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芯微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9
|
67.55
|
--
|
--
|
81.84
|
21.15% |
|
112.85
|
67.06% |
|
详细
疫情冲击抑制下游需求,“供应+物流”影响业绩表现2022年4月27日,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报,受到疫情、供应、物流的三方面压力,2022Q1营业收入为5.43亿元、同比下降3.9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76亿元、同比下降6.41%。考虑到2022年消费需求整体偏淡以及疫情对供应链和物流的影响,我们下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7.34/10.27/13.86亿元(原值分别为7.95/10.84/14.65亿元),EPS为1.76/2.46/3.32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7.5/26.8/19.9倍。考虑到AIoT化仍处于快速渗透期,维持“买入”评级。 “供应+物流”难以满足下游需求,制造商工作时长造成流水不足在一季报中,公司对供需情况进行阐述,在需求端,2022Q1下游的实际需求是超过2021Q1;在供给端,2022Q1的1、2月份供应链缺货仍未缓解,且香港、上海、深圳的疫情造成封装、测试生产周期延长以及运输时间的数倍增长,公司3月中旬才拿到较大量的货。同时,根据2022年一季报所述,公司发现2021Q1制造商的有效工作时间约为2.7个月,而2022Q1制造商的有效工作时间约为1.6-1.8个月,造成货物流水不足。 视觉ISP、MCU、高性能SoC多点发力,构建AIoT主芯片版图根据2022Q1瑞芯微的公众号所述,公司对视觉ISP、MCU、高性能SoC方面持续发力,在视觉ISP方面,公司推出针对机器视觉、汽车电子、新零售、智能办公教育市场的RV1106及RV1103;在MCU方面,公司推出针对智能音频终端的RK2108;在高性能SoC方面,公司推出RK3588在车载环视、XR等领域的应用方案。我们认为各类AIoT终端对主芯片的性能和价格需求差异较大,公司所采取的价格段全覆盖策略,有助于公司深度收益于AIoT市场的快速扩张。 风险提示:上游产能存在持续趋紧的风险;客户拓展速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产品研发进度存在不确定性。
|
|
|
斯达半导
|
计算机行业
|
2022-04-28
|
298.46
|
--
|
--
|
395.05
|
32.36% |
|
402.80
|
34.96% |
|
详细
公司2022Q1业绩高速增长,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发布一季报,2022Q1年实现营收5.42亿元,同比增长66.96%,环比增长6.40%;实现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101.54%,环比增长14.71%。公司2022Q1实现毛利率40.81%,维持2021Q4的高水平,同比提升6.61个pct。公司积极进行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光伏市场大规模放量可期。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6.68/9.60/12.96亿元(原值为6.49/9.20/12.77亿元),对应EPS为3.92/5.63/7.60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84.4/58.7/43.5倍,对公司维持“买入”评级。 车规IGBT模块海内外装车量不断提升2021年,公司车规主驱IGBT模块合计配套超过6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配套A级及以上车型配套超过15万辆,供应结构提升明显。随着公司在国内客户的供应份额不断提升、新客户不断开拓上量,汽车IGBT模块业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公司新能源汽车主驱IGBT模块开始大批量配套海外市场,预计2022年海外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出海,代表海外客户对国内产品的认可,未来公司有望持续掘金广阔的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 光伏IGBT单管有望成为2022年重要增长来源2021年,公司使用自主650V/1200VIGBT芯片以及配套FRD芯片的模块和单管在国内主流光伏逆变器客户大批量装机应用。据国家能源局,2022Q1我国新增光伏并网容量13.21GW,其中分布式光伏并网达8.87GW,占比达67.15%。随着我国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持续推进,光伏IGBT尤其是单管类产品需求将持续饱满,公司有望凭借与国内众多主流光伏逆变器厂商的深入合作,迅速提升光伏类产品出货量,充分受益光伏IGBT市场的快速发展。 代工产能扩张有保障,全年高增长可期2021年公司在华虹半导体产线扩张的支持下,全年模块产量同比增长70.67%。 2022年公司在华虹半导体、上海先进等厂商的晶圆代工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亦持续扩张自身封装产能,将为满足下游快速增长的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行业需求下滑
