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朱国广

东吴证券

研究方向: 医药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执业证号:S0600520070004,曾就职于西南证券...>>

20日
短线
4.17%
(第166名)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52/114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华东医药 医药生物 2018-04-30 43.55 -- -- 77.02 16.75%
53.20 22.16%
详细
业绩总结:公司2018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8.4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归母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22.9%;EPS为0.68元。 业绩基本符合预期,两票制影响商业,但工业保持快速增长。2018Q1公司实现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9.6%和21.2%,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分业务线条看:1)医药商业:由于两票制影响调拨和浙江执行新的调价,公司医院进货放缓,同时公司采供价格倒挂需要先期垫款,公司商业收入同比预计5%左右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速预计小个位数。考虑到上游企业的返点补偿预计在Q2-Q3逐季度体现,预计全年商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将保持10%左右。2)医药工业:由于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核心品种延续高增长态势,我们预计2018Q1工业收入同比增速在25%以上,净利润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百令胶囊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阿卡波糖预计同比增长30%多,目前一致性评价已受理,获批后增速有望提升;免疫条线同比增长30%多(其中他克莫司同比增长45%左右,吗替麦考酚酯同比增长30%左右,环孢霉素同比增长20%左右);消化线泮托拉唑同比增长25%左右。 研发投入高增长,贯彻国际化和创新转型发展战略:公司2017年研发投入4.6亿元,同比+74.8%,占工业收入比重从4.7%上升到7.0%,提升了2.3pp,2018Q1研发投入同比增速约60%左右。在加快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研发模式转型的大战略下,预计2018年研发支出同比30%以上。公司目标:1)每年争取立项研发一类创新药2-3个;2)每年争取从欧美国家引进或受让中国权益的一类创新药一个;3)每年有2-3个制剂产品开展国际注册;4)每年至少引进一项制药重大技术或一项重大技术装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18-2020年EPS分别为2.26元、2.80元、和3.49元,对应PE分别为30倍、24倍和19倍。我们认为公司利用强大的销售网络,通过自研和引进不断叠加创新产品放量,公司成长性确定性强且所属糖尿病、自身免疫、肾科和超级抗生素空间巨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药品招标价格或大幅降低;产品研发进度或不及预期风险。
科伦药业 医药生物 2018-04-30 31.95 -- -- 36.07 12.90%
36.07 12.90%
详细
业绩总结: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14.3亿元,同比+33.5%;归母净利润7.5亿元,同比+28.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74.1%;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收入39.3亿元,同比+61.5%;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98.9%;扣非归母净利润3.2亿元,同比+78.2%。同时公布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回购的216.3万股,价格7.7元/股,解限指标:2018-2019年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和15.6亿元。 三发驱动全面发力,公司2018Q1业绩超预期。公司年报和一季报实现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3.5%和61.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8.0%和98.9%,公司年报符合预期,但一季报超预期。分业务看:1)大输液业务:在产品结构优化和毛利率提升下,2017年实现收入75.8亿元,同比增长26.1%,毛利同比增长达52%;随着2018年石四药集团的并表,我们预计大输液2018年收入和利润贡献将大幅增加;2)川宁原料药项目:2017年实现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69.4%,由于二期试生产中未能如期释放产能,2017年亏损7497万元。考虑到2018年初二期环保已经通过实现扭亏盈利,2018Q1预计利润贡献超过1亿元,保守估计全年净利润贡献或超5亿元;3)非输液制剂:2017年实现收入19.0亿元,同比增长达69.4%,其中塑料水针1.5亿元,同比增长105.2%;康复新液3.2亿元,同比增长137.0%;艾司西酞普兰片1.6亿元,同比增长185.2%,腹膜透析3.2亿元,同比增长50%,其他制剂产品也有9.5亿元,同比增长47.6%。考虑到公司2017-2018Q1已有7个重要仿制药获批生产,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和阿莫西林胶囊率先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预计2018年将维持35%以上增速。 研发硕果累累,创新驱动正陆续步入收获期。自2013年以来公司研发投入达27.5亿元,研发实力已位列国内第一梯队,创新驱动为公司最重要的看点。