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8-24
|
14.63
|
17.03
|
29.60%
|
15.17
|
3.69% |
|
15.17
|
3.69% |
-- |
详细
事件:2023 年8 月23 日,公司发布2023 年半年报。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9.81 亿元,同比增长2.75%;实现归母净利润10.24 亿元,同比增长25.30%,业绩稳步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7.81 亿元,同比增长79.04%。 换股吸并中航机电项目完成,打造航空机载系统平台2023 年4 月13 日,公司完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项目。通过资产及业务的专业化整合,公司更好地实现市场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制造协同、服务保障协同、产业协同,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做强做精主责主业,全面提升机载系统装备研制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机载系统供应商。公司拟开展中期利润分配,拟向全体股东每10 股派发现金红利1.18 元(含税)。 稳步推进民机战略布局,积极提升产能建设公司抓住C919 项目的历史机遇,多家子公司成为C919 项目配套供应商,同时在国产支线涡桨客机MA700、AG600、以及通用飞机和民用直升机上进行产品配套,配套产品从设备级向系统级稳步迈进。防务领域,中航电子各子公司圆满完成防务产品生产任务,保证了飞机交付进度,持续保障产品订货供给,航空装备科研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公司积极推进机载系统产能建设,利用募集的49.65 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包括航空引气子系统、液压作动系统、航空电力系统、燃油测控系统在内的10 项机载系统产能提升建设项目。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考虑到受中航机电吸收合并影响,我们预计公司2023-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0.90/342.31/386.47 亿元(吸收合并前原中航电子23-25 营收预测原值分别为128.71/145.93/164.35 亿元) ,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16/30.77/38.38 亿元(吸收合并前原中航电子23-25 年净利润预测原值分别为11.94/15.80/18.96 亿元),EPS 分别为0.52/0.64/0.79 元/股,对应PE 分别为28/23/18 倍。鉴于公司为航空机载系统龙头企业,公司业务具有行业稀缺性,根据相对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 27倍 PE,公司对应目标价 17.17元。维持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军方订单波动,产品研制进度不及预期,民机订单交付不及预期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3-29
|
17.72
|
20.62
|
56.93%
|
17.95
|
1.30% |
|
17.95
|
1.30% |
|
详细
事件: 公司2022 年实现营收111.86 亿元(+13.69%), 归母净利润8.72 亿元(+9.17%);单季度看,2022 年Q4 公司营收32.86 亿元(+13.21%),归母净利润1.77亿元(-20.88%)。 防务领域引领增长,毛利率有所改善,费用结构不断优化。公司22 年航空及非航空防务产品营收规模均稳步增长,航空产品营收98.43 亿元(+13.80%),非航空防务产品营收5.42 亿元(+20.50%),非航空民品营收5.78 亿元(-10.68%)。公司各项业务毛利率均有所改善,整体毛利率达31.54%(+2.45pct)。净利率同比略降0.25pct 到8.06%,主要由于:① 公司加大研发力度,研发费用率大幅上升导致期间费用率+2.01pct 至21.87%;② 计提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增加1.54 亿元。 换股吸并工作稳步推进,打造机载产业上市旗舰平台。2023 年3 月16 日,公司公告换股吸并中航机电的方案已收到证监会批复,3 月17 日中航机电终止上市并摘牌。此次重组完成后,中航电子将整合吸收合并双方资源,优化航空工业机载板块的产业布局,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机载产业。 产业高景气,公司作为航电系统龙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公司以航电系统为主业,产品谱系全面,应用领域广泛,拥有较为完整的航空电子产业链,是航电系统龙头。航电系统装机量大:1)军用:装备升级换代提速,预计未来十年航电新装和改装市场空间近3000 亿元。2)民用:未来20 年我国民用航电市场有望超万亿。单机价值量提升:一代平台多代航电,现代飞机单机航电价值量持续提升。公司作为国内航电龙头,技术积累深厚,竞争优势突出,军民业务协同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在航空机载板块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公司作为航电平台托管了5 家实力强、体量大的研究所,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潜力大。 根据22 年年报下调营收增速并上调研发费用率,预计23~24 年归母净利润为 9.95、11.79 亿元(上次为11.86、14.47 亿元),新增 25 年预测13.62 亿元,参考可比公司 23 年 40 倍PE,给予目标价20.80 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军工订单和收入确认进度不及预期;科研院所改制进度等不及预期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3-24
|
18.20
|
--
|
--
|
18.23
|
0.16% |
|
18.23
|
0.16%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111.86亿元,同比增长 13.47亿元,增幅 13.69%;实现净利润 9.02亿元,同比增长 0.84亿元,增幅 10.29%;实现归母净利润 8.72亿元,同比增长 0.73亿元,增幅 9.17%。 三费费率整体下降,研发投入大幅提升,盈利能力短期承压。2022年公司三费费率整体下降 0.2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的下降是主要原因,分别下降 0.14个百分点、0.26个百分点。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8.72亿元,同比增长 9.17%,增幅有所下降,主要受财务费用率上涨和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的影响。财务费用率增加 0.17个百分点,主要因为 2022年冲回已计提的未涉及清偿义务的利息。公司研发费用率增加 2.2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达到营收的 10.65%,公司研发人员人数增加,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 31%。