|
|
|
三环集团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6
|
26.73
|
--
|
--
|
30.60
|
14.48% |
|
32.03
|
19.83% |
|
详细
2021年业绩低于预期,维持“买入”评级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62.18亿元,同比+55.7%,归母净利润20.11亿元,同比增长39.7%,低于预期。鉴于消费需求疲软,国内疫情再次冲击,我们下调2022-2023年,并新增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4.83/30.99/38.26亿元(前值为29.17/35.76亿元,其中38.26亿元为2024年新增),EPS为1.30/1.62/2.00(前值为1.61/1.97元,其中2.00元为2024年新增),当前股价对应PE为19.2/15.4/12.4倍。我们看好公司作为陶瓷材料平台在元器件、通信部件和半导体部件领域的强大竞争力,维持“买入”评级。 2021年三大业务均实现快速增长,2021Q4业绩环比有所回落2021年,电子元件及材料、通信部件和半导体部分收入分别增长59.5%、31.7%和76.2%。电子元件及材料超过通信部件,跻身公司第一大业务,收入占比33.8%,主要受MLCC国产替代加速推动。2021Q4收入16.32亿元,同比增长30.9%,环比小幅回落4.6%,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下降30.5%,环比减少51.6%。四季度研发、管理和销售费率较快增长,合计23.6%,环比三季度的12.3%增加11.3个百分点,同比2020Q4的15.9%上升7.7pcts,主要系公司研发投入增加、扩产带来的员工薪酬增加。 定增顺利发行,强继续做大做强MLCC2021年10月20日公司公告称,定增方案已经获证监会批复同意。公司拟募集资金39亿元,用于高容MLCC扩产和深圳研发基地项目。其中,高容MLCC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37.5亿元,项目规划实现年产高容MLCC3000亿只。报告期内该定增方案已顺利发行,该项目有利于公司继续做大做强MLCC业务,预计达产后,公司总产能将超过500亿只/月,规模紧追村田、三星等海外企业。 风险提示:需求疲软;MLCC价格下跌风险;公司产能释放受限等
|
|
|
法拉电子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5
|
143.69
|
--
|
--
|
174.01
|
21.10% |
|
223.60
|
55.61% |
|
详细
2022Q1年业绩低于预期,维持“买入”评级2022Q1,公司实现营收8.40亿元,同比增长44.70%,实现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23.55%,扣非净利润1.93亿元,同比+22.34%,业绩低于预期。一季度毛利率37.8%,同比202Q1下滑6.2个百分点,环比四季度下降3.6个百分点,主要系原材料成本上涨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基于原材料成本压力,我们下调之前的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0.20/14.84/21.17亿元(前值11.31/15.26/21.41亿元),EPS为 4.53/6.60/9.41元(前值为5.03/6.78/9.51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2.9/22.6/15.9倍。我们认为,新能源赛道长坡厚雪,公司竞争力全球领先,原材料成本上涨为短期扰动,维持“买入”评级。 收入高增长表现亮眼2022Q1,公司实现营收8.40亿元,同比增长44.70%,主要系下游新能源汽车、光伏需求旺盛,工控需求稳健增长。新能源汽车,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Q1,国内乘用车销量120.1万辆,同比+138.5%,环比受季节性影响-11.9%;光伏,一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13.21GW,同比+147.8%;工控需求亦保持稳健增长。公司产能较快增长,一季度固定资产8.63亿元,同比2021Q1增长39.6%,环比2021Q4-+10.8%。2022Q1固定资产周转率97.4%保持较高水平。 原材料价格上涨拖累毛利率2022Q1归母净利润同比+23.55%,扣非净利润同比+22.34%。两者增速均低于营收增速,主要系毛利率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拖累。2022Q1毛利率 37.8%,同比下降6.2pcts,环比2021Q4减少3.6个百分点.2021年,公司材料动力占成本64.5%,原材料主要由基膜,铜、锌、锡、塑料壳等构成。2021Q4以来,基膜、金属材料价格出现了进一步上涨,给公司一季度毛利率带来了压力。此外,产品结构的变化,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的提升,也部分拉低了毛利率。 风险提示:芯片缺货影响下游终端出货;原材料涨价风险;疫情影响需求和供应链风险。
|
|
|
扬杰科技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5
|
66.80
|
--
|
--
|
79.42
|
18.89% |
|
79.48
|
18.98% |
|
详细
