 民品:深耕多年,占据民用碳纤维核心地位。全球风机发展迅速,政策推动风机海上化,国内海上风机需求显著提升。叶片大型化是增加单机容量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风电叶片直径逐渐增加。叶片大型化对材料要求较高,碳纤维材料需求有望上升。碳纤维多被应用于叶片碳梁部分。 与全球最大的碳梁需求方Vestas深度合作,Vestas专利到期后公司碳梁业务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发和供应碳梁的碳纤维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碳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36亿元。预浸料业务表现稳健,2022年前三季度预浸料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11.94%。民品业务产销量长期向好,2021年公司碳梁产销量分别为8480.28、8984.89千米,预浸料产销量分别为803.23、753.47万平米。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业务市场前景广阔。公司是国内少数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截止2021年末,公司主要业务碳纤维、碳梁、预浸料在建产能分别为5030吨、170万米、85万平方米。公司费用率逐年走低,成本受原材料影响略有上升。积极布局新能源等领域,有望构筑公司成长第二曲线。复合材料具备高附加值,利润空间大幅拓展。精密机械板块致力于碳纤维生产设备国产化,并不断向复合材料应用装备领域衍生。公司研发投入高,专利数量多,高技术水平使成功维持自身竞争力。公司收购威海光晟与北京蓝科,纵向延伸产业链。推出股权激励,设置较高业绩目标值,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4、投资建议:公司军品+民品双轮驱动,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明显,维持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2、12.01、15.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9%、26%,对应PE市盈率分别为38、29、23倍。碳纤维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技术壁垒极高。公司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碳纤维领军企业,公司军品业务认证优势在手,订单量多质优;民品业务积淀深厚,与维斯塔斯深度合作;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业务市场前景广阔。 5、风险提示:行业产能扩张超预期;产能建设不及预期风险;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芯能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1-19 18.01 -- -- 18.47 2.55%
18.47 2.55%
详细
事件:2023年 1月 13日,公司发布 2022年度业绩预告,预计 202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1.7-1.9亿元,与 2021年同比增加54.53%-72.71%;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为1.67-1.87亿元,同比 2021年增加 79.72%-101.24%,整体符合预期。 工商业分布式项目优越,受益大工业电价上浮与规模提升:公司自持的工商业分布式电站均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合作工商业客户优质自用比例高,电站分布于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诸多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余电上网消纳好,充分享受电价上涨红利。预计公司全年无补贴度电收入达 0.59元,环比 2021年提升 0.1元/度,而成本端的折旧与运维费用较为固定,电价抬升为公司显著增厚利润,乐观预计全年电站环节毛利率达 68%,提振公司业绩。项目增量方面,虽然 2022年年内新冠疫情反复影响公司自持电站及 EPC 项目的开工,但公司兼备客户资源与品牌口碑,项目开拓具备韧性,自持电站规模持续扩大,预计 2022年底自持电站规模达 730MW,受影响的项目将顺延至 2023年,稳步迈向 1GW 的自持目标,为公司带来稳定且优质的现金流。 光伏产业链价格松动,多重受益打开后续发展空间。根据 PV infolink 最新数据披露,多晶硅均价已从 303元/kg 的高位回落至 168元/kg,带动下游硅片、电池片环节价格也持续松动,产业链价格下行趋势确立。公司作为终端电站建设运营商,兼备 EPC 与电站自持业务,有望多重受益: (1)组件 1.95元/w 时期自持电站项目已能保持 11-13%的 irr 水平,光伏产业链降价趋势下,组件价格有望下调至 1.7元/w,带动初期投资成本下降至3.4元/w,在电价上涨周期的支撑下,电站收益有望再上一层楼; (2)成本负担降低促进装机放量,公司综合竞争力显著,下沉拿项目能力强,乐观预期 23年公司自持电站以及 EPC 工程项目增量; (3)光伏成本下降提高配储性价比,叠加分布式配储政策逐步落地,工商业储能打开想象空间,公司布局前瞻且深度绑定工商业电站客户资源,业务开拓有望超预期。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6.54亿元、7.91亿元和 9.4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89亿元、2.51亿元、3.05亿元,同比增长 71.77%、32.7%、21.8%。对应 EPS 分别为 0.38、0.50、0.61,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48X、37X、30X。公司主业电站运营业务盈利能力强,现金流稳定且优质,深度绑定工商业客户,未来充电桩、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业务前景开阔,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客户信用风险;用电量下滑风险;电价下调风险等。
光威复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1-16 67.28 -- -- 73.26 8.89%
