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曲一平

东方财富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160522060001。曾就职于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航发控制 交运设备行业 2022-11-11 28.18 -- -- 28.48 1.06%
28.48 1.06%
详细
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稳中有升:航发控制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52亿元、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5.42亿元、同比增加36.38%,扣非归母净利润5.26亿元,同比增长38.28%。2022年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4亿元、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加,扣非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32.22%。费用率下降带动净利率略有提升: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31.35%,同比下降1.14pct,销售净利率,同比上升0.58pct。前三季度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7%、8.78%、,同比+0.37pct、-0.15pct、-2.49pct,其中销售费用率增长主要系售后服务费用增长。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领军企业:航发控制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国际合作业务、控制系统技术衍生产品三大业务,以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与生产为核心,作为中央直属军工企业中国航发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是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全方位参与国内所有在研在役型号的研制生产。国家“两机”专项等政策落地实施,推进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产业的飞速发展,军用航空动力控制系统产品随发动机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定增扩产解决产能和技术缺口:2021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总金额不超过42.98亿元投向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科研生产平台等五个项目将陆续达产,有助于解决现有航空产品生产能力缺口,改造提升现有基础配套设施,建立国内一流动力控制系统与高端液压装置动力控制与高端液压装置研发中心,轴桨发动机控制系统项目补充北京航科承担的多种产品的轴桨发动机控制系统未来生产能力缺口。2022年度关联交易金额大幅上升:根据2022年度日常关联交易公告,预计2022年度日常关联交易总额不超过44.7亿元,预计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对象包括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航发动力、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等。较2021年日常关联交易总额预计金额增长,体现了航发系统整体订单旺盛和需求持续扩张。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我们给予航发控制“增持”评级。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4.87/71.88/93.8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2/10.18/14.01亿元,EPS分别为0.55、0.77、1.07元,对应的PE为52、37、27(11月8日收盘价)。航发控制作为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领军企业,定增扩产有望解决产能和技术缺口问题,随着军用航空发动机飞速发展,业绩有望保持增长。因此我们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治冲击,国防开支不足风险,装备更新换代延期风险
广联航空 机械行业 2022-11-11 30.00 -- -- 30.68 2.27%
35.02 16.73%
详细
订单稳定增长,营收、净利润双高增:广联航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0.76亿元、同比增加,扣非归母净利润0.71亿元,同比增长152.83%。2022年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加,扣非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98.12%。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主要系订单稳定增长。毛利率净利率双增: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比去年同期+12.8pct,净利率为,比去年同期+3.65pct,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大幅提升,主要原因为公司2022年交付较多航空航天结构件等产品,且规模效应带动单位成本下降。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45%、15.05%、,同比-0.49pct、+1.48pct、-1.12pct,管理费用率上升主要系人员大幅增加致工资及工资性费用增加且股权激励计划计提股份支付费所致。全产业链布局展现成效:广联航空产品覆盖军用和民用领域,主要为航空工装、航空航天零部件与无人机产品。