公司2021年业绩高增长,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发布年报,2021年实现营收43.97亿元,同比增长68.00;实现归母净利润7.68亿元,同比增长103.06%。公司全年销售毛利率达35.11,同比提升0.84个pct。2021Q4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56亿元,同比增长49.49,实现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75.64%。公司充分受益行业饱满需求,加快IGBT、MOSFET等新品推广,实现全年业绩高速增长。我们新增2024年预测,并上调2022-2023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0.54/13.07/15.72亿元(2022-2023年原值为10.08/12.34亿元),对应EPS为2.06/2.55/3.07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3.1/26.7/22.2倍,对公司维持“买入”评级。 新品研发与销售结硕果,2022年进军高端市场前景可期根据2021年业绩预告,公司MOSFET、小信号、IGBT及模块等新产品全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30%、82%、500%及35%。公司整合研发团队,积极推进重点研发项目的管理实施:基于8英寸平台的Trench1200VIGBT芯片完成了系列化开发,对应的IGBT系列模块产品批量投放市场,获得大批量订单。同时公司成功推出1200V40A、650V50A\75A系列IGBT单管产品,性能对标国外主流厂家,开始在光伏市场小批量生产交付,未来有望持续掘金高增长的新能源市场。公司从产品设计、制造和品控等多方面打磨,为进一步扩大车规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2022年车规产品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 公司营销长板愈加补强,国际化战略布局持续推进营销与渠道作为公司的强项,将持续助力公司产品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导入。2021年,公司设立专业行业经理机制,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汽车电子、工控以及网通、清洁能源等行业,完成行业前十大客户全覆盖。渠道方面,公司加大布局国内销售网络,同时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布局,加强“扬杰”和“MCC”双品牌推广,着重推动与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的合作进程。随着海外渠道建设及国外疫情常态化,公司海外业务有望在2022年取得高速增长。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下滑;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
|
|
|
思瑞浦
|
|
2022-04-22
|
355.53
|
--
|
--
|
382.47
|
7.58% |
|
416.11
|
17.04% |
|
详细
下游需求高度景气,业绩表现持续优秀2022年4月20日,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报,受益于下游需求的高度景气,2022Q1公司营业收入为4.42亿元、同比增长164.70%、环比增长1.72%。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2022Q1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75亿元、同比增长 190.35%。考虑到营收结构变化使得毛利率小幅下滑,我们小幅下调2022年盈利预测并小幅上调2024年盈利预期,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5.35/8.56/12.82亿元(原值分别为5.51/8.56/12.61亿元),EPS为 6.67/10.67/15.98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79.1/49.4/33.0倍。由于营收预将仍处于高速增长期,维持“买入”评级。 电源产品线高速增长,营收结构逐步优化2022Q1公司的信号链芯片营收为2.85亿元、同比增长92.08%;受益于线性电源、电源监控等产品收入规模的快速提升,公司的电源管理芯片营收为1.57亿元、同比增长744.08%。在 2021Q4,公司的营收结构为72%的信号链芯片和28%的电源管理芯片,而在2022Q1,公司的营收结构为64.5%的信号链芯片和35.5%的电源管理芯片,这表明:随着电源管理业务的高速成长,公司的营收结构愈发均衡。 营收结构变化使得毛利率略降,研发投入仍保持高速增长由于电源管理业务营收占比大幅提升,且电源管理业务毛利率低于信号链业务,2022Q1公司综合毛利率为56.96%、同比下降1.1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63个百分点。受2021年12月新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新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叠加研发人员数量增长,2022Q1公司的研发投入为1.38亿元、同比增长146.84%。我们认为在公司的高速成长期,高股权激励对公司人员快速扩张和产品品类快速丰富具有重要意义,且随着公司的日益成熟,股权激励费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预将逐步下降。 风险提示:上游产能存在持续趋紧的风险;客户拓展速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产品研发进度存在不确定性。