73.26 8.89%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3 年1 月11 日发布2022 年业绩快报,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5.18 亿元,同比下降3.41%;归母净利润为9.32 亿元,同比增加22.8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80 亿元,同比增长23.4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1.19%,同比增长1.59 个百分点,经营业绩实现稳定增长,整体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净利润稳定增长,全年业绩保持稳定:拓展纤维板块受定型纤维产品降价及非定型纤维产品贡献持续增加影响,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94 亿元,同比增长9.27%。受益于新材料板块继续加强新项目和新客户的开发,公司努力推动实现板块产品多样化和客户多元化进程,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面对碳纤维资源紧张、价格上涨等情况,积极开拓原材料来源渠道,保证原材料供应。通用材料方面,通用新材料板块受上年同期风电预浸料阶段性订单影响,实现销售收入3.00 亿元,同比下降16.60%。公司未来将继续重点加强高端应用领域的业务开发,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复合材料板块实现销售收入0.81 亿元,同比下降16.08%。目前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一期、二期已全面投入使用,航空工作梯和地面保障装备等批产业务稳定交付,复合材料制件、无人机等多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带动公司业务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精密机械板块实现销售收入0.49 亿元,同比增长2.19%。公司在保障内部装备需求的同时,重点推出各类纤维缠绕装备、自动铺丝铺带装备和地面保障装备、航空航天工装模具等产品,有望持续增长。光晟科技板块实现销售收入0.25 亿。光晟科技板块持续专注于航天航空、船舶等特定场境复合材料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制造,项目有序推进。 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核心业务竞争力或将稳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报告期内,公司量产定型碳纤维产品价格下调和疫情对公司经营和成长构成挑战,但由于非定型纤维产品贡献持续增加影响、碳梁业务因汇率波动形成汇兑收益等因素,使公司在收入规模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净利润实现了稳定增长。 CCF700G 通过装机评审,抗风险能力提升:公司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也是国产碳纤维的成功实践者。碳纤维是各类军、民用装备重要的材料选择,在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氢能光伏、建筑工程、轨道交通、体育休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逐渐成为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日益重要的战略物资。公司积极开发民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业务不断向下游延伸,积极培育碳纤维应用市场,实行寓军于民、军品优先、军民共用、以民养军、军民品互动发展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公司有望持续受益。报告期内,公司CCF700G 碳纤维产品历经十余年验证通过装机评审,该新款碳纤维自2006 年开始研制,其兼具T700 级碳纤维的高强性能和T300 级碳纤维优异表面结构性能。CCF700G 顺利通过装机评审使公司除了现有批量交付应用的传统定型产品以外,新增一款配套航空装备用的碳纤维定型产品,填补了公司在部分重要航空装备配套碳纤维材料的应用缺口,目前该产品已经开始生产供货。新款碳纤维产品的应用,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同时或降低公司对个别产品的过度依赖,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在建项目有序推进,中长期成长确定性加强:公司 2013 年开发成功的T800H 级碳纤维自 2014 年实现工程化生产并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项目验证至今,历经 8 年时间,目前验证的主体工作已经完成并转入验收程序。报告期内,公司为 T800H 级碳纤维准备的产业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并正在实施等同性验证工作;在建高强高模碳纤维生产线项目建设进度有序推进,预期年内建成;包头碳纤维建设项目一期包括原丝工艺和碳化工艺的年产四千吨碳纤维建设工程因受偶发性疫情影响,加之项目产品结构调整,延缓了建设进程,根据目前的规划安排和建设情况,一期项目工程预期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此外,根据光威复材官网9 月30 日消息,公司的碳纤维及阻燃预浸料产品已通过C919 大型客机PCD 验证并获得预批准。随着国产大飞机的交付,预计将进一步促进碳纤维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公司的长期成长性或将逐步兑现。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也是国产碳纤维的成功实践者。并且公司的碳纤维及阻燃预浸料产品已通过C919大型客机PCD 验证并获得预批准,未来长期成长性较强。我们预计公司2022 年至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5.18/31.48/39.98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28/11.22/13.75 亿元,EPS 分别为1.79/2.17/2.65 元,对应PE分别为36/30/24 倍,维持给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下游订单不及预期;国际形势变化;新业务发展过程存在不确定性;汇率变动。
应流股份 机械行业 2023-01-16 20.57 -- -- 22.49 9.33%