目前科伦研究院的在研品种有320余项,其中260余项仿制药和NDDS药物、60余项创新药研究。目前,已获批生产9项;已申报生产及处于待批准生产阶段项目共35项;已批准临床及处于临床研究阶段项目共42项;预计未来2018-2020年将有50-70项产品(包括一致性评价项目)获批生产。具体进展方面:1)国内仿制药:21项待批生产,10项启动临床,8项完成一致性评价BE研究;2)创新小分子:2个开展临床,1个申报临床;3)生物药:5个品种,其中抗EGFR人鼠嵌合单抗处于临床三期,其他处于申报临床或临床试验中;4)新型剂型药物:3项已启动临床。从在研产品线看,预计从2018年开始每年将有5-15个产品连续获批上市,其中每年均有1-3个重磅品种上市。我们认为,随着研发驱动的发力,新产品对业绩拉动的效果将逐渐显现,同时公司估值也有望逐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86元、1.18元、1.65元。考虑到公司输液企稳回升、川宁扭亏、研发成果陆续兑现,我们认为在股权激励的绑定下,公司业绩拐点明确,未来业绩和估值有望同比提升,同时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将有力推高公司发展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贝瑞基因 交运设备行业 2018-04-30 65.22 -- -- 68.99 5.78%
68.99 5.78%
详细
事件:2018Q1 收入3.0 亿(+32%)、归母净利润6567 万(+6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583 万(+72%);预告中报归母净利润1.3-1.5 亿,增长44-67%。 业绩持续超预期,NIPT 保持30%左右稳定增长,科研服务和设备销售放量。总体来看,公司Q1 业绩和Q2 预告都超出市场预期。Q1 收入增长32%,估计主要业务NIPT 收入增长接近30%。设备销售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NIPT 市场培育充分后,大医院从采购检测服务转变为采购设备+试剂而自己开展检测,设备高增长能够保证持续的试剂采购,保障业绩高增长。科研服务由于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新设备投入运营,正处在快速放量阶段,估计Q1 增速超过200%。低毛利率的设备销售和科研服务占比提高导致Q1 毛利率略有下滑,但随着设备带动更高毛利的试剂销量增长和NIPT PLUS 占比提高,毛利率将逐步回升。规模效应使得期间费率明显下降,净利率提升约1.5 个百分点至22%。 渗透率提升+产品升级提价,公司生育健康业务仍有4 倍以上增长空间。生育健康筛查为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我们认为仍有4 倍以上增长空间,主要原因包括:1)渗透率提升:NIPT 行业2017 年检测量约400 万人份,二胎高龄产妇约300 万人都需要做该业务,另外头胎产妇渗透率达到50%,则年需求量至少1000 万人份。保守估计按1000 元/人份计算,约100 亿市场规模,至少还有4 倍空间。2)产品升级:从贝比安向贝比安Plus 升级,检测水平从染色体非整倍体提升至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检测的基因位点更多,价格提升20%以上。目前贝比安Plus 占比仅20%左右,随着贝比安Plus 对贝比安逐步替代, 收入和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贝瑞基因是国内NIPT 检测业务的行业领导者,技术沉淀深厚、峰值收入有望突破30-40 亿元,目前规模不到10 亿元,成长空间巨大。 ctDNA肿瘤检测业务扬帆起航,未来空间容量达千亿元。参股子公司福建和瑞正在开展基于ctDNA技术的肿瘤早诊业务,与现有检测技术相比优势明显,与影像学检查相比能够提前至少6-12个月发现肿瘤;组织活检需要穿刺取样,只有30%左右的患者能够成功取样,而ctDNA采血即可而且适用于所有患者。贝瑞的ctDNA技术灵敏度达到万分之三,明显高于其他竞争对手。研发进度快,已启动上万人大规模数据测试项目,并得到全国最高水平专家支持。ctDNA技术应用于肿瘤早诊的技术壁垒高,贝瑞目前处在全球领先地位,有望成为国内上市的第一个肿瘤早诊产品。肿瘤早诊在临床应用大,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医疗费用,上市后或将获得保险公司的大规模订单从而实现快速放量。我国肿瘤患者人数多且发病率高,未来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级。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2018-2020 年EPS 分别为0.95 元、1.28 元、1.75 元, 对应估值分别为68 倍、51 倍、3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NIPT 业务收费大幅降价的风险、国内对新产品审批进展低于预期的风险、新业务推广或不及预期的风险。
奥佳华 家用电器行业 2018-04-30 22.50 -- -- 25.25 11.73%
25.14 11.73%
详细
业绩总结: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2.9亿(+24%)、归母净利润3.5亿(+38%);2018Q1实现收入10.3亿(+33%)、归母净利润2845万(+50%)。 业绩符合预期,按摩椅是业绩增长主要动力。从收入端来看,2017Q3以来单季度收入增速提升,2018Q1收入在高基数的基础上仍然同比增长33%(由于2016Q1负增长,2017Q1增速全年最高达到41%),国内自主品牌按摩椅放量的影响逐步显现。2018Q1公司表观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16万,同比下滑72%,主要是因为汇兑损益属于经常性损益的财务费用,而对汇率波动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则体现在非经常性损益。如果套期保值收益冲回接近1800万,实际扣非后净利润超过2000万,同比增速接近80%,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按摩椅,尤其是自主品牌放量。2017年按摩椅实现收入12.9亿(+57%),毛利率提升2个百分点至51%,主要是因为自主按摩椅产品快速放量,自主品牌产品御手温感大师椅和爱沙发于2017上半年推出市场,全年销量分别达到2万台和3万台。