在报告期内公司科技创新取得了多方位突破,多项航空电子新兴技术应用于科研生产,多项航空电子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有力支撑产品研制和生产交付;多家子公司成立技术中心、专业实验室,打造“沉浸式”科研环境,持续推进建设“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将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长期发展潜力大。 航空主业突出,军民飞机产业链市场广阔。公司 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111.86亿元,同比增长 13.47亿元,增幅 13.69%,其中,航空产品实现营收 98.4亿,占总营收 88%,同比增长 13.81%,毛利率 31.25%,较上年增加 1.75个百分点。在防务航空领域,公司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各项防务产品交付任务,持续保障产品订货供给;在民用航空领域,公司稳步推进产业战略布局,多家子公司成为 C919项目配套供应商,在国产支线涡桨客机 MA7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 AG600、以及通用飞机和民用直升机上进行产品配套,在民机服务市场积极拓展航材分销、民航维修、民机加改装、航线运行支持业务。公司作为国内航空电子系统的龙头企业,将引来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的市场机遇期。根据《Flight global》杂志发布的《2023World Air Forcesdirectory》中国现役军机 3,284架,战斗直升机 913架,而美国现役军机 13300架,战斗直升机 5584架,中国军机仅占美国 24.69%,战斗直升机占比更低,仅 16.35%。当前正处在航空强国建设的关键期,中国军机数量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进万台的差距,可以预见,未来军用飞机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根据 中国商飞预测年报(2021~2040),2021~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将补充 50座级以上客机 9084架,价值约 1.4万亿美元,民用航空市场广阔,需求将逐步释放,公司未来订单或将进一步增长。 换股吸并中航机电,打造机载系统集成供应商。中航机电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承担航空机电产品的市场开拓、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维修保障的全价值链管理,为航空装备提供专业配套系统产品,在国内航空机电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约为55%-60%。中航机电近年来陆续开展了 12家航空机电企业的资产整合,通过资产注入和管理,公司的航空军品业务收入从 2013年的 24.45亿元,逐年提升至 2021年的 111.63亿元,航空主业占比从 36%提升至 74.46%。飞机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链分类包括机体材料、机身结构、动力系统、机电系统和航电系统,其中机电系统与航电系统被统称为“机载系统”。在过去十几年中,中航电子与中航机电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龙头作用,如今中航电子通过换股吸并中航机电,公司将增加航空机电相关业务,推动更多优质机载业务科研、生产等各方面资源向上市公司平台汇聚,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公司在系统级的整体研制能力和供应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这次交易顺应全球航空机载产业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有望将公司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机载系统集成供应商。在重大资产重组的关键期,中航电子获控股股东增持股份。中航科工于 2022年 10月 17日增持中航电子 1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05%,进一步彰显了控股股东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和未来稳定发展的信心。目前,换股吸并相关工作仍在稳步推进中,中航机电于 3月16日发布公告称已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中航工业机电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根据该决定,中航机电股票于 2023年 3月 17日起终止上市并摘牌。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航空电子系统的龙头企业,航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未来或将受益于防务航空市场和民用航空市场需求的释放,市场空间广阔。不考虑吸收合并中航机电的影响,我们预测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23年至 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6亿元、12.94亿元、17.08亿元,EPS 分别为 0.55元、0.67元、0.89元,对应 P/E 为 32.5倍、26.6倍、20.2倍。首次给与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供应链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3-21
|
17.93
|
--
|
--
|
18.48
|
3.07% |
|
18.48
|
3.07% |
|
详细
事件:公司 2023年 3月 15日发布了 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 111.9亿元,YoY+13.7%;净利润 9.0亿元,YoY+10.3%;归母净利润 8.7亿元,YoY+9.2%;扣非归母净利润 6.9亿元,YoY+1.1%。公司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收入及净利润均超过全年经营计划(22年计划实现营收 110.4亿元,净利润 8.8亿元)。 单季度收入持续增长;三四季度业绩有所波动。单季度看,公司: 1Q22~4Q22分别实现营收 23.5亿元(YoY+19.6%)、28.4亿元(YoY+7.1%)、27.1亿元(YoY+16.9%)、32.9亿元(YoY+13.2%);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2.0亿元(YoY+44.4%)、3.2亿元(YoY+29.8%)、1.8亿元(YoY-8.0%)、1.8亿元(YoY-20.9%)。单季度收入持续增长,三四季度业绩有所波动。分产品看,1)公司持续聚焦航空主业,航空产品实现营收 98.4亿元,YoY+13.8%,占比总收入 88%,毛利率同比增加 1.75ppt 至 31.3%;2)非航空防务收入 5.4亿元,YoY+20.5%,毛利率同比增加 4.06ppt 至 24.2%;3)非航空民品收入 5.8亿元,YoY-10.7%,毛利率同比增加 0.44ppt 至 26.2%。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应收/存货增长或反映需求景气。