|
|
|
顺络电子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1
|
23.07
|
--
|
--
|
26.77
|
16.04% |
|
28.86
|
25.10% |
|
详细
2022Q1业绩基本符合预期,维持“买入”评级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08亿元,同比下滑4.55%,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减少14.76%,扣非净利润1.50亿元,同比下降18.16%,基本符合预期。 国内疫情增加需求和供应链不确定性,我们下调公司2022-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8.83、11.34、14.49亿元(前值为9.26/11.98/15.43亿元),EPS为1.10、1.41、1.80元(前值为1.15、1.49、1.91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1.3、16.5、13.0倍。基于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快速增长,我们仍然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趋势,维持“买入”评级。 汽车电子逆势高增长,毛利率回升明显2021Q1,汽车电子业务收入9070万元,同比+51.3%,环比+11.2%,同环比均实现逆势增长。信号处理、电源管理、陶瓷及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4.17、3.50、1.50亿元,同比分别为-11.2%、-7.4%和+1.5%。一季度毛利率36.4%,环比四季度的29.1%回升明显,同比基本持平。毛利率回升主要系:(1)产品结构变化,低毛利的陶瓷业务收入占比由四季度的18.6%下滑至14.9%;(2)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3)新兴市场的拓展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存货周转天数有所增加,回购、管理层增持坚定公司发展信心一季度费用控制合理,单季度管理、销售、研发、财务费用率合计12.6%,环比2021Q4的16.9%和同比2021Q1的14.3%分别下降4.3和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周转率有所回落,单季度26.8%,环比减少2.6pcts,同比下降6.0pcts。存货有所上升,2022Q1存货周转天数146.5天,环比四季度的112.9天,同比2020Q1的90.8天增加明显。2022年4月19日,公司公告,拟回购公司股份,金额不低于不低于2亿元,不超过3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35元/股。同时,公司管理层持股平台方位成长10号,拟增持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不超过1亿元。股份回购、管理层增持坚定了高管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和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 风险提示:元器件国产化进度缓慢;下游终端需求疲软。
|
|
|
中颖电子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1
|
49.61
|
--
|
--
|
56.25
|
13.38% |
|
58.36
|
17.64% |
|
详细
下游需求高度景气,业绩表现持续优秀2022年4月19日,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报,受益于下游需求的高度景气,2022Q1公司营业收入为4.64亿元、同比增长51.4%、环比增长15.91%,2022Q1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0亿元、同比增长87.9%、环比增长6.91%。考虑到下游需求高度景气,叠加锂电池管理芯片和AMOLED显示驱动均处于高速渗透期,我们维持盈利预测不变,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5.56/7.29/9.51亿元,EPS为1.79/2.34/3.06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0.4/23.2/17.7倍,维持“买入”评级。 积极应对新冠疫情,产能和销售正常推进在晶圆方面,受苏州新冠疫情的影响,2022年2月公司的晶圆供应商和舰芯片停工11天,对公司第一季及第二季的晶圆产出略有影响,但对公司全年营收的影响预计低于3%。在销售方面,由于顾虑上海新冠疫情的可能影响,部分客户提前将4月第一周的订单提前在3月底前提货,这部份提前实现的销售在第一季的销售占比低于5%。进一步,由于公司在2021年更深度强化与上游代工伙伴的战略合作,公司预期2022年争取到的产能有望呈现逐季增长。 专注工控中高端赛道,研发投入推动品类扩张2022Q1公司的工业控制芯片的营收占比约8成,消费电子芯片营收销售占比约2成,这表明公司是专注于工控中高端赛道的芯片厂商。在研发投入方面,2022Q1公司的研发投入达8132.5万元、同比增长35.1%,自2021Q1以来,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速持续下降,这表明公司正由新品推出的开拓期向品类扩张的收获期逐步发展。在研发方向方面,公司主要专注在现有工控、汽车电子MCU芯片、工业物联网芯片和OLED显示驱动芯片新产品的开发。 风险提示:上游产能存在持续趋紧的风险;新冠疫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产品研发进度存在不确定性。