22.49 9.33%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2年1月10日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度将实现归母净利润3.93至4.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2至1.85亿元,同比增长70%至80%;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7至2.32亿元,同比增长45%至55%。 费用率控制得当,研发投入长期处于较高水平:2022年净利润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增长,高毛利率产品占比增加,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二是公司合肥土地收储、霍山“退城进园”项目,为公司增加非经常性损益约1.1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7.99%,同比增长7.37pct,环比+0.33pct;销售净利率为13.00%,同比增长42.57pct,环比+0.34pct。费用方面,销售费用率1.96%,同比-0.03pct;管理费用率7.18%,同比-1.45pct;财务费率5.16%,同比下降0.11%;研发费用率12.01%,同比-0.14pct。回顾历年的研发费用率,2020年为12.23%;2021年为12.17%;2022年前三季度为12.01%,公司研发费用率始终保持在12%左右,研发投入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长期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使得公司得以用技术和创新实力建立行业优势壁垒。2022年公司重点研发了“国产大推力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薄壁机匣的技术研发及应用”、“单晶及定向叶片的制壳系统技术研发及应用”、“SJA涡轴发动机国产化项目”、“大尺寸薄壁涡轮承力机匣合金及铸造技术基础”等项目,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也获得了持续性的突破。2022年公司净利润预计为3.93至4.16亿元,同比增长70%至80%,研发投入的回报正在通过利润端显现,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高。 高温合金部件前景广阔,未来业绩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高温合金材料属于航空航天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航空航天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材料,主要用于发动机涡轮叶片、涡轮盘、燃烧室、导向器及部分机匣和封严件。高端和新型高温合金需求增加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发展自主航空航天产业研制先进发动机,将带来市场对高端和新型高温合金的需求增加。第二,正在进行国产化研制的新一代发电装备—燃气轮机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量产后将带动对高温合金的需求。同时,核电设备的国产化,也将拉动对国产高温合金的需求。得益于公司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领域的前瞻布局和技术突破,2021年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5.11亿元,同比增长59.16%。公司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叶片、机匣、喷嘴环、导向器等高温合金热端部件为重点型号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批量交付、稳定供货提供了有力保障。引进的生产重型燃机大尺寸涡轮叶片300公斤单晶炉、大飞机发动机机匣用1吨真空炉陆续投入使用,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截至2021年底,公司“两机”业务累计取得500余品种的叶片、环形件和机匣开发订单,已开发完成的品种约230个,尚在开发阶段的品种约270个,充足的型号储备为未来业务高速增长打开空间。22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要型号涡扇发动机叶片供货稳定,航空发动机机匣继续放量,航天发动机高温合金热端部件增速明显,燃机客户群进一步扩大,高温合金母合金多个牌号取得认证并批量供货,全产业链优势愈发显著。公司接单形势较好,批产和研制型号充足,为未来继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两机”业务进入放量期,军//民用市场需求庞大:公司是专用设备零部件生产领域内的领先企业,主要产品为泵及阀门零件、机械装备构件,应用在航空航天、核电、油气、资源及国防军工等高端装备领域。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业务是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也是制造强国战略重点支持方向。“两机”业务的国内外市场空间广阔,为公司迈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并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军用市场方面,根据《WorldAirforce2021》公布的我国各类军机机队数量,再结合行业平均单价初步估算我国军用飞机行业的市场规模约有1万亿元。未来智库数据显示,航空发动机价值在军用飞机中占比20%-30%,按此数据预估,当前军用航发市场的价值约为2500亿元。在“十四五”期间强军练兵的大背景下,市场规模或进一步扩大。截至2021年底,美国共有战斗机2717架,并已全部列装欧美标准的三代及以上机型,四代机和五代机占比达96%。相比之下,我国战斗机数量共1571架,且喷气式战斗机中较为落后的二代机和三代机如歼-7、歼-8、强-5等仍保有较大存量(占比55%),五代机占比仅为1%。我国军机从存量和结构与美国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年来我国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军队,积极推动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制定了“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中亮相了许多新式装备,如歼-20、运油-20等。其中,歼-20已换装国产发动机涡扇10,表明我国新型号国产发动机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公司未来订单需求或将持续提高。