已实现了航空航天高端工艺装备研发、航空航天零部件生产、航空器航天器机体结构制造协同化发展的全产业链布局。复合材料技术优势明显:广联航空在复合材料工装设计制造及复合材料零部件成型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工艺制造经验,复合材料产品相关专利成功运用于C919、CR929国产大飞机零部件、部段的研发试验上,是某重点型号直升机复合材料零部件唯一供应商。航空、航天工业领域国产替代进程加快:我国多款重点军机和其零配件到“十四五”期间开始转向国产替代规模化生产。在民用航空领域,当前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大飞机C919预计将于2022年交付,拟搭载长江1000发动机实现国产替代;同时,CR929远程宽体客机拟搭载长江2000发动机将拉动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定增7亿元助力主业:2022年9月公司公告募集资金70000万元投向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金属零部件智能制造、航天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件轻量化智能制造项目,将会提升产能规模,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丰富公司复合材料产品系列,提升业务承接能力,满足下游客户市场需求。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我们给予广联航空“增持”评级。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25/7.63/10.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2.09/2.96亿元,EPS分别为0.69、0.99、1.40元,对应的PE为44、31、22(11月8日收盘价)。广联航空产品覆盖军用和民用领域,复合材料技术优势明显,有望受益于航空工装与零部件旺盛需求,因此我们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治冲击,国防开支不足风险,装备更新换代延期风险。
中航沈飞 航空运输行业 2022-11-11 65.93 -- -- 67.07 1.73%
67.07 1.73%
详细
三季度营收利润双增: 前三季度中航沈飞实现营业收入 302.79亿元、同比增长 21.52%,归母净利润 17.4亿元、同比增加 20.56%,扣非归母净利润 16.98亿元,同比增长 22.5%。 其中, 2022年 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4.67亿元、同比增长 16.31%,归母净利润 6.22亿元、同比增加 23.14%,扣非归母净利润 6.02亿元,同比增长 22.48%。 经营情况稳定毛利略降: 2022年三季度单季度毛利率 9.12%,比去年同期-0.74pct,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 0.02%、 1.84%、 1.18%,同比-0.02pct、 +0.02pct、 -0.20pct。 聚焦航空防务装备主业: 中航沈飞始终将航空防务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业务作为核心业务,航空产品业务集中度在 99%以上,涵盖了研发、试验、试飞、生产、改型等全部工艺流程,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歼击机产品系列。中航沈飞是我国航空防务装备的整机供应商之一,自建国以来始终承担着我国重点航空防务装备的研制任务,是我国国防主力航空防务装备的研制基地。 与沈阳航空产业集团强强联合:11月 1日发布公告拟联合筹建沈阳航产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以沈飞公司机加能力产业化为依托,发挥沈阳市政策资源优势和沈阳航产集团市属国有企业平台功能,提升沈阳地区航空机加能力,优化央地两级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联合筹建航产精密制造。 科研实力雄厚:中航沈飞以用户需求为牵引,积极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在数字化 制造技术应用、复合材料应用、飞机设计技术、航空技术装备工程等领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应用中心、钛合金加工省级实验室,拥有以“沈阳新机快速试制中心”为核心的航空防务装备产品快速试制能力,拥有多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 控股股东增持展示长期信心: 中航证券作为公司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管理的“中航证券聚富优选 2号集合资管计划”,于 2022年 7月 1日增持公司股份 1,025,54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0523%,增持金额约为人民币 6,290万元。 【投资建议】 首次覆盖,我们给予中航沈飞 “增持”评级。我们预计 2022-2024年营业 收 入 分 别 为 449.97/589.46/769.24亿 元 ,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23.30/31.38/41.24亿元, EPS 分别为 1.19、 1.60、 2.10元,对应的 PE为 57、 42、 32(11月 8日收盘价)。中航沈飞始终将航空防务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业务作为核心业务,航空产品业务集中度在 99%以上,业绩有望持续增长,因此我们给予“增持”评级。
光启技术 交运设备行业 2022-11-10 18.14 -- -- 19.36 5.85%
19.30 6.39%
详细