|
|
|
新洁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1
|
92.40
|
--
|
--
|
111.49
|
20.66% |
|
139.98
|
51.49% |
|
详细
公司2022Q1实现高增长,毛利率水平保持高位,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度报告,实现营收421亿元,同比增长30.79%,环比增长5.45%;实现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50.11%,环比增长12.70%。 若加回公司2022Q1分摊计提的1908万元股权激励费用,公司归母净利润达1.31亿.元,同比增长75.59%, 环比增长31.83%,表现亮眼。公司2022Q1实现毛利率39.72%,保持2021Q2以来的高水平,同比提升6.23个pct。公司紧抓行业景气机遇,积极提升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正构建起更稳定、强大的盈利能力。我们上调2022年盈利预测,维持2023-2024年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5. 11/6.85/8.92亿元(2022年原值为4.81亿元),对应EPS为3.58/4.80/6.25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6.5/27.2/20.9倍,对公司维持“买入”评级。 持续研发投入与市场开拓,光伏IGBT有望成为公司2022年重要增长来源公司12寸1200V IGBT产品已经稳定量产,产品应用于光伏逆变行业,2021年已在多家行业典型客户开启批量供货,2022年有望进一步放量增长,成为公司业绩重要增长来源。此外,公司使用载流子存储技术的650V高密度沟槽栅IGBT产品已初步开发完成,多款IGBT模块产品进入小批量生产。公司将凭借子公司金兰半导体公司逐步构建起模块封装能力,未来有望掘金更广阔的集中式光伏逆变器和车规IGBT市场。借助与华虹宏力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代工产能保障充分,12英寸IGBT产能将在2022年实现进一步增长。公司亦积极开发境内外新的晶圆代工厂,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客户结构提升明显,实现高质量发展公司紧抓下游高景气机遇,将更多高端产品导入新兴应用领域,公司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光伏逆变和储能、5G基站电源、工业自动化、高端电动工具等中高端行业,如2021年公司在汽车电子市场重点导入了比亚迪,已实现十几款产品的大批量供应,同时公司产品也进入了多个汽车品牌的整机配件厂,汽车电子产品.的整体销售占比得以快速提升,有望为公司2022年快速成长提供重要支撑。 风险提示:代工产能开发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下滑;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
|
|
|
士兰微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19
|
40.76
|
--
|
--
|
46.88
|
14.76% |
|
53.19
|
30.50% |
|
详细
公司2022Q1业绩预告符合预期,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Q1实现归母净利润2.61-2.95亿元,同比增长50-70%;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5-2.77亿元,同比增长50-70%。我们下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5.26/20.29/26.97亿元(原值为15.98/20.76/27.59亿元),对应EPS为1.08/1.43/1.90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7.7/28.3/21.3倍。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汽车、通讯、新能源、工业、白电等高门槛市场不断取得突破。公司12英寸产线扩产项目正在进行,有望逐步释放车规IGBT等高端产品产能,保障公司高速增长,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年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可期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V代IGBT和FRD芯片的电动汽车主驱模块已在国内多家客户通过测试,并已在部分客户批量供货,2022年有望实现放量增长。公司IGBT产品亦有望在2022年实现光伏新能源市场的大批量供应。公司MEMS传感器保持高增长,多数国内手机品牌厂商已大批量使用公司的加速度传感器。