费用端,公司 2022年期间费用率为 21.9%,同比增加 2.01ppt,其中:1)管理费用率 9.1%,同比减少 0.26ppt;2)销售费用率 0.9%,同比减少 0.15ppt;3)财务费用率 1.2%,同比增加 0.17pp;4)研发费用率 10.7%,同比增加 2.24ppt;研发费用 10.7亿元,YoY+44.0%,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截至 2022年末,公司:1)应收账款及票据 108.1亿元,较年初增加 25.4%,主要是货款回收有所下降;2)预付款项 3.1亿元,较年初减少 21.4%;3)存货 71.1亿元,较年初增加 16.3%;4)合同负债 5.3亿元,较年初减少-63.0%,主要是产品交付结转了预收货款;5)经营活动净现金流-7.9亿元,上年同期 15.5亿元,主要是货款回收有所减少。 合并重组方案已获证监会核准,航空机载系统综合实力或有望不断增强。 2023年 3月 17日,合并重组方案已获证监会核准,中航机电终止上市并摘牌,本次吸并进入换股实施阶段。本次中航电子与中航机电的合并重组,实现了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空机电系统的深度融合,顺应了全球航空机载产业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未来航空工业机载系统综合实力或有望不断增强。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电系统龙头,业务覆盖防务航空、民用航空、先进制造业三大领域,随着资产重组工作的顺利推进,综合实力或有望得到进一步增强。考虑到下游需求节奏变化,我们调整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至 10.75亿元、13.08亿元、15.57亿元(此处预测不含换股吸并部分),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 PE 为 31x/26x/22x,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订单增长不及预期等。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9-05
|
18.24
|
23.10
|
75.80%
|
20.05
|
9.92% |
|
20.05
|
9.92%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87亿元,同比增长12.38%,归母净利润5.20亿元,同比增长35.1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36亿元,同比增长28.54%。 点评: 2022H1公司优化供应链运营管理和生产交付能力,业绩增长35.10%。公司是航空工业集团旗下航空电子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拥有较为完整的航空电子产业链。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87亿元,同比增长12.38%,归母净利润5.20亿元,同比增长35.1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36亿元,同比增长28.54%。其中,二季度单季实现营收28.41亿元,同比增长7.05%,实现归母净利润3.19亿元,同比增长29.83%。面对疫情,公司优化供应链运营管理和生产交付能力,按计划参与重点装备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按计划完成产品交付和系统联试,同时持续拓展非航空防务和非航空民品业务。 公司提质增效,盈利能力提升。2022H1公司三费费用率合计10.29%,同比下降0.76pcts,其中,销售费用率0.75%,同比下降0.26pcts,管理费用率8.30%,同比下降0.05pcts,财务费用率1.23%,同比下降0.45pcts。研发费用3.83亿元,同比增长9.17%。公司加快完善公司治理和制度体系,推动研发与技术进步。2022H1公司毛利率28.84%,同比上升0.79pcts,净利率10.36%,同比上升1.75pcts,盈利能力提升。我们认为,公司持续提升运行效率和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1H1合同负债同比增长34.46%,产业链景气度持续。2022H1公司合同负债8.63亿元,同比增长34.46%,表明订单充足,公司配套下游多个主机厂,反映行业需求景气。公司存货66.19亿元,同比增长23.98%,其中占比最高的原材料27.82亿元,较期初增长24.92%,公司积极备货,相关采购持续进行中。2022H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75亿元,由正转负,主要由于去年预收款较高导致。我们认为,未来公司订单有望保持增长态势,产业链景气度将持续。 中航电子拟吸并中航机电,组建机载系统上市平台。根据6月10日公司发布的预案,中航电子拟吸收合并中航机电并定增募资50亿。中航电子的换股价格为18.94元/股(分红后),中航机电的换股价格为12.59元/股,换股比例为1:0.665。中航电子与中航机电分别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电子系统与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若吸收合并完成,中航电子作为存续公司将整合吸收合并双方资源,优化航空工业机载板块的产业布局,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存续公司核心竞争力,顺应全球航空机载产业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机载产业。 投资建议: 公司是航空工业集团旗下航空电子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业务覆盖防务航空、民用航空、先进制造业三大领域。未来或将充分受益于“十四五”期间新一代航空装备的放量以及国产大飞机项目的逐步落地。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9.7、11.9、14.6亿元,对应估值分别为36.8X、30.0X、24.4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吸收合并终止的风险和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6-28
|
19.71
|
--
|
--
|
20.59
|
4.46% |
|
20.59
|
4.46% |
|
详细
中航电子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以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另配套融资不超过50亿元。 中航电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打造世界一流航空机载企业中航电子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电子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多年来为国内外众多航空主机厂所及其他军工产品平台提供配套系统级产品,其产品谱系覆盖飞行控制系统、惯性导航系统、飞行航姿系统等技术领域,也拓展非航空防务及高端制造业。中航机电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承担航空机电产品的市场开拓、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维修保障的全价值链管理,为航空装备提供专业配套系统产品,致力于为防务和民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本次交易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对中航电子和中航机电进行重组整合,具体方式为:中航电子以发行A股方式吸收合并中航机电,中航电子为吸收合并方,中航机电为被吸收合并方,即中航电子向中航机电的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交换该等股东所持有的中航机电股票。