三季度利润同比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34亿元、同比增长117%;归母净利润2.97亿元、同比增加,扣非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增长191.03%。其中2022年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232.9%;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加314.77%;扣非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405.58%。毛利持续改善优化:2022年三季度毛利率,比去年同期+0.94pct,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2.02%、4.29%、,同比-0.39pct、-0.62pct、-1.08pct,财务结构全面优化增厚毛利。超材料业务板块应用拓展:光启技术新一代超材料技术在尖端装备领域的应用,按照使用场景分为航空结构产品与海洋结构产品,已实现5大装备体系、13款型号、60余个关键部位、多种产品的装机应用;报告期内实现11项产品的转批产。超材料业务迅猛增长:2022年第三季度,光启技术超材料业务实现收入28,267.25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31.36%。2022年前三季度,光启技术超材料业务实现收入64,029.9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99.15%,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收入结构持续改善。完成第四代超材料技术样机试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光启技术完成了顺德产业基地项目(以下简称“709基地”)一期的工厂智能化升级,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符合预期目标;709基地二期建设将开始步入快车道;709基地的电磁性能检测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电磁测试能力大幅度提升,保障了超材料产品按时批产交付。子公司再获大型订单:报告期内下属子公司光启尖端与客户A签订了25,505.55万元的超材料产品的批产合同。上述订单中金额为10,571.48万元的超材料产品属于已披露的超过12亿元订货需求范围内,金额为14,934.07万元的超材料产品不在已披露的超过12亿元订货需求范围内,属于新增的订单,凸显了旺盛的下游需求。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我们给予光启技术“增持”评级。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09/30.39/46.8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5/8.35/12.00亿元,EPS分别为0.25、0.39、0.56元,对应的PE为72、47、32(11月8日收盘价)。光启技术超材料业务迅猛增长,已完成第四代超材料技术样机试剂前期准备工作,订单需求持续提升,业绩有望持续高增,因此我们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治冲击国防开支不足风险装备更新换代延期风险
捷捷微电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11-26 35.01 -- -- 36.80 5.11%
36.80 5.11%
详细
捷捷微电主营业务为从事功率半导体芯片和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发并生产种类齐全、应用广泛的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 三大主要核心业务:晶闸管、防护器件、MOSFET晶闸管产品具有耐高压、大电流、控制方便等优点,可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通信运输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半导体防护类器件可应用于汽车电子系统、楼宇监控及安防系统、通讯设备及通讯终端等各类需要防浪涌冲击、防静电的电子产品内部。 MOSFET 产品驱动电路简单,驱动的功率小,而且开关速度快,具有高的工作频率,应用范围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储电等环节。 自 IPO 以来,随着公司不断扩产,目前总产能已经达到了半导体芯片年产能420.9万片,半导体器件年封装能力 82.66亿只。有力的支持了公司向全面IDM 模式转型战略。 核心假设: 今年 1-3季度,公司三项主营产品晶闸管、防护器件、MOSFET 毛利率约为57%、53%、28%。其中,晶闸管、防护器件采取 IDM 模式,毛利率较高; MOSFET 目前毛利率较低,主要由于公司 MOSFET 产品流片目前都是在外流片的,封装是 70%委外封装,30%是自封,而流片成本较高。公司正在逐渐由 Fabless 模式向 IDM 模式转型,若能转型成功,则 MOSFET 产品毛利率可提升至 35%以上。预计 2021年和 2022年公司毛利率保持在 51%以上高水平。 预计晶闸管、防护器件、MOSFET 三项核心业务 2021年增速分别为 50%、50%、150%,并在 2022年三项核心业务继续保持 25%、40%、100%增速。 可比公司估值角度,国内同行业公司 2021年 PE 中位数为 64倍,2021年可比公司平均营收增速达到 31.3%、净利润增速达到了 112%,继续保持高景气度。根据预测 2021年捷捷微电的净利润规模 4.98亿元、7.71亿元。对应公司价值分别为 320亿和 493亿。 盈利预测: 受益于半导体业务的持续高增长和全面转型 IDM 模式的毛利率提升,预计公司未来 2021和 2022年营收增速分别为 69%、57%,营收规模 17.09亿元、26.8亿元。预计公司 2021和 2022年利润增速分别为 75.8%、54.86%,利润规模 4.98亿元、7.71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52.25倍和 33.74倍。对于捷捷转债(123115)及正股捷捷微电(300623)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盈利不及预期风险
新凤鸣 基础化工业 2021-09-17 21.89 -- -- 22.14 1.14%
22.14 1.14%
详细