公司优势产品IPM已广泛应用在头部白电客户及工业变频市场,并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公司多品类产品进军高端市场成果显著,引领功率半导体行业国产化替代走向深化,2022年高质量与高速发展可期。 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12寸产线在有望在2022H2加速爬坡,释放更多高端产能能2022年一季度,公司5/6/8/12英寸产线保持了较高的产能利用率。我们预计2022年行业保持高景气,新能源汽车及光伏、储能等重要下游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公司产能利用率全年有望保持高位。随着二期项目建设进度的推进,公司12寸产线有望在2022H2加速产能爬坡,公司将持续推动车规功率芯片和电路在12寸线上量,为公司全年的高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下滑;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
|
|
|
长电科技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15
|
23.03
|
--
|
--
|
24.08
|
4.56% |
|
27.21
|
18.15% |
|
详细
激励计划及员工持股计划绑定核心员工,前景可期,维持“买入”评级2022年4月13日公司发布《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拟对公司技术(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等1382人授予3113万股股票,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1.75%,行权价格19.71元/股。行权条件公司层面以2020-2021年两年营业收入均值及扣非净利润均值为业绩基数,2022/2023/2024年累计平均营业收入增速目标值分别为19.4%/24.6%/33.4%,累计平均扣非净利润增速目标值分别为63%/75%/94%;同时公司发布《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公告,拟筹资不超过1.83亿元,对象为公司高管及核心管理骨干不超过46人,对应股票总数约793万股(以2022年4月13日收盘价计算),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45%,公司层面业绩考核目标同上股权激励计划。本次股权激励计划及员工持股计划充分绑定公司核心技术(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覆盖范围较广,有望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公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同时考核目标彰显公司对经营发展具备充足信心。公司持续发力先进封装,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成长动力充足,我们维持2022-2024年业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36.23/40.13/47.25亿元,对应EPS为2.04/2.26/2.66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1.3/10.2/8.7倍,维持“买入”评级。 5G、汽车电子、高性能计算多领域发力,助力公司持续成长公司在5G通信类、高性能计算、消费类、汽车和工业等重要领域拥有行业领先的先进封装技术以及混合信号/射频IC测试和资源优势,并实现规模量产。随着摩尔定律的演进,先进封装成为提升芯片性能的重要途径。2022年公司将推动实施技术开发5年规划,面向5G/6G射频高密度系统的封装及测试,超大规模高密度QFN封装,2.5D/3Dchiplet,高密度多叠加存储技术等八大类逾三十项先进技术开展前瞻性研发,且2022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成长动力充足。 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先进封装技术,公司有望长期受益于先进封装所带来的红利。 风险提示:客户开拓不及预期、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星科金朋整合改善有限。
|
|
|
斯达半导
|
计算机行业
|
2022-04-11
|
344.07
|
--
|
--
|
362.04
|
5.22% |
|
400.25
|
16.33% |
|
详细
公司2021年年业绩高增长,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发布年报,2021年实现营收17.07亿元,同比增长77.22%;实现归母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120.54%。其中2021Q4单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环比提升18.14%;受益行业高景气,公司IGBT模块供不应求,2021Q4实现毛利率40.81%,环比2021Q3提升4.97个pct。公司积极进行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光伏市场放量可期。