本次交易,中航机电与中航电子的换股比例为1比0.6605,即每一股中航机电股票可与换得0.6605股中航电子股票。 同时,中航电子拟采用询价方式向包括中航科工、航空投资、中航沈飞、成飞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5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合并后存续公司的流动资金及降低财务非费用,支付本次交易有关的税费及中介结构费用以及项目建设。 核心军工资产业务专业化整合,利润端未来有望持续优化2018年,航空工业集团将中航机电系统有限公司与中航航空电子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整合,成立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整合后,中航电子与航空工业机载签署《托管协议》,约定航空工业机载将重点科研院所在内的14家下属企事业单位委托给中航电子管理。当前两家公司共托管22家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6家重点科研究所,16家企业单位。通过核心军工资产及业务的专业化整合,能够更好的协调合并双方的技术、人员、供应链、客户等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存续公司核心竞争力,做强做精主责主业,将存续公司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机载企业,未来利润端有望持续优化。 本次交易将在机载系统层面实现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空机电系统的深度融合,顺应全球航空机载产业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航空工业机载系统的综合实力。中航电子作为存续公司将整合吸收合并双方资源,优化航空工业机载板块的产业布局,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存续公司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机载产业,在协同发展、产业拓展上实现新跨越,支撑航空事业健康发展。 盈利预测我们认为公司重组顺应全球航空机载产业发展趋势,响应航空工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机载系统的整体研制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机载系统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加强对航空产业链下游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助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审慎性原则,暂不考虑增发对公司股本及业绩的影响,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15.68、134.98、154.68亿元,EPS分别为0.5、0.64、0.7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9、31、26倍,给予“推荐”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吸收合并重组终止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海外政策变化的风险、增发进度不及预期等。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6-14
|
22.52
|
--
|
--
|
20.72
|
-7.99% |
|
20.72
|
-7.99% |
|
详细
事件:6月10日中航电子发布公告,拟以发行A股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中航电子为吸收合并方,中航机电为被吸收合并方。 本次中航机电与中航电子的换股比例为1:0.6605。中航电子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25.66亿股。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机载公司将其原持有中航电子的股份以及原持有中航机电的股份按照换股比例换成的中航电子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中航科工。交易完成后,中航科工仍为存续公司的控股股东。 同时,中航电子拟采用询价的方式向包括中航科工、航空投资、中航沈飞、航空工业成飞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50亿元。 加强核心军工资产及业务专业化整合,加速向世界一流系统供应商转型升级 从全球来看,航空机载产业呈现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国际航空产业巨头大多形成了专业化的机载系统研制生产体系,机载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海外航空机载系统企业相比{例如:通用电气(航电)、霍尼韦尔(飞控)、柯林斯(导航)、汉胜(电源)、派克(液压)等},我国航空机载产业资源存在专业分类复杂、相关单位层级复杂、数量众多、资源分散且缺少重点牵头单位的特点,产业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近年来,中航电子与中航机电通过资产注入、托管等方式,已分别陆续开展了各自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整合。 我们认为,航空工业机载正加速建立以事业部为主体的上下协调、内外协同的业务运行流程体系。此次合并顺利完成后,上市公司有望完成平台整合,更好地协调合并双方的技术、人员、供应链、客户等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或将同时从科研协同和集成交付两方面持续推进与主机协同发展,有望加速统筹产业链资源专业化整合,促进供应链体系提高运转效率,提升专业化人才培养能力、促进自主品牌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或将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高效保障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为我国商用飞机机载系统配套破除生产制度壁垒,提供研发服务平台。 同时本次公司合并或将在机载系统层面实现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空机电系统的深度融合,提升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把握机载系统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顺应全球航空机载产业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公司机载系统产品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打造唯一的航空机载全科目平台,优质资产注入仍有望有序推进 2022年5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深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争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表率专题推进会上表示,要继续加大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力度,集团公司要系统梳理未上市和已上市资源,结合实际逐步将现有未上市的优质资产有计划地注入上市公司,必要的也可单独上市。 