民用市场方面,中国商飞公司披露,根据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预测,中国的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率为5.6%,机队年均增长率为5.1%。未来二十年,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将接收喷气客机9,284架。到2041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 未来二十年预计将有约42.428架新机交付,价值约6.4万亿美元。中国的航空公司将接收其中的9,284架新机,市场价值约1.5万亿美元。民用客机中的航空发动机价值占比约为27%,据此估算出未来二十年国内民用航发市场价值约为4,0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7万亿元,年均需求1350亿元。伴随未来换装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军机放量、以C919为代表的民航新机交付需求提升,国产航发订单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公司的“两机”业务订单有望进一步增加,进而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业内优势稳固::公司持续保持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领先地位,围绕国家重大装备和全球高端装备需求,积极贯彻落实公司发展战略,积累并形成公司核心竞争优势。面向新的市场环境和需求,确立了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延伸发展战略,依托核心基础工艺技术,重点发展核能和航空装备领域高技术产品。产品出口以欧美为主的30多个国家、近百家客户,其中包括通用电气、西门子、卡特彼勒、斯伦贝谢等十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艾默生等众多全国行业龙头。多次获得通用电气、西门子、艾默生、赛莱默、卡特彼勒等众多国际客户优秀供应商和产品质量奖。积极参与我国核电、油气装备和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国产化,是我国核电、油气和航空领域核心企业重要供应商。公司保持在我国阀门零件出口企业中出口额排名第一、核电装备零部件交货量位列前茅,连续位列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同时,公司研发、生产装备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完整的高端零部件制造产业链,掌握特殊材质、特殊性能和复杂结构零部件核心制造技术,铸造技术优势突出,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并生产出多种核电站核岛和核动力关键部件。公司参与主编国家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拥有百余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公司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参与国家两机重大专项,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公司拥有目前国内最大规格、综合性能国际领先的大型热等静压设备。砂铸工艺全套引进意大利IMF包括制芯、混砂、造型、合箱、浇注等生产线,消失模技术生产的重达3吨的核级叶轮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司拥有的真空熔炼铸造设备,技术先进,能满足航空、燃气轮机和油气钻采等不同行业客户的严格要求。公司在专用设备零部件行业处于龙头地位,技术领先、产能高、产能增长确定性强,具有明显的规模和成本优势,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扩容。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4.56/29.42/36.68亿元,EPS分别为0.59/0.72/0.95元,对应PE分别为36/29/22倍,首次给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废钢、废不锈钢、镍等合金材料。公司按照成本加成的定价原则来确定产品价格,主要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对公司主营产品的销售定价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价格转移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但由于公司产品价格变动与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变动幅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主要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将会对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存在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所致的经营风险。 2、汇率变动风险。公司部分产品出口销售,在出口贸易中公司采取的主要结算货币为美元、英镑和欧元,对公司以外币结算的经营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人民币汇率变化幅度较大,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3、行业及市场风险。公司属于专用设备零部件制造行业,产品应用在航空、核电、油气、资源及国防军工等高端装备领域,市场覆盖欧美为主的30多个国家。公司主要下游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经济环境变化对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如果下游相关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致使经营状况受到冲击,公司的生产经营将面临一定的风险。 4、股市波动风险。公司股票价格可能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投资者心理因素及其他不可预见因素带来的系统风险的影响,股价的变动不完全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公司股票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各种风险。
奥特维 2023-01-16 219.57 -- -- 224.45 2.22%