凤 21转债(113623)的正股为新凤鸣(603225),所属 Wind 行业为材料--材料Ⅱ--化工--化纤,所属申万一级行业为化工行业。主体评级 AA,债券评级 AA。 公司主要业务为民用涤纶长丝及其主要原材料之一 PTA 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其中,涤纶长丝的主要产品为 POY、FDY 和 DTY,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近年来,按涤纶长丝年产量计,公司稳居国内民用涤纶长丝行业前三。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民用涤纶长丝产能 600万吨,未来产能投放也在稳步推进中。预计至 2021年底,公司还将新增约 30万吨的长丝产能和 60万吨的涤纶短纤产能。 截至目前,公司 PTA 的实际产能为 500万吨,能够满足公司现阶段涤纶长丝生产的需求。公司 PTA 扩产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目前已规划了 400万吨的PTA 项目,预计到 2024年,公司 PTA 产能将达到 1000万吨。 截至 2021年 8月,行业前六家涤纶长丝企业合计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比例近60%,相比 2017年 CR6增长 15.8%。由于化纤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购置生产线及生产设备,同时对原材料的技术和要求不断提高而需要依靠高技术人才,使得新进入着面临较高的资金和人才壁垒。头部公司原料成本优势将继续放大,加之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头部公司竞争力将持续趋强。 中国纺织、化纤行业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先进的产业链配套体系,生产制造整体优势明显。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但是在 2020下半年展现出十分强劲的复苏韧性,2020年表观消费量仍达 3107.79万吨,增速在 9.77%。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需求复苏明显,市场行情得到进一步好转,预计随着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的增长和涤纶长丝替代性的广泛使用,对差别化、功能型聚酯纤维将会产生一轮新的需求增长,这有利于涤纶长丝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及品种的改善,也将带动涤纶长丝市场进入持续发展阶段。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未来两年营收增速分别为 38%和 21%,受益于疫情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全面复苏和涤纶长丝替代性的广泛使用,公司未来两年利润增速预计分别为 352%和 28%,预计 2021和 2022年 PE 倍数为 9.6倍和 7.5倍,继续推荐公司可转债标的凤 21转债(113623),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
海亮转债 2021-09-03 -- -- -- -- 0.00%
-- 0.00%
详细
海亮转债(128081) 的正股为海亮股份(002203),所属 Wind 行业为材料--材料Ⅱ--金属、非金属与采矿--金属非金属,所属申万一级行业为有色金属行业。主体评级 AA,债券评级 AA。 海亮股份主要从事铜管、铜棒、铜管接件、铜铝复合导体、铝型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公司核心业务主要分为三大系列(铜管、铜棒和管件; 铝型材;导电异型材)、八大主导产品(铜合金管、制冷用空调管、无缝铜水(气)管、精密铜棒、管件、微通道铝扁管、铝型材、铜排)。产品囊括了近千个牌号、数万种规格,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空调和冰箱制冷、建筑水管、海水淡化、舰船制造、核电设施、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电子通讯、交通运输、五金机械、电力等行业。 公司在国内外积累了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与 124个国家或地区的八千多家客户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成为多家行业品牌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传统应用角度分类中,电力铜消费占到 49%,其次是家电,交通运输,电子和建筑,占比分别为 17%,9%,7%和 8%。 预计电力和家电行业将保持较高增速,而交运和建筑仅能维持弱复苏的趋势。 叠加新能源领域需求拉动,预计 2021-2023年,国内铜需求每年分别增长-111.3万吨(-7.69%),+43.8万吨(+3.28%),+30.9万吨(2.24%)。(注: 2020年国家收储和库存累积导致表观需求大幅增长,2021年国内需求剔除收储和库存影响,因此呈现大幅下滑。)电成本下降与政策扶持等因素叠加,光伏和风电装机量迎来高速增长期。风电领域中,主要是电缆、变压器和变电站等需要用到铜,而光伏用铜主要集中在变压器、逆变器和电缆等部件。预计到 2025年全球新增风电和光伏装机量将达到 413GW,5年内年化复合增速为 15.5%。根据国际能源署(IEA)资料,光伏和路上风电装机单位耗铜分别为 0.288万吨/GW 和 0.29万吨/GW。2021-2025年,全球光伏+风电装机带来的铜消费分别为 68.1、87.9、102.2、114.0和 126.2万吨。 电动车相比燃油车而言,有更多的铜消费场景,主要在于电池、变频器、电动机等部件。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资料(ICSG)资料,纯电动车铜消费为 83kg/辆,比传统燃油车高出 60kg/辆。而插电混动车铜消费为 60kg/辆,比传统燃油车高出 37kg/辆。2021-2025年,全球电动车相比传统燃油车带来的额外铜消费分别为 24.6、36.9、55.4、83.1和 124.7万吨。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未来两年营收增速分别为 32%和 21%,铜管、铜棒和管件产品受益于电力、交运、家电、建筑需求之外,还会得到新能源电动车、光伏低碳发电产业巨大需求,公司未来两年利润增速预计分别为 86%和 24%,预计 2021和 2022年 PE 倍数为 16.8倍和 13.5倍,继续推荐公司可转债标的海亮转债(128081),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