根据2018年中航电子和中航机电同航空工业机载签署的《托管协议》,当前两家拟合并主体上市公司共托管航空工业机载下属22家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6家重点科研院所(均为国内航空机载核心系统所),16家企业单位。2021年,中航电子和中航机电托管费收入共计0.81亿元,以托管费收取比列2‰/3‰计算,可推测2021年两家托管单位总营收合计为369.53亿元,相当于两公司当期总营收的148.82%。 我们认为,当前机载产品系统集成度要求日益升高,研发-生产-维修专业一体化或将成为机载集团发展的重要方向,此次两家公司合并后的存续公司作为机载集团主体上市平台,资产注入仍有望继续,核心优质资产注入将带动存续公司在系统级供应能力持续升级,协同效应有望进一步凸显。此次公司合并响应航空工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机载系统的整体研制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机载系统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有利于更好地承担国家机载重大专项任务,公司未来或将受益于相关优质资产的整合。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我国机载系统的主要供应商,未来三年内或将充分受益于“十四五”期内新一代航空装备的快速放量与国产大飞机项目的逐步落地。同时航空装备存量提升后潜在的机载系统后端维修市场或将在中长期内保障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此假设下,预测公司(合并前)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为9.69/11.90/14.59亿元,对应PE为40.98/33.39/27.23x。若公司依照本次预案顺利完成合并,预计合并后公司2022-2024年的备考归母净利润为25.68/31.49/38.2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军品业务波动风险,运营风险,供应链风险,技术创新风险,质量控制风险,募投项目达产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本次换股吸收合并推进不及预期风险等。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6-13
|
22.52
|
--
|
--
|
22.52
|
0.00% |
|
22.52
|
0.00%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重组预案: 公司拟发行 A 股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 另配套融资不超过 50亿元。 强强联合,国内航空机载巨头呼之欲出。 公司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电子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 是国内领先的航电系统龙头企业。被吸并方中航机电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 是国内领先的机电系统龙头企业。 首先, 本次吸并重组是国内航空机载领域强强联合的一次重大尝试, 重组完成后, 公司将成为航空工业机载板块核心上市平台。 其次,本次吸并重组有助于优化航空机载板块的产业布局,通过专业化整合,更好的协调双方技术、人员、供应链、客户等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 大幅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再次,本次吸并重组顺应全球航空机载产业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有助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机载产业巨头。 双方换股价明确,中航机电或存逾 20%套利空间。 本次换股吸收合 并的定价基准日为吸收合并双方首次董事会决议公告日。 中航电子的换股价格是定价基准日前 120个交易日的交易均价,为 19.06元/股, 而公司停牌日收盘价 20.6元, 跌价 8.08%。 中航机电的换股价格是定价基准日前 120个交易日的交易均价,为 12.69元/股,扣除分红后中的换股价为 12.59元/股,而公司停牌日收盘价 11.22元, 溢价 12.2%。 中航机电与中航电子的换股比例为 1:0.6605,即每 1股中航机电股票可以换得 0.6605股中航电子股票。由于中航机电的总股本约为 38.84亿股,参照本次换股比例计算,中航电子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约为 25.66亿股。 中航电子的停牌日收盘价 20.6元,根据换股比例,对应中航机电的股价约为 13.61元, 而中航机电停牌日收盘价为 11.22元, 套利空间或达 21.3%。 实控人旗下多家子公司参与定增,彰显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此次方案中,公司计划配套融资 50亿,用于补充合并后存续公司的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支付本次交易有关的税费及中介机构费用以及项目建设。 大股东中航科工和实控人旗下多家子公司包括航空投资、中航沈飞、航空工业成飞合计拟认购 11.6亿,占比 23.2%,锁定期 18个月。我们认为,大股东和多家兄弟单位参与询价(非锁价)定增,彰显了集团对公司当前市场价值的认可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募集资金有助于公司改善经营现金流,降低财务费用;其次,通过项目建设再投资,拥抱航空机载产业发展红利,实现跨越式增长。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2年至 2024年归母净利分别为 25.30亿元、 30.97亿元和 37.07亿元, 备考 EPS 分别为 0.53元、 0.65元和 0.78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 38X、 31X 和 26X。 公司未来作为国内航空机载核心上市平台, 对标海外军工巨头, 发展前景广阔,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吸收合并重组终止的风险和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5-23
|
19.67
|
23.41
|
78.16%
|
22.66
|
14.50% |
|
22.52
|
14.49% |
|
详细