中国市场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厦门蒙发利电子实现收入7.8亿(+71%)和净利润8650万(+112%)、厦门蒙发利营销(OGAWA品牌中国销售公司)实现收入3.4亿(+56%)和净利润2329万(+299%),都是因为中国市场的自主品牌按摩椅实现了快速放量。 中国按摩椅市场达到千亿级别,家用和共享按摩椅进入快速放量期。中国家用按摩椅保有率不足1%,远低于新兴韩国市场12%的保有率,中国家用按摩椅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韩国按摩椅市场于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万人民币,消费水平提升推动按摩椅市场快速增长,到2017年复合增速接近70%。2016年中国中等收入以上城镇居民(约4.8亿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元,拥有按摩椅消费能力。依中等收入以上城镇家庭户数约1.6亿户(每户平均3人)基数,如其中10%家庭购买均价6000元按摩椅,中国家用按摩椅市场将达到千亿级别。共享按摩椅也迎来快速放量,估计国内投放总量约40万台,但全国可实现按摩椅高频使用的场景如机场、高铁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超过20万家,共享按摩椅投放量未来3年有望达到300万台。家用和共享按摩椅正迎来快速放量期。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86元、1.26元、1.75元,对应PE分别为26倍、18倍、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按摩器销量或低于预期的风险;汇兑损益风险。
乐普医疗 医药生物 2018-04-30 35.92 -- -- 40.00 10.96%
41.53 15.62%
详细
业绩总结:2018Q1实现收入14.4亿(+39%)、归母净利润3.0亿(+3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0亿(+30%);预告中报归母净利润7.4-8.4亿,同比增长50-7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0-40%。 业绩维持高增长,重磅药品持续放量。公司业绩整体符合预期。分业务来看,器械板块实现收入6.9亿,同比增长20%。其中心脏支架收入增速估计在20-25%左右,仍然维持了快速增长,随着高毛利率的NANO支架占比提升,盈利能力也将持续提高。药品板块快速增长,收入6.9亿,同比增长73%,其中制剂业务(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为主)高速增长,实现收入5.9亿,同比增长101%,仍然处在高速放量阶段,一致性评价获批后增速或有望进一步加快。 持续完善心血管产品线,保障业绩持续高增长。在心血管领域,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外延并购持续扩张产品线,覆盖了器械、药品、服务、新型业态的多维度全方位发展,获得更多患者并提供全方位心血管健康管理产业链。心血管产品线重磅产品包括:首个国产双腔起搏器正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放量;国内首个完全可降解支架NeoVas有望在2018Q3获批上市;心电图自动分析和诊断系统AI-ECGPlatform预计将在2018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左心耳封堵器已完成1年临床随访预计Q4将申请注册;100亿级别的重磅产品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正在高速放量,30-50亿级的品种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另外还有更多10亿级别的品种形成丰富的产品组合。器械+药品协同推动业绩高增长。 战略布局肿瘤免疫治疗和降糖药产品线,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公司布局了包括临床检验、伴随诊断、单抗治疗、溶瘤病毒等综合性治疗平台,适应症包括胃癌、肺癌、乳腺癌等高发肿瘤。其中进展最快的参股子公司君实生物的PD-1单抗已获得CFDA上市申请受理。在糖尿病领域,公司已经基本完成各类降糖药的布局,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阿格列汀、重磅胰岛素(甘精、门冬)、GLP-1抑制剂(艾塞那肽、杜拉鲁肽)等,形成了口服+注射剂的全产品线布局,能够满足各类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我们预计未来5年内肿瘤免疫治疗和糖尿病领域的多个重磅产品将陆续获批,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评级。考虑到控股子公司新东港的45%权益从Q2开始并表和Viralytics少数股权出售带来的投资收益,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78元、1.03元、1.37元(原0.70元、0.95元、1.26元),对应PE分别为46倍、35倍、2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销量或低于预期的风险、产品招标降价的风险、新产品获批进度或低于预期的风险。
智飞生物 医药生物 2018-04-30 38.89 -- -- 50.81 30.28%
53.92 38.65%
详细
业绩总结:公司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416.7%,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330.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353.1%;EPS0.16元。同时公司公告由子公司研发的“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结核感染人群用)”报生产获得受理。 业绩略超市场预期,三联苗和宫颈癌疫苗驱动公司业绩大爆发:公司原预告2018Q1净利润贡献为2.3-2.7亿元,实际业绩靠区间上限,略超市场预期,主要系三联苗和宫颈癌销售爆发所致。分产品线看:1)三联苗:从批签发看2018Q1批签发89.5万支,我们预计报表口径销量在100多万支,估计贡献2亿多元收入,我们预计全年仍将实现600万支左右,未来峰值有望达到1000-1200万支;2)四价宫颈癌疫苗:从批签发看,目前公开的累计批签发量157万支,2018Q1批签发123万支,我们预计报表口径销售70-80万支左右,贡献近5.5-6亿元收入,考虑到宫颈癌疫苗市场需求极其旺盛,各地已有抢苗现象,我们预计全年有望实现500-600万支销量,两大重磅品种将驱动公司业绩大爆发。 