我们上调2022-2023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4年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6.49/9.20/12.77亿元(2022-2023年原值为5.91/8.32亿元),对应EPS为3.80/5.39/7.48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91.4/64.5/46.5倍,对公司维持“买入”评级。 车规IGBT模块不断放量,A级以上占比提升明显,产品开始出海2021年,公司车规主驱IGBT模块合计配套超过60万辆新能源汽车,约为2020年配套量的3倍,其中配套A级及以上车型配套超过15万辆,供应结构提升明显。同时公司在车用空调,充电桩,电子助力转向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份额进一步提高。2021年,公司生产的应用于主电机控制器的车规级IGBT模块开始大批量配套海外市场,预计2022年海外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出海配套海外市场,代表了海外客户对国内产品的认可,未来公司有望持续掘金广阔的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可期。 宽禁带功率器件持续推广,产品逐渐多元化2021年公司在机车牵引辅助供电系统、新能源汽车控制器、光伏行业推出的各类SiC模块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新增多个使用全SiCMOSFET模块的800V系统主电机控制器项目定点,将对公司2023年-2029年SiC模块销售增长提供持续推动力。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平台已成趋势,这对功率器件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亦将带动SiC器件在新能源汽车主驱、充电模块的应用。公司有望凭借车规SiC模块的先发布局充分受益,打造第二成长曲线。此外,公司产品逐渐走向多元化:车规级SGTMOSFET开始小批量供货、IPM模块在国内白电、工业变频器、伺服控制器等行业继续开拓,市场份额持续提高。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行业需求下滑。
|
|
|
歌尔股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04
|
33.44
|
--
|
--
|
35.31
|
5.59% |
|
41.34
|
23.62% |
|
详细
零整协同战略持续推进,享消费电子创新红利,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公告2021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782.2亿元,YoY+35.5%,归母净利润为42.8亿元,YoY+50.1%。同时,公司预告2022Q1归母净利润8.7~9.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8.4~9.0亿元,YoY+40~50%,主要系KopinCorporation权益性投资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影响。我们下调2022-2023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59.1/73.7(前值59.4/87.2)/85.8亿元,YoY+38.2%/24.8%/16.4%,EPS为1.73/2.16(前值1.74/2.55)/2.51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9.9/15.9/13.7倍,考虑到公司VR新终端起量,维持“买入”评级。 VR终端放量,智能硬件业务确立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公司2021年毛利率14.1%,受业务结构切换影响,同比下降1.9pct,净利率5.5%,YoY+0.6pct,固定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长并达到4.8次。其中,智能硬件、智能声学整机、精密零组件三大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1.9%/38.7%/17.7%(2020年为30.6%/46.2%/21.1%),对应毛利额占比为41.3%/28.3%/28.9%(2020年为23.8%/42.8%/31.5%)。智能硬件业务有望确立第二增长曲线,受到产品出货量提升拉动,毛利率攀升至13.9%,YoY+1.4pct,公司第一大客户占比由2020年的48.1%下降至42.5%,依赖度下降。结合公司过去在声学、光学、微电子领域的精密制造技术储备以及丰富的项目合作经验,公司有望向后移动时代过渡。 2022Q1业绩指引向好,凭借零整协同优势享受创新终端渗透期红利公司在AR/VR领域已有超过五年以上的研发积累,仍然持续不断投入并巩固技术、制造能力,2021年研发费用达到41.7亿元,YoY+21.7%。展望2022年全年,下游客户阵营百花齐放,北美客户VR终端有望持续增长、日系厂商产品迎来更迭配套期、国内厂商引领“内容+硬件”产品趋势。公司有望满足客户多元化的定位差异,在消费电子硬件制造端发挥零整协同的业务优势。 风险提示:下游VR产品迭代不及预期、VR/AR组装业务竞争格局恶化、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汇兑损失风险。
|
|
|
生益电子
|
|
2022-03-29
|
10.84
|
--
|
--
|
11.00
|
0.00% |
|
11.48
|
5.90% |
|
详细