航电系统专业化整合与产业化发展平台,国内航电系统主要供应商中航电子是航空工业集团旗下航空电子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依托下属10家控股子公司开展生产营业活动,业务领域涵盖防务航空、民用航空、先进制造业三大领域,产品谱系覆盖飞行控制系统、雷达系统、光电探测系统、座舱显控系统、机载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火力控制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大气数据系统、综合数据系统、控制板与调光控制系统等十大系统在内的航空电子相关领域,以及为电子信息、智能系统、机电自动化、基础器件等先进制造业领域提供相关配套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及服务。 产业结构改革加速整合,公司有望受益于平台专业化整合2018年航空工业机载系统有限公司成立,其下属有14家企事业单位受公司托管,包括5家重点科研院所,伴随着国企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公司有望迎来优质资产注入。同时,航空工业机载加速推进产业链整合工作,已先后成立7个事业部,共纳入37家三级单位(包含公司全部10家子公司),我们认为,产业链或将迎来全局优化、系统发展、供应链整合的新格局,公司有望受益于机载系统平台专业化整合。 预收款+合同负债大幅上涨,22Q1净利率达8.86%创历史新高2021年期末公司预收款+达合同负债达14.32亿元,同比+1091.86%,主要原因为主机预付合同增加;同时期末存货为61.12亿元,同比+28.76%,表明公司正处于积极备产阶段,我们认为,公司在手订单饱满,产品交付或将提速,公司业绩有望步入快速成长轨道,同时依托于充分的现金流,公司或将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水平,降低财务费用,持续改善公司盈利能力。 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98.39亿元,同比+12.49%,归母净利润7.99亿元,同比+26.62%,实现期间费用率11.46%,同比-1.93pcts;2022Q1公司实现营收23.46亿元,同比+19.60%,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同比+44.37%,由于销售费用与财务费用减少,期间费用率进一步下降至11.34%,达历史新低,受此影响,2022Q1期末率公司净利率8.86%,达历史新高。我们认为,随着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逐渐提高,提质增效工作进一步推进,公司盈利能有望持续改善;同时,随着产品交付规模的后续扩大,公司有望迎来规模效应下边际成本的下降,盈利能力在放量的基础上有望逐步释放。 军民双轨共振提升,航电系统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伴随着“十四五”内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加速推进以及我国构建“战略空军”的需求,公司作为我国航电系统的主要供应商,有望同时迎来单机产品配套价值量提升、产品需求量提升以及产品配套型号渗透率的提升,同时叠加航空产品存量提升带来的后端维修市场,公司或将步入快速成长轨道。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我国航电系统的主要供应商,未来三年内将充分受益于“十四五”期内新一代航空装备的快速放量与国产大飞机项目的逐步落地。同时航空装备存量提升后潜在的航电后端维修市场或将在中长期内保障公司的盈利能力。司在此假设下,预测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为净利润为9.69/11.90/14.59应亿元,对应PE为为38.61/31.46/25.66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对应目标价格区间22.5-25.0元/股。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军品业务波动风险,运营风险,供应链风险,技术创新风险,质量控制风险,募投项目达产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5-09
|
17.26
|
17.94
|
36.53%
|
20.74
|
19.40% |
|
22.52
|
30.48% |
|
详细
事件:近期,公司发布2022一季报业绩公告。1Q22实现营收23.5亿元,YoY+19.6%;归母净利润2.0亿元,YoY+44.4%;扣非归母净利润1.5亿元,YoY+27.9%。1Q22业绩数据符合市场预期。 利润率微增,研发投入加大。公司1)1Q22整体毛利率27.8%,同比增加0.62ppt;净利率8.9%,同比增加1.45ppt,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1Q22整体期间费用率同比减少0.26ppt至18.6%。其中销售费用率0.9%,同比减少0.48ppt;管理费用率8.8%,同比减少0.65ppt;研发费用率7.2%,同比减少1.33ppt,研发费用1.7亿元,YoY+46.6%;财务费用率1.6%,同比减少0.45ppt。期间费用率降低说明公司费用管控成效显著;产品研发费用增加说明公司注重技术积累,或有新产品、新技术在研。 应收账款及票据较年初增加10.7%。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公司1)应收账款及票据95.5亿元,较年初增加10.7%;2)预付款3.1亿元,较年初减少21.2%;3)存货62.5亿元,较年初增加2.3%;4)合同负债9.8亿元,较年初减少31.6%,主要是是产品交付形成收入。应收规模及存货增长或预示下游需求景气,公司积极备产。5)货币资金26.1亿元,较年初减少33.7%,主要是本期货款回收同比有所下降。6)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1.8亿元,去年同期-1.2亿元,主要是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较去年同期减少8.1亿元导致。 聚焦航空主业,2022年计划营收同比增长12.2%至110.4亿元。1)公司2021年实现航空产品销售收入86.5亿元,占比总收入87.9%,销量同比增长13.5%;2)航空产品销售收入从2017年的56.8亿元增至2021年的86.5亿元,CAGR=11.1%,占总营收比例从2017年的80.9%增至2021年的87.9%,连续5年持续提升,充分说明公司聚焦航空产品主业,业绩增长稳健。3)公司公告2022 年全年计划实现营收110.4亿元,YoY+12.2%,净利润8.8亿元,YoY+7.8%。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空装备航电系统的领军企业,业务覆盖防务航空、民用航空、先进制造业三大领域,或将持续受益于航空装备升级换代的旺盛需求、航电系统国产化率提升以及民机市场发展。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利润分别是10.12亿元、12.12亿元、14.40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4年PE为33x/28x/23x。我们考虑到行业持续高景气和公司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给予公司2022年35倍PE,2022年EPS为0.52元/股,对应目标价18.20元,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民机市场发展放缓;供应链配套风险等。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5-02
|
16.67
|
--
|
--
|
20.74
|
23.67% |
|
22.52
|