全球首个结核病疫苗报产,有望成为20亿量级重磅产品。公司拥有全国最强的结核病防治产品线,诊断用的新型EC诊断试剂已完成三期临床,预防用的结核疫苗已经申报生产,同时二代疫苗即将开展I期临床试验,治疗用的有已经上市的微卡产品。我国约有5.5亿人感染了结核菌,结核菌潜伏感染人群在特定条件下将进展为结核病,是结核病患者主要来源之一,防治结核已成为国家战略。公司为全球首个报产的结核疫苗,预计2019年左右上市,市场空间巨大。仅以入学筛查和预防测算:目前国内一年初高中和大学入学量在2000万左右,假设结核筛查作为正常体检必查项目,同时一年体检人群超过1亿人,假设其中2000万筛查,则筛查人数合计4000万人,假设其中20%为感染人群,则潜在800万人,以30%渗透率算则240万人,假设每人份800元,则空间19.2亿元,有望再造一个三联苗。 在研品种储备丰富,中长期动力十足。公司自主研发的冻干Hib疫苗、15价肺炎疫苗和冻干人用狂犬疫苗(MRC-5)等产品相继获得临床批件,公司后续产品梯队储备丰富。同时公司拥有全国最全,进度最快的结核病仿制产品梯队,目前预防用疫苗和第三代EC诊断试剂均正在报生产阶段,预计2018年底或2019年初获批。结合公司的渠道优势,公司成长性显著,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18-2020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20.2亿元和25.5亿元,对应当前估值分别为48倍、32倍和25倍。公司业绩未来三年将呈爆发增长态势,高增长,低估值,维持“买入”评级。
博雅生物 医药生物 2018-04-30 33.97 -- -- 37.36 9.46%
37.19 9.48%
详细
业绩总结: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4.6亿(+54%)、归母净利润3.6亿(+3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4亿(+26%);2018Q1实现收入4.9亿(+122%)、归母净利润7253万(+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431万(+34%)。 业绩符合预期,血制品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总体来看,公司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血制品主业仍能维持30%以上的增长。2017年血制品收入7.3亿(+38%),由于规模效应毛利率提升约2个百分点至68%,白蛋白、静丙和纤原都保持了快速增长。2018Q1血制品实现收入1.6亿(+30%)和净利润4689万元(+37%),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提升0.44和1.36个百分点,血制品销售费率维持在10%左右。总体来看,血制品仍能保持快速增长,价格体系稳定,随着规模扩大,毛利率持续提升,推广费用有所增加但销售费率基本稳定。非血制品业务也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复方骨肽实现收入1.5亿,同比增长130%。 率先收购血制品经销商,强化广东营销推广能力。复大医药主要从事血制品销售,是全球知名品牌基立福在广东唯一的代理商、华兰生物的18大客户之一,并代理康宝、博雅、蜀阳、莱士、泰邦等知名血制品企业的产品,是广东省最重要的血制品经销商之一。博雅生物的血制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包括广东在内的华南地区销售占比不到15%。广东是全国最大的血制品市场,通过此次收购,公司在广东地区的销售能力大幅度提升,有助于推动公司的血制品在广东快速放量。在全国两票制推广导致销售渠道紧张和血制品行业产能扩张导致竞争格局激烈的背景下,公司率先收购行业内知名的血制品经销商。我们认为此次收购对公司的血制品营销渠道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广作用,通过并购强化血制品推广能力,有助于推动公司的血制品快速放量。 调拨血浆和组分有望解决原料短缺,或将增厚公司业绩。博雅拥有血制品行业最高的产值,吨浆收入和吨浆净利润分别约为300万和100万。博雅目前有12个浆站,新浆站仍处于快速成长期,2017年估计采浆量350吨(+40%),当前产能比较充分(500吨血浆处理能力已投产,1000吨凝血因子产能有望在年底投产)。通过调拨丹霞生物的血浆和组分,产能有望充分释放,从而显著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公司拟调拨100吨血浆、180吨血浆对应的静丙组分和400吨血浆对应的纤原组分,解决血浆瓶颈,借助公司的先进技术,能够转化成利润,有望显著增厚公司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1.08元、1.46元、1.78元,对应PE分别为32倍、23倍、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开发或低于预期的风险、非血制品业务整合或不达预期的风险、新浆站投产进度或低于预期的风险、血浆或组分调拨或低于预期的风险。
安科生物 医药生物 2018-04-27 19.39 14.57 49.13% 21.72 12.02%
21.72 12.02%
详细
绩总结:2018Q1实现收入2.8亿(+40%)、归母净利润5955万(+2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783万(+30%)。 生长激素增速接近50%,流感爆发导致干扰素增速超40%。总体来看公司业绩基本符合预期。母公司业务(主要为生长激素和干扰素)快速增长,实现收入1.6亿(+35%)、归母净利润5703万(+54%)。生长激素仍然处于快速放量阶段,估计Q1收入增速约为40-50%,新入组患者人数同比增速超过50%,考虑到治疗周期为1年左右,能够保障全年生长激素高速放量。冬季流感爆发导致干扰素需求大增,收入增速超过40%。根据以往经验,子公司在Q1业绩贡献较少。2018Q1子公司利润贡献较低,主要原因中德美联订单确认延迟,估计二季度能够确认,全年净利润仍将保持接近50%的增长。 生长激素水针剂型有望下半年上市,借助粉针渠道有望快速放量。从行业增速来看,随着长沙事件的影响消除和市场需求提升,2016年增速达到35%,2017H1增速进一步提升至50%,公司增速接近60%。