224.45 2.22%
详细
事件:2023年1月10日奥特维披露2022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公司业绩高速发展超预期,光伏产业链战略布局逐渐体现:根据公司财务部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9,379.75万元到71,089.7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2,307.29万元到34,017.30万元,同比增加87.15%到91.7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7,284.93万元到68,994.9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4,735.92万元到36,445.93万元,同比增加106.72%到111.97%。 公司在手订单数充足,新签合同为业绩打下基础::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公司在手订单数高速增长。截止到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本年新签订单51.11亿元,同比增长75.82%,其中7-9月新签订单18.41亿元;在手订单65.12亿元,同比增长79.64%。三季度内,公司重大合同以光伏设备为主,主要包括已完成产品交付的划焊一体机项目,与其他公司签署的单晶炉、划焊一体机、N型太阳能电池片设备、硅片分选机等项目,均处于履行过程中。公司在串焊机、硅片分选机等方面位于行业领先地位,且向单晶炉、烧结退火一体炉、模组pack线、半导体键合机等领域不断延伸,光伏、锂电、半导体设备三方面共同发展,为公司业绩提升打下基础。纵观2022年,公司主要布局在光伏产业链中。2022年12月23日,公司中标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划焊一体机项目,项目金额共计约1.55亿元,预计在2023年3月开始产生收入,将对2023年收入产生积极效应。 公司发布可转债预案,顺应市场需求,扩大高端智能装备产能:公司于2022年12月14日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总额11.4亿元,主要用于平台化高端智能装备智慧工厂、光伏电池先进金属化工艺设备实验室以及半导体先进封装光学检测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平台化高端智能装备智慧工厂以建立电池丝网印刷整线、储能模组PACK智能生产线为重点;光伏电池先进金属化工艺设备实验室布局光伏电池片后道工艺环节的实验线及测试设备,用于研发、验证公司光伏电池设备,可提升公司光伏电池片设备研发效率及对技术秘密的保护能力。上述项目实施后可扩大公司高端智能装备产能,加速公司产品的研发与量化生产,同时可在公司大比重倒下光伏设备的现状下加强对电池片等产品的优化与建设投入,促进公司平台化战略进一步实现。在半导体先进封装光学检测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公司拟研发半导体封装测试领域的先进封装光学检测设备,并试制、测试该产品样机,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丰富公司半导体封测设备产品,并与现有及其他在研产品产生协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投资建议:公司主要从事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核心光伏产品市占率较高锂电设备销售规模也逐年得到较大提升,半导体键合机设备也将加入收入构成,在手订单充足,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给予“增持”评级。我们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6亿元、10.18亿元、13.79亿元,EPS分别为4.57元、6.59元、8.93元,对应PE为47倍、32倍、24倍。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的关键技术或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动的风险;研发布局与下游行业发展趋势不匹配的风险;核心人员流失以及技术失密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原材料波动的风险;应收款项无法回收的风险;存货跌价风险;新产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疫情反复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东方电热 家用电器行业 2023-01-13 6.01 -- -- 8.01 33.28%
8.01 33.28%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2 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75 亿元-3.25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27%-87.05%;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42 亿元-2.92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3.90%-182.28%;其中,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约为3325 万元。 预镀镍业务稳步推进,拟在泰兴黄桥投资扩产,看好国产替代进程:2022年12 月15 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东方九天与黄桥经开区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书》,根据《项目投资协议书》的约定,黄桥经开区计划在江苏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内出让给东方九天约120 亩土地作为项目建设用地。东方九天计划总投资不低于20 亿元,建设高端锂电池外壳用预镀镍钢带项目。此次项目建设工期拟定为2 年,最晚不迟于2023 年7 月开工建设。此次项目建设工期拟定为2 年,最晚不迟于2023 年7 月开工建设,并且要求公司对于项目投资强度不少于500 万元/亩,且在公司取得不动产登记证后,确保三年内项目全部投产达效,达产达效后须达到不低于680 万元/亩的销售、30 万元/亩的税收产出。 此前公司定增扩产“年产2 万吨锂电池预镀镍钢基带项目”,根据公司披露的调研活动信息显示,目前项目的整体进度略超预期,原计划2023 年1 月20 日热联动试车,目前会有一到两周的提前。