嘉元转债 2021-08-27 -- -- -- -- 0.00%
-- 0.00%
详细
公司主要产品为超薄锂电铜箔和极薄锂电铜箔,主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行业,最终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设备及电子产品等领域。公司其他产品为标准铜箔,主要应用于 PCB 行业。公司锂电铜箔产品分类主要是根据其轻薄化和表面形态结构进行分类,目前销售的主要产品有双光 6μm 极薄锂电铜箔和双光 7-8μm 超薄锂电铜和其他锂电铜箔(标箔)。 锂电铜箔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既充当负极活性材料的载体,又充当负极电子收集与传导体,其作用则是将电池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产生更大的输出电流。高性能超薄和极薄锂电铜箔可以保持较低的内阻,满足锂离子电池高体积容量要求,间接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消费类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锂离子电池尤其是动力锂离子电池需求量急速增长。在此背景下,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不断扩大产能,从而带动了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锂电铜箔需求的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用电解铜箔市场需求。铜箔是锂电池的关键材料,作为电池负极须满足耐高温性、一致性、轻量化等要求,其工艺和标准较为严格。锂离子电池用铜箔仅占电池成本的 5%,与其他材料相比,其盈利空间很小。然而,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动力锂电池行业的需求也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到 2025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到 20%,实现 569万辆的销量,年复合增速达 33.88%。1台新能源汽车电池配套电量 30kWh,并且电池配套中锂电池的占比为 48%,则到 2025年我国对锂电池的需求量约为819.36GWh。 3C 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对电解铜箔市场的需求。2016年前,我国只有少数几家铜箔企业可生产高精度、高性能要求的 6μm 锂离子电池用铜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IPAD、游戏机等均是 3C 电子产品的范畴,单体负荷大于 1500mAh,也为锂电池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锂电池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如航海航模、飞行航模、电动工具、储能电站(风能与光伏储能)、家庭应急电源、军事用途(潜艇、无人飞机等),这些用途已经达到总用量的 1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计增幅还将加大。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双面光 6微米极薄铜箔和 7-8微米双光面超薄铜箔和其他锂电铜箔,其中以 6微米高附加值极薄锂电铜箔为主,并实现 4.5微米极薄铜箔小批量稳定生产。预计随着下游需求增长,4.5微米铜箔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核心产品。 同时,公司已实现小于 6微米极薄铜箔技术的升级及应用。公司的超薄与极薄铜箔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设备及电子产品等领域,标准铜箔主要应用于 PCB 行业。未来,公司主要将进行双光 4.5微米高抗拉强度极薄铜箔、双光 6微米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极薄铜箔、双光 4.5微米普强极薄铜箔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用高性能极薄铜箔的研发以及产业化。 公司从最开始的 10微米的电解铜箔,持续迭代到 6微米、4.5微米高性能极薄铜箔,展现出极强的产研能力。 公司目前根据锂电铜箔行业前沿技术动态,大力投入基础技术和细分行业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的研究,针对“新型低温溶铜方法”、“阴极辊电流密度均匀性的结构设计技术”、“电解液的过滤吸附技术”、“生箔防氧化保护技术”、“铜箔抗剥离强度增加技术”、“有机防氧化处理技术”、“系列复合添加剂制备技术”、 “生箔-表面处理机同步控制技术”、“单卷铜箔多幅宽剪切技术”等制约国内铜箔生产技术提高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电化学、物理化学、机械电气及其自动化、流体力学及机械、金属性能与金属晶体结构、红外检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提高电解铜箔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增强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 盈利预测:嘉元科技受益于超薄锂电铜箔和极薄锂电铜箔在锂电池领域的巨大需求,新能源产业链持续增长将带动公司核心业务继续扩张。预计公司未来两年营收增速分别为 92%和 31%,未来两年利润增速预计分别为 187%和 24%,预计 2021和 2022年 PE 倍数为 42.44倍和 34.23倍,继续推荐公司可转债标的嘉元转债(118000),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