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生长激素粉针有7家,水针(公司此次申报产品)仅2家(销售额约占整个生长激素市场的50%),长效1家。金赛药业由于拥有三种剂型2016年市占率达60%,联合赛尔为19%,安科生物为13%。水针剂型目前只有金赛药业在销售,诺和诺德尚未正式销售。公司的水针剂型已进入优先审评,下半年有望获批上市。水针剂型使用更方便、市场竞争格局良好、且价格更贵约为粉针的2倍,有望借助公司现有的销售渠道实现快速放量。 CAR-T细胞治疗临床有望下半年获批,产业化进度处在行业前列。国内CAR-T仅作为血液肿瘤的末线治疗,市场规模就高达138亿,未来如横向延伸到实体瘤、纵向延伸到一二线疗法,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博生吉已申报临床,预计下半年有望获批。从产业化进度来看,博生吉安科已建立了超过2000平米的CAR-T细胞GMP生产车间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及质量控制设施与设备。从研发梯队来看,除了此次申报的B-ALL以外,后续还有针对T-ALL、肺癌、胰腺癌等肿瘤的产品处在研发梯队中。从临床疗效来看,已开展了20多例临床研究,治疗缓解率达到92%,无严重不良反应,疗效和安全性好。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53元、0.73元、1.04元,对应PE分别为52倍、38倍、26倍,维持“买入”评级。考虑到下半年公司重磅产品生长激素水针生产申报和CAR-T临床申报有望获批,参考国内创新药企业估值,给予2018年65倍PE,目标价34.45元。 风险提示:生长激素收入增速或低于预期的风险;新产品获批进度或低于预期的风险;CAR-T研发进度或低于预期的风险;市场估值波动风险。
三诺生物 医药生物 2018-04-27 19.04 -- -- 27.24 17.67%
22.40 17.65%
详细
业绩总结:公司2017 年实现营业收入10.3 亿元(+29.8%)、归母净利润2.6 亿元(+124%);2018Q1 实现营业收入3.1 亿元(+34%)、归母净利润8328 万元(+85.4%)。 2017 业绩符合预期,业绩拐点明确。1)扣除投资收益和增值税退税影响后, 主营业务利润增速达43%。公司2015-2016 加强仪器投放,2017 年进入试条回收期,2017营业收入增速为29.8%;随着仪器试条比的下降,毛利率为67.5%, 同比提升3.4 个百分点;2)公司于2015 年进行销售渠道整顿,2015 年销售人员数量同比增长58%,由此带来销售费用率大幅提升约9 个百分点,2017 年以来销售人员数趋于稳定,前期新增的销售人员亦将进入业绩贡献期,销售人员规模效应体现,销售费用率下降2.9 个百分点。3)投资收益减亏明显,2017 年心诺健康净利润亏损3555 万元,同比减亏3 亿元。 2018Q1 母公司业绩受发货延迟影响,预计2018Q2 将恢复。1)从单季度来看2018Q1 收入增速34%,主要源于三诺健康并表,剔除并表影响后国内市场(母公司)收入增速7.4%,增速放缓主要源于1 季度发货延迟,预计2 季度订单执行到位后将恢复增长。2)净利润速度远超收入增速主要源自以下方面:①政府补助资金约2500 万元;②三诺健康并表影响约1500 万元。3)Trividia 经营状况向好,2018Q1 投资收益同比减亏3879 万元。 医院市场、新产品将打开增长空间。1)2016 年中国血糖检测市场规模约60 亿元,近年行业增速稳定在10-15%。零售市场公司为龙头,市场份额接近35%, 2015 年销售体系改革后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医院市场目前由外资占据,公司金系列通过FDA 认证,并导入Trividia 产品,将加速进军医院市场。2)公司正在进行PTS 的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POCT 产品国内注册,预计血脂POCT 销售峰值约10 亿元,糖化血红蛋白POCT 销售峰值约5 亿元。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由于三诺健康并表,我们上调了盈利预测,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96元、1.22元、1.57元,对应PE分别为23倍、18倍、14倍。由于公司业绩增速快、弹性大,导入海外品牌后医院市场发展空间大,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分别有望成为十亿、五亿级别的产品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资产整合不及预期的风险;股东减持的风险。
丽珠集团 医药生物 2018-04-26 50.47 -- -- 75.20 11.09%
56.07 11.10%
详细
业绩总结:公司2018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11.43%;实现归母净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26.3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19.56%;EPS为0.63元。 业绩略超市场预期,消化、IVD和原料药快速增长。公司2018Q1实现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26.31%和19.56%,业绩略超市场预期。公司2018Q1收入实现23.7亿元,同比增长11.43%,分业务线看:西药制剂实现10.96亿元,同比增长16.07%;原料药和中间体实现5.75亿元,同比增长21.93%;中药制剂实现5.31亿元,同比下滑6.99%;体外诊断(IVD)产品实现1.54亿元,同比增长19.09%。从重点品种看,公司产品优化下,多个二线品种高速增长:参芪扶正注射剂实现2.98亿元,同比下滑24.74%,预计业绩贡献占比在20%左右,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变小;抗病毒颗粒在流感带动下实现1.81亿元,同比增长36.91%,超市场预期,成为中药制剂重要增长点;消化线的艾普拉唑肠溶片实现1.40亿元,同比增长44.61%,雷贝拉唑实现7320.82万元+66.63%,均呈高速增长态势;生殖线的亮丙瑞林微球实现1.78亿元,同比增长21.74%,而尿促卵泡素实现1.05亿元,同比增长6.81%,与2017年相比显著恢复;鼠神经生长因子实现1.17亿元,同比下滑17.80%,在重回广东市场带动下,预计全年能实现正增长;其他二线品种:氟伏沙明、哌罗匹和伏立康唑则同比增速30%-60%,呈高速增长态势。同时原料药方面公司也有较好表现,代表性品种增长如下:米尔贝肟4138.78万元,同比+239.93%;阿卡波糖5678.42万元,同比+12.67%;美伐他汀3673.82万元,同比+146.70%;林可霉素3402.22万元,同比+53.22%。