35.09%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一季报: 2022年 Q1实现营收 23.46亿元,同增+19.60%;归母净利润 2.01亿元,同增+44.37%;扣非归母净利润 1.51亿元,同增+27.87%。 投资要点 Q1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44%,盈利水平有所提升。 受益于十四五期间需求增加以及增资八家子公司实现的产能大幅度提升, 2022Q1实现营收23.46亿元,同增+19.60%;归母净利润 2.01亿元,同增+44.37%。费用端下降明显,销售费用 0.21亿元,同比下降 22.24%; 财务费用 0.38亿元,同比下降 6.42%; 盈利水平有所提升, 公司 2022Q1实现归母净利率 8.58%,同比提升 0.87pct; 实现毛利率 27.78%,同比提升 6.76pct。 存货、 合同负债大幅增加,业绩有望保持高增长。 报告期内受销售规模扩大影响,原材料储备等均有所增加, 公司 2022Q1存货 62.50亿元,同比增长 19.39%,生产规模;合同负债 9.76亿元,同比增长 354.62%; 存货、 合同负债等前瞻性指标的增长, 证明公司订单充足,业绩有望保持高增长。随着后续研发资金的投入以及受益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推进,有望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高速发展。 内生外延双轮驱动,公司进入黄金发展阶段。 内生方面,公司充分受益于下游军机放量、国产民机市场发展以及民用航电系统国产化率提升,同时公司以差异化高端产品为切入点,成功开辟船舶、兵器、航天、电子等非航空防务市场。非航空民品领域,公司加大智能系统投入,涉及智慧城市、机电自动化、电子信息、基础器件等领域,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外延方面, 受益于十四五期间行业高景气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推进,公司作为航空工业集团旗下航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 公司航电板块托管业务的顺利进行也使得公司存在资本运作空间,有望加速进入黄金发展阶段。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基于航空航天行业持续高景气度,以及公司作为航电系统核心供应商的市场地位, 预计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35/12.95/15.83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54元、 0.67元及 0.82元,对应 PE 分别为 32/25/21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军品订单波动的风险; 2)新品研发及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3)系统性风险。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4-07
|
18.22
|
20.20
|
53.73%
|
19.16
|
4.53% |
|
22.52
|
23.60% |
|
详细
事件: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98.39亿元(+12.49%),归母净利润7.99亿元(+26.62%);单季度看,2021年Q4公司收入29.02亿元(-1.06%),归母净利润2.24亿元(+3.70%)。 航空产品引领增长,期间费用率持续优化,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公司21年航空及非航空防务产品营收规模均稳步增长,航空产品营收86.49亿元(+13.49%),非航空防务产品营收4.50亿元(+13.07%),非航空民品营收6.47亿元(-8.10%)。公司毛利率略下降-0.27pct至29.09%,同时期间费用率下降0.92pct至19.86%,研发费用率从去年的7.40%上升到8.41%。上述因素使得利润增速明显高于营收增速,净利率同比提高0.82pct至8.31%。 原材料同比+59.41%预示订单充足,合同负债大幅增加,未来业绩或将逐步释放。 21年末存货创近十年新高为61.12亿元(+28.76%),其中原材料22.90亿元(+59.41%),预示公司订单充足积极备货备产。由于主机预付合同款增加,公司21年末合同负债大幅增加至14.26亿元(+1086.9%),21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再创新高,达15.50亿元(+91.4%),现金流改善明显。 产业高景气,公司作为航电系统龙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公司以航电系统为主业,产品谱系全面,应用领域广泛,拥有较为完整的航空电子产业链,是航电系统龙头。航电系统装机量大:1)军用:装备升级换代提速,预计未来十年航电新装和改装市场空间近3000亿元。2)民用:未来20年我国民用航电市场有望超万亿。单机价值量提升:一代平台多代航电,现代飞机单机航电价值量持续提升。公司作为国内航电龙头,技术积累深厚,竞争优势突出,军民业务协同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在航空机载板块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公司作为航电平台托管了5家实力强、体量大的研究所,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潜力大。 考虑到非航民品压缩比预期多和公司期间费用率下降,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22~23年eps为0.50、0.62元(上次为0.53、0.69),新增24年预测0.75元,参考可比公司22年41倍市盈率,给予目标价20.5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军工订单和收入确认进度不及预期;科研院所改制进度等不及预期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4-04
|
18.22
|
20.69
|
57.46%
|
19.04
|
4.50% |
|
22.52
|
23.60% |
|
详细
事件:公司近期发布2021年报,全年实现营收98.4亿元,YoY+12.5%;归母净利润8.0亿元,YoY+26.6%;扣非净利润6.9亿元,YoY+25.5%。全年业绩表现与业绩快报披露数据相符,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提倡均衡生产;净利率逐年改善。单季度看,公司2021Q1~Q4:1)分别实现营收19.6亿元、26.5亿元、23.2亿元、29.0亿元;2)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元、2.5亿元、1.9亿元、2.2亿元,均衡化生产效果较为明显;3)单季度毛利率分别是27.2%、28.7%、30.9%、29.3%;净利率分别是7.4%、9.5%、8.5%、7.7%。2018~2021年,公司整体净利率分别是6.3%、6.9%、7.5%、8.3%,盈利能力逐年提升。分产品看,1)航空产品营收86.5亿元,YoY+13.5%,占总收入比87.9%,毛利率同比增加0.4ppt至29.5%;2)非航空防务营收4.5亿元,YoY+13.0%,毛利率同比减少9.0ppt至20.2%;3)非航空民品营收6.5亿元,YoY-8.1%,毛利率同比增加5.0ppt至25.8%。2021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29.09%,同比略降0.27ppt。 期间费用率降低;合同负债同比大增。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19.86%,同比下降0.93ppt。具体看:1)管理费用率9.4%,同比增加0.2ppt;2)销售费用率1.0%,同比减少0.3ppt;3)财务费用率1.0%,同比减少1.9ppt;4)研发费用8.3亿元,YoY +27.8%;研发费用率8.4%,同比增加1.0ppt。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25%,较上年增加9.5ppt,研发团队持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公司:5)合同负债14.3亿元,较年初大增1086.9%;6)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5.5亿元,YoY+91.4%。合同负债大增、经营净现金流改善系主机预付合同款增加所致,彰显下游旺盛需求。 增资子公司蓄势待发;关联交易彰显下游景气。1)2021年,公司使用自有资金5.9亿元完成了对8家全资子公司的增资,蓄势待发迎接“十四五”中后期下游的新增需求。2)2022年,公司预计关联交易总额226.5万元,相较2021年实际发生总额增加44.7%。其中,预计关联采购30.0亿元,较2021年实际发生额同比增长64.1%;预计关联销售80.0亿元,较2021年实际发生额同比增长38.6%。我们认为,预计关联交易金额大幅提升或反映下游需求旺盛。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唯一一家航电上市平台,或将充分受益于“十四五”期间下游航空装备的加速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10.12亿元、12.12亿元、14.40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4年PE为35x/29x/25x。我们考虑到公司的稀缺性及持续改善的盈利能力,给予2022年40倍PE,2022年EPS为0.52元/股,对应目标价20.99元。首次覆盖,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品生产交付不及预期。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2-01-03