公司2021Q4盈利迎来漂亮反转,产品结构优化可期,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公布2021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36.5亿元,YoY+0.38%,归母净利润2.6亿元,YoY-39.8%,其中2021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8亿元,YoY+19.1%,归母净利润0.82亿元,YoY+76.5%。考虑到公司产能爬坡与产品结构调整,我们下调2022-2023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9/4.6(前值为5.6/6.9)/5.1亿元,EPS为0.46/0.56/0.61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4.1/20.1/18.4倍,公司在中高端市场维持竞争优势,服务器迭代并布局汽车电子类产品,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可期,维持“买入”评级。 2021Q4东城厂区产能释放叠加产品结构调整,盈利环比大幅提升公司正经历产品结构调整的阶段,从基站产品为主的通信设备板切换至服务器为主的网络设备板,由于通信设备板产品降规格与行业竞争加剧,盈利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公司积极导入服务器和汽车电子类客户、优化产品结构,公司2021年PCB销量117.4万平米,YoY+44.7%,平均单价2994元/平米,YoY-32.3%,毛利率为17.5%,YoY-8.5%。2021Q4公司降本增效结果显著,单季度毛利率21.8%,QoQ+4.5pct/YoY+1.3pct,盈利呈现拐点。公司吉安生益一期第二阶段与东城工厂四期产能步入释放期,有望匹配客户订单贡献营收。 PCB技术卡位优势显著,服务器车、汽车PCB产品厚积薄发通信领域对于PCB的技术及稳定性要求高,公司坚守竞争优势,围绕全球化市场扩张和国产替代,在主要客户端维持份额。服务器领域,行业将受益于国内“东数西算”工程而提速,2021年X86服务器Whitley平台进入铺货期并逐步向下一代EagleStream平台切换,公司配合客户进行高端服务器产品开发,通过多家客户认证,服务器板块PCB将带动公司收入端及盈利端迎来拐点。汽车领域,公司凭借高端工艺及高可靠性生产经验切入市场,2021年收入占比达到8%。 风险提示:公司东城与吉安工厂产能调整不及预期、核心网络类PCB客户导入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覆铜板提价侵蚀利润、服务器出货量不及预期
|
|
|
沪电股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3-01
|
16.68
|
--
|
--
|
17.87
|
5.99% |
|
17.68
|
6.00% |
|
详细
2021低谷已过,核心网络成为新动能,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收入74.2亿元,YoY-0.55%,归母净利润10.6亿元,YoY-20.8%,其中PCB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0.6亿元,毛利率28.5%,YoY-2.7pct。考虑到主力产品的更新迭代加快,我们上调2022-2023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20.0(前值为14.3/17.8)亿元,EPS为0.77/1.06(前值为0.75/0.94)元,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3年公司PE为22.3/16.2倍,公司有望迎来拐点,维持“买入”评级。 2021Q4服务器业务收入起量,产品进入新一轮迭代期公司2021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YoY+5.5%/QoQ+7.4%,归母净利润2.78亿元,YoY-28.4%/QoQ-8.9%。其中,2021年计提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各项资产减值准备1.35亿元,我们测算对2021Q4单季度资产减值损失为0.41亿元。从收入结构看,公司已逐步摆脱5G基站订单的波动,从无线网络侧向核心网络侧迁移,服务器订单随芯片供应缓解而修复,同时PCIe4.0产品难度升级带动PCB平均单价抬升,渗透率提升有望提振公司营业收入。从成本端看,覆铜板价格已出现回落,公司汽车类PCB订单前期受成本上涨牵制最为严重,后续随着订单结构优化,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显现。 卡位数通类高端产品,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的发展司推动公司PCB业务向好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供应高多层PCB的厂商之一,受益于通信类应用需求回暖。400G数据中心交换机有望在2022年快速发展,2023年800G交换机迭代开启;英特尔推出Eagle平台芯片及AMD推出Genoa系列适用于PCIe5.0产品,服务器PCB有望在2022H2从预研转向量产。公司青淞工厂、沪利微电向黄石工厂转单的效应亦将有所体现,黄石工厂将发挥先进产能的规模化生产优势,优化订单成本,我们预计随着新一轮通信类应用启动,净利率有望再创新高。 风险提示:公司技改能力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覆铜板涨价侵蚀成本、服务器PCB需求不及预期、400G交换机迭代不及预期、汽车PCB市场竞争加剧。
|
|