整体看虽然传统参芪扶正和鼠神经生长因子有所下滑,但公司其他产品线和二线品种表现优异,公司产品结构优化下整体业绩略超市场预期。 国家创新战略驱动下,精准医疗布局驱动公司估值逐步提升。精准医疗为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是医药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公司已初步形成“丽珠试剂+丽珠单抗+丽珠圣美+丽珠基因”的精准医疗的产业链布局。丽珠试剂:IVD产品,分子诊断和化学发光研发加快;丽珠单抗:公司12个项目在研,其中PD1、CD20、HER2、TNFa和rhCG分别临床I-III期,rhCG临床III期,已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丽珠圣美:高端液体活检检测设备及试剂;丽珠基因:第三方实验室服务,落地精准诊断。随着肿瘤细胞检测和单抗的持续落地,在国家鼓励创新发展的大的政策背景下,我们认为精准医疗布局有望带动公司估值逐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2.07元、2.51元和3.03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32倍、26倍和22倍。我们认为新医保和重磅产品获批将驱动公司业绩提升,新产品研发推进和精准医疗布局将推动公司估值有望同步提升,故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药业务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获批进度或低于预期的风险、参芪扶正注射液和鼠神经生长因子,受控费降价或超预期的风险。
沃森生物 医药生物 2018-04-26 20.78 -- -- 26.00 25.12%
26.00 25.12%
详细
业绩总结:公司公告2017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6.7亿元,同比+13.1%;归母净利润-5.4亿元,同比-862.3%;扣非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43.2%。同时,公司公告2018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同比+36.6%;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181.1%;扣非归母净利润0.02亿元,同比+107.2%。 2017年亏损为历史原因,公司自产疫苗业务增长强劲。2017年大幅亏损主要源于历史原因,公司于2014年和2016年签署河北大安股权转让协议,协议约定河北大安在2017-2019年血浆采集规模,未达目标需要赔付。2017年河北大安的实际采浆量仅完成约定应采规模的61%,且2018/2019年也存在较大可能无法完成应采规模。基于上述情况,公司承担河北大安赔付责任产生的营业外支出4.3亿元。我们认为该损失为一次性事件,河北大安相关损失最坏情况对未来业绩仅有6000-7000万影响。公司自产疫苗业务恢复良好,2017年全年批签发数量1767万剂,同比增长63.2%,自产疫苗产品收入同比增加2.9亿元(+131%);2018年1季度批签发数量达713万剂,同比增长182.3%,自产疫苗产品收入同比增加0.59亿元。去年刚上市的23价肺炎疫苗表现突出,2017年实现119万剂批签发,1亿元收入;2018年1季度实现79万剂批签发,彰显公司对于肺炎新品的强大市场推广能力。 13价肺炎结合疫苗为疫苗之王,公司产品已正式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该疫苗为全球最畅销疫苗,目前仅辉瑞(Pfizer)独家生产销售,2015-2017年的销售额分别为62亿、57亿和56亿美元。辉瑞产品于2017年国内上市,截止2018年2月已获批签发119万余支,由于市场需求极为旺盛,多地出现过“疫苗荒”。2018年4月9日,公司自主研发的13价肺炎结合疫苗已正式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将获优先配置资源进行审评。我们预计公司将于今年拿到该产品的生产批件,并于2019年初上市销售。国内市场方面,我们假定公司定价500元/支,净利润率50%,1800万新生儿接种渗透率7%以上,得出销售峰值期或可贡献10亿元以上净利润。同时,该产品为全球急需,国际市场可期。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10元、0.34元、0.68元,对应PE分别为190倍、58倍、29倍。维持“买入”评级。
广誉远 医药生物 2018-04-26 50.50 -- -- 58.39 15.62%
63.45 25.64%
详细
事件: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分别约为11.7亿元、2.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为24.7%、89.4%;2017Q4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分别约为4.3亿元、1.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为36.1%、71.6%;2018Q1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分别约为2.9亿元、0.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为45.6%、118%。 渠道扩张效果明显,传统中药快速增长。1)收入端。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约为12亿元,同比增速约为25%。医药工业约为11亿元,同比增速约为44%,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为销售渠道扩张,目前公司管理及覆盖的药店终端超过10万家,医院终端4000家,同比均实现了翻倍增长。其中传统中药、精品中药分别约为9.5亿元、1.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为64%、-22%。精品中药收入下滑,主要原因为产能限制,预计2018年新产能投建完成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养生酒收入0.25亿元,同比增速约为-37%,下滑的原因除产能限制外,同时也受销售队伍调整影响。