|
22.49
|
--
|
--
|
22.70
|
0.93% |
|
22.70
|
0.93% |
|
详细
军机航电系统主要供应商,十四五有望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中长期目标要求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为军工行业奠定长期成长空间;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2027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期间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时期,以新型航空装备为代表的各型装备有望加速列装和更新换代。公司是我国军机航空电子系统的主要供应商,将持续受益装备建设进程。2021Q3末,公司合同负债约7.54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630%,较2021年初增长527%,主要是预收货款增加,表明公司下游需求旺盛,在手订单充足,且订单较2020年同期和2021年初均有较大增长,公司有望迎来加速成长。 迎接十四五旺盛需求,拟对8家全资子公司增资:公司拟以现金5.9亿元对8家全资子公司进行增资,以推动子公司更好地完成“十四五”科研生产任务,抓住航空防务、民用航空、航空技术在先进制造业的应用三方面的机遇和需求,增强子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后劲,弥补子公司流动资金不足,提高其偿债能力、抗风险能力。我们认为,增资事项有助于公司更好迎接十四五下游旺盛需求。 存资本运作空间,有望受益国企改革加速推进:公司是航空工业集团旗下航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近期已在推动改革,如拟对控股子公司凯天电子采取核心员工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原股东增资和国有独享资本公积转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2021年12月底,公司托管航电板块5家研究所和9家公司;2021Q1-Q3公司实现托管费收入约3,764万元,假设受托单位均实现盈利,按照托管协议推算受托单位2021Q1-Q3收入合计约188亿元。公司存资本运作空间,随着国企改革的加速推进,未来公司有望受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航电业务发展前景,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8亿元、11.07亿元和14.46亿元,EPS分别为0.44元、0.57元和0.75元,对应PE分别为47倍、36倍和28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订单波动风险;产品交付进度不及预期;国企改革进度不及预期;公司盈利不及预期。
|
|
|
中航电子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1-11-03
|
18.13
|
24.43
|
85.92%
|
20.30
|
11.97% |
|
22.97
|
26.70%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9.37亿元,同比增长19.33%;归母净利润5.75亿元,同比增长38.65%。 核心观点 营收利润增速快,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26pct,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公司Q3单季度实现营收23.21亿元(+3.80%),归母净利润为1.90亿(+26.21%)。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增长快主要由于航空军品订单饱满。前三季度毛利率为29.00%,和去年同期持平略有下滑;净利率为8.58%,在去年同期7.43%的基础上再提升。净利率提升主要是由于期间费用率下降,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19.44%,较去年同期下降1.26pct:除研发费用率(7.59%->8.01%,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率(8.29%->8.82%)略有提升外,其他费用均下降。公司期间费用率的持续下降说明军品业务营收上量带来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以及公司管理能力持续提升。随着十四五军品行业高景气,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合同负债7.54亿元(+630%),在上半年高位上继续增长。公司合同负债高达7.54亿,同比630.0%的增长,在上半年6.42亿的高位上继续增长,侧面验证下游行业需求量大,公司防务业务任务饱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继续向好,说明今年由于行业景气度高,回款改善,公司现金流改善明显。 产业高景气,公司作为航电系统龙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公司以航电系统为主业,产品谱系全面,应用领域广泛,拥有较为完整的航空电子产业链,是航电系统龙头。航电系统装机量大:1)军用:装备升级换代提速,预计未来十年航电新装和改装市场空间近3000亿元。2)民用:未来20年我国民用航电市场有望超万亿。单机价值量提升:一代平台多代航电,现代飞机单机航电价值量持续提升(客机成本占比15%,军机占比20%~50%)。公司作为国内航电龙头,技术积累深厚,竞争优势突出,军民业务协同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在航空机载板块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公司作为航电平台托管了5家实力强、体量大的研究所,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潜力大。 财务预测与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期间费用率下降,我们微调盈利预测,预计21~23年eps 为0.42、0.53、0.69元(上次为0.41、0.50、0.62元),参考可比公司22年47倍市盈率,给予目标价24.79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军工订单和收入确认进度不及预期;科研院所改制进度等不及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