同时公司也通过了国内目标客户将预镀镍材料及其冲制制品发往美国某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做报备及性能验证。价格方面,目前新日铁产品国内报价稳定在2.2-2.4 万元/吨之间,公司的报价原则上低于新日铁至少2000 元/吨,目前预镀镍材料的吨净利在3000 元左右。我们认为公司的募投项目及第二期扩产项目将提升公司锂电池预镀镍钢基带产能,从而加快圆柱电池外壳材料国产替代进程,提升我国锂电池全产业链竞争力,并且未来随着4680 电池的推广和完善,需求预计会不断增加,看好未来前景。 多晶硅业务新签订单丰厚,看好23 年延续良好增长态势:2023 年9 月,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东方瑞吉为云南通威水电硅材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二期20 万吨/年高纯晶硅项目)还原炉的中标单位,预中标金额为2.79 亿元,交货时间为合同生效后5.5 个月开始分批交货,8 个月内全部到货。公司目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务在手订单约36 亿元(含税)左右,按照合同交货条款计划,预计2023 年交付目标30 亿元。目前公司是国内极少数生产多晶硅还原炉、冷氢化用电加热器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考虑到23 年的多晶硅项目产能落地情况,预计公司将会延续良好的增长态势。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加热器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切入新能源业务,盈利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在手订单丰厚,未来有望保持营收增长,预计公司2023年-2024 年EPS 分别为0.36 元、0.43 元;对应PE 分别为17 倍、14 倍。 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预镀镍产品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订单不及预期;光伏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吉林化纤 基础化工业 2023-01-06 4.82 -- -- 5.02 4.15%
5.04 4.56%
详细
事件:12月 30日,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 12000吨碳纤维复材项目当前开车碳化线产出的碳丝亦全部出售;合作或意向客户为包括风电在内的各类碳纤维拉挤板材应用企业。 需求稳步提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根据赛奥碳纤维,全球的碳纤维需求量从 2016年的 7.65万吨增长至 2021年的 11.8万吨,CAGR 达到9.02%,2025年预计全球碳纤维需求量达 20万吨。从国内来看,碳纤维需求量从 2016年的 1.96万吨增至 2021年的 6.24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26.06%,2025年预计国内碳纤维需求量为 15.93万吨。根据中国化工报显示,今年 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攻克 48K 以上大丝束、高强高模高延伸、T1100级、M65J 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目前,经过长期技术积累,我国碳纤维龙头企业正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能规模不断扩张,国产碳纤维型号已成功覆盖 T300级至 T1100级、M35至 M65级,实现了对日本东丽主要碳纤维型号的对标,部分型号抗拉强度、拉伸模量、延伸率等性能指标甚至更优。2022年 12月 15日,吉林化纤集团 15万吨原丝项目二期 5号、6号两条万吨级原丝线一次开车成功。这也是集团进入冬季以来开车的第 4条生产线,该条生产线的开车有效满足了下游绿电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缠绕气瓶等领域的生产需求。2022年以来,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已相继启动了 6万吨碳纤维项目、15万吨差别化腈纶项目等省市重点项目,在建 15万吨原丝项目,12000吨、15000万吨碳纤维项目及复材项目同步推进,全年共建成投产 6条原丝生产线、6条碳化生产线。 碳纤维一体化布局,未来成长可期:目前公司持股 49%的吉林宝旌年产大丝束碳纤维 8000吨,公司全资子公司吉林凯美克年产小丝束碳纤维 600吨,同时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建设年产 1.2万吨碳纤维复材拉挤板项目,公司预计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营业收入 15.40亿元/年。国兴碳纤维方面:吉林国兴碳纤维主攻大丝束碳丝环节,2020年 5月 8日正式划归吉林化纤集团,实际控制人变为吉林市国资委,此前国兴碳纤维 产线规模较小,集团将原产能 500吨/年碳纤维生产线升级至约 1000吨/年水平,后续持续大幅扩产,如提出 1.5万吨碳纤维项目的产线规划,2021年 8月份开始逐步释放产能,截至 2022年 6月吉林国兴碳纤维产能已经达到 18000吨/年。同时,化纤集团出具承诺:自 2022年 3月 18日起 3年内,化纤集团将采取包括将国兴碳纤维控股权注入上市公司在内的符合国有资产监管、证券监管的相关措施,以进一步保护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由于公司所在地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区内已经在碳纤维产业上下游领域形成了产业聚集和配套,同时随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造成本不断下降,下游应用空间随之扩容,公司一体化布局,未来有望长期受益于行业扩容。 投资建议:鉴于下游碳纤维维持高景气,且应用场景扩容,同时风电需求装机量增大+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碳纤维一体化布局,未来空间可期,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的 EPS 分别为 0.01元、0.11元、0.14元;对应 2023-2024年 PE 分别为 43倍、34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贸易争端升级、制造业下游产业需求不及预期、碳纤维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