医药商业约为0.5亿元,同比下滑约为62%,主要是受行业政策影响战略调整,对整体收入及利润影响较小。2)利润端。公司2017年净利润约为2.1亿元,同比增速约为89%,具体分析如下:a、公司毛利率约为82.4%,同比提升约4.4个百分点,主要是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产品提价所致;b、期间费用率约为57%,整体控制较好;c、子公司山西广誉远净利润约为2.55亿元,基本完成业绩承诺。3)单季度。2017Q4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分别约为4.3亿元、1.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为36.1%、71.6%,2017Q4净利润约占全年50%,公司Q4加大销售力度所致。2018Q1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分别约为2.9亿元、0.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为45.6%、118%,单季度业绩略超预期,预计随着终端拓展继续,业绩仍将持续较快增长。 积极拓展销售网络,产品协同树立好药品牌。1)继续推动产品渠道扩张,产品间协同作用体现。公司不仅继续强化与全国及区域龙头商业、百强连锁药店的合作,且在2017年下半年市场铺货及新开店铺的动销已经好转,同时品牌知名度提升拉动单体药店布局及终端消费,我们估计2018年核心产品龟龄集增速或超过20%、定坤丹增速或超过60%、安宫牛黄丸增速或超过100%。公司对精品中药业务推广继续加强,做好药形象逐渐树立,产品间协同效应体现明显,以品牌、学术推广带动经典国药销量快速增长;2)全方位激发员工积极性,控股股东继续增持。本次二期员工持股对销售员工份额大幅提升,激发一线员工积极性,促进产品销售推广。控股股东增持已接近尾声,几乎均为现价增持,对公司前景信心较强;3)产能问题即将解决,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公司新产能预计2018年内完成扩大数倍,保健酒及口服液产能瓶颈将预计年内将得到缓解。不仅将对2018年承诺业绩增长提供支撑,同时也将为新产品上市打下基础,预期西黄丸、甘露消渴胶囊、保婴散、小儿咳喘灵等新品上市后或将延续定坤丹销售增长趋势。 盈利预测及评级: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1.27元、1.79元、2.51元(原预测2018-2019年EPS分别为1.16元、1.58元,调整的主要原因为公司对费用加强控制,且上调核心品种未来3年收入增速),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8倍、27倍、19倍,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对产品的推广力度增加,终端渠道布局数量快速增长,收入增速或有超预期表现,长期看好,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销售或不达预期,市场拓展或不达预期。
千红制药 医药生物 2018-04-25 5.77 5.92 26.77% 6.92 18.29%
6.85 18.72%
详细
业绩总结:2017年实现收入10.65亿(+37%)、归母净利润1.83亿(-1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87亿(-30%);2018Q1实现收入3.38亿(+39%)、归母净利润0.84亿(+1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6亿(+20%)。 制剂收入回升,原料药快速增长。公司整体业绩符合预期。分业务来看,2017年制剂收入5.9亿,同比增长21%,扭转了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在于核心产品16年招标降价幅度大,17年价格稳定恢复正常增长,而且肝素制剂也正处在快速放量阶段。原料药业务实现收入4.7亿,同比增长65%,主要是因为肝素原料药价格上涨且销量也有明显增长。从利润增速来看,2018Q1同比增长20%,受到招标降价的影响已经完全消除,业绩拐点到来。 标准肝素钠注射液进入紧缺目录迎来提价,低分子肝素新上市快速放量。标准肝素制剂由于招标降价的影响,17年价格降幅较大,许多企业由于毛利率低而退出市场,在浙江进入紧张药品目录,中标价从3.1元提高到7.8元,从3月份已经开始执行,其他省市也有可能采取跟随措施,中标价也有望提升,从而提升盈利能力。低分子肝素制剂新上市正在放量阶段。依诺肝素16年下半年开始上市销售,并完成了BE临床,已进入300多家医院,包括100多家三级医院,仍在持续开拓新医院,正处在放量阶段。达肝素刚上市不久,那曲肝素已通过生产现场检查,有望年内上市。三大低分子肝素制剂都处在上市初期,快速放量迎来新机遇。 首个创新药申报临床,研发梯队逐步显现。公司拥有大分子和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平台。英诺升康研发的首个创新药QHRD107胶囊申报临床,为口服靶向抗癌化药,申请适应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用靶点为CDK9,与现有AML治疗药物相比,具有全新作用机制、靶向明确、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等特点优点。另外还有LS009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望在19年申报临床。众红生物的大分子创新药平台,已经开发了抗肿瘤、降糖药、心血管药物、脱过敏药物系列,超过10个药物处在研发梯队中。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20元、0.26元、0.33元,对应PE分别为30倍、23倍、18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参照同行业公司,给予2018年35倍PE,对应目标价7.00元。 风险提示:产品销量或低于预期的风险;产品招标降价的风险;原料药价格波动的风险。
华润双鹤 医药生物 2018-04-25 24.23 23.15 9.92% 26.89 10.98%
27.27 12.55%
详细
业绩总结:2018Q1实现收入21.4亿元(+40%)、归母净利润3.0亿元(+2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9亿元(+27%)。 大输液放量+盈利能力提升推动业绩超预期。公司业绩超出市场预期,估计主要是因为流感爆发导致大输液量价齐升。大输液实现收入7.6亿(+44%),毛利率提升约12个百分点至53%。从量来看,限制输液的影响已经逐步消除,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持续增长,大输液整体销量扭转了下滑趋势,恢复至个位数增长。再加上Q1流感爆发导致大输液产品需求大幅度增加,Q1销量大幅度增长。从价来看,过去几年的行业大洗牌对行业龙头影响小,数百家大输液小企业被市场淘汰,供需边际变化导致价格从2017下半年开始上涨,2018Q1的需求爆发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非输液业务实现收入13.6亿(+42%),毛利率提升约9个百分点至71%,收入和毛利率双双提升估计部分原因在于两票制政策推行下低开转高开的影响,部分原因在于盈利能力强的品种快速放量和占比提升。 大输液行业恢复稳定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从量来看,大输液板块实现触底反弹,未来大输液行业销量将保持个位数增长,与医疗服务需求增速基本持平。从竞争格局来看,龙头企业的产品组合、成本优势、议价能力都更强,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销量增速有望超过行业平均增速。从价来看,大输液行业供需结构的边际变化推动产品提价,而且从出厂价和终端价的差距来看仍有持续提价空间。从结构来看,低毛利率的塑瓶和玻瓶向高毛利率的软袋升级,也会推动盈利能力提升。 医保产品快速放量,一致性评价进入收获期。公司重磅产品新进2017年医保目录,匹伐他汀作为首仿药,市场竞争力强,2017年销量增速45%,未来3年有望保持30%左右的增长;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新进医保,复方降压药市场空间大且增速快。降压0号、压氏达、二甲双胍缓释片、匹伐他汀等多个品种申请一致性评价,已有4个重点品种完成BE,2018年将迎来收获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1.13元、1.30元、1.49元,对应PE分别为21倍、18倍、16倍。维持“买入”评级。给予2018年化学制剂行业估值中位数28倍,目标价31.64元。 风险提示:药品招标或低于预期的风险、新进医保药品放量或低于预期的风险。
亚太药业 医药生物 2018-04-25 19.03 -- -- 21.45 12.07%
21.32 12.03%
详细
业绩总结: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25.5%;实现归母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61.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64.4%;EPS为0.38元。同时公司发布2018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归母净利润6549万元,同比增长40.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497万元,同比增长38.9%。预告2018年中报归母净利润1.27-1.42亿元,同比增长25%-40%。 母公司业绩恢复,CRO业绩持续快速增长。公司2017年实现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5.5%和61.4%,2018Q1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9.5%和40.0%。分业务看:1)制剂业务:收入4.3亿元,同比14.5%,其中抗生素和非抗生素制剂业务收入分别为1.9亿元和2.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和27.9%;2)CRO业务:收入6.2亿元,同比增速34.6%。其中临床前4.3亿元,临床1.9亿元。从子公司看:CRO业务子公司新生源贡献净利润1.5亿元,母公司财务费用影响降低,非CRO业务预计合计利润贡献0.5亿元左右。 国家鼓励创新战略下,CRO业务将延续高速成长态势。CRO行业处于医药研发产业链核心位置,为新药研发不可或缺。受益于国家鼓励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CRO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子公司上海新高峰凭借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GRDP管理体系,累积了大量的三甲医院、临床专家、技术平台、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研究机构等渠道和研发资源,形成了可以涵盖新药研发和产品上市后的各个主要阶段的CRO全业务链服务能力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大概率将继续超额完成业绩承诺。 产业和资本双轮驱动,积极构建健康产业生态系统。公司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的有利平台,以现有业务为基础,坚持内生式拓展和外延式并购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按计划积极推进绍兴滨海新城“现代医药制剂一期、二期项目”和“武汉光谷生物城医药园新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并购标的,构建健康产业生态系统,目前公司正在筹划的购买资产事项尚处于商务谈判过程中,公司与东方泓泰资本共同组成收购财团,正在对标的资产进行竞价前的准备工作。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50元、0.64元、0.82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将保持29.7%的复合增长率,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38倍、29倍和23倍。考虑到CRO业务前景广阔,且公司存外延发展预期,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和估值有望同步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CRO业务拓展或不及预期,制剂或存降价风险,外延或低于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52/114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